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科研诚信管理

科研诚信管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25 16:11:3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科研诚信管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科研诚信管理

第1篇

关键词: 班级管理 成效评价 步骤 内容

通过研究诸多的相关资料,我发现很多研究结果都是针对中学班主任的评价,或者是单纯针对班级管理方面的评价,鲜有关于中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成效评价的研究。中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成效评价的内容,是班主任工作、班级管理、教育评价的结合。在笔者看来,中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成效评价的内容,可通过如下几个步骤体现出来。

一、选定测评内容,制定测评计划和方案

测评计划和方案必须根据测评内容而制定。在笔者看来,针对中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成效的测评内容应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德育效果)、班级人际关系、学生心理素质、学生学力(智育效果)等四个方面。

1.在学生思想品德方面。

班主任班级管理成效评价中,考核的首要成效就在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即德育工作。学生思想品德的好坏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立场是否坚定,包括是否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热爱祖国;是否关心国家大事;是否积极要求政治上的进步;能否从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遵纪守法,包括能否遵守国家法规;维护社会秩序;遵守校规、校纪;能否抵制和反对违反国家法规、社会秩序和校规、校纪的行为。

(3)是否能处理好个人利益同国家利益、社会利益的关系。包括是否团结同学;是否爱护公共财物;是否关心热爱集体;凡事以集体、国家利益为重。

(4)文明礼貌,包括是否谦虚、诚实、正直;是否尊师、敬老、爱幼;语言是否文明;待人是否热情礼貌。

(5)劳动表现,包括是否积极、认真参加各种劳动;是否勤俭节约,爱护劳动成果。[1]

2.班级人际关系方面。

班级人际关系的和谐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班主任与科任老师之间三种不同的关系,其和谐程度关乎班级凝聚力的强弱、学习成绩的好坏和班级融洽程度的高低、班级学习风气的好坏等。班级人际关系考核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班级中同学是否愿意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在学习上、在生活中互相照顾。

(2)同学之间的矛盾与误会能否通过一种理性的方式得到解决,班级中公然互相吵架、打架的频率与数量。

(3)正常的男女关系、早恋等现象出现,以及班主任能否及时疏导。

(4)老师与学生之间。班主任和学生的关系是否是既有威信又能融洽活跃,学生与科任老师之间是否是既相互信任又不盲目服从。

(5)所有班级老师之间,能否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精力,团结一致地为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以及班级各方面的发展做出努力。

(6)班主任能否团结各科任老师,将各科老师形成一股合力,成为班级向前发展的动力。

3.学生心理素质方面。

中学时期是青少年性格、行为方式培养的关键时期,学生能否在中学期间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其人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班主任班级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1)学习方面是否有着较强的动力,以谦虚和认真的学习态度来完成学习任务,是否有着较强的求知欲。

(2)挫折与困难面前能否有积极的心理暗示,促使自己以向上、乐观的态度战胜困难。

(3)心理承受能力的强弱。面对挫折是否可以坦然应对,能否有着坚强的心理素质。

4.学生学力方面。

学生学力是指通过学习获得的能力,是人的能力的基础部分。现代教育的任务要求,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丰富的知识和必要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运用获得的知识去解决所面临的新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学力,是班主任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学生学力,主要包括如下两方面内容。

(1)知识方面

知识方面包括识记和理解两方面,即在学生能否正确地记忆、掌握和再认知的能力。理解是建立在正确而丰富的知识之上,而知识又通过理解的不断加深而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在当前条件下,我国主要通过考试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知识和理解的考核,通过同类型的题目,知识的运用和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来考评学生是否达到此类目标。所以,学生的考试成绩的考评对于中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成效的评价变得至关重要。此类考试主要包括各种单元考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及校、区之间的联考。通过联考方式,来判别一个老师是否符合一名合格的老师的要求,判别一个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是否取得积极的成效。

(2)能力方面

中学生学习能力方面突出表现为他们的思考能力、判断和评价能力、鉴赏和表现的能力。思考能力主要是学生应用、分析、综合的过程;判断和评价能力就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做出正确与否的判断并能对其进行评价;而鉴赏和表现的能力则主要是指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并能通过音乐、美术的形式,把自己的情感表现出来,即使不够专业,也必须具备此种能力。能力方面是一个综合性的因素,一方面可以通过考试来判断和评价,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日常生活学习中的表现来考核。

二、筛选测评人群,实施测评计划

根据测评的科学性、目的性原则,必须选定测评人群,有针对性地进行测评。从宏观上而言,被测评者是所有在一线岗位上的中学(包括初中和高中)班主任,测评对象是中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成效;从微观上而言,测评人群可能会集中到某一区域,乃至某一学校,甚至是一个年级,根据测评的需要,选定测评人群。

测评人群的选定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测评人群必须是同一类型。比如要么都是高中班主任,要么都是初中班主任,如果将高中班主任与初中班主任进行对比分析,则毫无对比分析价值;第二,跨区域的测评对象选定时要注意考虑双方教育水平的差异,考虑当地经济水平和地方重视教育的程度。比如对东部和西部地区,中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成效评价,须充分考虑其地域差异和教育发展水平差别。

在选定测评人群之后,实施测评计划。测评过程中,要抓住测评主线,即针对中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成效,防止出现测评目标偏移,保证测评结果准确性。

三、统计测评结果,反馈测评信息

测评结束之后,针对调查问卷,可采用SPSS数据统计分析的方法,做出数据模型。非调查问卷类的测评结果,则主要通过直接统计数据比例的方式,得出数据。根据数据结果,分析诊断问题,撰写调查报告,得出班主任班级管理成效模型并将结果及时反馈到调研单位,助其提高班主任班级管理成效,同时建立评价档案,便于查阅和研究使用。

第2篇

关键词:城市;综合客运枢纽;信息管理技术;设备

一、引言

为了使城市交通与城际、铁路、民航、港口等交通设施相互之间换乘方便,结合城市交通的总体规划,国内中心城市相继建立了集铁路客站、城际铁路客站、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民航机场线、港口换乘站、市政交通及附属工程(长途汽车站、公交客站、出租车客站、地面和地下停车场、商业开发、景观等)于一体的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如上海虹桥交通客运枢纽、北京南站交通客运枢纽、天津站综合交通客运枢纽、广州交通客运枢纽、杭州交通客运枢纽、武汉交通客运枢纽、重庆综合交通客运枢纽等。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各类交通体系按照自身的特点、业务服务流程及现代化调度与管理等需要,规划、设计和建设相对独立的信息系统,承担各自交通体系的运营与管理、调度指挥与安全等。建立综合客运枢纽信息集成系统(见图1),将分散独立的信息系统进行互联、互通和有效整合,实现枢纽内信息资源共享,进行信息处理利用,使各种交通方式在不同空间和时间上有序和高效地运营、资源优化配置、交通需求平衡、交通安全协调,交通环境更加和谐与均衡。

