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风景园林建筑设计

风景园林建筑设计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25 16:11:2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风景园林建筑设计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风景园林建筑设计

第1篇

【关键词】地形;植物;水体;园林建筑设计

引言

风景环境中的自然景观要素在建筑设计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构成场所特征的重要因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素体现在: 地形是依托和根本,水体最具可塑性和表现力,植物是活力和生命的体现。因此,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如何更好地分析、解读自然景观要素是实现建筑与环境良好对话的基础。中国自古以来也有“天人合一”的生态环境观念,崇尚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

1、地形

地形在《辞海》中的地理学解释为“地貌”,地形限定了风景园林建筑的生成形式,如穴居建筑、台阶建筑、覆土建筑等。不同的地形对风景园林建筑的布局、功能及体量影响非常明显,是连接风景环境中所有要素的主线。

1.1 风景园林建筑布局及体形设计受地形的影响

我国传统的风景园林建筑多追求体量尺度上的“宜小不宜大,宜藏不宜露”,使得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这正是对待自然的谦和设计态度,即通过对建筑布局、体量的控制,尊重原有地形,因地制宜地进行建筑适应性设计。另外,传统建筑常借助廊的连接顺应地势而建,与地形和谐共处。

风景园林建筑应具有合宜的尺度、体量,并利用地形、地势、地貌及周围环境考虑建筑布局,灵活组织建筑内部空间的竖向关系,利用地形减小建筑的体量所产生的压抑感,保持与自然的平衡。如筑台、错层、跌落、架空等形式; 还可将建筑物的长轴沿等高线布置、采取水平延展的体量或者连续的界面处理; 可巧妙运用踏步、平台等形式,通过与地形的有机结合,形成尺度宜人、具有领域感的环境,使建筑生长于此地并成为地域性景观。

1.2 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以地形的视觉协调为依据

地形可被当做视觉要素来使用。从视觉角度出发,把建筑和地形放在一起时,构成了明确的天际轮廓线,因此对建筑的体量、外形轮廓与地形之间审美关系研究的重要性就非常重要。在考虑风景园林建筑设计时,必须深入研究这些关系,形成良好的天际线,这对环境的整体性设计至关重要。当地形的尺度远远超过建筑时,形成建筑以地形为背景,建筑形态与自然地形之间就是“图与底”的关系; 当地形的尺度与建筑尺度相接近时,要尽量使建筑配合自然地势,与地形相互协调。

地形既有利于建筑结合环境形成有序的空间序列,同时也可以屏蔽设计中的不利因素,因此在设计中可通过对地形的适当改造,引导人的观景视线,使其更好地服务于风景园林建筑设计; 还可对建筑群体布局进行适当分割和恰当分区,这不仅有助于满足功能上的要求,还可以减小单体建筑的体量,缓解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这些都是风景园林建筑对地形的回应。如果不考虑地形因素,一味追求建筑的新奇特,势必造成对天际线和整体环境乃至生态平衡的破坏。

20 世纪 90 年代兴起的地形建筑,立足于建筑与基地自然环境和场所精神的关系,探索人工建筑与自然地貌之间的模糊性,尝试形成建筑与大地重新统一的新形式。

1.3 地形坡度制约下的山地风景园林建筑设计

地形坡度对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的影响非常大,作为以坡地为显著特征的山地风景园林建筑是最为常见的建筑形式。在坡度较小的平坡地( 坡度在3%以下) 和缓坡地( 坡度 3% ~10%) ,建筑布置不受地形约束,可以取得日照朝向和较好的景观视野,土方量一般不大; 中坡地( 坡度 10% ~ 25%) 和陡坡地( 坡度 25% ~50% ) 地形能够提供俯视周围景观的制高点,对视线具有导向性和开阔性的观景特性,建筑群布置受到较大限制,建筑内部一般设梯级。日本美秀博物馆选址于自然保护区,建于山腰陡坡上,建筑高度限制在 13 m 以内,80%的建筑面积埋于山体之下,与地形环境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建筑面向宽阔的湖山景色( 图 1) ; 而地形凹地则给人以内向和领域归属感,有利于形成安全稳定的生活状态。

图1 日本美秀博物馆

地形坡度还可以疏导风向,从而影响建筑及场地的通风情况,这对于山地风景建筑设计尤为重要。可以通过 GIS 对地形地势进行分析,再根据某一类用地的坡度指标,在场地内形成此类坡度用地的适用范围,确定适于建筑、道路、广场等用地坡度的地域。

建筑设计的初始阶段,必须先对地形进行分析研究,通过解读分析,把握场地的结构特征,才能从宏观上及技术层面与地域环境、气候等自然因素实现良性契合。

2、植物

植物是风景园林建筑场地环境中重要的自然要素,不同的植物在大小、形态、色彩、质地以及所体现的性格特征上都有变化,它们丰富多彩的效果使得植物在整个风景园林环境中成为最富于变化的因素之一,尤其是在生态环境备受关注的今天,绿色植物更应借助于各种技术手段融入建筑设计。

2.1 植物配置影响建筑布局和空间建构

在风景环境中,设计应尽可能不破坏植被以维系原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基于此,建筑布局要紧凑以避免占据过多的绿化面积。同时,建筑物的布局还应灵活多变,与基地环境和自然植被相适应。

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应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的接地面从而保护自然生境。同时,建筑外环境中可修建平台等架空方式以此减少对土方的挖掘,也体现了对自然场所生态系统的尊重,能够达到风景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目的。合理、适度的植物配置也能分隔、限定、建构和完善建筑外部空间界线和范围,增强空间连续感和整体感等。作为软性的设计素材,乔木、灌木、草地等都可衬托硬质界面的风景园林建筑,丰富建筑的质感和色彩,协调不同的建筑立面和地面铺装处理等,形成宜人的风景建筑环境。同时,树干则如同支柱,以虚体的方式限制空间。

2.2 植物特征提高建筑的审美效用

植物要素具有把人、建筑、大自然联系起来的能力,具有对建筑形体及其他视觉要素统一起来的作用。从美学的角度看,植物通过季相变化的生长特点能够使建筑具有层次丰富的动态变化,可以在整体环境中将建筑形体延伸到自然风景中,也可以把室内外空间联系起来,在整体环境视觉审美设计中起到协调的作用。

设计中通过在建筑物屋顶、墙面以及外环境中种植植物,不仅可以遮阳,而且能够使建筑物与风景环境融合,产生建筑与植物一体的天际轮廓线。植满草皮的坡屋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建筑物的体量,让植物自然衍生在屋顶上,使得建筑与环境形成统一的视觉关系。

