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26 16:15:0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科研项目过程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合同管理;科研项目;控制
0 引言
科研项目是科研院所业务的主要支撑,如何提高科研项目管控水平,确保科研项目稳步推进实施是科研部门日常工作的重点。而合同管理是科研项目的重要依据,因为科研项目都是以任务合同书的形式订立的,可以当做是一个合同来管理;而每一项科研项目的实施又是由无数个分包合同组成的,因此有效的合同管理可以为科研管理提供有效参考,以提高科研项目管控水平。这对科研单位的科研计划管理和科研项目的预算管理有着指导性意义。
1 科研项目实施中合同管理面临的问题
1.1 合同信息缺乏准确性、实时性
合同管理贯穿于内部业务展开的整个过程,完善的合同管理是科研院所健康运作的重要标志。采用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由于涉及的部门众多,需要管理的合同要素也各不相同,低下的数据利用率和不断膨胀的数据量,造成信息不集中、实时性不强,导致工作效率不高、费时费力等问题[1]。
1.2 合同管理与财务管理脱节
科研项目实施中的合同经费支出采用的是项目负责人审批、合同管理部门审批、财务管理部门审批、领导审批共同负责管理监督的机制。由于管理制度不顺畅,合同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手段和必要的共享平台,数据缺乏有效的组织,造成合同管理和财务经费管理脱节。如何妥善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保证合同管理与财务管理有机结合,是值得考虑的问题[2]。
1.3 科研计划统计无数据支持
以往的科研计划统计依靠于手工汇总的纸质化阶段,统计工作往往是由合同管理部门通过对一线部门的合同整理汇总而成,这种传统的手工统计方式准确率及效率都很低下,影响科研计划上报的真实性。而且由于统计的方式单一,造成信息汇总困难,难以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无法满足合同分类型统计及查找,因此无法为一些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另外从科研课题立项到完成、成果的社会影响及其转化效益等情况,都离不开科研统计提供的数据,科研投入与产出的分析都需要可靠的数据[3]。
2 基于用友系统的合同管理模式
由于科研项目是科研院所业务的主要支撑,以往科研项目实施中的合同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科研管理发展的需要,而且随着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利用网络和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效率是必要趋势,因此我们将用友软件与科研项目管理相结合,探索出一种新的有效的合同管理模式,提升了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合同管理能力,从而大大提高了科研项目管理水平。
合同管理主要包含两方面的管理对象:一是,科研单位所签订的科研计划任务书;二是,在每一项科研项目具体实施中所签订的各项分包合同。
其中科研计划任务书是在科研项目确定后,由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对科研项目的目的、意义进行介绍,对完成该科研项目的具体措施、方法和研究进度作出计划安排的技术文书,是一种报告体科技应用文,它是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立项的重要文件,而科研计划任务书的统计数据是科研单位科研水平的重要体现,只有对这些科研项目的信息进行有效管理才能使得统计数据准确,只有充分利用这些信息才能对科研项目做到有效管理。
更为重要的是,每项科研项目都有着相应的预算管理,如何对项目支出做到全局把控,必须依靠于有效的合同管理工作。因为每一份分包合同体现的是都是相应预算的支出,因此对合同管理到位,就可以对项目的整体支出有了全面把控。
2.1 合同管理的准备阶段
合同管理部门在合同管理实施前,将历年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及总结,在合同管理软件实施前对合同类型进行分类,并对每一类合同下进行相应设置。科研合同作为收款合同分为国家级项目、省市级项目及其他;分包合同作为出款合同分为采购合同、外协加工合同、测试化验合同等,使得合同分类清晰,便于管理。同时根据合同金额对合同进行分组管理(根据合同金额分为A、B、C三类),根据合同金额制定相应的审批制度,审批流程见图1,并有效分配管理时间及精力,使得合同管理做到有的放矢。
2.2 合同管理的执行阶段
2.2.1 新建合同
当合同签订生效时,在合同管理软件中新建一个合同,录入合同相关内容,包括名称、性质、所属合同组、合同类型、对方单位、负责人等基本信息。因此合同信息以标准化的形式存在于系统中,为后期合同信息的数据共享及有效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2 合同的履约管理
科研项目中的合同管理要求组织专业化管理,在科研项目具体实施中,由于实际情况或计划失误发生变化,可能使项目考核指标与合同实施偏离,如果没有采取相应措施,会影响科研项目进展。通过对合同监督与履约跟踪,对合同履行情况分析,找出偏差的地方, 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补救,最终顺利的完成合同需求[4],从而完成科研项目考核指标。
2.2.3 合同的变更管理
由于科研项目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客观因素和项目实施的影响,合同双方会根据需要在协商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改动和调整,因此合同变更管理是一个非常必要的环节,合同变更是指修改和变化原合同内容,经过双方盖章方能有效变更。
2.3 合同数据的统计分析
通过把用友系统和项目管理想结合,可以直接看到项目中各项经费的支出情况,便于一线部门查看该项目预算额度的开销及剩余情况。其次可以以各种口径统计合同数据,并及时反馈给一线部门,以便他们工作的开展。
3 结语
3.1 加强过程监督,实现科研项目全程管理
通过对合同的统一要求,使得合同信息以标准化形式存储,实现了合同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的数据共享,使管理呈现动态化。这样使得合同编码唯一,统一了合同编码与财务项目编号的一一对应,解决了长期以来合同信息与经费信息无法实时对应的问题,方便了管理部门与一线部门可以实时掌握项目的到款及支出情况,促进了经费的合理使用,为经费管理提供有效支持,实现项目的全过程管理。
3.2 加强数据利用,实现数据有效统计
通过将用友系统应用到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可以提供出动态的、准确的合同信息,使得合同数据及时准确,合同管理部门能够随时获取最新数据,一线部门可以了解项目进展,大大提高了统计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共享性,缩短了科研项目计划统计上报工作的时间,大大提高了效率。
【参考文献】
[1]张龙.中国某公司合同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
[2]刘沐,谢素萍,皮新玲,刘硕.从科研项目管理现状浅谈项目管理系统设计[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4(2):47-50.
