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26 16:15:1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现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医疗健康产业的概念
狭义的医疗健康产业指医药产销及医疗服务自接相关的产业活动,总体分医药工业和医药服务,其中,医药工业包含五大子行业,医药服务包含医药商业、研发外包、医疗服务。
广义的医疗健康产业则是指维护健康、修复健康、促进健康的产品生产、服务提供及信息传播等活动的总和。大健康产业由医疗性健康服务和非医疗性健康服务两大部分构成,已形成了四大基本产业群体: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以药品、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医疗耗材产销为主体的医药产业,以保健食品、健康产品产销为主体的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保障促进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与此同时,我国大健康产业的产业链已经逐步完善,新兴业态正在不断涌现。健康领域新兴产业包括养老产业、医疗旅游、营养保健产品研发制造、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制造等。
(二)“互联网+医疗”产生的背景
随着“十三五”规划“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健康医疗产业正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事实上,从全球范围看,医疗健康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而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民众对医疗健康的重视程度也日渐提升,中国的医疗健康产业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我国庞大的人口总量和社会日趋老龄化也为医疗健康产业提供了极具潜力的市场。而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应用的普及以及生命科学领域研究和临床应用等的不断突破,则在提升医疗水平和健康管理能力、提供技术保障的同时也给医疗健康产业带来新的变革,医疗器械、养老服务、医药电商和移动医疗等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三)医疗健康产业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的发展机遇
一是政府引导发展。“十二五”以来,我国卫生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居民疾病经济负担进一步减轻,国民健康水平总体上处于中高收入国家水平。“十二五”期间政府也大力引导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促进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也明确指出:“十三五”期间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二是健康产业需求巨大。从发展形势来看,未来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仍将保持上升走势,消费能力不断增强。同时,我国居民健康意识在不断提高,对健康服务的消费意愿也日益增强,居民收入的增加和健康意识的日渐增强共同催生了巨大的健康市场
三是人口老龄化。在老龄人口中,空巢老人、失能老人、慢性病老人等医护需求高的群体占据较大比例,人口老龄化对医疗健康产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利润增长点。在医疗器械方面来说,针对老年人的家庭病床护理、老年康复中心的各种器材、保健器材等都是医疗健康产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在食品方面来说,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营养食品等也是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二、“互联网+医疗”在大健康领域的作用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多领域技术与医疗领域跨界融合,新兴技术与新服务模式快速渗透到包括预防、诊断、治疗等在内的医疗各个环节,给人们就医习惯、就医方式等带来重大变化。
(一)有利于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在线咨询和远程医疗借助互联网实现有限医疗资源的跨时空配置,突破了传统的现场服务模式,使医疗资源匾乏得以缓解。在线健康咨询服务可有效解决患者看病无序现象,通过建立疾病数据库和整合医生资源,将需要到医院就诊的患者导诊到相应的部门。在远程医疗方而,可在医院内部和医院之间联网实时共享相关信息,有望改善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困局,充分利用稀缺的医疗资源。
(二)重塑医院服务流程,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医院通过移动应用增强与患者的实时互动,有利于完善医疗服务环节。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医院通过开发手机App软件,将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等传统服务全部在移动互联网实现。患者通过移动应用可实现自助旌拧⒚耪锖妥航煞选⒓觳楹突验报告查询、专家排班等信息查询及满意度评价等,不仅解决了挂号、候诊、缴费时间长和就诊时间短等问题,而且增强了获取服务的便利性,提升了满意度。
(三)有利于慢性病患者的管理和合理就医,实现分级诊疗
大医院的拥堵很大程度上卡在了慢性病这一领域。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对慢病群体进行管理,包括可穿戴设备,远程医疗等技术手段,可合理分流患者,实现分级诊疗。单从互联网医疗角度出发。拥有大量、优质的医疗资源仅仅是分级诊疗的基础性资源,提高医生接诊效率的模式才是关键,慢性病管理可以有效利用互联网医疗的大数据优势,实现分级诊疗。
三、“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现状
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当下.医药电商和移动医疗无疑成为互联网与医疗健康产业相结合的典型代表,既是国家政策大力扶持的重点,也代表了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更是当下资本市场的投资热点。“互联网+”的时代已经到来,在为大众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医药电商和移动医疗也给传统医疗健康行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市场前景值得期待。
而得益于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医疗器械行业已逐渐成为医疗健康产业中一个较为独立的分支,市场潜力巨大。有相关专家指出,医疗器械是医疗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已超过千亿元,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不过,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医疗器械行业还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但同时也面临着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端医疗设备发展不足的困境。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普遍存在企业规模小、产品处于产业中低端环节,与全球龙头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等问题,未来发展高附加值产品、推动高端医疗设备的国产化将成为国内产业发展的重点。
再以养老服务产业来说,自2000年开始我国已步入老龄型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与此同时,养老服务产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投资机遇。
不过,当前我国养老服务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配套服务设施不足、服务体系不健全、观念不到位、资金供应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为此,我们应借鉴国内外成功的模式和经验,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不断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四、健康医疗产业的未来发展路径
(一)医疗健康+养老
2015年11月国务院转发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全面部署进一步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国家大力提倡医养融合,就是为了使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楼上养老,楼下看病”的医养结合模式优化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提高了养老院的入住率,同时也减轻医院病床的压力,使老人足不出户也能得到诊疗和护理的服务。发展医养结合,强调的就是医疗和养老的有机衔接和融合发展,一方面可以优化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将集中在大医院或者长期在大医院住院的老年人逐步引导到康复医院、护理院或者有医疗服务能力的医养结合机构,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型综合性医疗机构的压力:另一方面,通过支持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机构等措施,让一些有医疗护理需求的老人根据健康情况和自身l件在医养结合机构中接受服务同时,加强对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的老年人提供所需的基本健康管理服务,逐步建立起“治疗在大医院,康复和护理在医养结合机构或养老机构”的综合连续的服务模式。
