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科学管理的主要观点

科学管理的主要观点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22 09:32:2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科学管理的主要观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科学管理的主要观点

第1篇

    【论文摘要】首先阐述了管理科学的发展经历以及在管理活动中管理思想的形成,最后论释了管理科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可以称其为“科学”的学科,历经一百多年的理论行探索和实证性研究,渐次地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立的科学门类。这主要从两个层次上去理解:一方面是说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理论研究基础,即在独具特色的学科门类上逐步完善了本学科的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完善了支撑本学科发展的理论研究基础;另一方面是说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建立了独立的实证研究方法,即实证研究的技术、方法和工具逐步完善和成熟。此时,管理可以称其为“科学”,即管理科学。

    无论是管理诸学说的多维思辨和发展,还是理论工具、研究范式、技术方法的形成过程,无一例外都基于管理实践者脚踏实地的“实务性研究,,和基于数理思维的理论研究者的“科学性探索”的整合。管理科学经历了长期不断的传承和创新,才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学科体系和理论基础。

    一、在管理活动中积淀了科学管理的思想

    1.早期的管理活动产生了科学管理的诉求

    在漫长的长达几千年的管理活动中,人类一直在探索行之有效的管人之术,当人们难以解释其根本之时总是加以神化或虚幻化,这也就带动了神学、哲学和巫术的发展。当人类渐次地接受科学价值观以来的近100多年来,人们更相信管理是一门科学,更崇尚科学管理的手段,这也是管理科学理论建立的思想基础。

    科学管理思想的建立,起源于企业管理者“实务性研究”的重大发现,他是美国费城的米德维尔钢铁工厂的总工程师,后来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frederick w. taylor 1856~1915),长期的作业和作业管理实践,终身探索科学管理方法力图解决如何提升单个工人的生产率问题。1881年,泰勒通过对工人操作动作的研究和分析,消除不必要的动作,改正错误的动作,确定合理的操作方法,选定合适的工具等,这些让泰勒总结出来一套合理的操作方法和工具培训工人,使大多数人都能达到或者超过定额。这也是早期科学管理的实务性研究成果。1911年,泰勒将实务性研究上升到理论研究层次,其标志就是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这是世界上第一本科学管理著作,它标志着人类在长期管理实践中科学管理思想的形成。

    2.科学管理研究的深入和思想的成熟

    泰勒的懈学管理原理》铸就了科学管理学说的建立,这仅仅是开辟了一个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还不能断言此时此刻进入了管理科学的研究时代。

    随后的十几年里,吉尔布雷斯夫妇(frank b .gilbreth,1868-1924;lillian m.gilbreth, 1878~1972)的动作研究和工作简化方面为科学管理的方法做出了重要贡献,与泰勒相比吉尔布雷斯夫妇的动作研究更加细致和更为广泛。在制造业比较发达的美国,致力于以科学手段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的研究者与日激增。科学管理学说仅仅是利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雇主的低成本诉求与作业工人不断要求提升工资诉求之间谋求平衡点,其重点是从工业工程和经济学的角度来观察和分析各种要素间的均衡点。

    二、从科学管理到管理科学研究体系的形成

    1.从科学管理到管理科学的技术路线分析

    科学管理可以被看作一个研究方向或一家之学说而已,管理科学的研究就较为宽泛,科学管理一旦升华到管理科学说明在此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有着重大差异。所有称得上是‘科学”的,诸如“管理科学”、“经济科学’和“社会科学’瞥,都必须建立自己独立的、特有的学科体系;都必须建立独立的属于自己的基础性理论平台。从科学管理到管理科学体系的形成必须经历三个阶段:

    首先,科学管理学说得到发展形成了不同的科学管理学说体系。各家之言的枝繁叶茂带动了支撑这些学说的理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其次,科学管理的不同学说渐次的找到支撑各个研究方向的理论分支,形成理论研究分支,即“管理学”的形成。管理学的建立为探索管理科学的原理、机理和本质勾画出白己独特的理论支撑。

    再次,就是管理学方法或者研究范式的成熟,管理学发展到一定程度,借用和移植了其他科学研究的工具和研究方法形成了本学科的研究范式。如科学学、系统科学、工程学、运筹学和数学工具的广泛应用,使管理科学的发展构筑了强有力的论证工具和研究方法。

    最后,形成了本学科研究的独特方法和基础理论研究范式,找到了隶属于本研究范畴的科学研究的逻辑体系和理论根源。管理学这门学科就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管理科学”了。

    2.管理科学发展过程中的“管理丛林”时代

    管理的实务性研究和理论性研究在上个世纪中叶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为管理科学体系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哈罗德?孔茨(harold koontz,1908 ~ 1984),1961年12月,在美国((管理学杂志》上发表了《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认为由于当时各类科学家对管理理论的兴趣有了极大的增长,由于他们研究条件、掌握材料、观察角度及研究方法的不同,必然产生并形成不同的管理思路,他当时划分了六个主要学派。1980年,孔茨又在惜理学会评论》上发表俩论管理理论的丛糊一文,指出经过近二十年的时间之后,管理理论的丛林不但存在,且更加茂密,至少产生了11个学派。孔茨把管理学派发展枝繁叶茂的现象称之为“管理理论的丛林”,简要地概括了当时管理理论研究学派的“从林状态”。

    也就是基于管理的理论性研究和实证性研究进入“枝繁叶茂”的管理理论丛林阶段,为管理科学体系的形成开辟了了一个新的时代。但是,如果这一“森林景象”,没有探究隶属于自己的、独立的理论支撑使学科发展变成一棵有根有干的参天大树,就永远没有本学科发展成为一门科学的可能。管理进入了下一个阶段为理论基础的建立‘寻根”阶段。

    3.管理科学发展的“寻根”时代

    管理科学的发展进入了各自学说和门类寻找属于自己的理论支撑的时代,在这一时期,理论研究者大都借鉴和移植其他成熟的科学工具、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理论支撑着本学说的论点。

    (1)系统论的引入和借鉴。引入系统论,主要是因为管理理论丛林时代的各家之说既不能举证其他学说错误的科学证据,也不能科学地论证自身学说打处处可以行之”。人们发现了管理系统的存在,即管理是一个系统,不能简单地考量其局部而得出结论,于是管理理论研究借鉴“系统论’,为其研究基础和技术支撑就显得非常及时和必要了。系统思想作为一门科学的系统论,是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l. v贝塔朗菲((l. von.bertalanffy)创立的。他在1952年发表“抗体系统论”,提出了系统论的思想。1973年提出了一般系统论原理,奠定了这门科学的理论基础。1968年贝塔朗菲发表的专著:《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该书被公认为是这门学科的代表作。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优化系统观点看问题,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遍存在的。这一观点支撑着管理首先是一个系统的观点,要求管理者不可孤立的单要素分析某一特定事件。

    (2)控制论的引入和借鉴。引入控制论主要是强调了管理的核心职能,“控制和监督”,在管理的实证性研究和理论性研究上都需要相应成熟的理论性研究成果的支撑。成熟的控制论理论研究标志性成果应该是1948年诺伯特?维纳发表了著名的《控制论》一书,维纳把控制论看作是一门研究机器、生命社会中控制和通讯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更具体他说,是研究动态系统在变的环境条件下如何保持平衡状态或稳定状态的科学。控制论认为管理系统是一种典型的控制系统。管理系统中的控制过程在本质上与程的、生物的系统是一样的,都是通过信息反馈来揭示成效与标准之间的差,并采取纠正措施,使系统稳定在预定的目标状态上的。从理论说,适合于工程的、生物的控制论的理论与方法,也适合于分析和说明管控制问题,管理是控制论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人们对控制论原理最早的认识和最初的运用是在管理面,从这个意义上说,控制论之于管理恰似青出于蓝,用控制论的概念和法分析管理控制过程,更便于揭示和描述其内在机理。

    (3)协同论的引入和借鉴。引入协同论主要是强调了管理的协调职能,这也是确保系统效率的关键所在。“组织和协调”,在管理的实证性研究和理论性研究上都需要相应成熟的理论性研究成果的支撑。协同论(synergetics)是研究不同事物共同特征及其协同机理的新兴学科,它着重探讨各种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时的相似性。协同论的创始人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物理学家哈肯把这个学科称为“协同学”,一方面是由于我们所研究的对象是许多子系统的联合作用,以产生宏观尺度上结构和功能;另一方面,它又是由许多不同的学科进行合作,来发现自组织系统的一般原理。