关键词:科研;经费;管理
中图分类号:[F287.6]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科技项目管理是集成创新技术及推广应用新技术的重要环节,对于推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实现产业的升级和结构调整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现代项目管理理论,科技项目管理一般要经历项目可行性论证、规划计划、实施与控制、收尾和验收等几个阶段,所涉及管理技术包括项目范围管理、进度管理、资金管理、质量管理、风险管理、项目队伍管理、设备采购管理、沟通管理和项目整体管理等。因此科技项目管理通常指通过协调与科技项目相关的各种关系,有效地利用人、财、物等科技资源,以促进项目目标实现的动态活动。由于科技活动是一种创造和创新的活动,无论时间进度、成本预算以及质量都很难把握的,所以说科技项目管理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管理学科。
2006年出台的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若干意见》中, 对财政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新办法。
完善科技资源配置的统筹协调和决策机制。优化中央财政科技投入结构。总体要求是财政科技投入主要用于支持市场机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等公共科技活动; 要体现出“五个结合”。健全科研项目立项及预算评审评估制度,实现科学立项、规范立项; 建立科研项目数据库,加强对项目的预算评审评估。强化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监督管理。针对经费分包、经费外转、乱提人员经费和管理费、结余资金管理不善等诸多情况, 强调开支范围与开支标准, 重点规范人员费、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协作研究费的支出管理。
2 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科技经费投入明显不足, 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尚未形成稳定增长机制。“十五”以来, 尽管财政科技投入逐年增加, 科技实力不断增强, 但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实际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科技资金使用仍很分散, 重大专项、科技创新项目实施力度不够。科学事业费主要还是保证预算单位的基本支出, 没有更多地用于条件建设。
2) 科技投入管理与调控缺乏有效的机制。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建立的以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为主体, 以纵向直接管理为特色的科技管理体制, 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比, 仍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政府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 协调不够, 再加上部门利益等因素, 科技计划重复列项和支持不足同在, 投入不足与浪费低效并存。科技投入资金管理较为粗放, 绩效考评和问责机制薄弱。
3) 科技投入结构不够合理。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支持的范围过大, 对本应由市场配置资源的领域介入程度较深。一方面, 财政科技投入向经营性、竞争性领域投资较多, 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 且管理漏洞多, 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另一方面, 应由政府承担的基础性、公益性科技事业和科技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投入相对较少, 不利于政府职能的转换, 不利于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
3 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
1)加强各单位对科研经费管理的认识。各单位领导及项目负责人应充分认识到规范科研经费管理的重要性,充分发挥自身在科研领域的作用,树立全局观念,努力提高科研能力和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自觉接受各级部门的管理和监督。
2)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要进一步明确本单位科研、财务等部门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科研部门负责科研项目管理和合同管理,并配合财务部门做好经费管理的有关工作。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指导项目负责人编制项目经费预算,监督、指导项目负责人按照项目立项书或合同约定以及有关财经法规在其权限范围内使用科研经费。项目负责人应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按有关规定及时办理科研项目结题及结账手续,并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真实性、有效性承担经济与法律责任。科研部门、财务部门和项目负责人应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工作。
3)科研经费管理既要重视立项也要重视预算。预算不仅仅是为了申请到项目,特别是在目前许多纵向课题经费的拨付、使用采用国库集中支付的情况下,课题经费的开支直接与预算相挂钩,所以项目的预算编制绝不能马马虎虎。项目申请时,课题负责人负责项目预算的编制,财务部门给予协助,以保证其科学、合理、详细、明确、切合实际。项目经费到位后,科研部门要和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密切配合,根据项目进展请款,以项目预算为依据,共同监督经费支出情况,发现不合理的支出及时纠正,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和科研成果水平。
4)加强科研经费转拨管理。各单位必须严格规范科研经费转拨行为,所有转拨的科研经费,必须由科技部门和财务部门共同审批。申请转拨经费的项目负责人应向单位科研、财务部门提供科研批复、项目合同和其他资料,否则不予批准。经费转拨业务必须由单位财务部门统一办理,财务部门依据经费转拨批件、项目合同书、协作单位的合法有效凭据办理转拨手续,不得将款项转入非协作单位或个人的银行账户。
5)加强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管理。应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限定本单位科研经费结算管理办法,明确结账时间和结余经费的用途。根据国家政策规定,原则上,项目负责人应在六个月内根据单位制定的科研经费管理办理结账手续。
6)逐步建立科研经费绩效考核制度。要逐步建立科研经费使用的绩效考核制度,完善科研项目的绩效考评机制,对科研项目所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考核和评价,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沈菲.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J].当代经济,2008.12
【关键词】物流园区 可行性分析 评价
随着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出台,我国物流业大发展的时代正在来临。物流园区是物流产业集聚的必然结果,它具有多式联运,多状态集约作业,多方面系统协调,多体系服务手段,满足多样化城市需求等特点。物流园区项目要服务于区域工商业发展,因此物流项目建设所涉及的因素比一般的工业园区更多,投资建设过程更为复杂。为了避免投资决策失败,必须对项目可行性进行分析和论证,从而更好地发挥物流园区功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一、物流园区投资项目的内涵
物流园区是指在物流作业集中的地区,在几种运输方式衔接地,将多种物流设施和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也是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和具有多种服务功能的物流企业的集结点。
二、物流园区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过程
(一)组织管理准备
物流园区投资之前,首先必须成立专门的领导班子,统筹安排项目运作,如制定投资计划、资金筹措、风险评估等。由于物流园区项目建设更为复杂,因此应当成立园区建设专家组,将物流、财务、金融、工程等领域的专家吸收到项目论证小组中来,也可以直接建立物流园区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提供智力支撑和保证,从而为项目可行性分析的科学性奠定基础。
(二)资料收集及市场调查
物流园区必须发挥金融、仓储、运输、配送、监管、加工、商品博览、信息、交易、综合服务等功能。必须能够为区域工业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需求服务,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联动发展。因此,物流园区的选址和定位显得尤为重要,而选址和定位的关键就在于周密的市场调查。
(三)准确地进行物流园区定位
在市场调查之后,接下去就必须在根据调查结果,进行物流园区定位策划,主要是回答物流园区的功能、目标、服务对象、如何运作等问题。准确的物流园区定位将关系到物流园区经营成功与否,物流园区定位包括业务定位、功能定位、客户定位、市场定位、形象定位,每一方面的定位,都应当设定不同的方案,综合考虑物流园区的服务对象、辐射范围、地域特征、特色功能、文化内涵等要素,组织专家对这些方案进行广泛而热烈讨论,剖析每种定位的优点和缺点,最后确定最为合适的物流园区定位。
(四)详细可行性研究阶段
在进行科学定位后,将选择出最合适的方案,但是该方案可能只是理想化的方案,并不一定适合现实运作,此时就必须对物流园区项目进行详尽的分析,包括市场分析、技术分析、投资估算、融资方案、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和不确定性分析等一系列研究,这些分析过程构成了物流园区项目可行性分析的主体。
