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素质教育能力培养

素质教育能力培养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22 09:32:0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素质教育能力培养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素质教育能力培养

第1篇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二、创新思想,把准方向,突出主体

作为知识本身,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与更新。近几年,试题中紧密联系实际的蔬菜问题、行路问题、储蓄问题、探究性问题的引入,都需通过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观察、比较、归纳、分析、概括、推理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才能解答的题目,就是数学知识更新的充分重要的表现。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的教育目标要有固有的“解答型”向“能力型”转变,不仅授之“鱼”更要授予“渔”,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今天的素质教育中尤为重要。

三、创新课堂,创设参与意识,培养学生能力

1.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个人发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人发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引导他们积极探索,积极讨论、积极发现。当学生的发现不够完善条理时,教师也要表扬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及所持的依据或者说明发现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完善。使学生明确其错的原因,修正思想,加以改正。这样,学生才会有成功的喜悦,才会感到教师的作用,才会有利于今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和发挥,更加积极主动的去探索、去学习。

2.创设探究环境,培养参与意识

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建立活跃、民主的课堂氛围。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积极的思维与探索,勇于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看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四、改革教育的评价体制

建立全方位、多角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教育评价体制,改变“一考定终身,考试成绩决定一切”的教育评价体制,老师对一个学生的评价,不仅是卷面成绩,还应有实践操作动手、动口等成绩,更要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使不同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真正确保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

五、创新教学方法

要实施素质教育,课堂上就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灵活多变,充满情趣,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多种教学方式,可采用一个眼神、一个手势等形体语言与学生交流沟通;或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游戏中学习新知识;还可以通过一问一答或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第2篇

软件测试人才要求掌握的面比较广,培养要分3个阶段:第1阶段主要是知识掌握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掌握文化基础知识、行业基础知识及培养必备的职业素养和道德规范;第2阶段是技能训练阶段,要求掌握软件测试专业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工程规范;第3阶段则是实训、顶岗实习和实岗实习阶段,在这个阶段要求能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2制定了一个符合企业需求的软件测试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学生在学习期间应通过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初级)、数据库开发工程师考试、软件测试工程师考试(初级)等职业资格认证,英语水平达到A或B级,日语水平达到三级,计算机能力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或取得微软信息化应用能力认证(高级)测评证书。在能力方面,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软件开发能力与经验,能够看懂基本设计文档,掌握测试基本理论,具备编写测试用例并根据测试用例进行一般测试的能力,能撰写常见测试文档及完成简单测试分析,掌握自动化测试技术,能熟练使用QC、QTP、LR、vbs及类C语言编写自动化测试脚本,分析测试结果。在素质教育方面应具备如表1所示的素养。

3建立了紧密的产教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第3篇

为了有效地达到识字教学的目的,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字音教学,要充分发挥汉语拼音的作用

1. 发挥汉语拼音的作用。不仅低年级应该这样做,中高年级也应该利用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应注意的是,在运用汉语拼音教学识字时,有这样的一种现象,就是在教字音和复习字音的过程中。生字上面总是带有拼音,这样就检查不出学生脱离汉语拼音以后是否读准字音了。应当在学生初步学会字音后,就去掉汉语拼音让学生认读,这就是说去掉了“拐棍”也能读准字音,才算是真正地认识这个字了。

2. 有些生字的读音和口语中的读音不同,学生极易读错。如:“工农兵”的“农”字,应读“nóng”而学生易读成“nù”。类似一些字的读音,要在学生的反复练习中加强指导,使学生读准读音。

