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26 16:15:0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小学德育体系汇总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加强领导,建章立制,全力保障督导自评工作顺利开展
(一)建立组织机构,成立领导小组,责任分工到人
为了迎接各级各类督导评估检查,学校首先专门建立了迎检组织机构,即成立由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组成的组织机构,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组员由其他校级成员担任;工作小组组长由校级兼职督学担任,成员由中层主任及各相关负责教师担任。其次,召开工作布置会,按照各类检查指标体系从A级~C级指标分工负责,一般是领导小组成员承担A级指标、工作小组成员承担B级指标、其他教师及相关人员承担C级指标。最后,按照所承担的指标体系进行学习,并对照学校工作逐一准备迎检材料。
(二)建立自评机制,检验工作成效
建立“解读体系、分口自检、分口自评、阶段反馈、形成报告”五段式自评机制,我校的自评工作严格按照自评机制的步骤进行分口自评。
解读指标体系。首先各位校级主管领导要组织各自对口的成员认真学习省里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和指标说明,然后要求具体工作人员要对照指标体系认真解读,明确指标说明所代表的含义,以便于明确工作目标,内化以指导实际工作。
分口自检自查。对照指标说明分别自检材料,先进行自检自评,查缺补漏,以检验平时工作中的成效,我校在迎检时有一个硬性的规定:软件材料必须达标,如果在自检中发现自己缺材料,说明在常规工作中还存在漏洞,职责落实不到位,需要加强。
上交分口自检报告。在规定时间内各口都及时上交了每人所负责的二级指标的自检报告和材料目录,报告中要打分,对于扣分的项目要说明扣分原因。
召开阶段反馈会。在上级检查之前校内要先进行自检1~2遍,自检的依据一个是上级下发的评估细则,再一个就是他们各个口提供的材料目录,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同时相互借鉴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进一步明确下一步工作的目标,保证迎检工作高质量的完成。
汇总并形成学校的自检报告。作为兼职督学的副校长,要汇总各分项的自检报告,形成学校的自检报告。
(三)按照指标体系整理资料,分类归档
我校无论是领导或其他工作人员,平时在工作中应特别注意文字材料形成、图片材料的积累,每一项工作完成后,都要按照规范的程序留下相关的记载,以便日后工作中有据可查。例如:我校在2009年参加省三A学校评选的工作中,从2007年下半年到2009年上半年学校的材料很多,需要按照指标体系的要求重新理顺,对照指标体系要求按照C级指标分类装盒,有交叉部分也不能照抄照搬,要结合自己工作的特点重新整理,体现自己的特色。文件分类归档后还要按照指标体系的顺序排序,在文件封皮的右上角统一分类编号。
二、强化举措,分解责任,扎实促进督导自评工作有效落实
学校以督导评估作为促进学校制度建设的突破口,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各项工作基本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进入“十二五”学校又将督导评估作为“撬动”学校发展的支点,将“以责育责,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作为核心的办学理念,力争通过“科研引领、课程开发、活动延伸、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将学校建成责任教育的特色学校。
(一)通过自评实现安全工作无事故
确立“提高认识、明确责任、教育为主、预防为重”16字安全工作方针,在常规管理中,注重安全目标的落实与评估,如在每年的期初,校长与副校长签订安全责任书、副校长与中层主任签订责任书、中层主任与班主任及各个安全责任人签订目标责任书。在明确责任之后重在抓落实,如在安全教育中我们将责任分配到人,每次由学校组织的安全教育活动中要求班主任及配班教师均到岗,然后学校通过主任包保年段及楼层的形式加以检评。再如:每周一的安全疏散演习,全校每一名教师具有责任岗。学校按岗抽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将安全责任目标作为年终评先选优的一票否决目标。
(二)通过自评促进教育科研工作制度化建设
把学校的发展思路定位为:以科研为指导,以课题为载体,把问题提升为课题,让学校和每一位教师都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提升学校的创新与发展。确定了从制度建设入手,提升学校教育科研管理。确定了制定管理制度的“四个原则”和“两个途径”,即人本性原则、校本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以及教育科研校本管理和借鉴各级教育科研主管部门的相关规章制度的两个途径。经过几年来的深入探索和总结,本着规范与防范相结合的思想,我们分别从常规管理制度、组织机构制度、队伍建设制度、课题研究制度、检查奖励制度、校刊管理制度等六方面相继制定了26项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研管理制度体系框架,使我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做到了有章可循,科学规范。我校建立了三级管理网络机构:校教科研领导小组――科研室――教育科研课题组。即成立教育科研决策机构――校教科研领导小组,优化教育科研管理机构――建立科研室,制定教育科研组织制度――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组织机构不是摆设,而是要发挥其巨大的作用。
档案资料是教育科研过程的原始记录,是我们进行整理、归纳、概括抽象教育经验、教育规律的凭借,也是进行理论思考的重要源泉。
几年来,我们的档案管理得益于专门制定的《教育科研档案管理制度》,此制度涵盖了对档案搜集、记录、打印、装订、归档等内容的具体规定,通过硬件与软件建设,文本与电子管理两个方面,逐渐实现了科研档案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
首先,硬件规范是前提。我们建立了学校科研工作专柜、科研课题专盒、研究教师专袋,设立专门的档案资料管理负责人。每学期期中、期末都对教育科研档案资料管理情况进行以课题为单位的评比。
其次,软件规范是核心。我们将档案划分为学校教科研工作档案和实验课题档案,制定了《教育科研工作档案资料管理体例》和《实验课题研究档案资料管理体例》。把学校科研工作档案管理设定为A类,项目按A1――A12的序号排列,针对组织机构、规划总结、队伍建设、培训活动、信息搜集、工作检查、成果统计、课题管理等常规工作进行设置;实验课题研究档案为B类,按照B1――B10十个大项排列,对开题资料、实验过程性资料、结题资料进行分项管理。尤其是课题实验过程性资料的管理,更是细化了项目,包括课题培训制、课题研讨制、课题阶段成果管理等小项,分设专盒存放资料。
(三)德育工作实效来源于准确的定位与评估
德育工作的效果需要漫长的工作过程才能显现,需要科学的定位,更需要准确的评价机制。我校德育工作的思路是“主渠道渗透、多渠道强化、全方位落实”即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渗透德育目标;通过团队及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德育目标;通过学校、社会家庭全方位落实德育目标。如,在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挖掘德育素材适时进行教育,在平时的教学管理中,一是在检查教案中对教师进行评价;二是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师进行评价。德育工作的对象是学生,我们经过多年实践研究,目前已经形成以转变学生评价方式为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课改中要求转变对学生单一的评价为多元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006年学校把《对学生评价形式的研究》作为小课题开始研究。第一阶段制作班级评比台,由任课教师为学生颁发红卡。(此阶段为班级评)。第二阶段将评比卡划分等级为四等一星级为红卡,二星级为绿卡,三星级为“校园之星”徽章,四星级为“形象大使”徽章。学生有突出表现,奖励一张红卡,当学生积累10张红卡时,可换同类绿卡1张,8张绿卡可换得1枚“校园之星”徽章。“形象大使”徽章是特色章中的四星级章,学生需要获得2枚“校园之星”徽章,换得1枚“形象大使”徽章,并由校领导颁发荣誉证书。
第三阶段形成评价导行手册。在实际研究中我们觉得以上对学生的评价形式应该集结成册,更加便于积累和汇总,同时也认识到评价应该多元化,随之我们又添加了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等。第四阶段形成“两册四级四评”学生激励性评价体系。
关 键 词 积分制;德育评价;量与质;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6)04-0011-03
积分制最早应用于企业管理、政府户籍管理等领域,旨在通过积分高低进行精神或物质激励,以实现管理者的价值或意图。积分制因其显著的检验与促进作用而受到教育界的关注,成为行为习惯教育的常用方法。由于对积分制评价内涵的认识各异,各个中小学的做法也有很大的差别,效果也各有不同。因此,准确把握和认识积分制评价,认真分析实践中的困惑并找出对策,成了习惯养成教育绕不开的一道难题。
