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22 09:32:1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校智能化管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论文摘要:高校多媒体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划和部署,系统数据披此不能共享。要实现多媒体教室的信息化、集群化、现代化管理,不仅要重视对学习信息资源和管理系统的整合,还要通过高校多媒体教学集控系统实现对数字化教室中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各类环境设备的一体化智能集中控制。
1教学设备集中管理
1.1设备远程控制系统
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多媒体设备的管理。依托网络技术,对现有多媒体设备实行集中控制、统一管理,一旦多媒体设备出现故障,多媒体设备故障系统会立刻报警并提示故障地址、故障现象及处理方法,使管理人员得以重点出击,消除故障,从而提高故障处理的响应速度,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还可对各多媒体教室实行监控,对于不能合理、正确使用多媒体设备的教室,随时中断其设备使用权。对所有教室的多媒体设备可以进行本教室控制、楼层控制、楼宇控制和集中控制,网络上的任意一个点,只要得到授权,都可以对多媒体设备进行控制与管理。主控服务器的作用是整体控制管理和调度所规定IP范围内的网络设备及系统,以使教室之间互动设备动作协调。
1.2祝视频系统
多媒体教室配备摄像头,除了能实现自动化管理,远程视频监控,保护设备安全,理想状态下实现无人值守外,还能直接影响教学模式,扩大授课范围,实时录播优秀教师的课程、讲座、报告等,并通过网络进行视频(点播、直播或转播),实现优秀教育资源的共享。
1.3内部通话系统
高效的管理要求尽量减少管理环节中信息的中间传递过程。因此应该在总控室和教室之间建立网络IP电话对讲系统使控制室与各教室直接建立通讯联系。过去,当教师在设备的使用中有困难时,教师要先打电话到管理部门反映问题,再由管理部门安排管理人员到教室解决问题。由于教师遇到的问题经过中间环节传递,可能导致信息的误传,从而使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通过网络IP电话对讲系统,教师可以直接和控制中心管理人员联系,对于非设备质量问题,管理人员通过网络就可以直接远程解决,从而提高了处理问题的效率。若管理人员离开控制室,通话系统能自动转移呼叫到管理人员的移动通信设备上,这样能够保证整个教室管理系统始终处于有专人维护的状态。
1.4计算机网络系统
整个多媒体教室系统由控制室的总控服务器和分布在各个教室的中央控制器组成,并通过校园网连接成为客户服务器结构,从软硬件方面实现总控服务器对各个中控的控制,最终实现对各个多媒体教室的网络化管理,如由总控服务器向各中控的电控锁发出开启或关闭指令,定时管理多媒体教室的使用;实时记录安全日志,记录登录时间、运行时间;自动记录投影仪灯泡的工作时间,便于管理员及时进行维护。
2校园资源全面整合
2.1网格安全体系建议
将设备防盗系统与通信平台相结合,在发生盗劫设备事件时,除现场的控制室有报警反应外,在管理员、学校保卫相关人员的移动通信设备上也会出现报警短信或报替电话。
2.2校园信息管理系统建议
为实现对多媒体教室的网络化、智能化管理,需要将多媒体教室管理系统与通信系统、教务系统、数据中心相结合。通信系统和多媒体教室管理系统的有效整合必须实现以下功能:一是多个系统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比如当通信系统选择教室后,设备控制系统、图像监控系统能自动切换到该教室;二是能随时与管理人员联络,若管理人员离开控制室,通话系统能自动转移呼叫到管理人员的移动通信设备上,从而保证整个教室管理系统始终处于有专人维护的状态。
现在,已有部分高校多媒体管理系统实现了根据课表远程对教室设备自动进行开启或关闭的功能,但这些课表需要人工输人,因而没有与学校教务管理系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接,信息缺乏实时性和可靠性。随着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发展,教务信息成为为全校数据信息提供数据中心平台的接口,若多媒体管理系统能调用接口,自动加载课表信息,并保持数据同步,就能真正实现多媒体教室的自动化管理。
多媒体教室管理系统与数据中心的相连可以实现统一身份认证,从而实现多媒体教室的集中管理、无人值守等,真正实现多媒体教室的智能化管理。
2.3数据中心建议
为满足多媒体教室智能化管理的要求,学校需要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将多媒体教室信息(包括设备配置、分布信息、多媒体资源信息等)、教务管理系统信息(包括课表信息、课时安排、上课地点等)、教师个人信息整合起来,建立统一的、对各个系统都开放的数据库,并将学校管理中需要的所有信息都集中在一张IC卡中形成一卡通,这样就可方便地实现多媒体教室的智能化、集中化管理,教师在上课时可以通过刷卡自动开启教室设备,而无需管理人员的现场服务。
2.4统一身份认证系统
很多学校在网络教室管理、饮食管理等方面都使用IC卡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但这些IC卡中只有管理工作需要的信息,只能一卡一用,缺乏多媒体教室管理需要的教室信息和课表等信息,或其数据库自成一体,无法与教务系统和管理系统相连。
随着校园卡在高校的普及使用,若将校园卡和多媒体教室管理系统相结合,就可以采用统一身份认证的方式,来管理使用多媒体教室设备,避免教师带多张智能卡的现象,同时也减轻了多媒体教室管理部门的工作负担,并为多媒体教学管理系统提供了与教务管理系统关联的接口数据。
2.5校园一卡通建议
在教室管理系统中,作为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硬件终端的校园卡不仅是开启讲台或设备的钥匙,它还附带了使用者的身份信息,基于此,教室管理系统便能实现更多功能的扩展。校园一卡通在多媒体教室管理中的应用及功能(见图1)。
2.6短信服务平台建设
数字化校园的短信服务平台包括短信通知、短信订阅、短信结果跟踪、消息与提醒功能,还包括与其他系统连接的开发数据包。教室管理系统利用短信平台和移动通讯等服务,可弥补管理上的一些欠缺,从而提高管理质量和水平。
在短信服务平台上,预先设置以常见故障为内容的短信,设定管理人员、维护人员、供货厂商客服的联系方式。当教室发生故障时,系统自动通过短信平台向相关人员发出出现故障短信,并附带发出出现故障的时间和地点,相关人员便可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对于耗材即将到期的提醒报警,管理人员和供货商在收到相关短信后,亦能做好到期更换的准备,以确保教室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转。
3科学合理的管理使用理念
3.1相共部门协同合作
为实现以上目标,必须制订数字校园建设的长远规划,协调好学校信息中心(网络中心)、教务管理、学生管理、设备管理、保卫等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步伐,整合教务系统、自动化办公 系统、人事管理系统、保卫监控系统,建立统一的中心数据库和内部的区域通信系统,使用统一的开放协议和互相兼容的硬件设备。
3.2标准统一,互联互通
为实现多媒体教室的标准统一、互联互通,必须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国家教育管理和信息产业部门应该尽快制订多媒体教室建设的技术标准,包括硬件接口和管理软件等方面的技术标准,以支持多媒体教室的健康、持续发展。
在当前缺乏建设技术标准的情况下,各高校可以发挥本校的科研能力,积极研发适合自身需要和发展的多媒体设备、管理软件,并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步进行完善和提高。在当前的多媒体教室建设中应采用数字化的管理手段,做好系统整合的准备工作,对多媒体教室的建设项目、设备管理、文档管理等进行数字化、信息化、规范化管理。
标准统一、互联互通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用户设备的投资利益,保障设备研发、制造、销售单位的经济利益,并吸引社会力量,从而加快高校多媒体教室的建设步伐。
3.3远程教学,自主学习
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多媒体教室系统可根据需要录制系统内的人选教室教学情况,生成包括教学的实况课件、师生的视频图像、计算机屏幕图像,从而扩大授课范围,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作用,弥补师资不足的缺陷;可以同时采集、管理多个录播教室的视、音频资源,也可以将视、音频资料、课件资源转播到指定的教室中,开展同步教学或观摩活动;也可在教师间进行协同式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还可将精品课程制成网络教学资源,提供给全校师生甚至更大范围的师生共享。若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将录播、直播系统的功能融合到多媒体教室管理系统中,则可以使2个系统的功能都得到拓展。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实时课堂资源,多媒体教室可单独组网,保证网内的宽带通畅和IP地址资源不会发生冲突,进而实现远程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
