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精神病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

精神病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27 16:02:1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精神病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精神病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

第1篇

【关键词】 出院随访;回归社会;相关因素;护理干预

通过随访调研采集了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我院治疗达到临床痊愈的90例出院精神病患者。出院后分别在3月,6月,9月,12月对其进行院外动态随访调查,发现影响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的因素有很多,在与患者及家属的交谈过程中,其中有9人认为长期服药,缺乏相关用药知识是影响最大的因素,占10%;有40人认为自身因素及心理压力是最重要的,占44.4%;有25人认为社会环境因素是影响最大的,占27.8%;有11人认为家庭因素也很重要,占12.2%;还有5人认为社会上缺乏精神病专业康复组织是影响最大的,占5.6%。由此可见,影响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的主要因素依次为:①患者自身因素;②社会环境因素;③家庭因素;④缺乏相关用药知识因素;⑤缺乏精神病专业康复组织因素。

1 针对患者自身因素应进行的护理干预

1.1 对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 使患者能知道所患疾病的名称和主要的治疗方法,只能靠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来控制病情。患者要按时按量遵医嘱服药,保持充足的睡眠,合理的营养。要定期进行复查。

1.2 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 由于大多数精神病患者情感、语言功能较差,许多患者沉默不语,不愿暴露内心想法,让其开口说话,参加社会活动是非常困难的。精神病患者出院后,常会出现自卑心理,如自我形象降低或消失,感到前途无望、自尊低落、孤独无助等负性消极心理[1]。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鼓励,支持他们参与社会活动,通过让患者参加工娱活动,音乐治疗,行为认知矫正等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尊重患者的人格与尊严,注重患者的主诉以及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哪怕是一个关切鼓励的眼神,一个表示理解的点头肯定,都可以开启患者的心门,激发其回归社会的潜能,更好的提升患者的社会生活能力。

1.3 对患者回归社会进行指导 由于他们受疾病的影响和较长时间不与社会接触,不知道怎样与人交往。不敢独自从事社会活动,不懂得如何进行劳动,甚至连怎样购物,算账都感到困难,只能呆在家里,整日睡觉,导致生活懒散,作息时间不规律,兴趣减少、情绪不稳,社会功能退化,这更增加了他们重返社会生活的难度[2]。首先要促使患者建立正常的生活规律,在家属的陪同下参与一些集体劳动,增加社交机会,培养相互协调的意识;条件允许的可以将适合精神病患者参与的社会活动进行总结、归纳,制成光盘,用通俗易懂的言语进行讲解,使患者及家属按照光盘所示范的内容进行社会功能训练。

2 针对社会环境因素应采取的护理干预

2.1 加强对社会人群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 通过发放宣传材料、建立健康教育栏、进行健康动员大会、心理服务、义诊咨询等形式定期给社会人群进行精神病知识的宣传普及,消除人们对精神病的恐惧和歧视,从内心深处接受出院精神病患者,为患者参与社会活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帮助患者获得社会支持[3-4]。社会各界的关爱、理解、支持都有助于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

2.2 病人回归社会比战胜精神病更为困难,他们不仅要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还要同外界的各种干扰斗争,因此,常常会出现失误、犹豫、退缩,或出现一些令人尴尬的情况。这时,切不可简单粗暴地批评、指责病人,而应以宽容的态度善待他们。耐心地予以引导和帮助,保全病人回归社会的信心。

3 针对家庭因素应采取的护理措施

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能够促进患者早日回归社会。但有些家属对疾病认识不够,认为只要出院,精神症状已控制就可以不吃药了,亦或是将患者作为一种家庭负担,产生较大的精神压力,这些都是极其错误的,很多患者就是因为这种原因而无法恢复正常的社会活动,甚至造成疾病复发的。因此,有必要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干预措施。

3.1 加强对家属的健康教育 应对家属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宣传,使其正确认识精神疾病的治疗方法,增强精神症状靠药物维持的意识,自觉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药。让家属意识到精神病患者越是不接触社会,其社会功能的退化就越严重。

3.2 加强家属对患者的监管责任 家属既要监督患者按时服药,同时也要善于观察药物的副作用,早发现早控制。要定期为患者进行体检,便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发现患者有异常变化,及时住院治疗。同时要保持患者心情愉快,在参加社会活动时,不要刺激患者,避免患者情绪波动过大。活动量要适当,避免患者过于劳累。

4 针对患者缺乏相关用药知识应采取的护理干预

4.1 加强疾病治疗知识的宣传 目前大部分抗精神病药物都有副作用,主要可导致患者过度嗜睡,疲乏,流涎,无力等。特别是流涎,所以,我们要针对这些问题对患者进行指导和心理护理,提醒患者外出时带上手帕,便于及时清理口水,并携带个人信息小卡片,以防意外,这样可以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

4.2 提高患者的自我监测能力 对患者加强药物治疗的健康宣教,将常见的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表现进行总结,用通俗易懂的言语定期为患者和家属进行讲解,指导患者如有不适或出现异常,应提高警惕,及早就医,降低患者对药物副作用的恐惧,使患者自觉主动的按医嘱服药。在药物的控制下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提高社会生活能力。

