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25 16:11:2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近视眼的预防知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知识观 教育研究 范式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7-0020-02
西方教育研究的历史经历了传统形而上学——自然实证——多元研究范式的演进。这种范式的演进不是无序、任意的,其背后隐藏着知识观的嬗变,它是传统知识观——现代知识观和后现代知识观的演进,也是旨在获得“教育知识”的教育研究领域的呈现。
一 传统知识观与哲学思辨的研究范式
知识观总是以具体的知识为载体,通过具体的知识形式表现出来。古代哲学家试图解释自然,获得关于世界“本体”存在的知识,他们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某种或某些基本元素构成的,自然有其天然的合理性,人类不需要对自然做合理性的论证,只需要做出解释。哲学的任务就是运用思辨的方式祛除现象的遮蔽,触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神学的视阈中,人和万物都是上帝(神)的创造物,不需要理性的分析,只要有信仰就足够了,神学的任务在于论证信仰体系的合理性。
在哲学的影响下,产生了运用概念、命题、判断、推理对教育问题进行逻辑演绎的哲学思辨研究范式。苏格拉底提出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教学方法,目的是引导对方由“无知”到“知”,通过认识自己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柏拉图则认为,知识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是绝对真的和具有普遍必然性的观念系统。他区分了臆见和知识,认为臆见是变化无常的、是个别的,而知识是永恒的,是排除各种假象的绝对的“相”,获得知识的途径就是去蔽、回忆。教育就是不断的排除的困惑和臆见的纷扰,使人的灵魂得到“净化”,洞察真理,接近理念世界。亚里士多德认为,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理性灵魂是人的灵魂三个组成部分,据此,他指出天性、理性和习惯是影响人善良和德行的三个因素,“天性、理性和习惯不能经常统一,要使他们相互协调并服从理性,除了通过立法者的力量之外,就寄托于教育”。
在中世纪,教父哲学和经院哲学成为知识领域的权威,教育的话语被宗教神学宰制。奥古斯丁认为:“上帝是万有的唯一真原,化育万类的至美者。”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使人皈依于神”。其后,马丁·路德也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对上帝的虔诚,而作为改革者他又指出,虔诚不是对教义、教条的简单信仰。他强调教育必须着眼于公民素养、职业技能、教师和政府官吏的养成等现实的社会目的,最终实现对神虔诚的信仰,实现灵魂的救赎。
夸美纽斯在文艺复兴后承继思辨研究的传统,他从朴素的自然哲学观出发,构建了服从自然规律的教育状态。在《大教学论》中宣称:“我们愿意用先验的方式去证明这一切,就是从事物本身的不变的性质去证明。”教育要适应自然:自然界有其规律性,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活动,理应顺应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卢梭提出教育要“回归自然”,其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其实隐含了一个不证自明的前提——人性本善,认为自然人是纯洁、善良并且快乐的,而社会人则充满欺诈、野心和贪婪。因此,“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一到人的手里就变坏了”,而这种论说方式具有典型的哲学思辨的色彩。
康德指出,“受过教育的父母便是子女的榜样。然而儿童胜于父母时,教育一定要成为一种学业,否则无所希望。一个人教育不完全,则其教育他人不过是重复他的错误。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实验”和“理性”是教育学形成“学问”的重要标志。而赫尔巴特则明确称呼“教育学”为一门“科学”,他指出:“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说明教育目的,后者说明教育的途径、手段与障碍”。《普通教育学》在论述方式上充满了形而上学的演绎和论辩,而在对人的教育方法的说明上却不时闪烁着经验科学的光芒,这也预示着一种新的教育研究范式即将到来。
哲学思辨的教育研究范式上至古希腊三杰,中经夸美纽斯、洛克、卢梭、裴斯泰洛其、赫尔巴特等人,下至要素主义、永恒主义、改造主义等各教育流派。其研究的视阈是教育中的目的、价值、规范等带有终极意义的问题,特点是或从某一哲学观点出发来演绎自己的教育理想,或从个别的教育问题入手,寻求哲学的根源,从而建构起成体系的教育理论。
二 现代知识观与实证研究范式
19世纪下半叶,随着自然科学取得在人类生活中的支配地位,现代知识观也逐步确立了其在知识和认识领域的统治地位。这种知识观蕴含着如下的信念:知识具有决定论的性质,真正的知识所要展示的是现象之间必然的、因果性的联系,它能为预测和控制外部世界提供稳定、可靠的基础;知识具有经验论性质,可靠的知识来源于经验,并且必须得到经验证据的证实,否则是没有意义的;知识具有还原论性质;知识是价值无涉的,科学知识仅仅关注事实,必须悬置价值,研究者应持客观中立的立场;知识是普遍适用的,在一定样本范围内归纳出的知识是普遍有效的。不难发现,现代科学主义的知识观旨在追求具有客观性、普遍性与价值中立的知识,其目的在于对外在世界的征服与控制。
这种知识观成功地引发了科学的昌明和技术的进步,但与此同时,人们逐渐视科学为获得有效知识的唯一途径,人类总是试图用科学实证的眼光看待人类生存与文化的全部问题。急于摆脱处于“次等学科”地位的教育学更是怀着找到“救命稻草”式的欣喜,近乎疯狂地在科学的祭坛上顶礼膜拜,心甘情愿地成为科学的门徒。在对科学近乎宗教般的信仰中,哲学思辨的教育研究范式受到普遍质疑,以科学实证为范式的教育研究占据了教育研究领域的话语霸权,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教育研究范式。
在康德和赫尔巴特的相关论述中已经不难发现教育研究的科学化趋向,只是由于受制于当时的知识状况,哲学思辨仍是他们主要的论述方式。伴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科学实证的研究范式逐步确立。桑代克认为,教育思想家的罪过或不幸,是选择哲学方法或流行的思维方法,而不是科学的思维方法。他在《教育心理学》中写道:“教育科学有赖于对教育机构作直接观察和实验,并且有赖于定量的精确性和描述的方法。”梅伊曼提出,教育学要想获得切实可靠的知识,就必须从概念思辨的传统中解放出来,像自然科学家那样,进行严格的实验。拉伊在《实验教育学》中指出:“我们要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证明,为了解决教学和教育中的各种问题,可以卓有成效地采用实验的研究方法,即特别适宜在教育上运用的实验、统计科学和客观或系统的观察。”涂尔干等社会学家则把教育现象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主张用观察、实验、调查、统计等方法研究教育事实,注重研究的严密性、客观性和价值中立,以建立实证的教育科学。斯金纳从操作行为主义出发提出了“机器教学”理论,这一理论一方面丰富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也明显具有“技术化”“精密化”的倾向。
实证的研究范式试图以自然科学实证的方法研究教育,强调教育研究程序、方法的“科学化”,以摆脱教育研究纯粹的哲学思辨传统。实证研究范式注重以量化的方法研究教育现象,坚持教育研究“价值无涉”,提出教育研究的目的是说明教育“是什么”,以形成规律性知识,进而预测、指导、控制教育活动,这与现代科学知识观的追求以及谋求对世界征服与控制的取向是一致的。
三 后现代知识观与多元的研究范式
现代科学带来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科学危机亦逐渐显现,科学连同现代知识观被置于被告的地位。建立在对“现代主义”或“现代性”反思基础上的崇尚多元性和差异性的后现代思维扑面而来,后现代知识观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知识的本质乃是生成建构性的,具有个体性、境域性与情景性的特征。随着知识观的转变,“西方教育科学领域也发生了重要的‘范式转换’:开始由探索普适性的教育规律转向寻求情景化的教育意义。”这种转变要求摆脱教育研究中自然实证独尊的局面,以“人的方式认识人”,以人的方式研究培养人的事业,而这种复归首先通过具有反实证色彩的诠释——理解和批判的研究范式表现出来,而笔者也正是在这两种范式具有反实证的意义上把它们归结为后现代知识观的产物。
狄尔泰认为:“我们不能只是靠着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直接移植到我们人文科学的领域,这丝毫不表明我们就可成为大科学家的真正门人。我们必须使知识适用于我们的研究对象的本性,只有以此为基点,才是科学家对待他们研究对象的方式。”同时他指出:“自然需要说明,精神科学(人文科学)需要理解。”人文科学研究的是“总体的人”,不能以“经验”的方式来说明,只能通过“体验”来理解客体的意义,由此,“理解”和“诠释”就构成了人文学科独特的方法论。在狄尔泰之后的德国文化教育学派承续其思想,他们反对以肢解“整体的人”为代价,来换取教育研究的科学性。他们主张从人存在的历史性入手,对人的精神、心灵等内在的世界加以体验、理解和诠释。
批判理论认为,所谓的“事实”,都是具有社会历史性的,都有可能受到社会不公正意识形态的影响,研究就是一个逐步摆脱“假象”,达到知识领悟的过程。实证主义把现存的东西都当成是“既成事实”而加以接受,排除了思维的批判性、否定性和超越性,实际上起着维护现实的消极作用。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技术、科学和意识形态形成共谋,科学不再具有启蒙时代的纯洁,而是演变成“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由人类解放的动力变成人类继续追求解放的枷锁。批判的任务就是使大众“逆向思维”、做“反抗式思考”,进而“求得解放”。在教育研究中,批判理论认为教育不单纯是维持社会现状合理化的工具,而是促进社会改良的潜在力量。批判的教育研究就是试图揭示教育活动背后的意识形态,通过激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批判意识来促进教育实践的改造和社会的改良。
就后现代精神气质而言,是不确定、差异和多元的,是“亦此亦彼”。后现代思想对“差异”的宽容,表现为允许各种形态的教育研究范式共存共生,任何一种话语模式都不应自封为“中心”“主流”而排斥其他,“边缘”的出场同样有价值。萨伊德指出:“人文研究是以理想的方式寻求对强加的思想限制的超越以实现一种非霸权的、非本质主义的学术类型。”而对教育研究而言,我们的问题是什么才是教育研究的理想的方式,以此来获得教育的“真”,从而实现对教育现实的不断超越。在价值多元的时代,各种研究范式之间应该“保持必要张力”,不必执著于一种话语规则。把科学的理性与逻辑、故事的想象力与文化以及精神的感受与创造性结合起来,这对旨在为“教育立心”的教育研究来说更具有启迪意义。
