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资源经济与管理

资源经济与管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27 16:02:0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资源经济与管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资源经济与管理

第1篇

经济的发展, 取决于人的作用发挥, 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开发对于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是区域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 只有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才可占领经济市场的制高点, 并得到长期发展。在企业人力资源评估过程中,要遵循真实性、公正性、科学性、有效性、独立性的原则,同时还要把握好阶段性、专题性、整体性、区域性等,以增加评估的计划性、针对性、有效性,切实发挥评估在区域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关键词】

人力资源; 经济管理

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或者说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目前世界范围内的人才竞争愈加激烈,谁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谁就能在未来更加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如何培养人才,开发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是当前在人力资源开发中需要认真探索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因此, 人既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又是经济的制约因素。现代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 人力资源不仅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提, 更是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之一。如何正确对待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是一个重要难题。

1 我国人力资源的现状

1.1人力资源利用不合理。国家有关部门对全国 21个省市进行调查表明, 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得不到充分发挥, 许多专业技术人员处于闲置状态, 有效利用与开发更谈不上。因此, 如何保护并与开发有效利用单位内部的人才资源, 是中国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1.2人力资源结构不平衡。结构性短缺明显是我国人才资源的构成的首要问题。对于一些新兴产业, 例如贸易、金融、法律、审计等产业人才紧缺, 并且一些基础研究领域却后继乏人。而人才年龄老化是人才资源结构不合理的另一个突出表现。另外, 人才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 中西部地区经常出现人才资源短缺的现象。

1.3人力资源质量水平较低。虽然建国后我国人力资源的素质有了较大提高, 但整体的文化技术水平仍然很低。

2 人力资源与经济管理之间的关系

经济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活动 ,是人及生存环境的发展 ,人是社会生产力诸多因素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人为社会生产、流通、服务和管理等经济活动提供劳动 ,进行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各种创新活动 ,维系和推动着经济活动的运行和发展 ,没有人的劳动 ,便不会有经济活动和经济发展 ,而人又是经济发展中需要就业的劳动者 ,人又是消费者 ,即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消费者 ,人口的增长与经济的发展之间有一个需要协调的关系。因此 ,人既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又是经济的制约因素。 “人力资本”说认为 ,人力资本作为内含于人体本身的那种生产或工作的能力 ,并不是先天赋予的 ,不是均一的。在这里具有重要意义的是它的质量方面 ,不是其数量的多或少。

3 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生产要素, 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历史上世界经济增长中心的转移, 都是与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密切相关。各国人力资源利用水平与状况决定着该国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速度。人力资源积累有两个方面, 一是数量的积累, 二是质量的积累。发达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始终占有优势地位是因为他们成功地实行了这两方面的积累。而人力资源作为特殊的经济资源, 在经济发展中有着特殊的开发利用价值。

3.1人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求随着人力资源素质层次的变化而变化。在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 人力资源素质层次越高, 劳动者对精神的需求就越大。完善的竞争激励机制、先进的企业文化、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良好的工作环境等, 能激发高素质劳动者的潜在智力和潜在创造力, 从而产生极大的经济效益。

3.2人力资源是可再生的经济效源, 可以采用各种教育手段进行培养和创造, 从而形成具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成为经济资源中最有开发利用价值的资源。第三, 人力资源不仅仅是经济资源的开发者、产品的生产者, 而且人的思想、观点、愿望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等意识形态将影响经济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 继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因此, 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可低估。

第2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经济增长;人力资源优化

中图分类号:F4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02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人力资源更是一切资源中最为宝贵和最为重要的资源。因此,在强化社会对自然资源进行高效利用的同时,需要重视对人力资源的投入,最大限度的加速人力资本的积累和质量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将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功效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更为重要的是,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国家,科技的起点相对较高,而为了适应这种新的起点,需要将其与较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队伍加以匹配,以此来保证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均衡增长,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见,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社会资源的关联是最为紧密的,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人力资源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因此,经济社会取得的任何进步都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和效率呈正相关的关系,只有具备充足的人力资源,经济社会才能获得进步。因此,只有当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进行有效的结合时,才能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本文以此为基础,对经济增长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和应该采取的对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讨论了经济增长和人力资源的关系,分析了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探讨了经济增长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模式,为实现经济社会中人力资源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可供借鉴的思路。

一、人力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分析

(一)人力资源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促进。从大量的事实中可以发现,人力资源(包括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因素)质量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远远超过物力资源。这从部分亚洲国家的兴起和部分中东国家的长期处于较低的发展状态就可见一斑。人力资源质量的提升将最终导致产出的持续增长和稳定提高,人力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相互促进作用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获得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即便这些国家或者地区的物力资源水平相对较差,但如果人力资源并没有遭到明显的破坏或者损失,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会长期的保存下来。

(二)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源的特征。作为国民经济资源的一个特殊种类,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的区别十分明显,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人力资源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类活动的范畴内,经济活动的基本组成因素有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前者是主动的,后者是被动的,其中,人力资源不但能够使物力资源的势得到充分的发挥,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物力资源的劣势转变为优势,改变物力资源的属性,因此,在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是关键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2)人力资源是可再生资源的一种。不可否认,物力资源中的部分种类具备可再生性,但是人力资源的再生性缺失普遍存在的,它依靠人口的再生产与劳动力的再生产实现。此外,人力资源该具有开发性、分配性以及使用的时效性、周期性等特征;(3)人力资源具有社会属性。从社会学的角度讲,人类的劳动行为具有群体性特征,因此,人力资源就必然处于特定的社会范畴之中,因此,形成、分配与使用人力资源的活动也都处于整个社会范围之中,并依赖社会而存续,所以,从本质上讲,人力资源是一种典型的社会资源。

