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社会实践的作用

社会实践的作用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26 16:14:5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社会实践的作用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社会实践的作用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学 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6-0070-01

大学时期的政治教学已经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即教学工作、教学活动的开展不能仅仅限于课堂和校园范围,而是应该扩展到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尤其在新时期,研讨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政治教学中的作用,还是很有必要的。

一 社会实践活动从各个方面丰富了大学政治教学,提升了教学效果

所谓的政治教学中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指以思想政治为主题的各类有益的实践教学,其社会性、公益性、教育性的特征尤为明显。在大学思想政治教学进程中,广大教师要深刻认识到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重要性,并做好学校与学生两方面的工作。首先,广大教师要争取学校的支持和帮助,为开展政治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前提;其次,教师必须让学生们认识到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只有做到这些,社会实践活动才有可能顺利开展,同时也可以提高大学政治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因为在社会实践中,学生的能力可以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另一方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对大学政治教学内容、形式、手法及模式的丰富,也是一种极大的创新。例如,教师们组织大学生开展一次“关爱孤寡老人”的社会公益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到敬老院、养老院甚至社区中探访、关爱孤寡老人,了解他们的生活与情感状况。类似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经常开展,可着重设定特定的主题,以培养学生们的爱国爱民、热心公益、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总而言之,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主线,将政治教学推向深层次,无疑是新时期大学政治教师开展教学的有效选择。

二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能够不断进步,学生素质也得以全面提升

大学思想政治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思想素质过硬、综合能力突出,具备社会实践能力的合格大学生,这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目标不谋而合。所以,将社会实践活动看作是对大学生一次很好的历练与培育,是十分合适的。可以看到,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大学生已经在扮演社会中的某个角色,已经在或多或少地参与社会事务,也已经真正地开始成为一个“社会人”,而这一切恰恰是大学政治教学的核心诉求。一方面,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与实践意识,同时提升自己动手、实践与团队协作的能力;另一方面,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历练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爱国爱民情操与综合素养,都会有一个很大的进步。

例如,教师们在组织开展以“关注留守儿童”为主题的政治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以要求学生每人着重关注一名儿童,并且掌握孩子的各类情况。在整个活动中,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学习与家庭状况,并且提升自己照料与帮助别人的能力,也在无形中锻炼了自己的能力。类似的关爱活动,无疑可以激发起大学生的情感和情绪,让他们更加珍惜自己的大好时光,同时更加充满对社会、民族的热爱。在活动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都会有一个质的提升,这也是政治教师们所乐见的。

三 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政治教学的进步

教师也是大学政治教学的重要参与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发展与方向。因此,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离不开教师素质的进步。具体来说,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很好地帮助教师再次成长、不断进步,从而为教学的发展提供更大的能量。一方面,社会实践教学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另一方面,社会实践教学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施教能力。要积累社会实践教学所需的创造性理论知识,思想政治教师就必须掌握有效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技能和技术,即对教材和各种教育素材的加工、吸收和精选的能力,组织教学过程的能力,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将精选后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的能力等。

因此,必须协调好学生与教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位置,让教师紧密地参与到政治实践活动中来,从而切实提升业务素质、教学能力、思想道德品质与全面修养,为推进大学政治教学的全部发展贡献力量。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大学思想政治教学离不开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因为社会实践活动对于提升大学生、教师的综合素质都大有裨益,也是教学工作的“催化剂”。

参考文献

[1]朱云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9(6)

[2]陈历.构建从课堂教学通往生活世界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视角[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

第2篇

社会实践 大学生就业 作用

据统计,2009年大学毕业生以及近年来未就业的大学生的人数,已达到1000多万。在这么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要在就业的时候脱颖而出,首先,大学生就要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个能力就是专业能力、市场能力和创新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获得更多的工作经验和实践经验,让社会实践在就业时实现它的最大价值。

一、社会实践的目的

实践,就是把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知识有用武之地。如果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于零。实践可以为找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就会不一样。学生们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

中国经济正在飞速地发展,尤其是加入了世贸组织后,国内外经济日趋变化,每天都不断有新的东西涌现,在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挑战。中国的经济越和外面接轨,对于人才的要求就会越高,学生们要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已,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已,表现自已。