参考文献
[1]尧新瑜.论教育研究范式的转换[J].现代教育论丛,2003(1)
关键词: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廊坊市;高端外语人才;培养机制
一、高端外语人才的内涵及范围
高端人才也称之为高层次人才或高素质人才,是指具有优秀思想品质,掌握比较先进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富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适应市场竞争需要,并能以其创造性工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显著贡献的人才[1]。高端外语人才指具有优秀思想品质的高素质外语人才:包括能从事专业笔译或各种会议的口译工作,且拥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专业外语人才;包括具有很高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且具有法律、经济、贸易、计算机、旅游等一门以上专业知识并拥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复合型人才;也包括满足以上两个条件之一的具有国外留学经历的海外高层次人才。
二、廊坊市高端外语人才队伍的供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课题组对廊坊市涉及外事工作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各工业园区中的知名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涉及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单位性质、人员规模等;第二部分是问卷的主体部分,内容包括各单位高端外语人才的现状和需求情况。课题组发放问卷50份,收回有效问卷48份。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目前我市高端外语人才存在以下问题:
1.高端外语人才的数量不足。目前,廊坊市各企事业单位不乏掌握一定外语知识的人才,但高端外语人才,如承担国际会议翻译工作、特别是同声传译的外语人才,精通计算机外语、金融外语、法律外语等行业外语的人才不足。在进行调研的企事业单位中,仅有31%的单位拥有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高端外语人才,而62.5%的单位现有高端外语人才的数量无法满足该单位的工作需求。其中,在今后三年(2011-2013)拟引进10人以上高端外语人才的单位占16.7%。对高端外语人才存在需求的单位主要是各工业园区的大型企业。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对高端外语人才的需求较小。
2.高端外语人才的专业结构有待优化。通过对高端外语人才有需求的30家企事业单位进行的调研,总结了各单位今后三年拟引进高端外语人才的语种及所从事专业。具体内容如表1:
由表1可见,目前各企事业单位对高端外语人才的需求仍以英语为主,但对法语、德语、日语、韩语等小语种的也存在一定的需求;在专业方面,尽管专职翻译的需求所占比例最大,但随着一些大型企业海外市场的拓展,对高端外语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如具国际贸易知识、熟悉国外市场的人才;熟悉欧美相关法律、能够胜任重大国际贸易、投资项目的谈判,起草与审阅涉外合同的人才;以及熟悉软件研发同时精通IT英语的人才等。基于廊坊市未来发展规划,廊坊市高端外语人才的专业结构需要通过引进与培养进一步优化。
3.高端外语人才的海外学历结构有待改善。同其他学科的人才相比,外语人才的海外学历显得尤为有价值,因为除了接触到前沿的知识外,海外留学经历能够使其长期处于目的语的语境中,有效锻炼了口语,同时也使其切实感受到异国他乡的文化习俗、法律法规等,这对外语学习者是尤其重要的。在对高端外语人才有需求的30家单位中,6家单位(占20%)需要引进留学人员,其中仅一家企业近期将计划引进3名具有不同学历背景的留学人员。可见,基于廊坊市的发展需要,高端外语人才的海外学历结构仍需要通过进一步引进与培养来优化。
4.高端外语人才的培训情况。企业通过培训现有外语人才使其适应工作需求是节约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因此,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有必要给现有外语人才提供一定的培训机会以提高其知识层次。在进行访谈的过程中,笔者了解到很多单位都有对其现有外语人才进行培训的意愿,但由于种种原因在接受问卷调查的单位中,仅有30%的单位对其进行了培训。为了吸引高端外语人才并使其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廊坊市应优化高端外语人才发挥作用的环境,为其提供一定的学习、深造的机会。
三、廊坊市高端外语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机制
1.高端外语人才资源配置机制。所谓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就是把一个地区、一个行业或一个企业以内和以外现有的人才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以利于最大限度、最高效率地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2]。人才资源配置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计划手段配置人才资源;一种是通过市场手段配置人才资源。处于人才金字塔尖的高端外语人才资源无疑应主要通过市场手段进行配置。切实实现以市场手段配置高端外语人才资源,政府人事部门应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落实人才市场的制度改革,使其脱离政府的人事部门。自主经营、独立参与市场竞争,从而培育出独立自主的人才市场主体。
第二,加大高端人才市场投入力度,根据学科分类建设各类高端人才市场网络,优先建设并发展影响廊坊市未来发展规划且处于紧缺状态的高端外语人才的市场体系。
第三,完善和强化高端人才资源的宏观调控。根据廊坊市的发展需求,市委、市政府统一协调高端外语人才资源总量的供给和需求,并综合协调其培养市场和配置市场。为了有效地对高端外语人才资源进行调控,政府应通过政策调节人才余缺,依据对不同专业的需求状况划分等级,并根据余缺等级设置引进人才的“活动门槛”。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引导高端人才流向。针对高端外语人才的紧缺现状,人事部门应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搜集、整理、统计、分析、高端外语人才的相关信息,如专业、语种、年龄限制、经验要求等,从而有效引导高端外语人才流向并为政府部门完善和修改高端人才引进政策提供可靠依据。
2.高端外语人才引进机制。针对高端外语人才短缺的现状,廊坊市应实施用人单位主体化、引进模式多样化和政府服务系统化的高端外语人才引进机制。
用人单位主体化指的是建立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确保用人单位的用人权,使用人单位根据经营和管理现状依法自主决定高端外语人才的引进、收入分配和福利待遇等,从而不断提高用人单位的高端外语人才资源配置效益和使用效益。
其次,推进高端外语人才引进模式多样化。第一,充分利用北京、天津等地组织的各种高端人才交流会广招博纳高水平外语人才;第二,有效通过网络招贤引才。由于网络引才具有快速、便捷的特点,应成为企业首选的招聘渠道。目前,如智联招聘、中华英才网等招聘网站有专门针对高端人才、紧缺人才的版块,可成为吸纳高端外语人才的有效途径;第三,积极利用高端人才市场的中介组织。利用地处京津之间的地理优势,廊坊市可利用京津两地的猎头公司网络海内外高端人才;第四,用人单位应创新人才引进机制。积极探索“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机制。根据课题组的调研情况,在用人单位拟引进的高端外语人才在廊坊工作时间这一栏中,10%的单位选择一年中6个月以上,13%的单位选择一年中6个月以下。有些单位只有在参加国际经贸洽谈会、接待外商时才需要聘请专职翻译,没有必要长期储备高端外语人才。因此,鼓励用人单位通过聘用兼职、人才租赁等灵活流动方式吸引高端外语人才为廊坊提供智力服务。
所谓政府服务系统化是指政府下属的公共人才市场应面对有需要的企业提供“一条龙”式的高端人才外包服务,包括员工的招聘、培训、薪酬、福利、劳动关系、人力管理信息系统等工作都由公共人才市场为企业“量身定做”并提供“上门服务”。随着廊坊市“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这一发展定位的确立,越来越多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在廊坊市各大园区落户,这样的企业科技含量高,员工人数少,制约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人性化、专业化发展,从而影响了高端人才的引进。针对这种情况,政府系统化的高端人才外包服务将使企业从繁杂的人事事务中解脱出来,也成为吸引高端人才的有效举措。
3.高端外语人才培育机制。高端人才不仅靠引进还要靠培养。通过对现有人才的培育来解决高端外语人才短缺的现状是提高人力资源效率的有效途径。高端外语人才的培育机制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充分挖掘教育培训资源。与廊坊市的高校合作,开办各类高端外语人才的培训班。廊坊市拥有优良的教育资源:廊坊师范学院、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河北工业大学都是省属本科院校。其中仅廊坊师范学院外语系就拥有英、日、法三个语种的专职教师80余人,期中60%以上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所以,要积极鼓励对高端外语人才有需求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与高校外语系合作,充分利用本土高端外语人才资源。此外,鼓励各类主体开办社会化的培训机构。廊坊市区现有各类外语培训机构约40家,但其发展尚不成熟,而且大多数培训机构把市场定位于儿童英语和各类外语考试的培训上,针对成人的职业外语培训机构寥寥无几。政府机构应采取相应措施规范廊坊市外语培训市场,使其朝着高水平、专业化发展,成为培育高端外语人才的重要渠道。
第二,有效实施分专业培养。如前文所述,高端外语人才包括能够从事专业笔译或各种会议口译工作的专业外语人才,也包括具有很高外语水平,且具有法律、经济、贸易、计算机、旅游等一门以上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对高端外语人才的培养应依据工作岗位的需求分专业进行。
