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业产业化经济

农业产业化经济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26 16:14:5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业产业化经济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农业产业化经济

第1篇

新的生产方式立足于绿色、高效、特色的生态农业。农产品的生产以优质、精品为依托。县域经济的发展还需要走一条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不能忽视对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循环再利用。对有助于改良区域生态环境的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应给予更多的鼓励与支持。使得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县域经济的良好发展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二、农业产业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了农业市场化进程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得小农经济和市场化之间的矛盾得到了调和化解。保障了农民农业生产经营中的主人翁地位。但是农户一直以来分散经营的方式,无法对市场上农产品的价格准确判断,再加应变能力较差,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传统的生产方式与市场经济体制间突显出“小农户”和“大市场”无法融合的矛盾。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以龙头企业为主,能够有效地与国内外市场建立联系,及时为农业生产反馈市场信息,更有助于产品参与市场竞争。同时还能为农户的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的服务,有助于农产品品种改良,丰富产品种类,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力倡导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越性和科学性,为县域地区农产品搭建一条通向市场的桥梁。

(二)农业产业化推动了县域经济规模效益的实现市场经济本质上还是追求经济效益,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县域地区经济相对发展缓慢,与当地追求规模经济效益的困境不无关系。规模经济效益的实现首先是资金、技术、劳动力的大规模的投入。而招商引资能够使得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得到有效的改善。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发挥主导产业发挥领头带动作用,鼓励和支持农业大型龙头企业的建立,吸引先进技术和外资的投入。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追求规模经济的良好效应。

(三)农业产业化推动了县域经济资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农业资源丰富的县域地区农业产业的主导地位无可取代,充分利用农业资源的优势也是县域经济发展中最可行的发展战略,也是县域经济增长快速有效的最现实的战略选择。县域地区的资源优势主要体现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最终目的是国民经济唤醒区域经济的重新分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创新选择也应立足当地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特色的资源产业。才能使得县域经济的发展在国民经济的快速腾飞中如虎添翼。

第2篇

一、强化龙头企业与科技的结合

科学技术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的第一生产力。龙头企业应依靠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科技产业,并着力使之融为一体。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作为创造和传播知识的殿堂,与产业相结合,可以为企业提供知识资源和人才资源。与企业联合、从事研究开发工作也是世界一流科研教育机构的重要业务内容之一。

经过10多年的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研究院所、高等学校走过从80年代的为企业提供服务、提供技术而适当得到回报开始,继而从事产品经营,到最后开发自己的产品、直接创办科技产业的历程。这可以说是中国的一大创举,尤其是目前的一些知识密集、高技术产业已引导行业进步的潮流。农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虽无方正、联想这样的大企业、高技术企业,但依然也有众多的科技产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产业之所以得以存在和发展,主要有三个因素:一是技术上有优势,掩盖了市场能力的不足;二是产品具有高知识含量,竞争对象相对较少;三是长期的知识积累和人才积累,实际也是国家科研投资的后续效应。但长期下去,就会出现很多问题。一是资金投入不足,难以形成规模生产;二是不能真正形成产业化。于是就会出现既不象企业,又不象研究机构的局面。因此,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科技产业应面向龙头企业,并着力使之融为一体。

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要以农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作为技术依托,努力建成集农业科技生产经营于一体、资金雄厚、技术先进、营销灵活的现代农业科技企业;依靠科技进步,高起点、高水平地发展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依靠科技力量,内延外引开发新产品,提高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实力;依靠科学管理和科技素质的提高,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二、强化产业化生产与市场的结合

产业化生产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生产商品率高、附加值高的农产品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就是生产必须面向市场,进入市场,因此一方面要深改革,打破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建立平等竞争的多元流通主体,加强对农民和农民联合体(专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培育和扶植。另一方面要建立与生产布局相适应的初级农产品市场网络,并通过初级网络的开拓连接国内外市场。再一方面就是要加强市场预测,逐步建立市场信息网络,指导农民有序生产。

三、强化社会化服务与信息的结合

全方位系列化、综合化服务体系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保证。农业产业化使农业由原来传统的单纯的生产扩展到加工、销售、贸易等领域,交叉增加,综合性强,要求社会化服务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以保证农业产业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实践来看,比较有效的社会化服务方式是强化市场信息服务和信息咨询服务,为农民提供市场变化信息,帮助农民掌握市场、了解市场,提高农民驾驭市场的能力,减小市场波动对农户的影响,保护农业生产和农民利益。其次,要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信息纽带作用,总结农村专业协会等成功经验,调整充实、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把信息社会化服务纳入农业产业化体系。

四、强化产业结构与创新的结合

知识经济条件下,高技术产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成为产业结构的主体。农业产业化也应适应这一变化。从农业经济整体看,要优化乡镇企业与农业的结合。要改变目前乡镇企业与农业脱节的状况,加大农业关联产业群的培育和建设,加强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连续,为提高农业产品竞争力及附加值而服务。这也是改变乡镇企业低水平重复、产品积压、效益低下的有效出路之一。农业内部在保证完成粮食生产任务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多样、优质的非粮食作物和工业原料的生产,从中选择和培育有资源优势、规模基础和市场前景的主导产业,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五、强化产业化经营与人才的结合版权所有

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供销社和基地作为龙头,通过“公司+农户”、“基地+农户”的联合,形成贸工一体化,进而发展为贸工农、经科教一体化的产业链,逐步形成农业企业群。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上,发展现代化的农业综合经营,使农业技术经济合作的经营部门、产品、生产环节互补,使产业间、主体间互促互利,形成新的农业产业链。

