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组织管理论文

组织管理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6-09 18:33:1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组织管理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组织管理论文

第1篇

刚参加工作,他们满怀信心,并下定决心在工作岗位上做出一番成就,希望获得工作成就感,得到带教教师及同事的认可,但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应对应激状况的能力差,往往事与愿违,容易遭受挫折,并出现强烈的应激反应[3]。1.5对自己的职业内涵认识不深刻新护士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到的往往只是苦、脏、累,而且几乎每天都重复着同样的工作,既枯燥又无新鲜感,有时还遭到患者及其家属的辱骂甚至殴打,觉得自己从事的工作让人看不起,从而产生悲观情绪,体会不到护士职业的深刻内涵及重要意义,对工作失去信心。

2我院对新上岗护士进行组织管理的有利条件

2.1强有力的教学支持系统

我院护理部设有专门的教学机构,由专人负责院内教学,包括培训新上岗护士,制订护理部各级各类人员的教学计划,检查各临床科室教学计划的制订与落实,管理各培训基地教学设施,管理各科室带教教师及相关工作。

2.2雄厚的师资力量

我院现有主任护师3名,副主任护师23名,主管护师138名。护理部严格按照带教教师准入制度,从护理人员信息资料库中,选择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理论基础扎实、临床经验丰富且有一定教学能力者担任科室教学工作,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培训。科室护士长及教学人员共同承担带教教师的选拔、培训工作。

2.3规范的教学基地

根据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中“分步骤在重点临床专科护理领域开展专业护士培训”精神,我院成立了14个院内教学基地,专门负责临床实习护士和新上岗护士临床操作技能的训练及考试。由于贴近临床,实训与教学并进,所以他们能尽快掌握各项操作技能,并熟练地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

3对新上岗护士进行组织管理的实施方法

3.1制订新上岗护士培训计划

(1)护理部根据以往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临床实际需要,制订新上岗护士年内培训计划。计划分两部分实施,即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计划规定了明确的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方法及培训地点,其中岗前培训内容包括:医院简介、医院组织体系、医院文化建设、有关规章制度、法律法规、职业礼仪及行为规范、沟通技巧、岗位职责、护士工作与防护隔离。岗位培训内容包括医院培训、科室培训、个人自学3部分。(2)各临床科室根据护理部的总体要求及新护士个人的成长计划,结合专科特点,制订出本科室年内护士培训计划。计划中规定了明确的目标,具体的内容,详细的分工,完善的考核标准。

3.2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

每一阶段的培训内容完成后,由培训单位带教教师及护士长负责考核。理论考试设有达标要求,操作技能设有评分标准,成绩纳入个人信息资料库。3个月的临床试用期满后由科室负责人填写《新上岗护士临床实践考核表》,考核内容包括:主动服务意识(10分),沟通能力(10分),完成工作能力(10分),协作精神(10分),综合表现(20分),理论考试(20分),操作考核(20分)。评价标准:优秀(≥90分),良好(80~89分),合格(70~79分),不合格(<70分)。根据考核成绩,科室考评小组签署考评意见。

3.3组织管理效果的评价

我院2011—2012年新上岗护士52名,2013年新上岗护士47名,经分析《新上岗护士临床实践考核表》,合格率分别为89%(平均成绩>80分)和97%(平均成绩>87分)。我们走访这些新护士及其带教教师,他们普遍认为采取组织管理后,教与学均有明确的目标,有利于新护士的成长。

4对新上岗护士进行组织管理的成效

4.1使新上岗护士明确了奋斗目标

新护士上岗后,希望很快被同事们接纳,为此,他们充分发挥自己记忆力好、接受能力强的优势,努力接受新事物、新知识。他们中间大部分人有极强的表现欲[3],希望得到同行和带教教师的认可,所以无论是在业务方面还是其他方面都尽量做到最好。组织管理方法帮他们制订计划,明确目标,规范言行,克服新上岗时无所适从的尴尬心态;同时,教师的严格带教、定期考核贯穿于其计划实施的全过程,从而加快了其成长的速度。

4.2提高了新护士的综合素质

通过岗前培训,新护士理解了职业道德的深刻内涵,对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有了正确的认识,对培养其诚实的品德、慎独精神和高尚情操起到了促进作用。通过职业礼仪、行为规范、沟通技巧的学习,使新上岗护士注重自身修养;通过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培训,使其提高了业务素质;通过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范的学习帮助其规范言行,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4.3增强了护士的归属感

由于护理部及各科室都对护士的成长很重视,促使他们在努力工作的过程中,对组织产生了认同感、公平感、安全感、价值感、工作使命感和成就感,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自我约束力和责任感,消除了自卑心理。

4.4为护士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第2篇

国内外学者对于民间非营利组织这个概念说法繁多,目前大致上有以下几个名称:慈善机构、非营利组织、第三部门、非政府组织等。这些名称从不同方面反映出了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各种特点,但是都不全面。美国研究民间组织的专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莱斯特•萨拉蒙学者指出:这里并没有一个特定的术语能够将这一特殊组织准确的刻画出来。简单来说,非营利组织就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履行政府职能,主要为了开展各种公益性活动或者是互益性社会服务的独立民间组织。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四号《非营利组织财务报告的目标》中将非营利组织的特征主要归为以下几部分:(1)大部分资金来源于捐献者,组织目的不是期望收到利益;(2)业务运营的目的不是以提供劳务或产品来换取同等利润或同等利润的等价物;(3)没有明确规定的所有者权益以及没有出售、转让或赎回的权利,组织清算或解散时不能凭借所有权分享一定份额的剩余资产。我国的非营利组织正在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并没有一个权威的概念,但是大方向还是能够确定的,即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从事各种社会公益性的活动,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社会志愿服务组织。

二、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现状

(一)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的特殊性

1、非营利组织的收入不稳定。

非营利组织的主要资金来源是社会各界公益人士的捐赠,政府拨款和基金会的收入等各种来源,但是总体上还是十分的不稳定,资金上的短缺让非营利组织没有足够的能力实现社会公益目的,甚至连组织本身也无法继续维持。

2、非营利组织不存在利润指标。

非营利组织是为了实现社会使命而运营的,而不是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公益组织,虽然为了实现公益目的而进行社会服务也会收取一定的费用,但是收费水平很低甚至免费。所以在非营利组织财务中通常不会有利润这一指标,这使得一定的投入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组织实现目标也不确定。

3、民间非营利组织管理中权责不明确。

在非营利组织中,由于缺乏利润等量化指标,使组织的管理人员难以就各种组织目的达成一致。由于民间非营利组织并不存在一个明确的考核标准,因而对各部门的权责就无法划分得十分明确。

(二)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存在问题

1、首要问题是对财务管理的不重视。

大多数非营利组织管理者的观念陈旧,他们认为非营利组织与企业是不同的,非营利组织应该是“只求付出不求回报”,没有利润也就没有财务管理问题,只是以社会责任为目标,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从而造成资源浪费。

2、资金不足的一大原因就是财务的透明度不够。

非营利组织的资源提供者很难合法而有效地及时看到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告,无法确定他们所捐赠的物资是严格按照他们的意愿而使用。

3、渠道狭窄导致财务收入非常有限。

大多数非营利组织的财政主要来自于组织成员的会费,一些社会性的服务收入以及政府资助、社会资助等。但由于当前我国经济分配结构还不是很完整,所以非营利组织收到的政府的资金收入有局限性,在灵活性和张力上还有不足,由此导致组织的财务管理出现问题。狭窄的财务收入渠道会对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和工作开展产生巨大影响。

