首页 优秀范文 企业技术创新培训

企业技术创新培训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22 09:32:0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企业技术创新培训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企业技术创新培训

第1篇

关键词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科技信息服务;模式化;探索实践

目前,我国中小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相当薄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的企业很少,对科技信息服务的需求极为迫切。科技信息服务的基本目标是跟踪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开展科技理论、政策、规划、研发等相关研究,为中小微企业提供高效的科技信息咨询服务[1]。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平台构建及其模式化探索实践,既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应有之义,也是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

1服务体系的构建运作

1.1建立服务组织体系

1.1.1组织体系的基本构架以政府科技、信息管理部门为主导,市科技情报研究所为依托组建市级技术创新信息服务中心,作为一级信息服务机构,以各县区主管部门或科技情报中心为骨干组建二级信息服务机构,以产业集聚区、产业园区和技术联盟等为主体组建三级信息服务机构。市、县(区)、产业集聚区等三级管理服务团队,上下联动、协同运作,组织实施科技信息“线下服务”活动。1.1.2组织体系的功能特点以市级技术创新信息服务中心为核心的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信息服务组织体系,坚持以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系统整合科技信息资源,科学建立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全面推动科技信息资源开放共享[2]。主要功能特点有4个:一是资源丰富、联系广泛、贴近企业、辐射面广。兼顾各县区和基层中小微企业创新的信息需要,为政府了解企业整体创新水平和制定产业科技发展规划提供决策信息服务。二是专业科技信息服务队系统了解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实行专人负责制,对县区或产业集聚区企业按区块或行业进行划分,保证每个企业都有对应的信息员,及时了解企业最新的信息需求。三是统计各县区或产业集聚区中小微企业的科技资源。包括仪器设备、专利技术、科技成果和技术专家信息,并建立当地特色数据库,便于区域内企业之间进行科技资源共享。四是专家咨询团队负责提供专业的技术咨询服务。各级科技信息服务机构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课题立项、成果鉴定、专利申请、新产品开发等查新咨询服务,提供科技政策和产业发展研究,以及决策咨询和创新管理等服务。

1.2构建服务网络平台

以现有科技信息港网站为基础,通过系统开发和功能提升,构建面向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信息门户和网络共享平台,实现科技信息“线上服务”功能。重点通过集成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信息共享的8个网络服务系统平台,在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企业与市场、企业与高校、企业与院所之间搭建科技信息桥梁,充分发挥资源整合开放共享优势,提升科技管理合作服务水平,提高技术研发转化应用能力。1.2.1企业用户中心与信息管理系统平台主要功能作用包括2个方面:一是根据企业规模、产品特点、营销理念、信息需求、区域特点等,疏理整理企业信息,建立企业用户中心,设立标准化和个性化企业注册登记档案,使每一个登录平台的企业都能在企业用户中心注册成为会员,并能快捷、迅速的获取相关信息;二是企业需要通过信息管理系统统一认证身份,获取访问平台内信息资源和需求信息的权限。信息管理系统具体功能包括基本信息、企业收藏、企业分布、订单管理、服务记录等[3]。1.2.2信息资源与文献应用系统平台主要功能作用包括3个方面:一是开发建设特色产业和专题信息数据库,重点建立石油化工、装备机械、医药卫生、电光源、羽绒服装、食品家具等地方特色产业数据库,以及与之相关的项目、成果、专利、标准、人才等专题信息数据库;二是引进整合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科技文献资源,以及科学仪器、科技成果、专利标准等科技信息资源,开发科技信息应用导航系统和科技数字图书馆共享平台;三是做好企业信息资源检索知识培训和服务,帮助和引导企业以各类专题数据库为基础,通过平台的检索功能,查询创新所需要的软硬件资源。企业在查找到相应需求信息资源后,可以根据平台上提供信息直接下载或根据预留信息获取。1.2.3科技管理与科技报告系统平台主要功能作用包括2个方面:一是开发建设网上科技业务办事大厅,包括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技术贸易办理、技术合同登记、职称评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网上日常科技工作开展;二是开发引进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科技成果申报评审系统和重点计划项目科技报告系统等,积极推动与国家、省、市、县科技管理系统的无缝对接。1.2.4科技评价与企业诊断系统平台主要功能作用包括3个方面:一是建立科技评价和企业诊断专家团队及信息数据库,按照专家的所属行业、领域、特长、年龄等,分门别类建立专家信息数据库,企业通过平台提供的专家库和机构库了解专家或机构的情况,针对中小微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组织专家小组进行调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制定具体方案;二是开发引进科技评价和企业诊断系统软件或应用工具,通过微博、微信、E-mail、留言板等形式向专家或机构发送需要咨询的问题,进行实时咨询[4];三是组织开展相关服务活动,针对中小微企业技术需求,组织专家开展现场诊断、咨询、建议,及时为企业研发人员提供技术指导、为决策者提供参谋意见。1.2.5决策咨询与专题分析系统平台主要功能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引进开发一批监视预警、跟踪分析软件和咨询数据库,通过对各类信息的归纳、整理、研究、分析、开发和有效利用提高企业竞争优势[5];二是引进开发相关的决策咨询、专题分析应用软件。例如科技查新数据资源、特色产业数据资源、科技报告系统、竞争情报分析软件、专利分析软件、文献检索分析软件等等。1.2.6创新辅导与在线培训系统平台主要功能作用包括2个方面。一是开发建设中小微企业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营销创新等知识、方法辅导数据库[6];二是开发引进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在线培训系统,实施远程在线专业培训。1.2.7联盟协作与技术转移系统平台主要功能作用包括2个方面:一是依托各类科技社团组织、高校院所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按照相关产业、领域或专业组建网络机构联盟。例如:产业联盟、行业联盟、学术联盟、仪器联盟、技术转移联盟、众创空间联盟等,组成专家团队,开展“线下”信息服务。二是根据各联盟单位所提供的服务项目和技术成果,分门别类、系统登录,以满足不同企业的服务需求和技术转让、产学研合作、设备租赁、学术交流、创业孵化等“线上”信息服务。1.2.8信息与电子商务系统平台主要功能作用包括3个方面:一是开发建设网上技术市场,建立技术供求信息和技术成果交易展示系统;二是引进开发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新产品的电子商务系统;三是组织开展企业信息和技术产品交易活动。有需求的企业可以在平台上对相应的技术信息进行查找并与供给方取得联系。

2服务模式的探索实践

通过小企微业技术创新信息服务模式探索,在建立科学的组织体系、实用的网络平台和良好的共享机制基础上,积极实践“网络共享、文献应用、定题咨询、辅导培训、联盟协作”五位一体线上线下互动运作服务新模式。

2.1网络共享服务

侧重信息共享,主要把区域科技信息港网站打造成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信息服务网络平台,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平台等8个网络信息系统集成,提供海量“线上”科技信息服务。按照企业技术创新信息需求类别,针对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科技合作、信息、远程培训等,进行整理、分类,链接到网站主页,实现“一站式”检索服务。

2.2文献应用服务

侧重文献应用,主要利用科技数字图书馆打造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信息服务文献平台,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数据、超星数据等文献跨库检索,以及电子阅览室专家检索和信息推送、文献传递等形式提供丰富的“线上线下”文献服务。

2.3定题咨询服务

侧重知识服务,主要发挥共享网络、文献资源、专家团队和应用软件的综合优势,根据中小微企业需求开展科技查新、决策咨询、项目评估、课题研究、专题调研、信息推送、科技报告、专利分析、企业诊断等个性化的“线上下线”知识服务。

2.4辅导培训服务

侧重人才培养,主要通过网络在线辅导培训、专家现场辅导培训和集训班辅导培训等形式,开展中小企业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培训,诸如产业发展、行业政策、项目申报、课题分析、科技报告、创新方法、案例分析培训,以及具体技术、方法等辅导培训。