(三)人力资源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制约。从一些历史事件以及随后的社会实践中可以发现这样一个事实:一些在战争中物力资源遭到巨大破坏的国家能够在相对较短的实践内奇迹般地迅速恢复原状,并最终发展成为强大的国家,或者一些物力资源相对较差的国家或者地区,在经济增长方面也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其中的原因是男人寻味的——这无法通过物力资源决定论来加以解释,唯一的解释便是这些国家或者地区的人力资源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对物力资源的消化吸收能力较强,能够对已有的与引进的资本进行充分的能力的发挥,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

二、经济增长过程中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低效配置。在我国,人力资源的市场分割情况严重,尤其是城乡人力资源的分割更是如此。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就已经明确的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这一宏观政策的推动下,人力资源有序流动的政策得以实施,人口的流动管制也逐渐得到了放松,人力资源从此享受了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的权利。在这一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源迅猛的流向了城市地区,并且呈现了快速增长的势头。与此同时,随着一些国有、集体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城市人力资源在城市内部的流动也明显的加快。但是,其中的一些科技人员、管理人员以及熟练技术工人等中、高级人力资源并没有如期望的那样,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起来。这一事实导致的直接后果便是人力资源的低效配置,这明显不利于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1]。

(二)人力资源的终身教育面临着新挑战。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商品结构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的不同,这就决定了我国的产业结构和教育结构也与发达国家存在差异,人力资源的终身教育面临着新挑战。比如,我国的教育结构明显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存在差异,尽管从整体上看,受教育(人力资源)的素质并不低,但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是,相当多的人力资源所从事的工作和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并不吻合,这明显的暴露出了我国人力资源终身教育方面存在的弊端[2]。这种情况出现如果长期存在,不但能够直接减少社会的人力资源存有量,对全社会的人力资源的开发也形成了一个长期的约束。

三、经济增长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与相应对策

(一)对配置的影响和对策。经济增长方式对产业间的配置具有重要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首先,对职业间配置的影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的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传统的机器发生了质变,人力资源由直接参加劳动变为对劳动过程进行调节控制,实现劳动过程的无人化,生产率大幅度增长,产业结构得到不断的调整、升级,人们更加倾向于服务性的工作[3]。其次,对地区间、国际间配置的影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了科技进步,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在这种变动之中,地区间、国家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人们关注的不再是挫败竞争对手的利益,而是如何与竞争对手共存、共赢、共利,寻求多方合作与发展,为自身、为社会谋福利。

(二)对激励的影响和对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催生的新兴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其不仅要面临随时变化的复杂环境,还要能够专有所长,解决突如其来的难题。这使得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日益受到重视,高素质人才对激励的标准必然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激励主体加大激励的深度与广度,创造新型激励方式,提高激励的质量和水平,使高素质的人受到更加丰厚的待遇和更为人性化的关怀,这种激励机制的转变体现了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对高端人才的渴望与关注[4]。知识的增长、积累和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人才的知识面、知识结构与传统人才相比有较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激励机制的大幅度转变。

(三)对培训的影响和对策。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出现,形成了大量的新的产业部门与产业链条,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换代,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增长,极大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与劳动生产率,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由此居民可以获得更多的可支配收入,政府可以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这就意味着居民和政府的培训支付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可以支出更多的资金来接受培训[5]。在内容上逐步改变将理论传授与实践操作分割孤立,探索出新型培训模式,使受培训者不仅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素质,而且具备动手操作能力、实践应用能力,成为高水平、高技能的专才、全才。

(四)对就业的影响和对策。就业是人力资源使用的主要表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首先,对就业机会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生产单位产品所耗用的活劳动减少,必然是资本替代劳动力。其次,对就业形式的影响。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了高新科学技术的应用,网络发达且速度增快,各种媒介物迅速发展,人与人之间联系的途径发生了巨大变化,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为用人单位和员工提供了双重便利。最后,对利用效率的影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实质上是分工细化、产业集聚的过程。

四、结束语

伴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力资源不仅要具备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技术创新能力、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还要具备团结合作能力、协调能力、抗压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等等。这些客观要求迫使人们必须树立长期的、终身学习式的人力资源开发观念,不断地调整开发内容与方向,改变和更新自身的人力资源结构,以全面发展为宗旨,适应复杂多变的动态环境。

参考文献:

[1]王继红,张宗益,王晓华.中国经济增长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9(2):12-15.

[2]王永海.经济增长过程中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07(11):51-53.

[3]郑新成.基于经济增长方式的人力资源开发浅析[J].特区经济,2010(11):301-302.