一、何谓积分制
积分制是用积分对人的能力和综合表现进行全方位量化考核的制度,目的是全方位调动人的积极性,[1]而所谓积分是指相关事件分值的累积,具体可以理解为加分或减分。因此,一种评价方法无论被冠以何种称谓,只要是通过分数的累积或类似形式来进行评价,就属于积分制的范畴。德育评价是评价者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系统地收集信息,对德育活动及其效果所进行的在事实基础上的价值判断的过程。[2]德育实践中的积分制,实质上是具有积分制特点的德育评价,因此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对学生道德行为作以价值判断的分值累积的评价制度。[3]事实上,德育实践中的积分制更像是一种道德教育手段,通过对相关行为的激励或警示,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写操行评语”和“评定操行等级”这两种传统的德育评价方法相比,积分制有以下特点:第一是直观。积分制以分数的方式呈现,把“无形的、枯燥的思想”变成了看得见的分数,使学生容易感受到。第二是客观。相对“操行等级”而言,每个积分都有行为或事实作为来源和根据,能较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道德行为状况,方便教师的管理。第三是及时。积分根据学生的行为变化而变化,能够及时反映学生的道德行为状况。不难看出,相对于其他德育评价方法,积分制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利于学校的德育管理和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
二、积分制评价在德育实践中的运用现状
尽管积分制具有传统德育评价方法所没有的优点,但实践中,各个学校在制定评价内容、选择评价形式、确立评价主体上却不尽相同,实施效果也有很大差异。
(一)评价内容的制定
评什么是德育评价理论的核心问题。《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以及各学段的德育课程标准,都对学生的道德行为提出了具体要求,是各个学校制定评价内容的最重要依据。但学校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将国家的相关要求细化为一条条符合校情、学情的评价内容,考验着学校管理者的智慧。常常见到,相当多的学校照搬文件要求而成为积分制的评价内容。尽管这些内容系统性强,分类清晰,便于学校管理,却存在着评价内容机械抽象的弊端,其中甚至包含很多不适用于积分制评价的内容。比如“体贴父母长辈,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看似清晰明了,但怎样做才算是“体贴”?什么家务劳动算是“力所能及”?如果完成了“力不能及”的家务劳动,是否应该获得更高分值?诸如此类不具体或表述不清的评价内容,不利于学生对自我行为的认知。另外,有些学校意识到追求评价内容“高大全”的弊端,将积分制评价内容的制定权下放到班级。大致做法是:班主任收集全部学生的意见,由班干部根据民主意见制定评价内容和细则,经过一段时间试行后再修订并最终确定。[4]虽然这样产生的评价内容更符合学生实际,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但是多数学生对相关文件中的德育要求缺乏全面认识和深刻的理解,如此制定的评价内容,由于不能体现相关文件的德育价值而极易误入肤浅甚至曲解的歧路。比如,在同一份积分制评价细则中出现的“随手关闭水龙头”和“离开教室关门关灯”。[5]其中,“关闭水龙头”和“关灯”所指向的品德都是勤俭节约,属于重复德育指标;而“关门”与“关灯”虽然同是离开教室时的连续行为,但“关门”与勤俭节约却毫无关系。
(二)评价形式的选择
积分制评价在学校德育实践中的具体形式,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量表评价,另一类是加减分评价。所谓量表评价,是指学校通过定期填写评价表的形式,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评价。这是一种集中式评价,师生根据评价表的内容一项项评定分数,因此可以通过分数的变化来观察学生的道德行为表现。实质上,量表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常态化的过程评价和德育主题活动时的过程评价。[6]有效的量表评价能较客观地反映学生的道德行为状况,有利于学校的德育管理。但在实践中,量表评价的频率却各不相同。有些学校每月评价一次,由于时间跨度太长,导致评价分值较为模糊和随意。有些学校则每周都评,过于频繁的评价加重了师生负担,极易使师生失去热情和积极性。另外一类是加减分评价,即师生根据学生的相关事件中的行为表现而实施的加减分评价。一个良好德育行为一旦被发现,就可以马上通过一定程序得到积分并予以公布,不但鼓励了行为者本身,还对其他人起到了示范作用。因此,有效的加减分评价能够通过对学生行为的及时奖惩,激励学生的道德行为养成。实践中,加减分评价形式很多,如“文明券”“行善积分制”“德育千分卡”“道德银行”等。
(三)评价主体的确立
德育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元的,不仅包括教师,而且包括学生、家长。在学校德育评价实践中,积分制主要有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或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实践中,采用量表评价的学校通常会构建一个以学生、教师、家长,甚至社区为评价主体的多元评价体系,将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评价融为一体。然而,多数学校教师评价分值所占比重仍然偏高(占50%以上),并没有改变以教师评价为主的现实。如此,就难以调动学生及其他评价主体的积极性,无法激发学生自主养成道德行为习惯的内在需求和动机,最终使积分制评价失去意义。而对于采用加减分评价的学校而言,往往会以学生为评价主体,通过学生自主的层级管理来实施积分制评价,其过程大致如下:先由学生发现或申报在评价内容中的某个德育行为(或不良行为),然后由组长核实并登记,最后定期在班会上汇总并确认积分,教师在整个评价过程中只负责监督。[7]然而,学生有没有能力施行评价?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和监督评价过程?这些成为摆在学校管理者面前的新问题。还有学校以事件相关人为评价主体,即相关事件的组织人、受益人或发现人。以事件相关人为评价主体的加减分评价,倾向于关注学生的优良德育行为,通过利益回馈来促进学生个人德育发展。如在“道德银行”运作过程中,学生的德育行为要首先获得组织人或受益人的认定才能以“道德币”的形式存入“银行”。[8]
三、对积分制道德评价的实践反思
学校在制定评价内容、选择评价形式和确立评价主体上的差异表明,积分制在学校德育中的实践仍处于摸索阶段,需要我们进行应有的反思。
(一)量与质的取舍
学校德育实践中,积分制关注的是学生的具体行为,是客观的量化评价。但量化评价在本质上只关注学生的行为而不关心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发展,不承担推动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的功能。[9]德育评价则是一种价值判断过程,本身有其内在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允许对一部分对象作出非客观性的价值分析判断,[10]意即可以是一种质性评价。德育实践中,“取量舍质”现象却大量存在,即只看到一个个被量化的行为积分,却看不到对学生行为的品德特征描述和价值判断。实质上,学校对量与质的取舍源于对积分制与德育评价关系的认知。显而易见,积分制只是一种方法和手段,而德育评价才是核心与本质。学校不应该以积分制这一特定手段作为取舍量与质的唯一标准,而应该围绕德育评价的实践需要,以人文的视角兼顾量与质,实现二者的有机融会。比如,在实践中,当某类积分到达一定程度时,教师可以主动介入,赋予该积分一个品德特征描述或价值判断,以鼓励学生的道德行为,并为他人作出示范;或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价值取向的融合
行为模式缘于行为者的价值取向,学校在积分制评价过程中制定怎样的评价内容,采用什么评价形式,以谁为评价主体,都是由学校的德育价值所决定的。总的来说,目前中小学校的积分制实践大致有两种德育价值取向。第一种价值取向是,将积分制德育价值建立在学校整体德育上。在此价值取向的观照下,学校会倾向于以整体观和系统观的视角来制定评价内容,构建多元主体评价体系,以量表评价为主要形式来强化学生的日常德育行为。第二种价值取向是,将积分制德育价值建立在学生个人的道德行为上。在此价值取向的观照下,学校倾向于以人本主义的视角来制定评价内容,以加减分为主要形式来实践积分制,通过 “行为―积分―奖惩”来强化学生个人的道德行为。事实上,以上两种德育价值取向并不矛盾,可以将积分制的德育价值建立在学校整体德育与学生个体道德行为的协同发展上,以系统观与人本主义协同的视角制定评价内容,构建多种形式协作互补的多元主体评价体系。比如,学校可以根据国家的相关规范性文件,对照学校的德育目标确定若干德育指标,各班级组织学生将其细化为具体的评价内容,再根据评价内容的可适用性,将其划分到量表评价和加减分评价当中,然后分别通过量表评价强化学生的日常德育行为规范,通过加减分评价激发并提升学生的优良德育行为,最终达到学校整体德育与学生个人道德行为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程绍珊,叶宁.变局下的营销模式升级[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4:203.