然而,在农业产业化中,龙头企业最缺乏的是技术和专业人才,科技企业中最缺乏的是市场开拓和管理人才,二者的结合使得农业产业化在人才的培训上必须要有大的突破。通过在职教育和岗位培训,培养一批有深厚知识基础和掌握农业先进技术的科学家、跨世纪农业科技研究人员以及一大批精通业务的科研推广、开发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还要培养善于宏观决策的政府科技领导干部及有远见、善管理、懂经营的专业管理人员;此外,要着重抓好农村普及九年制的义务教育,建立健全农村技术培训体系,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教育,为切实推进农业产业化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六、强化产业化建设与开放的结合

实施外向牵动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一体化的要求。通过扩大对外开放,一方面可以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引进人才,为龙头企业的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注入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还能发展外向型经济,推广农副产品的交换空间,参与国内国际大循环,增加出口创汇。

第3篇

1.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弱 企业数量不少,但影响力大的依然很少,且企业带动力不强。主要原因:一是龙头企业融资难。由于一些金融企业在贷款中设立的门槛较高,导致融资难,影响企业发展。二是部分龙头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产品竞争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在国内外叫得响的知名品牌很少。三是这些企业大部分是通过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改制发展而来,生产经营方式落后,管理水平较低,市场开拓能力差。四是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连接不紧密。目前,多数龙头企业与农户未能真正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关系,某种程度上说,削弱了企业与农户双方的积极性。

1.2主导农产品特色不突出,优势不明显 主导产业特色不突出,大众产品规模优势不强,趋同现象严重。突破口的选择与定位做得不够科学,拳头产品没有迅速形成规模化。

1.3经济合作组织不完善,服务范围不广 当前,经济合作组织仍处于初级阶段,规模小、组织化程度偏低、运作不规范等问题使其很难在企业和农户之间很好地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一是组织化程度不高,管理不够规范。主要是协会在组织管理、市场营销、文化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不够,导致了协会运作不规范,作用发挥不够,协会在农户当中缺乏公信力,在推动企业和农户之间建立合作方面影响乏力,只能在推广良种、新技术方面发挥有限的作用。二是与农户的利益连结不够紧密。少数合作组织管理松散,与农民的利益连接方式只是承诺式,没有建立有效的分配机制,社员很少享受盈余返还。有些服务组织形式停留在信息、技术咨询上,服务水平不高,与群众的要求有一定差距。三是规模小,带动力不强。

1.4土地流转规模小,程序不规范 由于没有规范的土地流转机制,小面积、小规模的流转,特别是农户之间的转包、租赁基本采用口头协议的方式,私下进行自发性流转,没有遵循一定的程序和履行必要的手续,使得土地流转规模小,范围窄且分散,远远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求。

1.5投入不足,融资能力不强 一是市、县两级财政、信贷投资有限。市、县投入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远远满足不了产业发展形势的需要。由于农业企业融资门槛高且条件近乎苛刻,农业企业尤其是小企业和小农户融资特别困难。二是资产重组扩展能力弱,直接融资能力不强。企业相互间资产重组或兼并不够活跃,大量闲置资产没有盘活。三是招商引资力度不够。龙头企业基本是土生土长的,引进的企业规模小以及技术设备落后,产品深加工程度低。多元化投资主体尚未形成,严重制约投融资的优化配置。四是在产业经营环节中,农民的弱势地位没有改变。农业生产大多以户为单位分散经营状态,在订单农业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中,面对市场风险时,农户仍处于弱势地位。

2.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2.1加大扶持力度,培育龙头企业 首先,要积极推进龙头企业整合,通过现有的资源,优化结构,扩大规模,快速实现资本集聚和扩张,形成若干技术装备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国家级大型骨干龙头企业。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按照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统一管理、贴牌生产的路子兼并同类中小企业,组建企业集团,壮大经济实力,积极争创省级乃至国家级龙头企业。其次,要帮助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选择一批规模较大、市场前景看好的企业,在税收金融招商引资技术与管理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将这些企业扶大扶强,争取尽快创造出更多的国内乃至国际上知名的品牌龙头企业,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在具体操作上,政府要注重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加强银企对接。整合方方面面的资金捆绑使用,集中投入重点龙头企业,扶优扶强。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农业资源优势,引进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要引导和帮助龙头企业与省内外大型龙头企业进行对接,联合开发靠大靠强,壮大自身。

2.2建立利益连结机制,密切企业与农户的关系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企业与农民追求的都是利益最大化,面对市场风险时,难免存在逃避责任的现象。为此,政府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风险保障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一方面倡导企业树立与农民共兴衰的经营思想,通过风险资金、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股份制经营、牵头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形式,与农民建立利益共沾、风险共担的长期合作关系;另一方面,要教育企业和农民树立诚信观念,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丢失长期共同发展的机会。

2.3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围绕农业产业,要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创办一批专业合作社。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与养殖农户结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让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对接,完善“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提高农民市场化、组织化程度,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

