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中生学习提高方法

高中生学习提高方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27 16:02:1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中生学习提高方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中生学习提高方法

第1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学困生;学习兴趣

学生进入高中学习阶段,由于知识积累不同,个人兴趣不同,在知识的学习上也必然会存在差异。化学是高中阶段的重点学科,学生要学好这门学科,就要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但是,如果学生对于高中化学没有兴趣,就难以将课程学好。学困生,就是学生的学习效果不良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高中化学课程学习中之所以存在学困生,是由于这部分学生群体普遍对化学缺乏浓厚的兴趣,但是化学课作为高考必考课还需要学习。为了提高这部分学困生的化学学习成绩,就需要引导学困生对学习化学产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一、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因素

从初中化学到高中化学在知识层面上存在着一定的衔接性。但是对于学困生而言,由于化学知识基础不牢,就会感觉到进入高中阶段,化学知识的跨度很大,导致学习困难。

学生在初中阶段所学习的化学知识内容单一,容易记住。进入到高中阶段后,就需要对化学反应有所认识。由于知识的难度增加,使得学生感觉到学习压力大,更无法将所学知识具体化,导致学习障碍。特别是学困生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上,依然按照学习初中化学的形象思维方式,就会对于化学规律的认识有所局限。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需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对于相对抽象的化学知识以掌握。学困生之所以对于高中化学知识难以深入理解和应用,就是由于没有建立统一思想解决各种化学问题,导致化学知识晦涩难懂,化学学习枯燥乏味。基于应试学习化学,要采取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却对学习规律无从总结,导致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每况愈下。比如,对于化学的氧化还原反应,如果从电子转移角度学习,对于化学反应的判断就需要从焓变和熵变进行,内容抽象而复杂,使得学生感觉到了化学知识的难度而对于化学内容难以掌握。

二、培养学困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一)认真对待每一学期的“第一节课”

很多高中化学教师都没有意识到每一学期第一节化学课的重要性。事实上,要提高学生对于化学的学习兴趣,第一节课就是良好的开端,学困生之所以在化学学习中感觉吃力,就是因为化学基础知识不足,对于高中化学课堂知识难以很快消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越来越弱,就会逐渐产生放弃学习的心理。为了提高学困生的化学学习成绩,高中化学教师就要将在化学教学中灵活地引入化学实验,将高中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活。化学教师在第一节课就进行化学实验操作,通过实验展示将化学知识呈现出来,既符合学生的形象思维,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作为化学教师,对于第一节化学课的实验安排,要从学生兴趣的角度出发设计实验,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于化学实验感兴趣。比如,教师可以让一名学生用准备好的毛笔在纸上面写字,然后贴在黑板上。学生对于教师的这一举动会有很多猜测。看着学生们好奇的表情,将装着水的喷壶举起来,向纸上面喷水,这时红色的字体就呈现出来。学生看到这些,就会立即变得精神起来,开始对化学反应感兴趣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化学反应产生了好奇心,就会在化学教师的引导下自我探索、自主学习,可以获得良好的化学学习效果。

(二)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

学困生在学习上存在着被动性,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目标,就难以有计划地学习,学习效率也会相对较低。高中化学教师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学生的学习目标达到了,就会在内心深处产生成就感。随着化学学习的自信心被树立起来,学习兴趣也被激发起来,由此而在学习过程中总结知识规律,根据自我学习需要制定学习计划,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被化学课程的独特魅力所吸引,产生享受知识的感觉,学生的化学学习潜能也因此而被激发起来。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学困生由于化学基础薄弱,导致从初中到高中的化学知识无法有效衔接,加之难以对化学学习产生兴趣,而影响到化学学习成绩。对高中学困生的化学基础充分了解,重视每一学期第一节化学课的教学,并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以提高学困生化学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周新华.刍议高中化学教学中对学困生的激趣教学[J].基础教育论坛,2015(02):32-34

[2]黄桂华.从激发兴趣入手,有效提高化学学困生学业成绩[J].课程教育研究,2014(26):217

[3]刘景超.如何培养“学困生”的化学学习兴趣[J].陕西教育,2010(05):56

第2篇

【关键词】激发 高中生 物理课 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兴趣是做好的老师,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爱上物理课,喜欢上物理课,这样才有可能提高物理学习成绩,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动力。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现在很多的物理教学都让学生出现强烈的厌恶感,为此,我们必须扭转这种局面,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利用“好奇”心理,激发求知欲,培养兴趣