[2]赵玉英,张典兵.德育原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270.
[3][6]陈丽萍.初中德育积分制评价方案的实践探索[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2,7:24-31.
[4][7]司薇娓.“积分制管理德育”的实践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5,(11):31.
[5]黄河清,李慧慧,徐海燕.多元评价促进小学生习惯养成的实践探索[J].基础教育,2011,8(5):105-110.
[8]贾景华.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案例汇编与点析[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49-52.
小学教育是学生发展教育的初级阶段,在这一期间对学生没有进行良好的引导,会导致学生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将面对更大的困难。比如,学生个人素养很难得到提升,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没有团队协作能力等,甚至创新思维的培养也将成为问题。小学教育必须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对教学管理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问题
(一)缺乏先进管理理念管理
理念是教育教学管理的重点,也是管理工作的指南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许多教师没有转变教学观念,没有深入新课程教学理念的经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没有与先进理念的结合,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和管理人员都受到传统思维的束缚,无法从传统的思想中跳跃出来。先进的理念认识不足,从而增加了管理改革的难点。
(二)师资力量无法满足教学实际需求
在小学教育的全面发展是当前的重点,要求教师要有多方面的、专业性强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而现实是,小学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教学能力,专业的素质并不能完全满足当前小学教育实际需要和现状,实际中存在了懒惰、懈怠等不良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学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导致效率低下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
(三)教学模式需要改进
尽管我国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教育有明显的改善,可是传统的应试教育还是对我国教育有非常明显的影响。老师在教学的流程中比较多的关心的还是学生的应试教育,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
三、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改进方法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加强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使提升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基础,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主要是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及道德水平,合理的采用现代化教学方式提出个人的观点。学校应该为教师的建设提供机会,切实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加强教学队伍建设。
(二)转变教学管理理念
在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校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主要场所,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就要对教学管理水平进行不断提升,更好的满足学生对学习的需求,同时要求教师要对传统教学方式及教学理念进行创新和完善,鼓励学生主动积极的融入到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制定教学管理制度之前,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掌握学生个性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管理方案,对其实现有效管理。此外,教师还需要对教学评价体系进行完善,不能只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教师要全面的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对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度加以重视。同时,教学评价不仅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自我评价,学生在自我评价汇总找出自身学习的缺陷,采用针对性的问题进行调整。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不断提升。
(三)加强师生德育教育
在小学教育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这是提升校园文化的基础。学校管理者要加强对师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可以聘请一些的与专家进校为学生和教师进行对于知识讲座,这样可以让师生之间面对面的进行交流,有助于解答师生之间经常遇到的问题。还可以合理使用学校的资源,利用学校广播站和宣传栏,向师生宣传一些德育方面的知识,争取提升师生对德育教育的认识,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主要是为了实现教育人才为目的,将教学管理和德育进行结合,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四)完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系统具有很强的规范性,以促进小学教育管理创新,必须将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关进制度的“笼子”,不仅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同时也提高了系统的执行效果。这就要求在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对不能适应当前的“新课程”的管理制度进行清理,并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按照教育教学目标管理,制定新的教育管理制度,更与“新课程要求的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除了完善的管理系统,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这方面的“执行”制度,除了增加激励措施,最重要的是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加强师资队伍管理、教育和培训,使他们全面提升管理能力,并能在教学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小学教育管理进入一个更加良性的发展轨道。
(五)课堂要多元互动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老师一味的进行讲课,学生听讲,老师在教室里是演讲者,学生是听众,导致师生互动缺乏双向交流,不利于构建和谐课堂,甚至会使学生失去了主动学习,浪费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小学教育背景下的?n堂教学应该提倡学生参与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全过程,明确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老师的引导,将学生引入到教学的实施现状,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讨论解决教学目标的问题。教师要在教学中做良师益友,必须是好朋友,与学生一起交流合作,营造和谐健康的课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意识到,在新的课堂教学中,多元互动是教学的亮点。只有多元互动,才能把教学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才能让学生全面发展,才能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根据国家教育部德育工作会议精神,本学期学校德育工作将以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学习贯彻《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修订)》为主线,以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强化常规管理为重点,以德育实践活动为载体来开展,逐步达到学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学生德育发展方向。