第4篇

一、政治经济学分析

农业产业化的目的实际上是使农业和其它产业部门获得同样的利润率,换句话说,农业产业化过程也就是利润率在各部门平均化的过程。利润率的平均化是通过竞争使资本在不同部门的流动来实现的,资本总是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流向利润率高的部门。农业生产周期长,改进技术难度大,降低生产成本的潜力小,而且受自然风险制约,致使加工流通业的附加值要比农业高。农业的比较效益低,生产要素便会从农业部门流出,农业部门存在着大量的劳动力和土地,但缺乏资金,土地不能移动,流出的只能是劳动力。在农村劳动力外流的情况下,农业会逐步走向规模经营,而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关键是资金的投入和积累,发展农业的资金从何而来?事实表明,除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和补贴外,大多数农业产业化组织的“龙头”会通过非市场安排向农业投资,如:向农户提供种子、饲料、技术和资金等。“龙头”一般属加工流通业,资本为何会从加工流通业流入比较效益低的农业呢?假设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的价值为I(CI+MI+V1),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后增加的价值为II(C2+M2+V2),如果市场价格等于产品价值,则加工后农产品的市场价格P=(C1+C2)+(M1+M2)+(V1+V2),因为我国农村劳动力丰富,农业相对加工业来讲,资本有机构成更低,C1/M1V2。即在投入等量资本的条件下,农业的利润率要比加工业的利润率高,这也正是加工流通业要介入农业的原因。如果农业和加工业分离,在“小生产,大市场”条件下,农产品价值不能充分实现,农产品的价格为P1=(CI+MI+V1-Vl),有Vl的价值被流失;如果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品价值便得以实现,被流失的Vl可以在产业化组织内部分配。并且实际情况是,Vl属V1的一部分,由农业部门创造出来,但农业部门只能获得Vl的小部分,大部分由加工流通业获得。这是因为1.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谈判能力弱;2.信息不对称,农民不能了解有关信息。只要Vl>V2,加工流通业对农业的投入就会加大,随着农业投入增大,资产专用性会增强,农民的谈判地位也随着提高,加上国家对农业的保护政策,这种不均衡的分配机制会逐步走向均衡化。分配不平衡是组织不稳定的一个关键因素,从分配不平衡到平衡也是组织从不稳定到稳定、从松散到紧密联系的过程。如果说资本有不断流向农业的冲动和农民想获得平均利润的要求是产业化组织得以创新和发展的原动力,那么,均衡分配机制的形成便是产业化组织走向稳固和紧密联系的内在动力。

二、产业经济学分析

从发达国家产业化组织演变规律来看,农业产业化以垂直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作为自己的发展趋势,这是由产业化主体追求自身利益的动机决定的。

农产品的市场结构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类型,即有许多生产无差异产品的农户,他们都是价格的接受者,而把农产品作为生产要素的企业则数量有限,当某一地区只有一家加工企业时,则为买方垄断市场。由此可见,产业化初期,农产品供求双方行为主体处于非对称的市场结构中,这种市场结构对处于完全竞争一方的农户极为不利。下面我们以面临线性要素供给曲线的买方垄断为例来分析。

设反供给曲线形式为:P=A+BQ,A,B为常数,Q为要素供给量,P为要素价格。所以总成本函数C=PQ=AQ+BQ2,增加一单位投入的边际成本MC=dC/dQ=A+2BQ。

在图中,由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位置来确定要素使用量,然后再确定该点的要素价格。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垄断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此时要素使用量为Q1,所提供的要素的价格为P1’,P1-Pl’为厂商的单位垄断利润。相对于完全竞争市场而言(均衡要素使用量为Q2,均衡价格为P0),使用的要素太少了,要素价格太低,要素市场运行效率低下。

因为农户不满垄断厂商制定的垄断价格,他们会千方百计的寻找维护自身利益的途径。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般有三种:1.农户通过横向联合的形式组成合作社,提高农户的集体谈判能力,改善非对称的市场结构,在这个过程把价格从P1’提到均衡价格水平P0;2.政府通过对农户补贴,从而移动MR曲线的位置来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和质量;3.农户为加工企业所兼并,参加到加工企业的后向一体化中。上述方法解决问题的结果是:1.农户自身组织起来形成横向联合体,此时农产品市场将为双头垄断的情形;2.农户加入到加工企业,与其形成“风险共担,利润均享”的一体化企业。为了说明上述结果,我们假设农户联合形成垄断性组织A,垄断性加工企业B使用A的产品作为要素投入,假设A、B生产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不变边际成本分别为c和k,因为B是在A给定价格的条件下实现利润最大化,所以厂商B的边际成本MCb=Pa+k,而A以中间产品作为B的引致需求来实现利润最大化。厂商B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为:

MRb=MCb=Pa+k (1)

A的利润函数为:IIa=PaQ-cQ (2)

由(1)、(2)两式可得:Ila=MRb-(c+k)Q (3)

对(3)式微分得A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dIIa/dQ=d(MRb)/dQ-c-k=0,即:MRa=c+k

(4)上述解析式可由图2来说明。

由MRa=c+k决定A提供中间产品的数量Q1,由Pa=MRb-k来决定A提品的价格Pa。垄断组织A获得的利润为(Pa-H)Q1,也就是图中四边形PaCEH的面积;此时厂商B得到的最终产品的价格为P1,利润等于(P1-Pa-k)Ql,即图中四边形P1ABP0的面积。如果实行纵向一体化,一体化企业可以把市场进行的交换内部化,消除双重边际。产量由MRb=c+k决定,此时产量为Q2,价格为P2,利润是四边形P2FGI的面积。我们可以发现,实行一体化后最终产品产量由Q1增至Q2,价格由P1降至P2,而且一体化企业所获得的利润比双边垄断时A与B获得的利润之和还要大。因此,在利润的刺激下,A与B有一体化的倾向。

