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幼儿园德育的原则

幼儿园德育的原则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25 16:11:3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幼儿园德育的原则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幼儿园德育的原则

第1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兴趣培养;良好沟通

一、学前教育并不是越早越好

如今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思维方式也反映着广大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然而,婴幼儿阶段的孩子,是否应该尽早就送到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讨论一个概念,“学前教育”究竟应该如何界定?接受学前教育是否必须要去幼儿园、托管所这样类似教育机构的场所值得家长思考。在孩子还非常小的时候,培养孩子的最终目的是让其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而要达到这个目的,直接将孩子送去幼儿园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可以说如今大多数家长理解的“学前教育”是专指在幼儿园或学校接受到的教育。但是这样的学前教育并不是越早越好。孩子在正式步入学校后就很难再有属于自己的自由,早早地将孩子送去幼儿园,实际上是在抹杀孩子的天性,并不利于孩子人格的发展。而且,过早地去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会直接导致孩子正式入小学过早,智力开发并不能够满足小学的要求,所以在学习的时候也会比较吃力,压力也比较大。从前的孩子是8岁上一年级,如今的孩子最早可以提前到5岁。如果5岁上一年级,那么可能在1~2岁就要在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孩子也需要有自我的空间,被完全控制的生活,并不利于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和完整的人格。

二、寻找孩子的兴趣所在

在传统的朝鲜族家庭中,每当一个新生婴儿满一周岁的时候,家人都会为其准备一个隆重的仪式――抓周。为孩子准备不同的小物件,让孩子凭借自己的感觉,爬行一段距离后进行选择。以此来预示孩子兴趣和将来所从事的行业等。这是一种判断孩子兴趣的方法,但是抓周如今作为一种仪式,其象征意义要高于真正的目的,而且对孩子日后选择的预测也并不准确。那么对于幼儿园阶段接受学前教育的孩子,家长应该如何发现孩子的兴趣呢?首先,家长要注意观察。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注意孩子的一举一动,甚至表情、眼神等,接受学前教育的孩子年龄虽然小,但是对事物却有着自己的感觉,家长需要做的就是敏锐地发现孩子对某些东西的特殊感觉。其次,家长应该尽力为孩子提供更多选择。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孩子连选择兴趣的机会都没有,那么家长就无从去观察。所以家长应该为孩子提供多种兴趣的选择,可以让孩子多多尝试,在尝试的过程中去发现自己的兴趣。最后,满足孩子的乐趣,陪伴孩子在玩耍的过程中提升。对于孩子的选择,家长不要轻易拒绝或抹杀,尤其是对于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顺从自己的内心,收获到的是快乐和充实,家长应该予以鼓励。

三、沟通很重要

τ谟锥园阶段的孩子家长来说,沟通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家长和孩子的沟通。接受学前教育的孩子可能还无力与家长进行深层次的沟通,也只是和家长简单地描述自己一天在幼儿园的所见所闻、收获等等。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就不必与孩子进行对话。家长与孩子最初的沟通应该是胎教,在胎教阶段,只是家长单方面的对话。而在幼儿园阶段,家长可以多多与孩子交流,哪怕孩子很多时候都不懂家长在说什么。但是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却是非常有用的。也许在某一天就可以让孩子前进一大步。其次,家长和幼儿园教师的沟通。在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的孩子,几乎整个白天时间都是在幼儿园同教师一起度过,一起吃饭,一起游戏,一起学习。所以幼儿园教师对于孩子的了解还是比较深刻的。所以家长要时常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现状和特点,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尽快解决等。总之,沟通很重要,可以保持家长对孩子的了解,为孩子的性格发展和日后选择扫清障碍。

总而言之,幼儿园阶段学前教育的基本准则,本文在此提出了三点,首先,学前教育并不是越早越好,有时可能会适得其反,应该给孩子留出一定的空间,让孩子自由选择、自由发展。其次,家长要努力在孩子小的时候寻找孩子的兴趣所在,为孩子快乐成长做好铺垫。最后,沟通是了解孩子的法宝,与孩子沟通,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状态,促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程秀兰.多学科视野中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透视[J].教育研究,2014(9):69-71.

[2]刘占兰.我国幼儿园教育质量的现状:与1992年幼儿园质量状况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12(2):3-5.

第2篇

关键词:游戏教学法;幼儿教育;应用

幼儿最日常的活动就是游戏,这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采用游戏教学法不仅可以增强幼儿对于外界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其智力思维等的发展,所以在幼儿教育中采用游戏教学法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之中应该坚持哪些应用原则呢?笔者就个人的实际教学经验和阅读的资料做以下分享。

一、必须处理好游戏和幼儿教育之间的关系

游戏和幼儿教育之间存在着许多的一致性,教师要明确这些一致性,以此来进行教学工作。教师首先要对游戏理论和方法熟悉,还要了解自己所带的班级幼儿的心理和生理成长的程度,结合一定的教育理念,选择符合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兴趣爱好还有好奇心的内容进行游戏教学,这样才能有良好的效果产生。

以人为本,幼儿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游蚴欠绞剑教育是目的。在这样的理念之下,进行一系列的游戏活动,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小朋友们认识动物的时候,我准备了各种各样小动物的头饰,分发给小朋友们,然后在学习桌上放了许多的卡片,卡片上面标写着各种动物的特征,然后让小朋友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把符合自己头戴动物的特点的卡片找出来,还要学习一下这种动物的叫声、动作和行为等。这样的方式对于儿童来说很活泼,他们参与的热情很高。“我是小羊,我爱吃草,我是咩咩咩的叫的!”“我是老虎,我要吃肉,啊偶!”小朋友们对于动物的认知大部分是正确的,但是难免也有出错的时候,而此时就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疏导,让他们明白哪里出错了,让他们的印象更加深刻。