中学生对成长过程中见过的很多新鲜事物和新奇现象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驱使他们想寻找这些现象和事物发生的原因,这种好奇心正是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思维的动力和源泉。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仍是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促使学生去探索。例如,大气压强这个概念,对中学生来说进比较抽象的,因而精心设计演示实验来调动学生积极探索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可先让学生观察“水杯厚纸片”的演示实验:在装满水的杯子上盖上纸片,将杯倒过来,放开手后,厚纸片为什么不会掉下来?是不是受到一个向上的力?那么这个力是谁施加的呢?接下来教师再和学生共同做“马德堡半球”实验,空心的半球合在一起,用两抽气筒抽出球内的空气后,请两个大个子学生用力往两边拉,结果两名学生满头大汗,而结合在一起的半球并未被拉开。这是为什么?教师打开半球管子上的开关,嘶嘶声响过后,两手轻轻地就把两个半球分开,学生感到惊讶,充满了好奇。经学生们认真思考和热烈的讨论,学生最终认识到大气具有压强,而且大气压强在任何方向都存在。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探索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愉悦,就会更加激发他们潜存的愿望,此时的学生思维就会十分活跃,教师这时应抓住时机,向学生发问: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呢?这时学生们就广开思路充分想象:有的说,在喝汽水时把吸管插入瓶中,用嘴吸就能吸到瓶中的汽水,这个现象可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有的说,用嘴吸空的塑料袋,就会看到塑料袋瘪下去,这也是由于大气压存在的缘故……这样,通过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二、课堂上多做实验,提高学习兴趣

物理公式、定律、概念,是我们的物理先辈们经过长期的、不断的艰苦努力,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通过不断做实验得出的结论。因此学生要真正掌握比较抽象的物理理论,光靠老师口述讲评还不行,这样很抽象,学生想象不到具体的物理情景,理解起来就非常困难。如果我们把理论回归现实,用实验来展示给同学们看,这样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理解起来就很容易了。除此之外物理教师还应自己动手,制造一些简单的物理教具,特别是学生难以理解或容易产生错误概念的地方,应反复琢磨,想方设法制造简单的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在这方面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科学家爱因斯坦有一段话:“实验的教学价值时常与仪器的复杂性成反比,对学生而言,那种自己做的,常引起错误的实验仪器,比仔细调整过,因而他易于相信它而不敢弄坏的仪器,学到的更多。”这对物理教师和学生都是很好的启发。慢慢地学生对物理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形成对物理学习的强大动力,想要进一步学好它。比如我在讲解“电阻的大小由哪些因素决定”这一节课时,其中一项是与“横截面积的关系”,多数同学不能理解成反比例的关系,于是我就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每天我们都要骑自行车上学,我们希望公路宽一点好、还是窄一点好?多数同学回答是:“宽一点好。”“为什么?”这时候就有一个声音:“公路宽骑得快,没有拥堵现象,很自由啊”。这就对了,公路越宽不就是阻碍越小吗?就象刚才讲到的电阻,横截面积越大,阻碍作用就越小,电阻就越小,这就是成反比。经过这样举例讲解之后,同学们很快就懂得了这种关系。既提高了同学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又加深了对知识点的印象。特别是给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自己参与实验,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让同学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这样比老师纯粹讲解,学生容易理解多。自己得出的结论,非常深刻,知识不容易遗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同学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三、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适时的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传统的教育与多媒体结合起来,充分利用食物、挂图、幻灯来教学,既要有传统的动手实验,记录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又要用多媒体将静态变为动态,变抽象为具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多媒体的教学,具有多种感官参与、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的特点,隐含丰富多彩的兴趣因素,可以直观形象展现观察的事物,打破了教师只靠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简单的讲授模式,易于引起学生注意,给学生以最直接的感观,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乐于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例如:在讲物理“引言”课时,通过放电视,给同学们展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等等,这样一定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全神贯注观看录像,将自己常沉浸在物理情境之中,认识到物理与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起强烈的探索欲望。

四、巧妙设疑,激发兴趣

在物理课堂,数学教师一定要善于结合实际,提出问题,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据所教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富有趣味、含有质疑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巧妙地制造悬念,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本知识有自身的弊病,就是学生都能熟知,如果老师能结合本堂课所讲的知识,适当的扩充知识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扩充课外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教材,有的放矢,要通过有趣的方式,容易理解的方法来讲授,这样学生听来就会乐此不疲,能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充分感受到物理课学习乐趣。

【参考文献】

第3篇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理论依据

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理论依据来源于的唯物辩证法。因为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观察人类社会现象和分析人类思想的惟一科学的方法。以的唯物辩证法作为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理论依据的根本点即在于实事求是。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1.一切从实际出发,加强针对性

在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一切因时间、地点、条件而异,对一切情况不能等同视之、等同对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因条件制宜,坚持灵活机动的方式方法。实践中,只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才能准确把握、清晰认识高中生思想形成和心理变化的规律,掌握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既能够针对共性问题做好工作,又能针对个性问题做好工作,杜绝唯心主义倾向和主观主义错误的发生。这是开展好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导向性

辩证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阐明思想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性,揭示了人的思想是在客观外界条件和主观因素相互作用中形成、变化和发展的规律。高中学生思想教育要把握这一规律,能够立足于高中思想教育的目标,从高中生所处的客观环境和思想意识的现状出发,来分析他们的思想需求,因势利导;从高中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出发,创设条件,开展活动;学习和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发展观,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

