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课堂的重要性

课堂的重要性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26 16:15:0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课堂的重要性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课堂的重要性

第1篇

何代宇

课堂教学导入新课,是一节课导言、开端,是弹奏教学“乐章”的前奏,是把学生课间散漫的心思“引”回课堂的艺术,是激起学生求知欲望的开端,是师生产生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

如果一节课的开始教师生动活泼、导入能引人入胜,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力集中地投入新知识的学习,这节课就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每天都重复着那句单调而乏味的语言“今天我们一起学习xxx”来导入新课,这就很难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散漫的心就难以收回。在这种涣散和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下是不可能集中精力把课听好的,因此也就不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对新课导入的作用认识不足,认为新课导入无足轻重,也有的是没有掌握导入新课的方法和技巧,缺少必要的知识和资料。为解决好这些问题,有必要探讨一下新课导入在教学中的意义及其所采用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的作用

1.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好的新课导入能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人的注意力越集中,对周围其他干扰的抑制力就越强,因此这时接受信息的信噪比特别高,信息的传输效率也最高,这时人对事物观察得最细致,理解得最深刻,记忆得最牢固。所以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进入教室后情绪尚未稳定、注意力尚未集中之前,运用适当的手段或方法使学生的注意力尽快集中到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上来。

2.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积极的意向活动,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坚定性。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正是这个道理。

3.能承上启下,使学生有准备、有目的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好的新课导入,应该起到复习旧知识,导入新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的作用,从而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平道路,明确目标,打下基础。

4.能为新课的展开创设学习情境

良好的新课导入可以起到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情绪愉快地进人学习过程,为新课的展开创设良好的条件。

二、导入新课的一般方法

1.温固知新导入法

温固知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例如,在讲切割线定理时,先复习相交弦定理内容及证明,即圆内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然后移动两弦使其交点在圆外有三种情况。这样学生较易理解切割线定理、推论的数学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叙述定理内容,并总结圆幂定理的共同处是表示线段积相等。区别在于相交弦定理是交点内分线段,而切割线定理、推论是外分线段,切线上的两端点重合。这样导人,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发现二串新知识,并且掌握了证明线段积相等的方法。即针对所要讲述的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对问题造成的悬念来导入新课。问题引人法用比较积极的形式提出了与所要学习课题有关的问题,点出了学习的重点,明确了学习的目标,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指向。更为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问题导入法一般用于前后知识联系密切的新授课教学,或本节所研究的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新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熟知的现象为基础的前提下,提出学生似曾相识,但欲言而又不能的问题,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刺激求知的渴望。如讲“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可先让学生想这样的问题,即两,个三角形全等,一定要三对边、三对角对应相等吗?能不能少点条件使判断简单这样学生会怀着强烈的学习要求和欲望去探索新的方法。

2.复习导入法      

即通过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引人新课的学习内容。这种引课的特点是便于学生了解到新内容是旧知识的深入和提高,便于学生系统地把握知识的结构。这种引课一般适

用于定理和性质的运用。如讲“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第二节课时,运用复习引人法,把上节课讲到的理论重新复习一下,就能让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不感到生疏,利于新课的展开。

3.反馈导入法

根据信息论的反馈原理,一上课就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由学生的反馈效果给予肯定或纠正后导人新课。例如,在上直角三角形习题课时,课前可以先拟一个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讨论。

4.激趣导入法

即通过游戏、迷语、诗歌、对联等导入新课。这种引课方法可使学生对数学课获得极大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尝到学习的乐趣。例如,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可这样设计: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把厚0.1毫米的纸依次折叠并计算纸的厚度: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纸张厚度所发生的变化是在成倍地增加。同时提出问题:继续折叠20次、30次,会有多厚?教师作出假设:如果一层楼按高3米计算,折叠20次有34层楼高,折叠30次有12个珠穆朗玛峰高。这一惊人的猜想使学生精神集中、思维活跃,进入最佳状态。

三、导入新课时需防止的问题

1.方法单调,枯燥无味

有的教师在导入新课时,不能灵活多变地运用各种导入方法,总是用固定的、单一的方法行事,使学生感到枯燥、呆板,激发不起学习的兴趣。

2.洋洋万言,喧宾夺主  

新课导入时不能信口开河,夸夸其谈。占用时间过长,就会喧宾夺主,影响正课的讲解

3.离题万里,弄巧成拙

导入新课时所选用的材料必须紧密配合所要讲述的课题,不能脱离正课主题,不然不但不能起到帮助理解新知识的作用,反而干扰了学生对新授课的理解,给学生的认识过程造成了障碍。

第2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导入;问题及对策

在中国,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提出了很多年,教育界也一直以其作为目标和指向牌,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质,因此,如何进行课堂导入成了众多学者专家和教育大家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便是对其中的初中数学科目课堂导入的研究。对于数学课堂导入需要做到两点:一是对学生情况有所了解,明确初中数学班级里面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相关学习情况;二是灵活多变使用导入方式,使课堂充满活力。因此,笔者选择从初中数学导入的重要性、相关问题分析和相应的对策解决方法三点进行本次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研究的具体内容。

