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规划分析

规划分析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26 16:14:5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规划分析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规划分析

第1篇

关键词:华威大学 SWOT分析 战略规划 流程探析

所谓战略规划,是对大学整体的、系统的设计,是基于大学现状而进行的面向未来一定时期发展状态的设想 。国内大学自1990年开始关注学校的发展战略规划,尤其在2003年教育部组织开展本世纪第一轮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之后进入白热化。到目前为止,我国大学已经形成了一个自成体系的管理传统,即制定五年发展战略规划,并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相对应。但是并不是所有大学的战略规划都是成功的,实际情况是,很多大学的战略规划并没有付诸实践,因为各种原因而导致战略的具体设计频频落空。针对于此,本文旨在探究英国华威大学高效的战略规划开发流程,以期能够为中国大学的战略规划提供借鉴。

华威大学建校于1965年,经过45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英国最年轻的研究型大学并且成功跻身英国优秀大学之前列。华威大学发展迅速与其高效的战略规划密不可分。因为只有保证了战略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才能够为大学发展保驾护航。那么合理的战略规划又从何而来呢?

1.华威大学战略规划分析技术介绍

对于华威来说,大学的战略规划有着自己的一套体系,即以SWOT分析为基础,结合资源分析、能力分析等技术,充分掌握学校内部能力与资源和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机会与威胁,以利用优势、抑制劣势、成就机会和抵御威胁为目的,凭借自身能力与资源进行大学的发展战略规划。在这里进一步对这些分析技术做一个说明。在众多的分析技术中,SWOT分析为基础,或者说核心。SWOT分析法也称为态势分析法,最初这种分析方法多用于企业的战略制定中,即通过对企业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及企业所处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机会与威胁作为分析资料,在此第一手资料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战略规划。由此可以看出,SWOT分析的最大优势是将企业内部能力因素与外部环境因素统筹起来后进行整体分析,但是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分析属于的是静态的分析方法,往往呈现的是一种直线型的分析结果,因此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能力分析与资源分析技术,将分析结果充实成为可持续的发展状态。所谓能力分析,是一种动态分析方法,分析组织保持竞争优势所特有的核心能力,这种能力相较于其它属于不可复制的能力,即一种特殊的智力资本,包括组织的技术能力、成员能力与知识以及对其的管理能力。资源分析,分析组织取得竞争优势的内部资源、外部资源、累计的知识,并需要识别这些资源的异质性,稀缺性和不可模仿性。华威大学正是综合运用这些技术,在校务委员会内部以讨论的形式,针对性选择合适的项目内容,经过多维度的讨论研究,揭示华威不同于其他大学的优势资源和能够使华威脱颖而出的竞争力,当然更重要的是认识到华威大学的目前存在的劣势与可能影响大学今后发展的威胁,以此为基础制定适合大学自身并同时具备前瞻性和高效性的大学战略规划,再辅以适当的对之前的战略规划进行微调,以此来一步步推动大学战略规划呈螺旋式的发展与完善。

2.华威大学战略规划流程探析

简单来说,华威大学战略规划的制定过程是运用多维度分析法,如SWOT分析、资源分析、能力分析等,将深藏在大学规划内的各种因素找出,通常来说包括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品牌、资产、资助甚至是学校精神等方面。找出目前学校优势的高得分因素,再通过战略规划的制定将高得分因素进行强化以推动学校的发展。但通常来说这样制定的战略规划往往是过于冒进的,因为多数战略制定者不可避免的会偏向于盲目乐观。所以华威大学的战略规划在最后会添加一项检查与评估的流程,以便学校委员会能够更清醒的制定出合适的战略规划。如同SWOT分析不是简单的数据录入一样,战略规划也不是沿着单一的直线方向进行的,特别是高校的战略规划是要求在充分透彻的分析大学自身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系列探索与补充,然而不同于以往的SWOT分析,华威大学特别将这一古老的分析技术赋予了新的生命,即将SWOT分析与资源分析、能力分析、情景开发等更新的分析技术结合使用,从而使SWOT分析方法成为持续性发展的注入而非终结并贯穿于战略规划的整个流程之中,但是最为关键的是它能够同时保持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完整统一。SWOT分析方法的价值体现在战略提出之前产生各种不同的因素,并且在战略规划过程中添加了一个巡回的反馈,以便确定高得分因素在那些具有创新性的战略中得到表达。最为关键的是确定在规划流程中明显的劣势与危机没有被委员会忽视,同时保证大学的潜力被充分认识,即某些在未来会被考虑的因素也包含在整个的规划流程之中。华威大学完整的战略规划流程可以简明地用下面的图表来表达。

3.结论

通过对华威大学战略规划制定的层层探究发现,一般来说,大学战略规划流程需要将下列几个步骤加以把握;

3.1资料分析过程

以大学自身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各种分析技术逐一识别大学所特有的资源和完成目标所具备的能力,大学内部的优势与劣势,大学所处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并讨论确定其中的关键性因素。可以说准确而全面的分析是制定正确战略规划的首要前提,而因素分析则可以大量激发大学创新性战略的提出。

3.2提出初步战略过程

结合大学的目标、使命、特色等大背景,针对分析结果提出初步的战略规划建议,同大学已经采纳的战略进行比较。这样操作的目的一方面可以审视建议是否偏离方向进而检查资料分析是否符合大学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初步战略提出的却未包含在已经采纳的战略中的那些建议,往往是大学需要进一步研究与补充的地方。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初步战略的提出要加强大学战略预防的功能,即用预测性和前瞻性的眼光去开发隐藏于分析资料之中的战略。

3.3回馈检查过程

利用之前对于大学分析时得到的关键因素进行回馈检查,即要求检查所有关键因素是否全部投射于战略之中,没有涉及的因素就是大学战略需要补充的地方。

3.4评估检测过程

这是一个流程中决定战略是否被采纳的最终过程,包括经济评估与检测。因为SWOT分析时很容易产生明显地偏向优势与机会的情况,而这样会扩大大学发展过于激进的风险,所以有必要对提出的战略进行资金支持方面的评估。至于检测的目的,主要是看战略是否可以应付情景开发的全部内容,即战略是否可以帮助大学抓住潜藏在未来发展中的机会,同时解决甚至是杜绝未来发展中的威胁与困顿。

参考文献:

[1]别敦荣.论大学发展战略规划[J]教育研究.2010,8,36

[2]朱镜人.英国大学校务委员会宏观管理角色探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2月,第22卷第1期,76

[3]Paula Jarzabkowski,David C. Wilson.TOP TEAMS AND STRATEGY IN A UK UNIVERSITY[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39:3,May 2002,361

[4]英国华威大学官方网站[DB/EL]http://warwick.ac.uk/fac/cross_fac/healthatwarwick

第2篇

论文摘要:文章指出,科技发展规划既是一种发展战略,也是一种科技政策,是科技计划的基础和方向,好的科技计划应该是科技发展规划的延伸,应该为执行科技发展规划提供保障。

1科技发展规划与科技计划

1.1科技发展规划

科技发展规划是国家(或地区)为实现科技发展目标而制定的方案体系,它围绕科技发展目标,在发展领域、发展阶段、资源配置、支持条件上进行优势集成和统筹安排,以研究科技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相互关系为基础,设计科技发展以及以科技发展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战略,并通过实施设计内容来推动这一战略的实现。区域科技发展规划是在国家科技发展规划指导下的区域性科技发展规划,它更注重区域的发展特点和区域的现实状况,是关于区域科技投人方向、科技资源配置、区域科技发展模式以及科技活动中相关主体行为的重要纲领性文件。

1.2科技计划

科技计划一般是政府根据国家或区域科技发展规划和战略安排、有目标、有步骤、有组织、有措施地在行政管辖范围内开展的科技活动。湖南省科技计划体系包括以下3部分:

①基础研究计划:主要结合湖南省的优势学科领域开展攻关,在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源头创新和原始性创新上取得突破性成果,抢占高技术领域制高点,包括自然科学基金计划、杰出青年基金计划、院士基金计划和应用基础研究计划。

