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新型小城镇建设

新型小城镇建设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26 16:15:0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新型小城镇建设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新型小城镇建设

第1篇

关键词:新农村;农村经济;因素;功效;问题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一、影响农村经济的因素

(一)居民经济生活意识

居民经济生活意识是指居民对自己经济生活的规划,以及对待生活中经济活动的态度,主要包括其消费价值观、理财意识、对农村市场机遇的把握能力和认知能力等。农村居民传统的生活意识相对保守:在消费上,往往表现得较为不喜消费,除基本生活消费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消费,也有部分居民仍没有能力进行过多的其他消费;在理财方面,农村居民较多的是重视财产的保存即存款,害怕投资害怕蚀本,造成大量的农村经济滞留,资金流动性小;在对市场的认知上,往往由于自身知识能力较低,导致其对市场规律把握不到位,农民眼中的市场犹如一潭深水。

(二)区域性经济结构

我国农村由于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地域广阔人数分散、地势偏远等原因,造成其区域性经济结构失调。主要表现在:①农村市场畸形,农村市场上出现的商品普遍质量较低,农民能够出售的商品也多是廉价的初级原料,农村市场管理漏洞较大,农民消费得不到保障;②农村产业结构失衡、科技含量不高,农产品深加工力量不足;③农村信息网络不完善,特别是信息网络方面,由于其地域广阔,人员分布不均衡等原因,以目前的经济实力不能做到“家家通”。上述问题直接将农村变成一个封闭、滞后、独立的空间,农村经济脱离与外界市场的联系,活力较低,因此发展缓慢。

二、新农村建设的功效

(一)有助于促进农村消费观念的城镇化

城市经济之所以较为发达且发展较快,关键在于城市人口集中,其经济效应被集中扩大化,单以居民消费而言,同样是基本生活消费,盖因城市人口脱离了自给自足的模式,而变得异常活跃。新农村的建设,将农村居民汇聚在新型城镇当中,部分居民离自己的土地较远,难以独以土地为收入来源,因此只能是另寻他路谋求生存(在外务工、发展民营经营等),众多的人口聚集,其消费需求也同时被集中为一点,因此消费水平也相对提升。另外,农村居民的集中,相互之间形成了良性的信息交互,就如早期城镇发展一般,渐渐会衍生出对高档商品的需求,或者是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其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逐渐向城市居民靠齐。

(二)解决了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

当代住房问题是人们最为重视的实际问题之一,农村居民一生的积蓄,最终往往都是花在了维修或者翻新自家住房上,也有部分居民节俭一生为的是能够在城市中购得一套住房。因此,可以说住房问题是促使农村消费水平低,使农村群众偏于资金存蓄的主要原因。新农村所建住房有国家财政补助,农民只需花费较少的一部分钱财便能够入住,解决了多数农民一生需要操劳的问题,释放了农村居民的负担,便能渐渐开放农村经济。

(三)促使农村集群化生活模式的构建,拉动农村内需

①新农村的建设,将农村生活中心转移到“新型城镇”当中,诸如超市、小型集市等设施必将应运而生,使居民消费集中起来;②随着居民消费观念的改变,触发一些休闲类产业的发展,例如茶楼、饭馆、KTV等,丰富了农村的消费形式;③住宅高档之后,居民相继会配套进行装饰装修、家具家电配置、交通工具配备等消费行为;④信息网络的完善,促使消费渠道的增多,诸如网络消费等经济形式出现,丰富了农村居民眼光的同时,也提高了农村经济流动性。

三、未来建设工作中需要注重的问题

(一)文化及道德建设

新农村的建设,从目前看来仅仅是物质上的建设,即住房和配套建筑设施的建设,而在思想上的建设略显不足。精神文明建设应当同物质文明建设同步,这样才能保证农村的协调发展。一方面,应当加强对新农村居民的宣传教育,例如科学知识的普及、政策法规的宣传等,提高农村居民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村特色文化的建设,例如农村地域特色的娱乐节目、历史遗留风俗等,作为新农村生活经济的有机调剂。

(二)产业结构的调整

农村产业结构是制约农村经济的重要因素,随着新农村的建设,农村原有的土地应当重新被合理规划,农产品种植用地可以采用规模化管理,例如蔬菜大面积大棚种植,种植机械化,养殖集中化等。农村劳动力可以采取统一协调、集体分工。在农副产品方面,政府部门和居民委员会等应发挥统筹能力,加大科技和资金投入,或者引进外来投资,发展深加工企业,深化产业结构形式。

(三)进一步优化农村经济环境

一是要严格农村商品的准入和准出制度,加大工商质监执法力度,对农村出入商品的质量、成分等进行监测,不符合相关标准的商品坚决不准予流通。二是要根据各新农村聚落的实际情况,制定并执行专门的市场管理标准,最好是建立诚信档案,对不法商人予以登记、警告、驱逐和惩治。三是要建立及时高效的信息收集渠道,建立以群众为主体的监督管理机制。

四、总结

总而言之,农村经济是我国经济的薄弱环节,也是我国经济的相对空白地带,大量的农村经济市场开发,有助于我国今后的社会发展。我国农村目前正在有选择地在进行新农村建设,这是对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补充。经过上述研究表明,新型城镇(新农村)的建设,能够对农村经济产生有效的促进效果。从农村居民本身经济状况来看,要想大量迁往城市毕竟是不现实的,只能用其他方式让他们聚集起来,形成农村新型小城镇,使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与城镇接轨,尽快提高农村经济水平。

参考文献:

[1]吴尚全.小城镇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D].湖南大学,2007.

