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22 09:32:1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德育的必要性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图分类号】G40-0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226-02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有这样的教育名言:我所谓教育就是指对儿童适当的习惯给与善端的培养;当把快乐、友谊、痛快和憎恨都适当地植根于儿童心灵中的时候,他们对这些性质固然还不能明白;但一旦获得理性,就会发现这些都是相和谐的,这心灵的和谐达到完善的境地时,即是道德。古人尚且如此重视德育,新时期人们又如何看待德育呢?党的十关于最新的教育方针是这样表述的: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依据党的教育方针,我国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人人都说现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不好做,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经济快速推进,生活节奏加快,处在这个社会转型时期的农村孩子遇到了许多的麻烦。如何帮助他们度过这个难关、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把农村孩子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抓住时机对小学生加强德育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农村小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
1.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缺失
近年来,许多农村年轻父母都外出打工,许多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照管的爷爷奶奶只关心孩子吃饱穿暖,而无法跟孩子沟通,孩子的思想情感和文化知识处于一个自我形成的状态,无法得到较好地引导。尤其是一些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给学生带来思想与学习上的负担,生活上的冲击等,对学生身心方面的负面影响极大。一些父母自我改造差,手脚不地道,偷蒙拐骗锒铛入狱,给正在成长的孩子造成了心灵创伤。还有部分学生由于父母离异,在发展和适应方面就比正常家庭子女有更多的困难和问题。
有90%以上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反映,当前,社会评价学校,上级考核学校主要看升学率,学校考核教师主要看学科成绩,“一好遮百丑”,很多学校一周唯一的一节班会课也往往是上了主课。有的学校第二学期很少组织德育活动。由于应试教育,德育的时间和空间受到很大程度的挤压,有的教师直言:“问题在下面,根子在上面。”“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是学校德育工作弱化的根本原因。学校德育弱化会暴露出诸多弊端,比如班级成员间的分歧、财物失窃、打架斗殴、厌学辍学等。
3.农村小学生自身德育现状
由于学生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错误地认为思想品德课没有语文、数学等学科重要,从心里产生偏科现象。部分学生还缺少基本的礼貌,爱说脏话、谎话、欺侮弱小同学,做事以自我为中心,不管别人的感受,自私、任性、集体观念淡薄,心理失衡现象严重,诸如嫉妒心理,虚荣心理,猜疑心理,反感心理等。
二、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1.人的全面发展依靠德育奠基
各类中小学都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办学理念,中小学德育的目的在于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打好基础,要为学生步入社会打好做人的基础。德育欠佳的学生很可能就是个危险品,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危害不言而喻。小学生涉世之初,教育者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什么样的种子,直接决定这孩子前途和命运,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小学生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脾气性格等尚未成型,可塑性非常强,在成长的黄金期如果忽视德育,“根正苗红”就是一句空话。就像一颗幼苗,当长出斜枝时就要及时修剪扶正,才有可能成长为参天大树。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靠德育渗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已是大势所趋,如何让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二十四字箴言深入人心,并内化为每一位社会主义公民的行动指南,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在学校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利用周会、晨会、队会等德育方式,利用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站、手抄报展览、班级黑板报等德育阵地对广大学生循循善诱,并结合具体事例,让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真切感受到什么是诚信,做人不诚信有哪些危害;什么是友善,怎样做才是爱国、敬业;并从小树立远大理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3.良好的行为习惯依靠德育养成
一个没有道德品质的人就不会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反之,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定有较高的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是相辅相成的。恶劣的行为习惯其实来源于羞耻心的泯灭,因为羞耻心是道德的源泉。因此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首先要培育羞耻心。寡廉鲜耻的人丧尽天良,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一个做了错事的同学在老师的引导下感到后悔、羞愧,就证明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意识到自己行为习惯的不当,就会下决心改正。一旦做了错事毫无羞愧感,自己认为合情合理,这种行为习惯就很难改正了。如当全体同学列队或集会时都保持安静,某位同学会不会在队列中大声喧哗?在这种潜移默化影响下一般是不会的。当某一位同学自控能力极差实在忍不住喧哗一声,就会遭到无数鄙夷的目光像利刃一样灼烧他,他就会羞愧难当,自动屈服,约束自己的行为。
4.卓越的情商依靠德育培植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给人以“假大空”的恶劣印象,一些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创设的教学情境忽视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过程中学生智慧的灵光被无情压制,一切为了知识、为教材中的条条框框服务。一些教学环节的设置痕迹过于明显,过程过于功利,学生对于老师的意图“心知肚明”、“心领神会”,自然是“我口非我心”。这样的课堂,很难引起广泛的思想认同、强烈的情感共鸣,更难有学生道德品质的内化、道德行为的自觉。课堂不是外在于学生生活、外在于学生生命的,而应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实践等紧密融合。人的道德品行正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完善的,课堂教学应该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品德提供必要的帮助。因此,我们的课堂要多面向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开发和利用学生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善于发现学生与教材、课堂的契合点、共振点,让学生真切感到课堂与生活很近,课堂实则浓缩的社会。