三、制度经济学分析

科斯在《厂商的性质》一文中指出,市场和企业都是组织资源配置的两种制度安排,市场交易存在广泛的交易成本,包括交易双方提出要求、讨价商谈、接受合同、交货检验等有关活动的成本。企业配置资源交易成本低、效率高,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组织成本会增加。采取市场还是企业来配置资源就取决于组织费用和所节约的交易费用的比较。该理论从交易费用角度描述了市场经济中产业组织有序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动因:在市场竞争中,人们为了获得更多利益,不断探索有利于节约交易,组织费用的新的产业组织结构和交易方式,来不断调整企业内、企业间的相互关系。随科斯之后,威廉姆斯探讨了交易成本的决定因素。他认为,交易成本是由交易要素和人的要素所综合决定的。交易要素包括: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潜在竞争对手的数量;而人的要素主要是指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影响农业产业化组织内部交易费用的因素主要有:交易量,物质资本所有者的利益份额和市场的不确定性。其中交易量决定于市场交易的次数和每次交易的数量与价格;物质资本所有者的利益份额则取决于三个因素:1.资产的专用程度,形成组织的成员拥有的资产的专用程度越高,其获得的利润也越多;2.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相对稀缺程度;3.双方在订立契约时拥有日信息量与谈判能力。

单个农户购销批量小,交易次数多,每次购销都要支付一个交易过程的所有费用。分散的农户搜集、处理和传播信息能力差,财产基础薄弱。没有能力对付各种机会主义行为和市场风险。这些都使农户的交易成本上升。当农户组织起来形成中介组织,单个交易就变成了集团交易。中介组织由于在传递信息、购销服务、监督市场公平交易和协调利益关系主体等方面有优势,可节约农户的交易成本,使农户能分享节约交易带来的经济收益。当农业经营以企业形式进行,企业与农户的外部交易关系转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关系时,交易成本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降低。但这时组织内部的管理成本增大,农户自身的经营冲动与企业的统一管理也会出现冲突。当一体化所节约的交易成本等于组织成本时,组织便会保持原有的形式和规模。

第5篇

[关键词]农业合作 产业化 经营

入世后,我国面临的机遇便日益增多,同时面临的挑战也更多了。市场经济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当然也包括农业。科学技术成为了第一生产力,信息技术不断的刺激着经济增长。如何在这样的浪潮下生存,并适应下来?答案就是产业化模式经营。如何形成产业化模式,如何抵挡来自国际上的农业冲击?那就是将农民合理有效的集合起来,统一成一个整体。这样就会形成整个农产品流通过程的一体化机制,竞争力也就提上来了。我们也就有资格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农业上分一杯羹。

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崛起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传统的“老”农业模式开始无法完全满足市场以及社会的需要。面对多变的市场环境,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就成为了首要的任务,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实行农业产业化的最为有效的手段,通过农民自主的联合,形成龙头式组织,来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因为是农民自己的产业,更加容易得到当地人的认可。通过参与组织到运作,农民的担心减少了。农业产业化的道路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已经毋庸置疑,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以其各方面的优势从现有的结构模式中脱颖而出。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必须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表现的主要方式有:第一,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能够调整农业的经济结构,客观上扩大了农民的收入。第二,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与收获,实现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是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必要过程。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使效率显著提升的基石和前提条件。传统农业转型到现代的科技农业的方法,首选农村合作经济,也是最适合我国国情,符合我国现行市场经济的条件。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市场的不断细分,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致,加上人们对于生活的物质追求不断提高,这些都刺激着农村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农业的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风险也伴随着整个农业生产过程。第三,农村合作经济的不断发展,是建设理想小康社会的绝对条件。小康社会是经由我党提出,时至今日我国一直不懈追求的主要任务,也是时代的发展潮流。而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是对于农民的居住环境——农村的不断建设和改革。当然,难点也出现在这里,焦点是如何让农民的收入持续不断地、稳定快速地增长。建设小康社会,前提基础是农村产业化的实现,也是是否可以进行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依据。

二、农村产业化经营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所谓的农村产业化,就是说把市场当成基本导向,中心为效益,通过将农业的整个生产过程中所有的技术和管理方式都配置成最为科学高效的配套模式,使生产力、生产效率达到最大化的方法。产业化的思路是,首先将主导产业确定下来,再将整个区域细致划分布局,依托龙头来强力带动。在整个农业的产业化发展道路中,最为主要的发展形势是用规模化的经营来保证市场的需求方针,龙头企业牵线带头,发挥纽带的作用,将该地区各种模式带动起来,实现共赢。面对国内与国外的大市场,使农村商品的生产与农产品的审查形成一个健全的服务体系。整个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服务是首要的目的,是建立全面系统的各种农产品的服务体系的全过程。

在20世纪8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浪潮开始席卷整个国家经济结构,同时经济效益不断扩大的需求也刺激着各个行业。产业链之间不断的变化以求适应新的环境,单一的结构不再适应市场的需求。由于整个工业产业和刚起步的第三产业在实质上与市场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国家更是运用宏观调控的方法,结合国情等特点,率先将二者重新整合完成,资源的配置与调整也基本符合了市场的需求。

但是,几千年来我国的农业一直处于粗放的状态,且分布广,区域分布不均匀,技术含量偏低。这与当时的市场经济已经脱轨。农业整个产业的滞后导致其无法参与市场经济中,城乡经济差异不断变大,经济壁垒产生,农业发展没有了依靠,更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农业产业化应运而生。

三、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面临的挑战

当前发展农村的经济过程中,以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主要目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还处于萌芽期,也就是所谓的探索阶段,在发展中我们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仍有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1)我国绝大多少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前期统筹的规划和科学的设计,只是靠着对于新事物的不断摸索和实践得来的肤浅认知。对于法律主体的地位也不够明了,甚至在法律法规上,对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概念、意义、宗旨、核心、服务形式等都没有明确的给出定位。这些现状严重影响到合作经济的发展,以及在日后经济利益分配过程中,各法律主体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2)没有及时有效的融资机构也是现在大多数合作经济组织的通病。以前获得资金的形式主要是来自于农村信用社的信贷。但是面对瞬息万变的现代市场经济,那种单一的形式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发展的需要。单一的资金获得形式将影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还会影响到其辐射带动的能力。