第三,注重实施分类别培养。根据课题组的调研,目前,廊坊市政府机关的外语人才学历层次多为本科。构建“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加速“大北京经济圈”的融入,政府机关外语人才的学历层次有待提高。应加强党政机关外语人才的在职培训,鼓励其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每年有计划地选拔从事外事工作的骨干人员去京津两地的重点高校参加研究生进修班,条件具备的话可派往国外进行培训。对于各大企业外语人才的培训,可利用企业内部现有高端外语人才,特别是海归人员举行中短期培训班,也可以同本地高校、社会培训机构合作举办各类培训班。政府人事部门应积极为企业、高校、培训机构之间的合作搭建桥梁、提供服务。
4.高端外语人才收入与社会保障机制。美国是当今高端人才聚集的主要国家,其吸引高端人才的许多措施值得我们借鉴。如政府通过设立各种基金、奖励开发利用高端人才。企业提供高额的回报和各种福利。高端人才在美国较容易获得高薪和股票期权,因而快速致富的机会较多;同时,各大公司还实施多种具有很大吸引力的补贴,如为子女提供学费、家属医疗保障免费、提供汽车、住宅等。此外,企业还通过设立各种奖项吸引全球高端人才[3]。可见,物质激励、提供良好的生活保障是美国政府开发利用高端人才的重要手段。根据廊坊市经济发展的情况以及高端外语人才的需求现状,首先应积极实行高端外语人才以资本、技能参与收益分配的形式;其次,完善高端外语人才的医疗、退休、意外等保障制度;第三,完善高端外语人才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总之,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应积极探索具有廊坊特色且符合国际惯例的高端外语人才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制度。
四、结束语
为了实现“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的发展定位、加速打造“大北京”经济圈,廊坊市应积极探索吸引高端外语人才的有效措施,着力打造好引智的服务平台,为促进廊坊市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 杨丹萍.集聚和培养高端人才机制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06,(4).
关键词:安培力,导体,位移,导轨,通电直导线,磁场。
初中的时候讲解了通电直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高中对这一块内容做了定量的公式推导。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物理(必修二)关于安培力的演示实验中存在如下问题:只能定性说明磁场中通电导线的长度一定时,电流越大,导线受到安培力越大;通电电流一定时,磁场中通电导线的长度越长,导线受到安培力越大。不能定量分析,不能分析安培力与电流、长度的关系,学生只能得到感性认识。且实验现象不是很明显。
用如下的实验装置演示该实验,具有以下优点:现象明显、稳定、准确。可直接观察、读数,记录数据,得出结论。结构简单,便于操作。可以选用绿箭口香糖内包装卷成筒状形成导体质量小,受力易滚动,取材容易。
一、实验器材与装置
取两块大小相同的立方体磁铁;取两条薄铜片P、Q,长约30cm,上下边平行且较光滑,高度比磁铁高度略高0.5cm左右。把两薄铜片用两铁片固定在一块磁铁的两侧,充当导轨,并在一铜片上贴有刻度尺,形成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在导轨上放置一根轻质圆形导体筒(可以选用绿箭口香糖内包装卷成筒状),两薄铜片与电源通过导线构成电路,电源可选用蓄电池或干电池。
二、实验原理
将导体棒垂直放在导轨上,闭合开关,导体筒上通有电流,在磁场力(安培力)作用下运动,从指定起点A开始,导体棒在磁场中运动的距离为S0,在导轨上运动的距离为S。由于桌面水平,则f不变,且保持每次实验的导体棒从同一位置A出发,则S0就不变。由动能定理可得:F安S0-fS=0。由此可得:F安/S=f/S0=定值,即F安∝S。要研究F安与I、L的关系,就只要研究S与I、L的关系。
三、实验方法
(1)在磁场中导体棒长度一定时,研究F安与I的关系
①按图1装置,将导体棒垂直放在导轨上的固定标记处,电源选用2V蓄电池或二节干电池,闭合开关,导体棒运动的距离为S1(从刻度尺上读出)。②将导体棒垂直放在导轨上的固定标记处,电源选用4V蓄电池或四节干电池,闭合开关,导体棒运动的距离为S2。③比较S1、S2大小,得S2≈2S1,说明S∝I。④结论:F安∝I。
(2)在电流一定时,研究F安与L的关系
①将两块磁铁并放在一起,N极与上述方向相同,导体棒垂直放在导轨上的固定标记处,此时电流长度变成原来的两倍。保持电源选用2V蓄电池或二节干电池。闭合开关,导体棒运动距离为S3。②比较S1、S3大小,得S3≈2S1,说明S∝I。结论:F安∝I。
(3)安培力的大小
由上述结论可得:F安∝I。
(4)判断安培力的方向
根据以上实验,分析电流方向,磁场方向,安培力方向,从三者方向关系,可总结出左手定则。
参考资料:
关键词: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定价模式;基准价格;浮动价格
实现安全性约束前提下的整体盈利最大化是每一个股份制商业银行从事经营管理活动的永恒主题。这就需要对直接影响分权商业银行的整体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的内部资金流通进行必要的约束管理与激励管理,而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则是一种有效的调控工具。资金资源内部转移定价机制作为商业银行系统内部确定与调整内部资金价格的载体,其优劣程度直接影响着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的合理性,较大程度上影响着对下级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营绩效考评结果的合理性、准确性、公平性和公正性,对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和经营效益产生截然不同的效应作用。资金资源内部转移定价机制优良,有利于确保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的合理性,进而引导资金资源向资产回报率更高和安全性更强的区域、单位和部门转移,增强对支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营绩效考评结果的合理性、准确性、公平性和公正性,从而对业务发展和经营效益产生应有的正效应作用;否则,就有可能对业务发展和经营效益产生一定的负效应作用。
近几年来,工商银行积极改革和正确运用这一调控工具,有效地促进了系统内部资金流向和流量结构的优化,但内部资金转移配置有效性不高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观。诚然,内部资金转移配置有效性不高问题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内部资金转移运营及其定价的方法论失当也许是一大重要因素。本文试从工商银行经营管理体制的特殊性出发,以全行资金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益最大化和整体质量最优化有机统一为导向,在分析比较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式及其适用性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方法。
1 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式及其适用性比较
1.1工行内部资金转移运营的动因
工行内部资金转移运营的动因主要在于依据资金资源内部转移定价机制所制定的内部资金价格及其产生的调控效应,对各子系统的资金资源配置行为起着强有力的引导作用和集聚作用,主动控制贷款低效高险区域(部门)的贷款投入,使其集中力量经营好有效存款和中间业务,努力增加净上存资金或减少借用资金;支持贷款高效低险区域(部门)增加净借用资金或减少上存资金,使其集中力量经营好有效贷款和中间业务,从而实现全行资金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益最大化和整体质量最优化有机统一。
1.2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式
依其划分的依据差异性而具有不同的定价模式。按照定价基础的差异性,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式有以下3种:
1.2.1以市场为基础的转让定价
在存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一般采用市场价格。采用市场定价法可以解决各区域(部门)之间可能产生的冲突,资金供给区域(部门)有权选择其资金是内部转移还是卖给外部市场,而资金需求区域(部门)也有权选择其资金是向内部购买还是向外部市场购买。市场价格比较客观,能够体现责任会计的基本要求,但资金市场价格波动频率很高,且资金转出区域(部门)具有资金受让对象的完全选择权,既可以将资金在本行内部的部门之间进行转移,也有权决定是否将资金通过上级让渡给本系统的其他区域,更有权决定是否将资金通过上级让渡给其他商业银行。
1.2.2以成本为基础的转让定价
它包括完全成本法、成本加成法、变动成本加固定费用等方法。这里的成本,不是采取实际成本而是标准成本,以避免把转出资金区域(部门)经营管理中的低效率和浪费转嫁给转入资金区域(部门)。这种方法应用简单,以现成的数据为基础,但标准成本的制定会有偏差,不能促进企业控制资金筹集成本,容易忽视竞争性的供需关系。
1.2.3以协商为基础的转让价格
协商价格是以外部市场价格为起点,参考独立企业之间或企业与无关联的第三方之间发生类似交易时的价格,共同协商确定一个双方都愿意接受的价格作为内部转移价格。协商价格在各区域(部门)独立自主制定价格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企业的整体利益和供需双方的利益。这种方法运用恰当,将会发挥较大的积极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存在数量、期限的差别使得与市场价格直接对比较困难;业绩指标可能由于各区域(部门)经理的协商谈判技巧差异而发生较大扭曲。
1.3工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式选择的现实环境分析
上述3种定价模式各有利弊,具有不同的环境适应性。现阶段工行应当选择何种定价模式?我们以为,定价模式是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确定的方法论,选择定价模式是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管理中的核心基础,因而需要基于工行所处的国情、行情以及股改后一个较长时期的经营战略分析来进行考察论证。
现阶段工行所处的国情、行情以及股改后一个较长时期的经营战略如何呢?