②科技攻关计划:包括重大科技专项、地方科技攻关专项、科技攻关重点和一般项目。

③科技创新环境建设计划:包括软科学计划、国际合作交流计划、技术交易与市场计划、重点实验室计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计划及其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

规划与计划必须要形成一种有机的联系。规划管理计划,规划是一段时间科技计划的基础和方向。而科技计划是规划的落实和具体执行,要服从规划、支撑规划。因此好的规划要有好的计划衔接和支撑,而好的计划应该是规划的延伸,为执行规划提供保障。

2科技规划的制定与主要内容

2.1制定

2005年开展了1}个专题的战略研究,在取得的相关成果基础上,2005年组织了由政府管理部「〕、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和近百位专家学者组成的规划纲要起草班子,经历了前期准备、框架设计、任务凝练与政策梳理、草案形成和征求意见等五个阶段,对优先主题、重大专项、重点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建议等进行了筛选和综合,并组织专家多次赴北京等地与省外专家和科技界权威进行咨询,2006年4月以省政府文件的形式正式向全省颁布实施。

2.2主要内容

规划确定了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科技规划确定的重点领域有:现代农业、新材料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与现代服务业、生物与医药产业、现代交通运输业、能源、资源与环保产业及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8个方面。优先主题是指在重点领域中急需发展、任务明确、技术基础较好,近期能够取得突破的技术群。根据《规划纲要》的重点领域,确立了s0个优先主题,部署了支撑七大科技工程的重大专项,重大科技专项是由政府主导的,用来解决国家与区域发展中遇到的关键技术性、系统性、战略性、前瞻性和共性问题的大型创新活动,是增强区域竞争力的一种科技计划形态。规划确定要选择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关键技术、公益性技术、共性技术,整合科技资源,加大投人,集中突破,通过3}s年的重点支持,形成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标志性工程。先期在超级杂交稻技术研究与示范、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新型换流变压器及特高压直流输变电重大装备、湖沼地区血吸虫病防治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设立重大科技专项。

3规划的执行与成效

规划的作用取决于规划的执行,规划执行又依靠科技管理部门每年的科技计划支撑。湖南省科技厅管理决策层从规划制定开始就要求严格执行规划,其管理战略是:按照成熟一个,实施一个的程序,在8大重点领域和so个优先主体内选择实施重大专项,支撑七大工程建设。以七大工程作为保障体系,确保完成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两大任务。因此,湖南省科技厅把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作为执行科技规划的主要手段,从一定程度上讲,对湖南省重大专项的研究,大致可以看出规划的实施情况。

3.120062007年度湖南省重大专项的安排

2006年共安排了8个重大专项,总经费为7400万元,年度经费3200万元,共引导承担单位投人7319s万元,投人引导比接近1:l002007年在对2006年重大专项滚动支持的基础上,又启动实施了11个重大专项,共投人科技拨款2.13亿元。其分布是:在现代农业领域安5个,在能源、资源与环保产业领域安排4个,在先进装备制造业领域安排3个,在新材料产业领域安排2个,在生物与医药产业领域安排2个,在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领域安排2个,符合规划设计的重点领域发展要求。

3.2成效

①促进了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重大专项的重点在钢铁、有色、工程机械、汽车、电子信息、电工电器、轨道交通、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为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急需重点扶持的产业上。比如,2006年设立了2MW以上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及关键部件重大专项,通过两年多的联合攻关,该专项突破了整机系统集成技术、机组控制系统技术、大型直驱动低速永磁风力发电机制备三大技术瓶颈。2007年11月3日,2MW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下线、2MW直驱式风力发电机组并网发电,标志着我国大型风电装备制造技术进人世界先进水平。

②促进了自主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设立重大专项的主要目标是获取自主知识产权、加强产业技术创新,以提升解决瓶颈制约的突破能力。这种目标导向强化了重大专项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必须发挥重要作用。湖南省科技厅将取得发明专利作为一项重要考核指标,促进了专利申报的积极性。2006年实施的重大专项共突破70项关键技术和瓶颈技术,共申请专利56项,制定技术标准7项,鉴定成果16项。比如,现代柑桔工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大专项,在柑桔罐头酶法脱囊衣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相比原有的酸碱脱囊衣工艺,每吨产品减少酸碱废水排放约40t,全年可减少400万t废水的排放,相当于50万人口城市1年的居民污水排放量。

③促进了科技资源的进一步集成。重大专项按照首席专家负责制的机制运行,实现了科技计划项目由单一技术突破向集成技术创新的转变,由单一的承担单位向产学研结合的转变。如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重大专项,就集中了全省电机、电池、电控、整车等方面分别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中国南车集团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湖南神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吉利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为承担单位,形成了一支由38人组成的跨技术领域、跨部门的创新团队,较好的实现了资源的集成。

④促进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持续高速发展。2007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历史最快增速,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2700.6亿元,增加值840.8亿元、利税309.2亿元,出口创汇44.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2.6%,40.7%,60.6%和57.1%;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较2001年增加了10.9%,有力地推进了湖南省新型工业化进程。

⑤引导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目前,湖南省R&D活动人员71.46%分布在企业;R&D经费投入企业占77.45%;企业自主研发的产品占55%以上。2007年,80%的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由企业主持和参与承担,82%的职务发明专利为企业创造。20062007年承担重大专项共有81家单位,企业占承担单位总数接近62%02007年全省首批27家创新型试点企业中,每个企业平均拥有研发机构4.37个,研发投入占销售收人比例平均达到8%0

⑥科技规划促进了科技进步。湖南省统计局和湖南省科技厅对湖南省2006年科技进步的统计监测显示,全省科技进步综合指数为109.1%,2006年湖南省科技进步的总体状况是:科技队伍整体质量提高、人员增加。2006年全省科技人员123.53万人,比上年增加0.9%。国有和集体企事业单位拥有高级专业人员8.04万人,比上年增加0.2%;科技经费投入增加,R&D投入小幅增加。2006年全省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为133.7亿元,比上年增加23.2%o全省投入的R&D为53.61亿元,比上年增加20.4%,R&D经费占GDP的比童为0.71%,比上年提高0.03%;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发明专利居中部第一。2006年取得成果986项,其中15项获国家奖励。专利申请量10249件,增长17%,授权量5608件,增长53.3%;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加大;2006年完成高新技术产值1893.18亿元,增长24.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达11.78%,拉动全省经济增1.44%;大型工业企业科技投入大幅增长。2006年全省大型工业企业投人R&D经费25.12亿元,增长29.6%;科技支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6年全省GDP为7568.89亿元,增长12.2%,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提高1.5%

4对科技规划与科技计划衔接的评价

4.1强有力的行政管理措施保证了规划得以执行

湖南省科技厅重视规划的落实和执行,特别重视重大专项的作用,从2006年开始,从总体设计、立项评审标准、监督检查、经费支持和软环境建设等方面加强管理。在专项的总体设计上,提出了“突出重点、有限目标;集中投入、稳定支持;完善机制,滚动发展”的总体思路。此外还提出了“省级重点,地方配套;地方重点,省级支持”,促进各种资源的有效集成。在资金配置上,一方面,集中省本级}o%的科技三项费,单项强度由几十万元提高到数百万上千万元,另一方面,要求承担专项的企业保证配套资金至少达到l:n.s以上;在专项管理机制上,依法采用合同管理,实行首席专家和承担单位的责任制;为了加强监督检查,制定了科技厅专项主管处室、重大项目办、重大项目领导小组的职责,实现立项、实施、监督、考核的相对分离,保证立项公平公正,预期效果显著。

4.2规划制定与实施的不足

①数据使用不充分。规划以宏观的定性阐述为主,没有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缺乏规划应有的系统性数据支撑体系,规划的文体特征不明显,看似如同工作报告。

②先进的技术方法使用不够。规划发挥了专家、管理人员的智慧,但从系统方法上看,规划所列重点领域、优先主题并没有使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如技术预见。技术预见是区域科技管理的新方法,已被西方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高度重视并实施。技术预见在区域科技管理中可以发挥前瞻与优化作用,在资源有限情况下,选择最优支持点;发挥衔接与协作作用,促进单一要素绩效的联系;发挥整合与集成作用,促进创新活力与创新规模经济性的结合;发挥预警与评估作用,全面评估其影响现代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福利和来负面效应。超级秘书网

