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数学文化笔记

数学文化笔记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27 16:02:1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数学文化笔记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数学文化笔记

第1篇

一、开展硬笔书法特色教育的缘由

(一)基于课程文化的“艺术传承”

教育部曾发文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开展书法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源自对传统艺术的青睐,以校长为领头羊对写字教学的情有独钟,我们选择了硬笔书法作为特色教育的突破口。这正好契合了今天在课程文化引领下,将中国传统书法纳入学校课程开发这一大好时机,为我校实施硬笔书法特色教育提供了动力,可谓顺应“天时”。

(二)基于学校文化的“立字立人”

学校把“立人”作为校训,“立字”是“立人”的基础,所谓字如其人,就是让学生从小规规矩矩写字,达到立方正之字、立工整之字、立规范之字、立端雅之字、立艺术之字。今天在民小端端正正写字,明天踏上社会让他们堂堂正正做人。学校以“立字”为载体,“立人”为根本,通过“立字”而立德高之人,立智明之人,立美鉴之人,立体健之人。所以,基于学校文化的“立字立人”创造了“地利”优势。

(三)基于师生愿景的“练字练心”

我们提倡练字养性,在把字写端正的前提下让心安静下来,做到平心静气、专心致志,养成认真严谨、细心坚韧的优秀品质,让学生变得更细腻、更严谨、更执着、更勤奋!各学科教师都达成这样一种共识,“练字练心”就成了全体师生的共同愿景,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学生把字写好了,受益的不仅仅是语文老师,各科老师都能从中获益。所以把硬笔书法作为学校的特色来抓,大家都认同,做起事情来就容易。因此,基于师生愿景的“练字练心”有一种文化认同感,具备了“人和”这一特质。

二、开展硬笔书法特色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硬笔书法特色教育是一剂规避学生“字如其人”不复还,学生写字如画符的良方

从练字到立字,从练心到立人,期间的内在规律成为“字如其人”的有力佐证。然而目前“人”和“字”分道扬镳的现象屡见不鲜。玉树临风的小伙或者亭亭玉立的姑娘一动笔让人大跌眼镜的情形很常见。究其原因,归结于读小学时写字教育的缺失。在人们越来越依赖电脑的当下,长大后练字的机会越来越少,甚至连握笔的机会都在减少,从小打下基础把字练好是当务之急。也只有这样做,才能从褒奖的角度解读“字如其人”,否则只剩一种冷嘲热讽。可见把硬笔书法作为特色教育落到实处,还真是一剂实用且有效的良方。

(二)硬笔书法特色教育是一味慰藉教师“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心灵鸡汤

在这个心浮气躁的社会背景下,考量教育效果往往会用“增量”一词,增量越大越有效。“时势造英雄”,硬笔书法特色教育正好能满足老师“急功近利”的想法。大家摆开架势认真做,学生的字就像菜地里的萝卜越长越像样,周期短,见效快,老师的劳动价值很快得到回报,领导表扬,家长赞扬。正因为硬笔书法教育能够给教师带来看得见的效果,满足了大家的心理需求,迎合了当下教育界盛行的“短平快”,就像一道心灵鸡汤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硬笔书法特色教育才会在民合小学的土壤生根发芽,且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三)硬笔书法特色教育是一场基于学校现状与其“夹缝中求生存”,不如“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绝地反击

民小处在偏远农村,诸多的原因致使教师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学科结构严重失衡,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相对滞后。眼看周边学校要质量有质量,要特色有特色,要文化有文化,忧患意识促使老师们居安思危,于是一场如何摆脱夹缝求生的大讨论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大家思来想去觉得写字教学最符合校情,硬笔书法相比于开发其他项目,投入小、实用性强、参与面广,学校也正好有擅长书法的教师。显然,硬笔书法作为民小的特色是在情非得已,背水一战的情形下开展起来的,这是一场基于学校现状的绝地反击。

三、开展硬笔书法特色教育的实施策略

学校立足校本,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的方式强化写字教育的科研实践,培养了一支敬业、专业、爱业的书法特色教育队伍。

首先,挖掘校内资源。充分发挥省级书法家会员“领头羊”的作用,为教师开展有序的特色校本培训,培养了广大教师对硬笔书法这门高雅艺术的兴趣爱好,同时培养了一大批热衷于书法教学的骨干教师。

其次,推进日常教研。学校成立了书法教学研究工作室和书法教研组,把书法教学研究纳入日常教学研讨中,形成了“先练后教,以学定教”的写字课教学模式,探索出了“尝试练写――展示评价――发现规律――练习提高――品评赏析”的教学流程。

