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金融学在职研究

金融学在职研究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26 16:15:0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金融学在职研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金融学在职研究

第1篇

金融学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个人、机构、政府如何获取、支出以及管理资金以及其他金融资产的学科,是从经济学中分化出来的学科。

金融学学科分支: 金融学从经济学分化出来的、研究资金融通的学科。传统的金融学研究领域大致有两个方向:宏观层面的金融市场运行理论和微观层面的公司投资理论。

其主要研究分支包括:金融市场学、公司金融学、金融工程学、金融经济学、投资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财政学、保险学、数理金融学、金融计量经济学、金融在职研究生。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关键词:滨海新区;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080-02

随着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加速推进,各类金融机构加快进入天津的步伐,大量金融人才开始选择在天津就业。对于天津高级金融人才的培养,主要是由南开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等几所高等院校承担的,这些大学所培养的学生已成为立足滨海新区的金融精英人才的主力军。伴随金融人才战略升级,国内金融、投资人才的教育与培养体系和方式也需要升级和完善。

一、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亟需跟进

目前高校中与金融相关的专业较多,但由于多数院校缺乏既熟悉金融业务同时又具有较强理论基础和提炼能力的应用型金融专业教师,致使培养的学生缺乏金融理论前沿知识和金融业务知识,缺乏先进的金融管理理念。在传统培养模式下,金融学教育偏重分学科、分专业培养,培养的人才只能适应金融分业经营的需要,而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金融人才需求。由于国内金融业与发达国家甚至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业相比,在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市场开拓、内部管理等许多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金融人才的实习、实践都受到较大的制约,缺乏到国际一流金融机构的实习机会也影响了金融人才的业务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我国的金融职业培训力量比较单一,培训机构仅限于金融机构内部和少数高等院校,培训机构不但数量不多,规模也不大,还没有形成具有品牌优势的特色培训机构。一些大型金融机构虽建有内部培训部门,但由于没有系统的培训计划和相应的培训师资,运转并不理想。而在高等院校金融专业教学培训层面,虽然专业化水平较高,但大都仅限于金融领域部门内的在职培训与在职研究生教学,培训模式相对传统、单一。天津在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金融创新专项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坚持新金融、新体制、新成果办学原则,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利用国内外教育资源,支持保险精算等金融专业发展,探索将征信等金融知识纳入高校课程,培养理论与实务、素质与技能相结合的复合型金融人才。根据当前金融业发展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在金融人才培养中必须树立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理念。

二、创新型金融人才的标准界定

创新型金融人才,即具有扎实的金融理论功底和综合能力,且能够在组织、经营、管理及科研等各项活动中灵活运用其金融创新能力,用新的思维方法作用于现有的金融活动,进而为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人。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科研创新潜质和实践创新潜质的金融人才,且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应突出强化以下能力:第一,探究求解能力;第二,整合金融信息能力;第三,知识迁移能力;第四,独立分析与预测能力;第五,应变分析能力。为了更好的满足于金融活动的发展需要,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与实务性紧密相连的各种能力与素质,特别是金融创新能力。要求学生既具备熟练的金融操作技术,且能较好地理解现代金融运行的规律,具有全新的理念、知识和技能。将国际惯例与我国金融实践结合,能够胜任金融专业领域的某些核心技术岗位的工作,如,专门从事于金融产品的设计与定价、金融交易技术操作、保险精算、专业理财等。

三、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措施

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措施,是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高校应构建以社会需求为指引,以综合素养为核心的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将金融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为高层次、国际化、复合型的高级创新型金融人才。

1.完善金融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力度。学科是高校的细胞和基础,重点学科是高校人才聚集、科研项目集中、设施先进的基地,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为适应金融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趋向,满足金融业对人才规格和质量的需求,必须在理论课程体系改革基础上,进一步拓展金融人才培养的实践教育体系,通过逐步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建立较为全面的创新型金融人才实践训练模式和体系。为了强化学生对金融业务和管理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为金融机构的市场投资行为提供实用的、可操作性建议的实践能力,在金融业务操作类的课程设置方面,可将其定位于培训教学的目标层面,不仅要加大在校大学生金融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更要瞄准“高端学员”,特别是为许多在职的银行员工提供“回炉再炼、充电学习”的受训机会。这要求高校在教育理念上要积极引入市场化模式,开设符合市场需求,专门为企业和金融部门人员精心设计、量身制定的高水准的金融管理课程。

2.建设适应现代金融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加大金融学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力度。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兼职任教,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突出科研能力的中青年学者;积极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积极鼓励中青年学者出国交流;积极聘请国内外著名金融机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管、业务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建设一支满足专业特色建设需要的高质量兼职教师队伍。制定和实施青年教师到实际金融部门挂职锻炼制度,了解金融部门对人才的需求,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理论与实践学习。此外,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还应根据金融学科的定位与特色,合理规划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建立一种动态的精品课程建设机制,保持精品课程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教学组织的科学性、教学方式方法的有效性和评价体系的合理性。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建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提高学科整体教学水平。

3.根据市场需求,分析预测金融人才需求的变化方向,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以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以需求导向为基本原则,结合国家经济形势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以及金融全球化和现代金融服务业最新发展前沿对金融人才需求进行合理预测。既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未来发展需求,又要深入了解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对金融人才的具体要求,还要充分借鉴国内外知名高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和经验。在培养模式方面,积极探索订单式、定向式、技能式和合作式培养模式,从而构建需求导向型的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通过合作双方签订共建协议,共同设计培养方案,选派教师,确定学生进入的毕业标准,学生可直接进入用人单位实习工作,将教学与实习环节紧密结合。定向式培养,如,为考研学生制定“考研辅导”选修课,为求职学生安排“金融业务实践”选修课等,进一步探索满足学生不同个性需求的定向式培养。技能式培养,是为满足服务于特定岗位或职业资格,增强学生从业能力的培养模式。合作式培养,以与用人单位合作提供某些教学资源,共同完成某些培养环节为代表,如,共建专业实验室、共建专业实习基地及聘请兼职教师等。

参考文献:

[1]张涛.滨海新区构建人才高地的国际经验及借鉴[J].企业活力,2012,(3).