5 针对精神病康复组织缺乏应采取的护理措施

在我国,精神科康复机构在整个社会中是比较短缺的,这就导致了患者出院后缺乏相关的康复训练组织和场地,不能有效、系统的学习回归社会的技能,进而影响患者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6 总结

精神病不只是一个疾病的问题,它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让精神病人回归社会,像正常人一样生活,是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主要目的,也是病人家属和社会为之期盼的。促进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帮助其恢复社会生活适应能力,不仅有助于患者稳定病情,减轻家属的负担,同时对于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安全有重大意义。通过以上的调查分析,患者自身因素,社会环境,家庭因素,长期服药但缺乏相关知识以及精神病康复组织缺乏是影响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的主要原因。通过对以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使患者参与社会的积极性和社会适应能力均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 刘芬.浅谈精神病复发的原因及护理干预[J].当代护士,2003,(7):34.

[2] 王善澄.实用康复精神医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5.

第2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均为康复期的住院精神病患者,男、女各25例;年龄52-73岁,平均60±2.5岁;文化程度:小学10例,中学5例,文盲35例;职业:工人8例,农民36例,干部6例;婚姻:已婚37例,丧偶10例,离婚3例。临床诊断:(按CCMD-3-R标准)精神分裂症18例,抑郁症11例,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9例,双相情感障碍7例,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5例。

1.2 方法 按照自拟心理状况调查提纲,先向患者讲名调查的目的与意义,以求得患者的合作,然后分别进行调查登记,最后将资料进行分析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结果表明,处于康复期的老年精神病患者主要的心理障碍为忧虑,忧虑的因素各不相同,有的为疾病的康复担心,有的为经济问题发愁,这些因素可归纳为5类,如下表。

2.2 分析

2.2.1 调查结果表明,疾病预后问题为首要因素,其中65岁以上39例,占86.7%,自理能力强者较多,担心疾病复发影响今后生活质量。

2.2.2 男、女性别比较,女性对家庭问题更为关注占55.8%。这与我国传统女性在家操持家务有关,担心因病不能自理,给儿女增加负担。

2.2.3 对经济问题的担心,农村病人占85.7%,这可能与其收入较低,未参加医保,住院费用相对较高有关。

2.2.4 对于遵医服药及社会问题忧虑因素相对比例较低,与文化程度有关,其中文盲占70%,知识性老年人占30%。

3.讨论

老年精神病患者经治疗进入康复期后,正常的符合理性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活跃起来,开始考虑出院后的有关问题。通过临床观察,如果不能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并加以解决,很可能导致病情反复或老年人因忧虑过多或情绪不稳引起躯体疾病的诱发等,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对处于康复期的住院老年精神病患者心理状况的了解是十分必要的。针对康复期老年精神病患者忧虑的因素,开展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加强心理护理,以解除患者的心理障碍,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3.1 加强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教育过程,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以改善、维持和促进人体的健康[2]。康复期的老年精神病患者由于对自身疾病常识缺乏了解,常过分担心疾病的预后、是否复发及抗精神病药物的毒副作用对身体的影响。针对此问题,采取集体授课(每周1次)形式和个别心理指导进行健康教育。一般内容:疾病的名称、主要临床表现、治疗方法、药物治疗的种类、作用、注意事项、坚持服药的意义、抗精神病药物常见副反应及应对方法、出院指导等。另外针对老年人常见躯体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等以知识讲座形式或播放光盘形式向病人讲授保健常识。

3.2 注重心理护理、增强患者的信心。

康复期的老年精神病患者,精神活动恢复正常,担心社会对其歧视等,不同程度的表现为焦虑,影响睡眠甚至病情波动。所以,护理人员要以诚恳的态度、极大的关心、分析病人的内心活动、对老年人要用通俗易懂语言,生活上帮助,取得他们的信任,使其认识到精神疾病虽然不能根除,但只要掌握疾病的规律,坚持服药,日常生活上加以注意,定期复诊,疾病就能得到控制,并能恢复正常社会功能,使患者获得精神上的支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3调动家属社会支持力量。

精神病是一种慢性病,由于社会功能丧失,应当动员家属节假日来探望,有利于情绪稳定;对于因家庭经济困难,导致疾病多次反复、多次住院的患者,我们根据家庭经济情况,在选用药物和治疗项目方面给以照顾,同时争取社会的支持,包括单位、居委、家属诸方面。要求他们能同情精神病患者,关心精神病人的境遇,在心理上给予安抚,从物质上和经济上给予支持。

3.4开展丰富多彩康复活动。

老年精神病患者由于生理机能衰退,生活能力下降,加上精神疾病的捆扰,多数表现为生活懒散、被动,卧床较多,不愿活动。我们针对此特点组织各种适合老年人的文体活动,如:下棋、打麻将、看电视(戏曲节目)、外出散步等。另外,定期召开座谈会,共同探讨有利于疾病康复的一些措施。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大大调动了患者的积极性,使其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治疗,促进疾病的康复。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康复期 精神病 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1.337

Abstrac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the fierce competition and the complex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lead to the increasing of the people's mental pressure,then lead to the increasing of the morbidity of the mental disease year after year.Psychiatric patients who stay at the recovery period have a certain degree of cognition of the disease,at the same time,they have the corresponding demand.We can properly deal with the demand,and give the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right guidance in time,to effectively reduce the recurrence rate.

