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25 16:11:1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中历史学习的建议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传统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
一般来看,在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中,通常采用的是课堂教学的方式。具体来看,历史学科的教师采用的多是说教式的方法,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以教师为主体、为中心,由始至终为“灌输式”的教学。这样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呈现出被动的状态,学生对于相关的历史知识也只是死记硬背式的接收与记忆,整个教学质量较差。另外,教师与学生没有在课堂上进行很好的沟通与交流,教师接收不到学生掌握信息的情况,不能对教学内容和进行合理、有效的调整。在整体上来看,高中历史学科所采用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发挥学生进行历史学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较低,学习效果较差。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前现代化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很多历史学科的教师没有将基本的历史知识融入到多媒体的设备中来,没有以丰富的形式给予学生直观式的讲解,势必影响学生对于相关历史知识点的理解与学习。
1.2片面强调对于知识的学习
在高中历史传统的教学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片面强调学生对于基本知识的记忆,加强对于知识点的学习。而历史学科是以事件为线索,具有一定的学科特殊性。作为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师来说,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当以历史事件的讲解为基本内容,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对于相关内容和思考。但是,就目前的历史学科的教学现状来看,在启发学生思考方面有着一定的欠缺。从整体上来看,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师只是片面的要求学生对于基本知识点的识记,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也较少。可以说,高中历史学科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加强学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存在不足,没有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
1.3教学评价体系较为片面
在高中历史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所采用的教学评价较为片面,即只是对于教师的教学方面进行评估,以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为评估的主要内容;而没有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估,只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考评学生,没有将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与状态进行考虑。另外,在当前历史教学的评价过程中,评价的主体是由教师、部门组织等组成,没有将学生群体纳入到内,学生从始至终处于被动的状态。这样来看,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包括评价的过程中,其主观能动性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忽视了学生在其中发挥的监督作用。
2创新高中历史教学活动的对策与建议
按照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各门学科都应该按照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与理念进行相应的改革。对于高中历史学科来说,也应当如此,不断创新高中历史的教学活动,最终提高高中历学科史的教学质量。
2.1不断更新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活动的有效研究,首先应当更新历史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断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出轻松、开放的教学环境,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善于将基本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多媒体设备中来,给予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教学展现。作为历史学科的教师来说,应当充分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启发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深入思考,培养对于历史事件的正确价值观。
2.2创新学生历史学科学习的方式
传统说教式的教学方式不仅影响了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积极性,而且也影响了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各项素质的全面发展。鉴于此,作为历史学科的教师来说,应当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式和探究式的学习,即学生不是被动的进行学习,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占据主要的位置。值得注意的是,历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进而培养独立进行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样,通过探究式学习的形式,学生不仅能学到基本的理论知识点,而且其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相应提高。
2.3完善高中历史学科的评价体系
对照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来看,传统的历史教学评价体系已很满足现实的需要。因此,应当加强根据新形势进一步完善高中历史教学的评价体系。具体来看,教学评价体系应当包含教学结果、教学过程、评价手段、学生?W习知识情况,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等方面。另外,在评价主体方面,除了教师群体外,还要包括学生、家长以及社会人士等。通过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形式,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第一,课堂知识的容量与课时有限的矛盾
