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自主学习教案

自主学习教案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26 16:16:1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自主学习教案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自主学习教案

第1篇

本着为学生的生命量负责,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的愿景,在学习聊城杜朗口中学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我校开展了“自主—互助—学习型”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改革。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一切适应学生发展,一切促进学生发展,关心课堂教学效果,关注学生人格发展,培养学生健康性格。

二、模式的解读

自主:教师对教材进行整合,制定教学目标,设计出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稿,学生独立完成。

互助:在有充分自主的基础上小组内进行交流,将基础性学习目标组内自行解决;对于在预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可以利用小组互助的方式力争解决,可以是生生互助、小组互助、师生互助等等;

学习:学习各组研究成果,组间进行补充和完善,重点展示有难度、有争论、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和解决不到位的问题进行指点点拨,从整体感知、学法定位、思想方法、归纳提升等方面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精选习题,以习题将知识、技能、方法进行巩固提升,力求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切忌面面俱到、蜻蜓点水。同时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技能、方法、习惯、态度、信心、规范性、主动性等方面进行反思提升,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

三、实施流程

(一)准备阶段(3月9日—3月30日)

1.成立领导小组。

组 长:李建胜 副组长:管恩新 刘炳文

成 员:李华俊 田宝英 刘术东 石水清

2.做好师生宣传发动工作。

(1)学校创设机会组织部分教师奔赴杜朗口中学参观、学习,与新课型零距离接触,缩短全体教师接受的时间和距离,在最短时间内在理念上有彻底地改变;各教研组组织教师观看杜朗口课堂实录并进行研讨;在此基础上人人写出学习体会,实现教师教学观的转变;(2)学生利用自习课观摩“杜朗口课堂实录”,班主任进行现场讲解,从直观上感受新课型给课堂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以级部为单位召开隆重的师生动员大会,要讲清新课型可能带来的巨大的教学效益和对学生终生发展的影响,讲清对学生的要求,讲清实验过程对学生思想可能产生的冲击,澄清学生思想上的一些认识,促进学生思想的转化;在此基础上,班主任召开主题班会,组织学生展开大讨论,实现学生学习观的转变;(3)学校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班主任营造有益的班级文化氛围:如利用版面和墙报创设文化长廊等;(4)教研组备课:通过集体教研活动的时间,总结出适合本学科特点的预习、展示和反馈流程。

3.小组划分。

由班主任按学习成绩分三个等次,科学组建互助学习小组,明确分工、职责,按学习小组科学安排座次。

4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在三月份教导处出台新课型的教学策略、学习策略、小组建设策略和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力求实验开始就站在规范的起点上。

(1)构建教师新教学策略:要相信:给学生一个机会,他会还你一个惊喜!教师所能做的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学习热情是学习成绩的保障,参与机会与受到鼓励是激发学习热情的重要途径。为学生订好目标,以目标统领提纲,以展示引领自主。教师要学会退居二线—纠偏、点评、总结、释难。

(2)构建学生新的学习策略:预习是最重要的环节,没有预习或预习不好的课不能上;要学会交流,学会互助,敢于展示,适应“一帮一”学习制度,共同捆绑计分!黑板是学生的,讲台是学生的,甚至整个讲解过程都是学生的,学习知识的初始权是学生的,疑难问题的发现权是学生的。

(3)构建小组管理策略:座位变插秧式为方阵式排列,为组织互助学习奠定基础;以4人为益,形成小组的管理策略。班主任坐班监督指导,各班要搞好小组长培训,小组内的帮教要分层次进行,特别关注后进生。

(4)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改变评价内容和标准,把对教师的评价转移到注重学生课堂表现上来。(1)课堂气氛:课堂上学生到底是积极主动,争问争答,你争我夺,还是鸦雀无声,规规矩矩,小绵羊,反映了学生求知的迫切程度;(2)课堂形式。学生学习要多元化、多样化。学习形式要和学习乐趣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不觉得累,不觉得烦;(3)学生的参与度;(4)10+35的时间模式:教师只准讲10分钟,学生活动35分钟。

(二)教改阶段(从4月1日开始全面铺开)

1.形成定期研讨制度和教研组校本教研制度。由级部主任组织督导小组成员听跟踪课,每周六下午进行研讨;由教导处组织听研究课,每周教研活动时间进行校本教研。以级部为单位,也可以以教研组为单位,交流一周的收获和感悟,提出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制定措施,确保实验顺利进行。2.各学科边学习边完善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流程。3.做好几种“课”的研究:四月中旬由教研组长负责,每一学科各推出一节三种课型的研讨课,由学校领导小组统一安排讲授公开课,要求全体老师都要参加听课,并以教研组为单位展开评课;4月下旬由各级部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讲授公开课,由教导处统一安排进行,全体教师参加,利用周六时间展开研讨;五月下旬至六月上旬开展达标课活动,由教导处具体组织,要求人人达标,对不达标者要听跟踪课,直至最终达标。4.六月中下旬进行总结评比。教师、班级、学科、级部进行总结提升,形成书面材料或撰写成论文、案例,学校组织考核,优秀者进行表彰奖励。5.八月份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学习、反思课堂教学的模式、内容、流程。6.九月份利用周六时间分级部总结前阶段取得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7.十到十二月份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听课、评课活动。8.2010年1月份进行课堂教学评比活动。