一、重点工作
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德育队伍包括班主任和副班主任、思想政治课教师、任课教师。德育队伍建设的内容是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塑造自身的人格魅力,落实德育导师制。德育队伍建设的关键是培养建设一支年龄结构合理、性格气质多元、素质全面的班主任队伍。
(1)校德育工作会议:11月份召开,传达落实常州市德育工作会议精神,由中层以上干部、德育领导小组成员、全体班主任、副班主任、教研组长等参加。通过学习,德育工作者应该对青少年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实效性从思想上形成统一认识。
(2)校德育沙龙:研究学校德育的现状、成因及其对策,开拓思路、创新内容、寻找手段,为学校德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意见建议。
(3)校德育科研:本学期学校将继续抓好《重点高中学生思想品德能力自我发展的研究》课题,作为德育科研的突破口。聘请专家来校指导和外出参观学习,扭转以往重点不突出、实践不深入等问题。各试验班,各学科实验组参加课题研究的人员必须进一步明确任务,加强学习,围绕课题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把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以期取得显着成果,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能力。
(4)年级组建议:充分发挥年级组长协调作用,健全年级组例会制度。各年级要定期情况通报,着重反映班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等。
(5)班主任队伍的指导:我校的班主任主要由长期在我校工作的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外地引进的优秀班主任、有一定教学管理经验的新班主任组成。客观存在着管理思想、管理经验的差异,需要一定的培训和指导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学校将制定《班主任培训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计划另附)
(6)副班主任队伍的建设:我校的副班主任主要由新教师、未做过班主任的教师、曾担任过班主任现不担任但经验较丰富的教师三部分人构成。这三部分教师各有特点,新教师有冲劲有热情更易与学生沟通但缺乏经验;未做过班主任的教师已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管理经验形成了一些管理方法只是对班级管理事务不够熟悉。加强副班主任队伍建设就是既要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又要从现任班主任处学习;加强副班主任队伍建设就是要不断完善副班主任制度,加强对副班主任工作的管理与考核,并考虑相应的副班主任津贴和期末考核奖。
2.强化常规管理。常规管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是培养人的文明素质的前提。学校将过去时一步从制度、手段等方面强化常规管理。
(1)校德育工作研讨会:适当时间召开,研讨《校文明班级考核细则》以及《德育学分制实施办法》的修改完善,由校德育领导小组成员、部分班主任参加。
(2)《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修订)》的贯彻执行:本学期学校将通过严格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考核与完善考核内容、改进评价体系来加强常规管理。日常行为规范的考核由教导处、团委、班主任、学生会指导值周班级来完成,值周班级的日常行为规范及值周执行情况由学生会直接考核,教导处抽查,学校校长助理组织部分学生成立监督会,对学生会的工作进行监督,并对学生会的检查结果予以审核、汇总,每天向班主任通报。原“校团徽佩戴”一项检查内容修改为“校牌佩戴”。
(3)推进优良班集体建设:各班应在开学初填报《文明班级争创计划》,从德智体美劳(特别是德)方面确立本学期的治班思想、奋斗目标、行动计划;期中后召开年级组会议、家长座谈会、学生座谈会,了解文明班级的争创情况;期末各班根据争创情况填报《文明班级申报表》,由教导处、教科室、总务处、团委进行考核,校德育领导小组审核批准。
二、常规工作
1.各类教育活动的开展:
由班主任将基本国情和基本路线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培养等整合到平时教育的过程中。持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本学期将邀请校外心理辅导的专家作1—2次心理健康讲座,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都要注意学生的心理指导和疏导,新高一及高三毕业班尤其要注意学生心理变化,着重辅导学生如何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稳定的自我控制、良好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体验、健康的自我发展,达到开发学生心智潜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进高效学习的目的。形势法制教育要使学生明确学习法律法规、遵守法律法规、维护法律法规的尊严、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省常中学生应备的素质。
2.各类学生会议
8月30日晚6:00召开高二、高三寄宿生会议、晚7:00召开高一寄宿生会议、9月上旬召开新学期的学生大会、9月中旬召开新学期学生表彰大会、10月中旬进行期中质量动员会、11月中下旬开展期中部分学生座谈会、期中质量分析会、2月份召开期末休业式、期中表彰大会。
3.各类家长会议:
9月上旬召开新学期学生家长会、11月中下旬召开期中后家长会、期中后部分家长座谈会、12月上旬召开第二十届家长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议。
4.各类校际传统活动:
本学期将继续组织好“教师节庆祝活动”、“国庆系列活动”、“校庆系列活动”、“元旦文艺演出”。
5.各类社团活动:
进一步完善各类社团的组织机构,修改和设立社团章程,定人员、定计划、定课时、定内容、定地点。指导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出勤考核,教导处将加强组织检查和活动质量考评。
6.各类表彰奖励和补助:
9月份做好贫困学生的助学金发放工作;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通知精神,做好优秀学生表彰奖励的申报工作和贫困学生助学金的申请工作。
7.充分发挥图书馆在高中课改中的功能:
加强学习,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了解各门学科的课改动向,主动为师生服务。
2015年11月29日-12月4日,我有幸到嘉兴实验小学挂职学习,学习教育发达地区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深感受益匪浅,一周的学习不仅使我的教育教学思想得到了更新,而且让我学到了许多先进、科学又易于操作的管理方法。
嘉兴市实验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该校始建于1905年,2007年起用新楼,嘉兴市实验小学现有东、西两校区。共88个教学班,4040名学生,224名教职工。我们在嘉兴经济开发区的嘉洲美都(西校区)挂职学习,该校区占地61.88亩,目前有48个教学班,学生约2242人。学校秉承在百年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的质朴务实与开拓进取相融合的实验精神,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确立了以"为学生的和谐发展奠基"为主导的办学理念,在此理念的统领下,学校在教育管理、德育、课堂教学、教师专业发展、教育评价、校本课程建设等领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探索,形成了以"和谐教育"为特色的整体风貌 和显著的育人效益。学校相继获得 "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雏鹰红旗大队"、"全国群体先进单位"、"浙江省文明单位"、"浙江省科研兴校百强学校"、"浙江省现代教育技术先进集体"、"浙江省艺术教育先进单位"、"浙江省德育精品工程"、"浙江省优秀校园网站一等奖"、"浙江省首批‘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等荣誉这个学校被誉为"科学家的摇篮""艺术家的摇篮""世界冠军的摇篮".
