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体育教育毕业生论文

体育教育毕业生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27 16:02:0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体育教育毕业生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体育教育毕业生论文

第1篇

5月到6月,是应届毕业生紧张答辩的时候。论文就能体现一个高等教育毕业生的真实水平吗?“”市场的畸形快速发展说明了什么?

在发达国家的大学,本科毕业生通常不要求撰写毕业论文,只需通过规定的课程学分即可毕业;课程型研究生,由于是应用人才,也不要求撰写论文,读完规定学分的课程,就获得硕士学位。那些准备申请攻读博士的本科和研究生,当然可以撰写、,但这由他们自主决定,不是学校的硬性要求。

我国要求本科生和硕士都撰写论文,貌似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结果很可能适得其反。一方面,由于不少学生根本没有学术研究的兴趣,也没培养起学术研究的能力,因此,对于论文,基本上采取应付的态度;另一方面,不少本科生、研究生,面临就业、升学的压力,不得不花很多时间跑人才市场,准备考研、出国,学校也为提高就业率、考研率,对这些学生“开绿灯”,这使得毕业论文(设计)对于这些学生来说,是严重的负担。临到毕业时交不出论文,也就只有请人了。

社会舆论担心取消毕业论文之后,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下降。要提高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质量,必须从最基本的课程建设做起,这是比抓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更重要的事,尤其在学生的毕业论文出现大面积“”、造假的情况下。

上海 熊丙奇

第2篇

关键词:体育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

2012年,我国高校普通毕业生680万人,再创新高,而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在这个严峻的背景下,体育专业毕业生由于受到专业局限的影响,形成目前较其他专业更加严峻的就业现实。[1]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我国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低到只有其他大学生就业率的一半[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产业迅速崛起,全民健身已经成为当代人的生活,体育市场开始向多方面发展 ,学习体育专业的毕业生也将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市场对体育人才的需求 ,还需要调整相应的对策,对提高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 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河北体育学院、邢台学院、河北师范大学、石家庄学院的本科体育专业毕业生。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2008年~2011年国内外有关期刊论文,还有相关政策文献、理论文献二十余篇,检索的关键词为“高校、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等 。

1.2.2访谈法

咨询有关专家和院系教授及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交谈了解相关情况。同时走访体育健身相关机构,了解从业人员的情况。

1.2.3问卷调查法

对于上面几所体育院校(系)毕业生、在校生、学校主管就业的工作人员、用人单位等,专业学生运动生涯的职业观念、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的问题下进行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38份,有效率为96.57% 。

1.2.4 数据统计法

将收回的问卷数据运用SPSS.10进行数据处理

2.研究结果分析

2.1河北省体育专业就业现状分析

2.1.1河北省体育专业就业就业形势分析

走访调查显示,各院校一次性就业呈逐年下降趋势,大学生对就业前景表示悲观,因而现阶段河北省体育专业的就业形势仍然很严峻。

2.12河北省体育专业就业岗位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河北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是社会体育指导员贺体育老师,其中一部分学生选择继续深造或考公务员。选择创业的很少。由此可见,在校期间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规划不应局限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可以在许多方面发展,需要找到一个更好的,更适合自己的方法。

2.1.3河北省体育专业就业待遇分析

在当今社会下,待遇可以衡量一个人的经济效益和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依据。

调查结果表明,河北省体育专业毕业生的月收入在1400-19000这个范围的有58.35%,虽然职称和工资都低,结果上也显示出了整体水平偏低的现象,然而他们对收入的期望值和实际待遇是相差甚远的。

2.2影响就业因素

2.2.1社会环境因素

目前较为发达地区的教育类院校体育师资趋于饱和,导致需求减少;同时,社会体育发展仍然无法惠及广大民生,使体育专业毕业生无法充实到社会体育当中[2]。这些都成为影响学生就业的社会因素。

2.2.2毕业生自身原因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中,来自学生自身的有心理素质、意志品质、综合素质、求职技巧等几个方面,调查数据显示,34.4%的体育专业学生在求职技巧及综合素质等方面,较其他专业大学生存在差异,成为学生求职过程中受挫的主要原因[3]。

2.2.3体育院系方面的原因

就目前来看,体育大学中的课程配置和结构中,表现出基础和内容的狭窄、单一的情况。重自然科学、轻社会科学;重技能、轻理论;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传统竞技体育运动、轻大众体育教学[4]。这些都不利于学生拓宽治失眠和独立自主的能力。另外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开展不力,不能很好地结合专业特点和个人特点进行专门指导,从而导致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推手。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研究表明,河北省体育专业学生的一次性就业率逐年下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还有一部分从事除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之外的工作的,就业渠道不窄。

3.1.2河北省各体育院校应该以培养从事体育科研和体育方面教师人才为培养目标。必须要求他们具备管理、裁判、指导和训练等复合型的人才。

3.1.3研究表明,河北省各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因素有学校、社会、以及学生自身的因素,在这当中,学校方面的因素是最主要的,而课程安排是学校因素的主体。

3.2建议

3.2.1开阔视野,拓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途径,动员全校师生参与就业指导工作,逐步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全员化和社会化,形成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家庭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式工作格局。

3.2.2在校期间大学生在认真完成专业学习和实践任务的基础上,还应多参加社团、社会实践等活动来锻炼自身的语言能力和交往能力,为工作打下基本的基础。

3.2.3高校应当积极调整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坚持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向导设置体育专业,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专业课程设置,逐步走上以社会需求培养方向的道路,增强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大学体育部)

基金项目:2012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课题;课题编号:JRS-2012-1020

参考文献

[1]乔仁波 胡玉芹,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之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0 16 74-75