   协同论应用于生物群体关系,可将物种间的关系分成三种情况:竞争关系;捕食关系;共生关系。每种关系都必须使各种生物因子保持协调消长和动态平衡,才能适应环境而生存。协同论的领域与许多学科有关,一些理论是建立在多学科联系的基础上的,协同论的发展与许多学科的发展紧密相关,且正在形成自己的跨学科框架。协同论的出现是现代系统思想的发展,为处理复杂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4)其他理论引入和借鉴。近些年来,管理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寻根阶段,各个理论分支逐渐成熟,并各自通过移植和借鉴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独立的理论支撑和技术工具及方法。

    我国管理科学理论研究的基础是借鉴了数学、经济科学、心理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成熟理论和方法,其中数学主要指运筹学、统计学、微分方程、随机过程、模糊数学、离散数学等。如运筹学、博弈论的引入为管理决策方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信息科学、通信科学和网络数据库技术为管理控制和预警提供了外部支持:而线性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随机序列分析为管理预测提供了科学工具和技术手段;某些理论研究方法诸如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也在管理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为管理的评价提供了科学技术方法。

    4.管理科学发展的“思辨”时代

    管理科学发展经历了寻根阶段之后,其发展方向变得渐次的清晰和有序,每一门类的子学科发展还必须经历“思辨”过程。所谓“思辨”过程,就是理论性研究的科学理论探索和实务性实证研究的辨析,经过这一辨析过程。管理科学将移植和借鉴的其它科学门类的技术工具、科学方法和原理在管理的实务性应用中探究其特殊性和独立特质,以寻求自身在学科门类上的独特性和完整性,借以形成独特的“管理科学”的理论与学科门类发展体系。

    三、管理科学研究体系的形成脉络和展望

    1.管理科学发展的脉络综述

    (1)管理科学的发展是与管理的实践者和研究者的科学价值观念的形成相联系。

    (2)管理科学的启蒙应来源于“实务性研究’,不断探究和经验总结。(所谓管理科学中的“实务性研究”是指管理行为的实证研究、管理方法研究和管理技术研究。)

    (3)管理科学的发展应依托于“理论性研究”的长期探索和发展。(所谓管理科学中的“理论性研究”是指对管理行为探寻其本源、确立管理理论发展根基、构架嫁接、移植和创新管理理论的基础。)

    (4)在实务性研究和理论性研究的相互辩证中得到发展。

    2.管理科学发展的展望

    现代计算机技术、网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趋势日趋明显。为了适应现代竞争的需求,管理科学理论研究也必然呈现出一些新的观点或学说、呈现新的思维和学科门类。

    (1)借鉴创新学及其学科体系的研究成果。在管理科学的研究中有关创新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的借鉴将成为管理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创新”是现代企业管理实务性研究的核心和重中之重。管理创新及其相关子学科门类必然得到发展,它是企业生存与发展,提升核心能力的基础。为满足企业管理的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方法创新的需求,创新学相关理论及其技术工具的广泛应用势必成为管理科学研究发展的未来。

第2篇

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是我国会计学专业的三门核心课程,但是三者在内容上的重复率达60%以上。其中,成本会计是管理会计的前身,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内部核算的需要,成本会计已经发展成了具有与管理会计一样的关于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决策信息的职能,成本管理会计发展成了以管理为中心的成本管理会计;而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交叉主要集中在资金时间价值与长期决策分析、存货控制、销售预算、经营杠杆与本量利分析、业绩评价等方面。鉴于以上实际情况,为了解决三门学科的交叉问题,可以将三门学科进行整合,将财务管理单独分离出去,然后将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进行整合,形成成本管理会计。

二、成本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

成本管理会计的发展是在对心理学、管理学、社会文化学、历史学等相邻学科的借鉴、运用和创新,其中对成本管理会计影响比较大的是管理学。

1.古典管理理论与相应的成本管理会计思想

(1)科学管理管理理论与管理会计的产生

泰罗于1911年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科学管理的概念,其理论思想主要有:产品差别计件工资制;科学的挑选工人;工作标准化;能力与工作匹配等。当时的工业化程度快速增长,传统的成本核算的方法已明显不能满足企业适应竞争力需要的要求,于是具有预测未来功能的预先控制新职能应运而生,这标志着管理会计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但是此时的成本核算还很不系统,它仅是为适应泰罗科学管理理论而附带产生的理论,并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方法体系和理论。(2)一般管理理论与管理会计职能法约尔于1916年在《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首次提出了一般管理理论,它对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做了进一步的完善,提出了要重视各个职能科室管理的思想,指出管理的职能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与之相对应的成本管理会计的职能发展为规划、组织、控制和评价。

2.行为科学理论与行为管理会计

为了解决经济危机和早期的管理理论忽视工人的个人发展和情感需要的问题,很多学者于20世纪30年把社会学与心理学引入到了管理中来,于是出现了行为科学理论。这一时期的理论主要集中在有关员工的个人需要、动机、激励和同管理直接相关的领导理论两个方面。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管理会计思想主要有:①决策行为观:管理会计的应用在决策中必须做到协助企业进行目标多样化决策,寻找满意解,使之与企业目标相协调。②预算行为观:吸收下级的预算决策,制定多样化、多层次的预算体系。③控制行为观:从物质与精神方面激励员工,保持局部与整体目标的一致性,同时经常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差异分析,然后与预算执行层进行探讨分析。

3.现代管理理论与现代管理会计

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出现了大量的管理学派思想,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经验主义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管理科学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等,形成了“管理理论丛林”。产生重大影响的思想有决策理论学派的“管理的关键在于决策”,管理科学学派的数学模型在管理过程中的运用,经验主义学派的案例的归纳整理研究等。这段时期管理思想的发展直接推进了管理会计思想的发展,赋予了管理会计新的研究方法,管理会计开始重视如何为管理会计计划和管理控制提供及时和有用的信息,形成了以决策与计划会计和执行会计为主题的管理会计结构体系。

三、成本管理会计的逻辑起点

逻辑起点是成本管理会计框架构成的出发点,对框架的构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关于逻辑起点的问题也是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本质起点论:中国煤炭经济学院的王棣华教授认为本质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属性,它可以很好的回答管理会计是什么,进而指导管理会计框架的构建。对象起点论:中国人民大学的孙茂竹教授认为,“对象”针对性强,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因此管理会计的对象可以作为管理会计的逻辑起点。目标起点论:中央财经大学的孟焰教授认为,管理会计的目标居于最高层次,指引着管理会计的发展,因此管理会计的逻辑起点应是管理会计的目标。目的起点论:以孟焰为课题主持人的《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研究》在2007年,在分析了各个逻辑起点的优劣后指出,以目的作为逻辑起点可以保证企业资源的合理使用和配置的优化,因此提倡以目的作为管理会计的逻辑起点论。

四、成本管理会计的框架构成

第一种观点认为管理会计的理论框架为:①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基础;②管理会计的本质;③管理会计的目标;④管理会计的对象;⑤管理会计的要素;⑥管理会计的基本原则。第二种观点认为管理会计的框架构成为:①管理会计的起点理论层次;②管理会计的基础理论层次;③管理会计的核心理论层次;④管理会计的实务理论层次。第三种观点认为管理会计的框架构成为:①管理会计的目标;②管理会计的概念;③管理会计的原则;④管理会计的技术。

五、总结

第3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矿山企业;科学管理

我国有色矿业作为国家特种矿业,担负着国家各类稀有资源的开采开发利用工作。有色矿山企业作为国有企业,其生产运营管理涉及到对技术、经济和人的管理,是跨自然学科、技术学科和社会经济学科的跨学科科学。现阶段我国有色矿山企业在管理方面,与技术先进的国家比,无论是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管理方法都相对落后,这对我国的稀有资源利用和增强有色矿业国际竞争力极为不利。因此,在我国有色矿山企业中引入科学管理是极为重要的。