(二)医疗保健器械家用化
根据9073养老模式来看,今后的养老模式主要是社区养老,97%的老人都会通过社区居家来养老,国家也提倡社区养老,要把医疗健康与养老相结合,未来的医疗器械向家用化发展是健康医疗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家用医疗保健器械产品实际上是一种普及化的小型医疗保健器械,具有一定预防、诊断、保健、治疗、辅助治疗、康复等作用,这种产品适合于家庭及老年人家居使用。家用医疗器械操作方便简单、安全可控,方便实用,特别是对于一些有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家庭更是不可或缺。随着生话水平与生话质量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自我保健,家用治疗仪、家用检测器械、家庭护理器具、家庭保健器械、健康远程监控预警、家庭医疗康复器具等各种自动、半自动的电子家用医疗器械今后也将成为普通居民家庭消费的一部分。
关键词:蒙药产业化 蒙药现代化 蒙药发展 经济发展
一、引言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出台,医疗基础卫生建设变得尤为重要,国内医药行业发展迅猛。蒙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问题值得关注。首先,从文化角度来看,蒙药是蒙古族人民在与疾病斗争和适应自然的长期实践中创造、积累和精选出来的经验结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不断显示出其独特的医疗价值、研究价值及产业前景。其次,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蒙药产业既可为内蒙古发展新的绿色经济产业链,又可为内蒙古实施可持续科学发展提供长期物质资源支撑,这与自治区“十二五”规划中确立的努力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目标相一致。
到目前为止,对蒙药进行研究并分析的学者不是很多,总体可分为单纯的医药研究型和经济研究型两类。前者主要从医药学方面,针对特定的一种或几种蒙药进行成分、药效及副作用等进行研究,指出其存在的危害或者优势,如吴双玉、月亮、梦宝鲁(2002)、明珠儿、刘振国(1994)、阿古拉、朱昱、于兰英(2005)等。这些文章存在的问题是,研究者并未从实际的经济发展方面考虑蒙药生产及需求问题。经济研究类文章大都以文字叙述的形式,指出蒙药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产品研发能力弱,基础研究落后,经济总量小,质量存在问题等,并相应地给出建议。这类文章存在的问题在于研究时考虑的因素太多,泛泛而谈,针对某个问题不够细致深入;其次,学者并没有站在需求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并指出消费者对蒙药的认识及态度。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将结合之前学者研究的成果,并补充一些不足的问题,将研究建立在整个医药行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从消费者需求、蒙药生产企业供给以及蒙药产业化现代化发展这三个方面指出蒙药的发展现状。同时,通过把医药研究和经济发展相结合,从蒙药宣传、产业链条以及科研能力三个方面挖掘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导致该现状的原因,最后给予一些政策性建议。
二、内蒙古蒙药的发展现状
(一)行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内蒙古医药事业发展速度不断上升。2000-2009年,医药制造业总产值与当年内蒙古GDP的百分比在0.60-1.36之间变动,并呈上升趋势。其中,内蒙古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在全国占比由2000年的1.15%上升到2009年的1.19%,内蒙古医药制造业总产值在全国占比由2000年的0.52%上升为2009年的1.4%。这说明,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人们保健支出的比例在逐渐加大,内蒙古医药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可观。
目前,内蒙古医药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快于GDP的增长速度,并呈上升趋势,这为内蒙古医药制造业的发展传来了一个喜讯。另一方面,通过跟全国数据对比发现,内蒙古医药行业占GDP的比值是偏低的,表明我区医药制造业的发展慢于全国水平,这说明其发展空间较大。
(二) 国内蒙药需求现状
1.从供给方面看
截至2010年, 呼和浩特市中蒙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 占呼和浩特医药工业的比重由10%提升到30%,利润总额达到5亿元。表1摘录了2005-2008年内蒙古主要蒙药生产企业的收入情况。从中可以看到,2005年3家企业总收入最高,为467458;而2008年的总收入下降很大比例。由此看到,内蒙古医药产业发展稳中求升,发展空间很大。在内蒙古医药行业整体上升的趋势下,蒙药发展却有些吃力。同时折射出的问题是,国内蒙药需求仍然较少,甚至在缩减。
2.从消费者对蒙药的接触度看
目前,蒙医药的覆盖面狭窄。复旦大学孙畅等人对呼和浩特市医务人员和患者使用蒙药情况的调查显示,高达72%的汉族人民并不经常接触蒙药,基本没有接触或听说的人员占24.2%,使用蒙药的主要人员仍然是蒙古族人民。由此看到,蒙医药仍然没有被广泛接受,传播力度不大,消费者对蒙药的了解也并不深入(如表2)。
(三) 内蒙古蒙药产业发展现状
截至2010年,大型蒙药研究所共有6家,拥有蒙药生产企业6家以上;全区现有蒙医药专业技术人员5000多人,蒙医药专业人员占全区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4%以上;在蒙药材方面,蒙药材品种达1300多种,目前己拥有300余种蒙药制剂品种、11种蒙药剂型。由此看来,蒙医药规模在不断地发展扩大。
1.蒙药发展战略转换
蒙药从萌芽时期到发展时期已经长达15个世纪。进入本世纪,蒙药的发展战略重点已经由最初的垄断生产逐渐转变为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然而,其转变并不成熟和彻底。
(1)蒙药产业化
蒙药产业化是指立足蒙药特色资源,坚持市场经济下的市场主导,按照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要求,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科研技术,加速蒙药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通过构建蒙药科研机构、医疗机构、药品生产企业为基本要素的蒙药产业集群,将蒙药从种植到市场营销等诸多环节紧密联系到一起,形成支柱产业并获得利益。到2010年,呼和浩特市中蒙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占呼和浩特医药工业的比重由10%提升到30%,利润总额达到5亿元。目前,内蒙古拥有规模较大的蒙药研究所和声望相对较好的蒙药生产厂,如通辽蒙药厂、乌兰浩特市中蒙药厂、库伦蒙药厂等,并拥有专业科研人员和技能人员。
然而,蒙药现代化进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两点现状:第一,蒙药产业各环节相互独立,并不能很好联系并构成完善的产业链;科研所研究出的蒙药与生产企业相脱节,导致生产部门不能满足销售环节和广大顾客的需求;第二,专业科研人才的缺乏和理论体系的薄弱又不能满足蒙药研究所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此外,由研发不足导致产品质量保障程度和蒙药标准化程度相对较低。
(2)蒙药现代化
在蒙药现代化进程中,质量标准是最关键的问题,蒙药制剂的现代化是根本任务。建立蒙药的系列标准和规范,做到蒙医药标准化、规范化,是推进蒙药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区蒙药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已经起步,《经穴部位标准》、《蒙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等已被列入国家标准。蒙药现代化进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蒙药学研究人员和蒙医临床工作人员的比例不协调;蒙药材来源不稳定,蒙药机理及副作用不明确。概括地说,可归结为专业科研人才的缺乏以及科研技术的落后。
2.蒙药发展和地方政府政策
内蒙古在加强蒙中医工作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自治区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扶持蒙医中医事业的决定》等多个文件,在经费投入、机构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组织管理等方面为蒙中医药的继承发展出台了具体的扶持政策。值得一提的是,内蒙古将蒙医医院人员经费100%全额列入财政预算,为蒙医医院发挥特色优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008年,内蒙古确定了蒙医工作十一项重点,强调了蒙医药建设力度、蒙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及提高科研水平。随着政府政策的不断强化及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蒙医药发展势在必得。
三、蒙药发展存在的问题
基于上述对蒙药需求现状和蒙药产业发展现状两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出:
(一)传播力度不够,产业链条相脱节,生产研发落后是蒙药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二)蒙古族生活习性、文化主要为内蒙古地区居民所了解。无疑,蒙药目前现状也是如此,其很多药品种类不为人知。此外,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消费者对蒙药了解不透彻,导致购买时存在疑虑,这是蒙药销售的瓶颈。因此,目前蒙药产品并没有广泛进驻一线城市及没有少数民族的地区,导致蒙药发展受阻。