四、保障措施

(一)成立督导反馈评估小组

组 长:李华俊 副组长:田宝英、石水清

组 员:刘术东 王兆兰、高秀娟、张樱、吴瑞芹、魏日升

职责如下:1.督导反馈评估小组按学科划分为几个小组,每周至少听六节跟踪课或研究课,问题只有在听课中才能发现。写出听课小结(包含成功经验、存在问题及对策),周六下午进行交流研讨,制定出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性意见。2.对开展情况进行督查、指导、反馈,巡回看课,看课堂气氛、学生参与度、教师讲解时间等等,每单元周一抽测,以简报的形式发至全校。3.定期对各分部、各学科的实验情况进行考核评价。

第2篇

一、构建基于“教学案”的自主学习型课堂教学的基本方针

经过对文献的研究和对实践的总结,我们提出了构建自主学习型高效课堂的十六字方针,具体如下:

1.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确定教学内容、方法、进程和教学案的具体设计。“学”是学情,一是指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层次和对教学内容的预习状况;二是指学龄的基本特征和课标对学龄段的基本学习要求;三是指教学内容;四是指学习方式;五是指班级的整体氛围及相关的教学环境;六是指教师自己的学习领悟。一切从学情实际出发,决定教学行为。

2.多学少教。“多学”是指材料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疑问让学生辨,规律让学生寻,方法让学生找,知识体系让学生建。“少教”不是不教,更不是否定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评判者、激励者。教的过程要变“教”为“导”,以“导”来引领学生的学。

3.学教互动。学生、教师、教材、教学案互动生成,形成真知。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是一个互动式的平等和谐、学教相长的整体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点拨、激励中放飞思维,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深入材料,进行个性化发现的旅程。

4.精练精讲。精练,要舍得给学生时间去自主阅读、思考、演练、讨论、争辩、梳理、归纳、修正,让学生倾听、比较、整理、笔记;精讲,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在巡查、审视、倾听、筛选,根据全班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难点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主讲,必要之处讲解。

二、自主学习型高效课堂的基本特征

1.目标准。目标适切学情要求,教学各环节目的性明确。教学目标要转化为学生具体的学习任务,通过完成任务来达成教学目标。

2.环节简。教学过程环节简单,层次分明。把教学内容有机整合成几个相互联系、循序渐进又十分精要的板块,把有限的课堂时间分成几段,与教学板块对应,这样学生才有足够的时间学,才能学得深入,学得有效。

3.方式优。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选择最佳的学和教的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4.活动实。师生教学活动要有必要、有价值,活动形式恰当,时间充分,不为活动而活动。

5.反馈勤。课堂气氛民主、和谐,学生愿意及时反映自己的学习心得疑难,教师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任务完成状况,且及时将教师的关注或点拨传达给学生,教与学的互动不随意,针对性强,注重效果。

三、基于“教学案”的自主学习型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1.教学目标。教学线索是否清晰,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否渗透,学习目标表述是否符合学生主体发展本位等。

2.教学内容。目标意识是高效课堂的前提,确立科学的学习目标是高效的基础,没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就不可能有高效的教学活动。过程与环节的设计、内容与题材的选择都要有目标依据。

3.教学方法与策略。情境设计是否生动,是否创设了激发积极的学习情感的学习氛围;能否以一定的方式、时间、空间引导学生自学、思考、交流;能否渗透思想、方法、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指导,是否注意提炼思维途径,举一反三;是否注重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思维方法、学习方法的有效指导。学生参与时,情感是否积极,是否深入思考,参与的过程中是否采用一定的学法。教学机智是指教师能否根据动态生成的情况机智调整,灵活处理,能否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学习材料和教学媒体。教师的指导、点拨、补充、总结的行为是否合理适时。

4.教师素养。学科专业知识的功底是否扎实,分析是否深刻、清晰,问题设计是否科学,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渗透新课程理念,是否强调生活实践、自主探究和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是否有教师鲜明的个性和创意。能否根据教学情况合理使用一定的教学辅助手段来提高学习效果。教学语言是否准确、简明,有否有感染力,是否有个人的语言风格。板书是否清晰、合理。

5.教学效果。教学目标能否在学生的学习行为中得到较好的体现,三维目标能否得到相应的发展。问题情境是否有效,师生之间是否有心理呼应。

第3篇

我在实践教学中,通过不断实践、反思、总结、完善,逐步形成了以学案为载体,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为基本原则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用简明的示意图表示如下:

该模式适用于数学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拓展课。当然,对不同的课型,教学设计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环节也可做适当调整。

基于“学案导学”的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六个环节

(一)情景导入

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与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产生急于解决问题的心理。情境的创设要合情合理,问题情景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等形式进行创设。

(二)自主学习

这是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可以在课前进行,教师给学生提前准备好导学案,在上课前一天发给学生,通过学案引导学生进行课前自学,自行阅读教材,自主的学习,获取新知识。而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进行适当辅导,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要把预习中有疑难的问题做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总之,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其实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能否实施。

(三)合作交流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将组织学生展示学习成果,讨论学案中的重难点问题,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只是一带而过,而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这个过程实际也就是所谓的“兵教兵”“兵强兵”的过程。在这一环节,教师应到学生中巡视,对学困生给予相应的指导,并迅速准确地捕捉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疑难点,对于小组内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待下一环节,由其他小组帮助和教师引导解决。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针对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避免草率了事,切实落实学习目标。

(四)点拨释疑

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采用两种方式来处理,一是点拨: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疑点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或是由其他已经解决问题的小组上台展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师补充点拨。二是精讲,对于难度较大的普遍性问题,在学生渴望释疑的心理状态下,教师针对其疑点,快速确定讲解的内容,抓住要害,讲清思路,并以问题为案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当堂训练(检测)

