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26 16:16:1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工程技术创新与管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钻探技术;创新;管理
中图分类号: P634 文献标识码:A
一、一般方法勘察钻探技术质量结果的影响因素
一些质量指标的核心通过努力实现自身恢复,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核心结构被破坏,并经常污染,虽然大部分已损坏的核心结构被抛弃了,但剩下的核心,并不能真正代表质量符合要求。准确地说,这个孔仍然是质量低劣。严重影响钻井技术质量标准的结果。其主要影响因素有:
1)过大的孔底压力,造成钻井事故,插头可能会导致变形,同时,还会增加机械核心的损坏,从而造成井底压力不足,过大的压力可能会损坏中央时增加的作用的基础上,增加离心力时,很可能会导致核心阀杆震断易磨损的机会。
2)离心效应,钻孔大的冲击和振动,加快通关墙上的钻孔,以加快钻井速度的主要开挖方法。在上升的破坏性影响很大小,不利于提高钻井速度,引导差,增大了时间的破坏性影响的核心。
3)选择大小的液体量冲洗量落后,应根据保护孔壁,挖掘和如何保持地面的条件下,机械钻速低,排粉等选项酌情核心的需求和侵蚀。
4)设备问题导致周期延长。一是钻机配置问题,不能满足其设备要求;二是陈旧设备并不具有优良的性能,很容易造成一些意外事故。
5)不正确的操作方法。如果卡取不上或中途脱落,势必前功尽弃。在用干钻法或双动双层管取芯时,掌握不当,会使岩心严重挤压或烧灼变质。还有岩芯堵塞问题,除地质等因素引起外,操作方法不当,也是重要一环。
二、岩土工程勘察钻探技术创新的研究和实践
1)有机整合现代数字化测绘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CAD技术,计算机,软件,所有的项目信息,数字地面工程岩土工程,建立计算机支持的集成,所以,调查并完成变化现代CAD技术,信息数据收集,信息流是一个应用程序,用户手册和逐步自动化,测量数据处理,数字化,网络硬件,图形,过程数据库设计和形成数字化的数字化,在现场MF数字域的适应地面调查方法,网站,建立跨学科,形成了设计技术和多业务智能制造工程研究设计系统和岩土工程勘察,成为了主要解决的物理指标。
2)通过精密工程地质体的外表面电流,数字地面模型地面模拟技术,主要用于表面模型的方法来表示,而不是同质化主要地质建模。通过使用数据解释地质界面的数据重建的源和测量后测量点测量的特性的属性数据和几何数据的点序列离散得到。为了形成连接在一起的网状补丁,以确定地质整个身体的空间特性,根据一定的规则,相同点的集合的属性有许多方式来进行表达。将它分为表面一个区域。区域的数量是有限的,连接点的三角形网络,有可能是抽象的,则可以使用一个不规则的网格方法。如果顶点落在上面的三角形的边缘区域中的任何点的顶点的三角形是不是在任何时间通过以下方式获得双方的俯视图和侧视图(点线性内插的属性值,则标准跨数字地区,不少于三维空间三角形的顶点标高),在锡分段线性模型,一个持续的基础上。
3)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岩土工程岩土工程技术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查询和分析能力,管理能力和空间,解决了传统的内容和数据的复杂性勘察中的强大的数据采集和多样性无助的数据处理的情况和可视化功能强大的地面地理信息系统,提供了一个平台,以实现地理岩石数字化数字化系统中场的土壤工程勘察,可以用来可视化。参与和设计研究领域岩土工程,需要一个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的许多决策支持调查数据处理,制图,并自动计算,土壤的设计人员,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设计精度的调查结果可以被用来存储材料和资源。
三、岩溶区地面钻井质量控制措施
1)负责该项目的技术负责人要对相关技术测试准备钻探计划,并进行详细调查,制定实施方案。这些点包括钻探计划,一个明确的研究项目的目标,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了解详细的工程研究的难度石灰岩地区,以提高相关业务人员和队长钻机的规范和操作技能水平钻机操作人员的安全,业务培训和技术,正确挖掘的过程中出现的难点问题,确保安全生产,已放置在发掘现场监督施工期间,为了确保安全距离合理的细节钻钻井过程中,应与进程相关的技术人员合作,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项目的成本,提高岩土工程勘察质量。
2)对可能坍塌的地层应采取钻孔护壁措施.在浅部填土及其它松散土层中可采用套管护壁.在地下水位以下的饱和软粘性土层、粉土层和砂层中宜采用泥浆护壁. 在破碎岩层中可视需要采用优质泥浆、水泥浆或化学浆液护壁.冲洗液漏失严重时,应采取充填、封闭等堵漏措施。为了处理好现场钻井和挖掘的问题,需要调整钻井平台和加固地面,形成钻孔桩,钻机在钻井平台的施工过程中,为防止旧的钻机发生倾斜、开裂现象,纹对于石窟挖土及破坏缺口,要及时连接好。此外,泥浆可能发生泄漏,如果漏浆不严重的话,可以加入浆料壁剂、木屑解决。在严重的情况下,为了提高相对密度的泥浆,防止钻井泥浆泄漏,可以采用壳体安装多层套筒,有需要的话还可增加泥浆中循环水等措施,如遇泥浆快速泄漏,要马上沉降和撤离钻机。以防止造成钻机等安全事故。以上所使用的方法还需要继续保持再生水供应,增加旋转的金刚石钻探,以减缓事故的发生。钻井和裂纹,故障损坏或更多的情况下,如果质量无法满足所要求的地质和勘探的目的,应采取相应适当的措施,以防止发生意外被烧毁。开挖不稳定,在岩溶地区,建设机械振动,去除松散的土壤和表层土,挖掘时,对于形成糜烂面沟槽,可进行地面沉降,进一步沿着疏松表土进行开挖的运动。为了防止沉降的流体引起的糜烂面由松表土下来,井口套管是不错的选择。随后及时密封,并观察在施工现场的随时变化,以确保人员和设备安全完整。
3)相关项目团队的培训和质量钻机操作员安全生产技能培训,按照规定钻探计划建设和勘探的难度,在开挖问题发生在完全相同的代价根据加工的监督和指导,项目团队的技术人员在相关报告的重要性。
4)深入现场清理升式钻井监督和密封最后一洞的运动之后,为了避免地面沉降,密封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现场,可以采用挪威的机器的清洗等设计,以实现最终的钻孔技术。
四、结束语
岩土工程勘察,应在满足规范、规程要求的前提下,用最经济的勘察手段和工作量实现勘察目的和任务。同时达到相同的勘察目的和任务,在施工时,机械测试要根据建设计划适应实际情况,具体和有效的场所,进行详细的操作,钻井设备,施工方法和环境等因素要控制好,不断创新,并加强岩土工程勘察钻探的管理,以提高钻井效率。
参考文献
[1]赵广辉.岩溶地区岩土工程勘察钻探质量控制[J].广东建材,2011,27(2):75-77
关键词:工程监理;建筑工程;创新;全面发展
1 引言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飞速发展,建设工程监理项目也开始发展壮大,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执行能力越来越强,成为监督施工项目质量过关,保证施工效益的关键所在。而施工技术是施工过程中所运用的技术方法,它的发展创新同样对工程效率和质量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工程监理和施工技术的同时存在就在无形中促进着建筑行业达到共赢的目的,在本文中,我们队工程监理的未来走向、施工技术的发展创新以及这两者间相互促进的作用都进行了分析讨论。
2 建筑工程监理和施工技术创新的发展现状
2.1 我国建筑工程监理的发展现状
工程监理指的是业主或法人通过施工过程中对单位进行授权,使其按照相关合同、法规及文件批示来进行管理的综合控制,这对提高工程项目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但是,在我国却存在工程监理意识不强,监理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这就不能低于施工单位进行 有效的全程监理,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程建设单位的发展。此类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我国工程监理发展历程还比较短,监理体系还不够健全,工作不到位,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监理工作的部分资金预算、前期设计及竣工验收阶段的理论基础技术支持都还不够完善,从而导致问题层出。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建设工程监理工作已有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如部分监理企业已具备了监理各类复杂的技术工程项目的能力,达到各部分工优良,偏差大大低于规范允许值,并获得多项国际奖项等。