2.5联盟协作服务

侧重协同创新服务,主要依托各类科技社团、高校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科技合作,通过引导或参与产业技术研究院、众创空间等创新平台建立协作联盟,为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提供项目研发、技术转移、课题协作等线上线下服务。

3服务模式的创新评价

3.1技术关键和技术路线

3.1.1技术关键技术关键主要有4点:一是实现8个网络服务系统平台之间的服务器后台融合链接;二是实现不同数据库之间资源配置和智能跨库检索[7];三是实现区域科技信息资源和企业科技信息资源的智能化处理与应用;四是实现“网络共享、文献应用、定题咨询、辅导培训、联盟协作”五位一体线上线下互动运作模式创新。3.1.2技术路线建设市、县、产业集聚区等三级信息服务机构联动的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信息服务组织体系构建8个科技信息系统集成的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建立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信息服务共享机制实践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信息服务“五位一体”线上线下互动运作新模式。

3.2创新点和区别点

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信息服务平台及服务模式,与一般意义上的科技创新信息服务平台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不仅要实现信息资源的网络平台共享和文献资源的跨库检索应用,更重要是实现组织体系和服务模式创新,通过现代与传统、知识与信息、线上与下线的有机结合,全面实现“网络共享、文献应用、定题咨询、辅导培训、联盟协作”五位一体互动运作服务。3.2.1主要创新点主要创新点大致有3个:一是组织体系创新。建立三级信息服务机构和专家团队涉及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工程,难度较大,三级联动运作的实践、协作联盟机制的引入和中小微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确立,体现了该组织体系的创新与活力。二是网络平台创新。通过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信息服务网络平台系统整合分散的科技信息资源并得以共建共享,既有协调难度又有专业难度。8个信息服务网络子系统的联动设计、跨库检索和一站式服务,体现了该网络平台的完备与高效[8]。三是共享机制和服务模式创新。通过组织体系、网络平台、共享机制和服务模式集成融合,以及服务方式方法的具体化标准化模式化,实现“网络共享、文献应用、定题咨询、辅导培训、联盟协作”五位一体线上线下互动运作,体现了该机制模式的科学与可行。3.2.2主要区别点主要区别点大致有3个:一是服务领域不同。一般的科技共享平台服务受众范围广,针对性不够强,涉及科研、企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社会团体等领域,既包括科技工作者,也服务社会各界。该课题聚焦中小微企业,主要服务技术创新,针对性、专业性都比较强,强调信息服务的深度和精度。二是集成资源不同。一般的科技共享平台集成的信息资源,大多涵盖科技政策、法规、知识、信息、专家、文献等,有管理、有业务、有技术、有市场等等,侧重于共性问题公共服务。该课题平台突出项目、成果、专利、技术、标准、数据等资源集成,专注于个性问题专业服务。三是手段措施不同。多数科技信息共享平台只是通过网络平台实现文献共享,仅限于提供线上服务。我们强调组织体系、网络平台、共享机制和资源集成,注重信息服务模式创新和线上线下互动运作服务。

4服务模式的运作评议

4.1破解了科技信息与产业经济融合的客观瓶颈障碍

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信息服务体系构建与模式实践,立足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着眼科技信息对企业研发、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决策咨询与管理创新的服务支撑,紧紧围绕中小微企业技术、人才、知识、研发、营销需求,以及政府决策、经济规划、产业战略、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提供科技信息服务,较好的克服了科技成果与企业经济“两张皮”的现象,较好的破解了科技信息服务与产业经济发展相融合的瓶颈问题。

4.2形成了科技信息服务与企业研发需求的对接互动机制

科技信息服务与企业研发需求的对接互动,可以较好的解决如何高效服务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现实问题,是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信息服务模式化研究的主要成果。通过产业领域、产品类型、生产规模、技术水平等信息的智能处理,系统了解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方法途径和服务需求[9]。通过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的系统分析,集聚科技信息优势资源,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技术咨询服务。通过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和自身优势的专业研判,探索制定科学的信息服务方式方法和服务措施。通过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规律和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系统规范服务程序、服务标准和服务模式,提升科技信息服务效率。

4.3提升了基层科技信息服务机构的信息服务能力

基层科技部门特别是科技信息服务机构通过服务模式探索实践,可以强化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提升科技信息服务手段,培养科技信息服务人才,提高科技信息服务水平,为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提供快捷高效的科技信息支撑。特别是“五位一体”线上线下互动运作服务模式的推广应用,为河南省乃至国内一些基层科技信息服务机构工作开展提供了经典模式和宝贵经验。

5服务模式的提升建议

5.1要进一步提高对科技信息服务的重视程度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特别是面向中小微企业的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缺乏应有认识和持续支撑。风险和投资意识不强,政策、财政支持和企业投入不足,科技信息服务供需失衡[10]。针对这些情况,要进一步提高政府和企业对科技创新信息服务重要性的认识,把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摆上议事日程,真正确立起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

5.2要进一步完善信息服务模式的运作机制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科技信息服务的上下联动机制,充分调动市、县(区)、产业集聚区等三级管理服务机构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加大政府科技、信息部门支持相关资源整合集成的政策、措施落实力度,提升科技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水平,真正形成“网络共享、文献应用、定题咨询、辅导培训、联盟协作”五位一体线上线下互动运作的新模式和新机制。

5.3要进一步加大信息服务模式的推广力度

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信息服务平台及模式的创新实践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其作为新生事物更加需要呵护和推动。一方面要在不断创新实践的同时认真总结,逐步提高服务能力和应用水平;另一方面要通过媒体、论坛、现场会等形式推广宣传,不断扩大其应用效果和示范带动作用。

6结论

第2篇

关键词:新常态;西部地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2014年,提出“适应新常态,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新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新的引擎,中小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能否全面实施创新发展关系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成功实施。而西部地区的中小企业,不仅所处地域基础差,经济发展速度慢,配套设施不齐全,企业自身也存在人才匮乏,资金短缺,资源不足,管理方式粗放等严重的问题,而且在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为了经济发展牺牲环境保护的恶劣现象,因此,在经济新常态的形势下,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只有主动创新,才能积极面对国内外日趋激烈的竞争挑战和个性化、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西部地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普遍受到技术创新力不足、创新社会环境不完善等问题的束缚,主要表现在:

(一)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体现在人才匮乏、内生动力不足以及信息渠道严重不对称等三个方面。一是企业技术创新人才严重匮乏。目前我国技术创新人员绝大多数集中在中东部地区及沿海城市的大型企业,与此同时,中小企业缺乏系统的人才任用、激励和考评机制,在待遇、科研环境和发展空间上都很难与一些中东部地区及沿海城市的大型企业相比较,因此,在西部地区中小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人员严重不足且流失严重;二是企业技术创新内生动力不足。一般来说,企业技术创新需要较高投入,且投入难以很快得到回报。因此,中小企业为了追求“短、平、快”的经济利益更愿意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周期短、回报率高的项目,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都属于风险回避型,不愿意在内部创新挖潜中投入过多精力;三是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由于所处的地域和自身的发展规模,获取信息途径较少而且时效不高,缺少充足的科技信息和市场信息,一般很难直接获取到利益相关者的前端信息,这种不对称现象直接影响着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

(二)技术创新的保障体制不完善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创新的保障体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国家还没有针对西部地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系统的政策体系,没有充分考虑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的特殊性和具体的困难,政策保护体系不健全。二是由于成果转化落地等配套政策衔接不到位,致使中小企业自主研发的产品,根本无法同资本雄厚的国外产品相竞争,这也打击了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三)技术创新的服务能力不健全

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相关配套服务设施不健全,随之带来企业技术创新服务能力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一是技能培训严重缺乏。我国目前职业技术学校发展相比很弱,培训课程设置和培训能力方面还远远不能适应广大中小企业的用工需求;二是缺乏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影响企业的创新热情。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中小企业被侵权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挫伤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二、关于西部地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一)搭建平台,着力健全技术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要进行技术创新,必须培养一批创新型人才。对于当下的西部地区中小企业来说,创新型人才大量缺失且流失严重,人才引进机制不健全。因此,西部地区中小企业一方面应该向政府寻求帮助,制定科学的人才发展战略来健全人才引进机制,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另一方面企业也要为技术创新型人才搭建更广阔的平台,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给创新型人才在待遇、科研环境和发展空间上提供更大的空间和自由度。