2.3 植物群落修缮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植物的多样性有利于保持环境生态平衡,同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也能够改善建筑环境的微气候条件,达到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的目的。建筑设计还可以通过增加绿地面积和绿量进行生态补偿。法国普罗旺斯的一处生态建筑( 图 2)的垂直花园通过合理的搭配种植,满足了气候、季节及植物观赏性的要求。花园底部是下层植被―――蕨类植物、矾根属植物、冷水花属植物等; 再往上是易在岩石斜坡上生长的植物―――岩白菜属植物和景天属植物; 最高处是完全暴露在岩石上的植物―――松柏类、小檗属植物和枸子属植物。绿化良好的保水性和蓄热性缓解了空调热负荷压力。

图2 法国普罗旺斯生态建筑

屋顶花园、垂直花园等竖向绿化能够解决建筑用地与绿化面积的矛盾,减少雨水流失,改善建筑微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结合竖向绿化系统的建筑设计,应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特征和地理环境,对建筑的结构形式、构造方式及外墙材料等进行合理的选择,并要充分考虑设计施工中可能出现的植物移植等问题。比如,吸热性过强的材料可能导致植物周围温度过高而死亡,过于光滑的面砖不利于某些植物的攀爬。

3、水体

水对人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为人服务的风景建筑设计应包含亲水设计,在其中可以充分运用水的空间美学及精神功能,通过水的循环利用、雨水收集等方法补偿生态环境,增强生境营造。

3.1 建筑与水互为“图―底”,布局灵活

水体具有较大的景观价值,以宽阔的水面作为背景,建筑漂浮其上而产生建筑和水的融合,在风景建筑设计中是常用的手法。著名的水城威尼斯因为“水”而使得整座城市成为风景的建筑( 图 3)。

图3 威尼斯水上建筑

人是向往水的,设计中应体现人与水最适合的关系,这就需要结合建筑的点景、观景等功能进行设计。建筑群体外部临水,呈开阔、外向的空间布局,建筑在水面的衬托下向外伸展,视野开阔、流畅。

滨水风景建筑设计中,首先应关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质和量的保护,充分发挥亲水或临水陆地的有益条件,弱化建筑尺度,虚化建筑界面以减少与自然的矛盾,在空间处理上与水体建立良好的协调关系,使建筑场地在规模和视觉上达到最为合理的存在状态。

3.2 利用水的可塑性构筑空间逻辑

丰富而有特色的水体能够为空间增添活跃的气氛和效果,也能够引导和组织建筑空间。

水体呈点的形式时,应灵活考虑水与建筑尺度的关系。点水既可作为庭院空间的中心景观,也可作为建筑入口的标志景点。在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整体布局中,新馆巧妙地借助尺度合宜的水体,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将各类建筑要素穿插起来,柔化了生硬的建筑材料,并形成良好的交通组织( 图4) ,建筑与水体相映成趣。

图4 苏州博物馆

水体呈线性时,往往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从而可以引导人的视线,步移景异,体现了风景建筑空间的序列。设计中还可利用线状水体来组织空间的韵律和节奏,利用水体的宽窄、岸线的曲直和水体的不同形态求得变化,形成开端、发展、和结尾的丰富空间层次。通过线状的水将不同的风景建筑及空间灵活相连,这样就起到了脉络的作用,建筑也成为水体引导下的景观。

水体呈面的形式时,一般作为建筑背景将风景建筑及景观衬托出来,这时建筑群体包裹水体或被水体托付。建筑可以以水面为中心布局,建筑环水而建,通过水面的向心性被连接到一起,使得建筑之间关系拓朴有机,耐人寻味。

总之,水景建筑空间的设计,首先基于建筑的功能和空间逻辑,在此基础上再从体量、尺度等环境点具体考量; 研究水位与地形的关系使岸线优美,与用地建筑完美契合。

3.3 利用水的文化特性赋予建筑场所意义

水是文化的起源,世界上的文明古国大多是在江河流域诞生的。一片引人入胜的水面无论置身其中抑或极目远眺,都会愉悦人的身心。水在中国古代,始终被认为与万物生命有很大关系,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水能够营造空间氛围,可以赋予建筑以精神上的象征意义,给建筑增添灵性。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中对水的处理从形到意,追求着自然韵味,满足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促进了生态、人文的有机聚落的建立。

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水体的利用可提供开放通透的视线,产生柔和宁静的感受,强化建筑的场所意向,给人们以认同感和依赖感,产生审美意境和共鸣,水的视觉和实用功能得到了最为充分的运用。湖南一滨水风景建筑( 图5), 建筑埋入山体中,与山体、水体、自然植被等自然环境融为一体,随着时间的流逝,绿色攀缘植物会将建筑全部隐藏起来。

图5 滨水风景建筑鸟瞰

4、结语

风景园林建筑具有观景和点景的双重功能,一方面它为人们提供欣赏风景的场所,同时它本身也是一种景观,融于风景园林环境中成为被欣赏的对象。设计中既要考虑到场地整体环境对它的影响,又要考虑到建筑会反作用于环境,因此要建筑有度,合理考虑建筑的布局、空间、形体及材质等。理想的建筑应该与自然相协调,尊重地形、水体和植物等要素,减少土方量,避免对现有生态格局的干扰,成为风景环境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李爱国. 风景建筑设计对自然景观要素的解读及回应[D]. 南京: 东南大学,2005:16.

第2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地形;植物;水体;应用

人们物质水平不断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们精神文明的需求。对于人们的居住环境,尤其是当下城市化建设中,人们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的需求,更需要通过风景园林建筑来优化居住环境,提供人们更好的居住体验。而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需要充分的考虑与利用本地的地形、植物与水体情况,做好各要素与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达到更好的环境建设。

一、地形因素

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地形因素是基本要素之一,一方面包括丘陵、平原、草地、山地、山谷等不同的大地形,另一方面也包括坡道、平地、台阶、土丘等效的地形状况。地形与外在的环境状况产生直接的关联,会影响局部区域内的美学状态,影响在该空间内的人类的体验感受,同时也会对区域排水、土地运用、气候变化与景观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对于园林的选址产生一定影响,成为了参考因素之一。地形对景观园林中的自然要素设计运用也提供了一定决定作用,相关园林设计要素较大程度的依赖了地形状况。地形属于环境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与空间中各要素产生了紧密的联系,因此在景观园林设计中不得不考虑其因素影响。平坦地形可以有效的达到区域的统一协调功效,而波动起伏大的地形则可以对区域环境进行一定分隔功效。

在风景园林建筑的设计上,需要讲究美观协调的效果。如果要达到协调就需要让整体效果避免突兀,保持较为和谐的状态,让园林设计与人们日渐高涨的审美能力匹配,让风景园林建筑符合自然美的同时又达到人工美的优良状态。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地形的影响性较大,属于设计中的基础元素,不可以随意的变更与拆除。最好的风景园林建筑设计要降低建筑成本,因此最好与自然状态融合在一起,保持较为自然的状态。如果存在个别的突兀地形,可以进行局部性的修理,从而达到整体的协调,让整体设计与地形环境保持较为自然和谐,提升视觉效果。如果在设计中存在起伏大的地形状态,最好不要开展人工采挖,这样会导致原有地形的破坏,同时会提升建造成本。因此要充分的做全局考虑,分析地形价值,做有效的借势利用来构建对应的亭台楼阁,有效的运用起伏大的突兀局部,从而让地形与整体环境融为一体,保持自然条件与人工建造融合在一起,确保整体的和谐美。