二、精心设计游戏,刺激幼儿兴趣和好奇心

游戏教学法的教育方法就是游戏,因此游戏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游戏的难易程度要把握好,太难了儿童接受不了,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太简单了又没有教学的意义,孩子学不到东西。而且时间也要进行周详考虑,连续的游戏会让孩子感到疲惫,时间太短又会没什么效果。还有教师的准备工作也要做好,准备充足,这样才能让孩子们玩得开心,学得快乐。

幼儿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是有着好奇心,教师在进行游戏教学法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设计的游戏带有一点神秘性,这样引起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往往能够取得不错的效果。

例如,我将从“盲人摸象”这个故事受到的启发运用在了教孩子们认识水果这一课时中。我事先准备好一些丝带,让孩子们把眼睛遮住,然后将不同的水果放在他们的面前,并且专门挑选一些比较相似的水果放在一起,让他们仅仅通过手上的触感来判断面前是什么水果。这样的方法很新颖也很好玩,小朋友们都玩得很开心。当他们知道自己猜对了的时候特别的高兴,而当他们猜错了,我便给他们机会重新再来一次,并且加以适当的提醒,这样他们基本都可以猜对了。

三、因材施教,教师的指导要得当

在进行游戏教学时,教师适当的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也要注意不可以过多干预儿童,让儿童的思维固化,同时也要因材施教,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从智力因素,身体因素,兴趣爱好因素等等多方面考虑,对孩子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游戏教育。

不同的孩子心智的成熟程度以及记忆力、智力水平等都不同,教师要充分的尊重孩子们之间的这些差异,将游戏设计得富有一定的难易程度。不至于太难,让大部分孩子们无法参与,也不要过于简单,失去了游戏的最终目的。对于一些素质较高比较聪明的孩子,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小任务,让他们挑战一下自己,并且要适时地做出鼓励和奖励。而对于一些发展缓慢的孩子,也要保持耐心,对他们进行一定的照顾训练,让他们同样健康快乐地成长。

四、多媒体的应用,让游戏更丰富

将多媒体与幼儿游戏相结合,可以让幼儿游戏更丰富,更富有变化,以及更富有吸引力。多媒体可以呈现丰富的声音、图片、影像等,教师可以根据多媒体的这些特点设计一些相关的游戏,这样的游戏内容丰富,色彩绚丽,更容易吸引儿童的兴趣,也让儿童的成长增加了更多的可能。不过多媒体的使用也要注意一点,不可以流于形式走过场,要让多媒体真正地发挥作用。

随着近些年来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游戏教学方法已经逐步深入到幼儿教学方法中,运用游戏教学法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其提高学习成绩,达到教学目的,同时还能够促使其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锻炼其创新思维的灵活发展,进而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

为进一步提升我镇各村级小学附属幼儿园的办园水平,有效提升保教质量,优化园所适宜儿童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培养出一支合格的村级幼师队伍。经商议,报请中心学校批准,现将结对帮扶工作安排如下:

一、领导小组

组长: 刘成群

副组长:杨晓梅

成员:村级小学校长 杨丽 曹继英

二、具体帮扶结对人员安排

下茅坪小学附属幼儿园 莫蕊

上茅坪小学附属幼儿园 魏欣

月明小学附属幼儿园 丁 婷

何村小学附属幼儿园 赵晓燕

小峪小学附属幼儿园 王 娟

园艺小学附属幼儿园 曹继英

十一小学附属幼儿园 许梦悦

十九小学附属幼儿园 杨 丽

军马小学附属幼儿园 杨 丽

中村小学附属幼儿园 张本行

集中培训 罗苗苗

村幼发展规划与督导 杨晓梅

三、目标与任务

根据军教字[2020]22号文件精神,为确保帮扶实效,扭转附属园的小学化倾向,稳步提升办园水平,使我镇的学前教育能够得到均衡发展,特拟定以下工作目标与任务。

1、一名教师负责一所园的帮扶计划得制定与实施,使保教质量稳步提升。

2、一个学期内让园所环境创设有起色,一年内达标,两年内有特色。

3、对帮扶园的教师一对一或一对二,制定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确保低起点、易上手、好操作,要有实效。

4、共享主题活动的课程计划与方案,指导村幼教师提交印证实施活动的图片和小结。

5、指导村幼全面开展家园共育,见计划、方案、实施过程和小结,提升村幼幼儿教师的服务意识,体现专业性科学性,和幼儿教师应该具备的“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宗旨,全心全意为家长服务,做让群众满意的学前教育。

6、研究混龄教学模式,从实际出发,加强实践,根据村级附属园的园情,合理利用当地的资源,把好的游戏课程和本土化的游戏带进附属园。

7、一个月进行一次集体教研,全镇附属园教师参加,必须带着问题和教育叙事来,现场分享现场答疑,共同交流共同成长。

8、每学期结束,组织一场帮扶工作总结会,树立一批典型和先进,彰显出支教队伍榜样和先锋的力量。

9、全镇村小附属幼儿园的教师教学常规纳入统一考核,工资结构以“基本工资+专业成长+绩效考核”的方式,激励幼师向专业化发展,打造一支留得住、成长快、素质高的幼师队伍。