(二)构建小企业的全面协同创新机制作用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要提高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关键需要企业内部挖潜,构建全面协同创新的发展机制。一方面要培养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主动性,要大力培养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另一方面要建立基于政产学研用的科研创新长效机制。企业的创新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引导,而市场需求与竞争是企业创新的原动力。中小企业内部技术的积累相对有限,因此要充分利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研发实力,把企业创新作为一个整体,建立基于政策产学研用的科研创新合作模式,并形成长效机制。

(三)完善技术创新风险保障机制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大都规模不大且资金缺乏,在人才和资源上都严重不足,因此政府应该进一步通过财税资金政策的倾斜来大力扶持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让中小企业有底气敢于创新,而不是现在的畏首畏尾。同时大力鼓励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通过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给予西部地区中小企业更多的资金支持,在进行技术创新时有更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最后,政府应该在技术创新的政策上给予西部地区中小企业更多的优惠,比如税收、资源上的优惠,这样更能吸引企业参与到技术创新中来。

(四)健全创新支持服务体系以及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一是要建立公共技术服务机构。政府积极引导在西部地区中小企业较集中和具有产业集聚优势的地区,重点支持建立一批公共技术服务机构,一方面帮助企业进行信息搜集、分类,另一方面积极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深化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为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二是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转化和应用。政府在向中小企业大力宣传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意义的同时积极搭建知识产权转化和应用平台,给企业提供技术创新的温床。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 尹作亮.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10)

[2] 杨晶.努力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J].行政管理改革,2013,(11).

第3篇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27-0001-04

一、概述

人类发展和科学技术演变的历程表明,重大的历史跨越和重要的科技进步都与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和工具创新密切相关。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创新实践表明,其中善于学习和运用先进的“创新方法和技巧”,对提升企业的创新效率和效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创新能力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

2007年,由科技部、发改委、教育部和中国科协共同开展了系列创新方法工作,并在黑龙江、四川、江苏等省开展技术创新方法试点。创新方法工作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三个方面的内容,是从源头上激励企业创新活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工作在当今中国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随着企业技术创新方法的开展和技术创新方法试点省份的推广运用,对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总结成败得失,明确改进方向无疑是一个最佳途径。通过对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评估,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并对整个企业绩效管理水平的提升也有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回顾

近年来,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估指标体系日趋丰富。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评估指标体系设计中国内外一般遵循OECD(经济与合作组织)所规定的《奥斯陆手册》,手册主要评估分析企业创新过程中的七个不同部分:创新目的、促进或阻碍创新的因素、创新数目、创新的新颖性和性质、创新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创新的扩散以及专门问题如专利等。

对技术创新能力评估研究较早的Steele教授,曾经用核对表的形式对R&D活动进行了评估。

Barton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由掌管技术的人创新管理、技术系统、管理系统的能力及企业价值观组成。

Ransley和Rogers对企业的最佳R&D实践进行了研究总结,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评估应考虑的7个方面:技术策略、项目的选择和管理、核心能力、有效性、外部意识、技术转移和人员。

这些指标虽然对企业技术创新评估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都比较粗略,而且是针对国家和企业创新能力的,不太适合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的评估,对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的评估指标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国内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能力上,主要代表人物有许庆瑞、傅家骥、魏江、项保华、王伟强、李廉水和关士续等。目前国内对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技术创新能力评估和技术创新绩效评估,其中前者由于起步更早,研究成果也较多。

我国著名技术创新研究专家傅家骥先生按照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过程、成功企业技术创新给予的启示、企业技术创新调查和分析的结果把技术创新能力分解为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倾向、技术创新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营销能力等几方面,然后分别从这几方面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估。

吴运建、吴建中、周良毅从投入产出、知识的产生和交流、商业化以及分类测度四个角度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估。

魏江、郭斌、许庆瑞对技术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区分并建立了相应的指标体系,通过与行业先进水平进行比较来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

曹崇延、王淮学将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分成了R&D能力、生产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投入能力、营销能力、财务能力和产出能力等7个方面,对应于每个能力,分别设计了7个指标体系,共40个分指标,同时对每个分指标的内涵给予了设计说明。

戴冬秀、李睿、宋化民从技术积累、R&D投入、生产消化新技术、销售新产品能力等4方面选取了10项指标,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估。

上述研究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基于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的成效评估少之甚少。为此,本研究依托科技部21世纪中心“技术创新方法辅助创新体系和推广机制研究、培训教材开发及成效评估”课题,构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评估指标体系,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及成效评估的完善提供支撑。

三、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评估指标是评估系统总体目标的具体标志,要对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引用成效进行评估,必须确定评估内容及各个影响因素。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评估指标体系是评估企业技术创新成效的基础和依据,它通过一系列科学系统的指标衡量企业创新绩效情况,是整个评估工作的核心。

(一)评估内容

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评估的对象当然是应用了技术创新方法的各类企业。在评估企业技术创新行为过程中,应明确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的成效,分析企业技术创新方法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竞争力提升和经营业绩的作用机制,发现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的优势及不足,在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当中主要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

(二)构建原则

企业技术创新方法成效评估是一个复杂系统的评价问题,在本质上是对“科技一经济一社会”这一复杂系统运行机制和内部规律的深刻反映。评估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需要一套较好的指标。指标的选取、指标的数量、指标中主观与客观指标的比例,都会影响到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具体说,企业技术创新方法成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科学性原则。指标选取的科学性是指该指标具有稳健有效的特点,能够对成效的评估起到支持作用,数据的来源权威可信,指标本身与评估对象的关联度大,敏感性强,指标体系的层次清晰。

第二,系统性原则。企业技术创新方法评估指标应从系统的角度,全面、综合地反映被评估对象的整体情况,抓住主要信息,从企业自主创新的总目标出发,进行系统分解,逐层建立一个各有侧重、相互联系、系统集成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保证评估的全面性与可信度。

第三,易操作性原则。指标的建立应该充分考虑数据获取的难易程度、成本及质量的可靠性,尽量选取较为容易、获取成本低且质量可靠的指标。并且在考虑数据获得的难易程度和可靠性的同时,还要保证可以有效进行量化分析计算。

第四,平衡性原则。为体现企业应用创新方法成效的全面性,指标体系要兼顾多方面的均衡。例如,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的结合,用绝对指标反映总量、 规模,相对指标反映速度、比重;科技、经济及社会发展指标相结合,以综合反映技术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创新管理指标与创新效益指标的结合,以综合反映管理效率等。

(三)指标体系

本指标在分析国内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上,结合企业技术创新目标,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和成功经验,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评估指标体系。

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评估指标体系由两级构成,一级指标有技术产出、经济产出、研发效率、创新管理水平4个,二级指标共有17个具体指标,见表1:

在整个指标体系中,将企业技术创新成效分解为技术产出、经济产出、研发效率、创新管理水平四个方面,以此作为企业应用技术创新方法成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现对这四个方面说明如下:

第一,技术产出。企业生产运营的主要任务是尽可能的把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应用于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开发,找到一条符合本企业实际的投入尽可能少、获得尽可能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可靠途径,以保证企业目标的顺利完成及实现。技术的先进程度,包括发明专利或关键技术的突破,都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成效有重要影响。

第二,经济产出。没有需求的技术没有生命力,经济产出反映的是社会接受企业创新产品的能力,体现着企业技术创新产品的市场开拓和市场占有。企业创新活动的经济产出是企业各类资源投入转化的价值形态,通过技术创新把生产出来的新产品或新工艺推向市场,以收回企业投入,并取得相应的社会经济效益,这也是企业技术创新市场竞争力的现实体现。

