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风险投资现状分析

风险投资现状分析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22 09:32:2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风险投资现状分析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风险投资现状分析

第1篇

    (一)农业高新技术及其应用分类众所周知,传统农业由于技术停滞而发展缓慢。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顺应时代要求,通过多渠道增加农业高科技投入,促进农业增长。农业高新技术可以划分为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现代农业资源与环境工程技术等三大类。农业高新技术的领域范畴比较广,产业应用层面较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为了推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重点培养和发展了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其典型代表为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通过体制改革和技术创(二)农业生物技术20世纪以来,世界生物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70年代DNA分子水平的基因拼接及重组,90年代之后人类基因组序列“工作框架图谱”的完成。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水平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地位,某些优势领域已经能够与国际发达国家同步发展、自主创新。例如,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克隆与基因功能研究、生物技术育种、动物克隆及转基因动物技术、动植物生物反应器研究、生物农药、生物饲料、生物肥料、重组工程疫苗、转基因安全性评价技术研究等。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培育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有2600多个,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2%。此外,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农业生物技术研究,2011年12月31日《农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的,以及2012年1月29日科学技术部印发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都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三)农业信息技术从全球的视角来看,农业信息技术的使用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历了由简单向综合、由低级向高级、由单机到网络化的发展过程。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已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各类信息技术和相关产品已经在农业生产各类经营管理中广泛应用。例如,美国的农业生产中有82%的土壤采样使用GIS,74%用GIS制图,38%收割机带测产器,61%采用产量分析系统,90%采用精确农业技术。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农业信息化之后,农业信息化发展非常迅速,取得了众多农业信息化成果,某些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当前,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智能农业成为物联网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工程之一。农业信息化依托物联网,其整体水平迅速提升。(四)现代农业资源与环境工程技术在现代农业资源与环境工程技术方面,农业工程技术是通过运用现代技术成果、工业生产方式、工程建设手段和工程管理方法将农业生物技术、农艺措施、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业经营管理紧密结合,利用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形成农业的标准化作业、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以水资源利用效率为例,当前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水资源浪费严重,主要在于我国对水资源的利用属于粗放低效利用,加上现有的农业资源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农业资源利用和保护的要求。因此,需要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建立节水型社会,实现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总之,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然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因此需要引入新的动力,促进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而这一新的动力则为风险投资

    二、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投资

    (一)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的现状当前,我国的宏观经济仍然表现出良好态势,我国农业在未来10-15年之内都将保持长期稳定成长,农业行业“抗周期性”强、投资风险小,而且具有很大的劳动力成本优势[13]。早在1999年我国政府就明确指出要培育适合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同时,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税收、贷款、土地使用费、土地租赁费及其他费用方面给予外资各种优惠条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风险投资公司逐渐发展并积累经验,这使风险投资进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有了良好基础。截至2011年底,我国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累计投资项目数9978项,较2010年增加1285项,增长14.8%。其中,投资高新技术企业项目数5940项,占比59.5%。我国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累计投资金额2036.6亿元,较2010年增长36.6%。其中,投资高新技术企业金额1038.6亿元,占比51.0%①。可见,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强度不断加大。2006年5月,国际知名的红杉资本首度进军农业领域,向福建利农集团投资500万美元。随后,风险投资进军农业领域并不断深入。据统计,自2006年至2011年上半年,我国农业领域已经披露的投资案例累积达到114起,其中披露了金额的104起涉及投资金额17.6亿美元②。2006年之后,我国风险投资领域已扩展至农机生产与销售,环保农药,花卉、林业、有机农产品种植,农、牧、渔产品深加工等其他更广泛的领域。风险投资的投资方向集中于农业产品改良、农副产品深度加工、规模化养殖、农产品及农需品连锁经营、循环经济型农庄等。2011年我国创业风险投资机构投资行业(按项目数统计)前五大行业依次为新能源与环保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计算机和通信设备制造业、其他行业、其他制造业,合计占比59.9%。我国创业风险投资业的投资行业集中度略有下调,行业领域不断细分,投资重点仍以制造业为主体,主要聚焦于高新技术产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投资依然是行业热点,但相对比重略有下降。与其他行业风险投资相比(见表2),农业风险投资项目数仍然相对较少,所占比例也表现出较大的变动。农业风险投资项目所占比重从2004年的3.8%下降到2007年的1.2%,随后上升到2011年的5.85%。农业风险投资相对较少,主要根源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资金供给主体缺位,成为制约农业科技开发和转化的关键因素之一。(二)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存在的问题1.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的支持力度不足。Pereira研究发现,美国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产生了挤入效应,其中政府投资用于工业设备和运输设备时对私人投资的挤入效应尤其明显。刘忠敏等人的研究也表明,无论是从长期还是短期看我国政府投资都“挤入”了私人投资。可见,政府在吸引和刺激私人投资参与农业科技活动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目前,我国政府对农业科研的投资非常少,农业科研经费占国家科研经费的比例较低,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的支持不足,对私人风险资本介入的带动作用较小。此外,我国政府没有提供有效的制度吸引民间资金参与,退出机制不完善,限制了风险资本的流动性,造成风险投资资金供给不足。2.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机制不健全。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机制不健全,直接影响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投资项目。张雨认为,受高新技术成果本身的复杂性、开发推广转化能力的局限性、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存在技术风险、转化风险、配套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多种风险,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投资机制不健全。此外,我国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也不健全。据统计,风险投资退出方式包括公开上市(IPO)、出售、清算等。其中,IPO由于具有较高收益而成为风险投资的最佳退出方式。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主要服务于国有大中型企业,难以顾及中小及民营企业,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大多是中小型企业,很难满足公开上市的种种条件。缺乏良好的风险投资退出渠道,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风险投资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3.农业企业制度及运行机制无法满足风险投资的要求。现代企业制度强调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因而企业需要建立良好的经营制度、分配制度、风险规避机制等。风险投资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要求非常高,发达国家农业产业链的发展水平非常高,但我国农业整体的产业化还不够发达,且企业规模较小,没有具备完整的产业链,从种植到加工,再到渠道和品牌,无法实现对产品的完全控制,以保证产品安全。我国农业企业制度尚未完善,运行机制也不够健全,加上风险投资的特殊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高素质的既熟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又熟悉农村金融的复合型农业风险投资管理人才非常缺乏,远未能达到风险投资的要求。4.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相对较慢。2007年,我国对农林水事务的财政支出占国家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仅为6.84%,2011年这一比例达到9.08%①。然而,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相对缓慢,究其原因:一方面,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仍然较低,每年评出的省部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0%-40%,获奖农业科技成果的平均转化率为53.5%,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20%。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目前,我国农业科研经费主要是靠政府财政拨款,农业科研经费增长的速度赶不上农业经济增长速度。由此反观,以科技进步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有利于风险投资进入农业领域。