与此同时,监理中仍然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如一些薄弱环节的存在,混乱现象时有发生,监理人员工作不到位而造成的建设工程质量问题也没能杜绝,高素质高智商的监理人员有所不足,处于不规范时期。这些问题的存在,都说明了我国建设工程监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的事实。
2.2施工技术创新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建筑行业中,施工技术创新这一环节还比较落后,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研究机构和经费投资不够的缘故,施工队伍主要由农民工组成,手工劳动仍占主要地位,无法满足技术创新所需的科技含量。另外专业施工的技术人员也比较稀缺,专门的研究机构还有所不足,技术创新所需的资金、信息、人才等资源都受到限制。就建筑构件自身而言,受到多方面限制,只能在相关施工在现场进行装配使用,同样给创新突破带来一定的困难。
3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3.1设计阶段的监理
建筑工程设计阶段的监理工作主要是围绕工程项目提交的图纸,以及造价部门提供的预算草案进行的,建筑工程的施工和验收都应当依照图纸进行。由于设计图纸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所以要求工程监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相关理论知识,以便对图纸是否合理进行公证的判定。
由于建筑工程监理是服务于建设单位,因此在对工程预算进行审核的过程中,一切都要以保证建筑工程质量为前提,再最大限度降低成本,以保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时得以实现。
3.2施工阶段的监理
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监理是监理工作的重点,也是对工程进度和质量影响最直接的一个环节。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监理单位要组织具备不同相关技能的专业人员,对工程项目进行分部、分项的既全面又具有针对性的监理。以这种全方位的全程监理,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安全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并监督完善。
3.3竣工验收阶段的监理
建筑工程竣工的验收是建筑工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对这个环节的监理是也是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最后一环,是对整个工程的审核与验收,因此对整体质量的要求很高,是绝对不容忽视的,在验收阶段,监理单位要组织专业的工程验收队伍,来对工程进行最后的验收,并协同地方建筑工程管理部门,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规政策和质量标准,进行公证的审核,并据实上交具有法律效用的验收报告。
4 建筑工程监理及施工技术创新的发展趋势
4.1 建筑工程监理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建筑工程监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对监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整体素质要求也越来越广,监理人员专业化、技术化和道德素质的投入和培养越来越受到众多监理单位的重视,因此,监理人员素质也就带动整个行业得到相应的提高。
4.2建筑工程监理向工程项目管理的转型是必然趋势
随着社会专业化的提高,分工进一步明细,建筑市场也日趋规范,建筑业主对合同、经济、施工技术等各方面间的调节越来越力不从心,这就要求建筑工程监理行业的发展,需要更好的适应建筑行业的发展要求,全方位的参与到建筑行业之中,就势必要向工程羡慕管理发展和转变。
4.3 施工技术的不断优化和发展
科学技术是企业发展的向导和保障,工程监理及建筑工程也不例外,用监理制度规范施工程序,促进施工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是的施工技术不断优化,适应进一步发展的建筑工程要求,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4.4 现代建筑工程监理机制下施工技术管理的现状
在现代建筑工程监理机制下,施工技术管理是十分重要和复杂的一部分,它一方面需要建筑工管理人员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对施工现场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接受建筑工程监理人员的全面监督,还要根据具体的建设项目对施工技术的优缺点进行有效分析,对不当之处加以修改和调整,并将整理好的方案交与技术人员进行及时改正,保证施工的保质保量的正常进行。
5 建筑工程监理和施工技术创新的关系
5.1 建筑工程监理与施工技术创新的相互促进作用
建筑施工和工程监理工作是否符合标准需要用工程质量来衡量,在工程监理的过程中,监理人员对施工技术必须加强监理,从工程质量来看,监理单位注意提高本公司人员素质,完善相关机制和法律法规政策,就能有效提高工程质量,在施工质量提高的同时,对施工技术的创新同样起到先主的作用。这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为建筑工程提供了一个重要保障。
建筑行业需要不断调整工程时间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利用施工技术的创新给工程带来时间和成本的降低,以适应社会进步和高新科技对效率和效益的追求。这样就会使得工程效率得到大大提高,由此可见在建筑行业及建筑工程监理行业中,施工技术的创新是不容忽视的一环。
5.2建筑工程监理与施工技术创新的相互发展关系
从建筑工程行业的整个发展趋势来看,建筑工程监理及施工技术创新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完善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对于整个行业的影响也十分巨大。建筑工程监理对施工技术的管理和监督,不但可以促进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对建筑监理单位本身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能够加快监理单位向项目管理模式的转变。
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迅速,建筑工程种类也不断增加,对施工技术就有了更多的要求,仅仅依靠建筑行业本身是很难有所发展的,因此建筑工程对施工技术进行监督管理是十分有必要的,能够有效促进建筑工程监理企业与建筑行业的共同发展。
6 小结
作为一种新兴行业,建筑工程监理是建筑工程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对于监理企业来说,建筑行业就是它们依附的背景,与建筑工程行业间是相互依赖又相互促进的关系,对于建筑工程中重要的施工技术运用与创新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由此可知,建筑工程将来工作与施工技术的创新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这也对监理人员和施工人员提出了了积极配合、相互监督、共同进步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唐伟东,建筑工程监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07)