3.4节能环保,安全使用
通过智能化多媒体教室控制系统,教室内的空调、窗帘、灯光等设备通过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的运用,能够实现智能化、集中化控制,从而达到人走灯灭、智能调整灯光的效果。通过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的应用,将温度、湿度、光线、烟雾、火焰、有害气体(甲醛,CO)浓度及图像信息等引人到对数字化教室环境参数的检测中,通过对多个不同性质的传感器提供的数据进行多级别、多方面的融合处理,可以避免单一传感器的不确定性和测量范围的局限性,提高检测的准确度、系统工作的可靠性及智能化。
3.5建立长期、有致的软件资源配置机制
脱离了教学目标本意的所谓应用,不管有多么生动,一旦喧宾夺主,其教育价值必然降低。所以,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不是随随便便地堆积,我们必须站在时间的坐标轴上,以未来20年的位置反推现在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教学以及相应的教学资源。因此,在强调计算机应用的层面上,还必须指出,计算机应用必须是与课程教学目标有机整合的应用,是能够提升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水平的应用。显然,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整合的教学才是真正比一般教学前进了一大步,这样的资源共享才是成功的资源共享。
高职高专 公共选修课 教学管理
为发现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加强公共选修课(以下简称公选课)教学管理的有效途径,更好地发挥公选课教学在高职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我们以学院公选课教学与管理为研究平台,从2009年6月开始,通过发放调查表、调查问卷、实地走访等形式对学院公选课教学管理情况进行专项调研。现将一年来的调研情况汇总、分析如下,以供参考。
一、调查主要结果汇总及情况分析
(一)学生问卷主要情况汇总
1.课程满意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社交礼仪”、“口才训练”、“心理健康”、“音乐欣赏”课程热衷程度较高,分别达到83%、50%、45%、40%。这充分说明,这些课程比较符合学生学习需要。学生普遍希望增设就业指导、计算机应用、经济理财等课程。这为今后完善公选课程体系奠定了基础。
2.学习收获与提高调查显示,感觉收获很大的问卷占60%,说明公选课是比较受欢迎的,在科学性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教师文化内涵和人文性传授有待于提高。
(3)学生对教学管理建议调查显示,学生获取公选课成绩的主要渠道为所在系占39%,学院网站占14.6%,获取成绩时间在新学期选课后占70%。这表明学生获取成绩时间和渠道是滞后和落后的。对于公选课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方法,有40%学生认为应灵活多样,不能搞成一言堂,多采用讨论、研究的方式进行互动式学习。有30%的学生认为,公选课考核不太严格。40%的学生认为公选课可供选择自由程度小,不能很好地满足学习需要,希望新增一些时代性强,实用性强课程。
(二)教师问卷主要情况汇总
1.教学方式方法有待改进。50%的教师认为课堂教学用语言传递信息就足够了,没有必要搞复杂,这与40%的学生认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气氛不活跃的期望相对。
2.选修课程资源少,学生选择余地小。虽然课程资源已有较大丰富,但对于学生而言逊仍显不足,学生选课扎堆情况比较严重,希望学院增开更多更好的课程,以满足学生自主选课的需要。
3.希望学校在硬件设备,师资力量方面给予实在的支持。一是教学场地;二是教学设备。
二、公选课建设与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一)教师资源匮乏
办好公选课,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关键。目前教师资源不足,部分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亟待提高。
(二)基础设施短缺
特别是教室,应加大建设力度,为学习提供宽松的环境,使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物质基础。
(三)上课时间与自主选择教师的矛盾
理想的选班状态应该是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教师和班级。教师试讲,学生选择,把教师推上竞争的岗位。在目前师资尚缺的情况下,竞争上岗能否推行的开,是摆在当前面临的一个问题。
三、加强学院公选课教学与管理的建议
通过与教师、学生座谈,结合教学与管理实践及本次调查,对我院公选课规范、现代、效能化教学与管理,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
(一)公选课程开设实行评估管理
目前公选课程开设存在四个突出问题,一是随意性;二是新开课程的时代意义待论证。三是任课教师资格待考量。四是对已设课程的管理缺位。为确保公选课的教育教学质量,保证课程开设工作的严肃性。笔者认为,对公选课程实行评估管理从以下几个环节着手。
1.教师申报课程。教师申报开设公选课,需要填写开课申报书,申报书内容应包括:课程设置目的和意义、课程介绍、课程标准、授课计划书、考核目标及考核方法等。
2.组织专家评估。从教师资格、课程开发的意义、授课计划书、试讲等环节进行层层把关,为高质量地开展教学打下牢固基础。
(二)选修课程统筹兼顾,适当适量增加
目前,学院开设的公选课程包括人文社科类;艺术、体育类,课程的开设主要依据是考虑教师业务特长。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思考,课程资源库应该得到不断丰富,使公选课真正成为教学改革的先锋,与时俱进的典范。
(三)学生选课规模适当控制与引导
学生在公选课的选修上态度不同,有的只是想混个学分,而且选存在盲目性。因此有必要选聘一些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学生选课。
(四)教师评价应综合考核,突出学生评议
教师的教学不仅要接收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和检验,更要接收学生的检验,而且应占绝大部分比重,教学评价,重点应放在学生的评价上,充分利用学院网络系统,实现网上评教与现场座谈相结合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五)教学方式上,转变观念,大胆创新
公选课教学应该秉持教育与研究的态度去学习、去教学。教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与先进的理念,提升学生的人生修养与个人气质,让学生也站在社会发展的前沿,成为社会经济建设的新一代高素质的劳动者。为此,教学方式上需要教师大胆尝试,科学教学,而不是将眼睛放在迎合学生的需求上。
(六)加强日常教学管理,丰富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1.教学文件制作规范完整。如人才培养计划、教学日历、课程标准、讲稿的撰写要规范、完整、科学、实用、有效,这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基础环节。
2.教学过程的监控管理及时到位。应坚持试讲制度、听课制度及其它常规检查制度。
3.加强公选课程考核管理。公选课程的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素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考核则是考查教学与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公选课程的考核应该充分体现它的目的与宗旨。
教学改革需要勇气和魄力,改革需要尝试和开拓。此次调研,对师生的建议进行了梳理,让我们对选修课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应该说,目前学院公选课的教学与管理工作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为下一步更深层次的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于存在的一些问题,正是在改革探索中常态的反映,有待于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地改进。
参考文献:
[1]顾国麒.美国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教材・教法,1995,(9).