一、有色矿山企业开采经营特点

(一)开采经营目标对象的特殊性

有色矿山企业的开采对象是有色矿产资源。这类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开采利用过程是不可逆的。从保护国有资源上来说,有色矿山企业必须合理利用资源,提高矿产资源回采率,如果回采率不高,地下的部分矿产资源就会成为永久的损失;从企业经营来说,较低的回采率会使国有资本的投入得不到应有的收益;从生产管理上来说,回采率低会造成采掘比例失调、生产量下降、矿井服务年限缩短和矿井的提前闭坑。

(二)矿址选择的特殊性

对于矿山企业来说,矿址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要考虑到成本投入、选矿、交通等问题。一个矿山的建设投产准备工作量巨大、时间周期长。并且矿山建设由于受到矿床和地质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而增加了其复杂性。尽管勘察技术部门在选矿勘察阶段做了大量细致的勘察工作,会给企业决策层提供矿体的形态、矿石赋存状态、外部围岩和水文工程地质条件等详细资料,但仍难免因勘察交底、地质变化等主客观因素造成矿山建设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加之由于矿山矿址多处于交通不便的偏僻地带,交通运输难度可见一斑。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在进行矿山建设时,必须首先或同时进行矿山道路建设,这也延长了矿山建设的周期。

(三)采掘生产的特殊性

矿山企业生产的采掘工作面不断移动,管理工作和技术工作都比较复杂。矿井生产工作主要是掘进巷道和回采矿石,它们都是按照一定的工序循环作业,每完成一个工作循环,工作面就前进一步。由于矿山开采的矿体,一般都不是一个规则的几何体,对于不同矿体都要提供施工单体设计和管理措施,才能保证生产安全和正常生产。

(四)矿山企业生产安全的特殊要求

矿山企业大多是地下作业,生产安全问题突出。要做好井下安全保障措施,要在各项硬件设施和技术指标都能保证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的前提下进行生产。

二、有色矿山企业的科学管理思想

科学管理思想是现代化矿山企业管理的思想基础。在当今这个时代,有色矿山企业必须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充分考虑主客观条件,制定矿山企业生产经营的总体战略计划,其中包括矿山开发、财务管理、人才储备等。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企业各级经营管理干部的思想,各级各类经营决策要做到统筹兼顾、可持续发展。要以开拓创新精神和自觉自发的执行力对企业的科学决策付诸实施。要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将矿山企业的整体视作一个系统。我们的生产经营活动就是要使整个系统低成本、低风险、高效率地运行。使国家的珍惜资源得到更加充分有效的利用。要科学的开展人力资源管理。要做到以人为本,把人力当成资本,努力挖掘人力资源的巨大潜能,把开发人力资源放在首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而不是只是使用劳动者,让其简单地进行重复劳动。

三、有色矿山企业的科学管理方法

科学管理方法主要表现在对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事物,从定性概念发展为定量分析,从依靠经验判断逐渐转向应用数据模型和方法与经验判断相结合来进行决策。包括:经营预测和决策方法,质量控制的统计方法,全面经济核算,库存管理技术,线性规划,投入产出分析等等。

我们要在矿山经营管理中推行有效地推行全面质量管理,要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标是让市场满意使本企业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要做到质量品控预防在前,即从管结果变为管因素;过去的就事论事、分散管理,转变为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进行全面的综合的管理;围绕质量开展全员的工作;并强调不断改进过程质量,从而不断改进产品质量。开展全面管理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三全一多”:“全员的质量管理”、“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企业的质量管理”、“多方法的质量管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区别不同的影响因素,广泛、灵活地应用多种多样的现代化管理方法来解决质量问题。

第4篇

关键词:电网企业 物资需求计划 科学管理 准确性 计划性 严谨性

当前电网企业物资管理主要以物资管理部门为主、专业部门为辅。物资管理部门审核由专业部门编制的物资需求计划,并进行物资采购与发放。因缺乏基层电网工程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的有机参与,专业部门在编制物资需求计划时考虑欠周全,比如对工程进度、施工顺序考虑不全,致使物资采购跟不上供应需求。故此,科学管理电网企业物资需求计划,实现物资精益化管理迫在眉睫。

一、确定电网企业物资需求计划科学管理的目标

要确定电网企业物资需求计划科学管理的目标。进一步加强事前策划,构建“需求部门提前编制、现场项目部具体实施、专业部门集中管理、各部门协同管理”的物资供应科学管理模式。开展精益化电网企业物资需求计划管理,针对主要设备材料要进行集中管控,有序做好重大工程物资的供应保障,推动物资供应的专业化、标准化建设,确保物资供应计划的顺利、有序执行,提升产品服务质量。

二、电网企业物资需求计划科学管理的策略

电网企业物资需求计划的科学管理需要首先从电网企业年度物资需求计划管理着手作为出发点,根据批次采购计划与批次外采购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合理利用协议库存采购计划的新模式,推动信息系统在电网企业物资管理中的深入运用。

1.运用信息系统,提高管理效率。

推进信息化建设是实施物资需求计划科学化管理的有效途径。为了方便现场工程项目部、专业部门、需求部门能够及时掌握最新的物资库存信息,物资管理部门要及时诸如物资供应商、分装规格、品种、采购年限、金额、数量等与库存物资相关的详细信息;与此同时,物资管理部门需要及时对信息系统中经常需要用到的包括物资历史使用情况、当前仓储信息、采购方式、物资图片、物资编码等在内的信息进行更新,逐步形成由统购统配平台、电子商务平台、ERP系统、物资管理图文信息系统等相贯通的物资管理系统框架,切实提高物资计划管理人员提报计划的准确性和管理工作效能,实现电网企业物资需求计划管理工作的专业化、科学化和标准化。

2.科学制定协议库存采购计划。

协议库存采购计划是电网企业物资需求计划科学化管理的直接体现。协议库存采购计划是为了及时响应物资需求而进行的一项业务创新,对降低库存资金的占用量、科学减少实物库存的数量,进一步提高集中招标采购规模与效益效率大有裨益。要合理安排物资需求周期、数量以及种类,批次上报协议库存计划。结合供货周期、供应商的供货能力以及建设工程的施工进度来进行上报月度实际需求计划。以期实现“库存零积压、工程无缺货”的理想状态。

3.精细分类批次采购计划。

年度物资需求计划的执行需要通过批次采购计划来实施。批次采购计划是安排物资采购活动的依据。批次采购计划要精细分类,且要准确、及时编报。批次采购计划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供货周期、物资需求种类、物资采购规模、工程建设进度等因素。精细分类批次采购计划需要从两方面着手:其一,要重点采购物资。当前我国电网企业能够合理控制工程预算,上报的许多粗略项目均被大量“缩减”。基于此,批次采购计划要把握重点,应用灵活多变的采购方法。电网企业要严格按照不同物资对工程的不同的影响程度来决定是否采购某种物资、采购的数量以及资金投向等问题,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工程建设的稳步进行。其二,要清理积压库存。按照库存时间和质保期对库存物资进行分类清理,对超过两年未领用和质保期敏感的物资要重点关注,从库存结构着手对这些积压库存进行详细分析,找出积压原因,并寻求解决措施。优先盘活库存,尽量降低库存贬值、报废与积压的风险,并为批次采购计划提供切实的参考依据,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4.批次外采购要细分严控。

批次外采购指的是因电网安全、不可抗力以及政府的要求等相关性因素,致使物资需求部门无法根据规定将批次采购计划和物资需求计划及时报送而产生的物资采购行为。细分严控批次外采购需要从两方面着手:其一,要严格控制临时采购。不得批准随意采购的物资,要严格控制需要临时采购的物资,对确实需要采购的物资要进行充分地论证。必须要求相关部门写明采购的原因,并经物资分管领导批准才可进行采购。其二,要优先调配紧急采购。要尽最大限度调动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已核实的紧急采购。形成全省“大仓库”的意识,对省内各地市县企业可供调配的物资时刻关注,一旦有紧急需求,根据“先近后远、由内而外”的原则进行优先调配,以期最大程度上缩短物资的采购与供应周期,提升电网企业的物资需求计划的科学管理效能。