3.把握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发挥意识的能动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不仅是物质的反映,物质是第一性的,而且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总是适应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需要而产生的。所以,意识虽然是物质的反映,但它一经产生,就成为一种能动的力量。这说明,意识能够转化为实践的意图,激起人们实践的热情、干劲、信心和毅力。从中亦为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根本的途径和方法。实践中正确认识思想观念的作用和影响,注重引导高中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动机,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引发思想政治教育者——教师和被教育——学生在认识和情绪上的共鸣,进而统一认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

二、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性方法

原则性方法来源于理论依据,又抽象于具体方法,原则性方法是必须遵循的定性式的、规定性的方法,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具体方法中提炼出的基本原则,不仅规定了具体层面方法的方向、准则和要求,而且在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全过程中起指导作用,在整个方法体系中发挥导向和规范作用。

1.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强化个体的领悟性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学生,目的是培养教育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毫无疑问,高中时期的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要通过学生思想道德状况来检验。因此,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基本要求是:要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要对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负责,要真正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达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时一事乃至全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按照学校的要求去做,还应为学生提供个性化、亲情化的服务,在育人过程中对学生的主体意识劲性开发。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进行自我教育,主动地完善自己的思想品质。只有调动起学生自我约束的修养能力,才能实现最好的教育效果。

2.坚持规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强化实践的灵活性

规定性即满足于学校的计划和规定,这是前提性条件。开展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定性体现着德德育的方向和内容,反映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由于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总是与其他的社会意识形态并存,特别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多元的价值取向混淆着我国主流的价值取向,高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的可塑期,必定会受其影响,那么,规定性的反映着学校计划性的面对全体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符合规定性原则。但是不同思想基础和受不同客观环境影响高中学生必定会有着不同的个性问题,这就需求灵活性的教育方法。而且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客观环境在变化,阶段性的形势任务的变化,也要求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与之适应,这也需要灵活性的掌握。

3.坚持灌输式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强化学生的接纳性

灌输式教育表现的是教育者的教育行为,灌输式教育体现于学校的课程设计、专题教育、专项教育之中,强调的是学校教育、教师教育的作用。自我教育则注重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将教育与自我教育有机的统一起来。任何德育教育,只有在教育者的思想上构建接受容纳的基础,才能是入耳入脑的,能够被接受的,否则只能是单纯的说教流于教育的形式和过程。因此,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为学生的自我教育提供起点和动力,要善于启发,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其能够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

具体方法依赖于原则方法。原则方法是必须遵循的,具体方法则可因事而异的选择,是关于将原则方法运用于实际,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直接方法,这种方法具有选择性、真遁形、生动性和创造性。具体方法包括灌输式、说教式、协商对话式、系统分析式、情感熏陶法林林总总,例举这样几种方法用来说明:

1.载体教育法

将教育内容寓于有形的动态的、参与性强的活动中,即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学生的心理感应、情趣感染来实现教育效果。如开展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看一本书、学唱一首红色歌曲、观看一部红色影视剧、进行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开一次座谈会、听一场专题讲座、上一次党课、听一场主题报告、组织一次知识竞赛、参加一次公益活动等有形有色的载体式活动,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身临其境、情感熏陶的教育,将抽象的理论教育活化起来、生动起来。

2.典型教育法

榜样的作用最能感染人、打动人,因为在榜样的升上体现出抽象的教育道理是怎样在人的个性品质中通过社会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典型教育既包括正面的典型,也包括反面的典型,以正面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为主,以反面典型的警醒作用为辅。正面典型如一面催人进取的旗帜,对大学生能够发挥激励、感召、引导、效法的作用。可大力开展向老一辈革命家、先进人物、道德模范学习活动,亦可在学生中培养树立先进典型。挖掘和提炼正面典型表现出的优秀道德品质,激发学生效仿和学习。反面典型的教育具有教育对象的针对性、教育过程的真实性、教育效果的深刻性等特点,起到震撼和警醒学生的作用。

第4篇

关键词:生物课;学习兴趣;生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089-01

目前许多中学生对学习越来越不感兴趣,对像生物这样的所谓“副科”更是呈现厌学的势态,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对生物课感兴趣,成为老师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充分运用直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自制简易模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中的肾单位时,为了便于学生记忆,我就制作了一个简易的肾单位模型:用一团毛线做肾小球,两端的线头抽出来作为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用卡纸制作一个空心的球体,上方下陷,作为肾小囊,球体下面挖个孔,用一根空心管接起来,空心管代替肾小管。把线团放在球体下陷的部位,线团抽出来的其中一端缠绕在空心管上,作为出球小动脉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这样,一个简易的肾单位就制作好了。学生看起来很直观,学起来也不抽象了。课后还可以让学生模仿自制这样的肾单位。在讲骨骼运动时,对于骨牵引骨骼肌绕关节运动,可以用橡皮筋、薄木片和铁钉组装而成。这样简单易做,经济实惠,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学习生物的兴趣,还培养了动手动脑能力和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其次,安排学生上课时自带实物比较学习。如在学习花的结构内容时,让学生收集一些常见的花,在课堂上拿出来互相观察、比较,然后小组合作探究,结合课本记录下花的结构。同样,在学习种子的结构时,可以让学生自带蚕豆、花生、玉米、小麦等一些种子进行比较学习。在实物面前,直观的观察远比抽象的讲授有兴趣。

