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26 16:15:1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国防经济 发展方式 军民融合 扩大内需
国防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国防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其发展变革要受到同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生产方式的深刻影响。国家经济发展对于国防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两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可分割。因此,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于国防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引导作用。
当前中国以扩大内需为主的宏观经济政策对新形势下国防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调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也提供了历史性战略机遇。
需求结构转变为提升国防经济的发展质量提供了巨大空间
我国经济发展内需不足,主要与人们收入较低且增幅较慢,公共产品短缺,国民收入分配向行政支出投入倾斜过多有关。因此,适应需求结构转变,增强国家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有助于弥补国内消费、投资需求的不足。
国防基础设施建设是政府扩大公共投资需求的重要领域之一,对于这个领域的投资可以帮助政府扩大国内公共产品的供给,从而弥补国内消费、投资不足,拉动经济发展。需求结构的调整将不断推动政府投资向关系国家安全及国民经济安全的重要领域倾斜,从而保障国防经济发展所需;国防经济的发展成果反过来又将进一步补充国内投资、消费需求的不足,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按照适度扩大内需的要求,逐步改善军队的福利待遇及各项配套标准,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加,从而提高军队的内需,进而从另一个方面提高了国内需求和消费,推动国家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从就业角度看,军队和国防经济部门以及为其服务的各部门是社会就业渠道的重要来源之一,国防经济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从而间接增加社会消费需求。国防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得国防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从而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提高整体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产业结构转变为国防经济发展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拓宽了渠道
我国长期存在着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产业结构转变发出了国家要加大力度优化工业结构和加速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信号,这为改善国防工业现状和进一步推进军队社会化保障提供了战略机遇。
目前我国国防经济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总体上军队后勤的规模和摊子依然较大。现代战争要求军队不仅仅要依靠技术优势,更重要的是要依靠强有力的统筹配合能力,这种强有力的配合能力就包含了各个系统之间的配合和军民配合。军队在现代战争条件下应集中精力提高战斗力,减少社会事务参与度。因此,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承担军队的社会化事务将成为提升国防经济保障能力的重要途径。军队社会化保障与国家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大量企业有能力、有条件参与到军队的社会化事务中去,企业利用自身的社会化优势为军队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反过来,企业也在参与军队的保障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从而促使国防经济与国家经济相互进行能量交换的幅度不断加大,这为军队充分利用社会力量保障拓宽了渠道,大力推动军民融合式发展逐步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
要素结构转变为国防经济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支撑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过多依靠增加物质要素投入及劳动力投入,经济发展多以高耗能、劳动密集为主,而技术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足。其结果是导致了物质资源消耗大、综合利用率低和环境成本高等问题。
国防建设资源的有限性,迫使国防经济发展选择技术含量更高的模式。优化配置要素结构,减少国防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投入和人力投入,走科技进步的发展道路是国防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我国现有的经济体制下,国防经济的发展应该借助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调整发展过程中的要素配比,加大在科技发展及人力资本储备方面的投入,在技术上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人力资本上加大对于社会人才的引进,促进国防经济的转型。
国防科技进步有助于促进国防经济向高精尖的方向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而丰富的国防人力资源可增进国防经济活动中的有效投入,提高国防经济效益。因此,国防技术的进步和国防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积累,将为实现国防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奠定技术和人力基础。
切实推动国防经济走“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上,理论界的认识是逐步深化的,其过程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军民融合”。军民结合强调“结合”,寓军于民强调“纳入”,军民融合则强调二者要合成为统一的整体。
国防建设离不开国家经济的支撑,这种支撑不仅仅体现在财力上,还体现在对于国防建设的技术和人力支持上。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民营经济发展的优势日益突出,其主要优势在于长期的社会化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人力资本和先进技术。
由于国防经济的特殊性,在获得国外先进技术上会有一定的限制,而民营经济则在这方面受限较少,他们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不断汲取国外先进的技术和发展经验,逐步摸索出一整套的科研技术和管理模式。这些技术和模式是经过社会长期考验的,是经过长期积累得来的,对于国防经济的发展是很有裨益的。国防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如果可以从民营经济中汲取这些技术,对于国防经济发展及国防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民营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自身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本,尤其是一些大型民营企业,他们所积累的人力资本是巨大的。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本积累方式不同于国防经济部门,他们的人力资本积累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自身发展过程的沉积,是经过市场考验的。在国防经济与民营经济的融合过程中,国防经济部门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人力资本,作为自身发展的外部保障,从而实现军民人力资本的融合和共享。
