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27 16:02:1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旅游业发展分析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旅游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其产业发展对经济的影响历来是旅游学界关注的焦点,1899年意大利统计局学者L.Bodio用统计学的方法阐述旅游和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是研究旅游经济影响最早的论述。此后,旅游对国家经济影响的研究日趋成熟,至1960年前后,随着旅游业在西方国家的迅速发展,旅游对当地经济的影响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我国对旅游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晚,在研究方法上,国内学者主要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等方法,分析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测算旅游业产业的地位、计算旅游业经济的贡献值。另外还有学者通过相关分析、弹性分析、贡献率计算、灰色关联度等计算方法,从国家或省际等不同层面分析了旅游对国家或当地国民经济的影响。在研究内容上,主要有两大研究方向:一是分析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判断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和地位,二是探析旅游业与当地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对旅游业与其经济效应的分析,以往的研究区大多集中在中部、东部旅游发达城市,但对西部地区研究尚少。本文以西北干旱区的吐鲁番市为研究区,通过弹性分析,贡献率、拉动率计算等方法,分析吐鲁番旅游业发展及其对当地经济的作用,以期提出吐鲁番旅游业发展的建议,促进吐鲁番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区概况
作为丝绸之路重镇之一,吐鲁番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独特,人文历史底蕴深厚,属于新疆旅游开发早、发展较快的旅游城市之一,现已开发旅游景点17个,其中国家5A级景区1处、4A级景区4处、3A级景区2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交河故城、高昌故城于2014年6月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
二、数据与方法
本文数据来自统计年鉴、问卷数据及中国报告大厅:行业数据(酒店旅游餐饮)。通过弹性分析,求得各指标弹性系数,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求得旅游收入与地区GDP相关性,最后求得旅游收入的贡献率及拉动率。
三、旅游经济发展因素的弹性分析
通过对旅游要素的统计分析,计算各指标对旅游总收入的弹性系数,解释这些要素的变化对旅游总收入会产生何种影响。从表1可以看出,吐鲁番宾馆床位数和旅行社数量和对当地旅游总收入的弹性系数历年均小于1,说明吐鲁番旅游总收入对星级宾馆床位数、旅行社数量及餐位数变化的敏感性不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客运周转量对当地旅游总收入的弹性系数基本大于1或者接近1,说明吐鲁番旅游总收入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客运周转量变化的敏感性大。从2005年开始吐鲁番旅游总收入对餐位数变化的敏感性不大。
四、吐鲁番旅游经济的发展对当地经济作用分析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旅游收入增长对地区GDP产生影响,同样地区GDP增长可以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从而对旅游产业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通过计算得出表2,吐鲁番旅游收入与地区GDP的相关系数r为0.715,通过了0.01的水平检验,说明吐鲁番地区GDP与旅游总收入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旅游收入对GDP的贡献率总体上升,其中2008年、2009年和2013年因受到北京奥运会安保问题、世界性金融危机、新疆本地社会异常事件等的影响,使得新疆旅游业面临困境,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吐鲁番旅游收入对GDP的贡献率骤然下降,此后又呈稳步上升的局面。根据测算方法,对产业的贡献率和拉动率进行分析,得出以下测算结果。从表3可以看出,旅游总收入对吐鲁番GDP的贡献率基本在4%左右,2009年受乌鲁木齐“7•5”事件的影响,贡献率为最低水平,仅为2.26%。旅游总收入对吐鲁番GDP的拉动率平均保持在0.56%,2009年GDP增长率出现负增长,因此旅游总收入的拉动率也相应出现负值。无论是贡献率还是拉动率,都以2008年、2009年为界,2008年以前保持稳定上升趋势,在这两年受诸多因素影响,贡献率、拉动率达到最低水平,旅游总收入的拉动率在2009年甚至出现负值,从2010年开始,局面有所好转,旅游总收入的贡献率和拉动率逐步回升。2013年6月正值吐鲁番旅游高峰期,在吐鲁番当地出现社会异常事件对吐鲁番旅游业产生巨大冲击,吐鲁番旅游总收入的贡献率和拉动率急剧下降,并在2014年出现滞后反应,持续下降。
五、结语
一 、南昌市旅游业发展的问题分析
1、旅游资源中知名度高的景区少