高中课程改革后,一个主要的思想是把教本变成读本,使学生自读,并能从中认识和思考问题,使教师的教学可深入、可拓展,从中游刃有余地展开教学。基于这一理念,课程伸缩余地增加了,这就是教学容量自然增加与每个学习单元的有限时间产生矛盾。首先,教师教学理念更新是前提。抑或是对《课程标准》吃不透,把握不准的缘故,教师很难在知识的外延上、内涵上控制教学过程;其次,教材挖掘的空间大了,教学参考资料来源广泛而庞杂,在处理这些材料时取舍不当,也会导致上述矛盾的加剧;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接受新观念,却不能创新新教法,教学依然回归到老的方式上,甚至坚信多讲就可以多获,把学习的主体和主动者的地位忽视了。
第二,高效课堂的接受问题
由于我校为高效课堂的试点学校,学生来自不同层次的初中,有的初中实行了高效课堂模式,有的还是传统教学,所以有的学生对于高校课堂模式还不适应,有的学生甚至还有抵制情绪。然而,教学是一个实践过程,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思想的跟进,教材的认识,教学的变更,教师素养的提高,学生年龄与教材深浅的和理结合,教学设备及条件存在状态,其他学科任务的难易度,学科间知识是否能在相对同步中互相借鉴,历史本学科框架结构和学生认知水平的协调性,家长对新型培养目标的认识,社会对新型教育观的认可等要素,无不对高中课程改革产生影响。同时,还存在初高中的《课程标准》不同。初高中的《课程标准》的依据分别为《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因此,若将历史知识分为两个层次的话,一个层次指的是历史的史实,另外一个层次则是指对历史史实的理解。对于第一层次只属于记忆,适合于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第二个层次则属于理解的范畴,具有深层的含义,适合于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
第三,高中新课程的内容更深入
历史学科“包罗万象”的特点,决定了在一些知识专业性方面更加深入了。例如,物理学领域中的三大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相对论、光电量子论等;地理学上的第四纪冰川、地质力学等;政治学领域所涉及的哲学上的形而上学、剩余价值学说、智者学派、逻辑学、国家政体等;宗教思想上的先定论、因信称义等,都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来理解和深入。所以,教学深度的把握和正确传输历史知识对教师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教师能够解决的问题是,与相关课程的老师在交流中领会他专业知识在历史教学中的教学意义。
针对高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上遇到的这样问题,下面就教师方面来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首先是抓好《课程标准》衔接。《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分别对课程性质、课程标准、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作了阐述和规定。要搞好初高中课程标准的衔接就需要历史教师认真地对照两个标准进行仔细、认真地研究,弄清楚《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目标和要求是什么。通过两个标准的比较也能够进一步了解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比《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高一个层次是如何体现的。从课程标准的角度对于初高中历史的要求有了全局把握,初高中历史教学的顺利衔接也就会水到渠成。
其次是抓好教材衔接。初高中历史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历史教学用书,是初高中历史课程进行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初高中新教材,不仅体例不同,而且在内容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在教学中的学情调查中,为摸清高一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熟悉初中的历史教材是必须要做的一项工作。有人提出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史实或内容叙述相近的情况,建议对照初中、高中教科书进行衔接;针对初中教科书没有涉及或讲述较少的情况,建议进行必要的材料补充。建议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多角度解读,从而使知识的重难点在课堂上进一步得到落实和解决,使课堂真正做到高效。
仔细研读初高中历史(课程课标》是做好教学衔接的前提。课程标准是教学、考试评价与教材编写的依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和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部分都与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有诸多的一致性,而这些一致性恰恰就是打开教学衔接的切口。紧扣一致性的内容或主题,顺着切口探究思考:初中通史中这部分内容讲什么,为什么讲?高中专题史中扩充了什么?扩充到什么程度合适?这样从学生较为熟悉的知识入手,由点到线,由浅入深,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又解决了专题史教材中历史知识和认识颠倒混淆的问题。尤其是新修订的《全是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学习主题”呈现方式修改为“点——线结合”,基本上解决了时序性和线索性不强,不能体现历史学科基本特征,不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能力等问题,为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创造重要条件,更值得研究。
精心设计高一历史起始课,是做好教学衔接的开端。起始课是师生见面课,核心是老师了解学生学情,学生了解历史课情。起始课从独特新颖的导入开始,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随后趁热打铁,了解学生学学情。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其它”四个维度设计课堂问卷,实现激发兴趣,了解高一新生的历史学习现状和学习潜力、摸清学生历史学习需要等目标,使起始课成为研究学生需要的起点,成为科学、切实、有效地设计高中历史教学的起点。让学生了解历史也是起始课的重要任务之一。尽可能提供给学生多元化、多视角的材料,通过材料导学,问题导引,什么是历史?为什么要学历史?初中阶段学了哪些历史知识?高中阶段将要学到哪些历史知识?怎样学好历史?缩短师生教与学的适应期,增强高中历史教学的针对性。
有效备课是做好教学衔接的保障。《课程标准》将教师列为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而教学内容是实现课标的信息资源,教学方式是实现课标的操作路径。集体备课就是优化教学资源,探讨教学方式,实现教学衔接的过程。教师备课团队在这个过程中以课程标
准作为教学设计的底线,以学生生命成长需求和民族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上线,二次开发教材,灵活增减和整合教材,以教材为依托,实现教学目标与资源的衔接,预设本单元和章、节的知识重点、结构难点和思维结点,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设计适合本单元和章、节知识,适合任教班级的教学流程,提出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实现教学方式与学生学情的衔接。