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对学生的学习是否达标作一个检测。检测的方式有多种,可以让学生解题也可以进行提问解答。但是不论什么样的方式,都要注意学以致用这个原则。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通过当场训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习中的漏洞,及了解掌握知识的情况。

第4篇

[关键词] 新课标 自主学习 教学案例设计

一、设计思想

新课标主张化学学科命题注重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以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求知,学会收集、分析和利用各种信息,并以此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与分享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新课标对有机部分有以下要求:了解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方法,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认识物质结构、官能团、性质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实际了解某些有机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二、教材及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必修已经接触过乙醇,乙酸等有机物,对于酚来说,学生没有接触过,选修将醇和酚安排到一节,目的让学生在醇的基础上体会酚的性质,通过醇和酚结构的不同,让学生分析官能团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化学性质的影响,体会苯酚的化学性质。

三、课堂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苯酚的结构特点及性质;了解工厂含酚废水的处理流程。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物质结构预测性质的能力和对官能团之间相互影响的分析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酚与生活的联系,学会辩证的看物质。

教学重点:苯酚的化学性质。

2.教学用具

苯酚、苯、浓溴水、NaOH溶液、Na2CO3、FeCl3溶液、试管、胶头滴管。

3.课堂教学设计

通过工厂含酚废水的处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初步学会分析工业流程图,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意识。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工厂在处理时一般分四步:萃取富集――分离提纯――转化为苯酚――检验。通过这四步进行设计:

环节1:通过萃取提出苯酚的溶解性,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得出苯酚的物理性质,了解工厂中处理含酚废水的第一步是加入有机溶剂苯进行分离。

环节2:通过对苯酚和苯的分离引出苯酚的化学性质,通过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引出酚和醇这两种具有相同官能团的物质化学性质上的异同。通过苯酚、醇、水与钠的反应速率的不同提出疑问:“苯酚是否有酸性?”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实验验证苯酚的弱酸性,进而让学生了解工厂中加入氢氧化钠使苯酚与苯分离。

环节3:通过由苯酚钠得到苯酚让学生了解苯酚、碳酸、,碳酸氢根的酸性强弱比较,加深学生以强酸制弱酸的思想。

环节4:通过如何检验废水是否达到排放标准,引出苯酚的检验方法,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结果,分析学生实验成败的原因,引出三溴苯酚易溶于有机溶剂。进而得出本实验的注意事项。

4.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播放海宁苯酚泄漏事件视频。

教师:据海宁苯酚泄露事件有关部门的处理思考工厂含酚废水的处理方法。

学生:常见的方法:转化为无毒物质、吸附法、萃取富集回收利用。

教师:以萃取富集回收利用为主分析。工厂处理一般分四步:萃取富集――分离提纯――转化为苯酚――检验。

第一步:思考“萃取与什么有关”、“苯酚的溶解性如何”,展示苯酚并说明实验注意事项。

学生回答并分组实验得出结论。

四、教学设计说明

对于苯酚的性质,如果简单地按照课本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常规思路讲解、演示实验、给出化学方程式,学生既没有学习热情也没有兴趣。为此,采用以浙江海宁苯酚泄漏视频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结合现实生活工厂含酚废水的处理,让课程贴近生活,通过分组实验,加强学生体验和感悟。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得到了发展与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收获与反思

通过工厂含酚废水的处理,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了解化学药品在化工生产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

较好地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由于采用了分组实验、分组讨论等多种方式以及相应的教学手段,学生积极地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验实验的过程,完善自身认知结构。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是“设计实验――分组实验――分析得出结论”的模式,知识的获得有根有据,便于学生自然接受,并在此过程中学习对实验进行分析的方法,逐渐形成正确的化学学习的方法。

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找到争议问题的答案,充分的实现了新课标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导学案;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058-01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这种教学模式往往具有较大的盲目性。而在新的历史时期,教学改革中推广的导学案属于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以自己制定的目标为导向,有计划有步骤的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以往教学的盲目性,获得良好的效果。下面本文就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导学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一、据导学案自学预习,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通过运用导学案进行自主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当教师为了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出让课堂主置的时候,学生应该通过导学案设置的学习重点和目标,通过了解教师设计的新教学内容,来初步了解所设置的预习内容,这样教师就可通过预设的问题做到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到教学重点上。在导学案的设置上做好功课,这样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做好自学。在预习完成之后,鼓励学生对答案进行陈述,以此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在陈述中倘若学生存在错误的认识,教师可以予以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提前的学习,能够更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建立一个平台,将导学案预习内容信息化,教师负责及时信息,学生通过下载、查找和学习,将问题反馈给教师。学生预习就能解决的问题,课堂上教师就不要再重复,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预习的重要性,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设置问题,引出内容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导学案教学,教师可以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和能力,使他们习惯于自主学习,善于自主学习。导学案是以学生为主导的,为了帮助学生抓住学习的重点内容,认清课堂学习的目标,教师在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前,应给学生布置一些问题进行思考,而这些问题应围绕学习重点来设计,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灵活处理。提出问题后,教师可根据学生回答内容进一步深入提问,直到学生把课堂内容融会贯通,串联起来。这种来回踢足球一样的教学模式,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也可在每一次的回答中充分掌握学生的理解程度或理解有误的知识点,进而加以引导。初中数学的问题大都是具有逻辑性的,这样的引导学习也可使学生对某一类问题形成正确的思维逻辑模式,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上少走弯路。这种简单提问算是课堂内容的预习,为接下来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三、借助导学案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设置“重点研讨”时,就应该想到“合作学习”的活动,这样做的理由是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可以帮助老师解决部分难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写在导学案上还不行,教师还要在课堂里提醒、强调、检查、指导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要求他们讲究“责任依从关系”,借助这个学习小组的责任依从关系促使成员努力学习,因为同学们渐渐确立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团队荣誉感,懂得了一人与小集体之间的关系。以前老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过问学生的导学案做题质量,而现在的老师在课堂上可以迅速查看每个同学的学习情况,看到同学们自己总结、自我构建、自我反思、自我补缺的真实情况,真实地看到认知过程、思维过程、自我管理的过程,真正讲究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组内成员的交流对个体构成了认知的冲突和不平衡,导致个体重新思考,产生新的观点。事实上早已正明了皮亚杰的“协作学习”的理论。导学案中设计的合作学习环节就是想让学生“超越现状,达到新的境界”。从维果茨基理论看,学习中的社会交往是非常重要的,其原因在于高级心理机能,如推理、理解、批判性思维,在社会交往中得到发展,并被个体内化。

