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效团队的基本特征

高效团队的基本特征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22 09:32:1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效团队的基本特征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效团队的基本特征

第1篇

一、处理好教学团队与教研室的关系

教研室是高校按学科专业或课程组建起来的教学研究组织,不仅担负着实施教学活动、开展教学研究的职能,而且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层学术组织。但是长期以来,教研室在很大程度上被行政化了,成为学校和院系自上而下对教师进行行政管理的基层组织。目前教研室无论从设置,还是教研工作内容与实效,因种种原因被一定程度削弱。有些地方高校的教研室甚至萎缩,疏于教学改革的组织与管理。因此,探索新形势下能有效推动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新型组织形式尤为重要。

教学团队是根据各学科(专业)的具体情况,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以一些技能互补而又相互协作、沟通的教师为主体,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主要途径,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而组成的一种创新型的教学基本组织形式。教学团队担负着创新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推进教学改革,锻炼和培养高水平教师队伍,提升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任务,涉及教学工作安排、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等一系列内容,可以较好地弥补原有教研室职能的弱化与不足,并且可以加强教师间的教学联系、感情联系和集体观念。

教学团队不是一级行政管理机构,可以建在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工程中心、研究所,可以在一个教研室内产生,也可以跨教研室、跨专业、跨学科、跨院系产生,教学团队可以从教研室中挖掘新内容、新方法,提炼新思维来丰富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但是不能将教研室简单直接升格为教学团队,也不能将教学团队代替教研室工作,使教研室失去存在的价值。优秀教学团队应实现与教研室在相互协作中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实现整体绩效的最大化。

二、处理好教学团队与学术团队的关系

教学团队是由一群掌握着高深学术的知识分子组成的工作群体,教师在团队中需要学术资源共享,而教学与科研互动是本科高校的重要特征,只有不断进行科学研究,才能丰富学科内涵,拓展学科知识,提高教学水平。高效能的教学团队通常能通过集体的作用将教师的智力资源有效整合,并利用教师间的协作及学术资源共享,在最佳学术方向上形成团队学术特色和强化科研优势,提升团队核心竞争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水平。同时通过教学团队中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高的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搞好教师梯队建设,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培育可持续发展的优秀的教师队伍。

与学术团队相比,教学团队建设具有自身的特点,其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构建和谐集体为依托、以潜心教书育人为诺言、以加强学校教学建设为基础、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实现教学创新为标志、以优化教学资源为己任、以最佳教学绩效为追求等八个方面”。与学术团队比较,教学团队不仅仅要承担教学研究的任务,更重要的是还要承担人才培养任务,需要遵循教学工作的规律,具有更强的实践性、系统性和长期稳定性,其资源支持也主要依靠学校内部。因此,高校尤其是教学型高校应处理好教学团队和学术团队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应在政策引导、资源支持、奖励措施等方面为教学团队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处理好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与学术团队要求学术自由一样,高效能的教学团队也需要有充分的自主性。高校管理层要保证团队负责人在教学改革、工作目标、实施计划、内部调控等方面的自,增强教学团队的责任感和工作的主动性。管理不能只倾向于对项目或经费的管理,而应更多地提供服务,为教学团队有效运行提供所需的各种人力和物力资源,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和激励体制为团队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并为教学团队的组建提供技术支撑。

三、处理好团队整体与成员个人的关系

教学团队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是一种工作团队,不是成员的简单组合。美国学者乔恩・R.卡曾巴赫认为,团队是指一定的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它强调通过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产生积极协同作用。因此,建设优秀教学团队,要充分发挥团体整体功能,而团队整体绩效水平往往要远远大于个体成员绩效的总和。

教学团队成员是知识技能互补的教师,彼此之间没有等级划分,因此,团队负责人和团队成员应是在沟通的基础上彼此达成共识,在信任基础上履行承诺,在尊重其他成员的权利和个性基础上实现有效的教学管理,避免“单兵作战”的教学模式。

团队的力量来源于成员之间的协作配合,成员之间在知识、技能、个性等方面是否存在很强的互补性也影响着团队的绩效。建设高效能的教学团队,要注意团队成员在知识技能、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个性特征等方面的优化组合。要协调好各成员间的关系,及时破除团队成员间的建设性矛盾,互相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形成教学合力,有效促进课程系统和教学资源的优化,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实力。

第2篇

[关键词] 东营;石化企业;营销团队建设;对策

中国石化企业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政府管制和行业垄断的状态,对市场竞争的认识和参与相对较少,其市场营销工作和营销团队建设比较滞后。[1]如何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打造一支高素质、高绩效的营销团队,成为石化企业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以山东石大胜华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石大胜华公司)为例,深入分析和研究当前东营石化企业营销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就进一步加强该地区石化企业营销团队建设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一、东营石化企业营销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东营石化企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近年来,随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的推动实施,东营市作为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和整建制同时承担“黄”、“蓝”两大战略的唯一城市,在经济社会各方面均取得了迅猛发展,特别是其石油石化工业发展尤为迅速。如今,东营市已成为全国石化产业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截至2010年底,东营市共有规模以上石化企业82家,全年实现增加值287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1228亿元。全市原油一次加工能力为2560万吨,地方炼化能力跃居全国第一位。有关统计数据均较2008年有大幅度提升,见表1[2,3]。石化产业已成为东营乃至整个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在东营市众多石化企业中,石大胜华公司是一家发展较快的年轻企业。该公司成立于2002年12月,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主要校办企业之一,现已发展为一家以生物化工及基本有机化工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为主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现有员工1300余人,注册资本152亿元,总资产2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2亿元。目前,该公司在碳酸二甲酯(DMC)等主打产品的产销方面在国际国内都有较大影响和竞争优势。

