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

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25 16:11:3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

第1篇

[关键词]城乡经济一体化 金融机构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总体思路的重要内容,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对于破解“三农”工作难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城乡经济一体化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但它也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城乡经济一体化建设中,来自观念、体制、政策、资金等多方面的制约因素和突出的问题,严重阻碍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

金融作为经济的核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勿庸置疑的。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关键要将农村经济发展起来,缩小城乡的差距。而农村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农村金融的发展,通过农村金融的发展,增强农村资金的流转效率、使用效率,使其最终成为能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动脉。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已形成了包括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机构在内的,以正规金融机构为主导、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核心的农村金融体系,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这对于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具有重大意义。

一、正规金融机构的主导作用

1. 国有商业银行要承担起更重要职责

在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有商业银行在信贷规模的配置以及在其他金融资源的配置上要体现向农村、乡镇的倾斜,保证有足够的放贷资金流向农村,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解决资金问题。中国农业银行为了更好地服务三农,专门设立了三农事业部,对农业及县域金融发展有重要作用,可以更好地满足县域金融发展的特殊需要。县域往往是城乡结合点,对金融的需求有很多自身的特殊点,无论是在贷款的准入条件、贷款的运作效率还是金融创新方面都有很多特点。农行设立三农事业部,围绕着县域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比如对县域中小企业制定了特殊的准入条件,围绕县域金融需求创新了很多的产品。所有这些都能更加贴近县域金融市场,能够更好地适应县域金融需求,从而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另外,商业银行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支持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这些城市的中小企业,同时通过消费信贷、扩大内需等方式,最终把城市的各种有效因素激活,使他们形成一个有效的相互支撑作用,最终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

2. 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并放大其功能

近些年, 我国农村金融出现了支农弱化的趋势, 政策金融更是严重缺位,极大地制约了金融支农作用的有效发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是一项政策性极强的政治任务。除需要大量的财政资金的投入以外,政策性金融机构应该发挥其特有的扶持功能。

但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我国惟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农业发展银行基本上只负责粮棉油收购资金的发放和管理,仅限于单一的国有粮棉油流通环节的信贷服务。因此,农业发展银行开展拓宽其他政策性业务, 如支持农业开发、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 将开发性金融推进到“县域经济”、“三农”和中小企业领域, 更多参与到农村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农业资源开发项目的投资, 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对于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将具有重要作用。

国家开发银行则应明确“开发性金融”的经营思路, 对于急需资金支持的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综合开发要加大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3. 发挥农村信用社准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将农村信用社建成由农民和个体工商户入股的、产权关系明晰、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全方位为“三农”服务的商业化、准政策性、社区性、地方性金融企业,加大对农业、农户的支持力度。通过吸收存款,并将放贷资金用于支持“三农”,如粮棉油等农副产品的种植、收购、加工贷款, 基金会、非政府和民间非盈利组织提供的小额信贷业务,对于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的作用十分明显。

4. 发挥邮政储蓄、农村商业银行等的辅助作用

邮政储蓄具有点多、面广、 营业时间长(早开晚关,节假日不休息)、贴近居民生活(网点设在居民区、市场、商厦等地)的特点,能很好的吸收零散的存款。将吸收的居民储蓄向中小企业和社区发放贷款,邮政储蓄银行发放贷款外的富余资金,可通过购买农发行、其他金融机构的金融债券或拆借给农村信用社等形式返还农村,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对经济比较发达,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地方,可考虑组建县一级的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农村商业银行,专门统筹农村资金,并用于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非正规金融机构的补充作用

笔者此处的非正规金融机构主要指农村合作基金会、农村社区性融资组织、民间集资、金融合会和私人钱庄等,它们是正规金融约束情况下市场自发的金融深化。在我国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时期,这些非正规的金融机构不仅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满足农户和农村中小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而且促进了正规金融的改革和创新。通过发挥降低风险、优化资源配置、动员储蓄等功能,对经济增长起到拉动作用。在满足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具有信息优势、交易成本优势,为民营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来源。但它们同时又具有较大的自发性和分散性,对经济金融运行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要充分发挥农村民间金融的正面效应,将它置于优化全社会融资结构和改善农村民营企业和农户投融资环境中通盘考虑,实现对农村民间金融引导、规范、提升和替代;同时推进金融深化,提高和完善整个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和功能,在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挥其补充作用。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民间金融;经济发展;作用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8)04-0071-04

近年来,民间金融正以一种不容忽视的姿态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目前,粗略估算,民间金融的规模已过万亿。民间金融已成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我国经济金融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引起了社会各方的注意。

一、民间金融对经济金融的正面作用

长期以来,民间金融一直被视为“洪水猛兽”,会扰乱正规金融市场,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但是近年来,随着对民间金融的不断深入调查,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我国的民间金融对非国有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民间金融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培育社会信用,缓解农村金融资源的匮乏,与正规金融形成互补,为金融创新积累经验,等等。

(一)民间金融支持了中小企业融资

融资难一直是近年来困扰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大问题。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的中小企业选择民间金融进行融资有着更为深层的原因。正规金融出于成本考虑,以及“规模歧视”和特有的“所有制偏见”,倾向于给资金需求规模大、实力强的国有企业提供贷款。而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资产少,其融资行为具有贷款数额小、抗风险能力弱和负债能力有限等特点,这使得中小企业处于国有商业银行青睐的主要客户群之外。因此,中小企业很难从正规金融得到所需款项。

而民间金融的特点恰好适应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需要。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最合适的金融制度安排是中小型金融机构,包括正规的中小银行和民间金融。根据国际金融公司2001年的调查,我国中小企业60%的融资来源于企业自身积累,外部融资只占了40%,而在这些外部融资中,民间金融所占的比重最高,占到了50%以上。[1]民间金融内生于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之中,内生于中小企业面临的经济金融环境。这种内生性也使它能够最大限度地了解和掌握中小企业的各方面信息,也就决定了它同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相互之间的适应性,以及其巨大的发展潜能,因而具有相对的交易成本优势。可以说,中小企业选择民间金融作为一种重要融资途径,是金融主体自身内在的要求,也是中小企业在外部资金供给不足的情况下的无奈选择。