如在教学苏人版八(上)“追求公平”这一内容时,引导学生讨论学校“错时放学、错时就餐”(为缓解交通、食堂压力)这一举措的合理性,让自感吃亏的学生认识到公平是相对的,从而自觉地敬畏制度,遵守规则;在教学苏人版九年级(全)“竞争的意义”时,正值乐购超市盛大开业,我又不失时机地创设了“乐购超市登陆邮城,有人说狼来了,你怎么理解?作为它的同行们,如何应对?”情境,由于呈现的是身边的事件,学生有一定认知,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考讨论相当主动投入,最后达成共识:竞争的影响有利有弊,我们要正确参与竞争。追求课堂德育的真实,还表现为尊重课堂不同的声音。课堂出现不同声音,是课堂氛围民主、教师态度亲和、问题投学生胃口的表现,也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契机,在怀疑、反思、批判的曲折迂回中,道德教育可能会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在教学苏人版九(全)第五课“做诚实的人”时,引入“湖南某中学学生毕明哲放弃读本科机会,为了一句承诺背残疾同学九年”的事例,引导学生思考:毕明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这么做傻不傻?为什么?在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他很傻的情况下,我并没有粗暴地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在肯定他们看法合理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算大账”与“算小账”、“算个人前途账”与“算社会影响账”的关系,最终学生普遍认识到“要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实现二者和谐统一”的道理。
二、创设精巧载体,课堂德育不能“空洞”
1.让情感净化灵魂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缺乏情感的教育是枯燥的、无用的,注入了情感的道德教育才是生动的、有效的。在教学中,一方面与学生坦诚相见,“掏心窝”、“自我曝光”,流露真情,充满激情,适时煽情;另一方面,根据不同主题,常借助音乐、故事、歌曲等营造浓浓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思想得到洗礼,灵魂得到净化。
2.让感动震撼心灵
感动是催生进步的一种元素,生活中总有一种感动让我们念念不忘。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就能让真性情在“心灵的震撼”中形成。感动无处不在,大到感动中国人物、全国道德模范,小到身边好人好事等时常走进我的课堂。我在教学“学会负责”的相关内容时,充分挖掘了我市家境贫寒、拾金不昧的“高邮好人———管霞”以及我校勇扶街头跌倒老人、感动全国的“最美中学生———管仲培”先进事迹,创设了具有一定认知冲突的道德情境,让学生在心灵受到震撼的同时,认识到榜样就在身边,高尚是那么的形象具体。
3.让意外预约精彩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次次意外是难得的教育时机,是宝贵的德育资源。我在教学中用糟糕的课间秩序讲解“不以规矩难成方圆”,用学生间的纠纷事件阐述“行为与后果的关系”、“生活需要宽容友善”……处处留心皆资源,一个智慧型教师定会把握每个意外,预约不一样的精彩!
4.让环境孕育德性
一个好的课堂环境,学生长期置身其间,耳濡目染,就会得到积极暗示,道德水平也会“水涨船高”。在教学实践中,我的课堂是宽松、民主的,师生、生生互动频繁,“平等、尊重、合作、共享”的课堂文化氛围浓厚。作为教师,要“谨言慎行”,始终以正面、高大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各方面为学生做好表率,从而达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功效。
5.让游戏承载人生
游戏是人类的本能和动机之一。某些授课内容,引入恰当的游戏环节,其生动活泼的形式、引人入胜的情境、千变万化的过程,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体验,从而获取人生的诸多启迪。如在教学“信任”、“责任”等相关内容时,课堂可安排“信任背摔”的游戏,经过“先让学生分组体验,再让背摔者、参与者、旁观者分别谈感悟”等教学过程,学生对“信任的重要性”、“勇担责任”等定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在面临行为选择时定会有更加自觉而正确的行动。
6.让课堂连接社会
传统课堂的时空制约了德育的形式,影响了德育的效果。思路一变天地宽,如果我们“因地制宜”、“就近取材”,还是可以有所作为,开辟一片德育新天地的。在教学实践中,我曾将学生带到学校小卖部或附近的超市参观,然后讲解“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我坚信,只要我们愿意就能做到:将学生参观当地城市规划展览馆与感受社会的变化结合起来;将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与认识我国的环境资源问题结合起来;将参观看守所、参加少年法庭庭审与教授法律知识、树立法制观念结合起来;将班级大扫除、校政实践与培养团队精神、树立劳动观念结合起来。
三、激活主体内驱,课堂德育不能“急迫”
1.即时评价,为学生的点滴进步喝彩
“饿死的梭鱼实验”说明:创造一个安全宽松的课堂环境,不断累积成功的自信,对于改变德育主体的心理状态,化德育于自然至关重要。学生的每次课堂参与,每位学生的课堂表现,都应该得到积极的回应。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保持心态平和,施以教育民主,广播仁爱之心,长于指引唤醒,唤醒学生们沉睡的自信与自尊、向善的勇气与欲望。课堂上,一句真诚的表扬、一个善意的抚摸、一次亲切的握手、一席幽默的对话……均会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均能激发学生无限的热情与能量。
2.长效关注,为学生的生命成长见证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德育教育;重要性;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8-0253-01
德育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按照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随着英语课程的不断变革,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渗透了德育教育,在提高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意志,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同时丰富了学生的阅历,在思维能力以及合作精神上也得到了提高。因此,从整体上来看,德育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 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能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通过结合学生的心理结构、情感结构以及认识结构,制定正确的心理策略,循序渐进地渗透德育教育。在语言知识的机械学习以及操作中,注入了情感的交流,同时以小学生为主体,从教学实际出发,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习的心理需要。在教学实践中,通过组织多元化的教学形式来丰富教学,例如在比赛、游戏、唱歌以及表演中可以拓宽有限的课堂空间,从中传递情感的体验,开发学生的潜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生情感品质。例如在教学中,通过运用礼貌语言"I'm sorry"、" It is nothing",在课堂中创造良好的情境教学,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Tituation:放学后,Marry和Tom约定晚上六点一起去Linda家里做客,只有Marry按时去了Linda家,Tom六点半才到,此时Tom该怎么说呢?
Guide:Tom:Sorry,I am late.I am sorry to bring you so much trouble.
Linda:That is all right.
Tom:It does not matter.
通过情境表演,在培养学生礼貌的过程中,可以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Tom因为家里有事迟到了,当表示歉意的时候,Linda和Tom都表示谅解、没有关系。在这种场合中,小学生在注意语言运用的同时,也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2 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由于小学生处在思想的启蒙阶段,心智不成熟,自我意思比较强烈,不懂得关心父母、爱护他人,在学习以及生活上都缺乏自主性,同时在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法上都必须要教师进行循循善诱,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通过展现不同的精神文明内容,在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以及生活习惯。
Tituation:当9月10日教师节到了的时候,学生们该怎么说?怎么做呢?