第3篇

【关键词】知识经济 战略性 以人为本 人力资源管理

前言:近几年,知识更新速度越加快速,企业在经营建设中所需要面对的市场环境越加复杂。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如何提高自身竞争力,保证企业可持续性发展建设,是企业发展建设中的关键性问题。知识经济最基本要是就是知识与经济,对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一、知识经济的人力资源观念

伴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建设,经济发展模式逐渐开始向知识靠拢,知识已经成为时展进步的核心,通过科学技术的观点直线,人力资源工作对于创新性及激励性人才更加需求,人力资源观念就此形成。知识经济背景之下,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发生了本质性转变,传统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工作核心在知识经济下重新转变,人力资源做起企业经营建设的战略性资源,已经成为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首先,人力资源战略成为知识是组织战略的核心因素,也是企业战略布置关键因素。企业为了能够应该多样化的市场环境,对于人才的知识技能开始越加关注,希望能够通过人才提高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其次,知识经济中,社会对于人才技能及知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复合型人才是目前社会急需的一种人才类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对于人才创新力及创造了的培养十分关注。最后,人力资源观念需要以人为本,管理模式本质性转变,这也都是知识经济下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内容。

二、知识经济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所面对的挑战

在新的市场环境之下,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提出了全新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较多挑战。想要充分发挥知识经济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所具有的优势,首先就需要了解人力资源管理所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一)创新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势在必行

在知识经济大体背景之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已经发生了本质性住那边,管理要素在变化,在企业间经营建设中的作用越加突出,创新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已经势在必行。经济全球化建设中,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不断完善成熟,对于先进管理观念及方式都十分重视,进而希望保证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与知识经济相吻合。

(二)人才战略性地位的突出

在知识经济中,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创新都是经济重要载体,对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越加凸显。所以,知识经济背景之下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应该提高对于人才战略性地位的重视,做到留住人才、培育人才,这样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三)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成为企业改革工作的主要内容

在企业传统管理模式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重要性并不是十分显著,但是在知识经济中,人力资源管理工程已经成为企业经营建设核心因素,企业改革工作都是依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开展。所以,就企业改革来说,怎样掌握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竞争力,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重点关注的内容。

三、知识经济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

(一)构建人才战略理念,形成人才资源的战略基础

企业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主要工作内容为人事管理,人才战略理念并不限制。在知识经济中,战略性人才资源管理模式,应该突出人才战略理念的重要性,构建新型人才管理方式,进而保证人力资源管理与知识经济背景相吻合。人力战略管理工作首先应该对于人力资源进行总体性规划,保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配置最优化,其次在人力配置利用上面,应该提出育人的观念,最后在人才资源培育中,提高对于人才知识及技能的关注。

(二)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优化与调整人力资源结构

市场经济背景之下,知识经济对于人力资源结构调整更加关注,同时提高人力资源结构最优化也是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完善的人才竞争模式,才能够促进战略性人力资源的建设,为企业经营建设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结论:简而言之,在知识经济中,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所具有的作用越加突出,已经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内容。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落实过程中,不仅仅应该形成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让理论指导有关管理工作的开展,还应该积极构建管理机制,形成完善的人才配置机制与竞争机制,推动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落实,为企业经营建设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本文仅仅对于知识经济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简单分析,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许明英.知识管理下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开发的浅析[J].

现代商业,2010,12:190+189.

[2]梁川.经济转型背景下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研究[J].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4:53-56.

[3]张丽曼.试论知识经济时代国企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观念

[J].现代商业,2011,20:137+136.

第4篇

关键词:新经济;人力资源;创新

一、新经济的内涵及特征

新经济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经济包括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数字化经济、新经济、生物经济、风险经济等。狭义新经济指美国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技术进步和全球化共同作用下所出现的一种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相对于传统经济的新的经济形态,与传统经济的本质区别在于,它能够实现低通胀和低失业率较长期并存下的经济持续增长。新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经济”或“旧经济”而言的,是以信息和知识为基本产品。以对无形资源的生产和分配为基本过程,以创造力为基本动力,弘扬人性、面向未来的经济,是以知识化、创新化、全球化、网络化、科技化、持续化为基本特征的经济。

二、新经济时代企业经营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

人力资源管理,自20世纪70年代起。已成为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的一个重要模式,并随着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企业环境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创新。21世纪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知识是企业的战略资产,企业是一种知识整合系统或是创造、传递和运用知识的组织。在这种大的背景之下,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模式要想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就必定要适应企业环境的改变,以发挥最大的功效。

员工的转变――新时代的员工的价值观不同,有所谓的“Y时代”或“z时代”的特征,流动性高、强调个人价值。

组织结构的改变――由传统的功能型的垂直式组织结构,转变为更强调团队合作的扁平结构。

管理模式的改变――由从上而下的集中式规划和控制为主,改变为强调授权、责任、绩效为主。

工作设计的改变――从分工清楚、专项负责的工作,改变为比较复杂的、多样化的工作。

员工训练的改变――从过去的“训练”模式,改变为“学习”、“教育”的模式,强调个人学习能力和责任心,也更注重员工的行为、价值观的教育。

绩效评估的改变――从目标管理为主,改变为更强调效果的管理,个人工作能力、工作态度等也纳入绩效评估范围。

薪酬体系的改变――从固定薪金,以职位、年龄为主要考虑因素,改变为以绩效奖金为主。强调企业的绩效成果和个人的绩效贡献。

升迁的改变――从过去强调绩效结果。改变成强调其能力和工作、个性和工作的匹配性,以及升迁后能否胜任。

中层管理角色的改变――从“督导”的角色改变成“辅导”的角色。

高层管理角色的改变――从“领导”的角色改变成“规划”的角色。

三、企业认清人力资源管理应解决的问题

一是机制问题。由于机制不灵活,尤其是某种机制下决策者由于受到长期以来的影响,较难有突破性的举措。如现在尽管是市场经济。但其管理思想、管理模式还不够开放,甚至用计划经济模式下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