10、村级附属园的办园水平的提升,每年度由中心学校进行评估,评估考核结果计入学校的年度工作评价,与专项奖补资金直接挂钩。

11、中心幼儿园的专任教师,必须有两年以上镇村支教经历,职称晋升方面无支教经历将实行一票否决。(从2021年开始)。

军店镇中心学校

第4篇

关键词:规则意识;规则行为;幼儿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265-02

【问题提出】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俗语是从古至今人人皆知的经验之谈,也是一个人生存在这个社会里首先所必须遵守的。大到国家的法律,小到集体的规章制度,都约束了一些人的不规范行为。在当今幼教改革的思潮中,幼儿园规则意识培养的尺度更为重要。当前,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是幼儿从家庭迈向社会的一个小小驿站,也是幼儿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幼儿从熟悉自由宽松的家庭环境进入到陌生、又有约束的集体环境之中,又要接受集体教育,难免给幼儿带来一些不适。所谓的规则,就是幼儿的一日生活常规。常规的建立不仅是集体教养幼儿的需要,同时它有益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可以起到培养良好情绪,形成一定的卫生、生活和行为习惯,促进幼儿的生活和活动能力的提高。规则作为教育手段,可以起到规范引导行为方向,促进幼儿活动质量,提高能力和身心发展水平的作用。在活动时,幼儿要按照一定的要求,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限制自己不正确的生活习惯,让幼儿从小就知道生活在一个集体里,就要有一定的约束力,不能随心所欲。因此引导幼儿建立初步的规则意识,知道一定的规则是游戏愉快进行的前提。

【研究目标】

1.引导幼儿建立初步的规则意识,知道一定的规则是游戏愉快进行的前提。

2.能够主动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实施方案】

一、规则是幼儿自主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幼儿的自主参与是十分重要的,实践证明,要想让幼儿真正开展自主活动,规则的建立是十分重要的。遵守规则和自主活动是辩证统一的,因此在幼儿园的生活中,为了让幼儿能够真正开展自主活动,我们既要为幼儿提供自然、安全的心理环境,让幼儿放松地活动,同时也不能太放纵幼儿,要为幼儿制订必要的规则。

案例1:无规则的区角活动。在区角活动“开心城堡”的搭建活动中,涌入大量的小朋友。大家每个人拿起几个盒子开始自由地搭建。可是因为参加的幼儿比较多,分到手里的材料明显不够用,小朋友发现材料不够用了,于是吵吵闹闹、互相抢夺起来,为自己的搭建活动寻找材料。不一会儿,几个小朋友哭了起来,“开心城堡”搭建活动只好取消。

案例2:有规则的区角活动。同样是区角活动“开心城堡”的搭建活动。小朋友拿到自己的进区标志卡,插到卡槽中。因为限定人数6名,第七个小朋友没能进入该区角,只好耐心等待。在搭建开始阶段,每人领到一张任务卡,按照自己任务卡中的内容寻找材料,再按照指示搭建城堡的一个部分,小朋友完成各自的任务之后,在老师的帮助下合力拼成一个大城堡。

在案例1中教师为幼儿的自主活动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环境。但事实表明,在对幼儿没有提出任何规则性要求的时候,幼儿之间就有可能产生相互的影响和干扰,因此幼儿的自主活动就无法顺利开展。在案例2中由于建立了良好的区角游戏规则,这样既可以规范幼儿的操作行为,支持幼儿的自主探索、建构,又能有效地避免幼儿之间因为使用材料或是合作产生的纠纷。由此可见,幼儿的自主活动需要一定的规则作为保障,只有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规则,让幼儿在活动中自觉遵守,才能让幼儿提高学习效率,真正得到自主发展。

二、多途径和多方法引导幼儿提升规则的意识,促进规则行为的养成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常常表现出一些违反规则的现象,如:在本该安静的图书区或玩具区大声地讲话,争抢玩具,不能将使用完的物品放回原处。事实上,这些现象是因为幼儿没有规则意识或规则意识薄弱所致。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积极引导幼儿提升规则意识,养成规则行为。

1.正面强化,利用榜样示范提升幼儿的规则意识。榜样示范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是指为学习者树立榜样,而后由榜样向学习者示范,学习者再从模仿中学习。在幼儿的生活中,教师通过榜样示范法,为幼儿提供了具体的行为标准,不但让幼儿掌握了有关的行为规范,也有效地提高了幼儿的规则意识。案例:又到户外活动的时间了,每到这个时候我们总是强调让幼儿将小椅子放到桌子下面,防止小朋友站队时绊倒,可总有一些小朋友着急站队而忘记放椅子。某一天,我表扬了几个坚持放好小椅子再去站队的小朋友,于是其他小朋友立刻回到座位上将小椅子一一放好。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运用榜样示范法,为幼儿提供了具体的行为标准,让幼儿掌握了良好的行为规范,也有效地提高了幼儿的规则意识。规则自定,让幼儿自觉地养成规则行为。

2.标志暗示,帮助幼儿理解和遵守规则。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教师要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会尊重理解他人。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对于一些必须遵守的规则缺乏足够认识,因此在行为上容易出现偏差,这时教师就可以借助符号、图标进行行为上的提示和约束。所谓“图标”,就是把规则画成有趣的画面,通过观察、模仿等途径去刺激幼儿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而抑制其不良行为的萌发,促使幼儿在不断操作中形成自律。在幼儿园的区角活动中,如果让幼儿自由地选择,往往会出现争抢等矛盾。因此教师需要和幼儿商量游戏规则,并将这些规则绘成大家都能看懂的图标张贴在各个区域内。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之中,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采用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对幼儿加以教育和引导,制订适宜的规则要求,使幼儿能够主动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良好个性形成和社会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幼儿园 小班 区域活动 规则 建立