当前,东营石化企业在面临重要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一方面,“黄”、“蓝”两大国家战略的批准实施为东营石化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空前有利的政策环境和产业基础条件;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石化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大批新企业的不断涌现,以及大批国际知名石油石化跨国公司纷纷进军中国市场,东营石化企业所面临的区域及国内国际竞争都将日益激烈。据有关报告预测,2012年中国将新增原油一次加工能力3820万吨,年加工总量达578亿吨,石化企业将基本形成多元化市场竞争的格局。[4]这无疑将给东营石化企业今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石化企业营销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东营市多数石化企业成立时间较短,在营销团队建设和市场营销方面还缺少一定的经验,因此,东营石化企业营销团队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概括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营销理念和营销文化尚待形成

目前,东营石化企业营销工作还普遍存在市场开拓力度不够、信息渠道不畅、缺乏现代营销理念和营销文化等问题。多数企业至今仍采用传统的推销方式,产品销售方式比较落后,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缺乏科学合理的营销手段和营销战略。市场营销本身往往具有双重任务和目标,即对企业产品的宣传与销售、对企业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营销理念和营销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在企业文化建设和营销团队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形成现代营销理念和营销文化是东营石化企业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2.营销团队内部缺少沟通协作机制

东营多数石化企业营销系统内部各部门之间以及各成员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协作和定期交流机制,在营销过程中,有时为了片面追求销售业绩,部门之间或成员之间甚至会出现相互拆台的不良竞争现象,从而影响到营销团队建设和企业的整体利益。以石大胜华公司为例,该公司营销系统下设5个分部:市场管理部、油气营销部、油气采购部、碳酸二甲酯营销部和国际贸易部,统一由公司常务副总主管,但在实际运行中,则分别由3位副总具体分管。日常营销工作实行的是分工、分片、分区销售,销售人员通常各自为战,彼此之间缺少沟通交流,也缺乏团结合作的意识,不利于营销团队整体力量的发挥。

3.营销人员业务培训亟待加强

东营石化企业现有营销团队中普遍缺少营销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的绝大多数员工都是半路改行或者临时招聘的。多数企业至今尚未建立起对营销人员定期进行业务培训的机制。如石大胜华公司现有一支60多人的营销团队,平均年龄292岁,专科以上学历占967%,团队年龄结构与学历结构整体比较合理。但营销团队中,只有1人为营销专业毕业,其余的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营销专业理论教育和业务培训。公司平时组织开展业务培训活动较少,且基本以内部培训和自主学习为主。因此,营销团队整体素质水平亟待进一步提高。

4.营销团队制度建设相对薄弱

东营多数石化企业对于营销团队管理制度建设重视不够,缺少完善和有效的团队建设制度体系,现有的制度措施往往只是局限于账款管理、销售规定等具体操作性、事务性层面。如石大胜华公司目前在该方面出台的文件制度有:集团公司岗位管理办法、采购营销决策委员会章程、应收账款管理暂行规定、营销系统订单管理办法及其补充规定等,而对于营销团队内部管理等团队软环境建设方面还缺少有针对性的制度措施。这从长远来说不利于营销团队建设和营销团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优秀营销团队的特征与素质要求

第3篇

【关键词】集团,财务管理,创新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企业的组织形式日趋集团化,跨行业、地区及多种经济性质企业并存的企业组织形式大量出现,典型的是以母子公司制为基本结构的企业集团组织形式。不同于单一企业实体,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是保证企业集团整体的财务战略、财务政策与财务目标的实现,加强资金的监督和控制,推动资金合理、高效利用,加强对子公司及分支机构的监控,使企业集团的经营活动得到有效的监督和控制。然而,目前我国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一方面,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水平不容乐观,集团公司财务管理观念落后、监管不力,财务及经营风险无法有效控制;另一方面,目前对于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的认识忽视了企业集团内部成员企业之间的性质差异,仍将法人成员企业视为和非法人成员企业一样的财务管理主体,对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的这种简单认识给企业集团的实际财务管理带来了许多困扰。

一、目前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的主要模式

1、集权和分权相结合型财务管理模式。

集权和分权结合型财务管理模式强调恰当的集权与分权,这样既能发挥集团母公司财务调控职能,激发子公司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能有效控制经营者及子公司风险。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过分分权或集权的缺陷,融合了集权与分权的优势。但是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较难把握集权与分权的平衡点,特别是经营环境变化较大时,需要及时修正管理权限。

2、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

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将子公司的业务看作是母公司(集团公司)业务的扩大,母公司对于整个集团采取严格控制和统一管理。其特点是大部分财务管理决策权集中于母公司,子公司只享有很少部分的决策权,其人财物及产供销统一由母公司控制,子公司的资本筹集、投资、收益分配、资产重组、财务人员任免等重大事项都由母公司统一管理。在某种程度上,子公司只相当于母公司的一个直属分厂或车间,投资功能完全集中于母公司。

3、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

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是指子公司拥有充分的财务管理决策权,而母公司对子公司以间接管理方式为主的财务体制。

二、目前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

1、财务管理团队基础薄弱。我集团公司发展迅猛,短短几年由一家公司迅速发展成十几家公司的大型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没有做到和企业发展同步,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和内控流程等文化底蕴没有形成,主要表现为财务管理团队没有形成,基础较为薄弱,财务管理团队严重缺少中坚力量。

2、财务管理目标狭隘。财务目标是通过财务管理系统所希望实现的结果,它决定着财务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方向,是各项财务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现行财务管理模式以股东利益为出发点,体现在目标上则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财务目标,即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为股东带来最多的财富。

3、财务管理机制低效。财务管理机制是规范公司财务行为主体责、权、利关系的制度安排,其主要目的是协调企业与各方面的财务关系,提高财务运行效率。物质资本逻辑是传统财务管理机制的制度前提,最大化股东利益是传统财务管理机制追求的目标。然而企业是资源的集合体,资源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向企业投入资源的除了股东外,还有其他利益相关者。他们之间的相互合作形成了企业的价值创造系统。因此,股东并不是企业唯一的权力所有者,企业的财权应该在关键利益相关者之间均衡配置。

