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学生德育的方法

中学生德育的方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22 09:32:1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学生德育的方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学生德育的方法

第1篇

【关键词】中学;班主任;德育;方法

在中学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要不断完善班级日常管理工作内容,引导学生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加强学生心理素质、行为能力的教育指导,多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拉近师生距离,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班主任的关爱,从而促进班级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全面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和综合能力。

一、转变班级管理理念,提高德育工作的专业性

班主任作为德育工作的主导者,首先就要提高自身职业素养,提高德育工作专业性,让德育教学的质量水平更上一个台阶,保证德育工作顺利开展[1]。很多班主任在德育工作内容的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德育教育的主要方式是“批评学生”,配合各学科任课老师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批评”并不是德育教育的手段,更不是德育工作目标,这是错误思想认知的表现,是对德育教育的误解。因此,想要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和有效性,首先要改变班主任对德育教育工作的错误认识,提高班主任德育教育的意识,认识到德育教育对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方式和方向取决于班主任的认知,所以,促进德育教育工作顺利开展,保证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提高班主任德育教育的意识是首要工作。班主任要主动和其他教育工作者交流沟通,吸取丰富的德育教育管理经验,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管理工作,同时,班主任也要对课程教学的理论进行改革、优化,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水平。例如,学校要定期组织班级开展班级学习经验交流会,班主任之间交流分享班级管理和德育教育经验,学生之间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提高学习效率。班主任要不断提升德育工作的专业性,学习掌握德育相关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手段,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和有效性。

二、发挥教师榜样作用,有效渗透德育教育

班主任是班级的灵魂,是学生们模仿的榜样,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2]。因此,在班级管理工作过程中,教师要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学生树立榜样,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让学生真正理解德育的道德内涵,全面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此外,班主任要发挥领导者的作用,树立威信,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订德育教育方案,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提升德育教育的水平。另外,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有着独特的地位,班主任不仅仅是教育管理者,还是学生的另一个“家长”,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为了加强班级管理工作,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班主任要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从各方面做好学生的榜样。例如,班主任要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树立榜样形象,影响学生的一言一行。比如,进教室前检查衣服穿戴是否整齐,讲台要保持整洁卫生,注意自己的卫生,用实际行动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班主任要起带头作用,身先士卒,用实际行动影响学生,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

三、加大情感教育力度,有效推进德育开展

情感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德育工作的核心和基础,对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的帮助。过去,成绩往往被当作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导致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得不到教师的关心,学生逐渐开始认为教师是不关心自己的,从而开始自暴自弃。因此,教师要改变这种评价方式,给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更多的耐心和关心,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关爱,帮助学生重拾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动力。其次,班主任要主动和学生交流,进行情感的沟通,将自己放在和学生同样的位置上,尊重学生的隐私和人格,在班级管理工作中遵循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满足学生成长需要。班主任需要加大改革力度,创新管理工作的方式,采用科学的管理措施简化工作的内容,降低工作的难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班主任要时刻留意班级中每一位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和心理状态,发现异常后,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采取与学生谈心、微信联系、邮件通信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学生所思所想,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例如,班里转来一位新生,平时不善言辞,性格比较内向,有一天,班上一名学生突然恶心呕吐,其他学生避之唯恐不及,纷纷捂鼻后退,只有这位学生主动给生病的学生递纸巾。从这一件小事上就可以看出这位学生非常善良,是个热心肠,但是不爱与人交往。于是教师主动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这才了解到这名学生因为自己脸上有一小块胎记而害怕与人交往,总是畏惧别人会因此嘲笑他。得知这一原因后教师就利用班会时间给学生播放《阿甘正传》这部电影,让学生明白只要自信、努力、上进,永不放弃,即使天生有缺陷也能够取得超越常人的成就。观影结束后,又组织了一场“独一无二的我”的主题班会,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乐观阳光的性格,同时也树立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成长观。

四、制订完善班规班纪,规范学生行为意识

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优秀班集体离不开规章制度的约束[3]。为了给学生营造健康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班主任要及时解决班级管理中遇到的问题,认真落实班级的管理制度,提高制度的约束性和灵活性。首先,班主任要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制订班规班纪,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管理原则,培养学生群体意识和责任感,将班级打造成一个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优秀班集体。比如,在上学、上课、做操、文明礼仪、值日卫生等几个方面制订制度,引导学生严格按照班规标准执行。其次,班主任要结合学生表现和班级实际情况灵活变通规章制度,更好地发挥制度的效力和作用。例如,在上课的过程中,不能按照统一标准判断一个学生是否优秀,而要结合学生基础水平和性格特点,比如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如果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回答问题,那就可以视为一种进步,该学生这节课的表现就是优秀。而有些学生性格活泼好动,自制力较差,如果课堂上能严于律己,遵守课堂纪律,不打扰其他同学学习,那该同学的表现就可视为优秀,教师要进行表扬和赞赏。最后,班主任要设立奖励机制,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要给予奖励,增强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激励学生再接再厉、勇往直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制订完善的规章制度不仅可以约束学生不良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意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团结一致的群体意识,将学生个体思想和情感与班级利益联系在一起,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五、优化德育工作方案,提高德育灵活性