[2]郭强 孙玉龙 安桂玲,河北省体育院系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 26 (2) 38-40

第3篇

    针对唐山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09级本科生选题结果进行统计,关于调查研究的选题占82.5%,与往年基本一样。特定的选题内容决定了后面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数学生的论文中尽管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实际上绝大多数人仅仅使用了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其余方法并未真正使用,流于形式。出现以上情况有学生的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方面的原因的学生研究方法能力掌握极少,平时学习中教师没有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研究方法,仅有极个别学生参与到任课教师课题研究项目,经历一些研究学习,掌握一些科研方法和技巧,而绝大多数学生对研究方法仅仅从体育统计学等课程中零星掌握一点,且缺乏实践训练,因此自身论文设计中只能选择文献资料法及问卷调查法,而文献资料法是学术论文研究最基本的基础性研究方法,因而学生论文主要使用的是问卷调查法,研究论文也是对调查数据做一个简单归类,进行定性描述,缺乏精确的统计分析。研究方法能力的不足反过来也限制了毕业论文的选题,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内容很少涉及,实验法、测量法、统计法应用偏少。客观方面,地方院校体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本身科研能力有限,在毕业论文的选题和研究方法上缺乏有效指导,另外学校毕业论文规范中对综述性文章比例有一定限制,因此学生更多选择调查性研究论文,但本科生具备的理论水平有限,难以在拟定选题中采用各种研究方法进行深层次挖掘与分析,单一的研究方法限制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2“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局限性

    直到1991年,国家教委出台的第三套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才在限制选修的课程模块中,设置了“体育方法学”课程,并明确规定在第8学期安排“科学研究与毕业论文”这一环节,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4]。2003年教育部出台新课程方案中“体育科研方法”规定为一般必修课程,但不硬性规定学分、学时,明确其为研究方法的入门课程,其宗旨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科研方法,培养体育科研的能力[5]。“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科研能力的掌握,撰写毕业论文至关重要,但目前唐山师范学院相应课程教学存在一定问题。第一点,对课程的重视度不够,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大纲虽然将“体育科研方法”列为必修课,但考核性质安排为一般考察课,平时和期末考核比较松散,学生简单完成一个考核作业即完成任务,大纲修订时学分、学时的调整比较频繁,效果不理想。第二点,课程安排和“体育统计学”重合较多“,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和“体育统计学”课程学时都安排为32学时,两门课程在研究方法的章节教学中重合较多,较多内容重复教学,而且两门课程都是以课堂理论面授为主,内容枯燥,课后实践较少。第三,教师执教能力有待完善,同其他院校类似“,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由本专业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师担任,该课程需要教师有丰富的跨学科知识,不但要掌握一定扎实的统计学知识,对本学科科研特点及学术前沿要有深入理解,但近几年教学工作以青年教师为主,教师缺乏系统的科研方法学习,只是根据自身优势科研方向对“体育科研方法”进行一定角度的阐述,而且以理论性灌输为主,与体育科研实践结合较少。结果就是授课内容与学生毕业论文需要不相符合,如教师讲授很多调查性研究方法,一旦学生选择应用实验法相关题目,论文如何撰写就将极大困扰学生,不得不求教指导教师。

    3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引入实验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3.1选题内容可行性分析

    体育学属于交叉性学科,各专业均涉及大量文科及理科课程。根据黄汉升[3]对2004-2009届全国优秀本科毕业论文的调查,认为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是学士论文中总体质量较高的文章,选题能够反映该学科热点问题,实验设计较严谨,仪器比较先进,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较强,优秀论文多集中在运动生理、生化方向。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虽然培养方向不一样,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中依然保留大量自然科学类必修课程,可以从理科方向选题去探索体育实践问题,分析动作技术特点,可以从运动生物力学方向选题,涉及人体机能评定,研究评价方法可以从运动生理等角度选题。但体育教育专业选题一大问题就是大量重复,选题困难,无新意和亮点,实验方法应用太少,唐山师范学院体育专业近几年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也存在同样问题,学生选题追求简单、易写,以学校体育调查类选题为主,运动人体科学类选题极少。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理论基础极为薄弱,缺乏应用多种研究方法去深度挖掘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的内容,不敢有质疑,不了解通过何种渠道去获取文献资料,因此对此类选题不敢涉及,实践访谈中有学生对大学生减肥方法感兴趣,但考虑到要进行实验设计,使用体成分仪进行测试获取数据,还要进一步统计分析,感觉困难,选择放弃。此类情况不少见,实际上对于本科毕业论文的实验设计和要求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并不复杂,需要相关课程教师,尤其是理论课教师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思考,扎实掌握理论基础。其次,教师的实验教学工作不足,学生实验课学习不够扎实,不能利用现有条件去设计实验思路,还有一个常见原因,那就是学生有良好的实验基础,但不了解此类选题而遗漏,个别地方院校教学和毕业工作思路较为保守,墨守成规,学生毕业论文工作以稳为主,很多指导教师并未引导学生在自然科学方向去选题,一届照搬一届,选题内容上无新意,没有突破。唐山师范学院体育系针对以上情况,2010年开始引导学生选择运动人体科学类选题,并进行精心指导,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进行合理实验设计,个别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明显提高,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学生学习,取得不错效果,证明利用实验室,进行实验设计完成运动人体科学类毕业论文是可行的。例如,有学生对运动性疲劳评价感兴趣,设计体育课后各类恢复手段对疲劳消除影响的实验,测定不同方式恢复方式后人体心率、血压和血乳酸的水平,实验采用重复测量设计,取得良好效果,观察到了积极性恢复手段的应用起到加速心率和血压恢复的过程,学生通过论文的完成也加深了对相关理论的学习。另有学生选择应用性研究,比较不同力量训练方式对跆拳道大学生运动员下肢肌肉爆发力的影响差异,取得预期效果,论文均入选本校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以上表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采用实验性、测量性等方法,充分利用实验室条件,可扩大选题范围,提高毕业论文的研究价值和质量。