摘要:不同版本历史教科书与课程标准的吻合度问题无论是对课程标准的贯彻,还是对教科书的编写都有重要意义。文章对文本进行调查研究,考察了四个版本教科书与课程标准在课程三维目标和内容标准方面的吻合度问题,并初步探讨了教科书与课程标准吻合度相关的问题和争议。
关键词 :不同版本;教科书;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内容标准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5-0029-02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高中历史学科不同版本教材特点的比较分析及其与课程标准吻合度、科学性、适应性的研究”【批准号:GS(2010)G0988】的阶段性成果。
在课程改革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的制定与教科书的编写是两个关键性问题。课标是教科书编写的依据,在“一标多本”的教科书编写格局下,不同版本教科书与课标的吻合度问题无论是对课标的贯彻,还是对教科书的编写都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现行四个版本高中历史教科书与课标的吻合度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教科书与课程目标的吻合度
课标在教科书编写建议中指出,教科书编写要“严格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切实有效地实现历史课程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课程目标。”教科书如何才能有效地落实课程的三维目标呢?结合课标和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来看,教科书要有效实现课程三维目标,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在知识方面重视具体的历史史实、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基本线索规律三方面主要知识结构的构建;能力方面要为历史技能和历史认知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为辩证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学科认知能力培养提供丰富的素材;过程方面要为学生设计一个时序上、内容上、难易程度上和内在逻辑上可操作的学习过程;方法方面要加强史学方法的学习和具体运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则要“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
教科书知识结构的构建至关重要,是课程三维目标落实的基础。四个版本教科书在具体的历史史实的叙述和基本的历史概念的概括上都与课标有较好的吻合度,但在基本线索和规律的总结上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调查结果显示“新教科书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完整的历史线索和脉络是教师和教研员对教科书的作用评价中唯一给予否定评价的一题,同时也是学生、教师、教研员三个群体对教科书的作用的评价中均值最低的一题。这也是在访谈中教师反映最多、最大的问题。”
能力目标和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教科书编写的一个隐性问题。四个版本教科书主要通过课文引言、资料卡片、问题思考、课后习题、活动课、课外读物和网站推荐等方式来实现。在这些方面,四个版本教科书与课标都有相对好的吻合度,但在史学方法运用方面和“学本”特征方面还有待加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教科书最容易实现的,所以各版本教科书与课标的吻合度也是最高的。教科书使用情况调查显示“教科书对学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促进作用是学生、教师和教研员对新教科书作用评价中最高的。”
二、教科书与课程内容标准的吻合度
四个版本的教科书在呈现课程内容标准时,基本分为五个层次,即册、单元、课、子目和具体知识点,以对应内容标准中的模块、专题、内容要点三个层次的内容。
模块具有确定性,四个版本教科书都分六册,对应三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专题也有确定性,教科书都以单元来对应。专题层面各版本教科书与内容标准的不吻合主要表现在标题表述的不准确、专题顺序调整合并的问题。标题表述不准确的情况如:人民版与北师大版必修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与内容标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不吻合。人教版必修三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科学的发展历程”与内容标准“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不吻合。岳麓版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与内容标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不吻合。这些不吻合的情况主要是课的标题不能准确表达内容标准的完整意思。专题的顺序调整与合并问题颇有争议。除了人民版严格遵循课标,没有改变课标内容标准中专题的次序和数量外,其他版本教科书都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在专题顺序上,人民版按课标先中国史后外国史编排,其他版本都以中外对比的形式编排。在专题合并问题上,除人民版外,其他版本都对内容标准中“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进行了合并。对专题调整程度最大的是岳麓版教科书,对此拙作《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与高考的适应性》有详细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教科书中课、子目和具体知识点对应内容标准中的内容要点。课标内容标准中绝大多数的内容要点表述是确定的,在这种情况下,四个版本的教科书与课标的吻合度都较好。但是,课标内容标准中有些要点表述本身就有不确定性,这种情况下,教科书与课标的吻合度就不是太好,而且难以测量。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等专题,就属于此种情况。
三、存在的问题与争议
四个版本的教科书从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已使用近十年,期间关于课标与教科书方面积累的问题和争议也不少。这些问题和教科书与课标的吻合度研究都有密切关系。
新课程改革后“一标多本”与以前的“一纲一本”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课标是指导性的,教科书是多样性的。教科书编撰既要遵循课标的指导性建议,又要进行创新。课标“教科书编写建议”中主要对三维目标,课程计划规定的课时数,教科书呈现方式多样化,学生个性的发展,适应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很显然,课标对教科书编写提供了很大的空间,鼓励教科书在提出的这些原则性建议下进行大胆创新。所以,教科书只要遵循课标的基本原则就可以了。我们不能对教科书在体例、具体知识选择等方面有太多的苛责,创新其实更重要,在研究教科书与课标的吻合度时,也要注意这一点。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课标“教科书编写建议”也处处以学生为主体,考虑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弱化历史学科地位,甚至是放弃历史学科体系。课标“教科书编写建议”中只字不提以历史学科为基础,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的课标解读中提出“历史学科也是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的重要依据”,并进一步强调“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要建立在历史学科的基础上,以历史学科的基本内容为依托,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反映历史学科研究的新成果、新成就”。这不能不说是对过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而忽略历史学科特点的考虑,对此聂幼犁、任世江等学者都表示了极大的担忧。
