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我的课堂生活

我的课堂生活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26 16:15:0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我的课堂生活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我的课堂生活

第1篇

一、认真分析教材和学生,结合实际精心创设情境是课堂生成的基础

课堂生成的高效发挥正是取决于教师精心的情境创设。预设是生成的“奠基石”,而生成则是对预设的超越。预设情境,能触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它是教师常用的课堂导入形式之一,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我们用学生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让学生在情境交融中,主动学习、探究。

在在八年级下学期Unit 7 Would you mind turning down the music?在我的预设中,学生会接受我播放音乐。由于我提前把音量调到最大,而且我准备的是一盘摇滚乐,所以听上去比较闹,我问同学们“Do you enjoy the music?”同学们中有的在摇头,有的点头。于是我就要求学生用“Would you mind (not) doing...?”句型向我或者帮助打开录音机的同学提出要求,学生们自然投入了我设置的情景中去接受并尝试着说,于是就有了“Would you mind (not) turning down the music/play another music/turning it up?”等意见,生成在预料之中,也在预料之外。

二、努力创设和谐课堂氛围,搭建师生交流合作平台是课堂生成的保障

和谐的课堂才能萌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进而“孵化”出有效的课堂生成。这种课堂文化,学生体验到的是民主、尊重、信任、亲情与关爱。另外当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时,我们要给出时间让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考,进行酝酿,把所学的知识融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体验中,课堂生成自然就产生了。

在八年级下学期Unit 8 Why don’t you get her a scarf ?教学时恰逢父亲节快到了,大多数学生表示要利用这个机会表达一下自己对父亲的爱。我要他们简单描述一下自己的父亲以及自己对父亲的看法,然后由同学们根据他们描述的特点用“Why don’t you...?”或“How/What about...?”给一些建议。这个过程就是给学生一个在运用中生成,在生成中运用的过程,最初是老师示范,然后是学生思维,最后是相互交流、建议。对于同学们的相互建议,作为旁观者的我偶尔会附和一句Do you think it’s a good idea/your father will like it/you can afford it?从学生们的答案中可以看出,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更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促进课堂自然生成。

第2篇

自人类从钻木取火的原始状态进化到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今天,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推动这一变化的基础是人们对于新的生活理想的不断追求和生活的不断发展,从而带动了不断的发明创造。在距今一万八千年的山顶洞人的时代,他们在磨制、钻孔、着色等方面,已经开始注意到力求美观,能够用不同的方式来装饰自己生活中的物品。所以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美,而作为美术课堂,我们应该把生活引入我们的美术课堂,让学生通过"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综合・探索"等课业与生活的整合中学会审美,学会创造美。

1.把生活引入"欣赏・评述"课业中,学会知识间的相互迁移

中国的古代的艺术品不仅历史悠久,而且门类十分丰富,例如工艺美术、民间美术、环境美术、实用美术等等,在欣赏课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我们身边的一切物品让学生观察、讨论与交流,让学生从身边的物品和一些杰出的作品比^中发现那些伟大的设计家,是如何为生活增添美的因素,让学生认识到中外的艺术品是历代劳动人民和手工艺人辛勤劳动的成果以及聪明智慧的洁净,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宝。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艺术传统的亲切感。

2.把生活引入"造型・表现"课业中,感悟生活的乐趣

生活可以为孩子们的创作提供无限的空间与遐想,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利用"造型・表现"这个课业,让学生体会和发现生活中有趣的细节,并以主动的观察和会议作基础,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和记忆能力,提升学生的创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造型表现能力,还可以非常自然地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理想……的关系,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达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同时可从各个方面激发学生的爱生活、爱集体、爱父母、爱自然、爱生命等等的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人格生成。

3.把生活引入"设计・应用"课业中,构建生活与美的平台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手开始,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皮亚杰又认为:"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不难理解,美术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平面创作,也应抓好学生在"设计・应用"这一课业中的动手实践能力,要让学生在动的过程中探索发现,在设计与制作的过程中感悟生活与美的真谛,在实施这一课业领悟的内容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我们身边的废弃物,如:一个废弃的饮料瓶子,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它其实还有很多的用途,我们给它穿上纸做的衣服,它就变成了活泼可爱的人物,我们给它加上鱼鳞和尾巴,它就变成了会游泳的鱼,我们给它裁成小条,它就变成了花篮……在这里的教师不是教什么,而是指导学生下一步的活动,尽量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启发他们的思维,不要直接的参与到他们的思维中去指挥他们的思维,像这样利用了生活中的废弃物的过程中,学生在丰富了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的同时,也会激发创造精神,同时发展了美术实践能力。