二、城市综合客运枢纽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

城市综合客运枢纽信息系统对枢纽范围内各种交通方式实施集中监视、调度、指挥、控制与管理。对枢纽内环境状况、设备运行状态及交通运行状态进行监视,在紧急情况下,根据应急交通指挥中心的决策及系统预案的提示,向各种交通方式发出协调指令,进行辅助抢修与救援,实现枢纽内部的信息互联、互通,完成与外界相关系统的信息互联、汇集、处理、交换与转发,直接为运营管理服务。

(一)为运营商提供服务

枢纽运行交通中心借助指挥调度模块进行信息组织,并通过公用信息平台将交通信息发送给各种交通方式,实现信息共享。

1、对综合客运枢纽全区域及进出枢纽的主要交通干道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并避免意外情况发生;掌握枢纽内各处人流、车流的实时情况,及时对人流进行引导、对车流进行疏解;为枢纽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为铁路、地铁、轻轨乘客以及各种车辆出入枢纽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环境和人性化服务。

2、对枢纽内的机电设备(如动力照明、FAS、BAS、广播、乘客资讯、电视监控、给排水、环境控制等)进行集中监视和控制,随时掌握其运行状况,并根据枢纽内的运营需求变化,对有关设备进行调控。

3、进行安全防范监控与管理。

(二)为乘客提供服务

枢纽信息管理控制中心基于公用信息平台向乘客各种交通工具的班次信息、枢纽内及周边交通状况以及各种提示、引导、问候等即时的枢纽运作信息,并提供枢纽的自动控制的设施配套服务,使各种交通方式运营管理主体在正常情况下引导乘客快速乘车或离站,在应急情况下为乘客提供明确的引导信息。按照交通组织预案引导各种车流进出枢纽,提高枢纽交通的疏解能力。

(三)与各种交通方式运营管理主体之间的协调管理

枢纽交通控制指挥中心、磁浮、地铁、高铁、机场、城市公交、出租车管理等单位,通过公用信息平台交换班次信息、道路交通信息、自控系统状态信息,信息接收者(枢纽交通控制指挥中心)只监视不控制,信息提供者(各种交通方式、市政或电信)负责信息控制,实现各自运输系统的运营管理。

(四)应急情况下的协调与控制

1、应急情况发生时,对枢纽范围内所涉及的各地铁线、城际铁路、普铁和公交等系统及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统一指挥,有关危险信息,组织乘客快速、有序地按照防灾预案疏散到安全地区。

2、与枢纽内公交、地铁、铁路等系统的控制中心之间进行实时信息交换,在危险情况发生时快速地将危险情况通报给各地铁线、铁路或公交等系统的控制中心,联合执行防灾预案。

3、与公安、消防等部门之间进行通信,快速准确地将危险情况向有关部门汇报,协调各种资源,保证防灾抢险的顺利进行。

4、向乘客危险信息,对枢纽各区域实时视频监控,对枢纽内与防灾抢险有关的设备进行控制。

三、城市综合客运枢纽信息系统的组成

城市综合客运枢纽设置综合信息管理控制中心,由交通指挥调度中心、防灾指挥调度中心、综合监控中心、通信中心和安全防范指挥中心等构成,其规模和配置根据枢纽的建设形式及管辖范围确定。综合信息管理控制体系由枢纽控制指挥中心和所辖区域内各种交通方式的控制室构成,枢纽控制指挥中心管辖范围覆盖全枢纽,区域控制室对所辖区域进行监控,并接受枢纽控制指挥中心的指挥控制。

四、综合客运枢纽信息系统设备配置

为实现综合客运枢纽控制指挥中心对枢纽所辖范围内的人流、车流和机电设备等进行智能化管理,需配置相应设备,进行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机电设备控制和网络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配置应满足枢纽智能化管理的需要,还要结合不同交通方式的实际需求,与综合客运枢纽的交通组织预案、客流组织预案协调一致。根据综合客运枢纽运营模式,合理确定枢纽内各种交通方式等的建设接口、系统接口及资源共享方式。

(一)信息采集

采用与枢纽所辖区域现场联网的智能交通系统、电视监视系统、综合监控系统、公安防范指挥系统和专用调度电话系统进行信息采集。智能交通系统采集枢纽及周边道路的车辆、交通信息;电视监视系统采集现场的视觉图像信息,在枢纽内实现资源共享;综合监控系统采集现场设备运行状况和火灾信息;公安防范指挥系统采集图像、报警等信息;通过专用调度电话系统将人工收集的信息传入枢纽控制指挥中心。

(二)信息传输

采用专用通信网,为电话语音、视频、宽带音频、宽带数据、低速数据、Ethernet数据等基础信息和机电设备控制信息提供承载平台,实现枢纽控制指挥中心与区域控制室之间的信息交换。

(三)信息

采用与枢纽所辖区域现场联网的智能交通系统、乘客资讯系统、广播系统和专用调度电话系统进行信息。智能交通系统向枢纽交通及枢纽交通组织影响范围内的周边车辆、道路交通引导信息、停车场诱导信息;乘客资讯系统向现场运营、服务、灾害、疏散等信息;广播系统向现场运营、服务、危险和疏散等信息;专用调度电话系统为控制指挥中心调度员向现场值班员指令。

(四)机电设备控制

采用与枢纽所辖区域现场联网的综合监控系统,根据正常工作预案、危险状况预案以及实际需要,对现场空调装置、动力照明、给排水等设备进行控制。

1、枢纽控制指挥中心与市应急指挥中心联网,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灾害救援的效能。

2、对辖区内消防设施及其他系统设备进行监控、管理。

3、对枢纽主要供电设施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视、控制、数据采集及处理,实现供电设备的自动化管理、调度及与运行状态的监视。

4、检测环境参数,控制空调设备优化运行,改善环境的舒适度,降低能耗。

(五)网络综合管理

采用网络综合管理系统,实现机电设备管理自动化,对各类数据进行综合处理,为维修中心日常检修、故障警告、故障判断及事故抢修提供支持,为控制指挥中心掌握枢纽系统设备运用分布情况和运行状态、进行运营管理与决策提供支持。