军民融合可以是“民”参与到军中去,也可以是军参与到“民”中去。国防经济发展多样化、社会化,可以让一些有能力、有资源的民营企业参与到国防建设中去,也可以让国防经济部门参与到民营企业的发展中去,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实现双方共赢,促进军民的充分融合,促进国防经济的健康发展。
积极引导国防经济从“单向式”发展向“循环式”发展。过去的国防经济建设方式是单向性的,不具有重复利用性,其结果是对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国防工业领域。国防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应注重循环经济的发展,注意环保节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此,在国防经济领域,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引导国防经济从“单向式”发展向“循环式”发展转变,从一次性和单一性利用资源转向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资源,可以相对减少资源消耗量,提高国防经济效益。
立足核心能力建设,不断推动国防经济发展。国家安全整体形势面临多种安全威胁,其来源是复杂的,涉及多个领域,并不断增加和演变。在这种形势下,国防经济发展踌躇于“基于能力”还是“基于威胁”的现实选择。前者把能力放在首位,强调以强大的能力来应对一切威胁;后者把威胁放在首位,强调针对具体威胁来准备能力加以应对。“多种安全威胁”要求变换安全思维,以强大的“多用”、“多能”国防建设能力应万变、保安全,首先生成应对最紧迫、最主要威胁的能力并逐步提高国防建设的全面能力,在不断缩减国防经济规模的同时,始终保证国防经济核心能力建设。新形势下,为更加有效地配置有限国防资源,国防经济发展应逐步向动员潜力型转变。在以“应战”为主要任务时,国防经济建设主要应对战争,其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和目标。而在面对多种战争威胁时,各种环境已经变化,原有的应战国防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有的国防建设需要,甚至会造成对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导致国防建设的效率下降,减弱国防经济发展的力量,从而致使国防力量减弱,无法应对多重威胁。因此,在多重安全威胁下国防经济建设重点应在于其应对战争威胁的动员能力上,即建设潜在国防力量。所谓潜在国防力量从本质上讲就是指在战时可以迅速有效动用的,用于国家防卫的各种力量。这种力量应该是在和平时期建设并培育的,这样才能在发生战争时,在最短的时间内集结起足以应付威胁的国防力量。应该将建设潜在国防力量提高到整个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建设快速高效的国防动员,以保证国防潜力向国防实力的成功转化。
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是实现国家安全利益的需要,也是在经济领域做好国防动员准备的重要措施。基础设施搭载国防功能是国防经济动员的前提,是军民融合的基础,是实现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重要保障。在军事行政法上,加强国防动员关于基础设施搭载国防功能法制建设,是实现国防动员法制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一、基础设施的基本定义
基础设施是一个内涵和外延十分宽泛的概念,最早用于军事领域,称为“军事基础设施”,二战后西方国家将这一概念广泛用于军事研究范畴。西方部分国家的词典对基础设施有如下的定义。(1)《美国传统词典》:基础设施是一个社会或团体发挥作用所必不可少的基本的设备、服务和装置,比如交通和运输系统、水和能源管道以及学校、邮局、监狱等公共机构。(2)《RANDOMHOUSE全文词典》:服务于国家、城市或区域的基本的设施和系统,比如交通运输、发电站和学校。此外,世界银行《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对于基础实施有一个比较权威的定义:基础设施是永久性的成套的工程构筑、设备、设施和它们所提供的为所有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共同需要的服务。它的种类繁多,其中占主体的经济基础设施主要有公共设施:电力、电信、自来水、卫生设施和排污、固体废弃物的收集和处理、管道煤气等;公共工程:公路、大坝和灌溉、排水用的渠道工程等;其他交通部门:铁路、城市内交通、港口、航道以及机场等。本文主要分析研究能够搭载国防功能的国家基础设施,属于狭义的基础实施,是指受益可惠及全国、大都由中央投资(部分项目要求地方有配套资金)、隶属中央有关部门管辖的基础设施项目,且在建设中能够做到贯彻国防功能,通过一定的动员可以转为军用或军民两用的基础设施,其主要包括交通运输、水利建设、信息产业、能源建设、原材料重大建设项目、高新技术开发建设项目以及与国防密切相关的重要产品。
二、国家基础设施搭载国防功能的现实意义
1.在平时经济建设中贯彻国防动员的需要。现代信息产业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以往传统机械化战争的作战模式,作战时间短、强度高、消耗大的特点,对现代战争提出了更高的动员要求。迟浩田说过:动员,战争之要,国之大事。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中搭载国防功能,是国家平时积蓄国防动员潜力,战时快速高效地将国防潜力转化为国防实力的物质保障基础,也是实现有限资源合理配置、寓军于民的重要方式。
2.实现国防动员建设深入发展的现实需要。当前,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很大,这对在平时经济建设中实现国防动员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期。但基础设施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收益慢等特点,只有在建设中使其搭载国防功能,做到军民融合、寓军于民,避免以后为搭载国防功能的重复建设或改建,才能做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进而使我国的国防动员建设迈入新起点、实现新突破。
3.促进军民融合、寓军于民的现实需求。国家基础设施搭载国防功能,是国防动员建设贯穿“军民融合、寓军于民”方针,走平战结合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在经济建设发展基础上获得最大的国防效益,提高平战转化速度和战时动员能力,实现国防动员的“转换器”和“倍增器”作用。从经济上说,既避免了重复投资和浪费,又可利用国防技术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实现国防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互为裨益的双赢。
三、我国基础设施搭载国防功能法律制度现状
1.法规制度不健全。主要表现为部分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搭载国防功能建设没有明确具体的法律依据,缺少法规制约措施。如,就民用机场建设来说,民航基础设施搭载国防功能到底有哪些任务,该建立完善哪些设施,都没有明确要求。由于项目、标准都不够明确,致使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在规划设计、立项审批、施工验收等工作上找不到具体政策法规依据,国防项目落实得不到保证。
2.没有相应的配套标准。主要表现为相关法律法规只规定具体的原则和笼统的要求,没有具体的相关配套标准。如,《国防交通条例》第十七条规定:建设其他交通工程设施或者研制重要交通工具,应当兼顾国防建设的需要。从法律概念上来看,此条中的其他交通工程设施、重要交通工具的含义就模棱两可,就没有相应的法律含义,且现实中也没有相应的如何满足国防需求的技术标准。