4、缺乏管理导致财务管理混乱。

当前许多非营利组织都存在财务管理混乱,特别是目前有许多已经演变成社会问题,例如红十字会的郭美美事件等。红十字会是一个发展时间较长,组织结构比较完整的非营利组织,但它也会出现财务问题,说明非营利组织缺乏较为正式并且严格的监管,尤其是像红十字会、希望工程等由政府支持的、正规的非营利组织,更需要强力的监管和约束,否则长此以往会影响非营利组织在社会公众心中的公信力。

三、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出现问题的成因

(一)缺少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

非营利组织作为社会活动中的独立法人,必须要从财务管理制度、会计制度和内控管理三个方面进行日常的财务活动。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工作需要依法依规进行,作为组织内部财务管理依据的规章制度都包括:会计制度、财务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等。从法律和政府监管部门的角度看,我国的非营利组织还是缺少相关的法律和政策作为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规范典型,对其财务流程也缺少明确规定。

(二)专业人才的缺失。

我国的民间非营利组织规模都相对较小,运行机制不完善,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也较差,由于这些工作对于高素质的专业人员没有吸引力,所以经常会发生财务人员由非专业人员代替。伴随着人才缺失的后果是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能力不足,组织的筹资能力降低,导致组织财务困难重重,难以持续发展。

(三)缺少严格的监督。

非营利组织作为社会第三部门,财务过程必须要在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进行监督和管理。我国在内部监督方面的管理设施不够健全,缺少项目审批和财务监督的环节。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支出和使用,资产投资、收益与处置等重大财务活动,政府部门应该做出什么样的监督,如何完成监督等均无详细规定。

(四)资金利用效率低。

非营利组织对支出管理重视不够,做事业不是很得力,从而导致了资金利用效率低,组织发展力度跟不上。经常出现相互挤占,相互挪用的情况;不能明确分配各项支出,手头的项目不仅没有做好并且别的项目也会受到影响。

四、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完善,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不断增多,但是我国的现有的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制度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完善,所以我们要建立全面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并且在非营利组织内部建立完善的控制体系,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有效的对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状况进行管理以保护社会公众的利益。

(一)从事经营活动,扩大自创收入。

为了实现非营利组织的可持续性发展,非营利组织在实现社会公益目标为主要业务活动的同时,也可以从事一些商业的经营活动,将获取的利润收入用于组织的发展壮大,也为了更好地向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做基础。而且非营利组织所从事的经营活动必须是合法的,不会损害自己声誉的商业活动,所盈利的经济利益不能在组织内部分配,必须全部投入非营利活动。

(二)严格执行会计制度,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

非营利组织要获得健康持续发展,保障其社会公共责任的实现,就需要健全的制度和内部控制。首先应完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等,还要建立健全的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行为准则、职业道德规范,使民间组织人员言行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章程只是一种条文规定,要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还需要加强实际的操作程序,即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系统。通过完善内部控制机制,掌握每一个职能部门、每一个业务环节,使组织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组织目标得到有效的实现。

(三)公开财务信息,提高信息透明度。

第3篇

【论文摘要】:榉树具有较高的经济、生态、景观利用价值,市场需求量极大,野生资源已日趋枯竭。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对榉树进行快速繁殖是势在必行的。文章对国内榉树组织培养研究进展概况进行了综述,指出了榉树组织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部分建议。

引言

榉树(Zelkovaschneideriana),又叫大叶榉,属于榆科(Ulmaceae)榉属(ZelkovaSpach)。在我国,榉树主要分布于辽东半岛至西南以东的广大地区。榉树材质优良,是珍贵的硬阔叶树种。榉树树冠广阔,树形优美,叶色季相变化丰富,病虫害少,又是重要的园林风景树种。

榉树具有较高的经济、生态、景观利用价值,木材为珍贵用材,市场需求量极大,野生资源已日趋枯竭。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中,榉树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

组织培养是优良树木得以大量繁殖的有效方式。到目前为止,已对大量的林木树种进行了组织培养的研究,少数树种已进入到工厂化生产阶段。在我国,桉树和杨树的快速繁殖技术已经用于工厂化生产,并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国内对榉树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栽培和生物学特性方面。据报道,目前国外只有日本福冈县林业中心成功的进行了榉树的组织培养研究。在国内,金晓玲等对榉树的生物学特性和微繁技术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1.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概况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以及原生质体,在人工配制的环境里培养成完整的植株。植物组织培养的依据是植物细胞"全能性"及植物的"再生作用"。

1.1植物组织培养的用途

植物组织培养的用途可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对植物体进行体外无性快速繁殖(即微繁);第二类是,大规模细胞培养可以用来生产次生代谢物质;第三类是,用于育种,如花药、花粉培养产生单倍体,胚乳培养产生三倍体,胚培养挽救杂种胚,原生质体培养进行体细胞杂交等;第四类是,用于理论研究,如将植物组织培养应用于植物生理学、病理学、胚胎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等的研究。

1.2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过程

1.2.1外植体材料的选取

对大多数种子植物来说,茎尖是最好的部位,但往往受到材料来源的限制,为此茎段也得到了彻底的应用,而叶片的培养利用更为普遍,材料来源也较丰富。子叶和下胚轴的培养对于难培养的植物很有效。

选材时应注意选取带菌少、生长时间短、生长旺盛的材料,还应注意取材的时期。大多数植物应在生长开始的季节进行采样,生长末期或休眠期的外植体对诱导反应迟饨。

1.2.2材料的灭菌处理

从田间或温室等地切取材料时,应选择健壮无病虫母株,取幼嫩、分生能力强的部位,以利生长。

取来的材料虽经选择,外部总还有不少杂菌。为此,接种前应进行表面灭菌。经过表面灭菌的材料,用无菌滤纸将水吸掉,再用解剖刀切取所需部位,然后将材料接种到培养基上。

1.2.3脱分化阶段

将培养好的无菌材料接种到诱导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在此阶段中,可根据不同的需要,接种到不同的培养基上,可以进行愈伤组织、不定芽等的诱导,从而进行不同途径的培养。

诱导培养基一般选MS培养基作为基本培养基,再配合一定比例的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

1.2.4分化阶段

此阶段是将脱分化阶段产生的愈伤组织或不定芽,接种到诱导分化培养基上,诱导分化。

诱导分化阶段仍以MS作为基本培养基,再加入一定的激素配制。

1.2.5壮苗生根

将分化阶段产生的大芽接种到合适的壮苗培养基中,便可长成健壮的无根苗了。健壮的无根苗长成后,将其转入生根培养基中。生根培养基多以1/2MS培养基作为基本培养基,再配合一定比例的激素进行配制。

1.2.6移栽

生根苗的移栽是组织培养育苗的重要一环,只有移栽成活才能达到快速育苗的目的。

为此,将已生根的瓶苗移出进行炼苗,应注意调控光线与温度。炼苗结束后,将其移栽到保水、透气性好的基质或苗床土中。

2.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林木中的应用

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林木中的应用主要有:优良遗传材料的快速繁殖(良种快繁);脱毒良种苗的培养和无病毒苗的大量繁殖:主要利用茎尖培养以脱除病毒。