课标和教科书使用调查、评价和修订机制也是一个问题。课标实施近八年,教科书使用近六年,教育部才启动《普通高中学科课程标准实施现状调研》和《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科书使用情况调研》项目,项目研究成果在2013年才相继完成,而相应的修订又不知在何时能完成,这对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吻合度问题的研究的现实意义有直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侯桂红,郑林.新课改背景下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的调研[J].历史教学问题,2012,(2).
[3]李玉龙,王宇琦.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与高考的适应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3,(10).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历史;学习动机;对策
高中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综观其效果,确实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是面对课改浪潮的前仆后继,现实教学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学习动机的逐渐下降,这不得不引起高中一线历史教师的重视。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缺乏的表现
1.教材体系的变化带来的不适
新课改后的历史教材里,历史事件以专题的形式出现,有经济史、政治史以及思想文化科技史。但是有很多历史事件是没有办法归为哪一类的,例如在教材中一般归为政治史,但是确实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且大大解放了人民的思想,这样也就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周围的很多学生非常喜欢历史,课下也经常借来各种历史书研读,但是却非常不喜欢历史课。这种现象可以充分地说明教材的形式不足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这也就有悖于我们课改的初衷。
2.教材和教辅资料的不同步引起的不适
我们都知道,新课改是教育界近几年才实施的一项改革措施,历史教材的编写者主要是一些一线的优秀教师或者教授。教师编写历史教材是考虑了学生学习的完整性和连贯性,编写一部历史教材考虑到的因素我们可能闻之未闻,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需要极强的专业知识,几乎是需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泱泱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他们要得心应手、俯拾即是才能完成如此重大的责任,其难度也就可想而知。但是目前市场上出售的历史教辅资料大部分都是和课改前的教材同步的,老师们编写完教材再编写教辅资料的可能性极小。因此,教辅资料的编写者和教材的编写者完全处于不同步的状态。教辅资料的落后体现在内容和版式上。因此,课改下教材和教辅的不同步也导致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出现极大的问题。
3.教材内容的变化带来的不适
新课改下的历史教材里,史实性的知识看似已经大大地减少了,而且理论性和史实性的知识看似概括得很精练、准确。但是仔细研究之下,新版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的时间跨度非常大,隐含的基础知识点增多。教师在授课时,必须要补充大量的史实性基础知识,让学生形成完整的基本史实链,增加史实的形象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但是这样的教学就延长了教学时间,在平时学校安排的课时之下是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的。由此矛盾就出现了,教师很难同时兼顾教学大纲规定的时间和学生的形象性理解。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缺乏的原因
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有直接影响。学生在新课改后的历史学习动机为什么会降低,这是困扰历史教育的一个难题。历史教育要实现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质量,就必须找到降低学生学习动机的原因。
1.新课改后,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理念没有随之改革
历史是时间、地点和事件的代名词,高中生学习历史就是死记硬背,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因此极易引起学生的反感,造成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大大降低。
2.学生对历史学科地位的认识没有随之改革
很多学生或者家长认为历史是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之外的边缘学科,另外,学生学习的时候不能有自己的看法或者想法,只能死记硬背,因此这大大地削弱了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
3.历史教学本身的教育模式没有随之改革
在历史教学的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老师在三尺讲台上侃侃而谈,下面学生的状态却千奇百怪。学生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大部分都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学生并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这同样降低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三、高中历史学生学习动机激发的对策
新课程标准的制定,是顺应时展的需要,但是新课改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面对当前造成学生在新课改之后学习动机缺乏这一现象,我们必须通过针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对症下药,才能实现我们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目的。