Key Words the recovery period;mental disease;nursing

慨 述

精神病是由于人体丘脑、大脑功能的紊乱及病变,导致患者在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出现妄想、幻觉、错觉、情感障碍等异常。致病因素常有:先天遗传、个性特征、体质因素、器质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等多方面。康复期是指精神病患者经抗精神病药物、心理等系统治疗,精神症状得到控制,自知力恢复,病情稳定后的巩固和维持治疗时期。常见的精神病有多种类型,如精神分裂症、狂躁抑郁性精神病、更年期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及各种器质性病变伴发的精神病等。

康复护理的意义

精神病多在青壮年时期发病,有间歇发作,有持续进展,并逐渐趋于慢性化,复发率高、致率高,如不积极治疗,可出现精神衰退和人格改变,不能适应社会生活,难以完成对家庭和社会应担负的责任。精神病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在一次性的治疗结束后就对患者放任不管,不再对其进行必要的康护期护理,病情复发的可能性较大。

有关研究证实病情复发因素很多,与遗传、依从性、社会支持度等因素有关。整体来看,文化程度越高,对精神病的相关知识知晓越高,复发率就低;社会支持度高,人际关系和谐,可有效缓冲有害的应激作用;康复期精神患者存在对环境的再适应过程,心理负担较大,康复期精神病患者有烦恼、忧虑、紧张等焦虑情绪,且其认知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未完全恢复,因此这一时期对其进行护理干预, 可协助其正确处理日常生活中各种矛盾和问题,最大限度减少有害应激对其冲击,有利于其维持心理平衡。

康复护理的方法

日常病情护理:①观察患者的精神、情绪变化、饮食和睡眠情况、意识和思维状况,接受治疗的程度,以便了解患者的心理和病情变化;②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药物和剂量,督促患者坚持服药,是保证病情稳定,防止复发的重要措施;③向患者及家属讲清楚出院后坚持服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保证在出院后服药治疗的依从性,并视病情维持服药治疗2~3年,个别患者则需更长;④在建立咨询热线电话,及时给予家属在需要时的帮助和指导,并定时以电话等形式对已出院的患者进行访问,跟踪其病情恢复动态,实施即时干预。

心理护理:采取集体座谈或一对一聊天的心理治疗方式,给予安慰、疏导、支持、鼓励和针对性暗示,解决患者的心理困扰,减少其焦虑、忧郁、恐慌等精神症状;帮患者树立生活的信心,消除思想顾虑和自卑心理,增强自我调节的能力;鼓励患者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提高自护能力,使他们逐步向身心健康过渡,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和处理好周围的人际关系,更好的适应社会、家庭生活和工作。对患者和家属进行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的教育,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精神分裂症的正确认知程度。一方面以增强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也可使患者掌握一些识别疾病复发及波动的方法,能在病情发生变化时及时有效地与家属沟通,心理问题及时干预;另一方发面可加强家属对患者关心、支持、理解的程度,使家属知道怎样协助患者重新回归社会。同时要经常向社会各界加大宣传工作,改变他们对精神患者的不良认识,避免家庭及社会的不良刺激,并让社区协助做好患者康复期的治疗和护理。

技能训练护理:①生活技能训练:从程序简单、技术要求低、形式比较单一、内容适合的工作开始,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受教育程度和原职业情况分别安排。通过让患者做些简单的生活事情,如洗碗、扫地、拖地等实际的技能训练,矫正其不良生活习惯,使其重新建立生活自理能力,有利于重返社会生活。②职业技能训练:在患者病情稳定,且具有相当受教育程度的条件下,在取得家属的同意和支持后,根据患者的精神状态、个人爱好和技能特长,组织患者参加具有针对性的简单职业劳动训练。在训练中应配备相应的专业人员进行耐心的指导和帮助,通过专业人员的多次示范,强化完成顺序的规范性、统一性。通过开展职业劳动训练,可激发患者的创造力,增强才智,培养兴趣及稳定情绪,使其对自我、人生及社会的认知都发生改变,为逐渐完全回归社会、重新就业打下基础。

康复护理的效果

有资料研究显示,若只在其求助时给予帮助,康复期精神病患者两年内的复发率36%,而对其进行系统护理后,两年内复发率降低22%。且接受康复护理的患者的紧张、烦恼等焦虑情绪的改善状况明显优于未接受护理的患者,表明康复护理措施有效地改善了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焦虑情绪。因此对康复期精神病患者进行多形式的护理,对其改善心理状态、提高心境、缓解焦虑情绪、促进康复、降低复

发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王继红,曹,宋新勤,等.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干预[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3):5595.