第2篇

【关键词】风险投资;高新技术产业;SWOT分析

一、引言

19世纪早期风险投资在美国开始出现,一些私人银行在钢铁、石油和铁路等行业进行了投资,获得了高额回报。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很多大企业开始把大量资金应用于投资与高科技相关的产品研制,这便是风险投资最初的雏形。1946年第一家具有现代意义的风险投资公司——美国研究发展公司(ARD)在美国成立;1971年全球第一家电子化的证券自动报价市场——纳斯达克(Nasdaq)市场建立,标志着风险型高科技企业可以进入证券市场,风险资本也有了退出企业和回收效益的途径。随后,风险投资在全球得到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风险投资的行列,风险投资也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随着广西经济的发展,风险投资也在广西得到了不断发展,然而,相比其他地区的风险投资发展水平而言,广西风险投资发展相对滞后,并面临着很多困难。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分别从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四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分析广西发展风险投资的内部优势、弱点以及面临的外部机会与威胁,最后提出促进广西风险投资发展的政策建议。

二、广西风险投资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一)广西风险投资发展历程

广西风险投资的发展过程是与广西的经济发展情况紧密相连的。广西地处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风险投资现状为起步晚,发展慢。中国自1985年发展风险投资,共经历四个阶段:筹备期(1985~1996)、兴起期(1997~2001)、整顿期(2002~2005)、发展期(2006~至今)。国内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中国创业投资公司成立于1985年,而广西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南宁联合创新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0年,起步晚了15年;国内著名的风险投资研究机构——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成立于2003年7月,而广西的风险投资研究机构于2011年4月7日在广西财经学院成立,起步晚了8年。显然,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在风险投资上已经步入了发展期,而广西还在兴起阶段。

第3篇

【关键词】风险投资;资本筹集;投资公司

风险资本是风险投资者向风险投资公司提供的资本,风险投资公司将资本投向快速增长并且显示出巨大成长潜力的新创高科技企业或技术创新型企业。风险资本的融资是风险风险投资公司的前提和基础,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

从各国情况来看,风险资本的来源渠道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包括:富有的个人资本、养老基金、大公司资本、政府财政资金、银行等金融机构资金等。因国情的不同,风险资本的结构也差别很大。对于我国来说,在目前的政策、法律框架下,除了政府投资外,可能的融资渠道只有富裕家庭和个人、外资和企业。商业银行、养老基金、保险公司目前尚不能成为风险投资的融资渠道。商业银行作为一种间接金融机构,其流动性和安全性的要求使它直接介入风险投资受到了很大限制。这一点对于我国来说显得尤为突出。我国《商业银行法》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投资于非自用不动产”,“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这使得商业银行的投资基本上限于贷款业务,锁定了商业银行进行风险投资的大门。养老基余和保险公司进入风险投资同样存在着法律制约。对于养老基金的使用,国家明确规定,只能购买国家债券和参加银行储蓄,不能在国内外进行任何形式的直接或间接投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必须稳健,遵循安全原则,并保证资产的保值增值。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限于在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保险公司的资金不得用于设立证券经营机构和向企业投资。”因此,在发达国家的风险投资来源渠道中占重要地位的这三大机构投资者,目前在我国却不能进行风险投资。

一、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资本

1、我国风险投资公司的类型。

我国风险投资公司主要有四种类型:a政府与准政府风险投资机构(包括政府主导的风险投资公司)、各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风险投资公司、地方政府参与风险投资。b大公司附属的风险投资机构(包括国内外大公司附属的风险投资机构)。c金融机构附属的风险投资公司。d民间风险投资公司。

2、我国风险投资公司风险资本的主要来源。

a居民储蓄。风险投资属长期投资,流动性差,而居民则要求其用于投资的资金随时可以变现。这些特征决定居民储蓄不适合作为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

b国有银行。随着国有银行的商业化,国有银行越来越注重资金的安全性,对贷款的附加要求越来越多。风险企业由于缺乏作抵押的资产,没有稳定的现金流人,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而难以满足银行的贷款条件。因而从我国金融改革的方向来看,用于风险投资的国有银行信贷可能会越来越少。

c大企业公司。许多主要的大公司都以独立实体、分支机构或部门的形式建立了风险投资机构。大企业进行风险投资对其本身来说,等于是获得了一个技术窗口和兼并候选人;对风险企业来说,则可从大企业获得营销、资金、管理和技术等方面的多种支持,但是大公司可能会对风险企业的发展战略以及企业文化进行过多的干预,使风险企业完全为大公司服务,风险企业的经理人没有自主经营权,何况我国目前大型企业的主要任务是加强主业建设。

d国外风险投资。采用风险投资吸收外资有助于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有助于调整外商投资产业结构;有助于借鉴国外风险投资的先进经验。但由于我国缺乏相应法律措施及经验,不易管理外国的风险投资资金,使其极易变成短期游资,冲击国内金融业,同时成功退出后又带走大量利润及资金。但不管是从本国的长远利益、还是从世界的竞争格局着眼,将外资引人风险投资所造成的损失,将远远小于外国风险投资者所带来的收益。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许多国际知名的风险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进人我国,但他们在投资时,往往投资于传统产业,而较少投向高科技产业。主要是由于我国宏观和微观环境的限制,如法律法规以及证券市场的不完善、企业产权制度的混乱等。中国政府应及时制定和推出法规和政策,吸引国际资本在中国进行真正的风险投资,同时鼓励成立专业型管理公司将本土化的人才与国际化的人才进行结合,形成合资型的专业团队。

e政府。风险投资虽然是一种市场行为,但离不开政府的鼓励与扶持,特别是像我国这样风险投资业正处在萌芽状态之时,政府的责任就更为重大。目前我国各地政府拿钱办风险投资公司,但因为缺乏激励机制,严重制约了风险投资公司的运作与发展。

二、我国风险投资公司风险资本的筹集现状分析

1、风险资本来源及分布特征

2008年,政府创投引导基金的杠杆效应逐步显现,加之全国社保基金等多类金融资本获准自主进行股权投资,使本土机构融资渠道大为拓宽,带动人民币基金强势崛起。截至2008年底,在提供资本来源信息的949.93亿元风险资本中,来自海外的资本比例为49.38%,与2007、2006年相比有所减少,而来自内地的资本比例为50.62%,与2007年相比有所增加。

2、风险资本的地区分布

截至2008年底,风险资本量的82.96%集中于北京、上海和深圳三个地区。北京地区风险资本总量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但占全国风险资本总量的比例有所下降,由2007年的40.2%下降到2008年的39.60%。深圳地区2008年的风险资本量仅次于北京,占全国资本总量的26.17%。2008年上海地区的风险资本比例有显著下降,比2007年减少12.7个百分点。