幼儿园的班级是一个大家庭,同样,班级内也要有规则的约束,这是幼儿一日生活有序开展的保障。幼儿期是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期,良好规则意识的建立有助于幼儿养成受益一生的素质和习惯。

区域活动,就是以幼儿的需要、兴趣为主要依据,考虑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正在进行的其他教育活动等因素,划分一些不同的活动区域,如积木区、表演区、科学区等,在其中投放一些适合的活动材料,制定活动规定,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区域,在其中通过与活动材料、同伴等积极互动,获得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

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活动区域的功能与价值日益凸显,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形式,还是幼儿自由活动、展示个性的场所。区域活动的规则承载着独有的教育价值,它可以有机地将教育者的教育意图渗透其中,组织、约束、调整幼儿的活动行为和相互关系,最大限度地保证幼儿的活动需要。因此,抓好区域活动规则的建设,是保证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

一、共同商讨,制定规则

区域活动既是幼儿的一种学习活动形式,也是教师组织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因而,区域活动规则应该是教师和幼儿通过协商来共同制定的。如在巧手制作区,8个小朋友一起进去取工具,这时出现了两人争抢同一种工具的现象;活动结束时桌子和地面上都乱七八糟,有纸屑、剪刀、胶布、纸盒等东西。我向幼儿提出这些问题,幼儿七嘴八舌地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经过我们的共同讨论,最后制定出三条公认的规则:第一,以插卡的形式限定进区的人数;第二,要将废纸屑放进纸篓里;第三,活动结束时要将材料放回原位,摆放整齐。因为这些规则是幼儿自定的,是幼儿根据游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而得出的结果,因此幼儿在活动中既乐于自觉执行,确保了区域活动的有序性,又获得了一种被肯定、被尊重的体验,使其自主性得到了充分施展。

二、共同参与,试行规则

规则的制定是为了保证区域活动的顺利进行,如果规则不够合理,则会影响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甚至会挫伤他们的心理。试行规则的目的,就是发现制定的规则是否适宜。与幼儿共同制定出区域活动规则后,我与幼儿一样持卡进入巧手制作区域内,到区域活动结束时,我与幼儿一同收拾活动材料。有的幼儿高高兴兴地收拾活动材料,边收拾边得意地告诉同伴:“今天,我自己做好了一个七彩陀螺,我太高兴了。”而有的幼儿则极不情愿地收拾材料,边收拾边嘟嚷着:“我的变形金刚只差一点点就做好了,太可惜啦……”说完,幼儿就三下五除二地将用废旧物做的变形金刚给拆开了,失望地将材料整整齐齐地放回原处。于是,我们对第三条规则“活动结束时要将材料放回原位,摆放整齐”产生了争议,觉得有必要对这条规则进行修改,否则会影响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适时调整,修改规则

区域活动规则往往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而是需要逐步完善。教师作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要善于观察幼儿的真正需要,并跟随他们活动的需要调整计划,以此来促进幼儿主动探索、创新与学习。针对以上出现的现象,我们围绕着“区域活动结束了而作品尚未完成,是否必须把材料放回原处”及“如何制定新的规则”这两个问题让幼儿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说“延长区域活动时间”,有的说“等自由活动时间继续做”,有的说“第二天继续做”,还有的说“将作品带回家继续做”……最后,我综合了幼儿的意见,和幼儿共同修改了第三条规则:让幼儿先按自己的计划将自己的进区卡插在记录牌上,待活动结束后再取下进区卡放回原处。如果幼儿未完成活动内容,可以留住进区卡,等自由活动或下次活动时继续进行。幼儿并不一定都随着活动时间的终止而完全结束活动的,区域活动的规则通过商讨、修改更趋于完善。我发现,自从执行新规则后,幼儿的兴趣、表情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现在幼儿更喜欢玩区域活动,更善于展示自己的个性,操作、探究的时间更持久了。

四、自觉遵守,内化规则

第6篇

能力较弱容易导致幼儿自信心缺乏。因此,要给幼儿锻炼和实践的机会,在实践和锻炼中提升能力,就能更好地提升幼儿的自信心。所以,家长和教师要学会利用各种机会和渠道来让他们获得最基本的动手和人际交往能力;要表现出对其决策能力的信任,给予他们自我选择和交往的机会,接受他们合理的意见,鼓励他们积极自主地进行学习,使他们在实践的锻炼中感受到自身能力,从而增强自信心。

二、过程前后纵向比较的原则

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进步和发展。这个过程中每个幼儿的成长速度肯定略有差异比较。这就要求家长和教师对于幼儿的一些行为不能一概而论,要求不要太高,不要急于求成,要注重过程中能力的提升并且对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做出的积极努力给予关注和肯定。当幼儿暂时没有取得成功时,给予鼓励,使幼儿认识到通过更多的努力便会取得成功。