3. 教学多音字要依据词来定音,剧音辨义。多音字是指一个字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读音、含义和词性。多音字的产生是由于这类字分别被组合在不同的词和词组里,是所属词或词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辨别多音字,关键在于据词定音,剧音辨义。多音字的读音,要结合词语来确定。例如:“强”字就有三个读音,在“强大”中读“qiáng”,在“强词夺理”中读“qiǎng”,在“倔强”中读“jiàng”。再如:“折”,可以读“zhé”表示弄断(折断)、弯曲(曲折)、转变方向(转折)、这和(折价)、折叠(折扇)等;也可以读“shé”,表示断(枝折花落)、亏损(折耗);还可以读“zhē”,表示反转(折跟头)、倒过来倒过去。多音字的出现,常常有如下几种情况:因词性不同而多音;因书面语和口语的不同而多音;因动作的和名物义的区别而读音不同;因普通用法和古人名用法不同而读音不同。在课文中遇到多音字,不要把一个字的几个读音都教给学生,要结合词来教,在词语中用该读什么音就教什么音。以后出现另外的读音时,再教另外的读音,最后,可以放在一起复习巩固,归纳比较。例如:“着”在“小猫叼着鱼”里读zháo,在“着手、着眼”中读zhuó,在“空着手”中读zhe。学生分别学了“着”的几种读音后,可进行归类练习,让学生说说“着”有几种读音,在什么情况下读什么音,或者让学生用几种不同的音组成词语等。

二、字形教学,要充分发挥汉字的构字规律

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要着重指导学生认清字形。字形是难点,在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方法突破这个难点,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

1. 教给学生分析字形的方法,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教学生分析字形,首先应该让学生知道分析字的哪些形。一是分析笔画,即分析一个字是有什么笔画组成的,学生刚认字的时候,就要教他们一笔一笔地分析。要告诉他们什么是笔画。书写时,从起笔到收笔就是一笔或一画,同时要教给学生笔画的名称。如:“九”字,它是由两笔组成的,它的笔画是:撇、横折弯钩。二是分析结构单位,即分析一个字是由什么偏旁或基本字组成的。学生学了一些偏旁和独体字以后,学习合体字的时候就不必一笔一笔地分析字形了,可以分析字的结构单位。如:学生学了“单人旁”和“尔”字以后,在学“你”时就可以分析字形了:“单人旁”加“尔”字就是你们的“你”。因此,让学生尽快地掌握一些常用的偏旁和构字率较强的独体字是十分必要的。三是分析字的结构,分析笔画或结构单位在一个字的位置。包括书写的顺序和各部分的比例。如:“体”字写时就是先左后右,左窄右宽;“寺”字写时就要从上到下,上下相等。

分析字形就是分析以上三个方面,简单地说就是分析一个字是由什么笔画或什么结构单位,按怎样的形式组织起来的。

2. 要充分利用汉字的结构规律,帮组学生掌握字形,提高识字能力。汉字的80%是形声字,能灵活运用这一识字规律,是可以帮助学生较快地掌握一部分字的音、形、义的。教学生认识形声字的特点,不要讲很多的道理,要帮助学生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有个别到一般,逐步掌握它的特点。如:学生学了“杨、槐、柳、榆、松”等字以后知道它们是树名,就可以把他们归为一类,启发他们了解偏旁和字义的关系。

汉字在形体上的规律,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利用,并使学生能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地掌握这些规律。

三、字义教学,要根据句义或联系上下文来确定

第4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校;钢琴;视奏能力;培养

视奏能力是钢琴演奏环节必不可少的能力,在提高学生钢琴技巧掌握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学生进行视奏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能够提高学生对乐谱的熟悉度,不断增强学生的演奏水准。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之下的高校钢琴教学要把更多的着眼点放在培育学生视奏能力方面,夯实学生的钢琴学习基础,推动学生钢琴综合素质的发展。在教育改革背景之下,高校钢琴教师改革传统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为导向,改革钢琴视奏能力培养方法,打造高质量的钢琴教学课堂。

一、夯实演奏技巧基础,找寻良好视奏感觉

视奏能力养成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需要从基础抓起,让学生找到良好的视奏感觉。提高对钢琴键盘的熟练掌握程度,为学生视奏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有效先决条件,于是培养学生视奏能力先要抓好基础,引导学生熟悉各个钢琴键位。在钢琴基础技能的训练环节,学生必须要掌握的技术方法就是音阶以及琶音。在具体的训练环节,为学生补充必要的理论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这能够帮助学生夯实理论基础,为技能学习提供指导。但是不能够局限在理论知识教学上,还要特别要求学生记住上手,感觉掌握各个钢琴键位间的距离,并在练习过程当中尽量不看键位,把更多的关注点以及注意力放在钢琴乐谱上。这就需要学生通过掌控距离以及音准来评估钢琴弹奏的正确性,在反复多次的持续练习当中,将会全面强化学生的钢琴键位掌控能力,寻找到良好视奏感觉,奠定视奏能力培养基础。不管要获得哪一种演奏技能,都必须坚持从易到难和逐步深入的过程,所以教师必须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开始练习时选择比较简单规整的作品,在这之后逐步增加难度,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消除对钢琴视奏的恐惧心理。

