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海洋经济存在的问题

海洋经济存在的问题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25 16:11:2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海洋经济存在的问题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海洋经济存在的问题

第1篇

[关键词]海洋社会;社会哲学;海洋发展

中图分类号:B0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13)02003604

海洋社会是新石器时代即已出现并逐步发展的一种社会形态,而社会哲学则是十八世纪中后期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1](P10)。用一种思辨性的社会哲学理论来揭示和阐发一个日益发展的边缘社会,无疑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它旨在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考视角、一种全新的诠释方式和一个全新的解释框架。这一努力对海洋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然而,海洋社会与社会哲学之间有没有内在的关联?二者是否存在着对话的可能性?换言之,海洋社会哲学何以可能?这是我们研究这一课题首先面对的前提性追问。

海洋社会哲学,是指用哲学思维思考和研究海洋社会问题的社会哲学思想,是从哲学的视域揭示和阐发海洋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综合理论体系,是对海洋与社会、海洋与环境、海洋与文化、海洋与历史、海洋与经济以及海洋发展等问题进行哲学思索的理论结晶。然而,海洋社会哲学是否可能?面对这个康德式的追问,我们还是用康德式的分析来解答。实质上,它就是要解答海洋社会哲学存在的合理性问题。海洋社会哲学的存在和产生有其现实动因、基础条件、学科逻辑,它们构成了海洋社会哲学存在的合理性依据。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海洋社会更表现为一种显性的社会哲学形态。

一、海洋环境危机与人类视野转向

海洋环境的生态危机与人类视野开始转向海洋是海洋社会哲学产生的现实动因。任何社会现象的产生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当社会问题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开始进入哲学视野的时候,社会哲学便产生了,海洋社会哲学的产生亦是如此。

在我们生存的地球,3.61亿平方公里的海洋约占总面积的70%,各大洲漂浮在大洋上面,成为海洋中的“陆地”。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自然物,本是无法居住的自然障区,但就是这个障区产生了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发明了舟船和各种劳动工具,才逐渐走进海洋。对海洋的认识、开发、利用经历了从低到高、由海面到海体的发展步骤。随着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以及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欧洲探险家发现了新大陆、新航线。地理大发现后,人类对海洋的认识有了新的进展,人类开始向海洋索取资源,海洋获得了全方位的开发。海洋这个“障区”被重视起来了,人类开始用思辨的眼光来审视海洋发展问题。

今天,海洋环境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海洋社会将面对怎样的挑战?我们认为,依然是“地球只有一片海洋”的问题。所谓“依然是”说明“地球只有一片海洋”已经是个“老”话题。从远古时代起,人类就开始了对海洋的探索。不过,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对海洋的认识、利用有很大局限。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实践活动还是很弱的。即便如此,人类还是在很早就食用贝壳和懂得海上捕捞。考古工作者在沿海地区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时代人类留下的贝壳堆和海鱼骨。专家们根据鱼骨鉴定,认为这些海鱼骨包括锄鱼、黑织、梭鱼和蓝点马统4种海产经济鱼类,说明当时已掌握了一定水平的海洋捕捞技术。而到了几千年后的今天,人类对海洋的认识依然是“地球只有一片海洋”。这时候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地球只有一片海洋”的问题变得很沉重、很严峻、很重大。由于今天的人类过度开发海洋资源,导致海洋污染加剧,近海已逐渐变得不适宜人类生存,这就向人类敲响了警钟。我们也注意到,对于海洋环境面临的挑战正在唤醒人类关注海洋,关注自己的“第二家园”。海洋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海洋社会的突出问题。

按照哈马斯的理解,认识或理论活动并非一种纯粹的智力游戏,而有其内在的实践意图。实践意图的产生与人的活动对象有关,但更与人的需求有关。人类在走向二十一世纪时,曾面临“成长中的烦恼”:资源的匮乏、生存空间的缩小、环境的破坏等。为了生存,世界各国开始将目光投向海洋,以争夺管辖海域为中心,各沿海国的海洋“圈地运动”愈演愈烈。可供人类食用的鱼类活动的场所即渔区,约80%被分割在有关国家的管辖海域范围之内,沿海各国专属经济区内的总渔获量约占世界渔获总量的94%以上。到他国专属经济区内捕鱼,受到种种限制。这就意味着一些国家的渔船要从传统渔场撤出,渔民生计和渔区经济大受影响。世界上重要的国际航道也要经过一国或多国的专属经济区海域。所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各国在拥有管辖海域问题上,都采取寸水必争、寸海必夺的态度,甚至一些国家在有争议的海域先下手为强、抢先占据,企图制造既定事实。海洋自由活动空间变得狭小,凸显了人类生存空间的局促。人工岛屿、海上机场、海上油气平台、海上城市、水下居室、海底酒店、海底隧道、海底工厂等一系列海上工程的建设,反映了人类对海洋生存空间的欲求。

二、海洋社会实践、海洋社会

科学与哲学的耦合 按照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一门新学科能否得以建立,主要看其是否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理论依据和思想基础等条件。客观条件,是指建立学科必须具备研究的客观对象及科学发展与社会实践的需求;理论依据,是指建立学科必须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理论依据;思想基础,是指建立学科必须具备一定的学术思想发展历史。只有具备了这三个基本条件,建立学科才既有必要,又有可能。以此观之,海洋社会哲学的提出,不是作者的异想天开,而是哲学、海洋社会实践和海洋社会科学的完美耦合。

第2篇

关键词: 山东半岛 海洋文化 蓝色经济区

1.引言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也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从古至今,人类探索海洋的脚步从未停止。自进入21世纪以来,海洋所蕴含的物质资源和政治经济价值愈发受到人们的重视,世界各国都把发展海洋经济、维护海洋权益列为本国的重大发展战略,党的十报告更是明确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海洋强国的建设离不开海洋科技和海洋经济的发展,更离不开海洋文化产业的有力支撑。用海洋文化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升沿海城市的文化形象和魅力,已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山东半岛是中国最大的半岛,有丰富的海洋历史文化资源,蕴含的社会文化价值是推动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对其进行梳理和研究,既有利于了解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的进展状况,又可以增强全民海洋意识,促进海洋文化融入半岛地区经济发展,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与和谐发展。

鉴于此,笔者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为基础,对近十五年来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的相关论文进行梳理,以期对半岛海洋文化研究的发展状况进行概括性呈现,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2.近十五年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现状

曲金良认为,海洋文化就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与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

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以“山东海洋文化”和“山东蓝色文化”作为检索关键词,对近十五年来(2001-2015)发表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研究相关论文进行整理分类,删除重复文献、新闻报道、会议简讯等无关信息,共得到相关论文223篇,硕博论文87篇,会议论文22篇。这些论文内容广泛,角度新颖,但也存在局限和不足,现总结如下:

2.1海洋文化研究发展迅速,研究成果逐年增多。通过对所得文献进一步梳理,笔者发现,2001-2005年期间发表的山东海洋文化研究论文为16篇,2006-2010期间为59篇;2011-2015期间为257篇。由此可见,进入21世纪以来,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发展迅速,特别是近五年来,由于国家和社会对海洋的持续关注和扶持,促进了山东海洋文化研究的繁荣与发展,使研究成果的数量有了快速增长,同时营造出了日益繁荣的海洋文化研究氛围。

