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幼儿园德育的原则

幼儿园德育的原则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25 16:11:3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幼儿园德育的原则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幼儿园德育的原则

第1篇

一、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人们爱好某种活动或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倾向。兴趣可以分为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两种。直接兴趣是对事物本身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例如:幼儿开始学英语时,一般都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如果教师能采用一些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引起幼儿的求知欲,使他们兴致勃勃地去学英语,当他们学会了一句日常用语,学会说几个英语单词后,就会有一种满足感,就会产生愉快的情趣体验,从而产生更进一步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启蒙教育阶段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如果一个人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会孜孜不倦、乐在其中,越学越爱学。兴趣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教师的引导、培养和保护才能形成和发展。幼儿的特征是好动、爱表演、不怕羞,乐于接受新奇的、趣味性强的事物,而教师教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兴趣。利用游戏教学,为幼儿乐于接受。生动有趣的学习形式,使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可以为幼儿创造一种良好的语言交际情况,这样,有利于幼儿的英语学习,同时也能培养幼儿各方面的素质。

二、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幼儿英语的兴趣

幼儿园英语教学是一种启蒙,要把重点放在学习英语的兴趣上,如果幼儿对英语感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表现出一种积极的情绪,会主动融入到活动中。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游戏化,注意让孩子在各种游戏中慢慢学习单词。比如把要掌握的单词以图片、头饰、动作等各种不同形式展现给学生,实行整体定量输入,那么,根据不同孩子的记忆特点,他们会或多或少记住不同的单词。在玩中学、学中用能使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并巩固所学的语言形式,激发幼儿的成就感。在游戏中通过多听、反复感觉,会将脑海里的印象就加深,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尽情投入到游戏中,同时还给孩子一个轻松和谐的语言环境,使得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1.故事教学法。故事对学龄前幼儿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它情节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在故事中贯穿英语内容,可以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使孩子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使幼儿在和谐的气氛中增进学习意识,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教“Come in,please.”与“Go out.”时,先为孩子们讲一个兔妈妈要去买菜,要兔宝宝在家等候,却来了一只大灰狼要兔宝宝开门,兔宝宝发现是大灰狼,一齐将大灰狼赶跑的故事。在讲述中,将“Come in,please.”“Go out.”穿插其中,孩子们对此非常感兴趣,会在不知不觉中全部掌握,且印象极深。

2.情景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发现很多幼儿会说一些英语,既流畅又标准,但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便“哑”了。如,对幼儿说:“Nice to see you!”幼儿会回答:“Nice to see you!”却从来不会自发性的用这句话跟别人打招呼,只是在别人对他说:“Nice to see you!”后回答别人:“Nice to see you!”造成幼儿只会说而不会用的现象,归根结底是因为幼儿不明白每一句英语的含义。

针对这种现象,不提倡教师教一句英语,马上用汉语来解释,但应该提倡积极为幼儿创设情境,而且这种情境要生活化,使幼儿在特定的情境中,理解每一句英语的含义。例如:教师创设按门铃、拜访朋友的情境,使用与当前情景直接相关的英语,并辅以大量的动作和表情,然后再让幼儿玩开门、请朋友的游戏,就会及时地巩固教学内容。

以这种方式学习英语,幼儿即理解又能学以致用。这种形式能够比较好地培养孩子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能够培养彼此之间合作,共同完成一项任务,从而提高表演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有了一定量的词汇、句型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孩子自由组合,进行表演。

3.游戏教学法。曾经有一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孩子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的确,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形式之一。游戏能激起幼儿学英语的兴趣,密切师生间的关系,提供幼儿充分运用语言的机会,调动学习积极性,因此,幼儿园英语教学活动应尽量游戏化,寓教育于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轻轻松松学英语。如:户外体育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这个游戏是幼儿熟悉而喜欢的。于是,我把游戏改为:“Wolf,wolf,00 what can you do?”请一位幼儿当老狼,其它当小羊。小羊问“Wolf,wolf,what can you do?”老狼回答“I can eat.”然后开始追逐小羊。幼儿在他们原有的游戏经验的基础上轻松愉快地习得了英语,学会了句型“What can you do?I can jump/run.…”锻炼了英语听说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幼儿觉得学习英语好玩,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创设英语环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好奇是幼儿的天赋,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皮亚杰指出:儿童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利用实物、直观教具等教学手段,尽量创设情景和语境,让幼儿进行丰富有趣的对话活动。运用直观教具进行教学形象逼真、生动活泼,幼儿容易理解,乐于接受,印象深刻,有助于记忆,且适合于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能唤起幼儿的有意注意,可以最大限度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好奇性,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增强幼儿的求知欲,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幼儿学习动物名称时,使用一些手指玩具,用自我介绍的方式引出动物名称,“Hello,I‘m a…How do you do!”而后让幼儿手戴玩偶,学说句子和新单词。这样,幼儿争先恐后地抢着说,大家兴趣很高。在学习表示颜色的句子和单词时,可以设计一个“幸运转盘”,转盘上面有七种颜色,教师问:“What color is it?”幼儿纷纷举手回答,有的猜红色,有的猜绿色,有的猜蓝色。最后教师转动转盘,猜对的幼儿可以得到一件小礼物,给予鼓励和表扬。这样,不但激发了幼儿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而且记忆深刻。

四、重视“自我表露”,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喜欢自我表露是孩子们共同的心理特点,尤其是这种表露能受到教师的夸奖,能使幼儿小小的虚荣心得到满足。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特点,在活动过程中,让他们充分进行表露。这样,既能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的交际能力,还能极大地调动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

五、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

任何一种活动形式,时间久了,孩子都会厌倦。冷漠的情绪会使活动效果大打折扣,引入竞争机制,这一难题便会迎刃而解。竞争能激活幼儿潜在的支力,能激起幼儿的进取心,所以在设计活动时,要运用竞争机制,并配以各种形式的奖励,以表示对胜利者的赏识,对进步者的鼓励。有时可以是几句鼓励的话语,有时也可以是一朵小红花、一颗小星星……孩子们在热闹的气氛中会你追我赶,学英语的兴趣越来越浓。

当然,调动幼儿学英语的积极性的教学方法还很多,如:谜语法、儿歌法、顺口溜法、歌曲法、形象教学法、肢体语言教学法等,我们要根据教学参考书及自己的工作经验,在教学中灵活运用。

六、创设多层次的课外语言学习环境,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

实践证明,英语教学仅仅靠孩子每天20分钟的学习是不够的,因为这样的学习只能让孩子掌握零星的单词,达不到学英语的目的。因此,教师应着力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使英语教学深入到一日常规的各个环节。