5.年度物资需求计划要精确计算。

电网公司按照历年实际物资需求情况、财务计划和年度综合计划制定年度物资需求计划,科学预测企业全年度的物资总需求。精确计算年度物资需求计划需要从源头着手,形成工程物资需求。各计划期需求和一次性需求构成了工程需求量。而一次性需求则主要分为三步:第一步按照技术措施、施工方案和设计文件套用或者计算施工预算中建设工程的主要设备材料需求表;第二步根据施工方法套取相关材料消耗定额,获取建设工程各种消耗性材料的需求量;第三步则为汇总阶段,求得建设工程总共需要的设备材料数量。一次性需求量确定后,就可以确定各计划期的需求量。根据项目的进度,将需求计划详细分为年度、季度、月度物资需求计划,并分批次进行上报。精确计算年度物资需求计划需要深入现场调研。电网企业年度物资需求计划需要考虑仓库常用物资的储备情况,以便应对突发需求的产生,确保施工和生产所需物资的连续供应。电网企业物资计划管理人员应该深入现场进行调研,核实物资库存、适用范围、使用功能、技术参数、规格型号以及需求量等信息。按照调研结果,遵循“照顾一般、保证重点、全面安排”的原则,对物资定额和储备进行修订,实现物资计划管理的最优化,合理调配物资,尽量减少库存积压情况。

三、结语

电网企业物资需求计划的科学管理还需要强化责任落实,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突出人的主动性。必须突出管理职责,强化责任落实。将业务标准精细到每一个环节,将责任精细到每一项业务、每一个岗位,明确电网企业每一位员工参与物资需求计划的责任,切实提升物资需求管理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邬斌弢,张玉鑫.基于双向协同的物资需求计划管理在电网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华东电力,2012,05:913-914.

[2]毕子健,王翎颖.电网企业物资计划管理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3,29:181-183.

[3]杨学华,伍赛君,彭雁.电网物资需求计划管理相关问题探讨[J].商业会计,2014,02:44-45.

[4]宋斌,卜涛,张洪青.电网建设项目物资需求预测研究[J].物流技术,2013,05:319-321+336.

[5]吴宗文.电网企业物资集约化管理探讨[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Z1:62-65.

第5篇

教育管理的深化改革在中国现代教育体系建设中,已经居于核心地位。以教育部2010年3月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内容为例,第三部分的六个章节和第四部分的五个章节的实质,都是阐述未来10年为实现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发展任务所要采取的制度政策和措施,从教育管理学角度看,可以视为教育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范畴。这就是说,在国家教育总体战略、发展任务确定以后,涉及体制改革和保障措施的教育管理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目标实现的政策和策略保障。

二、教育管理要善于从管理学探寻管理学规律

从教育管理的学科属性看,有归属教育学或归属管理学的不同观点。认为属于教育学的学者指出,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教育管理学、教育行政学、学校管理学都属于教育学范畴”。离开教育,教育管理就是一个“空壳”,教育管理应属于教育学。认为属于管理学的学者指出,管理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它存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管理学就是研究管理各种社会活动如何适合社会生活的理论,它包括社会一切领域,也包括教育领域。教育管理学就是把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研究如何按照教育的客观规律来管理教育,对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各个要素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教育管理学的理论基础是管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而不是教学、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教育管理学基本概念,都可以与管理学概念通话。[1]笔者认为,把教育管理学归属于管理学科,可以充分借鉴管理学理论,吸取管理学研究成果,认识教育管理现象,揭示教育管理规律。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总体看,管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管理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偏重于用一些工具和方法(如运筹学、统计学等定量定性分析)来解决管理上的问题,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领域的交叉学科。从社会科学体系看,管理学是国家12个学科门类中的一个一级学科,是一个边缘交叉[2]和综合应用学科。国务院学位办对国家社会学学科管理及学位授予规定显示,教育管理并没有列在“教育学”学科门类中,而是列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中,从学术分类讲,教育管理应归为“管理学”学科门类。现实国家教育科学规划管理中,教育类科学研究作为国家社会学学科管理中单列的学科,划归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一并归为该办公室管理。这就是说,在学科分类上“,教育管理”归为“管理学”,在现实管理上,“教育管理”划在教育部门归口管理。因此,无论是职业教育管理理论研究还是应用实践,都应当更多地汲取管理学理论,能动地从国内外管理学理论宝库获得管理规律理性认识,探索中国职业教育管理规律,规范我国职业教育管理。

三、世界管理理论主要流派与特征

职业教育管理从管理学角度追溯,它的理论渊源可以上溯到古代及现代管理理论。研究发现,世界管理理论的许多经典理论,对当今职业教育管理仍具有启示意义。

(一)行政管理理论

行政管理理论是研究国家行政管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理论。世界现代管理的行政学理论有两大源流,一是德国的行政管理理论,二是美国的行政管理理论。

1.德国的行政管理理论

德国的行政管理理论着眼于国家和国家特性,研究如何通过法律手段来管理国家,其代表人物是德国行政学者施泰因。施泰因是德国哲学家、经济学家,1865年施泰因撰写的七卷本《行政学》最早提出“行政学”一词,用行政法观点阐述行政问题。施泰因理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市民社会与国家的理论,二是行政学与教育行政学及其理论。他的《行政学》主要强调以下方面:(1)行政学的政治属性。行政学是研究国家行政管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既具有政治性,又具有社会性。行政学揭示的是行政组织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的规律。行政学一方面为统治阶级服务,另一方面它所揭示的管理规律又被不同阶级、不同政治倾向的管理者接受和共享。(2)行政学的原理。行政学的原理或原则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行政学系统总结了国家行政管理的科学方法,有很强的实用性。(3)行政学的学科性质。行政学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它的基本原理广泛运用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统计学、法学、财政学、系统学、信息学等学科。但是行政学又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是一门独立的学科。(4)行政学的变化发展。行政学所揭示的国家行政管理规律,诸多管理原则、管理程序、管理机制、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等带有规范性。决定行政管理科学规律的是行政环境、行政主体和行政客体等多元因素。行政学处于不断变化中,行政学也要不断发展不断丰富。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哲学家、当代社会学古典理论三大奠基人之———马克斯•韦伯(1864-1920)曾提出,官僚制度就是要在组织中排除人为因素的影响,建立系统的组织制度,运用制度来管理。官僚制度就是理性制度管理。官僚制度理论重心是组织制度的科学化和体系化。