4.把生活引入"综合・探索"课业中,整合生活与学科间学习素材

兴趣和欲望是一个人学习的最好的引路人。尤其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他们总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在课堂中,作为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多元智能,尽可能的让学生在课堂中表现自我,展示自我,多给他们一些个性的张扬和创造力宣泄的机会。结合学生的实际,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生活与学科间的整合,使教学真正达到有节奏地"舞动"状态,让学生多累计生活经验,充分发挥学科间的相互联系。

第3篇

一、从时间上把握好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的度

教师的角色要由知识的灌输者、守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依学定教,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学生有自主发展的舞台。这一观点无可厚非,但一节课四十分钟,一个成年人真正可以集中精力的时间只有二十分钟左右。那么每个孩子效率最高的二十分钟出现在哪个时间段呢?这二十分钟是集中出现还是分散的呢?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要百分百地集中学生四十分钟的注意力。而是根据孩子注意力的能力让他们在有效的二十分钟里发挥他们的潜力。这和我们老师的教学安排有关,所以在设计教案时要注意一些时间限制。连续长时间的学习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我们应该把教学重点尽可能地趣味化,并充分利用好这二十分钟的时间。要合理分配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在一堂课中的时间,既不能满堂灌,也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避免浪费课堂教学时间。

二、从教学内容上把握好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的度

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就要讲究动静互补。只有“静”,教学成了老师的演讲或个人表演,学生就会被动而分散注意力;光是“动”,也不成其为教学。所以教师在每讲一个内容时,要给学生留有相互探讨、积极参与的时间,让他们在活动中理解、消化、掌握技能。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也应讲究“疏”与“密”的技巧。对非重点的内容,学生自己可以学得懂的部分,则或放手自学,或以读代讲,是教学上的粗线条,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解决;而对重点部分,特别是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部分,则必须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讲,而不是让学生一味地去探究,浪费教学时间,特别不利于中下游学生的学习。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学内容简单的,学生自学可以学懂的,或内容比较有趣的,可以快节奏进行,以学生活动为主;内容比较难的,比较枯燥的,比较抽象的,学生自己很难解决的,还是要以教师讲解为主,提问后要留出较多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老师适当的讲解也要放慢些语速,让学生来得及消化。在教学中,应张弛有度:“张”,时间不可太长,应以学生身心不会过度疲劳为度;“弛”,也不可过度,应不致使学生注意力涣散。

三、把握好课堂氛围的度

第4篇

前段时间阅读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很有触动。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教育定格于课堂,决胜于课堂,课堂是一片焕发师生生命活力的绿洲。课堂教学是一门复杂而高深的艺术,罗素曾把它喻为:“这是一种很难的教授艺术”。

我平时总出于对整个课堂设计方案总体的考虑,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方案的逻辑发展生成方面,而忽视了方案对于学生的层次性生态生成的因素。比如,当我向学生抛出一个以期能引起学生共鸣与感知变化的问题时,总希望有学生能够以比较“精确”的语言表达出我期望的结果。学生的回答是我们所期望的,也许那位很“成功”地回答了我问题的学生不仅仅达到了我所要求的思维目标与教学要求,而且因为他的回答让我的教学能够有了“生命力”,能够继续生成一些我可以发掘的因素,但是我的教育对象仅仅是这个学生吗?我的问题与答案是否仅仅因为这个学生的答案就像完成任务呢?也许,我的课堂太追求了这种“逻辑性”的要求,课堂发展“曲线”有太多的逻辑抽象美感,而这一个个“美感”情节的发展就是以一个或几个学生的思维以基础的,而往往牺牲了全体学生的思维发展为代价。所以,就有了叶澜教授对课堂的精彩而形象的比喻:“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下只是‘观众’与‘听众’。”那个能引起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是否能像我们期望的一样真得能引起学生思维的活动?平时我就有这样的经验,这个班级的学生很“活”,这个“活”字就是用来学生学生的思维状态的,而有时不管我们怎么引导,怎么启发,一些学生总是面无表情,无动于衷,就像“对牛弹琴”似的。

那个以期能引起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能否像我们期望的一样真得达到使每一位学生有很高的思维活动?可想而知,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理想状态的。说明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引起的思维活动效果是不同的。

