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藏族文化设计

藏族文化设计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22 09:32:2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藏族文化设计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藏族文化设计

第1篇

关键词:藏族;佩饰;设计美

0引言

生活在高原的藏族,无论男女都喜爱装饰。爱美,是藏族人的天性。藏族佩饰是他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明两方面的反应,它集中体现了藏族古老文化的多姿多彩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人们常用“全身披挂”来形容藏族的装饰之丰富。

在藏族,男女配饰都各自成套,尤以女装更为丰富多彩,从头部到颈、胸、腰、脚,都佩戴有用金、银、铜及珠宝玉器等制作的各式各样的装饰品。从头顶上的“巴珠”、发辫上的银币、耳朵上的大环、脖子上的项链,到手腕上的镯子、手指上的戒指,甚至在背上、腰际也佩戴有长串的挂饰。还有那些雕嵌精美的腰刀、腰扣、火镰盒子等饰件,一连串的装饰品五光十色、琳琅满目,它们都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反映了人民的审美观念和生活习俗。

藏族佩饰主要包括项饰、胸饰、腰饰、尾饰、手饰,耳饰等等。这些饰物通常由天珠、玛瑙、红珊瑚、蜡贝以及金银制成。藏族的佩饰种类繁多、样式独特、内涵丰富,反映了藏族审美意识的要求,是藏族服装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本文我们将从形式美、功能美、意蕴美来分析藏族佩饰的设计美。

1藏族佩饰的形式美

形式美是指构成物质形态的自然属性,如形、态、色、质与其组合规律的对比、比例、对称、均衡、节奏等共同结合所显露的审美特征。现代构成理念奠定了服饰设计的形式美原理。而在藏服的设计中,藏族佩饰可以说将多样性与统一性、对比与调和这些形式美法则发挥到了一种淋漓尽致的地步。

藏族佩饰的对比与调和主要体现在其色彩上。在藏族佩饰中,大胆运用红与绿、白与黑、赤与蓝、黄与紫等对比色,如妇女的发饰中,常用鲜红和翠绿、朱红和群青、粉红和天蓝等对比色毛线缠于辫中。而复色、金银线在运用对比色的同时相见出现,使服装获得极为明快和谐的艺术效果。如“金花帽”上的金丝织锦的运用,“贡布帽”上的金、银镶边等,既起到了色彩的协调统一的作用,又赋予了服装以美丽灿烂的民族特色。

藏族佩饰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完美结合。藏族佩饰的多样性,从材质来看,不仅有珊瑚珠、天珠、琥珀等宝石,还有玉器、骨器、象牙、贝类、金银器等;从形状上看,有长柱形、圆形、扁形等等。饰品以多为美,是其一个显著特色。遇到节或喜事时,藏民们都要穿上盛装全身披挂,所带戒指少则三四个,多则满带两手各个手指头。藏族佩饰尽管多,但其会被有序的排列起来,并在色彩、材质的选择上进行有组织的搭配。

2藏族佩饰的功能美

藏族的佩饰丰富多彩,加以各部落、牧场、乡村又各易成形,互换情趣,使之更呈繁荣兴盛的局面。佩饰对藏族,特别是藏族妇女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佩饰是男女青年恋爱定情时的信物。在农村和牧场,年轻人的爱情和婚姻是自由的。他们在共同劳动、生活中结下了情谊,通过歌舞等密切联系,到了互相倾心时,就互相交换佩饰定情。交换的佩饰有戒指、手镯、腰带、靴带等。

(2)佩饰是妇女储蓄的手段。藏族姑娘出嫁时,贫穷人家的父母也要千方百计地采买若干贵重的珠宝送给女儿作为嫁妆。这些珠宝,由女人自己保存,若离异时,女方可以带走,作为未来的一种保障。

(3)佩饰是藏民用来彰显财富和地位的工具。藏区人口稀少,居住分散,生活和生产流动性强,尤其是游牧地区,为了方便迁徙,他们往往把辛勤劳动积累下来的财富变换成首饰、珠宝等,逐渐演变成一种财富的象征。藏族服饰的价值十分的昂贵,一般的盛装都在百万元以上,一套隆重的藏服价值可能过千万元。尤其是像项链、腰带、首饰等佩饰,是代代相传留下来的,有的已经几百年的历史。

(4)佩饰丰富了藏族服饰,突出了地方特色。藏族居住地区广阔,族源多元,文化源流各有特点。作为一个民族,各方面都要保持民族的统一性,同时又要照顾各个地区的传统特色。藏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去的有益的经验:服饰大体一致,佩饰各异。就像头饰,卫藏女子喜欢戴一种华贵的叫做“巴珠”的头饰,在巴珠上缀满珊瑚、玛瑙、翡翠和珍珠等名贵饰品;藏南女子则喜用“扎休”(三条不同颜色的彩线)跟头发一起梳成辫;藏东女子喜欢分发处顺着发路在两珊瑚中串上一颗猫眼石头固定在头顶。因此,不论在什么地方碰见藏族女子,看配饰,就能分辨出是藏地、卫藏,还是藏北、康巴人。

3藏族佩饰的意蕴美

在藏族社会中,我们可以看到,它是 “重精神、轻物质”的。然而,服饰文化却受到藏民们的普遍重视,并发展得灿烂夺目,这是因为在他们眼里看来服饰不仅仅代表的是外表的物质,同样也是精神文化的价值显现。正如一句俗语“高原人身上穿的是神话、写的是历史,背着财富走天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分析其意蕴的设计美学。

(1)藏族佩饰隐藏着历史的记忆,表现着藏族人的文化心理以及对真、善、美的憧憬。如青海玉树等地的妇女在前额顶戴一个由银或青铜铸造并镀金,中间镶有红珊瑚的“梅朵”,相传为格萨尔王妃珠牡落难后身处逆境时的装束。扎巴地区男子在节庆时,要戴一种叫“阿得”的用红色彩绸制成的头帕,其来源与传说中的格萨尔有关。一定的服饰符号系统与相应的传说、故事、习俗的解释,就形成了全面发挥作用的阐述系统,从而起到强化传统、追根忆祖、缅怀英烈、储存文化的巨大作用。

(2)藏族佩饰从其取材和色彩以及运用上来讲是蕴含着丰富的吉祥文化信息的,其表达着一个民族对吉祥的厚望、辟邪、纳福以及求吉。遍及藏民全身的饰品,它的佩戴部位和物质材料都是有所讲究的。藏族人对九眼珠的迷信自古就有。意大利藏学家图齐称:九眼珠具有魔力,它具有保护佩戴者使之消灾免祸的能力。同样,藏人对珊瑚、玛瑙、绿松石等特别钟爱,其源于“石头能消灾降福,是一种吉祥之物”。而有一类与宗教有关的饰物,如“噶乌”、佛祖等皆是由于宗教习俗长期对藏民族社会生活的影响而使其成为驱邪护身、减少障碍、增加福报的护身物。