(二)民间金融对企业的信用强化效应

在我国国有金融制度安排下,政府信用错位使得政府成为整个融资活动的实际上的最后承担人,企业信用被极度弱化。从图1中可以看到,在银行信用、企业信用缺乏约束的情况下,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之间的信贷行为进入一个怪圈。国有企业缺乏资金,自身可能又不满足银行的获贷条件,于是向政府求救政府出于“国有企业情结”,便出面向银行协调银行在政府的压力下,以及对政府信用的信赖,便贷款给企业,这也使得企业缺乏强化自身信用的动机国有企业由于产权不清、缺乏激励机制,获贷后往往并不能实现发展和收益,有时甚至是投资失败贷款没有收益和实现增值,国有企业自然无力偿还部分或全部银行贷款银行不能顺利收回或者无法收回放贷资金必然产生坏账,银行收益和资产质量恶化。

由于银行给国有企业贷款的行为是授意于政府,再加上我国国有银行本身就存在着信用弱化,银行信用的保障也有赖于政府,最终政府不得不以政府信用来支撑银行信用。政府的影响贯穿融资活动的整个过程,政府信用错位导致银行信用弱化。在政府、银行、企业三者的利益互动中,国有企业自然会产生“赖账”行为,企业信用也随之而丧失,而民间金融的运行机制可以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拥有独立产权的民间信用实践了真正意义上的银行信用,银行信用的强化对企业信用形成了“硬约束”,使企业信用得到强化。[2]

(三)民间金融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促进作用

金融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做了很多尝试。例如对金融业进行了股权结构多元化、投资主体多样化的改革,但是以国有金融为主的框架仍未被打破,金融业的改革步伐远远赶不上民营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国有银行改制步步遇阻的情形相比,民间金融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展现出金融市场的新气象。在这样的形势下,民间金融的发展为金融体制改革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金融机构格局,有助于构造多元化的金融体系产权结构和促进原有金融机构的创新与发展,形成多层次、多种所有制、富于竞争性的金融体系,自然也就有助于整个金融体系效率的提高。[3]

民间金融能够有效弥补国有金融服务的缺口。由于金融体制的改革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金融市场中存在着严重的供需矛盾。目前,我国资金供给突出表现为两个缺口:一是中小企业,二是农村地区。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一方面我国资本资源有一定的稀缺性,另一方面是现存国有金融体系没有很好的发挥融资功能。发展民间金融可以作为金融市场化以后农村地区和中小企业资金匮乏的必要补充。在我国经济主体“多元化”、有9亿多农民的现实国情下,民间金融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二、民间金融对经济金融的负面作用

虽然民间金融在经济生活中发挥了很多积极作用,不容忽视的是,民间金融也给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经济调控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它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在帮助中小企业融资、弥补正规金融的不足和促进金融机构改革、培育社会信用方面等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民间金融的存在也给经济、金融活动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一)民间金融自身存在着较高的金融系统性风险

民间金融天然的“草根性”和便利性,既是它的优势所在,也蕴藏着较大的金融风险。与正规金融不同,民间金融的借贷行为是建立在一种非制度信任基础之上(注: 卢曼指出,信任一般被分成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人际信任是以人与人交往中建立起的情感联系为基础的信任,制度信任则是以人与人交往中所受到的规范、准则、制度的管制和约束为基础的信任。)。正是由于非制度信任,有些在正规金融制度下得不到资金支持的单位和个人,从民间金融机构得到了资金,但这恰恰也增加了民间金融的风险。

此外,虽然与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相比,一些正规的民间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要低得多,资产质量也比较优良,但不容忽视的是民间金融机构整体中仍存在大量不良资产,已成为我国金融安全的重要隐患。再退一步说,即使这些民间金融机构经营得道、资产质量非常好,但是由于其天然的信用弱势性,如规模小、资金少,没有政府信用做担保,一场挤兑就能够让这些优势顷刻间化为乌有,一条谣言就可能毁了一家经营状况良好的民间金融机构。

而且由于民间金融处于一种地下状态,使得金融监管机构难以对其进行监管,在经营管理上也没有存款准备金和贷款呆账准备金的严格要求,使得监管当局无法保护有效的存款者和经营良好的民间金融机构。因此,民间金融的金融风险较高,这种风险一旦大规模爆发,将给经济带来很大问题。

(二)形成资金体制外循环,弱化宏观金融调控的效果

民间金融的存在削弱了国家宏观调控的效果。受到民间金融的高利率吸引,大量资金流出银行体系,形成资金的体制外循环,使得金融信号部分失真。国家无法及时准确地掌握民间金融规模和动态,无法获得完整权威的统计数据,影响国家对金融运行状态的判断,同时也干扰了国家货币政策的执行。

在民间金融渠道流通的货币量处于政府监控之外,对经济运行中的实际货币供应量产生重大影响,冲击了传统货币政策的效力。如为了防止经济过热,政府当局采取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一系列紧缩措施以减少流通领域的货币量,收缩流动性,但是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主要原因就是虽然正规金融提供的资金减少了,但是民间金融提供的资金增加了,原本正规金融提供的部分资金转由民间金融来提供,货币供给量并未按照预期数量减少甚至根本没减少。民间金融的活跃提高了货币流通速度,影响货币乘数的波动,弱化了政府调控的效果,使得经济难以“软着陆”。民间金融的存在,使得大量的资金没有纳入政府管理范围,形成资金暗流,潜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影响了宏观调控的政策效果。

(三)易发生纠纷,甚至引发社会问题

由于民间金融活动大部分在法律规定之外进行,其权利义务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难以得到法律的有效保障,从而带来很多社会问题。非正式的民间金融通常比较隐蔽,而且民间借贷手续简单、缺乏必要的管理和适用的法规支持,民间融资参与者较多,涉及面广,操作方式不规范,监管难度大,一旦发生问题可能造成金融秩序的混乱,影响社会安定。典型的事例就是,2002年月底,温州泰顺县查封的一处大肆吸储放贷的非法典当机构,其贷款都是只凭一纸借款契约或借据进行的,没有正规的借贷合同,也很少有抵押、担保措施,为纠纷的发生留下重大隐患。据调查,因民间借贷引起的纠纷事件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稳定。[4]

(四)冲击了正规金融部门的信贷业务

同处于一个金融市场,民间金融机构与正规金融机构之间必然会有业务上的重合。在浙江有些地区,民间金融机构的存款总额已经超过了正规金融部门的存款额,直接冲击了正规金融部门的信贷业务。此外,由于民间金融的贷款利率较高,如果政府对非正规金融不加任何限制而任其发展下去,对于一些既有正规金融贷款又有民间金融贷款的企业来说,他们在还款时会先考虑偿还民间金融机构的贷款,这也间接加剧了正规金融部门的信贷风险。