关键词:建筑工程;转出层;特点;质量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1 高层建筑转换层的特点分析
1.1 高层建筑结构的转换过渡形式
高层建筑结构受力的特点是其上部结构受力较小、下部结构受力大,因此一般的建筑布局都是上部柱网疏、墙少,而下部柱网密、墙多。但随着建筑技术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日益提高,这种常规结构布局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多功能住宅建筑的需求,因此就要求在结构中设置转换结构构件了,也就是所说的转换层,用以实现自上而下结构形式,轴线布置的自然过渡。内部结构采用的转换层结构常见形式如图1所示。
(a)单向梁式 (b)双向梁式 (c)板式
图1 内部结构采用的转换层结构常见形式
1.2 转换层结构的转换布局
常见的建筑结构转换的方式主要有三类: ①上下层结构类型的转换: 这种多应用于上部为剪力墙和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建筑类型,为了实现一个更大的内部自由空间,采用通过将上部剪力墙转换为下部框架的方法; ②上下层柱网、轴线的改变: 转换层上下结构固定,通过扩大下层的柱距,形成大柱网,获得较大的入口,该转换层结构常用于外框筒的下层; ③结构形式和结构轴线同时转换的类型:也就是将上部楼层剪力墙结构通过转换层轴线错开,从而形成上、下结构不对齐的布置。
1.3 转换层结构形式的多样化
转换层结构因建筑风格、功能需求的不同,结构形式也各不一样,常见的有箱式、板式、梁式、空腹桁架式、桁架式等。转换层施工结构细分,可从墙体形式、结构材料、跨数等方面进行划分,分为满跨和不满跨、开洞和不开洞; 钢筋混凝土和钢骨混凝土、钢结构; 单跨、双跨和多跨等多种形式。
一般情况下当内部要形成大空间,包括结构类型转变和轴线转变时,可采用梁式、桁架式、空腹桁架式、箱形和板式转换层;当框筒结构在底层要形成大的入口,可以有多种转换层的形式,如梁式、桁架式、墙式、合柱式和拱式等。目前,国内用得最多的是梁式转换层,它设计和施工简单,受力明确,一般用于底部大空间剪力墙结构。当上下柱网、轴线错开较多,难以用梁直接承托时,可以做成厚板或箱式转换层,但其自重较大,材料耗用较多,计算分析也较复杂。
2 建筑转换层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
2.1 钢筋工程的施工
2.1.1 对施工图纸、施工顺序进行熟悉
转换层施工之前,钢筋翻样必须要熟悉图纸、对结构的关键部位要放大样; 在钢筋绑扎之前,对施工顺序、操作方法等应向操作人员做一个详细交底; 并且在施工前和施工中,务必要随时对钢筋数量、规格、位置进行复核的检查,特别是比较复杂部位的钢筋位置。
2.1.2 确保各种钢筋施工质量
钢筋绑扎、钢筋搭接位置、钢筋悬挑结构等任一阶段的施工都必须严格按施工要求进行。钢筋绑扎时,对钢筋数量、间隔、位置等进行控制和严格的检查; 在钢筋绑扎结束后,要注意一点,就是要检查直螺纹接头及悬臂结构的撑脚是否比较牢固可靠; 施工过程中,为了避免出现钢筋位移或规格与设计不符等情况的发生,要严格控制插筋的位置。还要控制面板负筋高度,特别是悬挑部位钢筋的施工,为了避免踩踏后落低,还需要设置钢筋支架和跳板。
2.1.3 不能任意替换工程结构的钢筋
在转换层工程结构施工过程中,钢筋的数量和规格是严格规定的,是不得任意取代和替换的,如果因特殊情况下需要替换的,是必须由技术部门与设计人员协商同意后,并有技术核定单,方可实施。钢筋绑扎过程中,需要预留洞、预埋件、管道位置时,尽量不要破坏钢筋,严禁任意拆、移、割,严格按设计施工要求来进行。钢筋的绑扎搭接及锚固,需要满足设计规格要求,除此之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抗震要求。
2.1.4 加强钢筋混凝土的施工管理
钢筋混凝土浇捣施工全程要由专业技术人员看管,以便对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和处理,保证整体工程的施工质量与钢筋位置的准确性。为了保证钢筋绑扎牢固,则需要借助箍筋,使底板与插筋、柱头等绑扎牢固。剪力墙插筋是需要根据面筋的轴线,需要用麻绳拉出剪力墙的外边线,在底板面筋点焊剪力墙插筋的定位筋,根据定位筋插入钢筋,下端与底板下皮钢筋绑扎牢固,上部与定位筋绑扎牢固,在距离定位筋1m 高度范围内时要绑扎三道引铁,而且还要设置板墙“S”拉筋。
2.2 模板及支架工程的施工
2.2.1 支架斜撑施工注意点
混凝土转换层模板工程施工是转换层整体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尽可能的做到与实际情况相一致,严格按照设计规范来施工。其中,现浇结构模板安装的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如表1所示。在支架斜撑施工过程中,要切记注意梁底斜撑支架与下排架要尽量在同一时间搭设,如果无法同时进行搭设,就要保证在大梁钢筋骨架就位前搭设完成之后,务必确保斜撑支架与梁下排架同步受力。在除了要与梁下排架的横杆、立杆相扣之外的所有斜撑支架,还要与楼层满堂架连体,是为了增强斜撑支架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大厦大截面转换梁钢管柱支撑方法如图2 所示。
表1 现浇结构模板安装的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
项目 允许偏差 检验方法
轴线位置 5 钢尺检测
底模上表面标高 ±5 水准仪或拉线、钢尺检查
截面内容:基础 ±10 钢尺检查
尺寸:柱、墙、梁 +4,-5 钢尺检查
层高:不大于5m 6 经纬仪或拉线、钢尺检查
垂直度:大于5m 8 经纬仪或拉线、钢尺检查
相邻两板表面高低差 2 钢尺检查
表面平整度 5 2m靠尺和塞尺检查
图2 钢管柱支撑施工方法
2.2.2 支架立杆和扫地杆施工注意点
立杆施工主要是使立杆与梁形成扣接,即立杆上端与梁底内外形成双扣件抗滑移保险。扫地杆应主要设置在梁底排架处,是通过中间设大小横杆,两侧和横向设置斜撑,将梁下排架与楼层满堂架连为一体的,为了更好地增加排架的空间刚度。
2.2.3 支架钢管支撑施工注意点
在支撑体系中,则要从细节入手进行严格地检查,还要注意检查木楔是否达到要求,避免钢管直接作用于楼板形成集中荷载,荷载超出承载范围,出现模板支撑倒塌事故的发生。在钢管支撑施工时,通常使用碗扣式脚手钢管搭设排架作为转换结构模板支架,可调支托安放于钢管支撑顶端,增强模板支架承载力。为确保支架的承载力,施工前应对进场的构配件进行检查验收、查看扣件、配件是否有出厂合格证,碗扣脚手架需要注意查看碗扣与杆件的焊接质量、杆件变形情况等,符合设计规范方可投入使用。对于施工与设计单位,双方应共同制定科学的施工方案,要进行技术交底,施工单位要严格依照施工方案、碗扣式脚手架施工工法及已施工的转换架体支设的经验进行施工,确保施工的安全和质量可靠。
2.3 混凝土浇筑工程的施工
混凝土施工作为转换层施工不可或缺的过程,提高混凝土施工质量是提高建筑整体质量的有效方法。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浇筑量过大、浇筑速度较快、浇筑时间较长,而且还受温度应力影响,所以要对于混凝土浇筑施工要格外加以重视,落实到每一环节进行控制。
2.3.1 保证混凝土能够连续施工
混凝土施工前,要确保混凝土材料的合格和混凝土配比例的科学性; 在混凝土浇筑时,应循序渐进地进行,每层高度控制在300~500mm。为确保混凝土输送的不间断,混凝土施工最好在白天进行,通常每层浇筑间隔时间在1.5~ 2h。混凝土的振捣通常采用的是机械进行,人工扦插作为辅助,插入振动器最好采用快插慢拔的方式,若节点处钢筋过于密实,振动棒无法插入,这是就需要人工振捣来辅助,采用钢扦插,在梁柱侧模用橡皮锤敲打。叠层浇筑施工方法如图3 所示。
图3 叠层浇筑施工方法
2.3.2 注意混凝土的浇筑施工
在进行转换层楼板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除了在梁处采用插入式振动器之外,其余的部位一般都是采用平板振动器沿垂直方向进行来回振捣。为确保混凝土密实度,在施工时,平板振动器依次成排进行,且排与排之间应有一定的搭接。
2.3.3 严格注意施工布管及拆管
严格按照施工顺序和施工缝留设要求进行: 在管泵送之前,要定期进行水补给或湿麻袋覆盖,使管和泵体保持湿润状态,降低混凝土温度,避免混凝土裂缝的发生; 泵送过程中,为避免松动锚固筋,要有节奏地控制泵送冲击力,使泵管与溜槽有效配合; 混凝土入模温度控制一直是混凝土施工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避免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的重要举措。