第3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生态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建设生态环境,就要对它的建设有一个良好的规划,在城市建设中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逐渐改掉现在城市中的不良习惯。对于环境要进行治理,更要加强城市中一些工厂的监管,减少废水废气的排放,还有城市中的垃圾也要进行监管和清理。生态城市的建设,在小的方面就是对提供给人们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从大的方面讲,就是对于我们

国家生态的一个建设。我们必须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来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乐园。

1 生态城市的规划内容

生态城市在进行规划的时候分为不同层次,要对环境的自然属性进行很好的分析,对城市的区位和地形及气候情况要进行很好的掌握,同时对人们的活动情况也要进行掌握,这样能够更好的达到物尽其用的目的。还要对社会功能属性进行分析,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和城市功能是非常重要的,这两个部分中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是相互联系的,同时对整个城市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对历史文化属性也要进行重视,这样能够更好的对城市的历史进行传承,同时也能更好的加强人们对历史文化内涵的掌握。在进行城市规划和管理的时候,在规划意识方面要进行提高,这样能够更好的完善规划管理体制,同时也能更好的确保规划计划能够顺利的按期实施。在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要对区域经济进行很好的分析,同时对资源要进行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这样能够更好的实现生产力和功能方面的互补,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对城市规模和城市的环境容量也要进行分析,这样能够更好的科学的建设城市,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更好对城市土地进行合理的利用。城市人类与环境的协调:人口的数量与结构,要与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相适应,抑制部分区域过猛的人口再生产,以减轻环境负荷;土地利用类型与强度要与区域环境条件相适应,并符合生态法则。

2 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现状

近年来,我国在城市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对整个城市的发展都会带来很大问题。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管理水平低、城市建设方式不科学和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经济效益过分重视,这样就导致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污染非常严重的情况,同时在生态环境方面也出现了破坏非常严重的情况。城市在发展的时候对周边的环境也带来了影响,水资源的污染和水土流失严重对城市发展都有很大影响,不仅对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影响,同时对整个城市经济发展也带来了影响。

3 城市规划中规划生态城市的具体措施

3.1 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

在进行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时候,城市规划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城市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编制城市规划的时候要非常的科学,这样能够更好的改善城市发展环境。在新的时代,城市规划发展也要与时俱进,现在,人们对生态保护是非常重视,因此,在城市规划方面要对生态环境进行重视。生态城市建设不仅仅能够在经济方面获得更好的发展,同时在生态经济方面也能够获得更好效果。在城市规划中,对生态环境和环境质量改善都非常重视,这样就使得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要对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分析,这样能够更好的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3.2 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

在编制生态城市规划的时候,要做好生态城市设计,这样能够更好的实现城市生态建设目标,同时,对不同的城市进行生态环境和城市发展的时候都有不同特点。在进行基本设计的时候,城市景观设计、城市产业设计和城市住区设计都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城市景观设计方面要实现建筑和园林共同发展,可以将街道建筑景观设计和生态环境进行有力的结合,这样能够更好的对江河湖泊进行保护,同时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也能更好的对生态环境和城市文化进行更好的发展,实现生态效益和景观效应更好的结合。对生态示范园区建设也要进行重视,可以以高科技产业作为主导,建设循环经济,同时在旅游、教育、医疗和文化建设方面也要进行重视,建立生态产品开发,同时也能对产业格局进行调整和改造。实现产业的生态转型,能够提高生态经济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比重,同时对企业的发展也要进行环境信用评级,这样能够保证企业在发展经济的时候对环境保护更加重视。

3.3 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大江大河是我们城市的集中地带,对我们建立生态型城市是十分有利的,我们不仅要利用,而且要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原始的生态环境具有无法比拟的优点,任何人工建造的都不可能比它更好,所以我们必须采取一切措施尽可能的保护原始的生态环境,还有在保护的基础之上,对原有的生态资源进行提升,通过人工来对原有的资源进行完善。只有充分的利用生态资源,建设生态型城市,才可以更好地建设城市的发展。

3.4 保护城市内外生态廊道体系

城市生态环境的规划包括城市内外环境的设计。在城市层面主要内容应包括确定城市的发展边界和缓冲区、保护城市内外联系的生态廊道,具体到更小尺度上应涵盖控制地块的绿色容积率,绿色容积率是城市规划和建筑的生态量度。近些年,规划设计者已经认识到了生态保护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逐渐的将绿色生态概念融入自己的设计中。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将植物与建筑设计结合起来可以实现建筑物的更全面的使用,不仅有助于扩展建筑景观,还能同时为建筑物降温,减弱城市热岛效应现象。在水文方面的优势则表现为,能够有效的锁住降水,防止水土流失。因此,城市绿化已经逐渐成为了一个城市规划质量的考核指标,并在城市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城市的绿色容积率,即综合绿化面积,已经成为有关部门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要考虑的重点问题。

3.5 积极推广绿色运动

目前一段时间,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广泛地掀起了所谓的“绿色运动”,同时总结出了一套特别具有新意的环保理论。其中的要点有下列这些:合理的利用绿色能源。运用地热能、太阳能、温差能、风能、生物能、水能以及潮夕能等不具有污染或只有很轻污染的能源。

而且这些能源是可再生的,运用这些能源代替那些污染比较严重而且没有再生可能的能源,例如用于燃烧的煤炭和石油等等;同时在工业生产当中积极开展绿色工艺的推行,生产的产品尽量以绿色产品为主,并将各个城市的废弃污染物加以处理以及进行再生利用;运用绿色的交通系统,使用有轨电车、地铁、公共汽车、太阳能和电动汽车各种交通工具的行为进行鼓励。对绿色建筑加以积极推行,绿色建筑不仅可以节能防噪以及减少污染,还能在建筑中运用隔音和隔热等方法。

4 结束语

近年来,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城市化水平非常快,而且,在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人们对生态规划是非常重视,这样就使得在进行城市发展的时候要将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进行结合,这样能够更好的保护居民的生活环境,同时也能更好的保证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获得可持续发展。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的时候,也是存在着很多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解决,这样能够促进城市发展。

参考文献

[1]梁作臣.浅析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天津科技,2010(02).

第4篇

(一)高等教育行政规划行为的内涵

在行政法学界,国内外学者对行政规划有不同的定义。学者们对于该概念认定的侧重点不同,均具有合理性。高等教育行政规划的目的在于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合理地发展,在现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路径选择进行部署、规划。高等教育行政规划因具有较强的专业特点,强调其行为的过程性是依法行政的内在要求。行政规划的主体一般指行政主体,高等教育行政规划的主体理应包括行政机关及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如高校,因高校的规划行为一般视为大学自治的内容,故不属于本文的研究对象。本文所称的高等教育行政规划行为是指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为实现高等教育科学、合理的发展,依法作出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政方针行为的总称。

(二)高等教育行政规划行为的性质

对于行政规划的性质,理论界尚无定论。这无疑增加了我们研究高等教育行政规划行为性质的难度。但笔者认为,规划应是一个开放的行政法律制度,可能具有不同的法律意义和约束力,其法律形式也不拘泥于单一的模式,根据具体的规划内容,其性质也可能是多样的。因此,高等教育行政规划并不能简单地定性为具体行政行为①或立法行为②。“作为一种特殊的行政行为,行政规划的法律属性无法单纯地归类于行政决定行为或制定规则行为。实践中,行政规划既可以表现为法律行为,也可以是事实行为;其表现形式既可以是法律、法规、规章,乃至行政规范性文件,也可以是行政纲要、决定、指示等。”[1]而基于本文所提出的高等教育行政规划的定义,它针对的对象相对而言是特定的,即指高校、受教育者、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且是对行政主体及相对方具有约束力的行为,因而,高等教育行政规划的范围已将抽象行政行为和行政指导行为排除在外。纵观所搜集的具有高等教育行政规划意义的文字材料③,这些具体内容大致包括强制性规划和非强制性规划。