一、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重要性

1.提高学生求知欲

课堂的导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对于学生而言,在导入方面需要做到的就是跟随教师的节奏,那么教师需要做到的便是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达到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开发,以导入引发学生想要进一步学习的欲望,这样才能让课堂更有效。

2.调动学生注意力

导入需要做到的是将下课或者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这样在课堂进行中,学生便会一直跟随教师的进度进行学习,而不是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上,从而导致学生的上课效率降低,对课堂的知识掌握程度不高,信息记忆和理解能力

不够。

3.温故而知新

在课堂上,除了要不断传授给学生新的知识点之外,教师需要做到的还有帮助学生进行旧知识点的巩固以及复习,帮助学生对新旧知识点建立联系,使知识点成为一个整体。另外,温故而知新,也需要学生养成课前预习、下课及时复习的习惯,不懂便要及时询问得到正确的解决措施和思路。

二、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问题

1.教学观念不科学

教师要引导学习困难的学生,首先就要学会转变教育观念,做到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教育,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针对性辅导。另外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素质,时刻关注数学教育的最新前沿,与时俱进地提高自己的教学研究能力,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程度,优化教师的教学能力,综合教师的教学方法,也需要教师丰富课程内容,将日常生活融入进来,加入生活常见事务,让教学更加形象生动。

2.知识结构不完善

知识结构不完善主要表现为教师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并没有与时俱进地学习更为先进的知识,导致在教学中教师对需要教授的知识点并没有完全掌握,那么对于听课的学生而言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同样没有掌握教师教授的知识,二是知识没有形成系统,那么对于学生而言便是知识残缺从而减少学生学习的欲望与兴趣。因此,教师需要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3.教学方法不全面

关于中学数学的教学方法在现今不能仅仅只靠教师一张嘴巴说遍天下,换句话说现今的照本宣科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在传统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具往往就只是一支白粉笔和一本教科书,因此,在课堂上学生很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从而将注意力转移,导致课堂效果不佳。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口燥乏味,而且对于学生的吸引度低,没有起到该有的作用。

三、初中数学课堂导入对策

1.安排悬念

对于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教学需要注意的一个方面便是导入时使用悬念设定,此方法的使用主要是为了在开始阶段便吸引学生的目光,提高学生想要参与学习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探究情绪。

2.温故导知新

在导入阶段便开始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复习,以达到对旧的知识进行巩固的目的。这便是采取了新旧知识的共同点,找到其的连锁处,将新旧知识连接形成一个知识系统。要求学生一是掌握新旧知识点的整体系统,二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出现的问题主要包括:例如,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以及知识结构的问题,在普遍存在的教学问题后,就需要找到合适的方法给予相关的对策分析,笔者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断研究努力,可以为在此问题有研究烦恼的朋友献计,也希望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能够关注这个话题,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互动;教学策略

一、小学数学课堂出现的问题

1.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不高

数学作为小学的重要科目,对于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了学生、家长和老师的重视,但是,这种重视并不能成为学生产生积极性的动力来源,很多学生对于数学课堂始终提不起兴趣,因此,在课堂上会出现打瞌睡、回答问题不积极等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就会逐渐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也会由于听不懂讲课而失去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2.学生的数学课堂效率低下

很多学生尽管上课听课,但是听课效率有限,总是不自觉地溜号,这就会导致无效听课,有的尽管不溜号,但是对于所听到的知识点无法消化和理解,这就会造成数学课堂整体的效率低下,尽管老师希望提高效率,但是学生的消积听课行为决定了听课效率低下,这种情况极不利于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

3.教师的讲课风格缺乏热情

很多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缺乏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差异化教学,而多了一种例行公事的僵化感,上课过程中只是“填鸭式”的一言堂教学,这种古板的教学风格会让学生感到无聊和死板,从而对数学学习提不起兴趣,长此以往会影响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更不利于教师对教学的探索。

4.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很多学生的数学成绩提升不上去有很大的原因是自身的数学学习习惯不好。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这样不利于学生对于新的知识点的吸收和掌握,更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点进行梳理、复习和巩固,只靠老师课上讲解很难把知识点吃透并且熟练运用,所以,这样下去是不利于学生提高数学能力,有的学生因此会对学习数学产生畏难情绪,造成心理上的抵触等严重的后果,所以应当引起学生和老师的重视。

二、小学数学课堂互动的重要性

1.增加学生与学生互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课堂为主体是新课程改革后所强调的重要理念,因此,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要围绕这一理念出发,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重要作用,而学生之间的互动,例如,小组合作学习,这类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度的同时,增加了学生对数学课堂的积极性。