1.要坚持不懈地运用日常用语,将日常生活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如:早上幼儿入园时,对幼儿说Good morning. Nice to see you.在幼儿课间休息时,说Go to the washroom,please. Did you wash you hand?Drink some water,please.在幼儿准备进餐时,让幼儿认识餐具和介绍食谱等。如:These are plates/bowls…We have noodles/milk…for breakfast,etc.在非英语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对孩子们说Stand up、Raise your hands、Put down your hands等。在生活中,要将双语生活情境贯穿幼儿一日生活中,抓住一切机会与幼儿进行交流,努力消除上课与生活的界限,不断丰富幼儿的语言,使生活与教学连接起来,打破固定情境对幼儿英语发展约束的认识界限,使他们在生活情境中自如地运用英语,让他们学得无意,学得随意,学得乐意。

2.创设物质情境,激发幼儿主动学习英语。在幼儿英语学习中,语言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设置安排一定的情景画面、活动工具和动手材料。在观察、操作中引发他们对英语的反应和使用。如:墙面设置,它是幼儿园环境布置中最大最为醒目的画面。它如同一幅大的广告,浓缩了教育内容和目的,还渗入了思想道德教育,给幼儿以直接的刺激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又如英语活动角,它是一个让幼儿通过对实物、图片、头饰等物品的摆弄和操作,在游戏中运用英语的一个区域。十分吸引孩子,孩子们只要一有空,就会主动地指读单词,或是两两结伴玩语言游戏,愉快地游乐于英语语言的气氛中。

七、家园配合,帮助幼儿学好英语

第2篇

关键词:游戏教学法;幼儿教育;应用

幼儿最日常的活动就是游戏,这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采用游戏教学法不仅可以增强幼儿对于外界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其智力思维等的发展,所以在幼儿教育中采用游戏教学法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之中应该坚持哪些应用原则呢?笔者就个人的实际教学经验和阅读的资料做以下分享。

一、必须处理好游戏和幼儿教育之间的关系

游戏和幼儿教育之间存在着许多的一致性,教师要明确这些一致性,以此来进行教学工作。教师首先要对游戏理论和方法熟悉,还要了解自己所带的班级幼儿的心理和生理成长的程度,结合一定的教育理念,选择符合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兴趣爱好还有好奇心的内容进行游戏教学,这样才能有良好的效果产生。

以人为本,幼儿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游蚴欠绞剑教育是目的。在这样的理念之下,进行一系列的游戏活动,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小朋友们认识动物的时候,我准备了各种各样小动物的头饰,分发给小朋友们,然后在学习桌上放了许多的卡片,卡片上面标写着各种动物的特征,然后让小朋友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把符合自己头戴动物的特点的卡片找出来,还要学习一下这种动物的叫声、动作和行为等。这样的方式对于儿童来说很活泼,他们参与的热情很高。“我是小羊,我爱吃草,我是咩咩咩的叫的!”“我是老虎,我要吃肉,啊偶!”小朋友们对于动物的认知大部分是正确的,但是难免也有出错的时候,而此时就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疏导,让他们明白哪里出错了,让他们的印象更加深刻。

二、精心设计游戏,刺激幼儿兴趣和好奇心

游戏教学法的教育方法就是游戏,因此游戏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游戏的难易程度要把握好,太难了儿童接受不了,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太简单了又没有教学的意义,孩子学不到东西。而且时间也要进行周详考虑,连续的游戏会让孩子感到疲惫,时间太短又会没什么效果。还有教师的准备工作也要做好,准备充足,这样才能让孩子们玩得开心,学得快乐。

幼儿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是有着好奇心,教师在进行游戏教学法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设计的游戏带有一点神秘性,这样引起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往往能够取得不错的效果。

例如,我将从“盲人摸象”这个故事受到的启发运用在了教孩子们认识水果这一课时中。我事先准备好一些丝带,让孩子们把眼睛遮住,然后将不同的水果放在他们的面前,并且专门挑选一些比较相似的水果放在一起,让他们仅仅通过手上的触感来判断面前是什么水果。这样的方法很新颖也很好玩,小朋友们都玩得很开心。当他们知道自己猜对了的时候特别的高兴,而当他们猜错了,我便给他们机会重新再来一次,并且加以适当的提醒,这样他们基本都可以猜对了。

三、因材施教,教师的指导要得当

在进行游戏教学时,教师适当的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也要注意不可以过多干预儿童,让儿童的思维固化,同时也要因材施教,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从智力因素,身体因素,兴趣爱好因素等等多方面考虑,对孩子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游戏教育。

不同的孩子心智的成熟程度以及记忆力、智力水平等都不同,教师要充分的尊重孩子们之间的这些差异,将游戏设计得富有一定的难易程度。不至于太难,让大部分孩子们无法参与,也不要过于简单,失去了游戏的最终目的。对于一些素质较高比较聪明的孩子,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小任务,让他们挑战一下自己,并且要适时地做出鼓励和奖励。而对于一些发展缓慢的孩子,也要保持耐心,对他们进行一定的照顾训练,让他们同样健康快乐地成长。

四、多媒体的应用,让游戏更丰富

将多媒体与幼儿游戏相结合,可以让幼儿游戏更丰富,更富有变化,以及更富有吸引力。多媒体可以呈现丰富的声音、图片、影像等,教师可以根据多媒体的这些特点设计一些相关的游戏,这样的游戏内容丰富,色彩绚丽,更容易吸引儿童的兴趣,也让儿童的成长增加了更多的可能。不过多媒体的使用也要注意一点,不可以流于形式走过场,要让多媒体真正地发挥作用。

随着近些年来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游戏教学方法已经逐步深入到幼儿教学方法中,运用游戏教学法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其提高学习成绩,达到教学目的,同时还能够促使其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锻炼其创新思维的灵活发展,进而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

为进一步提升我镇各村级小学附属幼儿园的办园水平,有效提升保教质量,优化园所适宜儿童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培养出一支合格的村级幼师队伍。经商议,报请中心学校批准,现将结对帮扶工作安排如下:

一、领导小组

组长: 刘成群

副组长:杨晓梅

成员:村级小学校长 杨丽 曹继英

二、具体帮扶结对人员安排

下茅坪小学附属幼儿园 莫蕊

上茅坪小学附属幼儿园 魏欣

月明小学附属幼儿园 丁 婷

何村小学附属幼儿园 赵晓燕

小峪小学附属幼儿园 王 娟

园艺小学附属幼儿园 曹继英

十一小学附属幼儿园 许梦悦

十九小学附属幼儿园 杨 丽

军马小学附属幼儿园 杨 丽

中村小学附属幼儿园 张本行

集中培训 罗苗苗

村幼发展规划与督导 杨晓梅

三、目标与任务

根据军教字[2020]22号文件精神,为确保帮扶实效,扭转附属园的小学化倾向,稳步提升办园水平,使我镇的学前教育能够得到均衡发展,特拟定以下工作目标与任务。

1、一名教师负责一所园的帮扶计划得制定与实施,使保教质量稳步提升。

2、一个学期内让园所环境创设有起色,一年内达标,两年内有特色。

3、对帮扶园的教师一对一或一对二,制定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确保低起点、易上手、好操作,要有实效。