Guide:student:Happy Teachers Day.
Teacher:Thank you and good luck.
在这个情境中,不仅激发了小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帮助小学生形成了关心老师、爱护他人的良好习惯,丰富了小学生们的感情世界。从整体上来讲,在情境表演中可以培养小学生喜爱节日、热爱学习、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可以让学生知道做错了事就应该道歉"I am Sorry(对不起)",在接受别人的帮助后就应该心存感激"thank you"(谢谢你),同时接受别人表扬以及礼物时,更要要说"thank you(谢谢你)",在过母亲节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制作贺卡,并附上祝福语:"The world is only a good mother.I love you! Mom.(世上只有妈妈好,我爱你!妈妈),让小学在生活中感受英语的同时,还能够保持一颗赤诚、感恩之心,激发对美好事物的认知情感,体验心灵上的快乐。
3 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
合作精神是小学生教育的关键内容,对于小学生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英语教学中,积极运用任务型教学法以及整体教学法,通过创设语言情境教学,从而将小学生的认知活动以及情感体验进行巧妙结合,在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以及互助的品质。
Tituation:当Jo手划伤了,处在一边的Susan、Cindy和Connie该怎么做呢?
Guide:Susan:I'll take care of him.
Cindy:I ask for help.
Connie:I go to the teacher.
在这个过程中,Susan、Cindy和Connie分工合作,首先Susan在现场照顾Jo,其次Cindy去寻求同学帮助,Connie去汇报老师,三个人之间进行了完美的配合,从而成功帮助了Jo,培养了小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4 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作为小学生教育的的重要因素,对于小学生的健康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不断穿插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寻找答案以及攻克难关。
Tituation:当Angal在回答问题的时候犹豫不决时,教师该怎么说? Guide:Teacher:I believe in you.
student:thank you.
在这个情境中,教师通过鼓舞学生,从而让学生能够正确面对自己,树立学习的信心。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能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以及合作精神,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使学生真正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方新会.谈德育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科学导报,2013(01).
[2] 范晓君.德育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的运用[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15).
[3] 苗京华.浅析小学英语教学和德育教育[J].民风(科学教育),2013(02).
我们在谈到教育,在谈到一个学生全面发展时,往往说到德、智、体全面发展。而德是摆在第一位的。可见德对教育、对一个人是多么的重要,现在的中职学校的学生年龄小,克制力、辨别力较差。绝大多数在初中时成绩较差,对学习没有了兴趣,学习态度和习惯都较差。甚至部分学生品德存在问题。可谓是双差生。
面对这样的学生,只靠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的教育和管理,而其他老师课堂上主要就是教授书本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想把学生培养好,让他们成为一个道德水平高、文化知识掌握得好,技能过硬突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人才。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本人认为要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合格的有用人才,就必须所有的老师齐抓共管,对学生进行共同的德育教育。特别是课堂上前十分钟的德育教育尤为重要。既可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第一时间制止学生的违纪现象。又可很好的让所有的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德育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品德。
一.课堂前十分钟如不进行德育教育,很难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有可能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极有可能影响班风、校风。
在上课之前,是学生的休息时间,也是学生易出现违法违纪的高发时间。如易出现学生打架斗殴、谩骂不文明的语言、打牌赌博、谈情说爱、抽烟喝酒等等违法违纪的现象。在刚上课前几分钟易出现不及时上座位坐好、桌上无书无笔、睡觉等等现象。无论课前还是刚上课学生出现的种种不良现象都有可能被我们上课的老师看见。如果我们老师在课堂前十分钟不及时进行批评教育,而是视而不见、听之任之,或者交给班主任去管。自己一上课只管自己的书本上的教学内容。那么就会形成学生不怕任课老师,看见班主任就收敛。班主任一走,学生闹翻天。在学生心目中就会认为老师不负责任,不管学生。从而产生对学校看法不好的观点。就会极大的影响学校的形象。更可怕的是导致好学生受坏学生的影响,坏学生越来越坏,好学生也变坏的情况。
例如,我校有个班,在该班上课的科任老师只管自己的书本上和实习操作中的教学内容,从不管学生的纪律,很少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他班每天上午和下午上课前,班主任都不得不到班上看一看。否则,很多学生有迟到、旷课的现象。往往是班主任在时,学生坐得很端正,班主任一走,学生开始讲话、看课外书籍、玩手机、睡觉的一大片,甚至打牌、下座位走动的也不少。有一天,学生们听说班主任到外地出差去了。结果,当天全班四十五人只有四个学生在教室里上课。其他的学生不是在寝室里睡觉,就是跑出去上网玩游戏去了。
现在该班好点的学生不是转到其它班上去了,就是转到其它学校去了。差点的学生绝大多数失学了,要么在家玩、要么打工去了。班上人数由原来最初入校时的五十多人,流失地只剩下十多人了。
又如,有一个老师有一天到一个班上去上实习课前,发现该班的两男同学正在发生矛盾,其中一同学手中还拿着刀。一同学看到老师后,向老师反映了情况,要求老师解决。结果该老师以要上课为由让两同学找班主任去。在前往班主任办公室的路上,拿刀的那同学将另外一个学生捅成了重伤。受伤的学生家长后来跑到学校扯皮,要求赔赏医疗费、家长照顾费、营养费、乘车交通费等。
可以使课堂纪律较好,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有效地让学生认真学习知识。
“纪律是胜利的保证”,课堂上只有良好的秩序,老师才能正常地进行教学,学生也才能沉下心来认真地学习。而良好的课堂纪律和秩序对中职学生来说,往往是要在上课前几分钟或更长的时间整顿得来的;是科任老师在上课前,发现学生的各种不良行为,及时进行批评教育,进行德育教育得来的。
譬如,我校有一个班,该班班主任在每一学期开学初,就及时招集科任老师会议。会上就明确规定各科任老师每次课前十分钟,不要讲书本知识和操作技术,而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觉得问题没处理好,学生还存在着问题,整节课都没必要进行教学,就进行德育教育,直到学生的问题解决为止。并且要求各科任老师发现学生中有违纪的现象时,自己及时进行处理。不要把问题上交到班主任处和学生科处。结果,他的班上是全校上课纪律最好的,学生也是学得最认真的。上课铃声一响,学生就马上在座位上坐端正,书和笔也在桌上放好了。上课中无讲话看课外书籍和玩手机的现象。在学校组织的考试中,他们班上每次成绩都是最好的。去年,在市里组织的车工大赛中,他们班有三个同学获了奖。其中,一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关键词:技师学院;分层德育教育;意义技师学院是非常受国家重视的职业教育学府,特别是在当今这个技能人才短缺的情况下,它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产物,技师学院对学生来讲是学习技术、道德等方面综合知识教育的地方,技术学院的老师们会根据学生的不同喜好、不同特长进行分层教学,让学生将自己的特长发挥到极致,技师学院在进行分层德育教育时要重视将学生的健康和学校的教育目标考虑进去,这样才能展现出德育教育的作用。