3.新型转换层的出现和发展趋势
在常见转换层的基础上,在转换层的设计上出现了转换层的新的结构,包括搭接柱转换结构、斜撑转换结构、宽扁梁转换结构。而各种新型转换层结构都有不同的优势和使用范围,开拓了转换层的结构类型。
4 结束语
随着高层建筑数量的不断增加,转换层的施工量越来越多,其施工质量水平也显得更加重要。在转换层的施工过程中,应该注重遵循规范的施工技术标准,此外,还需要采取质量控制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保障高层建筑转换层的施工水平,从而确保高层建筑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家祥.高层建筑工程转换层的施工技术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2,28(7).
1.1对石油工程技术创新不够重视为了片面的得到石油工程更高的利益,石油企业的责任人对于技术的创新层面根本不予重视,反而只注重销售和生产。即使进行了技术的创新,对于创新这一块的管理也不完善,大多数责任人只是进行部分管理,严重影响技术创新的进程。也由于管理不完善,导致人员的大量流失,对石油工程造成了影响。
1.2缺乏对科技资源的整合,加大了人才的矛盾首先,石油工程由于仍然受到原先经济制度的制约,使其技术资源被重复使用和封闭使用,这样就降低了生产效率,阻碍了技术的创新与提高。其次,在技术的创新方面,人才的素质也是参差不齐的,并且严重缺乏中层次的技术人才,在研究、创新过程中缺少创新性与综合性。
1.3石油企业在创新投入不足目前国内很多的石油工程中的设备都不是最先进的,技术创新不能得到很好的开展,另外由于自主知识产权非常少,很多高校科研出来的成果都不能良好的转化。不能转化高科成果,又没有自己的研究平台,再加上与高科院之间基本没有经验交流,无疑给石油工程技术创新雪上加霜。
2.石油工程技术创新措施
2.1提高技术创新投入对石油工程技术创新的投入,不仅仅是人力资源的投入,还有资金投入以及政策的扶持。首先,要完善技术创新的投入体系,从管理到保障,都要大力的配合和支持,使所投入的部分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发挥最大的作用。与此同时,做好风险管理,丰富融资的形式,使风险降到最低,做好科技创新。
2.2完善技术创新体制完善技术创新的管理体制,确保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保持稳定。首先先调查并掌握企业内部各因素。例如内部组织结构,工程技术的水平和人员配置。根据调查结果来确定技术创新的侧重点,制定晚上的核心技术策划,一步一步进行技术创新。
2.3建立技术团队实现技术的创新,必须众多的技术人员不断投入人力、物力,通力合作才能完成。这就需要进行技术创新的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必须过关。在建立一个高素质的团队的同时,还要结合市场的走势,对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对技术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不但要注重培训技术方面的知识,还要加强受培训者的思想教育,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力致力于石油工程的技术创新。
2.4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一个企业是否具有高工作效率、是否能发挥强大能力的关键。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对每一个岗位的人员分配做到最大合理化。通过对每个员工的学历、技能、经验以及个人特征的调查,对他们进行合理分配。只有将每个员工都分配到最适合的岗位,才能将他们的工作能力发挥到最大。尤其是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其人员的配置一定要做到合理化,并且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3.结语
关键词:油田 工程技术 创新
前言:长庆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属于特低渗透油藏,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长庆油田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在石油工程技术方面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如人力资源整合问题、技术团队问题等,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同时对石油地面工程技术做出简要分析。
一、石油工程技术存在的问题
1.工程技术研发投入不足
虽然我国石油工程技术在不断创新,同时技术研发投入力度也有所增加,但是在研发投入、资金和人力投入方面强度不足,长庆油田投入强度同样不足,这就给石油工程技术的发展造成较大的阻碍。由于石油行业的竞争力不断加剧,因此各国对石油工程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在增强,而相对来说,我国石油工程技术研发投入不足,无法满足石油行业发展需求,也无法满足技术创新需要,对石油工程的发展没有推动作用。
2.市场反应缺乏灵活性
长庆油田虽然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但是与石油工程技术发达的油田相比还存在差距,尤其是高端技术较为缺乏,对石油工程技术的学习也基本是模仿或者跟踪其他油田,这样无法更好的吸收新技术,也只能停留在外观设计、技术含量低的技术及落后的技术,对于石油工程市场反应较慢,也不具备非常完善明确的流程管理。再加上信息流通速度的制约,导致对市场反应的灵活性不足,无法快速针对市场变化作出适当反应。
3.缺乏推广新技术的强度
在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体系中,工程技术研究的地位非常重要,但是我国石油工程发展过程中,对新技术成果的推广过于忽视,而且商业化水平较低,无法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形式,这个问题在长庆油田中也比较明显。另外,很多成果属于阶段性成果,也就是还不是成熟的成果,还有一些是在应用中取得的成果,这种模式无法推动石油工程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市场氛围。
4.缺乏完整高效的创新机制
我国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体系,虽然运行机制已经建立,但是已经过于落后,这都影响石油工程技术的发展。石油工程技术在发展与创新的过程中,基本都依赖于内部研发部门,而没有一个完善的技术研究体系,技术改革也基本停留在过渡层面或调整层面阶段,导致研究机构没有活力,无法充分激发研究人员的创造性,最终无法提升市场竞争力。
二、石油工程技术问题的解决对策
1.建立石油工程技术团队
石油工程技术的发展依托于高素质水平的技术人员,因此要建立技术团队,以市场需求为方向,以国际石油工程技术需求为内容,将国内外石油资源融合并科学配置优化,对技术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同时组织学习交流活动,或安排技术人员外派学习,提高技术团队的综合实力、技能水平、管理水平和科研技术水平等,建立成具有综合素质水平、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技术团队。除此以外,还要加强技术团队人员的责任精神、创新意识。
2.建立并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关系着技术人员的工作效率,因此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首先要核对所有技术人员的学历、技能水平、个人特征和技术特点,结合每个人的信息进行最科学合理的配置,确保每位技术人员能够在最适合的岗位上,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实际上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石油工程技术研发的基础。