4、共享主题活动的课程计划与方案,指导村幼教师提交印证实施活动的图片和小结。

5、指导村幼全面开展家园共育,见计划、方案、实施过程和小结,提升村幼幼儿教师的服务意识,体现专业性科学性,和幼儿教师应该具备的“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宗旨,全心全意为家长服务,做让群众满意的学前教育。

6、研究混龄教学模式,从实际出发,加强实践,根据村级附属园的园情,合理利用当地的资源,把好的游戏课程和本土化的游戏带进附属园。

7、一个月进行一次集体教研,全镇附属园教师参加,必须带着问题和教育叙事来,现场分享现场答疑,共同交流共同成长。

8、每学期结束,组织一场帮扶工作总结会,树立一批典型和先进,彰显出支教队伍榜样和先锋的力量。

9、全镇村小附属幼儿园的教师教学常规纳入统一考核,工资结构以“基本工资+专业成长+绩效考核”的方式,激励幼师向专业化发展,打造一支留得住、成长快、素质高的幼师队伍。

10、村级附属园的办园水平的提升,每年度由中心学校进行评估,评估考核结果计入学校的年度工作评价,与专项奖补资金直接挂钩。

11、中心幼儿园的专任教师,必须有两年以上镇村支教经历,职称晋升方面无支教经历将实行一票否决。(从2021年开始)。

军店镇中心学校

第4篇

关键词:规则意识;规则行为;幼儿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265-02

【问题提出】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俗语是从古至今人人皆知的经验之谈,也是一个人生存在这个社会里首先所必须遵守的。大到国家的法律,小到集体的规章制度,都约束了一些人的不规范行为。在当今幼教改革的思潮中,幼儿园规则意识培养的尺度更为重要。当前,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是幼儿从家庭迈向社会的一个小小驿站,也是幼儿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幼儿从熟悉自由宽松的家庭环境进入到陌生、又有约束的集体环境之中,又要接受集体教育,难免给幼儿带来一些不适。所谓的规则,就是幼儿的一日生活常规。常规的建立不仅是集体教养幼儿的需要,同时它有益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可以起到培养良好情绪,形成一定的卫生、生活和行为习惯,促进幼儿的生活和活动能力的提高。规则作为教育手段,可以起到规范引导行为方向,促进幼儿活动质量,提高能力和身心发展水平的作用。在活动时,幼儿要按照一定的要求,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限制自己不正确的生活习惯,让幼儿从小就知道生活在一个集体里,就要有一定的约束力,不能随心所欲。因此引导幼儿建立初步的规则意识,知道一定的规则是游戏愉快进行的前提。

【研究目标】

1.引导幼儿建立初步的规则意识,知道一定的规则是游戏愉快进行的前提。

2.能够主动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实施方案】

一、规则是幼儿自主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幼儿的自主参与是十分重要的,实践证明,要想让幼儿真正开展自主活动,规则的建立是十分重要的。遵守规则和自主活动是辩证统一的,因此在幼儿园的生活中,为了让幼儿能够真正开展自主活动,我们既要为幼儿提供自然、安全的心理环境,让幼儿放松地活动,同时也不能太放纵幼儿,要为幼儿制订必要的规则。

案例1:无规则的区角活动。在区角活动“开心城堡”的搭建活动中,涌入大量的小朋友。大家每个人拿起几个盒子开始自由地搭建。可是因为参加的幼儿比较多,分到手里的材料明显不够用,小朋友发现材料不够用了,于是吵吵闹闹、互相抢夺起来,为自己的搭建活动寻找材料。不一会儿,几个小朋友哭了起来,“开心城堡”搭建活动只好取消。

案例2:有规则的区角活动。同样是区角活动“开心城堡”的搭建活动。小朋友拿到自己的进区标志卡,插到卡槽中。因为限定人数6名,第七个小朋友没能进入该区角,只好耐心等待。在搭建开始阶段,每人领到一张任务卡,按照自己任务卡中的内容寻找材料,再按照指示搭建城堡的一个部分,小朋友完成各自的任务之后,在老师的帮助下合力拼成一个大城堡。

在案例1中教师为幼儿的自主活动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环境。但事实表明,在对幼儿没有提出任何规则性要求的时候,幼儿之间就有可能产生相互的影响和干扰,因此幼儿的自主活动就无法顺利开展。在案例2中由于建立了良好的区角游戏规则,这样既可以规范幼儿的操作行为,支持幼儿的自主探索、建构,又能有效地避免幼儿之间因为使用材料或是合作产生的纠纷。由此可见,幼儿的自主活动需要一定的规则作为保障,只有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规则,让幼儿在活动中自觉遵守,才能让幼儿提高学习效率,真正得到自主发展。

二、多途径和多方法引导幼儿提升规则的意识,促进规则行为的养成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常常表现出一些违反规则的现象,如:在本该安静的图书区或玩具区大声地讲话,争抢玩具,不能将使用完的物品放回原处。事实上,这些现象是因为幼儿没有规则意识或规则意识薄弱所致。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积极引导幼儿提升规则意识,养成规则行为。

1.正面强化,利用榜样示范提升幼儿的规则意识。榜样示范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是指为学习者树立榜样,而后由榜样向学习者示范,学习者再从模仿中学习。在幼儿的生活中,教师通过榜样示范法,为幼儿提供了具体的行为标准,不但让幼儿掌握了有关的行为规范,也有效地提高了幼儿的规则意识。案例:又到户外活动的时间了,每到这个时候我们总是强调让幼儿将小椅子放到桌子下面,防止小朋友站队时绊倒,可总有一些小朋友着急站队而忘记放椅子。某一天,我表扬了几个坚持放好小椅子再去站队的小朋友,于是其他小朋友立刻回到座位上将小椅子一一放好。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运用榜样示范法,为幼儿提供了具体的行为标准,让幼儿掌握了良好的行为规范,也有效地提高了幼儿的规则意识。规则自定,让幼儿自觉地养成规则行为。