1.市场分析。目前,我国物流园区空置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为了保证物流服务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相对平衡,是决定物流园区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在市场定位结束后,应针对确定下来的定位进一步进行市场调研和竞争情报分析,深刻把握客户的需求,物流园区市场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规模分析,需求类型分析、需求层次分析,应对区域物流需求量数据,如运输量、仓储量、配送量、流通加工量等进行系统分析。
2.技术分析。物流园区项目可行性分析还应对项目的建设条件、基础设施,所选用的技术、工艺、设备及其规模大小、产品结构种类方面进行具体的技术分析。物流园区选址是至关重要的,合理的物流园区选址能够减少货物运输成本,降低园区经营成本,对所在地区的经济与环境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因此有必要进行审慎论证。物流园区选址应综合考虑当地经济发展的特点、物流需求特征、当地交通基础设施等因素,同时考察物流园区建设和运营所需要的电力、供排水、通讯、网络、能源、排污、绿化等基础设施,考虑物流园区建设过程中工艺流程,技术获取、技术标准等要素,只有全面进行技术分析方可进一步对项目进行财务分析、国民经济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
3.投资估算与融资方案。物流园区项目建设投资额高,不仅应当对总投资进行估算,还应对各项分项工程投资进行估算,同时对流动资金、利息等进行估算。在进行投资估算后,应进行资金筹措方案设计,可以通过政府信息平台,寻找对物流产业有投资意向的各方投资者,进行推介和谈判;同时对于物流园区建设可以引进新的物流金融模式,用仓库等作为抵押物进行抵押贷款,引入多元化投资主体,从而获取足够的建设资金。在融资方案确定后,还应编制资金的使用计划,防止资金滥用。
4.财务分析。物流园区项目占地面积大,建设内容多,投资额高、资金回收期长,因此对物流园区项目的财务评价显得尤其重要。物流园区的财务评价主要是进行投资与效益比较,应按照《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指南》等文件要求分析物流园区项目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财务生存能力,明确项目对财务主体及投资者的贡献价值,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
5.国民经济评价。国民经济评价是分析项目投资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对于一般的工业项目可以不进行。而对于物流园区项目,则是必需的过程。物流园区项目不仅要考察项目给投资者带来的收益,同时还应考察项目对所辐射区域的贡献。尤其是,目前不少物流园区项目属于政府投资项目,很难进行财务评价,进行国民经济评价更为合理。通过国民经济评价,剖析物流园区对社会成本节约、交通压力缓解、社会价值增值、城市环境改善等的影响。同时,要加强环境评价,对物流园区建设及运营阶段所产生的噪音、大气污染、交通拥挤、存储泄露、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三废、包装污染等进行全面评价,并实现设计好解决方案。
6.不确定性及风险分析。在进行投资项目决策时,分析所使用的数据绝大多数都来自估计和预测,但是很多社会经济因素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对项目估计和预测准确性带来了影响。物流园区项目也一样,必须进行不确定性分析和风险分析。物流园区建成后,将面临着市场风险、业务风险、货损货差安全风险、配送延时责任风险、错法错运的单证风险、诈骗风险、投融资风险、物价上涨风险、政府政策风险等等,这些都对物流园区项目的成功与否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必须进行盈亏平衡分析和敏感性分析。
物流园区项目具有不同于一般工业项目的独特特征,其可行性研究工作不仅应当遵循一般可行性研究的思路和步骤,同时也应当考虑其特殊性和差异性。为了提高物流园区项目的科学决策水平,决策者应当通过严谨深入的物流园区可行性论证,指导物流园区建设发展,为物流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实施载体。
参考文献
[1]王玉辉.基于形成机制的物流园区内涵特征及相关问题[J].综合运输,2008(6).
[2]唐俊.工业园区项目可行性分析过程研究.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0(6).
[关键词]可持续建设;利益相关者;客观主导力;主观意愿度;動态性
[中图分类号]F2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1X(2012)02-0046-05
如何在工程项目建设的主要活動或环节中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议题,可持续建设(SC:Sustainable Construction)理念的出现为其寻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如何识别、评价和管理工程项目可持续建设的利益相关者,是可持续建设实践获得成功的关键要素。当前很多学者将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作为研究的焦点。沈岐平和杨静提出的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理论的系统化利益相关者管理模型中介绍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四个主要步骤:①利益相关者识别;②利益相关者评价(包含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准确的分类和划分等级);③决策(根据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等级不同来依次满足他们的需求);④执行与评价。王进和许玉洁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从紧迫性、影响性和主動性及综合维度得到12个工程项目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分类,确定了核心型、战略型及型三类大型工程项目关键利益相关者。但是,在工程管理领域,大部分关于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的研究都以传统的建设活動范式为背景,而很少有学者以工程项目可持续建设为背景来深入研究。
一、工程项目可持续建设的概念
学术界普遍认为最早完整提出可持续建设概念的是美国佛罗里达大学Kibert教授。他将可持续建设定义为:“基于有效的资源利用和生态原则,建立一个健康的居住环境”。此后,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可持续建设进行了定义。Sage把可持续建设定义为;在整个建设流程中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Chong等认为可持续建设致力于通过采用适当的技术和知识来加强建筑设计、施工生产以及运营中的可持续性。
“可持续建设”与“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三者之间存在极大的共性,又有本质的区别,不可混为一谈。“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建筑”都属于具体的建筑产品类型,而“可持续建设”是一个動态过程;前两者是一个结果,是需要通过后者来实现的;即只有通过工程项目的“可持续建设”,才能得到我们需要的“绿色建筑”或“可持续建筑”产品。
二、工程项目可持续建设的利益相关者
(一)利益相关者的定义
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是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国家逐步发展起来的,进人80年代以后其影响迅速扩大。90年代以后,对利益相关者认识的趋势是将利益相关者界定为那些与企业有一定的关系,对企业拥有某种相关利益,并承担企业经营风险的个人与团体。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不断丰富,一些学者开始意识到,仅仅对利益相关者进行简单的界定和识别是不够的,还必须根据其不同的构成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准确的评价。由于不同的项目或不同的项目发展阶段,其利益相关者构成是不同的;即便是在同一个利益相关者体系中,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者由于其自身属性、影响力和利益强弱的不同,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重要性程度是不同的。
Mitchell等提出了利益相关者显著模型,他们认为利益相关者的显著性取决于决策者对其三个属性(权力、合法性和急迫性)的评估;基于对这三个属性的定义和拥有程度,Mitchell等将利益相关者分为七种类型:蛰伏型、自主型、需求型、统治型、危险型、依赖型和权威型。在Mitchell理论基础上,我国学者陈宏辉等从利益相关者的主動性、重要性和利益要求的紧急性3个维度出发,将利益相关者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蛰伏利益相关者以及边缘利益相关者。
(二)工程项目可持续建设的利益相关者
不同于传统的建设活動,可持续建设对工程项目建设活動赋予了更高的要求。多专业协作、参与主体的早期介入、可持续建设流程的通畅性、满足主要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等可持续建设的原则使得我们在可持续建设实践中必须重视对可持续建设各利益相关者的管理。笔者将可持续建设利益相关者定义为:“同可持续建设活動存在单向或双向影响关系,并能从可持续建设中获得一定利益或自身利益可能受其损害的人或团体”。根据文献综述和专家访谈等方法,笔者识别出了我国工程项目可持续建设中的12个利益相关者,见表1。
四、我国工程项目可持续建设利益相关者的调查研究
(一)问卷调查概况
Johnson和Scholes认为仅仅简单地识别利益相关者是不够的,管理者需要评估利益相关者对项目的兴趣及其因兴趣而对项目产生的期望,并识别利益相关者是否有能力去施加自身的影响;为此运用了利益相关者可视化技术——权利/兴趣矩阵进行了有关的评估,根据不同的权利和兴趣等级对项目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归类。