[2]尹建军.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城镇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第2篇

关键词:城镇化;金融;方法

中图分类号:F299,2;F83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3)06-0063-03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内容,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载体。为了探索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笔者对天津、山东两地的城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跟踪调研,

一、天津、山东两地城镇化建设模式概述

(一)天津市模式

天津市的城镇化建设是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的,分“四步走”:

第一步,以宅基地换房办法建设示范小城镇。根据国土资源部“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要求,天津市制定了《以宅基地换房建设示范小城镇管理办法》。在耕地不减少的前提下,根据农民宅基地的多少,无偿置换楼房给农民。先后启动了五批49个示范小城镇建设试点。目前49个试点已累计开工3854万平米,竣工2131万平米,完成投资1266亿元,基本建成了20个示范小城镇,43万农民便捷、舒适地享受到了城市化发展的成果,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

第二步,“三区”联动发展。在以宅基地换房办法建设示范小城镇的基础上,2009年天津市政府将分散的、落后的130多个农村工业园区整合为31个示范工业园,并给予政策扶持。对整理复垦出的宅基地与周边土地统一规划建设,打造农业示范区,实现“三区”联动发展,即以示范小城镇建设为龙头,促进农民向居住社区集中,工业向示范园区集中,农业向产业园区集中。

第三步,实施“三改一化”改革。天津市政府于2011年在全市的43个村8.6万村民中。首先启动了“农改非、村改居、村集体经济改股份制经济,促进城乡一体化”的“三改一化”改革。通过清产核资和产权界定并将股权量化,保证农民对集体资产的收益权。保留了农民现有的各项优惠待遇不变,形成了农民和市民优惠待遇的叠加。

第四步,农村金融改革创新。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发展农户公司制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融资能力。二是加快办理明确各类权属的权证。依法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三是扶持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健全政策性农业农村保险制度。四是研究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承包权、生产设施等抵押融资管理办法和相关配套政策。

(二)山东省模式

山东省的城镇化建设是从2009年开始的,分两步走:

第一步,以村庄集并为核心内容进行农村住房建设工程。2009年3月,山东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的意见》,决定从2009年开始以城中村、城边村、乡镇驻地村、经济强村、大企业驻地及周边村、煤矿塌陷区和压煤区搬迁村为重点,对农村住房建设集中进行改造,到2012年6月,山东全省累计新建农房320万户,改造危房61万户,建成新型农村社区8000多个,完成投资4000亿元。

第二步,开展“百镇建设示范行动”。2012年9月,山东省政府下发《山东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意见》,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梯次发展的原则,在全省选择100个镇,通过政府推动、政策扶持、市场运作,带动全省小城镇承载能力明显提升、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口规模明显扩大、城镇面貌明显改善。

(三)两地城镇化建设的特点

1.共同点。

(1)政府主导。小城镇建设是在现有法律框架内对农村资源的重新整合,是一种公益行为,因此两地政府都把小城镇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表现在成立省级领导小组,出台优惠政策,提出阶段性目标,定期进行考核验收等,使小城镇建设有序进行。

(2)科学规划。两地政府都认识到,小城镇建设不是简单的农民上楼。最终目的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享受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在建设之初,就把经济、社会、生态等目标落实到空间布局和用地安排上,学校、医院、超市、邮电局等公共服务设施和绿地、垃圾处理、水、煤、电、气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有的小区环境甚至超过商品房住宅水平。

(3)产业引领。小城镇建设是一个载体,不但要解决农民的生活问题,还要解决生计问题,让农民有就近就业的机会。两地政府在进行小城镇建设时,都规划出相应的乡镇工业园区和农业园区,为农民就业、提高收入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4)尊重农民意愿。小城镇建设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情,但好事要办好,就要尊重农民的意愿,要得到农民的拥护和支持。天津市要求农民100%参与讨论,95%表示拥护,5%表示不反对才能进行建设。山东省强调在城镇化过程中要充分听取农民意见、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农民积极性。在农民不宜搬迁,或农民意愿比较强烈不同意搬迁的情况下,不允许强制拆迁。

2.不同点。

(1)建设主体不同。天津市的小城镇建设主要是由政府投资成立的投融资公司或由其绝对控股的项目公司作为承建主体,负责项目资金的“借、用、管、还”和土地复垦、工程建设、农户拆迁等工作。山东省的建设主体则呈现多样化,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者工商企业主导的产业带动型,有大型房地产开发公司进行投标建设的商业开发型,也有地方政府作为农民集中住房建设主体的政府主导型。

(2)新型城镇化进程不同。天津市依靠大城市优势,做的是城乡统筹发展模式,目前已开始进行新型城镇化的第三步即“三改一化”试点,同时进行了农村金融改革和农村资产确权探索,城镇化程度较高。山东省由于农村和农业占比较大。困难较多,目前仅在100个示范镇进行试点。

二、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大有可为

(一)新型城镇化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根本途径,应得到金融业的支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农民人均收入增加较快,但传统的“二元结构”仍在制约着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中央提出建设新型城镇化,围绕解决农民个人的生产、生活、就业问题,通过调整产业结构、突出产业支撑和深化管理、提升农民素质等措施。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得到了农民的热烈拥护。天津市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着力打造具有薪金、股金、租金、保障金的“四金”农民。使农民同时获得了城市居民和城郊农民的叠加福利。符合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金融企业应该大力支持。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所需资金巨大,需要金融业的支持

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地域辽阔。历史上国家对农村的欠账较多,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项目多、资金需求量较大。仅天津市已批准建设的49个项目,就需要资金4000亿元,按照自筹30%计算,需要贷款和社会其他资金2800亿元,没有金融业的支持是不开想象的。同时,也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三)坚持原则,积极参与

当前,新型城镇化是热门话题。地方政府积极性很高,对金融企业的支持也寄予厚望,在这种情况下金融企业更要冷静思考、沉着应对。一方面必须清醒认识到新型城镇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不断创新、提升金融业的服务能力:另一方面要强化管理,有效防范风险。

1.坚持政府主导原则。城镇化建设,不能完全交给市场。政府要在编制规划、政策制定、规范标准、做好群众工作方面发挥核心的主导作用。政府的运作能力和管理效率应作为金融企业是否支持的一个重要标准。

2.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由于新型城镇化环节多、内容复杂,需要资金支持的项目多、金额大,银行、保险、信托等金融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业务范围和政策导向、业务重点有选择地进行支持,切忌大包大揽、贪大求全。

3.勇于创新原则。新型城镇化是个新生事物,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天津在很多方面实现了创新发展。比如: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创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等。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也必须随着城镇化的创新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否则支持城镇化建设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三、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和路径

