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家庭德育的基本要求

家庭德育的基本要求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26 16:15:1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家庭德育的基本要求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家庭德育的基本要求

第1篇

新《守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核心价值观对个人的要求,是每个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新《守则》以核心价值观对公民的要求为核心,结合中小学生的特点而提出。如“爱党爱国爱人民”是“爱国”的基本要求;“好学多问肯钻研”是“敬业”的基本要求;“孝亲尊师善待人”是“友善”的基本要求;“诚实守信有担当”是“诚信”的基本要求。此外,《守则》中的“不吸烟不喝酒,文明绿色上网”“坚决远离”“遵守国法校纪,自觉礼让排队”“热心志愿服务”等也反映了社会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文明”“法治”“和谐”等对中小学生行为的要求。

新《守则》以中小学生生活为载体,体现着生活德肓的理念。新《守则》是中小学生生活的基本行为规则,因此,它必须直面中小学生的生活,发挥对中小学生生活的价值引领作用。班级、课堂、学校、家庭、社会是中小学生最重要的生活场域,《守则》对这些场域的生活都提出了道德要求。如在班级集体生活中,要“爱集体助同学,虚心接受批评,学会合作共处”;在课堂学习生活中,要“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表见解,乐于科学探索,养成阅读习惯”;在学校生活中,要“遵守国法校纪,自觉礼让排队,保持公共卫生,爱护公共财物”;在家庭生活中,要“自己事自己做,主动分担家务”、“不比吃喝穿戴”;在社会生活中,要“热心志愿服务”、“低碳环保生活”,等等。新《守则》突出中小学生生活中的新问题。如面对生命的漠视,新《守则》提出“自强自律健身心”“珍爱生命保安全”。面对中小学生沉溺于网络,新《守则》提出“文明绿色上网”;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新《守则》提出“低碳环保生活”。这既是时代对中小学生生活的新要求,也是当前中小学生生活遇到的新问题。新《守则》对此提出明确的行为要求,使得对中小学生行为的指导更具针对性,更符合中小学生的实际需要。

新《守则》强调通过践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不是知识,而是生命的持续活动。生活德育要求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行动展现良好的道德品质。新《守则》把对中小学生的要求,以行动动词的形式表达出来,转变为学生的行为实践,增加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新《守则》的每一条首先是原则性要求,然后是原则性要求在实际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把原则性要求在行动中具体化,如“爱党爱国爱人民”具体化为“了解党史国情,珍视国家荣誉”;“诚实守信有担当”具体化为“保持言行一致,不说谎不作弊,借东西及时还,做到知错就改”;“明礼守法讲美德”具体化为“遵守国法校纪,自觉礼让排队,保持公共卫生,爱护公共财物”,等等。新《守则》以学生为本,强化学生的生活实践,改变了以往教师“假大空”的道德说教,使《守则》真正变成学生生活的行动指南,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使道德成为稳定的行为习惯。

第2篇

造成大学生道德、法律意识现状的分析

“德育为先”的提法无疑是在强调高校教育必须将德育摆在第一位,学生的成才必须以品德的养成作为先决条件。为此,高校开设思想政治课,该课程性质是公共必修课,要求所有的大学生都必须修学这门课,由此可见学校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视。但大学的普遍做法是仅从理论上进行说教,与时展、社会实际相脱节,缺乏实际操作性。这容易使学生感觉德育教育过度理想化,对德育教育的印象是“高、大、空、远”,加之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丑恶现象,与校园里所宣讲的思想教育背道而驰,让学生感觉思想政治教育是苍白无力的,甚至会出现“五加二等于零”的现象,即一周五天的在校教育,二天假期过后,学校教育归于零。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没有跟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日后形成的道德观尤为重要。但在升学教育的重压下,家长往往更注重对孩子的智育培养而忽略了对孩子的德育养成,他们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就行,其他的无所谓。再加上社会公益宣传的不到位,让学生从小就没有培养起良好的道德观,以至于到了大学阶段,在“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趋于成熟的时候,还会做出违背道德最底线的事情。高校法律课的开设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在普通高等院校,普法课程的开设仅仅是依靠大学生思想政治与法律基础课,而法律基础是排在思想政治教育之后的,即一学期下来只有后半段会讲些关于法律方面的知识。而这门课大多数高校只是每周上一次,课堂上教师运用的教学手法多是理论知识的灌输,至于这些知识该如何运用到实际所发生的情况中,学生就不甚了解了。这样就会造成大一学习的法律概念等理论知识,由于平时用得少,到了大二、大三也忘得差不多了。更别提如何学会运用这些法律知识来保护自己。这就容易导致高校倡导的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