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面临的思路

无所不在的挑战充斥着整个市场经济运行中,无论是大的组织,小的联盟都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同样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影响,而且在建设的过程中,还要面对现代化农业的崭新要求,同时还要满足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农产品的供求关系上、整个农业的市场环境逐渐转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不只是需要制定相关联的整体发展思路,更是要在必要的过程中注重突出它的主要特征与个性,立足于长远的发展和不断的创新,真真正正的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成带领广大农民致富增收,发展新现代农业的致富经济体。在整体的发展规划中需要通过国家政府的各项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的理解与认可中进行实实在在的整体规划,要始终不移的坚持政府所支持的方针,努力的营造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不得不承认,在我国,农民还是处于弱势的群体,他们需要不断地扶助与帮忙,需要政府的关怀。所以在整个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都无法离开政府的亲切帮助,少不了政府的参与和带动,同样没有广大人民的积极拥护和参与也是不行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始终遵守着互利、自愿的基本原则,尊重农民们的自主的意识和选择权,通过不断的引导,使农民走上正确快捷的发家致富之路,还要注意在发展中对于广大农民的利益的维护,保证农民的经济利益不受到丝毫的损害。

五、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采取的有效举措

第一点:正确对其引导

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下,其主体还是农民,但是如果没有政府的参与和支持,农民很难放下心去干。所以政府在这里的作用就很大了,政府要不断提高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关注度,引导农民不断提高对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关心、扶持、帮助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起到带头的作用。

第二点:扩大优惠政策

通过不断地各种相关的规章制度,来完善和帮助发展中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不受到损害,必要时可以通过立法来确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法律地位和合法的身份。并出台一些鼓励、扶持、奖励制度来增加农民的积极性

第三点:农民自主、政府监管

在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过程中,要始终不移的坚持走农民自己的方针,坚持民办,决不能由政府或者是组织插手进入。政府在整个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过程中,仅仅只是作为一个监督者,断然不能去插手管理的事物。

第四点:知识传播

通过宣传、组织、学习等形式,让农民了解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他们的地位是什么,合法权益是什么,以及有哪些先进的知识需要他们掌握。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法律意识,这样当受到损失时就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农民了解了,知道了,自然也会配合工作,使得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更好地发展。

六、总结

通过实践、理论与时间的三重考验证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我国当前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业市场经济、发展小康社会的主要手段和有效方法。通过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个要素的优化配置,打破了原有的资源闲置的局面。推动了整个农村的产业结构和人员配置的调整,对于农村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主要发展趋势是建设小康社会,其重点就是发展农村,从党的号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可以看出,但是难点也同样在农村,因为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要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新农村,实在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于舒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对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作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2(19)

[2]周丕娟.关于重建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的思考[J].广东合作经济,2005(4)

[3]白立忱.加快改革步伐,促进农村合作经济发展为完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贡献——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设总社第三届理事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工作报告[J].广东供销,2004(2)

[4]吉林省供销合作社.积极引领农村合作经济发展、构建合作经济新框架[J].广东供销,2004(2)

[5]黄宝.供销合作社应成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引领者[J].广东合作经济,2005(3)

[6]怀宁县政协.推进农业产业化,走富民强县之路[J].安庆科技,2002(3)

第6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经营风险,表现,原因,防范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表明,农业产业化的经营风险不仅客观存在,而且会造成一定的危害,因此研究农业产业化经营风险及其防范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风险的表现特征

农业产业化发展到现在,已出现多种形式,而且大多数是跨行业的,但农业产业化的起点是农业,基础是农户,因而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有四种风险: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和信用风险。

1.自然风险。主要是指自然灾害风险。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农业生产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而在农业生产受天然地理环境、大气、气候、光照、温度影响较大。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波动幅度较大。由于农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因此,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自然灾害风险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也是不小的。其突出表现特征是:(1)客观存在性。由于自然灾害的发生不是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是客观存在的。几乎每年都有自然灾害的发生,只是地区不同、程度不同、时间不同而己。(2)波及范围大。如果由于自然灾害导致农业产业化生产原料的供给不足,农业产业化的其他产业链会因原料的供给不足而失去运转的可能,它造成的危害波及整个产业链。(3)难以控制性。人们只能通过事先预测,在灾害发生前采取一系列防灾措施,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而对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能完全控制的。(4)影响程度越来越深。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对自然条件的影响,使自然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自然灾害更是频频发生,发生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2.市场风险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不存在市场风险的,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产业化经营都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这样,市场风险则是经济转型时期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然产物。市场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表现为价格风险。波动的价格尤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只要价格有足够的弹性,价格就能平衡供求,实现资源的配置效率并增进社会及个人的福利。但另一方面,价格的波动必然引起市场经济的波动,使市场各主体时刻面临着因价格变动而遭受经济损失的风险。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除了农业生产的农产品要受价格风险除外,农业产业化经营链中其他加工业、深加工业的产品也要遭受市场风险。