2.2研究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广泛。海洋文化内涵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涵盖海洋商贸文化、海洋军事文化、海洋宗教文化、海洋民俗文化、海洋旅游文化、海洋语言文学和海洋法律法规等各个方面。学者们对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的研究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点。邵世英介绍了山东沿海地区的饮食习俗、服饰文化、信仰与禁忌等民俗文化,并以青岛天后宫的妈祖文化、荣成的渔民节和蓬莱的鱼灯节为例描述了山东海洋民俗旅游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金月梅对山东沿海乡村聚落中民居单体的外部建筑构造和内部装修进行了研究,指出山东海洋文化对沿海地区的民居风格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张敏梳理了古代山东从先秦到明清时期的海神信仰,勾勒出了山东海神信仰的历史发展脉络,并对其生成基础和地域特征进行了探讨。吴雪凤总结了山东海洋文学创作的发展历程和文本内容,并通过梳理“五四”以来的海洋文学作品,对山东海洋文学中“寻找”这一母题进行了探究。别敬伟介绍了山东半岛海洋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认为山东沿海各地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为发展海洋体育文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同时他指出半岛海洋文化的发展面临规划不足、人才匮乏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赵红从军事角度出发,对明清时期山东半岛海防建设状况进行了论述,并探讨了海防建设与当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互动关系。赵彦彬就半岛蓝色经济区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引发的海洋环境问题入手,指出了目前山东半岛海洋环境立法管控的不足,并对蓝色经济区海洋环境法律体系的建构提出了建议。

2.3引入了科学的分析方法和预测模型。山东半岛有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如何全面客观地评价自身发展状况,对于明确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在研究中,学者们注重实地调查,以数据为支撑,同时运用SWOT和灰色系统理论等科学分析方法,使研究结论翔实可靠,具有说服力。

所谓SWOT分析,是指对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通过调查加以列举,并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得出一系列结论,以全面、准确地对研究对象所处情况进行研究,并确定发展战略和对策。该方法被学者们广泛运用于山东半岛海洋文化产业(韩明杰,2010;王r萱,2014;荆晓燕,2014)、海洋渔业发展(杨涛,2013;李慧茹,2011)、海洋城市建设(任涵,2008;高莲莲,2012)等方面的研究。

灰色系统理论由我国控制论专家邓聚龙教授创立,通过使用不同颜色表示信息的不确定程度,“灰色”是指部分信息明确,部分信息不明确。该理论通过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来实现对现实世界的确切描述和预测。江海旭以灰色系统理论为基础,将山东省沿海7城市2000―2009期间入境旅游统计资料作为原始数据,建构旅游指标GM(1,1)灰色预测动态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山东省滨海7城市2011年―2015年入境旅游指标进行预测,进而提出山东省滨海7城市入境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2.4加强了不同区域间海洋文化的比较研究。海洋文化是开放包容的文化,各沿海城市地缘临近,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频繁,地区文化彼此融合,互相影响。对不同地区的海洋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了解本地区海洋文化的内涵和优势,明确自身发展的突破口,打造特色鲜明的城市海洋文化品牌。刘晓彤对比了山东和浙江两个地区海洋文化的历史形成过程、现实发展状况与当前困境,找出了二者共同的文化内涵和各自特色,并提出了走出困境的对策。倪浓水就山东海洋文化和浙江海洋文化的特质进行对比后指出,山东海洋文化是以齐文化为代表的滨海文化,是内陆文化的延伸和折射,具有坚实的根基和务实性;浙江海洋文化的本质是诗意的和神话的,两种不同的海洋文化特质对不同的海洋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支持意义。

2.5关注海洋文化资源到海洋文化产业的转变。海洋文化产业由海洋文化和产业化两部分构成,其本质是海洋文化的产业化。山东半岛具有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蕴含的文化凝聚力和艺术审美情趣使其本身具有潜在的巨大市场价值。深入挖掘和利用海洋资源,培育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有助于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提升沿海城市的形象和魅力。王颖在博士论文中分析了山东半岛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基础,并运用SWOT方法探讨了山东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及各行业的发展战略。宋而宁认为要发挥山东半岛海洋文化潜力应充分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不断完善海洋公共服务体系,同时加强各沿海地区的沟通与合作,吸取优秀经验,鼓励海洋文化产业创新发展。郑贵斌指出山东半岛具有丰富的海洋旅游、海洋历史、海洋民俗和海洋节庆等文化资源,但是在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存在人才匮乏、资源开发不均衡、创新能力弱和资源保护不足等诸多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将海洋文化资源转化为海洋产业优势。

3.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近十五年来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无论是论文数量还是研究内容均有较大的提高和丰富,但同时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

3.1研究成果数量较其他省份偏少。山东半岛是我国最大的半岛,海洋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但笔者通过梳理近15年发表的国内海洋文化研究论文发现,在所有论文中,以浙江、广东、福建和山东海洋文化研究论文居多,占到了文献总量的70%以上,但从论文数量上看,山东海洋文化研究远不及浙江和广东,这与山东建设海洋强省的目标不相称。

3.2研究内容扎堆严重,新鲜议题少有涉及。海洋文化内容丰富,涉及社会发展的多个领域。通过对文献分析发现,目前的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重点多集中在海洋旅游,海洋渔业等与经济相关的领域上,对海洋民俗、海洋军事、海洋法律法规、海洋考古和海洋语言文学等内容的研究寥寥无几,存在明显的重经济发展,轻人文研究的倾向。

3.3各城市海洋文化研究不均衡,研究重点多集中在发达城市。根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主体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及滨州市部分区域。笔者将以上沿海城市名称作为题名进行检索,发现当地海洋文化研究文献数量在15篇以上的只有青岛(39篇)、烟台(22篇)和威海(17篇),而关于日照、潍坊、东营和滨州地区海洋文化的研究则少之又少。由此可见,半岛海洋文化研究存在较明显的地域局限性,研究重点多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

4.未来的展望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我们需要用积极向上、繁荣发展的海洋文化诠释海洋世纪的理念,帮助人们认识海洋价值、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彰显山东半岛圆融开放、海纳百川的精神内涵。展望未来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可以看出:

4.1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成果数量和质量均不断提高。山东是海洋大省,同时是我国海洋科技的“富集区”,不断扩大海洋文化研究领域,深入挖掘海洋文化资源,有利于营造关注海洋、热爱海洋的浓厚氛围,为海洋强国战略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

4.2关注海洋文化和陆地文化互动研究。山东由半岛地区和内陆地区构成,齐鲁文化是陆地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结合。两种文化虽然风格不同,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有机交融。科学辩证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构建海洋文化和陆地文化协调发展的格局,有助于实现海陆互惠共赢、共同发展。

4.3海洋文化的宣传与传播研究得到重视。海洋文化传播是海洋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由于山东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陆地文化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其海洋文化的宣传和传播长期滞后。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海洋强国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山东海洋文化的宣传策略和传播方式研究将日益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

[2]邵世英.论山东海洋民俗的旅游开发[J].城市旅游规划,2013(12).

[3]金月梅.胶东沿海乡村聚落海洋文化初探[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09.

[4]张敏.古代山东的海神信仰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1.

[5]吴雪凤.“寻找”在路上:山东海洋文学母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6]别敬伟,杨|.山东半岛海洋体育文化发展困境研究[J].体育世界,2015(11).

[7]赵红.明清时期的山东海防[D].济南:山东大学,2007.

[8]赵彦彬.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13(1).

[9]韩明杰,牟艳芳.基于海洋文化产业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10]王r萱.全球化背景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SWOT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4(5).

[11]荆晓燕.山东省海洋文化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4(2).

[12]杨涛.山东半岛海洋渔业SWOT及规模实力分析[D].烟台:烟台大学,2013.

[13]李慧茹,董志文.山东海洋休闲渔业的SWOT分析与对策[J].中国人口、环境与资源,2011(1).

[14]任涵.基于SWOT分析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8.