三、构建创新型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的设想

1、建立高效专业的职业管理团队。

企业管理是以财务管理为核心,财务管理又以高素质、专业化的财务管理团队为根本,因此打造一流的高水准的财务管理团队是财务管理环节中重中之重。公司发展短短几年,财务管理环节中财务管理型人才匮乏,培养主义和“拿来”主义仍是打造职业化高效管理团队的主要方案。

2、明确定位财务管理的目标。

“股东财富最大化”仍是现阶段财务管理的主要目标,但是不唯一目标,在保证实现这一目标的同时,兼顾集团集合体的其他利益。企业集团是由股东、经营者、管理者、员工以及客户等等组合而成的集合体,各自均有各自的利益节点,怎么把这个集合体里面的所有点核线组合成一个面,更甚至说组合成立体几何体,是当代财务管理目标的确切定位。现阶段我国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目标应由三个部分构成。

3、建立健全高效、严谨的财务管理机制。

构建高效、严谨的财务管理机制,以财务预算为前提做好事前预测与规划,围绕目标利润,编制财务预算,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就是对企业的人、财、物进行集中管理,在利润中心成本中心、费用中心等分类的基础上,企业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完善财务制度,优化财务管理环节和环境,明确企业集团中各子公司、直属单位则、权、利相互关系。 树立成本效益管理考核、风险收益衡量、资源配置以及人力资源等观念意识,建立资本结构、资金成本评价体系,使企业集团各个板块、各个利润节点实现最大效益,兼顾企业集团的利益集合体,从而实现企业集团良性循环。

现阶段,以企业集团形式迅猛出现的集团企业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的迅速发展开来,我国在集团企业的内部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体系上亦没有成章套的法律法规,针对集团企业的财务管理上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也是针对在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上提出一些拙见,对构建创新型集团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探讨,以期能对我国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实际运作和理论研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知识经济企业文化特征

哈佛商学院教授约翰・科特对21世纪企业文化发展趋势提出如下论断: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作用,在下一个10年内,企业文化将成为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

纵观当今国内企业,凡是一个卓有成效的企业,无一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的底蕴,是企业的灵魂,它像无形之手,支撑着企业稳步发展。

企业文化是时代的产物,又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时地演化着自己的形态。一方面,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企业文化;另一方面,同一个企业在不同时代,其文化也有不同特点。每一个时代的企业文化都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特点和风貌,反映了它们产生的经济和政治条件。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日益发展,自主创新、开拓进取、竞争合作、效率优先等都将成为未来企业文化的主旋律。可见,时代特点造就着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反映着时代风貌。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信息革命和网络经济使市场呈现全球化,经济全球化、自主创新、可持续发展越来越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在充分认识时代背景、深入考察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新经济之后,不难发现,无论是基本的价值观念,还是具体的行为准则,新时代企业文化都将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工业经济中传统企业文化模式。新时代企业文化至少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创新文化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对竞争而言,不创新,即失败(死亡)。要让企业能持续健康地发展,必须不断创新。优秀企业与后进企业的差距,关键在于创新能力的差距。

先哲老子曾说:“胜人者力,自胜者强。”孙子曰:“不可胜在己,可胜在人。”只有首先“自胜”,才能“胜人”。企业最大的敌人,不是竞争对手,而是自己。只有认识自我,才能战胜自我,只有战胜自我,才能战胜一切。这就要求我们不断超越自我。英国首相邱吉尔曾说:要进步就必需要求变,要完美就更须不断求变。科技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令企业经营环境一夕数变。为了在严酷的竞争中追求生存发展,进而谋取安身立命之地,企业只有不断随势而变,适应外界变化的环境。

在信息化背景下,创新的作用得到空前强化,并升华成一种社会主题。创新变成了企业的生命源泉,在剧烈变动的时代,成功者往往是那些突破传统游戏规则,敢于大胆创新,不畏风险的人,敢改变游戏规则的人也就是在思维模式上能迅速改变的人。当创新成为一项组织例行功能后,意味着组织具备了创新的文化,也象征着竞争对手无法抄袭的竞争优势。

企业的发展需要理念的不断创新(内力需要),时展的要求促使我们要不断更新观念(外力促进),新时代的企业自上而下,每个毛孔都必须充满着创新,通过自身主体创新确定性来对付明天的不确定性。

中国经济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期,倡导“自主创新”是关乎国家发展强盛之大计,已成为上下之共识。“十一五”规划中指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而企业的自主创新则构成了国家自主创新最重要的微观基础。

二、速度文化

这个世界上充满着变化,“一个公司的成败取决于其适应变化的能力”。这就意味着“速度就是一切”。传统竞争因素的重要性在不断减弱,而新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时间竞争。新经济中的现代企业已没有决策大小的问题,只有速度快慢的问题。无怪乎,美国思科公司信奉的企业信条是:“在未来的商场中,不再是大吃小,而是快吃慢”。

首先,企业速度文化的精髓在于发现最终消费者,并能最先满足最终消费者的需求。其次,企业速度文化强调的不仅是流程再造,或创造崭新的管理和运行流程,更重要的是要营造出充分发挥知识和智能效率的企业文化氛围,在快速变动的商业环境中提供企业员工最快速的反应机制,让员工充分发挥潜力,主动掌握不断流动的信息所透露出的商机。

在高度市场化的社会,如果想站在潮头,开放和迅速必不可少,比如微软公司借助于大众传媒,使整个世界都在了解比尔・盖茨的思想和观念,公司在聆听市场的同时也被市场捕足。

三、虚拟文化

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用户需求的多样化,使得传统的企业生产经营模式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企业必须在以多变和不确定及全球化趋向为特征的市场环境中寻求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因此产生了一种动态的组织机制-虚拟组织,它使企业能够集中面对以时间为基础的转瞬即逝的市场机会。