二是理念问题。知识的更新、社会的变迁,使企业有些力不从心。我们常常看到企业对有贡献的员工进行奖励,其实对有业绩的员工采取的奖励方式远没有兑现方式的好。因为兑现体现的是一种合理性、原则性和契约式的严肃性;而奖励的方式体现的是政策性、不对等性、额外性和没有保障性,作为员工会感到假如他再有类似贡献的报酬还得取决于主管(领导)的“研究”。

三是认识问题。欧美企业一般对人才的重视程度普遍要比国内企业强得多,不论是从战略的角度、工作的内容还是对人才的能力发挥方面。而很多国内企业得了“短视病”,看得较近,缺乏动态的人力资源规划与开发,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实践上都有依赖以往规划的一劳永逸的思想,造成静态观念与动态市场需求和人才自身发展的需求极不适应。企业内的真正民主应从人性方面考虑。营造员工创业、创造价值的氛围是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一个突破口。

四、新经济时代企业所需人才的类型及素质

新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具有知识的人力资源意即人才资源是新经济的主体。新经济时代所需的人才,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本文就新经济时代企业所需人才的类型及素质进行概要简述。

(一)创新性人才

创新是新经济时代的主题,新经济是创新化的经济,创新化经济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性的人才。首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电脑将取代一些机械性脑力劳动。即计算机的应用,不再要求我们有超强的记忆能力,而是要求具有综合的研究、判断、逻辑推理能力,高度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其次在新经济时代。产品的知识含量增加,逐步形成知识产品。知识产品的生产,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不是设备和工具,而是人的知识的能力,特别是人的创造能力。另外,商品的价值不再是劳动者体力的简单转化,而是劳动者知识的转化。所以,要求劳动者必须有较强的创造能力。最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创新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唯有全面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等,才能维持经济的竞争力。所以,新经济时代需要创造性人才。

(二)个性化人才

在工业社会,生产是标准化、大规模生产,而在新经济社会,生产是非标准化。甚至可能是单件生产。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中,谁能设计出个性化的适应不同层次消费者需要的产品,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所以,有的经济学家把新经济称为个性化经济。个性化经济需要个性化人才。所谓个性化人才,就是让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有哪一方面的兴趣与特长,就让其在哪一方面发展,当然,个性发展,并不是发展个人主义,更不是否定集体主义。个人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的需求相复合,必须与所在组织的需求相吻合,这是个人化发展的基本前提。

(三)复合型人才

所谓复合型人才,是指多种专业能力的复合,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复合。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复合。新经济时代很多创造活动是跨领域的。这种创造不可能依靠某种单一知识和单一技能来实现。它必须借助多种知识、多种技能的综合运用来完成。社会越发展,创造的复杂程度越高,高度复杂的创造需要高度发展的能力系统,即对知识面的要求越来越宽。实际上,不用说创造,在新经济社会就是许多日常工作也离不开综合能力。所以,复合型人才是新经济时代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同时也是企业的稀缺资源,企业要努力的培养这种资源。

(四)合作型人才

在新经济时代,许多项目只有通过合作的方式才能实现共赢,信息社会本身就

是一个合作的组织,企业是链状供应。银行是网状服务,信息是网上共享,创新是网点协作,因此,新经济社会是一个人际关系高度社会化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需要更紧密的联系和协作,需要借助集体的力量和他人的力量,才能发挥自己的力量,取得事业的成功。即在新经济环境中。要从事科研、发明、创造。或从事生产与经营,靠一个人的力量难以完成。因此,合作型人才是新经济时代企业所需的人才。

五、企业在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新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具有创新、个性化、复合型和合作的特点,这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这是企业内外环境变化的迫切要求。因此,在新经济时代,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该发展根据新时期人才的特点进行创新,除了强化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还应该强化以下方面:

(一)按市场要求建立动态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管理工作,它的管理理论与方法涉及到管理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教育学、系统工程学、信息管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信息时代的来临,知识的发展、更新是快速的、绝非静态的,因而注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发展也要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着。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往往重于招聘、员工合同管理、考勤、绩效评估、薪金制度、调动、培训等与公司内部员工有关的事项。却忽略了与顾客的联系。因此,企业应该建立一个多关注顾客的需求与市场变化的动态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二)变多元化为一元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人力资源的多元化使得员工具有广泛领域的知识和技术为企业所用,他们有不同的思想和思维方式,能考虑到事物的方方面面,可以做出更优的决策。面对员工多元化的价值观和需求,企业应当建立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将多元的价值观转变为一个大多数员工认同的共现价值观,即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以求增强组织的凝聚力,保证组织成员一致的努力方向。要实现这一转变,企业可以采用整合和同化的方法。整合是指组织在的基础上,把多元的价值观融合成一元的价值观。同化就是指组织确认一个多数员工认同的价值观,达到把多元转为一元的目的。

(三)企业要努力成为“学、教、练”相结合的学习型组织

要实现企业人力资本的不断增值就要构建学习型组织。现在很多企业都在搞“学习型组织”。但“学习型组织”只是一个概念,一个题材。而这种概念、题材又不是完整的。因此,学习型组织是一个“学、教、练”相结合的组织,这样才能构成系统循环。企业内的每个员工都在学习,其合成并不等于是学习型组织。他们中的很多人学习可能就是为了离开公司。员工的学习从短、中、长期都要围绕着公司共同发展的目标,教与练也同样要围绕着这一目标,企业组织才是健康的。在学习型组织中,大家得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

(四)在管理创新中开发人力资源

在学习的同时,当今企业必须用全新的视野来改善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职责已逐渐从作业性、行政性事务中解放出来,更多地从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要改变传统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作业性的内容。如考勤、绩效考评、薪资福利等行政性和总务性工作。更加重视战略性项目。包括人力资源政策的制定、完善。员工的教育、培训、组织发展规划和为业务发展开发提供人才支持等等。

第5篇

Abstract: In the new economic era background, innovation has become the main theme of the future administration, and the corporat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novation has become the subject of management innovation. the content and features of the new economy, new economy business type and quality of talent needed are discussed and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innovation in the new economic era is put forward.