二、植物因素

在风景园林建筑中需要对风景尤为突出,让植物成为其中的重要元素。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园林建筑风格,而后依据风格来匹配对应的植物搭配。园林景观设计中需要确保植物相对完整,对于原有的植物尽可能少的做翻新或者更改,这样可以减少建造成本。通常情况下园林中的绿化面积会相对较少,因此具体的景观设计会相对受限。如果要改善这个问题,需要在原本的植物结构上添加部分没有冲突的植物种类,这样可以保证植物的丰富性,同时也可以保持植物间较好的融合状态,提升风景园林建筑中的绿植元素,降低设计中的生硬状态,提升整体设计的活力。

植物属于风景园林建筑中的组成部分之一,但是可能会比建筑本身与流水设计内容稍显不重要,然而也会提升视觉效果。需要适度的提升植物的多样性,这样可以有助于整体视觉中一年四季都会有较好的植物视觉效果。建筑在室内与室外都可以运用植物配置,这样可以有效的提升视觉效果的流畅性;植物的配置中需要与本地的风土人情保持较好的融合,植物选择保持科学合理性。针对不同地方要采用差异多样性的植物,从而有效的在不同时期有植物开花结果来展现植物的丰富性。此外种植方法上需要保持层次性处理,提升视觉美感。

植物属于设计素材中相对软性的部分,一般草地、灌木与乔木都可以达到对硬质建筑较好的映衬作用,让建筑环境本身具有更多元的色彩与质感,通过合适的设计来让风景园林建筑保持更好的视觉效果。可以让建筑相对生硬的外立面保持一定弱化作用,例如可以在外墙运用一定植物,可以达到美观与绿化效果,同时可以达到整体环境的保护,打破原有建筑物给人的生硬与沉闷视觉感受。同时绿植本身的颜色都可以有更强的生命力、希望等文化象征意义,从而达到给人的较好审美共鸣。随着季节的变化,不同的植物配置可以有效的让风景园林建筑赋予更好的自然气息,保持整体环境的动态变化状态,让建筑更好的融合在自然风景环境中,形成室内与室外环境的联合,提升整体视觉的直观感受。

三、水体元素

现代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渗透一定亲水设计可以有效的提升整体视觉效果,要充分的做好水资源运用,达到生态环境的完善,营造出更和谐与美感的视觉环境。首先,水体可以为风景园林建筑提供一个相对广阔水体背景景观,建筑会倒影在水面,从而形成一种相互融合与呼应的状态,形成一种风景中的装饰作用。例如世界闻名的威尼斯则是较为著名的水体设计,将水体与建筑做较好的融合,建筑的保持一定临水小,可以有效的提升建筑本身的视觉开阔性,达到景观的点缀功效,扩展建筑的空间。其次,水体元素运用可以有效的为风景园林建筑设计赋予一定文化意义。在全球的文明古国,大多都与江河湖海有紧密联系,因此而逐步诞生城市。水域可以有效的让人在景观中保持视野的开阔,提升心灵的愉悦感。在中国文化中,水与万物的生发也有密切联系,该文化之下水体不仅提升了空间布局的整体氛围,同时也可以达到精神文化层面的意义赋予,有效的让建筑充满灵性效果。在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设计中,水体运用必不可少,从外在的形到内在的意都得到了充分运用,提升了设计本身的自然韵味,同时也是为了保证建筑中人类活动的正常所需,让自然生态与人文环境进行有效的融合。在中国传统意蕴中,水至柔至刚、百变灵动,有着强烈的人文内涵赋予,因此建筑中运用水体元素可以有效的提升人文特色。在具体的设计中,还可以融入人们日常的水体感受习惯,尊崇人文特点,让水体设计赋予更强的人性化,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与感受,让视觉等多种体验感受得到优化提升,这样可以提升水体元素设计的价值。

四、结束语

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会通过建筑与景观的融合来提升整体功用c视觉美感。首先,可以提供使用者较好的风景景观效果,其次,又要让建筑本身的功用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要达到整体设计的合理性与融合性。地形、植物与水体是整个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基本元素,由这三要素的组成可以提升整体景观效果。具体操作中要尽可能的保持原有自然环境特点,减少破坏与人工操作,让建筑与自然风景保持较为合宜的协调美感。

参考文献:

[1] 胡颖.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地形、植物、水体的应用分析[J].房地产导刊,2015,(13):266-266.

第3篇

建筑按功能用途不同,一般分为三大类型:1)工业建筑;2)农业建筑;3)民用建筑。按使用功能不同,风景园林建筑一般可分为五大类型[2]:1)环境小品类;2)游憩类建筑;3)服务类建筑;4)文化娱乐类建筑;5)管理生产类建筑。

(1)系统关系。从系统分类角度,风景园林建筑既属于建筑系统,同时也属于风景园林系统。2)本质关系。风景园林建筑和建筑从本质上去审核,两者则是一般与具体,普遍与特殊的关系。3)内容关系。风景园林建筑和建筑从所包含的内容上,两者又存在一定程度的互含关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2建筑功能比较景观作用主要有[3]:

(1)点景:即点缀风景,形成景观构图中心或主题,创造最佳风景画面。

(2)赏景:即观赏风景,为观赏者提供最佳观赏点和观赏视域以及观赏环境。

(3)引景:即引导景观视线,组织游览路线,创造最美动态序列景观。

(4)丰景:即丰富景观层次,组织划分空间,提升艺术效果。风景园林建筑在功能要求方面还具有多元化和多重性的特点。在用途类型方面,风景园林建筑主要满足风景园林中游人各种活动的使用需求,具有特定的服务对象和使用范围,表现出与其他建筑类型共有的单一性特征。但在具体使用需求方面,不像其他建筑类型那样相对比较单一,而表现出多向性的需求特征,既有餐饮、商业方面需求,也有文化、教育方面需求,也就要求有多种用途类型的建筑与之相适应,这正体现出功能多元化的特征。此外,风景园林建筑的这种多向性需求特征,往往也要求同一座建筑身兼数职,在满足主要的某方面使用要求的同时,兼备其他多重功能,体现出功能的多重性特点。风景园林建筑的功能要求更加动态、灵活。在使用过程中,风景园林建筑的使用环境、使用性质、使用人群,由于受到多种动态因子的影响,如季节气候变化,游人量大小变化,活动需求变化等,经常呈现不稳定状态,表现出功能上的不确定性和动态性,不像其他建筑类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在功能使用上也就要求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与这种动态变化相适应。