2.美国的行政管理理论

(1)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美国的行政管理理论是研究行政工作合理性和效率性的理论。美国行政管理理论代表是泰勒。泰勒管理理论提出,管理是一门建立在明确的法规、条文和原则之上的科学。泰勒的科学管理有两大贡献:一是管理要走向科学,二是劳资双方的精神革命。泰勒认为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工作效率是雇主和雇员达到共同富裕的基础,要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化的、标准化的管理方法代替经验管理。泰勒科学管理内容分三个方面:即作业管理(工作定额原理)、组织管理和管理哲学。泰勒认为,工人的工作定额可以通过调查研究科学地加以确定。泰勒通过时间研究和动作研究,去掉多余动作,改善必要动作,减少疲劳,提高生产率。泰勒通过对工人使用的工具、机器、材料和工作环境等标准化设置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泰勒提出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原理,指坚持以工作选工人,每一岗位都挑选一流工人,确保较高工作效率。泰勒认为,要科学地制定劳动定额,采用差别计件工资制来鼓励工人完成或超额完成定额,定额部分按单价计酬,超额部分按比正常单价高出25%计酬。如完不成定额,则按低于单价的20%计酬,泰勒的差别计件工资制提高了工人劳动积极性,同时对雇主也有利。[3]泰勒认为最佳管理方法是任务管理法。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工人们发挥最大限度的积极性;作为回报,则从他们的雇主那里取得某些特殊的刺激。这种管理模式将被称为“积极性加刺激性”的管理,或称任务管理。泰勒提出新管理任务:一是对工人操作的每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用以替代老的单凭经验的办法。二是科学地挑选工人,并进行培训和教育使之成长。三是与工人亲密协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已发展起来的科学原则去办。四是资方和工人们之间在工作和职责上几乎是均分的,资方把自己比工人更胜任部分工作承揽下来;而过去,几乎所有的工作和大部分的职责都推到工人身上。泰勒的科学管理将科学化、标准化引入管理,提出了实施科学管理核心问题———精神革命。精神革命是基于雇主和雇员双方利益一致。雇主追求的不仅是利润,更重要的是事业发展,事业的发展不仅会给雇员带来较丰厚的工资,更意味着充分发挥雇员个人潜质,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事业使雇主和雇员联系在一起,双方共同努力提高工作效率,产出更大利润,使雇主利润增加,企业规模扩大,雇员工资提高,满意度增加。科学管理的实质就是思想革命。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几乎所有管理原理、原则和方法,都是经过自己亲自试验和认真研究提出的,都是以前各种管理理论的总结,从提高生产效率角度看,在所有的管理理论实践中,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是最成功的。从20世纪初提出,科学管理在美国和欧洲大受欢迎。90多年来,科学管理思想发挥着巨大作用。直到今天,科学管理的许多思想和做法仍被许多国家参照采用。(2)威尔逊的行政管理理论美国现代行政管理理论创始人伍德罗•威尔逊,其行政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行政学研究》(1887)一文。威尔逊开辟了从行政学角度研究政府管理的科学领域。威尔逊的研究,是基于当时美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暴富起来的工业资本巨头利用手中的财富进行“权钱交易”,收买拉拢国会议员以图操纵国会的决策,各级立法机关因此而声名狼藉,美国受到“腐败”和“低效率”政治困扰,迫切呼唤政治改革,扩大政府职能,强化行政权力,以制约国会权力。威尔逊从对欧洲几个重要国家的政治制度详细深刻的分析出发,得出美国式的行政规划布局,主张政治与行政分离,将行政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加以研究。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旁征博引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内容,对行政问题有深入探讨和突破性的贡献。威尔逊主张政府官员应具有的素质是:良好的工作态度,大公无私,绝无官僚作风。威尔逊提出通过高薪、激励等手段提高政府官员的工作质量。认为“在美国展开行政学研究,其目的在于找到最佳方法以建立下面这样一种文官班子:他们受过足够的教育,具有充分的自信,工作起来既有见识又有分量,通过选举和经常向公众咨询,与公众思想保持密切联系,以使专断成为不可能的事情”。美国一百多年行政实践证明,政治与行政二分原则对文官制度的成长和完善,起到了无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威尔逊的行政学理论把行政研究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使之成为一项独立的学科。威尔逊认为,“行政学研究的目标,在于首先要弄清楚政府能够适当而且成功地承担什么任务,其次要弄清楚政府怎样才能够以尽可能高的效率和尽可能少的金钱或人力上的消耗来完成这些专门的任务”。行政学应当把“行政方法从经验性实践的混乱和浪费中拯救出来,并使它们深深植根于稳定的原理之上”。后人把这一思想概括为“政治与行政二分原则”。政治与行政的分野是威尔逊的最大贡献。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架设了沟通19世纪和20世纪行政学演变的桥梁,架设了欧洲大陆特别是法国、德国行政研究学与美国行政学研究的桥梁,还架设了政治学、管理学、历史学、法学、经济学等交叉的桥梁,使行政学研究的中心从欧洲转向美国。威尔逊的行政监督思想是他的行政学思想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

(二)人际关系理论

20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管理学院管理学家乔治•埃尔顿•梅奥(1880—1949)与罗特利斯伯格在美国进行了有名的霍桑试验,经过9年的霍桑试验提出“人际关系理论”,认为工人是“社会人”,人们的行为动机除了经济因素,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和受人尊敬等心理因素,后者更为重要,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人才是企业当中人、财、物三大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但是,人的创造性发挥是有条件的,只有具有满意心理的员工才有创造力。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的研究为行为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人际关系理论是管理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人际关系理论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力资源为首要资源,高度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人际关系理论提倡以人道主义态度对待工人,通过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者工作生活质量;通过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技能;通过民主管理,激发企业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员工的创造性,进而提高劳动效率。人际关系理论的这些思想有利于推动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经多年多位专家的研究,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一次跨学科会议上,提出行为科学这一名称。行为科学对管理学贡献主要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引起了管理对象重心的转变,从对事和物的管理转移到对人及其行为的管理上来,管理者通过对人行为的预测、激励和引导来实现对人的有效控制,达到对事和物的有效控制,实现管理预期目标。二是引起了管理方法的转变。由原来的监督管理,转变到人性化的管理。梅奥等人创立的人际关系理论得到流行。

(三)官僚组织理论

被誉为组织理论之父的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Weber,1864-1920),曾担任过教授、政府顾问、编辑,对社会学、宗教学、经济学与政治学都有相当的造诣。韦伯首推官僚组织理论,认为组织应以合理合法的权力为基础,没有某种形式的权力任何组织都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韦伯的官僚组织理论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一种高效率、合乎理性的管理体制,在19世纪盛行于欧洲。韦伯理想的官僚组织模式具有下列特征:(1)组织中成员应有固定和正式的职责并依法行使职权。(2)组织结构是由上而下逐层控制的体系。在组织内,按照地位的高低规定成员间的命令与服从关系。(3)强调人与工作关系,成员间只有对事的关系而无对人的关系。(4)每一职位均根据其资格限制(资历或学历),按自由契约原则经公开考试合格予以使用,务求人尽其才。(5)对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并明确每个人的工作范围及权责,并不断通过技术培训来提高工作效率。(6)成员按职位支付薪金,建立奖惩与升迁制度,使成员安心工作,培养其事业心。韦伯认为,具有上述六项特征的组织可以表现出高度的理性化,其成员的工作行为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组织目标也能顺利达成。韦伯管理思想最大贡献在于,为官僚组织指明了一条制度化的准则,韦伯官僚组织理论的生命力至今尚存,韦伯依然是今天管理理论大师。20世纪70年代以后,企业环境的不安定性、不确定性和多变性,使世界企业经营成败压力剧增。以理性为本的管理科学理论获得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理论界将管理理论研究的重心转向战略管理,形成了“战略热潮”,并促成了战略管理理论和方法的诞生。

(四)世界管理理论流派的局限性

世界古典管理理论代表,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已经延续了一个世纪,至今其科学管理思想和做法仍被许多国家参照采用。但20世纪初,泰勒的研究侧重于生产作业管理,范围较小,内容较窄。他强调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纪律性,但对管理中人的因素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对人性假设仅仅是一种经济人,曾经造成劳资关系紧张。泰勒对于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等没有涉及,具有一定局限性。梅奥等人创立的人际关系理论高度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了劳动效率,得到流行。但人际关系理论过于强调人的作用,忽视了经济技术等方面作用,有其局限性。韦伯的官僚组织理论为组织指明了一条制度化准则,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一种高效率、合乎理性的管理体制,盛行于19世纪欧洲。但韦伯理论“忽视人的行为因素,缺少民主性质,鼓励成员固守具体规章制度,容易导致行政权力膨胀”。韦伯的组织形态以牺牲人们自由和有意义的私人关系及全面发展为代价,使感情世界极端冷漠,显示出其局限性。受时间、地域及条件的制约,世界管理理论经典不同程度地存在局限性,尽管如此,其所具有的不少理论亮点至今仍对世界各国管理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改革具有启迪意义。

四、世界管理理论对职业教育管理改革有启示作用

第6篇

关键词:管理思想史;人性问题;演变

社会是由各色人构成,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归根结底是由人来实现,而人性问题又关系到人的最本质的问题。在企业管理中充分注重人性要素,有助于充分发掘人的潜能。至于其具体内容,可以包含很多如对人的尊重,充分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给人提供各种成长与发展机会,注重企业与个人的双赢战略,制定员工的生涯规划等。对人性问题的注意,甚至可以追溯到科学管理理论提出之前的18世纪末19世纪初早期工厂出现时代。