(一)突出支持重点

1.大力支持小城镇建设项目。天津市示范小城镇运营模式已经成熟,市政府出台的配套支持措施有力,项目自身区位优势明显,土地级差较大,土地出让风险较小,能够自求资金和土地平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同类贷款逾期,属优质资产,应大力支持

2.积极支持示范工业园区建设。示范工业园区承载着农民再就业的功能,特色宣明,银行一方面可以为园区提供基础设施贷款,在此基础上可对进入园区的企业开展一对一的服务,拓展业务空间。

3.审慎支持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目前的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主要采取政府引导。由有实力的企业进行高水平的规模化生产,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一是由于土地多为租赁的农用地,无法进行有效抵押,二是前期一次性投入较多,投资回收期较长,存在一定的风险,可在对农村集体用地确权的基础上适时适度支持。

4.探索支持家庭农场和农户经营。家庭农场是个新概念,是农户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对新型城镇化的农民就业提供了新的渠道,符合农民意愿,可在农户联保、政府背景公司担保的基础上,探索出有效支持农民适度规模经营的新路子。

(二)提供多种服务

1.信贷。一是提供与项目建设相匹配的中长期贷款,目前大多数银行发放的此类贷款较多,在小城镇建设中发挥了突出作用:二是由于中长期项目建设的内容复杂,贷款审批时间长,为保证项目及时开工,可专门设计一种与中长期项目贷款配套的“过渡期融资”贷款,待项目贷款发放后偿还。三是根据工业园区土地整理进度,适当延长土地储备贷款期限,由两年延长至3—5年,与项目实际用款进度相吻合。四是积极参与农用资产的确权工作,探索用农用资产抵押进行经营贷款,用土地储备证抵押取得土地整理贷款的新路子。

2.理财。在小城镇建设中,由于政府制定了相当优惠的补偿条件,约有三分之一的资金用于对农民和企业的拆迁补偿,这些补偿如何运用,需要银行进行贴身服务,根据农民个人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不同的理财计划。目前各家银行针对农民的理财服务较少,是银行未来业务发展的“蓝海”,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3.网点。银行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部分银行从农村撤走了大量机构,导致农村金融资源相对匮乏。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经济日益活跃,需要银行加快乡镇以下基层网点布局,加快电子渠道建设。天津农村商业银行推行流动网点,基本上覆盖大的村庄,深受农民欢迎,也为自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严把贷款条件

1.精选贷款主体。小城镇建设是政府主导的项目,没有政府的强力推动和大力配合是行不通的,从天津市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小城镇建设项目来看,凡是承贷主体具有当地政府背景、公司治理结构良好的项目公司,建设速度和质量相对较好,大型国企次之,民营企业效果较差。因此贷款时首选具有当地政府背景的公司作为贷款主体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2.严格政策边界。严格把握小城镇建设贷款和房地产贷款的政策边界,加强贷款资金使用的审查和监督,在当前国家严控房地产贷款的大背景下,务必做到贷款的专款专用,防止将小城镇建设贷款挪用到房地产开发中。

3.明确还款来源。小城镇建设贷款的还款来源主要为未来出让土地的预期收入,因此要加强项目自身现金流及收益分析。凡没有稳定收人作为还款来源的,不能发放贷款。

4.落实担保措施。一是要将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整理出来的可出让土地的未来收入设定质押:二是可由有实力的企业进行担保;三是由项目公司或其母公司提供资产抵押。由于此类项目一般投资较大,建议采取综合抵押方式,

(四)加强贷款在管理

1.推行差别化管理政策,增强针对性。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发展不平衡,各家总行在信贷政策上应实行差别化管理。

第3篇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规划定位;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9-0033-02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先生提出“小城镇”思路以来,中国的小城镇发展已将近三十年。纵观我国城镇体系,小城镇虽所处层次较低、数量庞大,却是连接我国城市和乡村的重要纽带。促进城镇化,以城带乡,不仅可以有效减少农业人口,均衡工农业间利益失调问题,实现工业化,还可以大大拓宽农产品市场空间,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近年来,宁德市党委政府狠抓落实小城镇经济试点工作,充分发挥小城镇的集聚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全力推进小城镇发展步伐。通过不懈努力,各试点小城镇建设成效显著,所实施的基础设施及产业项目群,带动改善了乡镇环境,展示了新的形象,相关事业稳步发展。

一、宁德市小城镇建设的发展状况

宁德市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工作从起步实施到目前进入加快发展阶段,取得了诸多成就与发展经验。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宁德市的城镇化水平为47.9%,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比较,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2.2百分点。随着小城镇市政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加快推进,宁德市的不少小城镇焕发新貌,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也取得阶段性的成效。在2012年底福建省级试点镇考核评比中,宁德市赛岐镇和太姥山镇荣获首批省级试点镇二等奖;飞鸾镇和牙城镇分别获第二批省级试点镇的二等奖和鼓励奖。

但与全省城镇化建设进展相比较,宁德市城镇化率比福建省平均城镇化率低9.2个百分点。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看,宁德市城镇化率列全省第7位,与漳州、南平等农业产值比重大的城市城镇化水平基本一致,与莆田、泉州等工业增长强劲的城市相比城镇化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从全市各县(市、区)的情况看,蕉城、福安、福鼎、柘荣等城市城镇化率较高,分别达到60.3%、58.7%、52.0%、56.6%,均高出全市平均水平;其他县(市、区)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可见,地理位置较为优势和工业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城镇化水平较高,而地理位置偏远和工业经济较落后的区域城镇化水平明显偏低。总的来看,宁德市小城镇的发展水平仍相对滞后,城镇化水平偏低,发展不平衡,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

二、宁德市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宁德市小城镇建设的道路上仍存在许多问题,如:小城镇经济基础薄弱、资源相对匮乏、现有的城镇化水平低。这些问题都是小城镇健康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些问题会成为小城镇发展的桎梏,甚至为城镇发展道路上的隐患。