    3.2研究方法可行性分析

    毕业论文引入实验性工作,一个前提是必须具备相应的实验条件,教育部2005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标准表》及大学实验室评估标准明确了高校实验室应具备的条件,目前我国体育类院校、师范类体育院系均不同程度建有实验室,唐山师范学院自2007年迎评以来,实验室经过扩建,添置先进设备和仪器,条件满足现有教学和师生的科研要求。实验室条件满足需要,但部分师生对实验重视不够,实验课程没有形成独立的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方法不够灵活,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仪器利用率不高,实验教学师资队伍薄弱。这些问题影响了实验室的利用,这也是学生毕业论文利用实验室较少的原因。理论课教师和实验室相关人员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首先思想上予以重视,不能把理论课实验边缘化,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让学生主动利用实验室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大力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工作中,使其熟悉实验,喜欢实验,有能力完成运动人体科学选题论文。学院可以制定各种政策鼓励师生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设备,提高科研水平。以前学生毕业论文大部分是问卷调查类型,实验室先进仪器设备利用率不够,实质上与院系整体科研业务水平不高相关。不但实验教学人员科研业务水平要提高,其他理论教学人员也需要熟悉专业理论知识,对实验室加深了解,熟悉相关仪器的原理和用途,形成普遍能够指导学生在自然科学领域选题的能力,建议定期培训师生了解实验室具备的条件和功能定位,也可通过运动人体科学领域学术讲座给师生提供相关信息,要鼓励师生积极学习实验理论。

第4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应试教育;考试;性质论文

分类号G812.52

***

当今,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在这种新形势下,关于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的探讨,也表现出了一些比较片面的观点,较典型的有两种类型:第一类,升学考试体育是应试教育,加重了学生的负担,理应取消;第二类,只有进行升学考试体育才能提高学校体育的地位。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均忽视了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到底是属应试教育,还是属素质教育,又如何操作这一基本前提。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实践中业已证明,素质教育也需要借助于考试手段,其目的是使考试服务于整体素质教育,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但必须要有完善的考试制度、内容和方式作保证。因此,为使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也达到这一目的,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首先只有认清它的必要性和性质,才能有良好的实际操作。下面具体从三个方面谈谈对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的认识。

1正确理解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真义,区别对待两种

教育中的考试现象

第5篇

论文关键词:社会体育;毕业去向;社会需求;对策研究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大众健身活动的需要,1993年,天津体育学院率先创办了社会体育专业;1997年正式纳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发展至今全国已有1l1所体育院校、师范院校及一些综合院校开办了社会体育专业。应该说社会体育专业的开设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是根据国家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市场的调节进行的选择。然而,在教育部高校教育司编的《升学与就业—20o5年高考填报志愿指南》中,社会体育专业被列为就业率较低的专业。随着高校扩招决策的出台,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9%上升到2004年19%,2020年将达到30%。不解决就业率的问题,就意味着会有越来越多的社会体育学生失业。学生的就业率是关系社会体育专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找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和解决措施。

一、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毕业去向的调查分析

1.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

社会体育专业在不同的学校培养目标是有差异的,因此,就业方向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综合了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等一些体育院系,社会体育的就业方向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社会体育管理

②各种体育协会

③体育俱乐部

④体育企业和体育场馆部

⑤体育康复与康复

⑥体育营销

⑦体育旅游

由此可以看出,社会体育专业的范围之广,在不同的地区和院校,专业定位差异很大。

2.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毕业去向的调查

通过资料分析和问卷访谈,发现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去向是体育俱乐部和学校。通过文献法,我们进行了如下剖析:

①由于社会体育是一个开设比较晚、发展壮大比较陕的专业,因此,很多院校缺乏这类专门教师。引进专业教师是造成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进入高校承担社会体育教学的主要原因,这种隋况在逐年减少。

②一些院校社会体育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为一个系,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是可以当教师的。另外,还有一些院校(例如沈阳体育学院)每个学生可以有一个辅修专业,毕业时是两个就业方向,这也是一些毕业生当教师的主要原因。由于存在着大量的体育教育毕业生,就业的比例也将会下降。

③随着大众体育的兴起与发展,大众体育日趋科学化、组织化。有组织参加体育运动人1:3在逐步增多,在国家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体育俱乐部是大众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因此,体育俱乐部随之不断增加,社会体育指导员应运而生,并得到迅速发展。1994年6月10日《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在我国正式实施。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是专业培养出来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是体育俱乐部所需的最佳人选。

④社会体育专业创建之初定位于培养各级政府体育部的工作人员,是潜在的人才市场。例如,在我院2006届毕业生(29人)中有3人,2007届毕业生(29人)中现已有16人,二学历(电力本科)与电厂签约。电厂要社会体育的毕业生说明企业需要体育部门的工作人员,同时也说明政府没有设定专职岗位给社会体育毕业生,这还需要国家和社会来共同协调。由此可以看出,这个潜在的就业市场将随着社会的发展成为一个大的、真正的市场。

3.社会体育专业的就业率调查

对社体就业率进行了调查,各院校所报的就业率都比较高。例如:广州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2006年的就业率为85%;集美大学2005社会体育100%。河北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高尔夫球管理方向毕业生就业率高达100%。