(三)在研发方面,自治区拥有的蒙药专业技术人员较少,大部分集中于医院,科研人员所占比例甚少,因此科研水平低下、科研经费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均导致科研进程的缓慢和滞后;另一方面,由于对市场需求的了解不透彻,导致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不符,生产和科研相脱节,产品与消费者需求相脱节。在销售环节,蒙药没有直接商,导致蒙药的大部分利润被中间商掠夺。这些问题最终导致整个蒙药产业链条的不完善。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提高科研水平,建立强大的科研团队,使其成为生产和销售的坚强后盾。在全区最大的七个蒙研所中,雇佣员工共计1610人,不及一个大型IT公司的雇佣人数。没有足够的规模,蒙药企业就不可能产生规模经济、赢得更广泛的顾客。
四、政策建议
(一)生产与科研一体化,巩固分散行业
任何一个产业在产业链条不完善的情况下,都不会有长远的发展,蒙药产业同样如此。因此,整合分裂的产业链条,合并分散的企业,形成整体的、统一的蒙医药队伍是当前蒙药发展的重点。另一方面,需要建立直接完善的销售基地,保证蒙药直接销售。通过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蒙药产业的利润,还可以降低购买者的价格,促使消费者增加购买量。
(二)传播蒙古族文化、推广蒙药产品
对于目前所存在的营销局限问题,蒙药企业需要通过加强营销策略,如在不同的地区开办加盟店、连锁店,尤其是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加大广告宣传力度,增强品牌知名度。依靠企业现已形成的核心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发挥自治区医药、保健品已有的营销网络优势,加快市场营销网络的建设速度。提高销售队伍的素质,以优质的服务、创新的营销策略抢占医药市场的制高点,将产品做大、做强。另外,为不同地区蒙药药店配备专业蒙医从业人员,运用蒙药二次配方法,不拘泥于固定的药物试剂,针对不同的情况药师进行二次配方,充分发挥其蒙药药效。
(三)提高药品质量
对于消费者而言,最关心的是产品质量问题。由于蒙药机理和西药有很多不同以及蒙药材的天然特点,使得蒙药具有药力强劲、荮效奇特、可以治疗疑难杂症等特点。在此基础上,如果蒙药生产企业能够保证蒙药产品质量,这将为蒙药的发展提供更强劲的优势。蒙药产业应该严格运用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建立GMP(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严格检测药品成分及副作用,为消费者提供高效、安全、放心的蒙药。
(四)政府重点扶持并发展
内蒙古的六大特色产业为乳业、煤业、纺织业、硅资源、马铃薯、重要口岸,唯独没有蒙药产业。政府将蒙药产业发展定位为发展少数民族经济问题,而非整个自治区的支柱产业。蒙药产业具有潜在的发展优势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并通过政府财政支出扶持蒙药行业快速发展,让广大消费者感受到蒙药产业的重要性。因此,政府应为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支助、加快专业人才培养、设立必要的保护政策;另一方面,为保护蒙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蒙药生产公司必须和自治区政府合作,共同推动和实施保护知识产权、完善司法解释透明。
参考文献 :
[1]内蒙古统计局,内蒙古统计年鉴,nmgtj.省略/.
[2]徐天平.内蒙古产业现状与现代化发展策略研究[J].内蒙古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2009(6).
[3]孙畅等.呼和浩特市医务人员和患者使用蒙药情况调 查[J].中国药事,2011(1).
[4]娜拉.蒙医药业得产业化发展要求[J].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5).
[5]乌力吉特古斯,那顺达来.蒙药产业化发展现状与设想[m]. 2003年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2003(10).
Abstract: China is currently in the stage of rapid aging, is the fastest aging countries. Fast-growing elderly population to the enormou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hallenges, but also aging industries provide a broad market. Develop aging industry is conducive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ability is required to build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and a positive response to an important strategy of population aging.
关键词:老年人口人口老龄化老龄产业养老保险制度
Key words: elderly population population aging; aging industry old-age insurance system
我国老年人口约占全世界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一,是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我国当前正处于快速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居世界首位。快速扩大的老年人口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也为老龄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一、老龄产业的基本内涵及我国老龄产业发展现状
(一)老龄产业的基本内涵
老龄产业涵盖老年人消费品的生产和营销以及老龄服务的供给,是指为老年人提供特定商品和服务的行业总和。该产业着眼于老年人的特殊需求,通过开发老年消费市场,如老年用品、养老机构、老年照料服务、老年旅游、老年保健康复、老年文化体育等等,以满足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要求,是集经营、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
(二)我国老龄产业发展现状
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1309万人,比上年增长了3.22%,占全国总人口的8.5%,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6714万人,比上年增长了4.53%,占全国总人口的12.5%。庞大的老年人口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对老年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对老龄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老龄产业受到较多的关注,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上看,老龄产业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发展缓慢,没有形成规模,地区间差异较大,不能适应我国人口的快速老龄化,不能充分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
二、我国老龄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和政策缺失导致老龄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由于老年人群在社会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决定了老龄产业带有一定公共性、福利性特征。老龄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政府对老龄产业应该在政策法规上给予优惠和扶持,起指导、催化作用。费用征收、银行贷款、财政资金支持等具体规定在实施过程中难以落实,兴办老龄产业投资审批手续繁杂,优惠政策不落实,投资者在财税、 金融 、地税、信贷等方面很难得到相应的支持,没有形成系统的老龄产业支持政策,产业发展的政策,特别是优先、优惠的政策不多,由此导致民间资本对老龄产业参与积极性不高,老龄产业在各领域发展不均衡,不能形成产业规模,数量和质量方面也不能满足需求。
(二)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健全抑制老年人消费需求
我国养老保障程度低,覆盖面小,社会养老发展水平低等因素严重影响了老龄化产业的发展。与老龄人口密切相关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还未完成,许多相关制度和举措仍在探索试行中,导致老龄人口有后顾之忧,加之部分老年人收入水平低,特别是占老年人口六成多的农村老年人收入低,生活没有保障,严重抑制了老年人的消费需求,成为老龄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三)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够丰富难以满足需求
老年人的吃、穿、用等产品的开发生产长期受到冷落和忽视,市场上的老年产品品种少、产量小,老年用品供给短缺,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老年人普遍感到难以购买到适合的商品。
三、推动我国老龄产业加速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并完善支持和鼓励老龄产业发展的政策及制度
通过实施积极的老龄产业政策,包括财政支持政策、税费减免政策、信贷优先政策、吸引投资政策、项目审批政策、劳动保障政策等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老龄产业的发展。
(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提高老年人消费能力
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健全,抑制老年人消费需求,加之我国老年人口,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口收入普遍偏低使得老年人口购买力低从而制约着我国老龄产业发展。加快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程,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提高老年人收入保障水平,推行社会养老保险;加大对老年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多元化运作医疗保险基金,发展基层社区医疗机构;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尊老敬老的精神文明建设,保证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得到赡养,解除老年人消费的后顾之忧。