三、规范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民间金融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有些是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如非制度信任基础。但民间金融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也与我国金融制度设计上的不合理密切相关。也许合理的金融制度设计也无法完全消除民间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干扰,但政府对民间金融的认知不足以及其在此基础上所设置的不合理的金融制度大大加重了民间金融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所以减轻民间金融的负面影响要先从转换政府的观念做起。

(一)转换观念,区别对待不同形式和性质的民间金融

过去,政府对民间金融往往不是强迫其完全正式化就是简单禁止,事实证明这显然不是对待民间金融的最好做法。在正确认识民间金融的基础上,政府应该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能,改变过去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状态。政府扮演的角色应该是致力于制定公正合理的制度,确立有效的竞争规则,健全法律体系,同时要给予经济主体充分的选择权利的自由,保持其活力,让市场机制在推动非正规金融业的发展中起基础性的调节作用。

鉴于民间金融存在形式的多样化,以及不同的民间金融活动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差异,政府在处理民间金融时,也应采取分清类别、区别对待的原则。对于无息互民间借贷这类对经济生活有益的民间金融,政府可以提高借贷双方的规范意识,以尽量减少纠纷,其他则应不予干涉,如出现借贷纠纷,可依据《民法通则》等法律法规进行处理,保护公民的财产权利;对于有息借贷,要强化对契约关系的保护,保障公民合法权益,规范有息民间借贷;对于高利贷,鉴于危害性,政府应坚决对其进行打击;对一些组织较为完善,运作相应规范,资本实力较强的民间金融组织应加以引导和发展,使其向规范化、组织化发展,并予以合法化地位,使其从“地下”走到“地上”,逐步纳入国家金融管理当局的监管视野中,以避免因其不规范而诱发的金融风险;对那些暂不具备条件转化为正规金融机构的民间金融,政府可以采取相对灵活的做法,一方面加强监管,但是只要它们的运营不对金融秩序造成损害,也不必全部全面否定;而对经济生活有害的民间金融活动则要坚决取缔,如以高利率为诱饵的非法集资、金融诈骗活动,这些活动对社会及经济发展有害无利,必须依法取缔。

(二)推动民间金融合法化

我国民间金融对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其处境却相当尴尬,甚至不被法律所认可。由于民间金融没有取得合法地位,其所进行的活动既未纳入监管范围,也不受法律保护,不利于其健康发展。从国外的经验看,美国等发达国家都曾通过使民间金融合法化的方式来规范民间金融,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国也要积极鼓励正常的民间金融活动,有条件地允许民间金融合法化。

关于民间金融在合法化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学者樊纲有一个精辟的总结,他认为,民间金融在合法化进程中有两个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现存民间金融机构愿不愿意合法化,二是政府应不应该让其合法化。

民间金融愿不愿意合法化,这个问题归根到底取决于政府如何来合法化民间金融。如果金融监管是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则进行,政府很好地约束了自己的权力,那么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大部分民间金融机构也都会乐意接受这样的合法化。反之,如果金融监管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那么民间金融合法化的意义不大,民间金融机构的理性选择显然是拒绝合法化,而继续采取“地下”的生存方式。

政府应不应该让民间金融机构合法化,这个民间金融合法化的另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问题的提出是出于这样一个顾虑:合法化后会不会使民间金融失去自身的特征和优势,从而丧失活力。这就涉及合法化的一个“度”的问题,不到这个“度”,政府监管就会无力;超过这个“度”,就可能会迫使民间金融失去其特有优势。关于这个问题,政府可以区别对待,比如可以按照自有资金额或者存贷款额规定一个标准。超过这个标准必须合法化,转为正规金融机构;低于这个标准的,允许其继续以地下状态存在,保持民间金融机构身份不变。但对问题机构,政府则坚决介入,予以整顿。

在用法律规范民间金融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合法化的目标是使民间金融规范化,并在合法化的过程中不要丢掉民间金融的特点。民间金融应是民间的,政府应最大限度地退出民间金融领域。只有这样成长起来的民间金融才真正具有生命力。

(三)健全民间金融发展的制度环境

实现民间金融的正规化、合法化发展,必须要有制度上的保证。具体的说这些制度包括存款保险制度、利率市场化与贷款担保制度、征信制度、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存款保险制度可以保证存款人利益,当金融机构出现经营危机时,保险机构可以要求其退出存款,把银行经营不善引起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有利于增加民众对中小金融机构的信心,增强民间金融的信用基础。

利率市场化有利于调节资金流向,缓和资金供需矛盾,实现资金资源的优化配置,这对于解决农民和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征信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完善社会化信用服务体系,可以建立一个由中央银行牵头,各金融机构参与,并联合政法、工商、税务、不动产管理等部门组建征信公司,建立一个全国性的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将企业和个人的信息收集组合起来,并记录金融交易中当事人的信用状况,随时向客户提高不良信用客户信用记录,披露信用不良的黑名单,提高失信成本,有利于减少金融交易中的道德风险。

金融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对于整个金融业健康稳定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市场准入制度可以优化市场主体结构,及时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则有助于解决传统金融体制中的风险和逆向选择风险,使得金融市场“进得去,出得来”,有效促进市场竞争。

参考文献:

[1] 郝丁,年四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基于规范民间金融的思考[J].上海金融,2006,(1).

[2] 李建军.中国地下金融调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 董.金融创新视角下的非正规金融与中国经济发展[C].福州大学论文集,2006.

[4] 宋丽伟.民间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及其规范发展研究[C].山东大学论文集,2006.