4.就业率与相关岗位的就业率

社会体育专业率低、就业难反映在与社会体育相关岗位的就业率。下面可以看一下实际的例子:2005年湖南体育职业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率为92.2%,其中从事社会体育相关工作的占28.2%,从事体育教育工作的占25.6%,从事其它行业的占36%。韶关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对毕业生追踪调查显示:韶关学院社会体育专业2004届,2005届,2006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但在社会体育相关岗位就业的不足50%。广东省2005年报道社会体育初次就业率都在50%以下。这些都表明本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生实际就业岗位之间尚存在较大的距离.相关就业率低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也意味着,社会体育专业面临着极大的危机。

二、社会体育专业社会需求的调查分析

1.社会体育专业的主要需求

通过资料分析和社会走访调查,发现现在和未来,健身俱乐部和社区是社会体育专业需求量最大的地方。

2.社会需要大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①根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的城市参加体育锻炼的人I:3比例5212%和《中国统计年鉴》中1996年乡镇数计算,全国城市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为18737万人,全国城市至少应有社会体育指导员l8.7万人,农村至少应有社会体育指导员45484人,全国至少应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3.2万人以上。我国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仅6万余人,与预测需求差17万人以上。目前在日本全国平均每2000人口中有一名体育指导员,如按这一标准计算,我国应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应在60万人以上,与日本相比则相差l0倍。

②城镇街道普遍建立体育组织,配备专职或兼职体育干部,在居民区广泛建立体育辅导站、活动站,配备经过培训的业余辅导员,指导群众进行科学锻炼。农村各集镇将建立体育技术辅导站,设专职或兼职的辅导员。这些在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和以上海各县为代表的富裕乡镇均已成为现实。

③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年龄结构偏高,30岁以下的仅占15.27%;文化程度偏低,学过体育专业的(包括大学、大专、中专等体育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占28.57%。因此,现有的体育社会指导员,很大一部分需要更新。

三、社会体育专业改革发展的对策研究

1.准确的专业目标的定位

从社会体育的就业方向可以看出,社会体育领域十分广泛,各院校应根据本地区经济状况,社会体育发展水平和就业需求等状况来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例如,河北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高尔夫球管理方向毕业生就业率高达100%,就说明准确专业定位与市场需求相吻合。根据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去向和社会市场的需求的调查分析来看,培养能够胜任健身俱乐部和社会体育服务机构的人才,是社会体育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

2.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要克服其与社会之间的脱轨,以减少人才供给与人才市场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从而提高就业率。传统的“专才型”模式,已不能适应21世纪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必须加以改革。采用“通才型”的培养模式,亦容易造成样样通,样样松的局面。我们应吸收通才模式和专才模式中的合理成分。

3.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构建以知识——素质——能力为特征的“综合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因为2l世纪社会体育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专门人才,而我国社会体育高等教育相对滞后。这要求我们必须以社会体育的专业素质教育为核心,以人文素质教育为重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增加学生的适应性,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

第6篇

关键词:体育教育;毕业生;就业期望;现状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2-0107-03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始终是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毕业生就业由原来的国家计划转变为以市场调节为导向的“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据统计,自从1999年高校扩招至今,全国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在逐年增加,每年增幅在10%以上,2007年为495万人,2008年为559万人,2009年为611万人。在社会需求没有显著增加情况下,大量的毕业生人数涌入求职市场,势必导致就业压力逐年的增大。体育专业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现象更为严重,仅是同期大学生整体初次就业率的一半,在各类院校中排名最后。体育教育专业是体育专业中唯一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与其它专业既有其共同性,又有其特殊性。因此,有必要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期望与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寻找影响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这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宏观调控、专业建设以及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安徽、福建和江西等11所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2007届302人(男243,女59)、2008届315人(男238,女77)和2009届321人(男261,女60)共计938人,以及广东、上海、北京、江西、湖北、湖南、山东、浙江、广西、海南等10个省市的105个用人单位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需要,查阅了大量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文件、专著、论文、报道等资料,了解研究现状,力求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

1.2.2问卷调查法设计了两份问卷,每份调查指标25项,经专业评价筛选,第一份发给毕业生的问卷设立21项指标,第二份发给用人单位的问卷设立19项指标作为调查内容。第一份问卷共发放1000份,回收966份,有效问卷938份,有效回收率为93.8%;第二份问卷共发放800份,回收问卷779份,有效问卷734份,有效回收率为91.75%。

1.2.3访谈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个人专访、人才招聘会、电话了解华东地区部分人事部门负责人,获取相关信息100余条。

1.2.4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14.0软件对调查问卷所获得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就业状况

2.1.1社会需求现状把近三年对用人单位需求信息(主要来源有来电来函,省、校供需见面会、招聘会上的需求信息)作尽可能完整的统计(图1),图1显示,从整个就业行业来看,教育系统仍然是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主渠道,这主要是因为随着我国高校扩招的毕业生陆续进入就业高峰期,在经济转型与市场转轨的宏观背景下,建立在经济发展平台之上的新兴交叉学科体育教育专业,其毕业生就业形势尤为严峻。就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缺口而言,与广大城镇和农村中小学不同,城市中小学体育教师相对饱和。相对于公务员和选调、选聘而言,中小企业的门槛要比公务员和选调、选聘低,岗位要求的种类多,总需求量大。・加上近几年有些单位不公开对外招聘,仅限招聘本地生源。鉴于以上情况,我们基本可以确定农村和基层中小学校、中小企业对毕业生的社会需求相对比较旺盛,尤其对于师范类体育教育毕业生而言,主要需求为中小学体育师资,学校需求量最大,是接受毕业生的主要渠道。