(三)加大老龄产品开发力度并积极发展老龄服务业
加大老龄产品开发力度。通过市场调研和分析充分了解老年人口需求,加大投资力度,鼓励科研,开发老年人专用产品,改变当前老龄产品供给不足,品种单一,销售模式落后等局面,推动老龄产品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发展,满足老年人的多种需求。
积极发展老龄服务业。探索多元化养老模式,规范养老机构,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建立健全行业标准和监督机制,通过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化、系统性的培训等方式提高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要满足老年人个性化、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着力解决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紧急救助、精神慰籍、心理支持、和法律服务、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教育科技以及临终关怀等各种服务和需求,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刘阳.《在经济危机中老去》[J].《南风窗》2009(3);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现状;保障措施
作为一项新兴科技,电子信息工程在我国得以迅速推广应用。目前,电子信息工程在通信、航天、医疗以及电力等众多领域都有着广泛应用,并且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前景广阔。然而,电子信息工程的快速发展也暴露出许多不足之处,需要亟待解决,因此,我们必须要清晰的认识到电子信息工程目前的发展状况,以便采取针对性的保障措施。
1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现状及突出问题
(1)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现状。较之国外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起步晚,而发展速度却过快,特别是近些年,科技的过快发展有力的助推了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电子信息工程发展正在朝着成熟的道路发展,并开始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生产体系。经济新常态下,电子信息工程更是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国家和政府也高度关注电子信息产品的质量以及技术创新,这有力的推动了相关企业的发展,规模不断壮大,有关企业已经形成了较为科学的产业结构,诸多发展因素都使得电子信息工程发展形成良好的有利环境。尽管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电子信息工程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创新发展已经成为电子信息工程的必然之举。
(2)电子信息工程的突出问题。就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现状来看,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处理,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首先是技术开发人才的匮乏。电子信息技术创新是其产业生存发展的根本,因而必须要予以高度重视。然而就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开发人员还相对缺乏,电子信息工程有着自身的复杂性,若要生产出高品质电子产品就必须要在技术创新上下功夫,虽然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速,但是对于核心技术的开发创新,人才培养需要亟待加强。其次,电子信息工程还缺乏良好的市场氛围,这已经成为阻碍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巨大障碍,一些假冒伪劣的电子信息产品层出不穷,以及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情况也时常出现,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已经成为妨碍电子信息时常健康发展的毒瘤,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都会造成极大冲击;再次就是整个电子信息技术水平较低,引进先进的国外技术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同时也消磨了自主创新的意识;最后,电子产品的创新性还较低。电子信息产业当中,创新是非常关键的,它是促进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在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发展当中,创新发展的步伐太过缓慢,对核心技术的了解更少,这严重阻碍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使产业竞争力得不到显著提高。另外再产业结构的升级方面缺乏动力,软件和信息服务比例不平衡,在集成电路产业技术水平上也没有得到较大提升,这些都是需要高度重视和大力改进的地方。
2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的保障性措施
(1)注重人才培养。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核心离不开人才的发展,因而,电子信息工程若要获得长足发展就必须要加强人才培养,建立起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在这方面就必须要依靠国家对电子信息产业技术人才培养经费的投入,并制定出长远的人才培养计划,特别是加强对专业性的高级专业性技术人才的培养。鼓励技术人才大胆创新,主动探索新技术,对做出实质成绩的人员给予丰富的奖励,而对于表现不佳的技术人员也要进行相应的惩戒,鞭策其努力奋进,多参加一些技术学习活动,电子信息工程相关部门也要多组织一些专题讲座,为技术人员提供一些技术交流学习的机会,邀请一些专家学者就技术人员工作创新当中所碰到的技术问题技术技术指导和帮扶,鼓励技术人员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升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
(2)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事物发展的不竭动力,电子信息工程想要去的巨大突破,除了在人才培养方面下功夫外,还要重视培养产业创新能力。电子信息工程发展不能总是依赖国外技术的引进,要有自我创新的意识,要有自我品牌意识,因此,电子信息工程的创新就要从人才创新和品牌创新,而真正要做到创新就必须要从下列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要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国家应就电子信息工程方面所获得成就进行保护,尽力为创新扫清市场;另一方面要采取奖励的方式来刺激人们的创新热情。古语有曰“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因此,电子信息工程的创新也可以以奖励来吸纳创新人才,通过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奖励来推动电子信息工程的创新,调动技术人员创新积极性,鼓励技术人员的创作灵感,培养信息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
(3)整顿电子信息市场的外部环境。电子信息工程市场的外部环境差,市场体系不完善等外部因素对电子信息市场发展的影响非常大。比如现今市场上假冒伪劣的电子产品非常多。这对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为了给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国家一定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坚决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商、制造商和销售商,从各个环节打击假冒伪劣电子产品,另一方面,一定要建立严密的市场监督制度,定期或不定期派专员进行市场监督检查,对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销售商一定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追究其刑事和民事责任。整顿电子信息环境,促进电子信息市场健康发展。
总而言之,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发展很快,但问题不少,对该产业的发展要结合时展的现实,从技术创新、政策支持、人才培养以及环境塑造等多方面来考虑其发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从多渠道重视产业发展,多角度落实方案措施,确保电子信息工程更进一步的发展,推动我国在该领域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李金宏.关于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现状及保障措施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6):147.
[2]徐霞.浅谈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现状及其保障措施[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22):164+166.
[3]孙铁军.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现状及保障措施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22):165.