第2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藏族建筑;建筑类型;建筑风格特点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各民族之间由于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的限制,在经济、文化的发达程度上存在巨大的差异。在世界局势上中国建筑似乎被局限性地指向汉族建筑。实际上我国有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建筑体系。其中有些民族建筑受汉族建筑的影响,演化为汉族建筑的地方形式;有些是国外建筑风格的延伸,例如傣族的建筑风格属于泰式建筑风格的范畴。只有藏族建筑自成一派,藏族建筑本身是一个十分丰富又很独特的建筑体系,在我国它所取得的建筑成就仅次于汉族建筑体系,它有自己的发展繁荣史,并取得了很高的建筑艺术成就。[1]它同汉族建筑一样发源于黄河流域,又具有自己的民族特点,呈现出独特的民族魅力。

一、藏族建筑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背景以及寺庙的兴盛

境内各个部分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的不同,建筑形式也各有不同,有“碉房”、“账房”、“干栏”三种形式,在这三种形式之中,碉房建筑分布最广,是历来藏族活动的主流,因而也是藏族建筑的代表形式。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山南地区乃东县的雄踞山巅的石砌碉房雍布拉康据说是当地奴隶制时期酋长居住的宫殿遗址。七世纪时期,统一,建立吐蕃王朝,公元633年建都拉萨。随着尼泊尔王室女尺尊公主和唐朝宗室女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带入了印度和中原汉地的佛教经典,佛教在兴盛起来,在文成公主的主持下,建成了拉萨的大昭寺和小昭寺。红山上成片修造宫殿上千间,这就是布达拉宫的前身,诸如此类的规模巨大的建筑活动,为藏族建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明清两代,是藏族建筑发展的全盛时期。当时的境内修建了大量的寺庙建筑,许多著名的寺庙建筑如拉萨的三大寺:哲蚌寺、色拉寺、甘当寺,江孜的白居寺,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等都在这时期内先后建成。这时,藏族建筑的发展已经达到了成熟阶段。

二、 藏族建筑的多种建筑类型

藏族建筑之中最早出现的建筑类型是寺庙建筑,到清代全盛时期已经有了四个建筑类型:寺庙、宫殿、衙署(即政府部门)、住宅。这四个类型虽然不是藏族建筑的全部类型,却是其中必较有质量的一部分。由于当时政教合一的体制,宗教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参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所以藏族建筑所有的建筑类型都或多或少具有宗教色彩。由于藏族民居住宅种类繁多、特点各异,篇幅限制,本文暂只简要分析前三种类型。

藏族的寺庙兼有高等学府和研究院的智能,由于寺庙功能众多,寺内建筑也适应于这种多功能的情况而分为札仑、错钦、灵塔殿、拉让、康村、佛塔、晒佛台等若干类。[2]其中札仑是藏语意指学院,小的寺庙只设一个札仑,大寺庙通常设有多种札仑,每一个札仑均为一幢独立的建筑物。札仑一般由正门、回廊、广场、门廊、经堂、佛堂组成。这七类组成寺庙建筑群的基本单元,它们虽然同属一个寺庙,但有明显的等级差别,这些差别都具体表现在建筑形象上。如最高等级的灵塔殿建筑外檐装饰也相应做最高等级处理:墙面粉刷红色,露明木结构和木装修全部饰以雕饰、彩画等。藏族寺庙建筑,一般以措钦、扎仓为组合中心,建筑群布局灵活、自由。措钦大殿既是整个寺庙活动中心,也是建筑群艺术构图中心。

藏族宫殿是达赖和班禅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分为常宫和行宫两类。宫殿在毋庸置疑也是最高等级的建筑类型,外檐装饰与寺庙的最高等级建筑装饰形式大致相同,只是宫殿墙面粉刷不用红色而用黄色和白色。达赖的常宫即布达拉宫,行宫即西郊的罗布林卡。布达拉宫由三部分组成,白宫、红宫、方城。布达拉宫和罗布林卡相互联系,同为政治中心。

衙署即政府部门,它以宗为单位,宗相当于县一级的行政机构。根据的地形特点,这些宗政府一般修建在险峻的山岗上,宗政府占据山头,山下为居民区簇拥,寺庙或位于城镇的一端,或建于山腰。[3]建筑群居高临下,雄踞山巅,易守难攻。与山下散布的百姓聚落形成对比,非常具有政治威慑力。

三、 藏族建筑的影响

随着藏族与各兄弟民族文化交流和藏传佛教的向外传播,藏族建筑的影响范围十分广阔,影响力也十分深远。从元代开始,藏传佛教传到蒙古各地,受到蒙古人民的普遍信仰。当地兴建的大量的“召”庙属于典型的藏族建筑风格。此外,青海境内的土族、云南北部的纳西族也信仰藏传佛教,在这些地区到处都是参照藏族寺庙建筑形式而修建的佛寺。这些地区的建筑受到汉族和本民族文化的影响,虽不是纯粹的藏族建筑,但它们所延续的藏族风格是不容忽视的,也被很多人认为是藏族建筑风格的变体。乾隆时期,不仅在蒙藏地区大力扶持藏传佛教,还在内地的五台山、北京、承德修建了许多藏式寺庙。著名的承德外八庙就是八所大型的藏传佛教寺庙,其中的普陀宗乘庙、须弥福寿庙、普宁寺分别仿照的布达拉宫、扎什伦布寺、桑耶寺的样式建成。其规模之壮丽,设计之精致都显示出藏族建筑的精髓。这些内地藏族建筑群的可贵之处在于把汉族建筑艺术与藏族建筑艺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崭新的凝聚民族文化交流的典范作品。

藏族建筑的产生,发展乃至成熟为一个完整的建筑体系,是受到母体文化的孕育,以及汉族文化和印度文化的浸润。藏族建筑体系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藏族建筑虽不及汉族建筑严谨细致,但它所体现出来的粗狂的民族特色与民族审美情感是那样的撼人心弦和耐人寻味。在藏族建筑发展过程中,既注意吸收汉地和其它民族的建筑艺术和建筑风格,又保持了本民族建筑特色和风格的传统性,推动了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本民族建筑事业的发展。(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陈耀东.中国藏族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20.