五、综合信息管理协调运行模式与应用

综合信息管理控制体系宜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运行管理方式。正常情况下,公交、城际、地铁、轻轨、普铁、民航、停车场、市政、商业等,按照各自的运营管理模式进行独立运行管理;危险情况下,通过信息网

络、信息互联等方式,接受控制指挥中心的统一指挥或控制。

客运枢纽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系统(TJIS)的客户端用于查询、监控和修改数据,由于数据量大且具有实时性,对性能要求高。应用服务层采用IBM的WMB作为信息采集和分发工具,MB消息流用于管理数据。业务处理流程包括数据的流转、回应、记录日志等,使用WMB中的JAVACompute处理。数据访问层中MB具有多种信息接口,如MQTCP/IP等,可作为外部系统的接口;数据业务处理是指系统接到数据后,将其存入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分析,再进行相关数据处理;数据动作处理是指数据的接收和分发。TJIS必须满足实时性、稳定性、服务性等要求,保证每周7天及每天24小时的正常使用,所有设备应该可靠性高且性能优良。主要设备采用负载均衡或双机热备及磁盘阵列技术,确保故障后的数据和任务能备份和热切换。工作过程中,任何单点的故障都不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

六、结束语

针对综合客运枢纽的运营管理以及灾害情况下的防灾应急指挥管理,实现客运枢纽综合信息化非常必要。研究综合客运枢纽人流、车流组织预案,实现运营指挥管理的智能化。智能化交通客运枢纽是集运营管理、综合监控、交通疏解、防灾指挥、治安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信息管理控制体系,能满足正常情况下对枢纽所辖区域内不同交通方式的机电设备进行智能化管理;对枢纽所辖区域内人流、车流进行合理诱导,提高枢纽交通组织的运行效率和枢纽交通安全系数;为枢纽提供实时、准确、人性化的服务,实现枢纽的各项功能;在危险情况下,对枢纽区域内的人流、车流、出入口、机电设备、交通等进行统一指挥与控制,为枢纽人流、车流的安全疏散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丁姝,张全罡.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1).

2、周凯科.基于交通网络的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对外衔接对策研究[D].长安大学,2008.

3、张全罡,丁姝.交通枢纽综合服务信息平台的研究与设计[J].大众科技,2010(2).

4、宗婷.基于多种交通方式的客运枢纽交通组织研究[D].长安大学,2008.

5、张国伍.综合交通枢纽智能化系统刍论[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1(5).

6、邵伟中.上海城市轨道交通换乘枢纽运营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铁路,2008(10).

第3篇

关键词: 《管理信息系统》 课堂教学 实验教学 改革

《管理信息系统》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MIS)已成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门核心和特色课程,我根据近几年从事MIS的教学,针对该专业的特点,并结合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在本文中对该课程的课堂教学,特别是实验教学作了一些探讨。

一、基本思路

在进行该课程的教学和实验教学的研究过程我们认识到,要使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的开设真正适应社会需求,首要的任务是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革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调查了管理信息系统的社会需求、高校教学和学科发展的要求,充分认识到学生通过学习好管理学系统这门课程,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就要做到以下几点。(1)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删减陈旧冗余的内容,增加新颖实用且符合社会需求的实验。(2)加强相关多学科知识整合的综合实验教学,加强设计性、研究性实验教学。(3)实验教学应用结合学生课外研究、实习、毕业设计等相关环节。(4)实验教学中必须加强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的交流总结,应在教师、学生、教学资源站点之间广泛开展互动交流。(5)实验教学的方法和体制必须革新,网络教学势在必行,必须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效率引导和辅助学生学习和实践的体制。

二、研究情况简介

根据上述思路及其考察分析,在充分调研和掌握资料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新的《管理信息系统》课堂及实验教学大纲和教案,并据此进一步确定了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验教学目的、教学要求,以及教学课件的内容和形式。下面分别进行论述。

1.研究审定了实验教学的方法及内容

对原实验教学内容做了仔细的斟酌,紧密结合社会需求、高校教学和学科发展,力求做到新颖实用。具体办法就是将学生分组(5到6人一组)做实验课堂,将每一个实验分成5到6个阶段,要求每一个学生要承担相应的工作内容。一个完整的设计需要从调研分析到程序设计等多个环节,工作量大,需要学时多,多数学生一个人往往在课程结束时难以完成,反而导致学生敷衍了事或下载抄袭,使课程设计流于形式。改革后以5―6人对学生进行分组,具体明确各组设计题目内容、小组负责人、小组成员分工。小组长承担项目负责人的角色,负责计划制订、进度安排、过程监督和协调等工作,全面负责项目的实施和综合管理,对实验任务是否完成领导负责,扮演主要角色。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小组成员有权利重新制定小组长,以实现民主化。指导教师的主要工作是起指导作用完成这个目标,起辅助作用。

(1)各小组制定计划和进度安排

依据每个实验课题的要求,在教师指导下,采用甘特图制订详细的项目实施计划,明确各阶段的进度、成员的任务分工和各阶段的目标要求。

(2)各小组依据项目实施计划(甘特图)进行实施

课程设计主要分为调研、分析、设计、实现等阶段,也有不少工作是并行的,其中团队内部监督和协调尤为重要。项目管理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团体努力的结果,团队中成员的平时成绩实现互评。

(3)设计过程中,各小组首先要对项目进行深入和充分的调研

针对调查所了解到的业务流程,提出新的业务过程模式。这就要求学生要综合运用所学的管理知识,否则就无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提出管理模型或业务流程改造之后,学生考虑采用何种信息技术和手段来构造新的信息系统。教师在此过程中要给予适时指导。

(4)系统实现时,采取分功能模块、自由组合

以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和积极性,负责同一模块的学生必须分工合作才能完成设计,各模块设计完毕后,分别进行调试。通过后,全体再进行系统联调,直至全体通过。在合作设计和调试过程中,学生的团结精神和协作能力得到了锻炼,由于各模块间存在密切联系,因而学生必须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自己模块在整个系统中的地位,以及与其它模块的关系,这样才能顺利完成设计。

小组必须在计划的指导下,分头负责、团结协作,这样才能完成实验。如果某个人的任务不完成,不仅其个人成绩受到影响,小组进度也会受到影响。从试验情况看,这种组织形式,比单独一个人完成设计的形式更接近实际环境(团队工作是实际信息系统开发的一个特点),不仅可以完成实验,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协作、协调能力和竞争精神。实验之所以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得到较为真实和有效的训练,全面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素质。通过课程设计这门课,学生不仅要完成实验设计本身这个内容,而且要学习如何进行项目开发和管理,以适应实际需要。