为了能对我国工程项目可持续建设的利益相关者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笔者开展了一项“各利益相关者对工程项目可持续建设实践的影响”的问卷调查活動。该问卷共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从“利益相关者对可持续建设实践的客观主导力DV(即客观的影响力)”和“利益相关者主動参与可持续建设实践的意愿度WV(即影响的可能性)”两个维度进行调查。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的方式来衡量受访者的观点或态度,分值越高代表“客观主导力DV”或“意愿度WV”越大。调查问卷的第一部分(客观主导力DV)按照表1列出的12个利益相关者进行调查;与第一部分不同的是,第二部分(意愿度WV)中的“开发商/业主/投资商”(SH2)被细分成两个子类,分别是“开发商/业主/投资商(出售/出租型项目)”(SH2-1)和“开发商/业主/投资商(自用型项目)”(SH2-2),以便进一步考察两者在主观意愿度WV上的区别。本次问卷调查的目的是:对我国工程项目可持续建设的各利益相关者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类,以便在可持续建设的实践中能更好地管理可持续建设的各主要利益相关者,促使可持续建设实践的成功。
该调查活動从2010年12月初开始,到2011年1月底截止。问卷的发放方式主要以发送Email为主,总共发送了531份问卷,回收了163份问卷,其中有15份问卷由于漏填或多填被界定为废卷,有效问卷数为148份,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为27.87%。受访者的工作单位涵盖高校、企业、政府、行业协会等机构。该调查问卷两部分数据的基本统计量值见下表2和表3。采用Cronbach’s Alpha系数对调查问卷进行信度分析,考察问卷的内部一致性。根据SPSS软件计算出该问卷两部分的Cronbach’sAlpha系数分别为0.780和0.800,均大于0.7,这说明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其调查结果在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可以接受。
(二)调查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
1.单样本K-S检验
对各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主要是根据其各自的DV和WV算数平均值(Mean)大小进行排序或等级划分,但是在没有相关统计数据支撑的情况下(考虑置信度问题),简单地根据这些利益相关者各自得分的DV和WV算数均值来进行排序或等级划分是值得质疑的。如果两个利益相关者的DV或WV算数均值处在同一个置信区间(即两者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即使两者在算数均值上存在差异,它们仍属于同一等级。因此,需要推断两个独立样本(DV和WV)的算数均值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①当已知两个独立样本都服从正态分布,可以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aired-Samples T Test)”来判断两样本的算数均值之间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进而消除因处于同一置信区问导致的排序差异;②当两个独立样本不服从正态分布或其分布状况未知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两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方法”来判断两样本算数均值之间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为此,首先需采用“单样本K-S检验”来检验调查问卷两部分中的各利益相关者的样本数据是否服从正态分布(零假设HO:样本分布为正态分布),根据SPSS得出的检验数据结果见表4和表5。根据检验数据结果,所有独立样本的伴随概率均为0.000,均小于显著性水平a(0.05),拒绝零假设,因此可以认为所有的独立样本均不服从正态分布。
2.曼-惠特尼U检验
需采用“两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方法”来判断两独立样本算数均值之间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笔者选用曼-惠特尼U检验(Mann-Whitney U)来进行相应的两两样本算数均值的显著性检验。曼-惠特尼U检验的零假设为:HO:样本来自的两独立样本总体的均值无显著性差异。问卷两部分数据的U检验结果见表6和表7。
表6和表7中,单元格中带星号上标的伴随概率值大于显著性水平a(0.05),说明这些伴随概率值对应的独立样本之间的均值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余单元格中的伴随概率值均小于a(0.05),表明这些伴随概率值对应的独立样本之间的均值存在显著性差异。调查问卷的两部分中,算数均值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的利益相关者见表8。
五、我国工程项目可持续建设利益相关者的分类
要进行等级划分,首先必须确定等级划分的界限值。根据统计分析,该问卷两个部分各自总体样本(包含所有利益相关者)的算数均值分别为3.20和3.19。因此,笔者以3.2作为等级分类的界限值。根据表2和表3中各利益相关者的算数均值,以3.2作为分类的界限值,从“参与可持续建设实践的客观主导力(DV)”和“参与可持续建设实践的主观意愿度(WV)”两个维度对表1中的各利益相关者的主导力和意愿度的算数均值进行等级划分。等级划分主要遵循以下方法:在等级划分的过程中,必须结合表8中“不存在均值显著性差异”的结果进行。以SH3和SH9在DV维度方面的得分为例,虽然两者算数均值的数值不同,但根据表8显示,SH3和SH9在DV维度上的算数均值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可以将SH3和SH9归为同一个等级。可持续建设利益相关者在两个维度上等级划分的结果见表9。结合表9的等级划分结果,可以将工程项目可持续建设的利益相关者划分为四种类型,具体类型划分结果见表10。
四种类型的工程项目可持续建设利益相关者解释如下:①类型工指的是在可持续建设实践中主导力和意愿度都较大的利益相关者,将这种类型的利益相关者命名为“核心主导型”利益相关者;②类型Ⅱ指的是在可持续建设实践中有较大主导力,但意愿度较低,需要通过相关的手段刺激其主動性的利益相关者,将这种类型的利益相关者命名为“核心诱导型”利益相关者;③类型Ⅲ指的是在可持续建设实践中主导力不大,但意愿度较高的利益相关者,将这种类型的利益相关者命名为“支持型”利益相关者;④类型Ⅳ指的是在可持续建设实践中主导力和意愿度均不高的利益相关者,将该类型的利益相关者命名为“边缘潜伏型”利益相关者。
六、对我国工程项目可持续建设主要利益相关者的讨论
1.“政府”在工程项目可持续建设实践中所发挥的主要作用有:法律和法规的制定和引导,可持续建设示范性项目的建设,购买可持续建设产品、税收和经济补贴等政策手段的刺激,资助基础性的可持续建设R&D,推動绿色建筑市场的成熟与完善等。
2.“开发商/业主/投资商”是可持续建设实践的主要发起人和主导型力量,有些开发商所涉及的业务可以涵盖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对于自用型项目,由于投资和使用的一体化,开发商/业主/投资商往往具有较高的意愿和影响力去进行可持续建设实践,例如深圳盐田区的万科中心获得美国LEED最高级认证(铂金奖)。但对于出售/出租型项目,开发商往往没有足够的意愿去进行可持续建设的实践,这就需要采取一些诱导性的措施来提高开发商在此类项目上的意愿度。事实上,从对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访谈中发现,只要政府对可持续建设实践进行适当的经济补贴或税收政策扶持,开发商从事可持续建设实践的意愿会得到显著提高。
3.“规划和设计单位”在可持续建设的前期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工程项目的规划和设计是否充分贯彻了可持续建设的理念将直接影响到整个项目的可持续建设的绩效。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一些大型的规划和设计单位(如中国建筑设计院、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等)都在积极探索如何进行建筑的绿色设计、生态设计等议题。
4.“消费者/使用者”是可持续建设产品的购买者和使用者,因此在可持续建设实践中必须准确了解消费者/使用者的需求。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绿色建筑全面走向成熟之前,市场会积累一个庞大的潜在消费群体,这股力量释放的快慢,将取决于政策引导的力度、教育宣传的准确性以及相关体制的完善等诸多外部因素。
5.此次调查研究中,作为可持续建设重要参与者的“施工单位”被归为“边缘潜伏型”利益相关者,主要原因在于从中国的现状来看,建筑施工企业生产力和技术进步率水平普遍较低,大部分的施工企业很难满足绿色施工的要求。此外,传统的建设模式(如DBB)使得施工企业并没有太多的机会和動力去主動适应可持续建设的要求。
七、我国工程项目可持续建设利益相关者的動态性
关键词:高职;果蔬贮藏与加工;项目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7-0036-03
《果蔬贮藏与加工》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交叉性课程,同时也是我校设施农业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要求学生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果蔬采后贮藏保鲜技术,熟悉常见加工工艺,了解采后商品化处理的新技术、新知识和新产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创新意识得以增强,能学以致用,解决日常生活相关实际问题。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完成以上目标,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效果,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工作任务过程的项目教学法不同于传统学科知识体系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职业行动导向型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关键能力和综合素质,符合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育人理念。
项目课程的内涵与特征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也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高职教育项目课程具有特定的内涵,其“项目”是指有结构的项目,即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客观存在的工作任务模块,在项目工作任务中,要求制作出符合特定标准的产品。因此,职业教育中的项目课程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任务为驱动、以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以职业行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的一种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