2.标志暗示,帮助幼儿理解和遵守规则。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教师要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会尊重理解他人。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对于一些必须遵守的规则缺乏足够认识,因此在行为上容易出现偏差,这时教师就可以借助符号、图标进行行为上的提示和约束。所谓“图标”,就是把规则画成有趣的画面,通过观察、模仿等途径去刺激幼儿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而抑制其不良行为的萌发,促使幼儿在不断操作中形成自律。在幼儿园的区角活动中,如果让幼儿自由地选择,往往会出现争抢等矛盾。因此教师需要和幼儿商量游戏规则,并将这些规则绘成大家都能看懂的图标张贴在各个区域内。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之中,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采用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对幼儿加以教育和引导,制订适宜的规则要求,使幼儿能够主动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良好个性形成和社会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幼儿园 小班 区域活动 规则 建立

幼儿园的班级是一个大家庭,同样,班级内也要有规则的约束,这是幼儿一日生活有序开展的保障。幼儿期是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期,良好规则意识的建立有助于幼儿养成受益一生的素质和习惯。

区域活动,就是以幼儿的需要、兴趣为主要依据,考虑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正在进行的其他教育活动等因素,划分一些不同的活动区域,如积木区、表演区、科学区等,在其中投放一些适合的活动材料,制定活动规定,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区域,在其中通过与活动材料、同伴等积极互动,获得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

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活动区域的功能与价值日益凸显,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形式,还是幼儿自由活动、展示个性的场所。区域活动的规则承载着独有的教育价值,它可以有机地将教育者的教育意图渗透其中,组织、约束、调整幼儿的活动行为和相互关系,最大限度地保证幼儿的活动需要。因此,抓好区域活动规则的建设,是保证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

一、共同商讨,制定规则

区域活动既是幼儿的一种学习活动形式,也是教师组织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因而,区域活动规则应该是教师和幼儿通过协商来共同制定的。如在巧手制作区,8个小朋友一起进去取工具,这时出现了两人争抢同一种工具的现象;活动结束时桌子和地面上都乱七八糟,有纸屑、剪刀、胶布、纸盒等东西。我向幼儿提出这些问题,幼儿七嘴八舌地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经过我们的共同讨论,最后制定出三条公认的规则:第一,以插卡的形式限定进区的人数;第二,要将废纸屑放进纸篓里;第三,活动结束时要将材料放回原位,摆放整齐。因为这些规则是幼儿自定的,是幼儿根据游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而得出的结果,因此幼儿在活动中既乐于自觉执行,确保了区域活动的有序性,又获得了一种被肯定、被尊重的体验,使其自主性得到了充分施展。

二、共同参与,试行规则

规则的制定是为了保证区域活动的顺利进行,如果规则不够合理,则会影响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甚至会挫伤他们的心理。试行规则的目的,就是发现制定的规则是否适宜。与幼儿共同制定出区域活动规则后,我与幼儿一样持卡进入巧手制作区域内,到区域活动结束时,我与幼儿一同收拾活动材料。有的幼儿高高兴兴地收拾活动材料,边收拾边得意地告诉同伴:“今天,我自己做好了一个七彩陀螺,我太高兴了。”而有的幼儿则极不情愿地收拾材料,边收拾边嘟嚷着:“我的变形金刚只差一点点就做好了,太可惜啦……”说完,幼儿就三下五除二地将用废旧物做的变形金刚给拆开了,失望地将材料整整齐齐地放回原处。于是,我们对第三条规则“活动结束时要将材料放回原位,摆放整齐”产生了争议,觉得有必要对这条规则进行修改,否则会影响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适时调整,修改规则

区域活动规则往往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而是需要逐步完善。教师作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要善于观察幼儿的真正需要,并跟随他们活动的需要调整计划,以此来促进幼儿主动探索、创新与学习。针对以上出现的现象,我们围绕着“区域活动结束了而作品尚未完成,是否必须把材料放回原处”及“如何制定新的规则”这两个问题让幼儿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说“延长区域活动时间”,有的说“等自由活动时间继续做”,有的说“第二天继续做”,还有的说“将作品带回家继续做”……最后,我综合了幼儿的意见,和幼儿共同修改了第三条规则:让幼儿先按自己的计划将自己的进区卡插在记录牌上,待活动结束后再取下进区卡放回原处。如果幼儿未完成活动内容,可以留住进区卡,等自由活动或下次活动时继续进行。幼儿并不一定都随着活动时间的终止而完全结束活动的,区域活动的规则通过商讨、修改更趋于完善。我发现,自从执行新规则后,幼儿的兴趣、表情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现在幼儿更喜欢玩区域活动,更善于展示自己的个性,操作、探究的时间更持久了。

四、自觉遵守,内化规则

第6篇

在幼儿园里的教学活动中往往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当教师拿出一幅或一组图片让幼儿看图讲述时,大多数幼儿看到什么说什么,东一句,西一句,没有主题;有的是老师问一句,他答一句,不能清楚完整地表述。学龄前阶段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而且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发展的基础。因此,幼儿园要尽量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积累丰富的口语经验。具体做法如下:

一、遵循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有了兴趣才会有学习的动力,幼儿对感兴趣的事物乐于讲述。由于幼儿期以无意注意为主,只有生动、有趣的活动或事物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以游戏为主,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充分调动幼儿讲述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不知不觉、自然大方、语言流畅地讲述。

(二)整合性原则

讲述是一种较为复杂、周密的口头语言的表达,幼儿在学习、游戏活动中必须用语言沟通,这就离不开讲述。任何一个学习活动都有听、说、看、做四个方面,即说中有听、听中有看、看看做做,从感知到操作再到表达,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讲述学习过程。

(三)循序渐进原则

幼儿的发展有明显的年龄差异、个性差异,只有适合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东西才易被幼儿接受,否则会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为此,在培养幼儿讲述能力的过程中,要充分遵循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的原则,帮助幼儿在适应的基础上层层提高、层层分解、层层推进,让幼儿在轻松愉快中提高讲述能力。

二、具体措施与方法

实用、有效的培养方式是提高幼儿讲述能力的必要条件,具体表现为:

(一)强化集体培养

讲述是独立运用独白言语、连贯地描述或叙述一个事件,这对幼儿来说难度较大,需要引导。如晨间谈话时教师可以示范一种讲述的方法:说说我的玩具。当幼儿熟悉了一种讲述经验后,教师可以为幼儿更换讲述对象,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思路和方式在类似的语言情境中讲述新的内容,在实际运用中发展语言表述能力。如小班幼儿在讲述时,先从自身出发来介绍:我叫什么名字,今年几岁,属什么……刚开始幼儿还不能说完整,但慢慢地就学会了。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加上:爸爸妈妈叫什么名字,家住在哪里,在哪所幼儿园上学等内容,以此不断迁移讲述经验。当然,选择什么方法来迁移讲述经验不是固定不变的,要结合具体的活动来设计。在选择迁移方法时,教师也要考虑讲述对象及幼儿掌握的难易程度,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幼儿迁移讲述。对于中大班幼儿可多采用情景、看图讲述的方法不断丰富幼儿词汇,培养幼儿讲述兴趣。