二、大学生社会化意识淡薄,参与社会实践机会少的原因

教育模式的局限,课上知识不能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造成教育与社会的脱节,大学生缺少了对社会的认识,也就是社会化意识淡薄。面对社会,他们十分迷茫,不知从何入手,这样,大大降低了大学生投入社会的热情。而大多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仅仅局限于课程实习、社会调查等范围。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到位,甚至流为形式等,而社会实践是在校大学生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对实践的漠视必然会使其社会化程度受到阻碍。

三、在社会实践中强化大学生的社会化意识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形式,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加了对社会的了解,提高动手能力,开阔自己的视野。因此,我们要在深入发掘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价值的基础上,更加注意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社会化的作用,在社会实践中强化大学生社会化意识,从而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四、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个人素养的有效舞台

社会实践活动的现场是大学生修养品性的好环境。在这里,他们奋发向上、不断创造的精神被挖掘出来,他们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被展现出来,他们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生活态度被大家认可,他们迎难而上、拼搏进取的精神风采被社会看到。实践活动参加的多了,大学生就会逐渐养成坚韧、顽强的优良品性,养成务实的学习态度和生活作风,不断提高自己。

五、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国的学生因长期接受传统教育,传统教育注重记忆力的训练,它往往忽视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中国的学生思维十分死板、缺少活力、缺少创新能力。在社会实践中,面对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大学生就要尽可能地发挥他们的能力。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他们就要制定出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运用正确的措施来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可以确定,社会实践成为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导师。

2.社会实践激发了大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大学生一般都在家庭和学校这两个范围内活动,所以他们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展现自我,给了他们一个发挥自己创造性的平台。同时,社会实践给大学生展现的是异于学校的枯燥课堂的生动讲堂,它把理论知识和实践合为一体,完善了大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素质,成为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3.社会实践促进了大学生的团队精神

今天,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结构也越来越复杂,那么,团结合作在工作中显得十分重要。例如,中小学教师,每位老师都要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来制定教学计划,在这同时,教师们还要互相配合,让同学们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如果,教师只注重自己的学科,而不顾其他学科,给同学们更加繁重的学习任务,这样,就很有可能导致同学们偏科。所以,团队协作精神和对集体的责任感能发挥极大的作用。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期间和同事相磨合,就能培养这种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然而这种意识和精神就是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关键因素。

4.社会实践提高了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近距离地了解了社会。在实践中,他们在语言表达能力、动手动脑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在社会工作中不断吸取精髓的同时,大学生们会不断改变自己来适应自己的工作。大学生学会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学会在变化莫测的社会工作中,灵活运用自己的头脑,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这对大学生实践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六、社会实践是在校大学生增加责任心、奉献社会的有效途径

在大学的教育里,学生不仅仅要掌握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学会具有承担社会责任、奉献社会的意识和品质。大学生们应当尽可能地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服务于社会和人民。所以,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来说就是增加责任心、奉献社会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谢红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探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5.

[2]毕庆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创新教育研究[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4).

第3篇

关键词:医学院校;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

【分类号】G641

社会实践活动是现在大学生教育中进行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可以对课堂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社会实践是沟通学校和社会的桥梁,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们对社会的认识会更加的深入,对于自己的不足以及未来要面对的挑战也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简而言之,社会活动对于大学生而言作用巨大,当然,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理论知识和社会认识的深化上,更体现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方面。

一、医学院校社会实践的特点

(一)理论深入性较强

医学社会实践和其他社会实践的显著区别是医学社会实践的理论深入性更强。从医学的本质而言,讨论和研究的都是有关健康和生死的话题,所以实践工作必须要在理论深入的指导下进行操作。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在实践工作中,学生对于理论的探讨需要持续不断的深入,因为如果没有理论的支持,实践工作也就不可能持续下去。从这个角度来看,医学实践的严谨性更强,对于理论的依赖性也更加的显著。

(二)对于人生以及社会的感触更深

医学实践的另一个显著的特征便是对人生以及社会的感触更加的深刻。相比于其他专业的社会实践,医学专业的社会实践工作与医院或者是其他医务工作的交集更深,在与病患接触的过程中,学生对于人生以及生命的感受会更加的清晰。正是这种生命的体验,会让学生建立更加积极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在不断地实践中,学生们对于社会生活百态和生命周期的看法会发生改变,对于自我价值也会有重新的思考。换言之,医学社会实践会让学生的思想接受洗礼,从而发生蜕变。