学生作为认知的主体和知识真正意义的建构者真实地参与项目设计、履行和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可使学习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项目课程教学采取小组协作的方式,通过示范项目和案例说明问题,以实际任务驱动学生学习,通过解决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职业能力和素质。项目本身应具备实用性、典型性、综合性、覆盖性、趣味性、可行性及挑战性等要素,作为一门课程,应具有学习过程任务化、学生学习主体化、开发主体多元化、理论实践一体化、学习成果多样化及考核评价开放化等主要特征。整个教学过程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得到大幅提高,教学相长。其目的在于开发学生智力,尊重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生存能力及学习能力。
《果蔬贮藏与加工》项目课程的构建
目标定位 项目课程的目标定位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上。《果蔬贮藏与加工》是一门应用课程,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之前,首先,应树立果蔬采后保鲜增值和质量安全意识。其次,通过对果蔬采后商品化处理、常见贮藏保鲜技术和典型产品加工工艺的情境化学习,应能够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能够熟练使用相关仪器设备,能够掌握并应用关键技术及工艺流程,能够初步制成加工制品并进行完善。再次,在工作任务的实际操作中要注重独立思考、交流协作、创新实践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不断强化自身综合素质。
任务分析 任务分析离不开职业岗位的定位,只有正确界定职业岗位,才能准确把握项目课程体系设计的方向。实践专家、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需要共同完成任务分析,确定专业面向的工作岗位,明确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对某一岗位(群)中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掌握其具体的工作内容,这是实现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对接的关键。工作任务分析是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项目课程体系设计的核心依据,其质量直接影响到项目课程设计的成败。因此,专业面向的工作岗位必须清晰,否则工作任务分析就会产生偏差。《果蔬贮藏与加工》课程要充分调研本专业现有工作岗位设置及可能拓展的新岗位,明确典型工作任务及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全面分析、总结并撰写调研报告,不断纠错和补充完善。工作任务分析要按工作项目、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依次展开。应由行业企业专家、学校专业教师、相关部门领导及毕业生代表等组成项目课程小组,深入研究、分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及其综合职业能力要求,以确定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名称及基本内涵(工作过程、对象、方法、工具、劳动组织方式、工作要求等),结合本校实际,构建本课程的结构、内容及教学形式并组织实施和评价,经反复论证和尝试,不断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最后确立整个课程体系。
结构重建 项目课程结构重建应以整个课程体系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学做”一体化为中心。教学过程以工作过程为基础;教学环境以工作情境为支撑;教学形式以工作需要为原则;教学内容围绕工作任务展开,要突出“浅、宽、新”的思想。所谓“浅”,是说基本知识不能过深,以够用为度;所谓“宽”,是说实际中能应用到的知识都要有;所谓“新”,是说要展示专业最新的科学成果。根据果蔬贮藏加工的相关工作要求,比如品质鉴定、生理检测、病害诊断、商品包装、现代贮藏、冷链流通、产品加工等,将对应项目课程按模块—项目—工作任务—能力要求的结构模式加以设计,并应注重突出地方特色,如表1所示。
教学实施 每个项目包括项目名称、项目简介、学习目标、实施设备和环境要求、问题研究、实施步骤、学习评价、温馨提示、知识拓展等内容。在学习时,先要组建学习小组,并按要求开展项目活动。在项目教学过程中,应能最大限度地模拟企业工作情境或开展校企合作,做好问题导入教学的设计,利用好案例法、讨论法等教学形式,积极有效地发挥项目教学工作与教学一体化的功能,让学生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创造性地完成项目任务,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教师应提前布置工作任务,并明确教师、学生的具体分工,确保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学生要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合作完成项目,教师要进行必要的知识讲解和迁移,和学生一起做好项目的归纳总结和完善。下面简单举例说明其在《果蔬贮藏与加工》教学中的应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首先进行小组划分,并从教师给出的可选项目中选择一个或几个项目进行合作开发。将课程授课时间作为项目的开始和结束时间,项目完成后形成项目研究成果,进行项目的验收和评价。教师可以从设计的项目中确定一个作为讲课的示范项目。
1.项目课题一:当地主要果蔬(杨梅、瓯柑、蒲瓜梨、早香柚、枇杷、盘菜、榨菜等)的腐烂变质原因调查。果蔬产品生产具有明显的生物性、季节性和地区性,易腐烂变质,严重影响了其商品价值和每年的均衡供应,所以选择该项目进行教学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将4~5个学生分为一个小组,每小组用一学期的时间对当地主要果蔬腐烂变质原因进行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熟悉果蔬采后生理及其影响因素,观察不同病害标本和挂图。然后,独立调查贮藏条件、贮藏状况和病害特征,通过实验研究、交流讨论、分析总结,得出果蔬腐烂变质的原因。最后,教师进行补充、纠正和知识拓展,为进一步的贮藏保鲜教学打下相应基础。
2.项目课题二:当地某种大宗果蔬的贮藏保鲜处理。以项目一中的果蔬为研究对象,首先将学生分组,将8~10个学生分为一个小组,每小组选择1~2种果蔬,用一学期的时间完成选定果蔬的贮藏保鲜处理。学生需要掌握果蔬采摘技术、采后生理、采后商品化处理及具体的贮藏条件、技术等知识,才能顺利进行该项目的实施。最后,每组针对所选水果或蔬菜制定一份完整的采后商品化处理和贮藏保鲜技术方案,师生共同归纳和总结,通过交流讨论不断完善,并将完善后的方案用于实践以检验保鲜效果。
3.项目课题三:当地某种常见果蔬产品(杨梅酒、咸味杨梅、枇杷肉、泡菜、水果罐头等)的制作。果蔬的加工处理在整个园艺产业中占相当的比重,是果蔬采后商品化处理的重要手段,可提高果蔬的产品附加值。学生根据所学果蔬典型加工品的制作工艺和关键点控制,自行设计所选果蔬的加工方案,在教师指导下,在实训室或企业通过小组内部分工合作完成。最后要对产品和制作过程进行评价,就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案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以不断完善。学生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不仅可了解果蔬加工制品的基本工艺流程和大致参数,同时,项目成果也可以在校园内进行销售,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课程评价 传统的课程教学评价学生主体不突出、能力目标不明确、职业活动导向性缺失。新的评价体系应建立以过程控制为基本特征的质量控制体系和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改变传统的单一考核模式,实行“过程+成果”的考评模式。评价方式要多样化,包括学生自评、两人互评、小组自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等,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认知,还可以实现成果共享、相互学习、相互进步和提高。评价内容应包括知识、能力及素质,其中能力又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数字应用、信息处理、解决问题、自我学习、革新创新、外语应用等)和社会能力(与人交流、合作)以及它们相互结合作为一个整体的具体要求。比如,果蔬贮藏加工相关实训的设计能力,仪器操作的规范度,实训过程的熟练度和纠错能力,实训中的合作与协调能力,实训后的总结、分析与评估,实训报告的规范性,实训成果的展示与表达等。同时,要积极吸引企业专家和社会人员参与项目评价,以借鉴吸收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加快教学与工作实际的“零距离”进程。
总之,项目课程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大大提高了学生协调交流、独立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这种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有效对接能明显缩短学生走上社会工作岗位的过渡期,增强其适应性。项目课程作为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核心,是突出高职办学特色的重要抓手,同时也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不仅要有强有力的软、硬件支持,更重要的是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加强对相应理念与技术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徐国庆.高职项目课程的理论基础与设计[J].江苏高教,2006(6):137-140.
