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0-22 03:18:0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教学论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2.汉字教学的现状。现代汉字教学,应该贴近教学对象的实际。我们的教学对象可分两类:一类是既不懂汉语又不识汉字、在语系上和文字体系上跟汉语汉字完全不同的欧美等国学生;另一类是同属汉字文化圈的日本、韩国学生。后者虽然认识一些常用汉字,但不会说汉语,而且日语和韩语在语系上跟汉语没有亲属关系。比较起来,日本学生和韩国学生学习汉字相对比较容易,因为,日本学生在中学阶段就会日本常用汉字1945个,韩国学生也会1800个韩国常用汉字,撇开读音不谈,这对他们学习汉语词汇会有一定帮助。不过,由于日本和韩国汉字的字义在借用汉字时跟中国汉字在内涵和外延上不尽相同,因此他们很容易望文生义,产生负面效用,有名的例子是:日本的“手纸”相当于汉语的“信”,汉语的“点心”则相当于韩国的“午饭”。从学习汉字的角度,汉字文化圈的学生肯定要比汉字文化圈外的学生容易得多,但是必须指出,三个国家的汉字分别记录的是三种不同的语言,因而日本、韩国学生在学习中国汉字时都应该把汉字当作外语外文来学习,不这样是学不好汉语的。事实上,也许由于认识上的偏差,日本和韩国学生并没有因为认得汉字的优势而一定比欧美学生学得更好,特别是口头表达方面。
当然,学习繁富复杂的汉字,对于年过20的欧美学生而言也绝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若要记忆更是苦不堪言。据我所知,国内大多数学校都比较重视汉字教学,作出了较好的安排。在初级阶段有的学校还专门开设了汉字课,布置汉字书写练习。到了中级阶段,则把汉字教学置于课文教学之中,汉字教学与汉语词汇教学同步进行。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把汉字教学与汉语词汇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比较准确地理解汉字的字义;但是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也会产生弊端,以词汇教学取代汉字教学。因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常把注意力放在课文的阅读与理解上面,关注的是词语和语法教学,汉字只是作为一个词汇单位教给学生,这样很容易忽视汉字的教学。所以,有人说,所谓汉字教学只是初级阶段才有,到了中级之后就不知不觉地被取消了,很难说还有严格意义上的对外汉字教学。我认为,汉字教学应该贯彻基础汉语教学阶段的全过程。当学生看到“美不胜收”时,首先是查看英语翻译:Somanybeautifulthingsthatonesimplycan''''ttakethemallin.或者morebeautythaonecan''''ttakein.他们是从英语翻译来了解该成语的含义,却不大理会这一成语四个汉字的字形、读音和字义。他们通常从图形上认读汉字,摄取汉字的形体图像,疏于记忆,如果教师不作特别强调和提示,学生们很难分辨汉字的部件和笔画,因此写起来常常丢三落四。通常的情况是,各校一年级学习汉语的人数很多,但许多人浅尝辄止,遇有困难就半途而废。“经过十年寒窗生活以后,只剩下极少数的学生攀登硕士或博士的高峰。”(柯彼德,1997)据我所知,即使这些佼佼者,他们的毕业论文几乎很少是用汉语写就的,通常是用自己的母语。他们的汉语说得很流利,但是他们中一些人在阅读、特别在书写方面依然存在许多困难,离所谓“语言通”“文化通”和“中国通”还有相当的距离,“最明显的原因是汉字的难关”。(柯彼德,1997)他们对汉字往往缺乏审断能力,不能分辨“浃、挟、狭、铗,挡、档、裆,买、卖、实,没、设,讷、纳、呐、衲,募、幕、蓦、慕、暮,卷、券”等等,所以动起笔来常常出错;打出来的文字也错得离奇。这就是当前的汉字教学情况。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理论层面上,有人从本体论出发,认为先有语言,后有文字,文字只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符号是可以跟本体分离的。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美国结构主义者JohnDeFrancis,他主编的《初级汉语读本》《中级汉语读本》《高级汉语读本》就分为拼音本和汉字本两种。他主张先教会话,后教汉字,对于那些只想学习会话单项技能的人也可以不教汉字。这种看法和做法曾流行于欧美。这种看法也深深地影响着欧美学生,他们普遍地存在着重口语、轻汉字、重阅读、轻书写的倾向。从哲学层面上说,我以为语言先于文字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某种语言一旦拥有了文字,文字对语言的反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特别是像汉字这样的语素文字对汉语的反作用尤其明显,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是汉字保留了古代汉语的词语,保留了古代圣贤的语录,保留了古代优秀的诗词歌赋、格言成语,保留了古代汉语特有的语法格式,并把它们中的一些成分原封不动地保留在现代汉语之中。汉字与汉语简直难解难分。一个外国学生,如果真的要学好汉语,成为汉语方面的高级人才,我想,不学习、掌握汉字简直是不可能的,把汉语学习跟汉字学习对立起来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事实上,汉字已经成为汉语特定的组成部分,学习汉字就是学习汉语;若要学好汉语,必须得学习汉字。
在操作层面上,有人从同源论出发,认为汉字就是汉文化,在教汉字时往往大讲汉字的源流嬗变、文化考察、风俗探源、书法艺术欣赏等等。如果如此理解汉字教学,人们就可以这样讲授“茶”字:“茶”在《说文·草部》中为“荼”:“荼,苦荼也,从草余声。同都切。”据大徐本注:“此即今之茶字。”然后引证《广韵》:“宅如切,平麻澄。”再论“茶”字三种写法“茶、梌、荼”,根据《唐陆羽〈茶经·一之源〉》注解:从草,当作“茶”,其字出自《开元文字音义》;从木,当作“梌”,其字出自《本草》;草木并,当作“荼”,其字出自《尔雅》。再解释“茶”的民俗含义:“旧时订婚聘礼的代称。如三茶六礼,受茶。”明陈耀文《天中记·茶》:“凡种茶树必下子,移植则不复生,故俗聘妇必以茶为礼。”《清平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行什么财礼?下什么茶?”再讲茶的种类,茶的功能,茶具、茶道等等。讲者用心良苦,努力在弘扬汉字文化,听者如坠入云雾之中,一无所获。难道这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现代汉字教学吗?当然不是。正确的方法是,讲清“茶”的形、音、义,告诉学生“茶”字的用法和写法。还有,教师可以通过组词练习,比如“红茶、绿茶、新茶、陈茶,茶馆、茶道、茶点”等,并且隔三差五地考考学生们记住了没有。事情就这么简单!
