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26 16:14:5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产业链存在问题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汽车产业供应链管理的理念
供应链管理是从原材料采购到制成品传递到最终用户的过程中,通过计划、获得、存储、分销等一些活动,在每一环节的供应商和顾客之间形成一种衔接,使每个企业均能够满足下一个环节企业内部和外部生产作业和消费活动的需要。现代供应链的发展,对于信息和网络技术的要求很高,高效率的信息沟通与交流,使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汽车行业中,也逐渐成为各大汽车企业与供应商或顾客之间的合作,以及与同行企业进行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汽车产业通过加强供心链管理,以物流为纽带,使每一个零部件生产企业都和其上下游企业联成一体,彼此依赖于畅通的物流活动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使整个供应链系统都能达到一个高效率、低成本的运营模式,这是组织实施现代化大规模生产的一种切实有效的管理模式。
美国克莱斯勒作为国际汽车产业的巨头,在其汽车供应链的运作上,是十分值得借鉴的,致他们的成功案例被国内外很多大学用于教学。克莱斯勒在其供应链管理中,使用SCORE(Supplier Cost Reduction Effort,供应商成本降低方案)模式,用来减少供应商的数量、稳定供应商的利益关系、鼓励供应商更多参与汽车生产全过程、奖励供应商的创新和提出的建议,他们将自己的大型车、小型车、越野车和卡车等部门的设计、生产及销售部门的人员组成工作小组,进行新车的设计和开发,并以此作为衔接点与供应链上的其他供应商与销售商进行衔接与沟通,他们不仅能够协调内部供应的先后顺序,也能增强在生产中供应商们的参与力度。这种做法使克莱斯勒公州与供应商、销售商之间建立起非常紧密的合作关系,虽然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斤斤计较供应商的供应价格,但是通过与供应商之间的价格商定,使双方通过共赢加强了彼此合作的信心和积极性,反而使克莱斯勒公司在某些方面成功地降低了管理和运作成本,公司绩效得到了保障。这些做法,使克莱斯勒公司能够比其他汽车制造商更早发现汽车制造所使用的新型材料、零部件和其他新型技术。
二、我国汽车产业供应链结构及现状
与国外汽车产业供应链发展情况相比较,国内汽车产业供应链上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同内汽车产业集中度较低,整车和零部件厂商都缺乏生产的规模经济效应,各大汽车制造厂之间合作协调性较差。汽车产业形成之初必然要以产业集群为基础,没有产业集群,没有汽车产业国内的分工与合作,国内汽车产业发展必然受到很大的限制,而汽车产业供应链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国内汽车产业供应链垂直分工不足,大型、独立、专业化的零部件生产商较少,且其实力也比较薄弱。零部件配套厂是国内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长期存在的形式,汽车制造厂商大多拥有较大的零部件生产部门,但由于只为某一家汽车制造厂进行零部件配套,配套厂的规模经济性和专业化生产的效率仍然都处于较低水平,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系统适应能力都极为薄弱。国外诸如通用、福特等汽车企业的零部件外购一般达到其所使用的零部件的60%~70%,他们一般只控制关键零部件如发动机、车身等零部件专业化生产,其他的则采用来自于全球的最好的专业零部件生产厂商的产品,将性价比控制在最优状态,形成汽车制造与零部件生产双赢的合作发展的良好机制。
第三,供应链信息沟通与物流环节存在问题。现代信息技术是供应链管理成败的重要保障,它可以在供应链中实现不同业务流程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不同业务系统的信息交换,帮助提高流程作业效率、降低每个环节的库存、实现整个供应链成本的降低。信息技术的投入费用是体现信息化程度最直观的标志。以美国汽车工业行动组2004年的调查数据来看,国内汽车制造企业信息化应用程度较低,信息化投入较少,其中合资企业在这方面的开销较中方独资企业大。ERP管理软件应用范围小,没有使用ERP的汽车企业竟然占2/3。
国内汽车产业物流配送同样也不能达到要求,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制定计划的周期相应缩短了。根据市场个性化需要,整车企业采取柔性化生产,零部件供应商要根据主机厂需要即时供货。汽车制造企业每隔一定周期,就会根据市场需求和工厂实际制造能力制订出汽车主生产计划,并据此计算出具体零部件送货月计划或周计划。以美国汽车工业行动组2004年的调查数据来看,往调查的供应商中,达到主生产厂要求的并不多,而订单的传输方式也比较原始。只有1/4的合资企业能做到及时供给,但国内企业能做到此的只有该数字的一半;有一半的公司是通过传真接收与发送订单,另外有1/4只用电子邮件或电话。在物流配送方面,输出物流难度大于输入物流。在所有企业中,有3/4的企业可以自己选择他们的物流合作伙伴;大多数公司都认为出货物流比进货物更加头疼,相对于输入物流,更担心输出物流。
三、针对以上问题的对策
首先,国内汽车产业要想发展,就必须完善产业集群建设。只有建立完善的产业集群,才能通过完善的分工合作方式,运用供应链管理思路,以“共赢”为推动力,把国内汽车厂商有机地组织在一起,让他们充分地发挥规模效应,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配置不合理,使供应链管理不再是汽车行业中的表面文章,而是能够为国内汽车行业带来利润、带来效益的、切实可行的管理思路和手段。
其次,加强国内汽车产业供应链的垂直分工力度,国家或者行业组织帮助汽车制造厂商以及各层级供应商分析自身生产供应能力,运用“外包”管理思路,整合国内汽车产业资源,使每家供应链上的参与企业,都能明确自己的核心业务和可外包业务,构建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使汽车产业供应链的垂直分工,成为国内汽车制造企业及零部件供应企业共赢的前提和保证。
第三,从政策角度鼓励国内汽车产业供应链的参与各方充分应用现代化信息管理手段和技术的热情,为内资相关汽车制造企业和零部件生产企业提供现代化信息管理软件的培训,帮助他们逐渐适应新型信息沟通条件下的作业方式,以便对供应链大量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第四,提升国内汽车产业供应链中物流企业的管理技术和效率,加强他们对于合约法律意义的理解,使他们在国内汽车,供应链中,能够做到按照合约规定的配送时间、地点、品种、数量、质量、交货人等信息,准确地将物料送至指定地点,交给指定厂商进行生产。使国内汽车产业中的物流企业尽快适应现代化供应链管理所带来的速度和效率,为国内汽车产业供应链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流平台。
作为世界汽车市场重要的一部分,中国汽车产业应当及时加入到开放的世界性汽车产业供应链当中,寻求技术和生产等方面的国际合作,推进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同时,按照国际标准实现自身供应链管理系统和生产运作模式的更新改造,为国内生产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创造必要的条件。国内汽车企业应该真正地重视供应链管理。21世纪的竞争是供应链上的竞争,这就要求从战略视角来看待汽车产业上的供应链管理问题。供应链管理模式已经发生革命性变化,供应商的作用日趋重要和明显,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供应链必然会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汽车供应链的外部环境必然会逐步得到改善,为其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美国汽车工业行动组(AIAG),中国汽车供应商调查报告,2004
Abstract: For some big Chinese companies, in addition to the "listed", the hottest vocabulary is the "whole industrial chain". The layout of the whole industrial chain is the product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o a certain stage. To seek the layout of the whole industrial chain has become the choice of the current domestic companies who have certain strength. This paper made a focused discussion of the business model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关键词: 产业链;经营模式;问题与对策
Key words: industrial chain;business model;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9-0149-02
0 引言