[2]杨近.美国社区学院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长春),2000,(5):25-26.
[3]高有华.职业技术教育.2003,(10).
[4]丁全忠.中国教育先锋网.2005,(7).
[5]公共选修课管理规定.河北农业大学.
[6]任意选修课管理规定.大庆石油学院.
一、职业年金治理结构分析
从本质上来说,在职业年金制度体系当中,其所涉及的人员组成,主要为高等学校及其工作人员、委托人、受托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监管部门以及专为职业年金制度成立的决策机构。由于高等学校主体具有分散性的特点,为了提高管理效率、便于管理资金,一般都是委托社保经办部门承担委托人职责。对于高等学校来说,职业年金计划的主要受益人就是高校教职工。专业机构担任受托人、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人社部门和财政部门主要负责对职业年金管理进行监督。通常,为了更好地管理职业年金,很多高校都会成立专门的决策机构,由该机构依据相关法律制度来负责具体事宜。职业年金治理机构的主要职能,具体来说,就是社保经办部门作为委托人与受托人签署受托合同;受托人与托管人、投资管理人签署委托合同。
上述主要干系人分工合作,共同管理职业年金基金,并接受监管部门的监督和管理。
二、高等学校职业年金的科学管理
(一)职业年金统筹层次
在进行高等学校职业年金的管理过程中,根据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及职业年金基金管理特点等因素,采取省级层面职业年金统筹管理,将更有利于发挥职业年金的积极作用和效能。第一,由于职业年金在资金归集、待遇计发等方面直接与基本养老保险挂钩,而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首先要实现省级统筹,进而实现全国统筹。从长远来看,职业年金采取省级统筹,可以较好地实现与基本养老保险同步发展,避免出现因统筹层次过低而导致的碎片化问题。第二,职业年金省级统筹的模式,将更有利于人才跨行业、跨区域流动,提高单位人员素质。另外,这种模式也更有利于资金的统一管理与应用,有利于发挥计划基金资产投资的规模效应,确保基金资产能获得长期、稳健的增值收益。
(二)职业年金计划模式
根据我国相关文件的规定,高等学校的职业年金计划模式,需要体现出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在京高等学校,需要建立1―N个职业年金计划,然后根据计划再进行估值和权益分配。这些高校的每个职业年金计划中,只能有一个受托人和托管人,但投资管理人可以有多个,高校可以根据具体资产规模来确定投资管理人的数量;第二,每个高等学校参加一个职业年金计划。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高等学校建立职业年金计划与集合计划模式相近,高校在单位账户架构中,建设专门的独立账户,对资金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和投资运作。计划设置多样,可以是统一的计划,也可以是分散的多个计划,统一计划有助于职业年金统筹管理,不足之处是面临的风险比较集中,也不能考量到各类参加单位的具体特点。在实践中,职业年金计划的设立,可以根据单位缴费来源,具体分为财政全额供款、财政差额供款和自收自支等类型,根据相应的类型来建立各自相适应的职业年金计划。
三、高等学校职业年金的功能最大化策略
(一)建立强制性职业年金制度
从根本上来讲,我们在进行高等学校职业年金制度建设时,首先要降低高等学校基本养老金替代率,这样,将能够为职业年金制度建立提供基础保证和空间保证。通过建立强制性的职业年金制度,可以保持高等学校职工养老金总体水平,不会因改革而出现降低,同时,也使基本养老金替代率水平逐步下降。在养老保险制度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例如,美国、瑞士、荷兰等国,其基本养老金替代率水平都非常低,一般在30%左右。而我国与这些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高等学校建立基本养老金,主要目的是保证高校教职工的基本生活,为其退休之后的生活提供基本经济保障。而职业年金制度是由政府强制建立的,它就具有强烈的强制性色彩。作为养老保险的补充,如果高等学校缴纳职业年金,在降低基本养老金替代率后,高校教职工的收入也会维持在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养老金总体水平不会发生大的波动。这样,将有助于推动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顺利进行,确保新旧制度实现平稳过渡。
(二)规范职业年金费用的筹集
职业年金制度是相对独立的制度,在具体实践中,高等学校应当为教职工设立专门的职业年金个人账户,对资金进行独立管理。整体来看,高等学校职业年金费用的筹集,主要采取国家、高等学校及个人共同缴费的筹资模式,三方分别负担不同的缴费比例。以上海市为例,当前上海市高等学校的养老保险费也采用大多数地区的标准,也就是由高等学校和个人共同缴纳,缴费标准分别为单位工资总额的22%和上年度月均工资的8%。在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后,单位缴费标准会保持原有水平或提高,个人缴费标准不变。另外,也可以对原来的养老保险缴费标准进行调整,个人缴费标准从8%调整为4%,然后,再按4%缴纳职业年金。单位缴纳22%的标准不变,其中,保持3%计入个人账户的政策,然后,将剩余的19%按照高等学校职工贡献大小,采取差异性方式,记入职业年金个人账户。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高等学校分类改革完成后,社会公益类高等学校成为主体,国家主要通过财政拨款的形式,来间接承担职业年金的缴费义务,以及新旧制度过渡期间的转制成本。
(三)建立绩效工资激励机制
建立绩效工资,有利于激励高等学校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工作效率与质量的提升。在建立绩效工资激励机制时,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学校发展目标、人力资源战略任务和岗位实际特点等,科学分配绩效工资各项目、各元素的比例及价值计量标准,确保绩效工作客观、公正。为此,高等学校需要全方面考量绩效工资的各个项目、各个元素,科学、合理地建立起完善的绩效工资激励机制,保证绩效考核结果全面、公正、公平。首先,绩效考核要具有科学性和全面性,不仅要考核教职工的职业技能、职业态度、业务能力,也要考核教职工的职业素质与道德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绩效考核的价值。其次,绩效考核方法要合理,定性考核是从整体上考核教职工的整体素质,侧重考核教职工的工作态度、工作积极性、人际关系、团结协作性等职业素质;定量考核主要侧重考核教职工的教学水平、学术能力等职业技能,在考核的时候,要将教职工的科研课题等级和数量、数量及等级、学生成绩等纳入考核范围。在进行实际绩效考核的时候,要根据教职工的具体情况,将定性和定量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再次,绩效考核体系要完善,高等学校要立足被考核者的岗位职责、职级、学科特色及个人性格等,借助管理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指导,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从而促进绩效考核成效不断提升。
(四)完善职业年金待遇支付