第三,研发效率。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使企业生产研发的效率有所提高,从而使企业技术创新实施过程的品质得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效率既是创新实施的表征和结果,也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客观尺度和主观实力,体现创新实施的水平、质量以及竞争能力。企业技术研发效率主要从项目研发周期、成果转化、单位R&D投入的专利产出数量等方面来衡量。

第四,创新管理水平。技术创新离不开管理,创新管理是技术创新活动的基本保证。创新管理水平表现为企业发现和评价创新机会,组织技术创新活动的能力,技术创新成效显著的企业应具有明确而实际的创新战略和有效的创新研发机制。在本评估指标体系中,创新管理水平的各项指标几乎都为主观指标,采用1-5量表实现量化评价操作。

四、总结与讨论

总的来说,对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估指标,目前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测度指标,对于这个领域也比较成熟,但是对于企业应用技术创新方法成效评估指标的探讨却非常之少。本文在前人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构造了企业应用技术创新方法成效评估指标体系,具有如下突出特点:

第一,在评估原则上,除遵循一般指标体系设计过程中所遵循的原则外,突出遵循系统性、可操作性、导向性和利于间接绩效评价等原则。

第二,在评价体系内容上,基本涵盖企业应用技术创新方法成效评估的各个方面,一级指标包括技术产出、经济产出、研发效率、创新管理水平4个方面,二级指标再细化共17个具体指标。

第4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产业集群

“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是以创新为中心,以企业为核心主体的网络体系。我国中小企业已占到企业总数的99%以上,是市场经济最活跃的部分,它们的技术创新对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国民经济的增长、综合国力的提高等,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状况不容乐观,创新能力比较薄弱,提升其创新能力已刻不容缓。本文拟从集群经济角度,探讨通过集群这种组织形式来增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途径。

1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

我国中小企业起步晚,基础差,在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时会遇到许多障碍。

(1)资金紧张,融资渠道不畅。

资金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首要问题。证券市场发育滞后,中小企业很难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直接融资;民间借贷目前尚不成熟,既缺乏法律保障,又有很高的融资成本,满足不了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由于中小企业信用状况普遍较差,致使金融机构不放心给其发放资金贷款,从金融机构贷款也十分不易。此外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支持不足也是造成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

(2)缺乏高素质的技术创新人才。

高素质的科技专业人才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重要的动力基础,技术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由于企业机制落后、环境较差等原因,我国中小企业人才状况始终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除一些新兴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以外,绝大部分中小企业在技术人才方面仍处于非常不利的状况。据调查,目前我国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技人员有60%在企业,但绝大多数集中在大企业。我国中小企业内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人数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不到10%,初中以下的职工占60%左右,总体素质偏低。缺少科技人才被列为中小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第二大障碍。

(3)学习吸收能力低。

消化吸收外部知识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由于科技日新月异,产品生命周期大大缩短,企业需要不断关注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并且要有对新技术的较强的学习吸收能力。而我国中小企业由于人员素质低,观念落后,受传统行为习惯和创新行为模式的影响,过分依赖对外部技术资源的引进,不重视组织学习,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差,常常陷入“落后――引进――淘汰――再引进”的恶性循环中,企业一方面要不断支付外国巨额的专利技术使用费和技术转让费,另一方面却始终处于落后状态。

(4)抵抗技术创新风险的能力脆弱。

企业技术创新的长期性、技术发展和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技术创新收益的非独占性等特点,决定了技术创新存在较大的风险。中小企业受资本实力偏低和技术人才相对短缺、技术与市场信息不畅等因素的困扰,需承担更大的风险。我国相当多的中小企业经营模式落后,研发能力低,产品单一,专利保护意识差,缺少市场经验等,在面临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时,常处于被动地位,甚至手足无措。

要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必须克服这些障碍,而依靠单个企业的力量是困难的,实践证明产业集群已成为提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织形式。

2 产业集群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助推效应

产业集群是指在地理上靠近,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产业领域的中小企业,高密度地聚集的企业群落。改革开放以来,以中小企业集聚为特征的产业集群发展迅速,在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产业集群已成为技术创新的有效组织模式,能够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创新氛围;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和风险。因而,产业集群成为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依靠产业集群,可以有效提高中小企业技术水平,提升产业竞争力。

(1)集群为中小企业提供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

由于集群内许多企业共生在一起,它们之间存在着各种联系。同处一个产业链条中的上下游企业,由于共同的利益而互相学习,产生集群效应,技术、信息在学习过程中传递从而促进创新能力逐步提高;处于同一地域的相关企业,由于产品的关联性,企业间的竞争会加剧,后进企业要模仿先进企业,先进企业为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会进行更进一步的技术创新,形成相互追赶态势,竞争的结果使整个集群的技术创新活动层出不穷,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可以说,集群是培育企业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温床。

(2)集群有利于创新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

产业集群与知识和技术扩散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在新经济时代,产业布局不再是各行各业简单地聚集在一起,而是相互关联、高度专业化的产业有规律地聚集在一个区域,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同时也会吸引大学、科研机构入驻集群。处于集群内的企业由于地理位置上的接近和集中,人员直接接触和人力资本的流动、企业间的直接联系以及率先创新企业的示范和后进企业的模仿等,知识和技术迅速扩散,中小企业可以最大程度的获取技术创新所需的各种知识,大大加快企业创新的速度,从而提高整个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效率,并不断向高层次发展。

(3)集群内的社会化服务及协作可以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

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生产服务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企业内部服务逐渐外部化,一批专业公司会在集群所在区域出现;同时,产业集群发展所集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还会带动物流、电信、教育、科技咨询、信息中心、中介服务等机构和行业的发展,他们可以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全面服务。许多地方政府为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在中小企业比较集中和具有产业集聚优势的地区,建立公共技术支持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帮助中小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在政府鼓励和推动下,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技术开发中心也会向中小企业开放,一些非赢利性的科技数据库和科技信息网,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最新技术、创业意识、风险意识等知识的培训。这些服务以及企业间的协作所带来的物流、运输、储存等成本的节约,会大大降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本。

(4)集群合作创新模式可降低中小企业创新风险。

由于中小企业受自身技术装备水平、科研环境、生产条件以及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技术风险。另外,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成果还会遇到成本高、质量功能不符合市场需求、产品生命周期过短、利润低等市场风险。集群合作创新模式,则可以整合相关技术优势,实现与合作主体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有效解决中小企业技术、人才、信息等不足的问题,从而缩短创新周期;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参与创新过程,则可确保与客户的需求一致。创新模式由线性模式向网络模式的转变,既降低了创新的风险,又提高了创新的成功率。

3 基于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途径

利用产业集群的资源和优势提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需要企业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加强集群企业间协作,培育技术创新优势。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柔性生产体,企业之间协作联系十分紧密。大企业要充分发挥其在产业集群中的领头羊作用,而中小企业则可围绕龙头企业搞好产业配套,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同时中小企业还可以在协作过程中学习新知识,获取新技术;中小企业之间可开展共同研制,合作创新,以降低技术开发的风险和成本;同时通过分工协作,整合产业链,企业都专注于自己核心产品和服务的开发,集中资源研发新技术,培育技术创新优势。

(2)坚持产学研合作,走合作创新之路。

由于全球技术创新的加快,企业技术问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和系统性日益突出,加之我国中小企业普遍技术力量薄弱,技术设备落后,完全依靠自身力量获取所有的关键技术和能力难度较大。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竞争激烈,独立完成一项复杂的技术创新,无论从开发周期还是从投入成本看,都会面临很大的市场风险。我国高校、科研院所技术资源丰富,产学研结合是有效解决中小企业科技力量薄弱与高校、科研院所里科技成果“结构性失业”问题的良好途径。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产学研结合的途径日益多样化,其中,产学研共建高科技公司、企业技术难题招标是产学研相结合较为重要的两种形式。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建高科技公司能够整合各方资源,包括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企业的资金和企业及时的产业化运作等;企业技术难题招标,尤其是网上技术市场会使中小企业受益匪浅,以往中小企业常担心自己实力单薄,不敢求助于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网上技术招标,中小企业可获取更广泛的技术支持。