2.增加学生与课本的互动,有利于提高数学课堂的学习效率

除了让学生之间互动之外,学生与课本之间的互动也是有其必要性的,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对于一些知识点以提问而并非讲解的方式进行授课,引发学生对于课本上知识点的思考,这种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上课方式的效率是远远高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点的灌输的,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课时,我会问学生,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体现在什么上?学生觉得很感兴趣,就会结合课本知识在生活中进行搜索,无论最终学生的答案是对还是错,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一种将课本知识应用于现实的重要体现。

3.增加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有利于提高老师的教学热情

很多老师上课没有激情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没有设计教学互动的环节,自己主观意识上造成了一言堂的僵化课堂,然后就会由于课堂设计中缺少互动的环节使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得不到学生的反馈,就会逐渐失去对于数学课堂讲课的热情。因此,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对于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热情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它能帮助老师及时得到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使整个课堂活跃起来,比如,我在讲解知识点并且在做过几个练习题之后,我会故意用错的思路和方法做题,然后问学生正确吗?这时候学生就会用自己掌握的知识点,对于我的做题步骤进行检验,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知识点,实现了教学互动,更使学生对于数学学习有一种学以致用的成就感,而老师也因为这种成就感的反馈而重新获得教学热情。

4.增加学生与老师的互动,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由于小学生的自制能力还比较弱,因此,还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教师不断通过互动检验学生是否养成习惯,才能监督和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互动对于小学课堂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根据自身情况来合理设计和实施互动环节,达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宝贵.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导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4).

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重要性;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3-0050-01

在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中,“导入新课”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注重,但课堂结束时的总结很少有人重视。一堂课如一乐曲,结尾犹如曲终时留下袅袅不尽的余音。好的总结,可以使一节课诸多的教学内容,浓缩成“板块”,得以系统概括、深化,便于学生理解;可以使课堂教学的结构严密、紧凑、融为一体,显现出课堂教学的和谐与完美;还可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积极的思维,使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究,并获得丰硕质佳的认识成果,以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总结是课堂教学整体优化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步骤。

一、启发性总结

启发性总结,就是在学生掌握了课堂讲授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作结。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得的知识得以条理和升华,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堂结尾时,教师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不作解答,留给学生在课余时间去思考、印证,以造成悬念,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从小培养孩子热爱数学的兴趣。在学习“圆周率”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一些老木工经常说:“一尺圆三寸。”这句话在数学上有什么样的道理?如果按照我们今天学习的计算方法,要做一个直径为1米的木桶,需要木板的总宽度约是多少?这样,既巩固了本节课乃至本阶段的学习内容,又让学生把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重大时事等紧密结合起来,避免了单一枯燥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趣味性总结

课堂总结的一般化,形式的呆板化,易使学生感到乏味,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总结,能使学生调节疲劳,保持学习兴趣。通过与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有关的音乐、童话、故事,或是看录像、听儿歌、诗朗诵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音乐之间和谐而统一的美,在美的享受中结束一节新课的学习。教师可以把一节课知识的重点、关键编成歌诀。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外移几,里移几,方向一致要注意;里缺补‘0’莫忘记,上下点点要对齐。”另外,课堂总结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也是饶有兴趣、大胆而有益的尝试,即在总结时运用新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三、概括性总结

这种结尾方式是绝大多数教育者采用率最高、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每节课结束时,为了让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对该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提纲挈领的说明,并对教学重、难点和关键问题加以概括、归纳和总结。这样可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在帮助学生思维、加深理解、巩固新知的同时,还能为学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提供基础和动力。这种总结方式,它多用于新授课。在一节数学课里,或者为了形成某一个数学概念,或者为了确立某个法则、性质,或者为了讲授某种数学方法,课堂总结时,将新授内容归纳、概括、梳理,实有必要。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快速、精炼地再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起到深刻理解、巩固、强化知识的作用。在教学几种专用名称百分率问题时,其名称和公式较多,有成活率、缺勤率、废品率、烘干率、含水率、命中率等等,它们分别又有各自的计算公式。如何交给学生一条“绳子”,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捆”起来,轻松地“背”着走呢?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共同总结出“求谁的百分率,就用谁除以相关的总数量。”概括性总结,要简明扼要,画龙点睛。这样做,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第5篇