我认为,只有在理念上和操作上取得一致的看法,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现代汉字教学,才能实现汉字教学的目标。
3.现代汉字不同于古代汉字。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应该定位于现代汉字。现代汉字虽是古代汉字的发展,但是经隶变后的汉字形体已经由圆而直,大幅度地丧失了以形示义的功能,汉字已逐渐脱离了图画的意味,变成了一种记录语言的符号。这是汉字成熟的标志。传统的“六书”理论虽与现代文字学有相通之处,但已不能完全适用于现代汉字的分析。同样的术语有的名同字异。比如,“六书”中的象形字“日、月、山、水、手、心、子、女、弓、矢、刀、戈、户、舟”等在现代汉字中已不再具有象形的特质,变成了记号字。“日”字在“晴、明、旦、昏、晒、晖、晨、暗”中只是意符。“六书”中的指示字,如“凹、凸、丫、一、二、三”在现代汉字中却已成了象形字。在简化字中又出现了许多新会意字,如“宝、笔、尘、粜、籴、泪、灭、灶”等等。古代汉字中的所谓形声字,如“江、河、打、布、刻、蛇、霜、逃、醉”等在现代汉字中已变成半意符、半记号字。在“六书”中有些形声字已与今义不同,如“骗”:《集韵》匹羡切。《字略》:“骗,跃上马也。”现指“欺骗”意。“特”,《说文解字》:“特,朴特,牛父也。从牛寺声,徒得切。”“牛父”即“公牛”,现指“特别,特殊”义,意符和声符均发生变化,成了合体记号字。汉字教学,虽然古今不能截然分开,但在观念上必须区分古今汉字。
4.对外汉字的教学内容。汉字教学是实用科学。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汉字知识,但并不是把这些知识统统都要倒给学生。一方面要加强现代汉字本身的研究,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用于汉字教学之中;一方面也要研究汉字的教学方法,了解学生的实际,选中切合学生学习汉字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反复讲练,形象而直观地分层级进行汉字教学。
首先,讲清现代汉字的性质。汉字是语素文字,而非拼音文字。一个汉字均由形、音、义三个部分组成。形、音可以变化,但基本字义一般不变。如:“女”,《说文解字》:“妇人也,象形。王育说。凡女之属皆从女,尼吕切。”现代汉字“女”字形由篆而隶而楷,但基本字义不变。很多由“女”组成的合体字仅《说文》就有“姓、娶、婚、妻、姑、妹”等244个。“女”作为基本语素,可组成多字结,前置如“女儿、女方、女工、女皇、女人、女色、女士、女强人”等等,“女”也可后置,如“处女、闺女、、美女、少女”等等。记住一个“女”,就可以认知由“女”组成的合成字以及跟“女”有关词语的意义,由此可见,记忆构字能力很强的独体字,对于学习汉语和汉字是何等重要!
现代汉语常用汉字有3500个。对外汉语教学根据实际对3500个常用汉字作了适当的微调,按照《汉语水平·汉字等级大纲》规定:甲级汉字800个,乙级汉字804个,丙级汉字500+11个,丁级汉字2864+41,共计2905个,可以据此编写教材,进行课堂教学和教学测试。至于是否要把2905个汉字再分成“复用式掌握”或者“领会式掌握”,这是可以而且应该研究的。
其次,解析现代汉字的字形结构。现代汉字整字可分为独体字和合成字两种。“六书”中的象形字和指事字都是独体字,会意字和形声字都是合体字。现代汉字中的独体字多半来自古代象形字和指示字。前者如“人、手、水、火、日、月、禾、田、井、虫、止”等,后者如“甘、方、七、八、上、下、本、末”;有些合成字是经简化后而进入独体字,如“龙、专、门、书、卫”等。现代汉字的合成字多数来自古代会意字和形声字:前者如“休、林、男、旅、盖、析”等,后者如“芽、理、简、案、沐、际、盛”等;少数来自古代象形字和指事字:前者如“燕、鱼、泉、阜”,后者如“亦”。(苏培成,1994,pp.70)应该让学生知道,独体字既是常用汉字,又是构成合成字的部件,组字能力很强,必须牢牢记住。解析合体字可以理性地了解汉字的构造原理,领悟汉字的理据性,从而掌握记忆和书写汉字的诀窍。应该指出,在造字过程中,“有的字有理据,有的字没有理据,有的字有部分理据。有的在造的时候就没有理据,有的字本来有理据,在发展过程中失去理据。”(苏培成,1994,pp.81)所以,应该特别强调,记忆汉字不能没有诀窍,也不能没有方法,但是最基本的方法只有一个字:记!这一点应该向没有背诵习惯的欧美学生反复说明,反复强调!
第三,剖析汉字的部件。部件也叫字根、字元、字素、字形,是汉字基本结构单位。独体字只有一个部件,合体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地、和、对、好、动、园”等是两个部件,“想、娶、树、坐、渠、谢”是三个部件,“营、韶、筐”等是四个部件,“燥、赢、膏”等是五个部件,“麓、臂”等是六个部件,“憨、鳞”等是七个部件,“齉”是八个部件。部件与部件的组合是分层进行的,不是一次组合而成。如:附图(略)“韶”的部件是“立、日、刀、口”,这些可称为末级部件。末级部件一般都可以成为独体字。由此可见,剖析一个字的部件对于认知汉字的构造和正确地书写汉字都是很有帮助的。
第四,讲授现代汉字的笔画。笔画是构造汉字的线条,是汉字构形的最小单位。现代汉语通用字中最小的汉字只有一画,如“一、乙”等,最多的是36画,如“齉”字。其中以9画字居多,10画和11画次之。如果把提归入横,捺归入点,钩归入折,汉字基本笔形有五类:横,竖,撇,点,折;并有26个派生笔形。(参见苏培成,1994,pp.59)我认为应该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汉字的先后顺序,要求学生掌握汉字书写的基本笔顺:1.先横后竖:十、干、丰;2.先撇后捺:八、人、入;3.先上后下:三、京、高;4.先左后右:川、衍、做;5.先外后内:月、匀、同;6.先中间后两边:小、水、办;7.先进去后关门:回、目、国。教授汉字时,教师始终应该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训练,反复默写,养成规范的书写习惯,这对学生将会受益无穷!