班主任要广泛收集德育辅导的优秀经验,通过交流学习提高德育辅导工作的能力,为学生营造健康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德育辅导方法,注重课程管理内容、程序以及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全面提升在课程管理工作方面的效率,提高德育工作的质量水平。每个班级都会有部分学生存在错误的想法,对自己的有些问题、行为不愿意被其他同学知道,不知道和班主任沟通交流,一再隐藏自己,久而久之,学生身上的问题会被逐渐放大,加重问题的严重性。因此,班主任要定期开展德育思想教育工作,让学生了解德育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意义,学习德育知识内容,正视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缺陷,积极改变,实现自我突破。另外,班主任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工作内容、工作形式和工作实施方案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细化德育辅导的具体工作,不断积累德育教育经验,探索全新的德育教育模式,运用已掌握的经验解决深层次问题,实现高层次创新与实践,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

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学生德育工作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德育教育中,班主任也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依托信息技术,改变和创新传统教育结构,使其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和专业素养。班主任应适应现代化教学。因为学生通过网络,可以不断地、广泛地接触前沿知识,所以仅仅依靠传统教学方式和知识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认知需求。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自制能力较差,还不能完全客观、理性地看待问题,如果不加以引导可能会形成叛逆心理。为此,班主任要加强学生监督工作,注重思想教育,规范学生行为。中学生自己的思维和想法已经初步形成,拥有较强的自尊心,如果教师当面说教可能会引起学生的不满,导致叛逆心理形成,所以,班主任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开展思想教育,非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可以消除学生心理压力,保护学生自尊心,从而提高沟通的效果,教育效果事半功倍。此外,班主任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此,班主任可以借助网络丰富的资源优势,在学生之间传播正能量,通过社会上发生的好人好事案例影响学生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判,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另外,班主任还可以带领学生观看报道青少年安全问题的视频栏目,对学生进行自我安全保护培训,让学生在面对水灾、地震、火灾等灾害时能够采用正确的方式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通过学习安全知识可以推进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帮助。当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接触和了解许多信息,有利于学生丰富知识,增加见识,开阔眼界,提高认知水平。但是,网络信息内容良莠不齐,有一些不良信息会给学生造成错误的引导,对学生健康成长产生消极影响。因此,需要教师耐心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充分认识不良信息的危害性,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七、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品德教育

开展好学生德育工作,靠学校的教育资源是远远不够的,班主任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品德教育,比如带领学生走进烈士纪念馆,让学生明白今天的和平发展是先辈们牺牲自己的生命换来的,了解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另外,可以抓住传统节日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进一步拓宽学生德育的环境,形成校内外的德育合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品德行为。比如,五一劳动节时班主任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清扫街道、打扫校园卫生等等,在劳动的过程中享受劳动带来的乐趣,既学习了相关知识,又能强身健体。再如,在每年3月5日学雷锋活动日来临之时,为学生布置实践任务,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践行雷锋精神。有的学生利用自己的美术特长,将社区墙上的宣传标语重新进行了美化,有的学生争当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等等。在活动中,学生不仅锻炼了社会实践能力,而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实践自己的思想,教育的意义非常大、效果非常好。当然,品德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工程,班主任要结合学生的情、意、知、行,挖掘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品行。总之,中学班主任要坚持贯彻自主、民主、公平、公正的管理理念,积极引导学生,推动德育工作的开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史晓伟.以德育为主线创新班主任工作[J].教书育人,2020(26):78.

[2]彭丽.班主任是好学生德育的设计师[J].新课程,2020(32):233.

第2篇

【关键词】中职生 英语兴趣 竞争激励

一、采取有效的教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现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具体的图像、声音、动画的方式使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它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它绘声绘色地体现了一节课的内容,学生当然喜欢听、喜欢看。另外,多媒体教学的突出特点就是能帮助教师创设语言环境,对于英语语言教学非常有用处。采用这种手段教学,学生会很容易进入状态,在教师创设的环境中充分运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在这种充满乐趣、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情感进行自然的、比较充分的交流,能较好地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热情。

二、寓教于乐,让学生从娱乐中获取知识。

1、现行英语教材内容很切合日常生活,如:互相问候、打电话、介绍新朋友、做游戏、谈天气、购物、借书等。这些都是学生平时的生活常事,一旦掌握了这些知识,他们就能用于实际的语言交流。教师要力争将真实生活引入教学,比如在教“问路”这一内容时,笔者将学生带到户外,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各人扮演不同的角色,即过路人、交警、游客等。学生在娱乐中提高了学习兴趣,学得既主动又开心。

