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25 16:11:1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 合肥市中学生网络成瘾现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贵阳城区中学生网络成瘾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医学生网络使用现况及网络成瘾相关因素的研究 高中学生网络成瘾及影响因素研究 兰州市中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因素分析 上海市大中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哈尔滨市中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对策 中学生网络成瘾分析及其对策 多角度分析中学生网络成瘾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对策 中国城市中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及成瘾者上网目的分析 城乡结合部环境下影响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因素及对策 天津市小学生网络使用行为现状调查 南昌市大中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当代中学生网络成瘾的防治 中学生网络成瘾及其心理干预 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定性研究 浅议中学生网络成瘾现象 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与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Young KS.Caught in the Net: How to Recognize the Signs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a Winning Strategy for Recovery[M].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1998:30-33.
[3]张宛筑,邓 冰.贵阳市中学生网络成瘾现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2,2:34-36.
[4]余一雯,杜亚松.上海市中学生网络成瘾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上海精神医学,2007,1:1-3.
[5]Young KS.What makes on-line usage stimulating:Potential explanations for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M].Chicago: The 105th Annual Convention of the American Psycholigical Association,1997.
[6]费利霞,邱绍德,姜庆新.中学生网络成瘾与其网络行为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5):441-442.
[7]张学艳,罗亚州.盐城地区大中学生网络成瘾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2):223-225.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调适能力
一、背景
我国中学生多数处于青春期,其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但心理尚未成熟。青春期是走向成熟的关键期,此时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很容易造成心理冲突,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等。为此,中学生需具有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才能从容应对青春期的各种问题,健康成长。于是,如何采取相应的手段和措施来提高中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是学生、家长、学校和教育部门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二、上饶及金华的中学生心理现状
1.中学生的幸福感有待加强
中学生的幸福感较强,多数人表示自己感到幸福。但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发现,当前的部分中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生活难以产生幸福感,同时又由于多数中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存在缺陷,不能有效改善自身的心理状态,由此产生的不良影响也在日益增大。简言之,当前中学生的幸福感还有待加强。
2.中学生不良情绪(如:苦恼、伤心、生气等)出现的情况较多,其中大多数表示自己偶尔会出现负面情绪
经调查可以推断出,中学生出现不良情绪状况的频率在较大一部分学生中还是比较高的。再结合现场采访,我们了解到此时的学生渴望得到身边的帮助,愿意向他人倾诉。这也意味着,老师和家长对这部分学生应给予关注,及时沟通。
3.中学生不良心理状况的成因较多,且集中体现在考试成绩不理想和人际交往问题两方面
中学生心理尚未成熟,情绪不稳定,容易受周围人群和环境的影响,若调适不当会造成不良后果,因此,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极大的必要性。若中学生无法及时有效地调节不良情绪和心理,其正常的学习生活势必会受到一定影响。可以看出,若中学生心理调适不到位,长期处于不良心理状态下,势必会对其日常学习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改善中学生心理调适状况有极大的必要性。
三、针对上饶及金华的中学生心理现状反映的问题分析
1.中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稍显不足
调查显示,中学生对于自己的不良情绪的控制调节能力较好,一般能使自己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突发困境时,大多数中学生能采取较为积极良好的方式。面对当下的各种问题,中学生能有意识地进行心理调适,但在缺乏相关知识引导的情况下,中学生尚不能真正有效地进行自我调适。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在针对中学生心理调适能力的提高进行努力的时候,还必须关注到中学生应对突发困难的心态调节问题,适当加强中学生的抗压能力与应变能力,使他们将来能更加从容地应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
2.学校和家长对中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的重视度不够
多数学校为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帮助。根据调查显示,多数学校设置了心理辅导站以提供心理方面的咨询帮助,部分班主任会定期同学生进行心理上的交流辅导,少数学校会定期开展心理辅导课、心理知识讲座等活动以帮助学生拓展心理知识。然而,实际上这些措施并未起到理想的作用。中学生的心理还未成熟,在心理的调适方面离不开引导帮助。学校应当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给予高度重视,但显然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在这一点上有待改进。另外,家长也应给予孩子适当的帮助和引导,为孩子减压。
四、对于如何更好地提高上饶及金华的中学生自我调适能力所作的思考
1.中学生自身应努力提高心理调适能力