第3篇

关键词:藏族服饰;定格动画;角色设计

随着时代不断地发展,国家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少数民族题材国产动画的发展也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由于民族众多,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想要了解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使得少数民族元素成为动画设计师们的创作源泉。如今各大高校动画专业毕业生短片创作题材的范围也越来越靠向少数民族,不仅促进了我国民族题材动画产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本文将以1988年藏族剪纸动画《邦锦美朵》为例来探讨藏族服饰元素在定格动画中的应用。

1藏族服饰在定格动画中的意义

一部动画作品中角色是必不可少的,动画片中角色精彩绝伦的表演和鲜明的个性,总是会让我们刻骨铭心。而一部优秀的动画片是否有感染力,是否受观众的喜爱,是否具有吸引观众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动画片中角色的设计。可想而知,除了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一个有魅力的人物角色,在一部成功的动画片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区别少数民族题材动画片的方法就是通过人物角色造型的外貌、服饰、体态、表情等外在形象元素。服饰不仅揭示角色的年龄、职业、身份、民族,还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心理活动,展示角色的魅力等。因此,在少数民族题材动画片中,服饰的表现在人物角色造型设计中成为了重要的一部分。

2藏族服饰的特点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在西藏历史上揭开了全新的一面,进入80年代以后,西藏各地区有了巨大的发展和变化,藏区人民对现代服装审美观念也得以提高,并且服饰款式、布料材质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保留传统藏装特点之外,各种西式、中式服装也日渐流行。现代藏装的主要特征为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袍。因为藏族大都生活在海拔高、气候寒冷、自然条件恶劣的高原上,以农牧业为主,所以对服装的要求趋于厚重保温,选择肥腰、长袖、长袍是最实用的。从文献记载来看,由于西藏地域广阔,不同地区之间的藏装也存在细微差别,大致分为卫藏、阿里、工布、安多、康区几大类型。

3藏族服饰元素在

《邦锦美朵》中的应用1988年由周克勤执导的中国剪纸动画《邦锦美朵》是一部藏族题材的定格动画片,影片以藏族传统文化为背景,其景观、服装均充满藏族元素,具有鲜明的少数民族风格的经典动画片。故事讲述了在曲玛河边上有一个财主叫千户,四个藏族姐妹洛丹、修莫、纳姆和谢玛拉青是千户家的奴隶。千户为了得到金银财宝和玛瑙珍珠,必须向护山神用青稞、葡萄和蝴蝶交换,要求洛丹、修莫和谢玛拉青去给他找这三件东西。纳姆为了救回姐妹们却冻僵在雪地里,最后感化了冈底斯雪山神救了她。纳姆回去救出挣扎在千户铁蹄下的穷人们,黑夜里,举着火把带着奴隶逃跑,千户发现后和家丁紧紧追赶,最终,四姐妹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为奴隶铺了一条自由之桥,而千户和家丁却走上了绝路。影片从一开始向观众展现了西藏的曲玛河风景和大量的西藏元素,虽然影片在时代背景、民族没有给出十分明确的交代,但从片中人物角色身上穿着的长袍、长靴、发型来看,故事的民族被设定在藏族。在动画片中,人物角色的服饰款式较传统,颜色较单一,装饰图案很简单,主要以衬衫,藏袍,长靴为主。在动画片中正面人物的刻画,面部线条柔和,五官端正,都给人以亲和感,怜悯之心。如大姐洛丹面容憔悴,形销骨立,性格柔弱。洛丹的造型服饰是里面立领白色长袖,外面藏蓝色长袍,袖边、领边、裙边均有红、黑配色宽边设计。二姐修莫温柔沉静,身着浅褐色长袍,蓝色腰带。小妹谢玛拉青身材娇小,眉清目秀,身材瘦骨嶙峋,身着深褐色长袍。而三姐纳姆与其他三姐妹不同,性格刚烈,眼眸之间透露出一股英气,俊秀俏皮的脸上一股绝不服输的气势,为了救回姐妹还有挣扎在千户铁蹄下的穷人们敢于同千户抗争,在影片一开始时着深褐色长袍,被冈底斯雪山神救了之后纳姆衣服颜色变为浅黄色长袍,袖边、领边、裙边均有红、黑、蓝三色宽边设计,里面长袖是白底花纹图案。几个姐妹的着装都比较素净,款式也很简单,衣服上均缝有补丁,体现出都是千户家奴隶的身份。而反面角色千户(财主)他的服饰配色与款式十分夸张,里面是粉色立领长袖,外面是大襟的右衽浅黄色长袍,长袍领子为豹纹图案,足穿长筒藏靴,配饰也比其他人繁复华丽,耳戴羽毛耳环,脖子上佩戴“嘎乌”佛龛,不仅强化了装饰效果,体现出角色贪图钱财的性格特征。千户家的家丁们,面容狰狞,目露凶光,身材魁梧高大,身着黑色长袍,头戴毡帽。

第4篇

关键词:角色造型设计;本土化;民族化;现代化

不同阶段观众的欣赏水平和领悟力,要求越来越偏重写实的脚本内容,精神层面的表达也更加重要,以现实社会、历史为背景的动漫,能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和体验。在日本的动漫作品中,和服、樱花、日式建筑、和风装饰风格、婚丧嫁娶等风俗仪式经常被展现,从各个角度反映了日本社会的精神面貌。

1动画片《天使宝贝》介绍

《天使宝贝》讲述了存于国家图书馆数据库保护的《周易》在神秘的古氐王国被奉为圣书,由于狼人间谍的破坏,《周易》数据失窃。于是王国的熊猫琪奇王子和女友阿吉展开了追回数据的冒险之旅,期间经历了各种奇闻趣事及与狼人国度的冲突。后来,实体AI柔竹姐妹、布若若兄弟陆续加入了寻找数据的行列,在熊猫阿吔博士和阿力博士的帮助下,终于找回了数据并击败了狼人国,维护了王国的和平与宁静。故事中的古氐王国源自神秘的古氐羌民族,现实地理位置为绵阳市平武县,熊猫原型参考野生大熊猫,绵阳有很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浓厚地人文文化历史,把绵阳本土的民族元素融入到角色设计中去,笔者相信对于以后的相关产业链的良性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2熊猫琪奇和阿吉角色设计探讨

