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26 16:14:5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循环设计的经典案例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概述
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软件业急需一批领军型软件人才。教育部在2002年批准开办软件工程(以下简称SE)专业并设立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2011年批准设立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并把软件工程师培养列入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至2013年,我国有425所高校开设软件工程专业,设点数、招生数及就业质量均进入前十。因此,研究与建设软件工程专业关键课程体系对于软件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国际上,IEEE和ACM共同制定了软件工程学科教程CCSE[1,2],给出了软件工程专业的教育知识体系,提出了组织和设计课程体系的若干建议,是公认的软件人才培养工作基础。CCSE推荐课程包括SE基础课程5门、CS中级课程3门和SE高级课程6门,并提出了SE优先的课程方案和CS过渡的课程方案。
但是,SE专业在教学实施中面临以下难题[3]:(1)传统计算机科学(以下简称CS)专业的软件工程课程如何合理过渡到SE基础课程和6门SE高级课程;(2)如何落实SE优先的教学理念,解决关键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教学资源;(3)如何实施软件工程课程与程序设计类课程的融合教学。
具体来说,目前国际国内缺乏对SE关键课程的教学实践,SE优先的基础课程与部分高级课程属于全新构造,难觅教材和成熟的教学资源,从而导致SE专业教学在实施时面临很大困难,大多数学校只能因循计算机科学专业传统课程过渡。因此,贯彻SE优先的教育理念与落实系统化的SE专业教学体系成为摆在广大SE教育者面前的一个巨大挑战。针对这些问题,南京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经过多年教学实践,以软件开发的核心工作——软件系统设计与构造为主线,提出了面向软件系统设计与构造的SE专业关键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二、设置思路
CS传统课程按照知识领域安排,非常适合于培养研究性人才。软件产业则迫切需要能够综合运用各种工程技术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实用性人才。为此,南京大学SE专业教学体系从能力培养入手,强调持续培养学生的工程观、系统观和产品观;面向“软件系统设计与构造”主线,规划专业关键课程,实践并求精CCSE的SE优先课程设置方案;探索关键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建设相关教材与教学案例。
1.提出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改革的基本策略。在专业教学早期开始培养学生工程观、系统观与产品观,引导学生持续以软件工程观的角度学习与体验软件系统分析、设计与构建的过程。在一年级开设软件工程课程,专业入门时就树立学生的工程观和系统观,将质量、成本、度量、折中、决策、纪律、规范等工程理念贯穿后续课程,通过反复强化来培养学生牢固的工程理念以及基于工程理念解决问题和进行开发的能力。
2.规划与实践SE优先的专业关键课程。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特征,面向“软件系统设计与构造”,按照软件系统规模由小及大的次序建立专业教学主线,即以小规模系统、中规模系统、中规模产品、大规模系统技术、应用领域来部署SE专业课程的展开。在单门课程中强调构建系统的全面知识融合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3.探索适应培养卓越软件人才的教学方法。软件人才培养必须重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重视实验、实训、实习等培养过程,特别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完美融合。主要的教学方法包括:面向具体的软件系统构造项目开展综合性知识教学;加强课程教学案例与实践用例建设,实施理论、案例、实践相辅相成的教学;探索校企合作教学、面向问题教学、体验式教学、面向实际教学、研讨式教学、软件创新设计竞赛教学等适合卓越人才培养的新型教学方法。
三、课程体系框架
下图给出了南京大学SE专业的课程体系框架[4,5],其中左侧为重点建设的SE专业关键性基础课程,右侧为其他SE专业基础课程和高级课程,后者在教学上较为成熟,故不赘述。
面向“软件系统设计与构造”的SE专业关键课程共7门,分别为计算系统基础、软件工程与计算Ⅰ、软件工程与计算Ⅱ、软件工程与计算Ⅲ、软件需求工程、软件系统设计与体系结构、人机交互的软件工程方法,分别重点解决学生计算系统分层构建、个人级小规模软件系统设计与构造、小组级中小规模软件系统设计与构造、模拟团队级中规模软件产品设计与构建、大规模软件系统的需求技术、大规模软件系统的设计技术、交互式软件系统设计与评估技术等关键性能力培养。
南京大学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图
这7门关键课程均围绕一个具体的软件系统教学案例,融合构建系统所需的多方面知识展开每门课程的教学。各课程都精心设计了一个教学讲解用的软件系统构建案例,并同步设计了一个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实践用例。课程围绕教学案例和实践用例的构建活动组织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课程同时力图打破传统课程的技术藩篱,将程序设计、软件工程、交流与沟通、团队动力学、职业素质、过程管理、工程经济学等知识进行融合教学,在案例中引导学生使用软件工程的观念来观察、体验和实践计算系统软件的设计与构建过程,训练其软件系统设计与构造的综合能力。
四、课程描述
“计算系统基础”,以一个经典计算机指令集MIPS的简化版本DLX为线索,以C语言为载体,使初学者可以建立起完整的计算概念,了解经典计算系统的工作原理,理解计算系统自底向上、逐次构造的过程;理解结构化程序设计,能够利用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方法完成小规模的结构化程序。具体教学内容包括:数据的机器级表示、数字逻辑、冯·诺伊曼模型、机器语言、汇编语言、输入和输出、Trap 机制和子例程、结构化程序设计和语言处理。
“软件工程与计算Ⅰ”,在软件工程理念指导下,侧重于程序设计教学。以一个计算示例和实践用例的迭代式增量开发实践为线索,全面培养学生在个人开发级别的小规模软件系统构建能力,让学生初步体验软件工程方法与技术在系统开发中的关键作用。具体教学内容包括:程序设计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OOA、OOD、调试与测试等软件工程知识;个人级别的软件开发活动管理、个人级别的软件职业知识。
“软件工程与计算Ⅱ”,以经典软件工程方法与技术为主线,软件设计与构造知识为教学重点,软件系统构建实例(计算系统示例与学生实践用例)为切入点,培养学生基于瀑布模型的、简单小组开发级别的、中小规模软件系统构建能力。具体教学内容包括:软件工程历史、软件职业知识;适用于中小规模软件产品开发的软件工程方法、原则与实践;软件工程方法指导下的程序设计原则与实践;小组级别的简单软件开发活动管理;包括代码和重要文档在内的关键软件开发制品。
“软件工程与计算Ⅲ”,以螺旋模型和团队实践为特征,通过开发一个中等规模软件产品的方式,培养学生对程序设计和软件工程方法的实际运用能力,同时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和项目管理能力。将学生组织成8人左右的团队,按照6个阶段(即项目启动阶段、第一循环、第二循环、第三循环、第四循环、项目部署阶段)合作完成一个具有一定复杂度的具体项目。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涉及需求、设计、实现和质量保障,强调团队协作、文档写作、工具使用、陈述等能力,并在软件团队中对软件开发进行管理。