在谈到管理中关于人性问题的研究时,当今学者习惯于将科学管理理论同“经济人”假设相联系,因为“经济人”是从一种享乐主义的哲学观点出发,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基础都是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利益,工作动机仅仅是为了获得经济方面的报酬。与之对应的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的科学管理、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组织论”,都呈现对这种假设的利用。将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同“社会人”假设相联系,按照“社会人”假设,在社会上活动的人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某一集团的一员有所归属。与之相应的,尽管梅奥并非以研究“社会人”为目的,但其“霍桑试验”的确证明了这一假设的真实存在。其后,关于“复杂理性人”“全面发展的人”等关于人性的假设更趋于复杂性,其实质都是在构建关于人性假设的更为“逼真”的理论模型,在更加贴近人性的假设基础上构建管理理论以促进管理的有效执行。但是,这种划分显得有些绝对,因为历史的发展是连续的,同样管理思想也是在实践基础上呈现出不间断地进化或轮回,因此,所谓的科学管理时代、行为科学管理时代、现代管理时代并没有绝对明确的管理划分,前者的发展蕴含着后者的思想源泉,后者的进步也体现着前者的积淀甚至是思想轮回的再现。科学管理时期,并非没有体现出对除人的经济性之外因素的关注,只不过对人性的认识随着管理思想的发展日益得到了更加充分的解释,直至现代管理中专门提出的对人性的关注理论,比如需求理论、期望理论、激励理论等。

事实上,不论“经济人”假设,还是“社会人”假设,在其所在时代管理理论的提出都是基于其所对应的对人的假设基础上,而这些假设也都是对人性的一种解读方式,尽管可能由于当时人们的认知有限,难免在解读中存在一定程度的限制。人性是会变化的,对人性的解读同样也是,然而,人性更接近于管理必须恪守的原则类问题,至于管理风格、组织结构、职位设计等问题更接近于管理中的技巧性问题,目的在于实现组织的效能和效率。

一、早期管理思想中的人性问题体现

在早期管理思想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文化价值观是反商业、反成就和很大程度上反人性的文化价值观。之后工业革命带动了经济和管理发展必须需要一种观念的革新,而这种观念正渗透于人性当中。在三种力量(新教伦理、自由伦理、市场伦理)的促进下,引导了英国工业革命时代。新教伦理挑战了中央权威,呼吁对人们需求的尊重;自由伦理反映了对个人权利的尊重;市场伦理则挑战了原来的重商主义,进而呼吁自由的市场竞争。这一系列革新中无不体现着对人性的尊重。在当时工厂理论中,尽管后世评论更多关注的是技术方面的问题,然而,人性问题也在当时的管理中得到了体现。

随着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道德问题的涌现。而这些问题,最明显的则与人性相关。为了制止这种问题,在早期一位空想主义者罗伯特・欧出了不懈的努力。他把管理工人的成功归功于自己“严谨的习惯”和对人性的了解,并且指责他的制造商同行们不理解人的因素。罗伯特・欧文正是凭借他个人的一腔热血和努力,播下了关注工业中人的因素的第一批种子。

经济的发展进一步迎来了美国工业革命的春天,然而,经济的发展必然也会产生一系列问题:高层管理层的渎职行为;劳工问题的涌现,利润分享、组织工会的权利、女性与儿童的就业等。这些问题当中都体现着人性问题。此时,在寻求更广泛管理观做出不懈努力的亨利・瓦农・普尔意识到,具有价值的工人往往是那些自愿的工人,并且提出领导者不仅必须了解运营和管理的所有方面,而且必须能够很好地与人打交道,了防止部门间冲突。由此,普尔尽管没有明确提出此类概念,但是他对人性问题的关注也得到了体现。

二、科学管理思想中的人性问题体现

一般来看,科学管理时代成就最显著的莫过于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他引导的科学管理时代,在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得到了体现。然而,电影中那个拧螺丝钉的镜头并非泰勒所有思想的反映,他对技术和效率的关注是一方面,但是,他对人的因素也有关注。他主张根据绩效而非职位对员工进行激励,以克服员工磨洋工问题。他提出,管理者的任务是:为工人找到最适合的工作,帮助他们成为一等工人,激励他们做到最好。此外,他观察到人和人之间的差别不在于智商,而在于意志,在于渴望成功的动力。他提出的管理理念中也充分体现了对工人的尊重,而这正是对人性原则的恪守。受其思想影响的亨利・L・甘特早期关注于管理的技术性方面问题,晚期也开始转而关注工人本身,这使得他的工作成为初期人性化行为思想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他提倡重点培养工人的自豪感,这源于按质按量完成工作。吉尔布雷斯夫妇工人疲劳的研究为管理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莉莲・吉尔布雷斯也提出在传统型管理中,个性均受到核心人物权力的压制;而在科学管理中,无论是选拔工人、激励工人还是从整体上考虑工人福利,即“心理上的、身体上的、道德和财政上的整体状况”,个性都是最根本的原则。

事实上,人事管理最初也是指员工的福利工作,它主张管理层关心自己雇员的教育、住房以及道德。而后,随着人们对员工越来越多的心理层面的关注,雨果・芒斯特伯格创建了工业心理学,他旨在研究什么样的心理素质使得员工适合从事他们要做的工作,而企业又应如何对员工心理施加影响,使其对企业利益最有利。并且,芒斯特伯格也提出了对员工心理进行检测的方法,培训员工的过程中掌握心理学技能。

由此可见,对个体心理、人性的问题贯穿至科学管理的过程,在对管理中技术和效率问题关注之外,其将员工和管理者视为有人性的个体对管理的顺利实施起到基础的促进作用,相反,对这些问题的忽略则不可避免带来一系列问题。

尽管大多数学术论文都提出科学管理时代注重对技术、效率问题的关注,而忽略对人的因素的关注。但是,透过管理历史,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段时期,也不乏对人性因素的考虑。只是当时管理者并没有将其形成系统的理论,而更多的注意力则集中于突出的问题。直至后期霍桑试验的研究,掀起了对人这一因素的研究热潮。

三、社会人时代思想中的人性问题体现

尽管霍桑试验实施之初,旨在集成科学管理的思想,研究影响生产力的客观因素,但是其意料之外的结果却引发了一场对人这一崭新领域的研究浪潮。继芒斯特伯格之后霍桑实验真正开始科学研究人的心理因素问题,照明实验尽管被放弃了,但是却指出影响生产的一个最重要的变量可能是“人类个体的心理状态”。在之后的继电器装配组试验之后,特纳也开始认识到工资激励远远不是影响产量的唯一因素。管理者的监督风格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而这正是关注到员工的人性问题,关注到管理者与员工心理层面的匹配与协调问题。曾从事精神病理学研究的梅奥继而对霍桑试验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通过自己的切身参观调查,得到工人中普遍存在的“悲观主义的幻想”,因此,新型监工应该更加人本导向。

至此阶段,研究者对个人心理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而将其视为具有社会属性,更加接近人本性的个体。管理理论的发展中也在此阶段对人性的认识基础上,创造了一系列崭新的理论。

此阶段,库尔特・勒温对行为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著名的“三阶段理论”,将行为视为解冻、移动、冷冻三个过程。关于人的行为动机,亚伯拉罕・H・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确定了5种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受人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赫伯特・A・西蒙提出了著名的“有限理性理论”。这些理论的提出都是基于对人性的进一步认识而提出的,越来越强调人的社会和群体归属的需要,并且更加认可组织的非正式方面以及工人情绪和非正式活动的作用。这时,研究者才认识到人才是管理者的主要关注点。

四、现代管理思想中人性问题体现

这一时代认识到人在企业管理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管理研究更偏重于人的问题。克里斯・阿吉里斯提出了一种“个性与组织”的假设,认为在健康和成熟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存在一些基本趋势。此外,他还将管理理论同个体发展的过程相结合,指出了管理思想对个性的假设前提和影响。另一个著名的对人性的假设即为由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提出的X理论和Y理论。X理论类似于“人性本恶论”,而Y理论则类似于“人性本善论”。这两个截然相反的理论,都是关于人性的基本观点,这些观点将影响管理者采取某种战略,而不是其他战略。

对人的问题的关注并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但是,这段时期的研究却促成了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之一概念的过渡。劳动经济学家约翰・R・康芒斯似乎是第一个在描述生产要素时使用“人力资源”这一词汇的人,温德尔・弗伦奇似乎是第一个使用“人力资源”作为人事管理教材副标题的人。正是对人的问题在企业中重要作用的关注促成了“人力资源”这一理念的形成,促进了管理理论的进一步完善。而对人的关注中,人性问题占据最基础的位置,对人性的理解制约着关于人的一切管理理论的提出。