如何提高学生的道德和法律意识

所谓“底线”,即指应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最基本的理论教育和行为引导,能够从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开设选修课程,组织有益活动,尤其是组织学生参与到社会活动中,通过贴近生活的德育来感染学生,把德育从书本上和课堂上的教化引导到具体的实践体验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曾指出:“教育忽视了教人如何在社会生活中生活、热爱生活并从事工作的基本职责;而人们必须创造这个社会,作为他们理想的体现。”这也是今天德育要解决的问题。可以说,“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德育在于培养人的德性,而德性本身就是来自于社会生活规范,学生要学习和掌握社会生活规范,就必须参与社会生活,参与人际关系。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学会生活,触摸生活,才能真正认识生活。做好底线伦理教育的基本是做好法律教育底线伦理的最基本要求是要学会遵纪守法,因为法律是一个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社会成员普遍认同、接受并通过一定程序法定化了的道德标准,它是维持一个社会生活正常运转的道德准则。法律是为社会普遍成员制定的行动准则,它照顾和反映了普遍社会成员的基本道德要求。在高校里开展法制教育,首先要从课堂上下工夫,教师应从纯理论的教学中转变成实操模拟教学,教会学生如何把相关的法律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案例中去。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学习法律是有用的,法律是能帮助他们解决所遇到的侵权现象的,这样学生才会信法,才会在脑海里逐渐培育起法律意识。其次,高校的法律教育课应贯穿整个大学阶段,而不应仅仅停留在大一阶段,每个阶段制订的法律课程应有所侧重,尽量把社会中常用的法律知识,在大学里进行普及。最后,学校应定期在校园里进行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学生的法律意识。家庭、社会教育对大学生底线伦理的教育不可忽视父母应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培育良好的道德意识,并对社会上出现的不良现象对学生给予及时的指导。社会的公益宣传,也要全面开花,在视觉、听觉上全面宣扬道德规范、法律规范。树立道德楷模,让普通大众有学习的榜样,逐步消除与国家宣传的主流思想不一致的现象,让家庭、社会教育达到与学校教育的统一。

作者:聂杜艳 单位: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

第3篇

“课程带动”筑牢德育“主阵地”

常规德育课程升旗教育和快乐大课间,给学生搭建展示个性的舞台。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不仅仅是个程序,更是通过鲜活实例来实现教育的功能载体。国旗下讲话基本采用学生稿件,对国旗班和校园之星的介绍,又吹响了激励先进、感召他人的号角。“快乐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开展,不仅保证了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更把“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理念带进了学生心里。课间操上学生们踏歌而行,慢跑、韵律操及太极拳锻炼等,实现了强体和育人的统一。

爱国主义教育从唱国歌、校歌抓起;责任教育从担当责任和学会感恩抓起;行为教育从“让一切物品排起队来”和“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抓起;生命教育从认识安全警示标志和严守规则抓起;理想信念教育从设计自己的座右铭抓起……“低起点、小坡度、成序列”是该区实施德育课程的基本要求,也让德育课程融入了学生生活。

“四节联动”搭建德育“大舞台”

“读书塑造人格心灵,体育培养向上精神,艺术成就美好人生,科技成就创新情怀。读书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使罗庄区德育教育因走出了‘陈旧说教’而更加精彩。”区教育局局长周广军饶有兴趣地介绍了该区“四节联动”的德育实践活动载体。

该区每年春季举办全区性的中小学“读书节”,集中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展示活动,通过开展“经典诵读”,设立“读书角”,组织“读书沙龙”,评选表彰“学生读书明星”、“书香班级”等形式,引导师生主动将读书作为启迪智慧的钥匙,作为生活需要和精神追求,多读书、读好书,在读书中实现了“与大师的对话”。坚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每年一度的“体育节”,既有竞技运动,也有趣味运动,学生参与者众,体现了体育培养学生向上精神的价值。“校校有展示、班班有活动、人人都参与”,艺术节上,班班都是舞台、校校都是演艺场,文艺演出、书画展览又无不彰显着学生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精神追求。小设计、小发明、小制作等科技创新活动,在全区学校普遍开展,去年首度设立的科技节让学生与发明创造“零距离”,为学生插上了创新的翅膀。

“主题推动”培植德育“生长点”

“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两个习惯”养成教育和“有担当的新生活教育”是该区德育教育的两个“生长点”。

在“好习惯就是好人生”理念下,罗庄区把良好行为习惯、良好学习习惯“两个习惯”培养作为深化学校德育工作的切入点,按照“低重心、抓基础”的思路,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入手,每学期都确定几个培养重点,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并用“情景测试法”来考查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况。到班级暗中抽查一列学生,观察他们在站起来的自然状态下能否自觉把凳子放到桌子下面;学生进办公室时,注意其是否自觉喊报告。课堂提问时,学生是否积极举手回答;座谈结束后,教师说“谢谢同学们”,看学生是否有回应等,细微之处察言观色,及时发现问题点拨指导。

立足让学生在“担当中生活,做事中成长”,培养“勇于担当的人”,全区学校开展了“有担当的新生活教育”活动。部分学校取消了班干部制度,取而代之的是自行车管理、卫生管理等事务的担当者和志愿者。

“家校互动”架起德育“连心桥”

“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罗庄区依托“家长学校”和“素质教育家校行”,实现了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无缝对接。

在罗庄,所有学校均设立了“家长学校”,建立了包括家长学校章程、家长考勤制度、教师考核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配备了电视机、DVD播放机、移动多媒体等先进设备,使家长学校名副其实。

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家校行”行动方兴未艾。近两年,全区学校共举办了300余场家庭教育专题报告会,30多万人次的家长聆听专家报告,接受专题培训,更新了家长的教育理念,也在德育教育上取得家长的配合,形成学校德育教育的强大合力。