[关键词]癌痛;规范化护理;疼痛程度;生活质量;自我管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10(b)-0179-03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tandardization of car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pain and enhance the effect of self management efficiency.Methods 60 patients from February 2015 to March 2016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they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respectively,3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only routine nursing,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standardized pain nursing intervention.The intervention effect of two groups was compared.Results Before nursing intervention,NRS score of two groups patients had no statisticant differences (P>0.05);after nursing intervention,two groups of moderate and severe pain cases were falled,after the intervention,the self-efficacy score and quality of life score of two groups were improved significantly.The quality of life scor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with the singinificant difference (P
[Key words]Pain;Standardized nursing;Pain degree;The quality of life;Self management
癌症是由人体正常细胞发生突变分裂所致,癌症患者在肌肉、皮肤、内脏神经等部位发作的疼痛,种类、机制复杂,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心态,激起患者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有的还会对进一步治疗造成巨大阻碍。自我管理模式强调以患者为中心,采用自我管理技术解决问题,可以充分地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改善生命质量[1-2]。规范化护理在我国仍存在较大发展空间的阶段,本院对癌痛患者采取更全面、科学的护理干预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27~66岁,平均(51.81±5.43)岁。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5~69岁,平均(52.08±6.06)岁。所有患者符合《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存在癌痛感,无精神疾病或神经病史,能够正常沟通,疼痛程度数字等级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10)≥4分,预计存活≥3个月且同意参与本研究者[3-5]。所有患者均签署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的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种及受教育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病情种类资料见表1。
1.2方法
关键词:学生管理;智能化;大数据时代;智能化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0-0015-02
落实信息化管理是保证高校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的前提,在管理学生信息的过程中要应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构建数字化信息空间,推动校园智能化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管理水平。智能化管理应用范围的扩大及数据量的快速增长趋势,必然会促进学生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发展,因此智能化关联系统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学生工作智能化管理的意义
作为学校常规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信息的管理对于学校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一项非常复杂、烦琐的工作。近年来,各大院校扩办学规模,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多,使得学生的信息数量和信息种类快速增长。如果仍以人工方式进行学生工作和信息管理,不仅会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还容易出现误差,无法保证学生信息管理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因此,建立一套高效稳定、完整统一、安全可靠的学生工作管理方式迫在眉睫。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逐步步入大数据时代。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数字化、信息化在各个行业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也带动了各大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发展和进步。近年来,教育信息化的进度不断推进,各大高校校园网的普及率也逐渐提高。而作为校园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发展越来越受到学校管理人员的重视,并成为高校一项迫在眉睫的重大任务。学生工作智能化管理可以有效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方便学生更好地管理个人信息,同时以全新的方式增进学生间、师生间的沟通交流,从而提高教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减少管理工作负荷,降低工作的复杂性,降低一般简单、重复劳动的岗位系数。
二、智能化学生管理工作体系的构建
现代信息技术以及大数据应用技术的进步,为高校建立立体化、全覆盖的智能化学生工作管理体系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具体而言,智能化学生管理工作体系主要由以下管理系统组成。
1.教学和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学生的教学和基本信息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教学和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中,学生基本信息主要是由系统管理员来更新数据库,其拥有对学生信息修改、删除、添加等的功能。同时学生进入系统后,也可以查询自己的信息,并进行一些修改操作。而课程管理是继学生管理后的第二项重要工作,指的是对学校课程信息的修改、删除、添加、查询等操作,能够管理学生的选课信息。学生基本信息管理系统要将学生作为中心,以实现学生信息关系的自动化、规范化、系统化为目标,主要任务是利用计算机来及时、准确地对课程信息进行删减、增加,方便学生课程的安排,为学生提供课程培训的一种统一的管理模式。大学生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用户权限管理设计。教师、管理员及学生是大学生管理系统的三种主要用户,不同用户在系统中的功能权限各不相同。教师用户通过该系统能够维护个人信息,查看个人授课情况和授课学生信息,同时管理学生的成绩;管理员是实现该系统管理功能的主要用户,可以管理学生奖惩信息、设置培训课程信息、管理学生、教师和班级的信息。