3.部分基础设施搭载国防功能的法律制度缺失。如,缺乏信息领域基础建设搭载国防功能的相关规定。我国目前就信息方面的立法主要有《信息安全条例》、《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没有就信息基础设施中搭载国防需求进行具体的明确,造成了国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缺乏顶层设计,建设上重复浪费。目前在执行上主要依据《国防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国家建立战略物资储备制度。战略物资储备应当规模适度、储存安全、调用方便、定期更换,保障战时的需要。将信息基础设施归类为战略物资,造成了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搭载国防需求根本没有相关的法律依据。
四、基础设施建设搭载国防功能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建立完备的基础设施搭载国防功能的法律系统
我国基础设施搭载国防功能法律法规体系应由国家权力机关和政府部门以及军队有关部门共同制定的法律、法规、条例和规章组成。第一层次为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第二层次为法规,如《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基本建设贯彻国防要求规定》;第三层次为规章,可按照基础设施行业类别划分,用以规范基础设施行业内部贯彻国防要求的行为。如:可考虑制定《基础设施搭载国防功能法》,主要可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明确各行为主体在基础设施搭载国防功能体系中的职能与权限,以及基础设施搭载国防功能的条件、程序和审批权限。赋予有关基础设施搭载国防功能决策委员会对编制规划的责任和权限,规定基础设施搭载国防功能规划修改和批准立项的程序。(2)规范基础设施搭载国防功能管理程序,明确管理职权。把基础设施搭载国防功能规划的编制、审批、执行、调整和监督等纳入统一的法制轨道。(3)明确基础设施搭载国防功能监督机构的职责、权限、形式和要求,规定基础设施搭载国防功能建设单位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制度,以保证规划的正确执行。(4)规定基础设施搭载国防功能的法律责任,基础设施搭载国防功能法应该具有强制性的法律约束力。基础设施搭载国防功能规划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律效力,必须认真执行;未经法定程序,不得擅自更改。(5)围绕《基础设施搭载国防功能法》还应该制定一系列相关的法规和条例,形成一个层次分明、完整配套的基础设施搭载国防功能的法律体系。例如:《道路交通贯彻国防要求条例》、《通信设施贯彻国防要求条例》、《港口建设贯彻国防要求条例》等。
(二)完善基础设施搭载国防功能的军民兼容
技术标准化法律制度科学的、具备可操作性的国家标准是基础设施搭载国防功能的技术前提。这种技术标准不仅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还要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制定贯彻国防要求的技术标准化法律制度既要考虑满足国防技术水平发展的要求,也要考虑民用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承受能力;既要考虑未来军队作战的需要,也要考虑部队日常训练生活;既要处理平时保障与战时保障的关系,也要处理技术标准与经费可能的关系。特别是贯彻国防要求的技术标准要主动向民用标准靠拢,既有利于充分发挥民用基础设施的兼容性,又可以节省建设和维护的费用。为尽快适应现代高技术战争以及军民一体化发展的需求,避免我军各项技术标准与地方技术标准系统之间的互不兼容的情况,需要在研究国内外基础设施相关标准化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我军的实际情况,制定我国基础设施搭载国防功能标准化的总体规范。基础设施搭载国防功能标准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应充分发挥军民两方面的积极性,适应军事技术发展的需要,促进标准的科研、生产、使用中的军民结合,使军事技术标准与国家标准接轨,制定符合我军军事斗争准备的技术标准化法律制度;同时,我们还应借鉴采用国际标准和发达国家的先进标准和规范,既满足部分进口、引进武器装备的基础设施技术需求,又兼顾了战时因标准不统一带来的麻烦。另外,我们以往对技术标准的规定多是方向性的原则规定,下一步要将技术标准规范进行细化,满足不同类别的基础设施贯彻国防要求的技术标准需要。标准化规范的制定可由国务院基础设施主管部门、国家标准主管部门和部队有关部门联合研究制定各类建设项目贯彻国防要求的技术标准化规范,形成完整、清晰和具体的贯彻国防要求的标准化规范。要明确军方参与规划和制定标准的部门,改变目前我国不同军事部门在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技术标准方面的意见不统一,导致政府基础设施建设主管部门在不同军事部门意见之间摇摆、左右为难的现象。
Abstract: the map as a kind of information carrier, and people everyday working life closely related. In China has a map for more than four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 still plays a huge role. Map products and services to the nation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Service in scientific research; To serve the people. This article referred to the related literature, introduced the history and future map development trend
关键词:地图 历史 地图发展
Keywords: map map development history
中图分类号: G25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众所周知地图是国防建设、科学研究和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信息资源,同时也是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一种工具,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地图提供的信息越来越丰富,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地图在我国已拥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地图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将继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二、地图的起源与发展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为人类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财富,而地图作为历史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地图有着四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据考古学家考证:地图在我国起源于先秦时期,考古学家发现在大汶口时期的陶尊上有一个由太阳、月亮、山岗组成的图画,地理和地图学家认为这幅图画可能是当时对自然界观察的记录,可以看作是用图画表达地理现象的“原始地图”。而这种“原始地图”也仅仅是地图符号的表达,由于它是刻绘在竹筒或木板上的,难以流传后世。地图作为测绘产品,不仅见证了测绘事业的发展,也伴随着测绘技术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地图符号和文字的发明而运用到地图中,使地图更丰富的表达了诸多信息,这一时期的地图载体主要表现形式大多是石刻、帛、甲骨、木板等。魏晋时代的裴秀创造性地提出“制图六体”,是我国地图历史发展的里程碑,也是我国地图学发展的理论基石,使我国古代制图体系应运而生,为地图学的发展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