第4篇

一、德育攻心,身正言教

俗语说,“正人先正己。”身正言教,是学校班级德育管理中得当一个大原则。只有做到身体力行、言行一致,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起到榜样的作用。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进步、整个班集体的凝聚力主要来自于教师的道德力量。教师的道德力量,又主要从教师的价值观和在师生交往的关系中对学生的影响体

二、新理念促使班主任不断审视,转换自身角色

班主任角色由权威型向对话型转换。传统教育的显著特征之一便是教师为中心。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拥有绝对权威,学生对班主任必须绝对服从。权威型班主任培养出来的学生固然守纪、顺从,但他们亦步亦趋,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缺乏主动性、创造性,更谈不上具备时代所要求的创新精神。时代呼唤一种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班主任抛弃原来绝对权威的角色形象,代之以“对话者”、“引导者”角色,提高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自主性与参与程度,树立起新时代“生活导师”的形象。

三、课堂渗透重德育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形式。课堂的主导者是教师,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教师要结合国家形势、社会实际、时事政治“热点”,引导学生学习讨论,让他们大胆地发表见解,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思想政治课、语文课、历史课、地理课等是渗透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其它学科也要适时、适度、适量地加强德育教育。传道、解惑、育人“三并重”。

四、虚心求教,共同进步

师生之间的互补,完全由此而来。教师是人,不是神,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做到及时解答。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形象,这种自我调节才能更加完善。师生关系影响德育效能,它能同时使班主任老师和学生同时获得直观的道德经验。

五、树立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改革顺应世界范围内“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改革潮流,提出了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的目标。发展个性的理论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而赋予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新课程要求教师重新思考学生,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来看待,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差异,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人格。班主任应该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每一个学生都有许多优点,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鼓励、激励学生成才。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每个学生都有某些方面的优势和爱好,珍惜这些特点,发展每个学生的优势,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承认学生的智力差异。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意义是促进全体儿童、少年的全面、和谐发展。

六、网络管理,营造环境

德育管理仅仅靠学校一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学校、社会、家庭必须结合起来,共同配合,加强德育工作管理,形成社会化管理网络。学生在校时间是有限的,很多时间生活在家庭、社会,而且社会是生产实践的大课堂,实际多种多样,现象纷繁复杂,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如果家庭、社会、学校“三结合”教育抓好了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怎样才能抓好学校德育工作呢?我认为,下列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1.理论学习明道理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充实理论。充分发挥德育教育基地的作用,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学生。实践证明:学生学习并掌握一些基本的政治、道德、伦理、经济、法律等理论观点,对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舆论导向指航程

我们通过国旗下的序列讲话、校园小广播、墙报、专刊、黑板报、班团会、校报、校刊、报告会等形式,弘扬正气,抨击邪恶,惩治歪风邪气,正确舆论导向,优化了育人氛围,净化了育人环境。

3.榜样引路学做人

一个好的典型或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她可以激励更多的人前进。我们在实践中,主要推出同学们身边的“典型人物”,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对于中学生来讲,这些模范人物看得见,事迹就是同学们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反响强烈,影响持久,育人效果好。

第5篇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尤其是沿海开放地区,社会变革步伐更快。这种变革必然会影响家庭和家庭教育,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孩子的品德发展。本文根据广东、福建和浙江三省沿海城镇地区初中和小学中高年级(4-6年级)学生品德状况和家庭德育状况的抽样调查数据,研究家庭因素对孩子品德的影响。

品德是个体按照一定社会的道德、政治、思想、法纪等社会意识和行为规范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征和倾向,是一定社会价值观念体系内化为个人人格的重要体现,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时代性和阶级性。有关学生品德发展和家庭因素的关系,国内有一些新近的研究,国外的有关研究就更多。这种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基础所构架的理论和实证的结论,有些有普遍的意义,但更多的带有明显的时间性和地域性。时过境迁,许多结论会与现实不符。所以研究我国现代化程度较高的沿海开放地区家庭德育因素对孩子品德的影响是一项很有意义的课题。

一、学生品德和家庭德育指标

对于在校的儿童少年,主要研究他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依据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小学德育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及有关文件,在调查中将热爱祖国、遵守公德、遵法守纪、团结友爱、勤奋学习、勤劳俭朴、孝敬父母和文明生活八项作为评价学生品德的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下有四个二级指标(题目),由低到高以1、2、3计分。全部二级指标值的总和作为学生品德分(简称品德)。

家庭德育是指家庭生活诸因素影响孩子品德发展的过程。在调查中将家庭德育分成狭义家庭德育和广义家庭德育。狭义家庭德育是指家长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品德的活动,属于显性教育、其一级评估指标取为:家长教育观念、家庭德育目标、家庭德育内容、家庭德育途径和家庭德育策略。广义德育是指家长素质和家庭环境对子女品德的影响,属“无主体”的隐性教育。其一级评估指标取为:家长学历和职业、家长道德素质、家庭生活条件、家庭生活方式和家庭人际关系。每个一级指标下有4至5个二级指标(题目)作为测量变量,以1、2、3、4、5计分。按一定的理论、经验和设想,有利于学生品德发展的选项分值较高。狭义德育的二级指标值的总和为狭义德育分,广义德育的二级指标值的总和为广义德育分,两者之和作为家庭德育总分。此外,还有两个参考一级指标:家庭与学校的联系,社区环境状况。