在该校学习期间我先后聆听了张校长、朱校长、向校长的工作经验介绍,他们分别就学校的整体管理理念、德育工作、教学管理、教科工作进行了详细地介绍。除了与校领导交流我们还听了5名优秀青年教师的课,另外我还有幸参加了南湖区的一次语文教科研活动:有两位青年教师上了低年级语文课,事后有嘉兴市专家进行了点评,目的是引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成长。一周的挂职学习,让我看到了嘉兴市教育人的工作热情和较高的业务素质。
可以说这次挂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增长了见识、更新了理念,在忙忙碌碌、快快乐乐中我收获颇多,总结如下:
一、"服务"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让人缺少幸福的管理是无效的"这句话是真理,它就要求我们每位校长要实施人性化的管理,把服务师生作为各项工作的前提,实现"管理型"向"服务型"的根本转变。
张晓萍校长挂在嘴边的话是老师不容易、很辛苦,可老师的奉献精神是百业之首,所以我们做校长的要一心为全体师生服务,要积极寻找自身不足,不断完善服务机制,让老师、学生在学校有幸福感,这才是成功的管理。
校长服务既要无微不致,又要发扬民主,这样上下级关系就会非常和谐,为提高教育质量,优化学校管理是大有益处的。
二、"细节"是教学管理的抓手
"细节决定成败"这是主抓教学的朱校长的座右铭,他认为把平凡的每件事做好了就是不平凡,做好了每一个细节就等于做好了教学工作,嘉兴市实验小学的教学工作就是这样做的:
1、打造优质高效的教师团队,形成共同做事的方式
教师队伍决定一个学校的兴衰,为提高教师的素质他们加强教师的业务学习培训,采取请专家作报告、看优秀课例、读教育类书籍的方式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实现人人成为自觉的学习者。为了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他们采取备课组集体磨课,学科带头人上导航课,课题组上研究课,青年教师上汇报课的方式快速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2、以 "自主性、思考性、创新性、协作性"的培养目标,培养青年教师
学校教科室专门成立年级青培中心,实施青蓝工程,来培养青年教师。青培中心是学校35周岁以下的教师组成的一个学习、培训组织,由教科室安排开展一些促使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的培训学习活动,而且活动是非常多的;青蓝工程是优秀教师与青年教师结成对子,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实现一带一促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3、公平、透明的常规工作考核是提高积极性的关键
学校的常规工作有详细的规定,实行周提醒、月总结、学期考核的办法,每周由备课组长、年级组长、教导处等部门将检查情况进行通报,好的要表扬、记分,差的要提醒,每月进行各项分数的汇总,这样一学期下来,谁多少分都一目了然,实现了考核的公平性、透明性,这也促使每位教师努力工作,大大提高了积极性。
4、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他们不从加班加点上要质量,而是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要求教师课前做好上课的一切准备工作,上课铃声一响必须马上进入上课状态,不能浪费一分钟,就连体育课也是预备钟敲响就开始整理队伍,然后从楼上带入操场,保证上课铃响就能正式上课。
我们听了5节课,老师的课上得很有激情,很投入,效率很高,尤其要提到的是每节课师生熟练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如:云课桌,乐高学具,电子书包和终端评价,让人体会到课堂的高效和有趣,整节课听到最多的是老师的赞美声、鼓励声,看到最多的是学生的活动、合作,他们的每节课都是在活动中进行的,很自然、很流畅,根本不会感到乏味。
老师们采取集体备课,可以说把课备到了极致,并且老师的素质很高,有很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出现的任何情况都能轻松、自然地解决。学生的学习习惯相当好而且与老师配合默契。师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与学习任务,这充分验证了嘉兴市实验小学高效课堂已经形成。
三、嘉兴市实验小学各种社团俱乐部活动让童心飞扬。
游泳俱乐部、滑轮俱乐部、足球俱乐部、乒乓球俱乐部、国学俱乐部、机器人俱乐部、艺术家俱乐部等等。
学校围绕"把社团活动打造成为学生热爱学习、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和提升教育质量的新的增长点。"这一总目标,并提出因材施教,努力激发学生潜能,张扬个性特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技之长的具体目标,并为每一个社团拟定了合适的目标,开发了社团校本教材,加强社团过程管理,构建社团评价体系。
社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初步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无课程”建设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无”到“有”(2002-2005年)
我们以调研摸底、督查监控、培训入门的方式让课程从“无”到“有”,实现“四有”:校长心中有课程、课表上有课程、学生脑中有课程、教师安排上有课程。
1.调研——课程实施摸底。为了解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情况,摸清实施的难处与困惑,我们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专项调研,并进行了大面积的听课活动。调研中发现主要问题有二:一是回避。不少学校无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存在,仅把每周三课时“搭”给班主任或课务较轻的老师,至于具体实施什么、如何实施,并未纳入学校的工作范围。二是应付。在查看学校的课程实施计划中发现,部分学校对课程的认识还只是停留于理论的层面上,切合学校实际的具体做法涉及较少。从听课情况来看,学校之间的差异比较大,有的学校受到“主课”或考试科目的影响,缺少对课程的研究研讨,简单地将学科中的综合实践活动取代研究性学习,或将班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
2.督查——建立监控制度。为规范学校课程实施,我们实行了课程实施的月报制度,下发了课程实施月报表,要求学校将每月课程实施情况做好小结,从校本教研开展、各年级每月具体主题活动、存在问题与反思等方面加以总结并汇报至教研室。根据各校月报情况,及时进行汇总提炼,针对教师实施中的具体困惑提出解决策略,将报表汇总意见再反馈给学校,推广学校的先进做法,做到校际之间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市局则出台了相关的文件与意见,其中就有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五个一”要求,即每校必须有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题网页、一个课程实施方案、一次学生成果展评、一本学生活动成果集和一位课程负责教师,同时将学校课程实施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内容之一,从而保证课程的开设,实现从“无”到“有”的推进。
3.培训——引领教师入门。为使更多的教师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掌握课程性质、特点与指导要求,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培训活动。一是外请专家。邀请了华师大课程专家郭元祥老师对学校课程管理者进行讲座培训。二是研训结合。开展主题培训,培训第一批吃螃蟹者(教师)。作为全市具体的负责者与联络者,笔者首先展开对课程的研究,从理论到课堂实践,多次到其他县市学习,总结反思中形成自己的研究习得,写成文章培训教师,先后进行了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小组分工与合作活动的指导等多主题的培训活动,引领教师走入课程之门。
第二阶段:从“有”到“常”(2006-2008年)
这个“常”,指的是教学、管理和评价的常态化。为实现课程实施的常态化,全市以课题组学校为引领,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拓宽课程实施渠道。
1.探源——巧妇要做“无米之炊”。课程实施的首要问题是解决资源问题,也就是教什么的问题,找“米”下锅成为当务之急。在一系列的听课调研中,我们发现学校对地域资源有着独到的开发角度,不少学校能引导学生从身边去发现,到生活中去研究。另外,我市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也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较好的资源。我们配合苏州市教科院开展了关于课程资源建设的全市调研活动,在汇总中发现了学校、社区蕴含的丰富的课程资源,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开发。
2.有序——构建课程管理网络。为使课程实施更为有效,需要构建学校管理的网络。根据市局要求,每校由一名副校长担任分管校长,推荐一名中层为课程负责教师,上报至教研室,作为每学期市级培训对象,并承担校级培训的任务。要求各校成立校级课程研讨组,定期开展校本培训与研修,形成纵向的管理研究团队。在横向上,要求以联片教研的方式加强校级的横向交流,促进资源共享。
3.先导——课题引领科学探究。2005年,我们分别从省实验小学、镇中心校、村小三个层面选择了十所试点学校,开展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并于2006年申报了苏州市“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在课题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了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出现了芦墟实验小学、盛泽实验小学等几所实施领先的学校,为以后综合实践活动型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从“常”到“效”(2008年至今)
这个“效”,主要表现在教学的有效、管理的有效、整合的有效。
1.整合——“1+1>2”。整合是一种理念、一种策略,也是一种方法。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自身四大领域的内整合,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学科课程、学校德育工作、社团活动等的有机整合,在课时安排、管理上做到有序,努力拓宽课程实施的渠道,实现了“1+1>2”的效果。全市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校本课程,目前已有8所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型校本教材正式出版。通过整合,打通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之间的壁垒,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也提升了教师的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