于是我把所有的问题归结为对课堂情境的设置上,这种情境的设置即使再怎么科学,再怎么合理,如果仅仅是纯粹的“理性要求”,这种理性要求也是“静态”的、没有生命力,对激起学生思维活力的程度也非常有限。对情境的设置不仅仅要有理性的确实目标要求,更重要的是要有情感上的共鸣与超预知的活力存在。

这就首先要求教师必须把“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师,都不应轻视作为生命实践组成的课堂教学,从而激起自觉上好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都能得到生命满足的愿望,积极地投入教学改革。”如果我们对于课堂中发生的一切事都看成是自己生命的一部份,每个人都会在努力而积极地寻求自己的生命过程的质量的提升,这种提升也是生命过程努力与奋斗的过程。当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中时时体验着这份生命活力带给自己的喜怒哀乐时,教师已经把自己的生活方式与课堂结合起来的。

“其次,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认识方面的发展。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以整体的生命,而不是生命的某一方面投入到各种学校教育活动中去。”课堂过程不仅仅是老师的生命过程的体验,当然也是学生生命过程的体验。我们面对学生的整体时,不能有意地过分要求某一方面而故意避免某一方面,这就是对学生享受教育权的“侵犯”。我们不可能以平均力量去逐一要求多元智能理论中的内容,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堂中的任何活动、思维、体验等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是作为一个有机的个体出现的,是有活力的生命体。

第5篇

一、发掘人文价值,构建生态课基础

人文教育应该是所有课堂教学的第一要旨,语文课堂教学更是人文教学的重要阵地,如果说知识学习是求真,那么人文教育就是求美、求善,语文课堂教学肩负学生情趣、情操、情感的构建使命。特别是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良性化塑造,这应该是语文生态课的主要内容。人际交往需要智慧,也需要个体内省。这些智慧意识的建立都需要有优良的历练契机,语文课堂恰恰能够提供这样的条件。因此,教师要提升人文教育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促进更多生命成长元素,形成生态课基础。

在学习《我的母亲》时,教师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然后开展对比活动:“我与比母亲”,从生活、学习、思想成长等角度展开对比,找到异同点。学生积极投入到阅读对比之中。在成果展示时,很多学生都有触动心灵的体验。有学生说:“我的母亲和的母亲一样,也很关心我的学习,平时监督我做作业,但我的母亲从来没有这样狠劲地打我。可怜天下父母心,我现在对母亲的关爱多了更深刻的理解。”教师总结:“母亲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同,但爱孩子的情感是相同的。的母亲处于那个特定的年代,教育方式也许不是最科学的,但对孩子的真情却是炽烈的。从对比中我们都有深刻体验,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我们应该珍视母亲的教诲。”很显然,学生从文本学习中获得了很多知识之外的东西,这对学生思想品质塑造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追求生活回归,体现生态课属性

将语文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为学生创设自主、开放、和谐、合作、竞争的学习氛围,如果有条件,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场景,亲眼目睹语文的生命特征,亲手操作语文技能,体验生命成长过程。现代信息技术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教师要充分利用多种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建立生活感知意识,通过多种渠道搜集语文生活化信息,为生态化课堂教学注入新鲜活力。

学生生活体验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认知媒介,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生活现实出发,设计生活化特征更为鲜明的教学方案。在学习《端午节的鸭蛋》时,教师让学生讨论话题:大家熟悉哪些端午节的习俗呢?学生展开热烈讨论。在展示讨论成果时,学生都会说出“吃粽子”的习俗,有个别学生能够知道插艾草、点雄黄、吃鸭蛋等内容。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由学生总结作者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学生很快就给出正确答案。教师继续给出思考问题:作者为什么对咸鸭蛋念念不忘呢?学生思维启动,展开积极探讨,对文本主旨要义有了深刻体味:日常生活中富含生活情趣、人生真谛,只有充分感受生活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才能真正体味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教师抓住学生的生活感知不放松,从学生的体验形成学习进行突破,不仅探知了文本要旨,对自身生命价值培养也多了更多思考。

三、创设生动情境,升级生态课品质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多种媒介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更多适宜学习的条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教学情境中的师生和谐互动形成思维的情感共鸣,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生态课堂教学的重要追求。教师不妨引导学生进行实物展示、现场观察、生动讲述,或者借助多媒体,将丰富画面、精彩图片、生动视频、个性化文字、灵动动画等材料信息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耳闻目睹中形成心灵触动。教师要善于发动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课堂讨论、辩论、演绎、竞赛,形成生动、活泼、多元、健康、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为全面提升生态课堂教学品质奠基。