2.课程设计的过程管理

课程设计的指导要做到全程、多方位,并保证给学生留有足够大的自主和创新空间课程。设计过程控制,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老师指导,另一方面学生自己监督,负责。变依赖教师管理为学生自我管理为主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坚持做到严而不死、放而不散。为了全面训练学生、完成设计任务,除了给予及时的指导,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之外,还必须加强监控,对学生的阶段性成果如需求分析、设计报告必须严格要求,中期检查也采取答辩汇报形式,不合格的一律要求重写。因此,课程设计指导书要事先做到具体明确,一方面要“集权”进行严格的要求、控制和考评,防止过去那种无人管无人问,让学生完全自由设计,到时间随便交个报告就行了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要更多地“放权”让学生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通过让学生参与课程考核,保证学生能在自我管理乃至自觉行动中,按质按量地完成各项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3.课程设计的考核

课程设计的考核,做到多层面、多渠道,使考核本身也成为学生的学习环节。为了全面训练学生、完成实验任务,除了给予足够的压力和方法指导之外,还应该给学生予足够的约束和激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主动性、创造性和协作精神。因此,学生课程成绩拟取决于三个部分: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实验任务完成情况、团队人员互评价情况。这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根据小组的进度要求、个人目标的进度要求进行自我激励和自我管理(控制)。同时,小组实验目标必须实现的压力要求学生进行充分沟通和协作,从而培养其团队和协作精神。这样设计的实验管理和绩效(成绩)考核体系,不仅支持和保证实验的完成,而且让学生从中体会到项目管理技术和目标管理原理的具体运用,达到双重学习的目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主要采用答辩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成绩由答辩成绩(40%)+报告成绩(30%)+平时成绩(3O%)。答辩主要是针对需求报告文档进行汇报,然后针对程序运行情况进行回答老师的问题,要求程序运行演示。答辩成绩给定标准,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准备PPT进行汇报演示自己的设计成果。在汇报中,教师进行提问,同学也可以进行提问,根据答辩的情况由教师给予答辩成绩;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轮流回答问题,回答问题次数不得少于一次,减少学生“搭顺风车”的现象。报告成绩,根据学生交来的报告质量由教师评定。根据完成设计工作量的大小、态度,小组成员之间合作情况等进行评定。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一人包办”或“分工不明确,责任相互推诿”的现象。这样学生在平时和最终考评的过程中,经历一个有意义的学习环节,对自己学习是一个很好的促进和帮助。

三、结语

管理信息系统(MIS)课程设计是学生通过比较系统、全面的实际训练,实际地接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实践课。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从企业战略管理的高度和角度来理解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对增强企业竞争力、培植和形成新的竞争优势的作用,而且可以从微观的角度进一步认识、理解和掌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建设的方法和手段,也可以比较全面地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当然对于这门课程还在进一步的探讨过程中,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有少部分同学在做自己应该做的那部分需要同学来帮助,答辩的时候就无法准确的描述清楚相关内容;还有老师本身的知识也需要不断更新,需要进一步的学习新东西,新内容。所以我们还需要很多方面的支持和协助,这样才能把这门课程真正的教好,让学生学好,以便在相应的岗位上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王瑞梅,张建林等.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改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No.5:14-17.

[3]张,彭小珈.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模块化教学法”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8):101-102.

[4]吕永林,师薇.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项目的构建与设计[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11):118-119.

第4篇

1 新课程实验教学的主要特点

在新课程标准倡导“提高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下,新课程标准实施建议强调“科学探究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在科学教育中有重要意义”。“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取一定的知识,还要使学生习得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基于对新课程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新课程实验教学有如下主要特点。

1.1 倡导实验方式的探究性,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旧教材的实验教学组织形式是学生的分组实验,实验方法主要是验证前人研究的定律,重复前人的操作方法,如“验证酶的专一性和高效性”等。新课程的实验教学则更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学,如“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等,注重探究的方法与过程,注重与课堂教学的紧密结合。

新教材的实验设计重视在具体的教学中融入相应的实验,强调探究性实验是重要的实验方式,但不应成为唯一的方式。新、旧教材实验形式和方法的对比如表1。

新课程倡导实验方式的探究性,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掌握知识、体验过程、感受乐趣、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的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1.2 强调实验操作的主体协作性

新教材实验教学强调学生收集处理、分析总结、观察和创新等能力的培养。例如:探究实验中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结果、表达和交流、材料用具的选用等无不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始终处于实验过程的积极状态中,通过主动讨论、探究、自主思考不断达成新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形成。

新教材实验教学倡导合作性学习方式,因学生之间存在知识、习惯、心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必应合理搭配,使实验能力强的学生得到更大进步,同时也使实验能力相对弱的学生得到及时的辅导、帮助和提高。教师合理组合实验小组成员,实验过程中分工合作、默契配合,能促进实验小组协作性的形成,发挥实验小组对实验教学的作用。这有助于集体主义、科学精神和情感等的培养,增强学生间的沟通和信息交流。

1.3 重视实验教学的评价过程性

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评价,特点为过程性,重在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发展,使评价日常化。在实验教学中也体现了上述新课程评价特点,重视对学生探究实验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在进行实验和观察等项活动后,学生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定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出发点。旧教材中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评价中,较注重实验结果、实验报告的评价。新课标教材中实验设计求多元、学生的实验求合作,注重过程探究,注重知识的应用。因为是随堂实验,其过程更能得到教师的及时指导、点评,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及时激发。

1.4 突出实验的开放性和交流性

新教材中实验教学的开放性具体体现在:①实验内容、方法、设计、结果方面的开放性;②实验场所的开放性,许多探究性活动由课堂内向课堂外结合开放活动空间;③许多材料、步骤在教材中不作硬性规定,具有灵活性。

实验信息交流是科学研究重要环节之一。传统实验缺少实验信息的交流,新教材强调表达交流实验报告,而探究性实验蕴含丰富多彩的信息,为学生进行交流创造了广阔的交流机会和空间。通过交流培养学生的综合、总结、表达等能力,体验不同观点的碰撞,经历人际的交往,更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 新课程实验教学的规范管理