2.授“渔”——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根据省教研室工作导向,近年来,我们将课程研究的重心放在学习方法的指导方面,并引领核心组的老师汇编了命名为《实践》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方法参考用书,采集了核心组教师提供的13种基本课型,经过一学期的试用,再广泛征集广大一线教师的使用体会及建议,发现不足,不断修正完善,以供老师们更好地学习借鉴。
3.树帜——为了进一步推动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化、有效化实施,我们注意树立典型,以典型来引领。多年的探索实践使我市拥有了一支专、兼职共存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队伍,怀着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满腔的热情,多位语文、数学学科骨干主动转岗担任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工作,并在校领导的指引下协助做好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提升全校的课程实施质量。其中有5位教师还担任学校中层领导岗位,但是毫不放松对课程指导的研究,已经成为苏州市级骨干教师,经常外出讲座,上示范课。随着课程资源的发掘、梳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体系不断完善,尤其是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机地与校本课程、德育活动等整合,建构了具有吴江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型校本课程,形成了综合实践活动系列丛书。2011年有8所小学的教材公开出版,在全市所有小学推广使用或者借鉴参考。
从“三个基于”走向“三个关注”
在推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中,我们从区域实际出发,积累并提炼了“三个基于”“三个关注”的原则,使课程走向常态化和有效化。
一、践行“三个基于”
我市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始终关注三大意志的整合,即国家意志、学校意志和学生意志,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体现学校目标与特色、发展学生兴趣和个性的载体。因此,我们提出课程实施的三个“基于”。
1.基于校本
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实质上是对地方和学校课程资源重组的过程。也就是说它的实施主要依赖于校本开发,遵循这样的规律,我们将第一个基于定为“基于校本”。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是从学校出发。只有适合学校实际的课程,顺应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才是有价值的课程。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在课程实施中从高位出发,从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出发实施课程。如盛泽实验小学位于享有“丝绸之乡”美誉的盛泽镇,从学校实际出发,学校开发了丝绸文化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家乡丝绸的生产流程、制作工艺、品牌销售等。
二是在学校中。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放性和活动性特点,不少学校只将眼光投向校外,大量的校内宝贵资源得不到利用。我们要求从学校及其周围环境做起,尽量做到就地取材,既方便了指导教师,更为学生活动的安全性提供了保障,同时也充分发挥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如芦墟实验小学以环境教育为学校特色,追求“环境中的教育”,校园中的“绿色基地”——汾湖百草园占地近百平方米,种植着上百种常见的药草,展示了一部缩微版的《本草纲目》。该校以此为学生开展中草药研究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栽草药,研草药,制草药,写报告,从中懂得了祖国医学的初步知识,感受到了传统医学的魅力。
三是为了学校。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通过教师、学生对活动的参与,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内涵,凸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如金家坝小学根据校园书法特色氛围提出了研究主题:金小的发展史、走廊里的小黑板——特色制度文化的研究、校园里的书法家、我眼中的碑廊、杯子上的小名人——金曦小书家、金曦名教师、走进“书馨墨韵”园、从书法史墙开始,引导学生从校园的某一个特色景点或学校的某一现象入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的主题研究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每个班都在老师的帮助下把成果设计成展板,由学校统一制作后挂在自己班教室的走廊墙壁上,环境更美、更有文化内涵了,校园充满浓郁的书法研究氛围。
2.基于生本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校本开发的课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更着眼于学生的基础,立足于学生的兴趣,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致力于学生体验和能力的锻炼,使课程基于校本,更是一门生动的生本课程。
一是基于学生基础。在课程实施时我们以学生现有知识和生活为基础,以学生为资源开发的轴心。莘塔小学的《戏之魅》,就是源于学生在生活中所经历的送戏下乡活动。该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近年来随着送戏下乡活动的深入,学生受家长影响,对戏曲渐渐产生兴趣,并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针对这样的现象,学校组织学生开展活动,研究戏曲,制作脸谱,学唱表演,忙得不亦乐乎。
二是立足学生意志。学生的兴趣、爱好与需求是课程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我们在课程实施时立足于学生意志,尤其注重帮助学生把自己成长的环境作为学习场所,关注社区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焦点问题,例如盛泽实验小学开展的《盛泽的弄堂》活动。盛泽古镇的“七十二条半弄堂”人人皆知,很多学生的长辈就居住在弄堂老房子中,对弄堂名称的来历、故事充满好奇,在活动中,学生走家串巷,查阅资料,现场踏看,一个个疑团在实践中解开。
三是着眼学生发展。综合实践活动注重的不一定是行为的结果,更是行为的过程。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并获得参与活动的发展性体验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追求,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过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坚韧不拔的意志的过程中,关注研究过程中的表现、情感体验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市实验小学开展的《节电世界欢迎你》,对学生日常生活中发现的浪费电的现象进行思考,从而延伸至对电的作用、用电情况、电表认识等一系列活动。
3.基于师本
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曾经说过:“一个好老师就是一门好课程。”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我们引导学校树立“人人都是指导老师”的意识,把教师的兴趣特长、学科背景等开发成课程。
一是基于教师的兴趣特长。每一位老师都是活生生的个体,有其自身的兴趣、爱好与特长。由于小学生具有的“向师性”这一特点,我们充分利用教师自身的这些优质资源,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特长,并以菜单的形式罗列各种项目活动供学生参考选择,如女教师擅长的编织技术的研究、布贴画的创作等,男教师擅长的篆刻艺术的研究、篮球运动起源与发展的研究等。一个个主题活动应运而生,促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之中。
二是基于教师的学科背景。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综合性、活动性等特点,指导教师一般是以语、数等老师兼任为主,然而,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需要发挥各学科教师的协同参与,形成“点与面”“专与兼”相结合的指导团队,学校的每一位老师都有义务为学生的活动作相应的指导。如当需要上网查阅资料时,需要信息技术老师的指导;绘画创作时,美术老师义不容辞;需要统计所得调查信息时,数学老师的统计图表是学生必须学会的等等。基于教师的学科背景,学生的活动更加畅通。
二、探索“三个关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课改的亮点与难点,其最大的变化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和教师角色的转变。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并以有效的制度和评价关注课程的管理。
1.关注学的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更多的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做”出来的,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在课程常态化实施中,我们关注课程的指导方法,探索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形成基本的课型。按照纵向来分,我们分为选题指导课、方案制定课、成果汇报课、展示评价课等形式;从过程指导方面来分,我们又有采访指导课、信息整理课、调查设计与统计课等,将学生活动的过程放大、做细,使学生真正能够“我能做,我会做”。