文化自觉是一种文化心态,它以文化自信为前提,在广采博纳其他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本民族优秀文化。而这一切的基础是对本民族、本地区文化的自知。所谓“自知”,即是对本身(本民族或本地区)的文化有较全面的了解和较客观的认识,这一点是必须通过文化普及的手段———学校教育来实现的。通过学习,我们先对自身的文化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即自知,知其利弊,明其长短,既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如果我们对自身的传统文化都知之寥寥或者是知之片面,又怎样去继承和发展我们自身的传统文化呢?有了对自身文化的自知,并认识到其价值,才会有对自身文化的自信,遇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既不会固步自封、通通抵制,也不会人云亦云,丧失自我。在自信的基础上,充分地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并自觉承担,合理地把握它、运用它,取长补短,不断发展自身的文化,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自觉”,这是我们学习文化、掌握文化、发展文化的一个必经历程和轨迹。广义的文化如此,具体的音乐文化也不可能例外。可现实的情况是我们的青少年对自身的民族音乐文化知之不多,一方面是因为环境生态的改变,许多的民俗活动规模日益缩小甚至消失,民族音乐文化失去了原先肥沃的生存土壤。另一方面就是我们的学校教育缺失了民族音乐文化这一块。这就造成了民族文化传承断裂的客观事实。根据我们对民族地区中小学生的不完全调查,会唱本民族民歌的仅占17%左右,对本民族民歌有所了解的也仅有32%,这一数据到了城市,可能会更低。而在开展了“民族音乐(或民族文化)”进课堂的学校,这两项数据分别达到了64%和86%。由此可见,学校里教与不教,差距还是显而易见的。正如有的孩子甚至成人在听到过民族音乐后为之痴迷,为之感叹,并从此喜爱上民族音乐文化,投身于保护与传承工作93中,问其原因,他们的回答是:民歌太美了,不是我们不喜欢,是我们原来不知道、不了解……由此可见,文化的“自知”,对于文化的发展传承是多么的重要。假如没有自知,何来自信与自觉?

二、对民族音乐文化价值的认识

各民族自身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识别标志,是一个民族的“魂”,其中音乐更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音乐是文化因子中流传时间最长、受众面最广、涉及面最丰富、最易于传播的艺术形式。经过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选择,流传到今天的各民族民间音乐,已经成为各民族精神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亲和力的聚合体,这是各民族传统音乐的特征和共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音乐”就是史书,音乐就是活生生的教材。在许多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中,各种音乐文化事象承载着其自身的、文化传统、民间习俗、社交礼仪、生活常识等,在歌(乐)声中一代一代流传下来。民间音乐口传心授、师徒相承的自然传承方式以及与之息息相关的各种民俗活动,是民族民间音乐流传至今的主要渠道和传播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原先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文化选择也随着视野的开阔与转变而悄然变异。一些与民族民间音乐水融的民俗活动,逐渐被外来强势文化冲击甚至取代,民间传承这个主渠道已面临断裂,各民族民间音乐的继承与发展已处于濒危的境地。许多孩子已经不会说本民族的语言,不会唱本民族的歌曲,更不了解本民族发展的历史和各种风情习俗,也更谈不上去继承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粹。我国各民族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音乐文化将何去何从?音乐是文化因子中流传时间最长、受众面最广、涉及面最丰富、最易于传播的艺术形式。经过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选择,流传到今天的各民族民间音乐,已经成为各民族精神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亲和力的聚合体,这是各民族传统音乐的特征和共性。因此,在贵州省榕江县(国内最早开展民族文化进课堂的地区之一)的车民小学,在20世纪80年代自行开始试行的教学试验中,首先开展的就是“侗歌进课堂”试验,他们自编教材,聘请当地的文化干部和民间歌师任教师,采用“双语”教学法,每首歌除侗语外,均译配有汉语歌词,可以用两种语言演唱。学生既学会了唱歌,又提高了汉语的阅读能力,学生非常喜欢,积极性颇高,并成立了专门的艺术团进行表演、宣传。一经亮相,就得到了领导、专家和家长等各方面的高度认可。逐步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在政策、资金上等方面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其影响力逐渐从榕江县到周边,从地、市到省城,乃至首都和国外。同时带动周边的地区,纷纷效仿,掀起了一阵“民族文化进课堂”的热潮。侗歌进课堂实验带动了民族文化进课堂的实验,吸引了更多的适龄儿童入学。比如栽麻乡田榜小学20世纪80年代只有50多个学生,引进侗歌后,第二学年就吸引了很多辍学儿童复读,还有不够年龄的孩子要求入学,在校生猛增到140多名。归柳小学自1992年以来,把民族歌舞引入课堂,聘请民间艺人上课,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把一些原来可能流失的适龄儿童吸引到了校园里。许多学生通过学习侗歌,得到了到州里、省里更高一级学校深造的机会,得到了到首都的、国际的舞台展示侗族文化的机会。哪怕是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也多了一技之长。侗歌进课堂实验受到了当地侗族群众和家长的积极支持,这些不正是音乐价值的体现吗?