2、实物教学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代词这一章,笔者故意拿出一个苹果,问学生:“Whose apple is this?” “Is it yours?” “Is it his?” “Is it hers?”or “Is it Wang Ming’s?”通过这种实物教学法,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被激发,纷纷参与讨论,有的说:“It’s mine.”有的用汉语说:“我的,我的!”。接着,笔者又准备了糖果(sweets),果汁(juice),如法炮制继续进行教学。最后利用学生身边的水杯(cup),bag(书包), Mobile phone (手机)等等进行练习“your, yours, his,her,hers, my,mine,its ”等用法。在娱乐中学生不但巩固了这一语法知识,而且提高了对英语的兴趣。

3、竞赛也是激发学生积极性和争取优良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因为在竞赛过程中,学生的好胜心会更加强烈,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增加。竞赛活动可多种多样,如默词比赛、口语会话比赛、能力竞赛、听力竞赛等。每次比赛都设奖,发给奖状和奖品,获奖面尽量大一点,这样可以调动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通过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形成一个“比学赶帮”的学习热潮。

三、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展现教学魅力。

当一个学生喜欢教师时, 就会表现出一种向师力。一位有魅力的教师会引起学生的关注,从而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的魅力包括很多方面,比如:教师的外在形象魅力、语言魅力以及人格魅力。所以,教师在平时应该注意自己的形象,以大方而充满活力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去触动学生,以高尚的人格、师德去折服学生。这样,学生才能喜欢教师,喜欢英语。同时,教师还应该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学习,不仅要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系统的英语专业知识,还要有流畅地道的口语,同时还要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文化背景。

四、采用竞争激励教学法

1、竞争激励教学法的含义:所谓竞争激励教学法就是指在日常教学中通过竞赛等激励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教学方法。激励教育本来是多用于德育教育中的一种教育手段,其核心是运用有效的手段,通过语言、行为、动作等调动学生的学习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学生健康成长。而竞争激励教学法借鉴了德育教育中的这一教育手段的内涵和实质,结合职业学校教学的特点,以竞赛为主要媒介.来完成我们的教学目标.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就其类型而言.激励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目标激励、活动激励、榜样激励、物质激励、成就激励和环境激励等。而在竞争激励教学法中.主要采用的是成就激励的方式。学生在成就激励之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更好地学习课堂知识。这便是竞争激励教学法。

2、竞争激励教学法的意义与实施

竞争激励教学法的核心是通过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意义就在于.通过这一简单的形式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一教学方法将课堂学习活动和竞赛形式相结合,从而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创造了条件。学生从对竞赛所带来的成就感而产生的兴奋点和兴趣点人手,将这种兴奋与兴趣迁移到对知识的学习之上,从而产生了更大的学习热情。学生对比赛感兴趣.对最后的成绩津津乐道,因此就需要更好地学习知识,而他们在参加比赛的同时就不知不觉地把知识学习了。这便是竞争激励教学法的意义。

在实施竞争激励教学法时.应该注意比赛形式的设置。因为授课内容和班级人数是个变量,所以在遇到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班级时.竞赛形式应作相应的调整,以便达到预期的效果。竞争激励教学法是一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在讲授《英语》教材的过程中,凡遇到某些相对枯燥的教学内容时。特别是在无法实施上述情境模拟和互动参与两种教学方法时,多采用的就是这种竞争激励教学法。对这一教学法学生一直是乐此不疲的。此外,教师还应当注意到.有些学生可能一开始不太适应这种在比赛中学习的形式,表现为不能积极参与到比赛当中来。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调整比赛形式,力争让班上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比赛和学习当中,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总之,英语学习,兴趣为先。“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英语学习兴趣的浓厚与否,直接影响中职生英语语言学习的效果。所以,作为英语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并使他们掌握技能,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培养和保持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培养;方法;体育;兴趣

兴趣是动力的源泉,兴趣一旦被激发,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否则效率则难以提高。如何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是我们体育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谈几点个人的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体育教学的过程生动活泼,愉快身心,富有吸引力,新颖、独特、富有个性的体育教法,对提高学生体育课兴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学生个性活泼,喜欢新鲜事物,厌烦过多的机械重复动作。要使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就应该不断地给学生新鲜的、富有趣味的,系统性较强的教学内容,以独特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使学生不断掌握新技能,从而提高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体育课创设一个情境,使每位学生都融入到情境中去,使他们感觉到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参与其中,积极学习。

二、语言鼓励,保持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体育课的教学,主要是以身体活动为主,但动作要领的传授,还是要以教师语言为主要载体,这就要求教师语言简练、准确清晰到位,同时富有艺术性,有感染力和鼓动性,使学生在语言的刺激下产生良好的心理定势和情感变化,力争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始终兴致勃勃地处于觅求知识、锻炼身体的积极状态。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态度和谐可亲,谆谆善诱,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导,身心愉悦,并能出色完成教学任务。如果对学生冷言冷语,讽刺挖苦,不关心,只责备,学生心理反感,产生抵触情绪,学习效果差,又会对教师产生厌恶情绪,从而对体育课失去兴趣。