近年来,南昌市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投入,积极参与景区的等级申报。但是,高级别不等于高知名度,由于开发力度不够,宣传有限,很多有极高价值的景区不为外人熟知。相比井冈山、瑞金的红色旅游资源,并不占优势。而且缺乏名山大川,优质的自然景观较少。
2、资金投入不足,旅游服务设施水平低
由于社会经济基础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政府财力有限,拿不出更多的资金投资旅游业,社会资源的数额也非常有限,远不能满足旅游快速发展的需要。与旅游业较为发达的地区相比,硬件设施水平偏低,难以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3、旅游资源开发缺乏统一管理和科学规划
南昌市着手开展旅游规划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全市的统一规划不足现象仍然很严重。主打“八一”品牌并没有形成一个链条,集聚效应较小。没有形成产业集群,旅游业对其他产业带动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4、行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南昌市经济欠发达,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在人才引进上受诸多限制。这客观上造成了旅游行业人员素质偏低。缺乏高级管理人员,缺乏高级别导游人员,涉外酒店的多数服务人员外语水平极差。一些景区服务人员、交通服务人员素质低下。
5、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提高
有些部门对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许多颇具优势的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地开发。旅游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比较单一,没有让历史变得时尚,让文化变得轻松可以解读。宣传力度不强,各级旅游部门在搞产品开发的同时,忽略了市场开发。
二、南昌市旅游业发展对策
1、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
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作用。在发挥政府作用上,南昌市应该做好以下几点:(1)更新观念。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作用,为旅游业的良好发展提供资金、技术、法律、人才支持和保障。加强服务意识,从全省着眼,用战略眼光发展南昌的旅游业,做全省旅游资源的整合者,拓宽发展思路,要形成统一、协调、高效的旅游行业管理体制。(2)做好整体规划。为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南昌市有关部门应尽快拿出旅游产业战略规划方案,以指导全市旅游业的发展,防止盲目开发和不合理重复建设,保证旅游结构与布局的合理。在旅游扩展、延伸、优化、创新、精品化、系列化等多个层面上,开发产销对路的旅游休闲产品,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
2、树立品牌意识,做特色旅游
南昌文化底蕴丰厚,历史悠久,旅游产品具有地方特色,但却缺少自己的品牌。而红色旅游是无疑南昌最丰富的旅游资源,现在关键是红色旅游,让游客了解并喜欢各个旅游景点。在旅游业发展中,突出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精品路线,进行品牌营销,赋予历史新的文化内涵,提升南昌旅游资源的不可替代性,做南昌自己的旅游品牌和旅游名片。
3、增加旅游宣传投入,加大宣传力度
增加对旅游的宣传投入,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实行南昌市总体形象宣传与景区宣传相结合,政府机构宣传和旅游企业促销相结合,传统促销方法与高技术网络促销手段相结合,赢得更多的潜在消费者。
4、发展优质生态旅游
南昌市环境优美,发展生态旅游不仅有资源优势,更符合当前及今后的经济发展趋势。合理利用周边的资源,做大做强农家乐,完善市内到郊区的交通路线,市内到各县市的交通路线,形成交通网络,不仅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拉动周边县市的经济发展,丰富市民生活,扩大内需,也有利于农民增收。
5、重视行业从业人员的管理和培训
针对南昌市缺乏旅游业人才,可以自己培养的基础上加大引进力度,同时重视对景区从业人员的再教育,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定期对他们进行考核和培训。尤其是导游人员,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旅游服务质量、旅游业的整体水平和城市的整体形象,是整个旅游服务的轴心。必须重视南昌市导游人员历史知识的普及,提升导游员的素质,杜绝“宰客”、强卖的现象。
6、做好旅游纪念品开发工作
旅游纪念品是地方文化和风物的缩影,因而是旅游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开发旅游纪念品投资少,效益高,既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旅游资源和文化的传播,又满足了游客的留作纪念的需求。旅游纪念品市场潜力大,开发具有南昌市地域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如印制各个景点的明信片、销售当地特色的食品和玩具等,能够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对整个旅游产业从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和更全功能上进行重新审视,充分发挥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动力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势产业、扩大开放的窗口产业、生态文明的绿色产业、促进就业的富民产业的积极作用,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1]南昌市政府2006-2011政府工作报告