3建筑技术比较

建筑技术是建造房屋的手段,包括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施工和建筑设备等内容,它是建筑得以实施的技术保障。风景园林建筑表现在技术上的特点是小而精,全而细,新而巧。就结构技术而言,正因为风景园林建筑功能的多样性、多重性,基址的灵活性、复杂性,景观的艺术性、丰富性,使得几乎所有的结构形式在风景园林中都有用武之地,从传统的砖、木结构到现代的钢、膜结构,从梁柱体系到空间网架,甚至充气结构,在风景园林中都有应用。在施工技术方面,由于风景园林建筑分布比较开散,规模较为小巧,艺术要求高,不便于机械施工,很多部分都是手工制作,所以特别强调手工工艺与装饰效果,有利于增加人的亲和力,淡化机械生产的冷漠感,雕梁画栋,塑竹塑石,举手投足,均为艺术境界。再由于结构与装饰同构的特性,风景园林建筑对工艺水平要求更高、更精、更细,一般工艺中的粗活,在风景园林中则变为精细工艺,如清水混凝土和清水砖墙表面的处理,以及带有装饰线脚梁柱,都要求非常精细的施工工艺。在材料应用方面,风景园林建筑强调就地取材,因材施用,不拘一格,突出材料的原始美感,追求特殊质地的艺术效果,突出地方特色,彰显个性风格。

4建筑艺术比较

风景园林建筑由于其环境空间的特殊要求,相对于其他建筑类型而言,在艺术上有独到的魅力,特别突出自然美、意境美、动态美、和谐美、生态美的艺术效果。

5建筑设计比较

(1)综合性。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的综合性很强,横跨多门学科,不仅要求掌握自然科学方面知识,还要求有很深厚的人文方面知识;不仅要求具备建筑设计方面的知识,还得通晓风景园林方面的知识以及城市规划方面知识。它所涉及的建筑类型极其广泛,除了常见的建筑类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类型,如动植物园,因此要求有特别广泛的知识背景。

(2)艺术性。风景园林建筑设计要求有很高的艺术素养,强调作品的独创性和艺术性,突出景观功能,追求诗情画意,是多种艺术融合的综合体,设计中要求利用一切可能艺术形式、艺术手段、艺术规律及艺术观念,进行艺术创作,增加艺术感染。

(3)自然性。风景园林建筑大多立足于自然环境中,是特定自然环境限定出来的产物,是人类接触自然、了解自然的窗口,设计要求有丰富的自然知识,通晓自然规律,善于因借一切自然景象,树木花草,山石水土,风雨雷电,阴晴阳雪,月光云影,都是风景园林建筑的构成要素,尽可能利用自然元素,展现自然的原生态,强调与自然的相生共融,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4)开放性。风景园林建筑的使用具有广泛的公共性,要求满足所有人的使用要求,体现社会的公平性、便利性,因此,也要求设计的开放性,通用性,保持设计方法的开放,设计过程的开放,设计观念的开放,让公众参与设计,群策群力,尽可能让更多的人使用方便。

(5)灵活性。风景园林建筑由于功能的多样性,环境的多变性,使用的通用性,因而要求设计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有法无式,随机应变,要求功能的灵活,空间的灵活,景观的灵活,以适应所有使用环境的动态变化和随机变化。

6风景园林建筑的特点

(1)巧于立意。风景园林建筑历来注重艺术意境的创造,巧于因借,奇思妙想,或借诗画情意,或借四季之景,或借天象时物,抒怀,赋予建筑恰当的主题思想,达到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常常通过建筑题名、匾额、楹联,点染主题,诠释意境,言简意赅,意美境远,进一步深化建筑主题,丰富建筑文化内涵。

(2)恰于选址。相地合宜,构园得体,这是前人总结的造园法则。选址立基是建造风景园林建筑的重要环节,恰当的选址,可谓是事半功倍之效。无论是从建筑功能出发,还是从景观要求角度出发;无论是风景点的营建,还是景观序列的组织,都要仔细推敲基址位置,以求达到最佳造景效果,最大限度发挥建筑的使用功能,与环境场地相得益彰,于自然景观锦上添花。相反,选址不当,往往会破坏原有景观价值,影响建筑营运。

(3)妙于布局。风景园林建筑的布局讲究因地制宜,随形就势,随曲合方,不循规蹈矩,而巧于因借,善于利用自然地形、地物及天象,甚至其他一切可用之物,配合有致,得景随机,参差错落,灵活多变,曲折幽深,小中见大。

(4)精于体宜。风景园林建筑在景观构图中举足轻重,其体量大小往往是景观艺术的关键,决定风景构图的画面效果。空间境域不同,尺度大小各异,山颠、水边、树林、花际,都要因境随机,整体考虑空间环境的尺度大小,仔细推敲各自的比例关系,恰到好处,画龙点睛。

(5)特于造型。风景园林建筑追求很高的艺术境界,对于艺术来说,没有个性,就没有生命力,就缺乏艺术感染力,艺术作品讲究的就是作品的独创性。因此,风景园林建筑的造型,就相当于特定环境、特定场地、特定时代孕育出的特色作品,不拘一格,突出个性,突出内容、彰显文化、彰显技术,与环境和谐共生。

(6)便于使用。方便使用,满足一定的功能需求,是建造建筑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建筑优劣的重要指标。风景园林建筑的成败,最终体现在功能的满足程度,只有既满足游人活动需求,又满足景观艺术要求的,才是最合用、最优化的作品。

(7)美于天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是风景园林建筑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营建风景园林建筑的最高法则。构园无格,有法无式,无论采用哪种格局,哪种形式,哪种技术,或怎样独特,怎样艺术,怎样方便,最终只有达到自然天成的效果,形成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才可成为上乘之作。

第4篇

一、高职背景下《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模式定位不明,未能摆脱本科模式

园林专业于高职院校多为近年新办专业,在较短时间内,未能形成完善的教学模式。在专业开设之初,大多参照农林类院校的教学模式,包括教材的选择、内容的制定、考核的方法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虽对实训环节有所偏重,加入项目化教学理念,但整体仍未能摆脱本科园林专业教学模式,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未能体现出高职教育的职业化特点,导致教学成果与学生岗位技能所需严重脱轨。

2.内容定位过于庞杂,与所设课时量不对等

《园林建筑设计》本身是一门集技术、艺术、工程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其课程内容涵盖范围极其广,而在大多高职院校园林专业,该课程所占学时少,周期短,基本在一学期内设置60-90学时之间,且在整体课程体系中亦没有相应的前期基础课程引导、后序课程强化巩固,要想通过这短短一门课的学习达到培养具备园林建筑设计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的的人才目标,该课程所承担的内容量便会过于庞杂。这导致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筛选教学内容、安排实训环节时常常陷入两难,无法均衡顾及知识、技能、应用等各方面的目标需求。学生也往往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把握重点,对该课程的知识获取止于表面。