(一)城镇规模偏小,聚集能力较弱

一般认为,小城镇人口规模只有达到五万人左右时,才能正常发挥城镇聚集功能和规模效益。宁德市小城镇平均人口规模小,城镇规划起点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因此,不能形成支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也就造成了不仅缺乏对企业和经济发展的凝聚力和聚集效应,而且不能有效引导周边乡村人口就地城镇化。

(二)人口外流明显,中心城区带动力不强

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看,宁德市户籍人口净流出51.09万人,占户籍人口的比重为15.3%。宁德市主城区超过二十万人的中型城市仅2个(福安、蕉城)刚达标,10-20万人小城市1个(福鼎),对周边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偏弱。为了增加收入,提升生活质量,相当一部分农村富余劳力无法就地城镇化,大都外出打工,人口外流,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问题突出。一方面说明当地人力资源的流失,另一方面说明迁出地无法创造良好就业环境,提供足够就业岗位。

(三)小城镇建设质量、管理水平不高,社会化服务水平低

不少小城镇不重视城镇建设详细规划,不重视特色设计。许多小城镇建设综合开发率低,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并带动改善整体环境。小城镇“物业管理”队伍普遍存在管理人员能力不足、待遇差、素质低等问题。小城镇生态环境建设滞后,综合治理能力缺乏,难以从源头上解决“脏、乱、差”现象。此外,由于城镇规模所限,相对低水平的金融、信息、技术服务水平,无法保障人才、项目引进,生产要素市场、产品技术更新、产业升级等方面均受到很大的限制,并直接影响城镇功能的提高。

(四)小城镇建设保障不到位

资金与人才是小城镇建设的重要保障,是困扰小城镇发展的大问题。小城镇建设投融资机制单一狭窄,尚无法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解决建设资金筹措问题,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仍以政府投资为主导。此外,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存在重复建设和违规建设,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制约机制和奖惩制度,造成小城镇建设资金的不必要浪费。人才保障不足也是小城镇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乡镇很难拿出经费去进行人员的业务培训与交流,以致乡镇建设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影响了小城镇建设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小城镇在吸引外来人才方面也缺乏足够优势。在既缺编制又少经费,同时权限不足的情况下,小城镇的规划管理难以顺利地开展工作。

三、推进宁德市小城镇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积极推进人口向城镇集聚进程

城镇化和城镇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2000年以来,全省各设区市小城镇建设有加速发展的趋势。相比之下,宁德小城镇发展水平尚未发生根本变化。针对宁德镇区人口偏低现象,加快中小城镇和中心城区的建设,争取在十年内加快形成1个五十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初步形成对周边中小城市、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城镇化绝非单纯的城市空间扩张,其实质在于社会化。

由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优势的差异,小城镇建设开始出现分化重组,可以分为这三类:一是少数发展快、潜力大、区位优势突出、符合区域城镇化布局、经济总量、人口和城镇规模等都超过或接近建制市标准的小城镇,将发展为区域中心城市;二是一些发展较快,有一定经济实力和区位优势的小城镇,在城市与农村中起到传递作用,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三是大量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优势不明显、辐射力不强的小城镇,将作为农村社区的服务中心而存在。要加快促进社会化的转变,推进城镇化步伐,必须加强相关制度建设,解决以下三类社会成员平等享受诸如户籍、就业制度、土地使用和住房制度、子女教育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

第一,解决居住农村人口仍然保持着传统社会化程度低的家庭生产方式人员城镇化问题,加大产业化经营培训和政策支持力度,创造条件保障农民财产权益,促进农村资产社会化流转和社会生产的产业化转型。第二,加快解决常住城镇的农民工,在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领域待遇问题。第三,解决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社会保障的均等化问题,促进人力资源自由流动。

(二)紧密结合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发展

乡镇企业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条件,乡镇企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小城镇建设的速度。另一方面,小城镇是乡镇企业生产活动的最好基地,它具有土地供应充足、劳动力聚集、原材料购进及产品运出便捷、生活环境优越等天然优势。乡镇企业建设要因地制宜,科学布局,统筹规划,选择企业比较集中、交通便利、便于“三废”处理的区域,有条件的要考虑污水处理。要有计划地布局企业项目,科学引导村办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实现规模连片发展。改善对落户企业的“软件”服务支持,营造良好宽松的政策环境。要简化办事程序,落实优惠政策,提供社会化服务支持,禁行歧视性政策,禁止向乡镇企业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不断吸引有条件有意向的村办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到小城镇中来。只有不断紧密结合小城镇建设与工业园区规划发展,才能够吸引各方面的资金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推动经济发展的相对集中,形成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强有力的推动,使小城镇发展成为充分展现当地经济优势和文化特色的中心。

(三)加快产业分工,促进产业聚集

产业分工与发展必然推动人力资源的重新分配和集聚,人力资源的重新分配和集聚又进一步推进产业分工更加精细化,从而推动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形成产业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首先,产业发展要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通过招商引资、整合各种资源,大力推进各地特色产品产业化进程,通过实现生产的粗放经营向规模化、精细化产业化生产转变来推进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的人口就地城镇化;其次,税收政策、社会保障是引导产业聚集发展、促进社会分工的重要手段,当前应适当强化对非社会化大生产单位和个人的税收征收力度,适当降低产业聚集度和精细化规模化程度高的企业的税负水平。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健全的管理机制是小城镇得以正常运转和发展壮大的有力保障。一是建立健全小城镇管理机构,保障专职人员编制和办公经费。二是科学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按照“小机构,大服务”的思路,县直部门下放的机构和人员要与小城镇经济管理和技术服务部门密切结合,并转变为多种形式的经济和服务实体,服务小城镇居民,企业,以及采取产业化等形式为广大农民走向市场服务。三是适当放权,集中力量抓好公共行政管理。小城镇政府可适时下放部分经济社会事务交由相关中介服务组织承担,政府重点抓好城镇规划编制及监督实施、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社会治安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政府职能工作,其中应充分利用市场化机制推进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保障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小城镇建设是一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的工作。纵观宁德市小城镇建设发展,要实现城镇化建设由无序发展到有序发展的转化,实现城镇群众建设管理观念由自发到自觉的转化,为城镇居民提供一个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全、人居环境优美的生活环境,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夏家栋.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小城镇建设[J].中国城市经济,2011(11).