3.建立并完善石油工程技术创新体系
长庆油田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依赖于技术石油工程技术创新,所以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完善非常重要。根据长庆油田的具体情况,明确技术领域,首先建立技术创新核心层,并以此为方向建立技术结构,不断研发、优化和强化技术。另外,要加强对知识产权和技术质量的管理力度,实现岗位技术的程序化。
三、长庆油田石油工程技术探究
长庆油田原来采用的注水工艺流程为双干管、多井配水注水工艺,地面注水和洗井流程是单独设置的,双干管指注入水和洗井水分设干线,避免水质互扰。双干管、多井配水注水工艺的优势是注水与洗井单独运行,相互不影响,能够维持稳定的注水压力,水质效果有明显提高。但缺点是需要设置注水泵、洗井泵、注水干线和洗井干线,这就造成管网数量多且管径大,运行效率大大降低,同时运行成本增加。
因此研发了单干管、小支线、活动洗井注水工艺技术,适合地形复杂、特低渗透油田、井区分散、注水量小且压力较高的地区,而长庆油田就属于特低渗透油田,采用这种注水工艺流程后,工程造价得以降低,同时提高注水效率。经过多次试验证明,长庆油田非常适合采用这种注水工艺。
随着油田注水工艺技术的发展和创新,长庆油田开始研发新型注水工艺,即“树枝状单干管稳流阀组配注、活动洗井注水工艺流程”。水源经过缓冲、沉淀、计量和滤水等处理后,通过注水泵升压,高压阀组计量后分配到干线管网,最后通过稳流配水阀组调节、计量和控制,最终注入油层。这是石油工程技术上的一次突破,取消了中间站配水间,稳流配水阀组不需要值班人员看守,真正实现了井站一步站流程。经过实践证明,采取这种注水工艺流程每万吨产量的投资可节约五万元以上,每口注水井平均投资降低约为2万元。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长庆石油注水工艺不断的创新,结合石油工程特点与地质特点,不断研发新型的注水工艺流程,从最初的双干管、多井配水注水工艺,到单干管、小支线注水工艺,最后实现了井站一步站流程。运行效率不断提升,同时也节约了投资成本,有效的促进了长庆油田是有工程技术的发展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四、结束语:
总之,石油工程技术在不断进步与发展,本文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改进意见。以注水工艺为例,对长庆油田石油工程技术进行探讨,最终研发出提高效率且降低成本的技术方法。长庆油田企业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要不断在石油工程技术上钻研与创新。
参考文献:
[1]杨庆理,刘炳义,郑毅,中国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业发展战略的研究与思考,石油科技论坛,2011,(01)
随着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高,跟各国之间的合作也变的越来越密切。其中,在和发达国家进行合作的时候,应该在技术上占据一定的主动权才能保证合作的平等互利性。目前,我国石油发展的产业模式迫切需要改革创新,落后的技术直接影响我国在国际上的战略地位,加强技术创新,对于产业以及技术输出都有重要的阶段性性作用。
2.3技术因素的重要作用要求进行技术创新
合理调动市场,完成国内石油资源的高效配置,离不开技术创新。发展新的健康模式,加强技术创新的目的就是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3]。技术与创下年不仅会给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面貌,同时也会对相关的服务行业带来更大的发展,为以后的长期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3石油工程技术创新策略
石油工程的发展带动我国更多的产业链结构不断更新,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国内对石油资源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石油资源的消耗。因此,保证石油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才能为更多的相关产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这就要求我们在不断研究新能源的同时,更应该对石油工程技术的创新策略做出进一步的研究。保证我国经济的整体健康发展以及社会环境的稳定和谐。
3.1由市场条件组建技术团队
高端的技术人员是保证创新效率的基本条件。市场的作用效果以及创新机制的迫切性,要求必须尽快组建一个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队伍,为我国的石油工程技术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在这一工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结合市场的实际条件,保证理论联系实际,对人李在元进行合理科学的整合、优化配置。市场的直到作用,要求相关的技术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技能培训,并且随时做好向国外学习借鉴的准备,以企业的竞争力为核心,在产业的模式以及相关服务业的方面进行技术创新,增加我国的技术强度。同时各方面的政策也应该鼓励研究创新,增加科技人员创新的机会[4]。
3.2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
我国的产业模式之所以在创新机制方面比较落后,很大的原因就是不重视以及投入不足的原因。保证技术创新的顺利进行,不仅在资金上加强投入,还要在在政策上有所侧重。加强科研经费的基础上,在政策上鼓励创新,增加一定的奖励,同时为创新工作提供更加稳定的环境。同时对相关的产业做出一定的调整,保证市场的稳定性基础上,加强投入工作的高效实施。在融资力度以及风险控制方面,加强重视,国家给出相应的扶持政策,必要时可以将其他的产业进行收缩开支,保证我国石油工程创新这条关系民生经济的大路畅通无阻。
3.3建立和完善创新技术体制
石油工程的技术创新是一个比较大的工程,因此做好对资源的整合以及技术创新的管理工作也是非常又有必要的。具体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首先是对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其次是对产业创新信息的管理以及交流。人力资源是核心的竞争力,组建好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力资源团队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对团队的管理也是重要的工作。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完成对人员的评估工作保证人员的技术能力,同时对人员的待遇以及工作环境都应该给出合理的安排,保证工作的稳定性基础上,不断通过培训以及学习,刺激创新;其次及时创新技术的交流,我国的石油工程创新不仅仅涉及到石油这一个产业,更多的还有石油工程所带动的产业链结构,早保证石油工程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应该对市场的相关产业做出一定的信息交流以及管理,保证创新的综合性,会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共同发展[5]。对企业而言,还应该通过对内部实际情况的审查,组建核心的创新层,保证工作环境有利于创新技术的开展,并加强对创新技术的试验以及应用,保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对创新人员的专利以及知识产权还应该加强保护,并跟政策进行共同商议,提出有效的奖励机制。保证我国石油工程技术创新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以工程需求为导向
企业的技术创新通常以市场为导向,而重大工程的技术创新则首先是实现创新技术的工程价值,其次才是实现技术创新的市场价值。即工程的技术创新是被“逼”出来的。工程的技术创新一定以工程实际需求为驱动,即某些关键技术难题不解决,工程就难以建成。因此重大工程的技术创新必须以解决工程问题为目标,这也是技术创新的共性成果在行业内其他工程推广应用的重要前提。