1.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课堂反馈和奖励的方式来激发学生自我提高和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另外,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成就动机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尊重学生学习历史时的自尊心。在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时候,反复练习历史教材中的基本概念以及一些有趣的史实,这样就能有效地将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出来。
2.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新旧结合
在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尽最大的可能将自己的思想观念转换过来,结合传统教学中的方法,将新版教材中的内容以最适合学生的方式传授给他们,这样不仅考验了教师的专业知识,也考验了教师对于新事物的心理转换能力和综合整合知识的能力。
3.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传授知识;另外教师可以通过分组,让小组自己学习,互相讨论,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还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现代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够减少课堂抄写板书的时间,还可以将比较抽象的知识点通过网络条件形象化地展示给学生,增加学生知识容量的同时,更能提高其对历史课的热爱度。
关键词: 高中历史课 分层教学 实践操作
一、高中历史课程的特点与应把握的原则
(一)高中历史课程特点
高中历史课程有其鲜明的学科特色,这是它与其他课程相区别的地方,历史学科鲜明的特色是它的存在形式是过去式的,是人类曾经经历的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无法真实再现,也不能从头再来。人们了解历史是通过文字记载、文物、口述资料等途径,使这些存在于过去抽象的东西用各种物质载体形象化、具体化。单纯用语言文字让学生认识历史、感知历史,必然造成每个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思维的差异,因此在进行历史教学时,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以不同的教学方式讲授知识,让他们在情境中体验或是在语言讲述中体会历史学科的魅力。
(二)高中历史课程分层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教育的本质与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受到良好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本着这一原则,对学生因材施教,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但是现在的教育状况下,由于应试教育,大多数学校把注意力放在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身上,对他们给予厚望,希望他们考上重点大学。其他所谓的后进生自然得不到教师的关注,教师也没有对他们进行积极的鼓励与教育,这明显违背教育的本质与出发点,我们的教育宗旨是致力于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对后进生更要多加关心、多给予帮助和鼓励,对成绩好的学生要加以指导,促进他们进一步成长。
第二个应遵循的原则是动态发展;教育心理学表明每个人都处在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学生也是如此,他们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处在既相对稳定又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中,这个过程要将进步的学生划分到更高的一个层次进行教育,使学生感受到积极进取带来的快乐,并使他们拥有良好的竞争力。教师分层的依据分层标准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考察手段与方法进行分层,激发学生的潜力与进取心,成功实现教学目标[1]。
二、高中历史分层教学的模式
高中历史分层教学经常采取两种模式:一是班内分层模式,二是跨班分层模式,这两种模式都有其特点与优势,下面我们将具体阐述下班内分层模式的内涵与特点,将其应用至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同一班级内的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思维能力是不同的,在其他方面存在差异,不能要求每个学生的学习都达到同一个标准与程度。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智力水平将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程度分为基本目标、中级目标与高级发展目标,然后将学生对应上述的三个目标进行分组,使每个层次的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与进步,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尖子生的智力水平较高,学习能力强,知识浏览面广,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较强,能够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任务,成绩稳定而优秀。同时他们具有很好的独立思考能力,学习对他们来说更多的是一种乐趣,他们乐于学习知识,因此对于这类学生应给予充分的独立思考与发展空间。中等层次的学生智力因素一般,学习习惯良好,具有较好的心态,但是也许是学习方法不恰当,学习成绩不够稳定,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启发,对待这类学生,坚持稳扎稳打的方针,落实双基目标,发展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础能力。程度低就是一些后进生,这类学生的问题较大,智力水平参差不齐,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学习习惯不好,自主学习能力也较弱,因此学习时常常会感到吃力与费劲。如果教师对此类学生深入了解,加强指导其完成练习,则也许会有不错的效果。综上所述,程度低的学生在知识、学习习惯与思维能力等方面与前两类学生存在较大差距,他们无法完成学习任务,甚至对学习失去兴趣。对待这类学生,教师更应耐心些,上课讲授速度放慢些,课堂内容适当些,多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三、高中历史分层教学具体实施途径
高中历史分层教学的实施途径应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展开实施。首先是备课环节,进行分层备课,教师要认真研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目标,结合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因材施教,将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对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这些学生的特点,对他们实施不同的教学目标教育,对尖子生来说,旨在培养他们的历史学习的灵活性、创新性与发散性思维能力;对于中等生来说,主要是培养他们的历史学习能力与学习方法,锻炼他们的观察思考与知识归纳能力;对于后进生来说,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与重点内容,基本达到历史学科的素养能力[1]。