1.强制性规划。强制性规划看起来是对未来事项的设定,对于权利、义务的变动也不是现实的发生,但这并不排除其具有法律效果。这些硬性规定对于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义务产生了某些影响和限制,而且该影响和限制足以具有权益侵害性。从表面上看,这些规定似乎不会产生直接的法律效果,但深入分析则不然。如规定建立严格的教育收费公示制度,此规范明确赋予了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收费公示义务,受教育者及其相关人对于教育收费享有知情权,一旦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违法收费,对权利人权益产生影响,可直接受到法律的规制。因此,基于该类高等教育行政规划的主体、对象的特定性和直接的法律效果,笔者认为,可以肯定该类行政规划具有具体行政行为的属性。

2.非强制性规划。高等教育行政规划中更多的是非强制性规划。这些非强制性规定虽然未明确行政主体及其相对人的权利、义务,但对行政主体的影响和约束是存在的。规划一经作出,就要求行政主体采取积极的措施保障目标的实现。规划内容需要相关主体的积极配合才能实现,其本身不足以导致行政行为的必然产生,不足以导致相对人权利、义务的产生、变更,消灭。同时,这些非强制性规定又是具体的,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因此,笔者认为,这些规划是内容具体、具有约束力的非强制性规划。因高等教育行政规划所涉及的内容在公布时对相关主体即产生约束力,无论是强制性规划还是非强制性规划,事实上都会对行政相对人的利益造成影响,如果贯彻、实施不当,均会对相关主体权益造成侵害。为保障高校、受教育者权利不受非法、不合理的行政规划的侵害,有必要对规划行为予以法律控制,提高其法治化程度。

二、我国高等教育行政规划行为法治化的必要性

(一)依法行政的内在要求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理念的重要内容,在当今社会,控制政府权力,使行政权走上法治轨道是依法治国的基本精神。高等教育行政规划行为作为政府行政权行使的一种方式,应遵守依法行政的原则,受法律制约,对高等教育进行规划作为政府及其主管部门的一种行政管理方式被社会广泛认同,但法学界对其研究仍处于滞后状态。应当认识到,无论是强制性规划还是非强制性规划,事实上对行政相对人的利益都会产生影响,如果运用不当,则必会对相对人的权益造成侵害。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高等教育行政规划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造福民众,也可能成为侵害民众权利的利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行政规划在实践中已暴露一些问题,存在侵权现象。在法律层面缺乏对高等教育行政规划行为的法律规制,相应的救济途径处于一种缺失状态,为了保障教育相关主体的合法权益,防止行政权的滥用,提高行政效益,必须对高等教育行政规划进行法律控制和规范。

(二)政府职能转变的客观需求

政府角色的改变、职能的转换过程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从无为政府到全能国家,从行政机关作为不受制约的管理主体,到行政机关被置于立法、司法机关的监督、控制之下的现实状态,是政府职能理论的发展史。对高等教育进行规划是当今政府职能转变的进一步体现,而对于解决当前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样是政府职能所涵盖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人口众多但资源又严重短缺,自然资源如此,教育资源更是如此。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导致各地区发展失衡,而且也产生了各种社会问题。如何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功效,促进社会资源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各级政府必须面对的课题。而在我国,教育资源尤其是高等教育资源存在严重滞后性,规划高等教育资源已成为政府的重要职责。只有通过对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进行规划,才能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才能合理、充分利用本国教育资源。世界各国都寄希望于人才培养来增强综合国力,而人才培养需要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规划其未来发展方向是必然选择。

(三)解决现实问题的必然选择

1.理论上的不足。笔者通过中国法律法规规章司法解释全库①,根据法宝网上官方分类对高等教育领域的行政行为进行分析、整理,在860个高等教育领域具体行政行为中,涉及行政规划的就达到160多个。行政规划作为政府对高等教育规划管理的重要手段,凸显了高等教育行政规划的重要性、普遍性。但高等教育行政规划领域,无论是主体、内容还是程序方面,其法治化程度不高是现阶段体现的主要问题。首先,从规划的主体看,涉及国务院、教育部、卫生部、财政部、国家物价局、国家计划委员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等。从法律位阶看,有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法规性文件、部门规范性文件,其内容不仅涉及五年、十年各类高等教育人才数量、财政支出等宏观预期,而且有的还规划涉及到具体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相关内容,以及高校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规划等细微改革内容。内容错综复杂,主体任意性较大,效力等级也高低不一。其次,从各项规划的具体规定看,有的规划内容十分具体,如《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有:“到2000年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1%左右”,“到2010年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展,入学率接近15%”,“今后3—5年,将专业由200多种调整到100多种。继续推进‘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并建成200个文、理科基础性人才培养基地、100个各科类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和20个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基地,使之成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教学示范基地。”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用数字说明了“十五”规划所取得的成绩,又用具体数字描述了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有的又非常抽象,如《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在主要任务中提到“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均以倡导性语言提出改革内容:“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高校要把教学作为中心工作,加大教学投入,改善教学条件特别是实验实习条件。”“积极推进研究生选拔方式和培养机制改革,鼓励高校与科研院所通过合作培养、联合培养等有效形式培养研究生。”具体的内容从表面看具有可操作性以及目标的明确性,但由于我国尚未出台《行政程序法》,对于这些具体的内容,行政相对人容易对其科学性、可行性产生疑问,而对于抽象的内容来说,大多是建议性、倡导性的内容,它的贯彻落实需要高等教育相关主体的积极配合、响应,否则如一纸空文。在实践中,因地域的差异性导致实施方案的多样性,甚至会出现各地区相互矛盾的措施,这是否会影响到教育的统一性和公平性?这些都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规划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再者,从高等教育行政规划的程序和救济途径看,规划是对于未来的预测和构想,而未来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行政机关根据当前的信息及技术作出的规划,必然会随着目标、手段、时间、具体环境、条件等任一因素变化而变化,从而使规划的适用性出现问题。那么根据变化了的条件和基础,就需要对规划及时作出调整。从所搜集的材料看,不仅没有变更程序的规定,同时也忽视了这种现象出现的可能性。关于高等教育相关主体因信赖利益而造成的损害,亦缺乏相关的救济途径。

2.实践中的问题———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现实需要。对于1999年高校扩招行为的性质,从教育学角度看,它是一种教育政策,从法学角度看,它是一种行政规划,是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教育发展目标、规模、速度的一种决策。高等教育领域的这一行政规划行为的出台有当时明确的历史背景,并且满足了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为社会提供了高学历专业人才,刺激了经济的发展,拉动了内需,缓解了就业压力,调和了市场矛盾。但在短短几年里,我国高等教育基本完成了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在这发展过程中暴露了许多问题。据相关调查报告显示,高等教育随着普及率的提高,高校教学任务的急剧加重,使得原本已经紧缺的教育资源显得更加力不从心了,教育资源平摊给更多的受教育者,这样必然导致教学质量随之下降。同时,高校毕业生的突增,使得就业形势变得很严峻,就业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民生问题。再次,高等教育的花费成为许多学生家庭的重负。因此,面对当前高等教育质量、就业形势、教育公平、教育成本等诸多问题,我国高等教育行政规划的必然趋势是提高法治化程度。现阶段对于政府通过行政规划管理高等教育的行为,主要是高等教育学领域教育政策的研究对象———法学研究尚比较薄弱。但在法治政府、依法行政的法治大环境中,高等教育领域行政规划的法治化是当代社会的必然趋势,而高等教育行政规划的灵活性更凸显了法治原则的重要性。