[15]高莲莲,荆晓燕.青岛市建设现代海洋文化名城的SWOT分析[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2(2).

[16]江海旭,李悦铮.山东省滨海城市入境旅游发展研究―基于GM(1,1)模型[J].海洋经济,2012(4).

[17]刘晓彤.基于海洋开发背景的鲁浙海洋文化比较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学院,2014:9-35.

[18]倪浓水,刘晓彤.“海上浙江”和“海上山东”战略中的文化支持[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13(12).

[19]宋宁而,贺柳笛.从渔民节到赶海节:山东半岛刘家湾海洋民俗文化的变迁[J].中国海洋社学研究,2015(00).

[20]王颖.山东海洋文化产业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第3篇

关键词 海洋 自然保护区 对策

我国是个海洋大国,辽阔的海域怀抱着我们的祖国,海域纵跨从北到南的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3个温度带,分别包括上升流及大洋、珊瑚、红树林、海岸滩涂、河口、湿地、海岛等各种生态系统。而保护区是海洋的一道防护罩,尽量阻断外界带来的干扰和人为活动导致的各种破坏,最大限度地从生态系统源头维持了其原生产力,促进生态良性可持续循环并且保证海洋物种能够正常繁殖和海洋生态系统的正常运作及持续利用,做到既保护生态过程,又保护遗传资源,一举两得。但是我国的海洋自然保护区制度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本文通过对海洋自然保护区制度的系统研究,探索完善此项制度的方法,为今后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制度的修改提供参考,同时对于海洋环境资源的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写此文的实际意义所在。

一、海洋自然保护区的概况

(一)海洋自然保护区的概念

海洋自然保护区是国家为保护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而把一定范围的海域、海岸、河口、湿地或岛屿及其包括的各种海洋生物划出界限加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具有代表性的自然地带,是保护海洋多样性,防止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的措施之一。海洋自然保护区具有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双重功能。

(二)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制度的确立

我国1982年的《海洋环境保护法》中记载,根据海洋环境保护的需要,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划出海上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和海滨风景游览区,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国务院在1994年10月9日的《自然保护区条例》于1994年12月1日开始实施 ,其中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必须遵守本条例。此条规定为未来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的颁发提供法律依据和实施基础。终于在万众期待下,1995年9月29日国家海洋局以《自然保护区条例》为蓝本,出台了《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至此,我国的海洋自然保护区制度宣告已经初步形成,初具规模,并且沿用至今。

二、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起步较其他发达国家晚,基础比较落后,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面对经济社会日益复杂多样的情况,它也渐渐凸显出它存在的问题下面就其自身特有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总体布局规划不完善

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在布局上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过于集中在某一地带。例如集中选址在南方,以广东、福建和海南为典型,而北方的山东一带的海域却被“冷落”了,原因是什么呢,不是因为保护区多的地区生物多样性更值得保护。相反,被“冷落”的山东一带的海洋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系统活跃多样,具有其他地区不具备的的特有生态价值,完全有资格建立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只是问题出在管理办法关于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的由地方向中央层层递进评审制度的程序漏洞上,包括申报、规划乃至最后的审批。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一些地方海洋自然保护区冗杂繁多,而一些地方海洋自然保护区稀缺。这样是不利于国家用有限的力量尽量去对每个海域都进行公平保护的。

(二)管理体制缺乏合理性

过于复杂的管理体制直接影响到了实施保护的效率,我国的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依据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的规定,采取综合管理和分部门管理并行的管理体制[4]。即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综合管理和分别由海洋、农业、国土和林业等部门各自分部门管理。这样,不同部门分管不同类型的保护区,甚至在同一保护区内,不同部门也行驶不同的职权,这样就难以避免出现不同部门为自己部门谋利益,政府部门的内部性局限也就开始显露出来了,即有事就互相推诿,有利就互相争夺。这样的体制在管理过程中容易导致权限不明,职责不清,资金浪费的问题出现。

(三)保护区的保护与开发难以协调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实行分区制度,这一制度也适用于海洋自然保护区。根据保护区内的结构,可以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这里要注意的一点是,不能发展与该海洋自然保护区保护宗旨不协调的旅游项目。这种保护制度让很多人都关注周围社区居民对保护区的干扰,却忽视了这样的保护区设置给周围居民带来的生产生活的不便。保护区主要注重保护,但允许适度开发,可适度开发的界线不明确,这样可能会阻碍了当地居民传统的生产模式,损害社区民众的经济收益,让民众对此工作的开展产生排斥心理,不积极配合保护区建设工作,这也不利于保护区的建设与发展。

(四)立法不完备

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落于人后,立法还很不完善。从1982年的《海洋环境保护法》里,我们只能找到关于海洋自然保护区的一点皮毛,根本就不能作为实践依据。而1995年颁布的《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虽然做了比较全面的规定,但其实践可操作性还是有限的。迄今为止,我国对海洋自然保护区这一块的法律保护力度还是太薄弱,没有出现专门的法律。不能针对现实中出现的一些破坏行为做出相应的规制,使保护区不能得到全面的保护。专门法律的空白,相关配套立法体系的不完备,无法适应海洋这一复杂的领域出现的各种问题,以致出现问题的时候无法可依,手足无措。

三、完善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制度的建议

随着目前的国际形势和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完善海洋自然保护区制度的任务迫在眉睫,完善的制度才能充分发挥海洋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功能,达到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目的,为社会创造更好的效益。本文谨提出粗浅的几点完善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建议。

(一)完善保护区布局规划

在总体合理、宏观的规划方针指导下,根据各个区域的特点,综合考虑当地其他保护区建设、当地发展状况及当地民众的支持程度来规划各个保护区的布局,尽可能更全面的照顾到潜在的需要保护的区域。不要过于集中某一区域建立同一类型的几个保护区,避免重复保护而导致经费的浪费,改善分布不均的局面。在保护区类型单一的方面的改进,可以扩大保护区类型范围,例如增加一些具体的稀有生物物种的保护区,以实地考察和研究为根据,以海洋生物多样性为目标,针对性的选择建设保护区的区域。实现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多样化,维护生态环境的多样化。

(二)调整保护区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的改革首先应该在管理模式上进行。我们应该把综合管理这一笼统的概念转变为统一监督管理,在国家层面上设一个由海洋、农业、国土和林业各部门专门人才成立的国家小组,集中各领域人才的智慧,对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进行统一监督管理。在地方则设立这个小组的分支机构为地方小组,接受国家小组的监督和管理,地方小组的职责也要明确,具体到其所负责的保护区的建设所需,赋予他们执法权,便于执法活动的开展。在这种体制下,还可以吸收社会公益组织团体或企业单位成为管理的主体,将地市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委托给他们自主管理,地方小组对其进行监督。这样便于把社会的力量凝聚在一起,更好地贯彻环境保护法里的协同合作的原则。

(三)建立公众参与制度,协调保护和开发

建立完善的公众参与制度,贯彻落实“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在建设海洋自然保护区的选址确定之前应该进行信息公开,把信息传递给当地民众,再让他们对此进行反馈,保障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他们清楚意识到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他们也有责任,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然后积极对建设工作的开展进行协调合作。各类专业人士,社会团体也可以为保护区的建设提供各种宝贵的意见,这样充分利用了人力物力资源,优化当地保护区的建设。

(四)完善相关立法

我国的海洋自然保护区制度由于缺乏法律规范,很多政策规定无法落实,保护区的保护工作无法达到预想效果,不适应当今复杂的海洋资源问题的发展,因此必须要完善海洋自然保护区的立法,作出专门的立法,填补法律的空缺,配备相应的法律条例,构建健全的法律框架,让建设工作开展有法可依;加强保护区法律权威性,提高执法能力,做到执法必严;明确各种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做到违法必究,保障法律的运行,有效遏制在保护区内非法开发和经营的行为[5]。要明确生态利益第一位的立法原则,遵循生态规律,以此为基础去制定相关活动开展的法律规制。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结合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制度在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总体布局规划不完善、管理体制缺乏合理性、保护区的保护与开发难以协调、立法不完备等问题,我们应该完善保护区布局规划、建立公众参与制度、协调保护和开发、完善相关立法和提高科研技术。社会在创造经济奇迹的同时也要敬畏大自然,保护大自然,让雾霾,沙尘暴,各种污染的发展恶果从此远离我们,让蓝天和海洋两条“蓝丝带”继续完好地缠绕在地球的两端保护着地球,继续养育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子子孙孙。

基金项目:创新强校项目“广东地方海洋法律体系建设研究”和“海洋法基本问题研究”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局.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局.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S].1995.