二、强化读谱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视奏能力

读谱能力之所以备受教师重视,是因为在培养学生视奏能力的过程当中,首先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读谱能力,可以说有效读谱奠定了学生掌握钢琴视奏的基础。但是通过对高校学生的乐谱掌握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不少学生对乐谱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相对较低,常常会在演奏过程当中出现弹奏失误的情况,既影响到了钢琴演奏学习效率,又降低了演奏质量。对此,教师要从训练学生读谱能力开始,提高学生对乐谱的熟悉度,为学生视奏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读谱能力的训练要讲求正确方式方法的应用,迎合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特别是要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作为重点。教师需要抓住课堂教学时间与学生共同就乐谱进行分析和研究,既要涉及乐谱基础知识,又要涉及技能技巧,同时还需要安排小组探究环节,训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对乐谱的理解和记忆水平。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较短时间之内记忆乐谱,然后为学生提出问题唤起学生的记忆:作品的调号、拍号和谱号分别是什么?作品的旋律以及结构各有怎样的特征?作品当中是否存在规律性内容?

第5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7-026-01

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小学阶段是人才成长的启蒙时期,创新意识必须从这时开始孕育。当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首先为学生提供创造和创新的条件、创设情景、鼓励质疑、激发求异,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学会参与,学会发现,学会应用,学会创新。培养学生多向性思维等方法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为以后更高层次的创造能力奠定基础。

一、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创造和创新的条件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要对学生进行“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与时间。“六大解放”的提出,为学生的创造与创新提供了先决条件。如:我在班级内提倡“人人是班长”,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管理的机会,让学生都觉得自己是真正的小主人并积极鼓励学生在管理工作中发展创新,为学生们施展才华提供平台。课堂是孩子的,是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把本该属于孩子的课堂还给孩子。课堂教学永远是课改的主阵地,只有将课改的新思想新理念融入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个教师和学生积极、创造性地参与,才能开出绚丽的花朵,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永远充满活力。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走近学生,努力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亲密朋友。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畅通交流,教师要成为名副其实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用商量的口气、活泼甚至幽默的语言与学生展开交流。

二、在课堂中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兴趣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新颖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维持和集中。有利于启发和激励学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愿望,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素质的重要前提。教学中我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全心地投入学习。如我在教“能被2整除的数”时,我改变按书本先出现2的1倍、2倍、3倍……是多少的表格式的方法,而是一上课就说:“同学们,你随便说出一个整数,老师可以马上告诉你它能否被2整除,想考考老师吗?”一下子,学生的积极性、好奇心都提上来了,学生每说一个整数,我马上判断,并把它们分成两大类:1能,2不能,写在黑板上。在一轮“考老师”后,大多数同学纷纷举手要求:“我也会,你考我!”听到这样的呼声,再看他们充满自信的脸,我迅速调整教学程序方法,随口说一些数,学生真的能判断出能否被2整除,我也把这些数写到两大类能与不能的数中。这时,我提出:“你们能找出规律吗?”这一设问引导学生找出“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因此在教“能被5整除的数”时,学生同样能很快地自己总结出方法。实践了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是实现“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

三、鼓励质疑,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和欲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问题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只有当学生能质疑、会质疑时,才有创新的可能。因此,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奇思异想,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在教学中,我时常留时间给学生质疑,说出心中的疑惑,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合作解决。

四、激发求异,培养学生多向性思维

多向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份,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它是从不同角度,对已知条件进行分析、综合、实现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展开思路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人教版新课标数学第二册“十几减9”的教学中,我不是单纯地让学生用“做减法想加法”的方法进行计算,而是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如“12-9=?”学生想出的计算方法有五种:

1、模仿例1的方法,想9+( )=12,因为9+3=12,所以12-9=3;

2、利用例题中的红花图,图上共有12朵红花,虚线圈了9朵,外面只剩3朵,可以得出12-9=3;

