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25 16:11:5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化学实验感想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绿色化学;渗透;环境保护
绿色化学的概念最早是美国化学会(ACS)提出[1],其中的核心技术是利用化学反应原理消除或减轻在工业生产上所造成的污染。现今的绿色化学指的是保护环境的化学技术,在含有化学品的制造中有效的利用材料,消除或减轻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和有毒物质,进而避免有毒物质的排放对环境造成危害。
1绿色化学遵循的原则
根据绿色发展的要求,绿色化学遵守的原则主要有:尽量减少或者不使用易发生危险的化学试剂,最优选择安全、环保的药品;原材料的使用要达到最优化,利用率尽可能达到100%,尽量减少副产物和废料的产生;尽可能使用可再生的原材料,做到循环利用,保护环境[2]。
2绿色化学的特点
绿色化学中原材料纯天然取材,对人、对自然能做到无危害、无污染;反应条件是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的,会有效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向环境中排放;原子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尽可能使所有原子都作为原材料被产品所消化吸纳,最终实现“零排放”的高效产出;生产出的产品为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环境。
3初中化学教程中渗透绿色化学的必要性
在当代的教育教学中,绿色化学是个重要的概念。中国目前面临着严峻的环保问题,经济快速发展着随之而来的就是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问题。初中阶段的化学是初级的化学知识的摄入,在此阶段学生会化学处在一个较新鲜、好奇的阶段,此时对绿色化学概念的渗透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教育,会使学生比较容易培养出对绿色化学意识,可以让他们感受和认识到绿色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与地位,进而可以将化学的理念扩大化。所以绿色化学教育是化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的途径
(1)树立绿色化学意识和环保意识人总是在不断学习中进步与发展,通过从外界感知到的事物来获得认识和经验。以讲座的形式来传播绿色化学是很好的途径,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不止是从书本中获取,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是别人的讲述。教师通过举办专题讲座,主题可以是“生活垃圾分类”、“白色污染与环保”等等,通过讲座可以向学生普及和提升他们对绿色化学的认识,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将环保问题加入自己的生活中。
(2)课堂教学内容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将绿色化学的理念融入教学课程中,是每一位化学教学这必备的技能。譬如在讲到空气中的成分与空气质量的关系时,就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汽车尾气和工业生产中使用化石燃料排放的烟尘和有害气体,造成了空气污染,导致空气质量的下降。此外可以用图片或视频的讲解方法讲述酸雨的形成过程,酸雨会酸化土壤、腐蚀建筑物、污染水体等等,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那么这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工业上应对化石燃料综合利用,减少污染排放量也充分的利用资源。汽车尾气所排出的一氧化碳、一氧化氮,可利用汽车安装的“催化转化器”将之为二氧化碳和氮气。通过对这些例子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空气污染的认知和了解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实验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在化学实验课上,利用实验操作让学生体验绿色化学理念。如实验操作铵盐受热分解的过程中,一般采用加热NH4CI晶体来做实验,实验时会分解出HCI和NH3,此实验冷却后分解的产物可以重新结合成NH4CI,但是不会百分百的结合,仍有部分NH3会挥发到空气中,所以应加设一个吸收装置,将气体排入水中吸收。有很多实验产生的气体可能是有毒气体,不加处理会直接影响到师生的健康,应用绿色化学的理念就可避免这种现象产生。
(4)在实际生活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联系实际生活与教材内容相结合,讲述绿色化学的理念。通过例证我国近些年发生的由环境污染所造成的重大污染事件,让学生了解污染的来源,特别是目前尤为严重的白色污染问题。人类快节奏的生活,导致快餐行业的发展,使用一次性的塑料制品用来盛装食物是一种流行风,但是这些塑料制品被随意丢弃引起了白色污染问题;更为严重的是这些塑料的主要成分聚乙烯是有害物质,将其焚烧处理时会产生大量的黑烟和有害气体,所以塑料制品不可所以丢弃与焚烧。进一步让学生思考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做到循环利用、保护环境。