沿海城镇地区儿童少年品德状况和家庭德育状况的调查是在广东、福建、浙江三省12个城镇抽样进行的,21间学校60个班级(初中和小学4—6年级)共有2000多学生和他们的家长接受了问卷调查,去除从测谎题看出来没有配合的答卷,有效样品2105个(但有些样品在某些变量上有缺失值,数据分析时样品可能没有这么多,并且在分析不同的变量时缺失的样品数也可能不同)。调查结束后,随机抽取了两个班共81名学生进行重测,得到重测信度如下:学生品德0.91,家庭德育0.88。

二、家庭德育的重要性分析

按我们的家庭德育指标,学生品德与家庭德育的相关系数为0.25,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P

按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在品德教育方面,与学校、社会的教育因素相比,家庭教育的作用尤为重要。首先,德育是从家庭开始的。孩子从出生之日起就生活在家庭这个“第一环境”中,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开始总是以双亲的言行为榜样,以双亲的需求和情感为认同对象。家庭生活的行为规范则是孩子最早接触到的社会行为规范。孩子的行为方式和道德信念就是在家庭通过模仿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喜好和厌恶,经过同化、内化逐渐形成的,并可能对其终身的发展带来难于改变的定势作用。其次,家庭德育最为长久。早期的家庭教育有多个方面,包括教导基本生活技能,传授基本知识,教导社会规范、价值观念,引导形成社会角色、个性特征、生活习惯等。从小孩上学开始,大部分的教育责任转移给了学校,尤其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方面,基本上是学校的责任了。部分教育功能则由社会教育机构(如少年宫、各种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取代。但是,家庭品德教育仍然继续,并且无法取代。学生在学校和社会环境中接受的教育影响,在家庭教育中不断被比较和筛选,品德发展的过程由家庭教育不断补充和调整。即使在孩子完成学校教育,具有充分的独立性后,家庭对其品德的影响仍在继续,他们会不断地把自己的经验和价值观与家庭教导给他们的进行对照,与家庭群体建立互动反馈联系。再者,家庭德育的影响最为深刻。家庭群体中的交往接触密切,生活与教育融为一体。与学校一个教师面对一个班级学生的情况相比,家长显然更加了解孩子,因而在德育方面可以有很强的针对性,对症下药,灵活进行,效果较好。有一项调查显示,在品行习惯方面,64.2%的学生认为家庭成员的影响最甚,27.1%的学生认为学校中人物影响最甚,只有8.7%的学生认为社会中人物的影响最甚。综上所述,可以说家庭德育是影响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最重要的环节。

三、家庭德育对孩子品德影响的分析

学生品德与狭义家庭德育的相关系数0.291,远大于品德与广义家庭德育的相关系数0.164,尽管后者也是非常显著(P

为了研究家庭德育对孩子品德的影响,我们先考虑家庭德育的类型。我们用聚类分析的方法进行分类。聚类变量是狭义家庭德育和广义家庭德育。分成多少类合适呢?我们自然是希望分类以后,同一类中的两种家庭德育指标都比较接近,而不同类的德育指标有较大差异。用统计语言描述就是,希望各类类中心远离,同一类内的样品紧靠类中心。经过统计分析和比较,我们发现分成4类比较恰当(分析过程略)。

我们用SPSS统计软件快速聚类程序将家庭德育分成4类,表1列出了各类样品个数和类中心。

表1四类家庭德育的类中心和频数分析

类别1234总数

类中心(狭义)90.4884.8674.7173.57

类中心(广义)81.6368.7477.1459.46

频数5529241672791922

百分比28.748.18.714.5100

缺失值183

第一类家庭狭义德育均值为90.48,在四类中是最高的;广义德育均值为81.63。在四类中也是最高的。这一类家庭不仅德育的客观条件优越、对孩子品德的正常发展有潜在的积极影响,而且家长主观上也很重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第二类家庭狭义德育均值为84.86,在四类中居第二;广义德育均值为68.74,在四类中排第三。这一类家庭德育的客观条件在平均水平(71.82)之下,但家长比较重视家庭德育,狭义家庭德育在平均水平(83.96)之上。第三类与第二类正好相反,这类家庭有较好的客观条件,广义德育的均值为77.14,比第二类的高出8.4分,但放松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狭义德育均值只有74.71,比第二类的低了10分。第四类家庭是客观条件不好,对孩子管教也少,广义和狭义德育均值分别为59.46和73.57,在四类中都是最低的。我们可以将这四类家庭的德育情况归纳一下,列成一个简表(表2)。

表2 四类家庭的德育情况

类别1234

狭义德育好较好差差

广义德育好一般较好差

百分比28.748.18.714.5

通过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可以证明表2对各类家庭德育情况的定性是合理的。这里采用DUNCAN多重比较检验法,取α=0.01,比较结果见表3,两类交叉处有“*”表示两类差异显著。对于狭义德育,第3和第4类没有显著差异,其他类别之间差异显著;对于广义德育,任两类之间差异显著。

表3 四类家庭德育的多重比较结果

从表2可以看出,有37.4%的家庭客观条件好或较好,14.5%的家庭客观条件差,其余的为一般。但高达76.8%的家庭重视或比较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其余的不重视或重视不够。