二、医学院校社会实践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一)深化了学生的思想认识

医学院校的社会实践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最主要的作用便是深化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正常的课程教学中,对于医学生强调的医学责任记忆医学道德等都是仅仅局限在课堂中的,学生们没有直观的体验和感受,所以认识的深化便会存在一定的障碍。通过社会实践,学生们可以真真切切的在大环境中感受课堂中提及的东西,通过亲身体验,他们对于责任、道德等的认识会进一步加深。有了思想上的真实体验,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效果必然会显著的提升。

(二)培养了学生的服务意识

医学是一个特殊的领域,这个领域对于思想道德的要求特别高,所以从业者的服务意识和理念要特别的强烈。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中,虽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会进行服务意识和理念的强调,但是毕竟缺少环境的熏陶,学生们的意识培养效果并不明显。通过社会实践,学生们可以亲眼见证伤病带给患者的痛苦,通过这样大环境的熏陶,学生们能够树立起更强的责任感,同时懂得自身服务的重要性和价值,这样,学生的服务意思会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得到培养。服务意识的培养,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初步成功。

(三)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念

医务工作者都是神圣的,都是值得尊敬的。在社会中,太多的人对医务工作者存在质疑,但是又太少的人真正体会过医务工作者的辛劳。医学院校要培养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就必须要让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社会实践,学生们可以亲自体验工作者的付出,从付出中感受自身的价值。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学生们对于自己的言行和态度会有一个重新的审视,Υ医务工作也会有更加清醒地认识。简单而言,医学院校的实践活动,使得学生的价值观建设更加积极,这为日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结束语:

医学教育是我国目前教学重点发展的内容,积极的对医学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培养,使其能够树立起正确的责任意识以及价值观念,这可以促进医学院校整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升。利用社会实践的作用,实现对学生思想的洗礼,能够保证医学专业学生思想的先进性,同时也能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模范性。

参考文献:

[1]黄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34-46.

[2]刘蕾.大学生志愿服务新型实践模式研究――浅析志愿服务型社会实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5,22:46-47.

第4篇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仅可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而且也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当今时代,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3、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能够引导人们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

关键词:企业工会文化;作用;创新一、 企业工会文化建设概述

企业工会是企业内部的一个基层群众性组织,是维护企业职工合法权益、协调劳资关系,促进企业稳定、快速发展的可靠保障,也是企业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发展和企业改革的推进,企业的内部管理和外部环境都发生了重大了变化,新的形势也给企业工会的管理及企业工会文化的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新形势下,企业工会建设面临的新问题主要表现为:企业职工利益群体日益多样化,工会维稳任务加重,职工和企业间的矛盾不断增多。企业工会作为协调职工利益和企业利益的中间人,必须充分的考虑双方的利益,采取双赢互利的解决办法,充分的化解双方间的矛盾,从而谋求企业的整体发展。创新企业工会文化建设,从文化建设入手,加强企业职工的整体素质和凝聚力,对塑造企业文化,才能从根本上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 企业工会文化建设对企业的重要意义

企业工会文化的具体内涵可以概括为工会组织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长期以来形成的基本价值观,工作作风及行为规范等要素的总称。企业工会文化是企业工会建设的精神支撑,是社会文化和工会工作长期互动的结果。工会文化的形成是通过企业文化宣传、教育、培训及文化娱乐等方式,加强企业职工间的交流,统一职工意志及行为,凝聚力量,实现工会的总目标。企业工会文化因各个企业的不同情况而异,因而具有独特性。工会文化的优劣决定着企业文化的氛围,及企业的发展导向,企业工会文化的发展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企业工会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影响起着主动性的作用。企业文化发展的目标是为了增加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企业独具特色的文化属性,增强竞争力。首先,工会的教育和宣导功能是企业文化形成的基础。工会作为企业和职工间的交流媒介,为企业和职工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和工具,使企业文化的宣传,实现职工教育成为可能。具体来讲,企业工会是一个基层的群众性组织,其可以直接联系到群众,通过同职工的具体接触,了解其思想和生活状况,同时做好企业文化的宣传和引导,增强凝聚力和号召力,在形成独特工会文化的同时,做好企业文化的宣导工作,企业工会文化是企业文化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其次,工会作为企业文化宣传的主要阵地,是企业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如前文所述,工会是企业向职工宣传企业文化的重要途径,同时工会通过对职工的良好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对形成独有企业特色且高质量的企业文化有重大意义。