[2]孙艳,罗茹.金融危机下江西旅游业的发展对策―――基于旅游消费角度的研究[J].企业经济,2009(12)
关键词:十三五;锦州;旅游产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2-40 -02
一、锦州旅游业基础条件分析
(一)区位优势明显
锦州市地处辽宁省西南部、辽西走廊东端,东接“沈阳-大连”城市群,南临渤海,西连“京津唐”工业城市群,北依松岭山脉,它是环渤海经济圈、东北亚经济圈的交汇点,连接东北内陆与渤海的黄金走廊,也是连接华北和东北两大区域的重要交通枢纽。作为辽宁省重要的科技、教育、文化中心,锦州市是环渤海经济区不可或缺的沿海开放城市、辽宁省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正积极努力构建辽宁省沿海第二大城市,发挥沿海区位优势。
(二)旅游资源丰富
锦州的旅游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类型多样,景观奇特,人文遗迹众多,各具特色。现有已开发的景区(点)33处,国家级4A级景区8处,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4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温泉旅游资源20余处。
(三)交通设施便利
锦州市位于辽西走廊的咽喉之处,是连接华北和东北两大区域的交通枢纽,是东北地区唯一同时具有海港、空港、铁路、公路和管道运输的重要交通枢纽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交通体系建设水平也相对较高。京哈、丹锡、锦阜、锦朝等多条高速公路及102线国道在境内纵横交汇,锦州与朝阳、阜新、盘锦、葫芦岛等周边城市形成“一小时城市群”,是交通部批准的辽西唯一一个国家级公路运输枢纽城市。
(四)宏观政策机遇
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2016年辽宁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精神,锦州旅游产业将引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旅游业作为锦州稳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抓手,应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整合开发旅游资源,打造品牌旅游线路,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拉长旅游产业链,破解旅游发展瓶颈,加速产业要素聚集,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不断扩大旅游消费。
二、锦州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
锦州旅游资源种类齐全,层次分明,但在旅游产品的深度挖掘方面做得不够,旅游产品未实现品牌化发展,且缺乏高品位旅游产品和集参与、娱乐、知识为一体的多元化产品。首先,滨海旅游资源的开发不足。滨海旅游还停留在传统式的观光旅游上,海空、海中、海底、海洋环境和渔村文化旅游体验产品开发力度不够,旅游者参与、体验互动的旅游项目少,滨海旅游资源旅游价值缺乏有效和深入的挖掘。其次,红色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民俗文化等资源的开发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此外,旅游资源开发缺乏创新和垄断性。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模仿、照搬的跟风现象,与其他地区旅游产品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合,缺乏具有地域垄断性的旅游产品或旅游项目。
(二)旅游营销定位亟待加强
良好的旅游发展定位是拓展旅游客源市场的重要砝码,而当前锦州旅游宣传定位模糊不清,宣传主体不鲜明,制约着锦州旅游业的发展。健全的市场营销体系是市场开拓和巩固的重要途径之一,当今世界各地旅游目的地都在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营销、推广旅游产品,努力提升锦州旅游鲜明的总体形象,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广阔的客源市场。锦州市虽然也在努力做市鐾乒愫托传,但与其他地区相比仍比较落后,城市旅游文化核心形象传播力度明显不足,导致极具潜力的日本、韩国、俄罗斯等东北亚国际旅游客源市场和京、津、沪等国内旅游市场开发程度较低,广阔的旅游市场并未取得较理想的旅游经济效益。
(三)经营管理体制仍需理顺
旅游业除涵括餐饮、住宿、交通、景区、商业活动、娱乐体验等基本的旅游要素外,也涉及生态、环境、历史、地理、宗教、民俗等相关领域,属典型的综合型产业。当前锦州在项目设立、产品开发、资金投入、资源保护、宣传促销未能形成一个高度统一的管理组织或指导机构。锦州市旅游委是代表市政府对全市旅游业的发展进行规划和管理的部门,但旅游经营企业相关的人、财、物都由旅游局的上级或其他部门管理,旅游局很难从全局规划、发展、指导和监督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这些都严重阻碍锦州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人才队伍建设有待提升
