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二氧化硫的主要化学性质

二氧化硫的主要化学性质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26 16:15:1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二氧化硫的主要化学性质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二氧化硫的主要化学性质

第1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②了解硫酸型酸雨形成的原因、危害及防治的原理;③掌握二氧化硫的酸性、还原性和漂白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培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②通过类比预测、实验探究、理论分析、实际应用来探究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和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小组协作能力和思维的逻辑性。

二、教材重难点

重点:二氧化硫的还原性和漂白性。

难点:探究二氧化硫性质的实验设计,通过探究实验,归纳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过程

【投影】欧洲建筑石雕受损,视频展示酸雨的危害。

师:从视频中我们能不能看出形成酸雨的物质是什么?

生:二氧化硫。

师:你所了解的二氧化硫,是怎样的物质?二氧化硫形成酸雨,与它哪些性质有关?

【投影】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生:酸雨就是溶解了二氧化硫的雨水。

师:那如何验证二氧化硫易溶于水?如何检验其水溶液的酸性?通过我们提供的实验用品,你能解决这两个问题吗?

【用品】收集二氧化硫气体的塑料瓶、烧杯、水槽、玻璃棒、pH试纸、玻璃片。

【实验】二氧化硫与水反应。

生:快速将水注入收集有二氧化硫气体的塑料瓶中,盖上瓶盖,振荡瓶子,瓶子变瘪。或者将瓶子倒扣在水槽中,瓶内液面会上升。用pH试纸测溶液,呈酸性。

师:我们测出的酸性溶液是什么成分呢?

生:亚硫酸。

师:亚硫酸是刚形成的酸雨的主要成分,那么酸雨在降落到地面之前,成分会发生变化吗?

【演示实验】1.将瓶中溶液倒入烧杯,搅拌并用pH探头精确测量溶液2~3分钟内pH的变化情况。2.将搅拌后烧杯中的液体分入试管中,分给每组学生。3.播放视频:二氧化硫在高空氧化成三氧化硫,三氧化硫与水化合生成硫酸。4.提供氧化剂:氯水、溴水、高锰酸钾溶液、过氧化氢溶液。

【学生实验】向收集二氧化硫的试管中滴加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塞上胶塞,振荡,观察现象。

【问题】1.分析为何上述实验数据会发生变化? 2.如何证明生成硫酸?3.二氧化硫还能通过什么方式生成硫酸?4.还可以设计什么实验证明二氧化硫有还原性?

生:1.溶液酸性增强,可能产生了硫酸。2.通过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可以证明产生了硫酸。3.通过视频得出酸雨形成的第二条途径,二氧化硫在高空粉尘催化作用下氧化成三氧化硫,三氧化硫与水作用生成了硫酸。4.二氧化硫还可以使高锰酸钾和溴水退色,能证明二氧化硫有还原性。

师:我们了解了酸雨形成的过程,那如何防止二氧化硫污染空气?从源头杜绝二氧化硫的生成,还是做好防范措施?应从哪个环节入手进行防治?

生:可以使用无污染的新能源,如果不能杜绝二氧化硫的生成,那么就要控制它的排放,做好尾气处理措施。

【演示实验】针管内收集有二氧化硫气体,抽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活塞移动情况。

生:碱性物质可以吸收二氧化硫,工业上可以在煤燃烧的过程中加入生石灰,起到钙剂固硫的作用,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

【演示实验】向收集有二氧化硫的试管中滴加少量品红溶液,塞住胶塞,振荡,观察现象。

生:二氧化硫可以使品红退色,有漂白性。

师:刚才实验中我们针管里还剩下一点气体,剩余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硫呢?如何检验?

生:1.可以将其压入到品红溶液中,看品红是否退色;2.可以将其压入到高锰酸钾溶液或者溴水中,看溶液是否退色。如果溶液退色,说明剩余气体为二氧化硫。如果不退,则说明剩余的是空气。

师:二氧化硫虽然对空气造成了污染,但是二氧化硫的用途却有很多,你能举出一些吗?