到目前为止,已有大量的林木树种进行了组织培养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器官发生和体细胞胚发生途径获得再生植株的阔叶树己有22属120种,针叶树有12属63种。桉树和杨树的快速繁殖技术已经用于工厂化生产,并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但从总体上看,研究主要集中的少数几个属,如阔叶树中,桉属、杨树属、金合欢属和泡桐就有95种,约占80%;针叶树则主要集中在杉属和松属,约占81%。

3.我国榉树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

国内对榉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栽培和生物学特性方面。傅松玲、郑兴林研究了皖东石灰岩山地榆科树种的生理特性[11],曾胜虞、李淑琴等研究了榉树丰产育苗的方法和技术要点[12],张立军、周丽君等研究大叶榉人工栽培技术,刘德良、曾松青等先后研究了榉树扦插繁殖实验[,周文明等研究了榉树大树移栽技术,黄利斌等研究了榉树半同胞家系苗期性状变异的研究,赵旺兔等对榉树木材的发育解剖学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但较系统和更深层次的研究报道却很少。在榉树组织培养方面的研究,只有金晓玲等做了一些初步的研究。

目前,从国内的研究现状我们可以看出,对榉树的研究大部分是围绕着榉树的栽培进行的,其他方面的研究较少且不深入,特别是组织培养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

为了解决榉树资源濒危的现状,利用植物组织培养进行榉树的快速繁殖,提供大量优良无性系苗木是势在必行的。

植物组织培养获得器官再生苗有两条途径:一是,外植体通过器官发生途径直接诱导形成不定芽或侧芽,再通过诱导生根而成苗;另一种是,外植体先脱分化诱导愈伤组织,然后由愈伤组织分化形成再生植株[21]。

目前,国内只有金晓玲等通过以上两种途径对榉树的组织培养技术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金晓玲等在大叶榉愈伤组织的诱导中发现,外植体的来源、培养基的种类、激素的种类和体积质量、光照等因素都直接影响着愈伤组织的数量和质量,而愈伤组织的数量和质量又直接影响不定芽、不定根的分化和增殖速度[22]。

在器官发生途径方面,金晓玲等以榉树的茎尖作为实验材料,对不定芽的诱导、增殖以及生根进行了研究[23]。研究发现,植物激素的种类和浓度对榉树茎尖不定芽的分化和诱导生根有重要影响。细胞分裂素BA,生长素NAA适合榉树茎尖不定芽的分化;生长素IBA对诱导榉树小苗生根有一定效果[23]。

4.问题与讨论

到目前为止,榉树的组织培养的基础性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在榉树的组织培养过程中,通过诱导愈伤组织途径进行植株再生,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在诱导愈伤过程中,褐化现象较为严重,添加抗氧化剂后,仍会出现轻度褐变,并不能完全抑制褐变的产生。

在榉树茎尖培养过程中,以MS作为基本培养基,容易产生缺氮的症状,并且枯死率较高,不定芽的诱导率也不高。

现阶段,对榉树的研究还仅限于实验室阶段,并且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还未真正投入到工厂化生产中。因为林木的组织培养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仍然受到很多的限制。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林木的生长速度较慢,次生代谢产物积累多,在组织培养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褐化和玻璃化现象。二是植物组织培养再生植株的有效率偏低,使得繁殖技术难以满足实际生产的需求[24,25]。

榉树的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它的生长速度较慢,直接获得外植体比较困难,污染率也不容易控制。若以种子作为外植体,可能会有一定的优势,这将成为我们下一步要进行的探索研究。

榉树的组织培养可以为榉树遗传改良和选育优良新品种提供技术基础,还可以为保护榉树资源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技术。但是在研究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接下来要进行以下研究:

首先,我们要针对愈伤组织的分化成不定芽的效率不高的问题,继续筛选发掘更合适的培养基和诱导方法。

其次,对于在MS培养基上进行不定芽诱导过程中出现的缺氮现象,要进行基本培养基的改良,或是找到一种合适的处理方法,缓解这种现象的产生,提高成活率。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二十二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李淑琴.榉树的育苗方法[J].2000,(27)3:39一41.江苏林业科技.

[3]方元平、葛继稳、向俊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榉树的开发利用[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2,21:20~21.

[4]方元平、葛继稳、袁道凌等,湖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及特点[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0,2:14~17.

[5]GuptaPK,MascarenhasAF,JagannathanV.Tissuecultureofforesttrees-ClonalpropagationofmaturetreesofEucalyptuscitriodoraHookbytissueculture[J].PlantSci.Lett.,1981,20:195~201.

[6]翟应昌、周志坚、李倘弟,金合欢属的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J].植物生理学通讯,1984,20(4):32.

[7]庞惠仙,灰桉的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J].林业科技通讯,1999(11):29.

[8]卢善发、赵华燕、魏建华等,三倍体毛白杨组织培养再生系统的建立[J].植物学报,2001,43(4):435-437.

[9]金晓玲,榉树的生物学特性和微繁技术的研究[C].CNKI: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4.

[10]刘进平,植物细胞工程简明教程.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233.

[11]傅松铃,郑兴林.皖东石灰岩山地榆科树种的生理特性[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9,3(23):75~78.

[12]李淑琴,榉树的育苗方法[J].江苏林业科技,2000,(27)3:39~41.

[13]张立军、周丽君,大叶榉人工栽培技术研究[J].湖南林业科技.1999.26(4):18~23.

[14]刘德良、张琴,珍稀濒危植物榉树扦插繁殖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1,16(1):37~39.

[15]战邦慈、光叶榉嫁接繁殖试验[J].山东林业科技,1991,(1):62~63.

[16]潘晓东,榉树大树移栽技术[J].蓝天园林,2000,(3):57~58.

[17]周文明、吴建明,榉树大树移栽技术[J].林业科技开发,2001,15(5):57.

[18]黄利斌、汪企明等,榉树半同胞家系苗期性状变异的研究[J].江苏林业科技,2001.28(6):2~3.

[19]赵旺兔、彭冶、丁雨龙,榉树叶片解剖构造和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3,12(2):52~57.

[20]汪灵丹、张日清,榉树的研究进展[J].广西林业科学,2005.12(4):188~211.

[21]桂耀林,猕猴桃离体茎段愈伤组织的诱导和植株再生[J].植物学报,1979,21(4):339~344.

[22]金晓玲、何平,大叶榉愈伤组织诱导与继代培养基的影响因素[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3.2(1)32~36.

[23]金晓玲、何平,张日清.榉树茎尖的培养[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5.2(1):38~41.