三、树立信心,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学生的水平千差万别,每个人的能力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做出恰当的评价,不能对动作能力不协调、掌握不了动作要领的同学漠不关心,让他们丧失自信,从而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实事求是的进行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同时,对他们提出新的期望,鼓励其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幽默的语言,化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尴尬情绪,允许学生犯错,犯错之后,不要觉得难为情,要主动的改过来。久而久之,在学习中养成不气馁,越挫越勇的性格,@样学生就会大胆练习,认真练习,兴趣和积极性也有所提高。

四、加强竞争,内化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学生不论年龄大小,都爱表现自己,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想证明自己的能力,在同学们面前不甘示弱。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在体育课上开展小组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结合成对抗小组,展开竞争。如运用竞赛游戏来引起他们对体育的兴趣,先把兴趣激发起来,然后运用兴趣迁移的规律,组织学习各项教材。在竞争过程中既要趣味性,又要能完成教学任务,不能让学生只局限于对组织形式感兴趣,而教学目标无法顺利完成。在竞争的过程中要建立恰当的评价机制,让课堂教学活而不散,学生既参与其中,乐在其中,又能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技巧,能使课上得严而不死,生动活跃。

五、注重学情,突出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体育教学要以体育活动为主。学生喜欢娱乐体育活动和教学竞赛课程安排,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把一些适合学生的体育活动课,做成体育竞赛课,按照比赛的规则,对学生做出要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进行多种选择性的活动,积极参与自己喜欢的和擅长的项目,展示自己的风采,加强对体育课学习的兴趣。比赛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也要把这种展示个人能力的机会,改变成展示团体能力的机会,把评价方法转化成对团体的评价,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了学生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勇于拼搏的精神。在比赛结束,要做总结,提出下一步的目标,同时对胜出者要进行颁奖,要组织颁奖仪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快乐、骄傲和自豪,感到真正地喜欢上体育课,爱上体育运动。

综上所述,兴趣的培养和形成要有一个过程,只有坚持不懈,不断强化学习兴趣,才能内化成需要,激发潜能,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多样化的组织形式和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就能让学生对体育学习保持持久的兴趣。

第4篇

关键词: 农村学生; 物理教学; 学困生; 转化方法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5-0154-01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及新课程改革,从面向少数学优生的应试教育到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当前物理教学面临着一个十分严峻的间题,就是学困生面积过大,整体合格率偏低,该问题的及时解决与否,直接影响着中学物理教学的合格率。提高学困生学习物理的成绩,有着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现就多年在一线物理教学中的感受和体会,对此问题予以浅谈,为提高中学物理教学中对学困生的转化提供点滴思考。

一、物理学习中学困生的表现和分类

1.学困生的具体表现

学困生总体表现为缺乏自主性、自信心、目标性、久而久之,先是厌恶后是放弃。具体为:对物理知识的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对物理知识概念不能用自己的思维去理解;对课本知识找不到重、难点,不能理解;对物理知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积极思维,学习困难,持消极态度;不能理解、掌握简单的物理实验操作,不能迁移旧知识、旧技能,去解决新问题。

2.学困生的分类

将学困生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学习暂时困难型:该类型学生主要是学习基础能力较好,学习中所遇问题,主要由非智力因素造成。

(2)学习能力缺乏型:这类学生主要特点为,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题能力,都较低,但学习行为习惯较好,意志比较坚强。

(3)学习动力缺乏型:这类学生的能力总体水平处于中等或偏上水平,但学习习惯、学习意志低于上述两类学生,主要由于自身学习动力不足而导致学习困难。

(4)学习整体困难型:这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均较差,求知欲低,意志和好胜心不强,所以总体能力和个性发展水平均较低。

二、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1.教不得法,学生学习情感难于建立

这个问题突出表现为片面追求升学率。不顾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忽略多数学生实际水平,违背教育客观规律,教学精力主要集中在培养学优生上;师资力量主要集中在重点班级;注重统考学科而忽略常识科目,使学生的爱好特长得不到发展和培养;忽略了学生的德育、体育及美育,身心得不到全面发展,精神面貌和身体素质也受到影响,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愿望重视不够,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而失去学科吸引力,学生丧失学习信心,产生厌学、弃学心理、学习情感无法正确建立,最终成为学困生。

2.未能因材施教,导致学生学困

(1)教学过程中,缺乏感性材料的铺垫,使学生未形成或形成不完整的立体抽象物理感念或规律的情景。

中学生抽象思维逻辑能力较弱,形象直观思维占有相当比例。恰当地给学生提供较丰富的感性材料,主要是利用教具、课件、录像、实物等感性材料,减缓知识坡度,逐步使学生的认识水平与知识同步。