中学生心理的调适,应由中学生自己进行努力。中学生要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有一定的了解,知道自己的身心健康情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劳逸结合,课后多锻炼身体。同时,有意识地去学习一些心理知识和调节技巧,能及时进行自我调适。
2.教师和家长应提供对中学生的心理调适的关注、理解和帮助
中学生的处世经验还不成熟,往往不能很好地完成自我监控和心理调适,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帮助。因此,教师和家长应当了解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平时多同他们交流沟通,并在他们出现问题时,给予适度的帮助,少批评、多鼓励,使他们能快乐成长。
3.相关部门应对中学教育做适度调整
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针对其心理调适的问题采取一定的措施。(1)应当切实改变应试教育模式,减轻中学生的课业压力,寓教于乐;(2)应努力为中学生营造和谐幸福的生活环境,加强中学生的幸福感;(3)可以建议学校设置心理辅导站,增设心理调适课程,组织相关活动,并对此进行监督反馈;(4)可以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定期检测,并及时进行结果反馈,同时也可为他们提供一些有效的建议。
五、总结
通过调研,我们认识到中学生的心理调适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中学生会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调适,但效果欠佳。多数学校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未引起重视,没有给予恰当的帮助。教师、家长对中学生心理情绪变化的关注度也不够,欠缺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因此,为了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学生自身应努力提高心理调适能力;教师和家长应对中学生的心理调适关注、理解和帮助;相关部门也应采取一定措施,对中学教育做出调整和改进。总而言之,提高中学生心理调适能力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解文富.中学生心理调适与解惑[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6.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锻炼;心理健康
1.引言
激烈的社会竞争不但影响着社会中工作的成年人,也对在校园中学习的中学生带来诸多影响。学业压力的增大使得学校、家长、学生对体育课这类非升学科目非常忽视,使得我国中学体育课程的质量长期得不到有效提升。同时,学生课外时间被诸多补习培训占用,无法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导致当今的中学生长期运动量不足。
在积极心理学的影响下,人们逐渐意识到体育锻炼有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研究,但其影响似乎仅存于学术界,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并没有显著影响。2005年较1995年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显示,我国学生虽在形态发育方面有所提高,营养状况方面显著改善,但肺活量、速度、爆发力、耐力素质等方面均明显下降,肥胖和视力不良检出率明显升高。辛自强研究发现,我国中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长时间以来持续增加,心理健康水平缓慢下降[1]。
本文通过对中学生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进行分析,在介绍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并提出建议。
2.概念界定与理论模型
心理健康是指良好的心理或精神状态,包括积极的情绪情感和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2]。如性格、心理动力系统、认知风格、自我、应对方式以及人际素质和适应状况等[3]。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机制有以下几种理论模式:
2.1 转移注意力假说
一般认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人,特别是情绪方面存在抑郁、焦虑等问题的人,注意力往往专一、持久地集中在特定事情上。体育锻炼对生理资源的占用能使个体将生活中的不良情绪暂时忘却,或积极宣泄,体验锻炼的快乐感。Bahrbe等认为,体育锻炼有益于心理健康的机制之一是为参与者提供了分散注意力的途径,避免深陷困扰[4]。
2.2 兴奋与抑制平衡理论
体育活动中,由于各种感觉信号输入机体引起唤醒水平的提高,使人精神振奋。马尔蒂森认为运动具有抗轻、中度抑郁的效果。
2.3 社会交往假说
社会适应良好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体育锻炼通常涉及与他人共同参与,促进人际交往的发展。任若鹏认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人常有自闭倾向,引导和鼓励参加体育活动能增加其交往的机会,有利于心理健康的积极发展[5]。
2.4 内啡肽假说
这种假说认为,身体锻炼能促进内啡肽的分泌,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抑制低落情绪,减少痛苦感,使人在运动之后精神状态良好,精力充沛。
2.5 认知行为假说
自我效能是指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种任务并达到预期效果所持有的某种信念。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在完成锻炼的过程中能体验到运动的愉和成就感,有利于提高自我效能感,并泛化于生活的其他方面。研究结果显示,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对抵制不良情绪的影响有很大作用[6]。
3.研究成果
在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中,以中学生为被试的研究较少。在整理分析相关文献后可以发现,由于中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和课程任务的特殊性,相关研究更多的考虑了学业方面的因素。具体研究方面如下:
3.1 与抑郁、焦虑相关的研究
钱青文发现初中生较少进行有氧运动,学习和娱乐导致的久坐行为却不断增加,与抑郁和焦虑症状的发生相关密切[7]。邱远在对中学生抑郁、焦虑与体育锻炼的关系考察中发现,体育锻炼的喜爱程度、周炼次数、次炼时间、运动强度和坚持程度对改善男生的抑郁有显著积极影响,喜爱程度和次炼时间对女生有显著作用;在焦虑方面,周炼次数的积极效果最明显[8]。
3.2 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的研究
孙利红发现,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与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相关最强[9]。袁贵勇的研究发现,体育锻炼与生活满意度、情感平衡存在相关,运动时间与运动频次对生活满意度和情感平衡有良好预测作用。经常参与体育锻炼能显著提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促进身心健康。宋锋在调查中发现,有运动习惯的青少年主观幸福感较高;在家庭形式的体育锻炼上主观幸福感最高,然后依次是与同伴一起、学校组织、单独一人;印证了中等运动量的青少年主观幸福感较高的结果[10]。
3.3 与心理韧性相关的研究