Analysis on the Role of Informal Finance in Our Country

ZHOU Jiao-jiao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Nanjing 210016,China)

第3篇

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有关金融体系,即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在社会经济中作用和建立最优的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政策组合一直是金融领域的学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期对金融发展理论进行梳理。

一、早期的金融发展理论

伴随着银行的诞生,学者已经开始思考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但受限于当时结构主义,使金融问题无法被单独作为一个专门的分支进行研究,而是将金融作为发展经济学的分支来研究,金融的地位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最先就金融发展理论进行系统性研究始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早期的金融发展理论代表人物主要有格里、肖、帕克里克、戈德史密斯等。西方早期的货币金融思想研究的变量大多集中于货币、信贷等和商业银行等这些常见的金融变量,研究者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与经济的相互联系,也就金融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性给予肯定。

亚当斯密在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到银行的活动可以促进一个国家的产业,但是这种增长体现在是本无所利的资本变得有利可图。随后经济学家开始把金融理论放在一个更为重要的位置上开始研究,瑞典经济学家魏克塞尔首次系统对货币经济理论进行研究,还提出了货币金融对实体经济活动具有重要实质性的影响。不过他只是初步研究了货币金融对短期经济的影响,而并没有进一步分析对长期经济的影响,因此,他的观点不能作为严格意义的金融发展理论。

虽然不少学者已经注意到金融对经济的作用,但是真正对其进行系统性研究的学者是熊皮特,他在1912年《经济发展理论》中明确系统的分析了货币、信贷和利息等金融经济变量对经济发展重要促进作用。此外,熊皮特还将经济发展的根源在于持续不断的创新,银行信用在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体现在为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提供必要的购买力,银行的信用创造了这种购买力,而信用创造的能力正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他认为银行家在经济发展中扮演主要关键的角色。在这之后,西方学者开始重视研究其他金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哈罗德多马的经济增长模型中强调资本、储蓄等金融变量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索洛・米德在对哈罗德――多马模型基础上,经过改进建立了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模型。该阶段的研究虽然已经开始涉及到金融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定性分析,但是很少有学者关注到单个金融因素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大小。

格利(Gurley)和肖(Shaw)在1955年发表的《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方面》和1956年的《金融中介与储蓄―投资》两篇论文中试图建立一个从初步到逐渐深化的金融发展模型,用来解释“经济发展水平跟金融在经济作用成正比例”这个论断。随后,两人还从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角度去论断了金融因素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这两篇论文开创了从采用基本模型论述金融对经济发挥作用的新模式。随后的1960年,格利和肖发表了《金融理论中的货币》还提出了在某种程度上,一个国家的经济资源运作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融制度的运行效率等观点。与此同时,金融结构理论的创始人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也在1955年发表了《发达国家的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关于金融形态的比较实验》文章开启了金融结构研究的历程,为后来的金融结构研究奠定了基础。

格利和肖虽然只是在金融增长的层次上进行了分析,但是已经初步涉及到金融制度变革等金融发展过程中的深层次制度性因素,为后来学者进行相关研究指明了研究方向。在此后的1962-1969年间,众多学者对此类领域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他在此书中首次明确了定义了金融发展的概念,即金融发展就是金融结构的变化。此外,戈德史密斯在此概念基础上首次对金融结构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界定,构建了金融结构理论研究的总体框架和金融相关率、各类主要金融中介机构的相对规模指标等衡量一国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水平的基本指标FIR和其他若干重要指标,同时他还综合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国际横向比较和历史纵向来论述FIR值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的基本结论,提出了金融发展在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12条定律。

格利和肖为金融发展理论研究启蒙后来相关研究者,而戈德史密斯的研究成果又进一步推动了后续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但遗憾的是,这些研究成果虽在不少发展中国家得到验证,但却没有就金融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形成的运行机制做进一步扩展和研究,仅在实证研究中则仅限于35个国家,研究对象相对狭隘,也没有指出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因果关系。

二、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

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发展经济学的影响,一些新独立的国家在其经济发展进程中遇到国内储蓄积累少和资本不足,这些因素制约了战后这些国家的经济恢复。探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其实是这些国家金融体系效率低下和金融发展滞后。所以以麦金农(Mckinnon)和萧(Shaw)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将研究重点放在金融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并先后出版了一系列与之研究成果相关的著作。随着受关注程度的加大,人们也越来越注重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且新古典主义发展思路已经取代了结构主义思路,成为当时的主导经济理论。不少学者开始将研究的重点领域从发达国家的金融系统转变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系统。这些很大程度上为金融发展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发展土壤。

20世纪70年代,金融发展理论产生的标志是麦金农的《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和萧的《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两本书的问世。他们都是以落后地区和后发展国家作为研究对象,他们提出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发展和其经济之间的关系被学术界称为“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这两个理论的精辟见解和独到研究被认为是发展经济学和货币金融的一个重大突破,在当时的学术界引发一股热潮。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中,他们的理论都成为这些国家和地区制定本国或本地区金融政策和确定本国货币改革的理论基础。

麦金农和萧的核心思想认为,对于那些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其内部的金融结构和经济发展一般缺少良性循环的运动。这些国家要想获得更大发展,必须取消金融抑制政策和思维,通过市场化改革,使利率和汇率及资源的配置随市场供求关系变动。市场化改革的措施可以通过采取取消利率、汇率的人为管制,减少政府对金融活动的过度干预,并且鼓励私营金融机构的创立和发展,充分利用国内资本来降低对外资过度依赖的不利局面,运行贸易自由化、税率合理化和政府支出体制机制的改革。

三、赫尔曼、默尔多克和斯蒂格利茨的“金融约束论”

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出现之后,很多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盲目跟风进行了金融自由化改革,因此并未获成功。究其失败的原因,有学者《金融约束:一个新的分析框架》一书中指明: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为金融发展理论构筑了微观基础,金融约束的理论框架是在信息经济学基础上对金融体制中的政府管制程度进行分析,政府的适时适当干预,而不是完全对利率和汇率“毫无作为”可以有效地促进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证明了金融约束也是金融自由化的必经阶段。

上个世纪90年代,赫尔曼、默尔多克和斯蒂格利茨(1997)为代表的新一代研究者,从不完全信息的角度,将之前的金融发展理论模型重新增加一些不确定的因素,提出了“金融约束论”。这个理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金融约束论”与其国内的实际发展规划、经济社会制度有更好的兼容性,理论也为重新审视金融体系中的政府管制力度问题。他们认为经济中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问题导致瓦尔拉斯均衡在现实中难以成立,麦金农和肖在这方面的观点也失去了存在的基石,因此政府对金融活动的管理和规范是有必要存在的。金融约束本质上是政府方面通过对存款监管、市场准入限制和其他政策让银行拥有“特许权价值”,并因此获得租金。通过租金效应和激励作用对租金在生产部分、企业和政府之间分配,从而有效降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出现机率,起到鼓励创新,维护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从而对经济发展起到正向促进效应。两人还同时指出,金融约束在发展中国家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在通货膨胀率较低、实际利率为正和良好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条件下才可实施。金融约束论是针对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转轨进程中所常见的信息不对称和金融监管功能缺失,采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弥补市场失灵。进一步分析了政府适时适当干预有助于金融发展,在理论上更强调政府干预的重要要作用。因此它并不是否认金融深化,而是对金融深化的进一步丰富发展和补充。

进入上个世纪末,发展中国家在金融改革中不断涌现出新的问题,经济学家们尝试将各理论,如博弈论、内生增长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等结合金融发展理论为出现的新问题进行解释。他们利用内生增长理论模型对金融体系的构成要素和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进行了分许,同时还将金融因素引进内生增长理论模型,将其视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以便更好论述金融对经济增长和效率影响。可以说,内生金融发展理论进一步深化和发展金融发展理论。

参考文献:

[1](R.R.阿罗)R.R.Arrow主编.风险投资.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1999.