第6篇

关键词:学校德育;思想品德;高效课堂;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3-0011-01

高效的思想品德教学课堂不仅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认识、丰富道德情感、坚定道德意志,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从而实现学校德育的目标。本文研究如何才能打造出思想品德教学的高效课堂。

一、学情分析,树立目标,做好教学准备

打造高效课堂的第一步首先就是要端正教学态度,不能抱有“思想品德课很简单、容易上”的侥幸心理,而要认真做好学情分析,明确教学目标,做好充足的教学准备。在“我的课余生活”这一课,主要是围绕学生如何合理安排课余兴趣爱好展开的,教学的目标和重点要从三个方面出发。一是知识:要使学生懂得休息和娱乐是成长和健康的需要,也是他们的基本权利,他们有自己选择休息、娱乐的权利和自由。二是情感:学生乐于在课余时间里,培养自己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三是能力:学生要学会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使自己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快乐而有意义。教师还要配合教学目标做好充足的教学准备工作,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从而为思想品德教学的高效课堂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情境导入,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精彩的情境导入是打造高效思想品德课成功的一半,导入的精彩与否决定了学生对该堂课是否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期待。情境导入的方式有很多种,包括语言情境、多媒体情境、图片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等,目的都是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的课余生活”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话题,因此教师选用了谈话导入:“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课余时间,寒暑假、双休日、每天放学后等都属于课余时间,平时我们是怎样度过这些课余时间的呢?今天,就请大家来说一说自己的课余生活。”(出示课题:我的课余生活)学生们纷纷举手分享自己的课余生活。面对学生们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可以请有兴趣爱好的同学进行现场展示,课堂氛围立刻进入了。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下,学生们的注意力也全部集中在了课堂上,为高效课堂制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三、巧设问题,展开讨论,帮助解决问题

巧妙设计问题并展开讨论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且加深了学生的情感认知,培养了学生的主观判断能力。进入“我的课余生活”这一课题后,通过小辩论的教学流程,能刺激学生对待问题的主观意识。例如:“同学们,听了小M的介绍,你们对小M的课余生活满意吗,你们想对明明说些什么,又想对他的父母说些什么呢,请分小组进行交流讨论。”然后师生之间开展辩论,教师分别扮演明明和他的父母,与学生进行对话。或者设置几个师生辩论的主题:为了保证学习时间,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否可以放弃;学生是否具有自己选择休息、娱乐的权利和自由。在辩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书上出现的以及其他古今中外名人成才的故事,作为论据加以辩论等。

四、进行多种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应围绕学生的主体地位展开,除了辩论赛这样的讨论环节,还可以同时进行多种课堂活动来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开展小调查环节,通过课余生活的讨论,学生们知道了自己有选择休息、娱乐的权利和自由。然后教师让学生们统计全班同学对自己课余生活的满意度,统计分为四个层次: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统计结果出来后,让学生将结果填写在书上的调查表中,教师再分别选择不同层次满意度的调查表进行全班交流,共同分析这些同学的课余生活哪些方面安排合理,哪些方面安排不合理?通过小调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课外延伸,课堂要与生活紧密联系

思想品德课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教学中要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在认知与情感的基础上锻炼行为能力。“我的课余生活”对学生能力训练的目标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使自己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快乐而有意义。根据这一目标,教师请每位同学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按照合理的要求,自己设计星期日的安排。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每组推荐一份最佳方案进行全班交流。接着请学生们对照最佳方案,再次修改自己的设计方案。最后请学生们把自己设计的假日方案带回家给父母看,并与他们一起去实现自己的方案,如果父母不能接受,就请他们说说不接受的理由。在实践活动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六、结束语

总之,高效的思想品德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展开要在紧扣主题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从而真正学有所用,提高学生思想品德,促进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第7篇

实践目的:

一.勤工俭学;

二.丰富大学生活;

三.增强与人交往的能力;