(二) 工会文化的建设对工会本身的建设和发展有重大意义。首先,工会文化是企业工会的精神支柱,和发展支撑。工会文化的优劣决定了企业工会发展的氛围和潜力,积极向上的工会文化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努力奋进的进取精神,不仅表现为职工工作态度,也影响着职工的生活状况,从而促进工会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进一步发展;其次,工会文化和企业工会工作相互作用影响着企业工会整体发展状况。积极的工会文化促进工会的发展,工会工作的良好运行也有利于工会文化的进一步优化和前进,二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决定了企业工会整体的运行和发展。

三、 如何创新企业工会文化的建设

先进的思想指导是实践工作良好运行的前提,如何创新企业工会文化的建设,使之适应新时期企业发展状况的需要,是新时期企业工会文化建设的重点。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加强对企业职工先进思想的宣导和教育工作,使之确立与时俱进的思想,树立创新意识。职工是企业发展的最直接影响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树立企业职工积极的创新意识,才能从根本上保持企业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企业工会文化建设应当充分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从企业核心价值体系出发,树立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同时企业工会应勇于做企业责任的承担着,从管理层出发,积极围绕企业的行政主体开展工作,为管理者排忧解难,出谋划策。

(二) 开展“创新争优”活动,制定清晰的奖惩制度,以奖为主,以惩为辅。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奖惩制度,是充分调动企业职工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的重要举措。其次,积极开展创新争优活动,创建学习型、竞争型的工会文化。企业工会继续发挥其宣导和教育职能,营造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工学结合的企业发展氛围,促进企业发展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三) 开展岗位技术竞技活动,营造积极竞争,共同进步的企业工会文化氛围。企业工会可以对企业发展工程中出现的技术难点、安全重点等问题开展技术竞技活动,增强企业职工的参与度,确立其创新意识,增强责任感。岗位竞技活动的开展对企业技术的革新,企业凝聚力的增强,良好工会文化及企业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四) 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增强职工整体文化素质。企业工会可以通过对职工建议的征集,有针对性的开展多项文体活动,不仅丰富了职工的业余生活,提升职工的工作生活质量,同时也有利于激发职工对先进文化的追求,提升职工文化品位和素质,从而提升企业文化建设的质量,促进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五) 增强企业工会的独立性,保障工会的维权性质不变。企业工会是企业职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最直接盾牌,企业工会应当坚持其独立性地位,加强对职工合法权益的维护,实现企业工会组织的存在的根本价值。

结语

企业工会文化的建设归根到底是企业职工文化的建设,企业职工是企业安身立命的根本,充分认识到工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确立工会的桥梁地位,是促进企业整体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因而,创新企业工会文化的发展思路,结合时代特征,不断优化发展战略,必将促进企业飞速发展。(作者单位:郑煤集团公司工会)

参考文献:

[1]贾淑莉;刘雅丽;;浅议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华章;2009年第23期

第6篇

[关键词]教师发展;社会资本;教师社会资本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5-0083-03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资本”一词愈来愈成为社会科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概念之一。 “学术界从重视人力资本到重视社会资本,这是理论上的超越和升华,将会给教育带来深远影响,促使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教育”。在当今知识社会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仅仅发展自己的人力资本是不够的,还必须发展自己的社会资本,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处理日益复杂的教学问题。教师的社会资本对教育实践的巨大影响力使得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一、什么是教师的社会资本

教师的社会资本是教师对学校中的人际关系进行投资而形成的关系网络。它主要由三个核心要素构成,表现出四个基本特征。

(一)教师社会资本的核心要素

教师的社会资本主要包括理解、信任与合作三个核心要素。

第一,对教师的理解。学校成员对教师的理解有不同的类型。从理解的内容角度讲,可以分为认识论意义的理解和价值论意义的理解。对教师的认识论理解主要是学校成员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情感和教学行为所进行的理性认识;对教师的价值论理解则是指学校能够站在教师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能够尊重和接纳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情感和教学行为方面的差异性,能够对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情感和教学行为方面的“不当”给予谅解和宽容。不管是认识论意义的理解还是价值论意义的理解,都是通过学校成员及教师间的相互沟通实现的。  第二,对教师的信任。首先,对教师的信任是学校成员在面对教学系统的复杂性时所采用的一种简化教学复杂性的有效策略。当今教学系统越来越复杂,学生、学校领导者、社会等利益相关者必须赋予教师足够的信任,以便使教师自主地处理教学问题,这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其次,对教师的信任是一种人际信任,是一种不设防的心理状态。再次,信任教师的前提条件是学校成员对教师的正向估计。一般来说,学生、学校领导者等人员只有在认为教师的行为会符合自己利益的条件下才会信任教师。这要求教师必须是仁慈的、可靠的、有能力的、诚实的、开放的。最后,学校的制度与文化对这种信任会产生背景性影响。学校的制度与文化是信任教师的土壤。没有一块适宜的土壤,学校成员很难对教师产生高度信任。