[2]陈兴华.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制度探析[J].柳州师专学报,2005,20(1):79-82.

[3]孙昭妍.关于完善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法律制度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3(21):40.

[4]王敏敏.国外海洋自然保护区的法律保护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D].中国海洋大学,2010.

第4篇

关键词:融资担保;海洋渔业;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5-0216-02

当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型的关键时期,作为资金投入型产业,现代渔业经济建设对金融有着强烈的需求,但是由于有着高风险、长周期、抵押资产不为银行认可等问题,使得现代渔业经济与金融体系难以融合,存在金融歧视和金融回避的客观现象,严重制约了海洋渔业经济的发展。如何将融资担保模式与我国海洋渔业经济发展问题联系起来,是现阶段面临的一个紧迫的任务。

国内对于渔业金融担保问题的研究基本上处于空白阶段,但是对于渔业金融和农业金融担保问题的研究还是较为可观的。对于构建渔业金融体系,建立渔业金融担保制度这一问题,还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因此,对于我国未来的渔业金融担保制度的建立而言,还要做很多,还应该学习很多。

一、渔业金融担保行业发展概述

原国家经贸委于1999年6月下发了《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国经贸中小企[1999]540号),试点工作在镇江、深圳和北京率先展开,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开始启动。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迅猛增长,担保行业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截至2011年末,全国融资性担保行业共有法人机构8 400余家,在保金额总计19 120亿元,较2010年增长39%。

中国的渔业在世界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水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2010年水产品总产量5 373万吨,渔业产值6 422亿。从2002年到2012年,我国渔业经济持续发展,年均保持10%的增长速度。计划在2015年,实现渔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目前,为我国渔业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有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正规金融机构包括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主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金融机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合作性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及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非正规金融机构又称为民间金融,其表现形式多样,主要形式包括担保公司、投资公司、典当等。现代渔业作为现代农业的组成部分,其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然而目前我国农业资金市场的供需矛盾仍很突出,国家对农业投入不足和农村金融扶持政策的缺失,严重制约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

根据大连市海洋与渔业局公布的数据,2013年全市实现海洋经济总产值2 652亿元、海洋经济增加值1 157.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4%和14.03%;实现渔业产值415.5亿元、渔业经济总产值837.7亿元,分别增长13%和12.7%;完成水产品出口额19.7亿美元,增长4.6%;渔民人均收入2.4万元,增长14.3%。根据大连市金融发展局公布的数据,2013年全市金融机构涉农地区营业网点共1 300余个,创新推出了专门服务“三农”的“惠农卡”等农村金融服务产品60余个。截至2013年末,当年新增涉农贷款余额278亿元,比上年多增13亿元;全市银行机构涉农贷款余额1 576亿元,比年初增长21%,高于全市各项贷款余额增幅10个百分点。在涉农地区,全市已设立8家村镇银行和1家金融贷款公司,设立了45家小额贷款公司、60家融资担保公司。

二、渔业金融担保发展面临的相关问题

(一)抵押问题

虽然我国《担保法》《物权法》等法律法规对抵押担保做了规定,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不少问题,特别是某些权利的抵押问题。就土地经营权抵押而言,现阶段主要存在土地经营权证问题、土地经营权的价值评估问题、土地经营权的抵押登记问题、土地经营权的变现难问题、风险管理及农业保险问题、农户对土地经营权抵押的接受与参与问题;就与渔业相关的的权利而言,以水资源使用权、渔业权、采矿权、狩猎权等为标的的权利抵押没有明确规定,存在立法不完善、环境资源物权抵押标的范围狭窄问题;就渔业方面而言,存在海域使用权抵押立法不完善、价值评估难度大、应对风险无对策等问题。

(二)质押问题

就动产质押而言,动产质押标的物的价值易被高估、意外风险较高、变现市场风险较大,并且法律规定之间存在瑕疵、动产质押标的物选择会出现瑕疵等。就权利质押而言,因权利的不同存在着“未来的应收账款”的效力是否应全部等同于“现有的应收账款”、应收账款是否应包含“不动产收费权”、“应收账款收益”是否应包含在直言权力担保范围之内等问题。对于股权质押,债券的实现存在现实风险,非上市公司股权托管率低成为限制担保因素,机构建设不足导致非上市公司股权转让存在障碍,企业和投资机构对股权质押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对于知识产权质押,存在知识产权的价值难以确定、涉及法律问题复杂、变现能力差等问题。

(三)保证问题

在接受保证人提供的保证时,债权人应当承担验证保证人身份、审查保证人的责任能力、明确保证责任的具体内容等问题的风险责任,而作为保证人在提供保证时,也应当承担确保自己利益不受损失的风险。村委会是一种群众性自治组织,其本身既不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也不享受国家财政拨款,但实践中往往又受上级政府的委托并代表这些机关从事具有管理国家事务性质的行为时又具有了准行政性质,这使得村委会是否可以作为担保人出现了矛盾。

(四)风险问题

信用担保机构在提供保证时,面临着出资不实风险、资产流动性风险、反担保落空风险和专业担保人才不足或者经验缺乏带来的风险、担保机构自身的风险控制不完善带来的风险。

三、大连市建设渔业金融担保体系的建议和措施

(一)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组建大连渔业经济发展融资担保平台

借鉴国内外专业化投融资平台模式,整合现有资源,以大连海洋经济为主导的县区、园区为依托,采取新建或挂靠托管方式,政府投入引导资金,吸引民营资本(渔业领域“龙头企业”)加入,组建大连海洋渔业融资担保公司;积极争取国家开发银行的政策“软贷款”,组建集合金融、评估、海洋、法律等专业人力资源团队;配套出台扶持渔业融资担保发展的优惠补贴政策,不断开发海洋融资担保创新业务品种。

(二)完善海域使用权使法律规范,构建海域使用权流转市场

应根据国家有关的法规,从大连市海域使用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合理构建海域使用权流转平台,配合辽宁省海域使用权市场化工作,构建省、市二级流转市场,探索完善海域使用权的评价、交易、转让、抵押等流程,服务大连海洋经济发展。

(三)鼓励大连海洋渔业“龙头企业”牵头成立“大连海洋渔业银行”

初期可从“渔业小贷公司”、“渔业村镇银行”入手,能够将独立于企业内的资金流转服务于行业内的企业间流转,进而实现行业外的资金进入行业内,服务于行业内的优质企业。进而增强资本实力、培育海洋金融人才、整合机构配置,争取国家优惠政策和专项资金支持,探索发展路径,时机成熟时成立大连海洋渔业银行。