[2]John Aubrey Douglass,Richard Edelstein.Whither the Global Talent Pool[J].Change,2009,(10).

[3]戴小平.应用型金融人才的特质与培养模式探讨[J].金融教育研究,2009,(3).

第3篇

关键词:信息服务管理 馆员管理

目前,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管理体制落后的问题,仍然没能改变传统图书馆 “重藏轻用”的传统管理思想,与科学管理理论方法严重脱节。对人员缺乏动态的管理制度,同时经费管理方面存在很大问题,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在这些问题当中,馆员管理问题成为信息服务管理工作中的首要问题。笔者根据从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工作经验,立足图书馆管理者的角度,找出馆员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一、馆员管理中存在问题

1.1 信息服务人员配备不足

信息服务的工作包括信息咨询、网络建设、信息检索等多方面内容,因此应该包括图书馆网站规划与建设、计算机系统维护、信息参考咨询等各类人才。而在大多高校图书馆中,信息服务人员都配置不足,导致了信息服务的工作只停留在简单的知识加工和信息采集层面,从而制约了信息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

1.2 馆员学科和素质结构不合理

馆员的素质结构直接影响到图书馆信息服务水平,也是做好信息服务工作的必要条件。图书馆馆员的素质结构主要包括专业结构、职称结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等多个组成部分。目前,在高校图书馆从事信息服务工作的馆员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第一、 专业结构不合理

由于信息服务方式的多样化,馆员在掌握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也需要掌握其它的专业知识。图书馆完整的专业结构的形成,需要做到各种专业人员的优化。目前,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专业结构不合理的情况。

第二、 职称结构不合理

图书馆理想的职称结构是由初级人员做基础、中级人员做骨干、高级人员做带头人的立体结构。使不同专业水平的人员各展其能,发挥自身优势,从而发挥整体效率。目前,好多图书馆存在初级人员做中级人员的工作,出现无法完成工作任务的被动局面。

第三、性别结构不合理

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不仅是一种脑力劳动,也是一种体力劳动,所以在性别结构中,应该形成男女对半结构。男同志可以负责计算机系统维护等体力劳动较多的工作,而女同志可以负责参考咨询、信息检索等细致的工作。目前,大部分图书馆女性馆员较多,虽然工作中可以做到细致耐心,而且对读者来说更有亲和力,但是在工作中缺乏魄力,动手能力欠缺。男女馆员比例上的不均衡,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息服务工作的开展。

1.3 在管理中培养馆员服务意识不到位

图书馆员的服务意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图书馆能否为读者提供满意的服务。但是在高校图书馆中普遍存在“重物不重人”的现象,只重视图书馆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经费的投入,而忽视了人力的投入,尤其是人员服务意识方面的培训工作。

二、针对人员管理问题提出的解决对策

2.1 争取编制用以配备适应新型信息服务方式的人员

信息服务工作的多样化要求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除了具有专业知识,还要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熟练的信息检索技能,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管理能力。因此,图书馆应该积极争取编制,广纳人才。

2.2 缩小信息服务人员各种素质结构上的差距

针对馆员素质结构上的不合理,图书馆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加强馆员队伍建设,而开展继续教育是馆员队伍建设的有效手段。主要方式有:

在职教育:在职教育已经成为目前高校图书馆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目前,我国图书情报学已经形成完整的在校教育体系,包括中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专门教育三个层次以及中专、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双学士、研究生班、硕士研究生班和博士研究生班等七个级别。其中,本科以上高校每年招收一定名额的在职研究生,因此,图书馆可以通过轮流的方式选送馆员去进修深造,逐步消除馆员素质结构上的差距。

专业技能培训:这种培训主要是补充馆员知识技能。通过组织馆员参加图书馆相关的各类技能培训班的形式进行。

图书馆领导应该充分认识到继续教育的必要性,把图书馆馆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列入工作计划,通过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缩小信息服务人员在专业结构、知识学科结构上的差距。

2.3 创新信息服务人员激励制度

在图书馆内部,可以通过建立完善和科学的激励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图书馆员的服务意识。好多高校都采取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两者相结合的方式。

图书馆精神激励一般采取的方法有:1、在全馆开展评选“服务之星” 的系列活动。通过“服务之星”的评选活动,选出馆内服务水平较高的馆员,并给予奖励,目的就是全面提升馆员的工作热情和服务水平。2、实行带证上岗制度。即全体馆员都佩戴工作证上岗,促使馆员自觉注重自身的行为规范以及服务态度。

物质激励尽管是员工激励因素中最弱的因素,但却是不可或缺的激励手段,不仅是对员工工作能力的评价,也是对其工作业绩的回报。

总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问题已经成为图书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只有从根本上改变图书馆专业队伍结构,才能使其适应新型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 谈英.图书馆员工激励方式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

[2] 李临俊. 图书馆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建设[J]. 图书与情报,2000(2):77—79.

[3] 陆继玲. 论知识型馆员的人本管理〔J〕.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7( 2) :25 —28.

第4篇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1

随着农村信用社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其各项业务特别是信贷业务呈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为“三农”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但是,伴随着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信贷风险也在不断显现和增强。如何加强信贷管理,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有效的风险防范,已经成为农村信用社经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目前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的重心。

一、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的基本制度

1.审贷分离制度

审贷分离制度又可称制约制度,包括贷款业务调查与审批和事后检查与资金回收,为了保证农村信贷资金的安全,农村信用社要跟上时展的步伐,建立套完善的与时俱进的信贷管理制度,使信贷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实现信贷工作的良性发展,进而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审贷分离制度一方面可以有效约束和制约权力,降低信贷风险,另一方面使决策更加科学,从而保证贷款投放的合理性。

2.分级审批制度

农村信用社业务量不同、管理水平不相同,贷款风险也不相同,所以各级管理层次具有不同的贷款审批权限,超过这个审批权限的贷款,要呈报上级批准。这样的制度,有利于提高信贷资产的质量,避免关系人贷款、人情贷款等不良行为。贷款审批制度使贷款审批权限得到正确划分,使权和利有机结合,调动了信贷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有利于信贷管理部门和人员灵活调动资金,实现各级之间的约束和牵制。