近年来,锦州旅游业发展虽取得一定的进步,但旅游服务的信息化程度与旅游人才素质方面仍有提升的空间。首先,现代信息技术在旅游服务中未得到有效推广,如现代化的交通引导系统,科学合理的旅游解说系统以及保障齐全的游客服务中心,没有科学地运用到旅游业的发展中来。其次,旅游从业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旅游服务质量较低。尽管锦州旅游人才队伍结构已有很大改善,但高素质、复合型旅游人才依然十分紧缺,行业高端精英需求十分迫切。
三、“十三五”期间锦州旅游业竞争力提升战略
为巩固扩大锦州旅游业发展成果,进一步优化旅游产业格局,提升旅游综合竞争实力,助推锦州未来“十三五”期间旅游经济提质升级,提出以下建议:
关键词:江西省;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因子分析
1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区域交通的改善、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区域旅游联合化与一体化的加强,江西省旅游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2002年至2009年,江西省旅游接待总人数年均增长率达16%;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率达19.8%,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然而,江西作为中西部地区一个欠发达的省份,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低,旅游产业发展起步较晚,起点低,在全国旅游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对缺乏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地区而言,其旅游产业能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即是否具有发展旅游产业的潜力,对明确这个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极为关键[1]。对江西省旅游业发展潜力进行评价,有助于正确认识自身发展条件及制约因素,有针对性、有目标地改进和提高。
目前,学术界对旅游竞争力的研究比较多,而对旅游业发展潜力的研究并不深入,大多数学者是将旅游发展潜力作为衡量旅游竞争力的一个部分来研究的。对于旅游业发展潜力的研究多着眼于具体类型的旅游产品发展潜力、旅游市场潜力等方面,对于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潜力研究非常少,对于江西省省域旅游业发展潜力的研究更是少有涉及。在研究方法上,早期以定性研究为主,近几年开始引入定量研究。E.Canestrill(1991)等指出,旅游地的竞争力不只是体现在旅游市场的占有率上,应主要看它的发展潜力[2]。马勇 (1997)从区域旅游资源的潜在保障力、区域社会经济的潜在支持力、区域环境容量的潜在承载力三个方面构建区域旅游持续发展潜力模型[3]。此外,杨敏(2006)、曹新向(2007)、武传表(2009)、丁悦等(2010)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部分地区乃至全国旅游业发展潜力的评价进行了探索,不同的学者在评价指标的选取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尚未形成一个成熟的体系。从评价方法来看,主要为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和因子分析法等。[4]~[7]
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完善了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了中西部地区18个省、市、区与江西进行了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江西省旅游产业发展潜力进行客观评价。
2 数据说明及研究方法
2.1指标体系构建
旅游业是综合性和依托性很强的产业,区域旅游业要获得持续的竞争力,首先需要诸多条件的保障和支撑,本文将这些保障和支撑条件,归结为旅游潜力保障力和旅游潜力支持力;另一方面,旅游市场供需双方作为该区域旅游业发展的主客体,也必将对该区域旅游业发展潜力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本文从区域旅游的需求潜力、供给潜力、潜力保障力、潜力支持力四大类构建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全面性以及区域间的可比性,最终确定了43个具体指标(见表1)。
表1 旅游产业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
旅游发展潜力 评价指标
旅游需求潜力(A) 国内旅游人次数(A1)、国内旅游收入(A2)、入境旅游人次数(A3)、旅游外汇收入(A4)、近5年国内旅游人数增长率(A5)、近5年国内旅游收入增长率(A6)、近5年入境旅游人数增长率(A7)、近5年旅游外汇收入增长率(A8)、近5年客房平均出租率(A9)、游客人均消费水平(A10)
旅游供给潜力(B) 旅游资源品位度(B1)、旅游资源丰度(B2)、旅行社数(B3)、星级饭店数(B4)、星级饭店床位数(B5)、旅游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B6)、旅游企业人均实现利税(B7)、旅游企业人均固定生产原值(B8)、旅游企业人均实现利润(B9)、每百万旅游从业人员数量(B10)、旅游院校数(B11)、旅游院校在校生数(B12)