二、巧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学习

教学情境设置适当则可以优化教学效果,引导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情景中去积极主动、有机融合学习生物知识,从而充分发挥出学生的探究思维及探究兴趣。教师在教学情境中应该巧妙地穿插文字以及教学资料图片,也可以通过录像以及PPT课件来创造教学情景,甚至可以将实验的动画演示通过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比如,在学习细胞有丝分裂这个知识点时,因为这个知识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领会,为此,教师就将有关细胞分裂的动态过程巧妙地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从而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细胞分裂之真实情景。同时,在这个教学情境中,向学生提出与细胞分裂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去探究情景,加深细胞周期及着丝点分裂等基本概念,了解染色体、染色单体及DNA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如何变化与变化中存在的各种关系,从而构建出自己的生物知识学习体系。此外,也可以结合教学实际精心设计探究式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对生物知识产生一种认知需要,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生物学知识。比如,在学习遗传的基本规律这个知识点时,就可以运用情境提问式向学生导入探究课题。“为何有的学生是双眼皮,有的学生是单眼皮?“”为何有的学生的父母均是双眼皮,而他却为单眼皮?”,“为何有的学生是双眼皮,而其姐妹却是单眼皮呢?”运用这种探究性的情境提问,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讨论与学习,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知识带进课堂

首先,在生活经历中体验生物知识。学生虽然还小,但仍在每天的衣食住行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体验,这些都是无形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注意挖掘利用这一资源,既让学生感到熟悉和亲切,从而乐于学习,也使课堂教学避免了从理论到理论。比如在讲授“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一课,如果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就会使其变得枯燥乏味。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他们的日常生活饮食习惯入手,来分析哪些食品含有什么营养,怎样搭配营养才全面,还让他们列举了曾遇到的食品安全问题,同学们积极发言,气氛热烈。经过大家相互讨论交流,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了自己生活中经历的内容,从自己生活经历中提炼出了生物学知识,就使这些知识得到升华,真正成为在他们的生活中起作用的宝贵财富了。

其次,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生物学知识。学生学习的快乐,不全部在于考试得了理想的分数,更在于把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去解决了具体问题。所以,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具有探究性质的作业,让学生们去完成。在学习了“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后,我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根据父母的健康状况和身体需要,为他们设计一份营养食谱,且亲自烹调,并请父母品尝,还向父母介绍其中的道理,请父母做出评价。在寒假时,我布置了“栽蒜苗”的作业,让学生做出完整的探究实验记录,内容包括各对照组大蒜的发芽率、温度、水分、光照等条件对其生长的影响等,这样,既让学生应用了所学的知识,也培养了他们耐心、细致的科学探索精神,还用自己的劳动成果丰富了家庭的春节餐桌。开学后,学生们对这样作业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四、组织开展“生物与生活”小型知识竞赛,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第5篇

一、搭建互助合作良好情境,提升初中生合作学习情感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过程。学生所取得的点滴进步,既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又需要学生个体之间的相互帮助。合作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构件”之一。教学实践证明,合作学习能力的有效养成,能够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促进集体主义精神的树立。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利用数学教材的情感因素,设置具有能动特性的学习氛围,引导初中生开展互助合作学习活动,让初中生在积极情感下,主动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

如“图形的平移和旋转”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探究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利用教材内容中的情感激发“因子”,设置了“万花筒”这一具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合作学习情感在生活性教学情境中得到有效激发,从而主动地参与合作学习活动,进行“图形的平移和旋转”探究活动。

二、重视探析活动过程指导,培养初中生实践能力

实践证明,实践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逐步锻炼、逐步积累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指导。这就、初中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一方面要重视探究情境的有效设置。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学习难点以及关键内容,创设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情境,为初中生提供探究的有效载体;另一方面,教师要做好对初中生探析过程的有效指导,在关键处或“疑惑处”进行“画龙点睛”地点拨,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的解题的策略和方法,实现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

例如,如图1,在折纸活动中,小明制作了一张ABC纸片,点D、E分别在边AB、AC上,将ABC沿着DE折叠压平,A与A'重合,若∠A=75°,则∠1+∠2为多少度?

上述问题是“全等三角形”方面的问题案例。在解答过程中,采用自主探究性教学策略,学生在探究问题案例的过程中,找寻解题策略的方法时出现了“卡壳”,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案例的条件,找寻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结合相关知识,使学生认识到解答该问题的关键是:“先根据图形翻折变化的性质得出ADE≌A'DE,∠AED=∠A'ED,∠ADE=∠A'DE,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AED+∠ADE及∠A'ED+∠A'DE的度数,然后根据平角的性质即可求出答案。”得出如下解题过程:

解:A'DE是ABC经翻折变换而成,

∠AED=∠A'ED,∠ADE=∠A'DE,∠A=∠A'=75°,

∠AED+∠ADE=∠A'ED+∠A'DE=180°-75°=105°,

∠1+∠2=360°-2×105°=150°.