三、高等教育行政规划行为法治化完善的思考

(一)法治理念的加强

法治不仅是一种制度模式,一种治国方略,而且是一种文化意识,法治具有工具性的价值,同时,它也是一种信仰,具有信仰性的意义。高等教育行政规划是国家行政机关为实现行政管理职能,作出重大决策的行为,是行政权力运用的过程和结果。法治理念的加强在现实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是高等教育行政规划走上法治轨道的先行者。法治理念包括两个最基本的原则:一是公民权利本位原则。保障公民权利是的主要目的,是法治追求的首要目标。具体到高等教育行政规划行为,就是要充分保障规划行为所涉及的相关主体的权利。无论是高等教育行政规划的具体制定过程,还是规划的具体内容,抑或是规划的救济途径都应深入渗透公民权利本位的思想,使广大人民群众深信,法治是保障自身权益的可靠武器。二是公权法定原则,即在一定情形下,公权应受法律制约,限制公权力也是法治理念的重要体现。高等教育行政规划权的行使必须由法律加以规制。尽管高等教育行政规划对行政法治提出了诸多挑战,如因规划的可变性导致法治安定性受到影响,因规划的前瞻性使法律优先原则和法律保留原则难以发挥应有作用,因规划的高度自由裁量性使法律控权机制难以有效实施,但从行政法的发展史来看,行政法治的发展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即随着社会需求的日益扩张,行政权不断试图突破现有的法治框架,但这种状态不可能持续很久,在一段时间后,又会被新的法律手段法治化,法治就是这样螺旋式的发展过程。高等教育行政规划行为同样遵循这样的规律。法治是高等教育行政规划行为发展的一种必然,在高等教育行政规划行为暂时游离于法治与非法治的状态时,对于法治理念的宣传是必要的。

(二)法治原则的运用

与其他行政行为一样,高等教育领域的行政规划行为法治化是当代行政法治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高等教育行政规划的灵活性更凸显了法治原则的重要性。“根据传统的法律保留原则,非约束性行政行为的制定并不必须有法律依据,但是,从行政计划在现实中发挥的实际作用而言,均不应该脱离法治原则的约束。”[2]360首先,高等教育行政规划主体须有组织法上的规制,任何规划的制定必须有组织法上的依据,符合一般授权性规定。其次,实体法上,因规划涉及的是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专业性、政策性强,只可对实质要件作规定,如德国行政法学将行政计划的实体规制限定在相对原则的范围内,并提出四个层面的理论,即计划的法律正当性、遵守前置的程序和计划、遵守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或者指导利益权衡的法律规定。[3]261因规划的特殊性,对于规划的具体内容不可详尽规制。但这种原则性规定是有必要的。最后,法治原则更具体地体现在规划程序中。合理的程序是高等教育行政规划制度形成的核心,程序法治化对这一行为充分发挥作用的意义也很大。

(三)法治程序的设计

高等教育行政规划大部分属于内容具体、具有约束力的非强制性规范。在现实中,这些规划内容是政府、高校及其主管部门的行为指南、理念指导,其规划产生的过程法治化是提高规划科学性的重要保障。只有规划程序走上法治轨道,才能使规划内容具有可操作性,有助于行政主体采取正确的手段积极实现行政目的。首先,高等教育行政规划是综合性的规划,要求其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相适应。这种要求使得高等教育行政规划必须建立在充分、可靠的信息收集基础上。公开收集信息,专家、学者对信息进行科学分析,听取利益集团的呼声,是作出科学合理规划的第一步。其次,可通过高等教育领域现有的一些预测技术来进行科学预测,通过预测,使规划成为人们分析客观规律得出的结果,并非仅仅是人们的主观臆断。明确这种预测是高等教育行政规划的步骤,有利于增强规划的可信度,有利于规划的贯彻落实,同时也是高等教育行政规划法治化的要求。然后通过规划内容的公开、异议及必要的听证程序,确定最后的高等教育规划。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应根据情势变更原则,适时调整、修改抑或废止规划,从而使高等教育规划行为符合法治程序的要求。(四)司法救济的健全无救济即无权利。“法院应当成为公民说理的最后地方”[4]。高等教育行政规划的司法救济应是完善该制度的重要内容。将其纳入行政诉讼的范围,使高等教育行政规划受到司法审查,这种做法符合法的本质目的,与依法行政的价值追求相吻合,有利于人权的保护。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对完善高等教育行政规划提出建议:

1.高等教育行政规划应纳入司法审查范围。高等教育行政规划行为作为一种特殊的行政行为,对其性质的认定应区别而论,不能一概而论。笔者通过分析,将高等教育行政规划行为分为强制性规划和非强制性规划,无论强制性或非强制性,但规划内容对行为相对人都具有一定约束力。行为受到约束在一定情形下,其权益必然受到影响,在自己合法权益受到规划行为及规划内容影响时,笔者认为权益受侵害者完全有权拿起法律武器进行维权。因此,高等教育行政规划应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

2.明确高等教育行政规划司法审查的对象。

(1)事实问题。在高等教育行政规划的诉讼案件中,笔者认为法院首先应当分清该案中的事实问题与法律问题。任何一个行政行为都是基于行政机关对某种行为事实的裁定之上,而事实问题的正确裁决需要专门的知识和经验,诸如高等教育领域的入学机会问题、大学成本问题、学生学习质量问题、财政救助以及教育发展模式等问题,这些是行政机关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特长。法院对于事实问题应充分尊重行政机关的判断,不能用法官的意见取代行政机关的裁决。但这存在两个例外:其一,某事实的存在是行政机关权力行使的条件;其二,行政机关将错误当成真实或者误解了行政决定基础的事实,与此相类似的情形是行政决定所赖以为基础的事实缺乏证据的支持或者证据在整体上不能合理地支持该事实。[5]

(2)组织及程序要求。高等教育行政规划纳入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对其组织和程序的要求是司法审查的主要对象。在法治化的进程中,笔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行政程序法将与世人见面,那时对于高等教育规划行为的司法审查将有法可依。当然在今天,对于审查对象仍可找到相关法律、法规。如依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十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当依照本条例第九条的规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确定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具体内容,并重点公开下列政府信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及相关政策。违背相关的公开程序,则信息会受到质疑,行政行为也会涉及程序违法的问题。在高等教育行政规划过程中同样会受到相关程序约束,如公开程序、听证程序等,而这些理应是司法审查的重点内容。

第5篇

1.1做好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前期准备工作做好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前期准备工作,这是最基础的,它主要表现在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料上,如生态环境、地理位置、气象和水文等;城市中社会和经济现状,如人口数量和国民生产总值等;分析和调查环境的现状,如空气、水、噪音方面的监测资料、固体垃圾的由来,还包括每年的累计数量,以及是如何治理这些污染状况的;分析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及对功能区域进行划分等。

1.2对空气污染进行综合整治规划关于空气污染的综合整治规划,说的是城市中空气的质量情况和它的趋势走向,利用功能区域对其进行划分,对于每一个区域的允许最大的排放量和减少量都要按照提前拟定好的环境目标来执行,这样就有了治理污染的方案。要想治理空气污染,就要对这个城市的能源结构和交通情况进行了解,以确定最主要的污染源,如在浓度高、范围广、危害大等方面的污染源,这样就可以在治理时有的放矢和对症下药。就目前来说,我国很多城市都存在空气污染,这都是因为运用落后的燃烧方式来燃煤以及汽车尾气所导致的,这里面二氧化硫和悬浮的颗粒是最主要的污染物,在此要进行规划,其长远目标就是对落后的燃煤方式进行改进来提高燃烧的效果,更多的使用无污染和少污染的能源,如气体燃料、型煤、太阳能和地热等,对区域来说,实行集体集中供热,使家家户户的烟囱消失的无影无踪,这样道路的硬化率自然就提高了,要想创建没有烟的控制区域,就要对污染源的治理进行强化,对污染控制技术进行提高。对工业的布局进行调整,可以依据空气的净化规律进行科学便利的对空气环境的容量进行利用;对污染源进行强化治理,对污染物降低其排放量;在污染中要想减少汽车尾气,就要运用技术和行政的手段来解决;对于所要种植的树木要选择抗污染性好的,这样才能提高城市中的绿化面积,从而达到植物净化污染的目的。