四、注重反馈信息,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在初中数学自主学习模式导学案的编写中,反思反馈等环节看似不太重要。实际不然,这个过程包含了学生反思、达标测评以及课后作业的布置。学生反思就是学生自己的归纳总结,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自己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有效反思,反思每一个知识点,反思每一道自主学习题。最后把这一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总结之后写到导学案预留的位置上,这种反思对学生的提升是有很好的效果的。接着就是达标测试的编写,这一块要求编写进来的题目覆盖的面要全面,要体现层次性,综合性的题目,提升性的题目以及基础题一个都不能少,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最后要在导学案编写的过程当中认真编写作业的布置,作业的设置要有针对性,要能够促进学生反思,一定要避免重复,同时要注意控制时间。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最大的收获。

总之,导学案教学的有效实施,给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导向,使学生有针对性、有目标地进行学习。教师通过导学案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给每位学生提供在生活中挑战自己的机会,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者变成主动的创造者,提高数学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吕江龙.浅谈初中数学实施“学案导学”的实践与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15)

第6篇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 质数与合数 教学案例

案例主题

小学数学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研究

案例背景

新一轮课改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我校根据新课程标准精神,联系学校的教学实际,开展校本研究。

我校数学教师在教研活动中,通过互相听课、评课,发现目前课堂上存在一个共性问题,即课堂上学生不能真正有效的“动”起来,具体表现在教师单向“动”得多,师生群体之间“动”得少;表面形式“动”得多,思维本质“动”得少;学生单方面“动”得多,师生、生生交互“动”得少。这种课堂的互动可以说是“形”动而“神”不动。这样的“动”非但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时甚至给课堂教学带来负面影响。真正有效的互动应该建立在学生产生互动需求的基础上,是思维的碰撞,情感的沟通和经验的提升。学生在互动中不但获得知识与技能,而且在互动中不断生成智慧和人格。于是,我们就产生了几个疑问:如何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让他们愿意并乐于将自己学习的成果和大家一起分享?如何树立学生发言的信心,培养他们主动发言的习惯?如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互动机会?……这是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

通过研究成员的共同研讨,我们汇集出以下几个问题:

1. 对于一节数学课,学生如何从老师的提问中得到更多的发言机会?

2. 授课教师采用了哪些措施激发学生互动发言?效果怎样?

3. 如何给不举手发言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发言机会?

4. 教师提问的策略如何?怎样提高提问艺术?

5. 激发学生发言的方式有哪些?这些方式对学生的发言有什么促进作用吗?

6. 如何树立学生发言的信心,培养他们主动发言的习惯?

于是“数学课堂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主题应运而生。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全体数学教师观摩和实录了江湖老师执教的数学课——五年级的《质数与合数》,并以“一课多研”的形式展现。江湖老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及对数学课堂的有效互动的理解,采取了形式多样的教学策略,旨在突破课堂教学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江湖老师比较重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发言机会。整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贯穿始终。但是对于提供更多发言机会的时机、提供更多发言机会的形式以及如何把发言机会面向全体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差异,并由此带来了不同的教学效果。这使得我们产生了一系列疑问:在什么时机下有利于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发言机会?哪些形式能更有效的促进师生、生生的互动?如何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式的生动活泼的学习课堂?

于是我们研制了这个文本,选用了在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片段作为案例素材,梳理归纳了有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案例问题,组织全校数学教师参与了案例研究活动。

案例分析

一、课堂实录

(一研)

片段一::学习因数时我们引用了“韩信点兵”这个故事。今天,你们也来当一次韩信手下的兵,怎么样?咱们也来点兵操练。

师:如果让2名同学列队操练,有几种不同的排列方法呢?

生:两种。1列2行,2列1行。(师板书算式:1*2

2*1

2种)

师:让3名同学列队操练呢?又有几种不同的排列方法?