一技师学院德育课教学发展的现状
在现如今这个高技术人才短缺的社会,技师学院为社会培育了许多各个方面的技术人才,弥补了人才的不足,也受到了各界的一致好评,由于我国的人口不断增多、社会经济的不断变化,人们的就业压力随着增大,我国各地区都出现了人们就业困难的现象,这给技师学院的在校生一定的心理负担,为未来的就业感到担忧。技师学院的学生与义务教育的学生相比文化课成绩、知识积累方面都比较低,学习基础薄弱,而且学生们的年纪都比较小,也没有对社会经验的积累,这会导致学生们对自己未来感到很迷茫不知道以后想干什么,同时也会失去对课堂学习的兴趣,让德育教育课不能顺利的开展,得不到理想的效果。除去学生自身的问题,老师们的教育水平不足也是导致德育教育课不能顺利开展的因素之一,大部分老师们的教育观念比较传统,在给学生上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基本掌握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不考虑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不能做到对学生负责,这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还会埋没学生的潜在能力,这不仅会耽误学生未来的发展,还会影响技师学院的教学效率。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技师学院和老师都忽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技师学院没有专业的德育课的老师进行授课,而是安排其他科目的老师兼职授课,这不仅体现不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还让学生们对德育课知识有误导,所以学院应该聘请专业的德育教育方法和制度方面还存在缺陷。
二技师学院德育教育过程中实行分层学习的必要性
在当今的技师学院里的学生们对道德认识方面比较薄弱,学生间还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他们基本上都是因为文化课成绩不够不能考入普通高中或者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不想上学的,在还未成年的情况下进入了社会,社会经验基本为零。总体来说,技师学院的学生情况各有不同,老师在对其进行教育教学时就会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现在的老师教学思想比较陈旧古板,教育方法还很传统,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只重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讲解,忽视学生心理变化、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情况,这让学生间的差异加大,让有些学生在接受教育时出现抵触的心理,不愿意接受德育教学,影响未来自己在社会的发展。此外,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已经深根固柢,在技师学院的学生不再受应试教育的束缚以后,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还停留在传统的评价方式,用学生的成绩高低来判定学生的好坏,这会让学生心理产生叛逆的想法,在德育课教学授课时对其有抵触的心理。
三技师学院实行分层教育的理论依据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现在的学院开始建立起了学院制度,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开始重视了学生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学院为了符合这种教育观念的转变,开始对学生进行分层教育,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对学生进行分析,建立分层教学新型模式。分层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一)分层走班模式
学院对学生进行的知识摸底考试,根据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的不同,分成不同的层次,组成新的集体,这种模式不是打破原来的班集体,只是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按各自的能力水平到不同的班级去学习。分层走班是一项大规模的分层模式,其主要的特点是老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确定与学生基础相适应的教学目标,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满足学生知识面扩展的需求。
(二)能力目标分层监测模式
能力目标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自身的能力,选择与其相应的学习层次,然后在通过学生后期努力的情况进行期末层次的调整,这种模式是参考了国外的教学原理,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学生在对社会认识上,考虑到自身条件与阶段目标的差异,这利于学生学科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上,对学生进行多层次评价,对每个学生的劳动成果给予应有的肯定,注重对学生新旧知识结合的检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检测。
(三)“个别化”学习的模式
“个别化”学习模式主要是通过对各类学生进行相应的教学,方便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训练材料等素材,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分层学习,达到一个学习目标后就进行下一个知识的学习,由于电脑中的数据库储存着大量的教学信息,老师可以指导学生选择相对应的教学进度,从而得到相应的能力提高。分层教学是为了减小学生间的个体差异研究出来的解决办法,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重视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对学生的心理和爱好分析来因材施教,寻求更好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技师学院开展德育课,要重视以学生为主体,对于学生间存在的个体差异,要进行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特长进行教学,让学生的特长充分发挥出来,激发学生潜力,更好的报效社会。
四技师学院实行分层德育教育的办法
分层德育教育是现代教学理念的重要教学规划,如何充分了解分层德育教育并对其进行实施,是现在技师学院的每个老师都应该考虑的主要问题。
(一)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了解
由于学生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等方面的不同,让学生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在技师学院这个数千学生聚集的教育场所,肯定会有学生个体差异的现象出现,学院老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老师们要充分了解学生们的差异在哪,找出问题的所在进行分析,制定出符合学生差异的教学方案,因材施教,让学生的长处得到发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的短处得到进步,激励学生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积极向上,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制定良好的分层学习评价目标