第4篇

在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进一步向纵深发展的情况之下,国内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和国际经济环境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如何进行国际化发展,在全球市场范围内竞争将成为我国企业今后将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国际化进程阶段论

阶段理论是企业国际化进程的主要理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批北欧学者在对瑞典4家制造企业进行深入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他们将企业的海外经营活动分成4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不规则的出动、通过商进行出口、建立海外销售子公司和直接在海外进行生产制造。这种发展是连续和渐进的,企业在这一过程中由浅入深地涉足国际市场。

北欧学派用“市场知识”的学习道路来解释企业国际化的渐进式阶段发展。市场知识可以分为企业经营的一般性知识和具体市场运作知识,后者只能通过实际经营活动获得和积累,是决定企业在本国之外经营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也正是这种市场知识的积累导致了企业国际化阶段发展的渐进性。同时,这些北欧学者用“心理距离”或“文化距离”的概念来解释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的发展道路,他们认为企业的海外市场拓展次序是依据心理距离或文化距离的远近进行选择的。选择的原因在于,相同的文化使企业的市场知识更易获得,企业的经营活动更易获得成功。

笔者认为,将阶段理论作为对现今企业国际化的一般性解释是缺乏完整性和客观性的。这种理论成功地解释了一部分企业国际化经营活动的规律,但是它的局限性也同样明显:第一,这种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展起来的,当时的世界经济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相对落后的信息环境使企业获取和积累海外运作的知识有很大困难。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学习能力的提升,这种渐进的阶段形式可以回避的;第二,国际化进程的阶段理论是基于对中小型企业的国际化发展的调查和研究,以中小企业相对有限的市场知识水平和信息处理能力为前提,它在解释其他类型企业的国际化活动时,其适用性会明显下降;第三,这种理论的解释能力和解释范围有限,虽然能够很好地分析制造型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但对于服务业如金融、保险等类型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就无法用出口和生产活动的逐步演替进行解释。因此,需要有一种理论对于企业的国际化过程进行更加全面合理的解释。

二、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层次

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企业依旧用传统的阶段理论指导国际化运作已难以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激烈竞争。企业能力的竞争正成为国际企业间竞争的下一个主要战场,这种竞争不再是运用何种战略来提高国际竞争力,而是如何发展出相应的能力来达成这一目标的竞争,也正是企业的组织能力决定了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状态和道路。

国际企业是通过向国外转移竞争优势来产生新的价值的,根据国际化水平的高低,可以将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分为5个不同的层次,每一个层次的国际化程度不一,其向国外转移的竞争优势的数量和难度也各不相同,对组织能力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区别。企业的国际化水平越高,对组织能力的要求也就越高。

第一层次:出口。这是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最简单层次,企业直接向国外转移包含了本企业竞争优势的产品。这种产品可以是实物产品,也可以是咨询、广告、金融等小规模服务产品。大部分企业还需要对其产品进行某种程度的调整以适应不同地区市场的要求。因此,处在这一层次的企业需要具有国际化产品开发和品牌维护的能力。

第二层次:合资子公司。由于企业对某地区市场或国际市场缺乏了解,国际市场运作经验不足,而需要通过与当地公司合作的方式来进入该地区市场,学习市场知识。在这一层次发展模式中,企业的资源优势只有部分能够有效转移利用,因而合作者在当地的资源优势对于该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就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在与当地公司的合作中学习到哪些基础优势是可以直接转移,哪些优势可以通过向合作者学习获得,哪些优势则必须调整甚至寻求其他优势取代。在这一层次的发展模式中,企业除了需要第一层次中的国际产品开发和品牌维护能力之外,更需要有建立、发展与当地合作者关系的能力。

第三层次:全资子公司。在此层次中,企业开始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国外子公司的功能逐步完善。制造企业建立自己销售队伍、产品仓库和销售渠道,建立和管理自己的供应链。服务业公司则在提供简单的本国延伸服务之外,在当地建立自己的服务渠道,乃至根据当地市场情况创造出新的服务品种。在这一层次上,总公司需要对公司所拥有的竞争优势进行识别,对无法直接转移的竞争优势进行修改与调整,以适应国外子公司发展的需要,甚至寻找和创造全新的资源优势来保证子公司的发展。因此,在这一发展层次中,以公司本部为基地的资源优势的转移和调整就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组织能力。

第四层次:跨国公司。随着公司在全球建立了多个子公司,并分别获取了资源优势,总公司的经营复杂程度大大增加,跨国界的管理活动越来越多,这就进入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第四个层次,即跨国公司层次。在这一层次,总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继续寻找和形成某些独特的资源优势,并根据全球发展的要求进行适当修改,继续向新的地区扩展,在全球市场中发展壮大自己。在此发展层次中,子公司、总公司间关系协调成为公司进一步发展的关键。这一层次的公司所需要的关键组织能力也正是组织协调能力,即如何发展与保持跨边界、跨职能的管理手段的能力,这种组织能力的强弱决定了该跨国公司的跨边界协调行动的多少、子公司间的联系牢固程度、国外经营单位的权力大小等多方面因素,处于这一层次的跨国公司也因而具有高度多样化的发展形式。

第五层次:全球公司。这是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最高层次,国外子公司在整个公司的战略制定和优势形成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并开始向公司本部及全公司内转移资源优势。这种子公司一般位于某些具有独特地方资源优势的地区,并充分利用这种资源优势发展出独特的竞争优势。整个公司逐渐演变为一种在全球范围内按产品、职能分工,甚至是地区总部形式的全球公司。这种全球公司的发展形式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分散在全球各地区的多重战略中心间的协调活动和多重资源中心间的优势转移活动对于公司的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的全球公司的运作需要有高水平的管理协调能力,需要借助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和高效的人力资源体系,对公司进行比跨国公司层次更大规模的整合,在全球公司内部运用统一的标准和价值观消除这种大规模交流和协调过程中产生的障碍。

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正是其国际化水平依据上述发展层次提高的过程。下表显示了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层次和其相应组织能力。

三、组织能力直接影响企业的国际化发展进程

一般情况下,初步涉足国际市场的国内企业,特别是那些规模较小的生产企业,都需要经历一个从对外出口、成立合资公司开始逐步发展的过程。通过这种渐进式的发展,不断学习海外经营知识,使组织能力逐步提升,从而保证该企业沿着这一国际化进程的方向往更高的层次发展。在这一点上,组织能力观点与阶段论是一致的。

但是,现代国际企业发展的现实表明,各国企业由于发展历史、人力资源状况、信息技术水平、行业特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国际化进程的途径已日趋多样化,而不再按照同一种模式发展。事实上,一家公司可以从任何一个层次开始其国际化发展的进程,这种国际化发展可以是向高层次(或低层次)运动,也可以跳过某些层次直接进入较高的水平层次运作。一些国际化水平处于较低层次的公司甚至可以通过兼并、收购等手段获得高层次运作所需的组织能力而直接进行发展。在如今信息经济迅猛发展的国际环境中,这种组织能力获得途径的多样性,使企业国际化进程也更趋多样化。

一家全球公司在世界不同地区也可能处于不同的层次,这同样取决于该公司是否具备了相应的组织能力。一些具备丰富的国际市场运作经验、处于较高国际化层次的欧美企业在进入亚洲、拉美等新兴市场时,仍然需要通过采取合资企业等形式,培育相应的组织能力。

这种基于组织能力的观点更加符合现代经济环境中国际企业发展现状,对于我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也具重要的启示作用。我国的跨国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要逐步提升组织能力,稳扎稳打地开展跨国经营活动;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为我国一些企业迅速提高企业组织能力、实现跨国经营的跨跃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参考文献:

1.鲁明泓.国际企业管理.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2.鲁酮.企业国际化阶段,测量方法及案例研究.世界经济,2000,(3).