1.3.1 与工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相关的国情分析
1.3.1.1中国资金市场处于初级阶段,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中绝大部分是存款。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量中通过债券和拆借筹集的资金所占比重很小。通过债券和拆借筹集的资金的价格并不能反映和体现我们筹资的主渠道——存款资金的成本以及与之相应的盈利企求水平,将债券和拆借资金市场的加权平均价格作为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不合理性。
1.3.1.2中国目前正处于高利差时期。经济高速发展,全社会投资较热,当前存贷款利差很大,浙江全省高达5个百分点,丽水市分行为5.1个百分点。
1.3.2与工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相关的行情分析
1.3.2.1工行是一个具有成千上万营业机构的庞大金融系统。营业机构多、经管客户多、管理层级多是工商银行的显著特征,可喜的是工行已对这“三多”问题进行全面整治,但应当清醒认识到这“三多”问题是长期累积形成起来的,需要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才能得以根本改观。
1.3.2.2中国企业的经营管理依然处于行政手段和经济杠杆并举时期,内部资金利率的敏感性还比较低。
1.3.2.3工行资金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取向是全额集中,二级分行和支行不得参与外部资金市场交易、不得进行同业拆借、不得在系统内进行横向拆借。
1.3.2.4在中国现阶段,存款负债是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的支柱性渠道,信贷资产是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的最重要形式,从理论上将资产与负债应当保持期限的匹配性,但是,中国活期存款的高度定期化和定期存款的高度活期化,且短期贷款的长期占用化,使得存款与贷款之间的期限匹配在操作决策上显得关系更复杂、难度更大,而且在目前机械地讲求期限匹配性,其现实意义不大。
1.3.3与工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相关的经营战略分析
内部资金转移运营的基本目的,通过对低效高险区域(部门)的控制贷款投入,使其集中力量经营好有效存款和中间业务,努力增加净上存资金或减少借用资金;支持贷款高效低险区域(部门)增加净借用资金或减少上存资金,使其集中力量经营好有效贷款和中间业务,从而实现全行资金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益最大化和整体质量最优化有机统一。工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必须首先服从于内部资金转移运营的基本目的,而至于业绩评价、产品评价、客户评价则应放在其次。
同时,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体系的制定,应当能够较好地体现效率和安全的第一性原则,必须尽量避免以损失巨大的内部人力物力和外部经营效率来换取所谓的提高内部个体效益(实际上是内部效益此长彼消而总量没变)。因此,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的期限档次不宜太多,不同期限之间的利率水准差异不宜过大,否则,下级行要天天分析研究上存或拆借资金的期限结构,哪来这么多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即使有,其结果也往往是对工行整体的绩效造成更大的负面效应。
1.4工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可行模式
如果前述观点能够成立的话,那么,我们认为目前工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可行模式,应当是以负债成本与资产收益兼顾为基础的转让定价。
2 工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式的基本设计
2.1 工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资金管理体制改革取向
资金管理体制是制定工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式的前提基础,不同的资金管理体制,需要有不同的且与之相适应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式。差额集中配置与全额集中配置相比,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式应当有所差异甚至较大差异,并且全额集中配置在利益调整关系和操作技术关系上比差额集中配置要复杂得多。根据工行系统内部资金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资金借贷制”取向,应当按照“全额集中、按效分配、合理计价”的原则改造工行系统内部资金配置机制的实现形式和内容结构,以及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式。
2.1.1 资金资源全额集中
总行(分行)把分行(支行)的所有资金资源(包括各项存款、同业存放、汇出汇款、各项应付款、所有者权益等)实行全额集中管理。通过以分行(支行)为单位设立“全额集中资金”、“定期上存资金”帐户进行核算,确定合理的资金资源上存价格水平。
2.1.2资金资源的择优配置
以总行(分行)为系统资金资源配置的主体单位,分行(支行)为系统资金资源配置的对象单位,按照资金资源运用性质,将支行进行经营管理活动所需的借用资金分成备付资金限额借款(包括人民银行往来备付、系统内往来备付、现金备付借款)、各类准备金借款、信贷资金平衡借款、内部资金占用借款、信贷资金缺口借款5大项目,根据“效益优先,择优配置”的原则确定资金资源配置的项目结构和区域结构,分别确定合理的资金资源借用价格水平。
2.2内部资金转移基准价格的形成机理
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从大的层面上可以划分为两种,一是内部资金转移理论价格,二是内部资金转移实际价格。内部资金转移理论价格是制定内部资金转移实际价格的基本依据,内部资金转移实际价格围绕理论价格上下浮动。内部资金转移实际价格又可划分为基准价格和浮动价格,基准价格根据理论价格确定,
2.2.1内部资金基准价格的形成机理
2.2.1.1全额集中资金基准价格的形成机理。总行(分行)整体的分行(支行)通过全部负债资金成本率生成,并随着全部分行(支行)负债资金成本率的变动而相应变化。
2.2.1.2备付资金限额借款基准利率和内部资金占用限额借款基准利率的形成机理。备付资金限额借款基准利率和内部资金占用限额借款基准利率,通过分行(支行)全额集中资金基准利率生成,并随着分行(支行)全额集中资金基准利率的变动而相应变化。备付资金限额借款、内部资金限额借款在利率上应当与相应数额的全额集中资金保持“零利差”,因而备付资金限额借款、内部资金限额借款应当执行全额集中资金基准利率。
2.2.1.3定期上存资金借款基准价格的形成机理。由于定期上存资金借款的前提条件是该分支行必须有剩余的信贷资金,定期上存资金是由其组织起来的外部存款资金,因此定期上存资金借款基准价格应当通过分行(支行)全额集中资金基准利率生成,并随着分行(支行)全额集中资金基准利率的变动而相应变化。定期上存资金借款在利率上应当与相应数额的全额集中资金保持“零利差”,因而定期上存资金借款应当执行全额集中资金基准利率。