(二)技术创新难度大
重大工程的技术创新问题源自于工程需求,其自身的复杂性往往会提高技术创新的复杂性。因此重大工程的技术创新问题通常是世界级难题,采用继承性创新方法,对已有成熟技术的简单改良或整合而形成的新技术一般还不能满足重大工程的技术需求。因而需要业主联合设计施工企业、学研单位,乃至境内外咨询机构等多主体共同参与,联合攻关。当然,此类问题一旦解决,便能够成为行业内甚至世界范围内的标志性创新成果。
(三)创新成果层次高、影响大
《国家技术创新计划管理办法》第三条明确提出“创新计划围绕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针对国家产业及产品结构调整中的突出问题,通过开展技术创新,重点解决产业中的共性、关键性和前瞻性技术,并有效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产业优化升级,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重大工程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它不仅是一项重大基础设施,更是工程技术创新活动的主战场。重大工程技术创新项目的研究是响应国家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科研实践,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同时应坚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工程,促进工程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时间约束性强
由于技术创新成果的产生具有一定滞后性,若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则会严重影响工程质量、成本、进度等各项目标顺利实现。因此,重大工程项目技术创新工作受到工程工期的约束,具有较为强制性的时间约束性。
(五)技术创新成果应用难
重大工程创新成果技术性强,应用前景巨大,但工程项目的临时性与组织的独立性特征使得各技术创新主体不一定能在未来的项目中再次集结,因此技术创新很难连续、系统地进行,重复研究较多并且零散的创新也很难有效地按项目集成,造成技术创新成果容易流失,难以被保存与再用,不利于我国的重大工程建设管理与创新水平的提高。
二、重大工程技术创新定位与管理流程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重大工程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是以工程需求为导向,在对工程技术创新项目进行规划时,首先要考虑工程对技术创新的需求。然而重大工程的技术难度大,技术创新复杂性强,创新成果水平高,因此有必要在满足工程需求的基础上,考虑这类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与国家战略目标的一致性。因此,应集中多方向的科研力量对技术难题进行深化研究,形成行业层面多领域的关键技术创新平台。因此重大工程技术创新一般都会存在一个从工程层次,到行业层次,再到国家层次的提升过程,进而形成一个金字塔形的重大工程技术创新目标结构。随着这三个层次的递进,创新的目标越来越凝练,从满足工程需求,到提高行业创新的竞争力,最后形成国家创新的竞争力。
(一)工程级项目
为了保证重大工程的顺利建设,首先应围绕工程层面的需求与问题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在这一过程中,首先由业主单位根据工程需求与国家战略目标制定工程级技术创新规划,再根据建设市场体制、企业技术和资金能力以及工程技术创新的特征,向设计施工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创新环境保障。设计施工单位负责应用该阶段研究成果。业主单位负责检查、督促创新活动,组织审查创新成果和评估应用效果。
(二)部省级项目
在工程层面技术创新基础上,业主单位配合行业部门的相关政策规划,结合工程层面的创新成果进行进一步分析与提炼,形成凝练后的技术创新项目,并组织设计、施工和科研等单位开展相关课题研究,由行业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评审,争取形成行业内的共性技术创新成果。
(三)国家级项目
由业主单位根据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并在工程层面和行业层面的创新基础上总结提升,形成国家级项目的初步规划,并向科技主管部门进行申报。项目正式立项后由交通部作为项目组织单位,业主单位作为项目承担单位,并由业主单位具体组织设计和施工单位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最后由科技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和认定。
三、重大工程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及原则
重大工程技术创新的目标体系呈金字塔形,从工程级项目到部省级项目,再到国家级项目,其立项的课题数量表现为逐渐递减,而课题的质量则表现为逐渐提升的趋势。这就要求业主单位必须对不同层级上的创新课题进行选择与凝练。一般而言,对课题进行选择时应满足以下几点条件:首先课题应为本工程提供技术保障,能够对工程建设瓶颈形成突破或者显著提升工艺水平和施工能力,实现工程建设的各项目标。其次课题应为行业持续、协调、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具有行业领先水平,能够形成行业核心竞争力。第三,课题的预期成果先进、成熟、适用,具有在行业层面以及国家层面,乃至世界层面具有普遍推广意义,且推广应用后,能够形成示范效应。具体地,在对课题进行战略选择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工程层面与行业层面的技术创新课题通常分别由多个不同的设计与施工企业进行研究,由于重大工程技术创新具有高度的复杂性与学科交叉性,在研究的过程中会涌现出一些共性的研究问题,为了避免重复研究并提高研究成果的水平,业主单位会考虑系统性原则,将这些研究课题进行整合与打包。例如,泰州大桥针对多塔连跨悬索结构的重大技术问题,把工程层面的多项课题整合为行业层面的“多塔连跨悬索桥结构体系与结构性能研究”,该成果不仅满足了泰州大桥的建设需求,还能够对同类型大桥的设计施工提供指导和借鉴,为行业规范、标准的修编和完善提供重要成果。
(二)先进性原则
业主单位经过前期调研、建立科研规划、签订科研合同等几个阶段,技术创新的研究工作便正式展开。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业主单位需要根据各单位的研究成果重新考虑下阶段课题的筛选工作,为了保证课题成果的先进性,其中某些没有达到预期研究目标的课题,或者不是更高层面上共性关键技术的课题将被删除。例如,部省攻关阶段所设立的“三塔悬索桥上部结构施工技术研究”虽然和结构体系有关系,但是总体的施工技术与传统的结构相差不大,因此该课题没有入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三)动态性原则
为了确保工程的顺利建设,降低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风险与成本,工程层面的课题通常采取提前规划,由业主单位根据工程建设各个阶段的特点,以及所面临的技术难题,征询相关部门和设计、施工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并参考有关专家和相关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建议,在工程正式施工前确定科研项目目录。但随着工程的开展,业主与相关设计施工单位会根据施工中面临的实际问题随时调整规划的技术创新课题。例如,泰州大桥初期科研规划阶段的“国产大跨径悬索桥主缆干空气除湿系统研发”课题经调整后,并入行业层面的“三塔悬索桥上部结构施工技术研究”课题中。“大跨径桥梁设计及施工风险评估”中的“中塔鞍座抗滑安全性评价”调整至行业层面的“多塔连跨悬索桥中间塔关键技术研究”等等。
四、泰州大桥技术创新案例分析