2 崇勇,刘浩强,袁晶.大学生社会支持与焦虑及抑郁关系叫.中国公共卫生杂志,2007,23(12):1518-1519.

第4篇

[中图分类号] R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1(b)-0133-02

精神分裂症与躁狂症是临床常见的重性精神疾病类型,这类患者需长时间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而抗精神病药物对患者内分泌系统影响较大,显著增加了患者糖尿病发病风险,需及时控制患者糖尿病进展[1-2]。为此,该次研究选择 2015年2月― 2016年11月期间该院收治的70例精神分裂症与躁狂症伴发糖尿病作为研究对象,精细化护理临床应用效果及方法进行了总结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 2015年2月― 2016年11月期间该院收治的70例精神分裂症与躁狂症伴发糖尿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两组患者均存在明确的精神分裂症与躁狂症病史,符合ICD-10 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临床体征、糖耐量试验及血糖指标均符WHO 关于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该研究经院伦理委会批准,两组患者及家属均自愿参与该次研究,并签署同意书。观察组,男19例,女 16例,年龄38~72岁,平均年龄(55.17±17.58)岁,病程10个月~6年,平均病程(3.24±2.68)年。对照组,男18例,女 17例,年龄38~70岁,平均年龄(54.23±16.14)岁,病程8个月~6年,平均病程(3.37±2.57)年。两组患者在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行糖尿病护理和精神科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精细化护理措施,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 药物治疗干预 患者需同时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和降糖药物,两者存在干扰作用,糖代谢干扰作为严重,因而需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患者血糖指标变化,及时将异常血糖监测结果告知医生,尽快调整抗精神药物和降糖药物。同时,与患者家属一同监督患者服药,严格按医嘱给药,避免漏服、错服。同时,告知患者或家属可能出现低血糖等不良反应,应注意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务人员。

1.2.2 健康宣教干预 患者入院后,尽快安排统一健康教育指导,并结合患者情况进行一对一的健康宣教。健康宣教中,应讲解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糖尿病疾病发展进程、疾病间影响关系,抗精神病药物与降糖药物作用关系,降糖药物服用时间、漏服/错服危害等,使患者及家属正确认识该病治疗,积极配合治疗。

1.2.3 个性化心理干预 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情绪变化,与患者、家属保持密切联系,及时给予患者心理疏导,发现患者?性情绪反应严重或精神病性症状加重时,应尽快稳定患者情绪,并通知医师,及时尽快控制患者负性情绪反应和精神病性症状,提高生活主动性,以促进其社会功能的恢复。

1.2.4 个体生活干预 根据患者情况为其安排膳食,明确规定每日主食、蔬菜、肉蛋奶的摄入量,避免食用高糖、高热量食物,告知家属应监督患者饮食,避免影响血糖控制效果。告知患者和家属,需注意个人卫生清洁,避免出现皮肤损伤和各类感染性疾病。鼓励患者在身体条件允许下,进行户外的慢跑、做操、散步等运动,但需注意饭后运动,运动时间不应过长。

1.3 观察指标

1.3.1 血糖指标监测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严密的血糖监测,密切关注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等血糖指标变化,并作统计学分析。

1.3.2 护理满意度评估 两组患者离院前,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评估,该院自拟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项目包括:服务态度、服务主动性、服务技能、治疗效果、健康指导效果等,总评分为0~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护理满意度越高。评分0~100分,评分越好表明护理满意度越高;评分0~60分为一般,评分61~70分为一般,评分71~100分为满意;护理满意度(%)=(样本数-不满意)/样本数×100%。两组有效问卷收回率为1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效果比较

干预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4.29%)显著高于对照组(77.1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第5篇

【关键词】 精神病患者;便秘;护理

我们对2007年10月—2008年8月收住我院的148例精神病患者的排便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便秘原因,针对其便秘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护理干预,旨在探讨出适合精神科病人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生活质量。

1 临床资料

2007年10月—2008年8月共发出调查表170份,收回有效表148份。这148例病人中男89例,女59例;年龄25~58岁,发生便秘99例,占66.89%。用药情况:全部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其中联合用药80例,单一用药19例。

2 原因分析

2.1 忽视排便信号 病人由于治疗或环境等因素,当出现便意时有时进行克制和忍耐而不立即排便,这样久而久之会使排便反射逐渐消失,继而导致便秘[1]。

2.2 缺乏锻炼 精神科病人由于疾病因素导致生活疏懒,机体老化,引起消化系统生理功能衰退,其次由于每日的活动量明显减少,可致肠蠕动减弱、无力,大便的蠕动速度减慢,延长了大便在肠内滞留的时间,粪内的水分过度吸收故易导致大便秘结。