1.3对水污染进行综合整治规划谁污染综合整治规划说的是,要对水污染本身进行调查和分析,在这个基础上,按照相关环境容量计算出,在排放量上允许的最大量数,并确定最适合的方案进行治理。目前,我国的水质污染程度在不断的恶化,其中最主要的是七大水系,如长江、黄河、淮河和松花江等,而这些都在扩大,向它们排放的工业污染水高达数万吨;在生活污水方面,它约占年排放总量的24%,有机物是主要污染物。我国在水污染方面要依据它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对水污染进行综合整治规划,可以对落后的生产方式进行改革,要想清洁的生产,就要运用少的废物和没有废物的工艺来实现它,对污水的处理效果和资源化的利用都要提高,对污水减少排放量,对于污水处理设施要进行有效的修建,这样就加强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最终达到有效保护水资源的目的。

1.4对城市固体垃圾进行综合整治规划关于固体垃圾综合整治规划,是指依据环境的目标,对不同种类的固体垃圾的综合利用率和妥善处理的指标体系进行落实,并在最后制定最佳治理方案。就目前来说,我国的很多城市都在固体垃圾包围包围圈之内,现在不得不对固体垃圾问题进行解决,城市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城市固体是固体垃圾综合整治规划所以依据的,也是最主要的目的。

2结语

第6篇

关键词:绿色城市;园林;规划

Abstract: due to speed up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urban gardens can clear through the planning of urban landscape guiding ideology and development objective, scientific building green space system, uniform distribution of all kinds of green space. Make the local natur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can better outstanding.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economy.

Keywords:green city; Garden;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城市园林绿化规划的发展现状

⑴科学谋划,突出城市园林特色。“十一五”期间,中小城市都编制完成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严格实施,有的城市已编制完成到202O年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通过近些年的宣传引导,城市园林绿化的规划理念得到加强;大草坪的逐渐减少,乔木和灌木多起来,适生树种的发展较快,城市中心绿地增多,居住区绿地和单位庭院绿地增多,让环境绿化与自然条件结合的更加紧密。

⑵以创园为载体,营造城市生态环境。随着行政职能转变和对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化,各级政府都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营造城市良好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竞争力、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更以创建园林城市为载体,制定规划、明确责任、精心组织、全面动员、加大投入,从而有效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和景观面貌,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

⑶加大投入,依法保护创园成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精神,严格执行地方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办法和绿线制度,坚持以政府投资为主,社会资金为辅,积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多方筹措城市园林绿化资金,以满足快速增长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需求及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顺利进行。加大对绿地的监督检查工作力度,严格查处毁坏、侵占绿地的行为,依法保护创园成果,逐步形成了人人关心爱护园林绿化设施的良好风尚。

二目前主要问题的存在

⑴规划制度不完备。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不到位,绿线管制制度、绿色图章制度没有全面实施。部分地区没有没有完整地落实在各项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规划编制滞后,投入方向不明。如:无系统性长远性规划编制目标;规划经费严重短缺,只能小打小闹,影响规划水平。

⑵绿地结构不合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不到位,绿线管制制度、绿色图章制度没有全面实施。部分地区没有没有完整地落实在各项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规划编制滞后,投入方向不明。地未达到规定标准。绿地结构层次不丰富,植物景观单调,在色彩、季相上无多大变化,缺乏生机活力,难以体现其园林艺术风貌。不能实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

⑶重规划,轻建设。目前中小城市争先恐后邀请名校名家编制城建园林绿化规划,高水平设计、低水平建设、粗放型管理。缺技术,缺监管,三五年就修改,无长远规划,比例失调,达不到“三绿”指标;位置不当,解决不了人口密集地区的绿地需要;稳定性差,建好的绿地可能又改作他用。现有的公园、街头游园绿地布局不合理,难以满足商户和居民的需求。

⑷管理不规范。植物苗木没有定额标准,少数几个省市了地方规范外,部分的绿化规划、设计、建设、监理和养护工作缺少具体可参照的标准,给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例如:设计招标不规范,有的邀请招标,有的直接委托一家设计单位;甚至在局部利益和部门利益的驱动下,园林绿化建设在城市规划尚未定案或审批之前,边上报、边进行施工、边进行审批,绿化工程建设现状远离规划图纸。大规模的景观工程不断涌现,不切合实际的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建设,造成地方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⑸养护管理缺乏长效机制。绿化规划建设资金以地方财政为主,社会多渠道筹集资金渠道不畅,随着绿地面积的增加,管护(人员、防虫害)成本日益上升,养护资金匮乏,精细化管理不能长期有效开展。

三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发展的对策

⑴以实现城市园林绿化跨越发展实践。创建园林城市是全面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一个有效抓手,各级政府积极性很高。通过创建园林城市来统领整个城建工作,提升城市绿化建设管理水平。经过充分调研、排查摸底、各县市区自愿申报的基础上,制定了“十二五”期间创园计划,75%以上的中小城市和县城以达到省级园林城市为基础,25%以达到国家园林城市为标准。

⑵以人为本,科学规划。邀请高层专家对城市园林基础设施进行科学规划。根据城市发展现状,并结合城市现有的景观风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公共绿地的防灾避险功能,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高城市详细规划的覆盖率和规划设计水平。从而根据城市发展的功能需要,兼顾绿地、游园、广场等公共设施以500 m2的服务半径,规划到位,备足空间,避免因规划缺失,影响城市功能。并且规划部门要大力支持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工作,争取用2~3年时间,各中小县(市)完成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和修编工作。

⑶突出城市特色,优化规划设计。从生态园林城市出发,遵循生态设计原则,突出城市文化底蕴和内涵,优化规划设计,应布置大型生态绿化,科学地配置植物群落,维护生物多样性和防止污染。植物配置设计要大气,物种选择上要生态化、乡土化、景观化、功能化,使其不仅满足人们对景观艺术的要求。同时发挥其生态功能,总体布局要协调,四季景色变化相适宜,集中力量在城市主要路口、十字街头高速路口、城市出入路口和繁华街头,营造一批人文景观、精品工程。同时将园林规划设计与当地的生态旅游、农业观光旅游等结合起来,突出因地制宜、经济节约的原则。

⑷加强管理,实施绿色图章制度。以科学规划设计为先导,精细化建设是基础,绿色图章制度是保障。严格绿化工程建设程序,城市园林绿化工程项目要全部进入市政府采购招标,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确定施工单位。加大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工程在报建、招标投标、施工图审查、建设监理、质量监督、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备案全过程的监管力度。督促规范参建各方和相关人员的行为,确保园林绿化工程建设质量整体水平的提高。督促各地落实绿线管制和“绿色图章”制度。

⑸大抓公园建设,努力实现城市公园绿地多功能化。根据新出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要求大于或等于8m2/人,城市公园绿地布局合理、均衡分布,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要求至少达到7o%,城市公园数量基本满足市民需求,万人拥有综合公园指数要求达到0.06,城市园林绿地除最基本的生态功能之外。又是其他基础设施的绿色载体,还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美学等人文景观的载体。在充分考虑老百姓切身利益、考虑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科学的建设、管养,实现其功能的多样化和最大化,合理配置各种绿地类型,合理完备绿地系统功能,努力打造节约型园林、百年园林。

⑹加强新区(产业集聚区)园林绿化规划建设。按照“建设现代气息浓厚、建筑风格独特、产业支撑力强、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要求,围绕“产业发展、集聚人气、优化环境”3大重点,园林部门严把园林绿化设计审批关,凡是绿化指标达不到要求的,一律不得开工建设,同时加强监管:(1)做好绿化工程的规划设计,体现规划的科学性、生态性和可持续性;(2)把好绿化建设工程质量关,确保工程质量,打造精品工程;(3)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园林设计、施工人员和园艺工人,解决园艺人才短缺的问题。创造出一批符合时代要求的生态园林精品,真正形成“城在林中,人在绿中”的良好生态环境。

⑺加强园林精细化管理。打破传统的养护模式,实行建、管、养并重,保证养护质量;对小区绿地、单位绿地和小块街头绿地,通过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由城区、街办、物业管理公司和单位搞好管理。对绿化公司、门前“三包”单位要严格管理,严格考核,规范养护行为。抓好绿化养护队伍建设,加强技能培训,提高业务素质,真正培养出一批我们自己的专业化园艺管理队伍。