(2)新课教学过程中知识迁移和联系的忽视,使学生未形成良好知识体系,也是形成学困生的主要原因。

新课教学前,对学生已掌握、已有的基础,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必要的知识铺垫,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但是如果即使抓不住新知识、生长点和支撑点,不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事例寻求联系点,会造成新旧知识脱节,不能使知识更加系统化,会造成新知识的学习和接收造成困难。

(3)教学节奏过快或教学要求过高,使学生学习知识兴趣冲减。

高质量的物理课是高效率、高密度的,这并不代表节奏快则效率高,如果片面追求教学进度,欲速则不达。使学生思维无法与教学内容同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不能真正发挥,学习不求甚解,囫囵吞枣,思维受到压抑,久而久之,丧失学习物理兴趣,学困生也会随之而生。同理,若忽略学生认识水平,凭借教师对知识掌握程度,拔高教学要求,增大知识容量,使多数学生无法达标,结果是个别优生表演,多数学生当观众。严重挫伤多数学生积极性,使其丧失学习兴趣,演变为学困生。

3.忽视个体差异,诱发厌学心理

(1)忽视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结合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面对严峻的考试形势,高密度、高难度的题海战术;讲实验、背实验等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为考试、为做题而学习、而教学,禁锢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使学生成为考试的工具,缺乏开拓钻研精神。这样既有悖于大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又造成学生思想僵化,观念淡泊,反应迟钝,因而成为学困生。

(2)不平等对待,易诱发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教师对学生的不平等对待,反差强烈,偏爱学优生,歧视学困生,对学困生少提问、少过问,指导缺乏耐心,使学生对教师产生逆反意识,并逐步对学习物理丧失信心。缺乏克服困难勇气,丧失学习乐趣,最后放弃对物理的学习,成为学困生。

三、立足教学实际,实现学困生转化

1.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

抓住有利学习时机,积极开展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兴趣。要深入学生学习实际,根据学生平时、听课、作业情况,以及学生学习习惯、心理特征、智力水平等情况,结合测验考试成绩,分析找出学困生成绩差的原因后,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善于捕捉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培养、激励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从而树立能够好的信心,努力搞好学习,从而走上正常学习轨道。

2.锻炼学困生的意志,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物理的信心

学困生学习过程中,情绪波动大,意志薄弱,缺乏毅力、畏惧困难与挫折。学习本身就充满了困难挫折与挑战,因而要引导学困生战胜困难,压倒挫折,在练习中克服重重阻力,在情景中循序渐进,不断磨炼,逐步养成习惯,提高自我克服困难能力,逐步提高学好物理信心。

3.教师要热情关怀,严格要求

对待学困生要有耐心和爱心,消除学生学习上心理阴影,使他们自尊、自信,让潜藏在内心的热情激发出来,兴趣才会产生,同时鼓励同学们亲近、信任、关心、热情帮助,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突出人文关怀特点,形成教学相长的和谐发展氛围。

综上所述,从教学角度分析,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教学过程的某些失误或不当而造成的,而预防学困生的产生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艰巨工作,要求物理教师不断地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手段,注重教学小节,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学困生形成与发展,对“学困生”进行兴趣教育,不仅能使“学困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更重要的是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一旦保持下去,就会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学习内在动力,足以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忍受各种挫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困生”们在“兴趣”老师的培养教育下逐步得到发展,从而走向成功,为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做出较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激发兴趣;手段

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越来越多地被教育工作者重视,很多教育工作者对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都有自己的见解和方法。激发兴趣,实质上就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动学习的欲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一、巧用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课文是用的历史故事。在教学中,借助这些历史故事,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智取生辰纲》时,教师可找到单田芳评书中关于这一段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听,先对文章进行一个了解。学生在学习了这篇课文后,教师要及时地加以引导,使学生对《水浒传》产生兴趣,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

故事情节的使用,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合理恰当地使用故事情节,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合理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

悬念的设置,可以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的设置悬念,激起他们对结果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悬念最能扣住学生那颗“刨根问底”的心,就像一根无形的绳索,吸引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究欲。如,在教学《出师表》时,课文开始写道“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教师可先设置悬念,如先帝是指的谁,先帝为何中道崩殂,三分天下的局面是怎样的等。通过这样的悬念,让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激发,带着对答案的追求,去阅读课文,进而去阅读《三国演义》这本历史名著。悬念的设置,可以是即时可以有答案的,也可以是需要学生去不懈的探索才能得到的。合理的设置悬念,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

三、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各种信息与媒介都可以为教师所用,使之成为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多媒体技术独特的展示方式,可以给学生多感官的刺激,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

第6篇

关键词: 数学课堂 学生参与作用 方法

教育改革提倡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探索中学习是我们的教学理念。新课程下的数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从而实现每个学生都能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每个学生都可以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不同的学生都可以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学生参与课堂的作用

1.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参与率。

死板教条的传统数学课堂,压制了学生天真开朗、好说好动的天性,其实他们天生就对一切充满好奇。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的兴趣,使得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知识的本源。