(3)充分利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社会支撑体系,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为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许多地方政府和行业组织联合牵头,以政府和企业共同投资的方式,组建集群内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中小企业要充分利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所提供的设计、信息、研发、试验、检测、新技术推广、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服务,解决企业场地不足、仪器设备落后、技术人才匮乏等矛盾,降低资源消耗,实施环境友好型生产,提高企业可持续创新能力;利用科技中介机构和技术服务机构,解决技术难题,实现企业与科技资源的有机结合,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和企业信息化进程;利用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保护企业知识产权,应对贸易摩擦和冲突,协调和政府的关系,处理与集群共同利益有关的问题等,使企业有一个宽松的创新环境。

(4)通过集群共享,实现创新成果的产业化。

我国中小企业存在创新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由于技术创新的本质,发明不一定是技术创新,只有成功地实施了商业化并发挥显著经济效益的发明才是技术创新。我国有许多专利从未引发创新,仅仅对应于几乎没有任何经济价值的发明创造。如果一项发明成果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就会迅速在集群内企业之间快速传播,从而实现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同时,由于集群品牌共享效应,中小企业利用集群品牌的知名度和信誉度以及集群的整体竞争力,可以迅速开拓国内外市场,实现创新成果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彭建良.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状况的调查与分析,杭州科技,2006,(2):30-32.

[2]王钦.大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及战略选择载[J].改革,2004,(06):78-85.

[3]欧新黔.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J].船艇,2006,(05):6-10.

第5篇

论文摘要:文章探讨了影响产业集群内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外部动力因素,构建了产业集群内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并对相互之间的关系和作用进行了分析。

许多事实表明,内因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外因总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因此,尽管企业外部的动力要素对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它们作为外因,只有通过诱导、唤起、驱动而转化成内因,才能实现其动力效能。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真正主体。要大幅度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就必须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的机制与模式,探讨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这种动力是存在于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内部和外部、对技术创新活动产生驱动力的各要素之和。

一、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

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可能获得的经济利益和相对竞争优势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其主要影响因素如下:

1.企业利益驱动。企业在参与技术创新活动之前,一方面要对创新活动的净收益和创新收益的滞后期进行预测,另一方面要对创新活动的风险和自身的创新能力进行估价,只有能在预期的时间范围内取得较高预期收益,又因风险适度、能力较强而能有较大成功概率的创新活动,对企业就会有较大的激励力量。

2.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在企业内部创新动力要素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它对企业文化、激励机制、企业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在相同的环境中,在相同的创新动力作用下,有的企业进行了创新,而有的企业却没有创新。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企业创新活动的领导者和决策者是否富有企业家精神。优秀企业家不仅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决策者,还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组织者、指挥者,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直接影响着整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至关重要。企业家不仅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还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支柱。

3.企业内部激励机制。在技术创新动力机制中,与个人主体行为目标关联较密切的就是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因为个人主体参与技术创新的目的就在于实现个人收益最大化,而能够帮助个人主体实现这一目的的动力要素就是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通过对个人主体的创新行为实施恰当的、丰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能够充分地调动个人主体进行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对个人主体从事技术创新活动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所以,企业如果缺乏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必将导致自身的创新活动失去动力和活力。

4.企业文化。除了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以外,在企业内部动力因素中,企业文化对个人主体从事技术创新活动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因为个人主体的行为目标不仅包含着利益目标,还包含着自我价值实现的目标。而在创新实践中长期积淀和形成的企业创新文化,会通过影响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和行为取向,使全体员工普遍地认同和崇尚创新,并将创新成功作为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标志,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创新活动。可以说,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会持续地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5.企业科技专业人才技术创新的水平和创新能力。科技专业人才技术创新的水平和创新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重要的动力基础,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和创新能力与企业所拥有的各类专门人才的业务、专业技术水平有必然的联系。能够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合理、学科配套、起点高、创新能力强的科技人才队伍是企业技术创新成败的关键。

6.路径依赖与路径创新。技术创新的路径依赖指:技术发展的历史因素在决定未来的技术创新中起到了主要作用。这些历史因素包括:最初市场、技术管理、制度、规则、消费者预期等等。在它们的作用之下,技术创新受到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变化的影响,进而导致成功的创新和采用新的技术取决于现有技术的发展。但是这些历史因素在某种程度上“赞同”采用现有的技术而“反对”采用新的技术。采用现有技术的收益递增导致创新锁定于现有的非优的、低效率的技术,并阻止采用好的、优越的、可替换的技术,并最终造成技术创新的低效率。

多数情况下路径依赖是技术创新的阻力,因此,需要企业进行路径创新,以积极正确的态度,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待技术创新的成果,这就要求企业能够放弃眼前既得利益,采用打破现有技术创新路径,进行路径创新。

二、企业技术创新的外在动力

外在动力机制主要是指企业由于外部环境因素对企业技术创新所发生的推动作用,包括产权动力机制、市场动力机制、政府动力机制和科技动力机制等几方面。

1.政府政策因素。政府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措施有建立完善的企业法律体系,加强政府的财政、金融、信贷支持减免新产品税,加大R&D投入,以及建立面向企业的技术创新支持,信息咨询,人才培训等方面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等。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企业技术创新观是强大的激励也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政府行为会推动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2.市场驱动因素。市场是一种实施费用低、效率高的激励制度。市场机制通过价格体系发挥着提供信息、经济激励和决定收入分配等功能,有利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同时,市场过程也是一个对技术创新进行组织的过程:市场对技术创新的方向刺激促使企业产生获取超额利益的预期,逆向刺激则危及企业的生存:市场产生的正向拉力与逆向压力与企业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相结合,是形成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基本动力。市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激励是通过市场体系要素、市场竞争、市场结构与市场规则等变量进行的。

3.科技驱动因素。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迅速改变着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品寿命周期变短,新产品层出不穷,对企业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推动其不断发展。

技术创新离不开科学技术,科技的发展是促使企业进行创新的基础动力。技术发明和发现具有转化为现实财富的潜力。当科学和技术的成果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会出现主动创造需求的情形,从而推动创新主体利用技术创新成果完成创新活动。科学技术的发展虽然周期较长,可是一旦成功,将会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4.产权动力因素。产权分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两种。有形资产产权是指人们对实物的拥有权,无形资产产权是指人们对非实物形态的信息、知识等的拥有权。一般而言,任何一项创新活动都要进行物质资本(有形)的投入和智力、知识资本(无形)的投入,创新的结果就形成了新产品和新知识。因此,为了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必须从法律上确立私有产权的地位,通过股票赠与、股票期权、优先认股权、员工持股和专利制度的建设来保护企业家和技术发明人的创新所得,对于一大部分未进行现代企业制度和股份制改造的企业而言,更应加快建立产权制度,创新产权激励的条件。这是一种最经济有效、持续的创新动力手段,因为它使资产所有者与资产发生最直接的经济关系,资产所有者因此成为资产能否增值的最直接的当事人,产权的法律性、持久性又会使人们具有一种安全感。技术创新在这样一种制度氛围中会获得强大的动力。

5.产业集群因素。产业集群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集群内大量的企业在竞争的同时也互相进行合作创新,而且集群内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也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当产业集群形成创新的氛围后,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将大大加速技术创新的步伐。

三、外部动力要素与内部动力要素的相互关系

除了在企业外部的动力要素之间、企业内部的动力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和影响之外,企业外部动力要素与企业内部动力要素之间也存在着广泛的联系和作用。

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运作方式概括为:在环境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下,来自于产业集群内市场的需求引力和竞争压力、来自于科学技术的推动力、来自于政府政策行为的支持力,都将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企业利益驱动力,成为作用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源泉;企业家精神对利益驱动力具有感应与放大作用,它能够直接驱动企业主体从事创新,并通过企业文化和企业内部激励机制间接驱动个人主体从事技术创新;企业创新能力则最终保障着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而成功的创新活动又反作用于技术、市场、政府、环境,激发出新的创新需求。而利润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根本动力。