而学生用户在该系统中能够管理个人的基本信息,查看教师信息和个人信息,还能对个人奖惩信息、考试成绩进行查阅。(2)学生基本信息管理。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的重点就是学生信息管理,学生信息管理具体功能分为添加学生、修改学生信息、删除学生、查看学生信息等。管理员在管理学生信息的过程中要以管理员的角色登陆系统,教师用户在系统中可以查看所教授的课程中学生的信息,学生登陆系统后可以修改个人信息并查看个人信息。(3)班级管理设计。大学生管理系统将班级作为基本单位,结合学生的课程要求来管理学生。管理员管理班级是实现班级管理设计的主要途径,具体功能主要涵盖添加班级、修改班级信息、删除班级、查看班级信息等。(4)课程管理。学校结合学生的情况和需要设置的教学课程,管理员对课程管理的具体功能分为添加课程、修改课程信息、h除课程、查看课程信息等。(5)成绩管理。大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成绩管理主要是教师结合学生的课程考试成绩,由管理员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管理,而成绩管理具体功能可以分为录入成绩、修改成绩信息、删除成绩、查看成绩信息等。
2.学生宿舍管理智能化管理系统。学生宿舍不仅是学校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随着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校园数字化步伐的加快,学生宿舍管理也逐步向智能化方向发展。而基于智能化管理的学生宿舍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学生宿舍管理任官或工作人员可以基于本系统对新生办理入住,对毕业学生进行迁出,同时对上述学生的资料进行一定的编辑和存档;相关人员也可对所有学生的信息进行查询;学校财务人员可以对学生住宿期间发生的费用进行管理、记录和查询,系统可以对上述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具有查看收支明细的功能。
3.智能考勤系统。学生的考勤管理是学生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十分繁杂、单调的管理任务。以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技术为支撑,可以建立起智能考勤系统,实现学生考勤工作的智能化管理。具体而言,智能考勤系统主要具备以下功能:(1)学生的实时出勤查询功能。在智能考勤系统下,不需要进行任何考勤设置,即可实时查询学生的出勤记录和缺勤情况。如有特殊需要,也可以根据不同条件,查询班级或部分学生的出勤记录并提供详细的出勤明细。(2)基本出勤处理功能。智能考勤系统可以根据预先设定的参数,对各种出勤数据进行智能化处理,自动判断学生的迟到、早退、旷课情况。在上述查询功能中还可以按特定条件进行查询,例如可以输入分钟数,查询迟到时间大于此数的所有学生。(3)考核自动扣分功能。智能考勤系统能够按要求自动统计某时段内出勤应扣操行分数,方便学校的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
三、智能化学生管理工作体系的实施建议
1.建立准确完善的学生信息数据库。虽然信息化管理技术已经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但是大部分高校仍在采用系统间数据交换的方式以实现不同管理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与数据交换。这样做虽然有利于不同管理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但是由于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不一,也给学生管理工作的智能化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障碍。因此,建议高校建设数据唯一、可以共享的学生基础信息数据库,为管理者提供实时、准确的数据。
2.依靠物联网技术实现学生信息的智能化采集。实时、准确采集学生信息是实现高校学生智能化管理的物质基础,建议高校利用现代物联网技术来实现上述信息的自动采集。以学生的考勤信息采集为例,高校可以在教学楼或教室门口装上基于RFID技术的无障碍通道。当上课学生带着贴有RFID标签的卡片进入或走出教室时,管理系统就会记录下相应的时间。学生的迟到、早退、旷课等考勤情况只需查阅记录便可统计出来。
3.通过对数据的智能分析实现其应用价值。学生管理信息的采集和积累归根结底是为了使用,高校要基于这些信息生成对管理决策提供有益的分析结果。例如,对学生宿舍管理系统的数据,可以自动生成经常晚归或夜不归宿的学生名单,进而对这一群体的日常生活、学习情况进行追踪,以便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因此,减轻工作量并不是学生管理实现智能化的唯一目的,甚至不是主要目的,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数据信息加工使数据进一步增值,从而为广大管理人员进行学生管理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四、结语
随着现代科技,特别是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进步,智能化业已成为学生管理的趋势。对学校而言,构建智能化管理体系,还需要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政策、经费和人员上予以充分支持,最终建立健全与学生管理智能化发展相适应的各项规则和制度,以保障智能化学生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转并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晓玲,刘嘉滨.高等教学管理中智能化管理技术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02):247-249,278.
[2]骆锦程.浅谈高校学生工作的智能化管理[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05):33-35.
关键词:智能化服务;高校图书馆;运营模式
图书馆是高校知识文化的聚集地,肩负着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更是广大师生共同学习和探索知识的精神宝库,所以互联网+高校图书馆的智能化、时代化、人文化建设尤为重要。现代智能化阅读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纸质媒体如期刊、报纸、图书等载体,在互联网+时代,利用移动电子终端设备可以使阅读可以具有可视性、可听性、可读性。互联网+高校图书馆旨在于图书馆的数字化图书资源建设,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为广大读者师生提供互动阅读、移动阅读、广泛阅读、碎片阅读新模式。在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与现代科技相集合的高校图书馆创新智能阅读建设有着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我国高校图书馆必须走出一条具有自身高校特色的互联网+高校图书馆智能服务创新策略及运营模式。
1 智能服务创新须与高校图书馆现代化模式紧密接轨
在互联网+高校图书馆的智能化新时代,大环境以及读者的变化已经对高校图书馆产生了影响,这集中表现在服务的方式、内容、理念、用户几个方面。高校图书馆正在从原始图书馆向图书馆2.0、图书馆3.0梯度建设。高校图书馆不再像从前仅仅需要提供检索借阅、书籍采编、咨询服务等基础单一服务,而是更加趋向于专业化、多样化、碎片化、零散化、互动化等虚拟服务方式转型。互联网+高校图书馆的智能化理念侧重于以读者为服务中心,多方面层次注重用户体验,摒弃传统图书馆相对封闭的服务方式。在用户体验层面,需要满足读者自身专业知识结构的个性需求提供随时、随地、任意场合的“懒人化”服务,使获取具有高效便利性的同时又能够满足广大师生的及时化信息需求,能够提供专业深化的资源信息服务。其在资源上要求能够提供多样化,专业融合交互化、个性化、全面广泛化的一站式阅读体验。