3.贷款“三查”制度、贷款证制度

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组成了贷款“三查”制度。贷款保证制度是一种信贷管理自我约束机制,可以及时了解借款人借款情况和还款情况,确保资金安全,提高贷款效益。

4.离职审计制度

信贷管理人员掌握着重要的信贷信息,所以调离工作岗位时应对其在任职期间发放的贷款风险情况进行及时的审计,防止信贷管理人员的不正之风,有利于农村信用社的稳定发展。

二、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防范措施

1.完善制度约束机制和监督管理体系

建立和完善信贷管理制度,如岗位责任制、贷前审批制度、贷后检查制度、风险贷款处置制度等,使信用社有制可依。同时要完善制度执行的保障机制,使监督保障部门的职能得到充分发挥,保证各项制度的顺利贯彻实施,对违规操作行为绝不姑息,坚决予以追究,使农村信用社职工都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感,人人都有防范意识。当然,任何一项制度的实施,都需要监督,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可以促使信贷管理制度的有效实行。监督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稽核和监察两个子体系,稽核体系按照统一管理、责权分明、全面监督的原则,加强合作信用社和稽核队伍建设,实现县级常规稽核和省市专项稽核的有机结合,是一种全方位、多层次、连续性的稽核监督体系。监察体系,需要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监察队伍,积极推行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各级人员的廉洁自律意识。

2.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全面提升贷款质量

新形势下,农村市场的金融竞争愈演愈烈,传统的经营模式已经严重制约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所以农村信用社要跟上时展的步伐,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更新理念,改变传统的农村金融市场的“霸主”角色,使“等贷”转化为“行贷”。主要的实施办法是推行客户经理制,强调以客户为中心,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进而提升农村信用社的综合竞争力。同时,要加强对道德风险的防范。这就需要对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引起工作人员思想上的高度重视,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增强对信贷风险的识别和防控意识,减少操作中风险行为的发生。另外,农村信用社还要积极发展企业文化,使管理层、负责人和普通职工都形成合规意识,严格遵守各项信贷管理制度,使违规现象减少到最低。而全面提升贷款质量还需要切实做好贷款审核和坚持柜面办理。贷款审核,特别是贷款前,农村信用社要对贷款者的真实性和贷款的真实用途做好详细的调查,这是信贷风险防范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比较重要的一道防线,可以有效控制那些借名、跨地区等违规贷款,减少违规贷款行为的发生,同时,对信贷人员也具有一定的监督作用。坚持柜面办理可以使贷款实现透明化,减少信贷违规行为的发生。

总之,随着农村信用社的迅速发展,其信贷风险也在不断增强。因此,农村信用社要积极转变角色,变被动使“等贷”为“行贷”,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切实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并取有效措施进行有效的风险防范,进而减低信贷风险,提高农村信用社的整体竞争力和经营效益,实现其长远利益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学军.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防范问题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0.

[2]叶红.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防范探讨[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第5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监管;次贷

一、金融危机概述

(一)什么是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等。其表现出的特征是由于人们对未来经济的预期更加悲观,使得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速快速下滑。往往伴随着企业倒闭潮,失业率上升,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引起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二) 此次金融危机背景

2007年开始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始于美国的次贷问题的不断加剧。次贷危机是伴随着2006年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以及次级贷款的高违约而开始的。2007年,美国有近130万房地产违约遭到拍卖,比2006年增长79%,美国非理性繁荣的房地产业已经出现裂痕。2008年,有230万的房地产接受了法拍程序,比2007年增长了81%,由于全球许多银行和金融机构,包括中国在内,通过大量购买住房抵押贷款证券(MBS,其价值源于抵押贷款的还款)而投资于美国房地产市场,贷款高违约使他们损失惨重,金融危机似乎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企业和消费者信心仍然不足,银行为规避风险,惜贷现象较为严重。希腊债务危机,爱尔兰债务危机,无不在警示着金融危机的危险依然潜伏于金融的各个方面。

(三) 金融危机产生的影响

此次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产生了很大影响,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渠道:

1.按揭的危机可能导致房地产投资急剧缩减。在美国,房地产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份额占的很大。2006年初,美国的房地产投资开始急剧下降。按年率计算,2007年第四季度以来,美国房屋建筑方面的投资减少了将近25%。

2.不断下跌的房价导致消费者消费的削减。2002年以来,由于房价的上涨,很多家庭都用房屋作抵押进行借贷来支撑家庭的消费开支。 2007年,这些房屋拥有者突然发现他们已经再也无法靠把房屋作为抵押从银行借到钱了,这样就导致他们的消费下降了近10%。如果美国房地产市场的8万亿美元投机性泡沫全部消失,那么将导致美国人民的消费支出每年下降近3200亿―4800亿美元。而消费对于美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占了美国GDP的70%左右。由于消费性开支和住房投资的下降,以致这次住房危机可能导致GDP下降3.1%~7.0%左右。

3.信贷市场的危机会导致股票市场不景气。股票市场和实体经济紧密相关,互相影响。股票市场的不景气反过来也会导致消费的不景气。

4.金融危机影响企业主的决策。金融危机导致企业决策者对未来预期持消极态度,为避免损失,从而减少投资,进而影响美国的实体经济发展。

近年来全球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经济体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互相渗透,且此次金融危机覆盖面非常广,因此其他国家很难在本次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其必将波及很多地区,包括中国在内。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还是依靠国内市场。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出口一直低于GDP的10%左右。自90年代中后期以后,中国的出口占GDP的比重正在急剧增加。2013年,该指标已经接近39%。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该指标达到如此之高,本身就是难以想象。所以,此次金融危机将会不可避免地对中国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中国必须要改变增长方式,挖掘国内市场,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减少对外部的过度依赖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合作不断紧密,尤其最近这些年来,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量的短期游资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并且其中相当一部分都进入了房地产市场。因此,一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非常有可能对中国的金融体系带来巨大的冲击。

二、中国的金融情况以及监管建议

(一)什么是金融监管

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督和金融管理的总称。金融监管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如中央银行)对金融交易行为主体进行的某种限制或规定。金融监管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特征的政府规制行为。综观世界各国,凡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无不客观地存在着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管制。

从词义上讲,金融监督是指金融主管当局对金融机构实施的全面性、经常性的检查和督促,并以此促进金融机构依法稳健地经营和发展。金融管理是指金融主管当局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经营活动实施的领导、组织、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的活动。