第三,增强特色理解。学校在广泛开展书法特色校本培训时,邀请当地有影响力的书法家来校授课,以“请进来”的方式聆听外界的声音,深化教师对书法教育的理解。为了加强校内外的交流,积极借鉴和吸收他校的成功经验,学校以“走出去”的方式,与同样有书法见长的学校结对开展活动,就特色兴校和内涵发展进行交流探讨,加深了学校内涵发展的理解。

第四,落实练字制度。学校要求每位教师以身作则,做到备课本、板书、批阅评语等书写端正,坚持每天用小黑板练一次粉笔字,每周练一张作业,每月创作一幅作品。一系列的措施有效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素质与教学能力,为硬笔书法特色教育的有效推进提供了保证。

第五,丰富活动文化。在抓好硬笔书法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以书法为主题的系列特色活动,搭建师生施展特长的舞台。主要开展了五个“一”工程:每天一练――即中午快乐书写十五分;每周一写――即每周安排一节书法指导课和一节体艺2+1的书写练习课;每月一展――即以年级组为单位开展每月书法之星的书法作品展评;每期一评――即学校书法之星和星级考核评定;每年一节――即举办每年一次的硬笔书法文化节。

学校在硬笔书法特色教育中,将德育、美育充分融合,全面贯彻“练字练心、立字立人”的理念,明确了培养有文化根基的现代人的教育目标。

第一,立姿健体。首先是姿势纠正。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低头、歪头、驼背、笔执高、掌高腕朝外”等不良姿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纠正。其次是双姿评定。一是进行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的双姿评定,执笔主要从指法、指距、掌心、笔姿、手腕,写字主要指姿体、簿本、胸距、眼距;二是书写习惯的评定,主要指书写作业、学科作业的字迹等方面进行评定。通过指导纠正和达标考核,进一步规范了学生的书写双姿,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其次,立规修德。学习书法可以磨练学生的静性、悟性、耐性,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以及文化修养都有重要的意义,学校向全体师生明确提出了“端端正正写字,认认真真做事,堂堂正正做人”的要求,通过规范书写引导人,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训练。学校以“立字”为载体,“立人”为根本,通过“立字”而立德高之人,立智明之人,立美鉴之人,立体健之人。

第三,立字审美。学校通过书法课堂教学和硬笔书法月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感悟书写的姿势美,点画的质地美,线条的姿态美,字形的组合美,章法的布白美,神采的气韵美,节奏的律动美,形式的丰富美,风格的独特美。学校还开展书法教学沙龙、现场书写展示活动、民小书法之星评比、我与硬笔书法征文等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书法的神韵与美妙,在星级评定中感受进步的快乐与自豪,提高审美的情趣和能力。

第2篇

【关键词】生活化;开放性;精心设计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是在课堂上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教育形态。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独立的个体,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而教师是这个变化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为学生服务的。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提高课堂效率,精心的进行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中,在情感的体验中学习知识。让所有的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并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进行自主探索。

一、把数学和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

1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引用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作为一堂课的开幕式,教会学生去观察生活,领悟生活中的数学因素。如学习“图形的旋转”可以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钟表、电风扇叶片、大风车、自行车车轮等,引起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使数学“生活化”;学习这节课后,请学生应用所学的旋转知识设计一个图案,并为设计书写说明,这又使得生活“数学化”了。

2 让数学回归生活

在现代社会里,“数学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在经营中获利,而且,它能给予我们能力,包括直观思维、逻辑推理、精确计算,以及结论的明确无误”。例如“某商店出售相册和笔记本,相册每本24元,笔记本每本6元,为了促销,商店实施如下两种优惠方式:(1)买一本相册送一本笔记本;(2)按总价的90%付款。顾客可以任选其中一种,某顾客购买了相册6本,笔记本若干本(不少于6本)。若顾客买同样多的笔记本,选哪种优惠方式更省钱?为什么?”这样足以说明数学并不是远离生活的抽象理论,而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知识――让数学回归生活,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从学生认知发生、发展的规律出发,提出思考的途径,随着学生的思路层层递进,把数学条理化,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活泼多变,向学生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又可服务于生活。

二、敢于把课堂交给学生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反映在教学的全过程,如精心设计导入,安排好教学的层次,精心挑选训练题进行小结,注意气氛反馈,重视教具的使用等。但在学的过程中,教师是客体。而学生是主体,教学中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地学。如课本让学生看,概念让学生抽象得出,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得,错误让学生析,小结让学生做。要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敢于提出质疑。决定学的结果如何,学生的作用是内因,教师的作用是外因,只有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科学的思维和积极的创新,才能使知识内化和升华为个人的质。因此,教师要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在课堂教学中,实行民主的教育和管理方式,营造充满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敢于提问,允许有不同的答察。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一问一答模式。避免学生的思想处于“等待解答”状态,达到“发现――创新”的目的。