3.信用风险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为较好地维系龙头企业与农户或基地的关系,巩固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一些地方探索出了合同、契约农业产业化之路。也即人们常说的“订单农业”。但是,在当前我国各级监督管理体制不是很健全的情况下,合同订单的执行情况比较差,存在着较大的信用风险。履行合同时农户由于缺乏较好的信用意识,往往是根据市场情况来决定自己产品的归属,而不能较好地履行合同规定。龙头企业有时也会因为市场行情突变,在农业生产前对某一产品的较好的预期被现在较差的现实代替之后,龙头企业也会因为产品效益差的缘故而不生产或减少生产,从而不收购或减少对农户或原料的收购量。即使收购也不按合同价。信用风险的存在,使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违约情况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4.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主要是指某个生产过程中采用某项技术所带来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的可能性。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农业生产要用到农业技术,农业产业化中的其它产业,如加工业、深加工业同样也要运用不同的技术。但是,技术的运用带来的不仅仅是收益和效率,其背后一样隐含着风险。农业技术与其他技术要求运用者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技能,而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我国大多数以农民为主而其文化水平太低而难以掌握技术要求带来的风险。另外,每一项技术的运用特别是农业技术的应用有一个适应的特点。论文大全。农业产业化的经营以农业生产为主。所以,技术优势的体现要更多地依靠自然环境,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项先进技术的运用不一定能带来相应的收益,而且在中国加入WTO后,各种贸易壁垒客观存在,使中国农产品本来技术含量低、竞争力不强的局面更加被动。论文大全。因此,经济转型时期,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技术风险将更突出和加强。技术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产品的产量减少,达不到预期的产量,二是产品滞销。这样,实际上,技术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就可能转化为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风险缘由分析

农业产业化经营风险的客观存在,其原因是多方面:

1.农业生产周期长,季节性强,受自然环境影响大。农业生产到目前为止还不能改变其生产是以土地为基础,光照、肥、水为必要条件的生产模式。从种子播种到成熟收割,一种农作物的生长一般为三到五个月,其生产周期过长。其中如果某一环节出问题,则农业生产的收益效果就会打折扣,达不到预期效果。另外,农业生产也不是一年四季都能随心所欲种植想种的作物,它必须按作物生长的规律办事。季节不符合作物生长所需,则农业生产难以成功。最后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影响大,如风调雨顺,则农业丰收;但事情往往不会尽人意。每年水灾、雹灾、虫害的威胁不断,农业生产往往会因自然环境影响而达不到理想的效益。所以,农业生产理想效益的不可能性将给农业产业化带来经营生产的风险。论文大全。

2.市场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市场风险的存在。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由于各经营主体在市场经济这一大体制下进行产业化生产,其要受市场因素的影响。(1)市场的飞速变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需求日趋个性化,多样化,随之产生的企业与行业间竞争日趋激烈,导致市场的变化速度加快,且更加出人意料,(2)市场难以正确预测。市场变化引起的不确定性对农业产业化形成客观上的影响,使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方向更难以确定。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农业“龙头”企业对市场的预测能力有限,只能对市场的变化做出大致的判断,或者说市场预测总会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差。这就产生了风险。(3)市场的扩大化。加入WTO后,意味着我国市场竞争将会更直接面临激烈的国际市场的竞争。在农业方面,农产品市场将进一步开放,国外质优价廉的农产品的进口量会大大增加,会使原本就己十分落后的农业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3.农民素质偏低。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的农民,其素质偏低,给农业产业化经营带来了一定的风险。(1)缺乏风险意识。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对风险的反应还不敏感,风险管理的意识还不强。(2)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农业生产是人类有目的的社会经济在生产过程。近些年来,由于人类活动过度向自然的索取,导致自然生态环境破坏,引发各种危害人类经济生产的破坏性现象,严重影响了农业的正常生产秩序。(3)信用意识淡薄。我国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不高的事实决定了在当前我国农民信用普遍低下的现实,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他们很容易改变自己的行为。因此,农民信用意识的淡薄决定了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信用风险的客观存在。(4)农民素质不高的局面严重阻碍了新技术在农业产业化中的应用。现代科技的发展要求有一批高素质的人掌握新技术,运用新技术,而目前我国农民文化水平低,农民素质不高的局面严重阻碍了新技术在农业产业化中的应用。

4.合同不规范。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龙头企业与农业签订的合同由于合同主体不合格,合同内容不详细,不具体和不完整,合同条款表述含糊,缺少违约处罚条款等使合同变得不规范,不合格,使其失去法律效力。农户和龙头企业在违约后,由于合同是无效合同或合同内容表述不当,不易追查具体责任人,使合同的履约方权益得不到保护,合同的违约方得不到惩罚。这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违约行为的发生。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实体重合同,守信用意识的建立。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风险的防范

1.利用期货市场规避经营风险。自芝加哥贸易所于1848年成立以来,美国已有多家农产品期货交易市场。自中国开放郑州谷物交易市场以来,中国虽然有了自己的期货市场,但农民并不能用作为防范风险的工具。一是因为农民经营规模太小,而期货合同规定量大;二是期货市场目前运营还不规范。今后,我们一方面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已有的农产品期货市场,另一方面在条件的地区建立一批农产品期货市场,同时以龙头企业作为主体参与期货市场,以满足期货市场交易量。

2.建立风险基金制度。这是世界各国鼓励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政策上普遍的做法。这种方法就是在经营利润较多的时期,企业应从经营利润中按一定比例提取风险保障基金,这样在市场价低于保护价时,龙头企业才有可能按保护价收购,农户与企业订立的合同才能落到实处。此外,风险基金制度还可以用做农户防御自然灾害的保险,以此来为农户分担风险和保护农民利益,进而保证企业自己加工和销售的货源。