教师在设计讲述活动时,可为幼儿提供范例(或表演)内容,再给幼儿提出新的讲述要求。教师可选择幼儿喜欢看的动画片插图,如《白雪公主》《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雷锋的故事》等,幼儿对动画片很感兴趣,对于熟悉的故事情节,他们会情不自禁地边看边讲起来。还可选用一些抽象图画,抽象图给观图者留有意会与想象的余地,对发展幼儿的思维和想象十分有益,幼儿可以自由发挥想象,说出自己的看法,编出情节和对话。

幼儿在讲述时常常会因生活经验和词汇贫乏而讲不出来或讲不好,教师可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观察、理解图(或表演)内容,引导其思维步步深入,帮助幼儿用恰当的词语讲述。要教会幼儿怎么从一部分过渡到另外一部分?怎样从主要部分看到细节?怎样对人和物进行描述?如分析图上事物之间的关系及怎样按图编故事。如大班看图讲述《是谁替我把雪扫》,先让幼儿懂得情节发展是按开头、发展、结尾的顺序进行讲述。在幼儿具有初步有序意识的基础上,采用大部分图按顺序放,请幼儿将有意漏放的一、二张图按顺序去等方法进行常规训练。当幼儿学会这种方法后,再加大难度,将图顺序全部打乱,让幼儿在看懂每一张图意思的基础上,将图按顺序排列讲述。其间教师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图上画的是谁?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他们在做什么?为什么4个小朋友要藏在门口?老爷爷推门一看想到什么啦?小朋友藏在门后想什么......”根据幼儿理解程度提出一些辅的问题,目的是启发幼儿思考,使其讲述更明确。

教师要为幼儿创设多种途径迁移作品的情境,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其自由、大胆地讲述。教师可不加任何限制,只对其所说内容进行整理、加工,提炼幼儿的发言,发现其闪光点,激发幼儿讲述兴趣。教师设计每个活动都要将生活原型与作品形象进行比较,引导幼儿学习运用文学作品的优美词语、句式、结构,进一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启发幼儿采用新的讲述经验,充分利用自身经验,实现语言形象与视觉形象的相互转换,促进左右脑协调发展。

另外,教师要营造语言表述氛围,可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自己布置场景、选择角色、激发自主意识,培养幼儿的表演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讲述的愿望。

(二)注重个性培养

幼儿讲述能力具有个性差异,性格内向的幼儿讲述能力高低取决于对活动或图片、故事的兴趣,对特别感兴趣的活动,他们愿意将其内容表述出来;而性格外向的幼儿,看到什么就说出来,但他们往往是将自己的经验或所见脱口而出,不考虑用词、用句的准确性。针对这一情况,可在日常的游戏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学习有关的句式。如在区域活动的讲评中,先让幼儿说说今天自己在哪里玩?玩的是什么?自己是怎么玩的?幼儿经常说,就会较流利地说出有关类型的句式并能举一反三。

对于性格外向的幼儿要帮助他们明确讲述目标,鼓励他们大胆地、有重点地讲述实物、图片和情景,突出讲述的中心内容,力求讲述准确;对性格内向的幼儿以鼓励为主,帮助他们建立成就感,增强其信心,培养其讲述的兴趣。

对于班级个别表述能力较差的幼儿,即使知道自己看到的是什么,但就是不能完整讲述出来,可用的方法就是请能力强的幼儿来回答,然后再让表达能力较弱的孩子来复述一遍;或者是由老师来完整讲述,再让其复述,以此来帮助幼儿完整表述。

(三)家园协同培养

第7篇

一、现状及原因

现今,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中存在诸多问题。譬如,材料选择不典型,缺乏结构性;选择不丰富,阻碍探究性;材料投放无层次,消退操作性;摆放位置不科学,影响趣味性等。教育者需要有意识地避免这些问题,在教学中反思,从而促进幼儿有效、持久地进行探究操作,获得相关科学知识与经验。

(一)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选择和使用材料的现状

1.操作材料选择不典型,缺乏结构性。

操作材料的结构性是材料所具有的特征,材料蕴涵着丰富的可探索性、可利用性和价值性,在操作材料被有效使用时能揭示自然现象间的某种关系以及不同材料之间的联系。教师对材料结构的认识越深刻,越有利于幼儿的探索、发现、创造和获得各种相关经验。但是,常有教师对活动的重难点把握不准,造成选材不当。例如,大班科学“有趣的磁铁”活动中,重点是通过操作,发现磁铁不同部位磁性强度不一。但由于教师经验不足,提供的是圆形的磁铁,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2.操作材料选择不丰富,阻碍探究性。

通常,教师所提供的操作材料的种类、数量等方面不得当,影响幼儿的充分操作和持久性探究。如在中班的“浮与沉”活动中,由于教师提供的只有盐,鸡蛋和石头的数量有限,在操作中,若部分幼儿操作失误,不小心摔坏了鸡蛋,或在单调、贫乏的材料中无法理解概念,会影响活动探究的持久性。

3.操作材料投放无层次,消退操作性。

操作材料提供并不是越多越好,而应根据活动的主题及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性提供适宜的材料,以满足操作的需要。如在小班活动“感知物体的软硬”中,部分教师提供的探索材料种类过多,且没有层次性,造成幼儿注意力分散,消退操作性,不利于幼儿进行有效探究。

4.材料摆放位置不科学,影响趣味性。

材料的摆放位置,直接影响幼儿的操作兴趣和活动效果的达成。如在中班“让蛋宝宝浮起来”的活动中,有的教师将盐、糖、沙子三种没有标签的材料都放在一张桌子上,容易造成操作过急,材料混杂,幼儿不清楚加什么材料才能使“蛋宝宝浮起来”。

5.材料呈现方式与时机不得当,降低效率性。

材料选对了,但若投放时机不当,同样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有时反而会干扰活动进行。如在大班“神奇的纸杯”活动中,在幼儿探究思考时投放材料会打断他们,影响操作,分散了注意力,降低操作的效率性。

6.材料安全与卫生工作不到位,增加危险性。

幼儿操作的材料应确保安全与卫生,但在活动中,我们也常遇到考虑不周全的现象。如在大班“神奇的纸杯”活动中,中间一环节是让幼儿自己给纸杯涂蜡。某教师未做任何示范或没说明注意事项,就让幼儿直接用烧融的蜡给纸杯涂蜡,这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又如中班“神秘的泡泡水”,教师提供给幼儿吹泡泡的管子很粗,幼儿操作时,可能会把自制泡泡水吸入口中,影响身体健康。