三、把数学文化渗入到课堂教学

数学这门学问是完美而井然有序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并非一开始就是那么完美无缺的,为了创建这个体系很多先哲进行了大量的努力,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历经了千辛万苦,另一方面,在这个进程中也感受到在很多发现和发明中的无穷乐趣,所以在学习数学中,也追踪一下相同的过程,学习数学文化,使我们一开始就能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数学是一门趣味性很深的学问。在数学课堂上无目标地装知识,不会产生学习的激情,而适当地渗透一些数学文化,将使数学课堂不再像嚼沙子一样枯燥无味。例如在学习完四边形一章后,向学生介绍“蜜蜂营造的蜂房”,介绍蜜蜂在数学与建筑学方面的贡献,数学家证明了蜂房是一种最经济的的形状,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这种形状的容积最大,所消耗的材料最少,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许多尖端的科技都是从自然界中得到启发,渗透从自然生活中提练数学知识的思想。

四、采用灵活多变的课堂学习评价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立足于全面启迪学生的隐性智力潜力与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理念,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索与思考,初步采用一种开放动态的数学学习评价新模式。相对于传统评价方法的单一性与组织形式的封闭性,在探索新的评价模式过程中,多尝试采用操作题、口试题、创意设计、课题报告等灵活多样:开放的评价手段与方法,减轻学生的压力,突显其学习和发展的过程,突显评价的激励作用,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评价,力争全面描述学生的发展状况。

1 操作性题

以简单的推理能力、直观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为评价重心,开发创设“操作性试题”。如设计试题:请利用两块完全相同的三角板(30°、60°、90°)能拼成哪几种图形,并说明理由。你能出更多的图形吗?

2 创意设计题

如学习“生活中的轴对称”内容时,可以尝试通过对学生的创意设计展开测评,来评价学生的创造潜能,一幅幅学以致用的创意设计既包含创意作品,又有相应的数学解释和人文表达,不只是倾注着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数学积极的情感,而且体现了学生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突显着数学对学生的情感价值的陶冶。

第3篇

数学文化包含了数学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数学思想、思维、方法及历史过程等诸多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也是小学学习中的重要科目之一。因此小学数学的教学也受到了许多教育者的重视,在大部分的数学教学方法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趣味"二字,只有围绕数学文化展开趣味教学,才能把握住学生的学习心理,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减少学习数学的枯燥感,给数学课堂开出一朵美丽的趣味之花。

一、数学文化在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美国著名数学家提出了"数学文化"这一概念,认为数学是一种理性精神,随着数学文化的出现,人类的发展历程进入了里程碑式的阶段,这不仅仅是人类智慧结晶的体现,同时也是我们追求知识的表现。通过对数学文化的内涵及价值进行研究和分析,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推行,我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文化在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当中必须要贯彻数学文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就是数学素质。"通过对大量参考文献的研究与分析,并结合实践教学情况,我们可以得出数学文化具有较强的素质教育功能,比如能够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培育学生的优秀品质。其中学生的理性思维,比如逻辑思维能力、开放性思考能力、数形结合解决问题能力等等。数学文化的核心内涵是以生为本,强调数学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作用,以"趣味"作为先导,必须要发挥趣味的作用,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中,以此来提高整体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

二、数学文化在小学素质教育中的运用之策

(一)遵循学生学习意愿,给予学生学习自由

趣味教学方式的提出本就是遵循学生的意愿,所以教师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时,也要绝对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遵循学生学习意愿的同时,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自由,不能强迫学生学习或是完全将课堂时间把握在自己手中,这就违背了我们趣味教学的初衷,无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例如:在《认识人民币》这一章节的教学里,教师不能只给学生强行灌输一些人民币换算的基本知识,认为学生只需要进行简单换算就足够了。教师更需要在学生理解基础知识的同时,鼓励学生自己站起来谈一谈对于人民币的认识,发表自己对人民币的看法。教育不只是单纯地教授学生一些简单数学知识,更是要教给学生一些客观的、正能量的认识。教师可以在带领学生认识人民币的过程中,教会学生理智消费、不能冲动消费或是超出能力的消费;也可以在学生的基本知识掌握得差不多的时候,给予学生一些课堂自由讨论的时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思考一下上课所学的内容、发表一些个人观点和看法,让幼小的思维彼此碰撞融合。在即将下课前,教师还可以遵循学生的学习意愿,带领学生做一次简单的总结,让学生对于人民币的认识和换算的记忆更加深刻,提高本堂课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培养形象联想能力,解释数学文化原理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得到发展,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形象联想更好的阐释数学原理。