中国人先后发明了造纸术和印刷术,为地图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纸质印刷地图应运而生,它是地图发展的里程碑,古代也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纸质古地图。例如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印刷的地图《十五国风地理之图》(见插图),该图绘于1155年,是为《诗经》绘制的地理图,图的范围主要是长江以北、长城以南的地区。图中山脉用黑三角形表示,河流用单曲线表示,它是世界现存时代较早的印刷地图,比欧洲的第一张印刷地图早了二百年左右。清代是我国古地图发展的重要时期,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重要的古地图,如《皇舆全览图》、《乾隆内府皇舆图》等,同时多色地图也在清代开始出现。
经过近千年的发展,纸质地图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且在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纸质地图具有特性是:便于携带,随时随地都可以使用;适用于很多环境;内容丰富,产品多样,可根据需求出版不同的专题地图;价格也相对于电子地图低廉。但纸质地图也存在诸多不足,例如:功能有限,不具有交互性;且比例尺固定,受篇幅限制,传达的信息量有限;只能绘制静止地物;更新复杂且周期比较长。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地图应运而生,并且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它是地图发展历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以电子导航地图、地理信息系统为代表的电子地图已经得到了普遍使用,众多的地图网站已经为公众提供了大量的服务。电子地图具有交互性、动态性、生动的表现性、信息的集成性、更强的适应性、功能性、更短的更新周期、存储和传输的数字性以及智能性等特点。网络电子地图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类电子地图,并且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网络地图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它是地图的发展趋势。但由于纸质地图和电子地图各自的特点,电子地图目前还无法完全取代纸质地图,因此目前还是两种形式并存,并且都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
三、地图的发展方向
地图起源于人们对自然界观察的描述,在古代多用于统治者对国家进行管理而使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当今社会地图在为我国国防建设、科学研究和经济建设等工作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也是公众日常工作、生活的有效工具,因此地图有着广阔的市场,同时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1、依法进行地图出版与使用:由于地图拥有巨大的市场前景,因而地图出版市场参与者众多,造成了地图出版市场的良莠不齐,近年来地图市场不仅出版了许多优秀的地图作品,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盗版地图、劣质地图等问题地图,要保证地图出版市场良好有序的健康发展,为广大地图使用者提供高质量的地图产品及服务,地图出版者必须依法出版地图。目前我国对地图出版管理的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编制出版管理条例》、《出版管理条例》、《地图审核管理规定》等。地图出版者必须遵守这些法律法规,才能出版品质高、质量好的地图产品,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地理信息服务。同时地图出版管理部门也应加大对地图出版市场的管理,扶持好的地图产品出版,严厉打击盗版、问题地图的制造者,保障地图市场的健康发展。
2、地图出版紧密与国家经济建设相结合:地图出版作为地理信息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与其重点工作紧密结合。2011年副总理指出:广大测绘地理信息系统干部职工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取得重要进展。望继续围绕“十二五”主题主线,坚持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宗旨,着力强化测绘地理信息服务,加强数字中国、天地图、监测地理国情三大平台建设,大力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全力推动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再上新台阶。地图出版与数字中国、天地图、地理国情监测等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建设数字中国、建设天地图、加强地理国情监测是目前地理信息事业的重点工作,地图出版必须服从于这个重点工作,也要服务于这个重点工作,地图出版工作同时又可以从数字中国、天地图和地理国情监测工作中派生出许多优秀的地图产品,拓宽地图服务的渠道。因此地图出版与地理信息重大工程紧密结合,是其自身发展的有效保障。
3、地图出版紧密与公众需求相结合:历史上地图多用于统治者治理国家、国防建设等方面的使用,现代社会地图在服务于国防建设、科学研究和经济建设的同时,也为公众日常工作、生活提供了大量的服务。多年来地图出版基本上是我出版你接受的形式,即地图出版者根据调研和市场需求,制定出版品种,究其原因主要是出版者考虑市场和成本所必须采取的措施。因此缺乏个性化的服务,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地图的出现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地图品种明显增加、传统的地图出版方式正在改变,利用电子地理底图数据与先进的地图出版技术相结合,加大地图出版业的个性化服务,拓宽地图服务的渠道,为有需求的企业和个人,提供专门的地图服务,开发个性化的地图产品,借鉴其他行业的服务方式,真正使地图产品走进千家万户,成为社会和公众不可或缺的信息来源和使用工具。
四、结束语
地图历经四千余年的发展,始终与社会生产紧密结合,在不断引进新的技术手段,开拓新的应用领域,使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已经成为人类生产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来源和使用工具,必将继续发挥着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测绘史编辑委员会编著《中国测绘史》(第一卷)(第二卷);
[2]喻 沧廖克 编著《中国地图学史》;
越南国土面积小、人口众多,陆地自然资源消耗大、生存发展条件有限。但与此同时,越南三面环海,海岸线长达3260公里,海岸系数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倍。全国63个省、直辖市中,有28个省、直辖市临海,其面积约占越南国土总面积的42%,其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5%。近些年来,越南高度重视发展海洋经济,不断加大对海洋经济的投入。海洋经济在越南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不断上升。但与此同时,海洋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1993年七届越共中央出台了“关于最近数年发展海上经济任务”的决议,首次提出把越南建设成为一个海洋经济强国。