四.对专业的一次训练

关于补课“补课”,查《新华字典》意为“补学或补教所缺的功课”。“补学”,是从学生角度说,所学“功课”有缺失,需要“补充、补足、填补”;“补教”,是从教师角度说,所授“功课”有缺失,需要“补充、补足、填补”。无论是从学生角度说,还是从教师角度说,“补课”都是弥补“功课”的缺失,使“所缺的功课”得以修补。再从“补课”一词的构成来看,它是动宾式,为动词。因而,“补课”的关键就在“补”上,是查漏补缺。它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知识),给他们完全自由的选择权,把学生当作补课的真正主人。这样的补课,学生是主动的,处于主体地位,而不是被动的,处于被死灌的地位。这样的补课,学生是有选择的,按需而选,“点菜吃饭”的形式。

一.学生情况介绍

对于我上大学的第一个寒假,作为一名新一代的大学生,我想在寒假一定要做些有意义的事。于是,我在父母的帮助下,做起了家教的工作,因为我平时给大家的印象就是很有耐心而且知识的储备还可以,所以在招学生方面我并没有遇到困难。这是我大学生活的第一份社会实践工作,得到了一个锻炼自己的能力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使我的大学生活更加的丰富。通过家教的生活使我学会了很多,思考了很多,体味了很多。

由于自身的精力有限,并且为了补习的效果好些,我补习了自己最擅长的数学,在学生数量上我控制在4人。学生a,男孩,初一,成绩突出,性格活泼,多动;学生b,女孩,初一,成绩突出,性格内向,但十分聪明;学生c,女孩,初一,成绩中等,性格内向;学生d,男孩,初三,成绩偏差,性格骄傲。

通过与学生的交谈,我了解到:学生a有很强的上进心,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似乎没有什么长劲。通过与家长的沟通,我发现a家长对望子成龙有着殷切的期望,感受到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是炙热的,殷切的;学生b没有自信,家长对其的关心也是不够的(留守儿童),但是学生b十分的懂事,知道学习的意义是什么,我很是喜欢她;学生c又高又瘦,稚气未干,这是我对她的第一印象,同时她对学习没有什么兴趣,我对她阐述了学习的目的后,希望她能够有新的思想;学生d爱好广泛,喜欢打篮球,大学第一学期学习篮球的自己自然和她有共同的话题了,在学习上很是随意,对自己要求不严格,我想我的首要任务就是纠正他的学习态度。

二.实践内容

第一堂课,我还经历了一番心理斗争。因为毕竟是第一次,从没有经验,害怕教不会他们,误人子弟!不过,还是咬紧牙关默默的告诉自己,既然接他们了,那就好好的带下去,对他们好好负责,决不能辜负任何人!

第一堂课就这样开始了,我也开始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在学生面前讲课,不免有些手足无措。因为我的姐姐就是一名老师,我特意邀请她旁听,希望她能指出我的问题。在上课前我就做了充分的准备,如我的学生是在两个年级的,所以我先给初一的3名同学讲解知识点,期间初三的学生自己预习,初一的学生有了基础后自己在做练习题,这时我再给初三的学生讲解。我深知我仅仅是一名大一的学生,我的威严问题一直是我很担心的一件事,姐姐交给我经验是:课堂上不凶,但也不笑,一直比较严肃,最重要的是课堂上要有纪律,无规矩不成方圆,在一个没有纪律的课堂上,教的再好也是白搭,课堂就是课堂,可得严肃对待。有了姐姐的方法后我的第一堂课纪律很好。

我所面临的第二大问题就是“怎样让我的学生集中注意力”,首先,我将我的音量提高,使得发音更清晰,让学生感觉我是一个精力充沛的人给他们一个生动的、充满激情的课堂氛围;其次,在讲解我的数学的同时我也会加一些英语,地理等,因为我给学生这方面的知识越多,学生就越容易感兴趣,课上注意力也就越集中,课堂效率也就高了。而且,学生会对我产生一种钦佩之情。这样就大大增强了我在学生中的威信,课堂效率也就有了保证。最后一个方法就是我增强了我们之间的情感交流,我常常会问一些他们的梦想,他们的爱好,同时我也会给他们讲讲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补课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我没有料到的麻烦,就像初三的学生小a由于基础就不好,他在自己预习中经常溜号,后来的几天我就让他在这段时间抄写我所要讲的重点公式,概念,之后的效果还是不错的,还有就是我的学生数量让我无法有求必应,有可能大家都是独生子女的原因,他们经常希望我站在自己的身边,做一题后就询问答案,以得到肯定,因此,我就围着他们,经常看他们的答案,尽量使他们被关注的机会相同。姐姐也告诉我,我在讲课中语言应该更简洁,我的口头禅太多,而且我需要让学生经常复习。