“软件需求工程”,以需求工程技术、软件经济学和迭代过程为特征,结合工业界实例综合分析,培养学生构建大规模软件系统所需要的需求获取、分析与建模能力,试图让学生把握需求工程工作给后继软件项目工作带来的影响。具体教学内容包括:需求工程基础、需求获取方法与技术、需求分析方法、需求分析模型与建模技术、需求管理与需求工程过程知识、软件工程经济学等。
“软件系统设计与体系结构”,以软件设计、体系结构、可复用软件过程为特征,结合复杂工程案例及其重构,培养学生构建大规模软件系统所需要的综合设计技术能力。具体教学内容包括:软件设计的要素、软件设计的支持与评价、软件设计方法、体系结构设计、详细设计、基于中间件的设计、基于复用的设计和设计演化。
“人机交互的软件工程方法”,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与软件再工程为特征,培养学生交互式产品开发的软件分析、设计和评估技术。具体教学内容包括:可用性工程、人机交互界面的经典模型、人机交互的需求工程方法、人机交互的设计方法以及基于行为观测与眼动分析的交互评估技术等。
五、教学方法
软件人才培养需要重视教学方法改革,面向软件系统设计与构造的SE专业采用了一系列新型教学方法。
面向问题教学要求各课程都以工程问题开始,并依照工程问题的解决过程和活动来组织教学,这既体现了多种知识的融合运用,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体验式教学要求各课程在实验设计时必须考虑模拟现实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开发氛围,这既能培养他们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重点训练他们的折中、决策、沟通等非技术能力。面向实际教学要求各课程在讲授软件开发方法与技术时,要结合实践调查数据说明企业对不同方法、技术的选择与权衡情况以及应用效果,要突出企业界的主流方法与技术,遵循企业界的行业标准与规范,这既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方法与技术,又能开拓他们的视野。研讨式教学要求各课程针对教学难点和重点,给出启发式问题,让学生自行收集资料,研讨解决,这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基础课程结合软件创新设计竞赛教学鼓励低年级学生在导师指导下,结合课程教学内容,自由选题,参加软件创新设计竞赛,鼓励学生创新。部分高级课程采取实训实习后回顾教学,通过理论教学考试和实训实习后再回顾总结报告综合评定分数,促使学生学习理论、实践体验、再总结提高,以提高他们的工程认知能力与创新能力。还有部分高级课程采取校企联合设计课程、联合实施教学的校企合作教学。
说到短视频营销,国内更多还停留在一个起步阶段。企业和品牌想要把短视频玩得风生水起,自然需要一点“拿来主义”,学习国外的成熟经验。下面这篇文章和大家分享一下Twitter旗下短视频应用Vine的十个优秀案例。
1.唐恩都乐超级碗广告
去年,在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赛前预热节目的休息间隙,唐恩都乐首次在电视上投放了一则完全由Vine制作的短视频广告。广告展现了一支由唐恩都乐咖啡球队打败一支奶昔球队的生动过程,画面可爱有趣、富有想象力,很快引起了轰动。
唐恩都乐在后来的超级碗电视广告中继续发力,一连了三支回顾历年超级碗精彩瞬间的Vine视频,接地气的特性博得了很多球迷的好感。
2.M&C Saatchi戒烟广告
简洁明了的逻辑+震撼的一瞬间,往往能给一些公益广告增加不少震撼力。比如,M&C Saatchi的这则戒烟广告,6秒钟的时间里只说短短的一句“视频放过一次后,就有一个人因吸烟而死去”
短视频的时间往往只有几秒钟,别指望在广告中长篇大论,面面俱到,最重要的还是抓住痛点,用一些震撼的瞬间来打动用户。
3.索尼带你走进盗梦空间
索尼的这则视频模仿著名电影《盗梦空间》的样式,通过画中画的形式给观众产生一种思维漩涡的错觉,反复循环能给人带来一种梦幻般的科技感,非常炫酷。
除此之外,视频还将Sony两款最好的产品(相机+智能手机)的优点结合在了一起,搭配上毫无违和感。字幕上的双关语更是令人拍案叫绝,堪称短视频中的经典。
4.阿迪达斯世界杯用球演变之史
阿迪达斯的这段视频巧妙展示了世界杯用球的进化史,通过球的滚动形象地刻画时间的流逝,同时展现足球的进化,构思巧妙。
像世界杯这样的盛宴,很多企业自然不会错过这样的营销机会。2014年巴西世界杯期间,微博上有很多品牌用GIF图赢得了大量关注,短视频和GIF一样,非常适合在社交媒体上来承载一些精彩瞬间。
5.迪士尼周边大比拼
迪士尼在Vine上发起了一个叫“迪士尼周边大比拼”的活动,鼓励粉丝们用Vine拍摄短视频来表达对迪士尼的热爱。
活动虽然没有太多物质奖励,但并不妨碍粉丝们的热情。各种花样百出的视频让迪士尼惊喜不已,活动取得了巨大成功,也为公司聚集了大量广告创意原型和idea素材。
6.芝麻街——“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通过恶搞电影《指环王》和《霍比特人》的经典台词“Lord of the Crumbs”“You shall not pass!”,芝麻街用嬉皮的方式玩耍了一把,引发Twitter粉丝们的疯转。
视频中,一位魔法师打扮的人在商店门口拦下伊恩·麦凯伦爵士所客串的路人,将其引入商店,颇有娱乐、魔法色彩。
7. Airbnb简单的旅途
像迪士尼一样,Airbnb也通过短视频来激发客户的创造热情。但不同于迪士尼先收集成千上万视频,再筛选评选获奖者的低效方式。他们直接写了一个剧本,将很多6秒视频拼接成一部完全由Vine拍摄出来的微电影。Airbnb的微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纸飞机环游世界的故事,有富有创意,视频一经放出,就在网络上引起了巨大轰动。
8.奥利奥“饼干都要泡一泡”
还记得奥利奥经典的“扭一扭~舔一舔~泡一泡~”的广告吗?奥利奥饼干,真的要泡一泡再吃?看完下面你就知道了。
借鉴火爆美剧《权力的游戏》“人必有一死”的经典台词,结合奥利奥饼干的独特吃法,奥利奥完全把一块饼干给玩坏了。
9.甲壳虫环游世界
在这段回忆怀旧短片,大众汽车展现了一辆经典甲壳虫汽车在1955年三次环游世界的经历,颇有艺术风范。
视频的巧妙之处在于通过一些老照片的堆叠,360度无死角展现了甲壳虫汽车的经典设计,视频中的甲壳虫汽车仿佛就是一只活生生的甲壳虫,陈旧气息一扫而空。PS:如果你想展现一些经典瞬间,不妨尝试一下短视频
10.GE科学课堂
短短6秒钟,真的能给听众上一堂充满知识和启示科学课?通用公司来告诉你答案,300多个妙趣横生的Vine视频,生动讲述了各种科学知识,实在高明。(下面的是其中之一)
通过Vine,通用公司展现了自己深厚的科学技术底蕴,向用户传递一个“科技简单有趣”信息。GE还在Tumblr上发起了一个创意征集活动,定期展现这些合集精华,寓教于乐,用户很乐于接受和分享。
关键词 案例分析 任务驱动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7.02.047
Abstract Based on our existing "Advanced financial management" course teaching mode is not perfect, the course group put forward "case analysis + task driven teaching model, and this model to achieve the goal, implementation points and innovation points are to explore the implementation,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raining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specialty in our university and realize the cultivation of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and ability strong composite financial management talents.