⑻加强法制建设,提高创园意识。加强园林绿化法制建设,完善城市园林管理条例、城市园林管理办法,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惩侵占绿地、乱砍滥伐等破坏绿地的行为,提高全民的绿化意识和创园意识,争取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培养全社会爱护共同生存环境的自觉意识,树立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全社会自觉爱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第7篇

关键词:城市居住小区;小区环境;园路规划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居住小区受空间、面积等的限制,通常不适宜修建大的园林建筑,大多数小区绿化环境是平面绿地或地势起伏较小的绿化。因此,小区园路规划就在小区的环境绿化中变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以组织交通、集散人群,还能有装饰、导游等功能。在进行园路旁植物的选择时,除了考虑生态功能,还要考虑到满足不同居住人群休闲、娱乐、观赏等的需要。从专业角度来说:居住小区如果面积较小或者是较为规则的建筑时,其园路通常设计成几何路线;如果居住小区的面积较大或者是低层复式的建筑时,则园路多设计成自然曲线,自然园路在规划时需要融进现人性化代设计理念,自然流畅、迂回曲折,同时还要有交通和观赏的双重功能,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将小区的园林艺术品位提高。在园林小品和植物配置上自然多变,不拘一格,让人们在小区园路漫步时,沿路观赏一副连续的动态景观画卷,赏心悦目、步移景异。

一、小区园路需综合考虑功能、流量、空间分隔要求

在进行城市居小区园路的规划时,需综合考虑其功能、流量、空间分隔等要求,做到布局合理、因地制宜。在形式上可以分为主路、次路、小路,主路是宽在3-5m,路面质地为水泥、方砖、柏油、大理石等。平直的主路以规则式配置为主,乔木类多选树干通直、枝叶浓密、冠型整齐、分枝点高、物候期长、抗污强的白蜡、银杏、法桐、黄金槐、馒头柳、少球悬铃木等。灌木类多选叶色艳、枝叶丰满、无刺无味、耐修剪或有特殊香味、花期长的女贞、水蜡球、黄杨、丁香花等。为在一条主路突出一路一景,在配置树种时,尽量做到乔木与灌木的搭配,与园路功能及周围建筑风格、墙体颜色、形式等融合统一。如选丁香和银杏组合,可形成春开花、夏遮荫、秋变色的美景。

二、自然园路旁

在路边多以乔灌木自然散植或丛群植,形成一种更自然、稳定的复层植物群落。自然界中的大多数植物叶子虽为绿,但微观上有色调深浅、明暗的差别,并随季节变化而变。如柳树,初发芽叶为黄绿,渐变淡绿,夏秋则浓绿,深秋淡黄并渐落,最后只是剩下枝条,次年重复此季相变化。又比说,紫叶李叶紫红,美国红枫叶红,银杏和乌桕叶入秋为金红。五角枫、鸡爪槭叶夏为绿,秋为红。这些彩叶树色彩艳丽,是小区植物配置的主角,或作主景,或配置在透视线焦点衬托小区色彩变化或形成浓浓秋色。但实际中要特别强调,对比以色差大为宜。如油松与银杏相配、美国红枫与桧柏球相配、沙地柏与红瑞木相配、这些组合无论从形体、质感,还是色调上都有较好的对比效果。因此在较长的自然式园路旁,如果只选用一个树种,势必会给人一种机械、呆板的感觉,同时也和自然缩放、圆弧曲线、高低起伏的园路格格不入。为了形成丰富多彩的路景,可选用多树种组合配置,但要切记主次分明,以防杂乱,喧宾夺主。如在青翠欲滴的塔柏路边,点缀几棵紫叶李或合欢,再配以石块和不同造型的地被酢浆草、鸢尾、福禄考等,会使自然的园路顿然生色。

三、次路规划

次路是小区各功能分区的道路,设计宽度要比主路窄,一般为 2—3M,路面质地以方砖、青石板、碎拼为主。小路则是供居民漫步游赏之用,一般设计宽度仅有 1—2M,时常路边会设置花架、石桌、坐凳、健身平台等小的园林构筑物,路面质地更加灵活多样,可以是河卵石、石英石、自然石,也可以是植草砖。除在花架下栽植紫藤、爬山虎、金银木,在石桌、坐凳旁点植国槐、五角枫等遮荫树种外,有时只需在观赏面( 既路的一侧) 种植乔灌木,就可以达到遮荫与观赏的目的。所以,在面积较小的楼隅间绿化,园路设计要简洁大方、植物配置也不宜过多,只是在路口或转弯处选用 1—2 株树姿优美的孤赏树,配置女贞、小檗、沙地柏等低矮的彩色条纹图案,利用大树与低矮灌木或草地的高差对比,来衬托草坪主景的开阔性,创造简洁明快、清晰自然的草坪景观。

四、别墅区园路规划

在较大面积的别墅区中做绿化,园路则要有一定的长度、曲度、坡度以及整个地势的高低起伏,要善于运用各种植物配置手法,巧妙的进行小区内山丘、溪涧、堆石等各个微地形的处理,注重乔木、灌木、地被、草地各园林要素的合理配置,形成三五成群、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大自然景观,表现小区环境的纵深效果,扩大和激发人的空间想象力。由于别墅区中的绿化空间很大以及单元居所之间具有私密性的特点,因此大片的树丛就得到了频频的应用。结构紧密的树丛,除具观赏性以外,更多的是强调了它的隔离、障景之功能。隔离带可分为整齐的纯树种篱笆和多树种的复层树丛,可根据不同园路的空间划分因地制宜、灵活应用。篱笆植材较为宽泛,从草本花卉到灌木,再到不同高度树丛,或将园路与草坪隔离,减少草坪玩耍的人与行人相互之间的干扰,或者是完全遮挡视线,将彼此建筑之间分隔成相对独立的私密空间,营造“闻其声而不见其人”的自由而惬意氛围,欲露先藏,引人入胜。

对于草坪上的花丛、孤赏树、花坛、主景树丛及建筑物等,需有背景树丛衬托。如用开花树或彩叶树作孤赏树,用高大树群作背景,红枫以松柏作背景,在翠柏掩映下让红枫更红。可借园林建筑为背景,体量小的建筑又可借大乔木作背景,只要配置合理也可以有好效果。在进行背景树的选择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树种宜单纯,如树种不同,则高度、冠型、风格要基本相同;树型宜紧密,植后可成完整绿面,以便于更好的衬托前景;尽量选择分枝点低,树干高大,树冠浓密或长绿,开花不明显的大乔木。

五、园路边缘植物处理,

园路边缘植物处理也是小区植物配置重点。既是草坪边界,又可作装饰,增加小区景观空间感。边缘植物多色彩艳丽、质感细腻、株形矮小的草本或灌木,如黄杨、景天、串红、女贞、水蜡、矮牵牛等。配置时需要做到曲折有致、疏密相间、高低断续、色彩各异,尽量不要整齐的围在草坪周围,否则让人感觉呆板、机械。

六、结论

在小区园路规划之初,我们需要从小区及其周围的环境、风格、功能、审美等要素出发,确定园林及周围园林要素的位置、大小、质地及植物结构层次、色彩、季相等,突出人与自然、植物群落间的平衡,提高小区环境艺术品味。

参考文献:

[1] 马琳.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一般性原则探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5).

[2] 朱玉彦.谈如何搞好城市居住小区的园林规划[J].民营科技.2011(02).

[3] 邵华,宋庆治.浅析景观设计对居住环境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3).