(5)课外活动中的绿色化学渗透利用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见春游活动去环境保护较好的乡村和有着污染情况的城市(尤其是工业生产较多的城市)进行实地参观对比,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影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与见解,加深他们对环境的保护和环境污染的认识;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电影,以后通过写观后感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环保意识;此外可以以“绿色”开展主题班会,让学生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认识。
5结语
环保问题是全球人民共同面临的问题,其中绿色化学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通过对绿色化学的倡导会减少环境的污染情况。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有着引导的作用,不仅让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和了解绿色化学的意义,并且是学生树立正确的绿色化学意识,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培养方式。
参考文献:
[1]林玲.基于绿色化学视角的初中化学教学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而且还可以培养动手、观察、思维的能力,并获得化学实验技能,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磨炼意志,有利于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作风和习惯,正如当代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所说的“实验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会过分”。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加大了对实验的考查力度,不仅注重实验的设计、评价,更重视考查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因此,做好化学实验的复习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以初中化学中的重要实验“尾气处理”为例,以“变易理论”为依托,提出化学实验复习的设计策略。
一、当前初中化学实验复习中存在的问题
1. “黑板上讲实验”――罗列知识点,忽视实验的比较、整理
许多教师在实验复习时,往往对实验所涉及的知识点不厌其烦地重复赘述,而不重视对不同类实验间的比较分析,也不重视对同类实验间的整理归纳。这样往往导致学生在复习这些实验时,只是机械地记忆知识点,而不能对实验构建完整的体系,使得学生对这些知识片面化、零碎化。
2. “导学案填实验”――填空式复习,忽视实验的创新、评价
部分教师在考前的实验复习中采用填空式的导学案作为练习或者学案。学生对所要复习的实验内容以填空的形式进行练习,使得实验复习变得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兴趣索然,且以这样的方式代替复习,并不能达到对实验真正意义的挖掘,更无从对实验进行评价和创新,反而造成了学生思维上的僵化。
3. “试卷上练实验”――讲实验例题,忽视实验的设计、探究
现在还有很多教师在实验复习的时候只是拿以往考试中出现的例题,或者书中、实验册中出现的实验题,通过讲授的方式进行复习,就例题讲解例题,就实验描述实验,不对这些实验的设计意图、科学探究进行分析讨论,更不会对这些实验用仪器进行操作、验证。如果不对这些珍贵的实验教学资源加以二次开发和利用,那就会失去很多对学生有利的学习机会。
二、“变易理论”简介
1. “变易理论”的基本观点
“变易理论”是瑞典教育学者马飞龙和他的同事结合现象图析学,在二十多年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的一套关于学习的理论。香港学者将“变易理论”框架引入到课堂学习研究中,并在实践中发挥了广泛而积极的作用。其基本观点是:为了认识某个事物,就必须注意到这个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不同。当一个现象或者一个事物的某个属性保持变化而其他属性同时保持不变,变化的属性将被审辩到。
2. “变易理论”的功能
马飞龙等人认为,变易图式可以带出四种功能:对照、类合、区分、融合。对照,是为了获得对某件事物的经验必须使用其他事物和它形成对比。通过对照,学生能直观地意识到事物之间的不同。类合,指的是如果不同的事物或者情况,都出现某种类似或相同的特征(即不变的部分),那么这一特征便会成为所观察事物的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维度,这个具有普遍性维度的概念就会从其他无关的特征中被审辩出来,成为这几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区分,与类合相反,是让学生关注变的方面,从整体中把握事物的关键特征。融合,是指“当学习者需要同时理解事物的几个关键特征时,那么他们就应该同时体验到这几个关键特征的变化”。通过这个过程,学生能够意识到“变化”的这几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方面与作为整体的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