3.实践教学内容定位模糊,脱离市场需求

现《园林建筑设计》课程多采用项目化教学,在项目类型选择和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由于自身接触一线园林建筑设计项目不多或类型单一,无法精准判断市场对高职学生的市场需求,而一门课程的教学一旦脱离市场需求,无论运用何种先进的教学理念,都将趋于形式化。

二、应对措施

1.明确高职教育市场定位,严格制定课程标准

教师在制定《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标准、编写教学计划之前应当进行充分地市场调研,园林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定位有着清晰的认识,就是“干本科生不愿干的,中职生干不了的”。在选择教学内容、安排单元模块时,结合高职教育特点,侧重工程技术、施工管理、计算机辅助设计表达等实操性强的内容,避免填鸭式理论灌输,提升学生可用性强的职业技能。

2.优化组合,建立园林建筑设计相关课程体系

从《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及本身特点出发,教师要想完成全部的教学目标,必须将前期课程与后序课程与之结合。从课程设置上来看,《风景园林艺术原理》、《园林制图》、《风景园林测绘》、《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基础课程,在编写教学计划时可加入园林建筑案例解析、测绘、软件效果表达等内容;《景观材料与构造》可作为专业课与之同期开设,让学生能在两门课之间理论联系实际;此外,还可开设相关选修课,如《中西方园林建筑史》、《景观建筑赏析》等,进一步完善园林建筑设计相关课程体系。

3.强化项目化教学,提升学生自主性

为防止项目化教学流于形式,教师应当精心设计教学全过程,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在项目推进全过程,学生不断遇到问题、提出疑问、案例筛寻、对比分析、重新优化,使之在全面直观的方法和反复试验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储备知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充当项目甲方的角色来引导设计方向,同时适当给予针对性的案例简介和技术支持,为学生及时补充养分。

三、结语

第5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建筑设计;植物景观;

在风景园林建设中,园林绿化建设的地形是依托,而园林的生命力则靠植物来表现,水体充分体现了景观建设的灵活性。在风景园林设计重,合理利用这三个要素,以更好地反映景观和环境之间的良好沟通,使风景园林以更自然的形式,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和谐的生活环境。

一、地形在景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在园林建设过程中的地形元素是一项最基本的元素。地形和建筑有效结合有利于直观地反映建筑与自然的和谐。

1、建筑布局受地形影响

传统园林建筑建设是要考虑是否可以周围的环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合理和适当控制建筑布局,尽量使用原有的地形,因地制宜地进行景观设计,使景观建筑和地形达到和谐。现代的景观建设,不仅要考虑到地形,还要考虑到周围的环境,采用半埋或嵌入的方式,有效利用周围的环境。例如西湖博物馆就很好的利用地形的组合进行了布局修建。西湖博物馆位于西湖风景名胜区的中心位置,大部分的建筑在地下,顶部为独特的大片绿地,与西湖的景色相互交融,设计独具特色。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园林建筑应具有适当的规模,体积,并利用地形优势和周边环境,仔细考虑建筑的布局、结构和灵活的利用室内空间之间的垂直关系,同时考虑利用地形减少认为建筑带来的压抑感,保持与自然的和谐。

2、地形的视觉协调因素

地形可作为视觉元素在视觉上反映建筑景观。从视觉的角度来看,地势和建筑一起,构成一个明确的天际线,所以地形建筑的轮廓之间的协调是研究景观设计的重点。天际线景观和地形形成对环境的整体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当地形的尺度远远超过建筑时,形成以地形为背景,构建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当地形和建筑规模没有太大的区别时,应该努力实现有效的整合架构和地形的连贯的建筑景观的。

沙漠景观设计是模仿山的自然形状,形成了明确的建设和垂直增长,与沙漠平板和横向延伸的背景形成鲜明对比,但在建材和颜色与沙漠地形是非常的和谐统一。地形有利于建筑与环境的有效整合,同时也可以掩盖建筑设计的不利因素,可以设计使地形适当的变换,视觉定位引导人们更好地展现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上的优势。

3、地形坡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地形坡度对景观建筑设计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以坡地地形来说,山地景观设计是最常见的建筑类型。在坡度较小的山地上,地形对建筑设计的限制很小,建筑物的设计可以很好的利用太阳光的照射方向和良好的视野。地势较高的坡,可以提供高地上俯瞰周围景观,但建筑物的布局将受到很大的限制,通常设置台阶。日本的美秀美术馆就是利用陡峭的山地的建筑设计理念进行设计。博物馆建筑物高度限制在13米以下,80%的建筑体掩埋山体下,与地形紧密结合的,面对着美丽的山丘、湖水风景,建筑物的整体设计也有利于稳定生活状态的形成。

斜坡地形可以有效地分流风向,所以要将通风效果放在设计中考虑,山地风景建设对于这个因素的考虑也尤为重要。在建筑设计时,应仔细根据现场不同的地形坡地分析地形,坡度指标,确定适当的道路,广场的建设,或施工建设。在景观建筑的建设应充分了解地形,以形成建筑物和地形的协调统一。

二、植物在景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园林植物是园林景观环境的一个重要的自然因素,在景观建筑设计中,应考虑到不同的植物在大小,形状,颜色和生长习性方面的改变。生产出的各种效果,使整个环境是富于变化的景观。

1、植物搭配对景观建筑的影响

风景景观的设计,应该尽可能平衡的环境,不破坏原植物和生态系统。因此,应当避免建筑物侵占绿化区域,从而使整体建筑适应环境和自然资源。景观建筑设计应以保护环境和建筑物的尽可能占地面积最小化。

2、植物的加入提升了建筑的审美效果

植物能把人、建筑、自然联系起来的能力。从美学的观点来看,通过季节植物的特性发生变化,使得建筑物具有层状,丰富建筑物的动态变化,可以被扩展到整个建筑的自然景观,还能把室内和室外空间联系成一个整体。在视觉美感设计起着协调作用。

乔木,灌木,具有稳定的整体美观效果和生态意义。可以生长在建筑物的屋顶及外部环境中,不仅可以享受凉爽的树荫,它可以更好的使建筑和环境联系在一起。加拿大战争博物馆在利用植物与建筑一体化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将建筑物对自然的影响缩减到最小。

3、植物群落在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植物群落对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起到很大的作用,也有利于植物保持生态平衡的多样性。植物蒸腾和光合作用,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环境湿度,降低建筑能耗。法国普罗旺斯的垂直花园通过合理的植物搭配,满足了气候以及植物观赏性的要求。

三、水体在景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水对人们有较强的吸引力,“以人为本”的风景建筑设计应该包含水体的设计,这样更能增强建筑环境整体的氛围,以及风景建筑设计的美学效果。