2.2.1.4定期上存资金基准价格的形成机理。总行(分行)整体的分行(支行)全部负债资金成本率加上分行(支行)单位上存资金目标利润形成上存资金基准价格,而分行(支行)单位上存资金目标利润是总行(分行)整体的信贷资产收益率减去信贷资产费用率(含税金)、信贷资产损失率后的利润中所分享到的份额。
2.2.1.5信贷资金平衡借款基准价格的形成机理。所谓信贷资金平衡借款,是指分行(支行)能够用自身吸收进来的存款资金进行信贷资金自求平衡的借款。由于这类借款的原因是分行(支行)吸收了足额的存款资金但被总行(分行)实行全额集中配置,因此信贷资金平衡借款基准价格应当通过分行(支行)全额集中资金基准利率生成,并随着分行(支行)全额集中资金基准利率的变动而相应变化。信贷资金平衡借款在利率上应当与相应数额的全额集中资金保持“零利差”,信贷资金平衡借款应当执行全额集中资金基准利率。
2.3内部资金转移基准价格的计量模型系统
2.3.1全额集中资金基准价格的计量模型
全额集中资金基准价格=(全部负债资金利息支出+经营负债资金费用)/全部负债资金×100%。
2.3.2定期上存资金基准价格的计量模型
定期上存资金基准价格=定期上存资金借款基准价格+定期上存资金目标基本利润率。
其中,定期上存资金借款基准价格=全额集中资金基准价格。
定期上存资金目标基本利润率=[贷款目标收益率×(1—税费率—贷款收益损失率)—全额集中资金基准价格]/2。
税费率=税率+费率。
费率=经营贷款费用支出/(贷款总量×贷款目标收益率)×100%。
贷款收益损失率=(贷款本息总额×贷款本息损失控制率)/(贷款总量×贷款目标收益率)×100%。
定期上存资金目标基本利润率和贷款目标基本收益率是指在全行资金供求平衡情况下的经营战略安排。上述定期上存资金目标基本利润率的确定公式,是以全行信贷资金供求基本平衡、经营存款负债业务与经营贷款资产业务同等重要、转出信贷资金与转入信贷资金的目标基本利润率相同为主要条件性依据的。
2.3.3信贷资金平衡借款基准价格的计量模型
信贷资金平衡借款基准价格=全额集中资金基准价格。
2.3.4信贷资金缺口借款基准价格的计量模型
在总行(分行)整体资金自求平衡且上级行组织内部资金转移“零利差”的条件下,则有
信贷资金缺口借款基准价格=定期上存资金基准价格。
2.4内部资金转移浮动价格的计量模型系统
2.4.1定期上存资金浮动价格的计量模型
定期上存资金浮动价格=定期上存资金基准价格×(1+定期上存资金价格浮动幅度)。
其中,定期上存资金价格浮动幅度根据全行资金供求状况测算制定。当内部资金转移供不应求时,定期上存资金价格浮动幅度大于零;当内部资金转移供过于求时,定期上存资金价格浮动幅度小于零。其定量测量方法为:
定期上存资金价格浮动幅度=(定期上存资金目标基本利润率—贷款目标基本收益率)/定期上存资金借款基准价格。
2.4.2信贷资金平衡借款浮动价格的计量模型
信贷资金平衡借款浮动价格=信贷资金平衡借款基准价格×(1+信贷资金平衡借款价格浮动幅度)。
其中,信贷资金平衡借款价格浮动幅度根据全行资金供求状况和信贷经营战略取向确定。当内部资金转移供不应求或信贷增长偏快时,信贷资金平衡借款价格浮动幅度大于零;当内部资金转移供过于求或信贷增长偏慢时,信贷资金平衡借款价格浮动幅度小于零。
2.4.3信贷资金缺口借款浮动价格的计量模型
信贷资金缺口借款浮动价格=信贷资金缺口借款基准价格×(1+信贷资金缺口借款价格浮动幅度)。
其中,信贷资金缺口借款价格浮动幅度根据全行资金供求状况、外部资金拆借市场利率和债券筹资利率走势以及信贷经营战略取向确定。
3 工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运作的若干政策建议
3.1 科学合理地确定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主要目标参数
3.1.1关于负债资金综合成本率的确定问题
如果选用全部分行(支行)加权平均水平,由于深受相对特大分行(支行)因素的影响,通常情况下,相对特大分行(支行)的存款资金成本率明显较低,较大地拉低总体存款资金成本率的水平,因而,大多数分行(支行)都会因存款资金成本率水平因素而要亏损一块效益,不利于调动全部贷款高险低效分行(支行)努力增加上存资金而筹集存款资金的积极性。如果选用辖属分行(支行)中处于中位数水平的分行(支行)的存款资金综合成本率,则更有效地调动全部贷款高险低效分行(支行)努力增加上存资金而努力扩大筹集存款的积极性。
3.1.2关于贷款综合收益率的确定问题
如果选用全部分行(支行)加权平均水平,由于深受相对特大分行(支行)因素的影响,若特大分行(支行)的贷款综合收益率与其他支行存在明显差距,则会较大地拉低或拉高总体贷款综合收益率的水平,因而,不利于调动或激发贷款低效高险支行增加净上存资金和贷款高效低险支行适当扩大借用信贷资金的积极性。如果选用辖属支行中处于中位数水平的分行(支行)的贷款综合收益率,则更有效地调动或激发低效高险分行(支行)增加净上存资金和贷款高效低险支行适当扩大借用信贷资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2科学合理地划分分行(支行)类别
划分贷款资产高效低险、低效高险分行(支行),需要具有合理的操作标准和方法支持。拙以为,可以选取贷款收益率和不良贷款率指标进行加权计算贷款质量效益综合指数(两个指标需进行归一化处理),其计算方法为:某分行(支行)的贷款质量效益综合指数=0.6×[该分行(支行)贷款收益率/总行(分行)全辖平均贷款收益率)]+0.4×{1/[该分行(支行)不良贷款率/总行(分行)全辖平均不良贷款率]}。贷款质量效益综合指数大于1的分行(支行)划为贷款资产高效低险分行(支行),小于1的分行(支行)划为贷款资产低效高险分行(支行)。
3.3 建立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有效性评价制度
内部资金转移价格调整的效率高低,在形式合理性上决定于调整行为的规范性和有序性,因之需要比较完善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调整工作的机制与规程;在内容合理性上决定于内部资金转移价格调整方向的决策依据,从而需要建立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有效性评价制度。
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有效性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3.3.1全行各区域资产占比与资产性收益(收入扣除税费和风险拨备)占比之间所构成的剪刀差之标准差。缩小为有效性提高,扩大为有效性降低。
3.3.2全行各区域贷款占比与贷款性收益(收入扣除税费和风险拨备)占比之间所构成的剪刀差之标准差。缩小为有效性提高,扩大为有效性降低。
3.3.3全行各资产占比与各资产的收益(收入扣除税费和风险拨备)占比之间所构成的剪刀差之标准差。
通过上述3个指标的综合分析评价,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揭示和反映全行资产配置有效性的运行之势,进而表明与之具有高度关系的全行资产配置有效性运行的重要推动力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调整的方向是否正确、是否有效,为下一步内部资金转移价格调整的方向性决策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朱子云:《论二级分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型与调整机制》,2002年第10 期《金融论坛》.
[2]蒋东明:《现代商业银行资金内部转移计价机制初探》,2002年第4期《金融论坛》.
[3]工行江西省分行:《关于完善工商银行内部资金价格机制的建议》,2001年第10期《中国城市金融》.
[4] 王柯:《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浅析》,1999年第11期《外国经济与管理》.