跨江越海桥梁建设是21世纪桥梁工程界面临的重要课题。在直布罗陀海峡、白令海峡、英伦三岛间、日韩海峡、我国东南沿海岛屿间、琼州海峡、渤海湾、台湾海峡等地均规划了大型跨江越海工程,而目前这些大型桥梁工程的首选桥型多为悬索桥,这对悬索桥的跨越能力提出了极高的挑战。由于单一主跨跨越能力的限制,目前传统的两塔悬索桥难以满足宽阔水面情况下的超长跨越需求。泰州长江公路大桥主桥采用三塔两主跨悬索桥桥型方案,在这之前国内外还没有同类型大跨径悬索桥的建设经验,已建成的多塔悬索桥工程实例还只限于中小跨径。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大桥在建设过程中遇到很多技术挑战:三塔两跨悬索桥结构受力复杂,该桥型全桥刚度较小,主梁挠跨比大、中塔顶主缆不平衡力会导致主缆在鞍槽内滑动、中塔柱根部受力大且不均匀;施工技术复杂,在解决好工程设计关键技术问题的同时,还必须解决好诸如深水基础、钢塔架设、缆索系统、钢箱梁、钢桥面铺装以及施工安全等难题。面对众多技术难题,泰州大桥经历了指挥部规划课题、交通部攻关项目以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三个层次的技术创新过程,从勘测、设计、施工乃至运营全过程对大桥进行必要的专项科学研究,确保优质优量地完成工程建设。
(一)指挥部立项的科研项目
为了系统地开展泰州大桥的科研工作,2007年初,江苏省大桥指挥部开始了《泰州大桥科研规划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的编制工作,对泰州大桥提出系统的科研规划。在《大纲》初稿编制完成后,先后大量征集了设计、施工、管理、科研等单位以及国内许多专家的意见,在吸收了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对《大纲》进行了完善,于2008年中完成了修订稿。根据《泰州大桥科研规划大纲》,泰州大桥建设指挥部从8个方面规划的科研课题达到300多项。建设指挥部具体开展的专题课题研究达88项。
(二)交通部重点项目
在积极推进《大纲》科研项目的基础上,指挥部将其中的重要项目归纳、整合成6个重点项目:多塔连跨悬索桥结构体系与结构性能研究、多塔连跨悬索桥中间塔关键技术研究、深厚覆盖层地区桥用锚碇基础关键技术研究、长大桥梁深水超大型沉井基础施工成套关键技术研究、三塔悬索桥上部结构施工技术研究以及泰州大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关键技术研究。重点规划的这6项科研项目于2008年6月申请了交通部部省联合攻关项目。2008年11月交通部以交科教发[2008]476号文下达了2008年度交通科学技术项目执行计划,这6个项目被列入。泰州大桥从项目级课题到部省级课题的凝练过程遵循了重大工程技术创新战略选择的基本原则。例如,项目初期,指挥部对三塔悬索桥上部结构施工的安装、制作、施工控制等多层面问题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随着项目建设的开展,至建设中期,上部结构施工的关键问题得以汇总提炼,基于系统性原则,将上述研究问题汇总为“三塔悬索桥上部结构施工技术研究”;此外,课题“大跨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关键技术研究”早在江阴大桥和润阳大桥都研究过,但都没有取得满意的研究成果,所以该课题被选入了泰州大桥部省级攻关项目,但在对国家级课题申报立项时发现该课题的研究成果不具有国家层面的先进性,因而又再次被删除。
(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2008年初,泰州大桥指挥部启动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申报的准备工作,编制了《多塔连跨悬索结构及工程示范》国家支撑计划的项目建议书,于3月赴交通部向科教司进行了专题汇报,科教司提出了许多非常中肯的意见,指挥部根据交通部的意见对建议书进行了完善,整合优化为“多塔连跨悬索桥结构体系与结构性能研究”、“多塔悬索桥中间塔关键技术研究”、“超大跨连续大柔度桥道系结构行为特性及其铺装关键技术”三个课题,于2008年8月向科技部申报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多塔连跨悬索结构及工程示范”,在交通运输部和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已于2009年2月获科技部立项,并于2010年3月被列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获得了对多塔连跨悬索新结构科技攻关的国家层面支持。交通部于2010年5月19日在泰州召开了项目启动会议。泰州大桥的关键原始创新在于“多塔连跨悬索桥结构体系”以及由结构体系带来的“多塔悬索桥中间塔关键技术研究”两个核心课题。部省攻关阶段所设立的“三塔悬索桥上部结构施工技术研究”虽然和结构体系有些关系,但是总体的施工技术与传统的结构相差不大;基于先进性原则,“上部结构施工技术研究”课题未入选国家级课题;而泰州大桥的大跨径使得桥道系结构特性表现得更“柔”,并带来桥面铺装上的高度技术挑战,基于动态性原则,“超大跨连续大柔度桥道系结构行为特性及其铺装关键技术”被确定为国家级课题重点研究。此外,三塔两跨的结构体系使得大缆拉力反而减小,“深厚覆盖层地区桥用锚碇基础关键技术研究”中的施工方法并没有高水平的创新,因此该课题没有入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在三层次技术目标体系的指导下,泰州大桥取得了多项科技创新成果。其科技攻关成果一方面为今后我国沿海及连岛工程的大跨径桥梁建设提供了新技术,提升我国大跨径桥梁的自主创新能力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如,部分成果已在九江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四桥、崇启大桥、武汉二七长江大桥、马鞍山长江大桥、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和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等项目得到应用;另一方面泰州大桥的自主创新技术成果将有着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所形成的技术指南、标准,专利、工法以及软件系统,将大大提高我国大跨径多塔悬索桥建设的国际竞争力,为“中国创造”走出去再添竞争力。
五、结论
关键词:项目管理;施工技术;创新
0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建筑行业也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项目管理是建筑企业最基本的管理,项目施工水平的高低、施工质量的优劣、文明施工的贯彻与否,与项目管理有着直接的关系。当前的建筑市场竞争激烈,要想开拓市场站稳脚跟,谋求更大的发展,就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来增强企业实力,保证施工的关键技术、设备紧跟国际发展趋势,与行业先进水平同步。靠增加科技含量来提高工程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创造最佳效益。技术创新是企业兴旺和发展的源泉,这一点已经毫无疑问地成为企业界的共识。笔者结合建设工程项目实践浅析施工企业技术创新。
1开展建筑施工企业技术创新,提高服务能力
建筑施工企业技术是以产业化为目的的。施工企业的产品就是服务项目,就是“加工”某类建筑物的服务能力。服务品种多少、服务质量高低、服务能力大小就是其竞争制胜的决定因素;资质门类和等级、质量认证都是对综合服务能力的认定,相当于工业企业的产品许可证。为此,要积极贯彻技术创新“开发一项技术、争取一份投资、争得一项技术声誉、开拓一项业务、带动一片产业”的“五个一”战略,建设构建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一流大型国际化企业发展目标,不断自我创新,自我超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推进企业持续发展。
建筑施工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服务能力,而不是仅仅着眼于建好某一个特定的建筑物。这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业绩越多,技术创新的成果和施工经验就越多,施工能力就越强,就越能承揽到更多的同类工程,实现规模化“生产”即产业化的目的。就工程技术公司而言,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不断巩固发展检修及检测业务,拓展建材和特种工程业务,形成检修协力、工程检测、新型建材及特种工程四大产业,将企业打造成为全国性业内领先的工程技术服务企业。技术创新必须紧贴市场与施工。孤立地看,建筑企业技术创新是先有市场后有创新,但如果把投标过程和施工过程贯穿起来看,还是先有新技术成果后,应用于生产和开辟新市场,这一点和工业企业完全一样。因为投标时技术难题在招标文件中已经反映出来,企业提交的施工方案必须能够满足项目成功建成的需要。技术难题必须先解决好并得到评委的认可才能中标,这本身就是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过程和鉴定过程,中标后的施工过程就是把技术开发成果结合实际运用于生产,保证进度、安全、质量,实现利润的过程。