[2](美)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著,周朔等译.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三联书店上海分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美)迈克尔・波特著.国家竞争优势全球深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经典著作.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10).

[4]Vandana Chandra,林毅夫,王燕.领头龙现象:低收入国家赶超式发展的新机遇[J].劳动经济研究,2013,(1):3-34.

[5]埃斯里・德米尔古克-肯特(Asli Demirguc-Kunt),罗斯・莱文(Ross Levine)编;黄纯纯译.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银行、市场和发展的跨国比较a cross-country comparison of banks, markets and development.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巴曙松著.后危机时期国际经济金融结构与中国金融政策.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03).

[7]格利,肖.金融理论中的货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8]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9]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中译本)[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第4篇

摘 要 实体经济是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能够有效的增强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实体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金融体系的完善,金融体系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在经济建设发展的过程当中,应该有效的促进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市场经济 金融 实体经济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金融体系与实体关系之间的作用越来越密切,加强对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的研究,可以有效的应对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够有效的处理好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之间的联系,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经济危机的应对起到有效的帮助作用。本文就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关系进行有效的反思。

一、关于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简述

(一)金融体系的简述

金融体系是指以金融为主导的体系结构,对国家的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地位,然而,在世界上,金融体系可以分为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不同国家中金融体系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有的以银行为主导,例如:德国。有的以金融市场为主导,例如美国,有的则介入两者之间,总之,金融体系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实体经济的简述

实体经济是指利用生产工具来提高经济收益的现实企业,实体经济主要可以分为: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相关行业,实体经济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因此,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应该促进对实体经济的发展。

二、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

(一)实体经济是金融体系的基础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实体经济的发展是金融体系建设的基础,实体经济可以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为金融体系带来收益,金融体系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依托实体经济,可以保证资金的有效利用,防止资金的泛滥。可以很好的避免资金流向虚拟经济,造成资金风险,从而产生金融危机,因此,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加强实体经济的经济地位,做好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之间的关系,从而保障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金融w系可以有效的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金融体系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为实体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金融体系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可以有效的为实体经济提供资本中介,保障实体经济的稳定发展。然而,在实体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实体经济对金融体系也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实体经济通过金融体系的中介支付功能,可以为企业带来资本,增强企业的融资,提高企业的抗压能力,促进实体经济的有效发展,伴随着金融体系的不断发展,更加的增加了实体经济的活力,为实体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力的保护。

三、促进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有效发展的手段

(一)积极发挥实体经济的作用,稳定金融体系

实体经济是金融体系的基础,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应该首先加强实体经济的建设,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首先,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一定要积极的发挥实体经济的作用,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指引着金融体系的发展,保证金融体系健康、有序的发展。其次,实体经济要不断的发展,提升自身交易量,增强资本流通,不断促进金融体系发展,最后,不断的加强实体经济的活力,加强实体经济的改革,不断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从而有效的促进金融体系的发展,加强经济效益。

(二)加强金融体系的自由化改革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的改革应该不断朝着自由化的方向发展,首先,应该增强资本的获取方式,加强资本循环的速率,缩小资本循环的周期,其次,加强资本的融资,加强对市场的需求,不断的通过实体经济来带动金融体系的发展,最后,加强对市场经济信用的有效监管,建立诚信机制,加强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因此,在促进金融体系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应该有效的加强金融体系自由化的改革,以此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加强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的发展与金融体系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联系,因此,应该加强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资本的运作直接影响着金融体系的发展。在金融体系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应该有效的加强资本的流通,在资本流通的过程当中,做好有效的信用审查制度,促进资金的有效利用,资本可以对实体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有利于企业的投资再生产,扩大企业规模,增加企业的效益,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

四、结语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具有密切的联系,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应该实体经济的基础性作用,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加强金融体系的不断改革,不断朝着自由化的方向发展,把握好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之间的关系,促进经济建设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

1.港口经济与港口金融的关系

港口金融与港口经济是相对独立的两个经济范畴,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1.1港口经济决定港口金融

港口经济的产生源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无论港口金融发展多快、规模多大,其根本是为港口经济服务,港口经济创造的价值以及实现的价值增值是港口金融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其发展速度和健康程度直接关系港口金融的未来。没有港口经济,则港口金融将无从谈起,即港口经济是第一性的,港口金融是第二性的。根据表1我国港口城市经济与金融的发展状况,可以直观的看出,每个港口都有自己的主导产业,从而形成了服务于主导产业的港口金融。

1.2港口经济的发展需要港口金融的支撑

这首先是由港口经济的资金需求特点和外向型特征决定。港口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船舶制造、航运管理与交易等各方面均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而港口金融中的融资服务能为港口相关产业提供巨大的资金支持;港口金融中的各种避险工具和保险品种能使港口经济企业合理地规避港口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巨大风险。同时,货物贸易的背后实际是国际间资金流动的过程。因此,港口经济与金融与生俱来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且金融服务业对港口经济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港口金融已经渗透到港口经济的各个环节,港口经济的正常运转和快速发展,离不开港口金融的支持,港口金融通过对资本生产率产生影响,进而对港口经济增长产生作用;通过对金融系统的转化效率产生影响,进而对港口经济增长产生作用,落后的港口金融会成为快速发展的港口经济的障碍。港口金融随着港口经济的持续发展,其相关率不断提高,对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深化开始发挥促进作用,尤其是在经济市场化不断深入的今天,港口金融的反作用力逐渐增强,不仅仅被动的服务于港口经济的发展,而且开始发挥主动引导的作用,港口金融上层建筑通过多样化的金融机构,丰富的金融资产,集聚引导资金投向,逐步加强对经济的渗透力,加速港口经济增长速度,改善经济活动能力,推动港口经济的发展。通过表2,我国几大港口的金融与经济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出,金融在推动港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3国际港口发展的金融支持规律