关键词:介入器械;未来展望;医疗器械;新型生物材料;颈动脉支架
中图分类号:R197.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6-0203-02
较之传统治疗方式,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风险低、疗效显著等优点,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之相应的介入器械产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介入器械由高技术含量的新型生物材料制成,具有强度高、塑性好、耐腐蚀、生物相容性好等特点,又因其属于一次性耗材,使用量大面广,故价格往往十分昂贵,而介入器械的发展问题也成为一项世界性的重要课题。
1 介入器械的发展现状
在介入器械产业发展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微创介入器械,本文主要针对冠脉药物洗脱支架和颅内动脉瘤介入器械进行讲解:
1.1 心血管介入器械
冠脉药物洗脱支架的结构包括三大部分:一是金属支架,通常由强度、塑性及生物相容性较好的材料构成,具有载药释药的平台作用;二是球囊扩张导管,负责将支架运送至靶位置并协助药物释放;三是药物载体,药物载体一般是两亲性高分子聚集体,具有包裹药物分子的功能,且具有较好的药物控释能力[1]。早期的药物洗脱支架在长时间的置入后可能引发血栓、局部炎症、血管再狭窄等问题,对此,人们开始研发能被人体自动吸收的新一代支架――生物可吸收药物洗脱支架。这种支架可被人体缓慢吸收,有效避免了血栓、炎症等问题的发生[2-3]。2012年,由雅培制药厂生产的新型可吸收支架成功通过CE认证打入西方医疗市场,另外也有一些公司的产品已进入上市前的临床试验阶段。
1.2 颅内动脉瘤介入器械
1.2.1 栓塞弹簧圈
栓塞弹簧圈由钨、铂金等材料制成,被加工成各种不同的尺寸和形状,通过机械解脱、电解脱、水解脱等方式释放到颅内动脉瘤腔中,在瘤腔内引发血栓而使动脉瘤栓塞[4]。但早期的栓塞弹簧圈都存在填塞率低、复发率高等问题,对此,许多介入器械企业都在研发性能更为优异的新型产品。如Ev3公司研发了一种镍钛合金芯技术,以事先设定好形状的镍钛细丝作为白金弹簧圈的内芯,有效提高了弹簧圈耐血流冲击的能力,复发率也大大减少。Cordis公司研发的Orbit弹簧圈,具有非常好的柔顺性,能够与瘤壁完美贴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栓塞的致密性,并且这种弹簧圈可用于治疗一些常规弹簧圈难以适用的小型动脉瘤。为了进一步提高弹簧圈栓塞效果,各大介入器械企业又相继研发了表面带有涂层的特殊弹簧圈。如Boston公司研发的MatrixCoil弹簧圈在表面涂覆了一层易降解的新型高分析材料,可阻滞瘤腔内的血液流动,大大提高了肿瘤栓塞的成功率。
1.2.2 液体栓塞材料
液体栓塞治疗的基本原理就是用微导管将液体栓塞材料输送至动脉瘤腔,释放出来的栓塞材料会与血液中的水分接触而迅速析出凝固,达到栓塞效果[5]。氰丙烯酸正丁酯是临床上使用多年的一种液体栓塞材料,其与瘤腔血液接触后可迅速聚合而达到栓塞效果,但存在一个严重缺陷,即容易发生粘管,一旦撤管不及时而发生粘管,将置病人于非常危险的境地。为解决该问题,Ev3公司研发了一种非粘附性的Onyx液体栓塞材料,该材料由栓塞剂(乙烯-乙烯醇聚合物)、溶剂(二甲基亚砜)、显影剂(钽粉)等组成,当其与血液接触后,溶剂迅速弥散到血液中的水分中,而栓塞剂则析出成为海绵状固体,大概十分钟左右即可彻底凝固,达到动脉瘤栓塞效果。Onyx可用同一微导管进行多次注入,栓塞率接近100%,且粘管率较低,特别适合治疗一些大型或不规则形态的动脉瘤。
1.2.3 颅内覆膜支架
这种支架材料由金属支架和高分子薄膜构成,当其达到动脉瘤位置后,通过充盈球囊将支架打开,以隔绝瘤腔的方式实现治疗目的。但受脑血管结构迂曲且分支较多的影响,加之覆膜支架输送系统外径比^大,导致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很大局限性,并非所有病变部位都能达到,且存在贴壁效果差、易闭塞旁支血管等问题,一旦发生旁支血管闭塞,其后果往往是致命性的。为解决该问题,上海微创公司研发了以钴铬合金球扩支架制成的Willis支架,该支架采用低压球囊输送技术,薄膜采用生物相容性优异的新型超薄膜材料,并且采用柔顺性支架设计,柔顺性和穿越性较传统支架显著提高,可对更多病变部位的动脉瘤实施治疗。今后,颅内覆膜支架的研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一是进一步提高穿越性、改善贴壁性;二是提高支架显影性;三是尝试可回收的自扩张覆膜支架。
2 介入器械的管理对策
现阶段,国内介入器械产业仅冠脉药物支架技术比较成熟,能够基本实现进口替代,但其他高科技生物材料产品如远端保护器、颈动脉支架、导管材料、微导丝、栓塞材料等依然大部分甚至全部依赖进口[6]。对此,国家首先应该加大对介入器械产业的扶持力度,为优秀介入器械生产商提供绿色政策通道,减少其产品从从研发、审批到上市所需要的时间,为其加快技术创新提供有力保障。其次,应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结合,将相关介入器械研发活动、临床医学理论研究及产业化技术有机衔接起来,并由政府出资打造相关介入器械及材料检验技术中心,对介入器械产业发展进行相应的引导和规范。再次,应将介入器械纳入医疗保险体系范畴,积极提倡病人使用介入治疗方式,并给予国内介入产品更加优厚的医保待遇,以促进国产介入器械的快速发展。
3 介入器械的未来展望
介入器械的发展涉及材料技术、医学技术、机械制造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今后介入器械的发展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得突破:一是高值生物材料技术。介入器械所使用的材料多为高附加值生物材料,个别材料的单价甚至远超黄金,而目前国内生物材料技术相对落后,今后发展高值生物材料技术将是促进介入器械产业发展的关键[7]。二是精密加工制造技术。介入器械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记忆合金加工技术、导管编织技术、导丝焊接技术等超精密加工技术的支持,这也是目前国内介入器械发展的短板所在,今后亟需加强精密加工制造技术研究,从而为介入器械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4 结语
综上所述,介入器械发展与国家医疗事业息息相关。目前介入器械主要分为心血管介入器械、脑血管介入器械、外周血管介入器械三大类,此外还有非血管支架、镍合金封堵器等其他类型的微创介入器械。针对当前我国介入器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加强对国内介入器械产业的管理、支持和保护,并积极发展高值生物材料技术、精密加工制造技术等相关产业技术,以促进我国介入器械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侯小丽,张家梁.药物洗脱支架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4,20(3):26-28.
[2]陈劲松,陈韵岱.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临床研究进展[J].医学院学报,2014,35(3):292-295.
[3]于一,赵迎新,史冬梅,等.生物可吸收支架的最新研究进展[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6,(9):521-525.
[4]马永霞,张金.颈动脉支架最新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19):2266-2268.
[5]游箭,杨巧丽,林洋,等.携带抗血管生成药物栓塞剂的研究进展[J].西部医学,2016,28(4):445-447.
>>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 医养结合养老保障支付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社会公益组织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中的作用研究 河南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相关理念探析 鞍山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与路径研究 山西省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社区护士在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中所承担的角色作用研究 兰州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新模式 北京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综述 “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研究 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的运营问题研究 “医养结合”的社区养老模式构建研究 我省“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研究 县域医养结合养老体系构建探讨 “护工荒”: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供给的一个主要瓶颈 天津医养结合养老创新的逻辑、瓶颈与对策 苏州市“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研究 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初探 基于医养结合的河北省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黄枫,吴纯杰.基于概率转移模型的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需求预测分析[J].经济研究,2012(S2):119-130.
[3]胡宏伟.中国老年长期护理服务需求评估与预测[J].中国人口科学,2015(3):79-89.
[4]孟颖颖.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难点及解决策略[J].经济纵横,2016(7):98-102.
[5]Moddy C. M., Stull D. E., Ethnicity and long-term care? [M]. 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Co, 1998:3-21.
[6]Hughes M E, Waite L J , Health in household context: living arrangements and health in late middle age [J].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2002, 43(1):1-21.
[7]Meinow B. According to Need? Predicting the Amount of Municipal Home Help Allocated to Elderly Recipients in an Urban Area of Sweden [J].Health and Social Care in the Community, 2005, 13(4):366-377.