2.3 饮食障碍 精神病人由于受幻听、妄想等病症的影响会出现拒食、胃纳减少、饮水少,致使肠内容物不足,不能对肠道黏膜产生有效刺激,而产生便秘。

2.4 使用抗精神病药物 大多数抗精神病药物都具有抗胆碱能作用,主要以抗M受体为主,它通过减少胃肠分泌,抑制胃肠蠕动而导致便秘[2]。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药源性便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从 调查资料中提示联用药物越多,用药剂量越大,药物不良反应就越大,便秘的发生率就越高。

2.5 环境因素的改变 由于住院引起病人原有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大多数精神病人的协调和适应能力很差,这样就打破了他原有的排便习惯,在短期内引起了便秘。

3 护理援助措施及方法

3.1 护士在急性期要注意观察病情 做好生活护理,保证饮食、饮水,保证充足的睡眠。缓解期部分病人因药物过度镇静的影响而出现懒散、思睡、少动等现象,护士应及时做好健康指导,合理安排饮食,鼓励病人参加工娱疗活动,保持大便通畅。尤其当病人因上呼吸道感染出现发热时更易发生便秘,而便秘的原因与发热导致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弱有关。护士应加强发热病人的护理,保证充足水分和营养摄入,便秘发生后应及早通便,以免因毒素蓄积而加重病情。

3.2 护士应加强对排便情况的追踪 护士应每天详细了解病人的排便情况,若发现病人排便次数少于每天1次,即对病人进行护理指导,采用增加纤维素饮食、多饮水、增加活动,教会病人在排便时做腹部按摩等措施。必须密切观察病人用药情况,及早发现问题及早处理,同时对个别严重便秘病人,可建议医生调整药物或改用副作用小的药物,以减少便秘的发生。

3.3 加强健康宣教 对处于恢复期或较合作的精神病患者积极做好解释工作,告知如何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认识到良好排便习惯的重要性,叮嘱患者尽可能在每日早晨起床后及时排便。有时无便意也应定时去厕所蹲10~20min,经长期训练便可建立定时排便习惯。

3.4 每日保持一定的运动量 护士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拟定计划,每日安排有规律的运动如散步就非常适合。因为精神病人一般在急性期比较懒散,但在恢复期如加强康复训练是可以矫正这一行为缺陷的。在本次调查的病人中有一部分参与了每日的室外散步训练就有很好的效果。

3.5 创造良好的排便环境 要注意落实人性化的护理措施,注意保持厕所的环境整洁,厕位的安排要合理,要考虑到便秘患者长时间用厕的需要适当安排一些座厕,增加患者如厕的舒适度。

4 小结

综上所述,为了达到较好的排便效果,护士在精神病患者发生便秘时,综合应用各种护理援助措施,给予及时恰当的护理援助显得十分重要。它有利于患者康复,能缩短治疗周期,减少精神病的复发率,减少药物对身体的副作用,使精神病人身体和心理都得到良好的恢复。

参考文献

第6篇

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最常见的一种疾病。精神分裂症极易复发,据报道即使精神分裂症住院痊愈后2年复发率为45. 00%[1], 5年复发率为68.72%[2]。因其反复发作,病程长,患者依从性差,大多数病人需要长期甚至终生服药,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本文对2012年3月至2012年10月再次入院的病人进行了回顾性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3月至2012年10月在我科住院复发2次以上的病人128例,均符合以下条件:(1)符合CCMD-3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2)住院2次以上。(3)上次住院治疗达到临床痊愈(4)无躯体疾病及智能障碍

1.2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再次入院的病人及家属进行调查,主要内容包括用药情况、家庭因素、生活事件、经济因素、季节因素等情况。

2.结果

3.讨论

3.1擅自停药、减药(44.5) 可见不能维持治疗仍然是精神分裂症复发的主要因素。病人及家属对精神分裂症认识不足,认为自己已经好了,不需要再长期吃药,没有充分认识到按时、长期、足量服用药物对预防精神分裂症复发的重要性。还有的病人因为长期服药产生了厌烦情绪,擅自停药减药。同时因为长期服用药物而引起的药物副反应也是病人减药、停药的一个主要原因。

3.2 家庭因素(19.5) 因精神病人的特殊性,发病时与家人时常发生矛盾,家人对其极度失望,甚至放弃对病人的照顾,使病人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与支持;有时因为精神分裂症病程长,家人承担着巨大的压力,没有足够的精力及时间照顾病人,对其放松了监督力度,至使病人减药停药。特别是多次发病以后,有的家属丧失了继续治疗的信心,不能坚持系统、规范的治疗,甚至直接停用药物,有的只是在病人严重发作时才给病人用药控制症状,一旦病情有所好转,又停药。

3.3 不良生活事件(17.2) 精神病人由于受病情支配,遇到不良生活事件,不能很好地应对,缺乏释放压力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3.4 经济因素(8.6) 精神分裂症是一个慢性病,病程长,需长期服用药物,对于家庭而言是一个沉重的经济负担。

3.5 季节因素(10.2) 虽然精神分裂症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但以春秋季居多。国内有研究提示[3],3、10月复发住院者居多,说明春秋是复发的高峰期。