关键词:燃料;燃烧;酒精;碎纸片;质量;热量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7)1-0062-2
1 实验教学设计思路
燃料燃烧放出热量的多少不便于直接测量,我们采用的是转换法,让质量相等的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被质量相等的水来吸收,通过温度计示数上升的多少来反映燃料放热本领的强弱:温度计示数上升得越多,说明这种燃料的放热本领越强,即这种燃料的热值越大。
2 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1.地位:该实验是苏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四节的内容,热值概念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不同燃料放热本领是否相同呢?同学们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比较陌生,因为他们平时对燃烧现象观察得比较肤浅,缺乏体验和思考,很有必要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来证实。本实验的探究过程对学生深入地理解热值的概念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2.作用:
(1)该实验需要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和转化法来设计对照实验进行比较,培养学生学会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和能力。
(2)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学生能较好地理解不同燃料完全燃烧时的放热本领是不同的结论,为热值这一概念的得出减小了教学的难度。
3 实验方案的改进及评价
3.1 课本实验呈现及不足之处分析(如图1所示)
1.课本实验呈现
用天平测量出10 g酒精和10 g碎纸片,将其分别放入两个燃烧皿中,点燃后对质量相等的水(约200 g)加热,使酒精和碎纸片充分燃烧。记录加热前后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如表1所示)。
2.不足之处
(1)实验器材方面:
①实验所用的容器是烧杯,烧杯没有用专门的夹子来固定,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很容易碰翻而存在被热水烫伤的隐患。
②所用烧杯体积太大,所盛液体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也较大,导致蒸发相对较快、散热较多。如果想节省课堂时间而减少燃料的质量,会容易造成温度计示数上升不太明显,而影响实验结论的得出。
③为了使烧杯受热均匀,烧杯下面垫石棉网,但是石棉网先要吸收一部分热量后继续吸热,才能将热量传给烧杯,会浪费时间和燃料。
(2)燃料选择方面:
①燃料质量的选择:10 g酒精和10 g碎纸片燃烧的时间太长,课堂花费的时间太多。
②燃料中的碎纸片在燃烧过程中很难做到完全燃烧,使放出的热量明显减少;而酒精的燃烧程度要远远优于碎纸片,这样不具有可比性。而且碎纸片在不完全燃烧中会产生大量烟雾和气味,会污染教室环境。
③酒精是一种容易蒸发的物质,对于事先准备好的相等质量的酒精和碎纸片,碎纸片的质量不会改变,但酒精容易蒸发,导致实验开始时,酒精和碎纸片的质量已经不相等了,很难做到控制燃料的质量相等。
3.2 实验改进及其优点(如图2所示)
1.实验器材方面
(1)将烧杯改为吸热面较大的圆底烧瓶,并用夹子夹住圆底烧瓶的颈部,不仅安全而且不易碰翻,减小学生被热水烫伤的危险。
(2)较小的烧瓶口减小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少了蒸发和散热,还节省了燃料和加热时间。
2.燃料选择方面
(1)燃料纸的种类的选择:用餐巾纸揉成蓬松的多个小纸团来代替碎纸片,因为餐巾纸比较蓬松,燃烧比较充分,不会因为像碎纸片一样不完全燃烧而放出的热量少,还会产生气味和很多烟雾而污染教室环境。添加餐巾纸团时,可采用逐个添加的方法,防止燃烧的中断。
(2)燃料质量的选择:选3 g酒精和3 g餐巾纸团燃烧就能使温度计的示数变化比较明显,而且还节省了燃料。
(3)燃料酒精的保存:为了减少酒精蒸发,可将酒精放在注射器中。酒精密度是0.8 g/cm3,用量筒事先量好酒精约3.75 mL,即为3 g。实验时再将酒精从注射器中缓缓注入燃烧皿,防止溅出,这样能较好地控制,使燃料的质量相同。
4 实验效果及评价
(1)器材化简便;
(2)实验安全省时;
(3)效果直观明显。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4-150-02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不适应时代的政策也面临着修改和完善的需要。在人口老龄化造成的保险费用剧增以及经济形势的冲击下,国家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制定符合社会发展现状的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决议。这对于国家养老金制度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要充分的认识到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必要性,分析政策制定的原则和条件,客观分析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对劳动力结构与就业、收入分配、经济增长、养老金收支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公众社会预期与社会稳定的影响。
一、退休年龄延迟政策的出台背景和必要性
中国当前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超过65岁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了7%以上。这个比例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大。据统计,到二十一世纪四十年代,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比例将达到21%。人口老龄化比重过高带来的直接负面影响就是劳动力锐减,而其连锁反应也将使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利空效应。
当前正在实施的政策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计划经济时期。其时期人口寿命较低,所以设定的退休年龄较小。截至2014年,我国城镇人口寿命已达到78岁。未来可以预计的时间段内,国人平均寿命随着医疗水平和生活品质的提升也将提升。劳动力过早退休将对服务业、工业等产业的劳力供给、养老金平衡以及社会财富分配造成较大的困扰。
近年来,由于退休人员养老金连年上调,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养老金高于在职人员工资的“倒挂”现象。劳动者出现提前退休,未老先退的情况,这将导致养老保险基金提前出现缺口。
二、我国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必须遵循的原则
(一)利益兼顾的原则
人们的退休年龄长期以来变动幅度很小,其调整将会影响到社会各个层面。要在统筹兼顾国家和个人双方利益的情况下,尽量降低因退休年龄延迟导致的各种社会问题,使这项政策的合理性和优越性发挥到最大程度,实现国家、社会和个人利益在最高层面的统一。作为国家公民,也要认识到当自身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要以国家利益为重,适当的放弃自身的利益,来保护国家和社会的利益。目前,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国内劳动就业人口的结构正在逐渐失衡,所以要根据劳动者的实际情况,在国家制定退休政策的同时,鼓励职工自主选择,具有继续为国家奉献力量的公民可以适当的延迟退休年龄,使其个人利益能够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相一致。
(二)实际恰当原则
要实施延迟退休政策,必须要挑选最为合适的时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政策指定的预期效果。这就要求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要先期做好深入的调查和研究,选择合适的时机,逐步、稳妥的实施相关政策,在政策正式实施前,还应该给政策的推行设定一段时间的准备期或者缓冲期,提前告知社会公民,使其有一个接受和做出相应改变的时间。
(三)差异化、弹性退休的原则
弹性退休也就是渐进式退休,他的内涵就是要求国内劳动者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满足了国家最低退休年龄的条件之后,认真考虑自身的身体、心理以及生活条件等各方面的因素之后,自由选择退休时间。他的政策灵活性取决于已经完成了强制性的国家工作年限,这是受退休政策的制定和养老金方案的收支影响。同时,退休年龄延迟还要充分的体现出差异性,因为个人的自身情况各不相同,同时参与的工作类型也多种多样,所以就无法按照一种完全一致的方案进行退休福利的领取,要充分的体现出政策的灵活性和实用性,可以按照工作的性质、工作的行业以及工作的地区进行分类,充分体现了制度的人性化,弹性退休可以更好的兼顾各类劳动群体的利益,有利于最终目标的实现。