金融监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规定对整个金融业(包括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实施的监督管理。广义的金融监管在上述涵义之外,还包括了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和稽核、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管、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等内容。

(二)危机中的中国经济运行概况

美国的金融危机增加了中国经济的外部风险。根据观察,中国本身的经济受金融危机影响有限,主要原因是中国的金融市场并没有完全开放,且政府对银行经营范围及项目控制和监管很严格。中国金融市场活跃度不高,市场中没有复杂的金融创新产品。然而,受到外部需求减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外贸出口增幅在金融危机中呈逐步放缓,同时导致了出口增长减速,中国资本市场的流动性也在金融危机中遭遇了严峻考验。在中国银行业方面,有些人曾担心中国的银行业在金融危机的浪潮中无法抵御其倾袭。事实表明,某些国有银行的确因为购买了与次级贷款相关的国外金融产品而蒙受了一些损失,但损失有限,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 中资银行海外机构总资产由于占全部资产总额的比重还不到4%,远低于欧美大型银行40%左右的水平,而且业务范围有限,客户基础薄弱,并没有充分融入欧美当地市场成为主流银行。与此同时,中资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债券交易规模也比较小。2010年6月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在英国剑桥大学发表题为《中国银行业国际化:背景、动因与策略》的演讲中指出:雷曼事件爆发之时,中国7家上市银行持有雷曼债券资产的风险敞口还不到7.22亿美元;中国银行业涉及次贷的金额总共不超过100亿美元,不及美国次贷总规模的1%。

然而在当前中国房地产价格一片看涨的趋势下,很多人担心一旦房地产泡沫破灭,中国将遭受前所未有的打击。因此,从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风险角度而言,加强金融监管,控制房地产行业的过度繁荣,也是十分必要的。

(三)中国应采取的金融监管措施建议

1.转变监管理念,调整监管目标

国家监管机构应当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还要逐渐实现外资银行和国内银行同等国民待遇。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对国有商业银行有一些“特别待遇”,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不再侧重金融风险的化解,而是根据监管原则和各家金融机构经营状况,对其适时作出停业整顿或退出金融市场的决定,建立更加安全、高效的市场退出机制以及竞争机制,提高银行的危机感,

2.加快市场化脚步,减少行政干预

政企分开是改革的必然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在上市之前,长期处在自我封闭的状态,市场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市持悲观态度。但是,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这几家上市银行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屹立不倒。中国的银行业股改从某种角度来看是成功的,然而,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后均由国家控股,无疑大股东会在银行的发展方向甚至具体经营行为的决策等方面是起主导作用。上市后的国有商业银行的行长等高层管理者仍然显示出行政官员的浓烈色彩,这也容易使上市银行的高管们决策更多地倾向于政府管理和社会效益,而不是企业的市场化和内在经济效益。因此,政府应当学会适当放手,给予国内的商业银行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不是手脚受缚。

3.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完善证券化风险防范法律制度

著名金融学者易宪容认为,中国按揭贷款实际上比美国次级债券的风险要高。因为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一直上涨,银行按揭贷款快速增长,如果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价格出现下跌,其潜在风险必然会暴露出来,发放按揭贷款的国内银行将面临危机,且比美国次级债券更严重。因此,完善房地产信贷及其证券化风险防范的法律制度是中国避免美国覆辙的当务之急。我国目前相关的法律制度并不健全,同时房地产市场又异常火爆,这催生了异常活跃的房地产信贷市场。老百姓既感叹高房价,又拼命投身于房地产市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呈现过度繁荣。此时政府应该逆经济形势采取政策,防止房地产市场过度膨胀,如制定购房限令,加大房贷审核力度,对住房抵押贷款证券的性质及种类进行明确的规定,确定其发行、交易、监督等环节的具体机制,同时对证券化的整个过程实施有效监管,实行信息披露、杜绝虚假包装。

4.谨慎发展金融创新产品

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是跟美国在金融创新及金融衍生品的发展上放松了警惕心理和监管脱不开关系的。金融衍生品固然能带来巨额利润,但是其背后的风险也是不一而足的。中国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宜采取谨慎的态度,要集思广益,循序渐进,充分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经验,充分考虑到可能发生的风险和应对措施。当然,最为重要的是要打好宏观经济和基础证券市场的基础。

5.谨防国际金融风险,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

中国已经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证监会国际组织、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等国际金融组织,并且与许多国家或地区签订了金融谅解备忘录,为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应当善于利用国际间的金融监管合作机制,及时获取相关金融信息,了解政策甚至要求就某些具体目标采取联合行动,以更好地共同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

金融危机的爆发暴露了金融监管的薄弱,为克服金融危机,必须加强金融监管,提高监管的有效性,确保经济长期稳定地发展。同时,不能简单看待金融监管,因为国际金融监管体制类的改革涉及改变世界经济金融格局和各国在国际金融监管体制中的话语权,是各国综合国力的博弈,各方各种势力的角逐刚刚开始。近年来各种新兴经济体快速崛起,但在西方势力统治下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目前不会被轻易取代。因此金融监管改革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苏新茗,《全球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改革:解决之道》国际金融研究 2010.1.

[2]胡维波,金融监管的理论综述[J].财经政法资讯,2004,(1):46-53.

[3]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9年第二季度)[R].:30.

[4]李喜莲 邢会强,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应对金融危机法律对策研究专题2009.