第5篇

人事管理是国有企业改革中的重要一环,文章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对当前国有企业人事管理上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只有转变观念、结合自身情况完善分配制度、考核制度,健全人事管理系统才能改变这些弊端。

关键词:

国有企业;人事管理;人力资源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还没有完全从旧的人事管理体制中摆脱出来,人事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之间依旧处于脱节状态。国有企业人事管理的自主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有了明显的提升,但依旧受到旧体制下工作思路与方法的影响。

1国有企业组织人事管理问题

1.1人事管理观念与时代不符

目前,国有企业大多采取的是集团化的运作方式,在制定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时,跨度太大,各分公司贯彻实施后系统性与连贯性遭到了断裂,这说明企业在人事管理上面要有前瞻性。国有企业人事管理在企业的招聘、调配、晋升上发挥了很大的优势,但主要是为员工发工资而设置的,没有将企业的发展战略作为服务的前提。因而,国有企业人事管理的观念要与企业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快速实现员工自我价值与企业之间的价值教化,促使人事管理发挥直接的导向作用,将人事管理上升到时代战略目标上来。

1.2人力资源结构配置不合理

国有企业组织拥有国家与社会的大部分资源,凭借这得天独厚的条件,企业对招募研究型的高端性人才十分青睐,长此以往致使企业基础的操作性人才严重不足,最终导致人力资源结构的不合理。若高端研究成员对企业的生产不适用,忽略高成本的引进费用,生产力不能及时转化必然导致企业资源的白白浪费。国有企业组织的人事管理重心应该倾向于企业所需,形成岗位序列、人才梯队、职位选拔上的合理机制,才能从根本上避免企业研究能力于技能人才流失的现象。

1.3分配制度不合理

在分配制度上,国有企业还存在着很严重的大锅饭模式,虽然后期受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但一直没有新的突破。企业员工的工资收入与企业的经济效益之间没有任何的关联,企业的业绩无论如何,员工的实际收入并没有太大的差别。长此以往员工的积极性会被大大挫减,一味跟风混饭吃。

1.4人事管理系统的不健全

国有企业的人事管理体系亟待建立,许多人事管理功能还有待开发。人事管理想发挥自己的效能,必须使整个企业的各个部门能够相互协调一致,但事实上恰恰相反,企业的分离改革会造成企业整体系统的破坏。比如有的国有企业试图通过对技术人员与操作人员的分开培训达到其管理的目的,但最终只是对职能进行了重组,部分的传统职责依旧。

2国有企业组织人事管理对策研究

2.1转变观念,完善人才竞争机制

企业的文化建设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有的价值体系,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国有企业的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应该尊重,企业管理者应该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点,借助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对员工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培养员工的工作态度,增强其归属感。国有企业的招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机制,避免的现象,为人才招聘提供一个公平的平台,寻找真正适合企业岗位,有能力的企业员工。对于现有的员工要多给他们一些学习培训的机会,提高其工作效率与专业能力,真正适应不断发展中的国有企业的工作。国有企业的人事管理要以人的理念为根本,调动全员参与的积极性,只有企业人才队伍素质整体全面上升,才能在未来的企业竞争中找到一席之地。

2.2因地制宜,规划人力资源系统

人事管理是企业的一项基本管理职能,其中人是最为核心的要素,其管理内容自然是动态的管理形式,这就需要重视人力资源的主动规划。企业人事的管理者参与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规定,同样也是被管理的对象。因地制宜,换句话说就是因企制企。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不应该一味的照搬照抄,要充分认识到我们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国情不一样,即便是国内,也不应该一刀切,要考虑到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同一个地区还要根据企业内部的具体情况。如保定地区的国有企业都是国资企业,但有的属于机械部门、有的属于航天部门、有的则属于兵器装备部门,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管理方式。因而,在人事管理上企业都是各自制定各自的管理模式。

2.3完善分配机制、考核机制

完善公平的分配机制,是要将隐形的收入货币化,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方向,从分配制度上来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完善考核机制,就是要减少考核分配中的认为因素。国有企业应当重视考评的地位,对全体员工进行全面考评,根据考评的结果,对相关人员进行奖惩、培训、惩罚、调整或是辞退。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员工的素质与技能,从而完善国有企业人事管理制度体系。建立绩效评估体系中考核指标的量化是十分难操作的,企业要依据员工的实际工作情况,结合公司的发展状态,对每个员工的工作质量进行科学判断。效率为先、兼顾公平是企业积极倡导的分配理念,但企业的考核指标在实行起来时公平只是相对的,效率优先不可能将公平完全弃之一边,要开发多种意见反馈渠道,使每位员工的合理化建议都能够得到反馈。

2.4建立现代化的人事管理系统

国有企业的人事管理制度的建立需要现代人事管理系统的支持,现代化的人事管理是未来人事管理的方向与策略,也是国有企业改革中的重要环节。现代化的人事管理系统,就是现代化的人事管理制度取代旧的人事管理制度,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企业的领导要尝试用新的眼光看待人事管理工作,将人力资源的政策落实到具体的环节中去,循序渐进,让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给全体员工带来切实的惠利,逐渐摆脱陈旧的人事管理制度,最终实现现代化人事管理制度的成功转型。国有企业现代化人事管理系统的建立对于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先进的人事管理制度能够促进企业经济的平稳增长,是企业人事改革中的必然选择。

3总结

科学合理的人事管理制度能够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从而达到物尽其用、各司其职的良好局面,从而为企业未来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支撑与保障。

作者:赵君 单位: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房地产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姜嫄.谈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2,(4).

第6篇

伴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各组织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充满竞争的动态环境中,挑战与机遇并存,正如Choppin所说:“无论是技术的发展,还是组织形式的变化,21世纪上半叶的真正挑战将是对动态变化的成功管理。”“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依靠大量的、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必将导致生活标准的相对降低,任何组织试图利用未受教育的劳动力,采用降低工资的经济方式参与竞争,都注定是要失败的。”各国政府为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并不断追求卓越,保持竞争优势,首先要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其次,要把教育过程作为个人与组织终身学习的过程,对外部变化的调整及适应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来实现。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与中国入世过渡期的逐渐减少使得我国政府建立学习型组织成为当前的迫切要求。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使得建立学习型组织势在必行

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已成为当代世界经济最突出的特征,传统的行政观念已无法适应“市场化”时代的变化,政府在行政观念上要作出适应新的“时代”调整,即由传统的行政向学习性管理观念进行转变。政府在面对“全球性”市场时所应作出的调整,应是用管理中的学习理念来改造传统的行政理念。重要的是依据政府活动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政府的行为,提高政府的运行效率。简言之,就是政府官员要实现从“官僚理念”向“学习理念”、“经营理念”、“责任理念”的转变,即改变原来那种只强调政策的执行而忽视大量资源投入后所产生的实际结果的状况。如今,在世界各国政府对市场经济产生认同的情况下,对建立学习型政府的必要性也形成了一种广泛共识。“全球性市场”时代要求对官僚体制的政府在结构上作出重大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动态发展变化。社会生活节奏的缓慢是官僚体制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在这种条件下官僚政府利用其层次系统的权威和功能使大规模的复杂任务得以有效完成。但进入80年代后期以后,全球信息、知识以无与伦比的速度扩展开来,社会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而传统的官僚政府体制严格的层次架构使之无法对社会的动态变化作出灵活的快速反应。官僚政府体制的滞呆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决策的时宜性差。这是因为官僚体制的政府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处理的流程经常出现阻塞,从而使决策层不能作出及时决策,影响了对各种社会问题的及时处理。二是官僚体制的政府在提供社会服务方面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由于资源使用的决策权与资源使用的执行权呈现分离状况,因此就出现了有资源配置决策权的却不了解社会需求的动态变化,而决策的执行者虽了解社会的动态需求变化却又没有资源配置的决策权。出于解决上述两方面的问题,增强政府对社会需求变化的敏感度,对官僚体制政府进行改革、建立学习型政府的必要性显得日益突出。中国加入WTO后要求建立学习型政府组织