五、总结

时至今日,关于管理思想的研究仍是层出不穷,面对“浓密”的管理丛林,很难有理论将其真正梳理清晰。但是,管理中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起到核心作用的是“人”的问题,人力资源也已日渐上升为企业的第一大资源。对人的关注,从工厂建立之初,到科学管理时期已经出现,只是,人们意识当中认识到对人的关注更偏重于心理层面的问题。当时基于对人性的认识不足,更偏重于人的经济层面的需求,因此,更多的是停留在物质层面,但不能说当时是完全忽略人的因素。直至霍桑照明试验激起了社会对人的关注热潮,随着而来直到现代管理阶段产生了一系列针对人的心理、需求、期望等越来越为具体层面的深入研究。

回顾当今人力资源管理中对员工职业生涯问题的关注、绩效评价中甚至加入了人格特质维度、组织变革当中员工的个人变革意愿和倾向问题等等。研究角度更为具体,充分体现了对人的因素的考虑,也更加意识到促进企业发展的重大推动力――人的力量。

对人性的研究由来已久,而如何将其投入到“企业”这一特定情境下进行分析,促进企业和个体、社会等多方受益,则是任重而道远。人性有其本质的特征,毕竟不能像对待机器一样来进行使用,正是由于其所特有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特征,以及在企业工作中造成的多方面影响,对其研究的意义便日益凸显。对人性的进一步研究以及在企业管理中的适度、有效地把控仍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2]泰罗.科学管理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3]李培远.人:管理思想史的主题[J].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0,(4)

第7篇

关键词:科学管理;泰勒;物流配送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2-0096-02

20世纪初期,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 1856-1915)提出了他的科学管理理论[1]。这一理论开创了管理理论研究的先河,极大提高了当时的劳动生产率,为现代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这一管理理论已经有110多年的历史,但“我们今天的问题在本质上与以往相同,仅是由于知识、研究方法及文化价值产生变化,而提出解决方法有所不同而已”[2],特别是正处于成长时期的物流配送企业,它们在货物的运输、存储、包装、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等基本环节所面临的问题和机械工业初期非常相似。所以,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对今天及未来的物流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科学管理理论是在管理问题和管理实践中采用观察、记录、调查和试验等手段方法得出的,目的通过科学管理方法对社会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提高生产的效率,缓和并解决劳资双方矛盾。其主要观点有:一是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劳动生产率。泰勒认为最高的劳动生产率是资本家和工人达到共同富裕的基础。它将高工资、低成本和高利润统一起来,从而使资本家得到较多的利润,使工人收获较高的工资。这样,可以激励他们扩大再生产的兴趣,促进生产规模的扩大。所以,谋求最高劳动生产率是泰勒创立科学管理的原理、方法的出发点。二是谋求取得最高劳动生产率的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传统的经验管理。泰勒认为管理工作是一门科学。在管理实践中,建立各种明确的规定、条例、标准,使一切科学化、标准化、制度化。三是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变革,变对立为合作,共同做大企业“蛋糕”。

二、物流配送企业的特点

物流配送是现代物流的一个核心内容,是市场经济体制、科学技术和系统物流思想的综合产物,是集备货、储存、分拣、配装、运输、送达以及加工的一个体系[3],是一条完整的物流供应链,与人们一般所熟悉的“送货”有本质上的区别。目前,我国物流配送企业社会化程度低,管理体制混乱,机械化和信息化设施设备利用效率不高。部分配送物流中心仍然使用手工整理、人工装卸的方式进行分拣和搬运,没有充分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条码扫描系统和机械分拣管理系统,不能及时跟踪货物和获得物流配送信息,而且仓储布局不合理,管理松懈,无专人巡视记录及管理制度。设备闲置和重复建设情况严重,造成物资不能及时调配,配送运输通道拥堵现象突出,大量物资滞留在流通领域,产生大量库存费用,造成资金流转缓慢,难以实现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

三、科学管理思想在物流配送企业的应用及启示

1.工作定额和刺激性工资报酬制度

为了提高效率,泰勒提出“合理的日工作量”等工作定额原理。当时,不论是资本家还是工人对于一个劳动者每天的工作量,都没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工人对资本家的剥削严重不满,普遍采用消极怠工的方式进行斗争,未能发挥出劳动者的潜力。资本家或管理层人员对于工人的日工作量没有客观评判依据,仅仅是凭脑中的印象或根据简单或者不完整的记录来确定,不能很好地衡量工人的日工作量,造成工人的不满。现在,许多物流企业均建立了工作业绩标准,定期对员工完成的工作量和工作难易程度进行考核,这些其实是受到泰勒的“合理的日工作量”思想的影响。物流企业也是如此,在分拣和配送中往往是用件数或者批量来收取费用和计算报酬。所以,合理确定配送人员的工作量,并且对于超额完成者予以奖励,这符合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刺激性工资报酬制度的第二种情况——差别计件工资制,即按照作业标准和时间定额,规定不同的工资率。对按时完成和超额完成工作定额的员工,按照较高的工资率来支付工资;对完不成工作定额的员工,则按较低的工资率支付工资。在物流配送企业中,鼓励负责配送的员工,不仅按照购货方的要求提供货物配送,而且主动到企业、消费群体中去了解、掌握他们的消费需求的意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提升配送的速度,减少中间的环节,扩大配送的规模,并对给企业带来效益的员工给予奖励。

2.挑选“第一流的工人”

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才能,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率,对某一项工作,必须找出最适合干这项工作的人,同时还要最大限度地挖掘潜力,才能达到最高效率。因此对任何一项工作必须挑选出“第一流的工人”。泰勒的“第一流工人”指的是具有不同天赋和才能的工人,只要工作对他合适,都能成为第一流的工人。问题的关键在于努力使每一种类型的人都能找到使自己成为第一流工人的工作。泰勒认为“非第一流的工人”是指那些体力或智力不适合做分配给他们的工作的人,或者那些虽然工作合适却不愿努力工作的人[4]。重活、体力活,让健壮有劲的男人干,而精细的活让谨慎的人来做,文秘性质的工作可以让细心的女士做,然后对第一流的人利用作业原理和时间原理进行动作优化,以使其达到最高效率。这样,人人各司其职,干自己最适合、最得心应手的事情。这一理论对当前仍然有借鉴指导作用。例如:选用物流配送外勤人员时,不仅要考虑到员工的身体是否结实强壮,能否长时间做户外露天的工作,还有是否喜欢这一岗位,有较强的主动服务意识,良好的服务态度。这种选聘标准就是为了挑选最适合物流配送工作岗位的“第一流的工人”,避免招收体弱或者不愿长期从事配送外勤工作的人。只不过,泰勒时代“挑选的一流工人”是在纯制造业的工厂,现在“挑选的一流工人”在应用于物流配送服务产业上。一般说来,从事物流配送的“第一流工人”并不一定是专业的培训机构、高校输送的人员,而是熟悉掌握物流配送的行业,掌握现代经济贸易、国际贸易运输、运输与物流理论和技能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给企业带来利润的人员。

3.标准化的工作原理

标准化工作原理包括采用标准化方法,运用标准化工具,选用标准化材料、营造标准化作业环境等。在此之前,员工的操作方法往往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者师傅的传授来确定的,工人的作息时间及机器设备使用规定等也由管理人员根据自己的判断或者原先记录来确定,缺乏科学的依据。科学管理理论认为必须运用观察、记录、试验、测试等科学的方法对工人的操作方法、使用的工具、机器设备的位置、工作环境的布置和员工的作息时间进行合理的分析评价,消除各种不合理的因素,把各种最好的因素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美国联合包裹运送服务公司(UPS)对送货司机的送货路线和动作都进行了时间研究,设计出精确的工作程序。包括开车门、向收件人递送包裹、记录等一系列细节动作。这虽然有些刻板,但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使UPS平均每人每天递送包裹达130件,而其他公司平均每人每天只取送80件,UPS的工作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这一标准化思想还可以扩展到运输、储存、装卸、包装以及物流信息处理等物流活动中,按照物流的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配合性的要求,统一整个物流系统标准的过程。