[2]王发典.发展中的小城镇规划建设[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7).

[3]沙喜才.浅谈农村小城镇建设[J].农民致富之友,2013(20).

第4篇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途径;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小城镇建设的主要途径

(一)加强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做到规划先行性。

小城镇建设必须做到规划先行,要立足于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实际和城镇功能结构的现状,在严格遵守城镇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国内外城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提高小城镇规划的时代性、先进性,尽量做到有特色、高标准和适度超前,正确处理好长远目标与现实、传统与特色、当前与长远、城镇与乡村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确保小城镇规划与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基础设施建设、上地资源节约、产业结构调整等任务的有效协调。此外,在小城镇的规划设计中,小城镇建设所实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必须强化科学发展观在小城镇规划当中的引领作用,这样才能推动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科学性、生态性和持续性。

(二)坚持集约化、绿色化发展

随着我国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的日益紧张,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矛盾更加明显,因此新时期的小城镇化建设,必须走集约化、绿色化的发展途径。一方面,小城镇在规划设计阶段,就必须充分考虑到节约用地、节约用水、节约用材、降低能耗等问题,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小城镇建设的集约化程度;另一方面,小城镇的规划与建设要坚持绿色化的发展道路,即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同当地的环境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充分结合起来,要避免因为城镇建设自目扩张、自目求快而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这样才能实现小城镇建设的和谐化。

(三)注重小城镇建设的人性化

小城镇的建设最终是要为人服务的,所以小城镇的建设以及功能结构的完善,必须坚持人性化的建设原则,要将方便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一方面,小城镇建设要借助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功能的完善促进小城镇人口的集聚,着力解决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另一方面,小城镇建设要更多的体现民意,多关注民生热点问题,促进城镇居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同步改善,让更多的

人感受到城镇化建设带来的实惠,实现城镇功能建设与周边群众服务需求的有效对接。

(四)坚持城乡统筹发展

从我国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地位来看,其处于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对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起到重要的带作用,因为小城镇建设不仅承接了很多城市的周边功能,也是推动国城镇化建设和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重要载体。因此,为了更好的发挥小城镇建设的综合职能,需要树立城乡统筹发展的建设思路,坚持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的一体化,合理开展产业优化和城乡布局,促进各生产要素和城乡资源的高效配置,增强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对农村的辐射功能,以便更好的实现小城镇化建设的既定目标。

(五)确立小城镇建设的主导产业和特色化

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需要依赖一定的产业发展作为物质基础,所以小城镇的规划与建设,不仅仅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功能的完善上,小城镇的发展还需要凸显自身的产业优势、资源优势,规划与发展具有良好市场发展前景的特色产业,并且逐渐形成相对完善的产业链,对乡镇企业进行更好的引导与扶持,促进乡镇企业规模化经营。同时,小城镇的建设,还需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借助自身的优势吸引更多的资木、技术,促进乡镇产业体系的不断完善,形成对城市产业经济和农村产业经济的有效补充,如乡镇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等,都可以进一步优化乡镇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现代化和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新时期小城镇建设的发展策略

当前我国不同的地区的城镇建设会面临不同的发展环境,所以在小城镇的规划与建设活动中,一定要立足于当地实际,着眼于长远,制定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策略。总结国内外小城镇建设的成功经验,小城镇建设的发展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整体协调发展策略

在我国的小城镇建设活动中,出现了很多盲目建设、重复建设的情况,不太注重城乡功能的协调发展,有些地方领导认为城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修路、盖房,所以路修得非常宽,甚至不惜牺牲农民的土地资源,在城镇化建设中没有很好的处理好当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质量。

因此,小城镇在制定与选择发展策略时,一定要重视整体规划和协调发展,形成各个功能系统之间的良性促进,积极培育和发展优势特征,增强整体服务职能,提高城镇资源的使用效率和配置效率。此外,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还需要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实现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齐头并进,吸引更多有知识、有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参与到小城镇的建设与规划活动中,增强小城镇的协调发展能力。

(二)以市场为中心策略

小城镇建设的重点在于市场,市场是小城镇建设的物质基础。因此,小城镇建设要确立以市场为中心的发展思路,这是促进小城镇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通过市场的发展,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可以吸引更多的资源、技术、人才等资源,促进人口、技术与资源在特定区域上的集聚和整合,促进当地经济的健康发展。实行以市场中心的城镇化发展策略,是对传统城镇化发展经验的总结,也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小城镇的规划与建设,必须确立市场规划的首要地位,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为小城镇化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三)可持续发展策略

近年来,随着中国上地资源的日益紧张,资源己经成为制约小城镇建设的关键要素。在传统的城镇化建设思路下,基本都是以镇政府作为小城镇建设的中心,但是随着我国乡镇合并趋势的加强,小城镇重复建设等方面的弊端开始逐渐暴露出来,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我国城镇化建设资源的浪费。因此,在未来的小城镇建设道路上,要打破传统乡镇规划观念的束缚,重视长远的规划建设,避免自目建设、重复建设等现象造成的资源浪费,而是要在科学发展的指导下,因地制宣、因势利导,制定可持续发展策略,确保小城镇建设的长期性、稳定性。

(四)优化产业和特色产业的策略

随着市场经济开放程度的提高,小城镇建设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依赖程度会越来越高,优势经济的持续发展将成为小城镇建设的主要动力源泉。因此,小城镇的建设与规划,要确立自己的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坚持走优势经济与特色产业的发展道路,这样能够有效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集聚产业资源并逐渐形成优势产业,这对于招商引资和产业经济的优化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可以促进小城镇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实现促进小城镇发展的目的。例如,当地政府可以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尝试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和投入机制,对具有商业价值和经营价值的上地资源、文化旅游资源、市场资源等要素进行创意、策划和包装,通过政府主导广泛招商引资,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开发建设,这样能够促进当地特色产业、优势产业的尽快形成。

结束语:

小城镇建设作为我国城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重视其整体规划和协调,在科学发展的指导下,提高我国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保证小城镇建设的绿色化与人性化水平,做到立足于当地群众、服务于当地群众,更好促进为我国新型城镇战略的实施提供更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廖勇.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建设研究[J]. 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04:78-79.