三、过程纵向比较的原则

幼儿的发展或进步是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遭遇挫折或失败是必然的,每个幼儿的成长速度也有差异。所以,教师和家长不能着急,不能一概而论,对幼儿的要求不能过高,要多加关注幼儿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做出的积极努力,不要注重活动的结果。特别是当幼儿暂时没有取得成功时,对他们所作出的努力,要及时给予鼓励,使幼儿感到自己可以通过再努力取得成功,从而树立起自信心。与此相应,成人在评价幼儿时,要立足于幼儿自身以及实践的前后、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作出的努力与进步,让幼儿自己跟自己比,只要幼儿是一直进步的就要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在不断的积极进取中得到行为和精神上的双重提高,树立起自尊心和进取心,充满信心地面对自己,努力追求进步比较。

四、运用赏识教育的原则

有一句名言曾说:“我们要有决心,尤其要有自信力。”一个人有了自信之后,就会对自己充满信心,做事情精力充沛、生机勃勃,自信心强的人,会让自己的生活充满阳光,各个方面都朝气蓬勃。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对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优秀的品质都很有帮助,所以,幼儿园的教育要因材施教,每个幼儿在正确的教育中得到教育,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坚信自己有获得成功的信心,敢于表达自己的意愿,勇于实现自己的愿望。那么,在我们的日常教育活动中,要用恰当的教育方法,让幼儿不但能认识到自己的优点,还能发现自己的缺点,取长补短,在不断的探索和提高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从而增强自信心和求知欲,战胜自我,取得成功。

五、给幼儿成功机会的原则

每个个体受到遗传、生活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个体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美国心理学家马尔兹认为,绝大多数的自我信念都是根据过去的经验———成功与失败、屈辱与荣耀,特别是童年时的经验而不自觉地形成的。如果幼儿的学习能力够强的话,那么常常会获得成功的体验,相反,如果学习能力较差,就容易自卑和怯懦,自信心就很难形成。因此,家长和教师要注意为不同的幼儿寻找和创造相应的成功的机会和舞台。比如,在幼儿园,可以开展不同类型的活动,让每个幼儿都能在活动中体验到动手动脑的乐趣,发现每个幼儿的长处和优点,让他们能够享受成功的乐趣。但同时,教师也要在过程中给幼儿提高的机会,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获得能力上的提升。

六、家园合作的原则

幼儿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家里度过的,所以除了教师的教育,家长的培养和督促也是必不可少的,有时候,在学校教师对幼儿进行鼓励和表扬,意在树立幼儿的自尊心,但是到了家里之后,家长却随意地进行批评、贬低幼儿,幼儿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自信心顿时受到了打击。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办座谈会、定期举办讲座等方式让他们进行得到思想上的解放和认知,同时,教师要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针对幼儿的问题进行交流和沟通。

第7篇

一、现状及原因

现今,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中存在诸多问题。譬如,材料选择不典型,缺乏结构性;选择不丰富,阻碍探究性;材料投放无层次,消退操作性;摆放位置不科学,影响趣味性等。教育者需要有意识地避免这些问题,在教学中反思,从而促进幼儿有效、持久地进行探究操作,获得相关科学知识与经验。

(一)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选择和使用材料的现状

1.操作材料选择不典型,缺乏结构性。

操作材料的结构性是材料所具有的特征,材料蕴涵着丰富的可探索性、可利用性和价值性,在操作材料被有效使用时能揭示自然现象间的某种关系以及不同材料之间的联系。教师对材料结构的认识越深刻,越有利于幼儿的探索、发现、创造和获得各种相关经验。但是,常有教师对活动的重难点把握不准,造成选材不当。例如,大班科学“有趣的磁铁”活动中,重点是通过操作,发现磁铁不同部位磁性强度不一。但由于教师经验不足,提供的是圆形的磁铁,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2.操作材料选择不丰富,阻碍探究性。

通常,教师所提供的操作材料的种类、数量等方面不得当,影响幼儿的充分操作和持久性探究。如在中班的“浮与沉”活动中,由于教师提供的只有盐,鸡蛋和石头的数量有限,在操作中,若部分幼儿操作失误,不小心摔坏了鸡蛋,或在单调、贫乏的材料中无法理解概念,会影响活动探究的持久性。

3.操作材料投放无层次,消退操作性。

操作材料提供并不是越多越好,而应根据活动的主题及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性提供适宜的材料,以满足操作的需要。如在小班活动“感知物体的软硬”中,部分教师提供的探索材料种类过多,且没有层次性,造成幼儿注意力分散,消退操作性,不利于幼儿进行有效探究。

4.材料摆放位置不科学,影响趣味性。

材料的摆放位置,直接影响幼儿的操作兴趣和活动效果的达成。如在中班“让蛋宝宝浮起来”的活动中,有的教师将盐、糖、沙子三种没有标签的材料都放在一张桌子上,容易造成操作过急,材料混杂,幼儿不清楚加什么材料才能使“蛋宝宝浮起来”。

5.材料呈现方式与时机不得当,降低效率性。

材料选对了,但若投放时机不当,同样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有时反而会干扰活动进行。如在大班“神奇的纸杯”活动中,在幼儿探究思考时投放材料会打断他们,影响操作,分散了注意力,降低操作的效率性。

6.材料安全与卫生工作不到位,增加危险性。

幼儿操作的材料应确保安全与卫生,但在活动中,我们也常遇到考虑不周全的现象。如在大班“神奇的纸杯”活动中,中间一环节是让幼儿自己给纸杯涂蜡。某教师未做任何示范或没说明注意事项,就让幼儿直接用烧融的蜡给纸杯涂蜡,这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又如中班“神秘的泡泡水”,教师提供给幼儿吹泡泡的管子很粗,幼儿操作时,可能会把自制泡泡水吸入口中,影响身体健康。