6.汉字教学的方法。国家汉办颁布的《汉语水平·汉字等级大纲》不同于一般的教学大纲,而是一种规范性的水平大纲。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实施《汉字等级大纲》需要另订汉字教学计划。母语的汉字教学与对外汉字教学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前者是学习者已会说汉语后再学汉字,其教学顺序是从字词,学字难和学词易是对立的也是互补的;后者是学习者既不会汉语也不识汉字,其教学顺序则相反,是从词字,学汉字和学词是同步进行的。(参见刘英林等,1995,pp.19)因此,绝大多数学校的对外汉语教材都是把汉语的词汇教学和汉字教学结合在一起,同步进行。我以为这是很好的方法;我只是担心,如果安排不妥,只注意词汇教学,就会影响汉字的掌握。汉字教学的方法值得研究。要加强科学性和计划性,克服随意性和盲目性。
首先,应该制定汉字教学计划,把《汉语水平·汉字等级大纲》所列的甲级字、乙级字、丙级字和丁级字具体化,也就是要制定一个怎样分别实现上述各级字目标的具体规划。具体要求是:列出一份汉字教学计划,列出汉字教学点,确定每一课应教的重点汉字,并将这些汉字醒目地印在课本的显著位置。就像JohnDeFrancis在他主编的《初级汉语读本》(汉字本)等教材中所做的那样,每一课都用方框列出一组汉字,放在课文的右上角,以供学生读写、记忆。教师应该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记住这些汉字。
其次,在这份汉字教学计划中,应该分层次地列出构字能力很强的独体字和常用合体字,精选例字,用现代汉字学的理论,精当地解析这些例字的字形(部件、笔画、笔形和笔顺)、构造(意符、声符、记号及其变体)和理据,以利学生认知和记忆。据本人统计,在甲级800个字中,有独体字137个,约占5.7%。如“八、白、百、半、办、包、本、必、不、布、才、长、厂、丁、车、成、大、单、当、刀、电、东、儿、二、发、反、方、飞、丰、夫、干、个、工、广、互、户、几、己、见、斤、火、九、开、口、乐、立、力、了、六、录、写、买、毛、么、门、米、母、内、年、牛、农、女、片、平、七、其、气、千、目、求、去、人、日、三、色、上、少、声、生、十、史、示、事、手、术、束、水、四、太、无、头、万、为、文、五、午、西、习、系、下、先、小、辛、羊、也、页、业、一、衣、已、以、义、永、尤、有、友、右、鱼、元、月、云、再、在、占、正、之、中、主、子、自、走、足、左”。这些独体字,一般使用频率很高,构字能力也很强。比如,学会了“木”与“白”,就很容易理解“柏”:“木”是意符,“白”是声符,也容易理解“材”“杆”等等,具有认知意义。在解释汉字字义时,不宜把一个字的所有义项一古脑儿全教给学生,因为他们领会不了,应该分层地进行,先教基本的常用义,再教派生义,用逐步积累、不断加深的方法,让学生最终掌握一个汉字的主要义项和基本用法。实践证明:解析汉字的部件及其意符和声符对于理解和记忆合体字都是有效的方法。
第三,分析现代汉字的结构也是学习和记忆汉字的有效方法。统计表明,现代汉字的构成方法主要是形声字,约占90%,会意次之,象形极少。这跟《说文解字》相似:《说文》共收9353个小篆,其中形声字7967个,约占85%。所以,我们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形声字教学上面。由于语言的变化,现代汉语的形声字有三种情况:1.狭义形声字,如“湖、榆、恼、疤、搬、苞、枫、陲、俘、荷、狮、铜、谓、锌、洲、株、砖、肤、护、惊、态、钟、桩、油、娶、驷”等;2.广义形声字,如“江、河”;3.半意符半记号字,如“缺、刻、蛇、霜、逃、醉、灿、础、灯、炉、拥”等。除狭义形声字外,学习者都需要特别记忆,避免字读半边的类推错误。从现代汉字学的观点,由于篆书隶化而楷,古代的象形字已变为独体记号字,如“日、月、山、水、手、心、子、女、弓、矢、刀、戈、户、舟”等,如能适当作些溯源分析,有助于了解这些字符的涵义,可能会激发起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但不宜离题万里。我不赞成在讲现代汉字时,过分渲染汉字的象形特征,因为这不是现代汉字的本质,也不符合事实,即使在《说文》中也只有象形字364个,仅占3.8%。在教学中,偶而也可采用“戏说汉字”的办法,使人一笑也是效果,但是不能成为析字的主要方法。因为它既不能揭示汉字的构造规律,也无助于理性地认知汉字、记忆汉字。
第四,对比结构异同,区别易淆之字。汉语是一个庞大的字符集。汉字是语素文字,不同的汉字表示不同的语素,不同语素则用不同的汉字来区别。汉字的方块形体限制了汉字的构造,一个汉字与另一个汉字只能靠部件、笔画、横竖、长短、位置等来加以区别,这就给汉字造成纷繁复杂的局面。初学者常常不易分辨。从字形方面分析,常见易淆的情况有:多横少点:亨享,兔免;上长下短:未末,士、土;左同右异:扰、拢,伧、伦;左异右同:课、棵、裸;上同下异:暮、幕,简、筒;下同上异:籍、藉;外同内异:遣、遗,圆、圜;左右相同,中间有别:辨、辩、瓣。从字义方面分析,因理据和用法而引起的混淆有:字义理解不准:(国)事、(国)是;很、狠;用法分辨不清:作(法)、做(法),分(子)、份(子)等等。从书写方面分析,容易出错的是:笔画增损,笔形失准,笔顺颠倒,部件易位,偏旁窜乱,间架不匀,以及由于形似、音近或义近导致写错别字。(石定果,1997)由于打印不便,恕不一一例举。经验表明,当学生已经学过了一些汉字,在认读或书写时出现混淆或错误时,教师如能进行结构、字义和用法方面的对比,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总之,对外汉字教学,对于外国学生学习汉语和书写汉字都至为重要。应该重视对外汉字教学,应该编制一份对外汉字教学大纲,详列汉字教学点;应该讲究汉字教学方法;应该编写一套能够体现《汉语水平·汉字等级大纲》的教材。这应该成为完善对外汉语教学的一大目标。
【参考文献】
[1]石定果《汉字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孟柱忆《韩国汉语教学的特点和问题》,同[1]。
[3]白乐桑《汉语教材中的文、语领土之争:是合并,还是自主,抑或分离?》,同[1]。
[4]柯彼德《汉字文化和汉字教学》,同[1]。
[5]安子介《汉字的再认识》,《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8。
[6]卢绍昌《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的新尝试》,同[5]。
[7]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8]杜智群《形近易误字八百组》,印刷工业出版社,1984。
[9]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语文出版社,1996。
[10]刘志基《汉字与古代人生风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11]钟秋生《华文教育错误字辨析》,新加坡华文研究会,1990。
[12]陈仁凤、陈阿宝《一千高频度汉字的解析及教学构想》,《语言文字应用》1998年第1期。
1、法律人才的培养与现实社会需求脱节我国高校现在培养出来的法学人才,普通存在一个弊病,实践能力不强。我国法律专业的人才,从90年代后期,得到快速发展,99年开始各个高校都在扩大招生,学生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增多,但教学环境,师资很多学校没有跟上,导致培养学生的素质不高,扩招生源质量也有所下降,实验实训条件不足,导致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强,与企业需求的人才差距比较大,因此高校教学模式必须改革,以满足企业对法律高级人才的需求。
2、课堂教学方式和效果不佳在高校法律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讲授教学,很多课程都是大班课程,教师用心的讲,学生拼命记笔记。一般情况下,教师讲完课就走,教师与学生很少沟通,有的学生教师都可能不认识,课堂的效果不好。法律是一些按法律法规的课程,教师的讲解最后应该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师生之间多互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
3、考试方式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考试就是笔试,期末以卷子的成绩为依据,这种考试模式严重阻碍教学改革,法律课程不应该以笔试浅析高校法学教学改革白化秋哈尔滨金融学院摘要:在高校教学中,法学是一门基础课,当代大学生都要懂得一些法律基础知识,现在社会非常重视高校法律课程,传统的法学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社会对法律方面人才的需求,要想培养社会需要的法律人才,教学模式必须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需求的法律高级人才。关键词:高校法学教学改革改革构思成绩为主,考试方式应该多元化,以多元方式考核学生,才能公平、公正的对待一名学生,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法学教学改革的构想
法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改革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法学知识的技能,如何通过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增强职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提高。