全产业链首先是一种企业经营思想和理念;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一个过程,最终会形成一种企业文化;这种模式可帮助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创造更高的经营效率,交易成本更低,风险更小,可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全产业链造很大程度上反应了企业实力,由于历史积累不够,资产规模不大,布局较小,一般的企业不容易建立这种模式;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地布局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资产,使得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上都能体现企业价值,这样我们可以把资源更多地放在价值高的环节上;全产业链可以将之前企业内部上下游买卖协同关系由合作和交易角度提升到战略高度的模式,他可以使企业的发展从整体上得到改善;是一个资产布局的链,是运营协同的链,是组织架构和人的链。这一模式规定每个人在组织中的位置不得有误,要发扬团队一致的精神。近来,一些中国企业在发展模式上陷入了僵局,因为碰到低成本制造的天花板,不少企业积极打通产业链,似乎链条越长越安全,然而“全产业链”并非全能。
1 当下公司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
所谓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是指国内公司围绕产业链布局经营业务的方式和特点。
我国公司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具体呈现出如下特点:
①主要在传统产业链范围内布局。
②开始向大产业链推进。
③拓展产业链关联业务。
2 “全产业链”模式将为企业带来的竞争优势
2.1 创新性、差异化:全产业链模式是一种创新的商业模式,具有显著差异化特点,可以形成竞争优势,对手难以模仿;
2.2 盈利和抗风险能力:平滑盈利的波动性,带来较高的、持续的、稳定的、成长性好的盈利;
2.3 战略协同效应:整个公司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价值链各环节之间、不同产品之间实现战略性有机协同;
2.4 规模、效应和成本优势:有上游供应链的优势;
2.5 信息传递顺畅:快速反映消费者的信息,促进上游环节的创新与改善,使整个企业对市场的反应更敏感、更及时;
2.6 安全:可控度高、可追溯性强,安全更有保障;
2.7 行业领导力和产业优势:以终端消费引领产业链,可以形成产业领导力与产业优势;
2.8 产业升级: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推进技术进步,有利于产业整体提升;
2.9 社会信誉、影响力、知名度:有利于打造品牌,提升影响力。
3 我国公司全产业链经营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公司以构建传统产业链为中心、逐步向前后端和周边拓展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对于公司节约交易成本、分散投资风险、拓展多元市场乃至建立规模经济壁垒,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这并不是说,我国公司全产业链经营模式不存在问题,相反,有些经营风险已露出端倪,可能会对公司乃至产业产生负面影响,迫切需要我们的注意。关于这些问题,主要从其对公司和产业的影响等两个角度来看。
3.1 影响公司本身发展的问题
①产品、业务雷同,带来市场风险。
②产品多元,带来质量风险。
③资金分散,带来财务风险。
④高速扩张,带来管理风险。
3.2 影响中国产业健康发展的问题
①公司争先恐后的全产业链经营,会影响我国产业整体的生产和经营效率。
②全产业链竞争易造成不公平竞争,可能会削弱产业的市场化程度,进而影响我国产业的健康发展。
4 解决中国公司全产业链经营模式问题的对策
①专注核心业务建设,成就更多专业化公司。
②实施差异化竞争,共同构建中国完整产业链。
论文关键词:低碳经济;电动汽车;产业链
1 问题引出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在低碳经济概念的指引下,为了在未来十年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老大,中央财政总体上将投入超过1000亿元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开发与推广。湖北省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来保障电动汽车产业链的构建和发展。
本文对湖北省电动汽车产业的构建和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其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结合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2 湖北省电动汽车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2.1 湖北省电动汽车市场建设中的技术研发还不成熟
对于电动汽车来说,电池、电机等核心技术一直是湖北省各大汽车厂家研究的重点。目前湖北省电池、电机等核心技术还很不成熟,需要进一步研究。如果电动汽车在每个环节的技术不能过关,如果电动汽车的开发研究没有后续的努力,那么电动汽车的生命力将受到致命的威胁。因此,电动汽车的技术产品化的结果如何以及电动汽车后续发展的力量,将决定湖北省电动汽车产业链构建的命运。目前主要的制约湖北省电动汽车产业链的瓶颈在于电动汽车的电瓶无法通用。因为各厂商生产各自规格的电瓶使得电瓶无法通用,从而制约了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建设和发展。
2.2 湖北省电动汽车产业链技术标准不统一
要实现电动汽车的市场化,在研究核心技术的同时,制定和统一技术标准是很关键的。但是目前,湖北省乃至国家对于电动汽车的标准、电池的标准还未达成统一,既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又加大了普及难度。
2.3 湖北省电动汽车产业链售后服务环节力度不够
售后服务关键是要掌握好电池与电机的维修、保养与回收技术,但湖北省目前这方面技术人才和队伍还有待不断培养。同时,平衡生产厂家与分销商的利益关系还存在问题。由于电池技术复杂,更换和维修需要厂家支持,而厂家支持力度的大小对分销商的利益将造成较大影响。
2.4 湖北省电动汽车保险和金融服务等环节力度不够
由于目前电动汽车成本相对较高,对于用户来说,除了湖北省政府给予补贴外,如果保险与银行等金融机构能给予支持,将对电动汽车市场化有助推作用。但目前由于湖北省电动汽车还处于发展初期,有关电动汽车的保险业务和金融服务业务尚处于摸索阶段。
2.5 “新能源汽车央企大联盟”成员利益协调一致尚有困难
“新能源汽车央企大联盟”既然要结束各车企“各自为战”的局面,那各车企业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就势必要做出相应调整。而这种调整必然带来车企业间的又一场利益博弈的过程。其中的东风汽车公司生产基地主要位于湖北省,并且东风公司在襄樊建立了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是国内第一家同时获得混合动力和纯电动城市客车生产资质的企业,年产3万辆的新能源客车生产线正在建设中。而其他的成员大部分也在湖北省有生产基地。因此,湖北省电动汽车的供应竞争十分激烈,成员利益矛盾突出。
“新能源汽车央企大联盟”共分三组,第一个是包括一汽、东风、长安等在内的整车组,第二个是电池组,第三个是能源供给和服务组,包括国家电网、中海油、中石化等在内,承担充电站建设等。电的使用是要划入国家电网的,而中石化和中石油原来是加油站,现在却要投成充电站,有跑马圈地的“嫌疑”。“新能源汽车央企大联盟”在湖北省的发展同样易形成跑马圈地形成的资源浪费和不合理竞争。
2.6 容易形成地方保护
湖北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推动,然而,新能源汽车的进一步发展却遭到来自地方保护的制约。此外,国内的竞争十分激烈,北京、上海、西安等地先后盛名开发出了电动汽车,有的已投入营运使用。湖北虽然已有较好的基础和声望,但如发展不快,进展不利,随时都有可能被竞争对手抛在身后。政府如何做好众多利益主体的调整整合是一大难题。
2.7 “低碳经济”下能源升级与能源接轨的实现还存在问题
湖北省目前的汽车产业依然使用的是传统能源,面对新兴的电动汽车产业,如何真正的将传统能源与电能接轨,如何实现传统能源的升级还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电动汽车产业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而从传统能源过度到电能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而湖北省政府如何真正构建起绿色环保的电动汽车产业链,还尚待思考。
与此同时,湖北省传统汽车的批量淘汰和传统加油站的改造还存在问题。如果将来湖北省的充电汽车市场扩大,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传统汽车的批量淘汰和传统加油站的改造问题,这些虽然是远景,但势必是发展电动车和推广电动车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3 对发展完善电动车产业链的建议
3.1 积极完善电动汽车各项核心技术
针对目前的充电汽车生产而言,电池、电机等核心技术一直是湖北省各大汽车厂家研究的重点。因此,政府应当适时发挥作用,加大相关方面的研发投入,尤其是可以利用湖北省高校集中的科研优势,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做好自主研发工作。
3.2 增加对电动汽车制造和销售环节的政府扶持和投入