技师学校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进行分组,根据各个组的特点进行不同对待,制定良好的分层学习评价目标,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首先,老师要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心理变化、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等方面,将情况相似的同学分为一组,每个小组是一个小型的团队,这有利于老师进行分层教学,还有利于学生间默契度、团队意识增强,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其次,老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要积极的与学生们互动,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仅可以营造出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还可以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得到学习,让学生可以展现自己的特长,也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便于老师对学生进行观察,对学生作出合理的评价。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 兴趣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1-0074-02
一、引 论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倾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特点。兴趣在教育中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怎样把枯燥无味的词语教学变成丰富生动的语言教学,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和稳定持久的学习动力呢?这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兴趣”理念是指导教学活动的根本,是将教学思想与教学实践活动相对接、相融合的体现。以兴趣理念去打开课堂局面,是一条值得践行的教学路径。在小学英语教学流程中全面推行兴趣理念,是一种上佳的选择。本文试以个人教学实践为基础,就如何培养小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做如下探讨:
二、小学英语教学贯彻“兴趣”理念的必要性
让小学英语教学课堂变得趣味横生,就意味着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改变以往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被动局面。在很多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遵循着“满堂灌”的单一授学方式,仅以背诵、朗读、做习题等手段来开展小学英语教学活动,凭借应试化的考核机制来评判学生们的学习成果。如此一来,小学英语学科的教学职能无法伸张,严重制约了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实际上,小学英语课堂不单是为了提升小学生的英语素养、培养他们的基础英语知识储备以及初级语言应用能力,还旨在引导小学生们具备合格的交际能力、正确的道德观和美感意识、多元文化感知能力、合作创新素质等一系列人才培养目标。为达成智育、德育、美育目标,小学英语教学课堂就必须走出单板、枯燥的旧的教学范式的桎梏,开创出一个有趣、和谐的语言教学环境。让兴趣理念融入到小学英语教学课堂中,并成为一种主导性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具体来说,在小学英语教学课堂中贯彻兴趣理念的意义与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1.兴趣是推动素质教育浪潮、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需要
如今,素质教育和新课改进程正处于稳步推进的过程中,小学英语教学务必要紧密结合新时代、新环境的新需求,着力于用全新的教学思维来改善自身的教学实践工作,力求培养出符合实际需要的现代化语言人才,为下一阶段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以往的教学格局中,存在着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师生互动不足等多项问题。小学英语教学需要针对这些固有“症结”各个击破,找寻出恰当的、适宜的改革之路。由兴趣理念入手去开展新阶段的小学英语教学工作,是深入贯彻素质教育浪潮、推进教学改革的集中体现。不仅仅是教学策略中的主要精神,还可以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路径中,为新鲜有趣的教学内容、多元灵活的教学形式、轻松易懂的练习环节等有形的教学措施。伴随着兴趣理念在小学英语教学进程中的步步深入,本门课程的教学成效必然能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
2.兴趣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扬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的需要
在所有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应当处于主体地位。唯有冲破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学生们才能从学习中感受到自主性和主动性,继而真正地投入到语言学习中,体验英语学习所带来的乐趣。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兴趣是一个贯穿始终的“引线”,发挥着层层引导的作用。只有以兴趣理念为引导,学生们才能以主角的地位参与到英语学习中,理解英语作为一门交际用语的广泛性能,甚至从语言文化的角度去看待英语学科的定位,而绝非简单以应试考核的目标去学习英语。小学生的心智发育尚处于萌芽时期,对事物的理解能力与关注持久度较低,容易受新鲜事物的吸引。兴趣理念正好符合了小学生的实际状况与心理需要,有助于他们克服语言学习中的接受难、理解难的问题,化解了英语学习的难度。这种教学策略中的兴趣理念,可以唤起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与热情,从而增强他们在英语学习进程中的整体效率。
3.兴趣是凸显小学英语学科的教学职能、构建和谐教学空间的需要
诚如上文所言,小学英语学科承载着智育、德育、美育等多样化的教学目标,并非局限于一元化的应试考核范畴之中。小学英语教学课堂应当致力于形成一种和谐、多元的氛围,师生之间需要形成灵活的互动格局,令教师、教材与学生之间达成良性的交互关系。这种和谐教学空间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内容的开掘程度、教学对象的接受程度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程度。“趣学”恰好是一个尤为关键的突破口,从兴趣的角度来打开小学英语教学的新局面,将帮助学生们从更加多元的角度认知英语课堂,并从根本处提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职能的持续深入、升华。兴趣教学是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的一种科学化的结合,是一种开拓现代化英语教学环境的新型教学思路。对于小学英语教学工作来说,开展兴趣教学策略的探索的必要性毋庸置疑。
三、实现兴趣教育理念的途径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发自内心的“情”。
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思想和感情的交流过程。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得学生不怕犯错,敢于开口说英语。想方设法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保护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有成就感,这对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作用。
2.积极鼓励学生,采用特色评价,给予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
(1)采用多种趣味性较强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突出对学生英语学习特长的评价,起到激励性的作用。采用微笑卡激励制度、喜报激励制度、小小书法家评选、单词记忆大王评选、校园英语之星评选、英语艺术之星评选等等。
(2)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并延伸到课堂之外的生活中。在课内、外教学中,提供给学生不同形式的主题实践活动作业,通过这些英语实践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
3.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设计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实物、图片、简笔画教学,儿歌教学,歌曲教学,游戏教学等。
(1)猜单词:教师先给出范围,再给出首字母或者尾字母,并告诉学生是由几个字母组成的,然后让学生根据所学,来猜想并拼出这个单词。