第2篇

取代反应。浓硫酸加热后主要产物是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二氧化硫易被湿润的粘膜表面吸收生成亚硫酸,而三氧化硫与硫酸毒性相同。浓硫酸,俗称坏水,化学分子式为HSO,是一种具有高腐蚀性的强矿物酸。

由于浓硫酸中含有大量未电离的硫酸分子(强酸溶液中的酸分子不一定全部电离成离子,酸的强弱是相对的),所以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脱水性(俗称炭化,即腐蚀性)和强氧化性等特殊性质;而在稀硫酸中,硫酸分子已经完全电离,所以不具有浓硫酸的特殊化学性质。发烟硫酸是无色或棕色油状稠厚的发烟液体(棕色是因为其中含有少量铁离子),具有强烈刺激性臭味,吸水性很强,与水可以任何比例混合,并放出大量稀释热。所以进行稀释浓硫酸的操作时,应将浓硫酸沿容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

除了酸固有的化学性质外,浓硫酸还具有自己特殊的性质,与稀硫酸有很大差别,主要原因是浓硫酸溶液中存在大量未电离的硫酸分子(硫酸分子亦可以进行自偶电离),这些硫酸分子使浓硫酸有很强的性质。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我的设计理念:利用SO2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多个典型事例,为学生“打开门”;通过对探究问题的精心设计、实验的巧妙引导、漂白原理的精辟讲解,让学生主动“走进去”;在创新设计SO2性质的实验中,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加强交流与互动,让课堂 “活”起来。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对高中化学无机化合物知识的进一步完善,是整个高中阶段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重点之一。此外,本节课还融合了氧化还原反应,涉及了生活中酸雨的形成、危害和防治等环保知识,体现了“化学走进生活,化学回归社会”的重要意义。因此,本节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个很好的材料。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用途。

2.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3.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1.领略实验学习乐趣,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现个人价值。

2.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健康意识。

3.培养学生认识事物两面性(SO2利弊)的辩证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SO2的化学性质, SO2性质探究实验的设计。

难点:SO2性质探究实验的设计。

(四)过程与方法

采用“创设情景,以问题为索引、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的方法,使学生亲历科学知识的探索过程,初步掌握利用实验推导物质化学性质的学习方法。

三、学法、教法设计

学法设计:本节课的基本学法是“启发思考,设计实验, 共同探索”的发现式学习。核心是教师带领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深度体验自主探究式学习。

教法分析:根据学情,本节课采用“以问题为索引、学生为主体,引导发现相结合”的探究式教学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启发学生主动观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动手操作,以达成对知识的发现和接受,同时营造出师生互动、丰富和谐课堂氛围。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包括六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启发诱导

播放短片:“空中杀手”——酸雨

展示图片:硫磺熏制的食物对比图片和 2012年10月24日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表(部分)。

教师设置问题:

1.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主要来自哪里?2.酸雨是怎样形成的?3.不法商贩怎样将银耳、生姜、馒头变得更白、更好看,来牟取暴利呢?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激发好奇心、产生求知欲。

(二)猜测性质,科学分析

学生活动:组内交流1分钟,小组发言:从分类角度认识SO2的已知性质,猜测SO2的性质,并说出猜测依据。

问题预测:学生会预测出SO2的漂白性。(预设:如果没有,教师可以引导)

[设计意图]大胆猜想,初步认识SO2的酸性、漂白性。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潜力和想象力,促进个性的发展,同时通过讨论,充分发挥交流作用。

(三)制定计划,科学探究

教师提出探究任务——如何用实验证明猜测的正确性呢,引导启发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活动:提出实验方案(根据教师提供实验仪器和试剂),相互交流(组内交流,组间交流,师生交流)、相互评价。选取可行性、安全性、环保性、颜色直观性、简洁性的最佳实验方案。

科学分析、评价学生方案:

创新实验1.取五只小青霉素瓶,分别装水、湿润的石蕊试纸、品红溶液、氯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用5mL针筒抽取SO2分别注入五只青霉素瓶中,观察现象。

教师提出深入探究:1.SO2使品红溶液、KMnO4溶液褪色的原理相同吗?2.SO2漂白原理与氯水漂白原理相同吗?

创新实验2.用针筒分别将1中品红溶液、溴水抽取2mL注入小试管,加热,观察现象。

分组实验1、2,完成:SO2性质的实验报告。

评价小组实验成果、交流:选取两组将实验报告投影,对全班同学讲解。

学生讨论问题:1.酸雨是怎样形成的?2.不法商贩怎样将银耳,生姜,馒头变得更白、更好看,来牟取暴利?3.SO2使品红溶液、溴水、KMnO4溶液褪色,分别体现SO2的什么性质?