(四)设立海洋渔业发展专项引导基金,引导外部资金投资大连海洋渔业

大连市应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积极推进海洋投资基金的筹备工作,完善配套法规,积极吸引国内外战略投资者,与省、市二级区域股权交易市场紧密合作,探索资本进入、风险管理、资本退出机制,支持海洋渔业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上市融资及在股权代办转让系统挂牌交易,支持海洋渔业企业发行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引导各类资本投向大连海洋经济产业。

第5篇

关键词:河北沿海地区 经济结构 产业转型

1 河北省沿海地区经济结构现状

河北省沿海地区位于河北东部,包括秦皇岛、唐山、沧州三个地区,这个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资源丰富,是我国环渤海的重要经济增长区。河北沿海地区位于环渤海的中心地带,海岸线长487公里,陆域面积357平方公里,海域面积0.7万平方公里,海岸线与海洋资源丰富,这个地区人口占全省的4/1,所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省的1/3。 但多年来的经济发展质量始终难以令人满意,原因在于河北省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集中度不高等原因。目前,以唐山市为主的河北沿海地区经济结构仍然以依赖煤炭、钢铁等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秦皇岛市具有优良的旅游资源,但其仍依赖单一的季节性旅游而未能充足开发其丰富的产业价值。

2河北省沿海地区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河北沿海地区的多个天然良港凸显了其优越的区域地理位置,港口的综合服务水平以及港口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水平,是河北沿海地区能否成为整个河北省的增长极带的关键因素。海洋资源的重要性是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海洋经济发展的时代,河北沿海地区也面临着如何有效利用宝贵的海洋资源的问题。同时,对外经济问题仍需深化发展,积极拓展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关系并扩大对外开放水平,是提高河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以下就河北沿海地区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做简要分析。

3 河北省沿海地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对策与建议

3.1增强港口带动能力,提升港口综合服务能力

河北省沿海港口地区应加强港口建设,着力提升港口辐射力、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合理利用和不断开发海岸线资源,有计划地增加大型深水泊位码头,提高吨位高的船舶码头比重,提高港口适应能力加快客运码头建设,开通到大连、青岛等港口的客运航线,增强海上客运能力,使河北成为全国重要的水上交通通道,有效利用港口资源,不断完善现代港口功能和配套设施,提升港口生产自动化、管理专业化和信息化水平加快发展以港口为依托的现代服务产业,使河北成为以东亚为基点、面向全球的重要物流枢纽中心和现代大型产业集群港口。

3.2积极转变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河北沿海地区应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区域综合竞争优势。河北省具有独特的区域优势,绵长的海岸线、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三大港口巨大的吞吐量能力,但是河北沿海地区依然不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河北省应充分利用当地比较资源优势,以产出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为目的,依靠创新和科技进步来研发具有技术含量和区域经济特色的产业。此外,还应依靠集中优势建立相互靠近相互支持的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通过企业间的不断交流和学习,提高产业链生产效率,淘汰落后产能和技术,限制发展高耗能产业,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第三产业的整体水平。一是加强人员培训。举办相关行业的专业岗位职业培训,在各服务业中努力造就具有较高业务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二是积极引进人才。面向国内外高薪引进金融保险业、物流业、中介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管理咨询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一批现代服务业的专业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重奖从事第三产业有突出贡献的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为第三产业的发展作好人才储备。

3.3积极利用海洋资源,打造海洋经济强省

第6篇

关键词:海洋产业;海洋经济;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07-0035-03

全球范围内人口激增所带来的资源短缺特别是能源与食品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沿海国家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各国科学家纷纷预言,人类在21世纪将进入大规模开发海洋的时代。海洋经济已成为海南省新经济领域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随着海洋经济在海南省经济社会的战略作用不断凸显,海洋将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海洋是新的战略领域,不仅是社会发展的新空间,还是重要的军事、交通和经济通道,也是资源和能源的新基地。积极发展海洋经济,加快海洋开发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解决陆域资源的瓶颈,有利于促进海南省生产力合理布局,有利于增强海南省的发展后劲。

一、国内外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海洋经济与海洋产业

1960年,法国首先提出了“向海洋进军”的口号并成立了海洋开发研究中心,此后,美国、日本等国家也纷纷制定了开发和利用海洋的科学计划。1966年,肯尼斯•鲍定(Kenneth Boulding)提出了经济增长的新空间理论。他认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类利用的能源、资源将主要来自于海洋,海洋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在、人类经济增长的新空间。

在此基础上,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学者首先提出了“海洋经济”(Ocean Economy)这一术语。1974年,美国在海洋经济研究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海洋GDP”的概念及其核算方法。中国现代海洋经济理论研究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1978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会议上,著名经济学家许涤新、于光远等提出建立“海洋经济”新学科的建议,这是中国第一次提出“海洋经济”这一术语。“海洋经济”是指在一定的制度下,通过有效保护、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海洋资源,以获取社会利益、环境利益和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称。

海洋产业是海洋经济的具体表现形式。根据《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GB/T20794―2006)标准,我国将海洋产业区分为海洋产业及海洋相关产业两个类别,具体包括29个大类、106个中类和390个小类。在我国,海洋产业是指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所进行的生产和服务活动,包括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等主要海洋产业,以及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

(二)国外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海洋经济GDP平均每年以11%的速度增长,2001年达到1.3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4%。据2004年世界著名市场调查公司英国坎特伯雷Douglas-Westwood公司有关海洋的科技报告,2000年,全球海洋市场中海上油气产品占最大份额,达3000亿美元;其次是海运,达2340亿美元;海洋科技研发投入为190亿美元。报告还预计未来10年全球海洋产业年均增长率为3%,2010年产值将达15000亿美元,2020年达30000亿美元。其中,主要的增长领域是海洋石油和天然气、海洋水产、海底电缆、海洋安全业、海洋生物技术、水下交通工具、海洋信息技术、海洋娱乐休闲业、海洋服务和海洋新能源等。

海洋的开发方式正在由传统的单项开发向现代的综合开发转变;开发海域从领海、毗邻区向专属经济区、公海推进;开发内容由资源的低层次利用向精深加工领域拓展。

(三)国内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

我国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6500多个海岛。在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内,有经济价值的鱼类和其它海生动植物种类多、数量大;大陆架海区含油气盆地面积近70万平方公里,蕴藏的石油资源量在150亿吨以上,天然气约14万亿立方米;海水中可利用的化学元素十分丰富,各种形式的海洋能源总量超过4亿千瓦;我国目前有海滨旅游景点1500多个、沙滩100多处。我国海岸带的土地资源也十分丰富,在国际海底区域,我国已经获得75万平方公里的多金属结核矿区的采矿权,估计锰结核资源储量9亿吨以上,大量的其它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尚需进一步地调查发现[1]。

根据国家海洋局初步核算,2007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24929亿元,同比增长15.1%,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11%(见图1)。其中,海洋产业增加值14844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10085亿元。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1274亿元,海洋第二产业增加值11503亿元,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12152亿元,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5∶46∶49[2]。

二、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概况

海南是中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和我国主张,海南省管辖的海域面积约200余万平方千米。在广阔的所辖海域上分布着600余个岛、礁、滩和沙洲,全省海岸线长达1811千米(含岛岸线),大小港湾有84处,开辟为港口的已有43处。全省-5米到-10米等深线海域面积达2330.55平方千米,相当于陆地面积的6.8%,其中,海南岛周边海域-5~-10米等深线海域面积为1319平方千米。海南省海域面积辽阔,海洋资源储量丰富,具有开发价值的有海洋渔业资源、海盐资源(包括海洋汽油、可燃冰、海流能、温差能、波浪能等)等[3]。