第5篇

一、我县小城镇建设的现状

我县小城镇建设近几年来在上级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下,切实推进小城镇建设,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同步并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完成了市级重点镇官池镇的规划编制工作,省级文化旅游名镇**镇规划编制以及市级新型农村社区柳池社区的规划编制,同时完成了畅家村、秦豫村、坡底村等20个示范村的建设规划。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实施办法,大力推进三产融合,突出天下粮仓、景城融合**镇,孝道文化、同州饮食柳池村,农耕体现休闲度假畅家村,农业观光、马术休闲平罗村,黄河风光、水产体验福佑村等。同时县级重点镇羌白镇、下寨镇、许庄镇建设管理、管理、经营、发展小城镇工作已初具雏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诸多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我县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与城镇化的改革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在撤镇并镇、撤村并村的小城镇工作创新机制中镇村的规划、建设、经营、发展与之不相适应,需要科学的定位,高效的规划指导,实效的建管办法来为小城镇建设提质增效。一是认识上有差距。突出表现在:有些地方还没有把小城镇建设摆到应有的战略位置,广大干部群众对小城镇建设在促进农村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有的镇因缺资金对搞好小城镇建设存有为难情绪,缺少发展新思路,造成工作被动;个别乡镇关起门来搞建设,难以形成大开放、大发展的格局;有些地方存在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缺少长远眼光,制约了小城镇建设上档次、上水平。二是规划滞后。目前全县各镇处无一镇编制详细规划。从上述情况看,(一)规划不健全。镇还没有完成新一轮总体规划,有个别乡镇只是口头规划,致使小城镇建设无章可循、无序发展。(二)总体规划缺乏连续性和权威性。大多数乡镇的总体规划还没有经乡镇人代会审查并报市政府审批,因此规划不具有法律效力,造成建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三)没有编制详细规划。导致小城镇建设布局不规范,特色不突出,基础设施不配套。(四)政策落实不到位。近年来,随着小城镇建设进程的加快,上级部门和县级部门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如户籍、土地使用、各种收费等,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一是现行户籍管理制度制约小城镇建设。二是征用土地手续多,时间长,收费偏高。三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近几年来,转移到小城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呈迅速递增的态势,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如住房、教育、社会保险等不配套,农民进镇有后顾之忧。(五)融资渠道不畅。主要表现是:⑴县镇财政实行分税体制政策,分灶吃饭、自筹平衡,镇财政普遍打得很紧,小城镇建设资金很难列入预算。⑵银行对小城镇建设贷款较少。⑶小城镇建设经营程度低。有关部门、企业和个人投资少,利用外资开发小城镇的力度不大,民间资金潜力挖掘不够。这些因素,导致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

三、几点建议

鉴于上述情况,我们建议各级领导要把建设小城镇、经营小城镇,作为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内容,切实摆上重要位置,下大气力抓紧抓好。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把小城镇建设摆上突出位置。小城镇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推进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发展小城镇有利于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聚集,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辐射带动周边经济快速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党和国家对小城镇建设工作十分重视。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镇化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因此,各级领导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超前意识、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切实把实施城镇化战略放在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实行领导责任制,把规划、建设、管理好小城镇列入任期责任目标,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全方位,多角度,参与小城镇建设,切实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协调指导,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第6篇

【关键词】长寿区;小城镇建设;绿色生态;策略建议

1、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继续推进,小城镇也逐步成为城市与乡村间“人口置换”的平台。重庆市二元经济结构明显,适宜城乡统筹以发展小城镇。2007 年,中央批准重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是六试验区中唯一以省为单位开展改革试验的区域。

目前,小城镇建设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发展现状、国内外经验总结、建设管理模式探究等方面。夏荣静针对中国小城镇发展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并且给出了相应的策略提议。翟毅对“小城镇”的含义与内涵进行了拓展,对现代小城镇的规模确定、产业定位、规划建设方面也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张伟光、刘吉双等对英、德、美、日、韩等国家的农村城镇化发展经验进行总结,得出了城镇化发展的新经验、新趋势。张群、秦川等则是从国外小城镇建设的经验实践特征、理论研究动态和发达国家小城镇建设的经验三个方面,总结了实践和理论研究成果,分析了我国小城镇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现状,提出了我国小城镇建设的方向。然而,较少有人以具体实例探究的方式来剖析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本文正是以实地考察的方式,重点剖析了长寿区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并做出提议。

2、长寿区小城镇发展现状及问题

截止2010年,长寿区总人口为90.21万,城镇人口27.6万,占到总人口比例的30.60%。按国际城镇化发展的经验和规律来看,长寿区城镇化进程已经跨入了城镇化加速阶段。长寿下辖14个城镇,葛兰、云台和长寿湖镇为市级重点镇,洪湖镇为区级重点镇,全区以此4个镇为中心形成4大片区。工业、农业、旅游、果品加工、商贸、物资集散等正逐渐兴起,长寿区的城镇化体系已初具规模。

长寿区在经济和城镇化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很多问题。为了得到第一手资料,选取了葛兰镇和新市镇作为调研对象,采取问卷调查和城镇居民访谈的形式,进行了2天实地调研,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2份。长寿区小城镇建设遇到了以下问题,这些方面已成为阻碍城镇建设的“瓶颈”:

2.1 城镇配套设施建设薄弱

调研结果显示,长寿区城镇道路崎岖,维修不及时;绿化管理混乱;市政管理不力,自来水管道、煤、燃气管道网铺设不均衡;与居民生活相关的娱乐休闲设施急缺。

2.2 人口积聚功能不强

截止到2011年,长寿区各个乡镇除了葛兰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了30%(达到39.23%)之外,其余各乡镇都不足30%。云台镇23.08%,八颗镇11.40%,但渡镇仅有4.76%。人口积聚功能不强,很难进行规模化的建设,而劳动力资源不足也是一个发展限制因素。