1、建筑与水的和谐统一

景观建筑设计,水景观价值的更大。在广阔的湖面,使建筑物漂浮在水面的设计理念在表面上是常用的景观建筑设计技术。在景观设计时,利用建筑景点和观景的效果进行设计,建筑的临水,具有开阔流畅的观赏视野。著名的威尼斯水城就是因为水文明,而使得整座城市成为风景的建筑。

2、水的可塑性

水的独特性可以被添加到建筑空间中活泼气氛和效果,还能组织和指导建筑设计呈现多变的风格的景观。水体成点性时,你应该考虑水与建筑的关系的规模。苏州博物馆的总体布局是采用适当的规模水体的巧妙布局,把各种建筑的类型穿插起来,水和建筑相呼应。

当水是线性的,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可以引导人们的视线,反映了景观建筑空间的顺序。设计可以利用线性水体分配和节奏设计建筑的空间,形成空间结构丰富的空间结构,灵活的连接园林建筑和空间。利用水向下的规律,可以在景观设计中加入喷泉,但是大的喷泉不仅消耗能量,还影响整体美观效果。所以一般会用小喷泉。

结语

建筑和景观是风景园林景观建筑兼具的特征,它既可以为人们提供欣赏到风景秀丽的景观,也可以充分考虑到建筑物的实际功效,促进建筑设计的合理布局架构,使之与自然环境实现和谐统一。我主要从利用地形、植物、水体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景观建筑应该尊重地形因素,植物和水在自然界中协调,尽量减少占用土地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使自然景观与建筑融为一体的自然格局。

参考文献:

[1]刘飞.浅谈园林景观建筑设计的方法与技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2)

[2]丁向刚.园林景观建筑设计方法与技巧初探[J].山西建筑,2010(06)

[3]庞立峰.浅谈园林景观建筑设计方法与技巧[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02)

第6篇

【关键词】园林设计;景观建筑;设计方法

一、园林建筑分类

1)庭院建筑:凡是能围合成庭院空间而形成相对独立或独立的庭院的建筑。

2)风景游览建筑:园林景观建筑大部分都属于这一种,具有实际的使用功能。

3)交通建筑:凡是在游览路线上的码头、桥梁、阶梯、道路等。

4)城市景观建筑:城市小品、公交站点、城市雕塑等其他具有风景园林功能或风景园林范围内的建筑。

5)建筑小品:包括,露天陈设、家具、点缀物。

二、园林景观建筑的作用

园林景观建筑的作用主要包括观景、点景、组织游览路线、限定空间等作用,下面简单的介绍这些作用:

1)观景:就是观赏风景,把建筑物设计为观赏景观的场所。作为观赏园内外景物的场所,―栋建筑常常会成为画面的主题,而游廊和一组建筑物相连成为景物的观赏线。所以,它的朝向、位置、封闭或者开敞等处理,都是取决于观景的需求。

2)点景:就是点缀风景。建筑与山水、其他建筑或与植物,甚至建筑本身组成的风景图画。通常情况下,这些建筑物都是这些画面的重点,也是优美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的建筑物一般会成为景观中的构图中心。然而城市景观或风景园林的风格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取决于建筑的风格。

3)组织游览路线:园林建筑往往有着起承转合的作用,当人们的视线接触到某处优美的园林建筑的时候,游览路线就会十分自然的延伸。利用道路同时结合建筑物的穿插,制造出一种步移异景、一步一景,有着导向性作用的动态观赏效果。

4)限定空间:利用以建筑物为主或者建筑围合成一系列的庭院,加上水体和山石花木,把景观划分成不同的空间层次。园林景观常常用一系列的空间变化巧妙安排给人以艺术的享受。以建筑构成的各种形式的庭院及门、圆洞、花墙、游廊等恰是组织空间、限定空间的最好方法。

三、园林景观建筑设计的主要原则以及实际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实际的规划设计中需要认真分析,加强研究,突出强调园林景观建筑的自身特性,关注园林景观建筑设计的内容与原则,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需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强化风景园林的环境效果与景观品质。

3.1园林景观建筑设计的主要原则:

1)园林景观建筑自身的尺度感十分重要,需要注意推敲踏步、门、窗、廊道、墙身、栏杆等各个部分的尺度与建筑整体的关系,给人舒适感;

2)对于规模大小不同的风景园林,由于园林建筑的尺度感要求不同,所以比例也有所不同;

3)园林景观建筑存在观景和被观的不同,它的尺度处理在内外空间的过渡与联系方面,需要注意根据不同视角、视距的差异去设计;

4)园林景观建筑的比例尺应该和周边环境如植物,设施等的形态及大小相协调。

3.2在实际的园林景观建筑设计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设计者需要丰富空间层次与序列,这是园林景观设计的总原则之一;

2)需要注意园林建筑空间的流通和渗透,如相邻空间的流通和渗透、室内外空间的流通和渗透等;

3)在建筑的布局与空间组合中需要注意加强对比,如体量的对比、明暗虚实的对比、形式的对比等。

四、园林景观建筑的设计理念的运用

4.1生态景观理念的运用

园林景观设计的实质就是对户外空间和土地的生态设计。然而从更深层次上说,景观设计是人类生态系统的设计。这意味着我们的设计需要尊重物种多样性,尊重自然以及顺应自然,最大程度上的减少对资源的剥夺和盲目的人工改造环境,减少园林景观的养护管理成本,需要根据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来塑造园林景观的类型,要充分考虑场地中的其他生物的需求,维持动物栖息地和植物生长环境的现状,尽量的减少对原有环境的彻底破坏,必须保持水与营养的循环,利用的同时需要保护好自然资源,减少能源消耗等等。

4.2注重项目策划设计实施全过程的参与

现代意义上的园林景观概念可以解释为区域环境景观的规划,然而在时空上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内涵上都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伴随着学科之间的不断渗透和交叉,专业间的协调参与显得越来越重要。具有园林专业背景的设计师,通常会更加注重自然环境和谐的绿色软景观元素,他会把建筑融合在自然的氛围中。然而具有建筑专业背景的设计师,一般会不知不觉的突出建筑硬质景观的因素,仅仅只会把环境绿地作为建筑公共空间的外延。所以,在充满活力、创造自然和谐的景观空间中,就需要重视专业之间合作与交流,需要在城市规划建设的项目策划、设计、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加强与园林景观设计的合作。

4.3注重环境场所空间的塑造

环境场所空间的创造是体现文化内涵,显示设计思想的重要途径。因地制宜、尊重项目自然环境,寻找周边环境与场所的完美结合点。充分思考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等一些方面的因素。形成清晰明确的整体设计理念,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主要原则。设计者需要创造,并认识、发现、利用原有场地以及周边的自然环境。充分的结合场地的特性,接受自然的介入,把自然环境融入景观体系之中,也就是常常说的最好的设计就像没有经过设计一样。