1、把素质教育作为法学教学的目标定位作为一种教育模式,素质教育包括的范围广泛、内容丰富,既涉及学科课程体系和内容的设计安排,涉及思想品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的内容,也涉及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但法学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或核心要素,仍在于法律职业品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基础扎实、专业面宽、心理素质高和适应能力强的能够从事与法律有关的实际工作和具有法学研究的初步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改变教学方式以增强教学效果在现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利用现在科学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法律课程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积极主动性就有了,知识才能会融会贯通。现在法律课程的教学方式,比较有典型的,效果比较好的,就是案例教学,教师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播放一段案例视频,通过视频让学生发现,视频中的主人公,都违法了那些法律,在我国法律条文中,是第几条等。通过这类实例教学,学生能很快记住法律的一些条文,通过案例教学,学生能复习基础知识,同时能对基础知识的应用,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增强了基础知识的应用灵活性,对整个法律知识能起到一个融会贯通的作用。整体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能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搭建好平台,学生能演好各个角色,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同时能为企业培养合格的法律高级人才。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创设适宜教学情境激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方法。
教学情境如何,对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活跃气氛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在积极愉快的气氛中,学生兴趣盎然,思想活跃。换言之,学生参与教学需要适宜的教学情境,只有在适宜的教学情境中,才能使学生爱学、乐学、善学。那么,这样的情境如何创设呢?笔者试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调整情绪,创设良好心境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在心境发生的时候,人看待一切事物都带着这种情绪状态。”教师带着愉快、喜悦的心境进行教学,不仅对教学内容阐述精确,表情自然,手势得当,使教学艺术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而且能自如控制自己的情感,体察学生心情的变化。由于良好心境的渲染作用,看“调皮生”也会觉得顺眼,对“差生”也会格外耐心,师生关系就会融洽。这对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提高素质大有裨益。相反,如果教师在低沉、郁闷、烦燥等不良心境中组织教学,则会使人思维迟缓,思路闭塞,甚至语无伦次,不知所云;由于不良心境的渲染作用,就会觉得学生的一举一动都不符合要求,动辄训斥,甚至动怒,造成课堂气氛紧张、沉闷、压抑,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所以,教师要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注意养成良好的心境。
二、转变角色,构建和谐民主气氛
课堂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双方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才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
然而,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师者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地位,容易产生权威心理,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接受,往往具有强迫、压抑的性质,易使教学氛围死气沉沉,影响教学效果。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知识权威者的角色,主动与学生一同讨论,平等地交流对话。为此,师生都应减少角色意识。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学生中树立起可亲、可敬、和善、和蔼的形象,以利消除学生在课堂民主活动中的心理障碍。其次,要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消除学生思想上认为老师是“真理的化身”、“文明的传播者”的观念。这样才会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心情愉快,思维灵活,积极主动地学习,以至形成严肃而又活泼、有民主、有欢乐、又有争论的课堂氛围。
三、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创设思考体验情境
“合作探究”是教师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并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引导下,学生从自身发现问题,从好奇心及兴趣出发,以合作小组为单位,通过分工协作,互相交流,综合概括,从而获取知识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操作,而且有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与帮助。如:有位政治教师在讲《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国家和社会的共同责任,青少年自身更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他巧妙地设置了这样一种情境:“赵某某因家庭原因一步步走向了违法道路,请同学们讨论,赵某变化的过程究竟是谁的过错?要让赵某回到同学中应怎么办?假如你是赵某,你会怎么做?假如你是赵某的父亲,你会怎么做?假如你是歌厅老板,你会怎么办?假如你是赵某的同学、老师,你又会怎么办?”通过这些问题情境的设定,互换角色的体验,学生在一步一步地揭示矛盾中提高认识,从而明确青少年健康成长需要家庭、学校、社会、自身共同努力,各方面都有应尽的责任,收到了极佳的效果。近年的实践证明,一堂课如能合理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这不仅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对话,使学生获必要的知识技能,而且能获得终身持续学习的能力。这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
四、采用多种媒体,创设感知情境
在传统和常规的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凭借语言传授知识,单一的语言只能刺激学生的听觉,而其它感官则处于相对休闲状态,因而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甚至昏昏欲睡。若能借助媒体为手段,变化地不断地刺激学生的不同感官,开发感官潜能,不但能使呆板的概念鲜活化,抽象的原理形象化、干涩的公式趣味化,为学生学习增添乐趣,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冲动状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从而认识新问题,发现新问题。而且能把丰富多彩的社会大课堂带进教学的小课堂之中,大大拓展课堂的时空,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信息,了解社会。
教学对语用知识的获得有无影响?Porter(1986)采用交际教学法,让学生以小组和双人练习的形式进行课堂交流,以观察学生是否能从相互之间学习语用知识。通过对小组学习者之间关于意见、同意和反对等言语行为的分析,他得出的结论是:“课堂上的交际活动给学习者提供了有益的语言实践机会,但是这种活动并不能产生学习者学习语用学知识所需要的社会语言性质的语言输入。”(G.Kasper&R.Schmidt,1996:160)这就说明语用知识是应该教的。在外语教学中我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因为研究表明学生的语用能力并不是随着其语言能力的提高而自然而然地提高的。国内的洪岗(1991)为了调查中国学生的语用能力,把四年级的学生与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语言能力较强的四年级学生的语用失误与语言能力较弱的一年级学生的语用失误相差甚微,说明语言能力与语用能力并非完全成正比。因此语用知识是应该教的。培养语用能力有赖于在语言实践中运用学来的语言知识。
语用知识不仅是应该教的,而且是可教的。现有的关于教学对语用能力习得影响的研究虽然很少,但是这些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令人鼓舞的。Bouton和Billmyer:的研究分别证实了提高学习者的语用意识和提供交际练习对学习者习得语用学知识是很有促进作用的。(G.Kasper&R.Schmidt,1996:160)
另外,Kasper(1991)及其他一些人的研究还指出了教学导致语用迁移的问题,这指的是学习者误用通过学习得来的语用知识。错误的根源有二个:第一,教师提供的元语用信息不正确;第一,教材有缺陷;第二,课堂话语本身。由于课堂话语特有的结构与技巧特征,学习者没有被提供在非课堂语境下所需要的会话策略及使用这些策略的机会。(G.Kasper&R.Schmidt,1996:161)
这二类错误的根源应引起我们对教师培训、教材编写以及教学大纲设计方面的重视。在我国,由于条件的限制,英语学习者是在外语环境中习得这门语言,因而学生的注意力只能局限于为数不多的教科书。这使得教科书的编写显得至关重要。目前国内新出的教科书在编写上己有很大进步,逐渐向“原汁原味”靠拢,但一些编写时问较早、存在语用问题的教材仍然还在使用。例如某一教科书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一Areyouwritingalettertoyourwife?