总之,诸动力要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促使企业主体和个人主体产生了技术创新活动,而技术创新活动又反作用于诸因素,引发新的创新需求;新一轮创新又会推动企业在更高的层次上发展,产业集群内企业就是在内外部动力的综合作用下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从而使创新活动呈螺旋上升地不断进行。

参考文献:

1.姜劲,徐学军.技术创新的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研究.科研管理,2006

2.张宗庆.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不足的路径依赖.中国工业经济,2000

第6篇

Summary: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have occupied sizable proportion in national economy, having created a large number of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chievement. 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ource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is composition introduces the main typ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And it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ctivity , function of government and influence of government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Chines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and gr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Keyword :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Government Products innovation Serve innovation The craft innovat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urrent situation Gr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企业是现代社会的细胞,是市场经济的主体,而占企业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则是这一主体中最活跃、最富有活力的组成部分。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技术创新成果,而且,中小企业文化及其培育出来的企业家精神和风险意识,已经成为现代文明和市场经济的精髓,成为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中小企业,就没有市场经济。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作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于一个国家维持其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和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这一大背景下。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及其技术创新活动。

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概述

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之一,在技术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还可能远远超出一般人的预料。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不仅在数量上占有相当的份额,而且其创新的水平和影响也并不亚于大企业,中小企业创造了许多被认为是当代最重要的工业创新成果。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大企业既有相似之处,也有独特之处,特别是中小企业在其技术创新过程中面临着许多不利因素。

(1)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类型

由于中小企业所处行业、技术水平、规模、发展环境以及企业体制等呈现无限的多样性,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技术也必然表现出不同的类型,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新的类型也将更加丰富多彩。

u

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是指中小企业在产品的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对其自身生产或经营的产品所从事的改进、提高或发明的创新活动。它可分为重要创新和渐进创新两类。一般说来,重要创新对企业的发展影响较大,渐进创新对企业的影响有小有大,但前者往往比较难以实现,投入也大;后者较易做到。

u

服务创新

服务创新是近些年服务业,尤其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兴起的结果,它既包括新构思、新设想转变成新的或者改进的服务,又包括改变现有的组织机构推出新的服务,目前兴起的网络服务是服务创新的成功例证。由于服务创新投入较小,而且市场需求变化快,因而是最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技术创新类型之一。

u

工艺创新

工艺创新是指研究和采用新的或有重大改进的生产方法,从而改进现有产品的生产或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由于工艺创新对开发新产品、改进原有产品以及提高原有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其重要性并不亚于产品创新,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工艺创新是渐进的,投入大小和难度都比较适合中小企业的特点,因而也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

产品(服务)创新和工艺创新之间常常互相影响、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并与中小企业的直接经营活动密切相关,因而具有较大的普遍性,在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

(2)研究与开发

中小企业研究与开发活动可以分为自身的研究开发和合作研究开发两种类型。其中自身的研究开发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对企业的要求比较高,只局限于一些基础(包括人力资源和资金支持等)较好的企业,但提高自身的研究与开发能力应该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努力方向;合作研究开发包括中小企业与大学、研究开发机构以及大企业等的合作,对于缺乏信息、人才、技术等的中小企业来说,合作研究开发活动更加合适和普遍。统计资料显示,在依靠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帮忙,以及利用各种公共资源方面,中小企业表现出更大的效率和热情。另外,积极参与政府的研究与开发活动也是一种越来越普遍的形式。比如近些年欧盟中小企业政策的核心就是引导更多的中小企业参与到欧盟的研究与开发计划的框架之中。今后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中小企业将越来越多地参与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活动。

二、政府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和影响

尽管政府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程度与方式还有很多争论,但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考虑到中小企业在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巨大作用,以及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面对的种种不利的因素,政府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1)政府扶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中小企业在现代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处于不平等的市场竞争条件下,而且市场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调节存在着明显的缺陷,种种都迫切需要政府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植。现在很多国家政府都已经把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作为维持本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的重要举措。

府扶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原则

由于国情不同,各国政府所采取的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也各不相同。但无论如何,各国政府采取的扶植措施都应遵循下述一些基本原则。

u

政策性扶持为主的原则

u

公平与公证的原则

u

公开原则

u

分类指导的原则

u

直接支持方式和间接支持方式相结合的原则

(2)

政府扶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式

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是多种多样的,范围也是相当广泛,加之国情不同,因而,各国政府扶植中小企业的方式也各不相同。但各国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植方式大致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u

法律规范

u

组织管理

u

政策指导

u

财税经融支持

u

提供信息、技术、人才培训等服务

u

实施具体的科技计划

三、中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中国是一个中小企业众多的国家,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数的99%以上,且大多数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其中乡镇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的迅猛发展,更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同时,他们对于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统计研究表明,技术创新对中国中小企业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研究所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一项调查分析显示,在所调查的1051家企业中(其中大企业229个,中小企业797个),通过技术创新,有93.2%的企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增加了产品品种,有96.7%的企业提高了经济效益,96%的企业扩大了市场,91.5%的企业提高了产品的质量,88%的企业提高了产量,77%的企业降低了材料消耗,69.4%的企业降低了能耗。不久前,由农业部、国家科委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共同进行的乡镇企业技术创新调研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4530家企业中,70.7%的企业有技术创新活动,34.4%的企业从事了研究与开发活动,22%的企业有研究活动与开发机构。乡镇企业技术创新经费住处主要用于购买机器设备,占技术创新总支出的73.4%,用于购买技术的费用仅占9.3%。调研结果还表明,乡镇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是市场需求,创新的主要目标是开拓新市场;在影响创新活动的主要因素中,列前三位的是资金缺乏、技术人才短缺的市场信息不足。

四、新事物-----绿色技术创新

绿色技术创新起步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得到人们的认同和推行。绿色技术创新是既要社会经济发展又要保护环境不受污染的产物。对绿色技术的研究经历了末端工艺、无废工艺、废物最少化、清洁技术、污染预防五个阶段。E.Brawn和D.Wield于1994年提出了绿色技术的概念,概括地说,绿色技术是指能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和节约原材料与能源使用的技术、工艺或者产品的总称。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绿色产品创新,指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及使用之后不危害或少危害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以及可回收利用和再生的产品。另一类是绿色工艺创新,指能减少废气污染物的生产和排放,降低工业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以及降低成本、物耗的工艺技术。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只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化解这个危机。作为可持续发展主体的企业在充分认识到减少环境污染、节约原材料和能源使用的重要性后,应及时把绿色技术创新提到日程上来,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尽管中小企业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目前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更深入的研究有待更多的研究者的努力,从而使技术创新理论不断深化,是之成为中小企业更好地发展的武器。最后,我引用萨缪尔森(Samuelson,P.A.)的一句话来结束本文:“创新与市场力量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许多大厂商对研究与创新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使得那些相册地摧毁大厂商的人或宣称大就是绝对的坏的人举棋不定。同时,小企业或个人也做出了某些最有革命性的突破。为了促进迅速的创新,一个国家应该允许各种不同的方法与组织并存。”

参考文献

刘东 杜占元:《中小企业与技术创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6月

万兴亚:《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政府政策》,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

第7篇

【关键词】安徽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障碍因素

安徽省中小企业对安徽省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增强市场活力和稳定社会等方面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中小企业数量净增2367户,达到10441户,安置就业和再就业人口占全省就业总数的95%以上[1]。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081.14亿元,同比增长41.5%;实现工业增加值1985.2亿元,同比增长28.32%,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0.90%。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212亿元,增加值905亿元,占安徽省工业增加值的25.9%,占GDP的10.2%,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已经连续6年增长30%以上。尽管发展现状喜人,但与沿海地区相比,安徽省中小企业在规模、层次、水平上存在较大差距。而创新,特别是技术创新对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支撑作用,进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因此,在安徽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的思考上,分析影响技术创新障碍因素,进而提出政策建议,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安徽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现状