3. “变易理论”运用与科学实验复习的教学设计建议
(1)找准学生的学习疏漏,完善知识的关键属性
学生在新课学习之后,对一些概念的某些关键属性往往存在一些疏漏,在复习当中,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要为学生完善这些概念的关键属性,弥补学生概念学习中的疏漏,以完善知识的关键属性,完善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2)寻找合适的变易图式,建构知识的完整体系
通过复习,即使学生已经完善了某个知识的关键属性,在他的认知中对这个知识还是零碎化、片面的,想要形成结构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必须要学习者自行进行辨识,并为他们的辨识建构意义。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进一步寻找合适的变易图式,以帮助学生构建合乎逻辑的、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
(3)注重实验的类合、区分,透视知识的内在联系
化学实验知识是比较分散的,仅仅沿教材复习,尽管也能记住一些实验知识,但容易遗忘,不能融会贯通,既不能很好地透视知识的内在联系,又无法为建构整个知识体系起到重要作用。况且,根据变易理论,要想让学生掌握一个重要概念,仅仅使用归纳性变易图式是不够的,还需加入对照性变易图式,这样的效果才最佳。严谨的类合、区分,能帮助学生有效区分不同实验间的异同,加强对实验的理解,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4)编制恰当的变式应用,促进知识的迁移转化
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将运用于生活,化学知识与人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密切相关;而且从近几年的中考命题可以发现,试卷中纯知识性试题减少,应用性试题增多,命题者通过新颖的试题背景,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题更是如此。因此,在化学实验复习中,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呢?教师就应该在实验中以解决实际问题为背景,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变式训练。
三、教学案例
1. 学习内容确定
教材中对尾气处理没有专门的教学要求,只是在个别实验(如CO还原CuO,HCl气体的性质等)中涉及到相关内容,但在现实生活中,有关于汽车尾气处理或者工厂排放的废气处理及其引起的大气污染问题等屡见不鲜,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关注到了这类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怎样更好地处理尾气、废气的实验方法进行一次总结性学习。鉴于学生已经在以往的实验中学习了各种不同气体的处理方法,本节课作为一堂复习课,确定了以下两项关键特征:一是不同尾气处理方法各自不同的图式、注意事项、使用范围。二是运用多种方法综合处理工厂废气、汽车尾气的实验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能画出不同的尾气处理方法的示意草图,并能说出不同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
2. 方法与过程
(1)分析比较不同尾气处理方法的优缺点,并能对其进行改进设计。
(2)综合、运用不同的尾气处理方法模拟设计处理钢铁厂废气、汽车尾气。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大气污染的危害以及尾气、废气处理对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不同尾气处理方法的分析。
教学难点:应用尾气处理的方法设计钢铁厂废气、汽车尾气的处理装置。
【教学过程】
I. 情境激发,引出问题
情境一:柴静和《穹顶之下》。视频中,柴静对这个小女孩的采访。(如图)
情境二:2013年5~8月每天杭州的天空照片。据气象资料统计,2014年,杭州的雾霾天数达154天,2013年更是超过了210天(气象资料记载是239天)。
那么,穹顶之下,我们到底能做些什么呢?(课前已布置学生了解柴静的《穹顶之下》以及杭州的雾霾问题,并思考对策。)
(设计意图:以热门事件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同时也引起他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并以实事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杭州一月中每天的天气状况照片对照,让学生更直接地认识到杭州雾霾的严重性。杭州是我们生活的城市,认识到身边的化学问题并为之进行探究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是我们学习化学的最终目的。)
II. 任务活动,解决问题
活动一:回顾已学的处理尾气的方法,列表进行比较。
吸收法:原理是什么?能用固体来代替水或者溶液吗?如果说尾气的溶解度较大,会发生什么情况?如何改进呢?你为什么这么做?(分析不同尾气吸收装置图的工作原理。)
燃烧法:燃烧前加一个吸收装置多余吗?有何作用?
收集法:这种方法有什么不足吗?