《商业周刊》在1993年2月8日的封面报道中把虚拟企业定义为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它运用技术手段把人员、资产、创意动态地联系在一起。通俗地讲,虚拟组织指两个以上的独立的实体,为迅速向市场提品和服务、在一定时间内结成的动态联盟。它不具有法人资格,也没有固定的组织层次和内部命令系统、而是一种开放的组织结构,因此可以在拥有充分信息的条件下,从众多的组织中通过竞争招标或自由选择等方式精选出合作伙伴,迅速形成各专业领域中的独特优势,实现对外部资源整合利用,从而以强大的结构成本优势和机动性,完成单个企业难以承担的市场功能。

虚拟企业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动态合作的形式去谋求迅速响应市场机遇(即市场需求)的竞争优势。也就是说,虚拟企业是利用信息技术动员各种优势资源临时聚集成为事业共同体,实现以更快的速度,提供更具竞争力(即有更好的质量(q)、更低的价格(c)、更佳的服务(s)、更符合环保要求(e))的产品或服务,从而去夺取竞争的胜利。因此,虚拟企业的本质是以实现机遇为目标的合作竞争型的生产组织形式。

同时需要关注地是:一个企业文化的形成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并且需要企业员工形成共识、一致努力才会发挥作用。而虚拟企业的存在短期性以及员工工作地方的分散性和成员的复杂性,使其企业文化形成比传统企业要困难。

四、学习文化

毫无疑问,崇尚知识将成为新时代的基本素质和要求。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爆炸、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企业持续运行期限或生命周期受到严厉的挑战,只有通过培养整个企业组织的学习能力、速度和意愿,在学习中不断实现企业变革、开发新的企业资源和市场,才能应对这样的挑战。

传统组织的学习,通常是自生自灭,顺其自流,很少有成果。(法)法希尔说:学习这件事不在于有没有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学习型组织的学习是“我要学”的终身学习,学习目标是不断提升人生价值,追求持续增强学习力,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对人知识能力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因而必须是体现工作、学习真正一体化,即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学习本身就是工作的一部分;学习型组织的学习强调学习要有创新成果,这就是要求学习后必须有新行动;学习型组织的学习是一种高效的学习,在人人自觉学习基础上强调团队学习,通过深度会谈,形成向上发展型共识,提升团队决策智商,将分散在每个人头脑中的知识、经验和信息整合成巨大的知识的推动力量。

五、团队合作文化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裨将),顶过一个诸葛亮”。滔滔江水,滴水聚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个人只有融入到一个出色的团队中才能焕发出闪亮的光彩,而一个能不断为优秀人才提供广阔空间的团队才能有活力,取得更大的发展(团:把人才紧密融合在一起,谓之团)。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一个人学识、精力有限,只能往专而深发展(专才),难以深而博(通才),每一件事,每一件产品均由多人共同协作完成,在社会分工方面,“个人性逐渐消失,整体性逐渐凸现”,要“合作,合作,再合作”,或者说“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

水桶原理告诉我们:贮水量取决于水桶最低那块木板的高度。如果把水桶比喻成团队,木板比喻成团队成员,那么团队效能取决于最矮的“木板”,即其效能是每个人之间的乘积关系,而非加减关系。

GE(通用)、惠普、摩托罗拉、联邦快递公司、强生公司团队方式已是它们的主要运作方式。团队高效率性可行方式,有助于组织更好地利用员工的才能,尤其在多变的环境中,显示其灵活性、迅速性,提高民主管理气氛。

六、竞合文化

新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告诉我们:让人活,自己才能活;合作高于竞争。

我们认为商场是生态系统,而非战场。旧观念认为:商场是战场,是竞争中的企业,企业各部门等一系列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新观念认为:商场是生态系统,商业由各种共生关系组成,其目的在于开发市场,建立共生互惠关系――企业的经营精心安排,以使人人受益,同时与其他企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市场竞争表面上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随着竞争的全球化,市场竞争无国界和无企业界限的趋势已越来越明显。市场竞争实质上已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较量,而是企业价值链上各相关企业组成的系统之间的竞争,即价值链与价值链之间的竞争。因此。企业的竞争优势并不完全取决于企业自身系统的是否具有优势,而是取决于企业价值链系统是否具有整体优势。这要求企业树立合作竞争的观念,加强与价值链上各成员企业协同经营的意识,共同营造具有竞争优势的价值链。

以前有一种说法,竞合关系即“大鱼吃小鱼”。我想,在自然界当大鱼把小鱼全吃光了,那么自己的供应链也就被打破了,自己也无法生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迫使企业必须不断融合多元文化,同时,经济全球化也为企业文化的融合铺平了道路,让身处这个时代的企业成为跨文化的人类群体组织。“多元优于一元,合作大于竞争,共享胜过独占”的理念将成为共识,企业有了包容性的融合文化,就能突破看似有限的市场空间和社会结构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重组,在更为广泛的程度上成双赢或多赢的商业运作。

参考文献:

[1]刘光明:企业文化.经济管理出版社(2版),2001.6

[2]刘光明:企业文化世界名著解读.广东经济出版社(1版),2003.7

[3](美)皮特斯・T著,凯歌译:第六项修炼.延边人民出版社(1版),2003.1

第5篇

[关键词]大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大审计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2.015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2-00-01

大型国有企业是我国现代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常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获取的经济收益以及纳税贡献,促进了我国现代产业经济的发展。从这一角度分析,做好大型国有企业的审计工作,对我国现代国民经济的综合性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1 “大审计”理念的基本特征与基本内涵

经历持续多年且连续不断的研究和理论阐释,国内审计学研究领域的研究学者以及高校相关专业教学工作者,已经逐步形成了对“大审计”理念基本内涵以及基本特征的“公认性”认知结论。