戴丽玲的研究显示,不同锻炼次数的中学生在心理韧性的情绪控制和积极认知维度存在显著差异;不同锻炼时间的中学生在心理韧性的目标专注和情绪控制维度存在显著差异[11]。欧阳翠云发现,参与体育锻炼的中学生有更高的心理韧性,表现在人际交往、问题解决、积极认知、自我悦纳、情绪的稳定与控制上;体育锻炼可通过自我效能、应对方式等中介变量对中学生心理韧性产生影响[12]。
3.4 与整体心理健康相关的研究
蒋碧艳调查发现,体育锻炼能有效降低负面情绪,提高自尊感,中等到较大的运动量有更好的心理健康效应[13]。蔡赓发现,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活动后疲劳程度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外部动机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内部动机是导致心理健康产生变化的根本因素,因此通过体育活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途径是强化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部动机[14]。卢宏伟发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较高,尤其在抑郁、焦虑、偏执、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敏感性、强迫症等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上有明显差异[6]。
4.存在的不足及对未来的展望
对相关文献整理后发现,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作用在中学生中效果显著,体育锻炼水平高的学生更少出现抑郁和焦虑症状,有更多主观幸福感和更强心理韧性,总体上显现更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但同时也发现,大多数学者采用相关研究方式,少有干预方法的研究。因此,国内鲜有能成功运用到现实教学中的研究成果。
在未来的研究中,研究者应在考察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基础上,加强干预模式的研究,解决现实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发展。
参考文献:
[1] 辛自强,张梅.1992年以来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变迁:一项横断历史研究.心理学报.2009, 41(11):69 -78
[2] 王永丽,俞国良,林崇德.学习不良儿童心理健康的特点研究.心理科学, 2005, 28(4): 797~800
[3] 沈德立,马惠霞,白学军.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的编制.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1):107-111
[4] Bahrke, M. S. and Morgan, W. P. Anxiety reduction following exercise and meditation.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1978,2:323-333
[5] 任若鹏.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与体育运动.四川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7,17(5):61-62
[6] 卢宏伟.中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现状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以成都市第46中学高中生为例.硕士学位论文.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1:5-7
[7] 钱文青,孙莹,王彩红等.蚌埠市初中生有氧运动及久坐行为对心理认知的影响.中国学校卫生,2012,33(12):1479-1481
[8] 邱远.中学生抑郁、焦虑、人际敏感与体育锻炼关系的调查研究.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04,18(4):1-4
[9] 孙利红.高中生主观幸福感与体育锻炼的关系研究.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5,21(2):36-39
[10] 宋锋.青少年体育锻炼中主观幸福感与运动习惯的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37-39
[11] 戴丽玲.身体锻炼对中学生心理韧性的影响.内江科技,2010,6:164-165
[12] 欧阳翠云.体育锻炼与中学生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10:43-44
>> 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研究述评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研究及教育启示 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对比研究 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策略研究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策略研究 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的相关研究 留守儿童心理疏导之“333”策略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引导策略探析 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探析及矫正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分析及对策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误区及教育策略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情感问题及策略探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干预策略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研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综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曾守锤,李其维. 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研究综述[J]. 心理科学,2003,16(6):1091-1094.
[3]Nettles SM. & Pleck JH.. Risk,resilience,and development: The multiple ecologies of black adolesc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M]. Ibid,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157.
[4]Michael,Rutter. Resilience reconsidered: Conceptual considerations empirical findings,and policy implications. In: Shonkoff,J P & S J Meisels. (eds.)[M]. Handbook of early childhood interven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651- 682.