2.可以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

尽管我们常常对学生的行为不放心,但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实际上是我们低估了他们的能力。只有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学生的潜力才能被发掘,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发现每位学生的闪光点,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发挥主体作用。

3.有利于增强教学的社会性。

社会性主要表现在责任感、合群性和社交技能。数学教师要明确扮演的角色,摆正师生关系,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于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二、让学生参与课堂应采取的方法

1.角色的转变。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杜绝一言堂,变“讲堂”为“学堂”,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无限的潜能,多留点空间给他们,传统课堂教师一味地讲,在评价时一般都认为教学任务能完成,教学过程顺利就是好课。而我认为,一节课如果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并有一定的收获,这样的课才算是一节好课。

2.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主体性参与教学是主体性教育进一步具体深化,又是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思想在教学实践中的体现。主体性参与教学,是指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

首先,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勤于动脑,善于发言,勇于积极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心理学家指出: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因此只有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才能得到启发和激励,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性思维,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其次,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联系实际、进行实践操作、开展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画法,以及三角函数图像的生成过程,等等。而且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例如,让学生自己制作椭圆等的教具,让他们自己操作下画出曲线。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加强记忆,还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达到思想有源、思路有序、思考有获的目的,进一步使得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更进一步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知识和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

3.分组讨论探究式学习方法应该深入课堂。

现在提倡探究学习法,学生以小组学习的形式,在平等的交流的在课前,教师应先设计对哪些知识应作必要的启发指导,哪些应由学生自由充分地讨论。分组讨论探究式学习方法就是将学生分成4―8人的学习小组,每组分配不同的讨论任务,讨论结束每组会派代表汇报讨论的结果,并且对其他组的结果给予评价。我认为这种方法大大地提高了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程度,给了那些在传统课堂几乎没有出头之日的学困生机会。我们的教学不是为了某些学生,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每个学生都有所获。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知识的迅速增长和不断更新,使得教育再也无法实现夸美纽斯所言的“将一切的知识教给一切的人”。每个人都必须不断地从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有选择地进行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教师要上好开学第一节课

给学生上的第一堂课非常重要,教师不要一进教室简单自我介绍就开始上课。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的第一堂课都不会安排教学内容。学生的数学功底差,所以要以鼓励为主,给学生“加油打气”才是第一节课的主旋律,一方面介绍数学的重要性,一方面以微笑的方式传达一种数学不是很难学的感觉给学生,让他们相信在老师的引领下一定会把数学学好。剩下的时间可以用一些与数学有关的智力小题对学生的兴趣加以提升,例如:数字猜成语游戏:“1256789――丢三落四……”;脑筋急转弯:“诸葛用兵善设疑,诱惑敌人施巧计,每小时行军十二里,每前进十里退二里,全程三十四里路,何时到达目的地?”……第一堂课上好了,课堂气氛营造起来了,学生会对今后的课堂给予更多的期盼,这样,有助于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教师可通过创设数学文化氛围,充分向学生展示数学的作用、魅力以及数学这门学科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感人故事,使学生从情感上真正领会数学的内涵与价值,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仅受认识因素的影响,而且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在教育过程中,最强烈、最深刻的情感,莫过于教师对学生的热爱。这种爱不仅具有明确的社会目的性和稳定性的特征,同时,在教育教学中起着巨大的相互调节作用。它不仅能促进教师良好的心境的形成,激起对教育工作的高度热情,而且能在教师积极热情的教学形态中感化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使学生得到最大的自我肯定和心理满足,并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内部动力。

在数学教学中,还应结合教材,挖掘其中富有独创性的数学故事,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奥秘的好奇。同时,在教学中,可以结合课堂内容,设置一些具有悬念的问题,从问题答案的新奇、出乎意料出发,从而及时探明来由,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悬念”能激起学生积极思维,是激发学生对数学求知、好奇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一个巧妙问题的提出,一个出乎意料的课程引入,会让学生的兴趣大增,可以使学生带着高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对面前的真理感到惊奇,为人类的智慧感到骄傲,逐步对数学有兴趣、有感情。

教师要主动去探寻学生内心世界。大多数中职生因为自身数学成绩差,对数学学习也可能存在恐惧心理,或许存有自卑感。教师不仅在课堂内与学生进行交流,在课堂外也应与学生多进行交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既要解决学习方面的问题,也要关心学生生活方面的问题,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用爱心去感化学生,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好感,进而由讨厌上数学课逐渐变为愿意上数学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肯定学生取得的进步,缓解学生对数学畏难的心理,使其对数学学习逐渐产生兴趣。