表4 学生品德分类汇总

类别均值标准差学生数

182.806.89552

280.996.65924

378.837.97167

477.168.47279

总数80.777.131922

各类家庭孩子的品德状况如何呢?我们以类别为变量对学生品德进行分类汇总,结果见表4。F检验结果差异非常显著(F=43.07,相伴概率P=0.0000),即家庭德育类型对学生品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取α=0.01,用DUNCAN法进行多重比较检验,结果见表5。第3和第4类没有显著差异,其他类别之间差异显著。由表1、表3、表4和表5知四类家庭孩子品德平均分的排序和类别之间的差异显著性与四类家庭狭义德育的统计分析结果一致。这说明家庭狭义德育对孩子品德的影响至关重要。相比之下,广义德育是次要的。这说明家庭有意识的教育比家庭潜在的影响更有利于孩子的品德发展。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个别客观条件优越的家庭会有品行不端的孩子。

为了了解家庭德育中的哪些因素对学生的品德有较大的影响,我们做学生品德与家庭德育10个一级指标及2个参考一级指标的相关分析,见表6。

从线性相关的角度说,狭义家庭德育指标中的德育内容与学生品德有最大的相关系数,德育策略次之,广义家庭德育指标中的家长素质位居第三。而家校联系、生活条件、社区环境等与学生品德的相关性不显著。转贴于

表6学生品德与家庭德育一级指标的相关系数

德育内容德育策略家长素质教育观念人际关系教育目标

学生品德0.255**0.195**0.186**0.149**0.147**0.147**

德育途径生活方式学历职业家校联系生活条件社区环境

学生品德0.127**0.110**0.081*0.0610.0340.033

**P

1.家庭德育内容反映了家庭对孩子德育的重视程度

目前的学校品德教育基本上改变了过去曾被人讽刺的那种“对小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对研究生进行卫生教育”的状况,对儿童少年的品德教育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根据他们的心理生理特点从具体的一项项事情做起,不断强化。如小学,《小学生守则》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既是对学生的规范要求,也是对学生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要求小学生热爱祖国。具体表现就是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了解一些基本国情等;要求小学生尊敬师长,具体表现就是见面行礼,主动问好,使用尊称等。

这样,德育有了很强的操作性和可行性。除了有思想品德课程外,德育形式多种多样,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在班队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都可以潜移默化进行。对学生品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我们评价学生品德的主要指标),如热爱祖国、勤奋学习、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团结友爱、礼貌待人、爱护公物、讲究卫生、勤劳俭朴等等,其实也是对公民的基本要求。家长未必很清楚学校的具体要求,但他们会以社会对公民的规范为参照系,根据他们自己的理解教育和约束孩子。因而家庭德育与学校德育的内容绝大部分是一致的,都反映了社会对未来公民的规范要求。注重德育的家庭有意无意都会以上述基本内容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所以,家庭德育内容这个一级指标不仅反映了家长对德育内容的了解程度,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家长对小孩品德教育的重视程度。这就容易理解这个一级指标与学生品德有最大的相关系数。

它告诉我们,小孩品德表现与家庭是否重视德育关系相当密切。

2.家庭德育策略影响家庭德育的效果

家庭德育策略对家庭德育的效果有重要影响。从分析二级指标可以看出,如果家长能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注意相互配合,保持意见一致,家庭德育的效果较好。如果家长学习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家庭教育知识,效果较好。如果家长能掌握批评教育的策略,让孩子多数时候能诚心接受,效果较好。如果家长对孩子既严格要求,又尊重爱护,效果较好。下面给出前两个结论的数据分析,其他的分析相似。

以家长相互配合、意见一致的程度(简称家长配合)为因素,从低到高共有5个水平,以学生品德为因变量作单向方差分析,F检验说明有些水平的平均数之间差异非常显著(F=10.54,P=0.0000)。取α=0.05作Duncan多重比较检验,结果见表7。

表7说明,在水平1、2、3之间差异不显著,水平4、5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但1、2、3中任一水平与4、5中任一水平之间的差异都显著。就是说,在教育子女问题上,家长非常注意或比较注意保持意见一致的家庭的小孩的平均品德分显著高于其他家庭的小孩。并且,水平3(中间水平)与低水平接近,说明家长应当有意识地协调对孩子的德育。

以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情况为因素、学生品德为因变量做方差分析,F检验说明家长的家教知识对孩子品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F=5.38,P=0.0003),多重比较(α=0.05)结果见表8。从多重比较知,水平3接近高水平(这一点与前面以家长配合为因素的多重比较结果不同),说明家长对家教知识有一般的学习和了解就可以了。但很少或没有学习家教知识的家长,平均来说,孩子的品德分要显著地低。从调查数据看,近三分之一的家长还很少或没有学习过家教知识,看来有关部门继续推广家长学校和采取适当措施促使家长学习基本的家教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3.家长道德素质对孩子品德的潜在影响显著

家长素质,尤其是家长的道德水准,对孩子的品德有重要影响。在二级指标中,以家长的职业道德最能说明问题。以家长职业道德为因素、学生品德为因变量做方差分析,F检验表明家长职业道德对孩子品德的影响非常显著(F=7.22,P=0.0000),多重比较(α=0.05)见表9。