4.相互协作的意愿

实施科学管理的精神内涵,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的变革。它实质上是一种转变人性的管理,工人和雇主都要相信两者的利益是一致的,必须变对立为相互协作,共同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努力。雇主关心的是低成本,工人关心的是高工资,只有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他们才都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双方必须变指责、怀疑、对抗为互相信任、合作[5]。物流配送企业提供的是全天候的服务,下班时间难以确定,加班几乎成了工作常态,节假日也不例外,需要24小时待命。由于每天都加班,没有休息时间,加之较少的加班补助和苛刻的企业规定,导致劳资矛盾尖锐。特别是在货源不足时或运输淡季,往往就是跳槽和罢工的多发时段。所以我国的物流配送企业,应该借鉴一下泰勒的“相互协作的意愿”这一思想,使企业和员工相互合作,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进步,把员工的个人意志与企业的统一意志结合起来,从而使每个职工自觉自愿地积极为企业做贡献[6]。物流企业的管理者除了给予员工合理的报酬、按贡献和能力给予职业晋升机会外,还要通过从业人员岗前培训、物流企业内训和职业资格认证等培训方式,增强员工的企业归属感,让员工感到满意,实现双赢。

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将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后,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原先工人单凭自己的经验是不能找到科学的工作方法的,而且也没有时间和条件去从事这方面的试验和研究。将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计划职能归企业管理层,并设立专门的计划部门来承担[7]。计划部门主要进行调查研究、拟定未来行动方向、安排管理实践并指示和命令等;现场工人及工头则从事执行职能,从事实际操作。我们现在物流企业中各个部门的划分原则就是源自于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如人力资源部、研发部门、分拣部、配送部等。让不同的人从事不同的工作,更有利于发挥个人专长。此外,物流配送企业建立自己的物流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和研发试验室也是这一思想的体现。重视信息技术在物流配送中的作用,制定科学合理、符合企业发展的信息技术方案,明确相应的预算,并且根据预算进行投资。同时,结合企业的状况,进行论证,选择出适合企业发展的软件系统。在物流配送过程中,要注意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不但在货物的检索、定购、登陆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而且在运输方式的选择、企业及消费群体的需求等方面也实现网络化。

总之,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理性地把握了管理发展的方向,将秩序、人性、科学等管理的基本元素融入新的管理制度内,对于物流配送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程延江.管理学原理:第2版[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2][美]丹尼尔.管理思想的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

[3]施建年.物流配送[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4][美]泰勒.科学管理原理[M].蔡国上,译.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8.

[5]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第8篇

关键词:管理思想;管理时代;理论脉络

管理思想的发展是文化发展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文化的产物,是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得到提升,符合当时大环境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发展需求。按照丹尼尔·A.雷恩的观点,纵观管理历史的发展的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时代:早期管理思想、科学管理时代、社会人时代和现代管理时代。虽说管理学的历史也就100多年,但管理学的发展从未停止,李福成在结合当代管理学领域的新发展以及目前较为成熟的管理思想归结为后现代管理时代。

(一)早期的管理思想

从人类社会的产生到18世纪,人类为了谋求生存与发展会无意识地进行着管理活动和管理的实践(原始社会中以部落首领为核心的一对多管理,封建社会“君权神授”的压迫思想等)。可以说管理思想贯穿于人类发展的历史,其时空范围是极其广阔的,但这时代人们对于管理只是一种相对狭隘的认识,管理者仅凭过去的经验和个人的主观臆断去管理,尚未对经验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没有形成科学的系统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二)科学管理时代

直到18世纪中叶,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核心的动力改革以及珍妮纺织机等机器的应用颠覆了整个手工业时代,工业革命给我们带来了现代意义上的工厂,工厂制度日益普及,管理越来越突出,管理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多地被涉及,早期的经验和主观臆断已满足不了企业发展的需要。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与生产力落后之间的矛盾,要求企业改进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泰勒、法约尔、韦伯等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学派从管理职能、组织方式等方面研究企业的效率问题。泰勒针对放任随意所带来的管理低效的问题,提出了任务管理法和配备“第一流”的工人(如工时定额,计件工资制,标准化等)。法约尔则对组织管理进行了系统地研究,提出了管理十四项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管理的五大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韦伯在管理理论方面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理想官僚组织体系理论,他认为建立一种高度结构化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的官僚组织体系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有效形式。

(三)社会人时代

古典管理理论把人看做一种工具,认为人是“经济人”,劳动双方都在追求最大的利益,其中心就是要提高生产效率,它忽略了管理的重要客体(人)以及对其社会属性和复杂心理的探索,因此这种管理思想是片面的和浅薄的。1924年到1932年,行为科学代表人梅奥在美国芝加哥西部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著名的霍桑实验。实验中,梅奥校正了早期研究者的科学偏见,提出“社会人”的观点,认为经济因素只是第二位因素,社会交往、认同、归属感等社会心理因素才是激励员工积极性的第一位因素。在同一时代,管理的各个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如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等有深远影响的理论。

除了行为科学学派得到长足发展以外,有许多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对管理学的见解,提出不同的理论、概念和方法,孔茨将其称为管理理论丛林。

表1“管理理论丛林”——主要理论学派

管理理论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研究重点

管理过程哈罗德·孔茨管理是一个过程分析过程——从理论上加以概括,确定出一些管理的基本原理、原则和职能

人类行为劳伦斯·阿普莱抓好对人的管理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心理学,注重个人和人的动因

经验主义彼得·德鲁克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是最值得借鉴的分析过往经验,加以概括,找出共性,然后使其系统化、理论化,并为实际提供借鉴

社会系统切斯特·巴纳德1.组织是一个系统;2.组织3要素;3.权限接受论;4.组织平衡论从社会学的观点来分析和研究管理的问题

系统管理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强调应用系统的观点,全面考察与分析研究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管理活动、管理过程等,以便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目标研究子系统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怎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

决策理论赫伯特·西蒙1.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2.把决策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3.“有限理性”和“完全理性”的;4.“满意原则”而非“最优原则”;5.建立一种制定决策的“人一机系统”决策理论

管理科学布莱克特和伯法管理过程是一个类似于工程技术、可以精确计划和严格控制的过程将管理作为数学模式或过程加以处理

权变理论劳伦斯和洛尔希管理是一个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选择和实施不同管理策略的过程,强调权宜应变变——随机应变,灵活应用各学派的观点

人际关系B.F.斯金纳管理是通过人与人一起去完成,必须围绕人际关系这个核心来进行注重管理中“人”的因素

经理决策亨利·明茨伯格总经理们除了从事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工作,还进行许多别的工作观察经理的实际活动来明确经理角色的内容

这一时期的管理理论学派繁多,出现了如人际关系、社会系统、权变理论等很多不同学派的理论,总体上都是把人作为影响管理的主要因素。此外,如过程理论、决策理论和系统管理理论等学派认为,管理不再是简单的通过标准化动作、定额工时等,而是把决策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当中,从系统的层面统筹考虑如何安排组织生产以提高效率。

(四)现代管理时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格局重构,资本主义国家再一次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物质财富由短缺转向了相对过剩。地区之间物质财富分布相对不均,导致了全球化市场日益形成,跨国企业逐渐成为经济的主角。这一时代,企业不再单纯局限于考虑在某一区域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以及员工心理因素问题,而是开始了对一般管理理论进行新的探索,对企业与环境的相互联系问题更加关注,所考虑的范围更广阔,在延续过去管理思想的基础上,不断的追求能够系统地应对环境变化的管理手段。由于环境的复杂性、市场的多变性,人们看待管理问题视角的多样性,管理理论极大地丰富起来如同又形成了有一个新的“管理理论丛林”。

(五)后现代管理时代

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相继进入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以信息技术、互联网和数据库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新经济概念出现了,知识经济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形态,知识资本取代土地、货币资本成为支配性要素,全面改变了传统企业构成的观念。后现代管理的研究主要涉及管理哲学、人性假设、组织文化、组织结构、组织变革、国际化战略及跨文化管理等。其中针对过去人性的假设,后现代管理研究不偏不倚,从“社会人”和“经济人”的基础中汲取营养,提出“文化人”这一全新的概念,并围绕着这一命题从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开展研究。(作者单位:长春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胡国栋.管理理论丛林分化的逻辑脉络及其整合的理论路径[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3,162(4):22-29.

[2]李涛.科学主义与西方管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J].科学管理研究,2000,(6):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