(2)联想记忆游戏:在选编记忆游戏时要注意帮助学生归纳、小结语言知识规律。帮助学生逐步从机械记忆转向理解记忆。如找同类单词。又如提供某个发音或某个字母组合,要求学生回忆所学过的含有该音素或字母组合的单词,然后指导学生作读音规则的归纳和小结。
(3)小组合作,角色表演:适合各种复习巩固。教师把要掌握的重点句子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根据这些句型创设情境、揣摩人物。然后在小组内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加工,合作表演。学生此时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交际能力。
(4)找朋友:让孩子们先在自己的纸上,写出信息。再通过询问他人,找到和自己信息完全一样的,就找到朋友了。并在全班面前表演对话。找朋友期间,教师要监督学生只能用英语来表达。
4.布置课后兴趣作业,让兴趣延伸到家。
(1)我做妈妈的“小老师”。鼓励学生回家充当“小老师”,让学生与家长共同学习英语。这一方式不仅使学生得到了锻炼,体会到了教师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而且也使英语这一学科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重视。
(2)学习名称、标志语和广告语。在学完食品、快餐一课,布置的作业是去“肯德基”了解各种快餐食物的名称;街道上有很多牌匾、广告牌上都有中英文两种文字。让学生到街道上把它们抄下来,学习它们的表达方式。
(3)设计英语小标识。学到家庭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等,就布置学生课后为这些物品贴标签,如bed、table、pencil box……为了达到美观,学生们用心书写,精心装裱,贴到各类物品上,这样既可以帮助记忆单词,也能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
(4)自己动手设计。如在元旦(各种节日都可以)前夕,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课外任务,让学生自己制作贺卡,在节日那天互相赠送。写上祝愿的话,可自己发挥,也可去图书馆或上网查找。在送贺卡时,还要求学生说上几句祝愿的话,学生对此项任务非常感兴趣。此任务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获取资料、筛选资料的能力,而且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
5.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
为了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给学生更多的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机会,教师可以设计和组织多种难易适度的课外活动。通过活动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使学生认识了自我,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增强其自信心,增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乐趣,进而长久保持其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经常性地组织学生编辑英语学习园地或办英语壁报,进行英美风情知识讲座等,还可适当刊登一些游戏方法、小诗歌、谜语、趣闻、学生日记等;成立英语课外活动小组,开展学习课外材料、演唱英语歌曲、表演英语会话或短剧等小组活动;结合实际地组织英语竞赛,如英文书写竞赛、朗诵比赛、单词听写竞赛、单词接龙比赛、智力比赛、英语艺术节等。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互相帮助、互相感染,进而共同提高水平,长久保持学习英语的兴趣。
四、结 论
兴趣理念具备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践行并贯彻的必要性,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融会贯通、多元拓展。兴趣理念彰显着素质教育精神,是构建现代化教学课堂的必备要素、用兴趣理念去点亮小学英语教学课堂,将会为这门课程带来焕然一新的教学风貌。
参考文献
1 程珏.浅谈小学低年级学生英语兴趣的培养[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7(9):75~76
2 郭蕾.如何激发和培养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J].教学(名师传艺),2012(1):70
3 陆林芳.激发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方法[J].学苑漫步,2011(7):60
[关键词]英语语文;学科;课程
Abstract: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philology has not been stated definitely in the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requirements of senior middle schools and colleges in China, thus it easily leads to some semantic ambiguity on the policy in the guidance of teaching property and aims. As English is not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 in colleges, its linguistic or philological scope in education can not be regulated and enlarged.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to build the discipline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philology according to the two reasons above.
Key words:language and philology; discipline; curriculum
迄今为止,《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简称《课程标准》)、《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简称《基本要求》)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简称《教学要求》),都没有将英语语文的教育功能作为一个明确的命题,这就使得以普及教育为目标的基础教育和以专业教育为目标的高等教育在教育方向、人才培养目标上缺少衔接,出现错位,也使得英语课程的教育功能难以得到进一步发挥。因此,本文试对建设大学英语语文学科的必要性进行探讨。
一、语文概念及其教育功能
我国各种典籍对“语”、“言”、“文”等语词皆有释义,例如《说文》:“语,论也。”段注认为,“一人辩论是非谓之语”,“与人相答问辩难谓之语”。《辞源》将“语”与“言”界定为:“自言为言,与人谈论为语。”据此可知,语与言的内涵皆指口头的语言,即言语。“言”常指自言;“语”,常谓之与他人的口头交流。《说文》曰:“文,错画也。”据段注,“错”,当作“(辶昔)”。(辶昔)画者,交(辶昔)之画也。《辞源》将“文”界定为:①彩色交错。引伸为文雅。②纹理、花纹。③文字、文辞……,又作动词用,指撰述。由此推知,“文”的初始意义乃指色彩,通“纹”,是纹的通假,并以此引申为文雅,即cultured。可见,此义中、西相通,故“文”的意义在汉语中与“语”和“言”一样十分丰富。语,指口语;文,指书面语。
我国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将“语”与“文”界定为:“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1]叶老的这番话是基于我国历代的学校教育“言"、“文"不分家,且倚重“文"的传统,做出的系统总结。
我国外语类核心期刊除北外主办的《外语教学与研究》称其为“外国语文月刊”外,其它如《外国语》、《外语界》、《现代外语》、《外语研究》等,并没有将其划分为研究外国语文的范畴。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语文概念都无界定,只是对课程性质进行了描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