在回归传统浪潮的推动下,人们越来越注重对国内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创新,有关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的研究到达了一定深度。但是就动漫作品表现而言,还比较薄弱。笔者以熊猫琪奇和阿吉角色造型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新时代民族化的动画角色造型设计方式。(1)角色造型设计审美特征民族化“人类文化是各种符号现象”,[1]社会大众的审美品位在动画角色的造型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吸收当前科技、多元文化的成果,吸取其他艺术形式的经验,创作出既有民族特色又具有时代感的角色形象。在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传统美人的最好诠释就是柳叶眉、丹凤眼和樱桃小嘴,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审美的日渐丰富,这一审美主流都没有改变,仍然是大众认可并追求的一种形式。丹凤眼被中国人认为是最好看的眼睛类型之一,丹凤眼眼角上翘极具美感,凤眼也被称为东方人的特点。取材于京剧中旦角的丹凤眼妆容,笔者给阿吉熊猫设计了一双妩媚的丹凤眼,尽显阿吉秀丽、妩媚之女性柔美和聪慧的性格特点。(2)角色服饰设计民族化,动漫角色服饰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反映了民族化进程的发展。绵阳市平武县素有“天下大熊猫第一县”之美誉,也是《天使宝贝》中古氐王国的所在地。平武县自古以来都是氐羌系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封闭的自然环境,造成相对稳定的民族特征得以保留下来。羌族、白马藏族服饰作为绵阳本土的一种民族文化形象符号,折射出两个民族鲜明的人文气息,笔者为琪奇和阿吉分别设计了羌族、白马藏族服饰。笔者在设计角色服装时,认为服装的外在形式的奇特以及时尚感上不需要过多追求,设计重点应该在强化民族特色上,以避免同质化倾向。琪奇和阿吉的羌族服饰保留了男士的青色头帕和女子的瓦状头帕,这是羌族服饰最具特色的古俗。传统的羌族服饰比较朴素,以蓝色、黑色、白色、红色为主,四色突出反映了民俗文化“集体遵从,反复演示,不断实行”这三个核心要素[2],色彩体现羌族的民俗文化,因此笔者在设计服装用色时保留了这些色彩,同时增加了大量的补色关系,比如黄色的长衫配上紫色的花边点缀,头帕和服饰的图案也多用对比色,让服饰色彩变得更加丰富。羌族人崇拜羊,认为羊是保佑他们的神灵,因此笔者为熊猫琪奇设计了羊头纹样的裹肚。羌族的“云云鞋”亦是体现民俗文化特色的一个重要元素,因角色两头身的比例关系,鞋子做了一些简化处理,保留了波浪云纹和上翘的鞋尖。作为羌族服饰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羌绣,原始古朴的技法、绚烂纯粹的色彩、鲜活生动的图案,体现出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笔者为阿吉设计了充斥大量精致花纹的服饰,充分体现了羌族服饰朴素又华丽的风格特点。虽然羌人也喜欢佩戴银饰,但是与苗族相比而言,羌族银饰的民族特性不是特别显著,这里笔者将其省略处理,以便突出羌族服饰的民族特质,让角色造型更具有识别性。如图1。白马藏族人口少,规模小是我国具有典型性的小族群,是历史长河中留存下来的民族及文化的“活化石”。与受吐蕃文化影响深刻的藏族服饰相较而言,白马藏族服饰受中原文化影响更为久远,其服饰特点是明显有别于藏族服饰的。白马藏族服饰中最具特色的是“沙嘎帽”,又叫“盘盘帽”,是白马藏族独有的,区别于其他族群的服饰符号标识。上面缠有红色、蓝色、黑色的彩带,因为角色是熊猫,黑色的耳朵,黑眼圈,黑鼻头集中在面部,帽子上再有黑色的彩带会影响视觉效果,让头部显得琐碎,笔者就只保留了红蓝两色。阿吉的帽子上垂挂彩色的珠串,以示男女的性别差异。帽子上插着的一至三根挺直白色公鸡尾羽,是白马藏族的传统风俗,代表男士的勇敢和刚直,女人的纯洁和温柔。白马藏族有崇尚白色的习惯,据说跟他们民族的起源有关。笔者为琪奇选择了白色为基色,青色翻领的右开襟服装,边缘部分用紫色的条纹做装饰,没有繁复的图案装饰纹样,色彩明快、装饰简洁。阿吉身穿粉红色衣裙,袖子外侧、肩部保留了彩条纹图案,青、红、黄、蓝、绿等色并置排列,独特而单纯。白马藏族服饰中,太阳、月亮、星辰的变形图案在女性的服饰中最为显著,阿吉的服装袖口就是连续的米字型纹样。在白马人的纹饰中,日月星辰纹样是并存的,米字型太阳纹中加入代表星星的圆形或三角形小点,在代表满月的圆形图案中加入米字型的太阳纹样,象征阴阳的结合,子孙的繁衍,是白马藏族生殖崇拜观念的代表性纹样。“鱼骨牌”是白马藏族服饰饰品中最常见的饰品,将贝壳磨制成方形佩戴在前胸,鱼骨牌饰品具有祈求吉祥平安的寓意,与古老的图腾崇拜——鱼崇拜有关。见图2。动画片有宣扬民族文化的责任,角色可以通过真实地还原我们本土的民族舞蹈形式来宣传我们民族坚贞不屈,乐观弘毅的精神内涵,让我们的传统民俗文化能继续传承下去。

3结语

蕴含深层的文化底蕴而成为商业运作的媒介载体和形象代言,动画形象兼具艺术性和商业价值,以其形象带动的衍生产品将为动画片带来持续盈利的广阔空间。优秀的动画形象都基于现实生活中对各个元素的抽象和提炼,才能创作出真实、生动的角色形象。笔者认为通过对本土民族、民俗文化的搜集、整理,提炼出其独特的文化元素和艺术特质,对民族特色浓厚的民俗文化艺术的发掘、保护、开发更加有利,可以激发本地民族的自豪感,提高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可度,保持弘扬自己的文化传统,是当前商业化大时代下我们设计工作者肩负的使命。只有立足本土,充分挖掘本土文化精髓,才能走出一条自己的动画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彬.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周巴.羌族民俗文化中的色彩运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9(2):1-7.

第5篇

关键词:创意产业;社会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7-0174-01

一、《中国藏族首饰品资料库的研究》项目的相关介绍

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了解到许多关于藏族首饰品的创意产业,如成都市“民族用品一条街”,拉萨市的“八廓街”,“成都的八廓街”,供藏餐的“风情屋”、“香巴拉藏餐店”,还有同时经营中餐与藏餐的“巴适快餐”餐馆等等,这些创意产业都有很红火的发展现状与前景。我们项目组主要收集、研究我国藏族特色饰品首饰的资料。系统整理图书、杂志、网络、电影中有关中国藏族手镯、手链信息;走访四川藏区采集资料;对部分相关图片完善和还原最后进行系统整理,以建成一个以图片、文字等方式详细描述藏族首饰、体现藏族文化的资料库。来填补藏族饰品文化在数字化方面的空白,以方便相关专业人士以及民族饰品爱好者查找使用。

通过对四川大学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中国藏族首饰品资料库的研究》的实施,我们了解到了许多藏族首饰品的创意产业,这些创意产业的价值已远远超出商贸本身,它不仅促进了各大都市及周边地区的商业繁荣与多元文化交融,增强了内地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辐射与联动,弘扬了少数民族本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大都市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形成,对增进各民族之间的沟通与认同,对中华多元一体格局不断得到巩固与拓展有着深远意义。这让我不禁想到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之密切。

二、对传统文化与创意产业的感悟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是艺术发展的基础

人们必须先要解决衣食住行等基本问题,然后才能从事类似于艺术、科学、宗教等的活动。

在一个高度发达的商品化社会,离不开金钱。金钱,是艺术发展的物质基础,而活下去都是问题,遑论艺术创造。事实也确乎如此。正如藏族服饰文化,它归依自然,顺天而行,他们直接从大自然的启示中寻找色彩和图案。这种对生命、对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强烈渴望与需求,激发了藏族人民的创造力。这样一种生活态度和审美意识,使他们的首饰审美观始终具有浓郁的生命气息。藏族首饰那鲜纯亮丽的色彩则是生命的力量与热度。