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发展目前局势仍不明朗,其中一个关键限制因素是市场上销售的新能源汽车主要以混合动力为主。而其技术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较高的购车成本限制了其普及。而纯电动汽车的销售推广目前仍困难重重。对于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部门应当加大政策上的倾斜力度。在制造环节可以通过建立严格的尾气排放标准和汽车生产工艺来限定非电动汽车的生产,而对电动汽车的生产进行相关税收政策的扶持。在销售环节,可通过减免车船使用税和养路费等政策来鼓励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
3.3 对电动汽车产业链中各项产品和技术进行标准化
现有的汽车制造厂商在电动汽车的生产方面各自为战,这也导致了电动汽车电池、电机等核心零件难以进行统一的标准化生产。这既增加了电动汽车的生产成本,也增加了电动汽车的推广难度。湖北省可以根据东风汽车公司现有的生产规格在湖北省甚至是中部地区搭建起一个标准化生产的平台,对于处于这一生产链中的各制造商采用统一的生产规格,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也便于将研发成果及时应用于生产。
3.4 提高电动汽车购买的各项售前售后服务
针对目前许多民众对于电动汽车了解较少,对购买或使用电动汽车持观望态度这一情况,政府部门可以设立相关的机构以供市民咨询。同时各汽车生产厂商可以建立统一热线和售后平台,解决各类电动汽车的售后问题。
3.5 构建企业联盟,协调各方利益
针对目前的央企联盟和可能出现的地方保护主义,湖北省相关政府部门应当权衡各方利弊,根据现有的电动汽车产业链建立起相关企业联盟,通过资源共享、互利互惠的企业系统来促进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发展。
同时,由于中石油中石化等和国家电网之间存在的竞争关系,使很多充电能源设施建设在某种程度上沦为争夺未来发展空间的“圈地”行为,充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利用率令人担忧。因此在充电汽车产业链中的能源供给链中也可以通过协议建立起能源巨头如中石油中石化和国家电网间的联合。中石油中石化控制的加油站由于早进入市场因而其地理位置优越,成为城市交通的重要补给,而国家电网则是借此次充电汽车研发推广之风才进入到这一领域,因此在充电站选址建设方面存在限制。在这些能源巨头中搭建一个能源转换的平台可以使得双方互利共赢,同时也达到真正合理利用资源的效果,避免各自为战对国家能源资源带来的浪费。
近年来,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非常迅速,但从消费市场中看,动漫产业发展并不协调,由于我国动漫产业自身的品牌文化背景较浅,且自己的创作和创新能力较差,在形成完整产业链上存在不足,在国外动漫冲击的影响下,我国动漫产业的竞争力明显不足,因此,研究当代动漫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发展,从发展中寻求创新之路,是壮大我国动漫产业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当代动漫产业;现状;对策
现代动漫的存在形式各种各样,同时在我国的使用范围非常广,其涉及到企业、电影、电视、杂志、报刊等各领域,主要承载动漫的载体以电视、计算机、手机、或移动设备、书报为主,现代动漫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乐趣和感知,感知在一些企业中更能体现出来,例如建筑企业,他能够将自己的楼房设施等全都通过动漫的形式表现出来,让人耳目一新,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动漫的未来发展有非常广阔的空间,但我国当代动漫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较多的不足。
一、动漫的起源于概念
动漫是两种概念的融合,“动”特指动画,“漫”特指漫画,在现代科技的发展中,人们的开发技术将两者有机的融合在了一起,动画(animation或anime)和漫画(comics或manga)都具备故事情节性,我国动漫的起源是1939年,我国首部长篇动画片《白雪公主》的诞生,这是我国第一部动漫作品,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动漫作品,从漫画的形式转型为动漫的形式,让人们能够更直观的感受动漫的乐趣所在,在当时,动漫主要是以讽刺、幽默为体裁,我国动漫的作品《小蝌蚪找妈妈》在第十四届国际电影节中一举摘取10多个奖项,而后《大闹天宫》更是成为了世界动漫发展的里程碑。在当代,动漫不仅延续了原来的体裁形式,在商业性和表现形式上都有了更大的进步。
二、目前我国动漫的发展形式与国家政策
动漫在当代的应用发展形式丰富多样,特别是当下流行的《熊出没》成为了孩子们热议的动漫,动漫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应用的范围中,具体发展形式主要分为:杂志动漫、动画片、企业文化动漫片等,这些动漫的创作形式各具特色,在目前高校中,动漫成了独立的课程,杂志动漫承接了基本的创作形式,动画片在现代的应用形式较为突出,特别是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软件技术的进步造就了不同风格的动画片,如目前的flash软件,可以同时匹配音乐效果和运动画面,近年在相声、小品的塑造中,动画色彩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欢乐,而企业文化动漫也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所产生的,这种文化动漫形式的体现,人们接触的也非常之多,例如淘宝网,淘宝网在发展中形成了天猫,企业为了让企业文化能够被国人所接受和熟悉,便采用了“猫”作为企业文化动漫的代表性标志,在推广企业文化时,动漫中“猫”的出现更具备影响力。这些形式的发展是动漫在科技的主导下而形成的,目前,动漫发展更为活跃的是“网游”,技术员将动漫的形式发展成为了一个人能够支配的游戏形式,让人不得不称赞动漫的发展进程。国家在对动漫的发展过程非常重视,2004年和2006年两年之间了《关于发展我国已你股市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可见动漫产业的发展在未来的影响力不可估量。
三、我国当代动漫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与对策
虽然我国在动漫的发展中较早,但在现代的动漫发展中看,日韩动漫已经远超中国的技术水平,这是因为我国自身动漫发展中存在较多的问题所致,特别是80年代,日韩动漫的发展非常迅速,在当时,青少年特别喜爱的《六神合体》、《奥特曼》等杰作,奠定了日韩动漫的领导地位,而我国虽然在不断的发展动漫产业,但至今仍存在问题,并成为了发展中的瓶颈。
1、动漫产业发展基础过于薄弱
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受国内条件基础的影响颇深,从《2007~2008年中国动漫产业分析及投资咨询报告》中看,市场发展空间非常大,动漫市场的消费者近5亿人,年收入高达每年1000亿元人民币,但受原创能力、人才、技术、投资、知识产权的保护、管理体系不健全的影响,导致了与国外动漫竞争时,显得无能为力。首先是自主开发创新能力存在问题,我国很多的动漫企业都是依靠政府的支持发展的,但很多动漫公司在创作产品时,很难突破国外风格的影响,即便有新的创意,也是基于其他作品而发展的,这样的创作在实际的表现看,也是收效不大,特别是我国动漫产业的不健全,很多动漫公司只是加工企业,没有取得自己的知识产权,另外国内对盗版、翻版的打击力度不够,造成了很多从事动漫设计的技术人员放弃了动漫制作。其次是受国外动漫产业的冲击较大。我国动漫产业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受国外动漫产业的冲击较大,国外动漫进口到国内的成本价格要远低于我国资产的动漫,很多国内动漫企业在销售中明显感受到了压力,受此影响,我国某些动漫企业在竞争中,连自己的动漫创作成本都无法收回,而市场的需求量大半都被日韩所占据,另外,长期文化的侵入,使更多的国内观众在购买时更倾向于日韩动漫,造成了我国动漫产业经济的发展衰退。
2、动漫产业链不健全,自主品牌缺失,创作方向狭隘
从我国的GDP报告中看,2008年我国GDP为30万亿元,其中我国动漫产业占有3000亿元的空间,虽然我国的动漫产业园分布较多,层次不同,但实际上3000亿的市场却让动漫产业一直处于投资回报率低的状况,这就说明产业链还不健全。像在国外的动漫产业链,首先国外动漫先缔造成功的动漫形象,然后以该形象进军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最终再以该形象生产对应的玩家、服装、食品等,以此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例如美国的成功作品《变形金刚》,《变形金刚》通过电视免费进行播放,成功塑造了机器人的形象,而后按照产业链的结构顺序依次走向市场,最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目前我国在动漫产业链上存在分散、发展不协调等状况。另外,在动漫产业的发展中,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这有利于品牌的建设和推广,我国目前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存在欠缺,没有有效的打造我国动漫产业品牌化,同时在创作方向上也存在瓶颈,特别是创作者,总喜欢从儿童的角度去考虑情节的变化,忽略成年人的视角,因为成年人对动漫的品味较高,所有很多创作者很难创作出让成年人欣赏的作品,这就形成了动漫产业发展的狭隘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还需要较多的时间去弥补存在的不足,人才、技能、视角、创新性都是我们在动漫产业发展中急需重视和发展的,希望在未来我们能看到中国的动漫走向全球。
参考文献
[1]郑健.动漫产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商业时代,2008,(25):87-88.