(二)选择和使用材料不当的原因

1.主观因素。

第一,教师知识的局限,对材料的认知相对缺乏。比如,对磁铁的认识,许多教师在自己原有认知中,只了解磁铁磁性,缺乏对科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容易造成很难找准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这一主题的重难点。

第二,教师能力的欠缺,对活动主题分析把握不准。教师对幼儿科学活动的系统性、连续性及各年龄幼儿的学习特点与认知水平缺乏了解,容易出现对活动主题理解肤浅,对重点、难点的分析把握不准。如大班“浮沉”活动,不仅引导幼儿发现哪些东西在水中会浮起来,哪些会沉下去,还要让幼儿探索怎样让其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或让浮起来的东西沉下去。

第三,教师经验的不足,对活动材料感性认识缺乏。在活动过程中,虽然也对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做了精心的安排,但由于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材料投放后产生的活动状况缺乏感性认识,从而出现了材料投放与使用不当,甚至缺乏趣味性等问题。如上所述中班“让蛋宝宝浮起来”的活动中,对活动材料感性认识缺乏,无法达到教学目标。

第四,教师认识的偏差,以材料引领幼儿学习的意识不高。通常有些教师一方面对通过材料引领幼儿学习认识不够,忽视了材料在活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造成材料准备的随意性;另一方面,教师材料准备不科学。由于准备过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达不到获得初步科学概念的目的。如在小班活动“感知物体的软硬”中,教师提供了十多种探索的材料,而没有层次性对比材料,造成幼儿注意力分散,过多的材料阻碍了幼儿持久性探究。

第五,教师安全意识不高,对使用材料安全隐患意识缺乏。幼儿操作的材料应尽量注意安全与卫生,只有在确保幼儿安全的前提下才能谈发展。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一些教师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未将其落实到自身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造成具体活动常存在安全和卫生隐患,如大班“神奇的纸杯”和中班“神秘的泡泡水”活动中的一些环节,存在极大的安全和卫生隐患。

2.客观因素。

第一,幼儿的年龄特点所致。幼儿园活动是对幼儿和活动材料的双重设计,核心是设计幼儿。设计幼儿就是给幼儿一个合适的发展空间,借用活动材料,实现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往往较难科学地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特点来准备活动材料。

第二,幼儿知识和经验的缺乏。幼儿园科学教学源于生活,走入生活,幼儿的知识直接来源于经验积累,通常会出现由于幼儿的知识和经验参差不齐影响活动任务的完成。

第三,幼儿个体差异性的局限。同样年龄的不同班级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同一个班的不同幼儿也具有自身的发展水平和需要。因此,由于教师的经验、幼儿个体差异性,可能导致材料选择和使用不当。

第四,班级操作活动和幼儿心理环境的影响。安全的心理环境是幼儿主动探究和学习活动的前提。在教育实践当中,教师常常不能及时抓住幼儿探究的时机给予有效的指导,反而误解、制止幼儿的探究行为,不接纳幼儿在探究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另一方面,教师不适当的评价给幼儿带来压力,使幼儿只关注教师的态度,不关注探究活动本身和客观事实。

二、选择和使用的策略

(一)丰富教师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

1.明确教学目标和科学知识。

在材料准备时,教师首先要认真查阅资料弄清活动主题的相关知识点和核心概念,然后再根据教学目标、幼儿的认知特点与发展需要,设计如何帮助幼儿围绕知识点与核心概念开展探索,积累有关经验。如大班“磁铁”活动,教师要认识到这个主题活动,幼儿已在小班、中班接触过,大班探索重点应在“幼儿原有对磁铁吸铁性认识的基础上,发现磁铁两极与中间吸铁强度不一样”上。

2.了解活动材料和科学现象。

在进行科学活动之前,教师应深刻了解材料颜色、质感、功用等,并科学地选择和假设有关科学现象。如在大班“磁铁”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条形或U形的磁铁,以支持幼儿进行持久性有效探究活动。

(二)增加教师教学的经验

通过资深教师的“传、帮、带”及上示范课,让新教师有效组织研讨,就其活动设计与组织过程中材料选择和使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提出策略,提高教师的教学经验。

1.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材料的选择。

(1)同一年龄,多层材料。

教师科学选择结构材料。同一年龄的幼儿在理解、操作、表达等方面有着不同的发展水平,因此,材料应有一定的难易差异,以适应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教师既要了解幼儿、了解教育目标和内容,又要了解每一种材料的结构所反映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应的科学概念。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为幼儿的探究选择适宜的材料。

(2)同一主题,不同材料。

教师在教学中,支持、引发幼儿与材料相互作用。善用观察和倾听,留心观察每一个幼儿有意义的行动,并用自己的洞察力和感觉判断幼儿探究的时机;教师可以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等方式引发幼儿对材料的关注和探究,促进互相交换探究活动的结果和发现。例如,对于大班的“浮与沉”主题,教师引导幼儿巧用其它的材料来操作、验证,激发其持久探究的兴趣。

(3)同一材料,不同用法。

引导幼儿将材料认识和了解的过程作为学习的准备过程,引导幼儿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学习同一材料,不同用法。例如,在探索沉浮时,每个小组有一盆水就可以了,幼儿合用一盆水可以使不同的材料之间、不同的幼儿之间有更多的相互作用。除了水之外,每个组如果有四个幼儿,那么,起码应有五六种会沉的东西,五六种会浮的东西,以及几种会使幼儿感到意外的东西。

2.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材料的使用。

(1)了解――观察幼儿需要,做好互动准备。

幼儿的知识主要是有关周围世界的经验性知识,科学知识的获得需要结合在亲身实践中,只有在丰富具体实际经验的基础上归纳、概括,才得以真正理解和内化。而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和价值重在幼儿获得的行动性知识和构建知识上,重在让幼儿感受、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激励幼儿体验探究的乐趣。

(2)取舍――寻求幼儿需要与目标之间的平衡,判断互动价值。

在探索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来一些自发的探究行为,但只注重发现的乐趣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培养幼儿珍爱生命的情感,渗透到系列活动中,这也符合《纲要》表达的科学精神。

(3)推动――借助有效策略,推动互动进程。

在活动进行中,正确面对幼儿操作困难时引导的策略,需要反思,在满足幼儿需要的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推动策略,做到不代替幼儿的思考、不控制幼儿的行为,善于在关键时刻正确面对幼儿的“出错”,适时给予引导和帮助。