最后就是进行分层授课,这一环节较难,但是最具活力的部分,如果教师在这一环节发挥好的话就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最后解答问题,并做好及时反馈工作以实现教学目标。在设问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对后进生可提出一些容易的问题,对中等学生可以提出中等的问题,对尖子生可提出较难的问题,培养不同的能力。最后在布置练习作业与辅导时,依旧是要遵守上述的分层规则进行因材施教,制定出不同的评价标准与不同难度层次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实现学习目标。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课程有必要进行分层教学实践,教师要认真研读课本知识,总结历史学科特点与分层教学时应遵循的原则,然后对教学模式进行具体研究和划分,将教学目标与学生层次划分清楚,做到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应有发展,最后要积极开展分层教学实践工作,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做起,从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辅导、分层布置习题等做起,成功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农村普通高中 历史教学 反思 对策
随着新一轮教学课程的改革,农村高中教学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发展,无论是教学模式还是教学方式,在新课改的带动下,都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在历史教学中,课堂互动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新课改后的一年内,我国农村普通高中的教学现状发生了变化,从老师到学生,学习已经成为生涯中的重要部分,但是,仍旧有部分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观念与学习动力上稍有欠缺,要想真正落实新课标的基本要求,解决此类问题成为关键。
一、对农村普通高中历史教学的反思
(一)对农村历史教学老师教学观念的反思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要想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从传统的教学理念中学会改变,虽然农村高中教学设备落后,但是,如果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观念,同样会提高课堂效益、学生学习的兴趣。但现实生活中,部分历史教学教师对新课标下的教学观念没有正确的认识,他们认为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目的主要在与考试,因此,他们授课的方式依旧以教材参考为主,并没有向学生讲解历史内容。[1]要知道,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除了让学生在应试考试中取得良好成绩以外,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增强学生的课程意识、问题意识。但是,现如今,农村高中历史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以灌注知识为主,在学生的死记硬背下对教材内容进行记忆,因此,在这样的教学观念里,学生的思维被束缚,成为学习过程中的被动者。
(二)对农村高中学生学习方法的反思
要想取得良好的成绩,除了教师的优秀教学以外,更重要的是学生自身的学习方法,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往往会让学生的学习变得事半功倍,但是,农村高中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家长督促努力学习的压力变得越来越大,并且在学习中所涉及的知识范围窄,课堂表现不够活跃。农村学生对学习的基本要求便是努力学习,跟随教师的教学步伐。这种情况,对学生而言,在限制他们思维的同时,也束缚了他们学习外界知识的意识,很多时候,当历史教师在课堂中提问的问题,学生基本是按照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回答。而新课标下,对学生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在历史课堂中要学会自主学习、互助学习,并对此适应,只有如此,才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自身的潜能。
二、提高农村普通高中历史教学的措施
通过对上述我国农村历史教学的反思,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观念与学生的学习理念是现如今农村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我国农村历史教学的水平,就要从各个方面对此进行引导,其中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营造良好的历史学习氛围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历史教学以课程实施为核心,以教学为途径,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为学生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农村高中教学设备落后,教师可以简单设计关于历史学习的情节,为学生讲述关于历史的典故,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诱导学生对此进行学习。再者而言,教师要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可以把不同层次的知识进行分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进行讲课,解答问题,这样并会营造出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现如今,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农村普通高中基本都具备多媒体教学的水平,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一方面,教师利用网络知识收集历史案例、历史资料等,在课堂中进行播放,这样,可以让学生融入历史情境之中,对历史有所了解,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设置路线,把历史地图通过多媒体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到事件发生的本质与动态,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2]并且,在多媒体技术的利用中,教师可以把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可以利用图表等方式进行总结、分析,在课堂上,学生可以一目了然的对知识点进行了解,从而加深印象。