三、对传承方式的认识

而现今的情况却是,面对社会环境的改变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已不是年轻人所能接受的唯一选择。许多年轻人对本民族文化的喜爱程度大打折扣,兴趣转变。笔者在2012年4月随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工作情况进行调研考察时发现,部分的“国家级传承人”在家里带学生,对没有“生源”这个问题而深感头疼。有的不得不采取买糖果、点心;冬天买炭烤火等方式“诱惑”孩子们来学习唱歌,真可谓煞费苦心!这种部分回归过去自然传承94的方式,能够承担起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吗?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在民间的自然生态、人文环境被改变之后,学校教育应该成为民间文化传承最有效的主渠道。正规学习环境和非正规学习环境中的学习状态,会影响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价值取向。所谓传承,实际上是一个互动的关系,有“传”无“承”抑或是有“承”无“传”,都不可能使文化流传下去。在国家大力推进对各民族文化进行保护、传承的政策引导下,在“传”的方面,做了许多有效的工作,比如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出版,对民族文化的大力宣传,“传承人”、“传习所”的设立,各方资金的投入等,使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看起来开展得轰轰烈烈,而实际上依然面临着重重困难。笔者认为,这正是“承”的方面做得不够而造成的窘境,也就是没有解决好由谁来“承”、怎样来“承”的问题。学校教育是人们学习文化、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文化普及、文化教化的功能,是通过选择文化、传授文化、创造文化等促进文化的传承发展,而且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中,应该发挥引领的作用。让各级学校的艺术教育承担起民族民间文化普及教育的传承职能,这对培养学生从小了解、吸收本民族文化的精粹,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营养,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具有积极的作用,也是一条最有效的途径。因此,国家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应把民族音乐进课堂纳入国民教学大纲,进行民族音乐的普及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够知晓自身的传统文化,培养一批各民族文化自己的、对本民族文化具有相当了解和认识,并深深热爱的、愿意把它发扬光大的传承人。因为文化的传承不能靠别人,要靠我们自己。

四、民族音乐进课堂的持续发展

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民族音乐进课堂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也面临着许多困难,目前大多数学校仍然停留在教学实验、业余时间学习、摸索尝试的阶段,许多地方难以坚持与发展壮大。笔者认为,主要的原因有两点。

(一)缺乏一个固定、长效的民族音乐文化进入国民音乐教育课堂的政策法规民族音乐进课堂应该成为教学目标而不是教学实验,中小学校应对此进行普及教育,而不能仅仅是兴趣教育。民族音乐进课堂应有一个长期的制度和标准、目标,而不是靠各个学校自身实验,摸着石头过河。要想使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并发扬光大,建立一个与之相关的长效教育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现在下多大的力气,决定着将来取得多大的成绩。只有当我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各项教学制度和用人制度,集各方力量,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编写出相应的材,拟定教学大纲,并加大对师资队伍的培养,从办学经费上予以一定的倾斜和保障,形成一种长效的运行机制。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民族文化进课堂”将真正的从教学实验转变为教学目的,各级学校将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主渠道,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真正地继承并弘扬下去,我们也不再为民族音乐文化的“后继无人”而担忧了。关于促进民族音乐进课堂的发展,从鼓励、激发孩子们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来说,笔者有一个建议,即能不能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来促进民族音乐进课堂的教学。现在的中考、高考都有艺术特长生、体育特长生一说,那么能不能把掌握了一定民族音乐文化知识的考生也同样以“特长生”来对待?在中考或高考时对通过相关考核的考生进行一些政策上的照顾,以鼓励学生学习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笔者认为这一点是切实可行的、具有操作性的一项措施。甚至应该在奖励的条件上高于其他的特长生。或者在有条件的专业艺术院校中,从附中部起就开始设立民族音乐专业,放弃普通院校的部分课程而加入民族音乐方面的学习(如普通音乐院校的音乐专业,对于文化课的学习是只学文科不学理科的),并且对各民族地区是定向培养,以保证学成之后回到地方能专门从事民族音乐的传承工作,即学有所用,学能所用。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来自加拿大的马丁在2011南京国际教育高层论坛的发言中指出:“音乐教育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现时的学习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以后的生活是否有作用。”这一点,笔者深以为然。