3、近6年风险投资公司新募集风险资本规模

据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的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中国风险投资市场上新募集的资金规模达1018.67亿元,与2007年相比增长14%。共有191家机构完成募集,每家机构平均新募集的风险资本规模为5.33亿元。另有99只基金于2008年成立,但没有披露募资是否完成,据统计这些基金的募 集金额将达到1321.73亿元,此数值没有包含在新募集的资本总量中。不可避免的,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中国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趋向谨慎。全年风险投资金额为339.54亿元人民币,共投资了506个项目,投资金额和数量与2007年相比均有所下降。

三、结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及以知识密集型技术为基础的知识产业也迅猛发展,如何加快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成为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课题,风险投资在中国己受到政府及业内人士的重视,中国的风险投资业己进入初级阶段,但与迅猛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不相匹配,严重阻碍了中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风险投资;问题研究

一、引言

当今社会风险投资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登上经济的舞台,慢慢被经济学家所研究,所掌握。其实在我国风险投资的研究起步较晚,对风险投资的机制与运作尚不是很明确,但风险投资已经慢慢被经济学界大量引用,那么,对我国中小企业引入风险投资问题研究具有现实与理论的双重意义[1]。通过对我国中小企业引入风险投资问题研究,可以为风险投资在中小企业的引入提供借鉴意义。

二、我国中小企业引进风险投资的现状分析

在中国,风险投资在中小企业的引入起步较晚。国外风险投资业起步于20世纪初,在国内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于1985年成立,命名为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因经营不利,对风险投资方面的相关机制尚不明确,于1998年6月倒闭,这是中国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的成立与倒闭[2]。随着经济学界对风险投资认识的加深,1995年初,深圳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服务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2亿元,在其成立的3年时间里,该企业担保贷款12亿元,使之新增产值42亿元。深圳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服务有限公司成功的运行带动了中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中国风险投资业真正飞速发展始于1997一1998年。在这两年间,风险投资业被提上国家的议案,受到了全国政协的重视[3]。其实,国外的风险投资公司早就瞄准了中国风险投资这个市场,国外很多公司都在中国引入了风险投资,正如新浪背后有戴尔,搜狐背后有高盛那样,我国有近一半企业与国外风险资本有关。目前在中国市场上比较活跃的风险投资企业近34家,主要来自美国和日本。其中包括数字设备公司、中经合集团、日本软银、英特尔、高盛集团等。在这些风险投资公司中,仅数字设备公司在2015年向中国50家公司注入了4亿美元,平均投资回报率高达36%,大大高于美国本土的水平[4]。

三、我国中小企业引进风险投资过程中的问题

(一)我国社会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社会的大环境中,对风险投资机制尚不明确的今天,中小企业引进风险投资时仍然存在的管理松弛、信息缺失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就会是使得风险投资过程中成本的加大,由于经融界对风险投资相关问题不是很了解,急需要中介公司来进行指导,但在国内中介机构严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风险投资在中小企业中的发展。中小企业引入风险投资时,必须对投资的企业加深了解,只有做到知此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二)我国政府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政府相关部门虽然在90年代就将风险投资提上议案,但是至今仍未制定相关政策对风险投资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和给予一些政策扶持。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首先,风险投资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我国经济界缺乏专业的人才对风险投资做出全面系统的研究。其次,风险投资者的利益没有和具体的投资方式相挂钩,风险投资者因此对其研究较少。

(三)我国法律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风险投资于20世纪80年代登上中国的经济舞台,对于中国的经济界来说,风险投资还是一个新生的事物,没有被雕琢。近几年,虽然风险投资在中国有了一定发展,并且收到一定的重视,但是相关法律法规对其规定不完善。现行的《投资法》、《经济法》、《税法》、《合同法》等法律都没有找到对风险投资的具体规定,也没有制定一部有关风险投资的专门法律,法律的缺失大大加重了风险投资的风险[5]。

四、我国中小企业引进风险投资的对策

(一)完善中小企业风险投资机制

机制是一个公司运转的机理,只有弄清一个公司的运行机制,才能更好的掌控公司。在上文中我们也发现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的投资机制尚不明确,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中小企业引入风险投资。现在完善我国中小企业风险投资机制迫在眉睫。完善中小企业风险投资机制,首先要完善风险投资系统,要引入各种潜在的风险资金与健全风险投资评价体系。接着建立多元化的集资体系,以健全风险投资的来源,增加风险投资的渠道。我国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引进国外风险投资人才来充实我国的风险投资机制。

(二)扩大中小企业风险投资的来源

只有具备风险投资来源,才能对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加上安全网。风险资本是一项风险大,收益高的项目,往往风险与收益是成正比,风险大的投资往往收益也高。要想加大风险投资的收益,必须扩大中小企业风险投资的来源。主要渠道包括:政府方面,政府应该增强风险投资意识,加大政策扶持,给予政策指导,将有的企业闲置资金投资到需要的企业中,是资源得到最佳配置;中小企业方面,应该积极寻求大企业的资金投入,来充实自己;家庭及个人方面,将闲置的资金投入到中小企业中,实现双赢。

(三)建立中小企业与风险投资互动的融资环境

环境能够影响一个人,更能够影响一个企业。良好的融资环境能够带动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的发展。相关部门应该加强风险投资认识,制定相关的政策,加强对风险投资的支持力度。尤其是法律部门,应该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减小风险投资的风险。只有各部们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完善中小企业风险投资融资环境才能健全中小企业风险投资。

五、结语

风险投资在我国中小企业的引入具有很大前景,尽管目前为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但只要各部们齐心协力,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本文首先论述了我国中小企业引进风险投资的现状;接着从社会环境、政府方面、法律环境三个方面分析我国中小企业引进风险投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我国中小企业引进风险投资的对策,包括:完善中小企业风险投资机制,扩大中小企业风险投资的来源,建立中小企业与风险投资互动的融资环境。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我国中小企业引入风险投资问题研究提供借鉴意义。风险投资在我国中小企业的引入具有很大的市场,有进一步研究的意义。(作者单位:吉林省嘉兴学院)

参考文献:

[1]许杨.浅谈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华北金融[J], 华北金融,2015(23):12-13.

[2]李淑文.民营科技企业融资应引入风险投资理论观察[J], 理论观察,2014(233):121-123.

[3]陈红玲.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思路金融经济[J], 金融经济,2013(67):67-68.