(四)公平性原则
延迟退休政策的公平性也就是性别方面的平等对待。目前来说,国内领导干部和普通女员工的退休年龄相差达到五岁。也就是说女工缴纳的社会养老金比女干部少,这就导致女工人在退休后领取不到较多的退休金。同时,因为女工人的退休年龄比男工人早,但是女性的平均寿命又高于男性,并且这种趋势正在逐渐的提升,女性的退休年龄最多可比男性的退体年龄小10岁,现行的退休政策不但会减少女性的升迁机会,还会损害女性的经济利益,造成男女享受权利的不公平。
三、我国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方案支持条件
(一)渐进式延迟退休方案要与养老金改革相配套
费基费率、缴费年限和退休年龄三者的平衡是缴费养老金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科学的,合理的设计费基费率、缴费年限和退休年龄标准,才能使养老保险制度公平持续的运转。其中费基与费率的设定更是关乎于制度可持续运作的关键。经过多次改革,我国的工资制度结构相对复杂,其中计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的部分相对有限,而且缴费者都有选择较少缴费的动机行为。缴费率与缴费者的经济负担能力相关,在费率确定的情况下,低收入者当期所受的影响程度远远大于高收入者,所以,在制定费率的情况下考虑低收入缴费者的经济负担能力迫在眉睫。
缴费年限同时也影响着缴费水平的变化,在确定缴费年限和缴费费率的情况下,如果缴费年限有限,那么较高的费率就会影响缴费者当期的生活水平。而如果缴费年限延长,费率降低,就相当于把缴费负担分摊到不同时期,就会对缴费者当期的生活造成较少的影响。
所以为了使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顺利的实施,在养老金机制中合理设计,降低费率、延长缴费年限是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重要支持条件。
(二)建立约束和激励机制
退休年龄是指劳动者结束在职劳动,退休后开始享受社会福利及养老金的临界值,它既有应满足工作年限的刚性需求,又有最高退休年龄的弹性反应。最低退休年龄具有政策刚性,是劳动者若想享受退休待遇必须履行的义务,应加强约束在这一标准下,对提前退休者的资格进行严格的甄别。最高退休年龄指标应加以激励制度,对仍有工作能力并自愿延迟退休的劳动者在养老金的发放中给予奖励。
四、 中国渐进式退休年龄政策的思路与建议
中国渐进式退休年龄政策制定的背景,既包含了当前世界范围内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又结合了当下国内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社会转型进入到瓶颈期、国内经济社会环境发生深刻变革的现实情况。渐进式退休年龄政策一旦出台,将给整个社会的劳动力供给、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和养老金的收支平衡以及社会稳定等各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所以说,只有通过客观的研究和分析,科学的制定延迟退休政策,并在充分考虑上述因素的前提下,实现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与社会福利及养老金制度的多管齐下、协同推进,才能够真正将好的政策落到实处,从而达到政策制定时的期望效果。
(一)制定延迟领取养老金的鼓励政策
首先,对于延迟领取养老金的行为,政府应该提倡增加相关的福利待遇,构建合理机制,适当减少提前领取人员的养老金金额,缓解政府紧张的财政压力,在体现出“多缴多得”政策的基础上,加大对于延迟领取退休金人员的奖励幅度,提升人民对于响应政策的积极性。其次,要确保工资增长率高于养老金增长率。形成工资增长大于养老金增长的合理机制,清理倒挂效应造成的劳动力积极退休的畸形现象,理顺工作和退休的关系,适当增加养老保险缴费年限。
(二)鼓励和支持大龄劳动者就业
劳动人口的劳动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降低,大龄劳动者往往出现就业困难的情况。而社会上对于大龄劳动者的工作能力怀有质疑轻视的态度,加大了大龄劳动者获取工作的难度,政府应该采取必要措施,给大龄劳动者提供灵活的就业岗位,进一步推动兼职工作的规范和发展,引导企业返聘大龄劳动者,更多的利用大龄工作者丰富的工作经验而不是从事一般的体力劳动工作,给予他们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障体系
首先,国家要进一步的统一税费,有计划的降低企业的保险缴纳基数,并且提升养老保险的缴费比例,形成公平公正的缴费体系,增加养老保险的收入。其次,要根据各类职工和不同地区居民人均预期寿命情况,规定领取全额基础养老金年龄,按照渐进延迟全额基础养老金领取年龄方案设计,逐渐提高全额基础养老金领取年龄。
(四)建立健全养老保障的法律法规
政府通过法律规定了劳动者退休领取养老金的年龄,从而对公民领取养老金的时间进行有效的调控。尽快完善养老金相关法律法规,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逐步提高公民领取养老金的退休年龄,做好推广宣传,普及相关知识,使公民了解其中的厉害关系,确保政策的顺利实施;同时,针对原有不适应时展的规章制度,要进行相应的清理和淘汰。
(五)积极开展老龄化社会教育
【关键词】政府监管;房地产;金融市场;一房多卖
近十年来房地产市场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吸引众多主营与非主营的房地产商大规模盲目开发和投资房地产,在资金运行不足的情况下而采取了非法吸储的严重后果。其中一些政府官员的寻租行为加剧市场秩序的混乱,微观主体的市场行为如何规制?政府官员行为如何约束?都值得我们研究。
引言
绿树成荫,视野开阔,假山流水,亭廊相伴,还有一条蜿蜒包围着小区的美丽小河,这就是位于温州市平阳县鳌江吉祥路上的21世纪商住广场号称平阳的“第一小区”,该小区2004年开始由温州市佳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开发,共有商品房372套,店铺5600多平方米,开盘房价为3000—4000多元/平方米,斜对面就是鳌江镇第一中学,离鳌江最热闹的新河路和江滨路就只有几分钟时间,而与这番景象不相称的是:如今四周空空荡荡的,几乎看不到一个人,角落里荒草丛生,让人心生凄凉。在小区的大门口,一块红色条幅上面的“还我房子,一房多卖”的八个大字,在夏日阳光照耀下令人目眩,墙壁上还拉着一块写着“平阳县鳌江镇二十一世纪业主上访团”①的条幅。
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玄机呢?
一、房地产市场火爆:盲目扩张
2007年开始,全国上下房地产市场急剧升温,经济发达的浙江更是疯狂。鳌江21世纪商住广场开发商温州市佳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是为注册资金5080万,2003年5月成立的温州云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买下的企业,注册资金同样为5080万,掌门人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下海经商的徐世国,45岁,温州本地人,此人野心勃勃,一心想做大而没考虑要做强,见有暴利可图,便不顾自己的能力,盲目扩张。
2003年获得21世纪商住广场的开发权后,2004年又获得泰顺“银都花园”等项目地块,获利匪浅,在这些甜头刺激以及市场火爆的大好形势下,利欲冲击下的徐世国,于2007年和2008年,分别在福建福鼎市和山东乳山市,成立了福鼎云天房地产开发公司和乳山云天房地产开发公司,注册资金各为2000万元。在房地产热潮中,徐世国又赌了一把,2007年,福鼎云天公司在福建省福鼎以1.41亿元投得两个地块;2008年,徐世国再次大举进攻,又以6.41亿元投得龙湾滨海新区的一块地,面积为269亩。
而这些,都需要钱,钱从哪里来呢?
二、资金供应链断裂:民间融资
2007年和2008年的这两次扩张,不但没有给徐世国的房地产事业带来飞跃,反而把他拖进了资金短缺的无底深渊。“前期借款所滋生的利息已经很高了,很难支付,这两块地投过来又要缴纳很大一笔土地出让金。”徐世国说,“自己被紧张的资金链勒得喘不过气来,最终选择了民间借贷这条路。”②
为此,徐世国大量向民间高息举债,拆东墙补西墙,以补资金缺口。徐世国的一名债权人透露,以六分利息算,徐世国借十亿元,一年给出的利息就要七点多个亿。就这样他的资金缺口越滚越大,陷入恶性循环。
徐世国凭什么能得到那么多的民间借贷呢?一个是因为徐世国是本地人,何况“徐世国这个人,不善言辞,看起来老实”③,这是许多温州老板的评价。除了印象,徐世国在社会上的口碑也不错。认为徐世国生意做的比较大,这几年赚了不少钱,有底子;都是通过可靠朋友或亲戚介绍;尽管目前国家对房地产业宏观调控,但很多人对房地产的远景还是持乐观态度,徐世国手里拿着不少地块正待开发,确实需要钱;徐世国还利息比较干脆;最后还有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有房子做抵押,并且这些房子都是经过房管局登记备案。所以大家认为借钱给徐世国还是比较稳妥。
那么,最让借贷人觉得稳妥的已经房管局备案的房子真的稳妥了吗?