(二)现在的情况是“各自为政”,以当地的某类民歌作为教材交给学生,不分年龄和程度,不分内容和形式,仅仅是为“唱”而唱。得其形而未得其神,有的可能所得之形也未必是之根本,这样的教学确实也只能是一种试验。因此,编撰一套由浅入深、经过分析提炼、有较科学的方法巩固并掌握所学知识的标准教材,是民族音乐文化真正进入课堂的保证。当然,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们都知道,中国有56个民族,其中5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的传统音乐都要进国民音乐教育的课堂,这容量就有多大?作为民族主体的汉族地区又怎么体现?国家的统编教材该怎么编?各民族地区(省份、自治区)各民族聚居区的教材又该怎么编?民族混居区(一个地区几个民族)的教材又该怎样编?九年义务教育的初小阶段、高小阶段、初中阶段的民族音乐教材又怎么编?真是复杂至极。若这样来考虑,全国有多少个地、州、市?有多少个民族,就该有多少种适应不同地、州、市和不同民族的国民音乐教育教材吗?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民族音乐的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但也不是什么都适合引进课堂的。传统的歌词繁琐、冗长,缺乏时代感,难以引起青少年的共鸣与兴趣。是否可以在选编教材时进行一些创新或改编,以顺应时代潮流,吸引青少年(包括他族人)的喜爱。民族音乐文化中,哪些可以进课堂?哪些应该进课堂?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课堂?这一系列的问题,绝不是某个人、某个单位、甚至某个地区能够完成的,这需要一个统一、科学的规划和组织协调。即以什么样的思路、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内容,由什么部门来选编一套相应的教材。因此,以省为单位,组织有关学者编写一套专供民族音乐教学使用的材是一条可行之路。只要方针定下来,责成专人去做,也能完成。但问题在于,怎么处理这个自编教材与国家统编教材的关系,在课程设置上,在内容的比例设置上如何做到科学可行?当然还涉及一个不太难的技术问题就是民族音乐进国民音乐教育的教材还不只是选几首民歌,还应有国家统编教材的每个纲目的内容,比如“欣赏”、“音乐”、“常识”、“音乐游戏”等等。总之,必须得有一个统一标准的教材来告诉我们什么是应该学习的,应该怎样去学习,也就是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的和方法,同时也具备了一个统一量化的评价标准。国家统编教材和地方民族音乐教材的关系,这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这应该由教育部专门研究解决。有了教材,实际上就是有了实施的标准、教学的标准和评估的标准,甚至对教师是否胜任,怎样教学等也有了一个实在的标准,这也应该是民族音乐进课堂是否能通过教育部门的认可而形成制度的重要原因之一吧。只要解决好了上述两个方面,那么其他的问题应该是迎刃而解的,因此,笔者认为,相关政策的出台和材的诞生,是民族音乐进课堂持续发展的最大保证和动力。

五、结语

第6篇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以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以及思想方法提炼等。但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观摩课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引起了我的深思。

在课堂小结中,许多老师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同一句话:“今天你有什么收获?”问题提出后,举手的学生也寥寥无几,恰在此时,下课的铃声也会准时响起,老师就势收场,象征性地提问一两人就宣布下课,从这可以看出,我们老师一开始就没有给这个环节预留足够的时间,从思想上就把它看做是机动的可有可无的环节。但是一节课,在前面的教学环节中我们只是让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从感性认识到内化并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还需要有效的课堂小结来“帮忙”。

中国的数学教育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起步较早,从而积累了很多丰富经验,可是,因为受经验主义的影响,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也存在很多不足,比如教学环节设计不和谐,过于注重传授知识,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式陈旧等。这样的课堂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课堂是教师的“独角戏”,学生只是“听众”“看客”,因此,学生对此不感兴趣,更谈不上快乐学习了。所以,在学习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时,我积极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允许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制订学习计划,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服务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了,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他们的心情是愉悦的,是快乐的。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很难集中注意力,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采取多种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借助模型、实物和多媒体等手段,将数学知识化抽象为形象、具体和直观,大大降低学习难度,启发学生的各种感官,促进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新课改犹如一股煦暖的春风吹到了课堂的角角落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践行新课改精神,用新颖的教学方式演绎快乐的小学数学课堂。我相信,我们的课堂一定会因新课改理念更精彩,我们的课堂定会因新课改理念更快乐,更祥和。

总之,课堂小结的形式还有很多种,但是不论采取何种形式进行总结都应让学生感到“课已尽,意无穷”,真正做到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

第7篇

一、高中化学“创新实验”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迸发了对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的欲望,师生们共同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设想,老师则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把改进和创新实验的方法作为研究性课题进行研究实施。师生通过讨论思考后,统一了认识,提出“创新实验”教学方法的具体目的:(1)以化学实验为依据学习高中化学知识点。(2)研究系列的化学创新实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3)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激励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4)创新实验要简便,易操作,实验现象要明显,实验成功率要达100%,而且无污染。(5)创新实验要有科学性和真实性,培养学生的真实和科学的精神。(6)创新实验要有发散性和开拓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开拓创新精神。

二、重现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察能力

科学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在化学实验方法中,科学的、全面的观察尤其具有特殊的关键作用。因此,要创新就要让学生练就一双“慧眼”,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能对观察的现象进行积极的分析研讨,这样才能有新发现、新突破。化学实验中的观察一般包括对教师演示实验的观察和分组实验。对化学初学者来说,有的学生在观察实验时,往往不能抓住实验的本质特征来观察,实验效果不理想。为此,教师一定要正确地引导,教给学生观察实验的方法。为了使实验教学更有成效,在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观察必须突出以下两点。

1.抓住量变,精确观察

观察需要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对化学实验的观察更是如此。对一些定性实验要求观察准确,对一些定量的实验则要求必须有足够的精确度。正如化学家拉瓦锡的细致观察,才令他断言金属燃烧的结果是空气中有一部分气体与其发生反应,从中发现了质量守恒定律。而他的这个实验,早在100年前就被波义耳做过。