旅游潜力保障力(C) 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数量(C1)、人均拥有道路面积(C2)、人均邮电业务量(C3)、每万人卫生医疗床位数(C4)、每万人拥有公共厕所数(C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C6)、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C7)、烟尘排放达标率(C8)、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C9)、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C10)、自然保护区占辖区面积(C11)、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占GDP 比重(C12)
旅游潜力支持力(D) 人均GDP(D1)、GDP增长率(D2)、第三产业占GDP比重(D3)、人均财政收入(D4)、财政收入增长率(D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D6)、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D7)、每万人高等学校在校生数(D8)、每万人专利申请数(D9)
2.2研究方法
由于评价区域旅游业发展潜力的指标较多,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将众多评价指标转化为几个互相独立的综合指标,消除了自变量共线性以及指标权重确定的随意性等问题,克服了人为确定指标权重的主观性,得分越高,说明该地区的旅游发展潜力越高,反之则越低。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将评价指标体系分为旅游需求潜力、旅游供给潜力、旅游潜力保障力、旅游潜力支持力四类。对每一类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得出每一类竞争潜力得分( 式 1) 。然后计算每类的均方差贡献率并将其作为各类的权重,加权得到各地区综合竞争潜力评价值( 式 2-4) 。
( 1 )
式中: F 为每一类竞争潜力得分;fi为每一个主因子得分;θi为主因子贡献率。
( 2 )
[关键词]旅游业;跨越式发展;西部地区
跨越式发展是西部旅游业发展的模式选择,其含义主要是指发展速度快,要大步前进,而不是小步跟进,在短时间内,确立旅游产业的主导产业地位。从实践看,这一模式具有可行性和现实意义。例如,在90年代以前,云南省还是一个旅游基础设施落后、旅游产业规模弱小的边疆省份,而在“九五”前4年,云南省国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大大高于全国12.7%的年均增长速度。截止到1999年底,云南省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居全国第6位,旅游外汇收入居全国第7位,拥有涉外旅游饭店数居全国第2位。旅游业已成为有力促进云南省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和快速增长的主导产业,90年代云南省旅游业所走的就是一条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西部大开发的实施给西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发展契机,促进了旅游业在西部经济中战略地位的形成,但是,西部旅游业要实现跨越式增长必须首先克服制约具增长起步的障碍因素,为此需要政府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战略举措。
一、西部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障碍
(一)观念滞后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实现西部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必然要实现旅游要素产权主体、市场交易主体和开发经营方式的多元化,这决定了西部旅游业首先要进行观念的创新。
西部旅游业目前高成本低效率的开发模式是与陈旧的旅游业发展观、资源观密切相联的。目前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仍在走与东部地区旅游业“同构化”的道路,照搬东部的经验,尚未挖掘西部特色,走出一条新路子。
西部旅游业观念陈旧的原因在于,西部经济发展落后,西部地区国有经济改革进程普遍慢于东部沿海地区,国有经济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必然要求观念和思想的大解放,摒弃传统的思维定势,突破传统的观念障碍。
(二)体制创新不足
面对开放、多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西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要求微观和宏观的管理体制尽快实现制度创新,扭转经济、社会效益不高的局面,但目前旅游业体制创新的步伐缓慢。
在企业制度方面,公司治理结构仍有待确立,一些旅游企业虽然在名义上按照现代公司结构模式建立了管理组织结构,但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并未发挥组织功效,反而增加了机构数量,降低了管理效率,“一言堂”现象仍是国有及国有控股旅游企业的顽疾。
在旅游管理体制方面,尽管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政府管理机构虽然有所精简和调整,但离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对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表现在:在决策方面,一些旅游管理部门延用计划经济下高度集权的领导模式,由长官意志代替企业行为,由行政命令代替市场规律,导致决策失误;在市场参与方面,一些政府投资兴办并管理的旅游企业仍受到政府种种保护,导致了旅游业的垄断经营和不公平竞争,降低了旅游资源配置效率;在市场管理方面,政府部门无法有效地对旅游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监控,致使欺客、“宰客”的现象仍大量发生,使得一些外地游客视西部一些名胜游览线路为“畏途”,最终放弃旅游计划。