师生总结SO2的性质:分析SO2中S元素的化合价。

[设计意图]1.开拓学习思路,调动学习热情,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深刻体验SO2的相关性质;2.培养实验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3.学会从实验推导化学性质的学习方法;4.通过实验现象与理论整合,加深SO2化学性质的理解和认识;5.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健康意识。

(四)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教师归纳总结并板书:SO2的有关性质。

学生思考: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学会了哪些化学知识和学习方法,还存哪些困惑?

小组辩论:“我来评说SO2”

[设计意图]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辩证观点。

(五)当堂训练,巩固双基

1.SO2有什么用途?

2.下列可以用来鉴别SO2和CO2的方法是( )

A.通入紫色石蕊试液 B.根据气味鉴别

C.通入澄清石灰水 D.通入品红溶液中

3.为除去CO2中的SO2气体,可将气体通入( )

A.饱和NaCl 溶液 B.饱和NaOH溶液

C.饱和NaHCO3溶液

D.饱和NaHSO3溶液

[设计意图]“低起点、小步幅、多反复”。夯实双基,查漏补缺。把握重难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

(六)布置作业,课后探究

必做题: 教材95页1、3题,96页5、8、9题。

选做题: 如果等体积的SO2与Cl2混合通入瓶红溶液,溶液会褪色吗?

[设计意图]必做题面向全体,反馈双基知识;选做题注重知识的延伸性和连贯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 硫和氮的氧化物

一、二氧化硫(SO2)

1.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 ,有毒气体,易溶于水,易液化。

2.化学性质

(1)酸性氧化物:SO2 + H2O ?葑H2SO3 (可逆反应)

(2)还原性:

(3)氧化性(弱):■

(4)漂白性:SO2的漂白性是因为其具有强氧化性。

3.用途

第4篇

1、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跟氧,氢,除碘外,金属等大多数元素化合,生成离子型化合物或共价型化合物。

2、硫磺在空气中燃烧,燃烧时发生蓝色火焰,生成二氧化硫,粉末于空气或氧化剂混合易发生燃烧,甚至爆炸。

3、硫单质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跟碳在高温下生成二硫化碳,常温下跟氟化合生成六氟化硫。

4、硫以游离态和化合态存在于自然界中,化合态主要有硫化物和硫酸盐。

第5篇

一、火柴的化学组成及原理

火柴包括三部分:火柴头、火柴杆和火柴盒.

1.火柴头:火柴头中主要含有氯酸钾(KClO3)、二氧化锰(MnO2)、硫璜(S)以及玻璃粉、

胶和其他辅料等组成.

2. 火柴杆: 火柴杆多用浸入磷酸铵(使火柴燃烧时余烬不易落下而保持较完整的焦棒)的松木条加工而成,靠火柴头的一端涂有少量石蜡.

3.火柴盒:火柴盒两侧的摩擦层主要由红磷(P)

、三硫化二锑(Sb2S3)、玻璃粉和胶等调制涂刷而成.

原理:在划火柴时火柴头和火柴盒侧面摩擦发热,放出的热量,生成白烟, 4P + 5O2点燃2P2O5 .反应放出的热量使氯酸钾分解, 2KClO3催化剂2KCl + 3O2,生成的氧气跟火柴头上易燃物(如硫)反应S+O2

点燃SO2,反应过程产生的热量,最终引燃火柴杆. 发生反应 C+O2

点燃CO2.

二、火柴在中学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检验酒精灯火焰的外焰、内焰和焰心

将一根火柴杆迅速平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中,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处在火焰外层的那部分最先碳化变黑,内焰燃烧不充分(轻度焦黄),焰心处则无明显现象,说明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较低,焰心温度最低.

2.作火源,引发化学反应

在沪教版上册32页活动与探究2中,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在螺旋状的细铁丝末端系上火柴杆,用坩埚钳夹住铁丝并点燃末端的火柴杆,待火柴杆即将燃尽时迅速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引燃铁与氧气的反应.铝箔在氧气中的燃烧,亦可采用同样的方法.

3.用作检验气体的工具

(1)检验气体是否收集满

①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时可将带火星的火柴杆放置于集气瓶瓶口,若火柴杆复燃,则说明氧气已收集满.