关键词:新经济;内涵;特征;人力资源;改革;创新

Key words: new economy;content;feature;human resource;reform;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6-0001-01

1新经济的内涵及特征

在美国《商业周刊》1996年12月30日发表的一组文章中,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发展的轨迹,发现了与以往大工业不同的发展趋势,即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新经济大行其道,于是提出了美国开始了新经济时期。美国所说的新经济指的是已经存在数年的两种广泛趋势:第一种是商业的全球化;第二种是信息技术革命。

经济学家及其他理论学者对新经济的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认为新经济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讲,新经济就等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数字化经济、新经济、生物经济、风险经济等等。狭义新经济是指美国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技术进步和全球化共同作用下所出现的一种相对于传统经济的新的经济形态,它与传统经济的本质区别就是在实现低通涨和低失业率较长期并存的情况下的经济持续增长。

2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与管理的重大变革

新经济对能力建设的挑战:

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悄然兴起的知识经济趋势,已开始对现代人力管理及能力建设产生巨大的压力:①经济全球化,在增加适应性、创新和竞争方面,对人才管理及人的能力建设产生巨大挑战;②专门知识的价值被确认,并融入组织程序和能力考核,以应付上述压力;③智力资本作为独特的生产要素,取代人力资本并排在产业资本、金融资本之首;④低成本的计算机网络与宽频技术,成为全球员工交流与沟通的新工具。

在这种全球竞争中,没有一家公司是安全的,没有一名员工可以幸免。人力资本的经营面临一场新的前所未有的考验:为了争取高效率的知识工作者,必须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全球化人才告急与本土化运作资源的短缺;更加倚重非正式雇员;判断网络化中有那些技能是必要的,并以此训练员工,等等。总之,新的挑战正在改变从传统经济中建立不久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理论与新方法,也刷新了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刚刚建立起来的紧缺人才的目录。

3企业在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新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具有创新、个性化、复合型和合作的特点,这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这是企业内外环境变化的迫切要求。因此,在新经济时代,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该根据新时期人才的特点进行创新,除了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笔者认为应该强化以下几个方面:

3.1 营造创新文化在新经济时代,创新和时尚已经成为这个时期的主题,企业的发展需要这种创新的理念来驱动。企业的人才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也是管理的核心,吸引和留住创新人才已成为企业最关切的问题。伴随着中国经济与科技高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员工,思想开放、头脑灵活、技术专精、自信自强、流动性很高。要想吸引这些人中的佼佼者,企业管理创新必须建立创新文化。企业应致力于创造一个激励型的、充满创新气氛的开放环境,以利于发明、创造和企业未来的技术研究与展望;提倡挑战性思维。挑战性思维鼓励广大员工对现实状态提出质疑,不断思考和创新,企业为此可能承担一定风险,但企业这种文化氛围和对待风险与失误的态度会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增强员工的竞争能力,并会以此吸引大批优秀人才;设立共同的目标。企业应设立可以激起人们奋斗精神、愿为事业共同努力的目标,包括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等,在这样的创新环境下,企业的发展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3.2 实行柔性管理在新经济时代,知识型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关键,真正才华横溢的人才,往往是充满个性而难以驾驭的,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主动抛弃传统的管理方式,运用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依靠共同的信念、互动的心灵进行柔性管理,给员工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和气氛,给他们更多的授权,让他们成为工作的主人,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从而激发员工的创造欲,使潜能和天赋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3.3 企业与人才同成长新经济时代改变了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变化的环境使得企业的发展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新经济时代的人才时刻在思考着个人的职业规划和职业生涯,因此,企业要转变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路,将员工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的结合企业起来,让员工与企业共同承担风险的同时,也让人才能够分享企业的成果,让人才能够实现个人价值。

3.4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是在管理过程中,始终将人放在核心的位置,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以便充分调动所有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获得最大的效益。在新经济时代的人才。人才是企业的最重要的资源,是主宰企业命运的主人,企业将员工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信任员工、尊重员工、依靠员工,把企业员工放在管理的主置,围绕着充分利用和开发人力资源而开展管理活动,激发人的活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和自在的发展,使企业的目标和员工的发展目标达到一致。人的全面和自在的发展是人本管理的精髓,更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理念。

第6篇

导言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高和信息化基础上的经济,它不仅在经济关系和经济结构上发生重大变化,同时也将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和实践的深刻变革,人力资源管理将出现以下十大趋势:

1、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从基础型、理性型转向发展型

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是在管理活动过程中,管理者持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作为观念形态的管理理念,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知识经济的崛起,引发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必然引起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上的变革。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基础型、理性型和发展型,是各不相同的。基础型管理理念扎根于古典经济学,从经济学吸收营养,导致经济的个人化;理性型管理的理念扎根于科学技术的基础上,从行政学和行为学中吸收营养,成长结果是的相互组化;发展型管理的理念扎根于人文思想的基础上,从生物学和生态学中吸取营养,成长的结果是人、企业和社会都获得实现和自我发展。因此,发展型理念不再表现为个人对财富、成就的追求,也不完全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强调科学和理性、硬性和数量化,而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掺入非理性因素,强调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社会的协调统一、共同发展,管理的目的是通过人力资源的作用,引导人与企业、企业与社会之间的交易行为,促进企业与社会的相互依存,管理中的基本要素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个人、资本、设备,而是行动、思想和感情。