生:两种。1列3行,3列1行。(师板书算式:1*3

3*1

2种)

师:如果让4名、8名、12名同学列队操练,各有几种不同的排列方法呢?请大家先独立思考,再举手发言。

(学生活动后,全班交流,师板书完整)(学生此时冷场,一时半会儿没回过神)

生1:4名同学有三种排法。1列4行,4列1行,2列2行。

生2:8名同学有四种排法。1列8行,8列1行,2列4行,4列2行。

生3:12名同学有六种排法。1列12行,12列1行,2列6行,6列2行,3列4行,4列3行。

师:咦,为什么有时只有两种排法,有时却有好几种排法?孩子们,你们猜想一下,排法的多少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生1:人数越多排法就越多。

师:(放慢)人数越多,排法就――

生:越多。(等待几秒)

生2:不对。比如,29人,人数多,但只能排两种。1列29行,29列1行。

师:这个例子说明他的猜想合不合理?

生:不合理。

师:对,还不太合理。他能通过举反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可是学习数学的好方法哟。还有其他猜想吗?

简析:在上述片段中,可以看到,教师从一个学生很感兴趣的话题导入,学生对此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多数学生都有着强烈的发言欲望。而且在这里因为教师一个巧妙的陷阱和一次短暂的等待:“师:(放慢)人数越多,排法就――生:越多。(等待几秒)”。给学生一次很好的互动机会,学生之间的争辩由此而生,学生的批判意识,培养得如此无声。但是这里为什么学生会冷场,我们想主要是教师在提问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一口气提出:如果让4名、8名、12名同学列队操练,各有几种不同的排列方法呢?试想学生能够迅速地排出每种排法而且都记忆深刻吗?所以我们建议二研时这里逐一提问,4名怎么排?8名呢?迅速说出12名该怎样排,看谁的反映快?

片段二:

师:现在,请孩子们根据这些数因数个数的不同,给这些数分分类。要求,独立思考。

学生有些不知所措。教师一连重复了三次提问。

(学生活动后,再全班交流)

生1:我把2、3、29分为一类,它们都有两个因数,把8、27分为一类,它们都有四个因数,4、12分为一类,它们的因数个数不一样。

(师边板书:2个因数

2、3、29)

师:和他一样分的孩子请举手。

生2:我也把2、3、29分为一类,它们都有两个因数,把4、8、12、27分为一类,它们的因数个数都比两个多。

师:比两个多也可以说是两个以上。

(师边板书:2个以上因数

4、8、12、29)

师:和他一样分的请举手。可能还有其他分法,因为时间关系咱们就不一一来说了,我相信每个孩子的分法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我们重点来观察一下这一种分法。按照2个因数,2个以上因数来分。

简析:当学生不知所措时,说明一个什么问题,那就是学生不明白教师要他们做什么?这说明教师的要求明不明确,是学生能不能有效互动的关键。即使在教师重复了三遍过后,多数学生有所明白,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孩子无从下手,说明一个问题,教师这里的教学策略有一定的问题,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学生的知识水平。

片段三:

师:你能运用质数和合数的概念来进行判断,很好。接着来。(出示135615)

生:是质数。

师:想好了再回答。

生1:是合数。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它的个位是5,它一定是5的倍数,所以除了1和它本身,它一定还有5这个因数。

师:他回答得好吗?

生:好。

师:好在哪儿呀?

生:他用上了5的倍数特征。

师:对,他用上了前面所学的2、3、5的倍数特征来找数的因数,这样很快就知道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是否还有别的因数了。这也说明知识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我们可以把前面所学的知识用起来。再来。(出示100038)

简析:在这里教师判断式的提问加叙理式的提问相得益彰,“为什么”、“回答得好吗?好在哪里”,促进学生思维深度的“动”起来。

二、课堂观察与同伴互助:

(一)课堂观察报告(定性分析):

2010年4月15日,我校围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这一主题,举行了课堂观察活动。参加这次活动的有学校一课多研的全体主研人员、部分数学教师、各教研组组长、学校行政领导。观察内容是我校黄东老师老师的一堂数学课——《质数与合数》,听课老师针对既定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因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关键是“有效互动”,因此,侧重对本堂课上出现的问题以及有效互动界定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

选题:课堂有效互动是“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关键问题

上课前,我们并没有和开课老师作过多的交流和“指导”。之所以这样做,我们基于如下的考虑——

课堂观察是一种有预设的观察,其核心就是预设主题。对施教者“保密”,是为了确保教学的“原生态”,最大限度地保持课堂的真实性和朴素性。事实上,只有建立在原生态基础上的数据才是可信的和有价值的。如果教师事前了解了主题,针对性地作了“准备”,从场面上来说也许会很好看,但掩盖了教学中的很多问题,这是有百弊而无一利的;其次,对听课者我们也实行“保密”。我们只是在开课前半小时宣布观察主题,这样可以避免人为干扰。保持了课堂的有效“纯度”。原生态的课堂能更好地展现课堂的真实,也能更好地找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有效互动”应该说也是一个很“老套”的观察主题了。但它也是经典的课堂观察主题,更是有生命力的主题。因为,有效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生命,是课堂的“魂”。互动的好坏,互动是否有效,直接决定着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可以说,有效互动是“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关键问题。

分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空间”

参加本次活动的有15人,开课前分配相关的观察任务,主要分成两大组,教师行为组、学生行为组,对每一大组又分为若干小组,比如,教师行为组,我们又分为三大块:认知互动组(主要关注教师问题情景的创设、问题的设计)、情感互动组(主要关注教师语言、板书艺术、策划教学环节)、人格互动组(主要关注教师对待不同学生的谈度、关注差异)。学生行为组,包括时间抽样,学生的投入状态、包括学生举手回答问题、不举手回答问题、包括学生的参与面、包括学生的合作学习、交流等,对于自己负责的“空间”,有明确的任务:完整的记录,然后再对所记录的进行甄别、分类,完成统计、汇总和分析。和传统的听课不同,课堂观察是带着明确的任务进课堂的,听课者应该是极度“紧张”的:既要尽量完整地记录原始“数据”,又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加工”。由于和传统听课方式反差太大,听课老师也有个适应过程。事后,不少听课老师反映“比较累”。