在“大审计”理念的思想指导条件下,审计事业应当积极服务于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整体发展进程,以及国有企业经营发展进程中的目标和路径规划,切实实现对我国国有企业现有的全部审计资源的统筹性应用,逐步引导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宏观收益,与企业内部微观审计工作之间形成有机统一,并以此实现审计工作成果以及相关信息的共享化应用。

实现审计工作成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是“大审计”理念指导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追求的基本目标。要逐步实现企业内部效益性审计工作与合规性审计工作的有机结合,促使企业内部审计在切实改善和提升企业基本生产经营效益、降低和规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填补企业现有业务开展流程中的漏洞、规范企业日常管理工作的实务开展流程等方面发挥最大作用,并以此为国有资产项目保值增值发展运作目标的实现提供基本支持条件。在现有研究背景下,通常可以将“大审计”理念的主要特征阐释为如下几个基本方面。

第一,应切实建构形成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全局化理念,基于微观性和宏观性双重工作切入角度,促进企业内部现有审计资源的高效整合,切实发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对企业生产经营事业发展进程的促进作用。第二,实现企业审计工作内容体系的发展扩充,在切实关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财务收支状况的基础上,逐步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扩展到企业经营管理事业的效益取得状态,以及企业经营管理风险因素的防范处置等方面,促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益性、合规性以及真实性等基础属性,实现有机统一。第三,加快破除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在具体开展过程中存在的“条块分割”状态,逐步促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资源的高效化利用。

2 “大审计”理念在大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

“大审计”理念基于系统学角度切入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根据审计事业的可控性、重要性以及全面性等属性要求,重点把握国有企业内部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与控制环节,促进企业内部审计管理工作体系逐步展现审计工作人员管理体系、审计工作质量监督体系,以及审计工作项目质量控制体系相互结合的有机化和系统性特征。

2.1 审计工作人员管理体系

作为国有企业审计工作具体开展过程中的主体要素,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审计工作专业实务技能、基础职业道德素养,以及在具体开展企业审计实务活动过程中的业务性组织协调能力,还应当具备业务开展过程中的宏观大局把控能力,具备一定的前瞻性业务开展思维,能够结合具体业务开展过程中的基本发展路径,对“大审计”理念的基本内涵进行丰富和完善。要在具体参与审计实务工作过程中,逐步养成勤于思考和开展工作创新活动的实务能力,实现基本知识经验的有效积累,促进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沿着良好有序的路径不断成长发展。

2.2 审计工作质量监督体系

切实加强对风险管理理念的认知。在企业审计工作的实际开展过程中,将难以避免地面对审计风险及审计评估风险两种基本风险形态,而所谓审计评估风险,其实际指的是不同审计工作人员,在具体应用差别化设计工作开展手段的过程中,给企业实际化的生产经营路径所造成的影响以及相关的业务风险。审计风险,通常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者因在日常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实施违规操作而导致的风险。鉴于上述风险因素的客观存在以及不良影响,要求审计工作者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风险因素或事件的发生概率。逐步推广应用企业审计工作组长责任制度。审计组长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团队的核心领导者,只有切实建构并推广应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组长责任制度,才能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保证目标的实现提供充足的支持性条件。

2.3 审计工作项目质量控制体系

为充分发挥企业审计工作项目质量控制体系的最佳效能状态,应当在审计立项、审计实施及审计整改等多重化具体工作环节的开展过程中,切实做好相关工作细节及进程性影响因素的控制和把握工作。

在具体开展审计立项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合理开展企业内部审计资源的调配工作,制订并实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长期性计划,通过对审计工作基本风险评估信息的引入和运用,切实提升企业审计工作长期发展计划制定工作的科学水平,切实提升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在具体开展过程中的效率和水平。

3 结 语

本文针对大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中“大审计”理念的应用问题,从“大审计”理念的基本特征与基本内涵以及“大审计”理念在大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两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论述,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第6篇

Chen Li

(河北建设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石家庄 050000)

(Hebei Construction & Investment Group Co.,Ltd.,Shijiazhuang 050000,China)

摘要:分析了基于协同的多维度组织知识管理的六个基本特征,研究建立了知识协同管理模型。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s of multi-dimensional organization, it studies its knowledge synergy model.

关键词:多维度组织 知识 协同

Key words: multi-dimensional organization;knowledge;synergy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32-0129-02

0引言

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多维度组织主要依靠对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及管理,来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准确、高效的决策必须以知识管理为前提,企业若要提高其核心竞争力,也需要做好知识管理工作。因此,多维度组织是以知识管理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为基础,组建知识协同管理系统,使组织、团队、员工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以适应内部及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坚持创新理念,构建企业特有的竞争能力,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

1多维度组织知识管理的基本特征

企业知识管理是通过多种途径提升组织的学习能力来不断更新知识资源,将信息技术作为依托达到知识资源共享的目的,充分施展集体和个人的智慧和才能,使企业的创新能力及应变能力都得以发展,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的一种管理方法。

1.1 复杂性因为多维度组织包括各种相互交叉的组织单元,同时也和外部组织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因此组织空间跨度在持续增加,知识管理中的成员、结构及其相关内容都越来越复杂。

1.2 全面性基于协同管理的知识获取,主要是通过组织内的成员间和组织外的环境两种渠道来获得组织及整体成员所需的知识。

1.3 选择性共享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在于知识的传递和共享,基于协同的管理知识更强调知识的传递和共享。在业务方面,由于多维度组织构成的各条供应链上所有成员企业都可以互补,因此知识的传递和共享能够提升供应链整体的知识水平,以及提升知识在整个供应链中的使用效率和知识创新的效率。同时,取得的这些进步也能够提升供应链及组织的整体竞争优势。