2.1.2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为了了解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我们列出了可供毕业生选择的5种就业目标,每个学生将自己期望从事的职业按期望高低顺序排列(图2)。从图2可以看出,毕业生最想从事前3类的就业目标分别为:公务员和选调、选聘及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主要任务虽然是为中小学校培养体育师资,但毕业生并没有百分之百地把自己牢固地定位在教师这个职业上,其就业期望呈多元化趋势,排在第1位、第2位的公务员和选调、选聘,由于其丰厚的职业报酬和受传统观念“铁饭碗”稳定的影响,不少毕业生将其定为自己就业期望的首选。学校体育教师的报酬虽然并不比企业职员丰厚,但绝大多数毕业生还是选择了学校体育教师这个职业,主要是因为学校待遇收入相对稳定,工作压力也没有那么太,收入有保障,而且国家的政策也在对教育行业倾斜,从长远看来其职业前景要比在企业好且专业对口,学有所用也是其考虑的因素。

2.1.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期望在人才招聘会上对用人单位的访谈中,用人单位都希望招聘到“德才兼备”的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毕业生的敬业精神是被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品质之一,他们理解的“敬业精神”,就是要看这个人坐不坐得住,静不静下心干事业,再有能力、再有水平的人,这山望着那山高,心情又浮躁,什么事情也干不好。其次,用人单位看重的是毕业生踏实肯干、刻苦勤奋、甘于奉献的精神。再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看重的是“业务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这两方面决定了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的业绩和表现。

2.1.4初次就业状况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即载止6月底应届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约的人数占应届毕业生人数的比例。一般而言,学校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统计数据以初次就业为准。据相关文献资料显示,初次就业率在30%以下为就业危机,30%~50%为就业困难,50%~70%为基本正常,70%以上属于正常。近三年华东地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为76.82%、70.16%、60.75%(表1),平均为69.24%,就业形势属于基本正常,但近三届的初次就业率逐年下降,2009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最低,处在70%以下。从统计数据看,2009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已经很低了,但实际上可能还会比统计数据低,这是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结果,预计2010届华东地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将更低,毕业生将承受更大的就业压力。

2.1.5年终就业状况年终就业是从根本上反映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准确指标。对2007―2009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得知,在学校就业的三届毕业生分别为60.27%、50.79%、42.06%(表2),平均超过50%以上,位于年终就业率之首位,这主要是因为教师职业收入有保障,工作环境较好,压力较小,是较多毕业生青睐的职业。而年终就业

选择在企业的三届毕业生平均达22.04%,是因为企业职位多、工种多,用工方式灵活,发展空间也大,待遇相对教师职业来说也不错,所以再次择业选择企业的人数相对较多。在其他领域就业的毕业生要超过公务员和选调、选聘,则是因为公务员每年招考的人数和条件有限制,门槛高,难度也大,所以进的人数非常有限,而选调、选聘的招聘工作在当年6月底应届毕业生离校前已结束,因此,在年终就业率与初次就业率统计表中选调、选聘的数据没有变化。

2.1.62007-2009届毕业生初次就业者对职业的满意程度2009届的毕业生对初次就业选择的职业满意程度要低于2008届、2007届的毕业生(表3)。

可见,不同届毕业生对初次就业选择的职业的总体满意程度呈现出很大差异。从教育部对2007至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的统计数据来看,三年增加了116万人,而且今后还会继续增长。随着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多,社会可为大学毕业生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呈明显的供大于求的局面,同时由于选择余地的不断增大,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在当前就业市场为买方市场的条件下,绝大部分毕业生只能从实际出发,采取“先就业,后择业”的方式,牺牲自己的理想。

2.2造成毕业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落差的因素

2.2.1毕业生自我期望值过高,就业目标意识茫然目前不少大学生自认为学识渊博,从政、经商、做学问不费吹灰之力,轻而易举就可以出成果。因此,他们在择业时极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调查显示,大部分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在择业时,一心只想到大城市和富裕地区谋求职位,很少考虑亟需人才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盲目追求公务员和选调、选聘等热门职业,而对于需求量较大的农村和基层等偏远地区学校却不屑一顾,“眼高手低”、“好高骛远”,致使就业目标与现实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有专家通过调查得出社会对体育教师的需求为:农村一城镇一城市需求值逐级减少,且小学一中学一大学需求值也呈同一趋势,需求值分别为0.81、0.51、0.16,从中反映出城市学校对体育教师的需求已近饱和,城镇学校也日趋饱和,而农村及偏远地区学校尚处“空缺”或“待补”状态。

2.2.2就业市场不规范,人才需求信息不畅通宽松的就业市场和畅通的就业信息服务是做好就业工作的前提和保证。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还很滞后。如:建立相应的各项配套措施和制度,减少就业中的不正之风,从政策上为毕业生求职择业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条件;针对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要积极制定配套的政策和措施,完善就业法规建设,把就业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合理优化配置毕业生资源;要进一步增加就业工作的透明度,加强廉政建设,排除不正之风对毕业生的干扰,形成良好的竞争体制和就业氛围等,这些就业市场运作机制,目前尚未健全,导致毕业生就业面狭窄,人才需求信息不畅通,进而影响到毕业生的顺利就业。