第6篇

关键词:风险管理;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

前言:信贷资产证券化是一种新型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是指将具有预期收益但是流通性较差的信贷资产经过某种特定的组合来形成资产组,并通过证券发行的方式使其在金融市场中得以流通。这种新型的金融工具在我国发展的根基并不深,仅仅是最近几年才频繁出现的,但是,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有效的推动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在我国金融市场中发挥出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过,随之而来的,是许多风险问题的出现。

一、信贷资产证券化特征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主要特征有:(1)信贷资产证券化是一种结构融资手段,通过特有信用增级技术的使用、相关交易机构的构建来吸引到大范围的投资,从而保障融资的顺利完成。(2)信贷资产证券化与债务融资和权益融资的表内融资方式不同,它是一种表外融资方式。(3)信贷资产证券化与企业的整体自信状况并不相关,它是将特定的资产组合作为融资依据的。(4)传统融资方式是增量的证券化,信贷资产证券化却表现出与之不同的存量证券化。(5)仅仅可以由特定的交易主体来保障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基本运作过程,该交易主体的定义为中介机构,能够将企业和投资者联系起来,它的经营内容和经营行为都会受到法律的限制。

二、商业银行实施信贷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风险分析

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本身的结构比较复杂,并且参与的主体较多,这就会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发生,主要表现为交易主体的收益或损失的不可预测。因此,商业银行在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时候必须关注到这些潜在的风险,要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充分分析,对其诱发原因进行深入研究,只有保障了这些前提后,才能使风险得以管控,达到业务收益最大化,有效优化商业银行资产结构。

(一)来自市场的风险。市场风险指的是通货膨胀、利率等市场因素带来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风险。在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中,以下几点的变动都可能带来市场风险,如权益资产的价格变动、信贷资产的价格变动、外汇价格的变动等。在发行初期,资产债券的收益便得以确定,资产债券的价格与利率呈现反相关,当利率提高的时候,证券的价格会随之降低,当利率降低的时候,证券的价格反而会升高。通常,资产证券的期限越长,其受到利率等市场因素影响的风险就会越突出。

(二)客户信用带来的风险。通常会将信用风险称为违约风险,这个概念指的是由于信贷证券化的参与主体不能按时履约,带来其他参与主体可能承受的损失可能性增大,由于信贷资产证券化中的参与主体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一旦任何一方参与主体不能按时履约或违反合约都会为整个资产证券化的过程带来巨大的潜藏风险。商业银行在信贷资产证券化中是作为主要参与方而存在的,此外,它还担任着信贷资产提供方的角色,因此,商业银行往往会承担着来自显性和隐形两方面的双重风险。

(三)提前偿付风险。提前偿付风险是由于利率下降或者其他原因,导致债务人在合同约定的还款期内的还款金额超出了合约所规定的还款额度,进而带来了证券投资人预期收益的风险。提前偿付风险通常也被称为早偿风险。引起早偿的原因有许多种,债务人经济情况改变或者利率发生变化都会带来早偿风险。此外,根据还款额度的多少,具体将其分为了完全早偿和部分早偿两种类型。

(四)法律漏洞方面的法律风险。信贷资产证券化在我国是近几年火热开展起来的,并没有非常长久的时间根基,因此,该领域的法律和制度尚未健全,这就会带来一些法律条款变动、法律条文不明确、法律漏洞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会使信贷资产证券化面临着一定的风险。此外,在商业银行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的参与主体,参与主体间的权利、义务较为复杂,如果没有健全的法律规范来约束,必然会导致风险性增加,因此,完备的法律依托对于完善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管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五)信息不对称风险。信息的不对称主体风险这个概念中的主体主要是投资者及证券化企业、银行发起人与债权人,这些主体之间会存在信贷信息即证券化资产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带来信息的不对称风险,此种风险种类主要包括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风险,主要由于借款人在收益最大化的目标下采取目标申报虚假收益等措施,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借款人在收益不能够支付贷款本息的情况时违约的问题,从而导致银行遭遇道德风险的威胁。

(六)操作过程中的风险。操作风险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系统或人员等原因带来的经营风险,一类是由于不完善的操作过程而带来的风险。操作风险是能够进行人为控制的,对证券化业务本身的收益影响不大。操作风险不仅仅来自于证券化业务操作行为的本身,也可能是由于对风险识别度和经营风险的忽视而造成的。

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风险管理策略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这个问题在新事物的产生过程表现的尤为突出,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也表现出了两面性的特点。一方面,商业银行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有效开展,能够带动我国金融市场的创新,促进我国金融结构体系的完善和优化,但是,随之而来的风险也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加强风险管理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一)健立健全规范的行业法律。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规范的证券行业管理法律,严格交易管理,从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现状出发,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系统的证券法规体系,构建全面系统的有中国特色的证券业法律体系,为不良资产证券化奠定良好的发展和环境基础;其次是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完善不良证券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强化其金融职能、拓展其应用范围;再次是充分考虑特殊情况的交易特征,引进特殊的附加法律条款,完善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法规构成。

(二)加强监管部门的执法强度。政府的有效监管对于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开展是十分有利的,因此,政府要逐步制定和完善相关新型金融业务的法律体系,从而使金融行业的市场行为走向规范化。由于信贷资产证券化运营过程中会涉及到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其业务范围和参与主体也较为复杂,因此,金融法律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这项工作不仅是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健康开展的前提,更是保障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

(三)进一步健全投资风险方面的监管体制。尽管信贷资产证券化能够有效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但是随之而来的是金融市场风险的增加,此外,资产证券大多被列为中长期融资产品的范畴,它的风险会由于政策变动或市场变动等原因增大,因此,必须要将风险监管机制和风险提醒机制的建立和健全提上日程。在资产证券化工作中,会涉及到较为广泛和复杂的主体,因此,风险的可控性也相对较低。比较典型的例子便是美国的次贷危机,在相当成熟的金融市场环境中,美国尚且发生了如此严重的风险失控,这便提醒着相关单位要充分重视投资风险监管机制的健全工作。除此之外,资产证券化之后会带来与基础资产的分离状况,导致风险的预警性大大降低,这时候,必须要强化风险预警功能,相关单位要出台新的监管规划以便对衍生工具的风险进行预警。

(四)完善信用网络建设。信用查询网络和信用评级体系对于金融市场的影响是巨大的。相关单位要针对市场现状,指定起一套全国统一的信用等级评估标准,充分依托互联网络这个平台,进行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的收集和评定,从而开发一套公开的查询系统。同时政府还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来增加全社会对信用评级的认知程度。此外,要完善信贷资产证券化各参与主体的信息披露机制,从而有效提高相关业务的透明度,以商业银行为例,要及时披露信贷资产的相关质量信息,借款人要具备偿付能力的真实证据,通过这些途径来有效规避风险。加大企业内部的信用管理力度,有助于提高市场交易的信用程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信用的制约作用,减少因授信不当导致无法按时履约,或因授信企业因未制定履约计划而导致违约现象的出现;另一方面,加强企业信用监管,大大制约了一些企业和机构的失信行为,使信用记录不良的企业在各企业的客户管理中被筛选掉,使其没有市场活动的机会和空间。