再以语文的英语对应词philology为例。语文与philology意义相近,但philology没有汉语中丰富的语义。如Webster's New American Dictionary将其定义为:①the study of literature and relevant fields; ②linguistics(p390)。Longman Modern English Dictionary对其定义为:①the study of language from the written texts by which it is known;②the study of texts and their transmission(p842)。
综上所述,语文之概念可概括为:①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基础应用性较强、交际性较强的学科或课程;②语文的语篇选材既有古代的、文言的,也有现代的、白话的;③语文的语篇内容既有口语的,也有书面的;④语文的语体既有文学的,也有应用或实用的;⑤任何国家的语文课程都有各自的文化特色,并具备一定的教化、教养作用,即人文性。
根据前文所知,我国对语文的界定是非常模糊的,国外亦如此,philology往往与linguistics混为一谈。笔者认为,在教育与教学领域,不能只是推介、研究语言学而语言学,必须扩大其辖域,改英语为英语语文。其根据和理由如下:
第一,我国各级英语课程的设置,无论是教学大纲对教学的性质和目标、学习者所具备的英语能力的规划和要求、教材内容的编排,还是从各级考试的侧重点来看,强调并突出的还是其听、说等交际功能。然而,英语在我国毕竟只是外语,而且我国幅员辽阔,东、中、西部地区,城市与乡村之间所拥有的教学资源也极为不平衡,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水平都有差距,而且,如果只强调学习的一个方面,势必会影响学生英语能力的全面发展。
第二,正由于语文概念的模糊性,才会对英语语文教育的复杂性、系统性、连贯性等认识不够,误以为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就是英语语文能力的培养。教学目标的单一性,使得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经常出现语用失误。
日常教学中,我们既要充分理解语文的外显与内隐意义,还要真正理解“交际”的语域。正如《教学要求》所言,“交际”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3]其实质也就是“语”和“文”的统一与同构。 束定芳也认为,“除了口头的方式以外,如今更重要、更常见的方式是书面的,即阅读与写作”[4]。董亚芬则强调,“在培养听、说、读、写“四”会能力的过程中,写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写作不仅有助于巩固经由读和听输入的语言材料,促使语言知识的内在化,提高语言运用的准确性,而且还能为实质性的口语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5]。
并且,随着人类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本身也体现出多元化特质。对此,Kachru提出了着名的同心圆说(concentric circle)——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处于内圈(inner circle);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处于外圈(outer circle);以英语为外语的国家处于扩展圈(expanding circle)。处于同心圆不同位置的英语形式,其形态仍以同一个共核(common core)为基准,但它们会有各自的变体,这些变体还会拥有各自独立的特点。显然,英语要在中国保持鲜活的生命特征,也必须适应中国文学发展的特点,在教材中适当补充涉及到英、美等国文学、文化的篇章,满足学生对异质文化的好奇心,并通过对两种文化形态的比照,达到成功交际之目的。
众所周知,语文教育蕴含有德育和教化功能。德实际上也属于文化的精神范畴。关于文化,《易经》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故语文教育所负载的文化功能还具有社会化与社会制度化的一面,它是以“人文"来进行人格教养与教化。文化即“人化"、“化人"。关键词“化"曰之内化、融合、升华与超越。从语词的起源来看:文化是“人化"、人的主体性的对象化;从功能上来看:文化是“化人",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6]。因此,笔者所力陈的语文学科教育,旨在说明:①语言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原型与母本。②作为人文学科的次范畴与下义项,语文这一定义不仅是对受教育者习得语言、文学等外显知识的观照,还通过语言文化的世界图景性,整合、超越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哲学观念等,使受教育者学习如何做人、化人,因此英语语文教育比英语教育的概念域要大,它即属于教育这一个大范畴,同时也包含有语言、文化、文学、哲学、宗教、伦理学、美学、人类学等社会科学成分,甚至也包括天文、地理等自然科学成分。
二、大学英语语文学科:理论与实践意义
与汉语中“学科”相对应的英语语词为discipline,《牛津英语大词典》定义为:A branch of learning or scholarly instruction。《辞海》定义为:①学术的分类。②“教学科目"的简称,亦即“科目"。秦秀白认为:“学科是按门类划分的,相对独立的知识系统,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下位概念……学科的分类过程就是对科学系统的逐渐认识并形成一个个具有独自研究对象的知识系统的过程。"[7]显然,学科领域是以系统地传授知识技能为目的,教养在其中居主导地位,通过教学活动过程,展开人格教育。
“课程”在汉语中始见于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巧言》“奕奕寝庙,君子作之"所作的注疏,“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其语义可理解为分担工作的程度,学习的范围、时限、进程或教学与研究的专门领域。在英语中的对应词curriculum,源于拉丁语currer,译为跑马道;在现代英语辞典中转义为教育类的术语a course of study或a set of courses。由此可知,课程体现学科知识的教育形态,为学科的下义项。
由上可知,课程的辖域比学科要窄。因此,在《教学要求》中所提到的“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混淆了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大脑发育状况,言语学能的培养阶段最好是在青春期前期,而在青春期的中、后期,大学生思维、特别是逻辑思维得到了加强,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也应该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不能滞留在字、词、句的浅表性教学上,导致其思维在具象性和直观性上的固化,缺乏对英语的整体把握。我国的英语教学之所以“费时、低效”,其主要原因就在于:
①没有自上而下建立英语语文学科,并在这一学科的统筹下,根据学生认知心理、语言认知水平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大脑发育状况,突出大、中、小学各自的教学要求与目标及侧重点。②没有实施大、中、小学英语教育的衔接与对接。③没有实行与中国语文教育的衔接与对接,在缺少真正的“双语文”环境下,学习者不可能对两种不同质的语言做到准确地解码与二次编码,不可能通过移情实现对两种语文融会贯通。④没有明确界定语文的定义,使得一部分中国学生只把英语当作交际、特别是听说的交际工具,因而学习英语的功利性过强。在这种状况下,学生不可能全面地习得第二语文的知识与技能,也不可能主动吸纳英语语篇中所提供的国外先进的文化理念,同时积极地将这些理念与中国的国情融合,真正实现英语语文的教育功能。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语文”概念的不明确性,使得我国大、中、小学的英语课程标准或要求在教育目标的设定和课堂内容教学上,都出现了程度不等的内容重复现象,过分强调英语学习的工具性,加速了人们对其功利效益的追求,伤害了学生的学习情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成就归因。同时,“语文”概念的不明确性,实际上导源于英语学科建设的不科学性,以至于在我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英语语文学科。因此,我国十分有必要及时将“英语学科”改称“英语语文学科”。
[参考文献]
[1]张隆华.中国语文教育史纲[M].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8.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Z].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
[3]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Z].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9.