实验教学规范管理主要是:建立以实验教师、实验员责任制为核心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实验教学人员工作职责规范化;学生行为习惯规范化;实验过程管理程序化;仪器、药品申购和管理规范化;仪器、药品存放有序化。

2.1 制订完善的规章制度

学校规范和调整系统内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明确有关人员在管理工作中的职责范围和行为要求是现代管理的基本要求。实验室系统由人、财、仪器设备、信息、时间(可概括为人与物和人与人两大关系)等因素所构成。人是最富有活力的因素,对实验室管理系统中的其他因素具有支配的权利。实验室管理系统中的人包括教学管理人员(实验教师、学校主管领导、任课教师、校产管理员)以及实验主体参与者学生。实验教师和实验员理应成为实验教学的主要管理者和实验室管理的直接责任人。

学校要根据各有关人员在系统里所处的位置及承担的责任,完善各种制度、规定和规则,诸如:实验保管制度,实验物品(药品、仪器设备)申购、验收制度,实验安全制度,实验员工作范围和岗位职责,教师演示实验程序规则,学生分组实验程序规则,实验室规则,学生实验守则。建立仪器领用、报损、外借、损坏维修、赔偿规定,设置教学仪器借还登记表,演示实验通知单,学生分组实验通知单,学生实验台仪器药品交接检查登记表等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规范实验室系统管理中的人与物、人与人两大关系,保证实验教学安全运转、规范运转、有秩序高效运转。

各种制度、规定、规则装订成册,于各学年开学时发至相关年级备课组;送学校办公室(或教务处)备案,学校档案管理室存档。

2.2 建立实验室档案

实验室档案的建立既有利于规范实验员管理实验室财产职责,对实验器材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实验教学,还有利于规范任课教师备好实验课、上好实验课,对实验教学进行量化管理。将管理档案分为:仪器设备档案、实验教学档案。

①仪器设备档案(包括计划、采购、验收,建立账、卡、标,分类与存放,仪器的保管、使用中的管理)。仪器设备的管理要抓好计划、采购、验收、建档、建账、存放、保管维修等各个环节。实验室应根据教学的需要与经费的可能经常补充仪器设备。仪器设备的采购,均需按照所使用的教材,依照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学理科教学仪器配备目标》提出计划,购足基本实验仪器,购足使用率高的仪器,购进的仪器要统一按国家教育部编发的《中学理科仪器目录》进行编号。账本与实物记录要规范化,购进仪器时,要先验收,再上账本,建卡、标存放,凡损坏或正常消耗的应及时记录,损坏的要的情赔偿,每学期对实验室检查,每学年一次清查,做到账目、记录、实物相吻合。

②实验教学档案(包括实验教学的登记、实验通知单、学生分组实验登记、实验器材的损坏登记等)。在实施实验教学档案时,教师对每学期的教学计划应做到心中有数,对分组实验,规定由任课教师在一周前提交实验通知单,以保证准备器材的时间;对演示实验,应在3 d前提交演示实验通知单,由实验员准备器材。采用统计法对任课教师完成实验的情况详细记录,建立序号登记制度,学期末将统计表汇总装订成册,交教务主任审核归档保存,进入个人业务档案。

2.3 实验室仪器的有效管理

实验室仪器的管理包括静态管理和动态管理。

①仪器的静态管理:仪器设备管理规则规定仪器要分类、编号、入账,做到账目、标签、实物三统一,实验室与学校总务处定期(每学期)对账1次,做到物物有账、账物相符、账账相符。仪器分科分类存放,标签齐全清楚,陈列有序,按保管要求做好仪器防潮、防尘、防震、防压、避磁等工作,损坏的仪器应及时修理,使仪器设备处于完好状态。易燃、易爆、放射性物品、极其有害物品设立专室由专人持证管理。购进或调拨的精密贵重仪器应先验收,再交实验员保管。一切仪器的领用、借用和归还,均应办好签收登记手续,并检查仪器的完好情况。仪器损坏、丢失,应由当事人填写“仪器损失报告单”,按有关规定处理。对违反操作规程造成的损失,原则上应由当事人赔偿。实验教学课件、教学挂图按级组专人负责,使用后及时收回。

②仪器的动态管理:所谓动态管理是指将仪器给学生分组实验用或教师使用以及竞赛、科技小组活动、开放实验室等遵循实验器材定位到人的原则。为此,制定了“学生实验规则”、“实验仪器使用登记制度”,编制了“学生分组实验登记本”,对学生实行定位登记管理,这样的管理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狠抓科学管理的重要尝试。起始年级在第一次实验时,将学生的组次、座次、实验器材固定下来。实验小组根据学生的表现、能力、兴趣等合理搭配、优化结合,统一编号并长期固定,每组选定责任心强的学生任小组长,明确职责,填写实验情况记录,出现仪器损坏、丢失或卫生差等问题,就可以根据座次号查出,减少损失。除管理器材外,小组长还可组织实验,开始前先检查器材是否完好、齐全,并填写“实验情况记录”,通过“学生实验台仪器药品交接检查登记表”前后监督,发现问题立即报告老师,以求得调整和帮助,保证实验顺利进行。每学期评选一次优秀实验小组并给予奖励,这样做不仅器材丢失、损坏少,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爱护集体财产、热爱集体的优良品德。

2.4 实验教师、实验员的管理

实验教师和实验员由教务处直接管理,接受相应科组的业务指导。

建立实验教研组。由实验教师任教研组长,定期组织实验人员研讨实验教学及管理方面的教研活动。

实验室实行实验教师责任制管理,实验教师和实验员是实验室管理的直接责任人。

加强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实验教师、实验员是实验室的直接管理者,其人员除具有专业知识(熟悉握教材、掌握实验技术、懂得实验室管理、熟悉计算机操作)外,同时还必须有认真、细致工作态度和乐意为教学服务的精神。因此,应选配德才兼备的实验教师、实验员。学校要为相关人员的待遇、进修、职称评定考虑,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3 新课程实验教学的做法

3.1 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构建网络实验模块

根据新教材的内容,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加工处理,将实验室中的各种资源进行处理后建起网络实验模块。网络实验模块是集网上实验室管理、实验室教务管理、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实验室资料管理为一体的实验管理系统。网络实验模块具有以下优点:①改变传统实验室繁杂的管理方法,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使实验室达到自动化运行、信息化管理和无纸化办公的目的。对实验室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行成本起到重要的作用。②网络实验室建成实验课件和课件库,模拟实验室,与现代远程实验网站、教学网链接,使实验教学内容得到扩充,给实验教学更大的自由度。③在网络实验模块上实验指导材料,如实验实录、挂图、文字材料等,使学生在做实验之前就对实验设备和内容有深刻的了解,实现网上实验预约。使学生了解实验室现有仪器设备,给学生以更大的学习空间,同时也为教师的实验教学带来方便。