好的艺术精品,可能是由一个为了挣钱而努力的天才创造的。一个对艺术有着坚定的信念,但缺少创造力的人,未必能创造出好的艺术品。很多事实证明,中国藏族传统文化只有通过市场这块沃土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其社会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二)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艺术发展的繁荣

总览社会的发展,有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就是,艺术的发展不会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受阻碍。艺术的发展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例如,拖地的裙子和长长的袖子是藏族服饰特点,这主要是因为藏族居住的地区较为寒冷,为了保暖,他们习惯穿较厚和较长的衣服。如果说藏族服饰是艺术品的话,那么恶劣的生存环境和低下的经济状况,就是这个艺术品极好的诞生环境。

当艺术成为商品,人的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终将打破本不该有的界限, 在更高的历史阶段回归其人文本质。未来的艺术,将是既符合审美规律又符合经济规律的艺术,未来的经济也将是既符合经济规律也符合审美规律的经济,这样的发展才是合乎人的全面性的发展。

(三)艺术发展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艺术商品化是现在艺术走向大众的必然之路。商品化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它不仅满足了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也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其次,艺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就像藏族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服装设计师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给人民带来无尽的精神享受,启发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挖掘藏族服饰深层的文化内涵、将该民族最本质的精神风貌和最具特色的文化情趣展现出来,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人们把对艺术品的预期目的和观念具体化、实体化,进行经济建设活动,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总之, 我们要深入、细致地理解当代社会中艺术与经济互渗互动的一体化趋势。艺术使新时代的物质生产注入了更多的人文因素,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旧有的抽象与封闭,从象牙之塔走向更广泛、更大众化的日常生活。

第6篇

关键词:本土文化资源 幼儿园艺术教学 收集整理 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c)-0251-01

1 当前研究现状与意义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一个民族风情浓郁之地,位于中国甘肃省南部,甘南自古以来就是安多藏区的文化核心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沉淀了十分丰富而优秀的民族文化,使其呈现出独有的神秘与魅力。我们依托本地方的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在幼儿艺术教育中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因此,开展《甘南本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艺术教学中的运用与研究》这一课题具有现实意义。

2 甘南藏族本土文化资源的收集整理,挖掘适宜的教学素材

结合甘南藏族自治州突出的民族特色和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对甘南地区的本土艺术资源进行了收集和筛选,整理出了适合在幼儿园艺术教学中应用的研究内容和教学素材,让幼儿通过欣赏、绘画、手工、唱歌、舞蹈等艺术形式来培养幼儿的民族情感。主要教学素材及其特点有以下几点。

(1)藏民族服饰:藏族有着自己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甘南地区藏族服饰色彩艳丽、配饰独特,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依据其突出的特点,重点让幼儿了解夏河、卓尼、舟曲等地区的服饰特点,并通过多种艺术形式表现服饰的色彩与装饰。

(2)民族音乐:藏族民族音乐形式多样,包括歌曲、舞蹈、戏剧、乐器等,各具特色鲜明。如:甘南地区锅庄的音乐朴素、热情,结构简练,适合幼儿学习表演,可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动作发展水平进行改编。再如藏族说唱音乐,内容多为长篇民间故事或叙事诗,如《格萨尔王传》等,在幼儿园中可作为音乐欣赏教学内容,让幼儿感受藏族音乐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风格。其次是藏戏,藏戏在幼儿园中可作为欣赏教材,也可引导幼儿认识制作藏戏面具,进行简单的藏戏表演等。藏族民族乐器种类繁多,主要引导幼儿认识札木聂、热巴鼓、巴郎鼓等乐器,通过音乐欣赏和歌曲创编活动,感受藏族音乐优美的旋律和变换的节奏。

(3)自然景观;甘南藏族自治州幅员辽阔、风景秀丽,甘南草原水草丰茂,风景优雅,有许多著名的风景区,我们选择了尕海湖、黄河首曲、夏河桑科草原和临潭冶力关4个具有代表性的景区作为教学资源,在幼儿园中,可充分利用本地区自然景观特点,并应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来表现草原的自然风光。

(4)传统工艺(唐卡、帐篷):唐卡系藏文音译,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甘南的藏族同胞多普遍使用两种帐篷:一种是用黑牛毛线纺织成的黑帐篷,另一种是用白布缝织成的白帐篷。帐篷的特点主要在于它的装饰图案,在幼儿园中我们主要以欣赏、涂色、创编和绘画等形式进行教学,让幼儿掌握丰富的艺术表现技能,充分感受藏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5)特色建筑(拉卜楞寺院):拉卜楞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县城西郊,1982年拉卜楞寺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幼儿年龄小,对拉卜楞寺的历史背景,宗教文化幼儿无法理解,因此,我们结合绘画活动重点引导幼儿认识它的建筑特色。

(6)饮食文化(酥油糌粑、奶制品、蕨麻、手抓肉)。藏族地区丰富的饮食文化也是很好的教学素材,在艺术活动中通过认识、制作、品尝等活动让幼儿了解家乡的美食,并学习用艺术的形式表现美食的特点。

3 本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艺术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案例

本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艺术教学中的实际应用,能够使幼儿对家乡的本土资源产生浓厚的兴趣,极大地丰富幼儿对本土资源特色的真实体验,有利于激发幼儿对藏区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以下是在研究过程中开展的几个较成功的案例。

(1)以自然景观为主要内容的主题系列活动“小脚走甘南”活动之一:大班综合活动《草原上的金莲花》。美丽神奇的大草原是甘南一道亮丽的风景,通过活动,让幼儿学习金莲花的制作方法,加深对玛曲黄河首曲大草原的了解和认识,将制作好的金莲花装饰在以玛曲大草原为背景的主题墙上,教师和幼儿一起欣赏,对比,交流。将幼儿制作胡金莲花装饰在以大草原为背景的主题墙上后,孩子们认真的欣赏着,沉静在成功的快乐中。

(2)以传统工艺为主要内容的艺术活动《多彩的帐篷》。甘南藏族地区多彩的帐篷,形成了独特的藏族帐篷文化,其丰富多彩的装饰图案,色彩明快、装饰性强,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有很大的挖掘和利用价值。因此根据课题目标和要求,设计并开展了“多彩的帐篷”这一主题活动,加深对帐篷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3)以民族服饰,特色建筑、饮食文化、民族音乐等为主要内容的艺术活动。如小班美术活动《美丽的项链》、音乐游戏《猜猜我是谁》、中班美术活动《面具唐卡》、音乐活动《三只羊》、大班舞蹈《快乐的锅庄》、大班藏戏表演活动《扎西德勒》、大班美术欣赏活动《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活动,极大的充实了幼儿园的活动素材,丰富了幼儿的活动内容,从中感受艺术活动的乐趣。