[8]Mikelyte R , Milne A .The Role and Influence of Micro-Cultures in Long-Term Care on the Mental Health and Wellbing of Older People: A Scoping Review of Evidence [J]. Quality in Ageing and Older Adults, 2016, 17(3): 198-214.
[9]Mason K.Family change and support of the elderly in Asia: what do we know? [J]. Asia-Pacific Population Journal, 1992, 7(3):13-32.
[10]Comas-Herrera A. Future Long-Term Care Expenditure in Germany, Spain, Italy and the United Kingdom [J].Ageing and Society, 2006, 26(2):285-302.
[11]Hussem A. The Ability to Pay for Long-Term Care in the Netherlands: A Life-cycle Perspective [J].De Economist, 2016, 164(2):1-26.
[12]Campbell J C, Ikegami N.Long-Term Care Insurance Comes to Japan [J].Health Affairs, 2000, 19(3):26-39.
[13]Campbell J C, Ikegami N.Japan’s Radical Reform of Long-Term Care [J]. Social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2003, 37(1):21-34.
[14]Hongwei H U.The Japanese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System: Background, Framework, Evaluation, and Revelation [J]. Population and Society, 2016,32(1):94-103.
[15]Valkila N.Consumer Panel Study on Elderly People’s Wishes Concerning Services [J].Archives of Gerontology and Geriatrics, 2010, 51(3):66-71.
[16]张再生,王乃利.老年健康产业发展现状、规划与对策探讨[J].人口学刊,2001(2):18-24.
[17]萧振禹.中国高龄人口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J].中国人口科学,2001(S1):6-9.
[18]林卡,吕浩然.四种老龄化理念及其政策意蕴[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4):136-143.
[19]吴海盛,江巍.中青年农民养老模式选择意愿的实证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8(11):54-66.
[20]田北海,王彩云.城乡老年人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对家庭养老替代机制的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4(4):2-17.
[21]王琼.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全国性的城市老年人口调查数据[J].人口研究,2016(1):98-112.
[22]程令国.“新农保”改变了中国农村居民的养老模式吗?[J].经济研究,2013(8):42-54.
[23]初.老年人群养老需求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12):836-838.
[24]刘红.中国机构养老需求与供给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9(4):59-64.
[25]邵德兴.医养护一体化健康养老模式探析:以上海市佘山镇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14(6):87-92.
[26]李鸿雁.中国南北方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以广东省珠海市和吉林省长春、四平两市为例[J].人口学刊,2016(01):77-87.
[27]李晓西,刘涛.老年人收入与健康支出状况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管理世界,2008(12):75-82.
关键词:SWOT分析;枸杞产业;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5—0049—04
“十一五”时期青海省按照“东部沙棘、西部枸杞”的林业发展思路,依托枸杞生产的区位优势和土地资源优势,积极培育枸杞市场,壮大枸杞产业,不仅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增加了农牧民的收入,而且有效改善了枸杞主产区的生态环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生态效益。但是青海省枸杞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与林业区位优势及资源优势不匹配。根据青海省“十二五”时期农牧业发展规划的基本思路,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青海省枸杞产业发展进行重点研究,为促进该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青海省枸杞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枸杞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区域布局
依托光、热等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资源,近年来我国枸杞产业发展迅速,到2010年全国枸杞的种植面积达到了11.98万hm2,主要分布在宁夏、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河北、山西等省(区),全年枸杞产量约为16.6万t,其中,宁夏、内蒙古、新疆、甘肃和青海5省(区)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达到了92.77%(见表1)。
相比而言,宁夏枸杞生产的产业化水平最高,具有产业集群的雏形,产品研发与深加工能力最强,2010年宁夏规模以上的枸杞加工企业有27家,年加工转化率达到了20%,形成以干果为主,以枸杞酒、果汁、叶茶等50多种深加工产品为辅的产品体系。目前,宁夏枸杞产业的市场影响力最大,不仅拥有以枸杞为原材料的生产、加工与销售市场体系,而且建有现代化的枸杞交易市场,特别是中宁县已经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枸杞专业批发市场,成为全国枸杞的集散地和价格的“晴雨表”。
近年来,依托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内蒙古枸杞种植面积增长速度较快,2010年种植面积达到3.33万hm2,主要分布在河套地区的巴彦淖尔市以及呼和浩特市等地,但其生产经营相对粗放,单产水平较低,产业化发展水平落后,不仅缺少枸杞加工企业,产品种类单一,而且市场营销体系不健全,主要依靠宁夏中宁枸杞市场进行产品销售。新疆枸杞的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精河县、乌苏县和沙湾县,其中精河县是新疆最大的枸杞种植基地,2010年该县的枸杞种植面积、产量和产值分别占新疆的45.5%,64.19%和73.81%,虽然该县的枸杞深加工产品逐渐多样化,但是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市场影响力不足。甘肃枸杞的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白银市和酒泉市等地,其中,位于白银市的靖远和景泰两县的枸杞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分别占甘肃省的76.48%,98%和99%,因缺少优质枸杞品牌和产品深加工企业,甘肃枸杞产地更多地表现为原料输出地,产业链较短,难以获得高附加值。
(二)青海省枸杞产业的发展现状
青海枸杞已有50多年的栽培历史,传统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海西州境内柴达木盆地的诺木洪、都兰、乌兰、德令哈等地。近年来,位于海南州境内的共和盆地试种枸杞取得成功,这将进一步扩大种植范围。2005--2010年青海省枸杞种植面积由2513.33hm2增加至13346.67hm2,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39.64%(见图1)。伴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青海省枸杞产业的产量和产值也呈现迅猛增长的势头,分别由2005年的0.1万t和0.2亿元增加至2010年的1.4万t和5.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分别高达69.52%和90.37%,辐射带动农户5000余户,户均增加收入超过6000元,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6.89%,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20世纪80年代,柴达木盆地的诺木洪枸杞因获得国家“优质产品”称号而畅销海内外,但由于缺乏品牌保护,不仅丧失了原有的品牌优势,而且新推出的品牌缺乏市场影响力,一品多牌现象突出,品牌的市场价值不高。目前,青海省有7家具备一定生产规模的企业从事枸杞种植、产品研发及加工销售,产品由直销干果逐步扩大至涵括枸杞浓缩汁、枸杞茶、枸杞籽油、消渴降糖胶囊、枸杞多糖和降糖饼干等在内的饮料和医药保健食品,目前这些产品的销售主要面向国内市场,近年来因其绿色、生态品质逐渐拓展了欧盟、美国、澳大利亚和东南亚等国际市场。
二、青海省枸杞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明晰青海省枸杞产业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分析其机遇与挑战,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抓住机遇,克服不利因素的消极影响以及规避威胁,是青海省枸杞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对青海省枸杞发展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就显得非常必要。