(设计意图:该活动主要让学生类合区分不同尾气处理的方法,其变易图式如下:
学生在类合区分中,对学习内容的主要属性进行完善,并使之结构化系统化。)
活动二:选择化工厂尾气处理装置
如果给你这些装置,你会如何来选择处理装置?请用连线的方式完成任务二。
(设计意图:学生在完善了有关尾气处理的相关知识系统下,应用与实践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设计不仅训练了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将一些固式化的化学“模型”灵活地加以综合运用,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III. 自主整理,巩固小结
对尾气处理,有何感想?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的知识整理、巩固,对学习内容的各项关键特征梳理、内化,再次将知识结构化、系统化。同时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知识的能力。)
四、实践反思
一、 结合教材中相关的化学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我国是世界上具有悠久文明的国家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就会冶铁和炼钢。但是到了近代,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停滞了。……”,在阅读这一段文字后,让学生来谈谈自己的感想,与学生一起探讨科学发展对社会、国家的影响,教师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补充和拓展,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一定的高度,经过短短几分钟,得到了共识,主要有:“落后就会挨打”――这是血的教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不容质疑的客观事实,“科教兴国”势在必行,继而,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让学生继续谈谈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师生交流后得出: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的社会里,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发奋学习,以适应时代并努力去创造时代,做个时代的弄潮儿;我们初三学习也跟祖国一样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只有把初中最后一年拼搏好,才能有美好的明天;我们每个人都尽力学习,因为知识来不得半点虚假,是不能“靠天、靠地、靠父母”的,有的只是“逼我成功”;我们已经加入了WTO,现在办事都要与国际接轨,没有文化是行不通的,故学好基础文化知识,刻不容缓,等。虽然这样一来可能会影响上课的进度,但“洗脑”后的学生会有使命感和紧迫感,会努力学习,使得以后的课上起来比较轻松。
《原子能不能再分》,讲授完原子的内部结构后,为了让学生更加体会原子能分,运用了事实举例,讲到日本长崎、广岛的原子弹爆炸后日本无条件投降,震惊了世界,也惊醒了我国;1965年我国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当一朵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时,就意味着我国有了可以挡住帝国主义的“核威摄”这把“伞”,之后的氢弹的成功爆炸进一步垫定了我国核大国的地位;在“”嚣张的时候,我国政府公布我国在1989年就已研制成功了“中子弹”,这是我国政府在当时形势下拿出又一张王牌,以表明我国政府收回宝岛台湾的决心。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文化的热情和献身祖国的高尚情操。
二、 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严谨治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精神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化学实验中,除了训练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也应积极融入德育因素。如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中,得出用双氧水和二氧化猛反应制取氧气后,先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有什么优点。(2)采用什么反应装置?(3)如何来收集氧气?为什么?如何来操作?分析完以后,请学生到讲台上演示,(其余学生则认真观察,指出不规范操作,并说明理由,演示的学生重做此步操作);实验结束后,教师又问:此装置是否有不足?若有,如何改进?“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一个良好的氛围形成了,结果也很快出来了,然后又请另一学生演示的实验来验证,表扬了大家后又指出:因得到氧气的量少,用广口瓶取代试管(同时也可省去铁架台);使用长颈漏斗便于加液体,但我们是否还注意到改进后的实验装置中有浪费――反应要结束只有等到至少一种物质没有了,那么,我们能不能设计出一个不浪费药品的装置呢(即能不能设计出一种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装置)?让学生回去后思考回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努力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告诉大家学习就是这样:“思考长智慧,实践出真知”,用我们的聪明才智去改善乃至改造世界,让我们做得更好,也让我们的生活也更好。通过这些团体活动,学生不但受到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同学们之间不知不觉形成了一个团结向上、积极协作的上进团体。
三、 拓展知识,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遵纪守法意识
在“大气污染”的讲课中,讲到大气污染主要有有害气体(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和粉尘,穿插了电视、报纸中的“空气污染”日(周)报的三项指标(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说明了社会各界关注环境保护和政府给予我们老百姓的关爱,话又一转,再指出每个人都应该珍惜和保护环境,而不只是政府和工厂,因为据有关报道,从全球污染来看,居民生活的污染总量超过工厂排放的污染总量,所以我们也必须注意我们的个人行为,例如不使用一次性的筷子和饭盒,不破坏绿化,不随手抛杂物等,对学生进行一次较特殊的社会公德和行为规范教育,使学生懂得环境保护“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人人要遵守交通规则,各行其道”;“人人要遵守公共秩序”,如排队买饭(菜),做个文明人等,这些内容则可由核外电子分层排布来加以引伸,这样,既可轻松讲解这一知识点,也能让学生明白自由与纪律的关系,懂得遵纪守法的重要性,更要在学习法律常识的基础上用“法纪”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做一个“学法、知法、守法”的好学生。
四、 “探究性学习”,将德育教育延伸到课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