例如,教师在讲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时候可以这样来设计教学活动:"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过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两种图形,生活当中有包含许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物体,请大家在自己的身边找一找你能够发现那些长方形和正方形呢?"接着,有的学生发现书是长方形的,有的学生发现了笔记本是长方形的,还有学生发现橡皮擦有正方形的;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能够通过形象联想使学生更好的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接着教师再说:"大家都说得没错,那么要想知道这本书有多大,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计算呢,这本书的面积也就是书所呈现出来的长方形的面积,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如何计算长方形的面积。"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长方形面积的概念,从而更好的内化这部分知识。

(三)课堂教学循序渐进,建构数学文化知识

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和其身心发展过程一样都是不断循序渐进的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这一发展特点,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建构新的数学知识。

例如在讲解解决问题的策略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应当事先了解---这部分注重考查的是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和对于旧知识的掌握程度,例如练一练中的这道题:下面是一个专门的铅笔架,你能够联系梯形的面积公式计算一下铅笔的支数吗?教师在讲解这道题时,应当首先带领学生回顾计算梯形的面积公式,然后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可以这样说:"计算这道题,我们首先应当回顾一下梯形的计算公式。有哪位同学愿意来说一说呢?"接着有学生说到:"梯形的面积是上底+下底×高&pide;2."接着,教师再说:"那么接下来,大家就可以在小组讨论一下这道题应当如何解决。"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之下,不断地建构起数学知识。

(四)拓展数学学习思维,促进数学文化应用

数学思维也是一种发散思维的体现,数学思维在小学数学题解析中的应用能够促进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使用,从而体现数学学科的价值,因此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拓展思维,促进数学应用。

例如,在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比例能够帮助我们进行有效且快速的统计,通过掌握比例的计算方法,我们能够更快的获得信息解决问题。比如说,在计算班级人数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运用到比例的知识,大家请看黑板上这样一道题:一个班级男生与女生的比是三比二,班级人数是60人,那么男生有多少人?这道题,大家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计算出男生的人数,接下来大家可以在小组讨论,然后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在数学课堂中拓展自己的思维,更好的运用数学知识。当然,还可以设置"数学问题","数学问题"围绕着整个一类数学问题和数学概念,提出一个更加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培养学生在问题中的"疑问感",需要小学数学教师有更加高超的问题设计水平。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践行素质教育理念的关键"落笔".

第4篇

摘要: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有效的教学行为来引领、培养。在这其中,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关键,培养创新精神是重点,教师自我理念的转变是基础。而这一切依赖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对教材的把握。

关键词:学习兴趣;创新精神;行为习惯;转变观念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要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是说,我们的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应用,具有创新精神和数学思维、实践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是课改的主要阵地,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发挥教学的引领、主导作用,通过有效的教学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从而达到人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学到有价值的数学的目的。在这些着眼点中,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关键,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创新精神是重点,教师自我理念的转变是基础。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关键就在于教学中如何做的问题。①我们的教学要更多的从我们身边的数学知识入手,创设学生所熟悉的情境,从而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神秘感和陌生感,激发起解决身边问题的兴趣,从而更快的融入到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环境中。我们的新教材注重了这个方面的问题,主题图就是例证。主题图紧扣数学内容,又紧密结合生活实际,是我们培养学生兴趣的一个着力点,我们应该注重发挥其作用。②我们的教学要尽可能的多设计以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学生身边的问题为内容的课堂教与学的活动。在问题、困难、挑战、挫折、取胜的交替体验中;在选择、判断、协作、交流的轮换操作中; 经历一个个学知识、用知识, 进而发现问题, 走向新的学知识、用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到成功经验的同时培养能力、激发兴趣。③我们的教学要注意介绍有价值的数学史料、数学文化的成果,让学生在了解之后,才会更加热爱。全国名师张齐华就特别注重数学文化的挖掘,在他看来,数学拥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特有的教育与文化价值,比如理性精神的滋养,或者数学思想方法的培育。学生在这种数学文化的熏陶下,必然会喜欢上数学,进而爱上数学。

2 培养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良好的数学学习行为习惯,包括善于独立思考、自觉数学阅读、发现提出问题、反思总结、合作交流等等。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的是教师的坚持,学生的配合。①我们的教学中要渗透学法的指导,这是我们的着眼点。结合我们的教学,交给一些学习数学的具体方法,并指导学生应用,从中找出适合学生的方法,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的责任。②对于稍微大一些的学生,指导其写学期总结和笔记。每一学期结束时,要求学生对以下的一些问题用总结的方式作出回答:你会预习了吗?你能说出教师的教学特点和相应的学习策略吗?你怎样复习、怎样记和整理笔记?你看学习参考书吗?你作过学科学习小结吗?怎样利用好自己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同时,教师告诉学生怎么记笔记,记什么 ,要求学生记笔记。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有方法。③加强学生的数学阅读。让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教师为学生提供较多的(课本外的)学习材料,供学生选择,这种材料有正反两面的,目的在于有助于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④提供多样性的练习,促进学生自主性的发挥。设计有不同难度和不同写作要求的作业,让学生在共同完成的情况下并能挑战难度;让学生看书的指导,自己做个性的章节小结;留一些个性化的创意作业,比如画我心中的对称图形,我发现的美丽的圆等等。