2.关注教的角色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师生共同创生、动态生成的课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势必需要教师角色发生相应的改变。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要从神圣的讲坛上走下,从台前走向幕后,不再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是以一名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开启探究知识的过程。
3.关注课程管理
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伊始,我市教育行政部门为规范课程的实施,通过市校联动,构建创新、有活力的制度体系,从组织建设、人员安排、制度建设等方面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突出有效评价,以保障课程的常态化、有效性实施。市局先后出台了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五个一”的要求,同时要求局相关的科室也各司其职,保障课程的实施。为加强课程的过程性管理,各校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学生活动评价方式。盛泽实验小学采用学分制评价,要求三到六年级每个学生必须完成6个单元的课程学习,每个课程3个学分,共计18个学分。每学期、每学年进行分阶段统计,毕业前汇总,课程成绩作为学生评优、毕业的必要条件。庙港实验小学则采用档案袋评价的方式,学生通过建立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档案的方式进行自我评价,学习档案中记录活动的原始材料和活动作品,包括调查表、访谈表、探究活动设计方案与过程记录、收集的有关信息资料和成果(手工制作、小报、活动照片等)、自我评价以及他人评价等,每月一次或每个活动小主题结束后进行评价。
现代学校管理的特点在于从行政管理过渡到战略管理,校长的角色也逐渐转变到学习领导者,从对人的管理过渡到对战略目标的管理。学校的发展有明确的价值定位、切实的战略目标、完善的战略体系,清晰的战略途径。这样才能实现依法治校、依法治教。
1.学校战略管理的现状
战略决定了学校发展的方向,在整个学校管理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学校战略管理中普遍存在如下的问题:比如,相当多的学校过分强调战略方向的宏大、高远,但却忽略如何深入、清晰和准确地解释战略方向,导致战略的实现缺乏有效的保障。再比如,学校的很多规划往往识别出众多的教育、教学、教研等各个战略重点,但是这些重点绝大多数缺乏度量指标,最后导致这些战略重点实施的最终效果,以及实施的过程难于有效进行监督,最终学校总体战略的实现的效果也难于衡量。还有,绝大多数学校的战
略缺乏从总体的战略方向出发、以逻辑关联的方式识别出支撑这一方向的具体教育、教学等活动,形成支撑总体战略方向的紧密逻辑支撑树形结构,松散的战略管理机制导致总体的战略方向难于得到实现。
2.现代学校战略管理体系的意义和价值规划出强化学校特色、增强竞争力的清晰线路图
学校要通过全面的内外部信息收集和分析,系统和严谨的战略制定过程,使学校准确识别出长短期的重点工作。通过这些长、短期的战略机制,规划出不断强化学校特色、增强学校竞争力的清晰线路图,使这些对学校发展极其重要的工作不再是停留在管理者头脑中的空中楼阁。
3.确保各项重点工作得到深入的落实,促进学校快速发展
战略是促进学校快速发展的线路图,战略的准确制定和有效实施将保证学校获得快速发展;清晰的战略描述、衡量和执行体系,使得每一项重点工作( 战略重点) 都得到清晰的描述、准确的衡量和深入的执行;定期进行的战略监督和年度的战略回顾,及时发现战略制定和执行中的任何偏差,及时纠正和调整。
4.建立教师工作与学校战略的关联关系
学校、部门和学部之间层层落实的战略管理机制,使每个教师都清晰地知道自己在整个学校战略中的位置,知道自己的工作与学校的战略目标如何关联,如何为实现学校的战略作出贡献。战略已经不再是高高在上东西,已经变成将整个学校和全体教师的工作,与整个学校发展紧密关联起来的链条,战略已经变成全校教师工作的一个部分。
5.如何构建战略管理体系战略分析及战略方向的确定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珠光小学于2014 年经过SWOT 分析,对现在所面临的形势有了准确而清晰的认识,从而制定出符合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其中,优势有:学校中层课程领导力强,90% 的中层坚持一线教学,50% 的中层担任核心学科教学工作。教师专业素质高,中层干部90%以上有本科或以上学历,积极进修在职研究生。劣势有: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参与的教师具有一定科研能力与素养,就学校现状来看,只有小部分教师具备这样的能力与素养。所谓的机会就是市目前区两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进的卓越绩效管理项目首批试点学校;新校长、新班子为学校办学理念注入新的元素;守望相助的团队建设,为学校发展带来新契机。而学校的威胁是周边其他学校今年9 月高调开办,使得学校学生缩减60%,本校学生结构又一次调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根据战略思考和SWOT 分析结果,学校采用优势、劣势、威胁、机会组合方法,推导出学校的对策及方法:打造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多种手段的课程方案,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让学生身体健康、人格健全、兴趣广泛、多才多艺、自信自律、健康成长。继续导入卓越绩效管理体系,建章立制使学校治理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流程化,教育教学工作高效而规范地运转。建立学校章程,依法治校,尤其对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实现大民主、真法治;建立、完善青年教师的阶梯发展机制和卓越教师的运行机制;建立和谐的家校关系,提升学校良好口碑;开展学校文化系统的建设,形成无法复制的办学特色,增强自身的办学实力,提高办学水平。
6.构建战略管理体系
6.1 建立战略描述机制。基于已经确定的总体方向和各个主题,分析支撑该方向和各个主题的教育教学等活动,并将这些活动按照总体方向层、客户价值感受层、内部运营层和学习成长层进行分类,并建立起各个层次重点工作之间的逻辑支撑关系,使得这些工作紧紧地总体战略方向服务。
6.2 建立战略描述机制。针对战略描述机制中已经识别出的各个战略重点,将分析这些重点的关键特性和度量指标,建立起对应的战略衡量机制,通过战略衡量机制的建立,使得战略的进展和效果得到衡量。
6.3 建立战略执行机制。针对战略衡量机制中的每个指标,建立起对应行动方案,包括实现目标需要开展的活动、责任人、日程、资源需求、里程碑、监控机制等。对于较为复杂的指标,可能需要建立若干个行动方案,这些方案之间将互相协同。
6.4 战略评审和沟通。在战略描述、衡量和执行机制完成后,将对这三者进行关联评审,确保三者之间的紧密关联,使得战略被清晰地描述、准确地衡量和深入地执行。学校在制定德育培养目标时,采用了深圳市素养的各项指标,结合学校战略目标,从八个方面制订了明确的培养标准。采取了不同以往的方式,通过对培养目标的描述,制定各级层面的支持、衡量、执行机制,促使个体、班级、主管部门、学校、家长等相互关联、支撑,共同完成对学生行为规范的培养。
6.5 战略执行培训。对已经制定的战略实施前的准备,包括对相关人员进行战略地图、计分卡和行动方案的培训,等等。
6.6 战略执行。战略执行前进行试用,通过制定相关文件对整个试用过程进行规划和监控,试用完成并解决相关的问题后,开始全面使用。2015 年学校制订了13 个工作流程,涉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是对行动方案的具体落实。
6.7 战略监控。在战略执行过程中,对战略执行的情况和效果进行监控,监控的内容包括:战略衡量机制中各项衡量指标的完成情况;各项行动方案的执行情况;各种偏离的原因和影响;局部修正战略的必要性,等等。
6.8战略回顾。学校每年底将召开战略回顾会议,对战略的执行情况和效果进行回顾,同时规划新的战略。内容包括:对总体方向层、客户价值感受层、内部运营层和学习成长层的各级战略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汇总,获得总体战略的效果评价;对各级行动方案的进展、实现的效果、资源消耗等进行汇总,获得战略落实和执行情况的评价;结合外部环境的变化、客户需求的变化、政策法规的变化等进行分析,识别出现有战略的适应性,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战略调整和更新。
7.成果对本单位的效益
现代学校战略管理体系深刻地影响着珠光小学,为学校办学带来了诸多效益,学校先后获得际生态学校、深圳市首批智慧校园示范校、深圳市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共建单位、深圳市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先后有多家媒体对学校进行了专题报道。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办学思想,继续以《小学生德育纲要》为基础,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指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文明行为的养成为重点,全面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关心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深入学习德育课程标准,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校园文化及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文明意识、耐挫能力和创新精神,塑造我校学生新世纪新少年的新形象。
二、德育工作重点:
(一)抓好队伍建设,强化德育意识,要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学校德队的队伍建设,做到全员育人。
1、完善管理网络。
德育管理是一个整体系统,继续建立完善校内"一点三线"的德育管理网络格局,实行校长总负责,分管校长具体负责,法制副校长密切配合,学校教导处操作执行,党团组织、少先队通力协作的德育管理机制。根据德育工作目标、内容、实施途径,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2、优化骨干队伍。
点抓好班主任队、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构建班主任、少先队员导队伍科学管理的机制,抓住"选配、培训、激励"这三个环节,继续组织定期学习、现场观摩和考察研讨、班主任三项基本功竞赛。建立稳定、提高班主任队伍的激励措施,在建立班主任、辅导员岗位职责规范、严格考核的同时,建立文明班级、优秀班主任评比制度。加大奖励力度,进一步提高班主任、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并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向优秀班主任倾斜。