4. 护理措施

4.1 提高患者及家属对药物维持治疗,防止复发重要性的认识 可以看到,病人擅自停药减药是精神分裂症复发的主要因素。在预防精神分裂症复发问题上,系统维持抗精神病药物具有重要作用[4]。我们应该利用各种手段,通过发放宣传资料、进行健康教育知识讲座、举行病人家属联谊会、成立精神病人关爱俱乐部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病人及家属对坚持服药重要性的认识,使其认识到,当服用药物遇到问题时,要能够寻求专业正规医院的帮助,而不是自行减药停药。

4.2 加强对患者家属的心理支持 精神分裂症是一个慢性长期的过程,家属承担着照料病人的主要任务,经济负担重,再加上社会上的歧视与不理解,使得家属往往放弃了坚持治疗。我院通过建立病人家属联谊会,成立精神病人关爱俱乐部等加强对患者家属的心理支持,使病人家属遇到问题时有途径、有方法获得不同的帮助。

4.3 加强病人应对不良生活事件的能力 通过认知行为治疗、社会功能康复等增强病人应对不良生活事件的能力,提高对自身疾病的认识,学会正确的释放压力,调节负性情绪,改善与家人的关系,遇到不良生活事件时能采取正确的方法处理。

4.4 在确定治疗方案时,尽量照顾病人的家庭条件,减轻家庭经济负担,采用最适合病人病情并经济的药物,尽量做到治疗效果的最佳化与不增加病人经济负担兼顾,避免因经济问题而使病人的维持治疗中断。

4.5 在春秋多发季节,加强对病人病情的观察,早发现,早治疗,出院病人增加随访次数,出现病情波动时及时寻求专业医师的帮助,不自行改变治疗方案。

[1] 赵虎,郑少雄.精神分裂症复发的原因和对策[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1993, 3(3): 143.

[2] 张广岐. 211例精神分裂症复况的随访研究[J].神经精神

疾病杂志, 1980, 6(3): 161-162.

[3] 贾新生.精神分裂症579例复发再住院的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身心杂志,2006,12(5):342-343

第7篇

关键词:精神疾病;社区护理;治疗质量;生活质量

精神病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慢性病,发病时多需住院系统治疗,患者虽经临床治愈出院后,一旦不能坚持服药或遇到强烈精神刺激即易复发。很多精神病患者病程长、治愈率低、复发率高,使大部分家庭难以承受长期的医疗费用,也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现在由于社会对精神病的重视,精神病的防治工作也从简单的住院治疗逐步走向社区干预管理。对于因种种原因不再住院治疗的精神疾病患者做好他们的社区护理,对防止病情复发,加强社区的安定有着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1年12月经我院精神科治疗临床痊愈出院的精神疾病患者160例,其中干预组:80例,男43例,女37例,,年龄17~60岁,平均(35.12±10.21)岁,病程8个月~11年,平均(4.23±1.48)年;对照组:80例,男41例,女39例,,年龄19~58岁,平均(33.45±12.31)岁,病程l0个月~12年,平均(4.75±1.63)年。患者均为我市常住居民;入组时均取得患者家属的知情同意。将160例患者依据出院时间随机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病程、住院时间、用药种类及剂量等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对照组仅在患者来门诊就医时进行过宣教,未进行系统的社区护理干预。

1.2方法 本院的社区护理干预小组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具有高尚、敬业、慎独精神的1名精神科医师及3名精神科主管护师组成。在门诊建立有心理治疗室,工娱室以利于患者的治疗训练。建立干预组档案,登记患者姓名,家属,住址,联系方式,并与患者所在社区居委会联系登记在册以便应激事件发生时能及时沟通处理。主动联系进行1次/w社区护理干预并预约1次/月门诊。运用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采集资料,对其生活自理能力,心里承受能力,社交能力,用药的依从性及社区周围环境,进行评估,制订相应的治疗护理计划。据病情适时调整计划并予以实施。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1.2.1服药管理 精神患者获得康复的重要基础在于药物的长期维持治疗,治疗药物虽使精神患者的症状暂时消失,但病理过程仍存,尚未达到真正痊愈,若停止治疗,病情即复发,且无理想的预防复发手段,其疾病性质就决定长期药物维持治疗的必要性,为提高患者及家属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应积极进行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教育,使他们自觉的按时服药,家属要管理好药物,督促患者服药。由于药物的剂量过大,副反应严重,患者自感种种不适或难以忍受,而自行停药,应指导家属督促患者调整用药的时间,尽量减少不适感或再次住院调换其他药物。嘱家属要看服到口,管理好药物,以防患者藏药或者顿服。对拒服药者,应耐心劝说其服药或趁其不备将药投入食物中拌匀服下,保证足够药量。