2.3 环境卫生条件较差

农贸市场、街道店铺等,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购物点。长寿区各乡镇的农贸市场,均有不同程度的管理混乱、垃圾堆放、乱扔乱弃杂物现象。

2.4 发展资金缺乏

城镇的发展需要资金和人才,但现如今很多乡镇企业厂房建成后,由于资金不到位致使运营艰难。

3、长寿区小城镇建设策略建议

3.1 城镇配套服务设施实行“标准化”、“连锁化”,城镇“特色化”

“标准化”是指公共服务设施等基础设施的配备根据小城镇建设规划和既定标准统一制定,要求能够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连锁化”,即在“标准化”的前提下,根据每一个建制镇的居民人数确定各种类配套设施的数量,对已经实践的标准化城镇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进行推广。城镇“特色化”,则是要尽量避免镇容镇貌“千镇一面”,因地制宜。长寿区小城镇分为工业型、农业型和旅游型三大类型,应发挥其各自优势,合理配置资源,打造特色小城镇,使各类型城镇之间协作发展,形成功能更加完善的互补城镇体系。

3.2 优先发展示范镇产业,形成小城镇“增长极”

长寿区城镇四大组团各有中心城镇,优先发展中心镇产业,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使中心镇成为这一城镇组团的核心。强化中心镇作为农村商品生产和交换中心的职能,形成小城镇“增长极”,对周围城镇进行辐射性影响。中心城镇与周围城镇之间要素互补,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真正成为统一的有机体。

3.3 加强有关政府部门职能,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针对城镇市政失修、卫生脏乱、环境污染等现象,政府要积极引导“商业进市场”,控制监管“马路经济”现象,引导日常商贸活动到镇区市场成“行”成“市”经营。融资方面,韩国《小城镇培育事业10年促进计划》规定,行政自治部、国库补助资金管理部门、市道政府、市郡政府对于小城镇建设各自承担资金比例为2:2:1:1。建设项目的 BOT,BOOT等管理模式,也可以运用到小城镇建设中,那么企业和政府就能够实现双赢。

3.4 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利用清洁可再生资源

长寿区小城镇建设可尝试推广可持续能源建筑,如,太阳能照明及热水、地源热泵系统等。应注重建筑的再利用,对旧建筑进行节能化改造。在建筑废弃时,注意无害化解体和解体材料再利用。清洁可再生资源方面,西南地区雨量充足,雨水的收集及循环是值得在城镇和乡村实行的,尤其是用在灌溉等农业生产活动中。可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如德国的生态农村——欧豪村就采用了新型排水系统,以增加地面水流量,减少污水处理负担,并有利于补充地下水资源。

3.5 以人为本,打造绿色生态小城镇示范镇,创造和谐软环境

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这一理论可以看作是现代绿色城市的开端。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充足的就业岗位,便利的交通和优美宜居的环境是宜居城镇的重要标准。中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结合重庆山地特色,打造有山有水绿色生态小城镇不再是人们一纸蓝图。人们认同生态文化,并以其作为生活准则,是打造绿色生态小城镇的保障。例如,处理和回收生活废弃物,减少空气和噪声污染;合理运用通风、蓄能、阻热技术以及建筑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手段;因地制宜制造生态景观,优化格局等措施。创造和谐软环境,小城镇建设将能吸引更多的目光,人口聚集能力也会不断增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生态小城镇的基础上,也许会创造一个“农村包围城市”的生态城市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1]夏荣静. 当前我国小城镇发展的研究综述[J]. 经济研究参考,2010(48):30-36.

[2]翟毅. 当前我国小城镇建设的几点思考[J]. 城市,2008,11:99-103.

[3]张伟光,刘吉双等. 国外农村城镇化发展新经验、新趋势[J]. 管理科学,2010(7):87-88.

[4]张群,秦川. 国内外小城镇建设理论与实践分析[J]. 建设与管理,2008(12):100-104.

[5]单德启. 小城镇公共建筑与住区设计[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44,156,174-175,261-262.

[6]汤铭潭,宋劲松等. 小城镇发展与规划概论[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08-211.

[7]曹小林,马小均. 小城镇建设的国际经验借鉴及启示[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2):1-5.

[8]王士兰,陈行上,陈钢炎. 中国小城镇规划新视角[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90-291.

作者简介:

第7篇

规划是确定小城镇在规划期内的经济和城镇建设的发展目标、城镇规模和发展方向的,规划成果具有法律效力,是小城镇建设的龙头、先导和依据。建设是实现规划的主要手段和途径。规划统领城镇建设,建设必须服从规划。两者又是一种相互衔接、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的关系。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总体规划具有前瞻性,它是对小城镇在现状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做出的判断,是对小城镇的发展的科学预测。

据报道,某一经济并不发达的乡为了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强行拆除乡驻地街道两旁的平房,并按统一标准盖楼房,一时间,数百间新旧店铺被推倒。许多个体工商户不得不拿出生意上正在周转的资金用于拆房建楼,有的借钱建楼,有的因无钱建楼只得放弃经营。如此“一刀切”地要求临街建楼房,店铺搞装潢,从表面上看,小城镇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小城镇经济却失去了昔日繁荣的景象。这是没有进行建设规划的盲目建设,这就导致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不顾条件和可能,超越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客观经济承受力而盲目地进行建设。发展小城镇是建立在当地经济发展基础之上的,是为发展当地经济服务的,不能本末倒置,为建城而建城。衡量小城镇发展水平,不仅要看建了多少楼房等硬件建设,还要看小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的实际收入增长状况以及小城镇的综合功能。

二、集约化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小城镇规划与建设,要注意处理好集约化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多年来,我国农村工业布局分散,大约80%左右的乡镇企业分散在自然村落,而且规模较小,没有形成集约化生产,经济效益较差。在发展农村工业方面,过去曾片面地认为只有接近原料产地,成本才是最低的,而没有看到城镇在节约成本上的基本功能,没有认识到城镇本身就是一大资源。各地实践证明,乡镇企业办在城镇,集中连片发展,可能节约土地20-30%,并便于企业间分工协作,交流信息,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因此,要采取各种手段鼓励和引导乡镇企业靠近小城镇集中连片发展。