三、一房备案12次:“一女十嫁”
那些拿着购房凭证的购房户在2007年10月原本的交付期未能入住后,已经历了近两年无奈的等待,等待的背后是带给其生活的无尽痛苦和麻烦。
家住鳌江镇古鳌路的陈先生④,2005年7月买下了二十一世纪里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2007年年初一次性付清剩下的房款后,房子按规定10月可交付使用。陈先生盘算好了,交付即马上装修,这样可以赶上来年5月份的婚期。和女友相恋了四年,万事俱备,只欠这一个温馨的爱巢。2007年10月,陈先生并没有如愿拿到钥匙,房开公司称“再等等”,一等等到现在。而陈先生的婚期也被一拖再拖。
另一购房户黄先生⑤原本住鳌江乡下,为了购买“二十一世纪”这套新房,2007年初,他卖掉了乡下的房子,在鳌江镇上租了一个房间做临时落脚点,一家四口,都一起住着,很拥挤。不过他知道10月份就是交房子的日子,也快了,坚持一下也能过去。可没想到,他这一坚持就坚持了快两年。黄先生现在面对的是一天天长大的孩子,和妻子无尽的埋怨。
这其中还有想为孩子上学买房的,还有想置套房子为父母安度晚年的……那些温暖的愿望和初衷,如今都被交付期的一拖再拖而击个粉碎。在仍不见交付的情况下,购房户根据《商品房买卖合同》向温州市仲裁委提出申请,要求佳和房产赔偿违约金。2008年3月18日,市仲裁委裁定佳和房产赔偿违约金470多万元,并于4月18日前支付违约金。
关键词:建设工程; 质量监督; FIDIC体系; 实施
中图分类号:TU71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8)05-0144-02
1前言
2000年1月30日施行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明确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基本原则。政府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建设工程使用安全和环境质量;主要依据是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主要方式是政府委托的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进行强制监督;主要内容是地基基础、主体结构、环境质量和与此相关的工程建设各方主体的质量行为;主要手段是施工许可制度和竣工验收备案制度。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是经省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有关专业部门考核认定的独立法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接受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有关专业部门的委托,依法对建设工程质量进行强制性监督,并对委托部门负责。建设工程质量不仅关系工程的适用性和建设项目的投资效果,而且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国家历来对建设工程质量,实现政府对工程质量的有效监督管理,促进建设工程质量不断提高,必须提高监管部门的工作效能。
2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现状
20世纪末,工程质量监督制度的主要模式是三部到位核验,即在基础、主体结构阶段必须由质量监督机
构到位核验,签发核验报告才能继续施工;竣工阶段必须由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核验质量等级,签发“建设工程质量等级证明书”;未经质量监督机构核验或核验不合格的工程,不准交付使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原有的工程质量监督运行模式的诸多矛盾逐渐显现,这些矛盾集中反映在工程质量监督的运作方式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客观要求的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社会过于依赖质量核验,造成质量的责任错位,市场经济体制下,用户在市场上购买任何一件产品,“合格证”都是由产品的制造者签发,但是,作为建设工程,按照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它的“合格证”却由政府委托的质量监督机构签发,建设工程施工完毕,质量监督机构进行质量核验,签发的“工程等级证明书”已成为社会有效力的法律文本,“谁核定,谁负责”,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变相成为工程质量的责任者,工程交付使用后出现了质量问题,用户矛头直指“政府机构”,政府不得不被动给予解决,而直接参加工程建设的各方反而“袖手旁观”,这就违背了市场经济中产品的制造者对产品直接负责的规律。
2.2 “三部到位”监督方法与政府管理机制改革走向的不和谐,质量监督机构是政府授权的,质量监督机构的行为是政府管理行为的延伸,工程质量监督等级核验,把政府管理推向了陷于事务的误区,政府体制改革后,政府管理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如果政府质量监督运行方法不改革,客观上就造成了与政府体制改革发展相矛盾的状况。
2.3单一的实物监督无法实现对市场质量行为的全面监控,建设工程相对于工业流水线产品的区别在于工期长、质量缺陷的隐蔽性及事故后果的危险性,单纯依赖质量监督机构的几次检查、检验,无法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地正确评定,实践证明,政府的监督必须舍末就本,抓住建设工程参与各方质量行为的龙头[3]。
3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方法的改进
我国建筑业正面临世界市场的挑战,应按照国际惯例,建立健全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是通过一系列的过程来实施的,产品实现(施工)只是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过程,其它还有勘察设计、过程控制等不同的子过程,为了支持产品实现过程还需要检测、提供资源(人力、物资、设备、资金、技术、方法)等过程,这些过程之间有联系,也有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过程网络。GB/T19000族标准从四个方面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网络,即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和测量,分析和改进。提高工程质量应该重视过程网络的每一个环节。质量监督也应该以系统的方法、过程的方法来实施,才能收到应有的成效[1]。
FIDIC合同体系极其严密和完善,任何一方有违反合同条款的行为(包括质量问题),都将面临合同赔偿,还可能引起法律诉讼。而且同一问题可能面临多方面赔偿和诉讼。因此在监督方法的改进中,FIDIC管理体系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特别是它的管理思想――用制度进行管理,尽量消除人为因素。因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改进我国的质量监督方法。
3.1 完善制度,确定责任人
对建设工程进行质量监督首先应制定质量监督工作计划(预防性监督的基础),确定负责该项工程的质量监督工程师和助理质量监督工程师。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针对工程特点,明确监督的具体内容、监督方式。在计划中对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和其它涉及结构安全的重要部位和关键工序,做出实施监督的详细计划安排。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将质量监督工作方案通知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因此,制订监督计划时,监督人员不但要熟悉设计文件、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还要了解合同文件关于质量条款的内容,因为一些条款的内容是针对工程具体实际的。制定监督计划要求监督人员具有高度责任心和较高的业务素质。
3.2 检查施工现场工程建设各方主体的质量行为
质量监督工程师和助理质量监督工程师应核查施工现场工程建设各方主体及有关人员的资质或资格;检查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责任制落实情况;检查有关质量文件、技术资料是否齐全并符合规定。在FIDIC条款中,对业主、监理工程师、承包商在工程质量上的权利和义务予以了非常明确的规定,如承包商人员的到位、机械设备的配置、试验室的状况,质量行为的检查,即对这些承诺的核实。业主是建筑市场的主体,其行为的规范程度直接影响到项目管理和工程质量;工程监理是工程质量控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监理人员素质的高低、服务质量的好坏、技术力量的水平对工程质量的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承包商建立完善的自身质保体系,是实现工程质量目标的基础。行为的规范,是质量保证的基本要素。
3.3 检查建设工程的实体质量
政府质量监督机构应按照质量监督工作方案,对建设工程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和其它涉及结构安全的关键部位进行现场实地抽查,对用于工程的主要建筑材料、构配件的质量进行抽查。对地基基础分部、主体结构分部工程和其它涉及结构安全的分部工程的质量验收进行监督。工程实体质量检查除了要计划以外还要突出重点,有检测试验手段。所谓突出重点,就是要抓住问题的关键。特别是那些影响使用安全性、违反强制性条文的问题。例如:在各分部工程中,重点应放在基础、主体、燃气等分部工程。在各类建筑中又要特别注意高层建筑、公用建筑等人员密集、技术难度较高的建筑。质量检查要凭数据说话,减少人为因素,做到“阳光监督”。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看一下工程外观、查阅技术资料就做出质量上的判断,而是强调试验检测,尤其是对工程质量有关键影响的项目检测、检验[3]。
3.4建全对监督人员的制约机制
制约机制不健全,就如同汽车刹车不好。仅靠监督员的道德修养是不够的。FIDIC合同条款可以建立建设、监理、施工等建设主体间完善的相互制约机制。对监督员的制约机制可以实施“集体监督”,但“集体监督”不能简单的局限为“到场人员不少于两人”,更要体现出它是一个完整的运作集体。有些监督员大问题没有,小问题不断。建议对那些违规但未造成严重后果的问题,分情节轻重(事先制定并公布)予以扣分,最后计入年度考核结果。扣分太多,达到一定程度,可进行相应的行政处罚,做到防患于未然。
4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的实施
质量监督机构不是工程建设的参与方,不是工程质量的责任主体单位,不承担实物质量责任。工程质量的责任主体单位是工程的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工程实物质量是以上这些单位的共同的工作质量的最终体现,综合地反映了他们的水平、能力。质量监督的实施则是一种宏观的监督管理,质量监督机构的行为是政府授权的,质量监督是政府管理行为的延伸。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以及质量监督机构是否认真履行自身的质量责任,对于工程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保证作用,因此各责任主体单位的质量监督就形成了工程质量管理体系。
工程项目从立项、开工到竣工验收的整个过程是由很多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博弈过程:质量监督机构、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勘察单位、检测单位等都根据自己的效用最大化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策略,需要通过博弈分析来为质量监督机构寻找一个合适的监督力度,使建设各主体单位违反法律法规的概率趋向于0[2]。
由此,为了充分发挥有限监督的作用,需要分析建筑监督双方的利益关系,以恰当的基准点构建赢得矩阵,确定监督机构效用最大化的策略。质量监督机构可以根据各个建设主体单位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所投入的成本来确定监督力度大小的概率,并且建设主体单位采取违规概率的大小还和罚款以及质量监督机构被发现应该监督而未监督所得的负效用有关,且随着负效用、罚款的增大而减少,增大负效用可以使质量监督机构对监督工作充分重视,对工程项目加大监督力度,而罚款的增大自然也有利于保证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
另外,一个质量监督机构在面临较多工程项目的同时,势必会造成对某些工程的忽视或者现场监督流于形式,因此,就必须根据分析来制定合理的监督措施和监督力度大小的概率,寻找合适的均衡点。因此众多在建工程中的建设主体单位中,有比例的建设主体单位会选择违规行动,而质量监督机构则随机的重点监督一定比例的在建设工程项目的建设主体单位。这样一方面提高了质量监督机构的监督效率,另一方面建设主体单位的违规行为得到有效的查处,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得到了保证[4]。
5结束语
工程质量监督制度的执行已有近20年的历程,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始终处于一个探索、发展过程之中。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质量监督体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在每一个生产环节中,每一个参与制造的人员要切实提高质量意识,监管人员要充分发挥管理职能,各尽所能,各负其责,本着对人民生命财产负责的态度将建筑产品制造成合格的产品。同样,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只有与时俱进,及时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断完善和改进自己的监督管理模式,朝着依法监督、科学管理、保证质量的方向不断努力,才能不辜负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参考文献:
[1] 陈新孝,张婷.建筑工程质量的专家系统评价[J].武警工程学院学报.2000,16(6):46~48.
[2] 程夷.博弈论在建筑工程质量检查中的应用[J].重庆大学学报.2002,21(6):77~79.
[3] 郭汉丁.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