三、注重问题案例训练,提高初中生创新思维能力

第6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现状;教学方法

高中数学在整个高中课程中至关重要,数学考试已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更多的需要学生根据书本的知识建立数学思维,以此来解决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可以说高考是“成也数学,败也数学。”然而,很多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对于教师讲的内容总是一知半解,不能完全领会,导致做题时出错率很高,因此,提高数学教学成绩就显得更加重要。本文就从三个大方面进行简单的论述,来探讨提高数学教学成绩的方法。

一、高中数学教学现状

高中数学教学在整个高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高中数学教育面临着重大的问题。我国的传统数学教学中重视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缺乏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往往找不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数学教学的现状令人堪忧。

(一)学习目的不明确

在数学教学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具有明确的目的、明确的方向,可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教师和学生的目的都不是很明确,不少教师不明确自身的教学职责,而许多学生也不明白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这往往给数学教学带来不良的影响。

(二)教学方法缺乏与实际相联系的因素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方法陈旧,同时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公式概念,脱离了实际情况,往往导致学生的成绩不能提高,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恶性循环下去,就会在优胜劣汰的环境下被淘汰,丧失了进取的信心。

(三)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大量做题上

适当的做题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课上所学的知识点,但是,目前的情况是,大多数教师打题海战术,将大量的题目留给学生做。这样学生在遇到不会的题目时就会产生挫败感,认为数学难学,进而不愿再去学习数学,更甚之,学生只忙于做题,忽视了思考的重要性,缺乏建立数学思维的能力,反而得不偿失。因此,教师应将题量缩减到学生适应的范围,在做题的过程中尽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高中数学学习面临的问题

高中数学学习对于高考考生来说至关重要,但是根据调查显示,学生在高中数学学习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缺乏主动学习精神

许多学生进入高中之后,很难适应高中自主学习的氛围,依旧具有较强的依赖心理,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为自己制订完整的学习计划,导致课上跟不上教师的节奏,课下不能做到巩固复习,不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二)找不到恰当的学习方法

有些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缺乏恰当的方法,不能够弄清楚教师讲课的来龙去脉,对于一些概念的讲解也是一知半解,而重点难点更是不能准确掌握。虽然笔记记了许多,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方法,不能找到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做题时只能盲目解答,既浪费了时间,又不能巩固知识,这样往往是事倍功半。

(三)不能将知识结合运用

数学知识点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如,利用向量的解题思路可以解答立体几何的问题,数形结合的思维可以运用到函数的解题中,这些联系需要学生具备将知识点综合与运用的能力,可是在日常的学习中,学生很少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点完美地结合运用,最终导致做题时手忙脚乱,找不到恰当的解题方法。

三、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成绩的方法

高中数学在整个高中学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提高高中数学成绩,对于成功迈进高考大门具有重大的意义。在日常的学习中,不仅要想学数学,还要会学数学,讲究合理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够提升数学成绩。下面简单介绍一些具体的学习方法。

(一)从教师的角度谈

教师是教学中的指引者,教师的指引能够使学生少走或不走弯路,能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所以说教师的责任至关重大,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做才能够确保学生的学习,提高数学教学成绩呢?

1.明确自身的教学任务

教师首先要明确自身的教学任务,将自身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完成一个教师应尽的责任,将学生培养成才。只有首先明确自己的任务,才能够认真地对待工作,这是教学任务的前提。

2.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推动力,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数学教学的成绩。对数学兴趣的激发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是单凭几个数学故事或者几个和生活相关的例子就能够解决的,而是要在学生真正读懂数学的基础上培养起来的,所以关键还是要靠教师的悉心教育。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克服学生对数学难题的畏惧心理的基础上,通过积极引导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爱好。

3.注重教学内容与实践相联系

现在的高考与实际联系密切,往往给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考生用数学知识来解答,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把内容与实际相联系,摆脱陈旧的教学方法,探索出一种新型的适应现代高考制度的教学方法,帮助考生在考试中取胜。

4.注重对概念的讲解与强化

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对于课本上的概念,不只是要带领学生读一遍,有个大概的印象,而要详细地讲解概念的由来,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概念,而不是达到一知半解的程度,这样,学生在运用概念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才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数学概念往往运用抽象的数学语言,学生由于对语言理解得不深刻,在解题时经常会出现错误,因此教师应针对会出现的问题进行示错练习,避免学生在今后做题时出现同样的错误。

第7篇

关键词:立定跳远 弹跳力 学生 动作要领 

        多年来,立定跳远一直是中学体育平时测试和体育终考的必测项目。通过测试,有许多学生的成绩不理想。本人从事体育教学工作已有二十多年,常年代中三毕业班的体育课,经过反复的教学与探索,积累了以下提高立定跳远成绩的有效方法:

        一、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  

        立定跳远技术由预备姿势、起跳、腾空、落地四个紧密相连的阶段有机组成。它的动作结构是:屈膝,重心适度下降,双臂后摆,身体适度前倾,做好起跳准备。蹬地时,双臂迅速向前上方摆动,同时双腿爆发性用力蹬地,使人体向前上方跃出。蹬摆配合,爆发性用力,保持前上方的蹬地方向,是起跳动作的关键。腾空后,双臂前伸,及时收腹举腿,形成空中“半蹲”姿势。落地时,双臂向下摆动,同时双腿前摆,尽力向前落地。

        二、分析影响中、小学生立定跳远能力的主要因素

        1.身体素质。同班之间,学生有性别差异、年龄差异,最主要的是下肢弹跳力(或称爆发力)的差异。立定跳远时蹬地、提腰、摆臂速度、双腿前摆的速度力量及身体协调性也很重要。

        2.技术。许多学生没有正确掌握和合理地应用技术动作要领,练习过程中随意性强,对技术的关键问题把握不住。

        3.身体形态。中、小学生的身高、体重、上下肢的长度和比例、下肢肌肉特点等都影响着立定跳远能力的发展。

        4.心理素质。在进行立定跳远时,学生的心理因素也很重要。如:跳远时注意力不集中,没有充分地做好思想准备,平时在教学训练中成绩不理想等,都会对成绩产生很大影响。

        三、训练方法

        1.挺身跳。原地屈膝开始跳,空中做直腿挺身动作,髋关节完全打开,做出背弓动作,落地时屈膝缓冲。要在练习中体会动作要领。 

        2.单足跳前进练习。一般采用左(右)腿去右(左)腿来的方法进行练习,距离控制在25~30米左右,完成4~5组。

        3.跳台练习。要求学生用双脚由原地半蹲开始,从低处跳上有一定高度的台阶。可对身体素质不同的同学提出不同的高度或远度要求。如在一定高度的台阶间,划出不同的起跳线,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灵活选择。练习中学生身体要直,腰的展收和摆臂协调配合,向前有力地伸腿,以达到目的。

       4.跳跃法。学生从栏架(8~10个)一端跃向另一端,间隔为1.5~2.0米且有一定高度。练习过程中,要求用力蹬腿,腾空后大腿积极上提,落地屈膝缓冲。女生可降低要求,其目的在于体会收腹抬腿动作。

        5.比赛接力法。学生用双脚在规定的距离内进行连续的立定跳远,看谁跳的次数少而最快到终点。练习过程中学生动作要连贯、快速,中途不得停顿,重复体会收腹、伸小腿的感觉。

        6.跳线法。学生双腿快速起跳后,落地时小腿前伸,脚要踏上教师规定的标志线。线与线之间的距离分为及格、良好、优秀三个等级,学生可根据能力自由选择。练习过程中学生可连续练习,也可间断练习,但要求每一次必须奋力踏线。 

        7.负重深蹲跳练习。学生肩负15~25公斤的杠铃,原地作深蹲跳练习。练习中要求学生要积极蹬地抬腿,落地时要屈膝缓冲。练习动作不一定要快,但动作要做到位。

        四、练习注意事项

        1.尽量选平坦又不过于坚硬的地面进行练习,如土地、地板地、沙坑等。过滑的地面不宜练习。 

        2.在提高爆发力的练习时,重复次数一般不超过10次。但可适当调节组次。提高力量耐力的练习,重复次数必须在10次以上,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增加重复次数。 

        3.立定跳远动作中,从起跳到落地瞬间几个身体相关关节的角度对跳远成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以下关节处的角度:

        踝角、膝角、髋角的角度决定初速度的大小,角度偏大影响肌肉的用力强度,角度偏小影响肌肉的用力速度。 

        臂角的大小取决于肩部的柔韧和摆臂的速度,臂的摆动对维持身体平衡有一定作用,同时对动作幅度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前屈角、前伸角是人体的空中动作。前屈角过小使得失重感增大,会迫使人体过早落地。前伸角是落地前小腿与大腿的夹角,小腿前伸会增加远度,小腿前伸越大越好。这两个角不但影响着空中动作质量,对落地角也有直接影响。 

第8篇

关键词:跑动能力;动作模式;多方向移动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4-0018-04

跑步是中小学生日常生活中主要的锻炼身体方式之一,良好的跑动能力取决于跑动过程中的步长和步频,其中步长的大小取决于下肢长度、关节的灵活度和蹬地力量,步频则取决于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转换速度。但是不同方向的变向能力则受下肢的缓冲与制动能力、身体姿态、肌肉的伸缩速度等因素的影响。本文以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多方向移动理论为指导,将田径跑类练习和多方向移动动作分类有机结合起来,以期在提高中小学生跑动能力的同时,增强与之相应的体能素质。

一、多方向移动生理学理论与分类

1.多方向移动生理学基础和原理

在人们以往的认识中,往往采用分解的方式去认识运动的各个要素,例如,将速度与灵敏分割开来进行研究。我们通常认为速度仅是指获得高速度奔跑的能力,而灵敏则是完成急停、变向和再加速的能力。事实上,速度和灵敏是不能完全割裂开来的,这也是为什么Michael P.Reiman在其《功能性测试》一书中将速度和灵敏划分为一类的主要原因。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体系的观点和Reiman不谋而合,该训练体系中的多方向移动板块(Multi-direction Skill)将速度、灵敏等内容有机的整合在一起。通过该板块的练习有助于提高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有效控制身体重心的变化并快速正确地完成各种动作的能力。其原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反应时