3.引导经营主体参与商业投保和合作保险。目前我国的农业保险由于高风险、高赔付率,赢利低,商业保险在农业领域不活跃,保险的范围、灾种都十分有限。所以,今后要深入贯彻国务院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积极组建各种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此外,还要发展合作保险方式。行业性、地区性的合作保险组织以互助共济为目的,不追求赢利,又可以降低成本,是解决一般保险公司不愿经营农业保险问题的有效方法。通过农村保险事业的发展来推动和保障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4.建立合同约束机制。合同(契约)约束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普遍采用的运行方式,“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产销合同,资金扶持合同和科技成果引进开发合同等,明确规定各方的责权利,以合同关系为纽带,进入市场,参与竞争,谋求发展。合同一经签订,应当保持其连续性和稳定性,基地,农户接受龙头企业指导,搞好农产品的生产,按合同规定向龙头企业交售产品;龙头企业为基地,农户提供服务,按照让利原则保护性地收购农户签约产品。签约双方必须履约,违约必究。一方面要防止龙头企业利用自己强势地位对农户进行强买强卖,与农户争利,甚至侵害农民权益;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农户违约,搞签约产品谁出价高,就卖给谁的违约活动。争取让合同(契约)机制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5。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对农民的教育,不仅包括文化科学知识和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教育,还包括思想素质方面的教育。加强文化和技术的教育,可以使他们掌握更多的生产方面的知识,有利于降低技术应用方面的风险,加强对他们的思想素质方面的教育,可以使他们增强信用观念,提高合同(契约)的兑现率,减少违约风险。

参考文献:

1.杨明洪.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经济风险及其防范.农业经济问题,2001.8

2。牛若峰,张集文等.农业产业化的市场与技术.湖北科技出版社,1999.8

3.谢家智.入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及其对策.农民日报,2002.4.10

第7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科技创新

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以及科技创新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农业经济产业化是指农业生产活动以及经营以市场规律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发展纽带,以科技创新为第一推动力,通过大机械、规模化以及高效化的企业带动与合作经济组织的联动形成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有机结合形成的一体化农业经营方式。这需要加强制度、组织以及科技等方面的创新和完善,全面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的发展。

一、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内涵和特点

(一)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内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市场经济调解下,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双层经营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经济效益为目标、农业生产优化的农业产业化体系,具体表现为农业生产资源的优化、区域规模化大生产以及现代化管理的一体化生产经营方式。旨在增加农业经济产业化的纵深发展,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可以说,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是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农业经济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特点

现代农业经济化有着区域化和规模化、集约化和高效化以及现代化和社会化等三个特点。其中,区域化和规模化是指农业生产活动以农村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起到区域生产和规模生产的效果;集约化和高效化则是更加合理的分配农业生产资源,避免出现生产活动中的浪费,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现代化和社会化是指不断更新农业生产理念,创新农业生产技术,更新农业生产设备,实现农业生产活动与市场之间的协调发展。

二、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运行机制规划不够完善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技术性的变革,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为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但在实际的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却存在着运行机制不完善的问题,特别是当前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形式不够稳定,缺少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和权责划分,使得当前的农业生产者与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之间的合作协调运行机制不完善,影响了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体市场竞争能力较弱

数千年的农业种植历史理念依旧影响着我国当前的农业生产活动,特别是小农生产模式依旧存在,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主体的提升,造成了我国的农业经济实体的规模较小,实力薄弱的状况。最为明显的便是大机械农业生产水平较低,农业产品的加工程度不够深入,农业经济的抗风险能力薄弱。归根结底是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体市场竞争能力薄弱,需要及时的提升。

(三)农业产业化组织机构的缺失影响了其发展潜力

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是个体农户之间合作的纽带以及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的重要机构,然而在实际的农业生产活动中,我国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机构建立不完善,且规模较小,大多数的合作组织缺少完善的经营理念和组织结构,使得农业经济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低下,影响了农业合作组织的进一步发展。

三、促进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具体对策

(1)建立起完善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通过互联网以及现代通信技术建立起多元化的农业经济产业化渠道,加强农业生产者与产业实体之间的联系,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以及风险应对机制,保证农业经济产业化的健康发展。(2)注重农业科技创新增强农业发展动力。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完善是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最主要动力支持,因此要加强农业科技的创新与研究,加强可持续发展农业基地的建设以及高产作物的研发推广,促进我国的农业经济产业化健康发展。(3)加强对人才的培养促进合作组织发展。专业化的人才是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主体,也是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运行的重要环节,因此要加强对农业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建立起完善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营造出良好的农业经济发展环境。

第8篇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现状;问题;对策;安徽泾县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5-0312-02

近年来,泾县县委、县政府,以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富民强县为主线,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良好成效。至2012年,全县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135个,比2011年增加17个,增长14.41%。全县农业产业化组织固定资产达12.772 4亿元,比2011年增长7%,其中龙头企业固定资产11.111 0亿元;龙头企业的销售收入达到32.775 1亿元,比2011年增长27%,带动农户数83 980户,其中订单带动农户数53 256户,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增收总额达8.097 0亿元,比2011年增长10%。

1 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1.1 龙头企业规模不断发展,主导产业不断增强

至2012年泾县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市级19家,评选认定了33家县级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带动,泾县茶叶、蚕桑、畜禽、粮食、宣纸书画纸、蔬菜(食用菌)、木竹加工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发展优势明显增强。2012年粮食类龙头企业18家,销售收入8.029 5亿元;蔬菜类龙头企业5家,销售收入7 946万元;茶叶类龙头企业7家,销售收入1.352 0亿元;畜牧业类龙头企业8家,销售收入7.938 7亿元;林业类龙头企业31家,销售收入7.507 0亿元;其他类(主要是宣纸书画纸)达19家,销售收入4.609 9亿元。同时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全县一村一品特色村达37个,其中省级专业示范特色乡(镇)、村达7个,数量位居全市前列。