(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因为旅游景观的吸引力不仅来自于其本身的旅游美学价值,也来自于其可进入性。建国50余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西部地区极为落后的基础设施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与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要求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以陕西省为例,陕西省内铁路营业里程平均每平方公里0.013公里,低于湖北、河南等中部相邻省份,贯通南北的干线铁路还没有打通,一些铁路长期处于超饱和状态。陕西公路网不完善,全省公路密度只有21公里/百平方公里,平均密度比东部少13公里。西安与周边城市,如太原、武汉、重庆、成都、银川等之间的公路交通大通道还未形成。全省高等级公路只有332公里,二级公路2469公里,全国排名24位,上述状况严重制约了陕西实现旅游强省的战略目标。而西部其它一些省份的情况甚至更差,如甘肃敦煌这一世界知名的景点就囚交通小便而使旅游经济效益受到严重影响。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主要原因在于西部目前尚未建立多元化的旅游基础设施投资渠道,投资严重依赖政府。
(四)产品结构单一化
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具有突出的多元化特点,具有开发多元旅游产品得天独厚的条件,西部有青藏高原、九寨沟、峨眉山、黄河壶口瀑布、天山天池、祁连山冰川等著名天然旅游资源;更有以都江堰、秦兵马俑、丽江古城、塔尔寺和布达拉宫为代表的世界级人文旅游资源。但西部地区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非常不足。在东部地区,旅游业已形成了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产品和特种旅游产品并存的多元化产品供给结构,而西部旅游的产品仍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即使在观光旅游产品中也仍存在着大量的重复现象,以相互简单模仿为基本特征的“塑像热”、“造庙热”、“仿古一条街热”、“人造景观热”轮番出现,致使旅游产品间的特色无法形成互补效应,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在相互抵消中下降。在激烈的国际和国内竞争中,西部资源优势被开发不足的劣势所抵消。1999年,西部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国际旅游的总收入为13.589亿美元,仅占当年全国国际旅游收入的9.6%,只相当于广东省国际旅游收入的41%,北京市的54%。
综上所述,西部地区旅游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克服上述4个主要障碍,克服这些障碍,并非一蹴而就。因此,一方面,我们必须防止在发展规划中对旅游产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及作用的过高预期,避免因为盲目地“上项目”、“辅摊子”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应充分认识到旅游产业对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充分认识旅游业发展在西部中的重要地位,克服障碍因素,积极促进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实现西部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对策
(一)树立市场化、协调化、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旅游业依靠优惠政策,依托国际市场,迅速得到了发展,因此,旅游业是我国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但是,在西部旅游业发展中,应当反对两种错误的观念;一是由于西部经济发展落后,计划经济思想影响大,因此,在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着普遍的依赖政府的思想。二是对旅游市场发展中出现的市场失灵问题认识不清,存在着盲目市场化思想。为此,应当坚持走市场化道路的同时,探索西部旅游业市场化发展特殊路径,综合运用政府职能及市场机制,解决旅游市场的市场失灵问题,促进旅游业在西部的快速发展。
地区间的不协调性是包括东部和西部在内的全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一个较大问题。因此,西部在发展旅游业时,应当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在与东部的旅游资源与产品的互补性开发和利用中实现与东部的互动式协调发展,进而促进自身和全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由于一些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思想的影响,西部落后地区极易在“旅游扶贫”的名义下放任竭泽而渔的开发行为,进而造成地区经济“资源空心化”现象。国家环保总局调查报告指出,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呈现功能性紊乱,因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损失相当于同期GDP的13%,间接和潜在损失则更大。旅游产业曾普遍被当作一种“无烟工业”,但在我国旅游业发展仅仅20余年的时间里,就产生了相当多的“旅游公害”,不仅危及自身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效应,这种现象在西部地区尤为突出。因此,在西部旅游开发中,应特别强调对开发对象的选择,开发程度的控制及开发过程的监督,以防止旅游开发中出现对象错位和程度失控现象。