Keywords case analysis; task driven; teaching mode
“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目前是我校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核心专业课程,曾经是会计学、会计学(注册会计师方向)的主要必修课程。我校2000年取得会计学硕士授予权时,即设立了财务理论与方法研究方向,培养财务管理方向研究生;2003年开始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招收财务理论与实务方向博士研究生;2004年开始招收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2012年取得了财务管理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的招生资格,财务管理学科建设有序推进。在课程建设的脉络发展方面,自20世纪70年代起,我校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中较早开设“工业企业财务管理”、“企业财务学”等课程,其中涉及的财务管理专题等内容为本课程的形成提供了雏形。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校为研究生单独开设的“财务管理专题”、“会计与财务前沿问题研究”等课程,为本课程建设积累了丰富经验。1993年开始招收会计学本科专业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一直作为会计学专业的主干必修课程由几位教授讲授,2004年取得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招生资格后,“高级财务管理”作为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必修课得到进一步的重视。
基于上述良好的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氛,我校“高级财务管理”课程自开设至建设成为校级一类课程(2011年)、校级精品课程(2014年)以来,在提高学生理论素养和专业认知的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现有的“高级财务管理”教学模式尚不能称之为完善,其现状可从以下方面分析:第一,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高级财务管理”一般是在第七学期开设,教学课程开始走向“高、专、深”的特征与研究生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交叉重叠、难以理清。第二,实践课时太少,案例教学亟待加强。目前“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以课堂理论授课为主,面对资本市场复杂多变的现实状况,缺乏对相关知识技能的实际操作。第三,教学方式单一,缺乏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运用。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传授的单一教学模式,难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研究探索能力。针对我校现有“高级财务管理”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课程组提出了“案例分析+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具体做法如下:
1 教学模式拟达到的目标
1.1 完善课程内容体系
作为本教学模式构建的基础,课程内容的合理设置是前提。针对我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组首先界定了本专业主干课程的内容边界和深浅程度,在“财务管理”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财务管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在“国际财务管理”中主要强调跨国企业在财务管理领域的特殊风险与特殊问题,在“高级财务管理”中更加强调对学生应用财务管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对本课程教学目标定位的基础上,再将课程具体授课内容分为公司治理篇、筹资运作篇、资本运作篇、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业绩评价等六个模块,教学模块的设计使得“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紧凑,重点更加突出。
1.2 构建促进学生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通过课堂教师案例授课、课后学生完成驱动任务的模式完成每个模块的学习。具体地,在课堂授课中教师通过相关案例引出基础理论和知识点,在案例分析中提升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拓展;进而将学生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隐含在课后的任务布置中,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调查、软件分析等手段解决问题;再次回到课堂通过学生分组汇报、教师点评(总结、提炼)实现学生从掌握理论――应用知识――提高能力的良性循环。
1.3 开拓在专业课程中强化对学生的科研训练之路
本科生的科研训练是个系统工程,通过在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强化科研训练是有效途径之一。本模式拟通过案例教学、实训教学等有目的的训练方式,拟部分地解决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问题,即选题不能体现专业知识的深度、广度,写作内容空洞、缺乏实质性的数据分析的问题。
2 教学模式的实施
按照设计思路,从以下方面对现有教学过程进行了整合、改进(图1):
2.1 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计
课程组基于我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从本课程在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定位出发,通过借鉴内地知名财经院校的先进做法,对我校“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内容体系进行了模块化设置,包括公司治理篇、筹资运作篇、资本运作篇、企业集团管理篇、业绩评价篇,并将每个模块的教学内容按“基础理论”、“实务内容”、“案例分析”设为三个层次。以业绩评价篇为例,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及学生课后文献阅读的方式掌握业绩评价理论;通过课堂上对已有公司或企业的业绩评价进行案例分析掌握业绩评价方法;最后要求学生课下分组自行完成根据上市公司相关数据进行有效的业绩评价。
2.2 案例教学及讨论
本教学模式的要旨之一在于通过教师的课堂授课运用相关案例引出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基础理论和每个模块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因此,课程组在充分讨论了“案例教学”的教学目的后,根据每个教学模块的内容组织设计了相关案例。案例资料的来源一是课程组成员主持完成的2009年石河子大学立项教材“高级财务管理案例分析教程”,案例资料的来源二是根据资本市场经典案例由课程组成员自编的“高级财务管理案例集”,并及时、经常性地更新案例集。同时,针对案例准备好问题,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思考、探讨、总结,最后教师再归纳点评。
2.3 驱动任务的设置
本模式最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自主性地完成“任务”,只有通过“任务”的完成,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实现从掌握理论- 应用知识- 提高能力的良性循环。因此,我们的思路是,根据模块内容和教学目标,设定若干项难易程度不同的、适当的任务贯穿教学的始终,使学生清楚学习结束自己能做什么,通过知识的学习完成任务,达到教学目目标。
任务形式一是要求完成实验任务。课程组根据模块内容编写了包括冲突下的收益分配、并购动机及并绩效分析等材料的实验大纲及实验指导书。以公司治理篇中某公司冲突下的收益分配政策选择为例,具体内容如下:(1)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股利分配中的有关规定、股利理论和股利分配政策等问题及冲突下股利分配的变异。(2)实验基础。学生在实验前应掌握股利分配的种类、股利分配的影响因素、股利分配程序等相关内容。(3)实验内容。通过案例资料,了解:第一,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与支付方式。第二,长期高额现金股利发放的动机及在我国资本市场中的示范意义。第三,股利政策与股东价值最大化之间的关系与合理路径。
任务形式二是要求完成课程论文。通过各模块以案例分析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和课程结课后课程论文的写作,一方面让学生对某专题领域的学术前沿动态有一定的了解,帮助学生日后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选题,另一方面,课程论文的设计、完成要借助于统计软件,同时训练了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
3 教学模式的创新点
(1)理论联系实际紧密。通过本教学模式的引入,“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不仅介绍国外的经典理论,吸收财务管理前沿观点,更注重通过中国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案例将这些知识放置于中国特有转型经济制度背景下进行教学,突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同时,尽可能将新疆及兵团本土案例引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坚持理论导读、案例讨论与课程论文三结合。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及学生课后文献阅读的方式掌握各教学模块涉及的诸如理论、并购动机理论等经典理论文献,通过引用中国特殊制度背景下资本市场典型案例剖析上市公司财务行为,通过学生参与课堂案例讨论、独立或分组完成实验报告等实训任务,完成从现象到理论再到实务最后升华对理论的认知。
(3)构建较为完善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整个教学模式的完成过程涉及到案例讨论、实地调查、文献梳理等多种教学及实践方法,使得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构建对知识点的认知体系。
总之,从长远效果看,本教学模式的探索实施使得我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日趋完善,进而使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更加满足财务管理学科专业理论知识与实务操作技能的紧密结合的要求,最终提高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综合素质能力较强的复合型财务管理人才的目标。从近期效果看,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及设定“任务”的完成,综合能力得到训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在选题方面、质量方面均有较大进步。
参考文献
[1] 李广.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体系构建探析[J].商业会计,2016(9).