[5]沈烈敏. 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弹性初探[J].心理科学,2009,32(3):703- 705.
[6]郝传慧,雷雳. 青少年心理弹性的效用与提升[J].中国青年研究,2007(01):72-75.
[7]李志凯. 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4):440-442.
[8]刘霞,胡心怡,申继亮. 不同来源社会支持对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18-22.
[9]李永鑫,骆鹏程,聂光辉. 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27-130.
[10]宋广文,何云凤,丁琳等. 有留守经历的中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 中国特殊教育,2013(2):87-91.
[11]申继亮. 处境不利儿童的心理发展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12]刘宣文,周贤. 复原力研究与学校心理辅导[J]. 教育发展研究,2004(2):87-89.
[13]王滨,罗伟. 心理弹性发展的研究进展及评述[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7(5):127-130.
[14]王玉花. 从心理弹性理论视角看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J]. 教育学术月刊,2010(10):6-8.
国内外关于笔记的研究综述
元记忆监测研究综述
浅议班干部轮换制
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特点研究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时间管理倾向和网络成瘾的相关关系研究
试论冯特心理学中的几种对立倾向
大学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儿童情绪认知研究综述
情绪表达冲突研究综述
孝道的本土心理学研究综述
浅谈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对儿童教育的启示
试论中国古代科学观及其对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影响
儿童焦虑障碍影响因素研究
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现状及优化体系
家庭心理治疗的理论及其应用
大学生“宅文化”的心理探究
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社会技能的关系研究
责任伦理与医患关系
民营企业流水线工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探究
超文本阅读绩效研究述评——认知的视角
积极情绪的研究现状初探与展望
从负载特异机制理论来理解选择性注意
青少年抑郁症产生的原因分析——认知、自我、人格的观点
基于心理契约的企业员工忠诚管理策略研究
儿童和青少年品行障碍的干预研究进展
名字启动对女性容貌吸引力的影响
震区中学教师应付方式、主观幸福感及其关系研究
大学生公正心理初探
大学生网络依赖与人际关系研究
大学生创造力特点及其与家庭环境关系的研究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的关系
监狱基层男性警察情绪智力调查分析
儿童被忽视特点及其对孤独感的影响
初中生心目中理想教师的问卷调查
512重震区儿童青少年心身健康与应对特点及关系
大学生应对方式、应对效能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同性恋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对于开展大学生心理沙龙的初步探索
浅析小学儿童孤独感的因素及辅导
孔子的人格
中国儒家文化中的人性观
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人”——人格模型之文化阐释
元认知及其新进展
黑格尔“存在即合理”的哲学思想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风险倾向的跨文化差异研究综述
儿童心理理论能力质理解的研究
依恋研究简述
“白骨精”的社会心理效应
青少年生活满意度国内研究进展
结构式家庭治疗的理论及其应用评析
社会环境与青少年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
中学生学业倦怠状况及量表编制
大学生抑郁情绪与成人依恋的关系研究
浅探贫困大学生受助施助的行为与心理特征——一项关于贫困大学生受助与施助过程的质的研究
一个残疾人的心理自我分析
大学生的国家科技成就刻板印象
社会认知视野中的自尊研究
艺术大学生自我效能、主观幸福感及其关系的研究李建伟刘昌龙张乐华张庆辞(304)
不同背景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差异原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 军超(306)
广州地区大学毕业生自我效能感对就业意向的影响黎建斌司徒巧敏(308)
大学生厌学的有效干预模式——团体心理咨询李杨(314)
SARS期间云南理工科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分析田军杨玉宇(316)
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的调查申小莹李静(319)
中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良陈丽国杨开发(321)
广西贫困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调查研究张旭叶发钦耿春华韦俊卿(323)
大学新生UPI问卷调查分析杨新华谢倩周贤君朱丽芳(326)
中学生焦虑量表的信效度分析李箫史新广童辉杰(329)
森田疗法治疗强廹症及其机理探析:案例研究李明超李淑梅徐焕章(331)
同一专业与混合专业成员宿舍人际关系差异性比较刘亚平(336)
父母心理控制心理和行为及干预措施的研究郭苏嫣(351)
性犯罪服刑人员不同刑期及服刑时间心理特征分析廖勤张存国(359)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适应性研究李海华王涛(361)
性犯罪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廖勤张存国张恒军杨海波(363)
犯罪性评估周新静李小平(366)
中学教师压力管理团体心理训练研究王宁逯海福周钦(410)
无
大学生网络依赖心理分析王树华(311)
情绪调节困难模型——广泛性焦虑障碍(GAD)研究中的新模式罗晓云李辉(378)
近20年国内外老年心理学研究现状张玲(385)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技术简介侯会玲(388)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的基本理念及特色技术孙华平李芳芳(391)