3 培养创新精神

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最主要的、最好的体现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即: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3.1 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需要一个好的问题环境,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创设情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情景。学生受氛围的影响,置之于其中,拥有思考的空间并提出多样性的问题。例:《看图提问题》的教材是义教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19页例3。教材展现的情境场景中,有的是提供了条件、问题完备的应用题,借此引导学生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加以解决;有的给出了明确的信息数据,但没有问题;还有的要通过学生自己收集背景材料中的数学信息,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就为教师创设情景提供了素材。

3.2 教师在学生的思维的关键时刻,可以“逼”一下,逼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学生思维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一些独特的方式方法,增强学生不断思考前行的动力,这样往往能让学生的灵感闪现,收到教师所希望的效果。深圳名师黄爱华在成都借班上的《求平均数》一课,在全班学生用错误的方法来解答之后,黄老师巧用“逼”的方法让学生陷入思考,此后又敏睿的“抓”住一个思维活跃的学生,和他展开了一番很精彩的对话,使得教学的难点突破,使教学顺利地进行。这对话展现了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3.3 教师要打破“创新”的神秘感,让学生明白创新就是不断突破自己。鼓励学生不满足于已经学得的知识,不拘泥于固有的思维方式,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断改进学习的方法,追求更高更深的数学素养,也是一种创新。尽可能地为尽可能多的学生提供参与解决他们发现的问题的机会,及时鼓励这种参与。尽可能使学生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获得成功感,即使问题尚未真正解决。

4 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

第5篇

一、人文教学的优势

人文教学是通过人文方式,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带给人一种经过沉淀的先进文明的思想精神,它不是盲目的效仿,不是刻意的包装,是一种自觉文明的意识.它的构建需要有目标性、认知环境和认知过程.人文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是,许多学生尤其是成绩欠佳的学生,潜意识中会产生一种本能的“抵触”思维,而人文教学把关怀、关心、人性化、理性化、科学化带入教学当中去.

人文教学有利于推动课程改革.在人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与以往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过去单一的认知过程,开始向主动的活学活用、知识不断丰富过程转化;由过去教师枯燥灌输的教学模式,开始向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转化.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不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个体差异,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完成于课堂.而人文教学赋予课堂教学新的内涵,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理解、消化方面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学习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使命感.这一深层次的教学观念的变革,使得人文教学的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精神状态.师生互动,情理交融,思维碰撞,兴趣盎然.

人文教学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在学业上,我们要求治学严谨,但教学气氛可以是欢乐的、活泼的.在刻苦努力的同时,更多的时候需要轻松的氛围、宽松的课堂气氛,创设鲜活多样的教学情境,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唤起他们的情感活动,使学生在教育的意义情境中生活,在教育的宽广世界里成长,爱学、乐学,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人文教学让学生投入到周围世界宽阔而丰富的怀抱中去,学生活中的知识,感知前沿思想,激发探求渴望.教学活动便在亲和的人际情境的作用下,在适宜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心理世界中展开,学生也在一种充满信赖的、自信的、无拘无束的课堂中生活,形成教与学相互推进的合力.这种人文的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重要手段.

二、人文教学的特点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的中心是学生.数学教学的课堂应该是自主性、探索性的课堂.教师通过自主式、研究式课堂模型,激发学生独立观察,主动思考,亲自操作,自由表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探索解决途径,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有充分的感受和体验.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人文教育思想强调学习者要为他们自己的学习负责,比如自我决策、自我选择,表露自己的能力、需要和爱好等.教师的作用不只是传授知识,而且是学生的指导者和顾问.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使学生能够做到自主的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式,并自我监控,自我检查评估.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一个人的长远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3注重学生的自我实现

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以及沟通交流能力.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交流彼此的经验、体验、感受等,产生价值观念的碰撞,不仅加深了对自己和他人的了解,也自然而然地加强了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并从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他人的长处,主动进行自我完善,找准下一个努力的目标.

4教育是创造性的活动

进行一些开放式的讨论,教师稍加引导,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在解决问题时能采取更有创意的方法.如何鼓励,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是关键.教师要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为学生创造一个感到舒适、宽松和安全的环境,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发言,勇于表演,敢于将自己的与众不同的想法、做法公之于众.

5数学课堂是平等性、合作性的课堂

传统的数学教育过于强调教师的崇高地位,教师享有绝对权威.人文的教育思想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数学课堂教师不应该是绝对的权威人物,更多的要和学生平等交流、合作创新.