1 龙江家具产业链的现状
一个地方的产业链情况,与当地的许多因素相关,尤其是产业集群的利益相关者,这些利益相关者或多或少的推动或阻碍当地经济的发展。以下从政府、企业及运营几个方面分析龙江家具产业链的现状。
1.1 政府的支持 近年来,龙江镇委、镇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建设与之相配套的家具原辅材料专业市场。例如投资近3亿元兴建的龙山家具材料市场,面积达15万平方米;投资近3亿元兴建的豪俊材料城,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首期投资2亿元的龙江亚太国际木业城,已吸引了来自马来西亚、泰国、缅甸等国家以及东北三省、江西、云南、福建、湖南、广西等省区50多家大型木业供应商前来认购或承租铺面,设点经营,预订率高达70%。由民间投资近20亿元的325国道龙江段商贸城,建成了100多幢风格各异、设计新颖的家具展区,形成了十公里长知名繁华家具精品展示一条街,加速了大市场、大流通、大商贸格局的形成,有力推进了龙江经济向集约化、族群化、规模化发展。因此,政府对于推动龙江家具发展及产业链升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2 龙江家具企业发展状况 家具制造业是龙江最大的特色产业,行业内企业约有3500户,已经发育为配套最完善的产业链,被命名为“中国家具制造重镇”,“中国家具材料交易之都”,在业界有“中国家具第一镇”的美誉。
但是一方面由于龙江的家具制造业大多是由以前的家庭作坊式企业发展起来的,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经营方式,使龙江的一些家具生产厂家存在分散、小型、粗放、落后等弊端,严重地制约了规模化优势的形成,无法介入到高端市场的竞争。另一方面,龙江虽然是全国最大的家具生产基地,但并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大型专业展览市场,优质的龙江家具大多拿到全国各地、包括邻近的乐从、东莞等市场去销售,龙江成了家具的生产车间和仓库,龙江家具在流通中大大增加了运输成本,再加上铺租费用等成本,白白流失了许多中间利润。而省内外一些地方的家具产业近几年奋起直追的势头很猛,也给龙江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他们凭借外资和创新优势等,已经成为龙江的重要竞争对手,再加上由于营销的力度不足,龙江家具的整体品牌效应始终没有真正形成。
从整个规模构成上看,目前龙江缺乏大型的“龙头”家具企业;另一方面是众多中小企业自成体系,结构趋同,高成本、低效益的企业在龙江家具企业中普遍存在,无法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性和产业集群效应,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的盲目发展也直接影响到骨干企业效益的发挥和产业的升级。
1.3 龙江家具的运营状况 家具业的运营与其他的产品有共同之处,也存在不一样的地方。本文主要从专业交易,物流以及会展对龙江家具运营进行状况分析。
1.3.1 专业交易市场 家具产业的交易一般有专门的交易市场,因为它与普通产品不同,它种类多,包括客厅家具、房间家具以及厨卫家具,且大部分体积较大,需要特定的交易场所,因此家具产业的发展需要有上游产品供应场所,例如材料交易城等,下游产品交易场所,例如会展馆等。据统计,龙江的交易市场共有15个,总经营面积1,240,900平米。这些场所承担着龙江家具的主要业务交易。
1.3.2 物流业 龙江镇工商注册登记的商户约8500户,其中家具行业的户数占50%,从事生产的约1500户,从事配套、原料经营的2000多家。为数众多的家具企业形成了庞大的物流需求,物流企业的货源自然主要是家具和家具材料。
由于龙江镇家具等产业的蓬勃发展,其物流行业是随着其产业的不断扩张而形成起来的。这些物流企业起初是伴随着市场调节而自发发展起来的,这些零散的物流企业主要分布在三联工业区。龙江镇目前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园区要数亚洲国际家具材料交易中心配套的“亚洲国际物流货运中心”物流区,这个物流园区是由于家具材料贸易所带来的物流市场而进行规划设计的。目前园区共有将近70来家物流企业,其经营范围几乎可以覆盖全中国。但是主要提供的是简单的货物运输服务,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技术装备水平和信息化水平都还比较落后。缺乏能提供高效、组织功能强、服务品质优的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来提高龙江物流行业的整体水平。要发挥龙江家具产业的优势,有必要建立相对完善的现代物流配送系统。
1.3.3 会展业 龙江镇的会展业最近几年也逐渐发展起来,已初具规模。专业会展馆有龙江前进会展中心。位于新325国道与龙洲路交汇处,建筑面积40000平米,已成功举办过十五届“龙家具精品展览会”、顺德涂料展览会、顺德家具材料及机械配件展览会、华南塑料机械展览会等,影响颇广。
此外有“亚洲国际家具材料交易中心”,位于新325国道旁,已经成功举办了四界“亚洲国际绿色环保家具材料博览会”,影响较大。该项目占地1000亩,目前经营面积为40万平米,规划投资20亿,总建筑面积120万平米。亚洲国际家具材料交易中心规划是集展览中心、星级酒店、商务大厦、产品研发中心、中西餐厅、商务中心、外商服务中心、国际采购中心、银行、保险公司、邮局、公寓等一系列配套设施于一体的综合型家具材料专业市场,目前在专业批发市场方面主营皮革,布艺,辅料,海绵,弯板,化工,五金等家具材料。在珠三角乃至全国也具有一定影响力。
2 龙江家具产业链优势及存在问题
关键词:产业链;粮食产业链;产业链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32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9-0041-02
在西方学术文献中,有关产业链的思想的思想源于西方古典经济学家Adam.Smith关于分工与专业化的理论。Adam.Smith以其著名的制针企业的例子生动描述了产业链的功能,说明了企业内部分工与专业化能够促进生产力的提高。A.Marshall发展了 Smith 的思想,并把企业内部的分工扩展到了企业间的分工。纵观国外学者的论述,大多是从企业的角度来分析产业之间的关联问题[1]。产业链真正引起人们关注并得到进一步分析和研究是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本文将对国内关于产业链的内涵及粮食产业链的研究进行综述和评价。
一、产业链的内涵
在我国,“产业链”一词最早是傅国华提出来的。之后,国内学者在国外产业链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相继从产品形成、价值网络、产业关联、产业集合、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及战略联盟等视角来定义产业链。
(一)从产品形成的角度定义产业链
郁义鸿(2005)、芮明杰等(2006)、李星群等(2 007)、何一(2009)从产品形成视角来定义产业链,认为它是从供应商开始,经生产者或流通者,再到消费者的所有物质流动。马士华等(2000)认为,产业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信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2]。
(二)从价值链的角度定义产业链
杨公朴、夏大慰(2002)认为,产业链是由同一产业内具有连续追加价值关系的活动构成的价值链[3]。李万立(2005)认为,围绕一个关键的最终产品,从形成到最终消费所涉及的各个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动态关系就是产业链,也叫做价值链[4]。石冬梅(2007)、吴彦艳(2009)认为,产业链是采购原材料、生产中间产品和成品与销售产品并实现价值增值的功能网链[5]。
(三)从产业关联角度定义产业链
简新华(2002)提出,经济活动中的各产业依据前、后向的关联关系组成了产业链[6]。杨公朴、夏大慰提出,产业依据前、后向的关联关系组成的一种网络结构称为产业链。产业链的实质就是产业关联,而产业关联的实质就是各产业相互之间的供给与需求、投入与产出的关系[7]。鲁开垠(2002)认为,在一个产业环境中,各种产业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区别、相互依赖,一种产业的存在成为另一种产业发展的前提或结果,每一种产业只是产业系统中的一个环节或一个片段,由各个环节或片段连成一体就变成产业链[8]。龚勤林(2004)认为,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9]。吴金明、邵昶(2006)提出,产业链是基于产业上游到下游各相关环节的由供需链、企业链、空间链和价值链这四个维度有机组合而形成的链条[10]。林中燕(2008)把产业链界定为“在相关产业组织中,依据特定的经济关系,客观形成的、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11]。白永秀、惠宁(2008)提出,产业链的实质是产业内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联[12]。