从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沿反射弧传递开始,到引起效应其发生反应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反应时(Reaction time)。在构成反射弧的五个环节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传导速度基本是固定的,因此反应时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感受器的敏感度、中枢延搁和效应器的兴奋性,尤其是中枢延搁最为重要,动作越复杂,兴奋经历的突触越多,反射活动则越复杂,反应时也就越长。多方向移动的效益就是通过训练刺激的痕迹效应,增强感受器的敏感度和效应器的兴奋性,较少中枢延搁实践,从而达到更快的反应时。

(2)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

多方向移动能力与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有密切关系。理想的兴奋状态能够加速机体对动作刺激的反应,使肌组织(效应器)由相对安静状态或抑制状态迅速转入活动状态。所以,如果运动员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理想的机能状态时,其相应的反应时会大大缩短;相反,如果运动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降低,则反应时将明显延长,不利于高效的完成技能动作。

(3)快肌纤维、肌肉力量及肌肉组织的机能状态

快肌纤维所占比例越高越粗大,那么肌肉收缩速度就越快;肌肉力量越大,越能客服肌肉内部及外部阻力从而完成更多和更高强度的动作;肌肉组织兴奋性越高,刺激强度低且作用时间短就越能引起肌组织兴奋。

(4)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

随着技能动作的日益娴熟,运动条件反射越巩固,那么其动作的反应速度与动作速度本身也相应的加快。因此,通过多方向移动训练有利于帮助运动员建立正确合理的运动条件反射并加以巩固,学习并掌握相应的动作技能,从而完善在专项运动过程中的技术动作。

2.多方向移动分类

(1)纵向-向前

1)加速(Acceleration):以躯干前倾、摆臂幅度大、摆动腿着地点靠近身体重心投影点、两脚积极蹬地为主要技术特征,其任务是使人体迅速加速到接近最大速度。

2)绝对速度(Absolute peed):以高步频、大步幅和重心稳定为主要技术特征,其任务是发挥和保持人体在跑动过程中的最高速度。

3)减速(Deceleration):人体在向前纵向运动过程中,以前脚掌率先着地、步幅减小、步频减慢、摆臂幅度减慢、控制身体重心并向身体后方移动为主要技术特征,其任务是使人体在向前纵向运动过程中降低速度。

(2)纵向-向后

1)后退步(Backpedal):人体在向后纵向运动过程中,以双腿一次向后方蹬出、前脚掌率先着地、向后方加速摆动、身体重心向后方移动为主要技术特征,其任务是使人体向后方移动。

2)减速(Deceleration):人体在向后纵向运动过程中,以双腿依次向后方蹬出、前脚掌率先着地、步幅减小、步频减慢、摆臂幅度减慢、减慢身体重心向后方移动为主要技术特征,其任务是人体向后纵向移动过程中降低速度。

(3)横向-左右

1)滑步(Shuffle):以人体向右移动为例,人体右脚向右“贴地”跨出时,左脚向侧蹬地用力及时向右跟进,右脚落地时,左脚自然地向右靠近,但需要避免两脚间距离过大或过小。

2)切步(Cutting):以人体向右侧移动为例,需要制动时,右腿膝关节微屈,右脚脚尖指向正前方(和运动方向垂直),其任务是左右方向上的制动。

(4)多方向-旋转

1)交叉步(Crossover):以人体向右移动为例,人体在向右侧转向过程中,以左侧腿从体前方向右侧方向跨出为主要技术特征,其任务是使人体向体侧快速移动。

2)后撤步(Dropstep):以人体向右移动为例,人体在向右后方转向过程中,右腿向右后方摆出后迅速蹬地为主要技术特征,其任务是使人体向体后方快速移动。

二、提高跑动能力的练习方法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敏感期,在练习手段的安排上应遵循着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任何跑类项目的练习都是多方向移动分类动作中的随机组合,如,T形跑是加速跑,滑步跑,切步和后退跑的动作组合。因此,要提高中小学生的跑动能力,首先应教会学生多方向移动中的各种动作分类;其次进行综合性的跑动练习。

1.多方向移动基本动作类型练习方法

(1)纵向-加速动作模式练习

起始姿势:直立站立,面向墙壁。

动作步骤:双手撑墙,身体向前方倾斜,保持头、肩、髋、膝、踝呈一条直线;左腿抬离地面,脚尖方向指向墙壁;左腿下落之起始位置后,右腿抬离地面;动作过程中始终保持标准的身体姿势,脚在膝关节正下方,勾脚尖(图2)。