1.2.2家庭护理 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培养良好的家庭气氛,使患者心情舒畅,也是巩固疗效的主导因素。配合家属使患者居室宽敞明亮,避免噪音,室内干净清洁,使患者心情轻松愉快,同时有计划地进行精神病防治的科普宣教,找出适合自身防范复发的措施,又提高了家属对患者的监护责任感和能力,最大限度地为患者消除诱发因素,为康复提供良好的家庭气氛和环境。

家人的关怀和支持也是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家庭成员对患者的理解,支持,关怀,疏导和鼓励,不但能使患者享受到亲情和温暖,还可获得精神上的安慰,使之提高对各类事情的应激能力。组织学习班或电话联系家属讲解精神卫生知识,常用的禁忌语言等。指导家属细心观察患者各方面的变化,了解其所想所求,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秩序,并让其参与适当的娱乐活动,家庭聚会,丰富生活内容,对患者的心理,生理上的康复及人际关系的调节也是不可缺少的。要把握好度循序渐进,不可使其过度兴奋影响睡眠,及时观察行为言语有无异常,随时和医护人员保持联系反映病情以便及时就医。

指导家属掌握一些紧急状况的简单处理以争取抢救时间,如患者的保护性防护,癫痫发作的紧急处理,自缢患者的抢救,服药过量的紧急处理等等。

1.2.3社区护理 要使患者达到社会康复,需要患者工作单位及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相互协调配合,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康复环境。因此我们积极与社区居委会,工作单位联系,提高他们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了解疾病的规律及防治措施,使同事,邻居给予同情支持,不歧视患者,适当解决患者的经济,工作及生活等问题,依据国家政策办理重症残疾及低保等。安排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减少社会及家庭负担,能使患者在康复过程中感受温暖充满信心和勇气,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能力。从实现自我价值上获得心理上的平衡,以达到巩固疗效。

1.2.4 有合并其他疾病的护理 对于有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根据疾病分类来组织患者及家属学习相关知识,如高血压病的血压的监测,降压药的服药时间,糖尿病患者血糖的监控,饮食的护理等。对于年老行走不便的,应有专人看护,活动时间不宜过长,防止摔倒致骨折等等。

2 结果

经过2年社区护理干预及护理随访,研究组有5例患者因服药依从性差致病情复发而再次人院治疗,回单位工作24例,继续上学的3例,其余继续在家中休养。对照组:再住院人次30例,回单位工作6例。两组间的复发率、再住院率、再就业率的比较见表1。

3 讨论

按护理程序进行的社区护理干预将医院护理延伸到社区,为患者提供连续性的服务。本研究显示通过及时、有效、系统的社区护理措施,能够促进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降低复发及住院的风险,降低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提高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功能,增加其就业的能力。从而最终提高患者的治疗质量和生活质量,保障社会安全,减轻本人、家庭、社区、医院的压力。

参考文献:

[1]吴开文.精神疾病康复期社区护理模式构建[J].护理研究,2010,24(6):1593-1594.

[2]贾书磊, 刘桂萍.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照护体验的质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0,25(19):27-28.

[3]王宪琴, 刘仲发. 张程赭 10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区临床疗效对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1).

[4]陈小寒,林琳,程天玉.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区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 2008:62-63.

[5]郭永清. 社区护理干预对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影响[J].当代护士, 2010.

[6]陈晓华. 2125例精神患者的社区康复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1,36(7):519-520.

第8篇

【关键词】 精神科病房;住院患者;院内感染;护理

精神科病房的集中式管理方式和抗精神病药物的作用,易造成各种院内感染;精神疾病病程多迁延,易复发,从而导致患者行为衰退,生活自理能力差,自我免疫能力低,增加了院内感染的机会。现对本院2009年一年来,符合院内感染的94份病历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院内感染发生的种类及相关因素,探讨预防和护理对策,以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1 病例资料

2009年本院收治精神病患者1200余例次,按国家卫生部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1],通过翻阅长期医嘱、临时医嘱、病程记录及护理记录单和各种常规检查及特殊检查回报单。符合院内感染的有94例人次。其中男44例,女50例;年龄16~76岁,平均37.5岁。

2 结果

1200例中发生医院内感染94例,感染率为7.8%。其中消化道感染44例(占院内感染人数的46.8%),上呼吸道感染36例(38.2%),皮肤感染14例(14.9%)。

3 结论

精神科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较高,改善精神科病房的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的消毒隔离意识,加强住院患者的饮食及生活护理,增强患者机体抵抗力,是降低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4 讨论

医院作为患者集中的场所,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加上大量新疗法和新医疗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抗生素和免疫抑制的广泛应用等,促使医院内感染的发生不断增多,医院感染已经成为医院管理中的难题。医院内感染不仅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增加患者的痛苦,还给家庭、国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精神病医院也不例外,但其院内感染的发生有其特殊性,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2],可能与精神病患者的病程冗长、生活懒散、大小不知处理、行为紊乱以及免疫力低下有关。