海南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海洋资源开发,为了充分利用海南省海洋的资源优势,提出了加快发展海洋渔业,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宏伟目标。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在实施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坚持海洋和渔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十五”期间,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迅速,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2.8%,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2.6个百分点。继2002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大关后,2006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再创新高,达到396.85亿元,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44.3%,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23∶23∶54,海洋经济在海南省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二)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发展相对滞后,生产力有待释放。按管辖海域面积的大小相比,山东、广东、浙江、江苏、广西、福建、辽宁等7个省区的海域面积之和仅为海南省的一半;而论海洋经济实力,海南省比其它省区都要小。2001年海南海洋渔业创造历史最高纪录,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83万吨,渔业总产值达68.57亿元,增加值达46亿元。然而,2001年仅山东省荣成市的水产品总产量达120万吨,海洋经济总收入200亿元,海洋经济增加值78.8亿元,分别是海南全省海洋渔业经济三项指标的1.4倍、2.9倍和1.7倍。2004年海南省海洋产业总产值在全国沿海地区中仅排名第十位(见表1)[4]。

2.海洋科技力量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低。一方面,海洋开发总体科技水平不高。由于受科技水平的限制,海洋资源开发仍属于粗放式开发,以海洋资源优势的高附加值产业还没有形成,主要依靠海洋渔业及滨海旅游,海洋油气勘探仅限于部分浅海水域;滨海砂矿利用率低,海洋能源利用率更低。另一方面,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未形成规模。近年来,尽管海南省海洋经济中的高新技术产业有了长足进展,但整体产业规模还比较小,技术创新能力不够强,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海洋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水平,不利于海南省海洋经济长远发展[5]。

3.海洋管理体制与海洋经济发展不相称。对海洋经济的管理缺乏完整统一的管理体制,长期以来存在严重的多头管理现象。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由政府计划管理部门负责,海洋交通运输由交通港务部门负责,滩涂由农业部门负责,海洋渔业由政府海洋渔业局负责,海岸带管理由地方政府负责,海洋旅游由旅游局负责,此外还涉及到盐业、矿业等行业部门。多头管理造成严重的职能交叉、管理混乱、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降低了管理效能,增加了管理难度,未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

三、海南省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提高海洋的科教水平,培养专业人才

提高海洋的科教水平,培养专业人才,将科技进步作为海洋开发、建设海洋强省的重要支撑。一是海南省政府应设立海洋科技基金,继续加大财政投入,特别是对海洋资源研究开发的投入;二是在普及教育的同时,海南省应重点培养急需的各类海洋科技人才,鼓励和支持全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加强与省外海洋科研所的全面合作,创建引进人才、培育人才的平台;三是加强海洋经济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与开发,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推动海洋经济的大发展和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为建设海洋强省奠定基础;四是鼓励有条件的海洋企业集团和高新技术企业在海南省联合兴办海洋研发机构和实验基地,培育一批海洋科技合作基地,每年选派一批中青年海洋科技专家到国外大学或重点实验室研修。

(二)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提升海洋经济发展动力

要依据海南省的实际情况,突出各个时期的海洋产业开发重点,海洋第一、二、三产业间的协调发展是促进海洋产业发展质量的重要动力。从海南省海洋资源分布状况和海洋经济发展态势来看,一是要实施精品发展战略,创立海南省海洋产业的品牌,打造海南省海洋产业的“航空母舰”,将特色鲜明、潜力巨大的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如海洋石油综合开发、海洋旅游等,并坚定地确立海洋油气业、海洋旅游业作为海南省主导海洋产业,以此改善海南省海洋二、三产业发展滞后的状况,增强海南省海洋经济整体实力;二是保持和充分利用海南省海洋渔业资源丰富的优势,调整捕捞作业结构,控制和压缩近海捕捞,鼓励渔民造大船、赴外海,发展远洋捕捞,控制和压缩近海捕捞,保护近海资源,实现海洋捕捞从近海向外海和远洋的转移;三是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加强管理,走海洋产品产业化和工业化之路,加速发展海南省海洋经济。

(三)借鉴国外海洋管理经验,理顺海洋管理体制

鉴于当前分散型海洋管理体制下,各部门职能和职责分散、交叉或重叠,部门之间缺乏统一协调,形不成合力,使得海洋的综合优势和潜力不能有效地发挥。因此,海南省不能仅依靠省海洋与渔业厅的管理,应借鉴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的海洋管理经验,专门成立一个海洋事务机构委员会,主要协调与海洋有关的政策与规划,同时肩负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勘探与开发近海资源、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产业、保护海洋环境等职责[6]。

(四)健全多元化海洋经济发展投融资机制

一是强化金融支持,对重点沿海县市在资金融通和金融机构设置方面采取更加宽松灵活的政策;二是鼓励和引导海洋经济企业通过发行股票、企业债券、项目融资、股权置换以及资产重组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三是完善信贷担保体系,建立海洋高新技术产业融资的风险投资机制,促进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健康发展;四是加强软硬环境建设,拓宽引资渠道,创新引资方式,扩大外资利用规模。

(五)利用区位优势,与周边地区积极合作

海南省位于中国的最南端,内靠粤港澳深珠形成的华南经济圈外缘要地,外临东南亚地区,处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地理中心位置,因此要进一步融入东南亚地区经济体系。一方面,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逐步建立,为发展海洋运输业、物流业和旅游业等海洋产业创造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进一步融入华南经济圈和9+2泛珠三角经济圈的发展,可以为海南省利用粤港澳大都市人才、金融、信息等资源提供新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马志荣,徐以国.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及路径选择[J].生产力研究,2008,(6).

[2]国家海洋局.2007年中国海洋统计公报[Z].2008年2月.

[3]王海生.利用海洋资源促进海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新教育(海南),2006,(6).

[4]朱华友.海南发展海洋产业优势、问题及建议[N].中国经济时报,2008-09-27.

第7篇

关键词:海洋经济;海洋产业;海洋生态;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3-0044-03

我国海域辽阔、海岸线曲折、海洋资源丰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海洋大国,但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资源过度开发利用,海洋环境遭到污染,海洋管理体制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如何保护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确保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笔者希望通过分析宁波市海洋经济的现状,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宁波是我国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区域内有大小海湾60处,近海浅海水道46条;有海涂面积971.27平方千米,海域面积9 758平方千米,大陆海岸线和海岛岸线1562千米;500平方米以上岛屿总数531个,总计面积25 406.6平方米[1]。另外,海洋文化资源特色明显,沿海一带形成了渔家船鼓、鱼灯舞、三月三踏沙滩、七月十六放船灯等具有宁波特征的海洋艺术,祭海、请船福、开船祭、放水灯等宁波民间信仰风俗;腹地经济、文化发达,市内集聚了宁波大学、宁波工程学院等16所高等院校,拥有中国港口博物馆、国家水下考古基地等文化资源。

2013年宁波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 150亿元,其中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突破500亿元,分别增长10%和13%,高出宁波市GDP增速2%和5%[1]。除海洋渔业外,海洋港航业、临港工业、滨海旅游等主要海洋产业发展迅速。

第一,海洋渔业发展受困。一方面,海洋捕捞业因渔业资源衰退,高经济价值渔货物减少。2014年,宁波市国内海洋捕捞产量60.97万吨左右,远洋捕捞产量16 584吨,海洋捕捞总产量比2013年增加0.37%,增幅有限。另一方面,海水养殖产量保持稳定,2014年达60.97万吨,比2013年增长仅0.07%。