(四)从产业集合和产业集群的角度定义产业链
郑学益(2000)提出,产业链是以市场前景比较好、科技含量比较高的产品的关联度比较强的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为链核,通过这些链核,以产品技术为联系、资本为纽带、上下连结、向下延伸、前后联系形成的链条[13]。林学强(2002)提出,产业链是指从最初的原材料生产和销售到中间产品和销售、再到最终产品生产和销售全过程中各个环节所形成的一种企业关联体[14]。卢明华等(2004)提出,产业链是由围绕服务于某种特定需求或进行特定产品生产(及提供服务)所涉及到的一系列互为基础、相互依存的产业所构成的产业集合[15]。杜义飞等(2004)提出,产业链是针对一系列相关联特定的产品或服务,寻找导致这些产品满足需求的,从原材料的提供到市场的销售等等,前后顺序关联的、横向延伸、有序的经济活动的集合[16]。
(五)从战略联盟及区域发展战略的角度定义产业链
蒋国俊(2004)将产业链界定为“在一定的产业集聚区内,由在某个产业中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或国际竞争潜力)的企业与其相关产业中的企业结成的一种战略联盟关系链”[17]。李心芹等(2004)将产业链界定为“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以某一个产业中具有竞争力或竞争潜力的企业为链核,与相关产业的企业以产品、技术、资本等为纽带结成的一种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战略关系链”[18]。任保平(2005)从微观上将产业链界定为“一个企业的供应链”,“是一定的产业群聚区内,处在产业链不同环节上的相关产业中的企业结成的一种战略联盟关系”[19]。刘贵富等(2006)将产业链界定为“一定地域内,同一产业部门或不同产业部门或不同行业中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与相关企业以产品为纽带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关系,联接成的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链网式企业战略联盟”[20]。
二、关于粮食产业链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粮食产业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某一个理论视角研究我国粮食产业链
吴志华(2007)基于供应链视角,研究了我国粮食产业与供应链,分析了我国粮食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粮食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战略[21]。何官燕(2008)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粮食产业链的特征与现状,提出了整合粮食产业链的对策,如建立新型粮食生产机制、促进粮食企业重组并购、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等[22]。陈倬(2011)从粮食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分析了粮食供应链脆弱性的类型,提出粮食供应链管理目标就是降低这两种脆弱性,形成“高效+安全”的粮食供应链,而供应链整合是降低粮食供应链脆弱性的有效途径,并从探索组织创新模式、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实施信息共享技术和实行风险闭环管理等四个方面给出了整合思路,并提出了由政府、产业化龙头企业、商业流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主导的四种可供操作的整合模式[23]。孙丹、赵予新(2012)研究了长期以来制约粮食产业链整合的因素,并提出要使粮食产业链稳定高效的运行和发展,应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向精深加工转变,积极发展粮食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施科技兴粮战略,提高创新能力,培育粮食龙头企业,创立名优品牌,加快粮食产业链各环节基础建设等[24]。
(二)对具体地区或具体粮食品种产业链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李军民(2007)对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链进行了研究。李军民、唐浩和周清明(2008)对湖南省发展优质稻米加工产业链提出了建议[25]。刘岩、高云巍(2009)研究了吉林省玉米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对策[26]。于邢香、耿建敏(2012)指出,粮食产业链模式效率低、龙头企业规模小、外资对整个链条的控制加强、粮食产业服务体系以及制度不完善等因素制约了山东省传统粮食产业链的延伸,应建立科学的粮食生产观、转变粮食增长方式、着力培育粮食龙头企业、组建大型粮食企业集团,提升粮食产业实力[27]。
(三)建立模型对粮食产业链的效率和竞争力进行评价
李军民、唐浩和周清明(2008)以湖南优质稻米加工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加工企业的组织效率与运作效率水平进行了定量分析,指出深加工企业的组织效率与运作效率比初加工企业高,但两者的组织效率都处于较低水平[28]。马松林(2012)定量描述了中国粮食产业链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区域分工效率。他通过空间误差模型(SEM)分析认为,影响粮食加工业区域分工效率的因素主要是各地区的从业人数、资本投入和粮食产量;通过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分析认为,河南、辽宁、内蒙古和天津在粮食加工环节上的综合效率最高[29]。于邢香等(2012) 通过对山东省粮食产业发展的调查分析,运用AHP法建立了粮食产业链竞争力评价体系,并在对山东省粮食产业链竞争力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基础上指出,粮食质量、粮食总需求量、加工技术、总产量、种植结构、产品价格、储运成本等因素对粮食产业链竟争力有重要影响;在山东省粮食产业链延伸过程中,应该首先考虑并重点把握好粮食质量源头环节,同时重视加工环节、储运环节等在提升整条产业链竞争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30]。
三、总结和评价
综上可见,尽管我国学者对产业链和粮食产业链的理论及实证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来说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不足:(1)国内学者们对于产业链的定义都是从“链”的角度出发,由已有的供应链、价值链、产业关联、产业集群等概念引申过来的,但就产业链的内涵而言,目前还没有一个为学术界一致认同的比较权威的概念;(2)国内对粮食产业链的认识多是从其他产业链如农业产业链借鉴过来的,对粮食产业链的研究还是以实证为主,并且主要是对具体地区或具体粮食品种产业链的研究及效率评价,理论研究不够系统,还处在较浅的层面上。今后应该从更大的范围如全国、粮食主产区等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并建立比较统一的模型对粮食产业链进行效率分析和评价。
参考文献:
[1] 程宏伟,等.西部地区资源产业链优化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2] 曹芳,王凯.农业产业链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J].农业技术经济,2004,(1).
[3] 程宏伟,等.西部地区资源产业链优化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4] 李万立.旅游产业链与中国旅游业竞争力[J].经济师,2005,(3).
[5] 余文权,孙威江,吴国章,赵丽红.农业产业链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J].亚热带农业研究,2007,(4).(下转93页)
(上接42页)
[6] 刘贵富,赵英才.产业链:内涵、特性及其表现形式[J].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6,(3).
[7] 刘贵富,英才.产业链:内涵、特性及其表现形式[J].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6,(3).
[8] 章长生.基于产业链分析的广西铝工业发展战略研究[D].桂林:桂林理工大学,2009.
[9] 龚勤林.论产业链构建与城乡统筹发展[J].经济学家,2004,(3).