2001年越共九大提出要“大力向海洋进军,做海洋的主人”。2006年越共十大重申,力争早日成为本地区的海洋强国。2007年越共十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把越南建设成为海洋强国的目标。越南认为要想成为海洋强国,就要优先发展海洋经济。因此早在1986年的越共六大就强调,海洋经济是最优先发展的经济行业。1993年七届越共中央对发展海上经济的任务作出了具体规划。1996年越共指出,海洋和沿海地区是经济建设的战略区域。2006年越共六大重申,制定和实施有重点的全面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强调重点完善海洋和海运网络,推动油气开采加工、海产品加工和海洋服务业,加快发展造船工业和海产品加工工业。2011年越共十一大提出“沿海、海洋、海岛地区”发展新战略,强调重点建设海港、沿海工业区、经济区、都是系统,同时发展船舶修理工业,尤其勘探加工工业以及海洋运输、海洋旅游等。发展岛屿经济,加大远海水产资源发掘力度。越南同时也强调,发展海洋经济要统筹兼顾国防安全。
1986年越共六大明确提出海洋经济建设要与国防建设同步进行。1991年越共七大通过了“至2000年发展海洋经济和保卫海上国家”的指导路线。2006年越共十大强调发展海洋经济,保障国防安全。2007年十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把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防安全紧密结合。越南已明确提出海洋经济发展的目标,即“靠海致富”,到2020年,越南海洋和沿海经济展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3-55%。“纯海洋经济”产值占全国GDP的20-22%,主要发展在油气开采、海产、航海和旅游。海洋经济出口将占全国出口总额的55-60%。目前,越南海洋经济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正步入加速发展时期。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油气业和滨海旅游业等成为越南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
在海洋渔业方面,越南水产量居世界第六位。2010年越南水产捕捞量为245万吨,其中海洋渔获量为222万吨,水产养殖量为270万吨,水产品加工144万吨。水产品出口额为49亿美元。越南水产品远销欧洲、日本和美国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越南有近130万只等级渔船,一般为木质船,马力小、捕捞设备落后、活动分散、抵抗风浪能力低。在海洋油气业方面,越南海上油气开发在其原油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石油是该国第一大经济支柱,战国民经济总值30%。目前,越南海上石油产量为日产30多万桶,占其石油产量的一半。曾有报道称,越南已经对我南海已经进行了30年的开采,从中获利250多亿美元,将来“更要以国家利益为重”,继续在南海勘探石油和天然气。在海洋交通运输业方面,目前,越南沿海有近270个大小海港,大部分港口吞吐量有限、规模小,缺乏达到国际标准的深水港。
2010年港口货物吞吐量为2.59亿吨。越南海港货物装卸设备落后,而且没有与之配套的后勤服务区和公路网,因此当通过货物增多时,各港口常出现超负荷运转或货物积压现象。目前,越南有约630家海运企业,拥有船舶约1680艘,大部分船只载重量仅1000-2000吨,缺乏大型船和专用船,整体运输能力较弱。越南国内船队运力仅能满足全国进出口需求的20%,无法开展远洋运输,出口欧美等国的商品必须经新加坡和香港中转。在海洋船舶工业方面,越南目前有20家造船厂和14家相关企业,与世界30多家船业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大量采用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越南已经能够制造5万吨级散货轮、10吨级油轮、1016个标准集装箱级货轮。越南正努力实现到2015年成为第五个造船大国的目标,至2020年将再投资建设3个造船中心、3个船舶维修中心。在滨海旅游业方面,越南沿海集中了全国三分之四的综合性旅游区,在越南现有的7个世界自然遗产中有6个在沿海地区。滨海旅游每年吸引70%夫人国际游客和50%的国内游客,为旅游业贡献70%的营业额。但滨海旅游资源开发程度有限,尚未形成突出特色;旅游基础设施较差,滨海旅游比重以及旅游收入长时间没有提高,滨海旅游项目宣传不到位。
在沿海工业区建设方面,2008年,越南出台了“到2020年越南沿海经济区发展规划”。据此,越南将建设15个沿海经济区。越南希望到2020年沿海经济区经济总量展全国经济总量的15-20%,并创造130-150万个就业机会。为发展海洋经济,越南已出台落实多项措施。在沿海经济方面,一是拓宽沿海经济投资、融资渠道,促进投资社会化和投资形式的多样化,以推动沿海各省海洋基础设施完善升级、临海工业区、经济区建设发展,推进沿海各省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进步。二是发挥沿海各地区比较优势,有侧重地建设海洋经济只能更新,北方沿海省份以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为重点;中部沿海各省以云峰国际中转港建设为重点;南部以富国岛国际交通中心、国家及地区海岛生态旅游建设为重点。三是鼓励沿海农民从事渔业捕捞养殖等海上经营活动。四是提高海洋自然灾害预警、海洋救援救护能力,确保海洋经济各项活动的安全。
这次会议是深入贯彻落实区委二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和区“两会”精神,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党管武装工作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于进一步做好今年的人武工作,全面加强人武工作正规化建设,促进我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都有重要意义。刚才,**同志做了很好的报告,认真总结了去年全区武装工作,深刻分析了当前形势,全面部署了今
年武装工作任务,我完全同意,请大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就做好武装工作,加强国防和民兵预备役建设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武装工作的责任感
坚持党管武装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一项重要的政治原则,是推动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不断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各级党委、政府一项义不容辞的职责。做好人民武装工作,不仅关系国家安危、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也是凝心聚力,兴惠富民,实现我区跨越发展的需要。刚刚过去的一年,在**市委、**军分区党委、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区人武部团结带领广大专武干部和民兵预备役人员,科学谋发展,精心保稳定,思想政治建设深入推进,综合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党管武装、双拥共建工作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区人武部被国防部评为全国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全区武装工作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取得了较好成绩。特别是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参与生态建设、承担急难险重任务、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赢得了社会的赞誉和好评,在此,我代表区委、人大、政府、政协向受表彰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祝贺!向工作在武装战线上的广大专武干部和民兵预备役人员致以亲切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2012年,是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关键之年,是**市成立50周年的大庆之年,也是我区调整远期发展方略的承上启下之年,要开好局、起好步,就需要动员包括广大专武干部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在内的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致力于加快**区的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社会稳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武装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促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二、服务大局,为全力打造**陆港经济区作出新贡献