一Yes,Iam.
一Howoftendoyouwritetoyourwife?
一Onceaweek.
这段对话在形式上是正确的,但却不是合适、得体的英语,因为如果有谁在真实生活中这样去同英语人士对话,准会被认为是干预别人的私事。这从英语使用的角度来分析,就属于语用失误。
3.语用教学的因素:语境、学习者的动机与态度
由于语用知识的运用与语境的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密切相关,因而很自然地,丰富的、高质量的语言输入将使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语用知识。在教学时,老师们将言语行为所发生的语境为同学们做介绍,使学生们更明确在何种情况下,使用什么样的语言与谁对话,才是得体与恰当。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语境并结合适当的教学内容来提高学生的语用意识。比如在讲授关于清求行为的语言表达方式时,可以设想多种不同的语境让学生提供合适的语言表达式;或者反过来,让学生从不同的语言形式推导出相同的语用功能。
动机与态度对语用学知识的习得水平有无影响?人们普遍认为动机是所有学习的最基本的因素,而目是造成第一语言习得个体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的各种动机类型中,有一些动机类型似乎与语用能力习得的联系更密切一些。比如,内在动机有可能比外在动机更有益于语用能力的习得。然而内在动机并不一定就对语用能力的习得特别有促进,因为这种动机类型的特点是自娱和认知能力的提高,而不是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另外两种动机类型一综合性动机和同化动机应该对语用能力的习得更有促进作用,因为愿意与目标语使用者交往、对目标语文化持肯定态度会使学习者主动投入更多的精力去获得社会语用信息及语用语言信息,并目抓住每一个机会发展他们的交际能力。然而目前还没有学者提出一套操作性强的针对各种变量的定义来研究动机这一因素与语用能力习得的直接联系(G.Kasper&R.Schmidt,1996:161一162)。
4.结论
在外语的教学中,语用教学是不可忽视的,这就需要老师讲语言知识与文化背景巧妙结合,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浦小君(1991)的“外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技能”提出,完全正确地理解和使用一种语言,必须具有相应的文化认知系统。学习者对社会文化的理解会发生改变,而这种改变又会影响到学习者语言行为策略的选择。语言行为策略的选择和学习者的自我特征和社会特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这也决定了语言使用者在社会交际中的成败与否。
【参考文献】
[1]Levinson,S.C.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3.
[2]Ellis.R.TheStudyof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Oxford:OUP,1994.
[3]Kasper.G.andR.Schmidt.DevelopmentalIssuesinInterlanguagePragmatics[J].InStudies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C].1996,Vol.18:149-169.
(一)教学的社会学基础
师生在教育过程的相互作用中,会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从教师的角度看,职业声望、社会地位和班级教育中的角色是对其教育过程中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而在学生的角度看,家庭的经济状况和同辈的文化环境是在教学活动中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
1.从教师的角度而言教师的社会地位受制于两个因素,一是客观的,一是主观的,客观的影响因素是指教师受教育的程度、职业素养和经济收入及居住环境等因素;主观的因素主要是根据社会的组成分子对该职业在社会中所具有的威望,以评价的方式获得。职业威望与社会地位是具有一定历史影响因素的,一旦形成,不易轻易改变。班级是一个小社会,而教师在这个“社会”里则需维持学生的多种关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师的价值观取向常常会受到社会价值趋向的影响,呈多元化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尖锐地表现出其角色运行的困难度。
2.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特性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良性进行。其中学生的家庭背景、经济环境和社会地位对学生会产生严重的影响。研究显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学生的学业有显著正相关的作用,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环境,而家庭条件差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受到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其次,同辈亚文化对学生的学业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它是指某一社会团体中成员所形成的特殊行为模式和价值观,通常受不同职业、宗教、种族、低于、社会阶层和年龄团体的影响。亚文化因素对学生也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二)班级体系的社会学分析
社会体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人组成的群体,批次间具有稳定的交互作用且有着共同价值取向的体系。班级作为一个小型的社会,影响其目标的因素主要有制度和个人两个方面。制度是规范团体行为的载体,通常会受到文化的影响;而对于个人因素而言,个人的身心需求、情感属向受到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师生关系在社会体系中有各自的角色分配,但他们的期望应是一致的。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维持这个社会体系合理的重要因素。然而,由于师生间存在人格和需求的差异,使得班级社会体系中的师生关系需要经过不断的调试才能达到一个合理的范畴。
二、对教学社会学的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科学已逐步发展成熟。从社会学的观点出发对教学的理论方式进行探讨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而如何教学的研究模式成果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推上日程。社会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不断向小领域发展,对日益成熟的发展内容加以总结,以社会学为基础教学理论,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使“教学社会学”以一门独立的学科为发展方向。在教学社会学的研究过程中,学校的社会功能,学校组织和学校文化;社会环境;教学关系;师生关系等都是重要的研究对象。在对教学社会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就教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论来看,早期是运用团体动力学研究教师行为和班级氛围。这种研究方法是以实证和量化的研究方式作为探讨师生交互模式对教学质量的影响。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社会理论不断充实,社会学者开始将班级作为一种小型的社会,采用社会学的理论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探讨班级的内部结构与功能。而定量分析法与定性分析法在教学社会学的研究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以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师生关系在教育工程中的影响进行分析,触动了新教育社会学的发展。
三、结束语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模式EXCEL
引言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市场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对新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加,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还是公司企业乃至个人的经营、投资决策,都越来越依赖于数量分析,依赖于统计方法,统计方法已成为管理、经贸、金融等许多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
1.1内容日益丰富。长期以来,在我国存在两门相互独立的统计学——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分别隶属于数学学科和经济学学科。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和发展的。随着大统计学思想的建立和统计学在实质学科中的应用的需要,大多数学校和老师在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统计学》教学过程中,除了保留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中仍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统计的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平均及变异指标、总量指标、相对指标、抽样调查、时间序列、统计指数等;同时也系统的充实了统计推断的内容,如:统计数据的分布特征、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统计决策等。
1.2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首先、结合《统计学》的课程特点——概念多而且概念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公式多且计算有一定难度等。如果学生不做必要的课外阅读、练习和实践活动,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对于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其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要求,使得学生的数学或者数理统计的基础不是特别好,对于专科学生来说更不用说,推断统计将是他们学习的困难。