第三,与教师合作。与教师合作必须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一是自由原则。自由原则要求学校成员必须保证教师的教学自由,这就要求学校消除有碍于教师教学自由的外部障碍和内部障碍。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学自由并不是无限制的,而是有条件的。教学自由的前提条件是教师不妨碍他人的自由活动。二是平等原则。与教师合作意味着合作各方应该是“我―你”式的平等关系,而不应该是“我一它”式的控制关系。在“我―你”式的平等关系中,各方都被置于同样的位置上:是目的而不是工具。而在“我一它”式的控制关系中对方则成了“我”做事的工具。三是价值共识原则。价值共识原则要求教学合作体现所有教学参与者的利益,而不是单方的利益。师生合作应该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又有利于学生的学;教师之间的合作应该能使所有教师所获得的教学进步比单独教学所获得的教学进步更大;教师与学校领导者之间的合作应该是既有利于教师个体教学目标的实现,又有利于学校整体办学目标的实现。

(二)教师社会资本的基本特征

第一,教师对学校中的人际关系进行投资而形成的关系网络是把课程与教学资源连接起来的一种有效路径,此路径使教师能够借助镶嵌在这种人际关系网络中的资源来有效地解决自己遇到的教学难题。教师之所以对学校关系网络进行投资,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有些教学难题需要他人的帮助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第二,此关系网络遵循着“用进废退”的规律,即教师动用这些关系网络的频率越频繁,教师的社会资本越丰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关系越走越近”。

第三,教师的关系网络反映了教师动用学校关系网络资源的能力。教师在学校中的人际关系越好,其所动用学校关系网络资源的能力越大。这解释了关系好的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左右逢源”的现象。

第四,教师在学校关系网络中的位置不同,其所能够动用的学校关系网络资源多少也会有所不同。与处于边缘位置的教师相比,处于学校关系网络中心位置的教师往往能够动用更多的学校关系网络资源。

二、教师社会资本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一)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师社会资本对其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一方面,教师社会资本有助于其教学动机的提升:对教师的理解与尊重是教师消极情感的“消毒剂”;对教师的信任消除了教师的焦虑,增强了其归属感和存在的意义,增加了教学的意义;与教师合作增强了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及责任感。当教师认识到教学的意义、体验到教学效能感、意识到教学的责任时,其教学动机就不知不觉地增强了。这些间接地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另一方面,教师社会资本有利于教师的知识创新和知识共享。当今教学实践变得日益复杂,教学问题变得更加难以解决。这使教师单凭自身的“单打独斗”很难适应当今教学实践发展的需要,而教学合作能促使教师个体和集体的知识创新与吸纳,有助于高效地解决问题。

(二)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师社会资本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是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的。一方面,教师社会资本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既表现为教师素质的提高,电表现为教师教学效果的提升,而教师的教学效果最终体现为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社会资本通过教学合作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进而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教师社会资本的一个核心要素是取得学生对教师的理解、信任与合作,因为学生对教师的理解、信任与合作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而教学活动的顺利、有效开展,可以更好地促使学生实现自身的发展。

(三)对课程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一,教师社会资本有利于课程开发。教师是课程开发者,其自身素质直接影响到课程开发的质量。教师社会资本主要是通过对教师素质的促进作用而推动课程开发的。此外,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一定的物力、人力、财力等资源,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他们所拥有的社会资本有利于其赢得学校领导者、学生、家长等各方面对课程开发的支持。

第二,教师社会资本有利于课程实施。教师的社会资本对课程实施的促进作用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的:通过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而促进课程实施;通过提高课程品质而促进课程实施;通过赢得学校领导者的支持而促进课程实施;通过提高学生的合作性而促进课程实施。

第三,教师社会资本有利于课程评价。影响课程评价质量的两个关键因素是:课程评价方案的质量和课程评价的实施质量。作为学校课程评价的主体,教师社会资本通过促进教师合作而使教师能够开发出高质量的课程评价方案。学生对教师的理解、信任与合作使教师更容易通过一定的程序实施课程评价。