(一)优势分析(strength)
l-区位优势与土地资源优势
青海省枸杞的主产区具有海拔高、日照时间长、有效积温高、昼夜温差大、降水量少,蒸发量大等特点,使得青海枸杞产品具有与众不同的外形和品质。同时,柴达木盆地和共和盆地土地资源丰富,不仅是国内目前集中连片栽植枸杞的最大区域,而且未来10年至少拥有可开发50万亩土地资源种植枸杞的潜力,无疑将使青海省在全国种植枸杞具备规模优势。
2.品质优势
据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检测数据显示,青海枸杞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其中蛋白质含量11.2%、脂肪含量6.6%、总糖含量52.4%,特别是枸杞多糖高达8.3%,达到优质枸杞的各项生物指标;同时,青海枸杞主产区大气、水源、土壤基本无污染,非常适宜生产市场需求旺盛的有机枸杞,2010年柴达木盆地有2万亩枸杞种植基地获得国际有机认证,4种枸杞产品和鲜果获得农业部中国绿色有机食品认证中心认证。
(二)劣势分析(weakness)
1 规模经济效应不足,缺乏市场影响力
青海枸杞产业规模经济效应不足,在种植面积、产量和产值等方面与其他省区均有较大差距,2010年青海省枸杞产业的种植面积、产量和产值分别相当于新疆的80.7%,66.67%%和88.5%;较宁夏枸杞产业而言差距更大,2010年青海省枸杞产业的种植面积约为宁夏的一半左右,而产量和产值仅为宁夏的1/5。同期,青海省枸杞出口量仅有0.1t,而新疆枸杞和宁夏枸杞的出口量分别达到了22.15和1624t。
目前,青海省仅有少数几家生产企业有能力在保鲜、储藏、去除农药残留和产品开发等方面进行研发投入,大部分企业仅仅是进行鲜果和干果的销售,产品深加工程度低、产业链较短、产品附加值低;同时,尚未形成比较完善的枸杞交易市场和市场营销体系,销售渠道比较单一,缺少知名品牌,市场占有率较低,市场影响力较弱。
2 支撑枸杞产品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
首先,枸杞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青海省枸杞的主产区人口密度小、劳动力缺乏,同时由于远离城镇,水源、餐饮、住宿、安全饮用水及道路等配套设施不健全,加剧了枸杞采果期劳动力紧缺的程度,2010年柴达木地区枸杞种植和采摘用工的需求达到了84.67万个人工,支付劳务费用为5080.2万元,劳务费用占枸杞产业产值的比例达到了10.16%,这将直接影响产品的生产成本。
其次,青海枸杞产品生产企业均为中小型企业,但是由于政府的科技支撑服务体系和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导致企业科技创新不足和融资困难。与此同时,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体系不健全,缺少行业自律组织,缺乏产品生产销售标准。
(三)机遇分析
1 政策支持
2009年12月,青海省出台了《关于促进枸杞加工产业发展的意见》,2010年2月,青海省委林业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培育和壮大枸杞等林果产业,编制《青海省枸杞产业发展规划》,强调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完善相关政策性担保与贴息贷款政策,规划安排一批枸杞生产重点项目和科技开发项目,重点扶植枸杞产业发展。
2 市场前景广阔
当前,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方式逐步由生存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90年的54.2%和58.8%下降到2010年的35.7%和41.1%,而医疗保健消费的比重分别由1990年的2.01%和3.25%上升至2010年的6.47%和7.44%。由此可以看出,居民消费结构中的食品消费不断下降,而医疗保健消费的比重不断上升,医药保健品的市场需求将会越来越大。而随着枸杞产品的营养与保健功能逐渐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认可,以枸杞为原材料的医药保健品市场需求量也将逐年增加,这也昭示着青海省发展枸杞产业具有更为广阔的市场前景。
(四)挑战分析(threat)
1 市场环境不容乐观
随着青海枸杞产业的快速发展,当前枸杞产业的国内市场格局必然发生深刻变化。从市场结构类型来看,当前国内枸杞产业市场属于垄断竞争类型,不同省(区)之间的枸杞产品均是比较接近的替代品,彼此之间具有较强的竞争性,在青海枸杞的收获季节,一部分外地客商到青海枸杞主产区大量收购枸杞进行贴牌销售,并且采用一些不正当竞争方式与青海枸杞产品竞争,以期削弱青海枸杞产业的市场影响力,而各地方政府为支持本地区枸杞产业的发展,纷纷将枸杞产业确定为重点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加剧了市场竞争。从国际市场来看,随着欧债危机的持续影响,医药保健品的国际市场需求短期内呈萎缩态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青海枸杞产品出口的难度,并将加剧青海枸杞产品与其他省(区)枸杞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
2 绿色无污染品质受到挑战
青海枸杞主产区或大片土地出租给私人种植,或维持一家一户的分散种植经营模式,客观上为枸杞的标准化生产和监督管理造成困难,甚至部分枸杞种植户为了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舍弃成本略高的生物农药与有机肥,通过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提高产量和使用亚纳漂洗增添色泽以增加销售量,这样不仅导致了枸杞产品的农药残留超标,而且严重影响了青海枸杞产业的声誉,不利于青海枸杞产业开拓国内外市场。
三、青海省枸杞产业发展的策略选择
通过对青海省枸杞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机遇和挑战的分析,可以发现青海省枸杞产业发展的优势大于劣势,机会多于挑战,这将为青海省枸杞产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选择合适的策略提供依据。
将青海省枸杞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匹配,形成优势—机会策略(SO策略)、劣势—机会策略(WO策略)、优势—挑战策略(ST策略)和劣势—挑战策略(WI?策略)(见表2)。
1 优势—机会策略(SO策略)
青海省枸杞产业发展应该借助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发挥自身发展枸杞产业的区位优势和土地资源优势,坚持绿色、有机发展道路,开发医药保健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2 劣势—机会策略(WO策略)
青海省枸杞产业发展应该以广阔市场前景为着眼点,争取政府产业政策的支持,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和金融服务体系,努力扩大生产规模,增强市场影响力。
3 优势—挑战策略(ST策略)
青海省枸杞产业发展应该始终依托区位优势和土地资源优势,突出绿色生态品质,实施高端精品战略与差别化发展战略,化解产业发展的威胁因素。
4 劣势—挑战策略(WT策略)
青海省枸杞产业发展应充分借鉴其他省(区)特别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展枸杞产业的经验,发挥后发优势,科学规划,增强枸杞产业发展的后劲,努力减少劣势,应对挑战。
四、促进青海省枸杞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依托资源与品质优势,培育知名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
发挥青海枸杞主产区的自然环境与土地优势,在确保品质的前提下扩大生产规模,实现产业的规模经济效益。同时,突出青海枸杞的高原、绿色、有机特征,实施好枸杞种植的GAP认证、有机认证和绿色认证工作,在已有品牌中挑选市场认可度相对较高的品牌,制定品牌发展战略,通过广告宣传将其培育成国内外知名品牌,既培养和提高了消费者对青海枸杞的忠诚度,又降低了消费者搜寻商品的成本和时间,增加潜在顾客,将青海枸杞的需求曲线向外推移,扩大市场需求。
(二)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降低市场竞争风险
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可以实现青海枸杞产业由传统的生产经营向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转变,逐步将青海枸杞产业引向集约型和效益型的发展之路;同时,在枸杞种植基地推行有机生产技术方式,从源头上消除因添加亚纳给青海枸杞品牌带来的污染和危害,保证青海枸杞产品的品质和种植户的经济利益,降低市场竞争风险。
(三)推动技术创新,延伸产业链,开发多样化产品,实施差别化发展战略
首先,青海枸杞生产企业应在政府支持下增加科技研发的投入,重点突破鲜果保鲜、包装、储藏、降低农药残留、生物农药开发等技术瓶颈,满足产品适应长途运输的需要和打破绿色贸易壁垒;其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延伸产业链,开发以枸杞为原材料的营养与保健产品,增加产品附加值;再次,以青海枸杞的优质品质为突破口,市场定位高端化、精品化,提供差异化产品。
政策和资金的双向支撑下,机器人产业正迎来风口。
2016年是我国“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国系统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元年。“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促进机器人等产业发展壮大。
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不少国家已将发展机器人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并以此作为保持和重获制造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如德国“工业4.0”、日本机器人新战略、美国先进制造伙伴计划等国家级政策层出不穷。
由于劳动人力短缺与人口红利流失,全球机器人市场需求仍在加速增长。瑞士Pictet资产管理公司预计,今后10年,全球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速度将达到世界经济增速的4倍。
自2013年起,我国就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2014年销量达到5.7万台,同比增长56%,占全球销量的1/4,机器人密度(万人使用机器人数量)由5年前的11增加到36。