(五)加强信息相实性。首先要加强监管力度,保障交易市场和交易过程的透明性、公正性和公平性;其次要加强中介机构的职能作用,扩大中介机构的影响范围,实现交易活动的全程监督管理;同时要加强加快信息披露制度和信用评级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充分避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各种道德风险,通过信用评级体系加强交易主体的信用意识,保障不良资产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保障证券公司信用状况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提高资产证券化的社会认知度,普及资产证券化的理论和优势,吸引广大投资者的积极和广泛参与。现在一些投资者缺乏对资产的全面科学理解,错误的将不良资产认作是呆账坏账,认为某些不良资产完全不具备收益可能和投资价值等等,必须从认识角度提高不良资产的科学理解,明确现今流动性差的不良资产存在未来预期收益的可能。

结语:作为一项引人注目的金融创新成果,信贷资产证券化能够在金融市场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不过,我们也要看到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失控后带来的严重后果。因此,我国要在有序开展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同时,关注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通过对相关领域研究的加强来达到金融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周志冬.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面临的困境[J].经营管理者.2013(09)

[2] 郭玮,苑连霞,张海风.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探讨[J].中国商贸.2014(05)

第7篇

【关键词】理财产品;收益率;资金池;风险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4-0150-2

虽然中国银行理财产品的研究起步较晚,但个人理财产品市场蕴含巨大机遇和广阔前景。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作为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的一部分,有利于增加银行收入,提高银行业绩。同样,其作为金融衍生产品,因为灵活性高,能够快速筹集资金,充分挖掘投资标的的流动性,是金融市场中重要的金融工具。

一、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分类

近几年,理财产品种类越来越多,很多产品还涉及到相关衍生品,结构越来越复杂,商业银行竞相推出的各种个人理财产品,名目和花样繁多。按标价货币分类主要有:(1)人民币理财产品。(2)外币理财产品。(3)双币理财产品。按收益类型分类主要有:(1)保证收益类。(2)非保证收益类(保本浮动收益、非保本浮动收益)。其中,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大致可分为债券型、信托型、挂钩型及QDII型。

债券类产品:主要投资于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等非信用类工具,也投资企业债、企业短期融资券、资产支持证券等信用类工具。投资标的风险较低,收益比较固定。

信托类产品:投资于商业银行或其他信用等级较高的金融机构担保、回购的信托产品或商业银行优良信贷资产收益权信托产品。虽然产品不保本,但产品收益较为稳定,风险相对较小。

结构性产品:以拆解或组合衍生性金融商品如股票、利率、指数等,或搭配零息债券的方式组合而成的各种不同回报形态的金融商品。一般不以理财本金作投资,仅用利息部分,大多为100%保本,产品收益与挂钩标的有某种关系,通过公式等反映在合同上。

新股申购类产品:集合投资者资金,通过机构投资者参与网下申购提高中签率。产品不保本,直接和新股申购获利有关,风险中等。

5QDII产品:取得代客境外理财业务资格的商业银行接受投资者的委托,将人民币兑成外币,投资于海外资本市场,到期后将本金及收益结汇后返还给投资者。产品一般不保本,多为投资港股、欧美股票、商品基金,资金全额投资该类标的,风险相对较大。

二、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存在的问题

2012年上半年起,银行开始偏爱非保本理财产品,到2012年下半年已占据银行理财市场半壁江山。据知名理财机构普益财富数据显示,2012年发行的理财产品以非保本为主,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占比上升,固定收益类产品份额持续下滑。根据普益财富《2012-2013银行理财市场回顾与展望》报告中显示,截止2012年11月30日,我国针对个人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共28239款,按风险收益类型划分,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发行共计17815款,市场占比达到了63.09%,较2011年微幅上升1.11个百分点。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市场占比略有上升,2012年发行5295款,市场占比近19%,比2011年增加4.79个百分点。

而在5129款保证收益型产品中,固定收益型产品发行数量为4119款,较2011年市场占比下滑7.77个百分点至14.59%;而保证最低收益型产品市场占比上升1.87个百分点,至3.58%,发行数量为1010款,主要为保证收益型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从这些数据中不难看出,面对日益庞大的银行理财产品市场问题也日益显现。

产品品种结构不合理。自2009年上半年信贷额度高速增长使各发行主体只能通过信贷类理财产品替换存量贷款或新发贷款,导致信贷类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大幅增加。商业银行按照这种从自身需求出发和追求短期获利的思路来推出理财产品也许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较好的收益,也会受到投资者的追捧,利益的驱动导致了某种银行理财产品在一段时间内发行数量急剧增加或减少的情况频频发生。但另一方面,短时间内某种理财产品的数量急剧变化也反映出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结构不稳定,商业银行合理构建理财产品结构的意识严重缺失。

产品同质化问题明显。产品目标客户群体基本相同。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商业银行将理财产品定位于资产总额在10万元以上的大众群体,甚至个别商业银行门槛更低,目前针对资产总额在百万元以上的私人银行业务才刚刚起步;产品收益率差别不大,多数产品的平均收益率维持在适当高于同期定期存款利率的水平上。主要原因是由于商业银行多数理财产品投资于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涵盖的基础资产范围和种类大致相同。虽然目前政策层已经允许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基础资产扩展到海外金融资产,但是相关的理财产品较少;产品附加价值不高,理财产品主要偏重满足客户收益性需求,而对客户资金的流动性需求考虑较少,甚至某些理财产品合同附加了一些限制性条款禁止客户提前终止理财产品,客户选择服务余地少。产品营销模式和销售渠道差异性不大。目前绝大多数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营销模式是首先通过网站、电话、短信、报纸等渠道将理财产品信息传达到客户,坐等客户上门后,再通过专业的营销人员或者客户经理送礼品等方式进一步吸引客户,最后达到销售理财产品和留住客户的最终目标,销售导向明显,这实际上仍然是一种大众化的粗放式营销模式。