第5篇

[关键词] 风险投资 退出机制 资本市场

科技对经济增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科技发展与产业化主要依靠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作为风险投资的重要环节必不可少,只有建立顺畅完善的退出机制,资本循环和资本增值才能实现。我国风险投资领域目前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还未建立完善的退出机制,因此为我国风险投资建立完善的退出机制刻不容缓。

一、我国风险投资退出现状分析

截至2006年底,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总量过少,有过半的投资资金固化在项目上;退出结构也有问题,表现为并购退出比例严重过少。过于简单化、缺乏效率的退出机制严重制约我国风险投资发展,退出机制已成为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瓶颈,风险投资成了“即使跑到终点也得不到奖赏的马拉松式长跑”。

二、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问题

为对目前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及时发现问题,本研究从退出机制构成角度设计调研问卷,选择了广东、上海、浙江、北京等地的风司经理、高管人员进行电子邮件问卷调研。这些人是我国风投领域的专家,有较多的风投理论知识,同时在退出运行方面有足够的实践经验。研究样本有足够的代表性,很大程度上能反映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问题。

问卷设置的9个退出障碍获得的票数都超过10票,说明9个退出机制问题在现阶段都存在,必须对其进行深入分析。而缺乏完善的法律体系,缺乏多层次资本市场和缺乏风险投资人才队伍是目前影响我国风险投资退出的最主要的因素。

1.退出场所不完善制约退出

(1)证券市场制度不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的门槛高,风险资本投资的中小风险企业很难达到上市的要求。而且我国创业板市场“千呼万唤不出来”,即使实现了出台,要建设适合风险投资退出的创业板我们还要走一段艰辛的长路。我国证券市场建立时间较短,相关监管机制尚不健全,市场主体亟待规范。

(2)产权交易市场不发达。我国的产权交易市场曾经走过一段弯路,主要是由于监管制度不健全、监管力度不足,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不少比较严重的违规行为,与真正的产权交易市场偏差较大。产权交易市场管理混乱,导致了资源过度分散,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交易成本居高不下,降低了运作效率,对产权交易市场的发展十分不利。产权交易市场自身的发育不全严重影响了风险企业以兼并收购方式退出。

2.退出环境不健全制约退出

(1)法律环境不健全。目前我国不少现行法律滞后于实践,有关风险投资退出的法律体系不健全,甚至相互冲突,同时在退出机制一些方面的立法又呈现出大量空白,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风险投资的退出。《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的制定主要针对风险投资机构,一些风险投资退出行为还没有得到法律的规范和保护,我国亟需制定专门的《风险投资法》。

(2)政策环境低效率。我国风险投资退出中政府的色彩十分浓厚,官僚作风盛行,退出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行政部门的强大阻力,政府的低效率监管和过多介入使得交易规则大为扭曲。

(3)中介服务环境不规范。目前我国中介机构的服务职能、估值科学性和真实性都远不能满足退出要求,其服务不到位、评估准确性不够均在退出时给退出双方造成严重的损失。

(4)文化环境落后和诚信缺失。我国的大型公司通常倾向自己研究项目,不乐意进行兼并;中小风险企业的管理层和创业者也不愿意通过被兼并实现退出。诚信缺失的文化环境也严重制约了退出,退出时常常会出现信息披露的不充分、不真实等问题。

3.退出主体有缺陷制约退出

(1)投资机构产权结构有缺陷。我国大部分风投机构均由政府出资设立,并按国有企业模式运作。这种情况下的退出决策往往不是最佳的,风投机构的产权结构问题严重制约了风险资本的顺利退出。

(2)投资机构缺乏高素质人才队伍。在我国的经济运行模式中,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职能基本是分开的,造成国内缺乏集企业管理、技术研发、金融知识为一身的管理人才和创业者。正是由于缺少相关的高素质人才,风险投资机构在进行退出决策和退出实务操作时容易出现失误,进而影响风险投资的顺利退出。

(3)风险企业产权不明晰。我国不少风险企业脱胎于研究机构、高校等,与原单位的产权关系模糊,难以在法律的基础上用合同的形式界定彼此之间的权利和义务,难以塑造合格的风险投资退出交易主体,制约了退出。

三、对策

基于我国国情,要完善我国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必须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产权交易市场,尽快推出创业板,进一步建设证券市场;完善退出环境建设,诸如健全法律体系,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培育市场服务中介,营造良好的退出文化环境;优化风险投资主体,调投机构的组织形态,培育风险投资人才队伍,推动新型风险企业的发展;最终构建一个多层次、运作有效、功能完善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风险投资发展现状

风险投资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产融结合方式,它对推动科技创新和进步,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结构的升级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一)风险投资规模 如表1所示,截至2011年底,样本风险投资机构管理的可投资于我国内地的风险资木总量达到了1694.85亿元,平均每家机构管理的风险资本规模为11.94亿元,是2010年底统计数的1.17倍。本土机构管理的风险资本额达982.26亿元,占风险投资机构管理资本总额的57.96%;外资机构管理的风险资本额为712.59亿元,占比42.04%(表2)。与2010年相比,本土机构管理的风险资本额比例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与2009年本土机构管理的风险资本额比例基本持平。随着对风险投资认识的逐步加深,各地非常重视当地风险投资业的发展,风险资本规模不断增长,总体上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体现为风险投资资金规模迅猛崛起、国际风险资本相继进入,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地支持了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风险资本来源 截至2011年底,在提供资本来源信息的1444.27亿元风险资本中,来自内地的资本比例为82.24%,与2010年相比增长了约为5%,而来自海外的资本比例为17.76%,与2010年相比略有下降。在对我国内地的风险资本来源的细分结构图进行分析后可以看出(表4和表5),非金融企业的资金所占比例最多,占来源于内地总资金的27.96%,其次是政府资金,所占比例达到23.78%。考察来源于海外的风险资本可以看出,与2010年相比,各来源细分结构的比例变化较大,往年一直处于主流位置的机构投资者,在2011年再次位居第一位,占源于海外风险资本总额的47.22%。值得注意的是在海外的风险资本中,政府资金来源所占比例非常低,且在逐年递减。反观我国风投资本来源现状,经过风险投资自身不断成熟和发展,我国风险资本来源主体日趋多元化,已形成了政府、金融机构、未上市公司、民间、外资机构等多元化主体并存的局面。但政策性风险资本仍处于一股独大的主导地位,相比来看,民间资本的参与程度则明显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风险资金主要是政府资金和国有独资机构组成,资本市场和民间资本始终无法给予风险投资足够的支持。而在风险投资运作成熟的发达国家中,风险资金主要来源于富裕的私人 、民间闲置资本,养老基金、保险和信托公司、社会捐助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风险资金来源渠道比较狭窄,限制了我国风险资本规模的发展与壮大。

(三)风险资本区域分布 从2011年调查结果显示出(表6),深圳地区风险投资机构管理的风险资本额位居最高,占管理资本总量的38.58%,其次是华东地区,占总比16.17%,北京和上海地区风险投资机构管理的资本额所占比例分别为2.79%和10.03%,由此可以看出,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风险投资公司管理的资本额占全国总额的80 %以上。北京、上海、深圳等经济发达的地区的风险投资规模大、发展快,已成为我国风险投资最为热门的城市。这种状况的形成也客观体现了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四)风险投资机构专业经理情况 据2011年风险投资年鉴数据显示(表7),20人以上的专业投资经理人数占19.69%,相比于2008年增加了10.83%,5人以下的风险投资机构人数减少了1.47%,数据充分显示了风险投资的专业人才的队伍不断壮大。在披露了专业背景的投资经理中(表8),具有科技技术、企业管理和金融资本运作背景的投资经理人数比例分别为25.03%、27.70%和32.58%。其中,具有企业管理背景的投资经理人数比例较2010年有所下降,具有科技技术背景和金融资本运作背景的投资经理人数比例较2010年有所提高。值得注意的是混合型背景的专业人才占比1.05%,比较前三年有所提高,但所占比值依旧较低。数据充分表明了我国严重缺乏具有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加强专业型风险投资高素质人才的培育,是支持我国风险投资行业不断发展与壮大的基石。