三、教师社会资本的建构

(一)提高教师个体的素养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社会资本,应着重培养以下五个方面的素养。

第一,善意,也叫仁慈。在教学交往中,教师要获得其他交往者的理解、信任与合作,就必须怀有善意,通过自己的言行获得其他交往者的信任,使他们相信教师会保护而不是伤害自己的幸福或利益。  第二,可靠。可靠不仅指言行的一致性,而且是指行为的一致性。教师要想赢得别人的理解、信任与合作,首先自己必须值得别人信赖。为此,在教学交往中,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言行及行为前后的一致。

第三,诚实。教师的职业身份赋予教师这样一种期望: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的教学工作,不要弄虚作假、欺骗学生、蒙蔽上级。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赢得他们的理解、信任与合作。

第四,开放。教学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教师也要具有开放的胸怀。教师对外不要隐瞒自己的教学信息,从而使别人更好地理解自己。教师要有一种希望被学生、家长、学校领导等利益相关者了解,希望与他们进行交流的积极心态。

第五,胜任力。对教师来说,仅仅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完成指定教学任务的能力。教师完成自己份内之事的能力被称为教师的胜任力。这种胜任力是教师赢得学生、家长等利益相关者理解、信任与合作的基本条件。因此,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社会资本就必须提升自己的胜任力。

(二)加强教师间的对话

教师社会资本是一种关系性存在,它存在于教学对话之中。对话是教师建构社会资本的一种核心机制。教学对话既是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其他学校成员之间交流经验以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又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而建构主体际交往关系的过程。教师建构自己的主体际交往关系过程实际上就是其社会资本的形成过程。

真正的教学对话是有条件的。首先,对话各方是平等的。教学对话只可能发生在主体间性的“你一我”式的平等关系中。在这里,“我”把“你”当作一个与“我”一样拥有同等权利的同类,一个可以与“我”和谐相处的交往伙伴。在这里,我们都是目的而非手段。其次,对话借助语言而发生,语言是对话的家。理想的教学对话语言要有以下四个条件:在涉及客观世界时,对话者所说的要真实才是合理的;在涉及社会世界时,对话者只有遵循正确的规范才是合理的;在涉及主观世界时,对话者只有真诚才是合理的;另外,对话者只有使用别人能够理解的语言才是合理的。

(三)加强学校的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

要提高教师的社会资本,学校应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

第一,培养共同的教学价值观。教师的教学行为在很大程度上由教师的教学目的所激发。而教学目的则为教学价值观所决定。共同的教学价值观可以使教师之间产生一种“志同道合”感,这种感觉使得教学中的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相互激励变得更加可能。学校领导者应该致力于以教学价值观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建设。

第二,确保教学规范之间的一致性。教学规范是一个多类型、多层次的规范体系。各种教学规范之间很容易产生冲突,从而导致教师行为的一致性降低,进而削弱教师的社会资本。所以,学校应加强教学规范建设,从而增强教学规范之间的一致性,使不同等级的教学规范能够形成一个自治的“规范等级秩序”,使同等级别的教学规范相互协调。

第三,增强学校教学秩序的稳定性。稳定的教学秩序有利于教师教学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不断重复的教学行为提高了教师行为的可预测性。教师行为的可预测性则是教师赢得学生、家长、学校领导等利益相关者信任的一个必要条件。因此,学校领导应建立教师理解和遵守的有助于学校平稳运行的常规,应为教师提供和强化清晰的结构、规则和程序,应为学生提供和强化清晰的结构、规则和程序。