资金池风险问题突出。部分银行仍存在着不规范的资金池业务。部分银行将各种期限、各种类型理财产品募集的资金集合后投资到配置了多种资产的资产池进行集合运作,导致多个理财产品同时对应多笔资产,背离监管政策和法规;部分银行通过期限错配、资产回购、内部利润转移等多种手段以达到理财产品短期限、高收益的要求。并将其发行和到期时间集中安排在存贷比考核时点,“资产池类”理财产品演变为商业银行的存款吸纳工具和资产负债调节工具。但同时也蕴含了较大风险,一旦基础投资领域出现违约问题,整个资产池类理财产品资金链条断裂,将可能出现严重的兑付问题。

信息披露不够充分。银行产品私募性质很强,客户不能完全知道资金的投资流程。比如大家在网上购买一些理财产品,看到理财产品销售说明书,都是股权类资产投资幅度是0-70%、债权类也是0-70%,幅度过大,使消费者无法把握明确的投资方向。银行作为理财产品的设计者和发行者,要讲清楚人民币理财产品募集到的资金将投放于哪个市场,具体投资于什么金融产品,这些决定了该产品本身风险的大小、收益率是否能够实现。而目前银行发行时往往不能全面加以介绍,而是择其优而告之。此外,在银行产品宣传中风险揭示不足、过分强调预期收益,缺乏完整信息披露机制,销售人员管理存在漏洞,投诉处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三、银行个人理财产品未来发展对策

要构建稳定合理的理财产品品种结构。银行必须依据自身的业务能力、经营原则、市场角色、主体客户来构建理财产品品种结构。要构建银行理财产品的合理品种结构,必须以银行经营管理方面的特点为基础。从银行的经营原则来看,要追求稳健,力避风险;从银行的市场角色来看,要发挥在与利率有关的产品开发上相对于其他金融机构的比较优势;从银行的主体客户来看,要认识到他们偏好低风险产品这一现实。无论从以上哪个角度来看,理财产品品种结构构建的原则都应该是以低风险、收益较稳定的产品为主,要兼顾安全性和收益性。对于高风险产品,要在正确认识自身的经营原则、市场角色、主体客户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业务能力,保持适度的数量和规模。

解决产品同质化问题的关键在于创新。在宏观政策环境没有突破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应当主动地求变,通过增加产品差异性的途径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开展业务。具体的差异化途径包括以下几种,一是产品设计基础资产的差异化,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将基础资产由原来的金融债、央行票据拓展到企业短期融资券、一般性金融债等,将资产组合的基础资产延伸到境外股票和结构性产品等;二是期限多样化,合理配比收益率,实现多样化的流动性选择基础上的期限收益最佳搭配;三是人民币资产与外币资产结合,引入外币理财产品,实现本外币产品联动。在不同的风险水平上打破固定收益的管理实现收益浮动化和产品系列化;四是严格分层化服务。具体来讲,按照资产总额、偏好和生命周期等变量对客户进行细分的同时也应该对理财经理进行分层,不同层次的客户指定不同级别的理财经理提供服务,实现以不同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多样化个性化服务。

客户和银行、监管部门三方共同控制风险。投资者购买了理财产品无法达到预期收益甚至出现亏损,无疑会导致投资者和银行两输的结果:投资者损失的是有形的金钱,银行方面损失的是无形的信用。客户方面应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理财产品,应该充分认识到投资银行理财产品并不等于储蓄,投资于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存在一定风险。银行方面作为理财产品的运营方,在进行产品营销的过程中,除了向客户提示产品潜在高收益外,也应详尽地向客户提示潜在风险。从监管部门来看,针对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出现的问题,银监会应当对理财资金投资领域做出规定,对债券和货币市场类理财产品、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结构性理财产品以及QDII理财产品所投资基础资产的质量做出要求,以便降低理财产品资金面临的不确定性。

【参考文献】

[1]普益财富2011-2012年银行理财市场年度报告[D].

[2]顾红.上海市大型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现状及对策[J].上海金融,2008(10).

第8篇

当前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市场经济深化发展,种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区域金融发展有很大差异。主要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而且东中西部的发展基础以及优先发展的战略选择等原因,使得当前我国区域金融差异化发展成为了金融学界的研究重点。本文针对区域金融发展差异问题进行描述,并且分析了当前区域金融差异化发展主要原因,最后希望可以提出相对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区域金融;差异化;协调发展;对策建议

我国整体宏观经济的发展其中一部分推动力就来自区域性金融的发展,而且区域金融发展是我国整体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我国国民整体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如此高速发展的经济形势下也会有巨大的危机存在,其中一个就是区域金融的差异化发展。本文主要从行业的角度出发,对于银行业、证券业以及保险业发展差异进行分析,希望可以找出我国区域金融差异化发展的具体特点,希望可以借此提出一点协调区域金融发展的建议,帮助我国政府部门制定完善适合具体国情的区域金融发展战略,发挥各个区域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有效提高整体发展的水平。

一、当前区域金融发展的具体问题

(一)我国区域银行业发展差异性

目前我国金融行业发展主导行业是银行业,银行业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核心方式之一,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整体而言,我国东部平均金融资产水平最高,其次是华东地区,再次是中部地区,最低的金融资产地区就是西部,这一结论也和当前各个地区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比较吻合。但是近些年来,我国区域性银行发展呈现下降的趋势,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各个地区之间银行业务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性,而且区域银行业务总量也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面是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和影响,导致了这一情况的出现。

而且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区域性的商业银行依靠利差的生存模式会被终结,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美国利率市场化之前他们的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占据了80%以上银行总业务量,但是利率市场化之后,这种传统的业务仅仅占到了不足一半的比例,主要是因为商业银行核心业务发生的巨大的改变。我国当前商业银行也和当年美国利率市场化时期商业银行的处境相同,这一阶段我们商业银行会面临残酷的业务创新和产品创新,这将会使得商业银行为争夺客户所发生的直接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也面对银行和客户之间的竞争加剧。市场竞争激烈会导致我国商业银行面临更大的风险。同时我国政府开放了商业银行牌照的发放,据最新的数据显示我国最新发放的银行牌照共67块之多,这使得商业银行在面对资金压力的同时又加上了更加残酷的同业竞争,这使得我国区域性的商业银行在面临利率市场化时将面临更大的金融风险。