二、风险投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一)风险投资的资本投资规模 截至2011年,国内外风险投资机构共涉及投资金额1444.27亿元,投资规模为2008年的4.25倍。从资本投资规模来看,风险投资市场在近年来表现的格外活跃(表9)。

(二)风险资本介入的企业所处地区分布 2011年,风险资本介入的企业数共1590个,投资金额为2278.97亿元。从风险资本介入的企业数上来看,华东地区依旧高居首位,占比24.28%,其次是北京,占比22.33%,从被投资企业获得的投资总额来看,北京地区吸金最多,占比29.01%,其次是华东地区,占比16.46%,较2010年略有下降。数据表明,从风险资本介入的企业所处地区分布上来看,仍以北京、上海、深圳等经济发达城市为主要聚集区,这与地区的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整体的区域环境质量也息息相关,特别是企业孵化器之间存在着互补、共存的关系。数据也凸显出我国现存发展的问题,即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极为不平衡,明显呈现出“东强西弱”的走势格局。东部风险资本投入情况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上海、北京、深圳这三大城市在投资金额和数量各方面基本上都优于其他地区,居于较高水平。其次,虽然西部地区和中南地区风险投资数量和资金虽然逐年增加,但其所占比例出现下降趋势,从数量上来看,西部地区由所占比例10.61%下降到8.24%,从金额比例来看,中南地区下降了5.64%,4.92%。由此可见,加大国家对西部地区的重视和扶持力度,真正意义上的中部崛起战略势对缩小国内区域发展的差距至关重要。

(三)风险资本介入的企业所处行业分布 2011年,我国风险资本介入的行业分布继续呈现多元化,据统计数据显示(表11),1618个风险资本介入的项目中,传统制造业领域的投资项目数量依旧遥遥领先,共272个,占总数比例的16.81%。互联网、消费及服务、电子商务、高端装备制造等行业的被投资项目数分别为215个、125个、123个、109个,所占比例分别为13.29%、7.73%、7.60%、6.74%。金融服务领域涉及投资金额达443.99亿元,吸金量高居第一。其次是传统制造业,涉及投资金额337.27亿元,占总额比例14.67%。互联网、现代农业、软件、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通讯/电信、半导体IC、IT、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从被投资数量上看,共764个,合计所占比例高达47.22%,比2010年上升了7.38%。从被投资企业获得的投资总额来看,共吸金744.8元,占资本总额32.4%,与前一年相比略有上升。数据充分显示了,投资项目大部分向于一些科技含量高、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新兴战略性新兴产业偏移,由一些传统领域开始逐步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服务业等行业集中。企业在风险投资的推动下迅速发展,其中一部分企业已经上市。风险投资能加速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其贡献较大,效果显著。

三、风险投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建议

(一)拓宽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投资筹资渠道 资金来源渠道狭窄一直是风险投资运行中的瓶颈。拓宽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投资筹资渠道,构建和完善多元化风险投资体系,首先应该转换政府职能,不断发展和壮大专业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机构,充分发挥其集群优势,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其次,最大程度的调动民间闲置资本,充分鼓励和调动养老基金、保险和信托公司、社会捐助等资金来充实风险投资的资本,使民间资本广泛渗入到风险投资队伍中,并积极支持外资风险投资涌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当中,实现内外资本的有效结合,从而拓宽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投资筹资渠道,有效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循环的良性发展。最后,积极探索发展场外交易市场,有效完善风险投资进入与退出的体系。

(二)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创造政府正确引导风险投资发展的政策环境 资料显示,我国风投资本很大一部分来自政府资金,那么创造政府正确引导风险投资发展的政策环境对风险投资健康发展显得格外重要。对于风险投资过热的时候,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对资金走向进行合理引导,对风险投资可以顺利进入的环节,应该加以鼓励和引导。从而使得风险投资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够产生良性互动的发展。其次,政府应该加大扶持力度,主要应该包括:税收优惠、政府补偿机制、健全政府担保机制等。税收政策对风险投资有着较大的影响,目前我国针对高新企业有一定的优惠 ,如税收减免和返回等,而在风险投资机构方面却没有税收优惠。因此,政府应该在这方面尽快制定政策,来鼓励风险投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政府对风险投资进行一定的无偿补助,既可以引导民间资金的走向,又可以分担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风险,对风险投资资本的涌入是一个很大的鼓励。但从目前来看,种类和数量上都要需要大量的发展。最后,建立健全政府担保机制。采用政府担保模式,对风投资本来讲,可以运用经济杠杆来撬动更多资金来支持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发展。

(三)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投资的高素质人才培育 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等特征,所以投资面临着较大的投资风险,一般的投资者难以操作,国际上通行的方式是投资者将资金交给专门的风险投资机构来运作。那么专业型风险投资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风险投资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投资高素质人才培育十分必要。从公开数据来看,我国从事风险投资的人员具有科技技术、企业管理、金融资本运作等专业背景所占的比例远低于国际水平,专业型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匮乏。这样就导致了风险投资机构缺乏投资人才为投资项目做出正确的投资策略和判断。因此,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投资高素质人才培育,有效解决风险投资人才短缺问题,是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由于西方国家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比我国起步早,发展得更为成熟,因此,我国可以适当的引进外部专家,并与其所在机构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通过合作能够到接触和学习到国外先进的理念和投资手段。并且在引进外来人才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本土人才的培育,有计划的选派高素质人才出国深造,不断对国外先进的投资知识进行吸收和创新。

参考文献:

[1]韩琳慧:《论中国风险投资的现状及发展对策》,《金融经济》2009年第12期。

[2]柳东升:《我国风险投资现状分析及完善》,《北方经贸》2009年第3期。

[3]李晓华、吕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与政策导向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10年第9期。

[4]刘玉忠:《后危机时代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的选择》,《中国科技论坛》2011年第2期。

[5]金京淑、臧良运、尹来武:《我国风险投资的现状与发展前景》,《商业经济》2006年第3期。

[6]纪玉山、孙海梅:《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策略研究》,《税务与经济》2012年第1期。

第7篇

[关键词]风险投资;资本市场;知识产权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52-0013-01