[2] 袁玲,杨元贵,强锦.探析《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
关键词:动画造型基础;课程设计;平衡;衔接
近年来,对于高职院校动画专业教学的改革有两种不同的声音,一部分认为,动画设计专业要的是技能型人才,在高校的能力培养中应当更多地倾向于企业需求,弱化基础课程,主攻技能,而技能是可以通过填鸭式的教学或者“背”的方式在短期内实现的;另一部分则认为,动画专业要培养专业设计人才,必须重基础,而这条路并无捷径可行。
这两个声音看似各有各的道理,其实,都太过片面化。显然,高职院校的动画设计专业要培养高素质的专业设计型人才,不仅要了解并尊重企业的需求,同时,更要尊重专业人才的培养规律。一方面,只有了解企业和市场需求,才能制定出更具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在这方面,传统的造型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专业的需求;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专业设计型人才的教学单位,不同于企业和培训机构,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尊重人才培养规律,稳扎基础、拓宽能力、提高综合素养,才能实现真正的专业设计型人才培养目标。而要尊重规律、稳扎基础,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踏实训练,是不可能实现能力拓展的目标的。如何在市场化需求和专业设计型人才需求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使得我们的动画设计专业教学更合理有效的实施成为了急需要探讨并解决的问题。
动画造型基础课程作槎画专业重要的必修课程之一,其作用贯穿了整个动画教学体系。所有的动画设计专业,不论是二维动画还是三维动画,不论是绘本设计还是前期创意都离不开动画造型基础课程的能力培养;所有的动画风格创作,不论是日式的还是美式的,也都离不开基础的动画造型教学。因此,对于动画造型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既不可急功近利,又不可盲目守旧。如何在这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对动画造型基础课程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成为高职院校动画专业教学中急需探讨的问题。教学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实质性效果。
1 动画造型基础课程教学设计需注重与专业设计课程间的衔接
动画造型基础课程教学设计需注重与专业设计课程间的衔接,才能紧跟专业需求,完成更具针对性的能力培养,同时也为专业设计能力的学习赢得时间。从而实现三年的知识体系循环递进,打好扎实的基础,拓宽专业能力。
首先,在专业素养方面,应当在造型基础阶段就让学生对自己未来所学专业有所了解。利用动画经典造型案例分析和国内外经典动画解读,使得学生在了解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更明确造型基础阶段的能力目标。只有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认识,才能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在学习中才能最有效地调动其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
其次,在教学内容方面,纵览动画设计的所有专业了解他们共同的需求。不难发现,不论是何种类型的动画设计专业,也不管何种风格的动画形式;从内容上讲,都离不开角色、场景和画面三大块。因此,在动画造型基础课程设计中有意识地将内容划分为角色、场景和画面三大块,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对应专业设计需求。
2 动画造型基础课程各单元间,学期与学期之间的教学设计需相互衔接
为了更好地实现知识体系的循环式递进,在动画造型基础课程课程教学设计中不仅要注意与专业课的紧密衔接,还要注重基础课程的学期与学期之间的衔接,为了和专业教学保持一致,我们还是可以从内容上保持全面的统一性,将课程分为角色造型、场景造型和画面三大部分。一方面,使学生对专业目标更明确;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内容有一个更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同样,要形成知识体系的循环式递进的关系,还要注意单元与单元课程设计之间的衔接和递进关系。这种循环和上面所说的循环是截然不同的。当然不能仅仅从学习内容上进行区分,我们需要挖掘动画造型基础课程训练中最核心的知识技能。
三维空间思维能力正是这样的一个核心能力,物体在空间中的透视关系是动画基础造型需要解决的核心知识。思维训练是需要不断地循环往复才能建立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的。我们需要原有的二维思维模式,建立一个全新的立体空间思维模式,必然要经过不断往复的训练。作为单元间的知识点循环,因为在内容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但如果把它们割裂开来,变成完全独立的个体,是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建立的。而如果割裂每个课程阶段,仅仅从内容上进行简单反复的技术训练,只能从表面上解决一些技术问题。而真正的立体思维意识是很难形成的。因此,在课程单元间以三维空间思维能力为核心能力,以不同的课程内容解决对应的相关知识能力,这样在内容上的变化以及核心能力的反复循环,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的认识所学知识,掌握其表现技能,拓展专业能力。
当然,在单元知识点循环的前提下,要注重对单元主题和实践内容的设计更新。一方面,要注重题材的新颖性和专业性;另一方面也要注意能力点的提升。过于枯燥的主题和重复简单的课题,容易造成学生的疲惫感和厌倦感,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利于课题的开展和知识的稳固。而过高的要求和不切实际的课题也会使学生感到盲目,不知所措,无法全心对投入课题的训练,盲目地学是会浪费很多时间,做很多无用功。因此,只有在保持单元知识点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寻找新颖有趣又具备一定专业性的课题,同时设计能力点的不断提升,才能真正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知识点的温故而知新,核心能力得以不断地巩固和提升。
因此,在高职院校的动画造型基础课程教学设计中,注重与专业的衔接,注重课程间的联系性,明确核心知识技能,进行循环递进式训练,这样才能在课程中既结合企业需求,又注重专业设计能力培养,稳扎基础、拓宽专业能力,才能优化动画基础造型课程设计,实现专业设计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邵海龙.浅析大学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影响与联系[J].武夷学院学报,2014(02):55-57.
20世纪80年代,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和产业结构学派的追随者将超额利润的来源归结于产业结构要素,“规模经济”、“经验曲线”、“进入壁垒”等与产业结构息息相关的理论被奉为金科玉律;20世纪90年代,随着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等人提出“核心竞争力”,以及资源基础观和动态能力理论的崛起,人们的视角开始转向企业自身,关注“核心竞争力”、“动态能力”等与企业价值链活动相关的经典概念。
最近几年,在新技术应用层出不穷、产业环境日趋动荡、消费者对一体化解决方案的期望越来越高的背景下,产业边界逐渐模糊,跨界合作与价值共创成为潮流,使商业生态圈成为炙手可热的概念。
然而,构建或重构生态圈能否为企业带来持续的超额利润?它与竞争优势有什么关系:是“鱼与熊掌”,还是“缺一不可”?生态优势是否能够替代竞争优势?这些问题迫使我们今天重新思考企业优势的来源。
经典战略框架的竞争优势
要厘清生态圈时代下竞争优势的来源,首先就要对它的参照系――经典战略框架及其对竞争优势的阐述――进行梳理。