(二)我国证券业区域发展差异性

证券行业是现代金融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证券行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整体宏观经济的发展。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都是大力发展沿海地域的经济,因此这样的导向的结果就是沿海地区的证券行业比较发达,尤其是杭州、厦门、上海、深圳等地区。因为做市商制度在我国没有建立完备,当前我国的证券市场整体业务连续性和流动性都不够,证券市场难以消化买入和卖出之灵之间的极度不平,这样一来难以达到迅速交易的目的。这样导致交易的延迟,就更难以保证价格稳定不波动,也无法保证证券市场整体的流动性维持在很高的水平。正是由于这种做市商制度的缺乏,这样一来,证券行业区域差异性逐渐表现出来,新世纪我国整体证券也处在不断上升发展的趋势之中,但是这主要还是归功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整体上而言我国中西部地区证券业的发展对于区域金融差异的影响不大,对于我国整体的宏观经济的影响更是非常的微小。因此如何改变这一现状,需要中央政府层面的政策引导以及各个地方政府的配套改革。

(三)我国保险业区域发展差异性

现代金融服务业当中最重要的一个业务就是保险,因此,保险业的发展水平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我国的保险业起步较晚,但是在90年代末开始取得飞速发展的契机,通过对于我国区域保险收入的总体分析而言,东部沿海地区的保险业更为发达,这一结果也和银行业以及证券业的结果比较相似。但是我国保险业的区域差异性与前两者相比在呈现逐步减少的态势,而且在中西部地区,保险业发展对于区域金融整体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对于区域经济差异性的作用也十分显著。我国金融市场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退出机制的不健全,无论是证券、存款机构还是保险机构都存在这个问题。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正处在上升阶段,这一问题还不突出,但是随着市场机制不断发挥作用,优胜劣汰是市场的必然选择,保险业也必须面对这个问题。这样一来所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我国整体保险业会出现较大的区域发展差异性。

二、区域金融差异性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宏观环境因素

我国宏观环境的因素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当然这里的环境因素不仅仅指的是经济条件,还包括具体的自然人文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等。尤其是对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而言,这些地区正是由于优越的地理环境以及较好的经济发展的机遇使得这些地区区域金融发展更具优势。

(二)区域经济的发展

区域内经济的发展这是导致区域金融发展出现差异的直接性因素,因为区域经济发展直接作用于区域金融发展的结构以及规模,具有直接的影响。随着我国区域经济不断地快速发展,我国区域金融的发展也面临着不同的需求和挑战,需要适应更高层次的经济发展要求。这样一来,区域金融资产、区域金融市场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同时也会带来越来越多的从事金融行业的人员,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区域金融的发展,同时也是带来较大差异性的根本原因。

(三)制度设计层面的因素

政府部门宏观上面的制度规划和设计也是影响区域金融差异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该区域的经济体制、金融市场的监督管理制度以及金融法律法规体系等等。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政策,不同区域的金融发展也会受到不同条件和不同因素的干扰,从而呈现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也就导致区域金融的差异化发展。目前是我国经济体制转型的关键阶段,政治因素也会成为影响区域金融差异化发展的关键之一。

三、促进当前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协调发展区域金融的管理模式

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的了解当前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性很大,促进其协调发展的目的不是为了彻底消除差异性,而是需要具体负责人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针对不同区域的具体条件需要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比如说对于东部沿海地区,这一区域地方政府高度支持不同金融模式的协调发展,鼓励相互竞争以及优胜劣汰的模式。我们就需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之中,鼓励多种形式的金融资本参与竞争。对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而言,可能更多的就是鼓励其地方政府要重视和支持不同模式金融产业的发展,结合本地优势调整具体的金融发展结构,推动金融机构的改革,提升整体的金融管理水平。多样化的管理模式可以促进我国当前区域金融的协调发展。

(二)深化金融领域的改革,优化整体的金融结构

要想深化我国金融行业的结构和体制改革,首先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快政府管理体制变革,建立健全政府公共投资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我国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型和政府管理体制的变革,围绕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要求,正确定位政府服务市场经济发展的职能,尤其是要进一步完善政府金融监管决策机制和执行体系,建立健全政府金融监管模式约束机制。当前我国金融结构最大的问题就是发展不协调,因此必须要深化金融结构的改革,从我国整体金融改革和发展的规划出发,促进我国金融对外和对内的协调统一发展。

(三)完善金融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

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建立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纯电子化服务平台,预测并且实时监测金融行业利率变化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迅速有效的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管理水平。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就是利率风险预测体系。要有专门的专业化管理小组针对我国宏观经济具体发展情况对于区域金融发展的利率波动进行评估。第二就是建立利率风险的控制体系,主要作用就是一旦利率风险发生,就需要专门的利率风险控制部门进行及时快速的反应,将损失降到最小,最快速的解决利率风险问题。

(四)健全我国区域金融风险管理责任制度

落实责任制度是健全金融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因为只有先建立和健全风险责任制度,这样才可以有确保降低金融风险有具体规章可以依照,也可以有效的落实金融行业奖惩制度,明确投资者和金融雇员的权利和义务,才能真正建立起健全的有效的风险责任制度。要想落实金融风险制度责任体系的构建目标,第一,采取一定的方式,督促和激励投资者发挥自身具备的专业业务素质,通过自己对于金融投资风险进行洞察和分析研究,从而可以总结现行金融行业应该遵循的规章制度,从而实现金融投资风险的有效规避;其次,广大投资者多关注一些我国近期出现的重大金融投资风险事件,从这些案例当中,不断总结出金融风险发生的原因,积极去查补缺漏,进而通过制度设计进行完善,达到有效问责的效果;最后,可以通过计划去实施有效合理的金融风险管控激励手段,刺激投资者树立严谨的金融风险意识,进行良性投资。除此之外,投资者需要根据自己设立的中长期的投资目标,设定一定期限,定时检测自身收益性以及潜在风险系数,并不断进行总结和评价,防微杜渐,及早发现问题,为金融投资风险的问责制度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孙玲.中国区域金融差异的分行业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2(8)

[2]王晖蓉,秋广平.北京市金融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关系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5

[3]陈鹏飞.江苏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