4.1 消化系统疾患是此次调查中最多见的一类院内感染,占总感染人数的46.8%。精神病患者受精神症状的影响和抗精神药物的作用暴饮暴食或不论干净与否随地捡食,更不会管它是好的还是腐烂的一概往嘴里填,甚至在厕所、痰盂、垃圾桶里捞东西食用,以及在犯病期间喝脏水、喝自己的尿、吃自己的大便等,均易发生消化系统的感染。加上这些患者随时会将粪便抹得到处都是,擦拭不及时将增大相互感染的机会。如感染性肠炎、各种痢疾等。

4.2 呼吸系统疾患也是比较多发生的,占院内感染人数的38.2%,分析其原因很多。精神病医院多为封闭式管理,患者入院后就过起了集体生活,同吃同住,在室外活动的时间较少,多数时间在室内,增加了呼吸道疾病感染的机会。有的患者长期住院、活动减少,存在不良嗜好和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疲乏、嗜睡、流口水等不良反应极易发生院内感染。还有一些患者在发病期间随地大小便,弄湿衣裤、被褥等,更有利于呼吸道病原菌的繁殖生长,而使患者发生呼吸系统感染,且易造成患者之间的传播。常见的有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甚至发生肺结核。

4.2 皮肤感染是精神科不容忽视的问题,精神病患者由于病程冗长,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个人卫生差,出汗、大小便失禁等使皮肤潮湿,加上尿液和粪便的刺激作用,酸碱度改变,使皮肤表皮保护能力下降,皮肤极易破坏。部分患者长期饮食不好,会出现全身营养不良和水肿,皮下脂肪少,肌肉萎缩,抵抗力弱,由于皮肤薄,受力后易破损;一旦受压局部缺血、缺氧严重而发生压疮。同时抗精神病药物的影响,活动减少,皮脂腺分泌增加,有利于细菌繁殖,可导致皮肤的化脓性感染,如痈、疖、疮等,还有许多抗精神药物可导致皮疹和痤疮等。

5 护理措施

5.1 加强饮食卫生及生活的护理,减少消化道疾病的发生。做到餐具反复清洗、每餐认真消毒,要严格执行一洗、二涮、三冲、四消毒五保洁的工作程序。消毒处理后的餐具要求清洁、干净、无油腻、无油垢、无污物,不得检出大肠菌群、致病菌。对有传染病的患者完全隔离、餐具单独消毒,避免感染和交叉感染的发生。进食前后应督促患者洗手,对患者的水果、副食品由工作人员负责冲洗与发放。对生活自理能力差和不知饥饱的患者实行专人饮食监督护理,细致耐心做好食品的管理检查工作[4]。另外,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卫生知识宣传教育。

部分患者病程冗长,长年在外流浪,有捡拾脏东西的习惯,极易并发感染和各种躯体疾病[3],入院后应对其应详细询问病史并进行认真详细检查,以便尽早发现传染性疾患,防止传播感染。这些患者生活不知自理、不知冷暖,要帮助做好晨间护理、定期更换患者的衣服、床单、被套、枕套,及时增减衣物,被污染时及时更换,换下的衣服、被服不得随地乱丢,放于指定处,不在病房清点,便器每次用后清洗消毒,以防消化道疾病的发生。

5.2 做好室内空气消毒,控制呼吸道疾病的流行。

空气污染是呼吸道疾病相互传播的主要原因,应该做到定期开窗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每天要对病区空气进行紫外线消毒,必要时空气消毒。地面应湿式清扫,如遇污染时即刻用消毒液拖地消毒。床头桌、椅子、门把手等每日湿擦,抹布要专用,定期消毒。有污染的物体表面随时消毒。床头每天采取一床一巾湿式清扫,避免患者之间交叉感染,减少呼吸道传染病发生。

5.3 加强病情观察和皮肤护理,避免皮肤感染的发生。受病情及药的影响患者自觉症状轻微,如感觉、痛觉等均不很敏感,往往会掩盖病情,这就要求护士既要严密动态观察患者的细微变化,又要耐心听取重视患者的主诉,以早期发现躯体疾患,并及时向经治医生报告,协助医生早期诊断治疗。督促患者活动,预防压疮的发生,护士在工作中应做到勤观察、勤翻身、勤按摩、勤擦洗、勤整理、勤更换。交接班时严格细致地交接局部皮肤情况及护理措施落实情况。一旦发生,应根据其发展过程及病变程度,积极采取护理和治疗措施。

5.5 加强康复训练,丰富精神生活,提高机体疫力。

根据患者的个体特点和躯体状况,在工娱活动时既要安排集体活动项目,也要安排针对性强的活动。对年老体弱者督促他们在室内散步、做操。身强体壮者每天要安排一定量的健身锻炼如打羽毛球、扔口袋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对病情较好的组织玩麻将、扑克、象棋、军旗、跳棋等,对那些疾病期的患者可玩一些游戏。通过适量的体育运动,可以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增强患者的防病意识。

参 考 文 献

[1] 卫生部医政司医院内感染监控协调组.医院内感染的诊断.中华医院杂志,1991,7(2):28.

[2] 耿忠琼,李怀荣,白影梅,等.精神科患者医院内感染调查.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