五、园林景观建筑的设计技巧

5.1借景

在园林景观建筑规划设计中,借景技巧有着较为特殊的地位。借景的目的主要是把各种在形、声、香、色上能够增加艺术情趣,丰富画面构图的外界因素,引入到本景观空间内,使景色更加具有特色和富于变化。通过借声组景、借形组景、借香组景、借色组景等一些手段,通过结合借景对象自身特点,来满足画面构图和艺术意境的要求。

5.2渗透与层次

园林景观建筑设计,为了减少单调的同时获得空间的变化。一般需要采用组织空间的渗透和层次。处理好空间渗透和层次可以收到突破有限空间的局限取得小中见大或大中见小的变化效果,从而能够加强艺术的感染力。比如景窗的做法,就是在实墙上合适的位置设有透空的景窗。不仅有可丰富立面,还会引入墙外的景观,使内外空间相互渗透,增加观景的趣味。而采用建筑空间与走廊的连接穿插、错落丰富了空间的层次,增加了游赏的乐趣。

5.3对比

对比是园林景观建筑中的主要设计技巧,是把两种有显著差别的因素通过相互的衬托,来突出各自的特点,并需要强调主从与重点的关系。对比是园林建筑布局中提高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比如繁简对比:为突出主体的特点与风格,它的附属的构筑物必须要使用较为简洁的装饰;或者先抑后扬:进入主体前,在空间或高度上,先特意的压低,然后再突然性的放开,使游人有一种阔然开朗的感觉,造成视觉感官上的冲击,一般在空间不大的情况中采用。

六、结束语

园林的设计不仅是一门综合性的知识,还是一门艺术。它不仅涉及到景观园林的宏观把握,同样关系到微观的设计。在园林中设计景观建筑,可以有效提高园林的观赏性。静态的建筑景观与动态的自然景观有效结合,可以让游客感觉到大自然的和谐,达到景观的空间之美、层次之美。

参考文献:

[1]徐晓焱.景观建筑的重要性[J].学园.2014(01)

第7篇

关键词:园林建筑;实验;课程体系;风景园林

1现行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1实验课依附于理论课进行设置,各课程相对独立,缺乏有机联系

目前,国内一些院校开设的实验课程大都是做为理论课的附属存在,每门实验课均对应一门理论课。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亦如此,如风景建筑构造与结构实验、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基础、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均有与其对应的理论课。各实验课均由理论课教师授课,课程间缺乏联系,教学中易出现脱节现象;学生在学习中,知识点相对零散,无法形成有机的整体。实验内容也是参照于理论部分进行本课程内的相关知识点的验证或设计,缺乏对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锻炼的环节。这与该专业生产实际情况是不相符的。

1.2实验课程数量多,学生任务重,效果不佳

这与整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有关系。如前所述,风景园林专业的每门设计类课程均设置有实验课。每学期学生要完成大量的实验作业,工作量较大。学生为按时完成任务,大都是机械地工作,无法静下心来认真地构思与设计。同时,由于各授课教师只注重本课程的侧重点,而未能对与其交叉的课程,同相关教师进行沟通、探讨,制定相互联系、可衔接的实验教学内容,使得有些实验环节,在内容上存在差别,但形式上却极为相似。学生对这种重复的工作,会产生厌烦甚至是抵触心理。其设计实验的效果自然无法保证。因此,常听到我们的同事在报怨:“为什么我让他们做了这么多设计,可是他们的设计能力还是没有长进呢?”

1.3实验环节单一,对学生能力提升不够

画图,画图,再画图……这是现阶段我们的设计实验课实验环节的真实写照。由于学校对实验教学的重视不够,对实验教学的投入也不足,致使实验室建设相对落后,实验设备严重不足,教师对实验课教学内容及形式的创新动力明显不足。实验课通常是以图纸设计为主。由教师对相关场地或项目进行介绍,阐明设计要求与任务;学生则根据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图纸设计,而且基本是以手绘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是锻炼了学生的绘图基本功。然而设计专业的学生除具备手绘图能力外,还要学会识读施工图,掌握建筑构造类型,熟悉常用的结构方式、常用的建筑材料,掌握现场测量、资料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掌握专业调查的技巧与方法,熟练操作常用的设计软件,具备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掌握模型的设计与制作方法与技巧。显然,为锻炼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仅凭绘图是远远不够的。

1.4教学评价体系不科学

实验课教学效果评价,也是由其任课教师完成的。由于设计类实验与一般验证类实验是有很大差别的。其要经过设计构思、方案推敲、图纸深化、方案提交等环节。每个环节中每个学生的设计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教师的中间指导只能是一个学生一个学生地进行,工作量非常大。加之师资不足,每门实验课仅有一名教师,因此,无法实现对全体学生全过程指导,使得现在在实验教学中,学生的成绩考核,还是以最终的实验的结果为考核对象。这也决定了学生在实验中注重结果、轻视过程的现象出现,也使我们的教学评价不够客观和全面,其科学性明显不足。

2解决对策

2.1加强课程间的联系,构建独立于理论课的实验教学平台[1]

为了不撕裂课程间的有机联系,就要打破因课(理论)设课(实验)的传统做法。结合专业特点及学生的知识水平,构建实验平台。实验平台要独立于理论课,要考虑学生的学业水平与知识结构,要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专业素质,调动学习兴趣,减轻学生负担。因此,可以考虑的做法是,按照年级高低和课程的类别,将与建筑相关的实验课程进行分类,构建基础实验、综合实验两个平台。针对低年级,构建基础实验平台。开设与建筑设计相关的一些基础实验,如设计初步,平、立面构成,建筑模型认知,场地分析等。针对高年级,构建综合实验平台。开设综合性设计实验,如场地设计、建筑方案设计、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等。

2.2整合实验内容,减少实验课数量,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针对实验课程多,学生任务重的情况,根据专业培养要求,梳理课程教学大纲,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并将实验内容加入到相应的实验平台。如将建筑结构的实验、建筑构造的实验、部分模型制作实验、建筑制图、场地分析等合并到基础实验,在基础实验平台上组织教学;而将场地设计、建筑方案设计这类比较综合的设计类实验内容合并到综合实验内,在综合实验平台开展。这样的做法好处有:实验课程数量大为减少,减少了重复的实验内容,学生的工作量减轻;教师不必一人抱着一门实验课,只管讲自己教授的部分内容。可以形成多位教师组成团队参与实验教学中,教师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作为主要指导教师,其他教师辅助其教学。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可减轻教师的负担,在现有师资不足的情况下,不失为一良方。

2.3丰富实验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学习兴趣[2]