6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第6篇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成绩的因素 解决方法

面对众多初中学习的成功者沦为高中学习的失败者,笔者对他们的学习状态进行了研究、调查表明,造成成绩滑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被动学习。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

2.学不得法。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鹜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4.进一步学习条件不具备。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函数值域的求法,实根分布与参变量方程,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空间概念的形成,排列组合应用题及实际应用问题等。

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为主动。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上述情况,教师应当采取以加强学法指导为主,化解分化点为辅的对策:

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制定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稳扎稳打,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炼学习意志。

课前自学是学生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主动权。自学不能搞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老师讲课的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学然后知不足",课前自学过的同学上课更能专心听课,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什么地方可略;什么地方该精雕细刻,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而不是全抄全录,顾此失彼。

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上,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独立作业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这一过程是对学生意志毅力的考验,通过运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

解决疑难是指对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对知识理解的错误,或由于思维受阻遗漏解答,通过点拨使思路畅通,补遗解答的过程。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做错的作业再做一遍。对错误的地方没弄清楚要反复思考,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请教老师和同学,并要经常把易错的地方拿出来复习强化,作适当的重复性练习,把求老师问同学获得的东西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长期坚持使对所学知识由"熟"到"活"。

课外学习包括阅读课外书籍与报刊,参加学科竞赛与讲座,走访高年级同学或老师交流学习心得等。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和继续,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加深和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而且能满足和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能力,激发求知欲与学习热情。

1.循序渐进,防止急躁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阅历有限,为数不少的高中学生容易急躁,有的同学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同学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点成绩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识、发现新知识的积累过程,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为什么高中要上三年而不是三天!许多优秀的同学能取得好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基本功扎实,他们的阅读、书写、运算技能达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熟练程度。

2.研究学科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

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学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要求较高。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

如前所述高中数学中易分化的地方多,这些地方一般都有方法新、难度大、灵活性强等特点。对易分化的地方教师应当采取多次反复,加强辅导,开辟专题讲座,指导阅读参考书等方法,将出现的错误提出来让学生议一议,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通过变式练习,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以达到灵活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自学能力,自学方法,创新能力

 

21世纪是科学知识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时代,据统计,近十年的新发明、新发现,比过去两千年的总和还要多。一个人不可能在学生时代把所有的知识和能力都学完,而且在校所学的知识只是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这些是远远跟不上实际需要的,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要有创新能力。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教会学生把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转化为再学习能力,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我认为一定要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掌握良好的自学方法,以便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成为具有再学习能力的创新型的人。古人云“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无穷。”是给鱼还是教渔,其利弊是十分清楚的。在长期的教学中,我认为培养自学能力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自学兴趣,树立自学观念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基础和前提。

首先,教师应当向学生阐明自学的意义和价值、提供自学的榜样,用名人自学的范例引发学生仿效的愿望。学会学习就是学会生存,这是现实告诉我们道理。同时学会自学,才能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

其次,要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的情感体验。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它是行为的动因,能直接转化为学习的动机。学生只有积极自学,通过自己的能力获得了成功,体会到自学的乐趣,对自学有了愉悦感、自信感,才能形成自学数学的积极态度。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意识的创设各种情景,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钻研知识的热情,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体验。

例如,在讲函数的极值概念时,我采用图形结合问答式的教学法,将自己事先设计好的问题交与学生,让他们通过自学去回答这些问题,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对概念的深刻理解,更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和乐趣。。

二、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良好的自学方法和技能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核心。

2.1 指导学生学会“阅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自学数学,要重视阅读。阅读不只是把书本上的内容简单的读一遍或读几遍,而是在阅读时经过自己的积极思维读懂概念、定理、公式、解题步骤、证明思路等;能分析关键词和符号标记;能找出重点和注意事项。要使学生逐步形成阅读能力,教师可采用领着“三读”的作法,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1) 粗读。要求学生了解每一章、每一单元的主要内容。如:本章讲述了哪些新知识,这些新知识是怎样引进的,他们的应用背景是什么,新知识和学过的旧知识有什么联系,新知识可以解决哪些问题等,让学生对本章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 细读。。即逐句读、逐句解释。理解概念之间的内涵,抓住它的本质特征,分清定理、公式的条件和结论,掌握它们的证明思路与步骤,总结解题思路方法,弄清定理公式的使用范围 ,明确应用时应注意的事项,把握所能理解的问题基本类型,弄懂例题的特点、解答方法,学会解题技能、技巧,在此基础上考虑一题多法,力求开拓思路,灵活运用知识。

(3)精读,即着重分析关键词、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使用精确的数学语言。

2.2指导学生“动手”.