3.2 组建探究实验室,保障探究性实验有效实施

为了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实验室建设应当关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活动,这就需要建立“自主探究”的实验模式――组建自主探究实验室。实验室的座位可布置“讨论式”几个学生一组,共同围着一张多边形桌子,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验室内设置橱柜,放置常用器材和药品供学生自主选择。

例如:在做“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探究酵母菌细呼吸的方式”等实验时,师生进入生物探究实验室后,将学生分成若干大组(每组6-8人),每大组再以2人为实验小组。由学生根据所探究的内容经过小组讨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任课教师和实验员对学生设计的方案做合理性、安全性、可行性指导。实验室尽可能提供学生所需的实验仪器、设备、药品、材料。根据实验结果,推断得出结论。在大组内交流讨论:评定各自的设计方案是否科学?实验方法是否合理?实验操作是否严谨?有哪些心得和体会等。通过亲历探究过程,学生在建构知识的同时,真正享受到探究的乐趣。

管理好探究实验关键在于:①尽可能提供学生所需的实验仪器、设备、药品、材料;②对学生做设计合理性、安全性、可行性的指导;③加强多元实验技术的研究和指导。

3.3 开放实验室,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要求学生不但要有扎实的科学理论基础,而且要具备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因此,在保质保量完成教材要求的全部实验任务的前提下,教师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开放实验室,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实验探究的条件和环境。

(1)随时开放。例如高中生物实验中,显微镜的使用、临时装片的制作、常用药品的配制等内容都是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而仅靠实验课的时间达到实验目的是很难的。为此,基本操作这项内容对全体学生全年开放,随到随做,实验室随时提供显微镜、现成装片、药品以及实验所需仪器。

(2)定时开放。例如必修实验,有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需要补做或提高,则在下周一、二下午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课时间开放实验室,学生可以完全按照上课时方法步骤重做实验,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改变方法对必修实验重新设计,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空间。

第5篇

[关键词]课程开发;校企合作;校校共建

[DOI]10.13939/ki.zgsc.2015.11.030

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为了能够将所教授课程充分应用于企业,与企业实际工作项目相结合,毕业生能胜任、策划、指导并创新企业项目,使校企合作企业以及整个行业能够认可、采纳、重用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开发的着力点,本文将以物流管理专业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开发来研究。

1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开发的现状

1.1 校企合作双方开发课程数量不多

在亚马逊图书城网页进行检索,在关键词“校企合作”下有650条记录,而高职高专教材为316条记录,而在关键词“校企合作 物流”方面只有13条记录。在当当书城网页进行检索,在关键词“校企合作”下有1064条记录,而高职高专教材为154条记录,而在关键词“校企合作 物流”方面只有9条记录。当当书城和亚马逊图书城都是网上最大书城,其图书覆盖率很广,但就是在这样大的销售平台,我们的校企合作课程数量却少之又少。

1.2 校企双方合作开发课程质量不高

现在的物流管理专业教材编写大多是由院校老师编写完成,教材的第一作者及第二作者都是由在校的教师构成,没有企业的一线员工、主管及经理进行参编;即使有教材列举了由某企业人员共同编写,但其主要编写人依然是学校老师,所以教材的内容还是以教师为主。教师的挂职锻炼情况与企业的兼职情况,以及教师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去企业一线进行调研都极少,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没有真正地投入到校企合作的开发过程中去,从而导致了课程开发质量不高。

2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开发的问题

目前,高职课程开发还没有完全突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存在着校企双方主动参与课程开发的意识不强,合作效果不甚理想;高职院校教师缺乏对企业工作过程与工作管理的准确认识,对企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了解不够;以及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在保障机制、管理机制方面存在障碍等问题。政府政策不明确,也没有这方面的政策做引导,正是这些问题使得校企双方难以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校企合作课程开发还停留在表面,致使学校所教和企业所需脱节,不利于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2.1 校企合作双方课程开发协作不够

我国高职院校课程开发的主体是学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主体参与意识不强、力度不够,政府积极部门缺少相应的政策支持与推动,校企双方主动参与课程开发的意识不强,校企合作也仅局限在聘请企业专家授课和讲座,双方成立校企合作实习工厂等形式,没有“厂中校、校中厂”这种合作形式,双方互动较少,没有真正地进行资源整合和文化的融合。即使企业参与课程开发也明显缺乏力度,使得企业专家的岗位优势、技能优势,特别是他们的工作知识、工作经验、职业素养等对职业教育尤为重要的内容,难以融入到课程内容中去。

2.2 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定位不准

校企合作开发的课程定位于服务合作企业,而非服务本行业。校企合作公司都是出于企业自身的考虑,企业在物力、财力上的投入都趋向于学校培养适合自我企业发展的学生,因此课程的定位都是服务于本企业。课程开发的拓展性决定了课程要有延展性,课程要服务于本专业以及行业的发展,而非某个公司的行为。校企合作课程的开发定位在理论知识够用,实践源于合作企业操作的一种模式。

2.3 缺乏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有效运行的信息协调机制

由于校企双方缺乏长期合作进行课程开发的信息协调机制,以及校企双方对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认识和理解存在差异,使得有些高职院校对与企业合作进行课程开发不够重视,缺乏合作进行课程开发的主动性;而企业不能从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中直接受益,也缺乏合作进行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另外,缺乏有效运行的信息协调还使得校企双方在合作进行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彼此的时间、资金及其他资源难以协调,课程开发过程中阻力不断,合作效果不甚理想。

3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开发的对策

武汉商贸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进行课程开发时,注重与企业沟通联系,重视行业指导与评价,力争通过省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下面是各项问题的具体对策:

3.1 校企合作协议保障课程开发

3.1.1 企业能手与学校老师共同提出课程开发

以校企合作协议为依托,本校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企业教师来我院进行实地讲学,学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三方联动,共同针对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流程改造、专业知识素养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研讨汇总,再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基础,编制汇总教村大纲。

3.1.2 教材突出培养目标

课程内容的确定要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又要高于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虽然不是搞科研,但也不是停留在从事生产和解决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设备维修技术问题的技师型人才,而是能够在理论知识够用的情况下,对生产进行流程再造与人员分工管理。因此,在教材内容上必须紧紧把握以下几点:

(1)遵循职业教育教学特点,理论知识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夯实技能操作水平,重点培养基层管理能力。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流程为依托,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完善学习性工作任务,教企业所需,学自己之不足,做技师型训练,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2)灵活适用企业项目与任务流程,把教学内容按照项目过程分成若干个任务,每个任务分成理论知识、技能操作、阶段性考核几部分。其中的理论知识要点和技能操作都是围绕着具体工作岗位流程与管理而编写,完成所有项目的学习,学生就能够顶岗实习。

3.2 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共同确定课程目标

校企合作开发的课程定位于旨在服务于合作企业以及培养出行业的参考资料,培养的人才能够给企业管理和生产过程提出指导,给行业的发展提供引导和数据支撑。

3.2.1 校校共建,专业相交流融合

我院与其他院校进行校校共建,专业相交流。几个院校的专业教师集体讨论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课程的建设与选用,在课程建设上,各院校老师共同参与编写,组织人力来评定和审核课程结构与内容。

3.2.2 “厂中校、校中厂”共同确定课程目标

企业的工作过程和工作目标就是我们制订课程的目标,培养学生的方向。在校校共建的时候,我们每个院校的企业资源能够共享,以确保课程在各企业间的共享性和互通性,能够给各企业提供生产指导与流程管理,同时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标准,适时调整课程目标。

3.3 政府机关出台文件和政策指导校校合作与及校企合作确保信息沟通

成立物流管理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企业骨干技术人员与中层管理干部以及合作院校的骨干教师和专业代表组成专家委员会。该委员会每年定时召开会议,集中讨论专业发展以及人才质培养量情况,审订企业流程的改造方案,修订相关课程的内容。此机制纳入企业常规管理和院校对学院以及教师的考核,从而约束企业和院校花时间来进行沟通和共建。

4 结 论

如何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加强校校合作,是目前高职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武汉商贸职业学院通过建立“校中厂模式”,并与企业联办二级学院,在这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同时与兄弟院校进行校校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收获。校企双方、校校双方形成了人才共育、流程共改、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合作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开发课程体系,合作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内容,合作实践“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第6篇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管理;现状;工作过程;课程体系设计

1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现状

1.1专业教学目标设置不够明确

近些年来,虽然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在教学方面不断进行改革与探索,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思维的限制以及教育目标模糊化的影响,使得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无法根据明确的专业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调整,也无法对教学计划进行合理规划,使得课堂教学效率难以得到有效提升,不利于于学生信息数据的综合处理与分析能力的培养与发展,难以实现实用型人才的科学高效培养的教育目标。

1.2课程设置缺乏有效性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的过程中,为了保证课程设置的实际效果,要从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及课程内容的序化两个层面入手,实现理论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大多数学校在进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没有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科学技术革新的趋势,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与调整,也没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这就使得现阶段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缺乏有效性与针对性。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在无法及时掌握新的专业知识的同时,也难以在实际操作中深化自身的数据分析与信息管理能力,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无法真正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于信息管理人才的使用需求。

2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路径与方式

2.1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目标的设置

在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目标设定的过程中,教育部门与学校主管单位应立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及计算机信息管理的日常工作场景,着眼于管理工作发展的趋势,在此基础上对教学目标进行设置。一方面,不断进行教学目标的细化与实用化,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能够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扩展课堂知识容量,使得学生在段时间内获取就业所需的各类专业知识,掌握信息分析、数据汇总以及管理的实用技能。另一方面为了全面增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在教学目标设置的过程中,以国维斯基的“最近区域理论”为指导,使得教学目标略高于学生的实际水平,;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相关课程的学习中去,并行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2.2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的科学设置

从相关调查机构公布的数据来看,绝大多数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之中所从事的工作大多为信息系统的应用、维护管理与开发,在工作中会涉及到数据库管理、软件程序编写、操作系统升级维护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要针对专业自身的工作环境与技术要求,科学调节课程的内容,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针对性的补强,以此来增加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竞争力。2.2.1在进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内容设置的过程中,要根据现阶段信息管理专业岗位的知识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专业课程内容进行设置,在设置的过程中,要针对于不同阶段学生不同的学习与接收能力,将不同学科进行穿插讲授,例如将高等数学以及大学英语作为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使得学生能够在日后工作中之后,利用高等数学与大学英语的相关知识进行问题的解决与处理。进行专业课程的合理化设置,以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育目标为指导,以及现阶段企业对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应用、维护管理与开发,在工作中会涉及到数据库管理、软件程序编写、操作系统升级维护等方面专业知识的客观要求。在不同的学期,不同的阶段,分别设置不同的学习课程,并根据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原则,对课程内容进行筛选。借助于这种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获取到新的知识,在丰富自身知识储备的同时,促进了学生本身专业技术能力的增强,更好地满足了不同办公环境下,对于学生信息数据处理能力要求。2.2.2进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的内序化,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的内序化是一个多方面的过程,一方面需要相关教师对于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必要的梳理,进行教学过程的科学设计,由于计算机信息管理在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各类办公应用软件的支持,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的过程中,要加强办公数据相关内容的介绍与教授,课程模式以办公数据处理工作的相关内容为出发点,并将其进行科学分类,将教学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并在不同的阶段介绍不同的应用程序的使用方式与办公软件的应用场景。通过这种方式能够相关知识与工作实践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相关技术的应用场景融合起来,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使得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专业知识,增强了自身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为了保证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的实用性,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于实用型人才的客观需求,学校相关部门应努力构建起学生实践的机会,通过对工作环境的全真模拟,使得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自身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存在的不足,确立学习的目标,实现自我教育。同时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及时信息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进行科学调整,以期进一步提升办学能力与教育水平。

3结语

本文从现阶段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出发,深入分析其在专业教学目标以及课程内容方面的不足,并以此为基础,将基于工作内容的课设置理念融入到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探讨之中,期望借助于工作内容的加入,提升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信息处理与分析等综合素质的提高,切实高效的满足企业对于实用型技术人才的客观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劲鸿.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14(4):34-36.

[2]金玲.基于CBE模式的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现代企业教育,2014(20):425-425.

[3]高丽.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建设现状与改革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6,18(11):48-49.

[4]张海涛.关于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决策与信息,2014(17):147-147.