[10] 吴金明,邵昶.产业链形成机制研究—“4+4+4”模型[J].中国工业经济,2006,(4).
[11] 林中燕.产业链视角下的信息服务业蛛网模型[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1).
[12] 白永秀,惠宁著.产业经济学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13] 刘贵富,赵英才.产业链:内涵、特性及其表现形式[J].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6(3).
[14] 林学强.构筑产业链提升区域竞争力[J].福建经济,2002,(8).
[15] 程剑.我国茶油产业链与协作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16] 程剑.我国茶油产业链与协作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17] 蒋国俊.产业链理论和稳定机制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4.
[18] 李心芹,李仕明等.产业链结构类型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4).
[19] 任保平,洪银兴.新型工业化中经济效益提高的途径:一种产业链视角的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3).
[20] 刘贵富.产业链研究现状综合述评[J].工业技术经济,2006,(4).
[21] 吴志华.中国粮食物流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22] 何官燕.整合粮食产业链确保我国粮食安全[J].经济体制改革,2008,(3).
[23] 陈倬.粮食供应链脆弱性分析与整合研究[J].财经论丛,2011,(6).
[24] 孙丹,赵予新,粮食产业链整合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2,(5).
[25] 李军民,唐浩,周清明.湖南省优质稻米加工产业链效率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3).
[26] 刘岩,高云巍.吉林省玉米产业链化趋势及发展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2).
[27] 于邢香,耿建敏.山东省粮食产业链延伸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2,(3).
[28] 李军民,唐浩,周清明.湖南省优质稻米加工产业链效率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3).
内容摘要:国内企业越来越重视自主创新,但常常面临企业创新能力弱、技术标准竞争处于弱势、产业链不配套三方面的制约,企业必须走联合创新之路。五类产业联盟反映了企业在不同环节开展的联合创新,促进了企业的自主创新。国内产业联盟的发展还存在法律身分问题,政府支持力度也不强。建议制定行政性法规解决产业联盟的法律身份和监管问题,政府支持创新的资金适当向产业联盟倾斜,在重点区域和行业进行产业联盟的试点。
关键词:产业联盟,创新,政策
技术的快速进步增加了企业的研发投入和创新的不确定性,全球化的深入提高了市场竞争程度。国外企业重视利用产业联盟应对环境的变化,通过产业联盟实现企业间和产学研间的联合创新。国内经济对外开放程度较高,企业创新的基础条件薄弱,发展产业联盟对促进自主创新尤其有意义。
一、我国企业自主创新面临的制约因素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和技术进步不断加快背景下,国内企业越来越重视自主创新,但国内企业的自主创新常常面临三方面的制约因素。
(一)企业创新能力弱
国内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国外竞争对手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影响了国内企业的创新绩效和创新积极性。根据国家专利局的统计,2005年我国仅有1.1%的企业获得授权专利,其中仅0.17%的企业获得发明专利权。
国内企业创新能力弱的原因,首先是国内企业技术水平比较低,在装备水平和工艺技术上与国外竞争对手存在一定差距。其次,国内企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主要处于劳动密集的加工环节,技术含量低、利润空间薄,制约了国内企业的创新能力。第三,国内企业的研发投入主要用于当前的技术,发达国家企业的研发主要用于下一代技术,国内企业的创新面临国外先行企业设置的大量知识产权障碍。第四,政府的研发投入90%用于科研院所,而科研院所存在功能和机制错位现象,出现“研究成果内部化”和“科研机构企业化”的倾向,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
(二)技术标准竞争处于弱势
发达国家企业利用技术标准主导产业的技术路线,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只能沿着既定技术路线发展,在技术和市场上后发,同时面临巨大的知识产权障碍。发达国家企业控制技术标准的力量来自技术的领先和市场力量的强大。如果技术标准上受制于人,国内企业研发投入获得的技术成果就难以进入市场。国内企业深刻认识到技术标准竞争的重要性,并积极努力制定自主的技术标准。从过去几年的实践看,国内企业在技术标准竞争中常常处于劣势。
国内技术标准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原因:一是国内技术标准多数情况下面临国外先发技术标准的竞争,市场对国内技术标准的信心不足。二是国内很多企业还未认识到技术标准要走联合创新的道路。技术标准的竞争本质上是市场力量的竞争,因此技术标准竞争各方必须尽可能联合有关力量才能取得竞争优势。国内一些技术标准常常由少数企业制定和控制,多数企业缺乏参与的机会,技术标准的市场化困难重重。
(三)创新产品常常面临产业链不配套的瓶颈
国内企业在过去几年推出了一些重要的自主创新产品,但是常常遇到产业链不配套的瓶颈,产业化难以达到预期水平。例如,我国研制的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AVS,其编码效率比传统的MPEG-2国际标准提高了1倍,达到了当前的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大约有70%采用了已过专利保护期的公开技术,最核心的30%技术则由国内专家研发而成,已经取得了67项相关专利。AVS在技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产业化步伐却非常缓慢,其主要原因是产业链不配套,用户缺乏采用该技术的积极性。
创新产品的产业链不配套的主要原因,一是国内创新产品面临国外同类产品的竞争,而且国外产品的产业链相对成熟,国内创新产品在发展初期缺乏市场竞争力。二是国内创新企业自身实力较弱,在市场上缺乏号召力,相关配套企业缺乏市场信心。
总之,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背景下,我国企业创新的后发劣势越来越突出。走出创新困境的重要思路是走联合创新之路,包括企业间的联合创新和产学研之间的联合创新。
二、产业联盟促进国内企业创新的机制
创新是将发明付诸实施以创造价值的商业过程。创新链条包括从研究开发,到成果转化、产业化和商业化的全过程。产业联盟在实践中有五种类型,反映了企业在不同环节开展的联合创新。
(一)技术标准联盟与企业创新
技术标准联盟的目标是制定产业技术标准。技术标准联盟在企业创新中的作用是:(1)联合技术领先的企业,将先进技术应用到新的技术标准中,为市场提供更好的产品或服务。(2)联合市场领先的企业,形成强大的市场力量,推动创新技术标准的产业化。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技术上长期受制于人,实现“技术突围”必须突破国外技术标准的制约,否则即使自己开发出新技术也无用武之地。闪联技术标准产业联盟是国内信息企业联合制定国内主导技术标准的重要尝试。国内电子信息龙头企业联想、TCL、海信、康佳、长城、长虹、创维等于2002年领导成立了闪联技术标准产业联盟,致力于3C融合(即计算机、消费电子、通讯设备的融合)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商业化。闪联第一代标准包含了204项发明专利,全部为国内企业拥有。2005年闪联标准成为国家行业推荐标准,2006年被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ISO/IEC)接纳为候选国际标准。由于3C融合未来市场潜力巨大,闪联技术标准成为国内电子信息企业实现“技术突围”的重要突破口。