作为制造业大国,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日益迫切的背景下,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开始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机器人产业亦被看成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新动能之一。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将机器人作为重点发展领域的总体部署,引导我国机器人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下称“规划”),为“十三五”期间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描绘了清晰的蓝图:到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10万台,六轴及以上机器人5万台以上;服务机器人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培育3家以上的龙头企业,打造5个以上机器人配套产业集群;工业机器人平均无故障时间达到8万小时……
“‘十三五’是决定我国机器人产业未来发展的关键时期。”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强调,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对于打造我国制造新优势,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评估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现状,确定合理发展目标?为了确保《规划》的实现,还有哪些工作需要推进?近日,辛国斌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专访。
机器人产业的关键期
《财经国家周刊》:有业内人士称,未来五年,是中国的机器人产业承前启后的关键期,发展机器人产业有哪些重要意义?
辛国斌:机器人既是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支撑装备,也是改善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切入点,其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高端制造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对于打造我国制造新优势,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改善人们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014年6月,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明确指出,我们不仅要把我国机器人水平提高上去,而且要尽可能多地占领市场。
“十三五”时期是决定我国机器人产业未来发展的关键时期,正确认识我国机器人产业“十三五”期间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科学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对于及时抢抓重大发展机遇,保持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全面推进智能制造的实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财经国家周刊》:中国机器人规模化应用的普及速度以及机器人使用量的年均增幅,曾双双创下了世界第一,但是不可否认,中国机器人产业也有一些短板。如何评估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
辛国斌:当前受相关政策的扶持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拉动,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32996台,同比增长了21.7%。按照中国机器人联盟统计的数据,2015年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共生产销售22257台,同比增长了31.3%,自主品牌的增长幅度要高于整个机器人增长的幅度。
今年一季度,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11497台,同比增长19.9%,同时服务机器人在科学考察、医疗康复、教育娱乐、家庭服务等领域已经研究出一系列代表性产品并实现应用。
虽然我国机器人产业已经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动向。
一是机器人关键零部件虽然有所突破,但是高端产品相对来讲还是比较缺乏。
二是部分产品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是创新能力亟待加强。
三是各地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但是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隐患逐步显现。
四是龙头企业正在崛起,但是小、散、弱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地改变。
五是第三方检验机构虽然已经建立,但是机器人的标准、检测认证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健全。
《财经国家周刊》: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促进机器人等产业发展壮大。《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下称“规划”)也提出了机器人产业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和目标,请简要介绍一下。
辛国斌:《规划》本着立足当前、兼顾长远的指导思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我国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坚持市场主导、创新驱动、强化基础、质量为先的原则,提出我国机器人产业 “两突破”、“三提升”,即实现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和高端产品的重大突破,实现机器人质量可靠性、市场占有率和龙头企业大幅度提升。
《规划》提出了产业发展五年的总体目标,形成较为完善的机器人产业体系,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产品性能和质量达到国际同类先进水平,关键零部件取得重大突破,基本满足市场需求。
到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10万台,其中六轴及以上机器人达到5万台以上;服务机器人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在助老、助残、医疗康复等领域实现小批量生产及应用;要培育三家以上的龙头企业,打造五个以上机器人配套产业集群;工业机器人平均无故障时间要达到8万小时,智能机器人实现创新应用;机器人应用关键零部件在六轴及以上机器人中实现批量应用,重点行业实现规模化应用,机器人密度达到150以上。
培育机器人龙头企业
《财经国家周刊》:为了确保上述目标的实现,还需要推进哪些工作?
辛国斌:加快贯彻落实《规划》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我们要集中各项政策资源,加快落实规划提出的五项主要任务:
一是推进重大标志性产品的率先突破,聚焦智能制造、智能物流,面向智慧生活、现代服务、特殊作业等方面的需求。突破弧焊机器人、真空机器人、全自主编程智能工业机器人、人机协作机器人、双臂机器人、重载AGV、消防救援机器人、手术机器人、智能型公共服务机器人、智能护理机器人十大标志性产品。
二是大力发展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全面突破高精密减速器、高性能伺服电机和驱动器、高性能控制器、传感器和末端执行器等五大关键零件。
三是强化产业基础能力,加强机器人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和标准体系建设,建立机器人创新中心,建设国家机器人检测评定中心。
四是着力推进应用示范,围绕制造业重点领域实施应用示范工程,针对工业领域以及救灾救援、医疗康复等服务领域,开展细分行业的推广应用,培育重点领域机器人应用系统集成商及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
五是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支持互联网企业与传统机器人企业跨界融合,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带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局面。
《财经国家周刊》:《规划》的出台是为了从长远上推进机器人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十三五”时期,如何让政策形成合力,把机器人产业发展目标落到实处?
辛国斌:我们将认真贯彻《规划》提出的政策措施,推进机器人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
一是加强统筹规划和资源整合,统筹协调各部门资源和力量,加强对区域产业政策的指导,引导机器人产业链及生产要素的集中集聚。
二是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利用中央财政科技计划、工业转型升级、中央基建投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等政策措施,支持机器人及其关键零部件研发,加快推进产业化和推广应用。
三是拓宽投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机器人企业,直接融资和并购,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符合机器人产业链特点的产品和服务,推广机器人租赁模式。
四是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制定工业机器人产业规范条件,促进各项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研究制定机器人认证采信制度。
五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实施机器人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加强机器人专业学科建设,加大机器人职业培训教育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