通过课题的实施研究,我们充分挖掘出了本地区特有的本土文化资源,探索出了适合本地区幼儿艺术教学的内容、方法和途径,并将其纳入到了幼儿园艺术课程教学中,让幼儿用多种艺术形式来表现对藏族民间文化的热爱,感受藏文化蕴涵的独特的形式美,增强了幼儿对本地区民族文化的了解,增进了幼儿对本土艺术的感知、理解与体验,引发幼儿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使甘南本土文化资源得到了较好的传承。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第7篇

改革开放以来,限制各民族自由交往和?济互惠互利的地域屏障被越来越便捷的交通、通讯网络和日益宽松的民族宽容大环境打破,中国人口呈现大范围的自由“趋利”和“趋舒适”流动趋势,这一趋势在我国藏区比较突出。以成都举例,目前每年约有100万人次来自西藏和其他四省的藏族人口在成都市区流动,常年无户籍常住性藏族流动人口约在15~20万人,约占成都市总流动人口的5%~6.67%,占全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总量67%[1]。成都市藏族流动人口的城市生活诉求主要集中在医疗卫生服务上。藏族流动人口的健康问题将直接影响到成都市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做好成都市藏族流动人口的医疗卫生服务工作是成都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重点之一,也是成都市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研究通过对藏族流动人口的健康状况和就医行为进行调查,发现藏族流动人口的就医行为特点,为区域医疗卫生机构针对藏族流动人口开展教育活动提供依据,也为有意愿服务藏区居民的医疗机构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纳入的研究对象界定为:其一,离开甘孜州户籍所在地的县、市或者辖区,以工作、生活为目的在成都市居住超过3个月及以上的18岁及以上藏族成年人;其二,排除对象为因出差、就医、上学、旅游、探亲、访友、参军或候鸟式居住的人员。根据甘孜州藏族在成都的分布特点,采用应答推动抽样的方法抽取420名进行调查。

1.2 研究内容

自行设计《成都市藏族流动人口就医行为调查表》,采用面对面访谈方式完成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基本情况、疾病观念、就医行为情况。

1.3 研究方法

调查资料采用Epi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l8.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藏族流动人口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甘孜州藏族流动人口(下文简称“藏族流动人口”)来自甘孜州18个县,发放问卷420份回收420份,其中有效问卷378份,有效率90%。378份有效问卷统计结果显示:藏族流动人口主要来自南部地区(占45.2%);以城镇户籍为主242人(占64.0%);男性169人(占44.7%),女性209人(占55.3%);平均年龄为44.04岁,年龄段集中在18~44岁;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被调查者占总数的49.5%,大学专科及以上文化程度占34.1%; 79.0%的藏族流动人口有宗教信仰;已婚状态占总数的90%;67.5%的被调查者为在业,20.9%的被调查者退休;96.3%的居民购买了基本医疗保险;人均月收入为4456.7元,有12.7%的被调查者人均月收入低于2016年成都市最低工资标准(1500元/月);过半居民知晓目前实施的分级诊疗和基层医疗机构医疗保险报销制度。

2.2 疾病观念及其他

92.3%的藏族流动人口认同现代疾病观,认为环境学说和细菌学说是导致人产生疾病的原因。4.5%的人持现代疾病观和传统疾病观相结合的观点,认为“当人生小病是因为环境气候作用或者细菌入侵,但人生大病是因为前世孽缘”。3.2%的人持传统疾病观,认为人之所以生病是因为违反道德劝谕而受到的惩罚、邪魔鬼魅作祟等原因[2]。

分析宗教信仰与居民疾病观念的关系发现,有无宗教信仰的居民疾病观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78,P=0.005),可认为藏族流动人口居民对疾病的认知是受宗教因素影响。

2.3 就医方式选择

在被调查的378名藏族流动人口中有223人在过去一年内有患病(伤)的情况。患病后,63.2%的居民(141人)选择去“医疗卫生机构就诊”,34.1%的居民(76人)选择“自我治疗”,只有2.7%的居民(6人)“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采取自我治疗的居民以自己买药治疗为主(占94.7%),少数居民会在家中采取传统藏医疗法和宗教治疗。

居民的首诊时间选择上,及时就医的人数仅占38.3%,29.8%的居民是在“病情反复发作时”选择前往医疗卫生机构就诊,31.9%的居民是在“疼痛难忍时”前往医疗卫生机构就诊。

藏族流动人口首诊机构的选择依次是“省级医院”(占53.1%)、 “区/县级医院” (占25.5%)、 “私立医院”(占12.8%)、“藏医院”(占4.4%)、 “市级医院”(占3.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占0.7%)。

通过了解得知藏族流动人口最喜欢选择就诊的“省级医院”是航天工业363医院(以下简称363医院)。走访甘孜州卫生行政工作人员得知,363医院从1992年设立了四川省首个“汽车流动医院”专门服务甘孜藏族居民,坚持每年对甘孜州进行医疗技术对口支援和帮扶,使363医院在当地群众当中有了较高的知名度和良好的口碑。

2.4 门诊情况

藏族流动人口门诊途中花费时间最长需要120分钟,最短仅为10分钟,平均花费时间为37.4分钟。从中位数来看,花费时间依次是省级医院(50分钟)、市级医院(30分钟)、区/县级医院(20分钟)和私立医院(15分钟)。藏族流动人口的就诊时间都随着医疗机构等级提升而增加,等级越高,所需就诊时间就越长。

藏族流动人口门诊候诊时间最长为180分钟,最短的不需要时间,平均是69.1分钟。对于藏族流动人口来讲,所需候诊时间最长的是市级医院,其次是藏医院和区/县级医院,私立医院的候诊时间最短。造成该结果的原因,可能与藏医院在成都比较少有关。

藏族流动人口最近一次门诊医疗费用中位数为300元,远高于2013年四川省城乡地区患者次均门诊就诊医疗费用(105元)。这可能与藏族流动人口的就医习惯有关,近70%的居民往往在病情严重时才前往医疗机构就医。

2.5 住院情况

378名藏族流动人口中有,41人产生住院行为,年住院率为10.8%,低于第五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四川省居民平均住院率(占12.7%)。

藏族流动人口住院的前三位均是疾病、康复和分娩。住院机构以省级医院(占48.8%)和区/县级医院(占19.5%)为主,这可能与藏族流动人口处在医疗资源相对发达的地区,加之目前分级诊疗制度实施的不够彻底,导致其住院医疗机构以省级医院为主。

藏族流动人口平均住院天数是17.1天,次均住院直接费用(中位数)是6000元。不同医疗机构的次均住院直接费用(中位数)结果显示,区/县级医院费用最高为10000元,其次为私立医院的6500元。流出地居民的次均住院直接费用(中位数)中,省级医院最高为25000元,其次为州级医院和区县级医院。