(二)建立面向市场、强调效率的管理体制,实现制度创新
1.建立、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提高旅游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突出优点在于企业产权明晰,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与管理层的责、权、利明确,在权力的行使上相互制衡,形成有效的闭环制约和多元激励机制。因此它对解决我国旅游企业、旅游企业集团中依然存在的“领导一言堂”、国有资产流失、国有资产增值缓慢等传统弊病富于针对性和有效性。贯彻实施现代企业制度能够使旅游企业在制度上实现创新,从市场中获得效益。同时,旅游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规模化与集中化也必须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相同步方能取得目标效果。
2.进一步打破政企不分,条块分割的旧体制,建立高效的旅游行业管理体制。旅游业是由核心旅游业和辅助旅游业构成的综合性产业,要实现高效持续的协调发展必须有赖于一个高效的管理部门运用市场化手段对其进行整体规划、规范、指导和控制。这就要求管理部门承担相应的职责,改变管理职能扭曲的现实状况。
在资源配置方面,旅游产业发展要提高可持续性、均衡性和集中度,就要求打破行业、地区的限制,以实现旅游资源的区位优势互补和产业间及地区间优化配置。这在各级政府主宰资源配置权的前提下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政府退出资源配置者的地位是整个旅游资源配置方式优化的前提。
在产业管理方面,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跨地区、跨部门的旅游资源配置活动日益增加,旅游经济管理应走出以条块分割、政企不分为基本特征的传统部门管理模式,过渡到产权明晰、职责明确的产业管理模式中。西部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应通过制定旅游产业政策,提供信息引导,编制行政法规,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协调针对旅游产业的各种行政、法律和经济管理手段的实施,来保证旅游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所以,我们所强调的加强旅游产业管理,既非政府主管部门的“无为而治”,也非政府主管部门的“过多干预”,而是政府部门应当行使自身应有的产业管理职能。从这个意义上讲,西部旅游产业管理体制的创新是实现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前提条件。
(三)拓宽多元化投资渠道,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基础设施的投资渠道是当务之急,为此,可以考虑以下一些方式:一是政府可以进一步加大对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一方面可以促进包括旅游业在内的西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拉动内需,加速经济增长。二是可以采用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方式,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上向社会全面开放,吸引社会资金进入。三是向外资进入西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优惠政策和良好的行政服务,吸引外资进入。为此,西部资本市场的建设、金融工具的创新(如发行西部旅游建设债券、西部旅游企业债券、西部旅游建设投资基金等)和融资方式的改进(如采用BOT等方式)等是首先应采取的举措。
(四)突出资源特色优势,实现旅游产品多元化
具有“世界历史文明博物馆”、“世界民族文化博物馆”、“世界天然博物馆”等众多美誉的西部地区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悠久的古代文化、奇特的民族风情、多彩的自然风光为西部地区旅游业依据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品创造了优越的前提条件。
旅游产业是典型的特色经济,西部地区应当随着国内旅游需求的逐渐成熟,个性化、多元化趋势的逐渐形成,针对不同细分市场,根据自身资源条件,设计、开发和销售具备比较优势、自身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在体现特色中实现产品多元化,在体现特色中实现与东部地区的互补效应,为实现跨地区旅游经济体系的“点线”联合、客源分享、联合促销等创造条件。实现产品的多元化的同时,要努力提高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实现产品的绿色化、精品化,优化西部旅游产品结构并提高西部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努力再开发出像“秦兵马俑”、“九寨沟”这样具有世界影响的旅游绝品来,铸造出21世纪西部旅游业辉煌发展的灿烂明天。
参考文献:
[1]李树民.西部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行性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报),2001,(3):22—27.