2.2.3高校体育教育体制偏离,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传统的高等体育教育体制弊端,也日益凸现出来。我国体育院系的课程体系导致人才培养的统一性突出,灵活性较差,不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开拓思路,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不利于学生增强其社会适应性,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毕业生择业时的困难处境。任海教授曾指出:目前,体育院系的课程体系中,在课程结构的层次配置上,呈现出基础狭窄的状况,表现为一般基础薄弱,专业基础窄。现行课程结构要素配置的特征是:重实践轻理论,重术科轻学科,重自然科学轻社会科学,重传统的竞技运动项目轻非竞技类的体育项目,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直接经验轻间接经验,重课程深度轻广度,重必修课轻选修课。教育以及社会的需求使得许多体育专业大学生不能走自己的体育专业的道路,而是从事别的行业。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1)近十年来,全国高校持续扩招,大学生毕业人数急剧增长,许多综合性大学以前没有体育专业,现在也开设了体育专业,造成体育专业毕业生基数过大,这是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2)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受传统就业思想观念的影响,未能适时调整就业目标,就业期望仍然过高,盲目追求就职于大城市、机关事业部门,而面向农村和基层中小学校、中小企业意识较为薄弱,增加了毕业生就业难度。

3)劳动人事部门的就业制度不健全,用人单位的市场就业机制不完善,以及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办学质量不高,导致毕业生总体质量下降,是削弱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原因。

3.2建议1)加强对毕业生的全程就业指导。应以全局观点系统考虑,构建一个完善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按照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对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一年级着重职业生涯认识和规划;二年级着重基本能力培养;三年级着重职业定向指导;四年级着重择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四个阶段相互贯通,有机连接,从而形成较为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

2)鼓励毕业生更新就业观念,增强自主创业意识。随着我国创业环境的日益成熟,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理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同时,有关部门要为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条件,鼓励、帮助和扶持自主创业,为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开拓新途径。

3)必要的就业政策引导,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目前,农村和基层学校体育教育师资力量不足且不是很好,政府可采取倾斜政策,优待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到农村和基层及西部等偏远地区就业,从宏观上进行政策引导,发挥调控作用,则可以大大改善就业难的现状。

第7篇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锻炼动机考学难度课程设置就业状况

从当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生就业情况来看,当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人才竞争力略显羸弱,暴露出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1]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上升,改行现象频繁出现,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实际的需求结构失衡,在体育学所包括的其它4个专业相比并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契合,与产业发展紧密接轨,与健康中国深度融合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等等,都是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2]社会学背景下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升学以及就业问题的思考,从武术馆校学生的锻炼动机、运动员参赛目的、升学难度、本科课程设置、就业状况5个维度出发,主要讨论学生升学难、在校期间课程设置不科学、毕业后就业压力大以及专业不对口等现象。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平型关文武学校、蓝天文武学校、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3所学校的在校学生在习武的动机、考学目的、毕业后择业方向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通过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获得相应文献资料。查阅关于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单招考试规则、学生培养计划、专业课程设置、就业状况等书籍、期刊,为本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1.2.2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以问卷的形式对被试样本进行数据收集,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级评分制量表,通过问卷星、邮件进行问卷发放,共计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2份,有效问卷192份,回收率96%,有效率100%。

1.2.3访谈法

通过邮件、电话的形式,对平型关文武学校以及蓝天文武学校的校长和教练进行采访,从中了解中学生习武锻炼的动机。通过打电话的形式,与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系的相关负责人进行访谈,获悉本科生的学习状况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1.2.4数理统计法

利用IBMSPSSStatistics23.0软件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KMO值检验、可靠性分析都符合后建立各维度相关系数矩阵,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结果与分析

2.1问卷发放情况

以平型关文武学校与蓝天文武学校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与电话访谈校长和教练了解信息,以该馆校初一年级及以上的学生为样本发放问卷100份(每所学校50份),回收问卷100份;山西师范大学大一到大四在校生发放问卷50份,回收问卷50份,有效问卷100%;对山西师范大学2016、2017年两届毕业生为样本发放问卷50份,回收问卷42份。回收率84%,有效率100%。经过IBMSPSSStatistics23.0软件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KMO值检验、可靠性分析。通过问卷回收进行整理,信度检验结果为:0.755,效度检验结果为:0.812,说明回收的192份问卷都符合研究条件。从表2可知:信度系数值为0.755,大于0.7,因而说明研究数据信度质量良好。针对“项已删除的α系数”,任意题项被删除后,信度系数并不会有明显的上升,因此说明题项不应该被删除处理。研究数据信度系数值高于0.7,删除题项后信度系数值并不会明显提高,综合说明数据信度质量高,可用于进一步分析。从表3可知:分析KMO值;如果此值高于0.8越趋近1时,则说明效度越高,此表KMO值为0.812,大于0.6,意味着数据具有效度,适合做相关性分析。最终所有研究项对应的共同度值均高于0.4,说明研究项信息可以被有效的提取。

2.2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简介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属于体育学中教育学类,本科生毕业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证书。主要培养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科研、训练等方面所具备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毕业后能够在武术、散打、传统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体育工作的专一性人才。本科期间学生主要学习武术套路、散打、舞龙舞狮、传统体育养生等理论知识,且对这些方面进行基本的技术、技能训练,在日后择业时可选择武术教学、训练、竞赛、裁判、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作为培养目标。

2.2.1招收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本科专业的高校及专业要求

2018年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具备本科招生的院校有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51所院校,比2016年统计中新增院校有湖南师范大学和云南民族大学2所院校。由原来在招收学校当地考试变成到指定单位统一考试。考试分为理论考试与专业技术考试2大类,理论考试设有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四门课,每科150分,满分600分;技术考试有武术套路、散打、中国跤,不同专业各具体设置,满分100分。最后取文化成绩30%加专业成绩70%,择优录取。具有一级运动员与运动健将等级资格的考生,同等条件下,文化成绩最低录取控制线可降低30至50分不等。