短短的15天很快过去了,虽然只进行了15天,但收获了很多,明白了很多……看到他们一点一点地学到我教给的知识,心里很高兴!离开那一帮可爱的孩子们的时候还真有些不舍~有些事做过了才知道,有些道理经历了才明白。老师真的不是那么容易当,这帮可爱的孩子们,让我这个假期有了一段美好的回忆,而且学到了很多。

三.实践总结

有了一次老师的体验后,我的感慨颇多,老师真是一个综合素质的职业,我的体会如下:

1.老师要有耐心。在很多情况下,我自认为讲的很是清晰,可是学生偏偏理解不了,讲了好几遍,学生却说听不懂,这就极大的考验老师的耐心了。我经常就会默默的告诉自己,我讲的对象是学生,他们听不懂就是自己讲的不好,这样一想我就又充满了斗志,转换思路再讲一遍,尽量多用图像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我的耐心真是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2.老师要有爱心。作为他们的老师,爱心真的是很重要,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学生学习时产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得到老师的肯定,能很大程度上激励学生更好地参与学习。因此,老师在课堂中要适时地启发诱导、及时评价,提供榜样,鼓励进步并寄以希望,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的很重要,这就需要一名老师要真正的爱自己的学生。

第8篇

日子如白驹过隙,转眼间,两个月的实习生活即将结束了。还记得当初刚到盐城中学时的紧张与激动,而今却即将转身离开。学校里的一花一草,一池一木;教学楼里埋头看书的学生;食堂里打饭的叔叔阿姨;宿舍里和蔼亲切的宿管阿姨;办公室里,专注备课的历史老师;这一切都让我产生了眷恋,在分别的路口,竟有些感伤。回顾这两个月的点点滴滴,有欢乐、有迷茫、有辛苦、有感动,时光交叠,满满的都是收获。

在历史教学方面,感谢我的指导老师杨老师,这两个月因为他的悉心指点,我有了很大的进步。对于历史教学,我有这样三方面的心得体会。首先是教案一定要写好。一份教案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我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教学内容混乱,知识点漏讲,不能很好地抓住重难点。后来,通过听老师的课,加上自己的琢磨,我觉得在写教案的时候就要把这些内容方面的问题处理好。教学内容要准确,知识点之间的衔接过度,语言的组织等等,都要精益求精。其次,我对增加历史课堂的趣味性有了一些感悟。我的指导老师讲课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风趣幽默。原本枯燥的史实,经他一讲,立马生龙活虎起来。学生说,上他的课轻松有趣,非常喜欢。而我的历史课却是一本正经、一板一眼的,甚至有些枯燥。我也会讲小故事,但是这些故事从我口里讲出来,就是少了那么一些幽默。我试着改变这种现状,在讲课的同时,尽量想办法为我的课堂制造“笑点”,调动课堂气氛。渐渐地,收到了一些效果。学生会乐呵呵地大笑,然后充满兴趣地继续等待下文。我觉得在增加历史趣味性这方面,需要我积极努力地琢磨体会。同样的知识点,也许换一句语言,换一种讲-法,就能收到不一样的效果。第三,我觉得我在课堂上的即兴发挥有很大提升。刚开始,我要把每一句我可能说的话都写在教案上,如果不背熟记牢,我就会容易忘词,不知道下一步要说什么。渐渐地,我发现,我不再花很多时间记教案,但是在课堂上我也能从容自如地把内容讲出来。也就是说,在即兴发挥方面,我有了很大的进步。只要知道这节课要讲的主要知识点,剩下的语言都是课堂上临时组织。因此,锻炼与实践才是提高教学技能的主要方法。

在班主任工作实习方面,我体会到了班主任的辛苦,同时也感受到班主任对于学生的重要性。我实习的班级是高一(18)班,我经常到班上坐班或者看看课间操、早自习,通过与学生交流,建立起了很好的感情。他们是一群可爱的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并愿意说出来。班主任的身份就像学生的另一个监护人,在学习上督促学生,生活上关心学生。通过与学生交流,班主任鼓励学生,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解答学生的迷茫与困惑,引领他们走上正确的方向。

实习生活充实而美好,虽然有时候会辛苦,但是收获是沉甸甸的。我在进步的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在教学方面,我的课堂语言还不够完善,表达不够精致,衔接过渡的语言比较粗糙。还有一个需要突破的缺点,就是课堂不够生动不够激-情,没有抑扬顿挫的情感表现,缺乏感染力。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我会继续努力,向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