家长帮助孩子克服大学阶段的心理障碍初探周驰(393)
浅谈病人的心理护理段雪融(397)
心理学新概念——积极错觉吕丽霞(398)
网络成瘾症的心理成因及矫治策略姜微微(400)
认知方式的测量及其在我国的研究进展陈彦垒胡竹菁(403)
6例者的心理分析曹文改吴江胡赤怕(405)
征文通知(407)
调理疏情助人自助——一则癔症心理咨询案例李自璋(408)
护患之间的心理沟通段雪踪(41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发展思考王晓刚(413)
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四届学术年会会议纪要李建明(419)
国际华人医学家心理学家联合会简介(420)
临床研究
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多因素研究戢秋明谢良平程五福(333)
产后抑郁的研究现状及其社会心理影响因素马琳郭丽(338)
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分析陈茂卉周建国沙榆波(341)
抑郁症的自杀言行陈绍华李晓波李凌(346)
养治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状态调查与康复对策杨耀华(347)
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 遗忘症内隐记忆研究刘蕴(357)
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担忧及其测量韩雪童辉杰(375)
新四结合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例的对照研究周用桓周佳魏勇魏琛庄淑云刘姿荣董敏华(417)
群体心理研究
社会支持对企业员工工作倦怠的影响王世嫘(342)
团体心理咨询运用子新兵心理健康维护的可行性余江李辉(349)
精神卫生服务机构及专业人才的调查分析梁瑞优(352)
浅论记者的职业心理动机王娜张巍肖淑一(415)
綜述与讲座
中学生考试焦虑问题的综述研究王晓燕(368)
叙事心理治疗原理与技术述评张梦玲(371)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学习与职业生涯规划黄时华张娟(373)
国内关于考试焦虑的研究综述马素红胡景娣(380)
洛夏墨迹测验研究的新取向刘国华(382)
中国大陆心理咨询本土化发展:问题与对策岳晓东严飞(193)
香港与澳门中小学学校辅导发展的比较苏肖好(200)
完美主义与基督教信仰訾非(209)
诗的心理治疗作用吕伟红(213)HttP://
情绪与癌症关系研究的进展郭小艳(217)
心理治疗师在不同流派中的角色周嵚王宁(219)
儿童防御机制研究的新观点陈玉霞孟宪璋(222)
青少年嫉妒心理研究陈栩冷荣兰郭斯萍(223)
国外冲动性失调研究概述李寿欣金玉华(226)
健美操教学对女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探析都玉华王加伟(228)
教师心理问题的职业原因及干预策略王国钧(230)
神的解读及对中医心理学的思考孙凤(232)
理性——情绪疗法与中国传统文化苏朝霞刘猛袁立壮李玉霞(237)
军校学员自杀意念和自杀态度的调查与分析刘学敏王海民杨志宏(239)
释梦在心理咨询中的作用邵永宏盂繁娟(241)
新闻心理学在采访中的应用韩学功陶晓静秦龙(243)
无
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张明霞李颖杰(234)
论文摘要和关键词书写方法(235)
修改文章细则(236)
从近两年132例青少年心理咨询得到的启示俞承谋(275)
某高中文科生考试焦虑调查——兼对几个观点的考察闻军明熊剑锋陈彦垒窦温暖(277)
依恋认知机制初探彭贤马素红何婷(279)
初中生人性哲学的调查研究闫秀梅张雯顾玉春(283)
秩和比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综合评价中的应用董晓芳张良勇(285)
中学生抑郁量表的信效度分析史新广冯成志(287)
家庭内人际关系所致心理障碍的案例研究赵燕(289)
《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 稿约(291)
新入监罪犯攻击行为与EPQ各维度的相关刘国华(294)
神经性厌食症心理咨询案例报告李英琴(298)
臨床心理研究
卒中后抑郁对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张继先戢秋明程五福赵正安(245)
不同类型精神障碍住院患者应对方式的比较李薇李建明董晓雨(246)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理状况调查分析蒋军生徐鹏张新卿(249)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随机、开放、平行对照研究赵淑敏杜波田国庆栗克清刘杰宁征远刘建丛(250)
慢性分裂症脑电图、脑地形图随访分析张力国马文有彭精芬张素花许瑞芬(253)
精神分裂症与酒中毒性精神障碍临床特征与日常生活能力的比较分析梁文珍吴世荣王源舒放(254)
116例神经症临床分析及整体调整与综合治疗李书平苏颖李映源胡宝贤张叔敏(255)
204名军队基层政工干部心理健康状况及与人际交往品质相关分析杨莹汤家彦陆树林(258)
奎硫平与氯氮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影响的对照研究张武文(292)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张武文徐建国吴国兰(296)
調研查究
昆明高校回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马锦(261)
吗氯贝胺治疗社交恐惧症临床分析张力国马文有张素花(264)
高中生学习适应性、人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李海华李春莉(265)
女性医务人员负性情绪临床调查与分析李俊爱李书平张淑琴马风红(268)
师专生情商研究——进取性与自信心统计分析李跃生彭海芹孟英红(270)
广东汕头大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及压力调适研究赖小林祝森志陈艳雅(272)
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恢复期心理护理干预的探讨张丽(97)
四论音乐心理学在精神病医院中的地位周用桓周怡赵慧林魏琛董敏华郭秀英庄淑荣(99)
逍遥丸治疗继发性闭经30例临床分析梁春莲蔡松涛(102)
儿童多动综合征的病因、诊断与治疗邢乃愈龚燕高湘萍(103)
睡眠恐怖症的心理分析刘连龙胡明利(106)
10例性心理障碍案例分析万丽霞郭云英闫影(109)
忆诺思(万拉法新)和阿普唑仑治疗中风后抑郁的比较研究董发昌谢瑞满陈伟丁宁邱柬鹰(110)
精神疾病中心理与人格因素的作用以及心理治疗的重要性蓝弘(112)