经典战略框架的观点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烙印。该理论体系成熟于20世纪80―90年代,这个时代的特点是:工业化深入发展、全球化浪潮来袭、企业竞争开始加剧。但是产业界线清晰、结构也相对稳定。在此时代背景下,经典战略框架认为企业的利润率主要由两个部分决定:一是行业结构,也就是行业内竞争、供应商与买家议价能力、新进者和替代者威胁这五股力量的综合影响。波特的“五力模型”对产业结构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并且用“规模经济”、“进入和退出壁垒”等因素来预测“五力”的影响方向。这些因素的合力最终决定行业的平均利润率。第二个决定因素是企业拥有和控制的资源,这可以帮助企业保持成本领先或差异化的竞争优势,获得好的定位。如果企业拥有的资源是有价值、稀缺、不可模仿和难以替代的,就构成了核心竞争力。它决定了企业是否能持续获得高于行业平均的超额利润。
由此可见,行业结构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共同决定企业的利润率。由于行业结构被视为既定的、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核心竞争力”一直是人们考虑提高企业利润率、增强竞争优势时使用的主流概念。
经典战略框架整套逻辑背后有两个重要的假定:
其一,是“零和博弈”。因为核心资源非常稀缺、非此即彼,企业必须你争我夺。这体现在与竞争对手的关系上,是短兵相接、互不相让;体现在与上下游合作伙伴的关系上,是提高谈判力量,争抢利润池中更大的份额。
其二,核心竞争力非常强调对内部资源的占有和控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提出核心竞争力概念时,把它定义为“企业内部具有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可见核心竞争力是内生的。也就是说,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价值链活动上所拥有的资源。这两个假定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两个局限。
第一是核心竞争力的单一性。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资源永远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无法在价值链的方方面面都形成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事实上,能够真正培养起一个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已经相当优秀了,能有多个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几乎不存在。
另一个局限是:核心竞争力往往会变成核心刚性。核心竞争力需要结构、流程、文化等系统性组织体系的支撑。核心竞争力越强,组织流程、文化和人等方面系统性的耦合也越强,从而形成组织的路径依赖。当行业发生变革的时候,核心竞争力越强的企业往往改变起来越困难。柯达公司就是受制于核心刚性的经典案例。20世纪90年代,柯达胶卷年销售额高达190亿美元,其品牌深入人心,利润丰厚,拥有世界领先的技术研发能力。但是,在胶卷技术上的绝对优势反而成为了其转型数码技术的最大掣肘。柯达公司首先发明了数码相机,但是由于数码技术的普及会损害其核心业务胶卷的销量,柯达对于数码技术的推进一直踌躇不前,最终反受其害,错过了数码时代的新机会。
经典战略框架下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局限都相当明显。在大工业时代的背景下,产业结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可以保持稳定,消费者对产品诉求也相对简单、单一。因此,核心竞争力的刚性和单一性局限表现得不突出。企业在固定的价值链环节上发展核心竞争力是获取竞争优势最通用、稳妥的方法。这也是经典战略框架在相当长时间内得以经久不衰的原因。
新竞争环境下的生态优势
进入信息时代,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硬件普及后,产业环境、消费者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整合性的需求提高: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单一的产品功能,而是希望通过简单、极致的交互,从极小的接触点上获得一揽子的个性化解决方案。另一方面,行业跨界增加了竞争的不确定性。2007年左右,移动互联网诞生后,行业环境进一步变得复杂和模糊。对于身处其间的企业来说,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可能来自意想不到的跨界领域,它们必须时刻准备进入陌生领域、应对跨界异业者的挑战。
也就是说在今天,核心竞争力的刚性和单一性问题成为了主要矛盾。产业的融合和动荡不允许企业固步自封,消费者的需求升级也迫使企业必须保持开放、灵活。显然,经典理论的适用条件发生了变化,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新背景下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所以,我们提出“生态优势”的概念。这里的“生态”是指具有异质性的企业、个人在相互依赖和互惠的基础上形成共生、互生和再生的价值循环系统。企业的优势不仅仅来源于内部价值链活动的优化和资源能力的积累,还来源于对外部资源的有效利用,也就是企业组合商业生态圈元素,协调、优化生态圈内伙伴关系的能力。与内生的竞争优势相反,生态优势强调的是“外部关系”,不仅仅关注自身的价值链,还要重新定义和优化价值网上的活动,管理好外部资源。
生态优势背后的假定不再是零和博弈、你输我赢了。它强调共赢――把饼做大,形成共生、互生和再生的利益共同体。生态优势不追求“为我所有”,而是“为我所用”,有效地与外部资源发生连接。腾讯并不拥有微信平台上公众大号的所有权,但是公众号文章的阅读量会推动微信平台的繁荣;亚马逊Kindle不做内容出版业务,但是优秀出版商的电子书籍下载量会惠及Kindle产品的号召力。一方的繁荣并不是以另一方的萧条为代价,而是你中有我、互惠互利。
在经典战略框架下,企业通过占有和控制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模仿和无法替代的资源,培养核心竞争力,从而持续地提供成本领先或具有差异化的产品。在生态视角下,企业应不断地增加生态圈内伙伴的异质性、嵌入性和互惠性。异质性对应了“共生”,使生态的功能更加丰富多元;嵌入性对应了“互生”,使生态伙伴之间彼此依赖、相互扶持;互惠性则对应了“再生”,是整个生态在个体与集体、当前与未来利益之间的平衡和放大。异质性、嵌入性和互惠性高的生态圈具有适应能力和放大效应――灵活地组合不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并形成协同和放大竞争优势。
生态圈的价值在于:第一,为企业提供了在传统的行业结构、竞争地位之外的价值来源;第二,有利于行业结构的优化、核心竞争力的建立,也就是巩固传统的价值来源。最终,这为企业带来更高的投资回报率。
企业优势全景图
竞争优势与生态优势是两个平行的概念。从定义上比较,竞争优势主内,生态优势主外,在各个维度上两者都有本质的区别;从影响企业利润率的路径来看,竞争优势直接影响的是竞争地位,生态优势则改变集体行动、并通过集体行动间接优化行业结构、改善竞争地位,分别从不同的路径影响企业的利润率水平。
由此可见,竞争优势与生态优势不具有相互替代的作用,是解释企业利润率水平的不同维度。
我们以“竞争优势”和“生态优势”为两个维度,可以勾画出不同企业的优势图谱。根据企业在图谱中的不同位置,可以区分为“熊猫”、“猛虎”、“蚁群”、“狼群”这四种类型。
熊猫
自然界的大熊猫对环境适应能力很差,只能在自然保护区才能延续种群的生存。与此类似,熊猫型企业指的是那些自身核心资源较弱、也无法调动和充分利用商业生态圈内合作伙伴能力的企业,通常只能依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政策保护等因素模仿跟进,以求生存。
例如,我们国家的很多产业园区、孵化器内和享受垄断地位的企业就属于这种情况:它们的生存依赖较低的要素价格(有时候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相关方的特殊关系或政策保护下的垄断地位,并没有真正建立起竞争优势和生态优势。
猛虎
老虎凶猛异常,独来独往,是山林里当仁不让的王者。但如果在开阔地带面对行动敏捷的群居猎物,单兵作战的老虎胜算寥寥无几。类比到企业,猛虎型企业指的是具有核心竞争力,能够在既定的轨道上不断创新、实现突破,但是不善于接连外部资源和伙伴、生态圈优化能力较弱的企业。如果猛虎型企业所处的行业结构相对稳定、产业的发展轨迹主要由渐进式创新来推动,那么它们的竞争地位很难受到撼动。
蚁群
蚂蚁的特点是虽然身躯弱小,但是有极强的协同组织能力,因此作为一个群体,蚁群的力量不容小觑。蚁群型企业也是如此:尽管作为个体,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不强,但是它们对产业变迁的趋势有灵敏的洞察力,对生态圈伙伴有强大的号召力,善于调动和利用外部资源为己所用。这样,凭借生态优势,蚁群企业很有可能在复杂、动态的环境下超越以核心竞争力见长的猛虎型企业。