3、建立育人体系。
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力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师的师德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学校要利用政治学习时间进行法规、德育文件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专题学习和讨论,开展"爱岗敬业""正师风、扬师德、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等主题的教育系列活动,要使全体教师主动适应德育教育的新形势,真正成为德育管理者,实现德育"全员管理、全面管理、全程管理",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深入研究,拓宽思路,加强德育的思想建设。 本学期,重点引导教师关注学校、关注班级、关注同事、关注学生。在以下几个层面上形成共识:
A集体和睦相处:每个人都是集体的一员,人人都受欢迎;
B人人有权参与:每个人都是学习、生活的主人,人人都应参与;
C共同互助合作:个人问题也是大家的问题,只有互相帮助共同合作才能解决问题;
D满足不同需求:教育不是要筛选人、放弃人,而是培养人。
(二)加强基础教育,培养文明学生
1、深化爱国教育。
继续规范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内容以"五爱"为主线,做到学期有计划,周周有主题。要充分发挥红领巾广播台、黑板报、宣传橱窗等阵地的宣传作用,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要充分利用德育基地以及丰富的人文资源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要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作用,以重大节日、重要人物和重要纪念日为契机,通过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提高德育实效。
2、继续常抓养成教育。
抓好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管理是加强校风建设的重要抓手,养成教育也是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继续推行行政、教师值日、红领巾值日岗制度,深入实施体验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继续开展创“文明班级”活动,设立“文明班级”流动红旗,对各班的卫生、文明礼仪、纪律、两操、路队等情况进行量化考核,每天公布分值,每周汇总,考核优胜班级获流动红旗。对这三项制度的实施情况加强指导、考核,确保常规工作持之以恒、抓细抓实。使学校形成班班争先、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从站好队、做好操、扫好地、讲卫生、有礼貌、遵守公共秩序、公共道德、“十分好习惯”等基础行为入手,养成以下好习惯:热爱祖国,升国旗奏国歌时自觉肃立;文明礼貌,微笑待人;学会尊重,耐心听他人说话;保护隐私,别人的东西不乱动;利人利己,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诚实守信,说了就要努力做;待人友善,观看比赛文明喝彩;遵守规则,上下楼梯靠右行;勤奋自强,天天锻炼身体;环保卫生,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提高学生的"五自"能力,确保学生行为规范合格率为100%,品德优良率为99%以上。
3、强化"五自"教育。
“五自”(自主、自理、自护、自强、自律)是雏鹰行动的核心内容,已成为在青少年阶段所必需具备的素质。要充分利用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调动他们积极向上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竞争意识,要积极并有针对性地讲解、示范、实践操作,使“五自”活动更具操作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
4、渗透公民教育。
以育人为根本,继续开展系列教育和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诚实守信为重点,牢记公民道德基本道德20字(爱国守法,勤俭自强,明理诚信,团结友善,敬业奉献)本学期开展"学习雷锋精神,弘扬道德规范,塑造诚信形象"活动,促进学生基本道德观念的形成和文明习惯的养成。
5、加强法制教育。
继续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通过法制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师生演讲、参观展览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重点的法制教育系列活动,增强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自我保护意识。建立后进生帮教制,消灭在校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出现。
6、开展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通过观察、谈话、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在认真上好健康教育课的同时,要加强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指导,及时矫正某些学生的畸形心理,增强他们的抗挫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浓厚校园文化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1、校园 班级环境美化。
进一步加强校园走廊文化、墙上文化,班级文化,做到环境要做到美化、教育化,继续进行每期期未班级文化建设的教室文化评比活动。让学生全员参与,主题要突出教育意义和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动手力。
2、升旗仪式序列化。
坚持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要求内容丰富,在保留传统的爱国、励志等内容的基础上力求同社会生活、时事政治紧密联系,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形成序列。
3、板报设计个性化。
继续精心设计校、班两级黑板报,体现科技、敬廉崇洁、平安校园、消防教育、文明礼仪等方面的特色的校园文化及各班的个性。
(四)调动各界参与,发挥整合优势,实现“三结合”。
1、提高家教水平。
继续按要求办好家长学校。做到目标明确,计划落实,规范严格、内容针对性、实用性强,并且认真做好资料搜集、积累工作,进行走访学生家庭活动。家访要不拘形式,不固定时间,本着关心学生,沟通理念的目的,提高家访质量。本学期教师家访要达到全班学生的30%,通过其他形式与家长交流要达到40%,并做到有对象、有目标、有效果、有反馈、有记录。让家访真正成为建立起教师、学生、家庭互动的三者关系,成为进一步摸索出心理教育的突破口,成为德育工作的有效抓手。做到每学期同每位学生家长均有一定程度的书面和短信息联系,特别重视做好与后进生家长的经常性联系;加强对教师家访工作的组织管理,并把家访工作纳入对班主任工作的考核之中。
2、加强对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
充分发挥关心下一代工作委会五大员(报告员、家教员、帮教员、宣传员、校外辅导员)、学校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校区共建活动。大力开展学雷锋互助、环保等活动。形成齐抓共管、共同培育一代新人的局面。使在校生违法犯罪率继续为零。
(六)重视学科渗透,加强德育科研。
1、挖掘渗透内容。
德育要寓各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语文、社会等学科要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优势,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和基本国情教育;数学、自然等学科,要通过中国和世界科技发明与发展的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教育,爱国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音、体、美等学科也要结合学科特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心理素质,激发爱国主义情感,磨练意志品质,培养团结协作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2、优化学科教学。
课堂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种全员性策略,教师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诸方面渗透德育教育来优化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各学科要继续上好学科渗透德育教育的教研课,要继续认真上好思想品德、晨会、班队活动课。
3、开展德育科研。
全体教师要树立向科研质量要效益的现代意识,要认真学习教科研理论的书籍并运用于德育实践研究。要认真作好学习笔记,要针对新形势下的学生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撰写有一定质量的教育论文,积极向报刊杂志投稿。
三、主要活动建议:
以“关注生活、勇于实践”为特色,本学期的德育重点是继续引导学生开展“走进生活、走向实践”为主题的道德实践系列活动。
1、各月的教育重点是;二、三月份,开展“文明就在我们身边”活动;四月份,开展“环保小卫士在行动”活动;五月份,开展“能手巧手就在我们之中”活动;六七月份,开展“我们也能创造美”活动。
2、结合相关节日,相机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三月份学雷锋日和“三八”妇女节,开展净化、美化社区活动和慰问妈妈的活动;四月份环保宣传周和植树节,开展环保宣传和植树、养花种草活动;五月份的“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开展与劳模、优秀青年代表手拉手活动;六月份开展艺术节活动。
3、结合学校管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服务意识。一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少儿维权中心服务活动能有实效,心理信箱、心理启动实施。二是建立“问题学生”档案,加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