中国入世,首先是政府入世,是公务员的观念、素质和能力要入世。入世对我国最大的挑战,是对政府职能、行政体制和管理方式的挑战。我国入世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将主要承担三大职责:第一,我国政府必须保证WTO规则在全国范围内的统一实施。第二,我国政府必须保证管理经济行为的公开、透明。第三,我国政府必须保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其实施的管理经济的行为有向法院提起司法审查的权利。为了保证我国政府入世后能全面履行上述三大职责和相关承诺,我们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和观念,改革行政体制和方法,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建立学习型政府。首先,要建立有限权力政府,从而在权力的源头上最大限度地控制行政权的惟我独尊,切断行政权的无处不在,限制行政权的无所不管,转化行政权的无所不能。其次,要建立遵循正当程序政府,具体表现为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原则:平等原则、公开原则和公正原则。再次,要建立责任政府。责任是法律的生命,政府责任是法律责任的主导方面。没有政府责任,行政权的运行就没有制约,公民权的行使就没有保障,违法行政就不可能受到追究,依法行政就不可能真正推进。我国入世以后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实现公民从义务本位向权利本位、政府从权力本位向责任本位的深刻转变,保证政府始终对人民负责,对人民制定的法律负责,建立社会主义的新型责任政府。最后,要真正认识到建立学习型政府是实现以上目标的根本途径。建立学习型政府组织的基本要素

在学习组织中,组织学习的内容不仅包括而且远远超过学校教育的内容,在建立学习组织的过程中,应注重如下基本要素。

1、结构化的培训过程:结构化的学习在发展初期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同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培训应该与改进小组的工作要求相一致,在这里,教育和文化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将有利于组织对动态变化做出快速响应。

2、结构化的信息过程:事实上,用结构化的方式传授知识和技能,必须在掌握外部变化信息和内部变化信息的基础之上进行,这也是开发组织策略所必需的。3、过程管理:只有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才能体现出知识的价值,过程管理的实践远远超过任何培训,引入具有交叉功能的过程管理的内容是十分必要的,如若不具有关于过程的全面知识,改进组织是不可能的。

4、改进小组:团队是连续改进和连续学习的核心,由此引起的比、学、赶、帮、超的学习热情将是组织实现最终目标的关键,因此,改进小组是教育过程中的基本要素。在结构化的连续学习过程中,改进小组不再是非正式组织,而是必要的管理工具,有效的改进总离不开改进小组的贡献和支持。

第7篇

(一)行业协会发展状况

行业协会是一种主要由会员自发成立的会员制的、在市场中开展活动的、以行业为标识的、非营利性的、非政府的、互益性的社会组织。由于行业协会具有行政依附性强的特点,相比其他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发展更快速,特别是一大批由政府职能部门演变而来的行业协会成为了行业协会的典型代表。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新兴的行业协会也得到不断发展,业务领域不断扩大,在市场经济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这些行业性社团为企业提供服务、开拓市场,促进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技术进步,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协助进行行业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二)中介组织发展现状

中介组织是政府与社会、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其发展状况如何是衡量市场经济是否完善的一个重要标志。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一些五六十年代曾经消失的社会中介组织重新崛起。9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建立,各类社会中介组织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社会中介组织的规模扩大、质量提高、影响力增强。特别是近年来,为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各级政府加大了对中介组织的改制脱钩和整顿发展工作力度,中介组织的规范化、法制化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中介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一定成效。1999年国家制定《中介服务收费管理办法》后,各地先后制定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服务、司法鉴定、劳动力市场、人才交流服务、担保等一系列中介服务收费管理办法,明确了收费原则,如自愿委托原则、服务有偿原则、签订书面委托协议原则和无明确具体的服务内容不得收费的原则等,实行了服务价格登记制度,并参加物价部门组织的年度检审。同时,开展了中介服务收费清理整顿和监督检查,查处价格违法行为,有效地规范了中介服务收费秩序。

二、存在的问题

1、行业协会作用发挥不够

多数产业经济类协会未完全发挥在组织生产,推广先进技术、共同开拓市场方面的作用,活动开展较少,缺乏主动性、目的性。学术事业类、文艺类、奖励基金类协会工作开展较正常。维权类协会开展维权行动较少,作用发挥不够。

2、公正独立的地位不明显

不少协会、中介机构特别是公证类中介机构是政府机构职能转变的产物,与有关主管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么是隶属关系,要么存在利益关系,例如工商的个协、消协、咨询服务中心等等。这类协会、中介机构负责人多为主管部门的分管领导,有的甚至连财务人员也是由主管部门指派,业务收入由主管部门“一支笔”审批。这样的中介机构缺乏独立性、公正性和竞争性。在这种情况下,中介机构借助主管部门的影响力包揽了有关方面的全部业务,部门垄断现象比较严重,而这种垄断防碍了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阻碍了具有公正独立法人地位中介机构的出现,影响了中介机构的健康发展。

3、中介服务和收费标准不规范

有的的行业主管部门从局部利益出发,利用部门权力优势,通过成立附属于部门性质的协会,以收取会费、捐赠之名,行乱收费之实,把行业协会作为本部门筹措经费的平台。由于不少中介机构不是依靠市场生存,而是依附于部门权力,指定服务,一些独家经营性的服务项目或垄断性行业的服务项目收费标准高,收费名目多,随意性大,存在强制或变相强制提供服务和收费情况,存在超范围服务及收费的情况。相当部分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带计划经济痕迹,从市场经济建设和廉政角度讲不适应形势。

4、监督管理职能不到位

多数行业主管部门本身就是行业协会的发起者、组织者,这种“既是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行业主管单位,难以对行业协会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登记管理机关,只是注重审批登记和年检验证,而对其是否按有关规定规范运作,很少进行监督检查、跟踪问效。协会和中介机构形式多样,种类繁多,涉及面广,客观上造成了监督管理的困难,有些中介机构既没有固定人员,又没有固定场所,也无财务帐目,有些中介机构从业人员无执业资格或借用别人的资质,凭一张广告,一个电话,或一个简易的招牌从事中介活动,一旦出现问题,顾客的合法权益将得不到有效保障。

5、自律意识不强

有的中介机构缺乏职业道德,不按行业规则办事,所有的经营活动都以盈利最大化为目标,在利益的驱动下,只要赚钱,什么都干,虚假评估,缺乏诚信,丧失了客观公正的立场,损害了市场中介机构的形象和声誉。

三、几点建议与对策

规范行业协会、市场中介组织服务和收费行为,促进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的健康发展,需要行业的自律,更需要工商管理、纪检监察等部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笔者认为应针对出现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和完善。

(一)改革管理体制,加强规范管理

一是归口管理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各省(市)政府应指定一家综合经济部门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克服当前各自为政的局面。当前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远未形成,所谓中介服务市场竞争激烈实质上只是政府各部门之间权力和垄断地位的角逐,形成了各政府部门按照行政职责划分中介服务,中介机构为这些政府部门创收的中介服务市场的局面。而政府部门的机构改革更加剧了这种中介服务机构之间的竞争。二是理顺管理关系。重点是加快“政会分开、政企分开”的改革步伐,推动“官办”中介脱钩改制,割断其与政府部门的经济联系,彻底解决行政人员在中介机构兼职的问题,使中介服务真正成为建立在供需双方自愿基础之上的,符合市场交易规则的活动,中介机构真正成为自主经营、平等竞争的经济实体。三是加强对隶属于行政机关的各类协会的管理。行政机关的领导不应在协会中任职,协会的人员不应享受行政机关的待遇。