2、人力资源管理方式转向集成管理

信息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使企业面对一个全新的竞争环境和经营形势。传统企业依靠自身资源建立的竞争管理模式,将束缚企业的视野、限制创新思维,从而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和活力。1973年美国约瑟夫,哈林顿博士提出了机集成制造的概念,为知识经济的人力资源管理奠定了基础。集成管理实际上就是集成的思想和概念创造性地运用于管理的实践过程(包括人力资源的管理),它以企业内外软硬资源要素为基础,以实现社会责任为条件,以整体优化、优势互补、聚变放大为手段兼容各种管理手段和文化,在集成对象中互连互动,共同受益,协同推进中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管理方式。

3、人力资源管理对象以无形生产要素为主

传统的管理主要是对劳动力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等有形生产要素的管理,随着知识经济社会财富生产过程和结果科技含量的增大,科技知识等无形生产要素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重要,从而对知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逐渐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课题。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价值与作用超过了资本的价值的作用,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以知识为对象的管理:(1)企业要有能力并善于运用全球信息网络,不断获取全球的新知识、新信息,对它们进行知识的自我积累,知识的优化组合和创新,从而有效地利用人类文明成果,推动企业的发展;(2)企业需要高度重视员工知识素质的提高和潜能的发掘。通过对员工的培训、终生,不断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和获取、创新知识的能力;(3)充分利用领导集体和专家队伍的知识和智慧,特别是战略性决策,关系到事业的成败。领导集团和专家队伍知识信息、能力和胆量的综合运用,是知识的创新。如何发挥集体智慧和专家队伍的作用,是开发知识资源最重要的方面,也是知识要素管理的焦点。

4、人力资源目标,从注重经济目标转向注重经济目标、社会目标的统一

知识的信息化,科技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特别是80—90年以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反思企业和社会的关系,不断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从而调整自己的目标取向。一批优秀的企业家脱颖而出,把自己的目标定位超越了经济范畴,进入了伦理世界,更多的意识到了社会的责任,把自己当作社会的一员,认为自己存在的价值就是对社会有所贡献。IBM公司把企业目标提炼为:“为员工利益,为顾客利益,为股东利益”三原则,在这些基础上,人们形成一种共识,未来的企业管理目标是追求:“顾客满意,员工满意,股东满意,社会满意”的“四满意”目标。这一种目标体系,是企业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相统一,是把企业的经济目标与社会利益目标相用(系的体系,是通过社会效益的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目标体系,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家境界的追求。人力资源管理从来就服务于服从于企业目标的实现去展开工作的。随着企业目标由追求最大利润为唯一目标转移到对顾客、对员工、对股东、对社会负责,一心为他人,一心为社会思想观念的转移。对职.工的政治思想教育的和形式都要取向到位才能与企业目标相一致,取到企业目标服务的效果,在注重社会目标的同时,实现双重目标的统一,即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5、人力资源管理的组织模式转向横向网络结构

企业的组织结构的变革,是技术革命特别是信息网络化的必然结果。传统的组织模式,一般是根据物流过程而设计的,分工越细,专业化程度强,组织结构呈现“金字塔”的特点,这样组织协调监督困难,管理成本高,效率却很低,官僚主义问题突出。显然,这种管理组织结构与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开放和企业快速应变的要求不相适应。信息具有开放性特点。对于标准化的信息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适时处理并提供共享。因此,企业管理中属于标准化的信息如生产、技术、财务、劳动工资等都有条件实行电脑操作;非标准化信息,主要是市场信息和环境信息,则可以通过信息网络提供给人脑进行决策,这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部门和层次可以大大地缩减,使企业“流程再造”成为可能。在信息网络化的条件下,企业组织结构一改传统以集权为特征的金字塔型的层次结构演变成以分权为特征的横向网络型组织结构。原来承担上下级层次问信息链的中间管理层将大大减少;人力资源的内部分工及由分工历带来的控制与协调可以抛弃,从而创造了最短的信息流,这种组织结构意味着员工素质已有极大的提高,具有独立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管理能力,也意味着组织的分权趋势,组织成员可以在自己职责范围内直接处理事务;也意味着领导观念的转变,员工可以直接面对社会和顾客,承担为顾客服务的责任,企业领导者起着指导、支持、激发员工智慧的作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才真正地发挥了管理的效力。

6、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益模式,从规模质量型转向速度型效益

,以规模求效益、以质量求效益,不能不说是过程中的一个创新,当时的人力资源管理为适应这种要求,都在规模、质量两个方面进行人力资本的投入。规模和质量型效益模式虽都是成功的管理创新,但它们毕竟是工业经济时代以为主体的管理模式,还不能解决在迅速和信息化条件下的市场需求的个性化和对市场迅速反应。伴随知识经济的崛起,美国企业从90年代开始创造了以速度求效益的速度效益型模式。速度效益型模式的本质就是降低时间成本。在减少单位产品生产成本核算和质量成本的已有技术基础上,重组程序,减少环节,杜绝一切浪费,满足个性化所决定的多品种,少批量,灵活生产的需求,速度型效益模式的要求:(1)把效益作为衡量企业组织功能的首要标准;(2)提高企业的预测力,健全应变机制;(3)企业应在利润增长,市场份额,企业成长及责任三者之间实现动态平衡,在技术和市场双重驱动下实现效益的增长。