1.2 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不断推进

泾县制定出台了相关产业发展规划的政策,着力将宣纸书画纸、茶业、畜禽3个产业作为重点产业予以培育,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并将其培育成3个产业化示范区。2012年全县3个产业化示范区实现产值25.25亿元。新增市级标准化养殖小区4个、省级标准化养殖小区3个、省级种植业示范区1个、国家级标准化养殖小区1个。2012年龙头企业生产基地种植面积达到4.3万hm2,牲畜饲养量达4.9万头,禽类饲养量达2 100万羽。其中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种植业生产基地达1万hm2,牲畜饲养量2.4万头,禽类饲养量500万羽。

1.3 龙头企业科技创新及品牌创建成效明显

宣纸集团、云岭星火、中徽茶业、兰香茶业等多家企业设立了企业技术研发机构,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红星牌各种纪念宣纸、三力牌富硒蛋、乌龙茶系列、云岭锅巴系列等一批新产品得以开发并投放市场,深受消费者好评。全县已获得农业“三品”认证的产品达48个,获得省以上名牌产品或著名(驰名)商标的龙头企业达18家。涌溪火青茶叶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泾县兰香通过商标注册。通过品牌创建提高了泾县农产品信誉度和竞争力,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1.4 农业产业化经营市场进一步拓展

通过加大宣传推介,拓宽销售渠道,泾县农产品销售市场进一步拓展。酱菜、大米、肉鸡、茶叶、休闲食品、林特食品、木梳等产品已进入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城市的超市;全县有24家企业318个产品直接进入国内大中城市销售,2012年销售额达7亿元;全县有30多家企业在苏、浙、沪等大中城市开设农产品专营店、连锁店270个;茶叶、酱菜、木梳、宣纸、油画笔等农产品实现了网络销售;全县有7家企业获得出口自主经营权;茶叶、宣纸书画纸、木珠门帘、酱菜等产品出口,宣纸集团公司分别在日本、韩国等设立办事处。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业产业化仍处在初始发展阶段,农产品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

农业加工企业中规模企业少,实力不强。农产品生产基础设施薄弱,同时千家万户的小生产难以协调统一、品种多、产品质量差别较大,不能满足龙头企业的加工需求。

2.2 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瓶颈制约发展

泾县龙头企业大多正处在发展扩张阶段,资金需求缺口较大。而且多数企业用地为租赁土地或农业设施用地,不具备担保和抵押功能,企业融资较为困难。银行放贷门槛高、手续繁琐,企业亟需资金很难及时到位。

2.3 产加销连接不够紧密

龙头企业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尚未健全,对合同履约意识不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仍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结构松散,不能应付千变万化的市场。农业流通服务组织与农民联系不够紧密,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力不强。

3 对策

3.1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努力增强企业整体实力

一是依托资源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发挥当地资源优势,搞好农产品加工转化和增值增效,形成一批以茶叶生产加工、畜禽养殖加工、宣纸书画纸加工、木竹加工、酱制菜加工、粮食转化加工等资源型加工带动型龙头企业;二是围绕农民增收发展壮大龙头企业,通过扶持畜禽养殖发展龙头企业,把千家万户的农民组织起来,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三是招商引资壮大发展。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吸引和鼓励县内外客商带项目、带资金、带技术、带市场来泾县兴办各类龙头企业,搞好优势互补[1-2]。

3.2 不断创新经营机制,努力拓宽产业化经营的领域

一是发展链条连接,以裴顿食品、天丰粮业、丁渡酱菜等龙头企业为纽带,一头连市场,一头连基地和农户,把生产、加工、销售、出口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二是推动园区发展,依托工业园区的优势,有效聚集资金、土地、技术、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三是推进订单生产,通过“外找订单、内建基地、以销定产、实现双赢”的机制,把市场、基地和农户连接起来,共同发展;四是推行中介服务,依托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把农民组织起来,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搞好产、销衔接,有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3.3 加强指导服务,努力优化产业化经营的环境条件

一是认真抓好产业布局,立足优势确立主导产业,大力培育拉动主导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专业大户,多种形式带动农民增收;二是加强政策扶持,对农业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品牌创建、农业园区建设和食品工业发展予以政策和资金扶持;三是强化配套服务,依托泾县农业信息网和农委短信平台,及时为农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抓好科技培训,为企业建立的各种标准化生产基地提供技术支撑。同时,积极组织农业企业、合作社参加各类农产品交易会,推介产品。发展电子商务,拓展网上销售,提高市场占有率,提升产品品牌。

3.4 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

通过财政资金引导,争取项目资金和招商引资的投入,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优化产业布局。一是推动产品结构转型,引导企业由一产向二产转型,延长产品链,由产品初级加工向深加工转型,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企业竞争力;二是产业布局转型,由龙头企业分散布局向产业集群转型,启动农产品工业园区建设,引导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园区集中;三是发展方式转型,由资源消耗型和粗放式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转型。引导企业整合资源、开发产品、做强品牌。扶持农业企业发展精深加工,鼓励企业资本、民间资本向名优茶、畜禽、宣纸书画纸加工业流动。着力建设宣纸书画纸、茶业、畜禽3个产业化示范区。做大做强泾县兰香、涌溪火青、花一堂牌乌龙茶等茶叶品牌。抓好畜产品的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扶持华昌公司肉鸡屠宰和熟食加工项目建设,加快宣纸文化园项目Ⅱ期工程建设。

3.5 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快发展特色农业

依托泾县良好的资源优势,着力引进一批经济实力强的龙头企业,发展关联配套产业,鼓励企业建立生产基地,提高泾县农业开发水平。积极组织参加各类农产品对接会,加大泾县农产品向合肥市及长三角市场的扩张力度,提高泾县农产品在市场的美誉度和占有率。深入开展“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积极发展农家乐,推进乡村旅游发展[3-4]。

4 参考文献

[1] 李萍.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2] 王亦兵.山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5(4):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