对于互联网+高校图书馆的智能化服务创新应涵盖在逐步转型过程中的角色创新、转型、超越。对于广大师生读者需求应最大化满足,以人为本,以读者为中心,从以文献资源建设为主的原始模式逐渐过渡,高效集成信息大同融合,并对师生读者的个人隐私和信息进行保护,形成互相信任的机制体制。在高校智慧化的建设中高校图书馆的智能化应与之相互呼应,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当然互联网+高校图书馆的智能化服务建设必须要具备长远目标,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坚持绿色、低能、环保、健康的整体发展路线,并持之以恒的为之努力。
结合目前高校图书馆中的用户需求互联网+高校图书馆的智能化服务建设可以在原有的传统基础服务层级上进行优化改良创新,例如目前一些高校就利用电子移动终端阅读设备构建了“行走中的图书馆”,用新理念在原有的基础模式进行开发,既能整合图书馆现有资源又能节约投入成本。当然,对于开展新的服务项目,开发新的应用技术,需要升级拓展馆内原有的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改善单一图书馆的应用局限性,在图书馆内覆盖wifi、蓝牙、校园网等,构建基本的网络通信结构,引进电子服务终端设备、云计算、物联网RFID等能够更好地实现泛在化智能服务。对于新技术和核心设备可以与第三方合作机构联盟共建,既能弥补资金问题又能解决技术上的不足,能够实现服务利益和效益的最大化。
必须以创新性技术人才为依托,接受新思想、学习新技术、提高服务认识、对设备操作进准把控,对互联网+高校图书馆智能服务化有深刻认知,对于图书馆馆员进行定期的素质和业务培养,提高行业准入和资质认证制度,培养智能化推广和服务研究团队,从而推进互联网+高校图书馆的智能服务建设。
2 智能服务图书馆基础运营模式以人为本
在保留原有的传统图书馆基础人工服务外,互联网+高校图书馆智能服务能应该引导广大师生读者利用馆内电子移动终端设备实现自助试服务,对于新书查询、借阅须知、截止日期、馆内部门分布、延期缴费等服务项目可以实现用户的自主、自助化参与,使图书馆的资源配置达到最大程度优化。图书馆馆员需要引导师生用户在无线网络的支持下,使用电子移动终端设备进行快捷高效的自我服务。
目前,各个高校图书馆之间已经不再是各自为战、信息闭塞。而是对于资源共享和服务共享有的新的认知高度。高校图书馆联盟就是这种互惠合作模式,是高校间进行阅读一站式合作,将彼此的资源进行整合优化,跨越了时间、空间、馆间达成相互资源沟通的合作形式。其实这不单单是资源共享,这同时也解决了资金、版权、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在人工智能数字化的基础上,各门学科分门别类,有效整合,对于学科知识的深入性、广泛性、专业性都能够形成统一体系。
新时代的学生读者和教育工作者个性化逐步增强,对于此互联网+高校图书馆的智能服务也要体现个性性,开放性、广泛性、包容性。每个读者用户都能够通过注册账户建立自己的阅读服务,根据读者大数据下的阅读偏好信息有针对性的推荐读者相关书籍,使服务具有延展性,这种个性化服务体现的是读者与智能图书馆的交互参与,构造读者隐私性个人阅读空间,让其真正享受到互联网+高校图书馆智能服务舒适性、安全性、贴合性、专业性、个性性。
构建互联网+高校图书馆智能服务不仅要有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精神,更要重视顶层设计、寻求合作与支持,增强互联网+高校图书馆智能化的品牌推广,积极进行有策略性的宣传。只有让智能化图书馆服务深入广大师生读者心中,才能够营造出积极地、个性的创新氛围和运营模式。
【关键词】供用电;学生公寓;智能控制;负载识别
【中国分类号】TU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自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高校招生规模逐步扩大,高校基础建设投资规模也逐步升级,高校的学生公寓住宿条件和硬件设施有了明显改善,高校校园配套设施的建设对高校供用电技术及监控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保障高校学生公寓用电安全、从技术上杜绝学生使用大功率电器或热得快等容易引起火灾事故的用电设备,必须引进学生公寓智能用电管理系统,使高校学生公寓管理迈入“科学化、智能化、规范化、人性化、需求化”的科学管理和技能型服务模式的轨道上来。
一、高校供用电智能控制技术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每年都加大对教育建设投资力度,以前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高校供用电管理方式由于工作效率低,安全保障质量差已经不适应高校快速发展的要求,随着高校基础及配套设施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一座座新的学生公寓楼和高校新区综合教学办公大楼,其配套设施的建设都对供用电及其智能化控电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作为科研、教学、生活人员比较密集的场所,各个功能区及专业设施建设需要满足智能化的供用电管理功能体系,所以作为高校在供用电管理方面提出“功能型、智能型、控制化、模块化、监控化”的管理体系。
二、高校公寓供用电管理存在模式
有许多高校的学生公寓楼用电还是原来开放式的,只是单纯接入空开来控制学生公寓供电,学生公寓普遍存在着无节制用电,电气设备长时间通电,可以使用热得快、电吹风等大功率违章用电设备,乱拉乱接电气线路现象比较普遍。通过单一空开控制的这种供电方式存在发生火灾事故的潜在隐患,虽然大多数高校学生公寓管理部门采取了限时供电、定期检查、违章处罚等措施,但是效果并不明显,经常有很多高校学生公寓存在发生火灾事故,甚至造成了人员伤亡的情况。在2008年11月14日早晨6时10分左右,上海商学院一女生宿舍违章使用“热得快”引发电气故障将周围可燃物引燃所致,此次火灾事故夺去了4名大学生的生命,为此加强高校学生公寓用电及消防安全成为了热点关注的问题。
三、采用公寓智能供用电的重要性
为保障学生公寓用电服务及管理,满足安全用电需求,是作为后勤部门的重要任务,选择先进科学的供电设备是高校可持续化发展和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条件,实现高校供用电技术的智能化、信息化,这也是各高校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服务意识的必然要求。
学生公寓智能供用电系统是保障学生用电安全的需要,当学生使用大功率电器或违章电器时供用电系统能够自动识别,当超过规定的安全用电负荷和阻性负载,则瞬间断电警告,如果解除违章电器,则自动恢复供电,如继续使用,将会断电,并有违章记载记录,通过公寓智能用电系统的使用,从技术上控制学生使用违章电器,保障了学生用电安全。
四、智能供电系统的组成及特点
高校学生公寓供用电智能化系统通过系统软件对学生每个宿舍用电情况进行数据采集,然后分析、判断、识别所用负荷,按照设定的时间、功率、负荷、电量对每个房间进行控制盒监控。
(一)智能供电系统的组成
DZG-01智能用电管理供用电系统,该主控中心是由一台主控计算机和通过RS485通讯网络与其相连的若干台电控柜组成,每栋学生公寓楼设有1个电源柜和1个控制柜组成,每台电控柜均可连接多个单独学生公寓房间及他们的公共负载(楼道、卫生间等的用电),构成局域用电的计算机分级管理系统。
(二)智能供电系统的特点
1、该系统采用中心计算机管理,但是分区实施计算机分级控制的方式进行个学生公寓楼的用电的各项管理。
2、对学生公寓楼能够进行用电的计量,能够自动进行用电量的读取、存档、查询、收费、结算,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3、能够对用电情况进行24小时监控,具有良好的安全保护性能,具有漏电保护、过压保护和短路保护,可以保证人身和设备的安全。
五、智能供用电系统主要功能
学生公寓智能用电管理系统,通过单片机模块化控制的方式,对每个学生宿舍用电进行监控和管理,形成一个计算机集散测控、遥控系统。
(一)计量定时功能
1、用电计量计费:学生通过计算机售电管理系统预交电费后,计算机直接将数据传给控电柜,系统对学生宿舍预存电量累减计量。
2、预购电量、无费关断:用户剩余电量为零时,系统自动切断该学生宿舍用电,用户重新购电后,系统立刻恢复对学生宿舍的供电。