(二)选择和使用材料不当的原因

1.主观因素。

第一,教师知识的局限,对材料的认知相对缺乏。比如,对磁铁的认识,许多教师在自己原有认知中,只了解磁铁磁性,缺乏对科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容易造成很难找准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这一主题的重难点。

第二,教师能力的欠缺,对活动主题分析把握不准。教师对幼儿科学活动的系统性、连续性及各年龄幼儿的学习特点与认知水平缺乏了解,容易出现对活动主题理解肤浅,对重点、难点的分析把握不准。如大班“浮沉”活动,不仅引导幼儿发现哪些东西在水中会浮起来,哪些会沉下去,还要让幼儿探索怎样让其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或让浮起来的东西沉下去。

第三,教师经验的不足,对活动材料感性认识缺乏。在活动过程中,虽然也对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做了精心的安排,但由于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材料投放后产生的活动状况缺乏感性认识,从而出现了材料投放与使用不当,甚至缺乏趣味性等问题。如上所述中班“让蛋宝宝浮起来”的活动中,对活动材料感性认识缺乏,无法达到教学目标。

第四,教师认识的偏差,以材料引领幼儿学习的意识不高。通常有些教师一方面对通过材料引领幼儿学习认识不够,忽视了材料在活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造成材料准备的随意性;另一方面,教师材料准备不科学。由于准备过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达不到获得初步科学概念的目的。如在小班活动“感知物体的软硬”中,教师提供了十多种探索的材料,而没有层次性对比材料,造成幼儿注意力分散,过多的材料阻碍了幼儿持久性探究。

第五,教师安全意识不高,对使用材料安全隐患意识缺乏。幼儿操作的材料应尽量注意安全与卫生,只有在确保幼儿安全的前提下才能谈发展。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一些教师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未将其落实到自身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造成具体活动常存在安全和卫生隐患,如大班“神奇的纸杯”和中班“神秘的泡泡水”活动中的一些环节,存在极大的安全和卫生隐患。

2.客观因素。

第一,幼儿的年龄特点所致。幼儿园活动是对幼儿和活动材料的双重设计,核心是设计幼儿。设计幼儿就是给幼儿一个合适的发展空间,借用活动材料,实现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往往较难科学地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特点来准备活动材料。

第二,幼儿知识和经验的缺乏。幼儿园科学教学源于生活,走入生活,幼儿的知识直接来源于经验积累,通常会出现由于幼儿的知识和经验参差不齐影响活动任务的完成。

第三,幼儿个体差异性的局限。同样年龄的不同班级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同一个班的不同幼儿也具有自身的发展水平和需要。因此,由于教师的经验、幼儿个体差异性,可能导致材料选择和使用不当。

第四,班级操作活动和幼儿心理环境的影响。安全的心理环境是幼儿主动探究和学习活动的前提。在教育实践当中,教师常常不能及时抓住幼儿探究的时机给予有效的指导,反而误解、制止幼儿的探究行为,不接纳幼儿在探究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另一方面,教师不适当的评价给幼儿带来压力,使幼儿只关注教师的态度,不关注探究活动本身和客观事实。

二、选择和使用的策略

(一)丰富教师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

1.明确教学目标和科学知识。

在材料准备时,教师首先要认真查阅资料弄清活动主题的相关知识点和核心概念,然后再根据教学目标、幼儿的认知特点与发展需要,设计如何帮助幼儿围绕知识点与核心概念开展探索,积累有关经验。如大班“磁铁”活动,教师要认识到这个主题活动,幼儿已在小班、中班接触过,大班探索重点应在“幼儿原有对磁铁吸铁性认识的基础上,发现磁铁两极与中间吸铁强度不一样”上。

2.了解活动材料和科学现象。

在进行科学活动之前,教师应深刻了解材料颜色、质感、功用等,并科学地选择和假设有关科学现象。如在大班“磁铁”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条形或U形的磁铁,以支持幼儿进行持久性有效探究活动。

(二)增加教师教学的经验

通过资深教师的“传、帮、带”及上示范课,让新教师有效组织研讨,就其活动设计与组织过程中材料选择和使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提出策略,提高教师的教学经验。

1.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材料的选择。

(1)同一年龄,多层材料。

教师科学选择结构材料。同一年龄的幼儿在理解、操作、表达等方面有着不同的发展水平,因此,材料应有一定的难易差异,以适应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教师既要了解幼儿、了解教育目标和内容,又要了解每一种材料的结构所反映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应的科学概念。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为幼儿的探究选择适宜的材料。

(2)同一主题,不同材料。

教师在教学中,支持、引发幼儿与材料相互作用。善用观察和倾听,留心观察每一个幼儿有意义的行动,并用自己的洞察力和感觉判断幼儿探究的时机;教师可以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等方式引发幼儿对材料的关注和探究,促进互相交换探究活动的结果和发现。例如,对于大班的“浮与沉”主题,教师引导幼儿巧用其它的材料来操作、验证,激发其持久探究的兴趣。

(3)同一材料,不同用法。

引导幼儿将材料认识和了解的过程作为学习的准备过程,引导幼儿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学习同一材料,不同用法。例如,在探索沉浮时,每个小组有一盆水就可以了,幼儿合用一盆水可以使不同的材料之间、不同的幼儿之间有更多的相互作用。除了水之外,每个组如果有四个幼儿,那么,起码应有五六种会沉的东西,五六种会浮的东西,以及几种会使幼儿感到意外的东西。