三、政府投资、招商引资与社会集资的关系

目前,我国小城镇建设所需资金主要靠政府投资、招商引资和社会集资,这三者之间是一种互补关系。

社会集资是在遵照受益、合理的原则,并经过批准的情况下,由单位、集体或个人自愿出钱、出物、出力进行小城镇建设的一种行为。

四、城镇建设与农村经济的关系

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农村经济是相辅相成,相互推进的关系。发展小城镇,千万不能采取拔苗助长的办法,以牺牲农业和损害农民利益为代价,而必须有利于带动周围农村经济的发展。

这种新型的城乡关系发展下去,最终达到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连为一体,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相映成辉,城市与乡村没有贫富的视觉和心理分野,也没有人口流动的限制等等。

五、自身优势与外部优势的关系

小城镇既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又要注意借助外部优势,要善于把这两个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小城镇在人才、技术、资金、设备等方面毕竟是有限的,因此,不能把眼光禁锢在一个狭窄的小天地里。要加快小城镇建设,单靠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还必须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借用外部优势,发展小城镇经济。

六、城镇建设与环境绿化的关系

在进行小城镇道路、楼房等建设的同时要注意搞好小城镇的环境绿化。绿色植物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缓解污染,美化环境。近几年,有些地方只重视植树,而忽视种草,甚至在清扫环境卫生时,还时常将许多绿草连根拔掉,致使小城镇往上看绿荫荫,往下看光秃秃,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遍地。国内外实践经验证明,现代化城镇建设只搞建筑物,不搞绿化是不行的。一个城镇只有绿化达到相当水准,才能改善生态,给城镇居民一个优美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所以,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要采取群专结合的方法,有计划地进行全方位的城镇绿化,从空间到地面再到乡镇,配合小城镇建设发展花卉农业、园艺农业、观赏农业、旅游农业,使小城镇成为生气勃勃、景色宜人的现代化美好乐园。

七、搞好建设与加强管理的关系

小城镇建设和管理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是建设的继续。加强管理是提高人们意识转变的关键。如果管理不好,或者放弃管理任其自便,那么,再好的基础设施建设也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用。所以必须在搞好小城镇建设的同时,加强管理。

首先,要通过转变政府职能走出一条“小政府”管好“大社会”的新路子,按照统一规划,分级管理,条块结合,各负其责的原则,建立上下衔接,责权一致,运转协调的小城镇管理新体制。新的管理体制应注意协调各方面关系;在处理部门之间关系时要强调多为别的部门着想服务;在处理条块关系时,要强调条条与块块相互服务;在处理地方政府与驻地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关系时,需要建立协调机构,相互协商,相互服务,进而实现上下左右相互支持。

其次,要建立健全城镇管理法规体系,除国家颁布的有关法规以外,小城镇本身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法规,做到违章必究,违法必惩。

第三应当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管理就是服务,服务好了,小城镇居民比较满意了,就能够以主人翁的责任感积极主动为小城镇建设与管理出主意,想办法,实现“人民城镇人民爱,人民城镇人民建,人民城镇人民管”。

第8篇

(一)坚持改革创新,建设活力小城镇

一是创新工作机制,建立了贵州省100个示范小城镇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同推进小城镇建设。二是加强制度设计,制定出台了指导小城镇发展的《关于加快100个示范小城镇改革发展的十条意见》和29项配套措施,共下放195项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形成了“1+N”改革政策体系。三是强化人才支撑,实施“千名干部驻镇工程”,与高校、职校合作订单培养示范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等紧缺人才,加强对相关工作领导干部的业务培训,培养一批年轻人参与到城镇化建设当中,打造一支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队伍。四是集聚要素资源,推动镇域周边村庄整合归并,优化行政区划和空间布局,集聚发展要素。

(二)坚持统筹推进,建设共享小城镇

统筹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按照以镇带村、以村促镇的发展思路,形成1个小城镇带动多个美丽乡村建设的“镇村联动”发展模式。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推进实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产业和民生保障等28类项目的小城镇“8+X”项目和以“六个小康”行动计划为基础的“6+X”项目建设。以“镇村联动”平台为重点,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三)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小城镇

依托独特的生态资源和民族文化,全力打造以山水风光、民族风情、地方风物为特色的绿色小镇。出台了全国首部绿色小城镇评价地方标准。实施“一镇一风貌”建设,推动“一镇一业”发展,让小城镇的生活幸福美好,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切实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

(四)坚持开放带动,建设开放小城镇

每年召开一次全省小城镇建设发展大会,推动贵州省小城镇与国内外小城镇在经济、文化、贸易等方面的交流合作。组织开展示范小城镇招商引资推荐活动,加强政金合作,促进示范小城镇开放发展。

(五)坚持民生为本,建设小康小城镇

在全国率先开展以镇为单位全面小康社会创建工作,制定了《贵州省100个示范小城镇全面小康统计监测工作实施办法》,建立了以镇为单位全面小康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将扶贫开发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的教育、住房、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问题,促进示范小城镇全面小康进程。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小城镇特色更加鲜明

贵州省将特色发展理念融入小城镇总体规划、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社会管理、文化传承等各个方面,以特色产业为支撑,以特色风貌为亮点,依托地理、生态、文化资源,加快创建一批旅游小镇、白酒小镇、茶业小镇、数字小镇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实现让各类特色小城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二)人口集聚功能显著提升

贵州省始终把小城镇作为构建新型城镇体系、优化城镇空间布局的重要抓手,千方百计推动小城镇人口集聚。2016上半年,100个示范小城镇新增企业(含个体户)2415家,新增城镇人口3.97万人,新增城镇就业人口3.8万人,吸纳人口就业能力大幅提升。

(三)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

贵州省把提高综合承载能力作为小城镇建设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切实改善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截至2016年上半年,100个示范小城镇累计完成项目建设投资约1330亿元,建成“8+X”项目4300多个,107个示范小城镇有高速公路、国省干线联络线连接,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8万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