第二,海洋港航业发展良好。宁波港口运输和生产能力大幅增长,2014年宁波港口货物吞吐量达5.26亿吨,比2013年增长6.2%;集装箱吞吐量达1 870万标准箱,增长11.5%。港航相关经营企业种类齐全,截至2013年底,宁波市共有航运企业143家,港口经营企业244家,开展国际货运业务的沿海运输企业8家,经营国际航行船舶(含兼营国际、国内水路运输的船舶)25艘[2]。江海联运、海铁联运、公路甩挂运输、无水港建设和口岸通关等港航服务能力快速提升,能有效地提供港口生活、通关及信息服务等。

第三,临港工业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以石化、钢铁、汽车、船舶等行业为支柱,绵延二十几公里的沿海临港产业带。基本建成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形成了3 000万吨炼油、100万吨乙烯、400万吨钢铁、200万吨不锈钢、250万载重吨造船、57万辆汽车等产能,在全国临港产业生产力布局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逐步走上了一条循环化、高科技化、集约化的新型发展路子。

第四,滨海旅游前景光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滨海旅游成为宁波“十二五”旅游规划中重点发展的优势产品。近几年,宁波滨海旅游发展迅猛,海钓、邮轮游艇旅游等旅游新业态不断涌现,并形成了以象山红岩、旦门山岛、花岙石林、皇城沙滩、松兰山等为代表的海洋自然旅游景观,及以河姆渡遗址、近现代的宁波帮古居、镇海海防历史遗迹、象山石浦渔港、港口博物馆、海港主题乐园等为代表的海洋人文景观。

第五,海洋高科技产业效益明显。政府、企业、高校“三位一体”的海洋科技支撑体系日趋完善,服务功能和辐射范围逐步拓展。政府层面,整合提升已有的海洋科研机构,积极筹建宁波海洋研究院。企业层面,通过项目扶持等形式,培育了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海洋电子研究院为代表的企业研究院近20个。高校层面,初步形成了十多个海洋特色学科,对海洋经济的转型发展起到了较为有利的支撑作用。2014年宁波市海洋生物高效健康养殖产业总产值为49.38亿元,同比增长6.86%;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为34.94亿元,同比增长15.62%;宁波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总产值为660亿元,同比增长11.05%[3]。

二、宁波海洋经济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还暴露一系列发展中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海洋生态环境不容乐观。一是海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宁波市每年对所辖海域的海洋环境进行调查、检测,从历年的《宁波市海洋环境公报》显示,宁波市近岸和近海海域海洋污染程度一直比较严重,没有得到缓解,近十年以来海水水质符合第四类和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大多数年份都超过50%,个别年份甚至超过70%。海水中主要污染物是无机氮、磷酸盐、油类和重金属铅,海洋垃圾以塑料类和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类居多。二是海洋生态系统不断退化,由于大肆捕捞、高密度养殖、岸线平直化、电厂温排水、陆源排污等因素,宁波海域生态系统承载力下降,海洋食物网结构异化,海洋生态系统整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三是海洋生态灾害频仍,宁波海域基本上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海洋赤潮现象发生。根据宁波市海洋环境公报数据,2006―2011年,平均每年有5起以上的大范围赤潮发生。同时,海上溢油污染事故和渔业污染事故频发,仅2012年就有26起重大事故。

第二,海洋经济发展质量和速度不理想。一是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以滨海旅游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发展较为缓慢,滨海旅游海洋渔业附加值不高且深加工产品不多。二是海洋经济发展速度不理想,宁波海洋经济总产值与全国海洋经济生产总值之比,远低于宁波GDP与全国GDP的比例。与周边海洋城市舟山市相比,发展速度也明显落后,比如2011年宁波海洋经济总产出比2004年增长3倍,而同期的舟山却增长近4倍。

第三,海洋经济发展软环境基础薄弱。主要体现在法制建设不健全,对已有的法律规章执行不够严格;海洋科技实力不强,缺乏高端海洋科技机构、团队及海洋观测站、调查船;海洋管理不到位,存在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交叉管理、信息不通的现象;海洋规划滞后,海洋功能区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存在矛盾,没有制约作用;海洋宣教不重视,对海洋的科普及教育投入还不足,学校对海洋教育的重视有待加强,由水族馆、博物馆、科学中心、海洋公园等组成的海洋教育公共网络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非常系统而任务艰巨的工作,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学校等各方坚持不懈的努力。

(一)转变指导思想,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1.把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纳入宁波城市发展的战略地位。宁波因海而兴,海洋经济是宁波城市的特色。政府应围绕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制订宁波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发展计划,把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王牌,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2.把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宁波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力。近年来,宁波经济虽然得到了长足进展,但与同类城市相比,发展速度上明显落后。政府应该把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宁波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力,在海洋能开发、海洋生物医药、滨海旅游等产业上寻求突破。

3.把宁波打造成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宁波不仅要发展海洋经济,而且还要做全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原则,妥善处理好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推进资源有序开发、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制度建设,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

1.建立海洋日常监测和共享机制。建议由宁波市统计局牵头,设立海洋调查队伍,建立市、县两级海洋环境检测网络体系,统一海洋检测的标准,建设“智慧海洋”数据库,开发宁波海洋环境的共享平台,尤其是要加强对海水污染源、重点港口海湾、重要的海洋功能区进行监测,掌握海洋资源和开发的第一手信息,最终为海洋基础研究、海洋自然灾害预测、海洋产业发展服务。

2.建立区域联动发展的合作机制。海洋不是一个封闭的区域,一个地区的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周边地区的发展有密切联系。因此,建议由海洋经济办公室负责,建立区域联动发展的合作机制,尤其是要加强宁波与舟山、上海、杭州周边地区的合作,有针对性地与周边地区开展合作项目;加强与部分友好国家的合作,如建立“宁波―新西兰”海洋园等主题园区,引进海洋项目,维护本区域海洋环境的安全。同时,在市域范围内,要加强县域之间的合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各县在发展海洋经济时,要做到信息、资源互享。

3.建立陆海联动的管理体制。利用发达的腹地优势,探索陆海联动的综合管理体制,达到以陆促海、陆海联动、协调发展的目的。通过设置海洋保护基金,支助科研单位和社会团体开展海洋科技研究;理顺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各部门的涉海权益,确保每一项海洋事务都有专门的部门管理、协调及处置;加强综合管理规划,在现有各项研究和规划设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摸清宁波海洋经济开发的资源禀赋和优势条件,编制海岸带、海洋功能区、海岛等方面的一些重大管理规划,确定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推进陆海统筹发展。

(三)优化发展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新平台

1.建设综合性滨海新区。在新一轮城镇化建设浪潮中融入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抓好滨海新区的基础性设施建设,构筑便捷高效的现代交通网络,加强公共交通与轨道交通的无缝对接,提倡低碳出行。同时,在滨海新区实施大面积植树造林、河道治理、给排水和能源基础建设等配套工程,鼓励创建绿色社区、绿色医院、绿色学校,大力推进垃圾分类试点,建立先进完整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实现城区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置。

2.构筑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加快集聚海洋科技创新资源,引进和培养海洋人才,吸引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在海洋生态科技城建立涉海研发机构和创新载体;大力培养海洋科技创新主体,支持发展一批海洋经济龙头骨干企业,扶持一批高成长性海洋创新型企业,培养一批海洋科技类初创型企业,把宁波构筑为国家海洋科技创新高地。

3.建立海洋金融服务平台。借鉴山东、江苏、舟山等省市的经验,组建一家融资能力强、开发层次高的海洋开发投资公司,负责宁波海洋经济的投资、融资、经营、管理等,为海洋经济投融资服务。以宁波市区金融服务业为依托,创新海洋金融业态,加快推进海洋金融小镇,培育新兴海洋特色金融业态。