1.3教师的教学难度加大。授课内容越来越丰富;课程难度太大可能导致学生兴趣下降;传统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掌握知识,其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学生味同嚼蜡,学生只是被动地吸收知识,最后得到的效果就是使其不思进取缺乏新意。高等教育扩招后,大多数学校,授课班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一个教师跨越不同专业授课。这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深刻领会授课内容的核心和相互关系,学会控制和驾驭课堂教学,注重统计学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具体应用等等。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再只是简单的知识“单向”传递,而是师生之间思想、心得、智慧的“双向”交流,教师和学生都承担了更多的教与学的责任。
二、《统计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分析
2.1统计学从数学技巧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在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非常普及的今天,统计计算技术不再是统计学教学的重点了。统计思想、统计应用才应该是重点。现代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离不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由枯燥乏味变得趣味盎然。所以,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大量的内容只需要给学生讲清楚统计基本思想、计算的原理和正确应用的条件、正确解读计算的结果,而对大量复杂具体的计算可以交给计算机去完成。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给学生多做一些教学案例,教学案例与教科书上的例题不同,例题的作用是单一的、有限的,通过例题只是掌握和熟练所学的统计方法及计算公式,而案例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让学生了解了分析问题的思路,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应用什么理论和方法,需要什么数据,怎样解读计算结果,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2.2通过统计实践学习统计。它要求统计教师不仅要融会贯通统计理论和方法,而且要对案例中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有熟练的把握。在教学中学生是主角,教师起引导作用,针对不同的统计教学案例,教师只有事先亲自采用各种方法进行计算和分析,才能对学生使用哪些统计方法和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计算和分析提出建议,并对学生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和得到的分析结果作出比较透明的比较和评价。通过课堂现场教学,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项目,利用假期时间,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某些团队、小组或自己组织去开展一些与专业有关的活动,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三、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如何从烦琐的数理统计技巧转向数据处理的训练,教师的导向是第一位的,必须选择容易获得而且普及性比较强的统计分析软件,并在课堂教学和引导学生实践中广泛采用。
3.1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无疑是我们最好的选择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SPSS、SAS、BMDP、SYSTAT其功能固然强大,统计分析的专业性、权威性不可否认,但是对于没有开设统计学专业的院校这些软件并不常用,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作为一款优秀的表格软件,其提供的统计分析功能虽然比不上专业统计软件,但它比专业统计软件易学易用,便于掌握。对于《统计学》这门课程而言,利用EXCEL提供的统计函数和分析工具,结合电子表格技术,已能满足统计方面的要求。:
3.2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3.2.1在教学内容上,依据EXCEL的函数功能、电子表格功能、数据分析功能,结合统计学原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统计数据的搜集主要强调统计报表制度,在EXCEL环境应该更注重抽样推断,EXCEL提供的随机抽样工具使得抽样调查不再是十分复杂的技术,统计图也可以被广泛运用于对数据的描述。
3.2.2案例教学成为《统计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精选案例教学,比如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用几何平均数计算投资的平均收益率、运用标志变异指标考察投资组合的风险大小等。对于经管专业的学生,精选抽样推断、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对于控制产品质量,经营决策等方面的案例,深入浅出地介绍这些方法的基本思想、并用EXCEL进行分析。
3.2.3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合理评定学生成绩。对于《统计学原理》的考试,多年以来一直沿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这种考试方式对于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缺陷。在过去的《统计学》教学中,基本运算能力被认为是首要的培养目标,教科书中的各种例题主要是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这样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统计学》课程的过程中,为应付考试把精力过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这与财经类专业培养新世纪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是格格不入的。为此,需要对《统计学》考试进行了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试内容与要求不仅体现出《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以及推理能力,还注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创新能力。二是考试模式不居一格,除了普遍采用的闭卷考试外,还在教学中用讨论、答辩和小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组织形式。学生成绩的测评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提交的读书报告、上机操作和卷面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技能训练与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贾俊平.统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本文通过分析新经济时代对会计的影响与要求以及传统会计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对高校会计教学改革进行探讨,并提出了一些设想和建议。人类的会计活动是随着生产实践和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有什么样的经济活动就有什么样的会计工作,客观经济环境变了,会计活动必然随之发生变化,相应地会计教育也必然要发生变革。然而从会计教育的现状看会计教育界所能提供的教育始终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教育界与实务界似乎存在着一种隔阂,由此“会计教育改革”成为许多国家会计教育界关注的课题。
一、新经济时代对会计的影响与要求伴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世界经济正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工业经济悄然而坚定地走向以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和产业的信息化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不可逆转—一个全新的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进步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是当今人类历史上最具震撼力的革新,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彻底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生产方式。在这场不同于任何一次革命的变革中,传统的会计以及会计从业人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经济组织与管理的不断创新使会计工作的内涵更加丰富在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标准化、大规模生产已不能再给企业带来高额利润,企业管理中兴起了全面质量管理、全面成本管理、战略管理、战略决策等新的理念和管理手段,管理的变革极大地拓展了会计活动的空间,会计已不仅是信息处理系统,它更是一个管理控制的工具和手段,要求会计在营运资本管理、成本管理、战略决策、企业长远规划等方面出谋划策,会计工作的内涵更加丰富。
2.经济的全球化使得会计处理变得更复杂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了全球化趋势,企业活动的范围变大了,企业获利的渠道增加了,但与此同时各国市场的变化和风险又全部结合在一起,包括利率的变化、股价汇率的变动以及政治、经济等环境因素的变动,企业完全暴露在各种不确定性和变动的风险之中。因此会计又面临着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与核算,以降低风险和损失等难题,会计处理变得更复杂、更困难,留给会计人员选择和判断的问题会很多,因而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判断、分析与抉择的能力。