②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时将燃着的火柴杆放置于集气瓶瓶口,若火柴杆熄灭,则说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2)区别气体

用燃着的火柴杆伸入三瓶分别盛有氧气、二氧化碳和空气的集气瓶,根据火柴杆的燃烧状况不同,即可将三瓶气体区别开来.

4.验证二氧化硫的性质

(1)验证二氧化硫的气味

火柴在整个燃烧过程中,只有硫与氧气反应放出的二氧化硫气体具有刺激性气味,所以在火柴头刚燃烧时,可以验证二氧化硫的这一性质.这也是为什么平时划火柴时有股刺鼻气味的原因.这个实验可算是简便易行了.

(2)验证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在沪教版上册6页观察与思考实验中,该实验关键是燃烧产生的SO2要能充分被KMnO4溶液吸收,所以实验在操作方法及器材选择上可作一些改进.方法:取几根折去了火柴杆的火柴头放入一只干燥洁净的试管中,同时把一团蘸有KMnO4溶液的棉团塞在试管口,用试管夹夹持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试管内火柴头燃烧,产生白烟,可见浸有KMnO4溶液的棉球会逐渐褪色.该操作比较简单可行,且实验效果也很明显.

5.观察红磷的颜色

因为火柴盒侧面的主要成分为红磷,所以我们平时就可以观察到红磷为红棕色粉末状固体.由于这种颜色比较柔和,易被接受,所以我们平时见到的火柴侧面一般都没有加其他颜料而呈现的是红磷的本色.至于火柴头,我们见到的各种颜色则是制造者们加入了各种相应的颜料的结果.

6.用火柴杆做木材干馏实验

实验操作:把一支玻璃尖管用酒精喷灯弯成90°,将几根剪去火柴药头的火柴杆,装入玻璃尖管中,用试管夹夹持,并用湿纸团封紧玻璃尖管的一端,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后火柴杆变成黑色,产生的气体从尖管冒出,用火点燃能安静燃烧,火焰高达2~3 cm,尖管弯角处凝结有黑褐色油状液体,证明木材干馏生成木炭、木焦油和木煤气.

7.用火柴做“试管大炮”实验

在沪教版上册13页活动与探究:加热试管中的火柴头.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实验成功率低,且每次实验用到三根火柴头,浪费资源,加热火柴头燃烧时有二氧化硫生成,污染环境,所以实验在操作方法及器材选择上可作一些改进.方法:用直径3毫米,长5厘米的玻璃管,在酒精喷灯上给一端加热熔化封堵,“微型试管”就做成了(仅能容下一根火柴).实验时只需将一根火柴插入底部,用镊子夹住对其底部加热,火柴燃烧,橡皮塞象炮弹一样被弹出.若多装些火柴头的火药则实验更刺激.此改进,安全、操作简单、成功率极高.

8.制作微观模型

第6篇

一、物质的变化

例12001年3月11日13时,日本东海岸发生9.0级地震,地震引发大海啸,造成巨大损失。下列由地震海啸引发的破坏活动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房屋倒塌

B.山体滑坡

C.火山喷发

D.树枝折断

解析:本题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进行考查。房屋倒塌、山体滑坡、树枝折断这些灾难发生时,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是物理变化。而火山喷发时,生成了二氧化硫等物质,是化学变化。答案 C。

二、物质的性质

例22011年3月17日,美国明尼苏达州的明尼阿波利斯市一处天然气管道发生爆炸,随后引发大火。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下列性属于甲烷化学性质的是()

A.极难溶于水

B.具有可燃性

C.密度比空气的小

D.无色、无味的气体

解析:本题是对物质性质的考查。甲烷的颜色、状态、密度、是否溶于水都属于甲烷的物理性质,而甲烷具有可燃性是通过甲烷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答案B。

三、性质与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例3 2011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倡导绿色消费、支持绿色生产、共建绿色家园”,酒精是一种绿色能源。下列是对酒精部分性质与变化的描述:①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②易挥发;③能与水任意比例互溶,并能溶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④酒精易燃烧;⑤常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⑥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边汽化边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上述叙述可归纳出:

(1)用序号回答:属于物理性质的是;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2)用文字回答:属于物理变化的是;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性质和变化的联系和区别,判别时要把握好概念之间的本质区别,以及叙述时使用词语的差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及是否溶于水是物质本身固有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酒精挥发、酒精汽化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是物理变化;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生成了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酒精易燃烧是通过酒精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这一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化学性质。

答案: (1)①②③;④

第7篇

关键词:善学乐学;途径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357-01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书本设计的各个栏目环节,引导学生关注课本,以达到活用课本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对定义关键词的全面理解

一个定义,往往有几个不同的关键词。例如,物质的凝聚状态一节中,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定义为:标准状况(273K,101Kpa)下,1摩尔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

我们可以设计例题判断正误:1标准状况下,1摩尔水的体积约为22.4L,2标准状况下,1摩尔氯气和氧气混合物的体积约为22.4L,3 非标准状况下,1摩尔任何气体的体积可能约为22.4L,4常温常压下,1摩尔氯气的体积大于22。4L。通过一道习题不同选项的设置,启发学生从定义的不同关键词下手进行选择,再进行归纳,深化对定义的理解。再例如:电解质定义的学习:在水中或熔融状态下,本身能电离出阴阳离子而导电的化合物即为电解质。我们出一道题,要求学生选择出是电解质的1、氯化钠2、碳酸钙3、二氧化碳4、碳酸5、铜6、乙醇,通过对这些习题的练习,帮助学生培养科学的学习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对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应该全面理解每个点,而非以偏盖全,草草了事。

二、用好书本的图表模型介绍,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添了一些更具体鲜明的图表,物品模型,照片等,这些都是书本设计者精选的东西,蕴涵深刻的化学道理。例如,高一书本表1-4 1摩尔物质的体积,学生经过计算后,会在老师的提问下很自然地答出,1摩尔固体或液体的体积各不相同,而1摩尔气体的体积都相同。老师在赞许的同时,帮助学生深入思考,1摩尔气体的体积都相同的前提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个前提?气体的体积由什么因素决定等等,为下文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的作用是选好书本的图表模型素材,精心设计好问题,决不能一下子将底全展现给学生,失去探究的趣味。

三、设计好合理的实验设计教学,培养学生质疑和探究能力

许多学生受初中一些错误的学法误导,认为化学的学习只要背熟一些反应即可,对实验只停留在描述现象,能分清对错基础上。结果是,在遇到新问题时,脑筋中很混乱,无法加工信息。例如,二氧化硫的性质和应用一节,书本有三个实验,可先让学生自习实验信息,大致判断可能产生的现象和原因分析。老师在实验一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前,可让学生从酸雨知识下手,为了获知溶解的多少,如何选择实验用品?产物酸碱性的程度如何检测?实验二在演示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同时,点出其漂白的实质是与有色物质结合成不稳定的物质,紧跟着可设计一道演示实验题目:二氧化硫通入氢氧化钠和酚酞的混合液,颜色褪去。可能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证明自己的猜想哪一种是正确的?在经过分析和讨论后,老师点出二氧化硫作为一种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成盐,降低了碱性。这也是二氧化硫第一个性质的延伸。第三个实验,二氧化硫溶液中加入氯化钡前,先提问学生,会出现什么现象?许多学生会脱口而出:有沉淀生成。老师在这时候做一下实验,大家发现没有沉淀,就急于想知道为什么,老师在这时候可作适当解释,然后提问加入双氧水,会有什么现象?然后从硫的化合价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从而引出二氧化硫的一个重要化学性质-还原性。

四、抓好复习环节的知识网复习,提高学生对比学习知识的能力

在进行硫酸的性质的复习时,我首先提出了一个实际问题现有一瓶浓硫酸和一瓶稀硫酸,怎样用简便的方法将它们鉴别出来 在复习氯气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氯气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这些用途是利用了哪些性质;氯气有哪些危害;怎样预防和处理;在复习碳族元素时,我提出了一个看似与高考无关的问题焦碳,木炭,活性炭,碳黑是一样的吗?谈谈你对它们的认识?在复习镁与铝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让大家讨论从理论上说,用什么试剂除去铝壶中的锅垢最好?还有什么方法?在复习氧族元素时,我这样提问黑火药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古代就能制成黑火药的有利条件是什么?如何解释硫易碾成粉末,不溶于水,微溶于水酒精,易溶于CS2。所有这些问题的提出,既围绕着高中化学知识展开,也围绕着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展开,既体现了化学的学术性,又体现了化学的社会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第8篇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模式 高中化学 课堂教学设计 实践