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从广义上讲,包括对一切有意义的开拓性、创业性经济活动的资金投放。从狭义上讲,是一种主要对尚处于创业期的未上市的且具有高成长性的新兴企业(主要是新兴高科技企业)做长期股权投资,旨在促进新技术成果尽快商品化,并通过所投资企业的资本增值来实现投资回报的一种投资方式。目前,大多数学者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均采用后一种理解。

现代意义上的风险投资真正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普遍认为其产生标志是美国研究与发展公司ARD的成立),但其兴起繁荣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情。经过整整20年的发展,风险投资在美国已成为较为成熟也较为成功的行业。风险投资对美国新经济的推动作用及巨大贡献,可以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美国“二板”Nasdaq的证券市场市值超过伦敦和东京,位居世界第二。有人形象地说,风险投资带动了知识经济的发展,它代表着一个新的经济时代。

1 风险投资现状特点

第一,风险投资公司(企业)的“能量级别”低(规模小、数量少、资金弱),达不到产业规模,因而难以在高技术产业化方面起到主导作用。一些风险投资公司只有上千万元甚至几百万元的资本(1998年美国有3000多家风险投资公司,风险基金规模平均达9000万美元),只能支持一些投资少、风险低的短、平、快项目。受“块头”、实力限制,无法通过组合投资来分散风险,缺乏抗风险能力,资金难以快速地滚动发展。风险资本不足是风险投资事业不能尽快发展起来的主要原因。

第二,风险投资的融资渠道狭窄,资金流量单一、有限,导致了科技风险基金的风险投资职能很弱,风险投资行为也不规范。国外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主要有:富有家庭及个人、养老基金、捐赠基金、银行持股公司、投资银行、外国投资者等。我国目前风险投资主体主要是政府,来源主要是银行的科技开发贷款。虽然在发展初期由政府资助扶持风险企业发展是完全必要的,但随着风险企业向纵深发展,开辟多渠道的融资体制更具有长远意义。因为在政府财力有限的前提下,风险资金无法形成良性循环,同时由政府行为来代替市场的风险投资行为,往往也是低效的。

第三,知识产权制度的不完善及资金市场化程度的脆弱,使我国风险企业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加剧。一方面,我国国内的高技术市场大部分被国外产品占领,这使得我国的风险投资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资金相对比较短缺,市场化程度不高,投机者可以利用经济转型期出现的漏洞,不必冒很高的风险便可获得很高的收益。加之,我国现行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覆盖面比较狭窄,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力,损害了一些进行高技术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的利益,使他们的高投资不能获得很高的收益。

第四,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不畅,使一些潜在的投资者因惧怕“投进去,收不回”,而对风险投资望而却步。风险投资是一种权益投资,其投资对象是处于创业期的未上市的具有高成长性的新兴企业,要求有相当高的回报来补偿其承担的高风险。若只是为了获得红利,那么即便是高成长企业的很高的利润和红利也无法充分补偿这种投资的高风险,因此只能走退出渠道:高价出售、上市或回购。

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良好的退出机制。就风险投资的三种退出方式而言,首先,我国股票市场虽然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但还没有适宜高科技企业上市的第二板市场,因此风险投资公司很难将成功的风险企业辅助上市;其次,不少高科技公司、企业脱胎于高校、研究机构,它们与原单位的产权关系模糊,加上我国产权评估机构和产权交易市场不发达,使得我国高科技企业很难自由地转换产权,这又阻碍了转让股份的道路;再次,风险企业一般是在缺少资金时才会有融资需求,其创立者无法通过回购来满足这一要求,因此第三条路也行不通。这种状况造成风险投资公司进入容易退出难,无论风险企业发展好坏都不得不继续提供管理和融资,因而非常不利于风险投资的发展。

2 我国风险投资未来发展的趋势

第一,拓宽资金来源,实行风险投资主体多元化。我国应拓宽资金来源,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政府应逐渐淡出投资人的角色,鼓励更多的民营和个人资本参与到投资中,以规范市场运作。除了借鉴国外发展产业风险投资的经验,在控制金融风险的前提下,使从事养老基金、保险基金、住房基金等民间资本的这些机构、投资者以及一些具有良好市场业绩的上市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来介入风险投资领域,将为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直接融资来源与渠道,促进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

第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由于风险资本存在着周期性特征,因此能否有效地兑现资本收益,即将其所投的资金由股权形态转化为资金形态即变现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了促进风险资本的顺利循环以及增加风险资本的进入,就必须考虑建立起有效的风险资本退出机制。我国风险投资最现实可能的退出方式为企业购并,其他几种较为现实可能的退出方式依次为创业板交易、风险企业回购和买壳上市。

第三,优化风险投资的投资环境,加快制定有关风险投资的法律法规。建立规范风险投资运营机制的法律制度。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立法和监督是促进风险投资健康发展的保障。风险投资是为风险企业提供创业资本,通过管理上的参与将科技成果“孵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特殊投资,它不同于任何形式的传统投资。风险投资是一种法制化的市场行为,必须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因此,严格规范风险投资的运营机制,是保证我国风险投资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

第四,加快风险投资中介机构及项目评估机构的发展。风险投资中介机构是运用各种金融工具为筹集者和投资者服务的专业性机构,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投资顾问、资信评估机构、技术信息咨询机构、专业市场调查机构等专业机构。建立具有高度权威性的投资项目评估专门机构,由有经验的评估专家对风险投资项目进行评估等专业服务,以指导投资者进行有效的投资。

总之,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日益紧密结合,风险投资也越来越显著地发挥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尽快完善法律法规及制度建设,采取政策鼓励,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开拓风险投资资本来源,引进风险投资人才,提供最佳退出渠道及加强风险投资机制建设等措施,积极促进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健康发展,使风险投资更快地推动我国的科研成果商品化、技术产业化和高科技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第8篇

关键词 风险投资 产业集群 机理

风险投资作为一种高风险的、组合的、长期的、权益的和专业的投资,近年来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支持创新者创业、帮助投资人取得较好回报等方面,都显示出其独特的作用。综观各国成功的风险投资业,可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大都以集群形式存在,像闻名世界的美国硅谷、英国剑桥科学园、台湾新竹科技园、日本筑波、印度班加罗尔等都是风险投资业高度集群的地区。如果说风险投资业的发展是一个被世界普遍关注的行业,那么它的集群发展则是一种新型的经济组织形式。尽管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产业集群已作了深入探讨,但有关对风险投资业的集群现象却很少有人做过系统地研究。那么,是何种原因促使风险投资业也具有集群效应呢?本文对此将做深入地剖析,以期为我国风险投资的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有所启示和帮助。

1 产业集群理论的阐释

产业集群始终是区域经济研究的热门课题,最早对其做系统研究的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传统工业区理论,该理论认为,某一区域集群同一产业的企业越多,就越有利于企业所用生产要素的集群。而生产要素供给越多,就会降低整个产业的平均生产成本,并且随着生产要素变得越来越专业化,生产也就越有效率。此外,此理论还把规模经济、地理、文化与政治等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其形成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而这种环境反过来又会促进了企业及各种组织之间外部经济实现。