2.抓住本质,敏锐观察

能够抓住变化的本质,敏锐地观察实验是指在观察实验过程中,比别人更敏锐地看出某些事物的特点,能从平凡的现象中敏锐地发现那些乍看起来有些“反常”的现象,从而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化学现象。正如居里夫人在研究元素铀的放射性时发现,铀矿石的放射性比提纯的铀化合物的放射性更强。于是预言在未提纯的铀矿石中肯定存在一种新的元素比铀的放射性更强。为此居里夫人花了4年的时间,从8吨沥青铀矿中提炼出0.1克的新元素氯化物,并以极少量的纯化合物测出了新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25,这就是元素镭。居里夫人为此也得到了诺贝尔化学奖。

3.掌握现代仪器的科学使用方法

滴定分析法是在18世纪中叶从法国诞生和发展起来的,至今仍有广泛的实际应用。新教材中安排了“实验测定酸碱滴定曲线”的实践活动。但该实验不仅操作难度大,而且很难绘制出标准的滴定曲线。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利用传感器采集数据,边滴定边采集数据同时在电脑上获得滴定曲线。但在实验操作时经常得到的是曲曲折折的不圆滑的曲线。笔者通过实践摸索出实验成功的操作方法是:在确保搅拌均匀的条件下,无论滴速快与慢,只要匀速滴入标准液(或待测液),就能绘制出标准美观的滴定曲线。

巧妙地利用化学仪器和试剂,不仅能产生新奇的各种实验现象,激发探究化学问题的浓厚兴趣,而且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和创新灵感,获取科学研究的方法,形成化学实验技能。

三、强化实验教学的探索性

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的区别在于,前者根据已学到的化学知识用实验来论证其准确性,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后者通过模拟发现知识的过程,使学生了解科学家是怎样工作,怎样认识世界,怎样解决需要探索的问题,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探索知识的状态,对学生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和科学方法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例如Cl2与H2O反应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取两瓶Cl2(颜色深浅接近),在一瓶中加入适量的水振荡。

①比较两瓶氯气的颜色。

②比较水溶液和蒸馏水的颜色,可得出什么结论。

(2)在氯水中分别滴入少量AgNO3和固体NaHCO3及几滴石蕊试液。

①加人NaHCO3粉末有气泡产生,说明有什么离子。

②为何石蕊先变红后褪色?是氯水中的氯离子起作用还是氯分子的氧化性,或氯分子与水反应生成新物质的氧化性造成的?

(3)取两瓶干燥的氯气,分别加入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和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观察比较。

最后得出结论:氯气溶于水的过程本质是氯气在水中溶解为主,伴有一定的化学反应:Cl2+H2O=HCl+HClO。

将“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探索性实验”,不仅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关系,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索,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增强、激发了探索的兴趣,激活了创新能力。

第8篇

【关键词】舞蹈教学;小学音乐;音乐课堂

引言

舞蹈是能够创造美的一种艺术,良好的音乐素养能使舞蹈者找到舞蹈感觉。在舞蹈教学中要结合音乐,使舞蹈节奏能够跟上音乐节奏,节奏中的舞蹈能够淋漓尽致。而音乐风格的把握和对音乐所表达情感的理解离不开课堂上的训练。通过音乐能更好地表达舞者在跳舞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体会跳舞中的魅力。音乐的加入能演绎跳舞真谛,提高教学效果。

一、舞蹈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学生协调发展舞蹈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形体语言,将舞蹈教学融入到小学音乐课堂中有利于学生的协调发展,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身体发育时期,有着较强的可塑造性。将小学音乐课堂融入舞蹈教学有利于小学生智力发展,还可促进学生的骨骼和肌肉健康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的灵活性,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

(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以往传统的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师会机械地为学生讲解知识,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学生参与度不强烈,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也缺少足够运动,这对学生的脊椎发育有着一定影响,而且学习状态也不好。通过舞蹈教学能够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坐姿,还能全方位运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舞蹈主要是由学生的肢体语言来表达人物内心情感,尤其是艺术情感的表达需要肢体各个部分进行配合。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词汇量有限,对一些抽象意向表达不能够很好地理解。如果能配合肢体上的表达就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四)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将舞蹈教学融入到小学音乐课堂中能够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在小学音乐中融入舞蹈,有利于培养学生舞蹈基础,使学生能够进入到音乐世界中。比如:在进行舞蹈训练时,可以依据音乐节拍辅助教学,学生会在练舞蹈过程中更好地了解音乐理论知识,但优美舞姿能提高学生对舞蹈学习兴趣,在音乐中进行舞蹈能让学生自由发挥。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舞蹈教学要按部就班,可以先讲解舞蹈理论知识,然后当舞蹈动作熟练以后在配合音乐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节奏。最后将舞蹈和音乐相结合,在音乐中训练舞蹈,在舞蹈中体会音乐快乐。