闪联技术标准产业联盟提供了两条重要经验。一是建立了企业主导、市场导向的产业联盟组织。闪联是企业自愿组建的市场经济组织,成员包括相关行业的龙头企业以及部分大学、科研院所,互补性强。联盟建立了较完善的治理机制:成员选举理事会,理事会负责联盟的重大决策,并授权秘书处负责联盟日常运营。良好的治理有助于保持联盟成员的团结性和决策的合理性。二是建立了联合创新的机制。国内主要企业共同参与技术标准制定,共享技术标准带来的收益。闪联成员产品占国内市场较大份额,如彩电市场的84%,计算机和手机市场的一半左右,因此技术标准在国内的市场化水到渠成。
(二)研发合作联盟与企业创新
研发合作联盟是创新中常用的企业间组织,其目标是解决产业共性技术问题。研发联盟在企业创新中的作用是:(1)降低研发成本、分担研发风险。技术研发的投入越来越高、不确定性越来越大,单个企业难以单独承担研发的成本和风险,合作研发减少了企业的风险。产业中存在大量的共性技术,很容易造成企业重复投入,合作研发可减少共性技术的重复投资。(2)研发资源互补。技术融合发展的趋势和企业注重专业化的趋势要求企业之间以及产学研之间加强研发合作,通过资源互补共同完成创新。(3)共同学习。技术进步快要求企业越来越重视学习。共同学习包括共同学习国外先进技术、联盟成员间相互学习彼此特长两个方面。(4)缩短研发周期。竞争的全球化要求企业不断缩短技术研发的周期,通过产品先发获得市场先机,研发联盟集中产业力量加快了成员企业进入市场的速度。
发达国家存在大量的研发合作产业联盟,包括企业间研发合作联盟和产学研间的研发合作联盟。国内的研发合作产业联盟目前数量较少。闪联技术标准联盟的核心成员成立的闪联信息技术工程中心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联想集团、TCL集团、长城集团、长虹集团、创维集团、海信集团、康佳集团、中和威八家企业于2005年联合出资设立了闪联信息技术工程中心。成员企业发挥各自特长,共同研发闪联产品的共用技术,如闪联彩电的通用模块、闪联计算机和手机的通用软件、上游关键芯片等。闪联信息技术工程中心只研发共性技术,不做产品技术,与成员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合作关系。联合研发减少了共性技术的重复投入,提高了研发水平,加快了新产品进入市场的速度。
闪联信息技术工程中心不仅是企业间联合研发的组织,同时也是政府支持产业创新的重要平台。政府对联盟的支持有利于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有利于引导企业进行联合创新。政府支持联盟避免了支持单个企业带来的不公平竞争,有利于产业内企业实现群体突破。
(三)产业链联盟与企业创新
产业链联盟的目标是打造有竞争力的产业链。创新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依赖于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创新产品的产业链有时难以依靠市场机制快速形成,产业链联盟加强了企业间的信任,促进了技术和产品信息的交流,提高了配套企业的投资信心,从而促进创新产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领头企业的承诺或政府的鼓励是产业链联盟形成的重要基础。
国内企业的创新多数具有市场后发的特点,即创新技术常常在市场上直接面临国外同类技术的竞争。以国内企业主导创新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TD-SCDMA为例,在TD-SCDMA商用前,其竞争技术WCDMA和CDMA2000已经在全球得到大规模应用。为了打造TD-SCDMA产业链,政府有关部门直接推动上中下游企业组建产业联盟,同步开发产业链上各项产品。TD-SCDMA产业联盟成员覆盖了系统、终端、芯片、仪器仪表、软件、配套设备等完整的TD-SCDMA产业链。产业联盟大大缩短了TD-SCDMA的产业化周期,极大提高了运营商的市场信心,为TD-SCDMA技术的商用创造了条件。
(四)市场合作联盟与企业创新
市场合作联盟的目标是共同开发市场。市场合作联盟在创新中的作用是:(1)联合开拓创新产品的用户市场。由于单个企业不愿独立承担创新产品的市场启动成本,或者创新企业实力太弱缺乏独立开拓市场的实力,创新企业通过产业联盟共同开拓创新产品的市场。(2)通过联合采购降低创新产品的成本。中小企业在创新产品发展初期难以达到规模经济,联合采购是中小创新企业降低采购成本的重要手段。(3)通过共用基础设施降低创新成本。企业在创新需要共用一些基础设施,包括共用实验设备、共用检测设备、共用数据库等等,以降低创新的成本。有些共用设施可以由市场提供,有些共用设施由于专用性强市场难以提供,产业联盟是较好的解决方式。(4)通过网络互联实现需求方规模经济。有些创新产品具有很强的网络特性,创新企业之间实现网络互联可以提高消费者福利,从而促进创新产品的市场化步伐。
市场合作联盟主要兴盛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达国家由于历史原因常常存在较严格的反垄断法律,市场合作行为受到反垄断法律的严格管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一方面法律管制较松,另一方面本地企业实力弱且面临境外企业的强大竞争,市场合作有客观需求。如我国的台湾地区和北京中关村地区都重视市场合作产业联盟的作用。
中关村地区是下一代互联网创新企业聚集的地区。中关村园区管委会根据下一代互联网创新企业规模小、创新活力强的特点,推动建立了下一代互联网产业联盟。联盟开展了集体市场营销,帮助成员企业的产品在北京奥运和城市智能交通项目中获得应用;以联盟名义申请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产业化项目,提高了企业的中标率;以联盟名义进行国际交流,提高了企业与境外机构的谈判能力;针对成员企业规模小、研发设施共性多的特点,在中关村园区管委会的支持下共同投资建立了统一的Ipv6测试中心,大幅降低了企业的研发成本。
(五)社会规则联盟与企业创新
社会规则联盟的目标是改变或建立社会规则。社会规则联盟在创新中的作用是改变阻碍创新的社会规则,或者促使设立有利于创新的社会规则。有些新产品在开发潜在市场时需要新的社会规则支持,如环保技术的应用离不开环境保护的法规。有些新技术的发展需要新的社会规则进行支持,如软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产权的保护。企业组成产业联盟共同推动社会规则的变革,不仅有利于企业的创新,也符合社会公众利益。
中关村的环保企业共同组建了中关村清新空气产业联盟。2006年联盟帮助卫生部门制定《医院洁净手术部污染控制标准》、《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室内空气卫生质量标准》,推动政府部门将其颁布为强制性技术标准。强制性标准的实施推动了环保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促进了清新空气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保护卫生工作者和病人的健康。
三、国内产业联盟发展面临的问题
产业联盟主要解决单个企业没有能力或没有积极性解决的产业共性问题,其发展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当前产业联盟的发展遇到两个的突出问题。
(一)产业联盟的法律形式存在问题
国外绝大多数产业联盟设立为非盈利组织。由于法律体系的不完善,国内的产业联盟只能注册为行业协会或公司。产业联盟与行业协会的性质不同,按行业协会注册会制约其发展:首先,有地域的限制。在北京注册的行业协会必须以北京的成员为主,制约了全国企业的合作;第二,有数量的限制,一个行业只能设立一家行业协会,但是可能产生多家产业联盟;第三,有治理的限制。行业协会是政府主管部门领导下的长期性组织。产业联盟是为特定商业目标设立的市场导向组织,目标完成就要解散或转型。
产业联盟按公司注册也存在问题,如公司设立和运行的成本较高,成员变动要解决股权谈判、退股、重新登记等复杂手续。另外,公司的税费负担较重。多数情况下,公司形式难以支持产业联盟的灵活性和公益性。
(二)国家缺乏支持产业联盟发展的政策
国内外的实践表明,由于产业联盟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政府的支持对产业联盟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我国政府日益重视联合创新,但是在国家层面还没有形成支持联合创新组织的政策。政府有关部门对一些产业联盟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但都是以个案方式进行,而且支持的力度不强。
境外政府大力支持产业联盟的经验值得借鉴。日本政府于1961年制定了《矿工业技术研究组合法》,将产业联盟作为政府支持企业间和产学研间合作研发的平台,如日本政府在1976~1979年投入293亿日元支持本国企业成立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研发联盟,帮助产业成功实现赶超。美国从1984年开始数次修改法律,鼓励企业在研发、标准和生产领域联合创新,并对重要的产业联盟给予资金支持,如美国政府在1987~1996年投入85亿美元支持本国企业组建半导体技术研发联盟。我国台湾地区政府从1980年代开始重点支持信息业的产业联盟,在电子信息产品的历次换代升级中都设立专门的产业联盟,帮助中小企业学习境外先进技术和加强生产协作,对岛内形成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发展产业联盟,促进自主创新