7、分配模式,从按资分配转向接贡献分配

分配关系是由资源的占有关系决定的。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谁拥有资本,谁就取得了社会财富的支配权,于是按资分配是主体分配形式。在知识经济时代,分配关系所赖以存在的资源占有关系和性质发生广深刻地变化,其分配模式也将发生深刻变化。第一,资本的概念由内涵和外延上发生了变化。资本不仅仅理解为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不仅仅理解为有形物质,而且还理解为知。知识是资源,是资本的财富,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于是无形的知识资源也成为资本,它是可以生产社会财富的。第二,知识存在人的大脑中,知识本身是通过人的智能活动来创造价值的,掌握了“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因此,知识资本与掌握知识的人是有内在统一性。知识经济时代,劳动创造价值进一步表现为知识化劳动(脑力劳动)创造价值。第三,企业的参与者不再是看你投入了多少资本,而是看你投入了多少知识和技能,你的知识技能创造的大小。第四,由知识生产力创造的物质财富的分配,显然是以投入的知识技能量作为分配的重要依据,而知识技能的量化形式只能以知识技能劳动产品果实的形式,即贡献大小。因此,按贡献大小分配应是知识经济时代分配的主体模式。人力资本管理就应着力于维护这种公平的分配形式,严防强盗出来抢劫。

8、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转向人力资源价值链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就是如何通过价值链的管理,来实现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和增殖。价值创造就是在理念上要肯定知识创新者和企业家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主导作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要遵循2:8,即我们要关注那些能够为企业创造巨大价值的人,他们在企业人员数量中仅占20%,却创造了企业80%的价值。这些人形成了企业的核心层,是企业的骨干。价值评价问题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指通过价值评价体系及评价机制的确定,使人才的贡献得到承认,使真正优秀的、为企业所需的人才脱颖而出,使企业形成凭能力和业绩,选拔任用人才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价值分配就是通过价值分配体系的建立,满足员工的需求,从而有效的激励员工。这就需要提供多元的价值分配体系,包括职权、机会、能力、工资、奖金、福利、股权的分配等。

9、管理模式,从区域文化管理转向跨区文化管理

管理是人类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它受人们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传统习惯等。因此,管理也是文化。管理文化既渊源于一定的民族文化和社会,同时又是再创新的文化。企业文化就是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在民族和社会文化基础上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传统作风等,是具有企业个性特色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这种管理文化虽然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属于民族的、国家的,具有地方特色。在工业经济时代管理文化的地域性较强,有时由于民族的偏见和歧视,使不同特色的企业文化搞得水火不融。

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依存,无国境,无国籍的世界企业越来越多,这就使管理文化的交流融合,取长补短更有可能和必要;跨文化管理将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跨文化管理,就保持本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不断创新,自成一家。跨文化管理不是管理文化的同—化,恰恰是、借鉴、包融的基础上发展个性化和多元化,人们可以在管理的实践中自主创新,建设有各具特色的个性企业管理文化。

第7篇

一、人事档案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十分密切,在市场经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人事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在人事管理活动中形成的,记录和反映个人经历、德能勤绩、工作表现,以个人为单位集中保存起来以备查考的文字材料记录。人事档案是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产生各种信息的有效载体,人事档案的内容是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识别人才、选拔人才、使用人才的重要依据。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管理员工关系的战略方法,它强调开发员工的潜能对获取持续竞争优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人”为中心,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有机统一,使组织成长与个人能力发展相适应。

1.人事档案管理对人力资源开发的促进作用

(1)人事档案全面记录了员工的个人经历、德才表现及发展过程,通过档案可以了解员工的过去,掌握现在,从而预测其发展潜力,及时发现人才,避免压制人才,埋没人才,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组织内人力资源的效力,合理配置人才。

(2)利用人事档案能够进一步了解员工的相关信息, 及时发现新人,根据不同人才的能力和各类人才的不同特点,在组织内进行合理配置,扬长避短,把人才配置到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和岗位,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效益。

(3)人事档案可以为人才培养、人才规划提供数量、程度、规模等方面的数据,从而进行准确的人才预测,制定长远的人才培养计划,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服务。

2.加强人事档案的科学管理,为人力资源管理服务

人事档案管理必须要适应现代化管理的要求,积极拓展管理职能,使人事档案工作真正适应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要求,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切实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旧有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需要。在引进高素质人才充实到档案管理部门的同时,要注重对现有人员进行培训,全面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

(2)建立健全合理的人事科学档案管理制度。科学合理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在档案材料的收集、鉴别、归档、装订、递转、查阅、传阅及保存档案上都离不开严格合理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使得人事档案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3)加快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科学化、信息化进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立人事档案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势在必行,通过微机终端和系统互联,可以实现个人信息微机检索和联网查询,及时更新档案信息,最大限度地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服务,更好地为经地方济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发挥人事档案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在变动的环境中激发人的潜力,将组织有限的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人既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的客体,人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才可能完成管理过程。人事档案是“人的管理”的基本信息的主要依据,其真实地记述了档案人的个人经历、德才表现及发展过程,是历史地、全面地考察人的重要依据。人事档案管理对人力资源开发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人事档案是选用人才的重要工具。市场经济建设中需要各类人才,从人事档案中了解人才状况是重要手段之一。干部人事档案是组织人事部门知人善任的重要依据,在直观了解干部的现实表现的同时,还需查阅干部人事档案,系统了解一个人的过去经历和工作情况,只有这样全面地历史地了解干部,才能科学合理地用人。同时,干部人事档案是组织人事部门落实待遇、澄清问题的重要凭证,工资待遇、职称晋升、审批退休等相关信息也需要通过人事档案来查证核实。