纵观世界著名国际航运中心,无论是以腹地型为主的纽约国际航运中心,还是以中转型为主的新加坡和香港国际航运中心,,以及以提供交易市场和航运服务为主的伦敦国际航运中心,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它们同时也是国际金融中心。以港口经济中的航运业为例,航运业作为一个技术与资本都高度密集的产业,所需投资额巨大,投资回收期较长,而且航运产业风险性高,其发展与各国的金融资本支持是密不可分的。透过表2航运中的船舶融资数据我们可以明确看到金融对港口及相关产业的重要性。

2.连云港港口金融支持港口经济的现状

2.1连云港港口金融支持港口经济优势分析

2.1.1国家、省委省政府和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总理视察连云港的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连云港发展的号召中一致强调,在发展连云港港口经济中,金融部门应审时度势,积极应对,为港口经济乃至全市经济的大发展提供融资及相关金融服务。连云港市政府先后颁布《2008年金融业支持连云港市经济发展指导意见》、《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金融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明确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力争通过区域金融经济的纵深发展推动港口经济不断发展。

2.1.2融资渠道渐趋多样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方面,连云港港口股份公司已经成功上市并增发新股募集资金7.2亿元;连云港港口集团2007年通过建设银行成功发行了一年期短期融资融券10亿元,有效解决了港口建设中的资金难题。近来,港口集团通过引进战略合作伙伴,集团化的企业金融运作,地产运作以及存量资产的运作,为港口建设及港口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2.1.3易于承受来自高级层金融中心的特殊影响力与辐射力。国际金融中心上海,金融资源层次高且丰富,拥有百余个国家级科研机构,100多所专业技术培训机构;拥有10万科研人员,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9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69人,人才规模大且以复合型金融人才为主;上海金融资源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都与社会经济发展保持高度的相适性,具有很强的金融辐射功能,其中高、中、初档次合理分布的金融资源能够很好的满足连云港港口金融发展的需求。但是,总体看来,连云港港口金融仍然相当薄弱,金融总量小,相对于资金需求量而言,连云港金融业可提供的资金供给不足,尚不能很好的支撑迅速发展的港口经济;处于发展传统业务层面,产品创新不足;金融机构仍然游离于港口经济之外,经济金融适配度比较低,未能与港口经济充分对接,没有形成金融业和港口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结合表8所示的金融服务港口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分析,连云港港口金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2连云港港口金融支持港口经济劣势分析

2.2.1金融集聚力与港口经济发展离心力凸显。连云港金融机构的集聚度、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金融工具的种类与沿海经济发展的离心力凸显。首先,金融机构缺失,金融密集度低。目前连云港市有银行类金融机构16家,保险机构24家,证券营业机构3家,其中股份制银行仅有交通银行一家(浦发银行正在筹划分行),多层次、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金融业态势发展不足,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0%,占地区产出总值的4%。其次,县区金融配套服务不到位,金融机构萎缩,分散在各条产业链、各个市场中的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资金短缺问题;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自身发展困难重重,金融支持力度不够。再次,金融资产总量偏小,尤其是资本市场规模偏小,上市公司4家,融资规模仅为18亿元,无论是从数量、质量、直接筹资还是证券交易量角度而言,都难以满足港城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最后,未形成以港口经济为龙头的金融结构布局,连云港港口金融资源布局具有错位特征。金融机构具体分布情况如表9所示:连云港的大部分金融机构和资源相对集中在新浦市区,而大力发展的港口经济主要集中于连云区,这使得连云港港口金融资源配置具有很大的区域不平衡性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港口经济的发展。总之,滞后的金融业,无法有效满足处于打基础、积后劲、待起飞发展阶段的连云港港口经济。

第6篇

关键词 产业链金融 县域经济 支撑 问题 建议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在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以金融作为主要支撑的经济模式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发展模式。而产业链是一种连贯的、长期的金融发展模式,一个良好的产业链的形成包括原料采集、运输、半成品、成品生产,到产品进入分销渠道,最终到达消费者,实现商品市场价值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涉及生产者和活动的组织及相关的利益分配。产业链的发展对于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产业链金融就是金融机构以产业链的核心企业为依托,针对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设计个性化、标准化的金融服务产品,为整个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的一种服务模式。

一、产业链金融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现状

目前,产业链金融式的模式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些进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相关的政策支持更倾向于产业链金融式的发展模式,县政府为产业链的金融发展提供了资金以及其人力方面的支持。其次,产业链金融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越来越朝着特色化的方向发展,这也是产业链金融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又一进步性。但是,产业链金融在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仍然面临一定的问题,所以必须要充分认识到产业链金融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二、产业链金融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一)产业链金融为县域经济提供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

产业链金融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的重要作用表现为县域经济提供了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县域经济发展作为一个区域性的发展模式,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具有一定的特色,才能更好地适应县域经济,提高其市场适应性。产业链金融就是以这种特色化的产业为主要的基础点,在本县域的多个领域进行特色化的产业形式的发展。例如,在县域经济的农业领域,通过产业链金融发展模式,可以提高特色农业的种植,特色农产品的加工出售,形成一系列的服务模式,形成长效的特色农业发展机制。同样,其他方面的经济发展也和农业的发展模式相同。所以,在县域金融的发展过程中,产业链金融的支撑作用表现在对县域经济提供了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

(二)产业链金融为县域经济开拓了充足的市场

产业链金融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开拓了充足的市场。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充分协调与带动作用,所以,产业链金融可以充分对县域的经济发展作出一定的分析与决定,有效筛选县域经济发展适应市场发展的重要成分,并侧重这一方面的发展,从而不断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效力,不断提升自身的实力,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

(三)产业链金融为县域经济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产业链金融为县域经济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这也是产业链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影响。产业链金融是一个长效机制,所以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金融人才作为支撑,他们可以对市场形势有重要的分析,可以对政策的变动以及市场的调整有更好的了解。而现今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仅要以一定的政策作为支撑,还需要大量高端金融人才的带动作用,所以在产业链的充分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的迅速增长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三、产业链金融在县域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可行性策略

(一)特色化的产业链金融发展的力度不够

近些年来,特色化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已经得到了初步发展与提高,但是力度还远远不够,所以在这种特色化的产业链的金融发展模式动力不足的情况下,不利于我国现阶段的县域的经济的发展。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县域经济有关管理部门对当地的特色化了解程度还远远不够,不能因地制宜,依据当地特色进行深入的、合理有效的发展。其次,在特色化的产业模式发展过程中,忽略了产业发展的持续性与长效性,这也是在特色化的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充分发挥产业链金融在县域金融发展的重要作用,必须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不断延伸和培育特色产业链。想要解Q这一问题,需要从三个方面做起:首先,要充分面向市场,不断提高特色产业的市场输入率。其次,在特色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要进行相应的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最后,政府要选择本地区最具优势的产业进行深化发展,加强引导与扶持,形成适应市场的品牌特色,从而推动县域经济的产业发展,增强产业链金融发展的带动作用。