1.4 协调性基于协同管理的知识的运用,注重供应链中协调企业之间的知识水平,协调的内容涉及成员企业之间的知识存量、对知识的利用能力和吸收能力,旨在确保所有阶段的最终产品,均能在知识方面得到保证,促进协同优化的目标的实现。

1.5 增值性在基于协同的知识管理过程中,输入的新知识和原来的知识经过系统的整合而进行知识的更新,运用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同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资产的价值实现了增值,也有助于知识的发展。

1.6 合作性基于协同的知识管理系统和组织内其他管理系统的互动性都比较强:一是其他管理系统作为知识管理的基础性活动,使其获取知识和知识应用的前提,而且知识管理系统创造出的知识也为管理系统服务。所以,基于协同的知识管理系统比较侧重于和其他管理系统的合作性。

2多维度组织的知识协同管理平台

2.1 基于业务的知识管理基于业务的知识管理,具体是为解决在一项实际工作中通过何种途径达到知识管理目的的问题。进行多维度组织的知识协同管理的过程中,各类工作都应将由知识库中获取的内容和目前最佳的项目实践做到有机的结合,也就是将现有的知识库最为目前工作的指引,经实践后再对现有知识库进行更新,其流程如图1。

根据图1可知,第一,项目知识升级是组织知识升级的基础,而组织项目知识升级关键在于团队中的各个员工。第二,整个过程涵盖了与项目结果相关的信息,如用于项目建设的资源以及项目起止时间的记录等;同时也包括了与项目过程相关的信息,也就是在项目建设中的的某个阶段是以何种方式进行的,比如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等。以上信息必须有相关记录,除了上述显性知识,也要设立专家库来积累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隐形知识。图2阐述了各个员工在具体的项目工作中实现知识升级的过程。

对图2进行分析后得知,首先,通过知识协同过程的知识需求产生业务驱动。员工利用三种方法来获取知识:一是通过一些知识管理工具,如和他人的交流、知识地图和知识社区等,由外部知识中获取有关于业务的知识;二是利用组织内部的知识,获取和业务相关的组织和业务方面的知识;三是研究以前的解决方案,找出目前问题应该改进之处。其次,获取知识以后,通过学习和实践,使员工实现最终的知识升级:根据相关的业务规范,提出实际的解决方案方案,以前的问题解决方案要及时更新,并对过程信息做好记录;此外,将结果信息分发给相关的组织知识及业务知识,同时利用实时交流和外部人员实现共享。

2.2 基于流程的知识管理基于流程的知识管理,实际是解决各条供应链通过何种方式做好知识管理的问题。进行项目建设时,项目(团队)按照项目进程,适时进行项目知识管理,可确保多维度组织知识协同管理的连贯性及系统性。

如图3所示,项目流程涵盖了五个阶段,即研发、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而知识的获取、积累、传递、应用、创造及团队学习共同构成了知识的整个流程。知识流程贯穿于项目流程的各个阶段,而团队学习则使知识流程中的其他阶段达到了有机的结合。最后在模型内构成两个管理闭环。

在知识流程的各个阶段中,知识的获取,由专业背景不同的成员组建的项目团队,能够使成员之间做到知识互补。对于项目协作的过程,团队成员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向其他成员获取新知识,通过组织的内、外部两种途径来获取有价值的知识和信息。知识的积累,因为项目具有不确定性和暂时性,对于工作,团队成员需及时进行分析和评价,总结经验教训,做好知识的累积。这种措施能够促进知识的存储、共享、传播。可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描述及整理显性知识,同时将其储存到知识库;隐性知识,需要把知识丰富的专家纳入专家库。知识的传递,项目成员不同的专业背景,减少了成员间的竞争,促进了知识分享氛围的形成,成员之间就很容易对自身的专业领域及其相关知识和信息进行探讨,进而使团队整体的知识水平得以提升。知识的应用指的是使融合团队中各多种域的知识,使所有成员构成一整体,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把法,利用相互匹配的知识要素实现优势互补,通过科学合理的途径构成新的知识体系。知识的创造,即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新问题,项目团队需要使拥有各种价值观、专业背景和各种技能的成员紧密结合,利用不同成员间的沟通和探讨,共同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团队学习,即为使团队保持长久的竞争力,团队成员应该坚持吸收新的知识技能,共同营造一个有助于所有成员学习的氛围及环境。所有成员在团队学习的过程中,都能够相互交流经验,一起进行工作总结,从而使工作和学习做到系统地、有机地结合,促进后续项目的建设。

2.3 基于战略的知识管理基于战略的知识管理,具体来说是解决组织中以何种方式实现知识管理的问题。知识是多维度组织中最关键的资源。因此,一定有从战略方面对知识管理进行分析和研究。

图4所示的基于战略的知识管理模型中,首先是按照平衡计分卡的途径,把组织战略分解成企业学习与成长、企业内部流程、顾客和财务四个目标,分解后利用项目间学习来连接四个目标之间。项目间的学习是通过项目,将项目(团队)成员个人和项目(团队)的知识有效地转化为组织的知识,在利用上述知识进一步支撑组织内的其他项目,从而实现组织的整体战略。

第7篇

即通过让受训者参与一些实际工作项目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发展领导能力。行动学习建立在反思与行动相互联系的基础之上,行动学习又称“干中学”就是通过行动来学习。一个计划、实施、总结、反思进而制定下一步行动计划的循环学习过程。

行动学习能够有效克服当前学习培训中存在主要弊端

普遍存在突出问题是形式主义和灌输式学习。其主要弊端有:忽略了学习的主体性,当前的干部学习培训中。参与学习的干部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是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学习的内容和使用脱节,学习的内容不能很好适应学习者的需要,学习的东西用不上、用得少;学习与行动在时间上脱节,缺乏连惯性;单位集中学习中,大嗓门”一言堂”严重,往往是大家都只听领导说,自己不说真话,不说自己的话。这样的学习,没有多大效果的