中枢性肌松剂巴氯芬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董发昌陈伟谢瑞满(114)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张丽娟(117)
同性恋者的心理咨询个案探讨彭跃红(120)
学生心理研究
从中医“本于神”看临床带教技巧与方法李赛美(122)
拉萨市汉族中学生应激性生活事件的调查研究陈国典王亮生林咏梅(125)
民族贫困地区高中生成就动机的研究何江军张庆林尹辉(130)
焦虑调查及其缓解与治疗研究李跃生彭海芹孟英红(132)
军校一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探讨唐云翔仇瑶琴刘晓虹邓光辉(135)
非学生青少年与学生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比较研究胡洁(139)
社会家庭因素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分析吴敏时松和李幼辉葛菊红(141)
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 军医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鲁娟刘伟志扈长茂(143)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与建议余仙平肖三蓉(145)
湛江市1500名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测查与分析左银舫陈日英(148)
军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鲁娟刘伟志扈长茂(150)
中小学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研究周引梅刘清彭回春(154)
广州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关系分析罗任周茜谢海燕(156)
摘 要 本文对喀什市第四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与持续时间、兴趣、动机、项目和活动方式等方面的调查与分析,总结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特点。了解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提供依据,通过利用文献资料调查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活动形式、活动时间、参加频度及所喜爱的运动项目等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为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 喀什第四中学 课外体育活动兴趣 调查分析
一、引言
课外体育活动作为一种体育手段,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体质,增进健康,发展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自强能力,本文通过对新疆喀什市第四中学中学的课外体育活动情况的调查,较系统、全面地了解中学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及学生参与的情况,从中找出存在主要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为新疆喀什市第四中学进一步开展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提高质量,为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入提供切实可靠的依据。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新疆喀什市第四中学的25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教育,体育行政部门的有关文件,以及学校业余训练研究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为了解和把握目前中学生业余训练的研究打下基础。
2.问卷调查法
为了对本所学校进行调查发放了问卷250份,回收244份,收回有效率达97.6%。其中男生133名,女生111名。
3.数理统计法
问卷回收后,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及调查数据进行归类整理和数据统计处理。
4.访谈法
为了对其可信度与有效度进行检验,与本校体育教师和教练以及学生进行访谈。以口头形式,根据他们的答复来搜集客观的、不带偏见的事实材料,以准确地说明样本所要代表的总体。
三、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兴趣的现状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学生对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上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经过统计得知男性比较喜欢具有对抗性、刺激性的项目,如篮球、足球。女性比较喜欢健美操、排球等项目。而学生选择激烈性比较低的项目时(羽毛球,武术,乒乓球和跑步),差异不是很明显,比较均匀,是学生共同喜欢的项目。可以说明项目的特点与学生自身的条件和爱好是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兴趣的主要原因。
(二)学生对参加体育课外活动的态度
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态度是是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现象,体育态度调节着学生对体育项目或参与的选择和行为反映。从表2所示数据得知,喜欢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同学约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8.9%,一般喜欢的占25.4%,而不喜欢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5.7%。由此可见,学生喜欢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占大多数,反映了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树立了正确的认识和态度。男女生,高低年级学生对体育锻炼态度上的差异,主要是由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和年龄所致。
(三)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频率