交流:课堂观察延续和拓展

上完课及时组织听课老师进行交流。每一组,先内部交流、汇总,然后选派一位代表交流发言,对本堂课所观测的现象作一个综述,转录于此——

学生观测组:

曾途:全班有共49人,有23人没有回答过问题,对于回答问题的孩子,几乎都是自己举手回答,教师没有对未回答问题的孩子点名回答。总的来说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还是比较高的,作为听课教师,也是一种享受,特别是对本节课中,学生强烈的批判精神,深深地打动着我。本节课设计是巧妙的,教师基本功扎实,学生课堂上也得到了实在的训练。提出一点思考:

“有效”的界定,没有回答问题的23个孩子,教师如何了解他们的思维状况?

江流:我统计了学生的发言面,从我统计的结果来看,教师比较重视座位两旁和前后的同学,对中间孩子的关注不够。提出一点建议:教师根据提问的难易,照顾差异,比如简单一点的问题,是否考虑让中差生来回答,对于难一点的让好生来突破。我们还认为,对于重难点,或者学生易于错误的知识,教师能不能多采用“重复确认的策略”照顾多数孩子,比如在概念本质突破的时候,多用“谁听明白了他的想法”、“谁再来说说”等话语来唤起学生的再一次互动。

李校长:从时间抽样来看,学生前10分中精力是非常集中的,几乎没有分心的。后10分钟学生兴趣也比较高,主要是教师采用了游戏,来巩固新知识,学生几乎在活动中达成对知识的理解,这说明学生喜欢在“玩中学”,但是对于主体部分,有三分之一的孩子精力不够集中,有搞小动作的现象。提出一点建议:本节课容量比较大,所以教师要学会合理、高效地利用每一分钟。对于开课情景的创设,教师要精简,要尽快进入主题;对于主体部分,建议教师灵活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降低难度,让群体来攻破难点;在交流汇报中,采用异组评价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互动的面,另一方面也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正确的、客观地看待别人的问题。再着,教师要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价值引领作用,该出手时必须出手,如,刚才江老师他们提到的重复确认策略,我们就觉得非常好,另外,当学生在不能分类时,教师该启发还得启发,如,孩子们,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数的因数,你有什么发现,你能根据,这些因数的特点和个数,把这些数分分类吗?这样一来,目的明确,学生自然就能够动起来。

教师行为组:

习小强:我们认为教师的提问是引起课堂互动的关键因数,从一研来看,我们认为黄老师有很多问题是提得非常到位的,为有效互动奠定了基础。比如:这个例子说明他的猜想合不合理?你还能举这样的例子说明吗?这两个因数分别是哪两个因数?他回答好吗?好在哪里?等问题。另外我们觉得老师在猜想版块追问两次就够了,没必要太多,不然冲淡了后面的主题,在概念本质属性的突破上,反而要加大追问的力度,我同意刚才学生组的意见,多采用重复确认的策略。

周为:我想从这节课黄老师的语言说起,我觉得黄老师在这节课上的评价语言是相当丰富的,让我大开眼界。别人都说数学教师语言匮乏,这节课应该是彻底推翻了这一谬论。黄老师与学生的这种“零距离”,让学生多了几分自信,增了几分智慧。举两个我认为是数学课堂上最经典的评价:“你能通过举反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可是学习数学的好方法哟”、“他用了前面所学的2、3、5的倍数特征来找因数,这样很快就知道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是否还有别的因数了。这说明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我们可以把前面所学知识用起来”。我想这样的评价比“你真聪明、你真能干”式的表扬好千百倍吧。

胡福:教师在这节课关注差异方面,从刚才学生组的观测来看,比较弱。但是从我们这个角度,我们发现,老师在关注差异方面还是有一定的体现。比如在课堂上孩子起来回答问题不是很好时,教师努力的启发他把问题说完整、说具体,再比如,当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都不能完整的表达时,教师一个:“谁能比他说得更完整”。难道这些不是在关注差异吗?

杨校长:(总结性发言)

听了刚才老师们的研讨、汇报,不管是从教师行为观测组,还是从学生行为观测组,不难看出,江老师这节课,对“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这一主题有所突破。作为教师我们应把观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思路而又高于学生的思路,不断引导学生发展。我用四个词语,八个字来说明我的感受:敢动、能动、易动、乐动。

1、营造氛围,让学生敢互动。教师创设了一个平等、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互动。从教师的眼神、教师的评价、教师的等待中均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信任、鼓励。

2、找准起点,让学生能够互动。老师不断寻找顺应学生思维而有高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如韩信点兵、分类有意识的唤起学生的知识经验,让学生找到动的基点。

3、开放教学,让学生易于互动。设计问题的开放,如猜想一下排法可能与什么有关?结合分类过程,用自己的话说说……给孩子互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激趣,让学生乐于互动。黄老师通过各种形式让课堂变得灵动,富有情趣,如座位号游戏、韩信点兵、用分类的方式突破难点等等。

一节课既有它的优点,也有它的遗憾。从刚才的研讨中,我们发现,有一个共同的意见,那就是在突破概念的本质属性时,课堂的有效互动体现不充分,特别是生生之间的互动显得较弱。因此提出以下策略,供二研时参考:

1、小组合作策略,增强互动,照顾差异。在分类观察建立概念这一环节,先观察(这些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小组合作分类:这些数可以怎样分类,分几类——实施异组评价:你们对他们组的分类方法有什么看法?