“不动笔墨不读书”、“眼看千遍不如手抄一遍”,古今中外的学者名人,历来都重视自学笔记,勤做自学笔记,有助于我们深入思考问题,加深对自学内容的理解 ,有助于巩固记忆、训练、综合、概括能力,有助于积累资料,逐步掌握做学问的方法,把学习过程引向创造过程,记下随时迸发的思想活火,以便进行深入钻研,从而扩大自学效果。

做自学笔记,不必拘泥于固定的形式,可以因材而记,因人而易。有的人记得长些,细些,有的人记得短些、精些,这些都可以,关键看自己。常用的方式主要有抄录式、摘录式、提要式、索引式、心得式。抄录式就是在自学时把特别精彩的章节全部抄录下来,它主要是加深印象,帮助记忆,保存资料,便于查找。摘录式主要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摘录一些重要结论,证明方法、解题技巧等,以备日后不时之需。提要式是指运用综合、概括、系统化等思维方法,把所学的书籍的内容、方法、要点、知识间的脉络简记下来,只有对所学知识真正弄懂、弄通、融会贯通,才能达到这点。索引式主要是指记下有关书名或文章的题目,并注明材料的出处,以便需要时信手拈来。心得式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及时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或学习札记,它要求有更多的个人创见,难度较大,但养成习惯后,对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是极有帮助的。

2.3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学习必须学会思考。学会思考是会学的核心。因此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例如,在学生弄懂该命题后,教师可鼓励他们对命题的条件进行增强或削弱,加强他们对命题的严谨性,还可以引如反例,引导学生思考,加强概念的深刻性,在解题上鼓励他们一题多法、一法多用,加强他们的灵活性。总之,培养学生逐步养成随时发问的好习惯 。

三、指导学生科学制订自学计划,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保证。

做任何工作,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学习也不例外。很多学生认为上课认真听讲,下课作业完成即可,殊不知,接受能力强的人,有大把的时间无从打发,只好顽,长此以往,这些学生由开始的吃不饱,到贪玩,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最后导致不会吃,而那些接受能力差的人,老师如不及时指导,他们最终会走向厌学、逃学。导致这两种结果,主要原因是学生不会科学制定学习计划,而浪费了学习时间。

自学计划一般可以每周制定一次,大体方法:是每周按七天划一表格,把一周内上课和社会活动、文体活动的时间先填进去,剩下的时段统筹安排自学内容。比如复习课本、阅读相关教材等,并提出一定任务、指标和具体要求,每周末检查本周自学计划的执行情况,在此基础上再订下周计划。在制定自学计划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把各周的自学计划和一个月、一学期的总体安排结合起来,做到主次分明,由浅入深;二是要优先保证新课的预习和复习,那些接受能力差的人更要注意这一点,而接受能力强的人,老师可指导阅读相关书籍,拓宽知识面,提高数学能力;三是要注意数学的特点,合理安排时间。。数学需要静心钻研,冷静思考,深刻理解,可以安排晚上或周末;四是要留有余地,以便应急,缓冲之用。

切实执行自学计划,可以帮助我们明确每天的自学目标,促进自己更加珍惜学习时间,千方百计地完成既定的自学任务,不断完善自学方法,提高自学效果,长此以往,最终达到自学能力的提高。

四、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

良好的自学习惯,有利于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习惯成自然,好的自学习惯一旦养成,它会变成一种人生道路上的巨大自动力,用不着督促、强迫,就能自动学习,反之缺乏自学习惯,那么学习就会变成负担,一种痛苦,当然学习效果也很难提高。因此,培养良好的自学效果,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学效率,而且能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和巩固起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不少学生不善于也不习惯使用教科书,他们在学习时往往“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课堂跟着老师转”;不善于思考导致数学概念、定理、公式记不牢,推理论证逻辑混乱;书写格式不合规范等现象,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及时订正学生这些坏习惯,让他们在学的过程中逐步养成先自学后听课,先复习后做题,有错就该的良好习惯,作到自学、听课、联想相结合,深刻理解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正确使用数学语言和数学符号,不断总结解题规律和思考方法,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自学是通往科学文化知识天堂的阶梯,培养自学能力是一项比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更加重要的任务。特别是在当今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自学能力更是尤为重要。没进学校的人可以通过自学攀登科学文化高峰,比如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大发明家爱迪生、数学家华罗庚等他们所得到的知识全是靠自学,自学出真才,自学长才干。在校的学生可以通过自学从消极的听从者,变为积极的探索者、思考者,促进文化知识的学习,才能成为新时代有用的人才。做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参考文献:

马忠林:《数学教学论》 , 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

柳明 :《教育论文汇编》, 学苑出版社(1996年)