表9说明对应于家长职业道德的5个水平,学生品德有3个级别,家长职业道德差或较差的学生平均品德分显著低于家长职业道德一般的学生,而后者又低于家长职业道德好或较好的学生。家长职业道德与家长的其他道德指标高度相关,基本上可以反映家长的道德素质,所以上面的分析结果也揭示了家长道德素质对学生品德的影响情况。

五、对学生品德影响不显著的因素

自古以来,人们非常重视环境对育人的作用,“孟母三迁择邻处”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但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品德与社区环境的相关系数为0.033,不到显著水平。我们将社区环境的二级指标作为因素,以品德为因变量分别进行方差分析,F检验结果见表10,在0.05的水平上所有四个指标对学生品德的影响都不显著。主要原因:1.我们的调查范围是沿海开放地区的城镇,近年来已陆续进入小康水平,社区之间的环境相差一般不很悬殊。2.我们的调查对象是儿童少年,他们的活动场所主要是家庭和学校,社会对他们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家庭和学校间接进行的,所以现在的家长是择学校代替了“择邻处”。3.现代社会资讯发达,信息传播快,学生通过媒体可以接触外面的世界,视野比较开阔,知识面广,社区的影响自然被冲淡。

表10 社区环境二级指标的F检验结果

因素居住地段环境卫生治安状况生活设施

F值2.3671.1361.6340.666

P值0.0560.3380.1630.616

传统观念和以往的许多调查结果都认为,家长的学历和职业对孩子的品德有显著的影响。我们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家长的学历对孩子的品德仍然有非常显著的影响,但家长职业的影响不显著,F检验结果见表11。

表11家长学历职业的F检验结果

因素父亲学历母亲学历父亲职业母亲职业

F值5.503.561.711.63

P值0.0002o.00660.14620.1640

即使在0.1的水平上,父母职业对孩子品德的影响都不显著。直到几年前,一个人的职业与学历还是密切相关的,大学毕业生由国家分配工作,自动成为专业技术人员或机关干部,不会去当工人、职员,更不会去当农民;个体户则意味着低学历。所以职业影响孩子的品德只是表面现象,本质上还是学历的影响。今天的沿海开放地区,农村的城市化程度很高,城乡差别缩小,工农差别几乎不再存在。一方面,许多大学毕业生自谋职业,不少高级知识分子下海经商,部分高学历者走向基层,出现了博士镇长、教授书记和硕士花农、果农、菜农和养鱼专业户;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工人、职员、农民和个体户通过函授、自学考试等途径获得了高等教育学历,职业与学历的相关性式微。在这种形势下,家长职业不再是影响孩子品德的因素是很正常的。

学生品德与家庭生活条件的相关系数为0.034,不到显著水平。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家庭生活条件中的二级指标都不是影响孩子品德的因素,F检验结果见表12。这个结果与前人的许多研究结果一致,即对于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家庭来说,孩子品德与生活条件无关。但有一项与生活条件有关的二级指标“自费订阅报刊杂志种数”对孩子品德有显著影响:F值为5.714,相伴概率为P=0.0001。

表12家庭生活条件对孩子品德影响的F检验

因素人均月收入人均住房面积大件文化娱乐用品数孩子月均文教费用

F值0.6670.5300.6340.293

P值0.6150.7140.6380.883

六、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家庭德育对孩子的品德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家庭有意识的品德教育比家庭的潜在影响作用更大;家庭对孩子品德教育的重视程度、家庭德育策略和家长素质是影响孩子品德最重要的家庭因素。

第6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男生;德育工作;人才培养

中等职业学校是职业技能培训的主力,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初中毕业,年龄较小、学习基础较弱、自我约束力不强。众所周知,中职学校的管理难度主要是围绕男生产生的,“全男生班”更是难点中的难点。加强中职工科全男生班的德育工作,将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

一、中等职业工科全男生班加强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中职生本身是一个相对特殊的学习群体,由于年龄和社会阅历上的不足,有的对一些事情难以形成正确的认识,在性格上又比较冲动,往往因一时控制不了自己而做出一些鲁莽、无知甚至违法的事。尤其是全男生的工科中职学校,有的学生甚至在校园里打架斗殴、违反校纪,且呈现出多发态势,对校园管理带来难题。入职以后,有些学生责任心不强,工作马虎大意,影响了学校的声誉,甚至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用校规来约束终归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问题的本质在于学生在德育上的缺失。德育包括政治、思想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等几方面的教育,与智、体、美、劳紧密相连,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是学校工作的方向。

二、中等职业工科全男生班面临的德育困境

德育得到了越来越多学校的认可,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在德育目标上制定过高,导致在执行的过程中缺乏阶段性和层次性,效果上不显著。其次,德育的内容过于单一,学校片面依靠书本进行生硬的教育,没有结合社会需要和学生实际。再次,在教学方法上缺少创新,学校德育的方法依旧是灌输式、说教式,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对德育产生排斥心理。最后,一些学校、老师、家庭对德育工作的长期忽视。有的学校的目标是多招生、高就业率;有的教师的目标是多绩效、少风险;有的家长的目标是孩子多学技术、尽早就业。在各自的目标下,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

三、加强全男生班德育的工作策略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是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指南。它规定了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和学生德育的基本要求,为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德育工作提供了范本,为社会和家庭紧密配合学校做好德育工作提供依据。其不仅规定了德育的目标和内容,还为中职德育工作提供了基本的途径。