民 兵预备役工作是一项地方军事性工作,与地方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积极投身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光荣事业,是民兵预备役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和平时期锻炼部队、考验部队、提高战斗力的有效途径。一要争当经济建设主战场的骨干。民兵预备役人员是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要积极构建经济建设与民兵工作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机制,发动和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积极投身全区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各乡镇、各部门要通过各种形式,不同载体,为他们提供信息服务,帮助解决资金困难,引导他们树立发展意识,理清发展路子,选准致富门路,掌握致富本领,使他们成为生产骨干、技术能手、行业标兵。二要争当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兵。要不断适应民兵预备役人员特点,充分发挥人武部优势,把民兵预备役人员组织起来,积极参与到文明城市、卫生城市、森林城市等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争做精神文明的建设者、传播者和维护者。要进一步加大科学理论、先进思想文化、时代文明新风和社会正气宣传教育力度,引导他们带头移风易俗,带头抵制封建迷信。要组织他们积极参加公民道德建设,以实际行动推进“三德工程”建设和双拥共建工作。要认真总结经验,培育典型,创新载体,以点带面,在构建和谐**中发挥积极作用。三要争当完成急难险重任务的突击队。民兵预备役人员具有政治素质好,作风纪律严,作战能力强等优势,是执行急难险重任务的生力军和突击队。要牢固树立前列意识、有为意识和忧患意识,尤其是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更要发挥优势,义无反顾地履行职责,为地方党委、政府分忧解难。要科学组织、周密部署民兵预备役人员的参建工作,尤其是在防凌防汛、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等关键时刻,要勇挑重担,冲锋在前,敢于克难点、攻险关,切实提高民兵预备役的作战能力和执行任务能力,确保紧急情况下能够“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四要争当维护社会稳定的卫士。一个地方的发展,离不开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当前我们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黄金发展期”,又是诸多不稳定因素的“矛盾凸显期”。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要带头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头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以个体带动整体,在维护全区政治稳定、化解矛盾纠纷、处置各类突发性事件中充分发挥示范作用,为建设“平安**”多作贡献。
三、加强领导,推动全区武装工作迈上新台阶
人民武装工作涉及军队与地方,衔接军事与经济,关乎平时与战时,是一项全民性、社会性的系统工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和新机遇,全区各级党政组织和党员干部都要把做好人民武装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切实加强领导,推进武装工作全面发展。一要狠抓思想政治建设。思想政治建设是武装工作的灵魂。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认真抓好国防观念、爱国主义
和形势政策教育,坚持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不断提高专武干部和民兵预备役人员的思想政治觉悟,增强政治坚定性。要加强学习调研,进一步深化对区情的认识,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目标,创新发展措施,以思想大解放促进武装工作大发展。二要狠抓各项制度建设。要一以贯之地坚持和落实党委议军、武委会例会、定期到军事机关办公和过“军事日”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切实提高各级干部的国防意识,从而进一步增强各级党委、政府关心、支持武装工作的自觉性,使党管武装工作制度化、经常化。三要狠抓专武干部队伍建设。专武干部是基层人民武装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一线指挥员,是组织民兵预备役部队执行多样化任务的骨干力量。近年来,随着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专武干部队伍建设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必须着眼需求、立足长远、紧贴实际,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要按照“用、练、养”相
结合的思路,提高专武干部正规化建设水平。要不断改进“管”的方法,提高“管”的能力,切实把党管武装落到实处,抓出成效,把专武干部和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成为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实战力量,建设成为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有生力量。四要注重解决武装工作面临的各种问题。各部门、各单位要相互协调,紧密联系武装工作实际,正视困难,为武装工作办实事、解难题。对武装工作的重要任务和活动,要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人力保障、后勤保障和舆论支持。要积极做好各项拥军优属工作,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良好局面,真正把民兵预备役建设成为一支“拳头”力量。
今天召开全镇冬季征兵工作会议,目的是传达市征兵工作会议精神,总结我镇去冬征兵工作,全面部署我镇今冬征兵工作任务,现在,我就今年我镇征兵工作讲三个方面的意见,最后请*书记提要求、作指示。
一、简要传达市征兵工作会议精神
10月10日下午,市政府召开了今年冬季征兵工作会议,市政府*市长、**副市长、市人武部*部长、*政委等领导出席了会议。市征兵办公室全体成员、各镇镇长、人武部长、人武干事、派出所长、卫生院长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市政府**副市长主持,市人武部*政委传达了盐城市征兵工作会议精神,市人武部*部长总结了去冬全市征兵工作情况,部署了全市今冬征兵工作;市政府*市长作了重要讲话,最后**副市长就贯彻落实今冬征兵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会上各镇人民政府还与市政府签订了2009年征兵工作责任书。