(二)加强制度建设,健全法律保障

一是实行登记核准制度。中介组织必须依法设立,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从事业务活动。市场中介组织的设立要实行登记核准制度,应当向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设立登记,未办理登记的不得从事中介活动。法律、法规有明文规定的,市场中介组织必须在取得中介资格证书和中介备案证书后,方可从事中介活动。中介组织应当在其营业场所明显位置公开悬挂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行业自律规定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必须公开的有关材料,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二是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工商管理及行业业务主管部门要依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严格中介组织登记审核制度,从源头上把好中介组织执业准入和人员素质关,促使中介组织自觉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资质等级,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让所有符合市场准入条件、愿意参与市场公平竞争的中介组织能够进入中介机构库,共同参与竞争。三是健全公开运作制度。健全中介机构产生制度,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建设工程、政府采购等市场活动过程中,中介组织和评估专家的选择应从相关的机构库和专家库中采取随机抽取的办法产生,产权交易中的拍卖机构实行公开竞价的办法产生,切实杜绝人为操作和干预;建立中介公示制度,相关部门要将各个市场化配置项目对机构的等级要求、确定的机构名称以及中介组织收费情况、过程的信息、结果等在相关媒体上进行公示,促进行为“阳光作业”。

(三)完善服务项目,规范收费行为

一是完善服务项目。由省一级统筹安排相关职能部门对中介机构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对明显带有计划经济痕迹,明显带有部门利益痕迹,不利于优化发展环境的服务项目,该撤销的撤销,该归并的归并,从政策上尽量减少行政许可的前置中介服务要求。对就业服务、人才服务等明显带有民生性质的中介服务纳入公共政务系统无偿提供。二是加快中介组织立法步伐。国家应尽快制定《中介组织法》,从宏观上对中介机构的地位、性质、功能、资格确认程序以及权利义务、法律责任、违法处理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根据《中介组织法》,修订、制订《中介服务价格管理办法》。现行的《中介服务收费管理办法》最大的问题是,将中介服务收费划分为两大块,并将根据法律、法规规定代行政府职能强制实施具有垄断的仲裁、认证、检验、鉴定收费排除在中介服务收费之外,按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人为地割裂中介服务收费管理体系,中介服务“不中介”由此而生。建议将《中介服务收费管理办法》更名为《中介服务价格管理办法》,形成统一的、规范的中介服务价格管理体系。三是建立中介服务收费管理体系。中央一级主要负责中介服务收费管理法规、重要政策的制订和调整,对极少数带有强制性和垄断性的中介服务收费,以及跨省市服务且服务成本地域差别较小的,实行统一管理和协调。省一级主要负责组织监督中介服务收费法规、政策的贯彻执行,制定本省中介服务行业收费管理规章和制度,审批、协调和调整大部分委托性中介服务收费标准,并向中央提供或反馈中介服务收费执行情况等有关资料,提供改进管理的建议。

市、县物价部门除负责上级收费法规、政策的贯彻执行外,也应有权制定少数新兴的区域性强、服务成本差异较大和当地特有的中介服务收费标准,研究制定竞争性中介服务收费管理实施细则,坚持开展经常性的中介服务收费监督检查,并向省级提供或反馈中介服务收费执行情况。四是明确中介服务收费原则。中介服务收费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委托者付费原则。中介机构接受国家机关委托对企业或其它单位进行年审、检验、评估等,其费用由国家机关支付,不得向被检验、年审、评估单位收取,国家机关将不再把本职工作委托给下属中介服务机构,中介机构只能依靠自身实力提高服务质量招揽生意。二是按完全成本加税金加风险金定价原则。公益按部分运行成本定价,公用事业按完全运行成本定价,价格中均不包括投资成本在内。而中介服务价格则应按完全成本定价,既包括运行成本,也包括投资折旧和风险金。中介机构的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资金均须从服务收费中支付。三是非营利原则。中介服务机构与经营机构不同,不仅要提供有偿服务,更要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四是区别定价原则。从中介服务分类可知,中介服务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从事不同行业的中介服务,其服务性质、成本支出差异很大,不宜笼统定价,应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制定相应的作价原则和管理办法。

(四)加强行业自律,发挥约束作用

一是建立行业协会。业务主管部门要牵头引导市场中介组织建立相应的行业协会,业务主管部门要注意加强引导,并扶持行业协会发展。二要健全行业行为准则。行业协会应当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制定行规公约、行业质量规范和服务标准,规范会员单位的内部运行机制和执业行为,监督会员单位依法诚信经营。组织专业人员制定行业行为规范、行业自律等规章制度,明确职业技术标准、职业准则和纪律、执业资质以及从业人员资格要求等,指导本行业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要加强会员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三要建立同业互查机制。行业协会应定期组织人员,对业内中介组织执业资质、执业环境、执业质量和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情况开展同业互查,促进同行业不断规范执业行为,切实提高执业质量。四要实行行业业务报备。中介组织承接业务应报行业协会备案,并定期向行业协会报告工作,便于行业协会掌握动态,及时发现和制止各种以不正当手段争揽业务的行为。五要严格行业自律规范。行业协会应当掌握本行业市场中介组织及执业人员执业情况,对违反行业协会章程或行规行约、损害行业整体形象的会员,要按照行业协会章程的规定,采取相应的行业自律措施;对行业内违法经营的市场中介组织,应建议并协助政府有关部门予以查处,及时将查处情况在协会内通报。

第8篇

1新竞争环境对企业组织结构的新要求

当前,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带给企业一个动荡的、激烈竞争而又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建立在工业化生产方式之上的分工与协作的组织结构也逐渐失去了竞争优势,新竞争环境对企业组织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1.1快速反应

在传统的企业管理理论中,产品的质量、成本是企业运营的重要因素,而时间常被置于次要的位置。许多的企业决策者认为,亿最低的成本为顾客提供最高价值是获取竞争优势的最佳方式,因此很少考虑企业生产经营的时间消耗和提高系统的全面应变能力。而在以“变”为特征的信息时代,与质量成本相比,时间逐渐成为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竞争力指标。美国学者乔治•斯托克在研究了日本企业20世纪50年代的持续成功之后,认识到时间是继成本之后的又一个竞争优势来源,进而提出了基于时间竞争(Time2Based2Competition,TBC)的概念,强调组织在快速反应能力的基础上建立竞争优势[1~3]。那些能够对外部环境变化快速做出反应的企业首先要对组织结构进行变革,使各个运作单元能以最高的速度执行各项作业,并在必要时,快速做出调整去完成新的工作任务。

1.2灵活运作企业组织结构

根据企业战略和竞争发展的需求,能够及时进行调整,即时适应,而不像传统企业那样,以职能领域划分组织内的部门或单位,职能领域之间的交接是缓慢的、易出错的。新型组织结构用灵活组合的工作小组代替固定的职能结构,灵活组建的工作小组能够独立完成价值创造过程,尽量避免将工作移交给其他部门,以及在交接过程中出现延迟与误解,以最快的速度满足顾客的需要。

1.3动态边界

动态是指组织结构具有可塑性,能够随市场与竞争的需要及时调整结构类型与组织效能。“战略缺口理论”认为,任何组织都不可能长期拥有所有关键性资源,企业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相互依赖关系。借助于互联网,企业可以建立全球的动态协作关系来弥补战略资源缺口,保持自身的活力和市场竞争力[2,4]。同时,企业的组织边界也更加模糊,组织弹性不断提高。在信息化技术广泛应用的企业中,除掌握核心技术、核心资源的关键部门外,采用业务外包,可以削减其他不必要的部门与人员,使企业规模更小,组织边界更模糊,以灵活变化的组织结构去适应外部环境和全球化市场的快速变化。