(1)加强学校校风、班级班风建设。全男生班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和阅历上的不足,行为上常常出现模仿、从众行为。本来是几个同学的矛盾,由于从众和模仿的心理,往往最后可能成了。这就需要学校和老师注重校风和班风的建设。班主任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和专业特点,遵循德育规律,组织建设好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培养好的班风学风。

(2)重视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德育。中职学校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首要目标,学生课下的活动比较自由,课下也很难对学生进行教育。那么,课堂上的德育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依托课本对学生进行德育,依旧是最重要的途径。但全男生班有的存在着厌学的情绪,这就需要授课教师在教学内容上要深入浅出,教学形式上要多变灵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充分发挥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教师作为德育工作主力,应该把自己的主导作用发挥到最大。首先,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对学生做到言传身教。其次,教师作为学生日常的管理者,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最后,教师针对学生的不足应该做到不歧视、不漠视。做好德育工作是学校全体教职工的共同责任。教师要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全男生班有的同学吸烟、喝酒、上网、打架,很大程度是因为他们的时间过于充足,校园文化不能满足他们成长的需要。学校和老师应该以班级为单位,摸清学生所想,建设符合学生需要的课余文化生活。比如多开展各式各样的文体比赛,既锻炼了学生的身心,又帮助了学生丰富生活,使学生建立自信心、班级荣誉感,在团结互助中感受友谊的真谛。

(5)注重发挥党团组织、学生会、班委会的作用。共青团、学生会、班委会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学生日常生活中联系最紧密的组织。共青团、学生会应根据工作实际和学生需要开展文体活动,并且充分吸收先进分子参与学校和班级的管理,发挥学生自我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作用。

(6)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学校是学生成才的摇篮,家庭是学生心灵的港湾、社会是学生展现的平台,每一个部分对一个学生的成长都至关重要。学校作为家庭和社会的中间环节,更是要发挥好纽带作用。为了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远离犯罪,学校应多与家长沟通,对学生的不当行为给予正确引导。把孩子送到学校不意味着家长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三观”的建立上还需要家长的引导,处于未成年的他们需要父母更多的关心。青春期的学生容易受到各种诱惑,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让学生远离犯罪、远离不良信息、远离,给学生打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空间。

(7)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全男生班级对学生的成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群体中他们往往外表坚强、内心脆弱。他们遇到问题不愿意咨询老师或者请教家长,多数会选择自己处理或者在虚拟世界中抒发,这就会导致有的学生心理负担过重。学校有必要安排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困惑。

综上,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中等职业学校必须重视的工作。尤其是针对全男生班的德育,更是不可或缺。教师关怀、学校重视、家长关心、社会出力,才能让中职学校潜心教育,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邹尚智.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张宇平.关于中职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西部科教论坛,2009

第7篇

那么如何才能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呢?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坚持以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和理论观点为指导。

我国目前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刻,面对教育中出现的一些弊端和问题,学校要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共同理想,以“五爱”为基本要求的社会主义道德来教育学生。改革开放的环境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工作方式发生以至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积极的变化。面对这种形势,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各种消极的不良的现象。正如同房子打开窗户,新鲜空气进来了,苍蝇蚊子也会进来。这就要求学校团队组织要在学生中开展团队的基本知识教育,要充分发挥团组织和少先队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做好学生德育工作,针对学生特点,开展健康有益、生动活泼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应该努力限制这些消极因素的影响,注意培养学生抵制错误影响的抵抗能力,要培养他们分辨是非、识别真伪丑的能力,不应该企望在“温室”中培养学生。

二、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德育工作和学生的实践活动相结合。

学校德育工作的对象是学生,它的主要任务是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因此学校必须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有系统的教育。现在有很多学生迷上玩电子游戏机、

喜欢上网吧、去舞厅跳舞、追“星”、吃穿讲究上档次讲名牌、早恋……针对这

些问题,我们要及时结合思想品德和课本,经常与学生谈心,讲解和分析出现的事例与问题,教育他们懂得穿着打扮要符合自己的年龄特点,盲目模仿某些成年人反而不美,少年儿童穿整齐、合体的童装、学生服才显得天真活泼。使他们懂得文娱活动有健康和不健康、适合和不适合之分,教育他们参加有利身心健康的文娱活动,唱适合自己年龄特点的儿歌和爱国的歌曲,不能盲目地追“星”……

因此,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必须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把德育的内容、目标加以拓宽,这样才能为他们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

学校德育工作在校内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同时,还要努力为他们创造实践活动的条件和机会。如植树造林、上街打扫卫生、帮助孤寡老人做好事等,使他们不断地获得感性认识,从事实中受到教育。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大部分是养成教育,要使他们从认识转化为行动才能实现。要教育学生明辨是非,懂得应该提倡什么,可以允许什么,必须限制什么和坚决反对什么,使他们初步明确发展自己的正确方向,具有抵御错误影响的能力,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完成。如举行隆重的成人宣誓仪式和毕业典礼等活动;重大节庆日应举行升旗仪式;利用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纪念日等开展系列宣传教育、纪念活动;大力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开展“爱祖国、爱家乡”的宣传教育活动;利用本地、本校的其他教育资源开展教育活动。