378名藏族流动人口中有11人自述在过去一年存在应住院未住院情况,应住院未住院的比例为21.2%。进一步了解应住院未住院的原因发现,藏族流动人口应住院而未住院的主要原因是“没必要”和“其他”,仅有18.2%是因为“经济困难”,低于四川省平均水平。

3.讨论

3.1 藏族流动人口就医流向需加强引导

早在2014年,四川省就全面实行了分级诊疗制度,通过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统筹、住院报销比例,引导居民转变就医观念,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居民合理就医流向。约60%的藏族流动人口首诊选择市/州及以上级别医院,仅有0.7%的居民会在患病后选择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尽管多数藏族流动人口知晓“医院目前实行了分级诊疗制度”和“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报销比例高于市/州级和省级医疗卫生机构”,但这并未使之形成到基层首诊的习惯。

据访谈所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藏族流动人口吸引力不强受到四方面原因影响。一是医保政策的就医导向性不强,异地就医报销比例偏低,未发挥医保政策应有的就医导向作用;二是相关宣传力度不够,藏族流动人口对成都本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缺乏了解;三是藏族流动人口与大多数城乡居就医观念相同,普遍认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弱;四是甘孜州在363医院和华西医院配备了相应的机构和藏族护士,方便了藏族流动人口就医。以上几方面原因导致患者无论是患常见病、慢性病还是急重症,都会选择到省级医院就诊,增加省级医院的医疗服务负担,造成基层医药卫生资源闲置和浪费,也导致了医疗费用增长,加重自身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

3.2 藏族流动人口卫生服务需求偏低,就医意识亟待提高

本次调查发现,34.1%的被调查者在患病后选择“自我医疗”(自我医疗包括在没有医生指??下去药店购药或服用家里常备药品、在家中采取传统藏医疗法及宗教治疗)。一般认为,患者如需进行自我医疗,应具备一定的医疗卫生常识。

从文化程度上分析,选择“自我医疗”的藏族流动人口多以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为主。较低文化程度会影响接受健康知识的能力,较少的医疗卫生常识使得他们在自我医疗的过程中,多数只能凭借以往患病经验或听从亲朋好友建议采取措施,容易发生药物滥用而导致病情贻误。此外,从就诊时机上分析,有70%被调查患者在发病初期并没有第一时间选择到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基于以上两种情况说明藏族流动人口就医选择不合理,就医意识亟待提高。

4.对策建议

4.1 加大宣传,加强藏族流动人口就医积极性

藏族流动人口普遍存在健康观念差或消极和对疾病缺乏必要的常识,这些都是影响其主动求医的危险因素。针对上述问题,加大对藏族流动人口健康教育知识是关键。第一,政府及相关媒体应加大对藏族民族流动人口的健康知识宣传力度,普及健康常识和常见疾病的诊治办法;第二,相关部门应将低收入藏族流动人口作为今后健康教育的重点对象;第三,拓宽健康教育宣传途径,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落实健康教育宣传。例如,在藏族流动人口办理证件时或在流动人口集聚地,向其开展健康知识等方面的宣传和咨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利用健康宣传活动,加强常见病、多发病健康教育与指导引导藏族流动人口树立正确的就医观念。

4.2 通力合作,进一步引导藏族流动人口就医流向

随着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和报销比例的不断提高,户籍居民受益颇多。但对于藏族流动人口,支付了同样金额的同时却面临着异地使用和报销的多重限制,影响着其卫生服务利用的行为和就医流向。针对上述问题,政府应高度重视,整合各部门力量,一方面探索建立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分级诊疗报销制度,通过医疗保险杠杆原理引导藏族流动人口合理就医;另一方面,建立与流动人口相适应的财政体制,将流动人口纳入到公共财政范围内,在进行藏族流动人口居住管理时,鼓励有条件的流动人口参加本地的社会保险。

藏族流动人口聚居街道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利用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这一抓手,通过为藏族流动人口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让藏族流动人口了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同时,针对辖区藏族居民众多的现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聘用藏族医务工作者,加大机构的吸引力。

第8篇

古建筑的修缮要尊重传统和古建筑的维修原则,定好方向坚持不改变原形制、原结构、原工艺、原材料的原则。同时还应该灵活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来弥补传统工艺材料的不足及缺点,增强其性能。

关键词:云南藏族独克宗古城建筑材料结构使用情况

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 A

香格里拉的独克宗古城以1300多年的历史来论,是目前中国藏族藏式民居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具有浓厚的藏传佛教宗教色彩。因其文化及地域的独特性造就了藏族建筑的传奇。然于2014年1月11日的一场大火,独克宗古城受到了折损。“独克宗古城的仓房、金龙、北门三个社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灾害,总受灾户数335户,其中烧毁房屋242栋,因建立防火隔离带拆除43栋,拆除房屋屋顶50栋。除造成房屋、商铺、基础设施等受灾外,此次火灾还造成古城内部分文物、唐卡及其他佛教文化艺术品烧毁,具体受灾损失尚且还无法估计。”――《百度百科香格里拉大火事件》。建筑可以再建,然其文化艺术和历史痕迹却很难复原及不能复原。

一、独克宗古城建筑残损原因分析存在必要性。

独克宗古城位于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县建塘镇,海拔3300多米,始建于唐朝,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通过资料查询和实地考察,独克宗和丽江一样曾是滇藏“茶马古道”上的重镇,是马帮进藏的第一站,至今石板路上还留着深深的马蹄印。作为目前中国保存最好最大的藏民群居性建筑,独克宗古城备受世界的青睐。独克宗古城按照佛经中的香巴拉理想国建成。在古城兴建时,建筑材料大都就地取材,工匠们发现当地出产的一种白色粘土可作为房屋外墙的涂料,于是古城民居外墙皆涂成白色,这点风格一直沿用至今。每到夜晚,银色的月光把白色的古城打扮得分外妖娆,于是当地人就把古城称做“独克宗”,“独克宗”藏语意为“月光之城”。

2001年,独克宗古城被批准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

具有1300年历史的独克宗古城不只是一座藏族文化的物质缩影,更加是一部记录藏族历史的教科书。民俗传统伴随着古建筑保存了千年。为后代保留了丰富的艺术文化财富。诚如导师所讲:云南藏族地地理位置奇特,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陲横断山脉附近,自然景观神奇险峻,雪山、峡谷、草原、高山、湖泊、原始森林同时存在。云南的少数民族众多,民俗的影响及融合造就了独特的云南藏族文化。独克宗古城建筑的存在是对一方水土历史、文化、经济、艺术的完美体现。

任何物质都因分子的不规则运动会有所应变,有好的一面,同时更存在损害的一面。古建筑同样存在这样的境遇,以本文为例,独克宗古镇存在着巨大的残损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建筑物的材料、结构、工艺、使用情况等方面,分析研究出古建筑的折损点,以便对其进行优化处理及保护,为后代保管好这份财富。