三、结合专业要求,阐明数学的作用

中职生可能会有这样的看法,中职学校毕业后会成为一名技术工人,学不学数学没有关系。的确,社会上相当多的岗位,并不要求掌握太多的数学知识,但是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数学既成为工作中一种工具,又成为训练思维的有效方法。对中职生所学专业而言,数学知识的用途又非常现实。如机械类专业,学生至少应掌握工件下料的划线、加工作业点的定位计算等,这些计算问题必须用到三角函数、解析几何等知识;电工电子类专业许多计算问题需用到向量、复数等工具;等等。结合专业与数学的关系,让学生明了数学的作用和地位,能让学生产生出学习数学的动力。

四、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1.我们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尤其对中职院校来说更多的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风格,“以长促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介绍数列时,向学生们讲述数学家高斯的故事,这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更使得一部分学生通过对人物的理解实现对数学内容的理解。同时,多举些与数学有关的趣味性例子,比如怎样一笔画下奥运五环,怎么画正方体比较快。这些都能给学生带来兴趣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自信。

2.利用多媒体教学,加强直观性。人的认识通常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具有图、文、声、像俱全的特点,因此在课堂上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兴趣盎然,变“苦学”为“乐学”,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学习效果。

3.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构建学习小组,让他们学会合作讨论,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帮助他们树立“我能行,我真棒”的信心。这不但使课堂生动有趣,而且使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协调和相互竞争的品质得到了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个别差异,缩小两极分化,有效提高中职数学教学质量。

4.降低难度,分层教学,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保持兴趣。虽然教学大纲规定了中职生达到一定的目的要求,但笔者认为,中职学校数学教学要按专业、学生基础有所侧重地教学。中职学校数学教学要树立“实用主义”思想,教学内容按专业要求够用即可,对数学概念的教学方面要轻“形式”重“意义”,避免使学生陷入枯燥的形式学习中。

五、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高职的学生虽然文化课基础较差,但他们已具有高中的反应能力,只是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落后于他人,因此,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使他们走出困境、走向进步的关键,也是他们将来走上社会后终身学习的基础。自学能力是学生按照学习规律,主动获取知识、深刻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科学地组织学习活动的特殊本领,它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是兴趣的根本源泉,是使知识智能健全发展的造血功能,是职高学生获得知识的一个重要渠道。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8篇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学生伤害事故 预防工作 处理方法

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意识、习惯和能力,为中华名族的强盛、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学校体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大事,也是体育工作的大事。从事教育工作,必须重视体育;从事体育工作,必须重视学校体育。但是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因参加爱学校体育活动而发生意外伤害事故的现象屡见不鲜,不仅使学生的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而且带来了一系列法律纠纷等问题,给学校体育工作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实施对学校体育活动多样化的要求和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影响学校体育深入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究其本质不难发现,学校体育运动风险与伤害事故的客观存在是其症结所在,因此,如何防止和控制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风险的发生并降低体育伤害风险事故所造成的相关损失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也成为制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要解决这一顽症必须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一、预防为主

要做好预防为主的工作首先要了解产生事故的原因,从源头遏制此类事件的发生。

(一)体育教学中学生伤害事故的诱因

1.教师自身的因素

自身缺乏安全意识,同时也缺乏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不熟悉授课教材,课堂教学时教材的选择与搭配不合理;对所任课班级学生身体素质和个别学生身体状况不了解;教学方法采用不当或示范动作不规范;教学中安排学生的运动负荷不合理;课堂教学组织不合理,学生做练习时,教师的保护方法和采取的措施不得力。

2.学生自身的原因

学生对伤害事故严重性认识不足,自我保护意识淡薄;上课时穿皮鞋、凉鞋,以及佩戴胸针、小刀之类的危险品;课堂练习前不认真做准备活动;课堂练习时不听从教师的指挥,相互打闹;做练习时自我保护能力差;自身存在某种不适于体育锻炼的疾病,而不告诉体育老师,隐瞒疾病。

3.场地设施、器材方面的因素

学校的体育运动设施与器材是影响体育活动安全的重要因素。比如:电器设施的安全性不足;缺乏安全的出入通道;体育建筑设施未能依据体育活动的专业需要而规划设置;运动设施、器材管理不当、维护缺失,等等。

(二)体育教学中学生伤害事故的预防

为保证学生的安全,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防止事故发生,在管理和组织上遵守以下“七要”。

1.健康状况要了解

有的家长往往由于某种原因,隐瞒了孩子的特异体质或者特定疾病,导致学生不知道,教师不知情。为了消除特定疾病的安全隐患,每学期初教师都要通过各种渠道与家长沟通,了解每位学生的健康状况、身体素质,针对个别有特异体质或者特定疾病的学生的特殊情况,给予适当照顾,并切合实际和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运动量等,并定期进行医务检查以及时掌握情况。上课时如发现学生存在不适于剧烈运动的特异体质,应当及时向学校、家长反映,以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

2.场地设施要安全

因设施出现的伤害事故,在体育课中的伤害事故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体育教师应定期检查校内所有的器材和设施,注意体育设施是否完善,场地、设施、器械是否符合国家或有关部门报告,以求及时改善。在上课前教师应提前到达教学场地,检查场地是否平整、器材是否牢固,以及场地选择、器材布置是否合理,发现隐患及时排除。