3、定时控电:对学生用电进行时间上的控制,系统可以按不同时间、不同宿舍类型自动对学生宿舍进行分组开、关。
(二)限电控制功能
1、学生宿舍限电及负载控制:能设定和更改各用户学生宿舍的最大负荷,能自动识别和控制违章电器,同时也能保证允许电器正常使用,当违章电器解除后系统可自动恢复供电。
2、短路自动保护和故障自动报警:当用电系统发生故障、通讯不正常、用电学生宿舍关断失效时将自动将自动报警。
3、掉电数据保护、断电恢复,当宿舍在用电时在计算机上可以显示房间的当前负载状态。
(三)查询管理功能
1、视功能:售电窗口安装显示器,能提供多种有效实用的用电查询方式。
2、免费基础电量设置:系统可以按不同宿舍类型对学生宿舍每月的免费基础用电量进行分组设置。
3、房间调换进行数据转换:当学生调换房间后,系统计算机上应对该学生宿舍的剩余电量进行数据转换。
六、公寓智能供电系统应用的主要优势
为了解决高校学生公寓用电安全隐患,学生公寓智能用电管理系统能够对传统超负荷用电和使用发热等违章电器进行控制,保障了学生用电安全。
(一)公寓供用电智能化控制的技术优势
1、高效用电:通过低压电网智能能效管理系统的信息采集获取每个学生公寓运行的基础数据,学生可以掌握用电实况,主动参与用电管理,能够通过网络、电话等终端获取用电信息并进行远程购电充值。
2、安全用电:通过智能用电管理系统可以设置每个房间的功率,可以限制了学生使用大功率电器,通过设置阻性负载可以杜绝学生使用热得快、电炉等违章电器,保证学生用电安全。
3、节约用电:智能化用电系统的使用给学院宿舍用电管理方面带来了科学化、人性化的管理,学生们也养成了随手关灯、节约用电的良好习惯,节约电量为原来的30%。
(二)公寓智能化控制的管理优势
学生公寓实施数字型智能用电管理解决方案极大地提高用电管理的合理性、实用性和可观性,该系统使用方便,易管理,且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高,并可远程监控,进一步减少了校方的管理量、管理难度,提高了控制能力。
学生公寓智能供电控制系统特点是可视性强,可独立工作,远程监控、占用空间小,可分布和集中安装无需做大量的线路改造,维护方便。
高校的发展在不断的革新,高校的功能也在不断的延伸,作为供用电技术也要适用高校发展的整体功能及定位,为此我们要摆脱传统的供电思维模式,要从高校发展规划和科学管理入手,实现智能化供电管理模式,从技术上保障学生用电安全。
参考文献:
[1] 石家庄师慧科教设备有限公司,DZG智能用电管理说明书。
[2] 哈尔滨工大瑞实科技有限公司,ZJX智能集中式电能计量管理系统说明书。
[3] 北京科通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载波抄表系统软件。
[4] 大学学生公寓电气设计体会,陈波 李霞。
[5] 青岛金海讯科技有限公司,DDNS-Z型学生公寓用电管理系统。
[6] 高等学校后勤公寓服务管理,陈军平主编,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
[关键词]智能财务;财务共享;财务转型
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各行各业,财务领域积极探索信息技术的应用,工作方式从传统的手工记账过渡到会计电算化,逐渐摆脱了重复而繁琐的计算。互联网技术的深度挖掘,推动着财务领域迈进了会计信息系统及其协同时代。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涌现,开启了财务领域业财融合、财务共享的变革浪潮,智能财务成为当前学术界和实务界探讨的热点,越来越多的企业布局智能财务建设,推动企业财务转型,实现财务与业务融合,提升财务服务水平与效率。当前我国各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情况不尽相同,信息化水平良莠不齐,但基本已完成会计电算化建设,过渡到会计信息系统及协同时代。现有的高校财务管理体系多呈现信息孤岛效应,制约了高校财务共享平台的建设。高校作为科研与创新重地,应紧随时代变革潮流,紧跟企业财务智能化改革的步伐,运用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实现财务智能化,进而推动智慧校园建设。本文结合具体高校,以HB大学为例,分析该高校智能财务时代下财务面临的挑战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智能财务时代下高校财务转型策略,为其他高校推动财务智能化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1智能财务时代下高校财务转型的必要性
智能财务是将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大智移云物区”等新技术运用于财务工作中,对传统财务工作进行模拟、延伸和拓展,以改善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会计工作效率、降低会计工作成本、提升会计合规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促进企业财务在管理控制和决策支持方面的作用发挥,通过财务的数字化转型,推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智能财务有五个特点:全面共享、高效融合、深度协同、精细管理和力求智能[1]。智能财务的提出为实现业财融合、信息共享打开了新天地,大型企业集团正全力实践智能财务建设。同时,高校正布局数字校园建设,而信息共享是关键。高校财务处作为核心部门,与各个单位都有密切联系,业务方面与多部门都有交集。高校财务智能化建设不仅可提升自身管理效率水平,更能加深与其他业务部门信息化融合,实现数据交换、共享。因此,高校应积极加快财务转型,紧跟财务变革要求,将智能财务管理模式应用到自身财务管理中,推动智慧校园的建设。
2智能财务时代下HB大学财务转型面临的挑战
HB大学是某省省属重点建设大学,全校在校师生有2万余人。该校财务处积极探索信息化建设,当前信息化水平位居省属高校财务处前列,现已具备账务核算系统、网络报销系统、学生收费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银校直联等系统,基本覆盖各个业务板块,该校财务信息化水平已步入会计信息系统及协同时代。然而相比于企业财务改革转型,高校财务滞后较多,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存在着更多制约高校财务转型的问题,本部分结合HB大学,对照智能财务建设要求,具体分析该高校智能财务时代下财务转型面临的挑战及问题。
2.1各部门间系统相互孤立,信息交换不畅
智能财务是建成智能财务会计共享平台和智能管理会计共享平台,以业务驱动财务,进而驱动财务管理、规范业务。数据的交换、共享是建设智能财务平台的关键。目前HB大学人事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及科研管理系统等相互孤立,与财务管理系统未能实现互通互联,形成信息孤岛效应。例如,教务管理系统学生信息无法直接导入学生收费系统,对于延迟毕业、专业调换等变化,需要财务人员根据学校文件在收费系统修改,学生欠费信息也无法传输到教务管理系统,只能导出相关数据通知学院负责人催收欠费。科研管理系统项目信息未能与网络报销系统、账务核算系统对接,对于项目余额不足的问题,只能由财务人员通知报账老师修改、重新提交。这种孤立的系统管理模式不利于财务系统收集学校各方面财务数据,对资金管控、降低管理成本增加了难度,同时降低了财务工作效率,制约了业财融合的财务共享服务平台建设。
2.2技术支撑不足,缺乏创新
智能财务是涵盖“大智移云物区”等新技术在管理会计领域的单独运用或综合运用,包括与预算和成本相关的RPA,与报表报告相关的知识图谱、自然语言处理和语音交互等。智能财务对技术要求很高,高新技术的深度运用可以使财务人员彻底从重复、烦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真正发挥管理会计职能。目前各高校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应用比较欠缺,HB大学主要依赖于第三方软件服务商,财务人员运行信息系统时发现问题只能寻求该软件服务商解决,财务人员对技术方面不甚了解,容易发生问题沟通交流不畅,导致问题解决不及时。同时该软件服务商在技术开发应用方面不成熟,网报系统目前在运行过程中发现许多问题,例如劳务费累计扣税存在差异、自动生成凭证摘要提取信息不明确等。因此,技术是影响高校财务转型的挑战之一。