3.新经济时代会计人员必备的能力新的经济时代冲击着传统的会计,同时也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认为在新形势下我国的会计人员应具备以下几种基本能力。(l)终身学习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变革的快速步伐和知识更新的加速要求人们必须加强学习,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即应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作为当代的会计工作者面对不断变革的环境更应具备这一能力。而且作为一个会计人员除了精通本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学习相关专业的知识,诸如法律、证券、金融以及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另外随着中国的“人世”,会计人员还需熟悉Wl,0的相关规则与条款。(2)专业判断能力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会计人员已习惯于按照会计制度进行记账算账,而一旦会计规范变得更加灵活、可选择的空间增大以后,很多人也许就会不知所措了。随着改革的深人和“人世”的到来,企业的发展中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如产权变更、市场交易风险出现、汇率变动、资产无形化等等,这些都需要会计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判断力,以准确而合理地对这些变化进行会计处理。专业判断能力是专业培养、训练的结果,但从根本上说会计人员应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和较多的实践积累,这样才能从容地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3)沟通协调能力会计是为企业管理而服务的,同时也是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服务。现代企业的相关利益主体包括股东、债权人、员工、供应商、客户、政府等等,需要会计人员运用专业技能去正确处理和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因此会计人员要有较好的专业沟通和协调能力,包括通过书面的、口头的表达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等等。总之,新经济时代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显著变化,迫切要求我们的会计教育、特别是培养高级会计人才的高校会计教育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包括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内容的改良,同时也包括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革新。
二、传统会计教学方法的缺陷目前,我们的会计教育存在滞后于会计实践需要的现象,这其中教学方法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总的来看在高校会计教学方法中主要存在以下儿方面问题:
1.教学方式单一通过对部分用人单位的调查,我们经常得到这样的反馈信息,许多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到单位以后,面对纷杂的会计实务往往无所适从,甚至连基本的会计操作程序都不清楚。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我们的会计教学方式单一,会计知识的传授还停留在填鸭式的阶段,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和财会法规中所规定的操作方法,但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落后在会计教学中,至今还多是一本教材一枝笔的模式,有的虽然使用了电子教案,也仅仅是把黑板的内容移到了幻灯片中,并非真正把教学与实践,教学与现代化手段有机结合,这种单一、枯燥的教学形式明显不能适应会计操作性、实务性的要求,同时也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关的调查表明,教学手段落后、教法呆板是会计教学中较为突出的问题。
3.考评体系不尽合理考核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从某种意义上说考核的内容是一个教学指挥棒,对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具有导向作用,因此每一个专业都必须建立合理的考评体系。目前会计教学中的考核一般包括作业、实验及考试等环节,其中突出的问题是考核中单纯记忆成分较大,综合分析能力很难考核,这就不能很好地反映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因此现存的会计考评体系觅待改革。
三、深化会计教学改革的探讨
1.充分运用案例分析与多媒体教学如前所述,传统的会计教学中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学生缺乏对过程的分析和处理能力。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从根本上改变单一的传统教学方法,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运用案例教学,调动学生分析和处理专业问题的主观能动性。(l)搜集专业信息,建立财会案例题库。由于会计专业课程具有实务性、操作性强的特征,在会计的教学中,应充分引用实例,采用启发式或讨论式,让学生来分析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从而传授给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简单的告之以答案。对于一些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如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等,我们就要充分运用案例来教学。在我国加人WTO后,会计教育势必也要逐渐与国际接轨,我们应适应这种变化,积极搜集相关有效的案例信息,特别是涉外企业会计工作中弹性的有价值的案例,将它们加以整理、研究和分析,并与基础理论相结合,建立一些优秀的案例题库,付诸于课堂教学中。通过案例教学,将传统的灌输式授课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的讨论式,从而将结构式作业转变为非结构式的案例分析和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全面运用财务会计知识剖析案例、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2)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授课效率。即通过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投影机、计算机课件等教学手段,改进演示教学方式,使教学更加灵活、有效和充满吸引力。针对会计专业课程实务性、操作性强、业务单据品种数量繁多的特征,教师可根据会计实务操作程序制作一些具有会计专业特色的电子课件。将书中的文字叙述转化为实际操作中使用的单据、图表、流程等,让学生增添会计处理的感性认识,改变过去会计教学只停留在理性认识的层面上。例如《基础会计学》的凭证、账簿等章节比较抽象,学生开始理解时有些困难,教师可以提前制作出课件在授课时配合使用,学生在听课时,可以很直观地从大屏幕上看到凭证、账页及操作流程等,十分生动,使枯燥的、抽象的知识便于掌握和理解。另外,我们还可以把案例教学与多媒体手段紧密地结合起来,提高授课效率,增强课堂效果。
2.加强会计专业信息技术的教育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会计中应用广泛,这就要求财会人员能更新知识,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提高在财务工作中运用和驾驭现代新技术的能力,因而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运用技能必须成为会计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而我们现在的会计教育在计算机课程方面设置已显滞后,由于客观条件所限,不少学校仅局限于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或是简单地会计电算化培训,没能真正地把信息技术与财务会计有效地衔接起来。这对于培养学生在今后的会计工作中,运用信息技术分析和处理会计业务问题都是不利的,因而我们认为现阶段确实需要改革会计信息技术的课程设置,增设计算机应用的学习,特别是部分有实用价值的计算机会计的专业课程,如:实用财务软件课程、计算机信息系统课程、计算机会计管理课程和计算机审计课程等的学习。在开设这些课程时,学校也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相关的会计事务所、财会软件研发使用部门建立联系,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比如南京广播电视大学经济系与用友(南京)财务软件公司在实用财务软件课程和会计综合实验等方面进行了友好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益。
3.改进模拟实验的教学为了培养学生的会计操作技能,在教学中很多学校开展了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模拟实验,如专业课程实验、综合实验、毕业模拟实验等。这些会计模拟实验教学增加了学生对会计实务操作的感性认识,基本做到了理论知识与实际的结合,但由于各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同,模拟实验的发展程度各不一致,仍需要不断地改进和提高。(l)实验资料的编写与使用。目前,许多学校的会计模拟实验仍停留在手工模拟阶段,会计资料缺乏代表性、系统性,与实际相差较远。随着电算化在企业中的逐步使用,我们的会计实验教学也应增加计算机模拟实验项目,这就要求我们的实验资料既要适用于手工实验,也要适用于上机实验。而上机实验的会计资料要求较高,资料更加规范,更接近于实际,因此教师在实验资料的编写过程中,更要考虑周到、全面,对模拟企业进行整体设计,业务前后衔接,资料仿真程度更高,实现手工与上机的结合。(2)实验形式的设计。现在我们的会计实验教学比较强调会计核算,每位学生基本上是按照“凭证一账簿一报表”这一程序完成实验的所有内容。无论是专业课程实验还是综合实验,形式基本上都未改变,这样容易让学生感觉是在重复以前的实验过程,只是业务量、业务内容发生了变化,使学生失去兴趣。而在实际的会计工作中,则是分工合作的,我们的会计实验也可尝试分会计角色来安排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另外在实验中应增加审核、监督等以前实验所忽略的一些重要环节,对一些不规范、错误的凭证,让学生去思考、挖掘其中的问题。采取这种方式,可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组织能力,也更接近实际。(3)实验设备的配置。在进行会计实验时,需要一些必要的硬件设施。学校应逐步建立较为先进的会计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会计实验室的配置也应结合手工和电算化,让学生能够将手工实验与计算机实验紧密地结合起来,及时地发现问题,并能从计算机上体验到会计工作的乐趣。
4.重视社会实践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是会计教育的组成部分。现在由于实习环节中的一些困难,一些学校已取消了会计实习,完全靠模拟实验来弥补学生实习的不足。然而再先进的实验室也不能完全“模拟”会计实际工作的真情实景,而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要求是即刻就能上岗,因而在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前,会计实习仍然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考虑这个问题时,学校可以从多方面、多种途径来解决。学校可出面联系一些比较适合学生实习的单位,或需要使用财务人员的单位,让学生得到锻炼,增加就业机会,另外也让用人单位试用、挑选合适的人才。学校还可建立自己稳定的实习基地,特别是财会人员力量比较强大的一些学校可开办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咨询公司、财务服务公司等。一方面可吸引部分教师参与日常的经营管理,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及水平。另一方面,分期分批地安排学生实习,或吸收一些优秀的学生进行企业的经营管理,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企业的事务随时进行分析处理,边学习边实践,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另外,学校也可与企业、与社会进行联合办学,为企业培养他们所需的人才,同时也为学生实习提供便利。超级秘书网