产业联盟是市场条件下实现联合创新的重要组织形式。过去政府支持创新常常倾向于直接资助创新机构,其优点是可以择优扶持,缺点是对政府执行部门的要求极高。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资金使用分散,研发投入低水平重复,产业创新缺乏协调等,个别单位甚至利用信息不对称蒙骗主管部门。政府支持产业联盟发展有利于克服以上问题。首先,政府的资金实行集中使用,同时还可以引导企业将资源配置到战略性项目,集中产官学的力量联合攻关。其次,产业联盟是企业主导、市场导向的组织,有效的治理机制有利于保证项目的成功实施,减少政府资助项目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监管漏洞。第三,产业联盟可以整合产业内上下游相关企业,形成强大市场力量,促进新技术的产业化和商业化。第四,有利于支持产业群体突破。政府支持产业联盟为整个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联盟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和联盟成员共同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第五,促进了市场竞争。由支持单个企业创新转向支持整个产业创新,避免了支持单个企业可能带来的市场扭曲。
根据产业联盟发展中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制定产业联盟管理的行政性法规
通过制定行政性法规解决产业联盟的法律身份和监管问题。行政性法规应允许产业联盟登记为“社团法人”或“事业法人”,并按照组织的性质制定相应管理办法。我国《民法通则》允许企业之间或者企业、事业单位之间组成新的经济实体,经主管机关核准登记取得法人资格。现行管理条例对设立社团法人和事业法人管制太严格,产业联盟无法登记,建议适当放松有关法人设立的管制。
(二)政府支持创新的资金适当向产业联盟倾斜
当前政府支持创新的资金一般由政府部门按项目直接分配到执行单位,政府资助的共性技术研究机构大都设在大学和科研院所,有时容易造成低水平重复投入和产学研脱节现象。建议有关部门将支持创新的资金适当向产业联盟倾斜,利用产业联盟的内部协调机制和市场导向特点,整合产学研资源和产业链上关键企业,提高创新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一)企业并购理论概述
企业并购(Mergers and Acquisitions,M&A),即企业进行收购和兼并的行为,即企业在协商的基础上,平等自愿以一定方式(如现金、股权、杠杆收购等)取得其他企业法人产权的行为,是企业进行资本运作和经营的一种主要形式。
企业并购理论认为,企业并购在现代市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收购和兼并,企业能够有效优化资源配置,扩大生产和经营的范围和规模,产生协同效应,降低交易的成本,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最终实现提高企业价值的目的。目前,收购与兼并已经成了企业增加竞争力、外部扩张与成长的重要途径,在世界各地广泛实行。
(二)企业并购动机简述
对于并购的动机理论,学术界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分析,目前形成了若干种较为成熟的假说。
1.效率理论。效率理论是最主要的并购动机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并购可以有效加强运营的效率,产生协同效应,有助于企业提升业绩,分散经营风险,贡献社会效益。企业天然具有提升经营效率的动机,包括经营上的协同,管理曾经及财务层面的协同,还有战略上的互补,都属于为了提升效率,产生协同效应而进行的并购。
2.市场力量理论。市场力量理论认为企业的并购,通过减少竞争企业的数量,提升了市场占有率,提高市场集中度,从而加强了企业对市场环境的控制,为企业创造了垄断环境的可能性。同时,也有学者认为,先发企业具有更强的继续并购动机,同时引发整个市场上的并购连锁反应,这种类型的并购有助于提高市场上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行业的整合和规范。
3.信息与信号理论。该理论从管理的角度上出发,认为企业并购是发出企业经营向好的信号,表明企业未来的价值处于上升通道中,并引导市场对企业的价值进行重估,同时激励管理层进行更有效的企业战略。
4.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管理层存在问题,可能会产生为了个人私利而损害企业价值的行为,通过并购能够引入外部力量有效制约现有管理层,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同时,还有一种源于理论的自由现金流假说,该假说认为并购的发生有可能是源于对于自由现金流的管理上的冲突,若将自由现金流支付给股东,则会降低管理层对于现金流的控制程度,而通过并购,自由现金流的使用会更好地收到资本市场的监督,缓解现金流使用上的冲突。
二、动漫产业并购特点
(一)产业链并购类型
1.横向并购。横向并购指业务相同或者相似的企业进行并购,企业通过横向并购,形成规模经济,扩大生产规模、实现优势互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实现经营上的协同。韦斯顿的协同效应理论指出,公司并购的营运协同效应使得公司经营效率得到改进,并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精细分工和资源调配。
2.纵向并购。纵向并购指业务环节相互衔接、密切联系的企业之间的并购。纵向并购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不同位置的协同,一定程度上消除有限理性、机会主义等交易成本。公司并购产生的管理协同,能够将管理资源更好的调配,提高并购后的企业管理效率。
3.混合并购。混合并购指与企业本身业务并无直接关联的并购行为,混合并购的情况较为复杂,是涉入了与企业主业并无直接关联的其他市场。通常混合并购会导致多元化经营战略,有利于企业分散风险,进入新市场,实现战略转型。
(二)动漫产业链并购特点
动漫产业的核心是创意,作为影视传媒的一个分支,而其素材来源为虚拟人物,以动画、漫画等形式表现,传媒途径为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舞台剧等,衍生品为cosplay服装、卡通玩具人物,电子游戏等。年轻一代对动漫产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动漫产业的产业链也越来越成熟。2012年,中国动漫产业规模达320亿元,其衍生品市场规模达220亿元,相比邻国日本而言,日本每年的动漫产业产值达约18万亿人民币,对比而言,中国动漫产业仍具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
动漫产业链的上游为内容制作商,包括漫画家,动画制作公司等,拥有内容的制作和生产能力,还包括原著生产商和改编作品生产商,但无论是原著还是改编,都属于内容制作,位于动漫产业链的上游。产业链中游为动漫产品的发行商和传播渠道商,如出版社、电视台等。下游分为播出市场、产权市场和衍生品市场,播出市场有“制作+电视”、“制作+网络”等多种形式,产权市场包括“制作+图书”,“制作+音像”等多种模式,衍生品市场包括玩具、服装、主题公园等动漫系统产品。
动漫产业链具有两项重要的特点:1.产品可以无限次出售,前期投入高,后期再生产成本低;2.高度依赖渠道,而产品的使用和相关的消费存在一定不同步性。这两项特点决定了基于动漫产业链的并购,具有两方面的增值空间。从横向并购角度上来说,上游资源的整合,使得其再生产成本有效降低,最大化发挥明星IP的效用,将有效提升动漫企业的经营效率和进行规模扩张。从纵向并购角度来看,纵向并购使得动漫企业的产业链更加完整,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效应,甚至构成完整产业链闭环,扩大企业规模并提升其管理效率。
(三)案例-动漫产业巨头迪士尼并购路径及启示
动漫产业巨头迪士尼成立于20世纪20年代,而从1926年到1980年之前,迪士尼都以自主内容制作为主,这个时期内诞生了米老鼠、唐老鸭、高飞狗、白雪公主等传统的迪斯尼形象,依靠这些动漫形象,迪士尼进行电视播放、主题公园、衍生产品等业务以获取利润。
1980年以来,迪士尼开始了大规模外延收购,其中最著名的(收购金额最大的)五项并购分别是①1996年以190亿美元收购电视巨头ABC;②2001年53亿美元买下儿童向有线电视频道Fox Family;③2006年以74亿美元收购动画制作公司皮克斯;④2009年以40亿美元收购漫画巨头漫威;⑤2012年40亿美元买下影视制作巨头卢卡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