(二)人才的培养力度不足

在产业链金融的发展过程中,必须不断进行相关的人才培养。现阶段,在发展产业链金融的过程中,对于人才的培训力度还不够,尤其是相应的培训机制还不够完善,这也就严重影响了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完善金融人才培养机制,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培训,及时掌握相应的金融知识以及经济发展规律,提高金融人才的创新性与带动性水平,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提高产业链发展的支撑作用。

四、结语

产业链金融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必须从不同方面提高产业链金融的发展水平,重点发展特色产业,提高人力资源的带动与协调作用,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促进我国经济的地域性的均衡发展。

(作者单位为内蒙古普惠金融研究院、内蒙古中贷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佘松涛(1979―),男,内蒙古包头人,博士研究生,高级经济师,内蒙古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研究方向:县域金融,征信数据挖掘,量化投资。]

参考文献

[1] 陈通明.长三角产业链金融研究DD基于经济转型升级视角[D].浙江工业大学,2015.

[2] 常健聪.长三角重大项目衍生产业链融资创新路径探究[J].当代经济,2013.

第7篇

浙江作为海洋资源大省,在全国沿海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浙江海洋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金融需求,必然会引起各种金融创新,促进金融体系的改革、完善,为金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金融发展对优化海洋业结构、提升海洋产业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大作用。

由于金融与海洋经济在浙江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因此必须加强对两者关系的研究,确定金融发展对海洋经济的贡献。本文选取浙江海洋经济、金融、浙江地区经济、浙江科技发展水平4个变量构建一个VAR模型,运用1997年~2010年的数据进行实证,重点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金融发展对海洋经济的贡献及金融发展作用所处的阶段。

二、变量的衡量及数据说明

本文研究金融发展对海洋经济的贡献,同时引入经济发展水平、R&D投入。海洋经济具有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和高风险特征。它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在其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海洋经济的自身特点,海洋经济活动地区的经济基础、资本实力、科技水平,就成了发展的重要约束条件。因此,在研究金融发展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的同时,不能忽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实力的影响。

1.变量的衡量

(1)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

衡量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有很多,包括年度产值、产业结构等。本文选取每年度浙江海洋经济产值来衡量发展水平。

(2)金融发展水平的衡量

考虑到存款是贷款的资金来源,加上从金融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贷款所发挥的作用更大,因此本文用贷款余额与GDP的比率作为衡量金融发展的一个指标。

(3)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采用地区GDP来衡量,地区GDP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一个地区的经济基础、发展水平。

(4)科技实力的衡量

科技实力本文采用R&D投入占GDP比重来衡量。R&D投入占GDP比重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一个地区研究与发展的实力和潜力,是科技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自于1998~2011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1998~2011年浙江统计年鉴。所有数据的描述统计量如表1所示。

三、计量实证分析

1.ADF检验

为了保证回归结果的可靠性,采用ADF检验对所选变量的平稳性进行单位根检验。单位根检验的结果如表所示。

从表2中看出,经过二阶差分所有变量都是平稳的。序列Ln(ME(-2))、Ln(GDP(-2))、Ln(FIR(-2))的ADF值在5%的显著水平下拒绝了单位根的零假设,序列Ln(R&D(-2))的ADF值在10%的显著水平下拒绝了单位根的零假设。

2.变量间协整关系检验

本文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对海洋经济、地区生产总值、金融发展水平、研究开发投入进行检验。结果如下(见表3):

从表3看出,特征根迹检验和最大特征值检验的结果都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r≤0,说明这4个变量之间具有协整关系,Trace检验同时拒绝了r≤1、r≤2、r≤3的假设,最大特征值检验同时拒绝了r≤1假设,接受r≤2的假设,这说明各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3.变量间Granger因果检验

金融发展与海洋经济之间是否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必须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考虑到两者发挥作用的滞后期通常以1~3年居多,因此滞后期以此为准。本文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得出以下结论:

在滞后1年的情况下,金融发展、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是海洋经济发展的格兰杰原因,在滞后2年的情况下,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是海洋经济发展的格兰杰原因。在滞后1、2、3年的情况下,海洋经济都是科技发展的格兰杰原因。

4.VAR模型平稳性检验

如果全部根的倒数值都在单位圆之内,VAR模型是稳定的。

从表4看出,浙江海洋经济、金融、浙江地区经济、浙江科技发展水平4个变量构建一个VAR模型是一个稳定的VAR模型,可以做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5.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

海洋经济对于各变量冲击的响应如图3所示。来自金融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刚开始对海洋经济的影响为0.5,到第3期达到最大,然后缓慢下降,到第5期为负值,之后逐渐上升,趋势平稳,说明金融对海洋经济的影响是长期的,总体上金融发展对海洋经济影响最大。来自经济增长的冲击对海洋经济的基本影响为负值,但呈现出缩小的趋势,在第2期达到最大且为正值,然后缓慢下降,趋于平稳,说明经济发展能扩大国内需求,支持海洋经济发展。来自科技实力的冲击对海洋经济的影响是比较平稳,在第6期达到最大。

方差分解给出对VAR模型中的变量产生影响的每个随机扰动项的相对重要信息。通过表5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海洋经济发展自身的贡献率逐步下降。与在脉冲响应分析中的情形类似,金融发展本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步上升,趋于稳定。

四、结论与建议

1.金融发展与海洋经济关系密切,总体平稳

滞后一期FIR每提高一单位,每单位海洋经济提高113.546%,滞后二期FIR每提高一单位,每单位海洋经济提高54.99%,金融发展对海洋经济的支持作用明显。根本原因是由浙江省当前的金融体系和海洋经济业特点所决定的。一方面,海洋经济具有依赖资源、周期长、技术要求高、资本投入大和高风险等一系列弱性特征;另一方面,我国当前的金融体系还不完善。两方面的作用,使商业银行对我国海洋经济信贷投入不足,存在“惜贷”现象,能为海洋第二产业提供有效金融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政策性银行还不可能将海洋第二产业的企业作为专门扶持的对象,大部分项目和企业也难以从政策性银行获得贷款融资支持。

2.海洋经济发展应强化金融支持的作用

研究表明金融发展对海洋经济的贡献和效率处于适应性作用到主动性作用的阶段,还没有达到主动性作用到先导性作用的阶段,海洋经济、发展程度高的地区,当前的金融体制、金融供给已经不能很好满足金融市场的需求。

海洋经济发展中资金来源应是多元化,应建立多种投融资渠道。一方面保持商业银行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允许外资银行、金融信托机构等的进入,形成灵活、多样、高效的金融中介服务机制。另一方面应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大力发展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直接融资市场,充分利用社会的有效资源。

参考文献:

[1] King R.G.,R.Levine. Finance and Growth: Schumpeter Might Be Righ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3(108):717-737.