3、可以把9分解成2和7,12-2=10,10-7=3;

4、可以把12分成10和2,10-9=1,1+2=3,得到12-9=3;

5、先用9-2=7,再用10-7=3,所以12-9=3。

学生通过自已探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参与进来,这样不仅学生掌握了“十几减9”的算法,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了创造能力。

总之,创新能力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体现,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善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为他们营造创新氛围,引导他们多角度看问题、思考解决问题,养成求异和创新的习惯,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善于思考,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跨世纪人才。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课堂;素质;能力

21世纪的中国大学教育走上了新的台阶。中国大学逐渐由“数量战”发展到了“质量战”阶段。面对这样新的竞争与挑战,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教学的吸收率及综合素质和其他能力成为每一个教育人关注的热点问题。劳动经济学是人力资源等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主要研究劳动的经济效益及与此有关的各种社会经济问题。结合当今社会实际,劳动经济学在就业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需要学生进行比较深刻的领悟、学习和实践。以下是通过总结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而得出的提高学生课堂素质和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一、探索学科前沿,引导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使人产生对某种东西的欲望,推动人主动去争取、探索和实践。培养学生对于劳动经济学的兴趣应该是众多提高教学效果的最佳途径之一,也是可以从学生个人发展出发的方法,对于学生具有重要意义。而怎样培养学生的兴趣就成了一个难题。本科学生的教材一般比较陈旧,对于学科前沿性知识的涉及度不高。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广泛涉猎劳动经济学各个最新研究领域,以获取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这些新的成就,提高学生的兴趣度和关注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强化了学生专业能力和知识的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前沿杂志、期刊及相关资料(《劳动经济学》《中国劳动经济学》等),与学生开展广泛讨论,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术热情,发展其学术思维能力。

二、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单纯的理论学习由于与现实生活相距甚远,往往比较抽象,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课堂素质和能力需要教师理论联系实际,将实际中发生的情境带入课堂,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所学内容,并从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发展相关实践经验,将理论知识充分运用于实践。例如讲到成本和未来收益模型,单纯的理论模型枯燥乏味,也比较复杂。这时可为学生提出一个现实问题:随着高校的扩招及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在职位和待遇方面与普通劳动者是否有异?通过设定基本初始条件,学生带入模型后自行计算得出结果――大学生毕业后的工资待遇并不高。这样的应用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一方面又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真实的社会环境。

三、把握课堂节奏,注重开展因材施教

提高学生课堂素质和能力需要教师把握课堂环境,开展因材施教。大学课堂是一个平等自由的课堂,很多时候学生过于自由散漫,出现在课堂上睡觉、玩手机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情景一方面要求教师有比较强的课堂掌控能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充分运用教学艺术。教师应该本着负责的态度,通过改善教学内容(如增加内容趣味性等)和提高学生注意力等方式来保证学生听课的效率,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由于高校扩招和地区教育发展不均衡,高校学生存在着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所以教师在讲授时必须根据学生的现实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四、提高教学效率,运用多元教学模式

学生学得好不好,不仅在于学生个人的学习意愿和能力,也一定程度上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着很大的关联。教师运用合理科学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提高其素质和能力。目前,科学的教学模式有很多,需要教师按照具体的需要进行甄选,在这里提供三种常用模式:

1.启发式

启发式教学的根源可追溯到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这是一种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获得知识和能力发展的方法。这种教学模式的精华在于启发、问答和实践。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一步一步使学生由问题的出发点到达问题解决的终点。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的主动实践增长了学生的经验,巩固了知识的学习,从而达到学生课堂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2.互动式

互动式教学就是营造多边互动的环境(既包括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也包括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平等交流中交换意见和观点,激发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达到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教师可以走下讲台,同学生讨论交流,这是一种双边的过程,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问。另一种方式是采取“学生当老师”的方法。学生登上讲台,扮演教师的角色,讲授知识、回答疑问。这样的活动既可以由单个学生进行,也可以通过小组进行。在小组内进行分工,有搜集资料的、有讲课的,有补充答疑的……互动式教学是一种人文性的教学模式,其最大优点在于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了不同角色之间的交流和交换,在增长知识和提高专业能力的过程中,也促进了人际关系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升。