例如,亚马逊在推出第一代电子书阅读器Kindle的时候,硬件的性能和设计都不算顶尖;小米手机时,也只是对一些现有模块整合和系统优化,并没有独一无二的核心资源。但是凭借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和业内资源的组合,亚马逊和小米以生态圈取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不过,必须看到的是:生态优势只是企业优势的一个方面,无法取代核心竞争力带来的竞争优势。当受到新技术的影响,产业融合、跨界合作变得频繁时,蚁群型企业很可能凭借生态优势在与猛虎型企业的竞争中占得上风,但这只是暂时的。长期来看,产业环境的变化是间歇性的,在相对稳定的阶段主要还是依靠核心竞争力。
另外,当打盹的“老虎”苏醒过来,着力构建生态圈时,也会给蚁群型企业带来很大的竞争压力。小米手机虽然擅长构建生态圈,但是多年来一直没有建立起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最近它受到了来自华为等传统明星企业的挑战,业绩不如预期,质疑小米的声音也越来越多。可见,即使生态圈再完美,也不能放弃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否则很可能是昙花一现。
狼群
狼的速度、耐力都很出众,难能可贵的是协作能力也极佳。对应到企业,狼群型企业指的是同时具备竞争优势和生态优势的企业。今天异常动荡、不确定、复杂、模糊的环境越来越要求企业具有“狼群”的特征。
亚马逊推出第一代Kindle时设计和性能都不如索尼阅读器,饱受诟病,但是之后其性能不断提升,先后推出背光屏幕、彩色屏幕的Kindle Fire系列等创新产品,其极简主义的设计也备受外界好评,这说明亚马逊从根本上加强巩固了竞争优势。其实在第一代Kindle大获成功后,美国最大的书籍零售商巴诺书店就效仿推出了自己的阅读器Nook,苹果公司也了iPad和配套的电子书市场,迎战亚马逊。但是这些后来者无一能够撼动Kindle的领导地位,这与亚马逊不断巩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构筑护城河密不可分。电子消费品行业背景具有典型的高度竞争、复杂模糊动荡和不确定性高的特征,要求企业同时具备生态优势与竞争优势。亚马逊正是因为具备生态优势,才能在与索尼的竞争中取得胜利;也正是因为迅速培养了竞争优势,才能在之后与巴诺书店和苹果公司等巨头企业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优势图谱要表达的一个重要含义是:未来优势的来源可能来自内部,也可能是外部,是竞争优势与生态优势的组合。每一个企业都可以根据企业优势全景图来评估自己在图谱上所处的位置。有的企业用外部资源来弥补内部资源能力的不足,有的企业则用内部资源能力来弥补外部连接的不足。图谱不是要比较熊猫、猛虎、蚁群和狼群型企业的优劣,在许多情况下不同类型的企业(由于所处环境不同)并不具有可比性。其实,无论是熊猫、蚁群、猛虎还是狼群,只要与行业的竞争环境相匹配,都可以生存和发展。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两点:
第一,企业的优势矩阵能否帮助其获得更高的利润,与所处的环境密不可分。当竞争激烈、但产业结构稳定、渐进发展时,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竞争优势更为重要;当产业结构发生非连续的变化、跨界融合成为主旋律时,基于集体行动的生态优势更为重要;当产业环境同时具有高强度竞争和结构性变化时,则竞争优势与生态优势缺一不可。
第二,如果我们来看产业环境变化的大趋势,可以肯定的是:在政策、技术等因素的推动下,适合熊猫的“珍惜动物保护区”(稳定的环境)将会越来越少。企业间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产业结构的变化也会越来越频繁。不同行业在经历这一过程时可能会有先后缓急之分,但这仍然是大势所趋。企业要审时度势,基于对未来业务环境的判断未雨绸缪,及时调整和更新自身的优势组合。
增强企业优势的路径
竞争环境千变万化,企业在优势矩阵上的位置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PC时代,微软无论是自身的竞争优势,还是建立在与Intel及众多软件开发商、硬件生产商、渠道商关系基础之上生态优势,都被奉为经典。但是进入移动时代后,由于缺乏相应的布局,微软的生态优势逐渐丧失,一度危机四伏。但是凭借windows 10、Surface Pro等一系列产品的推出和对移动端的重视,微软正在努力重回狼群的行列。可见,企业的竞争优势和生态优势组合是动态变化的。
20世纪80年代,作为PC硬件老大的IBM聚集了微软、Intel等一众企业,以开放的姿态成就了围绕在IBM-Windows-Intel周边的兼容机生态圈,并借此打败了当时的竞争对手苹果计算机。但是之后随着IBM进一步开放硬件标准,自己却无法保持在硬件制造上的资源独占性,IBM将核心竞争力拱手让出,丧失了在生态圈里的发言权。PC兼容机市场也逐渐演变成了以Windows和Intel(被称为Wintel)为核心的生态圈。今天,苹果之所以能够吸引众多软件商、渠道商和其他服务商围绕在其周围,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圈,与其在硬件和系统设计上的实力密不可分。所以说,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竞争优势是撬动生态优势的支点。
关键词:人工智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教学改革;课程调整;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10-0127-02
1.引言
随着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兴起以及美国推出“人工智能+”国际国内掀起一股人工智能的浪潮,有专家预测,下个十年必将是人工智能的十年,而人工智能不再是主流方向的时候则是机器人大规模使用,人类真正能够从繁重、简单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的时候。而今年三月份谷歌推出的AlphaGo与韩国围棋九段李世石的世纪大战也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未来的机器人有可能在高智力领域取代人类。面对如此紧迫的处境,人类除了进入这个行业了解机器人的思考方式外似乎别无它法。而要想了解机器人的思维方式,所需的知识储备并不多,仅仅包括相关的数学、计算机能力,具体为数学建模的能力、概率统计基础、优化模型的能力以及编程能力,表现在具体课程上为高等数学、概率统计、凸分析、数值分析、机器学习、数据挖掘、C语言(或其他任意主流编程语言)。而对于信管专业的学生而言,所学课程包括经济、管理、数学、计算机等专业入门课程,门类繁多,学生难免会找不到未来发展方向而陷入迷茫。而限于有限的精力,若干重要课程设置为“考查”科目则会让学生想当然以为这些课程“不重要”。这就造成一方面其他专业的学生因先修课程基础不足无法理解人工智能专业课程的内容,而信管专业的学生基础足够但不够扎实而迷茫。因此我们拟将人工智能相关内容融入信管专业课程中,让学生感兴趣的同时,提高就业竞争力。
2.信管专业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信管专业开设课程内容较多,门类复杂,我们基于本校学生实际总结了信管专业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要问题。
2.1学习主动性不足
由于学习了多个学科门类的基础课程,导致学生知识面呈现扁平结构,似乎“什么都会,而又什么都不会”。而且若干重要课程开课时间安排在大三,许多学生面临实习、考研等的选择,加之课程内容较繁杂,基础知识不扎实,一些同学面对一些较难的内容时产生无力感,同时也有社会压力较大的影响,使得部分同学对本专业课程也失去了兴趣,遇到问题不主动寻求老师帮助,对课程相关的一些国际先进技术以及经典案例没有任何思考等。同时对自己前途也很迷茫,学习态度消极,进而产生了读书无用论,反过来劝说低年级学生学习不要用功学习,形成恶性循环。
2.2基础课程掌握不牢
高年级课程的先修课程一般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计算机程序设计、运筹学、数据结构、数据库技术以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若干机器学习经典算法的理解需要较好的数学基础,如贝叶斯分类器需要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有较好的认识;线性回归模型需要熟练掌握线性代数中矩阵变换的方法以及运筹学中求解优化问题的思想;决策树算法需要理解熵的概念;神经网络算法需要理解激活函数以及正则函数的选择对解得影响等,而每个算法的实现都需要有较好的编程基础。在某些班级授课过程出甚至出现不知道如何求解线性方程组的情况。由于一些同学没有熟练掌握先修课程,导致学习本课程的难度增加,进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3对实践认识不足