2、通过重复和强化策略,引导生生互动,旨在让学生个体自我意识转化为群体意识,从而到达“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目的。

江湖(本课的施教者)

学校布置给我任务后,我是怀着忐忑不安之心走进课堂的,课堂观察对我来说还是个新名词,以前也了解过一些情况,但毕竟没有“实战“经验。这样大规模的活动,说实话我也有点紧张,学生也如此。听了大家的交流,我知道自己教学中有很多不足之处,尤其是在关注学生这一块。另外,正如有的老师说的,本节课容量偏大,学生参与、探究的时间显得少了,我想,要是能把开课精简一下,提问更明确一点、教学形式更灵活一点,也许能挤出一点时间来。另外,我希望我们的数学课有快乐,有唇枪舌剑,有诗情画意,有人生启迪……谢谢!

(二)学生问卷调查分析:(定量分析)

为了解学生课堂发言的态度和参与程度,案例开发小组对学生进行了课堂发言问卷调查。

课堂调查问卷设计了以下问题:

1.在本堂课中发言几次 ?

2.你愿意在课堂上发言吗 ?

3.当你发言正确时 , 老师是怎么做的 ?

4.当你回答问题不正确时,老师是怎么做的 ?

5.你喜欢什么样的发言方式 ?

6.你喜欢回答什么样的问题 ?

7.当你回答问题正确时,你希望老师怎么做 ?

8.当你回答问题错误时,你希望老师怎么做 ?

调查问卷情况统计如下:

1.你在本堂课中发言几次 ?

A.一次 17 人 占调查人数的 34.7%

B.多次 2 人 占调查人数的 4%

C、两次7人 占调查人数的14.3%

D.、没有发言23 人 占调查人数的 47%

2.你愿意在课堂上发言吗 ?

A.愿意 49 人 占调查人数的 100%

B.不愿意 无

3.当你发言正确时 , 老师是怎么做的 ?

A.表扬你 11人 占调查人数的 22%

B.点头 10人 占调查人数的 20%

C.什么也不说 1人 占调查人数的2%

4.当你回答问题不正确时,老师是怎么做的 ?

A.鼓励你 1 人 占调查人数的2%

B.什么都不说 2人 占调查人数的 4%

C.批评 无

5.你喜欢什么样的发言方式 ?

A.举手发言 38 人 占调查人数的 77.5%

B.小组讨论 0 人 占调查人数的 0%

C.同桌交流 3人 占调查人数的 6%

D.随机点名 1人 占调查人数的 2%

6.你喜欢回答什么样的问题 ?

A.简单的一起回答的问题 0 人 占调查人数的 0%

B.在书上能找到答案的问题 9人 占调查人数的18.4%

C.有一定难度 , 但通过努力能回答的问题 38人 占调查人数的 77.6%

7.当你回答问题正确时,你希望老师怎么做 ?

A.表扬我 14人 占调查人数的 28.6%

B.鼓励31 人 占调查人数的 63.3%

C.点头 1 人 占调查人数的 2%

8.当你回答问题错误时,你希望老师怎么做 ?

A.鼓励我 22 人 占调查人数的 44.9%

B.纠正 15 人 占调查人数的 30.6%

C.帮助 5 人 占调查人数的 10.2%

D.口头批评 3 人 占调查人数的 6%

E.微笑 1 人 占调查人数的2%

第7篇

《变体美术字创意设计》课例,是山东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传递我们的心声》中的第二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乔永明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围绕变体美术字的变化规律和变化手法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基本知识、技能把握过程中,进行一定的创意表现。他运用小游戏、动画视频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他们一起探讨了美术字在生活中的应用。

“设计·应用”领域既强调形成创意,又关注活动的功能和目的,突出对功能性、实用性与创新性的重视。“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要求学生通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能形成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实施这一领域的教学,对引领学生未来学习与生活,培养创意人才具有独特的作用。“2011年版课标解读”中对该领域学习提出:应该选择能够促进学生发现、创意能力提高的主题和方式;提供使学生感受各种相应媒介、材料和工具使用的机会;帮助他们体验设计、制作的环节和过程。本课也是在此框架下展开的。这里,我通过对课例的分析,以期开阔思路,对“设计·应用”领域的创新理念、课程建构、评价方式等有具体而微的解读与领悟。

一、设计亮点可取之处

(一)运用贴近生活的事实性话题,导入课堂教学

从学生身边事物与日常生活经验人手,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环节,用学生熟知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带有装饰性的片头文字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也列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广告、海报中的美术字;在“猜猜看”环节,以饮料、游戏、动画为例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水煮鱼、面等形象生动的实例是学生易于理解的,使学生能结合实际生活来领悟变体美术字的独特价值。

事实性话题可以为课堂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话题从生活中来,通过对设计的基本规律的学习,创意的实践,再回归到生活应用之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科知识相结合,以达到融会贯通的教学效果。

(二)围绕创意组织教学,顺应时代要求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美术课程应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的成果。

在这节课中,乔老师围绕创意组织教学表现在两个方面:—是在变体美术字创意设计中,要求学生在学习美术字的基本变化规律、变化方法时,通过脑力激荡以展开联想,从而理解创意是—个思考的过程,并能够不断产生新的想法。二是专门设计了创意空间,通过说创意、想创意、画创意等环节设计,一步步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完成创意实践练习。