第7篇

[关键词] 学习 社会 未成年人 教师

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资讯发达的动态社会。社会的发展对处在这个社会上的每个个体的要求是:必须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发展自己,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不被社会淘汰,才能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一种向上的积极的良性的影响,而非不健康的负面影响。而人的不断发展自己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积累,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素养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简而言之,就叫终身学习。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一个两个甚至是几万、几十万个人终身学习,那他、他们对这个社会产生的良性影毕竟是有限的。而我们整个社会的发展必须靠我们社会的全体――所有公民都必须进行终身学习。而当我们全社会所有公民都形成了终身学习的风气,甚至将终身学习当成了习惯,那时的社会就是我们一直努力创建的,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过去的历史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发展缓慢,加之资讯的不发达和信息传播途径的稀少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决定了我们的教育结构和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史所谓的“终端”型教育。在这种社会基础和教育条件下一个人在学校所获得知识、技能、思想、理念等能使他一生受用。在其整个一生的职业活动中,就像你去买股票一样,始终都是可以“保值”而不会“贬值”。这时他们所拥有的“文凭”的含金量是非常大的,可以说“文凭”就是“能力”的代名词。但是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经济的飞速进步,技术、工艺、劳动组织形式的更新速度已超过人们一代接一代的更替速度,出现了社会生产前未有的活跃性、多变性,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并且迅速的走进千家万户,使得信息的传播成为了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人们只要动动手指,所有资讯就近在眼前。在这样的一种大环境下,就迫使我们必须不断的补充、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职业活动的内容。而在“终端”型教育的条件下的教育无疑是满足不了这种发展的需要的。因此对处于现代社会中的人来说,学习不是一次能完成的学业了,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素养。有一则笑话说某一大学生毕业后刚进入社会就发觉自己在大学时所学的理念、知识和技能已经过时了,跟不上是时代的需求量,无奈之下逐重返学校学习,最终没法走出校门。这则笑话虽有听起来些夸张,但是,它从某一方面却很形象的说明了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社会发展的速度之快、之猛,同时,也印证了终身学习的必要性。而此时我们所拥有的“文凭”和能力实话不上等号的,“文凭”往往是小于“能力”的。所以对于我们处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社会上的个人就需要从“拥有文凭”向“拥有能力”转变。

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并非终止于儿童和青年期,应伴随人的一生而持续地进行。教育应当借助这种方式满足个人及社会的永恒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现阶段的教育要由过去的“管用一生的教育”向现在“贯穿一生的教育”转变。这个转变是一项长期的也是动态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教师,也就是说教师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全民学习、终身学习要全民参与,但我国人口数量庞大,人群间差异明显,从公民素质现状和公民素质建设的基础和条件出发要突出人群上的重点。科协书记处第一书记邓楠在接受人民日采访解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指出《科学素质纲要》提出将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作为重点人群,以提高四类人群的科学素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在这四类人群中邓楠认为未成人、农民和城镇劳动人口是重中之重,应对提高未成人、农民和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相关工作给予更多的重视和投入。这种人群分类和工作重点,我个人认为解读的非常有道理,这个分类和工作重点完全适用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但是,我对此有另外的一种解读,那就是未成年人和家长。我们现在的社会对与未成人的教育是重中之重。因为对任何一名学生而言,他(她)几乎都有一个家庭,作好了学生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思想教育,就相当于做好学生家长的关于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思想宣传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也就相当做好了对全体公民的“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宣传教育进而推动全民参与。创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而对学生的教育靠的是教师,所以我认为对“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推动重心在教师,只有教师先树立了这种思想,才能教育好学生,进而才能推动全社会“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当学习成为我们整个社会的风尚的时候,我们会发觉,我们的社会已经是一个“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因为我们爱学习,随着我们不断学习,不断的发展,人类自身的素质素养不断的提高,那时,一个和谐的美好的社会将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2]成中英:《创造和谐》[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

第8篇

关键词:设计手绘;设计表达;工业设计

工业设计在我国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广泛地被企业、社会和国家得到了充分的认识和肯定,随着中国智造的提出,工业设计在产业优化升级中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大多数工业设计从业人员都认为工业设计的春天来到了,笔者也相信工业设计在未来一定能为中国智造添砖加瓦,做出它应有的贡献。既然工业设计重要性已经突显,我们作为一个工业设计从业人员或者是工业设计师,是不是也应该重新考虑下工业设计的定义,认识下工业设计的本质问题呢!随着社会的进步,工业设计的概念也在相应地做着改变,国际工业设计协会曾经对工业设计做过四次定义,通过这些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工业设计所涉猎的范围越来越大,小到产品大到系统、体系、服务等,无所不包。这就对工业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从个人素养还是专业技能等方面,设计师都要跟随时代的步阀,不断地提升自己,其中设计手绘是衡量一个优秀工业设计师的重要指标之一。