0.引言

在新课标要求下,教育改革不断升入,高中化学教学需要顺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化学素养。但是,在目前高中化学教学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急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以便提高教学效率。而支架式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能够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1.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1.1基本原则

首先,以学生为主。目前,教育改革需要确保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学习教学观念,准确把握教学起点,并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下更应如此,从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其次,以问题为中心。学习主要是一种认知过程,在进行支架式教学的时候,主要以问题为主线,逐渐引导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从而获取新知识与新方法、新思想等[1]。

1.2基本流程

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设计中,需要对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其次对教学内容与情境进行设计,再次需要对支架进行设计,对合作学习进行设计,最后对评价进行设计。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设计之后,可以确保化学课堂根据计划执行,以便确保教学的条理性与系统性。

2.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分析

2.1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化学基本概念教学中的实践

高中化学基本概念是化学的重要内容,其主要是将化学现象与事实通过系统的分析、归纳与总结出来的理性知识,主要反映出化学现象与事实的本质。该知识是学生必要掌握的,并且也是难点。由于其概念知识比较抽象、枯燥,不容易被学生直观的理解,因此,在概念教学中,可以采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更好地理解与掌握化学基本概念[2]。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知识教学中,需要优先对其教学进行设计,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主要目的是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进行了解,并明确其本质是电子的转移过程,掌握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教学重点在于从化合价升降角度来了解其本质;难点在于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了解与掌握。其教学过程主要以逐层搭建支架为主,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创设教学情境,并对反应概念进行引出,从而构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内容,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或者独立探究的方式来获取知识,并帮助学生将其运用到实践中。

2.2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化学元素化合物教学中的实践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高中化学知识中的基本知识,在改善人们生活条件方面具有较大的作用。由于元素化合物知识较多,记忆性较强,可以通过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获取更好的知识[3]。例如,在“硫与氮氧化物”教学中,可以通过对二氧化硫与大气污染知识进行支架式教学设计,设计的教学目标包括硫酸型酸雨的概念、原因、危害以及防止措施等进行了解,并掌握二氧化硫的物理性、用途以及化学性质。重点在于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难点在于酸雨的原因与防治措施。可以通过支架式模式来创设教学情境,以便测定酸雨的PH值,并搭建支架来探讨酸雨的形成因素,之后通过试验探究其形成过程。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酸雨的危害以及化学相关知识点。教师可以根据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情况以及国内酸雨危害视频与图片等分析我国酸雨分布情况,并逐渐引导出本章节的知识点。可以通过模拟酸雨的小实验让学生了解酸雨的形成过程与化学反应原理,确定其形成原因,并对其进行防治。通过支架式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酸雨的形成过程,对其化学相关知识点进行理解,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2.3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化学基本理论教学中的实践

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均属于程序性的内容,其主要是通过物质结构理论以及化学反应等理论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化学基本理论知识体系,并逐渐形成微粒观、结构观以及平衡观等理念。例如在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化学反应限度”这一基本理论进行支架式教学设计,其设计的教学目标包括该理论的概念以及特点、性质等,理解反应达到最大限度的特点与本质。其教学重点在于其概念与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而难点在于其本质以及达到化学平衡时的特征。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可以有效地搭建问题支架,需要创设出良好的问题情境,以便正确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逐渐引出“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的概念,并对自身不懂以及质疑的地方进行提问,之后教师可以将学生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对其相关概念与知识框架进行构建与理解,并逐渐掌握该知识点。同时,对其实际运用进行有效的探讨,以便提高自身的实践运用能力。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可以围绕二氧化硫与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硫、一氧化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这两个反应进行分析,其中各个物质的量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教师可以通过这两个反应将其概念引导出来,并进一步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对其概念与特点进行熟练掌握。之后逐渐建立自身的概念体系框架,将其运用在实践中。可以通过支架式教学模式来帮助学生对化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简化内容,以便确保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并培养学生探究、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

3.总结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通过采用支架式教学模式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简化教学内容,确保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知识,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以便顺应时代的需求,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炳林.支架式教学法及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教育技术导刊,2013,23(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