手绘制图能够锻炼学生制图的规范化,合理运用线条、线型和色彩,熟练运用制图工具的能力,因此,实验环节中要开展适量的手绘训练。但此种表达方式耗时长,方案修改困难,对学生的图纸表现能力要求较高,在图量过大时,极易对学生产生压力,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使其对作业产生厌烦。进而在设计过程中,只是机械地完成任务,缺乏兴趣与主动性,这对设计来讲是致命的。同时,以手绘制图为主的单一教学环节,与专业工作实际不相符,无法实现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全方位锻炼。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考虑合理安排实验课程,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加大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实验环节;同时向学校申请,构建了模型设计与制作实验室,在实验教学中增加模型制作环节。通过丰富实验教学环节,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及师生互动性,使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2.4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打造实验教学平台,模糊课程的界限。可以根据教授课程的类别和教师的专业背景,将教师分组形成团队[3]。将教授基础课程,如平、立面构成,设计初步,建筑设计基础,景观表现技法,建筑构造与结构,模型制作的教师组建基础实验教学团队;将所有建筑专业背景的教师组建建筑综合设计团队(团队间教师有交叉)。各团队在相应的实验平台内组织教学。由于是团队教学,改变教师单兵作战的局面,使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不留死角,使过程考核成为可能,同时在学生成绩评定时,由教师团队所有成员进行评价,使结果更加科学、公正。

3结语

实验环节对风景园林这类设计专业来讲,尤为重要。但长期形成的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一时难以转变,导致目前国内一些院校中实验课程体系不健全、不科学、不合理。作为从事专业教学的工作者,有责任对此进行探讨与研究,目的是改善实验教学现状,提升教学质量。本文以东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为例,剖析了园林建筑实验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这些策略不仅适用于园林建筑类实验课程,也不仅仅适用于风景园林专业,如能合理地应用于其他设计类专业,也将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但部分对策还需多部门配合才能收到成效。如针对实验教学体系不科学所提出的组建教学团队对策,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教师的负担,这既需要解决好团队内教师的分工与配合问题,同时还涉及如何在教学中认定教师的工程量并给予相应的津贴补助的问题,这需要教务、财务等部门的协调与认可。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势必影响教师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天仕,宋纯鹏,尚富德,等.构建能力培养型实验教学新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5):97—100.

[2]张晋萍,潘远智.农林院校《园林建筑设计》实验教学模式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6045—16047.

第8篇

【关键词】中西园林建筑;影响;艺术风格

中西园林艺术的交流,最早可追溯到盛唐时的丝绸之路。此后经马可波罗的宣传,很多欧洲人开始仰慕中国园林之美。使欧洲人更加准确的了解到中国园林的艺术风格。

一、东方园林建筑

中国的园林式“由自然天成”,无论是蜿蜒曲折的道路,还是变化无穷的池岸都是自然生成,体现了“返璞归真”。中国的花园如同大自然的一个单元,布局的均衡而不显。苏州的拙政园就是中国江南园林的典型代表,中国园林的经典之作,也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始于明代,园以景取胜,平淡简远,朴素大方。中国园林的另一特点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它的文人气息浓厚,处处诗情画意。其主要景点有兰雪堂、涵青亭、天泉亭、芙蓉榭等。

二、西方园林建筑

西方园林中的园林建筑取法于西方古典建筑,它把各种不同功能用途的房间都集中在亦庄砖石结构的建筑物内,所追求的是一种内部空间的构成美和外部形体的雕塑。在园林的布局上彻底地运用建筑原则于园林艺术的是法国园林。接近高大的宫殿,树木栽成有规律的行列,形成林荫大道,修剪很整齐。爱丽舍宫具有这以特色,虽然地处热闹的巴黎市中心,但其地势确实一个20000的恬静的大花园,幽静秀丽。

三、东西方园林建筑的差异

首先,中国人崇尚“天人合一”,在自然与人的关系上注重二者的融合,强调顺其自然。例如,“天圆地方”反映在建筑中,如天坛总平面北墙呈圆形,南为方形,即取此意。具有明确的礼教象征意义,使人们在情理的“顿悟”中获得伦理上的精神感受。中国建筑往往追求一种“建筑之意”通过对建筑意境的塑造来渲染烘托气氛。在重情和知礼的人本精神影响下,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与功能相辅相成,形成了尺度自然、已经独特、礼乐并行等特色;而西方的文化交流时以人为中心,强调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以求得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西方文化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控制自然。其次,中国古代代表性建筑是园林、亭台、楼阁;西方古代代表性建筑主要是宫殿、陵墓、庙宇、教堂。左右其空间构成的往往是形而上的精神需求再次,中西方历史观念也有所不同。西方人的历史观念是重实而轻虚,他们认为历史便是时间的真实积累,而不是徒有虚名的某个遥远时代。因而他们对于留存的古典建筑,均尽量保持其历史的本来面貌,而不去人为加工和美化。而中国人的观念是注重虚实结合,对于历史留存的建筑,部分将其人为加工和美化,表达出与自然相适应、相协调的艺术观念。

四、东西方园林建筑的交流与发展

中国园林在世界风景园林界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许多国人常常引以为傲的事情。

在中国园林艺术风气的引导下,法国人开始在他们的花园建设中采用某些中国园林的艺术手法。1670年,在距凡尔赛宫主楼1.5处,出现了最早的仿中国式建筑“蓝白瓷宫”。其外观仿南京琉璃塔风格,内部陈设中式家具,取名“中国茶厅”。1774年,凡尔赛的小特里阿农花园建成,里面安排了曲折的小径、假山、岩洞和不规则湖面。在此期间,各地中国式花园相继出现,规模有大有小,但都出现了中国园林的布局风格。中国式的对自然情趣的追求,也影响了法国人对园林植树原则的认识。因此,将这看作是中国园林艺术在法国取得最后胜利的标志。中国园林艺术对英国也产生了实际的影响,英国人竭力凭所了解到的一些中国的造园经验来构筑他们的花园。受中国园林的影响,当时欧洲人不仅推崇中国的园林建筑,中国式的小建筑物也在欧洲花园中盛行。而且改变了原有园林水域设置大方法,水体被处理成自燃式的形状和驳岸;在植物配置方面,也抛弃了原有的行列式和几何式的种植法,任树木自然生长,注意品种多样。

相对于具有丰富内容和历史悠久的中国园林而言,远不能满足东方园林文化交流的需要,一方面由于中国历史发展的结果,历史上中国由于长期处于闭关锁国的结果,建国后的也影响了中国对外文化的交流以及文化发展,另一方面,中国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及西方人以前对东方人的偏见所致。自中国改革开放后,我国传统景园文化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发展不断在加快。呈现出可喜的一面,也表明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中华民族以及中国千万儿女值得骄傲的事。

参考文献

[1]乔均.《中国园林艺术》.香港印刷出版

[2]刘福智.《风景园林建筑设计指导》.机械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