第7篇

1 课程内容设计

高职企业管理课程改革其重要的一环是要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而整体设计的重点是首先要对课程内容的整体规划。课改后企业管理课程将全程以虚拟公司“辽建院房地产营销公司”推动课程,采用双线并行贯穿项目的课程模式贯穿企业管理课程全过程。所谓双线并行的贯穿项目,就是从课上提出项目一,课下提出项目二,随着课程的进行,项目二随着项目一同时进行,直到课程临近结束,项目才完成,最后进行成果的展示和成绩的评定。课改后企业管理课程由项目一和项目二两大项目贯穿虚拟公司运营,其中项目一“辽建院房地产营销公司”创办与经营为教师带领学生课上完成综合贯穿项目,项目二“辽建职院房地产营销公司”经营管理拓展为教师指导学生课下完成综合贯穿项目,虚拟公司以项目一和项目二为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将企业管理章节内容的有关知识分别从两个并行项目中逐步展开,在完成综合项目训练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使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融为一体,训练了学生企业管理实际能力,培养了学生企业管理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使课程更加符合企业真实管理和社会职业岗位需求。企业管理课程内容设计如下表1示。

2 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课改后企业管理课程的能力项目设计通过企业的背景资料及公司创建管理过程设计情境和不断提出新情境,引出任务和问题,学生按角色实战演练,最后教师通过学生演示和展示的结果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表2中展示项目一和项目二中子项目的能力训练项目部分内容。

3 课程考核方案设计

企业管理课程实战性强,学习效果即时可测。考核由小项目考核成绩和总项目考核成绩组成,具体比例和考核评分标准如表3:

①项目考核80%:包括考勤(10%)、课堂表现(30%)、项目考核成果(40%)。其中项目考核成果或报告分课内和课外部分,各占20%。②最终项目报告(20%)。③项目考核评分标准(共100分)。

表3

④最终报告的评分标准(共100分)。

表4

⑤加分环节:若团队评为“最优秀公司”,团队每人期末总成绩加10分;

若团队评为“最优秀团队”,团队每人期末总成绩加10分;若团队组长评为“最佳组长”,团队组长期末总成绩加20分。

第8篇

关键词:教学新体系;语法体系;问题体系;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1-0000-02

一、概述

程序设计类课程,如《C语言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及《JAVA程序设计》等,在国内各大高校虽已开设多年,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重心偏移、知识与实践脱节、应试教育限制了对能力的培养等,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与培养目标相差甚远。

以上弊端存在已久,若只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修补方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问题。要改变现状,应从课程体系的高度着手,使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从语法体系走向问题体系[1]。下面具体分析了传统课程体系的缺陷,并具体探讨了如何建立程序设计课程新体系。

二、传统的程序设计课程体系:语法体系。

传统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多以语法体系为主,学生以掌握某门语言的语法知识为目标,与能力培养严重脱节。这样的课程体系势必引发诸多问题。

(一)学习重心本末倒置。传统教学中,师生致力于语法知识的教习,甚至一些考试和考证也是以考查语法知识为重点,从而导致很多学生语法掌握扎实,但遇到实际问题时却不知如何下手。调查显示:学完“C语言程序设计”后能熟练掌握、灵活运用的学生还不到总人数的10%,大部分学生只能是应付考试,甚至有约5%的学生采取放弃的态度[2]。

(二)“语法体系”制约了教学模式的改革。虽然国内外不乏关于教学模式的探讨及改革案例的介绍,但当前高校的程序设计课程仍主要采取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这是“语法体系”从根本上所制约了的。课程由独立的语法知识点组成,其中的实例之间连贯性较弱,各章节孤立[3]。这样的课程体系下,教师也很难引导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可持续性地、深入地思考;很难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觉、主动地探究问题。

(三)片面地讲授程序设计知识,与系统化的软件工程思想脱节。传统的程序设计课程以编码知识为主,不涉及或很少涉及程序分析、设计以及测试等方面能力的培养。而相关课程——《软件工程》,一般于大四开设。此时学生即将毕业,诸多程序设计的不良习惯已经养成;编码实现之前缺乏分析、设计,实现之后不能全面而系统地测试等现状也难以纠正。

(四)不合适的教材影响着教学效果。随着出版业的发展及程序设计课程的逐步成熟,现今的程序设计教材可谓琳琅满目,然而一眼望去,仍是以语法体系为主流。教材是教师重要的教学工具,不合适的教材无法帮助师生梳理教习思路;无法引导师生对问题进行连贯性地思考和更深层次地探究;不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程序设计课程学习目标;不能为学生建立适当的程序设计课程学习方法等。

(五)缺乏科学的作业评估规范。目前很多教师对程序设计课程的理解还比较片面,不能从整体的角度来认识。多数教师只注重学生是否通过正确的编码得到正确答案。这不仅打击了学生对问题进行开放性思考的积极性,而且导致学生误以为程序设计的唯一标准便是程序的正确性而忽视其他方面。

三、程序设计课程新体系:问题体系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琼·梅克教授经过15年实验,早在1998年便创立了“问题体系”。该体系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以“问题”为中心,以“方法”为中介,以“答案”为结果,根据教师和学生双方对问题、方法、答案已知和未知的情况构建了由易到难的五个层次的练习[4]。具体见下表1:

梅克教授的“问题体系”理论展现了五种不同层次的训练形式。该理论应用在教学中,得到的启示便是:教学,尤其是实践性强的课程的教学,应从基础性练习入手,逐步提高练习层次,最终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传统的语法体系难以达到的。因此,程序设计课程改革势必将其课程体系向问题体系转移。下面具体从教学目的、教学模式等方面对本次教改实践进行详细阐述。

(一)教学目的从语法学习转向能力培养。以多元智能为代表的新型智能理论认为,能够成功地解决复杂问题的人,才是具有高能力的人[5]。单纯的语法教习无法很好的培养这类人才。因此,教师应首先确立正确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目的,即程序设计课程应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语法记忆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摆正学习重心、调整学习方式。

(二)教学模式由“以教师为主导”向“以学生为主体”转移。传统的语法体系教学极大地限制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主动探究问题的可能性,而问题体系则能较好的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也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6]在本次教改实践中,采取了“启发探究”、“问题递进”、“探索验证”等具体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潜能、引导学生主动自主学习。举证如下:

启发探究:在介绍C语言的“switch”结构时,可编写简单的四则运算程序,核心代码如下所示:

switch (operate )

{

case ’+’: result = number1 + number2;

case ’-’: result = number1 - number2;

case ’*’: result = number1 * number2;

case ’/’:

if(number2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