作为工程技术企业,就是要让技术和市场靠得更近,实现“资本”与“知本”的结合,让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产业化,转化成巨大的生产力,实现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努力为企业建设创新提升式发展贡献力量。
2构筑研发平台,组织在建项目技术攻关
建筑施工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研发平台,在这平台上主要演好两个角色:第一是领导和组织在建项目技术攻关,提高常规作业的技术含量,改进现有的服务产品;第二是选择有商业价值和有发展潜力的技术开发项目进行研究,开发新的服务产品为承揽任务进行技术储备。一方面建筑企业技术创新的首要任务是满足在建项目施工需要,另一方面引进或开发具有国际水平或国内领先优势的技术成果,推出新的服务产品,形成超出对手的服务能力、有自主知识产权或独占性的核心技术,依靠技术上的跨越实现服务产品的升级换代,在一定时期内形成垄断或独占优,创造出高额的利润。
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是与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是否适销对路密切相关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坚持不懈的技术创新,不断提高现在技术和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自我发展首先就是指资产增值和技术创新,是在“以资产增值支持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带来资产增值”的循环中不断壮大发展起来的。企业不具有技术创新能力,就不能切实保障企业持续发展。
3加强建筑施工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市场竞争的一般规律是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比对手有优势。要取得优势越来越依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谓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较竞争对手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的特点:一是以企业独有的核心技术或产品为主要特征,也包括管理、营销、团队素质、企业文化、政治优势和操作工艺诀窍等方面的因素;二是具有对手在一定时期内难以模仿、破解或者模仿、破解起来成本太大的优势;三是能带来市场优势,形成稳定的垄断或独占性的利润;四是核心竞争力也是不断发展的。谁停止创新,就意味着落后和死亡。通过技术创新保持竞争优势和不断寻求新的发展机会,为大工程建设做出新贡献。
为此,建筑施工企业的竞争实质是通过“制造差别化”来战胜竞争对手。企业可以利用自己研究开发的优势,在产品和技术的品种、性能、质量等方面制造差别化;也可以利用先进的工艺设备,通过大规模生产降低生产产品成本,建立同等质量下的价格优势。
4加强科技成果转换和应用,提高企业技术开发能力
科技创新在中国建筑业虽已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能力,但与国外一流建筑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尚不具备与之抗衡的能力。因此,中国建筑企业为了适应国际工程项目功能新、体量大、施工难度大的新趋势,需要大力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的推广应用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推广建筑业十项新技术的应用;需要加强企业科技管理工作,提高企业技术开发能力;需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发和应用,以及知识产权的管理。
建筑业是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业也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是与民生大计息息相关的。我国建筑企业的发展状况对我国经济与建设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进一步扩展,以及现代科技进步的进一步深化,建筑企业的发展逐渐融入国际经济的大潮,近年来,随着我国一些大型建筑项目国际招投标的实施,使得我国建筑企业已越来越感受到来自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融入建筑业市场的竞争、发展的大潮中―――迎接挑战、求得发展,这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和慎重应对的问题。
我国建筑施工行业,由于建筑施工企业数量过多,竞争秩序不规范,造成在激烈的竞争中以价格决定一切,而忽视了企业对其他价值诸如质量、进度、安全、文明施工、技术创新、工艺水平和服务水平等的保证能力。我国已加入WTO,目前我国一些保护国内企业的规定将逐步废止,诸如“外国承包商不能独立承包工程,需与中方企业合资、合作,共同承包工程”的规定等。国内所有建筑施工企业将直接面对国外企业的竞争。在这种形势下,国内建筑施工企业应积极思考如何提高企业竞争力,适应新的环境、新的时代趋势,创造更大的效益。
5推进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创新,让企业融入更大的市场
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是由项目管理的任务、项目目标、项目的使命决定的。它们都是为了达到项目的目的。创新不是目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必须符合工程项目的目标和使命。北京奥运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是建筑施工的典范。它包括了项目规划管理、采购与合同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技术管理和成本管理等项目管理的创新,是工程项目管理过程创新成果。北京奥运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带给我们新的管理理论应用、新的管理方法和工具的应用。
6结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快,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已经进入了历史发展新时期。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经济日益融入全球市场,在我国的跨国公司和跨国项目越来越多。许多项目要通过国际招标、使用BOT方式运作。企业走出国门在海外投资和经营的项目也在增加。目前,我国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多、技术水平高。但是,由于我国在有些工程技术标准方面还没有完全与国际接轨,使其对国际技术标准规范难以真正地理解和掌握。迅速发展的技术、竞争的加剧使当今企业面临巨大的挑战。企业是否具备科技创新的能力,已成为企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的内外资源,改善流程,有效降低组织与项目运营的成本、减少项目风险、提高工作效率、缩短项目时间,成为企业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1]白思俊.现代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