2.2.2武术馆校学生对上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了解与期望

根据问卷调查以及与当地武术馆校校长、教练员的电话访谈,了解到大多数考生是为了避免参加普通高考被淘汰而又想上本科院校才选择习练武术,他们对民族传统体育单招的要求了解甚透,而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了解的很少,甚至有些考生存在盲目性,有跟风的倾向,只是为了完成自己上大学的梦想,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对考学做了一定的了解,按照自身兴趣爱好把自身的升学、就业做了适当的规划。

2.2.3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

该专业主要设置的必修课有: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中国武术导论、中国武术史、中国传统养生理论、中医学基础、针灸推拿、运动康复、运动训练、教练员、专项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武术套路、散打、武术养生方向、舞龙舞狮等课程。其中大一大二2学年的课程居多,占总课程的70%左右,大三开始准备论文开题与实习,大四第一学期实习,第二学期写论文。在问卷中了解到,学生认为学校专业课设置的不太合理,每周2节专业课4个学时有点偏少,一个学期下来掌握的学习内容不是很多,一些简单的基础课在考学前就已经掌握,在大学重复学习的现象稍有存在,且上课方式单一、老套,上课场地与教材略有陈旧。学生在实习就业中正常课堂能够顺利的进行,然而遇到身体特殊的学生或训练中有队员受伤需要应急处理、训练量大需要及时调整等情况无从下手。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育课程单调与缺失,应强化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服务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研究[3];因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是非师范专业,学生从教需要考取教师资格证,须增加考取教师资格证的科目;应增加文化课成绩所占比重,增加理论知识的掌握;增加对英语学习的重视;让学生在运动训练、疲劳恢复上进行实践教学,掌握应急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技能等等。

2.2.4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实习与就业

调查发现:该专业学生在大四第一学期实习,第二学期回校撰写毕业论文,实习单位主要在武术馆校、散打与跆拳道俱乐部当中,还有一些在中小学做体育教师。从专业技术看,在实习单位,学生对本专业课的教学基本可以完成,但只要稍微拓展其它课程,就会觉得捉襟见肘。有部分学生认为实习应该放在大三,这样便于早早的了解自身的不足以后还有时间去学习和提高自己。大四第一学期实习,刚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还未来得及再次给自己充电就马上就要毕业了。影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就业的因素很多,主要分为社会、个人、家庭这三个因素,调查显示,占有比例最高的是社会因素,最少的是家庭因素。说明该专业在时代背景下与其它社会中的体育项目相比不具有优势;个人存在的问题是单一的专业技术具备,广泛的体育基本知识还有欠缺;家庭因素所占得比例最小,说明在择业竞争中用人单位主要是要求个人能力,如有自己创业的学生创业成本也不是很高,所以家庭因素影响最小。

2.3系统性分析不同阶段学生的发展对策

按照层次分析方法,由准则层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基础层中学生在学习训练过程中对本科民族传统体育系的了解;本科在读生对课程的设置及教学中认为的不足及毕业生面对的就业环境和心理角度出发进行系统分析,得到如下结论:从武术馆校的校长、教练到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全面了解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这个学科,学生在中小学的时候要明确训练目的,多元化的培养,加强文化课程的学习,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涵养,让学生明白不只是为了升学,而是有更多的教学、训练细节需要去系统性的掌握。在学生本科在读期间,适当增加教学内容创新上课方式,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根据社会变化,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建设。增加实践操作课,学会训练受伤应急处理与训练后疲劳恢复等科学训练方法,由教学人才向应用型人才转变。鼓励大学生考研、当兵、创业等多元化发展观念。学生毕业后找工作过程中要有先就业再择业的转变理念,不能因为专业不对口或者薪资待遇不高而迟迟不愿就业。从自己原有的专业技术向相近且容易就业专业转变,如:健身房与跆拳道馆及各行业体育俱乐部等。

第8篇

关键词:广西地区;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现状

2014年,教育部公布了近两年全国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全国有15个专业被亮起了“红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榜上有名。发达地区的社会体育专业就业情况尚可,但经济文化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就业情况就令人担忧。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就业形势首当其冲,文章以广西地区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为研究中心,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为研究对象,旨在为广西地区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为广西地区社会体育专业提出科学且符合实际的建议,为促进广西地区社会体育专业转型发展与提高毕业生对口就业率提供理论的参考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广西地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就业情况。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对中国学术期刊网等数据库,以社会体育专业、就业、大学生、广西地区等关键词,检索出相关论文并进行梳理与归纳。1.2.2访谈法根据社会体育专业就业情况、学科教育等,分别向天津体育学院、百色学院教师及广西当地用人单位相关人员进行相关访谈。1.2.3问卷调查法选取广西地区2014~2016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75人为调查对象。针对广西地区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设计了相应调查问卷。发放问卷75份,回收71份,回收率94.7%,有效率100%。1.2.4数据统计法对回收的问卷,采用SPSS17.0系统进行相关数据统计。

2广西地区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2.1岗位意向状况

据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广西地区社会体育专业历届毕业生71人中,9.8%通过家里推荐工作。8.45%的学生表示毕业后决定创业,难点在于资金和经验不足,风险较大。12.7%的毕业生尝试考研,继续深造。7%的人对工作前途迷茫,无从入手。对于求职区域的选择: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大部分学生考虑在区内就业,选择回生源地的毕业生比重较大,占到25.4%,而选择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毕业生比重仅占14%。

2.2就业基本现状

据问卷调查显示,广西地区2014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23人,未就业人数为3人,就业率为87%;就业对口人数为2人,就业对口率为8.69%。2015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24人,未就业人数为4人,总就业率83.3%,专业对口就业8人,就业对口率33.3%。2016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24人,未就业5人,就业率79.2%,专业对口人数9人,就业对口率37.5%,就业总体趋势呈下降态,幅度不大,但对口率提高。