以学习者为主体,行动学习是一剂“良药”可以有效解决目前干部学习的这两个毛病。首先。这是行动学习法的最基本特征。特别强调学习的主体性、自主性,将学习转化人的一种内在需要,即将学习视为生存的营养、生活的调剂、终身的朋友,不只是满足个人生存和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个人身心愉悦、精神享受的需要。努力把学习当成一种境界来追求、当成一种品格来培养、当成一种习惯来养成、当成一种幸福来享受。其次,行动学习是反思性学习,反思贯穿于整个行动学习的全过程。反思是指反思自己、反思以往、反思问题。反思问题尤其重要,不怕有问题,真正让人担心的那些看不见的问题、发觉不到问题。既然问题已经表露,距离解决就不远了所以,看不见、发觉不到问题,才是真正的危险、真正的威胁。行动学习实行群策群力,领导者深入第一线,与被领导者共同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这样就能敏感地、有效地察觉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学习也就能更好达到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目的

行动学习发明民主平等的学习实践课堂

校正自己的错误,行动学习主张在学习中由学员自己补充、修正自己的观点。体现民主平等的学习要求。更重要的行动学习能有效地提高学员对自我内在知明度”或“内明度”因为行动学习法要求将个人真实的想法摆在人的面前,与他人的对话、交流、互动中,不时加深对自身缺点、缺乏和局限的认识。任何人都有缺乏或缺陷,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缺乏对自身缺乏和局限的内明度”而对自身缺点和局限的内明度”对领导干部来说特别重要。一个人只有充分认识自己的缺点和局限时,才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懂得欣赏他人的优点和长处,才有可能发自内心地尊重别人,做到谦虚谨慎。这是现代领导者必备素养。

第8篇

1. “豪迈的中国人”的内涵

“豪迈”释义为“气度宽广,洒脱豪放”。我理解的“豪迈的中国人”是指:一个追求卓越、永不满足的中国人;一个自信自强、傲立世界的中国人;一个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素养的中国人;一个以是中国人而自豪,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多做贡献的中国人;一个具有国际视野和胸襟、面向世界的中国人。其内涵可以概括为:卓越意识、自强品质、创新素养、家国情怀、国际视野。

(1)卓越意识。“卓越”含义为“高超出众,超过一般”。我所理解的“卓越意识”为:不满足现状,积极进取,努力促使自己在品格、学识、能力等方面不断提高和改进。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国际实验学校(以下简称“我校”)“追求卓越、永不满足”的办学精神就是一种不畏困难、劈荆斩棘的进取精神,一种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豪迈情怀。卓越意识对学生而言,就是要自觉磨砺、勤奋学习、积极向上;对教师而言,就是要爱岗敬业、担当责任、为国育才。

(2)自强品质。自强的前提是自信。自信,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一种品格,就是要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一个满怀信心和决心的人,要比谨小慎微的人强得多。唯自信者能自强。自强,就是要努力向上,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教育的意义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具备自信自强的心理和品格。

(3)创新素养。创新素养的核心是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它的前提是拥有创造性素养。培养创新素养,一是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要有问题意识;二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遇事能独立判断;三是要有体验平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4)家国情怀。家国情咽且桓鋈硕宰约旱墓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自觉萌生的理想追求,是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集中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就是要让学生热爱自己的国家,并为国家而自豪 ,努力建设国家。

(5)国际视野。国际视野是指关注世界的变化和发展状况,了解主要文化及思潮的基本特征,具有宽容理解、互利双赢的心态,追求人类的和谐共处、共同进步。在多元文化的碰撞、消长、融合中培养学生的宽容心态和全球意识。国际视野的素养包括多元开放的思维、平等包容的胸怀及团队协作的精神。

2. “培育”之理念

(1)我校系列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学校建设的灵魂和动力。我校系列办学理念有:

校训:学会生存,学会关心。

培养目标: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自信、自理、自主”能力和“爱心、责任、合作”素养的最受欢迎的现代公民。

誓词:做豪迈的中国人!

“培育豪迈的中国人”是我校的办学宗旨、育人目标,校训、培养目标、誓词是我校的办学理念,即培育理念。“校训”是育人理念和途径;“誓词”是总目标;“培养目标”是对校训的具体解读,也是总目标下的若干子目标。培养目标的内容即“豪迈中国人”的内涵。

(2)“培育”的两个层面。“培育豪迈的中国人”包括两个层面,即:培育豪迈的教师与培育豪迈的学生,培育豪迈的教师是培育豪迈的学生的前提条件,培育豪迈的学生是培育豪迈教师的必然结果,因此,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培育学生是核心任务和目标。

二、“培育豪迈的中国人”的缘起

1. 办学沿革:风雨历程的精神磐石

我校的发展,见证了中国教育改革的风云变幻,浓缩了当代教育变革的壮丽诗篇。在这个变革过程中,我校高举“国际”和“实验”的旗帜,朝着“培育豪迈中国人”的梦想和目标破浪前行。我校主要经历了三种办学模式:“国有民办”的办学模式(1993年―2012年),“名校带民校”的办学模式(2001年―2012年),集团化办学模式(2012年至今)。经过20多年的艰苦创业,学校将“质量+服务”作为立校之本,取得了跨越发展,近年来,教育教学质量连年攀升,获得多项荣誉,得到社会广泛关注。这一切与办学伊始确定的办学理念密切相关。

2. 敢为人先:湖湘文化的精神浸润

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包括:“淳朴重义”“勇敢尚武”“经世致用”“自强不息”“内圣外王”。“培育豪迈的中国人”正是对湖湘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展,“豪迈的中国人”的内涵契合的正是湖湘文化的核心内容。因此,将“培育豪迈的中国人”作为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既承湖湘道德传统,又合当代教育价值取向。