(三)强化教师相关的意识

1.正确引导幼儿选择材料。

“我看到了,我忘记了;我听到了,我记住了;我做过了,我理解了”。幼儿能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选择材料是幼儿主动探究和学习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在经过与幼儿的讨论决定探究某种内容后,幼儿可以根据需要,利用自己的已有经验和设想,准备物化性教育目标的材料,师幼一起设计、准备所需要的材料,不仅更好地使幼儿在足够的、探究性相互作用和关系的材料中,获得教育所期望的科学经验,还有助于显示每个幼儿内在的、前进的某种动力。当幼儿的情感、思维等方面怀有很高的热情时,给予幼儿自己选择的机会和权利,引导其专心致志地投入研究,促进幼儿获得教育所期望的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科学智慧。

2.科学组合活动材料。

材料具有开放性,有多种组合的可能性,能激发幼儿接近材料,能自由地用自己的方式操作、改变、组合它们;材料应该有较广的余地,使幼儿能用许多不同的方式进行研究探索,有不同的发现。这也是产生发现过程的基本条件。

3.随时扩展和增加材料。

投放材料的种类应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要求不断扩展和增加,材料不断支持和实现着幼儿的想法,让幼儿与材料不断的相互作用。

综上所述,教师作为活动的主要设计者和实施者,要切实关注活动材料蕴含的价值,让幼儿积极参与到材料的操作、建构、整理过程中,教师要对活动材料进行深度研究,如功能分析、文化属性、核心价值等。正如教育家陈鹤琴所说:“让孩子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他的动手能力,实现其创造性设想,发挥创造的才能。”运用什么样的活动材料,决定了幼儿进行什么样的探究和学习,教师科学的选择和使用科学活动的材料,发挥让材料说话,让环境和材料引领幼儿的学习的作用,促使幼儿对活动保持高度的兴趣和持久的探究热情。

参考文献:

[1]王薇华.科学投放区域活动材料.教育经验,2009(9):16

[2]虞永平.物质材料与幼儿园课程.幼儿教育,2006(1):10

第8篇

[关键词]教育现象学;幼儿园社会教育;规则教育;违反规则

教育现象学是“一门成人(包括教师、父母和其他与儿童成长相关的人)与儿童如何相处的学问。”在其中,成人肩负着与儿童一起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的“使命”,并不断地反思自己对儿童的行动是否恰当。幼儿在园一日活动是幼儿生活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其中几乎时时发生着幼儿与各种规则(以教师有意或无意制定的规则为主)的冲突或对抗。可以说,幼儿不同程度地违反规则的现象从未间断过。本文拟采用教育现象学的视角与方法论,探寻幼儿违反规则的现象与体验,并反思其背后的教育意义与启示。

一、悬置:一日生活中幼儿违反规则的各种现象

所谓“悬置”,其原意为“加上括弧”,即把主观成分以及一切不是发自纯意识的知识放入括弧,然后将它们搁置起来。排除了主观意识之后,客体会把自己原本的面目毫无阻碍地呈现出来,这种客体的自我呈现即是“现象”。我们采取悬置的方法,借助在幼儿园的自然观察,获取了有关幼儿违反规则的6则案例,其“现象”呈现如下:

案例一:当研究者走进活动教室时,发现高高正坐在教室的角落里,其他幼儿都在上课。研究者便悄悄走过去,问他为什么坐这儿,高高回答说是老师让他坐这儿的。研究者故意说那肯定是因为这儿是个好地方,高高答到不是的,是因为老师以为他调皮了,所以惩罚他坐这儿,而后说其实同学们都调皮了,但老师就让他一个人坐到这儿来。说完,高高露出了愉快的表情。

案例二:吃饭前,老师要求洗好手,安静坐好,高高还在玩玩具。老师问他洗了手没有,高高回答洗了,于是老师说洗手再玩玩具,容易把手弄脏,不卫生。高高又说自己没有洗手。老师便追问到底洗没洗?高高回答说没洗。老师接着就生气了:“那你刚才撒谎了?”高高说:“没有撒谎。”老师又问:“那你到底撒谎了吗?那样做对吗?”“不对。”“撒谎时你想什么了?”“我想不撒谎,可是我想玩,我就撒谎了。”说完高高安静地去洗手了,回来后非常兴奋。

案例三:老师安排亮亮在绘画区,亮亮不同意,要去积木区。老师便将他关进了教师办公室。研究者走进来,发现亮亮在墙角一边抽泣一边用手在墙角上画画。“我要爸爸买积木,我想回家,我不喜欢这里”。“为什么不喜欢这里?”“老师不好。”“是因为没让你玩积木,所以说老师不好么?”“是的。”“老师怎么不好?”“老师心不在焉,不像个老师,整天生气,挺不好的。”“真的?”“老师还无理取闹,不关心人,总是批评人,从不批评自己。”亮亮说完就过去把门使劲一推,门锁上了。“我不要她进来,老师真坏,坏老师。”

案例四:户外活动下楼梯时,凯俊、达达、尘尘、壮壮4个小朋友边下楼梯边相互打闹,被园长看到,她批评了带班教师的粗心大意。到了活动场地,老师让他们站到旁边的一棵大树前,并对所有幼儿说不许他们玩游戏,因为他们下楼梯时打闹太危险了。五分钟后,尘尘跑到老师跟前问什么时候可以玩了,老师说:“回去好好站着,哪来这么多话!”十分钟后,凯俊、壮壮被“解禁”,尘尘和达达因为罚站时偷偷说话依然不被允许去玩。几分钟后,尘尘又跑到老师跟前问可以去玩了吗,老师依旧拒绝了他的请求。过一会,老师让达达去玩,因为这期间达达都低着头没有说话。尘尘第三次跑到老师面前问可以玩了吗,老师大声说:“你回去好好反思!”尘尘看着小朋友都在高兴地跑着叫着,便大声地哭了起来。

案例五:孩子们都坐成u字形。丁丁淘气地把坐在他旁边的佳佳推了一把,佳佳马上告诉老师。老师走过来,揪住丁丁的肩膀,把他从座位上拉了起来,拽着往外走。丁丁的头快要缩进衣领里了,其他儿童看了“哈哈哈”地大笑。老师回头说:“谁在笑,我就请他出去。”

案例六:孩子们在根据教师确定的主题“美丽的秋天”画画,老师走到强强面前时脸色马上“晴”转“阴”,质问他在画什么?强强说:“铁路。”“你看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对呀,你看秋天有多么美丽的东西,你都不画,为什么要画铁路呢?”“我喜欢铁路。”“你以前画过铁路了,今天画秋天,比如树叶呀,水果呀什么的。”强强不说话了,继续画他的铁路,老师在旁催促:“快画呀!你总不能老画铁路吧。”

在现象学那里,空间性、实体性、时间性和相关性四个范畴被认为是人类生活世界的基本结构。上述幼儿与教师要求发生冲突的各例现象,无疑都发生在特定的生活空间(如教室、楼道)里,由特定实体(行为、言语、材料等)带来特定的可感受性,使之成为连续的生存时间(集体教学、自由活动等)中的片段,并在其中与他人(特别是教师与同伴)发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由此编织起幼儿生活世界的立体现象维度。