(五)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身心发展阶段,好奇心比较强,学生的注意力很难能集中在小学音乐课堂中。但将舞蹈教学融入到小学音乐课堂中,能够热身,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注意力。基于此,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有舞蹈的加入,还能锻炼学生记忆力。在以往传统小学音乐课堂中,对歌词的记忆是小学音乐教学难度。通过舞蹈形式理解歌词内容,有利于小学生对歌词记忆,并依据这种感官性对歌词记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歌词含义。

(六)培养学生集体观念在当今社会,大部分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个性比较强,父母对孩子比较溺爱,小学生很容易养成自私自利的性格。而通过舞蹈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能够使学生在舞蹈这个大集体中体会到集体力量,并体会到集体活动中的快乐,从而学会和他人一起分享快乐。

二、舞蹈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策略

(一)使学生的智力获得发展当欣赏一些少儿舞蹈作品以后,就会发现少儿舞蹈的特点就是能够模仿事物形态,展现出舞蹈“童真”和“童趣”,使学生在动作节奏和娱乐中提高学生的模仿能力,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外界事物。舞蹈的动作是无声语言,也是一种含蓄力量,学生们能用心灵去感悟动作内涵。而且在平常联系过程中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创造力[1]。例如:小学音乐教师在给学生讲解《顽皮的小杜鹃》这首歌曲时,为了展现杜鹃鸟的顽皮,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舞蹈动作表述出来,从而使学生的动作更加形象,趣味性也更高,并体会这首歌曲欢快活泼。这种教学方式能够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从而能够增加对音乐喜爱,使学生的智力获得发展。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经调查得出,学生成绩差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如果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么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而舞蹈教学,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因此,教师在教学生舞蹈动作时,能让学生依据动作韵律、流动路线和音乐节奏这一路线,使这些信息能够输入大脑在身体里很快表现出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教学生唱《金孔雀轻轻跳》歌曲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段孔雀舞,但孔雀舞要包括手型、步法、体态和眼神,并且组织学生去模仿练习,对此舞蹈进行观察和记忆。如果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那么学生不能够对完整动作进行记忆,也缺少对孔雀舞灵气和美感。因此,学生接受舞蹈教育是一种良性循环,长时间以后,会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敏捷,集中注意力,学习兴趣也会随之提高。

(三)提高学生的审美兴趣舞蹈是一种动态形象,也是人们表达情感艺术形式。学生在欣赏舞蹈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动作美,也能蕴含到舞蹈中的情感内涵,学生可以享受舞蹈的艺术兴趣,使冲动变为平和,消沉变为振奋,身心获得更好地发展。与此同时,在集体舞蹈训练中,组织性和纪律性也会随之提高,因为集体舞蹈使学生相互配合、相互默契,使一些独生子女的自私自利心理在舞蹈中得以改变,让那些内向的学生变得开朗大方[3]。基于此,在舞蹈训练过程中,能锻炼学生的意识和吃苦精神。

(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对学生理解音乐含义起着重要作用,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任何知识都重要,任何艺术的创作都离不开想象。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想象力[4]。将舞蹈教学融入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能够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可以先让学生听《嘎嘎小鸭子》,组织学生模仿小鸭子的姿态,再教学唱《动物在说话》歌曲,使学生领会到歌曲中爱环境、爱动物情感,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能更好地理解歌曲所要表达含义,在某种程度上也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除此之外,舞蹈教学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比如《小巴郎,童年的太阳》这首歌曲,比较欢快活泼,而且歌词比较生动有趣。为了使学生能够学好这首歌曲,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提前为学生搜集一些关于小巴郎,童年的太阳这首歌曲相关视频和舞蹈,使学生看起来更加直观;与此同时,组织学生试着用新疆手鼓和新疆舞蹈相结合来演绎,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小学音乐课堂中,使学生的大脑处于一种主动状态,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五)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在小学音乐课堂中,通过舞蹈可以使学生之间能够互相关心、互相关注、共同合作,从而增强集体主义精神。因为舞蹈动作比较统一,如果有的学生在训练舞蹈的过程中不认真或动作做的不到位,就会影响到整体画面感,也影响了其他同学训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入舞蹈教学,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5]。例如: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生唱蒙古族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筷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工具,但蒙古族用筷子来当跳舞道具。之后,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用筷子编创蒙古舞蹈。在课堂上,将学生分成小组,六个人为一组,进行演练所编创筷子舞,并放上蒙古族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虽然学生编出动作不是很熟练,但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也变现了学生的心声,加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六)增强学生的体质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生长发育关键时期,教师除了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外,还要培养学生性格,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身体体能。一个健康身体是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而科学健康舞蹈训练,能够培养学生身体灵活性,促进学生的骨骼发育,加强学生的身体消化机能,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健康快乐地成长。在舞蹈训练过程中,能纠正学生驼背、端肩等不良习惯,使学生有一个好的体态,塑造良好的体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