[2]陈芬.高职食品分析课程实施项目教学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8):55-58.
[3]谢东锋.高职院校“农产品贮藏与加工”课程的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0(6):124-125.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项目化课程;学习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118-02
一、引言
目前,高职院校非常重视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但研究中往往偏重于教师教学效果层面的评价,很少涉及对具体学生的评价。如何更好地根据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各种行为和表现,对其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评价,以此给学生提供包括计划、调节、约束、暗示、指引、激励和促进方面的学习支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科学规范的学习质量评价体系也可为高职院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及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依据、夯实基础。
工作过程导向项目化课程是以多元智力、建构主义理论作指导,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岗位能力要求为标准,更加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从而全面对学生进行评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该文对工作过程导向项目化课程学习评价方案进行详细的设计。
二、明确工作过程导向项目化课程学习质量评价的基本原则
(一)过程性原则
工作过程导向项目化课程学习评价强调学生发展全过程的不断关注,而不只是在学生发展过程终了时对学生发展的结果进行评价,通过对学生阶段性目标的达到程度的评价,可以及时肯定学生的发展成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二)发展性原则
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工作过程导向项目化课程学习评价必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和谐发展。改变以往只片面强调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观念,确立教育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评价取向。“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对学生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应该贯穿于过程性学习评价活动的始终。
(三)创新性原则
工作过程导向项目化课程学习评价尊重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同以及因此而表现出的思维方式差异,鼓励学生在信息技术作品设计与制作中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和创新性;评价要注重个体差异,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评选指标体系。确定和选用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时,要在保证达到最低教学要求的基础上,为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性发展留有一定的空间;对不同起点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所取得的进步均能给以认可,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为其迸一步发展指明方向。
(四)多元化原则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可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实施多元化评价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从多层面、多种渠道来收集信息,关注学生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多个领域的发展。
1、评价标准多元化:我们在制定过程性学习评价标准时,要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强调标准的弹性与灵活性,要在保证达到最低教学要求的基础上,为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发展留有足够空间,让每一位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智力优势领域。
2、评价内容多元化:学习评价的内容要充分体现课程目标,强调的是学生生命发展的所有方面与所有片段。评价内容不仅要包括知识与技能的评价,还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容也进行评价。
3、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并容易接受评价结果,及时吸收、内化评价中的合理化建议。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丰富了评价信息的来源,打破了教师教学权威的地位,能帮助学生积极地认识自我,发挥学生自身所具有的最大潜能。
三、制定工作过程导向项目化课程学习质量评价方案
充分考虑工作过程导向项目化课程的特征,采用“七确定”法设计职业院校学生工作过程导向项目化课程学习质量评价方案,如下图所示:
(一)确定评价目标
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不仅是评价教学目标实现与否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它更能够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起一定的导向作用。要针对工作过程导向项目化课程的特征,明确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的目标。
(二)确定评价内容
根据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确定评价内容,从而能对学生学科知识、技能、运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或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与科学精神、积极的学习情趣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三)确定评价过程
评价必须贯穿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并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的工具。评价过程应分评价准备、评价实施、评价信息处理、评价信息反馈四个环节,对每个环节要具体细化研究。
(四)确定评价主体
确定多元化评价主体,除教师外,让学生也积极参与到学习质量评价中来,建立由学生、教师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
(五)确定评价方式
根据主体互补原则,采取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评价方式,要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
(六)确定评价量规
根据工作过程导向项目化课程的具体教学要求、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过程和不同评价主体来细化各项评价标准,从而确定全面精练、规范可行的评价量规。
(七)确定评价资料
根据工作过程导向项目化课程的特点,全面细致确定各个评价环节、评价主体的评价资料,以此作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状况评价的依据,收集存档后也可作为评价监督和检查的依据。
四、工作过程导向项目化课程学习质量评价实施方案设计
本评价方案的实施过程主要由以下几个阶段组成:
(一)让学生了解工作过程导向项目化课程学习评价的目的
发放评价量规之前,先让学生理解评价的内涵和功能,明确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即先让学生知道评价的标准,从而引导学生学习,有助于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提高他们的成绩。
(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进行分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和“合作”学习,并指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三)教师和学生根据评价量规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在自评、互评和教师评的基础上,再结合评价量规进行评价,使学生能系统地了解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与进步。
(四)收集与处理评价信息
搜集学习质量评价信息,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为后期更改打下坚实基础。
(五)评价反馈
评价反馈就是某次过程性学习评价工作完成以后,把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和学生,便于教师和学生能尽早发现在评价工作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为以后的评价工作和学习提供宝贵的资料。
参考文献:
.\[1\]何志红.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课程学习质量评价模型\[J\].科技信息,2010,(10).
.\[2\]于凤玲.高职院校学生数学学习质量评价探讨\[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12).