3. 立德树人:当代教育的价值追求

2014年5月4日,考察北京大学时指出:“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培育豪迈的中国人”的目标完全符合讲话精神,更体现了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立德树人,是当代教育的价值追求和使命。

4. 教育缺失:当下教育的浮躁迷失

当代中国教育正处于变革复兴的时期,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出现,这是变革必然引起的,导致不少教育人忘记了自己为什么出发,即教育本质的缺失和迷茫,具体表现在:①教育功利化,主要表现为:唯分数论、缺乏对人的关注与成全、规模化圈养式教育等;②缺乏创造性,主要表现为:机械性读书、缺乏思维发散与聚合、问题意识淡薄、批判性思维的缺失等;③个人幸福至上,主要表现为:一味追求热门专业、一味追求个人幸福、国家需要的专业人才少有人问津、金钱至上、不求进取等;④崇洋,主要表现为:唯国外论、报效祖国意识淡薄等。

作为教育者、办学者,只有当我们明确育人目标,培养人、成全人、塑造人,教育才会回归本质。当我们将“培育豪迈的中国人”作为育人目标,并围绕目标开展课程建设,并开展系列教育创新实践活动,我们的学校因此会变得有灵魂、有生机、有品质,不断豪迈起来。

三、“培育豪迈的中国人”的课程

课程是教育教学理念与教育教学内容的载体,学校课程体系和结构反映了学校的培养目标、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及办学目标。

1. 课程建设的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位学生掌握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核心技能;尊重生命个体,为每位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空间;加强课程的生成性与开放性,实现多元发展。课程建设围绕“培育豪迈的中国人”的目标来开展。

2. 三元课程的结构

学校建立了学科基础型课程、拓展丰富型课程、活动实践型课程三类课程相结合的三元课程结构,在课程目标上,各类课程既有共同的培养目标,又各有侧重;在学习方式上,学科基础型课程重在共同性学习,拓展丰富型课程重在选择性学习,活动实践型课程则重在探究性学习。门类十分丰富,在保证国家课程全面落实的前提下,增加了弹性。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可据学生需求动态调整。三大课程相互关联、渗透,协调发展,构建了一门持续、立体、动态的课程。

四、“培育豪迈的中国人”的教育创新实践

1. 教师发展――打造“豪迈”的教师团队

只有打造豪迈的教师团队才能培育豪迈的学生。豪迈的教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要有博大的心胸格局,更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豪迈的教师团队的底色――专业、敬业、科学、情怀。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方面,我校主要从引导、规范、考核等方面着力。引导是指加强教育,树立典型,l挥榜样的引领作用;规范是指通过制度约束、监督教师遵守职业道德;考核是指每学期一次的绩效考核,对教师进行全方位的立体考核。学校通过以上措施全面加强师德建设,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教师团队和学校师德文化。

豪迈的教师要专业过硬、技能高超。为提高教师教学技能,我校坚持用课型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对教师进行系统校本培训,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开展“体验式”培训,组建实验班级和实验团队,常态化开展教学改革活动,以提高教师职业技能,促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效率。豪迈的教师打造还要有机制保障。学校要不断完善制度,让教师在制度管理下自我完善;要搭建成长平台,帮助教师实现成长愿景。

教师研训主题突出,如慕课和翻转课堂与有效教育EEPO的整合、教师专业发展论坛、叙写我的教育故事、叙写我的教育智慧、专业阅读、撰写读书心得、班主任专业发展(德育研讨会系列)等。

2. 课堂改革――在呈现展示中走向豪迈

(1)课改历程。我校课改十余年,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推行有效教育EEPO,重点是备课方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的改革实验;第二阶段,推行“教学一体化、学科特色化”改革,核心基点是落实课程标准;第三阶段:翻转课堂的本土化探索实践。三个阶段一脉相承,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有利于更好地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

(2)课堂创新――MIFE高效课堂的基本思想。MIFE(迈孚)是MOOC Integrated with Flipped Classroom and EEPO的简称,是指慕课与翻转课堂、EEPO有效教育的整合。中文“迈孚”意为理念超前,智慧高效。其基本思想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针对核心知识点制作教学微视频,实现先学后教(交流、展示、释疑),充分发挥单元组及团队合作的力量,提高展示交流释疑的效能,推进“教学一体化、学科特色化”,最大程度实现慕课与翻转课堂、EEPO有效教育的整合。

3. 评价机制――“培育豪迈的中国人”的保障

(1)教师绩效考核评价机制的构建――现实表现、教研能力、教学业绩。

(2)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的构建――班级、团队、个人。

(3)课堂教学评价机制的构建――主动、互动、能动。

4. 校园文化――“豪迈的中国人”的成长土壤

(1)团队文化――教师团队、学生团队、班主任团队、备课组团队、管理团队等。

(2)反思文化――管理反思、学习反思、成长反思、教师反思、学生反思等。

(3)卓越文化――卓越德育、卓越教学、卓越管理、卓越追求、卓越意识等。

(4)创新文化――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品质、教育创新、教学创新、管理创新等。

“培育豪迈的中国人”,我们的学校管理就要走向现代化。学校管理者要学习现代管理理论,进一步构建学校管理机制,建立学校章程,制订中长期教师发展规划,理顺学校与社会、家长、教师、学生的关系,让学校走上人本、民主、法制的治理轨道,让文化生根于校园。

“培育豪迈的中国人”,我们的校园要洋溢热情与温暖。学校管理者的热情和温暖传递给教师,教师的热情和温暖传递给学生和家长,这样我们的学校才会热情洋溢、温暖满园;我们的教育才有温度和热情。

“培育豪迈的中国人”,我们的教师要充满理想主义情怀。教育作为价值引导的工作,存在于立足现实和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教育的这一特质,要求教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假如一个教师过于追求实际,而缺乏理想主义的光辉,他就不可能有足够的心灵感召力和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