3.参与式

参与式教学是与传统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教学模式对立的一种现代的教学模式。其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充分发挥自我能动性,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处于一种辅助地位,扮演指导者的角色,主要的职责是组织、设计教学活动。参与式教学在劳动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主要可以通过课堂提问和案例分析来进行。把参与式模式引入劳动经济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建立起平等和良性竞争的学习气氛。学生通过课堂提问和案例分析,透过劳动力市场中的繁杂表象探究其背后的经济学规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可以使学生实现能力的全方位提升,必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课堂素质和能力。

五、重视课堂评价,开展学习过程考核

课堂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但在现实中,高校教师不同于中小学教师,往往很少给予学生及时的课堂评价。评价可以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方向,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高校的考核往往分为中期考核和期末考核两个方面,时间跨度大且成效差。在劳动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建立起过程评价模式,将每一次的作业、合作、讨论甚至问答都加入到评价指标之中。此模式可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改变学生普遍期末突击学习的现状,从而真正让学生重视每一堂课,在每堂课中学习更多知识、发展个人能力和素质,实现个人的全面提升。

课堂学习是大学生学习最重要的环节,也是大学生实现知识丰富、能力发展和素质提高的最重要途径,如何实现大学生课堂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是高校教师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开发兴趣、联系实践、因材施教、多元模式和过程评价都是解决该问题的角度之一。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学习教育思想和理论,通过教学实践,探索出更多的方法和途径来帮助学生实现课堂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从而使学生真正的从大学教育中受益,实现人生的辉煌起步。

参考文献:

[1]杨春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劳动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践[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27(7).

[2]彭仁贤.劳动经济学教学体会[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21).

[3]孙行生.提高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兼论大学生课堂素质教育问题[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3).

第7篇

关键词:西部农村;素质教育;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3-0060-01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1.转变传统分数决定论的理念、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相对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提出的。素质教育主张摒弃传统教育的“分数决定论”,通过全面、综合的教育来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但能够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善于探究、勇于创新的能力,从而满足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需要。小学教育具有启蒙性和基础性的特点,只有接受了高质量的小学教育才能为之后的中学和大学教育奠定扎实的基础。而高质量的小学教育必然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与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2.在教学中充分给予学生选择和创新的空间

国务院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经过近20年的教育实践,素质教育已经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素质教育经验,在这些经验中最核心的是教学模式的转变,即由原先的以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转变为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对于西部农村小学而言,要更加注重在教学中运用新的教育理念,积极运用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方式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创新空间,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动探究,大胆创新。

二、落实分层教育的理念

1.尊重学生的个体性,能够有针对性的实施教育

小学生的思维活跃,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会产生丰富的想象,教师如果能够有针对性的给予引导,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西部农村地区很多家庭都在炕头贴有色彩鲜艳、形状多样的墙纸,教师可以在美术课和语文课中利用这一素材,让学生回家自己观察并做出总结。很多学生在作文中和美术作品中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把墙纸演绎和升华为一个个故事或是一幅幅色彩颜色的绘画。类似的教育方式一方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取得较好教育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很好的利用西部农村地区的特色。此外,小学的个性特点正处在形成时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性,耐心细致的进行引导教育,鼓励学生思维中的亮点,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积极探究,大胆创新。

2.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分层教育的理念一方面要求教育要有针对性,另一方面则主张教育能够做到多元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涵盖全体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全面发展,这与素质教育的理念也是完全一致的。对于西部农村的小学而言,在近几年新课改不断深化的趋势下,很多小学已经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践行了多元化教学方式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而言,以笔者所在的小学为例,由于学生们的家庭环境不同,学生们的性格特点有很大差异,如果教师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每一位同学留下创新的空间和机会,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积极落实新课标理念,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小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思维方法正处在形成阶段,教师如果能够在这个阶段有意识的培养和引导学生创新思维,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会取得较好的效果。首先要落实新课标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大胆探究、积极创新的学习氛围。其次要注重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训,在课堂中设计一些思维游戏,让小学生通过选择、判断、鉴别、推导等形式的训练来拓展发散性思维,进而形成创新性思维。第三要强化思维训练的全面性和综合性,一方面要从小学生儿童思维想象力丰富的角度进行训练和思维拓展,通过课堂和课外的各种教育方式来激发小学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则要立足于西部农村地区的具体实际,引导学生从思考和解决身边事的过程中运用发散性思维,形成创新精神,这与素质教育所提倡的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一致的。