关键词:综合素质;项目化课程;主体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15-02
怎样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一直是高职教育教学探讨的核心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解决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体系的架构、教材的编写和选择、教学方法的改革等。本文主要讨论项目化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顺应社会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一、目前在项目化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目前“工学结合”的项目化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使学生在项目化课程中的主体作用不明显,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项目化课程内容的选择。专业核心课程内容还是以现有教材为主,目前大多教材的编写重知识体系,轻岗位知识结构的组成,使学生的学习很被动,知识的结构松散,到具体岗位上需要对知识进行重新“组合”,但“组合”恰恰是高职学生所欠缺的,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目标性明确的选择岗位知识结构是目前教学方法改革的第一步。
2.项目化课程实施方案的设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会在教学前将自己设计的教学步骤讲述给学生听,学生在教学中只依靠教师的教学步骤被动接受,只是跟着老师在工作岗位上“参观”了一遍,自身并未真正参与到“岗位工作”步骤的设计中去,学生将来的“工作”主体性没有被挖掘出来,不利于学生统筹高效完成工作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3.项目化课程实施前的准备,在项目化课程实施现场教学前,教师会将那些所需的教学辅助器材(如仪器、试剂、多媒体等)准备好。(学生可能也参与一些简单环节的操作)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只是根据老师的要求去做,而在学生的责任范围内不成系统性,或者学生是被动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被调动起来或激发出来。
4.项目化课程的实施课堂组织力度不够,教学内容是“工作任务”导向的,但完成“工作任务”却是平行的、分散的,即大家同一进度,这恰恰不能体现效率和团队合作,没有根据“工作任务”的特点要求学生对任务进行分解和分工协作。这样完成的“工作任务”要么显得混乱没有组织性,要么显得呆板效率不高,不利于学生统筹安排能力的提升和团队协作能力的锻炼。
二、教师在项目化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是教学的具体实施者,使学生在项目化课程教学中起主体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完成项目要高效、时间安排要合理,项目一般是以团队的形式完成的,要顾及到项目团队中成员能力的发挥和合作情况,因此项目实施过程中任务的合理分解和团队的合作都是必须考虑的。教师在项目建设不同时期作用不同。
项目化教学中教师参与项目建设是间接的,教师通过指导组织学生来完成项目。针对高职学生的统筹协调组织能力欠缺,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项目实施中的项目调度、进程管理和技术支持上。特别是在人员调度上,教师必须对学生项目团队加以指导与监管,引导学生根据个人所长对任务进行分配,最大化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项目建设中去。在项目启动设计方案初期,教师组织团队将任务进行分解,引导团队做几个可行方案,进行比较选择,锻炼学生的统筹能力;在项目建设准备期,教师引导学生细分项目任务,突出项目团队成员在完成项目中的作用,让团队成员对完成项目所需要的关键技术技能有所认识,剖析项目实施过程中任务的衔接和轻重缓急,以帮助项目团队掌握好项目推进的节奏,确保项目完成的效率和质量。在项目实施期,教师就完成项目的关键技术、难点进行重点指导与监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和延拓性的工作,让学生具有更宽阔的适应面和更深入的知识结构。在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教师要安排学生“技术督导小组”,监控项目组成员“遍历”项目涉及的重点技能和知识,确保主要技能与知识为每一个成员所掌握,同时敦促项目组开好项目重点工作会议和总结会议,保持项目组成员间信息交流的顺畅。
项目化教学过程中角色变化最大的是教师,从企业的“总经理”下派任务,到“总工”要求按技术标准流程完成任务,再到“技术员”进行技术把关和“质量经理”进行质量监控。教师以“质检经理”身份对学生的项目成果进行检验,不仅不会引起传统教学中教师批评学生所带来的抵触情绪和负面影响,反而会激起学生为赢得“质检经理”对质量的认可而孜孜不倦地追求完善的热情,并借此为他们搭建起一个表达自我、与人沟通的平台,一个相互促进的良性竞争平台,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完成了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下图1是教师在项目化课程教学中的组织实施过程。
图1 教师在项目化教学中的组织作用
三、凸现学生主体的项目化教学
项目化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工作任务”载体培养学生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对“工作任务”的系统统筹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素质。教师在项目化教学的设计准备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占有与教学有关的资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如图2所示,课程开展之前,把学生讨论设计完成目标的方案作为教学的一部分,准备工作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负责制订工作方案,教师把握全局并适时给出意见;课程开展过程中也采取学生监督学生的方式;如果遇到困难,先寻求同组同学帮助,协商之后仍无法解决再由教师解决。
项目化教学的学习主体是学生,组织学生开展有效学习是项目化教学的课堂组织必须解决的问题。就教学效率和设施的使用及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而言,项目完成是以团队的方式进行的,教师根据学生能力不同搭配组建团队,教师根据团队中各个成员的能力或长处进行任务分配,教师引导学生做好项目预案,指导学生按照预案进行实施。项目实施中教师引导学生统筹安排工作,以便提高工作效率,为保证项目完成的质量,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制订过程控制考核方案,团队在项目完成中就会根据重点、难点进行明确分工,这样实施即最大程度发挥了每个成员的作用,又体现了团队在项目完成中的作用。从制订项目实施方案到归纳,找出主要矛盾,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展开的,学生亲历每一个工作环节,不仅让学生感受到预案在项目实施中的重要性,并且用实践来印证实施方案的合理与不足。以学生主体实施项目,一方面能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统筹安排能力,使学生将来能够更好地就业并且更快地融入工作环境。
四、结语
高职教育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其社会开放性及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性、教育过程的实践性等都体现着它的特殊性。因此项目教学主要围绕以下几条展开:(1)以学生职业发展为前提,按工作岗位知识组成特点,选择并整合课程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相关岗位上很快上手,提高学生就业适应能力。(2)结合专业特点和具体课程教学实际,在项目化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统筹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3)引导学生全程参与课程实施的设计、组织、准备、实施、评价,强调完成的质量和效率,体现学生的主体性。(4)项目化课程改革依托专业的核心课程展开,扩大学生自主选择空间,创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海燕,严方.高职项目化教学的课堂组织与实施策略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175(24).
[2]汤义武,甘毅.现代企业对高职专科人才的需求状况[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3).