第8篇

关键词:基于生态恢复;高速公路;景观;绿化设计

高速公路是人们日常生活出行的基础设施,大力兴建高速公路,极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缩小了人与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距离。高速公路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改善了高速公路沿线居民的生活条件,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1]。在以前的高速公路建设中,通常对高速公路本身的基本属性要求较高,保证高速公路可良好地完成自身的基础保障功能,大都未考虑高速公路的景观绿化效应、环保效应等,导致在修建高速公路时,只重视高速公路带来的经济效应,忽略了环境保护。想要实现高速公路的绿色环保发展,应重视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的景观设计,高速公路景观绿化设计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如当地公路的地貌特点、气候条件、土壤酸碱度、湿度等[2]。还要关注植物本身的特点、水土环境等。

1高速公路景观绿化设计的必要性

公路是国家的经济动脉,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已达到了非常繁荣的阶段,目前,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位列世界第三。修建高速公路,无可避免会破坏公路周围的环境,损害当地的植被,破坏当地的生态景观环境[3]。目前,高速公路对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所以,加强高速公路景观绿化设计非常必要。绿色植物可恢复自然、改善环境,所以,应该重视高速公路的景观绿化设计,将高速公路景观绿化设计纳入高速公路的建设计划中。同时,高速公路景观绿化设计可有效改善交通环境,为高速行驶的车辆提供保障;高速公路的景观绿化设计可美化高速公路路容,让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汽车驾驶员感到舒适,提升道路安全性。高速公路的景观绿化设计是由高速公路的主体结构,以及公路附近建筑物、附属设施及周围的自然环境相互结合形成的。因此,高速公路景观绿化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设计,与环境科学、自然地理、建筑设计息息相关,不仅要保证公路附近的植物适应高速公路的水土条件,还要保证其舒适性。高速公路的景观绿化设计应结合当地植物的生长环境、条件设计合适的方案。选用适合当地的植被,完美融合绿化景观和周围的环境,消除司机在驾驶过程中产生的视觉疲劳,促进高速公路周围的生态环境发展[4]。

2高速公路景观绿化设计理念

2.1设计原则

在进行高速公路景观绿化设计前,需要实际勘察高速公路包含的区域及公路的正常交通量,并记录相关数据,最大程度结合周围环境,避免高速公路景观绿化设计对周围的环境造成大的破坏。高速公路景观绿化设计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保证绿化设计景观的实用性,同时,遵循易管理、易养护的原则。在设计时,可借助园林景观设计的一些方法进行整体设计,调整景观效果差的地方,保证高速公路景观绿化设计的整体美观性。根据高速公路的布局进行整体规划,尽量节省资源,根据气候条件选择最合适的植被,节省绿化景观成本[5]。

2.2设计理念

高速公路景观绿化设计要充分融合周围的自然环境,充分体现地方特色,最大程度减少环境破坏,在施工中,遵循利用资源又保护资源的施工方式。高速公路景观绿化会不断生长,在景观绿化设计时,应考虑景观生长的规律,避免因绿化景观生长影响甚至破坏整体的景观规划。高速公路不同地段的景观规划有不同的功能,因此,在绿化景观布局时,要让各个地段的景观绿化设计满足其各自的使用功能;高速公路景观绿化种类非常多,因为高速公路景观绿化设计要考虑季节变化,体现独特的特色。高速公路的植被种植密度对道路行车的行驶安全有非常大的影响,在设计时,要考虑种植密度[6]。同时设计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将当地的历史文化特征融入景观绿化设计中,使高速公路景观绿化设计充分体现出当地的人文特色。

3高速公路景观绿化设计规划

3.1高速公路边坡景观绿化设计

高速公路的边坡是指高速公路路基两边的坡面,主要分为填土、路堤和路堑等。高速公路边坡景观绿化应从以下方面出发。重视景观绿化设计的功能。高速公路边坡景观绿化的主要功能是保护高速公路边坡。不管是运用植物护坡,还是立体植被护坡或蔓生植物及其他的护坡方式,选用植物时,应符合边坡保护的功能条件,突出景观绿化的作用及对绿化模式的影响,同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区位,高速公路边坡景观绿化常采用丛生种植方式和林道系统的方式,分层种植乔木、灌木、花草,搭建出错落有致的植物群落。保护高速公路边坡绿化,可将边坡分成上坡护和下坡护2个区域,根据种植所需要的不同条件及不同的边坡形式种植不同的植被,坡面种植藤蔓攀援植物时,应使用垂直绿化、喷播、种植植被带的方式[7]。没有植被坡面的情况下,可采用虚拟广场的方式压实坡面。高速公路的边坡景观绿化设计作为高速公路景观绿化设计的主体,不仅要保证达到景观绿化的效果,也应保证道路边坡的土壤不会在大雨时被冲走,在选取种植植被时,应尽量选取植物根系发达、适应性强的护坡植物。种植乔木类品种,植物种植要远离路肩,防止影响高速公路正常养护。

3.2中间隔离带景观绿化设计

高速公路中间隔离绿化的主要功能是消除高速公路行驶车辆驾驶员的视觉疲劳,防止驾驶司机长时间驾驶产生幻觉,导致交通事故。在高速公路中间隔离带种植的植物以灌木、常绿的乔木为主,高速公路中间隔离带的宽度大都在2m以内,为了满足防眩晕的要求,种植乔木要求在1.5m。因为隔离带的特殊性,在隔离带景观绿化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各种情况,如应结合植物的生长周期,及时修剪以保障行车安全。在难以护理的区域,应选取不易分支、植被结构长势不会随着时间而大幅度改变等。同时,应注意高速公路中间隔离带的小区域有土壤稀薄的特点,在旱季时,应注意水肥管理。

3.3互通式立交区域的景观绿化设计

互通式的立交区域的景观绿化,是高速公路景观绿化的重要区域,因为互通式立交区域的特殊性,行驶车辆在到达互通式立交区域后会减速行驶,人们会观看到更多的绿化、景观面积,所以,在进行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区域的景观绿化设计时,需要注重立体的层次感,明显体现季节的变化性,防止景观单调。在互通式立交区域的进出口位置的绿化设计,除了运用灌木勾勒出图案外,还可在大片空地处通过自然造景的方式种植乔灌花草,形成独特的绿化景观。互通式立交区域的分流路口不可种植较高的乔木,可选择种植较高的灌木,在互通式立交区域的匝道外侧地段,可种植一些较高的植物,引导高速公路的行车路线。注意种植的植物要种类丰富,体现季节变化。

3.4高速公路中服务区的景观绿化设计

高速公路中有服务区,服务区不仅可满足车辆的加油及食宿要求,缓解司机在高速公路长时间驾驶的疲劳感。在进行高速公路服务区的景观绿化设计时,应以园林景观的设计方法为主,根据服务区修建的整体建筑结构为主体进行设计。可设计小型花坛、植物造景等方式,让服务区体现各式各样的风格,服务区的绿化植物可选择多种品种、多种不同的色彩,满足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服务区对植物的管理、浇水、施肥都较方便,土壤条件也比较良好,是人们开车疲劳后休闲、观赏的良好场所。

3.5运用各种新技术

在进行高速公路景观绿化设计时,应该遵循保护环境、保护植被的目的,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管理,采用新型的微型喷播技术和节水灌溉技术等新技术,提高高速公路景观绿化设计的效率,提高绿化植被的成活率。

4结语

高速公路的景观绿化设计和建设需要漫长的过程,没有固定模式,不同区域路段的景观绿化设计要结合当地的地理条件、人文特点等因素。高速公路的景观绿化设计还可体现城市的经济发展及精神面貌,所以,必须重视景观绿化设计,遵循融合自然,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的态度,保证景观绿化设计的效果,同时,不会破坏自然环境。在进行景观绿化设计时,将点、线、面相互结合成一个整体,保证植物原本的生长规律,使植物顺利生长,全方位提高高速公路的绿化效果及行驶的舒适感。

参考文献

[1]刘青.基于生态恢复的高速公路景观绿化设计探究[J].风景名胜,2019(11):23-24.

[2]麻国涛.高速公路景观生态绿化设计浅析[J].建材发展导向,2019(010):121.

[3]韩璐.高速公路生态绿化恢复设计———以西安到汉中高速公路绿化设计为例[J].建材与装饰,2020(02):284-285.

[4]应红涛.曲靖市东绕城高速公路沿线山体景观修复治理探讨[J].四川林勘设计,2020(001):86-90.

[5]马婧,杨东.公路建设景观恢复设计与实践———以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为例[J].工程与建设,2019(006):884-886.

[6]周晋焘.高速公路绿化生态恢复与绿化养护综合研究[J].四川水泥,2020(0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