此外,乔老师的创意教学还体现在他围绕主题进行探究设计的思维过程的每个环节——研习记录、构想草图、设计方案、创作实践,这些都是创新思维的必经之路,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尚存不足有待改进

(一)融入学科知识,进行创意实践,统整学习主题

1.教学容量大,学生实践少

梳理课例中的结构与知识点,包括以下内容:①动画导入(《喜羊羊与灰太狼》)——寻入新课;②生活应用举例一小游戏猜猜看(可口可乐、梦幻西游、猫和老鼠)一世博会会标及含义;③基本变化规律—字形(球、峰)、笔画(闷、音)、结构(雨、错位)—动画视频片段(点、高、歪);④实践练习(胖、瘦、电、花、裂、震);⑤几种常见变化方法—象形变化(水煮鱼、寿、雪)—装饰变化(春夏秋冬、福禄寿喜)——立体阴影变化(土);⑥创意空间:说创意(飞)—想创意(面)—画创意,第一次基础上再设计、重新设计一点评作业;⑦小结、拓展、提升。

由以上可见,教学环节紧凑、知识结构合理、知识点丰富,从完整性看这些都是优点,但也存在有待改进之处。首先,由于课程信息量大,一节课时间有限,因而对学生的关注和学习的空间也有限,致使学生自主实践、创意思考的机会相对较少。建议精选既符合学生接受能力、又能迁移变式的教学内容。其次,因知识量大,为巩固刚学的知识,在讲解基本变化规律后,即安排一次3分钟的实践练习,“画创意”环节安排了5分钟实践作业,只有部分学生完成,课程便结束了,用于拓展提升的几幅公益广告字体也没能全部展示,学生在这节课中学习的效果难以保证。

其实,这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教师为完成预定教学目标,呈现完整知识结构,就要含纳大量内容;另一方面,因为时间限定,在45分钟内,学生的思考、创意及作业均无法充分展开。

2.以主题学习统整教学内容

上述问题应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知识讲授、创意激发与实践练习?我们可以主题学习来统整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课堂开始就主动地、有意识地对要完成的主题进行创意思考,知识也能有序地纳入实际情境中进行整合,这就不会成为分散的、没有关联的、不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知识点。

主题式学习反映了建构主义与情境学习的教学理念,它是使学生围绕一个或多个经过结构化的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在真实性情境中建构观点,在深层次学习中整合知识,并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及日常应用中。

针对本课例,可围绕黄山绿色旅游、环保标示、导览图、文明旅游公告等主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意字体设计。课前布置学生在网络上及生活环境中搜集变体美术字,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搜集、影像记录、生活观察、调查采访等方式进行变体美术字的认识与搜集。教师按变化规律与方法制作出展板,学生把搜集到的变体字贴到展板相应位置,着重从功能性、实用性、创新性等角度对设计内涵和文化价值作出深入的挖掘。进行自评、互评与师评,将学科知识融入主题学习中,可轻松地掌握知识点及知识点之间的关联,达到更有效的学习。比起单纯掌握字体变化知识来得更有用,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它,对学生美术素养的养成更有助益,因为这样可切实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且可以达到改善环境与生活的目的。

(二)进行有效性评价,促进美术学习

美术课程评价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为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重视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也要重视美术学习能力、态度,以及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促进学习的评价,应关注课堂上学生体验创意设计的过程,通过方案设计创新方法、媒材工具选择等方面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观察记录、展览演示、录像日志、作品选辑、书面报告等都是有效评价的重要方式。有效性评价还应运用过程性评价、实作评价、表现性评价、多元化评价等多种策略。

具体来说,形成性评价是指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实作评价是指在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情景里,通过对学生完成实际作业表现的观察,依靠教师的专业判断,对学生学业成就进行整体判断的教学评价方式。表现性评价是指观察及评定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表现的行为及学习结果的评价。多元化评价是指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内容的全面化,以及评价时机的全程化。

第8篇

一、“教案备课,学案备学”教学组织形式的真正内涵

“教案备课,学案备学”教学组织形式具体包括两个方面:教案以及学案,因此要想真正把握其内涵必须从这两个方面入手,进行深入剖析与研究。

所谓教案,其实质是教师在课前对于真实课堂的虚拟排演。不少教师习惯于在课堂上完全照抄、照搬教案,而这无疑严重制约了学生自主学习水平与能力的发展以及进步。

学案,又称导学案,其宗旨在于让学生以“学案”为载体进行自主学习活动,着重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探究能力等综合素质进行培养与发展。

虽然教案备课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学案备学有着极大的优势,但是教学过程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决定了不能随意抛弃两者中的任意一方,而必须在有效结合两种教学模式的基础之上,取长补短,最大程度上优化教育资源以及课堂教学结构。

二、实施“教案备课,学案备学”这一教学模式的具体策略

“教案备课,学案备学”教学模式的精髓在于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其表现形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是实现师生双方平等互动、有效交流、真正提高学生各项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讲,教师要想更好地落实“教案备课,学案备学”这一先进教学理念,必须格外重视这两种教学模式的有效融入与交互整合,如此方能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以上仅为我个人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关于学案备学与教案备课交互整合的几点粗浅认识,希望能为广大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灵活运用“教案备课,学案备学”这一教学模式提供些许实质性的指导与帮助,从而最大限度上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切实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效率以及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