5.改进考核方式为体现对学生应用能力、分析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会计考核时可不拘形式,在对基础理论和知识考核的同时,增加案例分析、小论文、上机实务模拟等方式以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在专业课程成绩评定中适当增加实验成绩、平时作业成绩的比重,并注重对实验过程的控制以及平时作业成绩客观评定,从而加强对学生应用分析能力的培养。
在研究生公共政治理论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对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知、信、行”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有助于深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理论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修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回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向前推动和发展的。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必须引导学生关注实践,在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2.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研究生是社会的高层次人才,相对于本科生而言,他们有更强的自我意识,面对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他们渴望由自己的眼睛来认识事物,通过对问题的独立判断来体现主体价值。因此,在研究生中进行探究式教学,在老师指导下,通过自己的研究,验证书本理论的正确性或用理论来解释、说明甚至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相对与教师单纯外部灌输而言,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有助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探究式学习的目标在于塑造大学生的完美人格,尤其强调学生的发展能力,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融合和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具体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①促使学生关注现实。如:通过对低碳经济、教育均衡、户籍改革等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和探究,增进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其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探究式学习改变了以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创造了能充分发挥创新潜能的宽松环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尝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③增强学生的科研能力。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围绕既定主题,积极参与并亲自实践才能完成相关研究。通过实践,学生逐步树立积极的科研态度,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过程,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并且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④增强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开展探究式学习,如要撰写某一专题的调查报告,学生必须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这就有效地培养了学生通过互联网、图书馆、人际交往等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开展探究性学习,学生的人际交往更加频繁,学生之间、指导教师之间、受访对象之间的沟通交流大大增加,增强了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⑥增强社会责任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的探究式学习主要围绕社会经济、政治或文化发展的问题展开,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更深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同时也更加关心社会的进步、祖国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大大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的学术权威取决于教师的学习经验、知识积淀和教育智慧。因此,探究式学习的开展对新时期的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良好的心理素质、深厚的人文素养、较强的教学研究和探索能力,才能对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进行有效的组织和指导。因此,探究式学习在教学中的深入实践,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此外,开展探究式学习还将促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逐渐掌握必要的现代教学技术,灵活运用各种信息搜索途径,以顺应学生的学习习惯,顺利地指导并协助学生完成对预定主题的研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探究式教学实践及效果
目前,研究生公共政治理论课一般都是大班教学,每个班的学生数一般在100人左右,有的高校甚至300多个学生在一个教室上课,大多数教师仍然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由于缺乏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难以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讲解,加之大部分教学内容在中学和大学都已接触过,因此在政治理论课上经常出现教师授课慷慨激昂,兴致盎然,而学生反应漠然的现象。虽然有一些教师尝试采用探究式教学,但由于缺乏具体可行的操作细则和科学的评价体系,结果也不尽人意。为提高大班条件下研究生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遵循了科学性、时事性、实效性三原则。科学性就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革中遵循教学规律和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特点;时事性就是紧跟时展脉搏,关注社会热点和学生关注的焦点;实效性就是能最大限度地达到教学目的。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仰,树立对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据以上三原则,我们在推进探究式教学过程中,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指导学生进行研究课题的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具有很强的时政性,学生对国际国内发生的最新事件和相关内容也最为关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时,注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中央近期重要会议文件及精神并从中选题,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深化学生对一些重要改革方向的把握和相关政策的理解。
2.分组研讨,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相对于本科生而言,经过多年的政治理论课学习和熏陶,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政治理论素养,许多研究生自主意识较强,对一些事情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也愿意和老师、同学们进行一些理论上的探讨。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学生关注的一些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进行讨论汇报。一般是5~10人一组,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推选出一名代表,在班级进行小组讨论汇报。学生对该项活动非常积极,许多小组都写出了较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在班级汇报时绝大多数小组都做出了较好的汇报课件,有的还链接有相关视频,有的小组在汇报结束后赢得学生长时间热烈的掌声。如食品工程专业的学生汇报题目有《从舌尖上的安全谈我国食品法规的完善和企业家道德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届三中全会及其影响》等,机电专业学生汇报的题目有《从嫦娥奔月看我国太空技术的发展及创新》、《从我国不同时期的主流歌曲的社会影响看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等,题目新颖,论点明确,论述充分,汇报时不仅语言流畅,有课件、相关视频,并且还设置了提问等互动环节,效果很好。课程结束时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98.7%的学生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好,加深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演讲能力,有的学生在调研问卷上写道:感谢老师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平台,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演讲,自己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3.改革考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