二、云南藏族独克宗古镇建筑材料的残损分析及修缮。

云南藏族独克宗古镇建筑材料以木材和石材为主,木材独有的特性适用于建筑,同时也影响着建筑。木材的多孔性、调湿性、触觉性、视觉性、可塑性、柔韧性等在建筑中起到好的作用,然木材的吸湿性、胀缩性、脆性、老化性、表面钝化性、易燃性则成为其建筑残存的元凶。

1木材吸湿特性

木材的缺点之一是吸湿,这一特性直接影响木制品的质量。当空气的湿度大于木材时,木材就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称为吸湿;相反,如果木材的湿度大于其周围空气时(即木材比空气湿),木材中的水分就蒸发到大气中去,称为我们所说的干燥。木材干燥就是利用木材的吸湿特性。木材的吸湿性会导致木材随着环境温度和空气湿度的变化出现变形、翘曲和开裂等缺陷,使木材材质降等甚至成为废材。云南香格里拉用材树种有云杉、冷杉、铁杉、槭树、红桦、白桦等,这类木材大多数易干燥,性能稳定,适合于云南。

2木材胀缩特性

湿材因干燥而缩减其尺寸或体积,谓之干缩;干材因吸湿而增大其尺寸或体积,谓之湿胀。干缩和湿胀是木材固有的性质,木材的胀缩性会导致木制品尺寸不稳定,引起变形、翘曲和开裂。木材的这种缺点,可以通过人工干燥及其他方法来减轻和克服。利用电磁波可以被自由旋转的水分子吸收的原理,微波干燥木材能有效地使含水率较高的木材干燥。

3木材脆特性

通常年轮宽度非常大的针叶树材,晚材率小的轻质材,年轮宽度极窄的阔叶树环孔材以及应压木等,往往就是脆性材,例如云杉。脆性木材不宜用于桥梁、屋梁、运动器械。云南香格里拉脆性材偏多,在进行脆性材的运用时要注意。

4木材耐腐蚀性

木材的老化性表现在木材的耐腐蚀性能,而木材所在的自然环境光照、雨水、风力等自然能力会对木材表面及性能进行损坏。云南香格里拉地势高达三千米以上,紫外线强,温带气候,空气湿度高。防止木材老化可以在涂料中加入紫外吸收剂和防氧化剂进行处理。

6木材易燃特性

木材容易燃烧,凡是以木板为基质的木制品、木构件和木建筑物,都要注意防止火灾的问题。云南藏族室内是以木结构为主,所以就要尤为注意木材的防火处理。

方法一:与不燃物质混用,使可燃性成分的比例降低,或用覆面材料隔断火焰与热和氧的接触。例如,云南藏区的月光石,这也是木材与石材的巧妙结合,不至于一家起火其他家遭殃的情况发生。

方法二: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对木材表面注射药剂进行防火处理。

相对于木材的性能,石材的稳定性就好一些。石材的硬度高,耐腐蚀的性能也强,但其韧性却远没有木材好。所以云南藏族建筑以木材和石材相互配合,使建筑的性能更高,更强。

三、云南藏族独克宗古镇建筑结构的残损分析及修缮。

独克宗古城的仓房、金龙、北门三个社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灾害,总受灾户数335户,其中烧毁房屋242栋,因建立防火隔离带拆除43栋,拆除房屋屋顶50栋。除造成房屋、商铺、基础设施等受灾外,此次火灾还造成古城内部分文物、唐卡及其他佛教文化艺术品烧毁,具体受灾损失尚且还无法估计。”――《百度百科香格里拉大火事件》。

文中描述的大火说明了独克宗古镇在建筑结构上存在巨大的问题。云南藏族的建筑经过历史的巡礼,因其地理环境存在森林,防火一直是其建筑的特色。建筑以内不见土,外不见木而形成的独特建筑结构就是为了能够防火。木材框架外边包裹着厚厚的砂石层能够很好的阻挡外部火源。屋顶是以木质结构,但其与下面的梁柱结构是以镶嵌和榫连接,方便于内部起火时可以直接把屋顶掀掉达到灭火的目的。然因现代的发展,部分居民加固了其连接处,导致了上述情况的发生。

随之时代的发展,建筑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会有所改变,比如云南藏族的木结构建筑因为材料的进步,部分家庭已经开始向框架结构以及钢结构过渡。屋顶也会因为其新型材料的研发而进行着变化。对于建筑物的“更新”作者是持观望的态度的。建筑物风格的形成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它是经过时代的更替,不断的试验,调整,试验的循环改进的。所以一个地区的建筑风格是与其周围的环境相适应的。改变时要考虑清楚原设计的意义及功能,尊重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成果,随时保持严谨郑重的工作态度。

四、云南藏族独克宗古镇建筑使用情况的残损分析及修缮。

长辈常说:老屋有人住会长寿,没有人住会老得很快。

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这是存在一定的科学理论的。其一是人类的生存需要空气阳光和水,而这些物质的多与少,密与疏会影响人的身体,相对应的人就会适当的改变建筑的情况来适应自己,例如夏天就会注意屋内的通风和空气的温湿度,冬天则会注意保暖和防风。所以住久的老房屋是会随着主人为了适应自然环境的气候变化,做到了通风散热和保暖御寒。这样,建筑的材料――木头和石材等才能够在一个相对恒温的环境寿命更长。其二是人类的活动会一定程度上抑制昆虫对于建筑的损害。做饭时的腌熏烤制会对建筑材料起到保护作用。因此老屋有人住会长寿,没有人住会老得很快。

当然因为长时间的使用居住,房屋会有一定的损害,例如一些生活磨合的痕迹,家里成员对建筑表面的破损等等。但是小面积的损伤是必然存在的,雁过留痕,何况几十年的居住停靠。至于大面积的损伤绝大多数是人为的或者是意外造成的损伤,我们应该尽可能的避免其发生。

五、总结

一座古建筑,他的材料,结构,工艺,使用情况等记录了时代的痕迹,先人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人情,更重要的是记录了当时的杰出工艺,那是留给后人的无价遗产,我们只能把建筑的前期维护和修缮做好,如果毁掉了再想复制,那么也只是整体感觉相似而已,建筑的历史感,先人工艺的妙笔,建筑材料的再生将不复存在。因此我们对古建筑要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找出其残损原因,进行前期维护修缮,将工作做在前面。

云南藏族传统民居中存在着很多朴素的原生建筑设计思想。开展这类地域性的民族建筑研究,应深入了解其生态建筑、文明历史,挖掘传统生态民居建筑的特色,为当代建筑的设计提供理念和思路,为设计提供闪光点。因此,对于原生态的民居建筑,任何时候都不要用过时来决定他的去留,应该吸纳其精华,在宏观和微观两方面不同层面的分析研究,让其为现代建筑增砖添瓦。

参考文献

【1】云南民族村寨调查-藏族中甸尼西乡形朵村,高发元著,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2】家具与室内装饰材料手册,邓涯主编,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