1.4自我创新

当组织结构体系不再适应社会环境变化,或者一个企业因长期成功而因循守旧,寄希望于将过去的成功经验带入新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中时,企业就会在新的市场竞争中落败,因此,组织必须有一种自我否定、自我变革与创新的动力。企业要建立起这种高度自律的机制,就必须充分放权。权力下放到基层———工作团队,这些团队是以项目或产品为中心的自我管理组织,他们有产品开发、生产、营销等决策权,只有小型团队直接面对市场用户,组织才有快速的适应能力。面临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时,工作团队能够自动调整,没有向上级汇报再等批复的时间间隔,能快速反应以适应环境。

2合拢管理思想

企业认识到要改变运作模式以即时适应环境,于是采取授权管理,公司授予个人和小组以完全的责任和权力为顾客服务。遗憾的是,如果没有基础牢固的道德秩序和管理远见,授权就会在各个小组和部门之间产生竞争而不是合作。如果各个小组或部门独立行动,整个公司将由于内部的竞争而变得瘫痪。因此,一种新的即时适应型管理方法应运而生———合拢管理(holonicmanagement)。“合拢”一词是由NEC公司的TaroNawa创造的,用来描述NEC公司在21世纪的前景。他把两个希腊字合并,一个是holos,意思是整体,另一个是on,意思是单个。Nawa描述此词:“holon是单个,同时它又是整体。”换言之,holon是整体中的整体。即时适应型公司把员工和小组与其组织的关系看作是合拢,即在组织整体中的完整和独立的整体[1]。合拢管理的思想包含以下三层涵义。

2.1合拢个体独立运作

合拢管理给予员工、小组或团队权力和责任去独立完成为客户服务的工作,容许每个人释放他们的创造力以满足面临的商业挑战。合拢个体本身具备较强的柔性,当环境发生变化时,有足够的能力独立应对变化,为客户创造价值,即时适应环境,以使企业长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2组织全面协调

与授权不同,合拢管理把公司的前景作为最高优先,确保个体的单独行动有很好的配合,以符合公司的愿景。用这种方法,组织的每个小部分都是一个整体或合拢体,他们能得到整个组织的全部知识、前景和资源,他们即是组织整体中的整体。

2.3坚定的目标和信任体制

即时适应的能力取决于两个关键核心能力。第一是坚定的目标,指企业的价值观和愿景。只有当组织成员都清楚并认同这个目标时,才能保证个体努力方向的一致性;第二是在公司和其员工之间坚实的信任基础,即时适应的实质是信任和自由[5]。即时适应型公司信任其员工,授权员工代表公司做出决定。坚定一致的目标和牢固树立的信任机制,容许即时适应型公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司放心地给予员工独立决策的权力,承担责任、处理信息、并代表整个组织行动。缺乏这种价值观的组织,就难以具备即时对环境做出反应的能力,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即时适应型组织。

3基于合拢管理的单元组织结构

根据合拢管理的思想,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组织,应该是每个合拢体协同一致为组织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同时能够独立、即时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单元组织(CellOrganization),每一个合拢体即是一个价值创造单元,也即业务单元。单元组织进一步发展了团队组织的思想,工作单元具有工作团队的一般特征:①目的性;②团队成员的异质性;③成员的地位平等;④善于交流和沟通。然而,工作单元与工作团队又有本质的区别(如表1所示)。

(1)工作团队的目标一般是组织工作流程的一部分,例如从事新产品开发研究、质量管理或市场营销等。工作单元则致力于独立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全套产品或服务,拥有一条完整的价值流,而非完成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工作团队多是为了解决某个特定的工作任务而组建而成,具有一定的临时性,而业务单元虽然也是动态的,但是对外界环境变现出更强的整体稳定性。

(2)根据合拢管理的思想,工作单元自身具备极强的柔性,即使环境发生剧烈变动,甚至脱离了组织也能很快适应环境,即它与工作团队相比,对组织的依赖性更低。

(3)根据卡扎巴赫和史密斯的研究,工作团队一般是一些才能互补并负有共同责任和目标的少数人员的集合,有一个确定的边界[6]。而工作单元,即一个合拢体,可以是几个人或是几百人,也有可能只是一个人,只要能够独立为客户创造价值的都是一个工作单元,甚至有可能一个人隶属于多个不同的工作单元,其边界是模糊的。

(4)对工作团队实行的是以目标和团队激励为主的管理方式,仍然带有传统管理方式的刚性因素,而对工作单元实行的合拢管理,组织与单元之间通过共同的愿景和信任机制联系在一起,是新型的契约式管理。

人员、角色和业务单元是组成单元组织框架的最基本构件。业务单元是一个灵活的、完整的个体,基本特征是有充分的自治性、合作性和智能性。它拥有不同职能和人员,可以根据流程或活动安排角色,并把角色的权限和职责赋予人员,角色和人员的关联随着流程或活动的变化而变化、消亡而消亡。各个单元处于平等地位,没有严格的主从关系,当流程变化时,业务单元之间的关系随之变化,组织结构随之调整[7]。业务单元可以直接面对客户,完成价值创造过程,同时,不同业务单元可以组成更高级别的工作单元,可以组成完成某项任务的单元团队,可以为适应流程需要进行更改,这些特性充分说明了单元组织结构具有灵活性,动态性的根本原因。单元组织结构框架如图1所示。超级秘书网

单元组织的设计,改变了传统的从个体岗位开始设计组织的模式,具有以下优点:

(1)结构建立于自治单元与团队基础之上,使得结构层次大大缩减,克服了传统科层组织的种种弊端,亦使管理控制更富弹性,为效率的提高与组织发展奠定了基础。

(2)业务单元的柔性及建立在单元基础上的价值系统具有可动态重组的特征,使得整个组织系统可快速做出调整,提高了组织对环境变化的反应速度[8]。同时,业务单元所具有的相对稳定性,又可克服一般动态结构,如矩阵结构与动态联盟的缺点。

(3)组织层级的减少与委托关系的简化,使组织成本大大降低;技术系统与社会系统的最佳协调、成员个人发展及自治所产生的激励,使人力资源得到更充分的运用,可极大地提高组织的效率[9]。

(4)工作多样化与丰富化、学习、自治、参与、合作的组织环境,促进了组织与成员的自我创新和共同发展。(5)工作单元是面向客户组建的,能更快地反映市场需求和做出反应,在竞争中取得先机。

4结束语

构建快速反应能力是当今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产生深刻的影响。单元组织结构具有反应迅速,运作灵活,动态边界,以及自我创新的特点,是基于时间竞争环境下组织结构的发展趋势。本文基于市场环境动态性和复杂性对组织结构提出的要求,初步探讨了基于合拢管理思想的单元组织结构模式。本文仅对单元组织结构进行模型分析,而未得到实际数据的取证,希望今后结合我国企业实际情况,对新型组织模式做深入的量化研究。

参考文献:

[1]雷蒙德•叶,克瑞•皮尔逊,乔治•科兹梅特斯基.零时———即时响应客户需求的创新战略[M].唐德琴,唐文焕,邵浩萍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1932222.

[2]宋伟.新技术革命与企业组织结构创新[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1742183.

[3]陈荣秋.基于时间竞争的运作管理新技术与新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报告),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