(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关乎历史成绩的关键因素,只有具备适合自身要求的学习方式,才能对事件深刻记忆,对内容进行了解。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要积极回答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与帮助下,进行有效的互动,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讨论,只有如此,才能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以理解为主,杜绝死记硬背为主要学习内容,要想在考试中获取优异的成绩,就要在结合课本内容的同时,对历史事件以及历史背景、历史内容进行理解,并且还要阅读课外书籍,了解历史发展现状,对我国历史人物进行概括,只有如此,才能摆脱机械学习的束缚,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在新课标的实施下,我国农村普通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迈入了新的台阶,在积极适应其要求中,仍旧有部分教师与学生对新课标下的教学理念与学习理念没有深刻认识,这种情况下,我国农村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就陷入泥潭之中,只有从各个方面进行解决,才会保证我国普通高中历史教学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
【参考文献】
对于高中历史的学多数学生都不重视,它是“副科”不需要花费时间学习,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历史学科不重要家长学生都不重视,导致学习时间保证不了,特别是一些学生认为历史课就是记记背背,没有什么智力含量,只要努力记就一定能学好,所以课余时间学生基本上不学历史,把时间用在学习“主科”上。正所谓态度决定一切,对历史学科的不重视直接影响到了教学效果。通过多年对高考的关注,我们很清楚地认识到了历史学科的重要性,在高考中,历史学科的成绩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高考总分。从高考中历史出题的角度来看,并非学生简单背背就可以得高分,学生需要有分析问题、分析材料的能力。做题方法的积累、答题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果学生只是在快考试时进行突击性背诵,那是很难取得一个理想成绩的。很多同学在历史考试后抱怨背书没有什么用,直接靠背诵就能拿分的题少之又少。这类问题的出现,原因无非就是学生们做题太少,不注意历史学习是总结思考,从而不会学以致用,不会分析问题,找不到答题的入口。
经常会遇到历史老师讨论一些教学中的问题,现在的学生真是难教,对历史一点都不上心!学生的历史考得真是很糟糕。我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发现许多学生特别是男生对与社会有关的知识其实是很感兴趣的,只是他们不喜欢教条式的、枯燥乏味的历史课。那么对于老师来讲,就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自己的授课方式。对于学生而言,上面提到了学生的历史学习态度的问题,不重视和畏难情绪深深地打消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学习效率不高也就见怪不怪了。历史学习中确实需要记忆一些知识,涉及很多的年代、事件、人物、地点等纷繁复杂琐碎的知识点,记忆起来容易混淆,导致很多学生有畏难情绪。为了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不少学生便对考试知识点死记硬背,成为背诵教材和应对考试的机器,历史课在他们眼里也成了枯燥乏味的记忆课。而在背过之后,考试依旧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打消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以致学生对历史课提不起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率不高。
为了改善这种现状,历史教师必须进行有效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的新措施。在教学方面更新备课方式,有许多教师认为,备课只是简简单单地去应付学校的各项教学检查,对于教学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部分教师上课只是基于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授课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影响了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这种想法固然错误,备课是老师精心准备授课的体现,在备课时我提出以下建议:(1)课前调查学生在本节课上希望学到什么知识,他们对本节课的哪些内容特别感兴趣。(2)利用互联网络,查找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3)加强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同一级组组成一个备课组,备课组全体成员定期或不定期地集中在一起,对将要教的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在精心充足备课的基础上传授知识,是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的重要途径。
我们要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首先,教学方式要多样化和科学化。教师要转变角色,教师已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者了,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学生的学习也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念。改变过去的填鸭式教学,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其次,教师应该多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历史教师要架设知识桥梁,调动学生思维。要使学生真正学好历史、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借助知识桥梁,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结论性内容较多,这是历史学科的一大特点。部分老师认为历史课没有什么内容好讲,只需向学生灌输结论,他们记住该记的内容就行了。其实高中历史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认识教材上的结论,而且要使之理解、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历史问题,老师们要充当学生与知识之间的媒介,帮助学生架设通向教材的结论的桥梁,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学生平时要多积累历史史料,提高学习兴趣。有句话很有道理: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历史老师视野要开阔,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都要广泛涉猎。历史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学,跟什么都沾上边。教师在课堂上如果只是一味地讲纯理论的东西,就很容易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听了也会感到没趣。在课堂上,偶尔“天马行空”,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助于他们了解历史的“课外话题”,常能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甚至着迷,这既能增长他们的见识,拓宽他们的视野,又能增加他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