[3]康良溪.学生自主实验能力的培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沈宏毅.以能力为本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对于医改方案中8500亿的投向,陈竺介绍,一方面投入保障体系,一方面投入服务体系,“首先是基本的保障,比如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的医疗服务体系,基本药物制度的建设”。但保障和服务的具体比例还在进一步研究中,陈竺说,新农合和城镇医保的保障水平都会有所提升。
太原市卫生局2009年10件惠民实事
与两会“民生”主题步调一致的是,太原市卫生局早在年初就确定了2009年要为全市人民办好10件实事。这10件事是:
1、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济困门诊、济困病房、专家医疗援助、医学检查检验“一单通”、单病种最高限价、处方最高限价、药品统一配送、卫生支农等多项利民惠民服务举措。
2、由太原市人民医院、太原市第二人民医院、康明眼科医院、杏花岭区中心医院、清徐县人民医院、为全市贫困白内障患者、先天性外科疾病贫困患儿提供医疗援助。
3、改善社区卫生服务环境,完成12个国债项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新建、改扩建, 改造1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免费对社区50名医师进行4个月、150名护士进行2个月的全脱产岗位培训,对500名社区医护、管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培训。
4、免费为全市2000名农村儿童进行健康体检、3000名妇女进行乳腺病筛查。
5、免费对800名村医进行专业培训和50名乡村卫技人员到市直医院免费临床进修半年,80%的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达到省级标准。
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以上,筹资标准提高到100元以上。建立新农合市级信息化管理平台,推行
定点医院“直补”方式,缩短住院农民报销支付时间。
7、市农村巡回医院年内深入全市54个乡镇卫生院、1006个行政村巡诊,确保三县一市行政村不少于2次;协助乡镇卫生院逐步建立农民健康档案。
8、全面完成乡镇卫生监督站建设,配齐卫生监督员,落实设施,将卫生监督延伸到最基层,为农民朋友提供健康保障。
9、为新发现涂阳结核病人提供免费抗痨药物治疗,免费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筛查,为城市低保和农村贫困艾滋病病人免费提供抗病毒药物治疗。
10、对常住、流动人口95%以上适龄儿童实施免费预防注射11种疫苗,预防12种传染病。在全市开展儿童计划免疫个案信息管理,为异地提供信息查询平台。
太原市卫生工作从这10件实事的部署上,就可以看出关乎民生的要则,每件事落到实处,精确扎实有力度,老百姓的利益看得见摸得着。
引领“二八”工程善举先行
为了圆满完成太原市卫生局的惠民计划,康明眼科医院担任着为全省和全市贫困白内障患者、先天性儿童视力残疾提供医疗援助,同时,伴随着国家卫生部2008年4月10 日颁布的《中西部地区儿童先天性疾病和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救治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内容是对中西部地区这两类患者,中央财政按每人800元的标准对符合条件的患者进行补助,实际治疗费用在补助标准以内的,据实报销,故简称“二八”工程)在山西省的实施,康明眼科医院早早走在前列,为社会力担责任,为百姓弘扬善举。
2009年3月2日,记者从康明眼科医院了解到,从即日起,全省各地县的贫困白内障患者,只要有当地乡村开具的贫困证明,到指定医院――康明眼科医院实施手术,就可享受免除800元手术费用的中央财政救助。
今年69岁的李祖德是平遥县七洞村的一位普通村民,患白内障已经有两年多了,得知现在做白内障手术可享受国家800元的补助,他赶紧来到平遥康明眼科医院进行手术, 李老汉很欣慰,又重见光明。
根据山西省最新眼病流调结果显示:山西省有大约20万白内障患者需要手术治疗,其中有一半患者因经济、地理等原因可能长年无法得到治疗,成为严重的社会负担。针对这一情况,国家适时启动了“二八”工程,以减轻贫困患者的负担。康明眼科医院被确定为山西省国家“二八”工程指定医院。
目前,普通白内障手术的花费大概为3000元左右,享受国家“二八”工程救治的贫困患者,除了可以享受合作医疗的补偿外,还可获得800元的现金补助,这样自身所付费用将控制在1000多元左右;而对于低保户、残疾人、五保户、三无户、特困家庭、各类优抚对象、贫困家庭及其他特殊贫困家庭,康明眼科医院将对其实施全部免费救治。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除了对贫困白内障患者进行补助外,国家“二八”工程和太原市卫生局还针对儿童先天性疾病给予就医补助,其中包括小儿疝气、唇腭裂、尿道下裂等外科系统先天性疾病。
“慈善促和谐,光明进社区”活动
3月10日下午,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部长陈竺在两会会议间隙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备受关注的新医改方案两会后将马上公布。他还透露,新医改方案实施后,将会给老百姓带来真正的实惠。
在今后3年时间里面,要为全国的贫困白内障患者做复明手术,有几百万的白内障盲人将重见光明。中央下大力气加大医院基建,预计投入370亿对全国70%以上的县级医院进行扩建。
记者了解到,从2009年3月~2012年3月,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广泛普及居民眼科保健常识,进一步提高社区医务人员眼科防治水平,及时为社区居民开展眼科疾病的救治工作,为贫困患者提供优惠服务,康明眼科医院拟在全市十个县、市、区开展“慈善促和谐,光明进社区”活动。
通过长达3年的不间断工作,发挥关注民生、关爱民生的社会责任,他们将做到:
1、在全市10个县、市、区范围内对社区居民,特别是贫困居民的各种眼病展开优惠救助,惠民检查活动;
2、对全市10个县、市、区社区医生进行眼科实用知识和技能培训,建立长期稳定的“太原市社区医生眼科专业培训基地”;
3、在太原市范围内为300个社区的居民进行眼健康普查,并建立“社区居民视觉健康档案”;
4、为重点眼病家庭建立“重点眼病家庭眼科档案”和“重点眼病追踪档案”,并发放“光明进社区眼科服务优惠卡”,让患者在享受光明和健康的同时享受优惠的检查治疗;
5、举办10期社区医生眼科实
用知识及技能培训班;建立10个“光明进社区眼科专业服务基地”;
6、创建20个“无白内障光明社区”示范点,举办80场眼健康教育专题。
这些慈善之举,不但认真落实了太原市卫生局要求为惠民而做的实事,而且延伸了一份爱心和责任。记者在康明眼科医院见到了院长杨连静女士,她向记者具体介绍了本次活动的方案。
第一阶段的 四个进社区活动
光明培训进社区
光明培训进社区行动的第一个阶段(2009年3月~2010年3月),主要是对社区医生进行眼科专业培训,内容为:重点致盲眼病相关知识,白内障、青光眼、斜视弱视、高度近视眼底改变、老年黄斑变性、糖尿病眼底病变、高血压眼底病变、夜盲、中浆、中渗、泪道狭窄迎风流泪、泪道堵塞流脓流泪、常见眼科急诊的知识与处理等;对眼科医疗设备和技术动态的基础了解。
光明普查进社区
2009年3月开始的光明普查进社区行动,将为社区居民免费进行眼病筛查 ,组织“光明进社区眼科服务巡诊车”配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深入各社区,为社区居民免费眼病普查;为参加筛查者建立“光明进社区视觉健康档案”;开辟并定期更新社区眼保健宣传专栏,并派眼科医师为社区居民进行眼科保健教育知识讲座;为重点眼病人群(如高血压及糖尿病人、超高度近视眼、青光眼、眼底病、小儿斜弱视患者等)建立眼病专案并每半年定期回访指导;帮助社区医生尽快掌握本社区眼健康状况并建立“社区眼健康档案”。
到2010年3月,将筛查全市10个县、市、区,包括小店区、尖草坪区、晋源区、迎泽区、万柏林区、杏花岭区、清徐县、阳曲县、古交市、娄烦县。重点筛查:白内障、青光眼、小儿斜弱视、眼底病、糖网病、高度近视眼、全身病与眼病。
光明优惠进社区
2010年1~3月开展的光明优惠进社区,是脚踏实地为百姓献爱心。为社区居民发送“光明进社区眼科服务优惠卡”,就诊免挂号费;白内障手术(有医保患者在医保报销基础上政府直补800元;无医保特困患者由政府直补800元外,医院承担其他全部手术治疗费用;无医保非特困患者由医院直补800元);准分子手术费在医院执行价格的基础上优惠200元;其他眼病手术费在医院执行价格的基础上优惠200元。
光明评选进社区
在最后阶段进行的光明评选进社区中进行总结评选,将由太原市卫生局、太原市慈善总会、各区卫生局、慈善会、康明眼科医院共同组织检查和总结,评选出10个“无白内障光明社区”、5个“光明社区眼科服务基地”,举行隆重挂牌仪式并享受“慈善促和谐、光明进社区”眼科保障服务。
通过评选的方式促进社区医疗水平的提升,宣传百姓对社区医疗的信任,能够将“两会”精神和医疗改革的主题贯穿到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