2.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材料的使用。

(1)了解――观察幼儿需要,做好互动准备。

幼儿的知识主要是有关周围世界的经验性知识,科学知识的获得需要结合在亲身实践中,只有在丰富具体实际经验的基础上归纳、概括,才得以真正理解和内化。而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和价值重在幼儿获得的行动性知识和构建知识上,重在让幼儿感受、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激励幼儿体验探究的乐趣。

(2)取舍――寻求幼儿需要与目标之间的平衡,判断互动价值。

在探索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来一些自发的探究行为,但只注重发现的乐趣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培养幼儿珍爱生命的情感,渗透到系列活动中,这也符合《纲要》表达的科学精神。

(3)推动――借助有效策略,推动互动进程。

在活动进行中,正确面对幼儿操作困难时引导的策略,需要反思,在满足幼儿需要的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推动策略,做到不代替幼儿的思考、不控制幼儿的行为,善于在关键时刻正确面对幼儿的“出错”,适时给予引导和帮助。

(三)强化教师相关的意识

1.正确引导幼儿选择材料。

“我看到了,我忘记了;我听到了,我记住了;我做过了,我理解了”。幼儿能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选择材料是幼儿主动探究和学习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在经过与幼儿的讨论决定探究某种内容后,幼儿可以根据需要,利用自己的已有经验和设想,准备物化性教育目标的材料,师幼一起设计、准备所需要的材料,不仅更好地使幼儿在足够的、探究性相互作用和关系的材料中,获得教育所期望的科学经验,还有助于显示每个幼儿内在的、前进的某种动力。当幼儿的情感、思维等方面怀有很高的热情时,给予幼儿自己选择的机会和权利,引导其专心致志地投入研究,促进幼儿获得教育所期望的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科学智慧。

2.科学组合活动材料。

材料具有开放性,有多种组合的可能性,能激发幼儿接近材料,能自由地用自己的方式操作、改变、组合它们;材料应该有较广的余地,使幼儿能用许多不同的方式进行研究探索,有不同的发现。这也是产生发现过程的基本条件。

3.随时扩展和增加材料。

投放材料的种类应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要求不断扩展和增加,材料不断支持和实现着幼儿的想法,让幼儿与材料不断的相互作用。

综上所述,教师作为活动的主要设计者和实施者,要切实关注活动材料蕴含的价值,让幼儿积极参与到材料的操作、建构、整理过程中,教师要对活动材料进行深度研究,如功能分析、文化属性、核心价值等。正如教育家陈鹤琴所说:“让孩子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他的动手能力,实现其创造性设想,发挥创造的才能。”运用什么样的活动材料,决定了幼儿进行什么样的探究和学习,教师科学的选择和使用科学活动的材料,发挥让材料说话,让环境和材料引领幼儿的学习的作用,促使幼儿对活动保持高度的兴趣和持久的探究热情。

参考文献:

[1]王薇华.科学投放区域活动材料.教育经验,2009(9):16

[2]虞永平.物质材料与幼儿园课程.幼儿教育,2006(1):10

第8篇

关键词: 赏识教育 幼儿音乐学习 作用 原则

一、赏识教育的内涵

赏识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体系和方法体系,它建立在“孩子人人都是可造之才”的这一现代教育理论和“爱的需要是人的第一需要”这一现代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用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提醒的心态和思维方式对被教育者实施教育,并在教育过程中,紧紧抓住被教育者表现出来的优点、进步给予客观公正的肯定和赏识,充分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激励和表扬。让学生在“我能到”“我是好学生”的行为过程中找到自信。人立于世,信心至为重要。小孩子在发萌阶段,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建立,日常的表现是否得到家长、老师、长辈、同学等的肯定与赏识十分重要。良好的赏识,可以使学生增强信心,长成健康的人格,为今后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赏识教育强调的是善于发现学生优点,对学生多加鼓励,使他们在情绪上得到满足,学习心境保持“愉悦”,从而使学生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都处于良好的活跃状态,产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强化学习效果,取得求知的成功。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因而,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激励。“赏识教育”可以帮助失败者找回自信和发展,重建精神世界的大厦,找回自我教育的能力。

二、赏识教育在幼儿音乐学习中的作用

音乐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人类与生以来就拥有音乐的天赋。良好的音乐教育对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可以使幼儿拥有感受、理解、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而且能陶冶幼儿的情操,发展幼儿的智力,促进其自身各种因素的平衡和协调,从而提高幼儿素质,促进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如何对幼儿实施良好的音乐教育,强化教育的效果,赏识教育法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1.赏识教育可以维护孩子的自尊,保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幼儿在音乐学习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在幼儿钢琴学习中,弹错音或是节奏不稳等问题经常出现。有些孩子并不能很快地改正错误或是达到老师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往往心理压力较大、自卑、自责、不知所措。这时,他最需要的是帮助和安慰,而有的老师和家长为了给孩子教训,往往采取比较严厉的批评、甚至打骂。这种教育方法所带来的后果就是让孩子丧失信心,不再努力、甚至反叛。当学习出现困难时,运用赏识教育可以维护孩子的自尊,保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我曾经有位学生叫贝贝,在学习钢琴的初期,进步较慢,与同班的孩子相比总有些落后,她的妈妈十分着急,每次课后都要数落她。几次下来,贝贝产生了学习抵触情绪,表示不愿意再继续学琴了。了解到这样的情况后,我和贝贝妈妈进行了沟通,约定采用赏识教育法,让贝贝建立起学习的信心。我多次在课堂上表扬孩子,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进步或是改正了一个错误,而贝贝每得到一次表扬就可以和妈妈换一颗五角星。一段时间下来,贝贝上课积极多了,从最初的为得五角星而练琴慢慢地发展成喜欢弹钢琴,当然她的弹奏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由此可见,教师要学会中肯地指出孩子的缺点,多表扬孩子的优点。在教学中不要吝啬你的表扬,它能成为孩子们学习的动力。