参与体育活动一定要保持良好的习惯,每周参与体育活动保持一定的频率,这样才能保证得到效果和效率,增进健康,提高技能水平。从表3可以看出,中学生每周参加1到2次课外体育活动的比例最高,约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0.7%,每周3次的学生占26.6%,每周4次到5次参加的学生占12%,从总体情况来看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男生明显比女生多,反映了女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偏少,应引起体育工作者的重视。
(四)学生每次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持续的时间
课外体育活动参加的时间与次数多少,反映学生通过课外体育活动进行身心锻炼的机率。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场所主要是在学校,而学生在校的时间是每星期的星期一至星期五,其余两天的锻炼情况,就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及情况而定了。每次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持续的时间能保持0-30min的学生占29.5%,持续时间保持30-60min的学生占40.2%,持续时间保持60-90min的学生占22.5,持续时间保持90min以上的学生占7.8%,大部分学生保持良好的运动时间和频率,把参与体育活动养成了生活习惯。
(五)影响中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
1.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以及对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
大多数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都是因为感兴趣,因此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是否符合他们的兴趣爱好,直接影响到他们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频率。有些学生由于缺乏意志力,惰性较大,所以不喜欢参加体育锻炼,甚至讨厌参加体育锻炼。实践证明,体育锻炼者,必须首先战胜自我,克服自身生理、心理的惰性,有坚强的意志力,才能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健康水平。而那些缺乏吃苦精神,意志力薄弱,不愿付出艰苦训练的学生,就体会不到体育锻炼的乐趣及对智力、学习效率的促进作用,从而降低了体育锻炼的兴趣,影响了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自身的心理健康因素
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及不同年龄、不同年级中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及心理健康上的差异性。男、女生在心理健康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且男生情况好于女生,中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与他们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是分不开的。当学生感到学业压力很重时,往往在与人交往时表现出一种不安的倾向,觉得在浪费时间,感到负疚不安,便不再花费时间在体育运动上。其实,积极健康的体育活动,有助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两者相辅相成。
3.家长的体育素养
对于学生的体育态度来说,相关程度最大的是家长对体育的认识,然后依次是体育情感、体育实践能力、体育行为习惯、体育知识;通过调查访谈表明如果家长的体育素养好,孩子的体育态度就好,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家长的体育认识,他们对体育认识越好,那么学生的体育态度也就越好。所以说家长有好的体育认识和体育行为习惯对孩子养成良好的体育态度和行为习惯是很有很大帮助的。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学校应重视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运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快乐体育”。
2.家庭影响,应先是家人意识的改变。每个孩子都有活泼的天性,需要健康的身体,家庭应为促进其成长而促使学生加强体育锻炼。
3.由于朋友能相互影响。因此应加强团体体育兴趣的培养。
4.多渠道改善学校体育环境。在课外体育活动的运动项目、运动场所、运动次数、运动强度的选择上,男女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添置体育器材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中,器材的不足和场地条件的限制是阻碍体育活动顺利开展的主要因素。
(二)建议
1.体育课在保证内容完成的前提下应以活泼的形式进行,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提供机会。
2.社会在这个方面应持鼓励态度,才能有利于学生特别是女生对体育的参与。通过有计划地宣传、教育,提高中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重要性的认识,使中学生充分认识到课外体育活动对其身心发展的积极作用,才有利于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3.多进行集体活动,促进其体育兴趣的形成。
4.保证课外体育活动的落实。影响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是运动场地,器材设施不足和学生学习负担太重,没有时间去参加课外活动。学校应考虑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去选择和开展学生所喜爱的体育活动内容,充分挖掘体育资源,应增加体育的投资,对中学校体育器材改革的步伐,改变成人竞技体育器材一统学校的局面,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开发和研制多种有利于学生健身、娱乐的器材。
参考文献:
[1] 孙庆杰.田径(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
[2] 丝湖平.体育统计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3] 黄汉升.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4] 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53-60.