(1)创新活动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发展很不平衡

2007年安徽省工业企业创新专项调查显示,中型企业有69%的企业开展了创新活动,小型企业只有31.6%的企业开展了创新活动,而中国平均水平中、小型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比例分别为55.9%、25.2%,安徽省创新活动处中等偏上水平。创新活动以合肥为中心,沿江各市较频繁,区域发展很不平衡[2]。合肥市有一半以上的中小企业开展了创新活动,安庆市、六安市、铜陵市、马鞍山市等市有创新活动的中小企业占比40%左右,创新比较活跃。

(2)新产品产值率下降趋势明显,创新活动多集中于企业新型和国内新型

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安徽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率呈下降的趋势,从2000年新产品产值率为23.79%,到2008年新产品产值917亿元,新产品产值率仅为8.49%。安徽中、小型企业属于国际新型创新活动的企业分别占比17%和10.9%;属于国内新型创新活动的企业占中、小型企业总数50.7%和43.9%;属于企业新型创新活动的企业占中、小型企业总数的32.3%和45.2%[2]。中小企业创新活动多集中于企业新型和国内新型。

(3)创新经费来源主要依靠企业自筹,经费支出主要用于机器设备购置

从经费来源看,2006年2333家开展创新活动企业创新经费支出为174.8亿元,其中,企业自筹资金141.7亿元,占81.1%;金融机构贷款等其他渠道获取的资金27.7亿元,占15.9%;政府拨款5.4亿元,仅占3.1%。从规模上看,中型企业自筹资金占筹集经费总额的比重高达86.3%,高于大型企业的81.6%,小型企业的73%[2]。表明企业创新资金主要依靠自筹为主。

从支出结构看,内部开展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经费支出42.3亿元,占24.2%;委托外单位开展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经费支出7.3亿元,占4.2%;获取机器设备和软件支出114.2亿元,占65.3%;从企业外部获取相关技术经费支出11亿元,占6.3%。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安徽省中小企业在购置机器设备和软件上支出比例高,高10个百分点,而内部研发支出比例较低,低8个百分点。

(4)创新活动主体自主开发,消化吸收创新方式

2004年~2006年期间,安徽省开展创新活动企业中企业或企业集团自主开展产品创新的占70.3%,与其他企业、研究机构和高校合作开展产品创新的占21%[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5.9%,与国外有关机构合作开展产品创新的占0.6%,与全国平均水平的1.3%,存在较大差距,其他形式的创新占8.1%。安徽省创新活动以自主开发为主,与国内机构合作开发并重。

产品和工艺创新活动方式,原始创新占25.3%,集成创新占29.8%,消化吸收创新占44.9%。其中,中型企业集成创新占42.9%,原始创新和消化吸收创新分别占32.5%和24.6%;小型企业消化吸收创新占49.8%,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分别占23.7%和26.4%。中小企业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较少,消化吸收创新较多。

二、安徽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障碍因素分析

为了全面了解安徽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分析阻碍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原因,2009年课题组对安徽省68家中小企业进行了实地与问卷调查,被调查中小企业发展至今5年以内的占30.51%,5年以上10年以内的占44.07%,10年以上的占25.42%,行业分布由多到少依次是农产品加工、电子机械设备、纺织服装、建筑、自然资源开采、交通运输、电力生产。对于影响安徽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障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61.29%企业技术创新人员不足,48.39%企业技术创新资金不足,38.71%企业家创新意识薄弱,此外,技术创新模式选择不当、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不完善、研发投入产出低、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健全等诸多因素都制约了企业技术创新。

(1)技术创新人才匮乏

人才匮乏是制约安徽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首要因素,也是中小企业不能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主要原因。据安徽省统计局2006年度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安徽省机关、事业和企业单位中人才②的比例为24.1%,机关、事业单位中人才①的比例为54.9%,而企业只有13.1%。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仅占1%,具有中级职称的人员占4.5%,高级技师只有0.3%,技师0.8%,高级工只有2.6%,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缺少创新原动力。

安徽省人才主要集中在机关、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和国有大型企业,课题组调查结果显示中小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主要面临如下障碍:企业名气不够,员工本身的发展规划与公司的发展目标冲突,不利于员工以后跳槽或发展,占51.61%;薪水相对低,激励不足占40.32%;缺乏系统和持续的培训机会,缺乏良好的管理,福利、激励等机制不完善,使得员工不能适应整个企业的组织环境占29.03%。

(2)技术创新资金欠缺

资金问题是制约安徽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瓶颈。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资金紧张,融资渠道单一,不仅很少能从政府部门得到研究开发经费,而且因资信差、寻保难、抵押难[3],从银行获取贷款相当困难,更难以从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这不仅提高了创新成本,而且也很难满足企业创新的资金需求。

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7年安徽省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中,基础研究经费投入较大,占全部研发经费比重为8%,远高于全国平均4.3%;用于研究与发展经费72.8亿元,位居中部六省第四;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不足1%,与全国平均水平1.49%还有一定的距离。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资金需求大,与地方财政支持力度较弱,金融机构贷款总额有限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

(3)企业家创新意识薄弱

企业家是企业创新活动的发起者和推动者,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安徽省中小企业局2006年底的调查资料显示,受调查的638家中小企业创业者中,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的占比不足30%,大专及以下文化的占60%。课题组调查显示,38.71%企业经营者反映管理层创新意识薄弱,未能把依靠创新作为市场竞争的取胜之本,缺乏主动从外部获取知识源进行创新的动力。另外,中小企业市场辐射圈较小,收集信息的技术和能力较弱,获取新知识、新思想的速度较慢[4]。这些使得企业家在思想上与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步间或多或少存在着时滞。

(4)技术创新模式选择不当

安徽省中小企业技术实力普遍较弱,自身的技术积累较差,技术的获取主要来自外部。大部分企业技术战略的重点在如何通过低水平的产能复制,快速和低成本、低风险地获取所需要的技术,以获取超额利润。课题组调查结果显示,安徽省中小企业获取核心技术调查属于外部引进技术人才自主开发达46.77%,模仿生产的为14.52%,购买技术的为15%,依托大专院校和科研为29%。目前安徽省技术创新的层次普遍不高,一方面,中小企业自主开发,会受本身的资金等因素制约,技术设备更新缓慢,开发周期长,二次开发或周期性开发难以为继;另一方面,主要采用的是模仿型创新模式,存在明显的缺点即技术研发缺乏超前性,对技术专有方的技术依赖程度深,在技术上受制于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会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

(5)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不完善

技术创新信息是围绕技术创新活动展开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组织等要素的信息组合,直接关系着技术创新活动能否顺利获得所需要的资源,是影响技术创新成败的重要因素。课题组调查显示,被调查企业中真正建立独立网站的企业不足50%,多用于宣传或查询信息,用于电子交易的不足10%。在供应链集成、网上支付、分销渠道等方面的应用更是薄弱。中小企业很难利用外部创新环境,吸引高校和科研院所与其进行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创新,进一步削弱中小企业的信息源。

目前,安徽省尚未建立起高效完善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未能充分发挥政府管理、服务职能,存在部门众多、审批程序繁琐问题,投资软环境亟待改善。市场需要的中介服务机构缺位较多,如管理咨询、市场营销、技术开发等,且经营水平良莠不齐,硬件设施和服务支撑体系较薄弱[5],难以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三、促进安徽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

要使安徽省的中小企业进一步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出主动性、灵活性与技术创新,成为安徽经济成长的动力,我们认为可采取如下政策措施。