3广西地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存在的困难

3.1学生层面存在的问题

3.1.1就业信息的匮乏求职信息的匮乏是目前困扰社体专业毕业生最大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其是业生利用网络进行招聘活动的方式还相当欠缺,对就业网络的使用率、信息资源的获取利用率不高;其二是毕业生对社会体育专业就业渠道的开发和认识还不够深入;其三是自主创业毕业生较少,对创业方面的支持政策不够了解。3.1.2就业竞争力不强广西地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不足的最明显表现是:(1)在参加各级各类选拔性考试中,缺乏竞争力,过线率极低。(2)部分学生专业技能学习多而不精,临近毕业了也无一项压身特长技能。

3.2院系层面存在的不足

3.2.1系部各种资源相对匮乏广西地区体育教育专业师资占40.54%,具备第二专项技能的教师少之甚少。篮、排、足等传统学校体育教育项目教师占大部分,掌握新兴运动项目的教师不足,社会体育专业师资结构存在明显的缺陷。3.2.2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通过对广西几家有代表性的社会体育专业对口的体育企业的访问调查中,用人单位表示,现在主要缺少的是各种类型的带操教练、器械教练及健身卡销售人员,有工作实习经验,有教练证的优先录取。在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中能达到要求的屈指可数。首先单独领操能力达不到要求,其次基本上无相应的教练证,学校无培训资格,也无人引导。这种现象反映了广西地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3.2.3实习实践教学基地的缺乏广西地区体育产业发展滞后,社会体育相关行业市场未成熟、市场小,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量相对较少,能和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合作,解决供需问题的企业少之又少,校企合作的难度及其大。目前,社会体育专业实习实践教学基地严重缺乏。

3.3社会层面存在的不利局面

3.3.1广西体育行业就业市场的稚嫩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第一选择是去正规的健身俱乐部进行健身指导,但广西本土的健身俱乐部规模有限,难以满足需要。社会体育专业的设立很大程度上需要依托发达的体育市场,与我国一二线等发达城市相比,广西的体育市场相对稚嫩。3.3.2社会体育行业岗位认证与保障制度的缺陷一个专业开办的目的是为国家社会提供可用人才,其开办得是否成功,取决于就业质量。在学校完成培养目标的前提下,社会市场的制度对毕业生就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就业机制存在很大的缺陷:(1)社会体育健身指导企业单独有着自己的一套培训制度,自行培训发证。而国家的也有着一套社会体育健身指导技能培训考核的制度,两者并不统一,双方互不承认。(2)国家并未专门设立社会体育指导员有偿就业岗位,社会体育指导员都是公益性质的,难以作为职业。

4广西地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创业的建议

4.1完善广西地区社会体育专业的建设

4.1.1完善社会体育专业师资硬件结构社会体育专业关于教学资源建设的主要问题可通过以下几点措施提供参考:(1)通过外聘形式招募广西地区社会体育专业缺乏的各种技能专家及教练,既可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又能丰富专业师资。(2)加大广西社会体育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送教师去先进体育企事业单位培训学习。(3)在资金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完善社会体育专业硬件设施,开拓新型体育场地,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如网球、游泳、器械健身等。4.1.2深化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改革在师资结构完善的基础上,就要进行深化改革:(1)以知识技能应用为主旨,减少理论课的课时,增加有社会体育专业特色技能实践课。(2)实施“课证融合”方案,开设职业培训课程,把职业技能培训考核课程与教学结合起来。(3)以市场为导向,根据社会需求来制定培养方案,开设课程,培养应用型人才。(4)可以根据地区的实际,户外拓展、保健按摩、体育行业创业增加进来,体现出广西社会体育专业的独特性。4.1.3完善社会体育专业证书培训考核制度在学院中有几个现象应引起校方关注:(1)院系对职业教练等国家认证类证书的招考信息宣传力度不够;(2)学生对专业前景不看好、不想考;(3)学生平时的技能学习不够精练,对岗位缺乏信心;(4)考证培训花费较大;(5)广西除南宁外其他地区缺乏考点。针对以上问题,广西地区社会体育专业应该制定相关方案,积极地引导和鼓励社会专业学生进行国家职业认证的社会体育类证书考核。

4.2增强社会体育专业与市场之间的“对话”

4.2.1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实践教学基地社会体育专业有必要积极地全面推进“校企合作”方案,与学院周边甚至是一二线发达城市的企业共建实习就业基地。此外,学院体育系亦可在课外对其教学资源进行有偿性开发或者以学院体育系的名义集资开设一个对外经营的社会体育场所,如利用闲暇时间把健身房对公众开放经营,这样学生有了实践的地方,实习基地的问题也得到了缓解。4.2.2引进企业人才进行职业培训讲座在实行“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定期从体育企业内引进优秀的人才或经验丰富的管理者到学院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进行专场职业培训讲座。体育学院可以尝试改革职业指导课程,与地方体育企业老总或行业精英协商,定期给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上职业指导课,这样的课程才有说服力,更能让学生信服。通过此种形式,既可从一定程度上弥补社会专业师资方面的不足,又可借此丰富学生的职业就业知识系统,为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未来的求职之路指引方向。

5结语

通过对广西地区社会体育专业就业问题的调查研究,丰富社会体育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给还存在同样问题的高校借鉴和建议,与社会需求接轨,根据学生的自身意愿,加以指导,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地区工作单位输送优质“血液”。同时促进西部地区的体育产业增值,推动西部地区体育产业健康可持续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徐静.河南省社会体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J].品牌,2014(33).

[2]王扬.吉林大学社会体育专业本科生就业现状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3]刘瑾.河南省高校体育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3.

[4]卢元镇.社会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