对产业集群的另一解释则是以中小企业合作竞争为基础的新产业区理论。该理论揭示了新产业区发展的内在动力及其区域社会经济特性,这种区域经济特征与当地社会共同体的功能分不开。在产业区内,人们有相同价值观,彼此相互合作与信任。该理论同样注重外部环境,指出企业之间应是完全对等关系,认为企业网络的形成及各行为主体在多边交易过程中的不断学习和积聚而使创新不断发展。波特也从创新角度对产业集群聚集现象进行了分析,其整个理论框架包括四方面:需求状况、要素条件、竞争战略、产业群,因为一个产业在国际上要具有竞争力,就必需具备这四个条件。

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理论则从经济地理的角度探讨了产业集群的动因,他将地理因素重新纳入到经济学分析中,并从贸易成本影响到企业的区位选择角度探讨了产业集群问题。他通过一个简单的两区域模型说明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实现规模经济而使运输成本最小化,从而使制造业企业区位选择市场需求大的地点。反过来,大市场需求又取决于制造业的分布,最终形成所谓的中心—边缘模式。但由于克鲁格曼只是通过产业内与产业间的联系来分析产业集群的动因,却未考虑其他环境因素,也就使得其结论的应用受到挑战。

2 风险投资业的产业集群内在机理分析

2.1 相互依存的产业网络体系

波特认为,任何企业都可由价值链的重组来创造低成本竞争优势。随着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由一个企业自身来完成整个价值链的创新,或者不可能、或者会产生较高成本。而风险投资又是一个涉及面相当广的复杂系统,其运作流程仅靠一个企业是很难完成的。如果主导型风险企业劝说其他企业加入,组成一个知识结构合理的团队,让其完成配套的技术创新,对风险企业和其他相关企业来说都可以获得降低成本的优势。正是这种专业化分工形成了风险企业相互依赖的网络产业群,其赖以存在的基础正是风险企业集群创造的总价值(vgi)与单个风险企业创造的价值(vi)之差δ=∑vgi-∑vi。其中,δ可视为风险企业由于地理接近而获得的外部经济,或是合作信任而使风险企业额外获得的知识溢出,其大小取决于网络中风险企业数量、专业化程度及创新质量。δ越大,企业集群就会越强大,也就会形成长期的多样化契约机制。这些契约可有效地降低成本,推动风险企业间的共同开发创新。硅谷的成功正是得益于其区域性的相互依存产业网络体系。它既有惠普、网景、英特尔、苹果等世界领先的主导性大企业,也有很多相互联系的小风险企业。截止1999年3月,人员不超过50人的科技风险企业占80%,约有4 800家。正是由于这些大企业与成千上万的生生灭灭的小风险企业,才共同推动与保持了硅谷持续的竞争优势。

2.2 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风险投资家几乎都强调人的重要性,人是第一位的,是投资成败的关键。风险投资家们常说:宁可投资一流的人、第二流的项目,而不投第一流的项目、第二流的人。这里的人力资源不仅包括熟练掌握技术、管理和金融等多门知识经验的风险投资专家,同样也包括生产、销售、技术、管理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如果某区域有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这个地区就会对需要此技术的风险企业产生巨大吸引力。同时,来自不同企业、不同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及同一企业内部的专业技术员工也可通过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与合作,相互传递信息和技术,从而加快新思想、新信息和创新技术的扩散,进而推动创新技术的产生和高科技企业的聚集。如印度的班加罗尔就是创新人才培养和储存的摇篮,它除了有10余家20世纪50年代就已赫赫有名的科研院所和大学外,还有近80所小型工程技术学院,每年能培养3万名工程师,其中1/3是各种软件人才。此外,海外印裔人口也有近2 000万人,他们许多人将技术、资本、经验和创新精神带到了班加罗尔,有效地促进了印度软件产业的发展。

2.3 充裕的资金支持

风险投资是一种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要想使风险企业快速成长,除了要受到人与技术的推动,还离不开充足的资金支持。因此,各国政府起初为了扶持风险投资业的发展,纷纷采取财政补贴和建立风险种子基金等措施,但政府的投入力度要受制于自身的财政状况,而且各地区又是有差异的,受惠对象也仅限于本地风险企业。而事实证明,政府参与风险投资并不是发展风险投资业的一条有效途径。为了获得充足的风险资金,各国政府相继都采取了很多优惠鼓励政策,并加强了资本市场的建设,使得风险投资的供给主体向多元资金投入型发展,美国就是一个典型实例。

2.4 富于创新的人文环境

良好的人文环境是风险企业成功的关键。在充满创新文化的环境下,可摒弃传统企业模式,追求企业的人性化和个性化,极大地调动控制人力资本的寻常人。在存在“勇于创新、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崇尚竞争、平等开放、知识共享、讲究合作、容忍跳槽、鼓励裂变”的创新文化气氛下,人们可以相互支持与合作,从而加速了新思想、新观念、信息和创新技术的扩散速度,节省了交易成本,最终使风险企业蒸蒸日上,脱颖而出。例如硅谷,上至高层管理人员、下至普通职工,每一个人都具有创新精神。在硅谷信息的传递比美国其他任何地方都快,许多工程师求职的信条是:富于创造力的小企业远胜过大企业。这也要归因于美国独特的民族气质,其核心就是“西部开拓”的创新精神,这种民族气质恰好与风险资本投资天缘巧合,构成了风险投资产业集群产生和发展的土壤。

2.5 完备的中介服务体系

风险投资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投资,需要各方面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作为风险投资活动的参与主体不可能是通才、全才,所以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中介机构就成为风险投资正常运作不可缺少的条件。国际经验表明,中介机构既是风险投资运作之必需,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专业化分工的结果。一个国家中介机构的健全是体现其风险投资业集群程度大小的重要标志,是风险投资顺畅循环、实现增值的重要保证。聚集可以使风险企业共享这些中介机构带来的外部规模经济性。硅谷之所以集群了很多风险企业,关键在于有比较完善的中介服务机构,它们为风险企业的集群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化保障。

3 风险投资业的产业集群模式

3.1 产业关联型

产业关联型是指由生产的纵向和横向关联形成的风险企业集群模式。这种类型既有生产同类产品或处于相同生产阶段的同产业企业,又有直接具有上下游产业链关系、生产互补品、配套品或具有专业化服务性的辅助企业。尽管这类风险企业之间的关联错综复杂,但往往以具有直接上下游产业关联的少数几个企业为主导,其余企业或为其提供互补品或配套品生产,或为聚集区内所有企业作专业化服务。如计算机产业发展就须电子、软件、材料行业的强力支持,一旦它们都得到专业化发展,计算机产业的规模经营才得以实现。