会议指出,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从时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征兵工作的重要性,切实把这项事关党和国家大局的工作抓紧抓好。各级党和政府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以更高的标准扎实做好今冬征兵工作,促进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会议认为,要把全民国防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认真抓好落实,积极为征兵工作创造条件。各级干部要带头强化国防意识,积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和适龄青年正确认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在全社会形成“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社会风尚,形成关心支持国防建设和重视征兵工作的良好氛围。
会议要求,各级要坚持标准,严格执行征兵政策规定,确保新兵质量。要认清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在保证新兵政治、身体、文化等质量条件上下功夫,要强化组织领导,端正工作指导思想,真正把工作重点放在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征兵任务上,在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上下功夫。要重视抓好征兵组织建设,积极解决征兵中的实际问题,打牢征兵工作的组织基础,要用创新的手段,大力提高依法征兵的水平,加大兵役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强化依法征兵意识,认真组织监督检查,维护兵役法规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确保依法征兵落到实处。各级党委、政府要认清肩负的责任,以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强烈的革命事业心,把征兵工作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来完成。各相关部门要有效履行职能,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协调一致,努力形成合力抓好征兵工作的良好局面。要积极想办法做工作,调动全社会力量,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解决好优抚安置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切实维护军人的合法权益。要认真贯彻落实各级政府的征兵命令,振奋精神,切实工作,确保圆满完成征兵工作任务。
二、去年我镇征兵工作情况
1、各级领导重视,合力抓好征兵工作。
镇村两级及相关单位十分重视征兵工作,把征兵工作作为第四季度的重点工作摆上议事日程,从时间、人力、财力上给予充分保证,镇村两级主要领导亲自组织镇级目测初检和送市站体检。镇党委杨书记多次召集村主要领导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征兵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亲自去市体检站坐阵指挥,工作在征兵工作的第一线,并踏村到户做适龄青年及其家长的思想工作。村主要干部能够做到召之即来、勇挑重担、吃苦耐劳、成日成夜的做思想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并亲自参加镇级目测初检和市级体格检查工作,为全镇完成征兵任务作出了贡献。**等村全面完成了年度征兵任务。其中**等村均超额完成镇政府下达的征兵任务,为全镇征兵工作作出了较大的贡献。派出所、卫生院、文教、中学、司法、广电、民政、财政所等单位,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主要负责同志做到认识到位、工作到位、尽心尽职、全力以赴,真正把征兵工作作为自己的份内工作来完成。镇级目测初检和送市体检期间,全镇各村都能做到精力一边倒,做过细的工作,保证了征兵任务的完成。
2、深入宣传教育,营造舆论氛围。
去年征兵,镇村两级宣传教育工作形式多、声势大、针对性强。充分利用各种会议、广播、电视、墙报、画廊、张贴标语等手段,大张旗鼓地宣传《兵役法》、《**省征兵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宣传国家兵役政策,镇征兵办公室坚持踏村到户做过细的宣传教育工作。据统计,全镇张贴宣传标语500余份,电视滚动播放征兵政策规定达两个月之久。
3、突出工作重点,提高兵员质量。
一是把好推荐关。坚持由村到镇,由镇到市,由下而上逐级推荐预征对象,实行了“谁推荐、谁签字、谁负责”的工作责任制。
二是把好政审关。突出应征青年本人的现实表现,做到对个人经历全程审查,不脱节。同时,十分重视应征青年在外务工经商阶段的表现的调查。
三是把好体检关。突出病史调查,对有遗传病、慢性病、传染病者做到一个不放,并加大了对自我淘汰现象的打击。
四是把好定兵关。做到坚持标准,全面衡量,择优定兵。
五是把好安全关。确保安全无事故。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去年征兵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少数村学习宣传法律法规还不够深入,贯彻落实的力度还不大;二是个别村对新形势下征兵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等情况掌握不够仔细,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多,措施不力。个别村已连续多年未出一个兵;三是对“双合格”青年管理不严,造成送新兵时工作被动。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当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在今年征兵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三、今冬征兵工作的总体安排及具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决执行市征兵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提高新兵质量为核心,紧紧抓住基层推荐、政治审查、体格检查、文化审查和审批定兵重要环节,加强组织领导,严密组织实施,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征集的新兵中党团员和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比例分别达到50%以上,杜绝政治退兵和身体责任退兵,圆满完成上级赋予我镇的征兵任务。
(二)任务分配
根据市下达我镇的征兵任务数,结合各村人口底数和适龄青年人数,确定各村今年冬季征集任务为:
**
各村必须锁定任务目标,按下达的征兵任务1∶3的人员送市体检。
[nextpage](三)政策规定
二是征集对象、范围和文化条件。非农业户口青年,应具备高中(含职高、中专、技校)毕业以上文化程度;农业户口青年,应具备初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尽量多征集具有高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的优秀青年职工(含工人、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和事业单位具有高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非学历教育民办大学的在校生、高等学校接收的无学籍学生及在各类高考补习班学习的青年。依法应当缓征的正在全日制高等学校就学的学生,本人自愿应征并且符合条件的,可以征集。
(四)工作安排
全镇今年征兵工作大体分六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为组织准备。从9月份初至10月19日,主要是工作是搞好适龄青年调查摸底,确定预征对象,发放预征对象通知书,通知预征对象及时返乡参加目测体检。这是征兵工作的关键阶段。
第三阶段为市级体检。从11月1日至11月10日,主要是组织应征青年去市体检站体检,随时接受上级体检复查。
第四阶段为复检、复审和接兵部队走访。从11月11日至月底。主要工作是对市体检合格青年进行政治复审,遇有政治条件兵任务时,组织复检和复审,配合接兵部队搞好“双合格”青年的走访工作。
第六阶段为总结阶段。12月底前完成。
[nextpage](五)工作要求
1、强化组织领导,层层落实责任。征兵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必须强化组织领导,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全力以赴,真抓实干,这是搞好