2.赏识教育可以最大限度激发孩子的潜能。

赏识教育是目前为止,在教育方面最值得提倡的一种教育方式,它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孩子的潜能,使其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每个孩子的聪明才智和先天禀赋都基本相同,但他们最后的成就都会大相径庭。这说明老师、家长要懂得教育,懂得欣赏,对孩子的任何一个特长都要肯定,帮助发展。在我校艺术培训中心的舞蹈班上有一个小姑娘叫小蕾,今年六岁,长得十分漂亮可爱,只是有些娇气,最怕练那些有些难度的动作。在汇报演出中有个舞蹈需要一个领舞,她的形象气质十分合适,但是领舞的动作相对较难,还有一个下腰的动作。小蕾一开始练习得十分勉强,特别是练下腰时常常会怕疼掉眼泪,家长也心疼孩子,一度要打退堂鼓。老师针对这一情况,及时采用赏识教育法,帮助她增强自信心。在排练中,老师没有对孩子简单表扬,因为表扬往往是孩子做了让人满意的具体事情给予的赞许,而赏识则是从本质上信任和看得起孩子,通过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让孩子找到了“我能行”的感觉。在老师的教导下,小蕾像变了一个人,自觉刻苦地练习,最终完美地完成了演出任务。

3.赏识教育是幼儿音乐学习中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桥梁。

在幼儿音乐学习中,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有的家长不时地听到教师对自己孩子的评价,孩子有时表现好,有时会犯上一点小错误。有的老师在向家长反映孩子情况时似乎没看到孩子的优点,总是向家长说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这样往往使家长难以接受。教师应客观地向家长告知孩子在音乐学习中的情况,而不应该掺杂主观色彩和情绪,而应该用平和的语言委婉的态度,一分为二的观点与家长交流。在与家长沟通时,运用赏识教育法,可以先说说幼儿哪些方面比较好,然后再指出不足是什么,幼儿家长会很容易接受,并意识到孩子还有些不足,要帮助改进。教师的责任不仅是要孩子“亲其师,信其道”,还要使家长“亲孩子之师,信孩子之道”,成功地发挥教育的合力,更好地培养孩子。

三、赏识教育运用在幼儿音乐学习中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赏识教育不是没有理由的乱表扬,而是根据正确的标准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才能赏识得当,才能使被尊重、赏识的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从而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赏识一定要发自内心,让被赏识者和周围的同学都感到他确实值得赏识。否则,赏识就容易被学生误解为讽刺,产生负面影响。同样,赏识不能过度,这样会导致学生对自己认识不足,骄傲自满,造成虚荣心,稍遇不顺就会一蹶不振。赏识的目的是增强自信,而不是自负。我们不能一味的、毫不客观的赏识,要因人而异,适当操作。对内向孤僻者要多肯定、多鼓励;对调皮好动者要适当赏识,同时要多提出新要求,以克服不良习惯。赏识要适度,不可无节制,不要让学生成长在赏识的蜜罐里。也就是说,赏识并不意味着不要批评,有缺点就得指出,但要注意方法。因此,尊重、赏识的选择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认真分析,做到合情合理。不恰当的赏识只会导致孩子盲目自大,背离了赏识教育的初衷。

2.差异性原则。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身的个性特点。就像教育要因材施教一样,赏识也要因人而“赏”。不同的特点决定赏识点的不同,要认真观察每个孩子的优点和进步的细微变化,给予不同的鼓励和表扬,让孩子感觉自己是与众不同的,从而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与别人的差距。

3.适度性原则。

赏识孩子就要客观的分析和了解孩子的身心需要及心理状态,掌握好尊重、赏识的“度”。若赏识不够,对孩子不屑一顾或训斥责骂,就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产生自卑心理,缺乏自信。而赏识过度,也会使教育效果走向反面。如果家长为了维护孩子的自尊心,有意替他开脱,就会滋长他们的骄娇之气,使心灵变得脆弱,不能面对挫折,不能面对自己,更不能面对失败。这种氛围下教育出来的孩子一般会在成绩面前产生虚荣、骄傲的情绪;在失败面前脆弱、自卑;在困难面前退缩,没有责任心。

4.及时性原则。

赏识教育要做到及时,迅速。当孩子做出选择时,要及时给予理解、支持;当发现孩子某一方面的优点或一点进步时,都要及时的给予表扬。错过赏识的最佳时机,再进行赏识其效果将大大削弱。

四、结语

孩子是十分脆弱的,任何打击都会使他畏畏缩缩,自卑自怜。而一次不经意的表扬,一个小小的鼓励却能让他充满向上的力量。在音乐学习中,由于含有许多技术性的训练,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就显得尤为重要。赏识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助推器,是教师成为教育家的法宝,是真正有效的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黄莉.学会对孩子说话.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5.

[2]高宁.孩子你真行:风行于美国的赏识与极力教育.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