在讲授机器学习问题涉及的算法都会详细解释每个算法的来源、步骤等细节,大部分同学能够理解,但是忽视了实践环节,课后没有自己编程实现,理解不够深刻,致使后续课程开展不顺利。在授课过程中出现过一个算法讲了三遍学生仍然停留在听懂的阶段,由于部分同学不重视实践,导致在后续学习中比较吃力。
综上所述,在讲授高年级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缺陷,归根结底为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学习兴趣不足,基础不扎实等。这种状况对学生的发展极其不利,也不适应社会对信息管理人才的要求,因此需要为学生选择一个适合的发展方向,激发学生学习本方向课程的兴趣。
3.解决方法
针对如上提出的问题,结合我校信管专业学生实际,我们从五个角度提出了解决方法。
3.1调整部分课程的课程大纲
由于本方向所需数学以及编程基础较强,本专业学生所学学科较多,针对此,需要小幅调整若干课程的授课计划。具体为:1)在运筹学中适当加入凸分析基础知识以及解法,减少线性规划以及排队论的课程;2)概率统计课程加入随机数生成课程,强调统计学部分课程,弱化经典概率知识;3)增加数值分析课程,内容强调数值计算,强化学生数值计算的能力;4)部分课程适当增加实验课程,提高学生编程能力。
3.2适当加入当前人工智能最新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本学科课程的认识不足,部分学生觉得若干课程与考研科目无关,对课程重视不足。加入相关视频资料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程上来,比如加入经典电影“点球成金”,让学生了解数据揭示了一些表象不能展示的事情;加入短视频“科技改变生活”,让学生了解将来的生活是什么样的,需要哪些技术,这些技术有哪些是自己能做的;加入机器人最新技术,让学生了解机器人发展现状而不被电影误导;加入AlphaGo对战李世石的比赛让学生认识到人工智能的能量;加入经典案例能够使学生对一些算法产生浓厚兴趣,比如加入“啤酒和尿片”案例,让学生了解到关联关系的重要性,认识到一些简单的算法也能够产生巨大作用。
3.3适当加入就业前景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当前人工智能飞速发展,让学生认识到此领域的潜在力量,了解到此领域的薪资水平以及就业创业环境,对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将有很大的影响。对比各行业的发展前景,互联网行业的目前占据在前列(这从总理对互联网+的重视程度即可看出),而机器学习方向作为互联网行业的一份子,则站在互联网的最前端,理性的学生将会看到其中巨大的汇报。
3.4以具体案例项目带动学生学习能力,确保学生考研就业时有较大优势
在学习高年级课程时将增加具体案例项目,在带动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确保学生就业时的优势。如在介绍贝叶斯算法时鼓励学生设计垃圾邮件分类系统;在介绍人工神经网络时鼓励学生设计文本识别系统;在介绍HMM算法时鼓励学生设计自己的语音识别系统。这些项目的完成将会让学生理解算法、编程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有极大的提升,对就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确保学生在考研面试时有极大的优势。
3.5适当加入一些专题讨论,弥补先修课程基础薄弱的不足
学生基础薄弱对学习理解专业课程若干内容影响甚大,比如某些学生对函数极值问题认识不足导致在学习最小二乘估计时给出损失函数后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某些学生对线性代数矩阵变换不熟练导致在学习线性模型时得到正则方程后不知该如何继续进行,当系数矩阵不满秩时不知道怎么解决。通过设置一些专题讨论,比如矩阵方程求解、优化问题、C语言读写 文件等弥补先修课程基础薄弱的不足。
[关键词]动漫衍生产品 色彩 基调 配色
动漫产业仍然是全球最为热门的产业之一,在动漫产业的链条中,动漫衍生产品是动漫产业的终端的一环,这一环至关重要,因为它将延续着这项产业成为一副永无止境的利润产业带,循环上升,延绵不绝。所谓可持续发展的今日经济,动漫产业中的动漫衍生产品就是产生这种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经济动力。所以,能有效的发展动漫衍生产品,找准方向与方法,动漫产业才能真正完成我们预想的,甚至超越我们的梦想与价值。
一、动漫衍生产品概念
动漫衍生产品也叫做动漫周边产品,它是由动漫延伸出来的与之相关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称。动漫衍生产品属于动漫产业的末端产业,甚至可以独立成为一项产业进行发展,也可以与动漫经济进行联动发展壮大,其灵活性与自由性,以及发展快速性,由于动漫衍生产品的商业价值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目前已成为经济学,产业学,营销学等等商业类的学科作为研究课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也不乏综合类的艺术设计学科也从设计艺术学的视角对动漫衍生产品进行探索其发展之道。动漫衍生产品的延伸范围现在无法估量,也可见它在商业中的影响力,特别是“AGC”( “Animation Game Comic”的缩写)时代的到来,更加促进了动漫衍生产品的外延概念被无限放大,网络时代使实体经济变得更为虚拟化,个已经替代了单一模式化运作,未来的一切变得无限可能,我们的世界变得异彩纷呈,在这样一个流光溢彩的产品世界里,动漫衍生产品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文化的感召与人文赋予之下,动漫衍生产品不仅仅只是一个单纯的商业符号,它甚至可以是一个民族的象征,还可以是一个国家代表。
二、动漫衍生产品色彩基调
2.1、色彩基调的概念
色彩基调指的是大体的色彩所呈现的颜色范围,它并不是指代的是单个色彩颜色,在视觉中,指物象偏向的某色彩倾向。不同的色彩在主体色彩的引导下,通过适当的其它色彩调配形成统一、和谐和富于变化的有机结合体。色彩在基调的协调下,不会游移,美感性较强,具有非常明朗的整体效果。所以产品的色彩基调一般是在具象的物体被设计出来之前,就已经为其量身订制色彩设计,这在艺术设计创作过程中较为常见,在设计产品时,色彩设定是非常普遍的设计程序之一。
2.2、优秀动漫衍生产品的色彩基调案例分析
明度高且暖色为主是动漫衍生产品常用的色彩基调,我们就拿暖色基调中的黄与橙色为例,就不难看出,在这类色彩基调中确实拥有诸多优秀的动漫衍生产品的案例,例如:皮卡丘、海绵宝宝、加菲猫、机器人、汽车人大黄蜂、机器人高达、小丑鱼尼莫、辛普森一家……黄橙色基调很容易让视觉产生刺激,获得更高的眼缘,在产品的销售中起到了吸引眼球的作用。
以暖色为基调的还有红色与粉红色,例如:芭比娃娃、KITTY 猫、……
以冷色为基调的也不乏有许多较为注明的动漫衍生产品,例如:机器猫、蓝精灵……
以黑色、灰色与白色为基调的也有许多著名的动漫衍生产品:米老鼠、龙猫、甜甜猫、灰太狼、喜羊羊,灰色与白色基调实际上属于无彩色,但由于这种色彩的特殊性,在繁杂的背景之下,反而显得更加醒目,在搭配色彩方面也容易。
三、动漫衍生产品的配色应用
3.1产品配色原理
产品配色主要是针对产品的特性以及受众的需要所进行的搭配色彩的方法。动漫衍生产品因其具有象征性的特性,因此,其产品还具有一定的性格色彩,在产品的搭配色彩时会根据产品形象全局进行搭配。事实上,在动漫衍生产品之初的创意色彩设计在动漫作品之时就已经被设计和稳定下来,因此,当现实产品出现时,色彩的差别只会略有差异,而并不能随心所欲。动漫衍生产品根据选择材质的不同而略微改变其色彩,但是其目的是统一的,那就是恢复动漫作品本真和极力还原,对色彩搭配的要求在创作动漫之初就已经被涉及到,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的分析可以得出为何动漫衍生产品的配色原则如此单纯。
3.2优秀动漫衍生产品的配色应用案例分析
美国是动漫衍生产品做得最为出色的国家,这与美国的商业和文化背景息息相关。米老鼠动漫衍生产品配色:黑色是米老鼠的主打色,白色手套和乳白色的脸庞构成了对比,搭配蓝色的工人背带裤,以及开心微笑露出的红色舌头,这就是米老鼠的经典色彩模式搭配。色彩单纯且对比强烈,按颜色的搭配比例依次是:黑、白、蓝、红。虽然《海底总动员》中的尼莫并不是像米老鼠那样有长达八十多年的经典历史,但是就尼莫的动漫衍生产品的销售业绩而言,是迄今为止最为畅销的。尼莫的色彩非常鲜明,按颜色搭配比例依次是:橘红、白色、黑色。除了美国,日本的动漫衍生产品同样不可忽视,例如经典的KITTY猫动漫衍生产品配色:白色、淡粉红色。给人浪漫轻柔的感觉,非常有治愈感的色彩搭配。然而,机器猫动漫衍生产品配色是蓝色、白色、黑色、红色,给人以科技感和未来感。而可爱的中国娃娃的色彩配比也十分的简洁,色彩配比是:红色、黑色、白色、粉红色。