征兵工作,保证兵员质量的关键。各村,各相关单位要加强对征兵工作的组织领导,村党总支书记和单位负责人为征兵工作第一责任人,要把征兵工作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大领导和组织力度,有效履行职能,要强化考核,严格执行镇党委(2006)6号文件关于征兵工作的有关规定,预征对象全部参加体检的村,奖励1000元,每少1 人罚100元,完成镇下达征兵任务每个兵奖励500元,完不成任务的每少一个兵罚500元。同时将征兵工作列为第四季度的中心工作进行重点考核,总分额达30分。各村要把征兵工作作为近期和第四季度的重要工作,通盘筹划安排,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各负其责,从现在开始,必须动员本村的所有适龄青年于本月19日前回乡,按照参加镇目测体检。同时要强化责任追究,真正做到赏罚分明。
2、强化宣传教育,营造舆论氛围。要把宣传教育工作作为征兵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认真抓好落实,积极为征兵工作创造条件。各村要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张贴标语,召开应征青年及家长座谈会等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兵役法》、《**省征兵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宣传国家征兵政策及优抚政策。镇文广中心近期要开设征兵工作专栏,大造声势,真正把征兵工作信息传入千家万户,在全社会积极营造政府依法征兵、公民依法履行兵役义务的浓烈氛围。
关键词:抢险救灾;军民融合;后勤保障
中图分类号:F840.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8-0242-02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路子,坚持富国与强军的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进而提出:“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在国家层面建立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军民融合是实现寓军于民目标的具体体现,是统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基本方略,是使配置于国防和经济领域的各种资源产生合力,扩大国防利益与经济利益的交汇点,从而实现国家总体战略目标效益最大化。抢险救灾后勤保障任务紧急、工作繁重、地位重要、矛盾突出,需要充分发挥军民融合的保障优势,增强后勤保障效益。因此,深入研究抢险救灾军民融合后勤保障,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近几年抢险救灾的实践经验,抢险救灾中的军民融合后勤保障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针对抢险救灾突发性强、不确定因素多的特点,完善军民融合后勤保障的各种预案
抢险救灾突发性强,在灾害种类、规模、区域、人员及受灾程度等方面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而抢险救灾又事不宜迟,必须争分夺秒快速准备、快速机动、快速展开。这就要求各种后勤保障力量未雨绸缪,立足军民融合,提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抢险救灾中的军民融合后勤保障需要解决诸多方面的问题,必须统揽全局、审时度势、认真研究、科学筹划,制订和完善保障预案。通过保障预案的制订,科学统筹保障力量和资源,确保快速灵活、直接高效。抢险救灾中军民融合后勤保障预案的制订和完善,一是要着眼综合性。由于涉及军地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多个环节,涉及后勤保障的多种力量、多种物资、多种装备和设备,必须首先做好顶层设计,综合各种因素,制订和完善各种保障预案,真正适应抢险救灾后勤保障时间较短、行动仓促的特点。二是要着眼实用性。军民融合保障预案必须周密细致,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综合分析历次实施抢险救灾后勤保障的经验和教训,借鉴国外抢险救灾后勤保障的实践经验,针对地震、洪涝、雪灾、台风等重大自然灾害的特点,结合可能任务区的自然环境条件,科学制定领导机构、指挥方式、物资筹集、生活保障、医疗救护、运输保障等保障预案。三是要着眼复杂性。在预案的制定过程中,要着眼最困难、最复杂的情况,制订不同规模、不同层次、不同时段的保障预案,明确军民融合后勤保障的启动时间、启动条件、组织指挥、力量编组、技术要求、保障方式等多方面的内容,真正做到具体、细致、到位。四是要着眼层次性。军民融合保障预案,从单位等级上,既应当有包括国家层面的总体预案,也应当包括各个方向、各个层次、各个单位的具体预案;从灾害等级上,应当包括针对不同灾害程度、不同灾害形式的保障预案。通过制订保障预案,至少应当做到“四个迅速”:迅速启动应急保障预案,按照预案明确的机构组成和职责、通信、交通及人员经费物资准备的具体要求,迅速展开各项工作;迅速筹措供应物资器材,通过军地联储备联筹联供等多种方式,快速开展物资器材特别是急需特需物资器材的准备和供应工作;迅速开动军地各种运输工具和保障装备,确保开得动、拉得出、送得到;迅速展开救援动。在第一时间对接保障关系,划分保障地域,区分后勤力量,选定配置位置,确保抢险救灾的时效性。
税法是调整经济分配关系的法律。因此,必然会产生种种经济职能,从而使税收的经济功能在法律形式的保障下得以充分发挥。保证国家财政需求是税收最根本的职能,税收制度成为法律,是国家及时、稳定取得财政收的一大重要保证;调节宏观经济是税收的基本职能之一,税收采用法的形式,可以将税收的经济优势与法律优势结合起来,使税收杠杆在宏观经济调控中更为灵敏、有力;税收采用法的形式,使其对经济活动的监督上升到法律的高度,成为法律监督的组成部分,其约束力无疑在为增强了;在对外经济效中,税法是维护国家权益的基本手段之一,税收采用法的形式,无疑有助于提高税收维护国家权益的权威性和总体效力,便于在签订有关双边或多边国际税收协定时坚持国际通用的法律原则和法律规范,对等处理税收利益关系。
在这里,我们不禁会问:征收的税国家用在哪儿呢?作为纳税人的我们得到了哪些好处?现代社会运行一个基本常识是,良好的公共服务和社会公正是人民所需要的,人民因此而纳税。因此国家、政府与纳税人之间,就天然存在着一种权责对等的契约关系。换言之,纳税人缴纳了税款,也同时获得了权利。而这种权利主要体现于两个层面,一是体现于纳税人与征税机关的关系。二是从纳税人与国家关系的角度而言,体现于宪法所规定的纳税人权利。如:城市绿化、经济建设、社会文教、国防建设、行政管理等等。这些都与我们日常生活所相联系的。关税的征收,对于国外倾销产品起到削弱的作用;对于出口产品免税进入国际市场,加强管理竞争力;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外国大财团来华设厂投资,增加我们的就业机会……我想这就是做为纳税人最能体会的好处。
对于我市国税工作,敝人提出以下几点愚见:
首先,对于工作在税务征收前线的税务工作者们要树立良好的形象。税务工作者从事税务工作,对于国家税务机关来说税务工作者代表国家税务机关征收管理,征收关键在于税源控管,是国家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的桥梁,对于纳税人来说是对纳税义务人纳税义务的监督。一个企业的形象在整个社会中是不容忽视的,在企业中工作的我们,“企业形象”并不单单是一个很讲究的外表,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公司标志,更重要的是企业的服务态度。对于我们打工者来说是相互依存的。建议:设立导税服务岗,并实行轮岗制度,定期对前线工作的税务工作者进行业务能力培训;及时培养具税务专业的年青税务工作者接班人。树立一个公正、廉洁奉公崭新的国家税务机关形象,与纳税人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
其次,对于在征收过程中,难以避免在国家税收法规的规定与纳税人理解的矛盾,缺乏一个完全具备企业财务与国家税务的“税官”来分析、判断。这种情况常常是使企业的负责人认为税局要的是多征一点税,而企业负责办税的人员两头受气。建议:设立“税官”,使国家税收法规更明晰,及时纠正纳税人的误解。
再者,对于一些由国税局出具完税证明的申请或免税证明申请,应由内设部门完成资料及申请表的内部传递工作,节省纳税人的时间。建议:可否集中交专管员处,再由内部各相关部门之间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