2.3经费配置欠缺,制度不健全
企业积极致力于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智能财务通过业财融合,把控采购、生产、销售各个环节,以财务监控资金流向,借助专业洞察和大数据分析辅助业务部门、管理部门和高层领导决策。目前,许多高校对“成本管理”理念认识不足,只重视增加教育经费投入而忽略了教育经费管理。高校通过成本管控,可以优化教学资源,合理配置教育经费,从而实现最大效益。目前HB大学领导对这方面认识不够,未能深刻认识到财务在成本管控方面的重要性,导致建设智能财务信息共享平台缺乏合理的经费配置。同时,校领导也未能从学校全局把控,没有合理的保障制度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
2.4专业化、复合型财务人员匮乏
智能财务建设是财务领域的一场重大变革,其核心任务是规划建设创新型智能财务平台,以及在此基础上探索。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企业在财务人才培养方面投入更多的成本,积极培养复合型财务管理人才,掌握计算机技术和熟悉财务管理模式。HB大学对财务人才明显重视不足,未积极引进专业性人才,现有财务人员偏老龄化,对计算机方面知识掌握不足,无法更快适应信息化改革,也无法投入更多精力参与信息化建设。因此,专业化和复合型人才匮乏成为HB大学当前面临的问题之一。
3智能财务时代下的HB大学财务转型策略
HB大学建设智能财务共享服务平台面临着诸多挑战,“智慧校园”的建设催促着高校财务必须转型,以财务为中心,连接其他业务部门,实现数据交换、业财融合,提升财务服务水平与效率。本部分先分析智能财务时代下高校财务转型方向,然后结合HB大学提出具体转型措施。
3.1高校财务转型的方向
智能财务时代下高校财务转型需明确转型方向,从管理理念、财务职能、数字化技术及人才培养等方向开展。校领导应转变管理理念的认识,积极推动财务职能转变,投入较多的经费满足财务数字化技术的需要,同时加强人才的吸纳与培养,为早日实现财务智能化做准备。3.1.1管理理念转型高校财务转型首先要转变对财务的态度,校领导应重视财务部门的作用,现在财务已不是简单的账房先生,财务管理职能日渐突出。财务资源是否合理分配影响着学校的发展,校领导要从学校全局出发,科学合理地分配财务资源,以财务为中心建立信息共享服务平台,联通相关部门信息管理系统,把控学校各方面资金进出状况,严格控制财务风险,全面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同时,财务对于成本管控有着重要作用,校领导不仅应重视经费的投入,更应重视财务对成本的监控,从而提高经费使用效益。3.1.2财务治理模式转型传统的高校财务管控模式无法满足当前管理的需求,高校财务应结合现有业务特点,建立新的财务治理模式。智能财务时代下高校财务要积极转变财务治理模式,高校财务类型要从核算型财务向管理型财务、战略型财务转变;财务功能从简单的记录报告升级为参与控制与规划。财务角色要从管好账、用好信息,成为管好钱、管好风险、管好财产。转型后的财务治理模式,更加符合当前高校管理需求,也更加符合高校战略发展规划,以战略的视野、全新的理念、开放的心态推动高校迈入“双一流”建设。3.1.3财务数字化转型高校财务智能化升级需要技术的支撑与保障,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管理会计应用平台,大数据的运用可以消除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联通财务信息系统,推动业财信息系统集成与融合。大数据时代下,数据价值不言而喻,数据已经成为分析决策的依据。高校财务应深度挖掘数字资源价值,财务管理系统联通其他部门信息管理系统,获取相关财务数据,严控财务风险,推动数字校园建设。3.1.4人才培养转型为适应财务转型,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人才是推动改革、提升服务水平的关键。高校对财务人才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缺乏系统的培训与提升。高校财务应根据业务需要,重新设置岗位职责与要求,制定合适的岗位规范,加强对人才的培训,提升其业务能力,尽快胜任信息技术的操作与运用。现有的财务人才不能只学做账,更应该了解业务,激励财务人员熟悉业务提升管理理念。
3.2智能财务视角下HB大学财务转型的具体措施
3.2.1做好统筹规划,加强制度保障财务转型的目标之一是建成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实现校园数字化建设。这一项改革需要各部门的积极参与,不可避免会改变原有的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和管理权限,因而会有部分人的利益受到冲击。HB大学财务转型应得到校领导的全面支持,站在学校层面上整体规划布局,打破原有的组织结构,建立相应的保障制度,给予合理的经费配置,推动相关部门积极配合财务智能化建设,保证工作的彻底执行。3.2.2联通财务信息系统,推进财务共享平台建设财务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可以打破财务信息系统封闭的现状。HB大学应借鉴企业业财融合的建设思路,将财务信息系统与相关部门信息系统对接联通,使预算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政府采购等系统中的财务数据集中归集和协同应用,便于校领导及时获得基础数据,有助于提高决策分析的精准度,有利于加强内部控制建设、降低财务风险、提升财务管理效率。3.2.3寻求技术支持,完善财务管理系统财务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需要强大的信息系统和技术支撑,HB大学目前主要依靠第三方软件服务商,在技术支持方面财务人员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积极与软件商沟通交流,梳理工作流程,将烦琐、重复的工作标准化,通过信息技术来代替人工操作。HB大学现有的财务管理系统功能比较欠缺,缺乏分析统计功能,网报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在完善财务管理系统方面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投入更多经费寻求更有利的技术支持商。3.2.4招聘复合型人才,提升财务队伍水平HB大学为适应财务转型需求,应当招聘复合型人才,吸纳计算机方面人才投身于财务实践工作中,可以更容易发现财务工作中信息技术的不足,更便于与软件商沟通合作。同时,该校财务处积极组织开展对财务人员的培训,使其业务能力符合信息时代的要求,鼓励财务人员积极学习,备考注册会计师、中级会计师等,丰富理论知识,提高操作技能,更加适应新时代财务人员要求,推动财务信息化建设。
4结语
智能财务为高校财务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使财务工作更加智能化与高效。高校财务应顺应时代变革潮流,对照智能财务建设要求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合理的制度保障、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先进的信息技术、高素质的财务人员推动财务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力争早日实现智慧校园的建设。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梅玲,黄虎,佟成生,等.智能财务的基本框架与建设思路研究[J].会计研究,2020(3):179-191.
[2]秦锂,马红红,蒙福亘,等.财务共享视角下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探析[J].教育财会研究,2020(10):11-16.
[3]毛成银,叶剑.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财务转型的思考[J].会计之友,2020(18):100-103.
[4]陈旭,郑雪佳.智能财务视角下集团型企业财务转型策略研究[J].商业会计,2021(3):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