4.打造海洋特色产业开发平台。主要是积极发展海洋智能装备业,以高端化、智能化、特色化、生态化为方向,加快引进或培育涉海高端装备组装及制造产业,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海洋能源设备、海洋环保设备等海洋新兴智能制造产业。积极发展海洋生命健康业,紧紧抓住全球生命健康产业快速发展机遇,依托区内丰富的海洋生命资源,加快引进海洋生物制药、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生物保健品、海洋生物肥料等相关项目,谋划布局建设海洋生物工程基地,形成较强的海洋生物医药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能力。积极发展滨海生态旅游业,依托“海、涂、岛”特色资源,突出滨海运动休闲主题,发展海上体育运动、海洋会展博览、近海及海岛度假观光旅游、盐渔农文化游乐、滨海生态生活等海洋服务产业。

5.建设港航物流平台。充分发挥现有的港口优势和政策优势,大力发展以天然橡胶、固体化工、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贸易,培育做大高档板材、冷链食品和中高端消费品贸易规模,创新跨境电商进出口业务,打造成为我国国际贸易创新示范区。以建设国际中转集拼中心为突破口,重点发展远洋货运、集装箱联运、中转储运等港口物流服务,积极培育供应链管理、保税交割仓储等增值服务功能。围绕建设航运服务业集聚区目标,大力发展以船舶检验认证、船舶注册、航运资源交易、海事仲裁和法律服务、航运经纪等为主的航运服务业,不断提升航运服务影响力和辐射力。

参考文献:

[1] 宁波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官方网站,http:///.

第8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绿色港口;环境;生态

一、序言

“社会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WCED,1987)[1],这一由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已得到了最广泛的接受和认可。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港口建设和发展的高速成长期,但港口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负面影响。绿色港口即是在环境影响和经济利益之间获得良好平衡的可持续发展港口(陈晓峰,2002)[2]。因此,研究我国绿色港口建设对经济、环境和港口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港口发展各阶段存在的环境问题

原始条件下的河湖江海始终保持着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建成港口后,如果在规划时不重视环境保护论证、建港时不采取环境保护措施、营运时不注重环境保护的监控,必然造成对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和破坏,甚至危及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

1、港口规划阶段

港口规划是港口建设的前提条件,我国港口规划对环境保护普遍重视不够,没有反映“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的环境政策,也没有体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同步”的实质与内涵,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刘磊,2007)[3]。

(1)港口开发规模过大,资源和环境承载压力大

南京港规划岸线195.9km,其中可利用港口岸线120.3km,港口规划岸线104.9km,占岸线资源的53.5%,占港口可利用岸线的87.2%;厦门港规划陆域占地40km2,其中围填海22.1km2,给围填区域的海洋生物带来毁灭性的影响[4]。

(2)布局不尽合理,涉及众多环境保护目标

我国港口建设不同程度存在占用环境敏感区、危及环境保护敏感目标的现象。其中厦门港总体规划涉及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5][6]。对于规划区与生态敏感区的冲突,规划通常采取申请调整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的方法。如大连港请求调整大连斑海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厦门港请求调整国家级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区。

(3)港口环境保护规划机制有待完善

我国针对港口的环保规划一般仅对建设期和运营期的环境影响提出管理和防治措施,而且针对性不强,缺乏相应的监督、惩处及补救措施,缺乏生态补偿机制和恢复措施,尚未建立针对性强且完整的风险防患和应急反应体系规划。

2、港口建设阶段

港口水工建筑物的建设将导致区域的自然环境、生态系统以及与之相关水文条件受到港口存在的影响。航道和港湾的浚深会改变水流和盐份,影响滨水产业;防波堤和其他防护措施会改变区域的波浪、潮流特性,引起泥沙冲淤和污染物迁移规律的变化;疏浚工程或围垦工程不但改变了水流循环模式,还可能破坏已存在的海滨泥滩,严重影响生物的多样性。

港口疏浚也会对海洋环境、海洋生物带来潜在的负面影响,疏浚弃土不当还会对渔业、海上交通等直接产生影响。按照传统惯例,维护性疏浚弃土大部分抛弃于外海,只有小部分被认为适宜于围垦的泥土才在海岸陆上抛弃。很多老港口的海床泥沙中包含了许多重金属元素,无论是直接抽到岸上作围垦之用,还是到外海抛弃都是不可取的。唯一的替代方案是将被污染的泥沙排放到封闭的围垦地域。而当疏浚规模相当大时,港口方面不得不腾出大量的地方来容纳疏浚弃土,势必影响港口的经济效益(姚荣,2003)[7]。

3、港口营运阶段

在港口营运阶段,船舶的运行、停靠,码头的货物装卸、堆放也会对港口海域和周围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船舶运行时向海洋中排放污染物是引起环境问题的直接原因,港口海底环境和深海底生物群落也会被频繁的进港船只影响。到港船只排放压舱、洗舱等含油污水,倾倒生活垃圾及食品废弃物;停泊油轮的污水、船舶失事的石油泄露、危险货物的散落或者溢漏,都会对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徐伯海,2007)[8]。地中海沿岸18个国家58个石油港口装卸石油时给海水带来了严重石油污染使其成为举世公认“最赃”的海。港口在日常营运期间,由于货物的抓运操作以及其它装卸过程中而产生的粉尘、噪音、气味和排放物都会对港口的水质和空气质量产生重大的影响。

三、建设绿色港口的建议

在港口发展过程中,政府应以“环境有价”的理念,实施“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政策,利用经济激励和社会管理手段促使港口生态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序进行,在规划、建设、营运各个阶段对港口生态破坏、生态恢复、经济发展进行系统的规划和管理。

港口规划阶段,应尽早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减小规划阶段的环境影响。根据岸线、海域类型与功能,明确区域环境保护必需的岸线、土地和海域,明确需要保护的敏感目标,制定完善的、针对性强的风险应急反应体系规划,加强风险防患培训和管理,制定生态补救措施,加强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和监管力度。

港口建设过程中,将环保理念贯穿于工程建设全过程。将防治污染措施纳入工程建设程序;将防治污染的设施、设备、环境绿化及美化设计与工程主体设计同时进行,并做出相应的投资预算;环境保护的设施与港口主体工程同时建设和同时竣工投产使用。重视、加强环境监理,对施工期承包商的环境行为进行了现场监督管理,有效控制了工程施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港口营运过程对不同类型的码头应采取不同的环境保护措施。散货码头在散装煤炭、砂、粉、土、水泥的装卸过程中容易产生大量的粉尘,应采用新型抓斗减少物料抓取过程中的泄漏问题;在堆场斗轮机护坡上方装自动喷洒水枪装置、逐步在各单机上装自动喷洒水系统和道路每天安排水车喷洒水;堆场周围建绿化带,设置防风网,减少粉尘对敏感路段的影响。散装液体码头装卸中容易产生泄漏,船舶洗舱水的排放等问题,应配备符合MARPOL73/78 公约(《关于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的 1978 年议定书》)所要求的化学品污水接收设备,油轮作业时进行围油栏作业,并配备吸油毡、消油剂等必要的应急物资。

四、结束语

我国港口的高速发展既对海洋资源进行了高强度、全方位开发,也付出了对近海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的巨大代价。在进入21世纪后,海洋将以其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空间为人类社会发展继续扮演重要的角色。建立绿色港口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政府、港口、企业和其他参与者应协调行动,理顺职责范围,共同致力于绿色生态港口的建设。

参考文献

[1]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WCED). Our Common Future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2]陈晓峰,徐金环 二十一世纪的港口―绿色之港[J] 港工技术 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