二、还原:幼儿在园一日活动中违反规则的体验

在教育现象学中,还原的目的在于以生活体验的特殊性,指向存在的普遍性。我们将努力抛却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念前提和伦理干扰,去真切地感受、平视和明了这些案例中幼儿对违反规则的体验,从而还原处于规则冲撞中的幼儿的所思、所想与所感。

(一)无奈――乐于获取惩罚

在案例一中,高高在课上违反了规则,于是受到了教师的惩罚。当问及原因时,高高的老师说:高高好动,所以经常被单独“请”出来,坐在书架旁边。这使高高可以在老师不注意时翻看书架上的卡通书,久而久之,高高在上课时便主动违反规则,目的是得到自由看书的机会。可见,高高在其生存空间与生存时间内对违反规则的第一个体验是接受――通过惩罚获得“特权”;第二个体验是高兴――表情愉悦,可以自由做喜欢的事情。从生活的空间性和生存的实体性角度分析,案例一呈现给我们以下内容:高高违反规则的目的在于脱离教师的“掌控”,获取独立的自由活动的空间,从而可以随心所欲地翻看书架上的卡通书。这也就提示我们,并不是所有的惩罚都伴随着痛苦的体验。在某种情境下,幼儿违反规则是为了能够自由地游离在教师的视野之外,随心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二)抗议――不满于教师制定的“规则”

在案例三中,亮亮在其生活空间内的体验首先是失望,因为老师拒绝了自己的提议,其次是委屈,所以他会向作为“外人”的研究者“控诉”其老师的行为,再次是愤怒,所以他走过去把门使劲一推,把门锁上,不让老师进来。亮亮的这一体验说明,当教师的规则没有说服力时,幼儿会产生强烈的不满,并以自己的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提出“抗议”。这也就提示我们,当幼儿的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幼儿会“奋起”反抗,据理力争。

(三)忍受――暂时屈从于教师的权威

在案例五中,丁丁在活动室内推了佳佳一把,此时丁丁的体验是得意,因为他成功地攻击了一个比自己弱的幼儿。但是,当“象征正义”的教师出现时,丁丁马上处于被惩罚的境地,此时他的体验为失败,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为减轻惩罚,他尽力把头往下缩,可见此时其可感受性体验为害怕。丁丁的这三种直观体验告诉我们,当幼儿欺负比自己力量弱的同伴时,教师的适时介入会让幼儿暂时屈从于教师的权威,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欺负行为,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会继续欺负弱小者。

(四)承认错误与讨价还价――降低被惩罚的程度

1、承认错误――短暂的内疚。

在案例二中,高高在活动室内承认错误的同时产生了可感受性体验,那就是内疚,意识到自己撒谎不对,但是在高高内疚体验的背后,我们也可以很清晰地看到,高高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继续玩玩具而不去洗手是不恰当的,因此他的内疚必然是短暂的,他不会从根本上反思自己行为不妥当的地方。同时,这种短暂的内疚还可以博取教师和同伴的原谅,恢复教师对自己的好印象。

2、讨价还价――减少被惩罚的时间。

在案例四中,尘尘第一次去问老师自己什么时候能玩时,产生了两层体验,一是充满希望的可感受性体验,他猜测老师可能会允许自己去玩了。在遭到拒绝后,尘尘产生的第二层体验依然是满怀希望,因为他从教师的言语中认识到只要自己好好表现,老师就会允许自己去玩的。于是他好好表现了几分钟后又去找老师,但遭到了教师的又一次拒绝。此时,尘尘产生的体验是疑惑,老师是否发现自己在罚站期间和达达说话了。第三次,尘尘走向老师时的可感受性体验为充满信心,他觉得自己这次表现够好了,肯定符合教师的要求。但是没想到,老师再次拒绝了,并要求尘尘继续反思,尘尘终于忍不住哭了。尘尘的努力显示了幼儿在违反规则时,会通过各种途径与方式,争取减少被惩罚的时间或程度。这一现象折射出幼儿在受到惩罚后经常会“缠”住老师不放的动机与目的。

(五)置之不理――不满于教师的干涉

在案例六中,教师强制幼儿画美丽的秋天,强强因此产生的体验为不满,因为他喜欢画铁路,为什么非要画秋天不可呢?于是,强强对教师的要求置之不理,继而产生了气愤的可感受性体验。这则案例告诉我们,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教师经常会按自己的想法指点幼儿的行为,很多幼儿可能因此改变自己的想法,但类似强强这样个性很强的孩子则会坚持自己的想法,由此出现的结果是教师对这些孩子的评价都较低,其对幼儿身心健康的伤害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反思:还原幼儿违反规则体验的教育意义

(一)应了解幼儿违反规则的真正目的,满足幼儿“不切实际”的合理愿望

在案例一与案例六中,两名幼儿违反规则的行为有所不同,但最终目的却相似,都是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就提醒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应根据具体的情况满足某些幼儿看似不合理的合理要求,同时赋予幼儿一定的责任,让幼儿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时也能达到一定的发展目标。满足幼儿部分合理的愿望并不是纵容更多的幼儿去违反规则,而是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与自主冲动,这种做法同样可以让幼儿感受到规则的重要性,如果教师能对幼儿喜欢做的事提出相应合理规则的话。

(二)应帮助幼儿做到“言行一致”,内化规则,并创设有吸引力的环境

在案例二中,幼儿言不由衷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此时教师需要向幼儿解释这种行为的危害,并帮助幼儿把规则真正内化到自己的行为之中。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有吸引力的环境,利用环境与材料的新颖性抓住幼儿的注意力,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三)应洞察幼儿违反规则后的真实态度,严厉惩罚幼儿的不良行为

在案例五中,虽然教师惩罚幼儿的做法有待商榷,但在日常教育和保育过程中,教师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发现幼儿违反规则后的真实态度,对幼儿不良行为必须制止,并给予严厉的惩罚。当然这种惩罚应伴有教师适时的引导与要求,才能从根源上帮助幼儿改变自己的态度与行为。

(四)应修正不合理规则,灵活处理突发事件

在案例三中,幼儿不是故意违反规则的,而是规则本身出现了问题。这就提示我们,在一日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地审视规则,区分出哪些规则是幼儿必须遵守的,哪些规则是可以灵活对待的,还有哪些规则是可以灵活运用的。教师应不断建构对幼儿发展有利的规则。另外,在执行规则时,教师不能给幼儿“有机可乘”的错觉,使幼儿有机会挑战教师的权威。这就需要教师灵活地处理可以调整的规则,把对幼儿的伤害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