[2]孙群力.促进环渤海经济圈快速协调发展的对策[J].宏观经济研究,2007(2):38-40.

[3]苏纪兰,蒋铁民.浙江“海洋经济大省”发展战略的探讨[J].中国软科学,1999(2):30-33.

[4]于文金,朱大奎.基于产业变化的江苏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思考[J].经济地理,2009(6):940-945.

第8篇

一、金融经济力在城市化中的判定

(一)在“城”中的判定

在这一部分中,需要考虑到城市水源状况、交通状况、建筑比例、通讯覆盖率、废物处理能力、能源供给能力、社会公共服务能力等因素,通过这些因素判断非农人口生活用地以及非农业生产用地这部分土地状况。“城”在经济运行状态上主要包括两点,即市政经济以及土地经济。市政经济是由政府来维护,为了满足城市居民生活、生产所产生的公共服务,属于市场经济差异发展下的必然结果。土地经济指的是土地价格的多样化,当土地受到垄断地租、极差地租以及绝对地租影响时,土地价格会随着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以及自然环境在不同城市中呈现价格上的差异性产生波动,受到市场主体对土地使用内容、选择倾向以及竞争程度影响,对“城”的发展产生干预作用。

在对“城”的需求分析中,城市产出以及城市地租均会衍生出生活性需求与生产性需求这两种增函数,同时产生投机性需求这种减函数。相对而言,对“城”的各项供给可看作政府所提供的土地资源以及土地承担的负载物数量、质量等共同形成的供给物。当增函数与减函数处于相等状态时,“城”的经济运行便倾向于均衡态。

(二)在“市”中的判定

城市化经济运行中,“市”指的是一定的市场交易中心或是买卖场所,受到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交易结构、经济主体、经济流量以及经济流动方向;二是经济政策、经济组织以及经济制度。两者共同作用下,“市”更多能够反映出社会经济关系的空间状态、方位。在宏观表现上,“市”的经济运行表现可分为以下几方面阐述:

1、市场利益主体

市场利益主体体现在城市生产者的生产投资活动、消费者储蓄能力、个人投资行为与消费行为、政府部门的投资与消费行为以及转移支付。

2、经济流量

经济流量类别主要为国民财富(这里指的是目标城市所创造的城市财富)的扩大再生产以及资源优化配置、城市居民收入变化形态与运动轨迹、社会资金的投入使用以及循环周转。

3、城市市场结构

城市市场结构主要表现为消费品市场(这里更倾向于农产品市场)、服务市场、要素市场(以金融市场为主)、产权交易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

在需求方面,“市”的需求是对不属于“城”状态下所产生的需求欲望,同时能够在这种欲望下产生的可支付货币量,包含生产者、消费者以及政府在城市中的产品购买消费以及投资行为。“市”所产生的供给主要在于城市市场中意愿出售的非“城”的商品价格量(包含要素投入带来的价值提升以及中间投入带来的价值转化),通常表现为收入、储蓄、利润等货币形式。当增加价值与转化价值处于相等状态时,“市”的经济运行便倾向于均衡态。

二、金融经济力对城市化经济的作用

理论上,金融经济力对城市化经济在运行上能够起到一定程度的调节作用。由于金融属于社会性市场资源,其能够优化城市化经济中经济体制关系以及各变量内部联系,将现代经济资源优化配置,形成金融经济力。

(一)金融经济力对“城”的作用

城市土地是“城”的中心点,当城市土地被逐渐资产化,地租由此产生,成为了利息的典型代表。在市场利率变动影响因素方面,除了城市区位不同造成的富集度、竞争力度以及区位差异外,地租程度的其它决定因素与利率呈正相关。换言之,利率是金融经济力对“城”产生影响作用的施力点。另外,金融对“城”的影响还可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居民收入

城市居民收入分配环境下,金融市场的发展会影响到居民对收入的进一步分配。当金融状况较稳定时,可能催生一部分投资者。若投资渠道便利,极可能产生投资热潮,促进城市居民个人的投机性需求。同时,贷款利率可能在此环境下有所下滑,融资渠道拓宽,企业的投资性需求与生产性需求可得以满足。

2、房地产交易

房地产交易对“城”的投机性需求以及生产生活均会产生影响。金融市场以及其名下的子市场发展状态均会影响到“城”的需求状况,成为重要影响变量。

(二)金融经济力对“市”的作用

当供求基本上处于平衡状态时,城市化经济在发展上便会处于相对容易、稳定阶段,这是实现城市化经济均衡运行的保障。金融经济力对“市”的调节属于短期调节,通过外部机制与内部机制让其运行更倾向于均衡化,将非均衡条件下的影响因素纠正。

将城市看作封闭状态,“市”及经济运行状态便会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且这种影响力较大。若想要从非均衡达到均衡,其需要依靠金融经济力对城市内部供求的影响。

三、城市化经济运行中金融经济的利用策略

(一)促进金融体系更具包容性

包容性的金融体系更能够让城市化经济倾向于均衡发展,其需要让各项金融服务更具普惠性,让弱势融资群体同样能够享受到平等的金融服务。在这一环境下,金融经济力可借助金融分配效率等因素消除城市化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机会不均以及贫困现象,满足城市化本质需求。

(二)调节城市地租

作为城市化从低水平向高水平稳定、均衡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城市地组已经成为了经济运行的首要力量。在金融经济力控制下,土地市场的自由流转机制应不算完善,在建立健全相关政策背景下优化多样化投资工具与投资品种,让其始终处于对城市化经济均衡发展起到推动的地位。例如可加大对城市的市政服务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发型不同期限的市政债券等,达到对城市地租的调节功能。另外,还应充分发挥宏观级差地租的调节功能,充分了解不同区位下土地的价格、利用情况以及利用率,为城市化经济的均衡、和谐发展提供基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