(2)纵向-向后动作模式练习

起始姿势:屈膝降低身体重心,双眼目视前方。

动作步骤:身体重心后移,双替向后移动;动作过程中,腰背平直,两手臂在后腿过程中有节奏的摆动;移动过程中,身体重心不能后移过快以免摔倒(图3)。

(3)横向-滑步动作模式练习

起始姿势:放两个标志物在场地,标志物间距约为2米;运动姿势站于身体左侧的标志物旁,膝关节微微内扣,髋关节向后,双臂微屈于髋部两侧。

动作步骤:左腿向对侧标志物方向有力地蹬伸,右腿抬离地面向对侧标志物方向移动,同时两臂充分向相反方向摆动;右脚率先着地,随后呈运动姿势站立;向相反方向重复动作,并重复规定次数(图4)。

(4)横向-切步动作模式练习

起始姿势:放两个标志物在场地,间距3米;采用滑步的方式向身体右侧方向移动。

动作步骤:当滑至右侧标志物时,右侧腿伸直(膝关节微屈),脚尖指向正前方,进行一步制动(图5)。

(5)多方向-交叉步动作模式练习

起始姿势:运动姿势站立。

动作步骤:抬起右腿向身体左侧方向移动,穿过身体中线,触碰左手;回到起始姿势,重复规定次数,对侧亦然(图6)。

(6)多方向-后撤步动作模式练习

起始姿势:地面放置若干小栏架或上图所示标志物;练习者以高抬腿的方式向身体左侧移动。

动作步骤:移动至左侧最后一个栏架时呈左腿支撑;右腿提起,转髋,向后侧方向移动(图7)。

2.多方向移动综合练习方法

(1)跨步跑-阻力带

起始姿势:直立姿势站立,髋关节位置系上腰带,阻力带在身体的正后方。

动作步骤:左腿抬离地面的同时,右臂向前上方摆动;左腿快速向后下方蹬地,右腿抬离地面,同时左臂向前方上摆;两腿快速的交替向前移动,完成规定距离,重复规定次数(图8)。

(2)高位姿俯卧手撑起跑

起始姿势:俯卧撑姿势,双臂伸直。

动作步骤:左腿向前伸,贴近身体后,快速的抬起右腿前摆,左腿向后下方蹬伸,双臂充分向相反方向摆动;向前加速完成规定距离,重复规定次数(图9)。

(3)向后之字形交叉步

起始姿势:放若干个标志物在场地,每两个标志物呈45°摆放,标志物间距约为2米;运动姿势站立于身体右侧起始位置的标志物旁,膝关节微微内扣,髋关节向后,双臂微屈于髋部两侧。

动作步骤:左脚和髋部向左后方45°打开,抬起右脚向后下方标志物方向移动,穿过身体中线,双臂充分向相反方向摆动,迅速完成一个前后摆臂动作;右脚率先落地,随后呈运动姿势站立后,右脚和髋部迅速向右后方45°打开,抬起左腿向后下方标志物方向移动,穿过身体中线,双臂充分向相反方向摆动,迅速完成一个前后摆臂动作(图10)。

(4)背向转身跑

起始姿势:两脚前后开立呈立姿起跑姿势。

动作步骤:转身时,后脚为轴用前脚掌在原地旋碾地,承接转头、转肩、转髋带动前脚迈向欲变的方向,然后加速前进。转身时要保持屈膝、降低身体重心、体前倾、转动时身体平稳且迅速(图11)。

(5)“J”字形钝角变向跑

起始姿势:身体呈直立姿势站立。

动作步骤:直线加速,踏上交叉点后,身体随之向转动方向内倾。后腿迅速蹬地,在体前交叉踏向跑进方向(图12)。

(6)“M”字形锐角变向跑

起始姿势:两脚前后开立呈立姿起跑姿势。

动作步骤:起动直线加速,踏上拐点处做锐角转弯,最后一步脚尖要内扣并用脚内侧用力蹬地,同时转腰、配合转移重心。大腿前摆时,右膝关节稍向内,同时摆的幅度比左膝大,左腿前摆时应稍向外,右臂摆动的幅度大于左臂,前摆时稍向左前方,后摆时右肘关节偏外,左臂稍离躯干做前后摆动。整个练习过程先做直线加速跑,再变向跑,变向时要稍减速(图13)。

(7)“米”字形变向跑

起始姿势:两脚开立与肩同宽呈基本运动姿势站立。

动作步骤:场地以“米”字形摆放标志物,练习者站在标志物的中间,做好启动的准备,口令开始后,练习者交叉上步,触摸右上角标志物,然后退回起点,交叉上步,触摸左上角标志物,退回起点后,再次交叉上步,触摸右中标志物,以此类推,直到触摸完所有标志物结束。在练习中可以加上运球动作,以提高难度(图14)。

(8)放射形变向跑

起始姿势:两脚开立与肩同宽呈基本运动姿势站立。

动作步骤:在面前摆有五个标志物,标志物之间的距离和标志物与起点的距离可以根据自身的要求进行调整摆放,听到口令后运动员从起点跑到五个点两头任何一侧的标志物,触碰到标志物后,立即退回起点,再从起点跑到第二个标志物,再返回起点,依次进行(图15)。

三、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发展中小学生跑动能力的教学训练过程中,除了掌握上述若干种身体运动功能练习方法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