3.上课着装要严检

体育课大多是全身性活动,运动量大,还要运用很多体育器械,如跳箱、单双杠、铅球等。所以,要求学生课前穿戴一定要自行检查。如:衣服上不要别胸针、校章、证章等;头上不要戴各种发卡;手腕、手指、耳垂、脚腕上不要戴各种金属或玻璃、塑料的装饰物;衣、裤的兜内不要装小刀、胸针等锋利的物品;必须穿运动鞋,等等。体育课前,教师还应对学生上课的装束、携带物品等做必要的要求和提醒。如发现携带禁止的物品,要暂时收缴,并及时交给有关部门或学生家长。

4.准备活动要充分

教育教师在每次备课中要认真设计适合课堂教学内容的准备活动,以减低运动伤害发生的机会,并且在准备活动中随时集中学生参加练习的注意力,严格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规定和要求进行练习。

5.教学常规要重视

体育教学常规是我国基础教育几十年来的宝贵财富,是经过长期教学实践验证的,是体育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最基本的教学要求。如果淡化体育课的教学常规,忽视常规要求,往往导致学生自由散漫,无组织无纪律,甚至场面失控。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有相当一部分是课堂组织松散,学生之间相互开玩笑或不按要求练习造成的。体育教师必须针对体育教师的特点和需要,规范和控制教学行为,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强化学生的课堂组织纪律性,以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6.组织练习要合理

为杜绝伤害事故的发生,教师要根据运动场地的大小合理安排活动的人数。要遵循各项运动练习的安全常规合理安排运动项目。同时要根据各项运动的不同特点,向学生交代清楚各项目练习时的要求或规则:如进行跑的练习,要向学生讲清跑的路线;进行跳高、跳远的练习,向学生讲清第一人离开沙坑后第二人才开始助跑;进行投掷练习,一般情况不要相对投掷或对着阳光,要明确器械掷出后,取回器材的方法,不许在投掷场地穿行等;进行游戏练习时分组要合理,方法和规则一定要讲清楚;进行练习、比赛或课堂活动时,要照顾到那些已很疲劳的学生,让他们休息。

7.课堂动态要关注

体育课上课模式每位教师皆不相同,但教师对整个课堂的掌控应是相同的,每位学生上课时的动作行为均有可能发生伤害事故,除了活动前的讲解、教育外,在活动中教师对整堂课情况的掌控更重要。有研究表明,离开了教师的监管,学生最容易发生一些意外事故,因为教师能够起到维护秩序、消除危险、正确处理紧急问题的作用。因此,在上课过程中,尤其是在分组训练是,教师不宜给自己未亲自辅导的小组安排一些具有危险性的活动,如投掷铅球等。同时教师在辅导某一小组的同时,应留心其他小组的情况,发现学生有危险举动时,应及时制止。教师更不应脱岗,不应让学生在失去教师监管的情况下运动。

二、妥善处理

(一)进行适当的急救和处理

运动伤害发生的种类大多为挫伤、拉伤、扭伤、脱位、骨折及身体不适所产生的休克、晕倒、中暑、热衰竭、腹痛等,在学生发生伤害时,体育教师应先观察、了解学生受伤情况,若其意识清楚,则可以通过询问方式了解其伤害情形并作适当的处理,根据不同的伤害施与不同的急救。教师要根据学生受伤的轻重来判断是否可直接处理或需送至学校医务室处理,甚至送医院急救。

(二)责任认定

1.场地器材的原因

场地器材的不平整或安放不当是造成伤害事故的最多的原因。造成场地不平整、器材安放不当有以下几个原因:(1)学校体育设施陈旧,平时不注意保养;(2)场地器材管理员工作不负责任,没有预先发现事故隐患;(3)体育教师课前没有认真检查场地器材情况;(4)学生随意改变器材的放置位置和形式。

2.教师的原因

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的主导者,有责任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身体练习,由于体育教师引发的伤害事故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1)工作不敬业,;(2)没有按照科学要求组织教学,在体育课的内容、教法上脱离科学;(3)体罚、变相体罚或侮辱学生。

3.学生的原因

体育课究其特殊性而言,是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技术技能的基础上进行反复身体练习,而在练习过程中,每个同学的熟练程度、兴趣爱好、纪律性及安全感有所不同,可能会造成伤害事故的发生。如:(1)练习者不按老师要求,模仿高难度动作;(2)非练习者故意扰乱练习者或不遵守纪律、打闹而发生伤害事故。

综上所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引入现代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来探讨学校体育活动中伤害事故的风险问题,初步构建起一套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风险的管理体系,能够为学校体育工作带来积极的意义,同时对于保证各类学习体育的学生享受和谐社会带来的温暖有着重要的意义,并可以为各级主管部门的决策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陈至立.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大力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中国教育报,2006-12-25,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