第8篇

高一学生在进入高中学习以前,或者刚进入高中学习就听一些高中学生或者其他一些人说:“高中物理是最难学的的学科,由于先入为主的影响,一进入高中就觉得物理难学,我可能学不好物理”,从而对物理产生了畏难情绪(特别是女生居多)。由于物理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学好物理既要以一定的数学知识为基础(有时候物理上用到的数学知识会超前于数学),同时更要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很多同学都感到学好物理特别难,进入高中以后,经常可以听到同学这样说:“物理是‘学着容易,做着难’”,不少同学对物理科的反应是:上课听得懂,看书没问题,书上作业易解决,但就做不起其他资料上的习题,考试成绩更理想。因此,在高中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物理难,化学繁,数学作业做不完”。那么,高中物理是不是真的难学呢?是不是就没有办法学好它呢?答案是否定的!只要我们抓住物理学的特点,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这门功课是完全可以学好的。但也有的同学认为:“我初中物理学得不错,高中物理肯定能学好”,这样想也是会出问题的,可以说高中物理是各学科中成绩分化最早、最严重的学科,有许多同学在高中仍然用初中物理的学习方法,结果成绩却很不理想。其关键就在于一个学习方法的问题。本文将重点探讨学好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

一、 高、初中物理的差异

首先要明确高中物理和初中物理的差异,之后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改进学习方法。初中物理定性结论多,定量计算少;纯理论多,联系实际少;机械记忆多,理解较少;死搬硬套多,灵活运用少;只要把公式背住,考试就能得高分。而高中物理则不然,它要求理解的成分更多,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的物理问题较多,特别是高中物理中规律、定理公式等比较多,单纯地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因为我们必须首先理解清楚这些公式、结论的适用条件或范围,才能有效地进行运用。在初中,要求学生具备形象思维的能力,而在高中要求更多的则是抽象思维。有不少学生不理解这些,到了高中仍然靠单纯地死记硬背,当然不会取得理想的成绩。

二、 如何学好高中物理

(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

进入高中以后,有不少同学问“怎样学习高中物理?学习物理有没有捷径呢?”答案是否定的,学习物理是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我们来不得半点虚假。虽然没有捷径,但科学的学习方法确是有的。那就是在学习过程中严格按照“预习上课复习作业质疑小结”六个环节,另外对于每一章或一单元在学习完之后还应该“系统总结”。

1、预习

高中物理与初中有差异较大,无论是从知识要求的深度和广度,还是课堂的容量上,都需要我们在上课之前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因此,在每次上课前,花一定时间(时间长度没有限制)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预先浏览一下,熟悉课堂上所要学习的知识,明确课堂的重点,找出自己理解上的难点,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地去听课;另外,也能培养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上课

上课是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学习的中心环节。上课时应该注意三个问题:

(1)主动听课

在教学活动中,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如果学生能够根据老师讲课的程序积极主动地思考,在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难点和重点进行推理性的思维和接受,以主动的态度去听课,积极地进行思考,努力参与到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去,那么,学习效率一定会很高。

(2)注意课堂要点

要听好课,我们应善于抓课堂的要点,上课时,我们应有意识地去注意老师讲课的重点内容。有经验的老师,总是将主要精力放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进行到重要的地方,或放慢速度,重点强调;或板书纲目,仔细讲解等;对于难点,就需要我们在预习时做到心中有数,到时候注意专心听讲。总之,我们要做到“会听课”。

(3)做到听课和做笔记两不误

有的同学一上课就不停的记不停的写,结果一节课下来一点都没有听到,不知道这节课老师讲了些什么?那么,应该如何处理好听课和做笔记的关系呢?我认为,上课时,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听课上,而不是做笔记上,笔记中要记的内容应该是:课堂重点、课堂难点、课堂疑点、补充结论或例题等课本上没有的内容,并不是教师的所有板书内容。总之,我们应该有摘要、有重点地记。有的同学从来就不做笔记,这也不好,特别是对于高中物理学习是不利的。因为我们的记忆是有限的,老师讲的内容转瞬即逝,我们对知识的记忆随时间延长会逐渐遗忘,没有做笔记我们以后复习有些内容就找不到。

3、复习

有的同学只要老师一布置了作业就会马上去做,觉得完成了作业,就完成了学习任务,就掌握了知识,结果是一边做作业,一边翻课本、笔记,到头来知识没有掌握。如果能够静下心来将每课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认真思考、回顾,在此基础上再去完成作业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识在学习最初的两三天内遗忘是最快的,也是最多的,所以,我们只有对知识进行及时的复习才能减少遗忘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4、作业

在复习的基础上,我们再做作业。做作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巩固课堂所学的内容;二是运用课上所学来知识解决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因此,做作业时,应该认真对待,独立完成,积极思考,注意总结。应该明确“做题的目的是提高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切忌“为了做题而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