王受之曾经说过;“所谓设计,指的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计、问题解决的办法,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它的核心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1)计划、构思的形成;(2)视觉传达方式,即把计划、构思、设计、解决问题的方式利用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3)计划通过传达之后的具体应用。”工业设计实践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把自己的设计理念、创意和想法,通过语言描述、草图、效果图、产品模型,甚至是更逼真的电脑辅助设计渲染图和3D打印的模型进行表达和呈现。设计手绘作为工业设计众多表达方式中的一个,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提高,有种被忽略和抛弃的感觉。笔者认为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设计从业人员选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来取代设计手绘,就计算机辅助设计有快速、高效、逼真、容易掌握等特点;二,设计手绘是一项技能,需要有一定的素描基础和绘画知识,学习和掌握设计手绘需要一定的方法和长期的练习,对于在校学生尤其是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来说,掌握起来尤其困难;三,与高校的课程设置有关,增加了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课时量,相应地就缩减了设计手绘的课时量,给学生一种认为设计手绘不重要的认识。除了上面三点,笔者认为对设计手绘的不重视最主要的还是没有认清设计的本质问题,进而忽略了设计手绘在设计中的重要作用。设计手绘相较于其它设计的可视化表达方式在工业设计实践中的重要作用有以下几点:

一、设计手绘的过程就是设计师进行设计构思,解决问题的过程

设计手绘从设计师接到设计需求后就已经开始,对设计需求的归纳和整理用图表的形式将更为直观。对现有产品存在的问题提出分析,如何来解决这样那样的问题,设计师在设计的前期研究中用到的头脑风暴也会用思维导图或者是图形简图的形式来记录表现,这也属于设计手绘的一种。到了设计的中期,设计师会用绘制大量设计草图的形式来表达产品的设计定位,从中提取最贴近设计定位的设计草图进行设计跟进,绘制更为精细的效果图。到了方案确定阶段,设计师还可以利用设计手绘来推敲设计的细节,如功能按键的设计、色彩的选用、结构图三视图的比对等。整个工业设计过程设计师都在用设计手绘的形式做设计表达,一根笔和几张纸就是全部的工具,设计师全神贯注,整个身心围绕着设计主题进行创造,不会因为工具的不习惯不会用而受到影响。

二、设计手绘是设计师进行沟通交流的手段

每个设计项目都是由一个团队完成的,这个团队里会包括各种各样的人员,如工业设计师、结构工程师、销售人员、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等,工业设计师在其中起着桥梁作用,会和以上人员进行沟通交流,这种交流除了语言之外,最好的沟通手段就是设计手绘,用最直观的图表形式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设计手绘的形式能跨越语言的障碍,不同国家之间的设计师进行交流也会流畅自如。所以说设计手绘是工业设计师的一项必要技能,它是设计师的一门特殊“外语”,掌握这项技能,会让设计师如虎添翼,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和观点。

三、设计手绘真正的达到了脑、眼、手三位一体的互动

创意构思是设计师头脑中一些充满想象力的创意活动,这些创意思维往往稍纵即逝,如果不记录,一些好的想法和理念就会丢失。通过最简单的工具纸和笔捕捉头脑中闪现的设计灵感,是设计师的一项日常任务,也是一个很好的习惯。想法在头脑中产生,通过手表达到纸上,纸上的图形再通过人的眼睛反馈到大脑中,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会让产品的形态趋向清晰变的明确,让设计更加合理完善和可实现化。

四、设计手绘往往带有很明显的设计师个人风格

一些设计大师的设计手绘稿会像艺术品一样成为有价值的收藏品,这是因为设计手绘除了它在设计阶段所起的重要作用外,它还具备一定的艺术性。有些设计师的手绘稿注重实用性,有的注重艺术性、观赏性,无论哪种设计手绘都带着设计师明显的个人情感和风格。这种设计师的印迹会从设计手绘融入到产品设计的整个过程当中,成为一个具有设计师个人风格的产品。通过以上对设计手绘在工业设计实践中作用的总结,笔者认为设计手绘将得到更多设计师的青睐,也将成为一项技能被设计师传承和发扬下去。设计手绘先于工业设计出现,并伴随着工业设计的发展而不断演变。近几年无论从设计公司的招聘要求还是往年的工业设计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来看,设计手绘都是考察的一个重点,设计手绘也正在作为工业设计专业从业人员和在校学生的一项必要专业技能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设计手绘不会被计算机辅助设计所代替,这就像人类的绘画艺术不会被照相技术取代一样,反而设计手绘会借助一些现代化的工具和媒介呈现出不同的变化,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迎合设计师的需求,在接下来的中国智造工业设计体系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