3.2 资源共享型

资源共享型是指企业受益于某一区域特有的公共资源而形成的风险企业集群模式。企业最初选址要考虑范围经济性,导致范围经济的共享资源包括产品原料体系、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体系等。许多同类或不同类的风险企业都有许多共享资源,这样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

3.3 知识密集型

知识密集型是指依托高校、科研机构等形成的具有科技含量较高的风险企业集群模式。这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形成的极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集群,美国的硅谷就是杰出代表。这种类型的企业集群有别于传统企业:一是所要求的科技含量较高,绝大多数都是高新技术企业;二是受技术创新、吸收和应用的影响比较大,受技术商业化程度的影响较高;三是风险企业的成长严重受技术生命周期和发展方向的影响;四是企业经营的高附加值和高风险并存。

3.4 外力驱动型

外力驱动型是指在外生环境驱动下形成的风险企业集群模式。外生环境各种各样,形成的集群方式也形态各异。世界上的绝大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区的风险企业都属于由国家的政策导向和行政部署形成的风险企业群,它们的集群起初并不是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形成的,而是政府的优惠政策和行政部署驱动起了很大作用;还有一类是基于投资来源国或地区与投资东道国或地区的双边经济贸易关系和文化而形成的风险企业集群。如我国港澳地区的风险投资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台湾投资集中于福建,日本投资则集中在辽东地区;再有一类是由大企业改造、分拆而形成的风险企业群。像日本筑波的风险企业就是典型实例。不管集群属于哪种形态,维持和决定集群持续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风险企业的产业链,外生条件并不能长久地维系。

4 我国风险投资的集群现状分析

4.1 相互依存的风险企业网络体系并未真正形成

我国的风险企业大多是通过依靠提供土地、行政命令和优惠政策等措施而形成的空间集群。这种集群模式使得许多风险企业大都是因为外部的优越条件嵌入的,而不是依赖内在价值链自然衍生而形成的,这样企业间就难以形成依靠各自核心竞争能力相联起来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网络体系,最终导致企业集群“先天不足”,价值链整合力度不够、结构单一、企业关联度低、缺乏协同效应和植根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地区政策差距日益缩小,这种空间上的聚集就表现出很大脆弱性,当某一区域的土地成本、劳动力价格等区位优势及税收优惠政策发生变化时,这一区域内的一些风险企业就可能会向其他政策更优惠的地方流动。

4.2 高素质风险投资人才的缺乏

风险投资是一种现代新型投资方式,涉及诸多学科的理论和知识,实践性极强,对人才素质要求很高,直接决定着风险投资的成败。而我国目前现状是,虽有大量科研成果,但缺乏既有技术、管理,又有金融等专门经验的人才对其商业化前景的准确评估,致使现在大部分风险投资基金不敢投出去。而科技人员虽然有创业热情,创新能力也较强,但他们由于缺乏管理和融资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也不能把科技成果真正产业化。外资和民间资本虽然有进行风险投资的意向,但由于相互缺乏信任,也很难找到可靠的人。所有这些都是长期以来我国缺乏高素质的风险投资复合型人才造成的。

4.3 风险企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对于产品生命周期短暂的高新技术风险产业来说,一个创新产品比较容易达到成熟阶段。当达到成熟阶段时,产品的利润就降低,竞争加剧。此时,企业要继续获得竞争优势的策略一般有差别化竞争和低成本竞争。低成本竞争可能会因其他风险企业更低的成本而使得该企业被淘汰,而采取差别化竞争的企业则必须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才能获得竞争优势。目前,我国的技术创新尤其是持续创新能力不强,大多数企业以引进国外成熟的高新技术为主是导致我国风险企业竞争力不够强大、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重要原因。

4.4 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渠道不畅

国际经验表明,风险资本主要来源于机构投资者和个人等多渠道的民间资本,政府作为公共事业的管理者,则着重通过制度安排来扶持风险投资。而我国目前风险投资规模较为狭小,资本来源过于单一,大部分靠各级政府和国有企业的直接投入获得。由于政府和国有企业资金运用的垄断性、来源有限性以及与风险投资本质的相悖性,政府的过度参与必将极大制约民间风险资本的发展。

4.5 风险企业的中介服务机构不完善

风险资本从筹措、投入到退出都离不开中介服务机构,它是以消除投融资者之间的信息非对称为目的,提供资金供求双方的匹配、信息咨询、培训等服务的平台。目前我国虽然建立了一些中介机构,但大多数独立性较差、地方行政色彩浓厚、市场条块分割现象严重。一般中介机构都挂靠在行政机关、事业和企业主管部门等,很难保证人员、资金与管理等方面的独立性,势必影响执业过程中的公正性。此外,由于各类中介机构缺乏必要的行业自律管理和法规规范,导致中介机构降低职业职守,违规违法现象严重,从而削弱了其在社会上的中介地位。同时,在资本市场中,风险投资业务的法律地位和准则明显不足,相关法律尚未制定;各个中介机构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执业标准体系,各地中介机构都按自行标准开展业务,形成了法度不一、各自为政的局面,从而导致中介机构缺乏信用认知性。

5 对策与建议

(1)各级地方政府应从产业组织的战略高度,选择合适的行业,在公平、互利的基础上,引导风险企业走集群化的发展道路。政府应尊重集群的内生性规律,要注重某一区域内主导风险企业的培养,发挥它们的“羊群效应”,通过其产业环节的支解,衍生出一批具有紧密分工与协作关系的关联小企业,进而形成一个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产业技术链,从而推动整个风险企业集群化的成长和网络体系的形成。

(2)风险投资产业集群的成功,人才无疑是第一大要素。为此,要通过实践,发现和培养有潜力的人才;要有计划地把国内有一定风险投资管理经验的人员送到国外发达国家培训;要聘用在国外从事风险投资的华人专家回国工作;尽快建立对风险投资家的激励约束机制。

(3)疏通民间资本转化为风险投资的渠道,实现由单一的政府投入型向多元化投入型发展的转换。为此,我国在目前法律体系的现状条件下,要尽快制定《风险投资法》,为风险投资机构的设立、运作与收益分配提供法律依据。

(4)完善风险投资的服务体系建设。尽快培育中性的风险投资中介机构行业协会,对各机构进行分工与协作,发挥其服务体系的整体功能。加强中介机构的自律建设。完善中介机构的外部法制环境,尽快出台和完善《证券发行和交易法》和《投资顾问法》等各种法律法规。加强从事中介机构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加快各种信息服务业的建设步伐,形成全国统一的、与国际接轨的风险投资中介运作体系。

参考文献

1 成思危.中国风险投资形成、发展的战略思考[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2

2 刘曼红.风险投资的第三要素——人、人、人(中)[j].中国科技信息,2000(20)

3 孟薇,钱省三.印度软件产业研究[j].科研管理,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