2.利用人事档案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组织内人力资源的效力,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依据人事档案提供的信息,根据不同人才的能力和各类人才的不同特点,在组织内进行合理的配置,因事而择人、用人以治事,把人才配置到最合适的岗位,可以使各类人才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效力,为组织的发展迅速地配置人力资源。

3.人事档案是关系到民生及社会保险工作的重要保障。社会保险制度作为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作用益显。社会保险主要由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等组成,每种保险都有不同的作用。目前,统一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建立,它涉及各行各业,如养老保险金的筹集是建立在国家、单位、个人三方面基础之上,,在缴纳养老保险金问题和退休后保险金的发放问题上,个人档案所记录的工龄、工资、待遇、职务、受保时间等都成为最主要的依据。因此做好人是档案管理工作与维护职工的基本权利关系重大。

三、发挥人事档案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经济地位和作用的有效途径

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档案管理互为作用,互相促进,人力资源的广泛使用能促进人事档案的发展,而人事档案的科学化管理,又会推动人力资源的开发。为进一步发挥人事档案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经济地位和作用,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改善人事档案管理,以发挥其对人力资源开发的促进作用。

1.档案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是使人事档案信息完整的最终保障。由于平时人们对的档案意识比较淡薄,对归档范围内的材料不能及时上交,甚至根本就不交,影响了档案材料的完整性,这就迫切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将档案管理工作制度化、科学化,加强每个职工的档案意识,使每个人都能积极支持档案收集工作并提供材料和线索,使档案收集由被动转为主动,使人事档案材料更加充实、完善、健全。

2.加强和改进档案的信息收集工作必将大大改善人事档案管理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收集是档案工作的基础,人事档案信息有无吸引力和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丰富的信息存储量,只有将职工在各个时期形成的有关工作经历和工作成绩的材料都完整准确地收集归档,人事档案信息资源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进一步丰富人事档案信息,变被动接收为主动收集,在接收档案材料的基础上,加以鉴别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

3.加强人事档案的科学管理是改善其对人力资源开发作用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企事业单位人员结构的多样化,传统的手工人事档案管理,势必会给查找档案材料带来不方便,容易贻误时机,而且出错机率较高。为适应现代化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人事档案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要求已迫在眉睫。

第8篇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概述

人力?Y源管理是针对企业职工实施的管理计划,它是企业管理的根本。具体而言,它是指基于经济学思想和人本观念,在企业经营中通过招聘、选拔、培训、薪资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的有效运用,有助于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强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最大的优势在于调节部门职责,分配职工任务,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企业领导提供决策资料。

现如今,我国已经进入知识经济的新时代,企业竞争愈加激烈,人力资源作为管理的根本,其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在新的市场形势下,企业必须做好人员招聘与选拔工作,掌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调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打基础。

二、企业经济效益与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关系

(一)人力资源管理质量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影响

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主要依赖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影响。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不当,人员分配不合理,必然会降低部门的工作效率。相反,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水平的提高,则具备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最大限度的突出职工的水平,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需要人力资源管理做支撑

企业经营的目标无外乎在于盈利,企业实施的一切管理活动、人员的分配、资源的的调制都是为企业经营打基础。人力资源部门在人才的选拔、培训过程中,也要以支持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为核心,通过计划的制定强化管理,帮助企业创收。

(三)人力资源管理目标需要与企业经济效益目标相一致

在企业部门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责包括对人力资源的规划和管理以及对薪酬制度的研发和制定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开展工作的时候,需要确保工作实行的效果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目标相一致。只有将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和企业发展的目标相结合,人力资源管理才能够在企业中发挥出其最大的作用和价值。

三、优化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对策

(一)制定健全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计划

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涉及到的工作内容多样繁杂,要优化人力分配,突出人员优势,就必须结合企业经营的实际制定健全的管理计划。人事部门需要制定战略目标,将企业文化融入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之中,在计划中确定部门任务,分配职工工作,划分岗位职责,并积极做好跟踪与反馈,优化人力资源工作。

(二)强化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工作

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是基于人才的能力进行的合理配置,目前市场经济更新速度快,技术发展迅速,企业要持续发展,在经营中获取利益,就必须强化职工的技术水平和道德修养。对此,企业要做好人员选拔,聘用接受过正规学习的职工,结合市场特点及时更新培训内容。与此同时,还要将企业文化融入培训之中,根据个人特征制定健全的培训机制,建立评价体系,完善职工的综合素养。

(三)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核心,强调一种动态的心理、意识的调节和开发,管理的根本出发点是“着眼于人”,其管理归结为人与事的系统优化,使企业取得最佳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作为一个管理者, 需要从企业的组织战略高度,更新管理观念,认真研究企业职工的精神、物质变化需求,制定相应的管理激励措施和激励手段,并从组织上加以保证,以增强管理层的管理力度和灵活性,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挖掘其潜能,鼓舞其情绪,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