三、进一步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方法,提高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认真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了解社会,锻炼实际能力,树立劳动观念,增长社会经验,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要把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的管理工作中,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执行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建立有关制度,认真加以实施。要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育中,把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使每一位班主任、科任老师都成为德育教育的实施者。要积极探索知识教育和品德教育、法制纪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新机制。要努力开发德育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学校德育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要加强艰苦朴素教育,在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规范,学会做事,学会做人。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和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使他们能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要建设好校外德育基地网络特别是中小学劳动基地建设,集中力量,实现资源共享。要让学生走出校园,接触社会,正确认识社会,开展好德育上的“外引内联”工作。要做好小学生的纪律法制、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切实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

四、加强德育工作还离不开各级党政机关和家庭的关心与支持。

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各级党政领导要树立大教育观和大德育观,增强抓好学校德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创造有利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育人环境。要切实加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学校德育工作看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把学校德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宣传思想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对学校德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加以研究和解决。各级党政机关要真正把德育工作视为己任,摆上重要位置。一要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并形成制度,给以宏观指导;二要协调各方面共同做好德育工作,加强检查督促;三要关心和爱护学生,为他们及时排忧解难。

第8篇

德育素质的养成需要通过德育教育得以最终实现。德育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标和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相关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方面分教育,受教育者在此基础上认识、体验、积极实践,从而形成正确的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品德和自我修养的一种教育活动,内容上包括思想、政治、法纪、道德、心理健康五个方面,教育方式分为家庭德育教育、社会德育教育和学校德育教育。通过德育教育,使受教育者掌握正确的为人处事的方式,形成一种做人的基本素质,就是德育素质。

二.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德育素質之间的关系

行为习惯会反映出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而这个教育不全是学校的文化教育,也包括了对学生思想的教育,评价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看他学习知识的能力有多强,而是需要从做人做事的角度出发,全面的看待综合能力。行为习惯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的具体形式,德育素质需要从小培养,在潜移默化之中使学生得到熏陶,逐渐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年纪较小的孩子,可能无法完全理解德育素质的内涵,但是却可以通过对其行为习惯的培养,慢慢使其了解,当正确的习惯养成,德育素质也就植入了一个人的生活。

三.家长对孩子的教育

(一)为孩子树立明确的道理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接触事物较少,对于许多事物还没有正确的认识,孩子在面对新事物的时候,家长在讲解的同时应该主动的向孩子讲述相关的道理,如果是正确的,就应该鼓励孩子去做,如果是错误的,就应该及时禁止,并且在日后碰到时多次反复进行讲解,小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差,对于较为枯燥的道理更是需要时间去接受,因此需要家长保持良好的耐心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教会孩子如何去做从而养成习惯。

(二)时刻规范孩子的日常行为

在虽然小学生日常中较长时间都在学校度过,但在家长与孩子相处过程中,对孩子行为习惯的规范也是不可忽视的。家长应该明确孩子在家中的行为是否正确,例如在吃饭的时候玩玩具、看电视,就是需要严厉禁止的,因为如果在儿童时期吃饭不认真,长大后在正规场合也会有影响,从而降低其在他人心中的素质水平。对于孩子的说脏话行为,也要明令禁止,小孩子的比较喜欢模仿他人,在学校里,很可能受到其他同学的影响,老师在学校并不能随时看管学生,因此很可能沾染不良习惯,这时候就需要家长和孩子讲道理,努力培养孩子使用文明用语的好习惯。

四.学校对孩子的教育

(一)教学过程中对小学生进行整体把握

首先应该增强教学队伍人员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建设,各级学校工作人员应关注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把行为习惯的培养放在和教学重要性相当的位置,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正确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应该对自身的行为作出规范,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思想上规范自己,时刻关注学生的日常行为,对学生错误的行为习惯积极指出,并认真纠正使其改正。教师应该坚持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陪养,不可半途而废,将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作为教学任务的一部分,加以重视。在教学过程中随时渗透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思想,小学生的记忆力和领悟力有限,需要不断提醒,加深印象,才能在其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教师应该不断创新教育的工作思路、方法、途径和机制,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得到有效提高,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以师德来影响学生的行为,从小事入手,影响学生德育素质。

(二)细化对行为习惯培养的目标教育

对于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要从细节入手,时刻注意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学校要以《小学生行为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本要求,不断细化具体内容,结合学校所在位置作出具体调整,例如在农村的学校,应该格外注意学生日常的卫生习惯,因为农村家庭对卫生的重视程度较低。如果在城市的学校,则更应该注意学生在校园生活过程中的攀比行为,城市中的家庭生活条件普遍较好,学生从小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难免会产生和其他同学的攀比行为,因此就应该更重视对学生攀比行为的纠正。还要结合各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年级较低的小学生对于任何事物的了解都比较缺乏,这就需要教师耐心对各种事物作出讲解,在这个过程中给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习惯,年级较高的学生已经有了基本的价值观,对于许多事物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只需要对他们的某些行为作出更正。在次过程中尽量加强规范之间的关联性、连续性和衔接性,使各个年级对学生的培养形成链条,将这些习惯的培养切实落实到对小学生的教育过程中。

(三)将行为习惯培养和德育素质教学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