[5] 高海利,周明.体育教育与人的发展[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7:132-157.
[6] 马启伟等.体育运动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
[7] 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
[8] 曲宗湖,杨文轩.课余体育新视野戏[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2.
【摘 要】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学的重点不再仅仅关注农村中学生的成绩,而是从整体出发,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道德水平和创新能力等。但是目前许多农村中学教育,没有意识到农村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只是过度地灌输各种知识,使得许多农村中学生在心理上比较脆弱,在接触社会的时候出现无所适从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农村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主要分析农村中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并且了解农村中学生的发展情况,并且提出有效促进农村中学生成长的方法,为人们进行农村中学教育提供有效的借鉴。
【关键词】 认识;农村中学;教育
在农村中学教育当中,老师是农村中学生成长道路上重要的引领者,因此老师需要具备优秀的素养,才能使农村中学生获得更好的教育。在进行农村中学教育的时候,老师不能只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还需要进行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心理需求,使学生得以健康成长。在实际教学当中,可以通过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升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帮助学生形成学习技能等方法,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认识农村中学的发展情况
在农村中学里,由于学生的道德认识主要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经过大量资料显示,农村中学生的道德认识主要通过比较形象的物体转换成比较的抽象的思维,在这个过程当中,农村中学生的思考逐渐往更深层次的地方的发展。同时由于农村中学生的道德判断主要来自于所生活的环境,没有属于自己的道德判断,在其年龄逐渐增加的情况下,农村中学生会重新树立新的道德观,有了自己的看法。在整个农村中学阶段,农村中学生处于对外界比较好奇的时期,其在认识道德的时候主要通过老师和家长进行教导和引导,在行为处事的时候,也会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规范。但是这种现象会导致农村中学生只能从浅层的角度进行了解道德,而没有深刻地了解道德品质。
农村中学道德认识发展主要有几个阶段:其一是从听从到独立思考,虽然年纪较大的农村中学生具有较强的道德动机,但是仍然无法完全忽视成人的指导;其二是从比较具体的思维形成比较抽象的思维,虽然高年级的农村中学生的道德认识主要受到社会的影响,但是却无法脱离比较具体的思维;其三是不断形成道德动机的斗争意识,虽然农村中学生不断增加这种斗争意识,但是没有较多的激烈冲突。比如为了获得更多的表扬而积极竞争三好学生,努力学习为了获得家长的称赞等,这些现象均表现了农村中学生在思维上的局限性,但是许多老师和家长没有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这一点需要进行重视。
二、意识到农村中学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是进行农村中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因此需要提高教学的质量,使学生可以不断发展自己的思维和道德,获得更好的发展。
1.指导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技能
技能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能力,主要表现为文字阅读能力、作文写作技巧、数学解题能力等,将这些技能不断进行发展可以形成各种技巧。但是要具备完善的技能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因此在教学当中,需要帮助农村中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可以充分利用各个学科的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文化网络,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需要打好学生的基础,进行重点传授各种基础知识,使学生在了解不同理论之后,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技能,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这对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
2.促进农村中学生健康教育的完善
在农村中学教育当中,不仅需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也需要使智力和创造力得到提升。智力主要是指人们在认识事物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其主要包含思考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观察能力等,贯穿了整个学习阶段,所以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就需要注意提高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另外创造力主要是指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创造新的事物,因此创造力可以有效促进农村中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这种创造力是社会发展所必须的,不断提高农村中学生的创造力对其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农村中学阶段注重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扩大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所以老师需要通过有效的引导使农村中学生可以形成鲜明的创造力。比如可以通过各种课外活动,让农村中学生发明各种小东西,帮助学生养成细心观察生活,积极寻找新的知识的习惯,使学生可以形成完善的智力和创造力。
总之,在农村中学教育当中,老师和家长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也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和道德的发展,让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在农村中学阶段,也是农村中学生智力和创造力发展的重要事情,因此老师需要加强和学生的交流沟通,帮助其解决生活和学习方面的问题,使其不断发挥自身的好奇心获取更多的知识。另外农村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逐渐接触社会,但是许多社会的不良思想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以老师和家长需要给农村中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使其感受到老师和家长的关怀,形成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1]对我国当前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袁瑾.科教文R(中旬刊).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