我国的动漫衍生产品中喜羊羊和灰太狼独占鳌头,一直销售较好,色彩搭配分析来看,喜羊羊的色彩配比为:白色、粉蓝色、黄色。虽不同羊的配色有差别,但主体颜色为白色,比较容易与其他色彩进行协调搭配。灰太狼的色彩是灰色、咖啡色、黑色、白色和大红色,因为是反面角色,因此故意设计的色彩比较滑稽和可笑。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要想能在动漫衍生产品的市场上获得成功,在色彩的搭配上应考虑到象征性与实用性,在成本预算中应该注意到色彩这一项目所需要的资金,尽可能的用最少的色彩表达最佳的艺术效果。其次还要考虑到产品给人带来的心理感受,色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应该考虑其中。喜羊羊的色彩虽与KITTY猫略有着相似性,但后者的价值远远超越前者,这是因为形象设计与宣传模式所限,当然,就粉色而言,KITTY猫的粉色应用灵活,具有整体性,主打色通体白色,只是局部点缀粉色或者红色蝴蝶结,喜羊羊受众普遍低龄,所以产品的质量难以提高档次,因此在色彩的配比上显得失真。这就是先产品后动漫作品模式所带来的益处,他们会先考虑是否能被设计制作出来,然后再来做动漫。在预算与陈本上已经把材料与色彩都计算在内,不会造成失真现象。总体而言,色彩配比简洁化是动漫衍生产品的设计趋势,一方面易于推广,消费者产生记忆,另一方面是节约陈本,易于大批量的生产。
四、结语
动漫衍生产品的经营与销售并非只是一环的左右就能定成败,但是没有一环扣一环的严谨,动漫衍生产品也就不能完成圆满的成长。色彩与材质,色彩与光学,色彩与形象等等,这些内容都与动漫衍生产品是否能长久生存息息相关,懂得擅用色调与色彩搭配原理,才能让中国的动漫衍生产品走出中国制造的阴影,真正成为设计强国,本文为中国动漫衍生产品发展之路提供一些可借鉴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李涛.美日百年动画形象研究.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4
[2]小林重顺.形象配色艺术.日本色彩设计研究所 编 南开大学色彩与公共艺术研究中心 译 李军 总编译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6.12
关键词 课程标准 C语言程序设计 教改 教学互动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军队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阵地是课堂教学,课改的设想最终要靠教学实践去实现、完善。当新一轮课改的口号再次吹响的时候,作为一线教学的教员也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二十一世纪的军事指挥人才需要的不是“书生”,而是具有开拓创新、勇于实践的综合性指挥人才。“新课程改革”的颁布与实践正是从这一需要出发,它提出开展综合性学习的新理念。那么,怎样改变过去一味由教员传授的教学模式,努力构建开放且具有活力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堂,使枯燥的编程课多一些动感、生机与活力,并由此带来极高的学习效率呢?
1提高教员综合素养
新时代召唤的是新型高素质教员队伍,要具备的是十八般武艺,无所不能。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加强对新课标的学习,要求教员深入领会新课标精神,教员要对自身认识的重新定位。
2设计有效课堂模式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所以我们提倡快乐教学。快乐教学是一种成功的教学实践,让每一位学员享受学习的乐趣,是新课程的一个最基本的理念。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那么,怎样才能献给学员一个快乐的课堂呢?最基本的是要求教员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三个充分”。
2.1充分组织教学内容
一堂课的前15分钟决定了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所以,是否能在课堂一开始就把学员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学员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有些教员上课总是通过单调的提问复习来引入新课,平淡无味。而多媒体计算机具有能够综合处理信息的有力教学工具,教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枯燥的知识化静为动,吸引学员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增加课堂效果,以C语言程序设计的循环章节为例,在新课程引入前,教员以经典的程序设计案例进行效果演示,如“猴子吃桃问题”的思考,然后引入循环结构的基本语法以及经典问题是如何通过循环结构来解决的,从而掌握循环结构在程序编程中的应用。其次,学员课后练习不在多,贵在精。练习题侧重于培养学员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2.2充分激励教学创新
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需要学员动手实践强的学科,没有上机实践,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就是“纸上谈兵”,也就无法做到创新。因而教学改革形势下的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改革离不开实践环节。传统的考核以试卷的方式无法体现学员学习过程中的成长过程以及创新意识,因此C语言程序设计的考核需将学员平时实践成绩和创新性算法设计成绩纳入到期末的考核中,从而激励学员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热潮。因此,试卷考核模式仅仅是对基础理论掌握程度的考核,课终成绩才是反映学员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最终成绩,其课程成绩=期末试卷成绩+平时实践成绩+算法创新设计成绩,我们称这样的考试形式为“过程化”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旨在激励学员的学习创新,教员的教学创新。
2.3充分赏识教学成果
不管上至总部,还是下至教学基层单位,都在提倡教学成果的申报。而教学成果仅限于教员所获得的教学业绩或是教学软件、教学工具的应用,而忽视了教学成果也应体现在学员的成长进步中。
教学成果的主体不该只有教员,还应该有学员。围绕学员而展开的教学成果,是以学员为主体,教学为引路人,而获得的教学成果。比如学员在ACM大赛中所获取的成绩应纳入教员及学员的教学成果中。
3提升学员实践教学空间
(1)构建C程序设计课外学习网络环境平台。其核心内容是建立独立的、大规模的网络资料查阅中心。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网络课堂、电子阅览室,组成一个多功能、多用途的网络资料查阅中心。
(2)构建学习交流平台,探究学员如何进行程序设计实践技能培养。搭建人才交流平台,实现师生信息互通;通过合作科研,合作开发等措施搭建技术交流平台。建立实训基地、实验中心等措施。
(3)开设开放的实验环境。在现有教学实践环节基础上开放实验室、设置创新设计实验室。逐步完善实验室向学员开放的工作,采用以学员为主题、教员加以启发指导的教学模式。将开放实验纳入学员实践教学的环节,鼓励学员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实验室开放活动,并纳入学员实验成绩考核中,并计算学分,鼓励学员开展实验室课程。学员参加开放实验取得成绩的项目,可申报各种评奖及项目申报,鼓励学员申报科研项目,为学员提供广阔的自主学习的空间。
4小结
为了适应军队院校教学改革的需要,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是必然的趋势。如何有效提高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的质量,使之更好地为专业服务,是我们探索的目标。本文是笔者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中所做的一些探索,算是做个“抛砖引玉”,希望能引发广大C语言程序设计教育工作者对教学改革的重视和参与,使得C程序设计教学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朱海霞,吴月淋.《平面构成》有效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青年教师,2012,06(337):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