(1)完善激励机制

完善激励机制,建立以薪酬体系为主的激励机制以吸引和留住人才。中小企业不仅要重视物质薪酬如工资、奖金、提成等,同时关注精神薪酬,如胜任感、成就感、认同感等。中小企业还应鼓励科技人员利用工作和业余时间进行技术创新,并确保技术创新人才的合法权益。同时,针对安徽省中小企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缺乏现状,安徽省中小企业应通过建立各类人才培养基地,采取企业自我培训、企业互助、送入高校深造和联合办学的形式,建立企业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提高企业领导干部的经营管理能力和职工的生产技能。

(2)加强投融资支持

第一,中小企业加强自身努力,强化内部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产权和产业结构,积极与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联系,以改善其自身融资条件。第二,抵押品观念创新,将企业拥有的其他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都可以作为抵押资产,从而降低了抵押资产的门槛,提高了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第三,建立合适安徽省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和担保模式。根据中小企业的需要,提供不同安排、不同层次的担保,形成一个全省范围内的信用体系。第四,政府积极筹措资金,增加技术创新专项贷款的额度,并采取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对技术创新项目给予支持,帮助具有成长性和“专精特新”[6]中小企业减少技术创新成本和风险。

(3)培育企业家精神

中小企业的企业家执行企业技术创新职能,因此必须具备对市场变化的高度警觉力和预见力,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要把握行业技术趋势,熟知企业技术状况,洞察市场与技术关系及过人的胆识与领导才能。因此,发展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急需加强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培养,进一步提高企业家的眼界和胸怀。

(4)选择较为合适的技术创新模式

安徽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缓慢,很大程度上受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制约[7]。因此,安徽省中小企业应充分挖掘和发挥自然、经济、人文、资源等优势,利用自身规模小机制灵活的特点,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经营方向,采取与大企业建立技术创新协作关系,在合作的大企业技术帮助与指导下,进行二次创新和合作开发创新的发展模式。

(5)完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

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加快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充分给予其优惠的政策,积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企业发展服务。一方面,围绕安徽省优势产业,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8],加快建设专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提高中小企业获取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开发能力。另一方面,鼓励中介机构发展,使其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的供方和需方之间起桥梁作用。通过中介机构可以把高新技术、市场信息及时准确地提供给中小企业,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进行信息支持,有利于企业正确决策。

注释:

①企业就业人员中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视为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卫人.进一步做好中小企业和非公有经济发展工作[J].安徽中小企业,2009,(1):7-9.

[2]安徽工业企业创新调查分析报告[R].安徽省统计局,2007.

[3]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王国红.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四大障碍[J].经济与管理,2004,(3):41-42.

[5]徐磊.安徽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障碍与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9,(9):41-45.

[6]李时平.安徽工业立省探讨[J].华东经济管理,2006,(5):28-30.

[7]孔令刚,安徽工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J].安徽科技,2008(1):20-22.

[8]夏德彦.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途径及其选择[J].民营科技,2004,(1):40-41.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2007-2008年度规划项目――促进安徽省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编号:AHSKF07-08D52);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度博士基金项目――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因素分析及对策分析(编号:GDBJ2009-059)。

作者简介:

姚禄仕(1962―)男,安徽桐城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合肥工业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会计学系主任,研究方向:公司治理。

第8篇

关键词:技术创新;风险;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技术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也是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然而,由于面临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技术创新行为存在着巨大风险。因此,要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正确进行风险决策,增强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提高技术创新成功率,企业技术创新才能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和市场优势。

一、技术创新风险

技术创新风险,是指由企业所处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技术创新项目本身的难度与复杂性、创新者自身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而导致技术创新活动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可能性。从创新主体企业的角度看,技术创新风险至少包括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政策风险、生产风险和管理风险。

二、企业技术创新风险中的决策因素

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各种不同的技术创新项目,在不同时间、地点或不同人员实施都会导致技术创新风险有所变化,都会存在不同的风险因素,各种风险因素对企业的影响程度也各异,但是,诸多因素中仍然存在一些共同的风险因素,本文提炼出一个风险因素分析表,可对企业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价。(表1)一方面可以对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各因素进行详细定性分析,结合各行业和各企业自身的经验,分析各种风险源对企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具体风险的各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将两者结合起来,结合企业具体技术创新的内外部环境及变化过程,对技术创新风险进行评估和综合评价,确立风险间的相互联系及严重程度,识别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后果,确定它们的先后顺序,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对策。

因素分析表中,各种风险因素是影响技术创新目标实现的可衡量的各种风险因素,因素的内容及多少,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特点来确定。权重是根据风险因素在技术创新目标值中所占的比重,权重越高说明该风险因素对目标实现影响越大,各风险因素权重之和为1。预警边界是指该风险因素达到某一临界点时,将会严重影响技术创新目标的实现,应引起管理层的密切关注,及时采取措施,扭转趋势。目标值是技术创新目标值在不同层面的分解,这个目标值也是了解运行状况的依据。运行状况是该风险因素影响目标实现的等级情况,完成状况既可以按颜色来标注进行定性分析,也可以用1~5定量标注等级实现的难易程度,起到警示、分析风险,进行责任认定及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的作用。

三、防范技术创新风险的对策

根据以上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因素分析表,结合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需对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进行预防控制,将技术创新可能的损失控制在最低程度。因此,针对企业防范技术创新风险提出以下对策:

1、树立风险意识,建立相应风险管理机构,加强风险管理。企业对待风险的态度,将会影响到企业未来的发展,既不能畏惧风险,也不能盲目冒险,还要有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可将风险意识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中,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增强员工风险管理意识,将风险管理意识转化为员工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动。同时,要建立起相应的风险管理机构,风险管理机构一是要反应快速;二是要信息畅通;三是要协调统一,要能高效迅速地应对风险状况。最后,要加强对技术创新风险的管理,促使企业建立起系统、规范、高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2、完善技术创新风险信息管理系统,降低技术创新风险。企业中各个层级在风险管理及经营活动中都需要及时获取正确信息,才能有效地识别、评估和应对风险。信息不全面、不准确会导致决策不确定性,增加决策风险。在制定风险决策时,信息的数量和质量至关重要。因此,企业应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风险管理的各项工作环节,建立含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和内部控制系统各环节的风险管理信息,包括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测试、传递、报告、披露等。最终通过不断完善技术创新风险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起一个灵敏、高效、完善的信息系统,进而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

3、建立吸引人才的激励机制,提高技术创新成功率。专业人才是发展技术创新的核心,创新机会的发现与把握需要高素质的员工,是否拥有高素质的人才,能否发挥出人才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直接关系到技术创新的效果。因此,一是要建立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提升企业员工的科技创新动力,要使技术创新的收益与科技人员利益挂钩,可适当建立科技股份和风险基金,进行产权激励;二是要将技术创新的风险与有关人员的责任挂钩,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三是要加强培训力度,完善和提升科技人员知识能力,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积极性;四是企业应加大急需人才的引进力度,尤其针对关键技术人才、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和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五是要创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环境,不断完善人才引进机制、评价机制和留人机制。

4、采用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策略,进行风险回避、转移、分散和控制等。企业可根据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根据企业的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度、风险管理有效性标准,选择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分散和风险控制等适合风险管理的策略。一是尽可能规避那些远远超过企业承受能力、可能对企业造成致命打击的风险;规避那些不可转移、不可控、不可分散的较强风险;二是企业可以寻求转移的方法积极防范风险,通过契约、合同、经济、金融工具等形式将损失的财务和法律责任转嫁给他人,达到降低风险发生频率、缩小损失幅度的目的;三是“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是分散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核心,企业通过选择合适的技术创新项目组合,进行组合创新,使整体风险得到降低;四是对技术创新的风险因素进行充分辨识和分析的情况下,事前对技术创新的风险进行预测和预控,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风险发生后的损失程度。如,通过建立技术创新的风险预警管理系统,对风险进行评估预测,针对风险的性质和程度适时发出不同程度的警报,提醒决策者和管理者注意,以便对技术创新风险进行预控。

(作者单位:唐山师范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彭文清.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综合评价与对策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2]李晓峰,徐玖平.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