[4]束定芳. 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4.
[5]董亚芬. 我国英语教学应始终以读写为本[J]. 外语界,2003,(1):4.
关键词:全员育人;必要性;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275-02
一、引言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高职院校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大力加强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着高职院校育人过程需要全校教职员工的积极参与,必须结合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提高全校教职员工的育人意识和师德水平,确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育观念,努力构建和落实全员育人教育体系。
二、构建高职院校全员育人教育体系的内涵
构建全员育人教育体系是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做到统筹协调,齐抓共管。在发挥学管队伍核心与骨干作用的同时,更要使全校教职员工都能够重视并积极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工作氛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包括学生的政治信念和理想信念教育、文化素养、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养成,还涵盖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各个方面。这就决定了它需要学校全体教职员工来参与,不仅需要专职学生工作者和德育工作者来参与,而且学校各个管理部门、服务部门以及院系的每一位教职员工都负有育人的义务和责任。因此,学校的所有的部门和个人都应该重新思考自身工作与学生所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的关系,重新定位在全面教育、管理、服务学生的总体机制中自身所扮演的角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真正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是由学工队伍来完成,还没有完全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参与积极性。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长期以来基本由党的组织系统和学生工作队伍来抓,全校教职员工齐抓共管和全员育人的格局还未完全形成。此外,不少高职院校重课堂专业教学轻视日常教育管理、重专业知识传授轻人文素质教育的现象还依然存在,教学部门和管理部门分工独立,互不统属,统筹协调受阻的现象仍然存在,使得不少任课教师在德育工作上处于能为而不为的状态,全校教职员工思想和行动难以统一,德育工作在高职院校存在一定的阻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育人效果。高职院校在课堂教学方面对任课老师建立起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评价考核体系,但在德育工作方面对任课老师评价考核不是很明确,不少教职工只是出于学校的要求、敷衍完成某项德育工作,忽略了自己育人的工作职责,不少教工员工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还是约束多,教育引导少,忽略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没有完全发挥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四、高职院校构建全员育人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1.实施全员育人是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根本保证。高职院校需要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的专兼职强干思想工作队伍来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需要调动全体教职员工参与育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职责,依靠全体教职员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是确保德育工作取得实效的根本保证。只有调动全校教职员工参与德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形成全员参与、合力育人的良好局面。
2.实施全员育人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把德育工作融于智育、管理、服务工作之中。在教学工作中进行思想教育是高职院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形式和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融入道德教育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道德教育也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得到有效实施,思想教育能否与专业教育教学相结合,是衡量课堂育人的最重要标准之一。只有全校每位教职工都在本职工作内中积极主动做好德育工作,才能使高职院校思想教育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3.实施全员育人是优良教风学风形成的重要保证。高职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和价值取向多元,使得传统的显性教育不能完全适应高职学生的思想观念、自身发展和心理需求的需要,而教职员工的人格魅力、行为榜样等隐性教育很容易被他们所接受,有时学生经过多次教育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会因某位教职工或者某一事物所改变。高职院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努力成才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教育环境,这种环境能够抵御社会一些不良风气和家庭不正确言行对大学生的侵蚀,能激励高职学生将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自己的良好品行和稳定人格。
五、高职院校实施全员育人的有效途径
1.确立全校教职员工都是德育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职员工是学生健康成长、努力成才的主要引路人,因此,全体教职员工都要认识到,做好德育工作是每位教职员工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确立自己既是专业教师又是德育教师的职业理念,从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规范自己的言行,提高自身人格魅力,在本职工作中全面渗透思想教育。同时,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德育工作评价考核体系来规范教职员工的多样化行为,使每位教职工能够自觉履行既教书又育人的职责。教职工个人也应该认识到:作为人民教师就应该做到为人师表,身正为范,爱岗敬业,服务学生,要有淡泊名利的思想准备,干好本职工作,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知名度。认真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服务到位、落实到位,切实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2.发挥教风与学风在全员育人中的主体作用。学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高职院校全体师生员工积极参与,教风与学风建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教风对学风建设起引导作用,学风建设又对教风建设起促动作用。良好的教风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的思想成长、行为养成等方面都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优良学风是优良教风的必然要求和最终结果,良好的学风依赖于良好的教风,良好教风的形成又依赖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因此,高职院校要在全体教师员工中大力倡导从严治教、严谨治学的优良作风,坚持既教书又育人,把培养技能与提高素质相结合,要求全体教职员工要为人师表,身正为范,爱岗敬业,以自己的道德追求、道德形象、道德情感引导教育学生。因此,高职院校要针对学风建设的实际情况,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改善教风。
3.建立全方位的全员育人机制。全员育人的工作需要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共同制定思想教育工作的长期计划和有效措施,并细化分解到各部门及成员,使思想教育各构成元素相互协调,把育人职责落实到学校工作各环节中,增强教职员工参与学生教育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全员育人工作氛围和格局,使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牢固树立“以生为本,服务第一”的思想理念,把服务管理与提高学生公德意识,培养学生与人和睦相处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结合起来。
六、结语
高职院校全员育人工作是一项艰巨的系统性工程,高职院校育人的效果直接关系到高职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也直接影响着高职学院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育人工作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参与、齐抓共管、常抓不懈,要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宣传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探索和创新育人新途径,促进高职院校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