2.在实际生活中为学生营造创新的氛围

创新思维的产生是离不开实际生活的,对于西部农村地区的小学生而言,可以利用和挖掘生活中的地方特色文化和民俗传统来营造创新氛围。例如,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观一些特色文化活动,并为学生讲解背景知识,学生通过自己的亲生经历增强了对自己家乡特色文化的印象,同时也拓展了知识面,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因此,利用生活中的素材来开展素质教育,一方面能够让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展,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学生营造出生活化的创新氛围。

四、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西部农村地区小学教育而言,一方面要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努力拓展教育资源,积极开展校本研究,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有利的硬件保障;另一方面则要在实际教学中积极运用新课改的教育理念,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燕国材.素质教育概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第8篇

【论文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随着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深入开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成为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本文对素质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几点个人的观点和建议。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创新能力又是综合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也是一个国家繁荣兴旺的动力,更是促使民族进步的灵魂,因此,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所针对的重点所在,也是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那么,怎样在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为学生提供创造和创新的条件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对学生进行“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与时间。具体来说,解放学生大脑,就是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解放学生双手,就是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解放学生眼睛,就是培养他们认真观察的能力;解放学生嘴巴,就是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解放学生空间,就是鼓励他们投身社会实践;解放学生时间,就是提倡讲究学习效率,节省学习时间。“六大解放”的提出,为学生的创造与创新提供了先决条件。作为学习,应按照这一教学思路安排教育活动,如:在班级内实行“班干部轮换制”,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管理的机会,并积极鼓励学生在管理工作中发展创新;在全校范围内成立兴趣小组,为学生们施展才华提供平台;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中小学生的减负工作,为学生减轻负担、注重创新奠定基础。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源于思,思起于疑,产生疑问是思维活动的起点与开端,学生只有对知识产生疑问,才能在自主思维与思考中获取答案。任何思维过程都是针对某一具体问题的,包括对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讨论,直到解决问题,都体现了学生对思维的灵活运用,这一过程中所提出的具有新意和创意的解决办法,都是一种创新行为。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体操作办法如下:

1.创设问题情境,设计难易适中的问题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所创设的情境应难易适中,如果问题太难,会让学生感觉筋疲力尽,不仅无所获,还容易产生畏难心理;如果问题太容易,会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可见,只有中等难度的问题,才能使学生情绪饱满,积极求知,并始终处于智力发展的最佳状态。

转贴于

2.开拓学生思路,引导学生大胆提问

根据一般的学习规律,在学习初期,学生容易对内容表象产生疑问,而无法深入其内涵。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拓展其思路,鼓励他们深入学习内容,通过联系前后知识,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从而提出具有创新价值的问题。

3.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与讨论,形成系统分析问题的习惯

作为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分析、讨论中发现问题实质,并将精力集中在解决问题的目的上。只有分析清楚这两方面,才能获得正确的答案。可见,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系统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养成学生系统分析问题的习惯。其中应注意的是,教师不要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以减少其盲目性;也不能越俎代庖,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应该先跟学生一起分析问题,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分析,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解决相关问题。

4.通过归纳总结和课后练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当问题解决后,教师应带领学生共同归纳总结问题要点及解决思路,并通过进行课后练习来巩固知识。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分析、合作讨论、总结归纳、延伸练习中得到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教师应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1)活动教学,即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中心来组织的教学活动,如:游戏教学、实验教学、以及角色扮演教学等方法。

(2)案例教学,即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借助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进行特定情境,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平等对话,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竞赛教学,即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小组竞赛教学、辩论教学等方式。

(4)过程教学,即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认知过程的训练。

这些教学方法各有优缺点,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以达到各种方法的互相渗透和互补,最终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总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不但是历史赋予每个教师的责任,同时也是整个教育部门所面临的重任。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抓住素质教育的契机,不断探索,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若松.论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其功能[J].湖北社会科学,2005,(01)

[2] 孟玉琴.论创新能力培养与教育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4,(10)

[3] 刘守峰.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书育人,2009,(S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