一、引言
旅游业,国际上称为旅游产业,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旅游业务要有三部分构成:旅游业、交通客运业和以饭店为代表的住宿业。他们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旅游业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通过旅游可以使人们在体力上和精神上得到休息,改善健康情况,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因此,了解天津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影响天津市旅游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所在与成因,并提出合理的对策措施,以促进天津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就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天津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近些年,随着天津市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以及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的不断完善,天津旅游产业得到了不小的发展。据统计:从2005到2010年间,天津旅游业收入年均增长率为16.8%,到2010年天津旅游业总收入为1248亿元;入境游客为166万人次,年均增长率为17.5%;外汇收入为14.2亿美元,年均增长为22.8%;接待中外游客9372万人次,年均增长率为13.5%;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8%,相对2005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发展到20万人,间接从业人员发展到100万人,这些数据表明,旅游业已逐步成为天津发展较快的产业和天津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另外,截止到2011年,天津共有A级景区59个,其中5A级2个,4A级13个,3A级29个,2A级15个;同时,有星级酒店115家,客房数达1.9万间,其中五星级酒店有20家;有旅游行社316家,导游8700多人。这些数据表明,天津的旅游业发展整体情况较好,也有着比较完善的配套设施,处于不断加快的发展时期。
三、天津市旅游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所在与成因
虽然,近些年天津的旅游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其也面临这一些制约因素,严重影响着天津旅游业的发展,具体有:
(一)天津城市旅游形象不够鲜明
天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很高的现代化成就,但是与其在国内外的拥有的知名度及吸引力是不相称的,其与北京只有120km,但是与北京相比无论是知名度还是规模都相差太远,造成旅游形象遮蔽,严重制约了天津旅游业的发展。
(二)城市环境较差,城市魅力不足
经过多年的发展,人们对于旅游资源的认识已经更加深化,城市环境的好坏、知名度以及魅力的大小,对于区域旅游业的兴衰有着重要的影响。天津的人口已经超过1000万,世界人口排名是第16位,市区人口密度非常大,交通拥挤、住房紧张、污染严重以及城市绿化面积不足也严重困扰着天津城的发展,其城市环境亟需改善,居民素质也有待提高,这些对于天津的旅游产业的发展有着不小的影响。
(三)优势旅游资源未能得到开发
天津有着悠久的文化和历史,其人文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是几十年来,天津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且没有把这些独特的旅游资源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起来,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还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
四、促进天津市旅游业发展的具体对策
针对以上天津旅游业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下面是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提出的几点应对措施,具体有:
(一)明确天津旅游总体形象
作为四大直辖市之一以及现代化的国际港口大都市,天津有着独特的区域优势,而且加上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多元文化的汇聚地,这就是天津市最好的总体旅游形象。这不仅体现了天津旅游资源特色,又突出了都市景观与人文魅力。
(二)加强城市改造与精神文明建设
确立旅游开发与城市改造建设相统一,提高市民文化素质,保持市容市貌整洁,展示天津独有的精神风貌,确立硬件建设一体化的意识,突出特色旅游文化意识,以及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城市交通管理,培育地区信用,开展提升城市品位的文化活动。
(三)大力开发天津特色旅游资源
针对天津优势旅游资源开发不够的情况,应该成立专门的研究调查小组,有针对性的研究开发这些资源,以促进优势资源的开发,提高天津旅游资源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旅游业发展。
五、结束语
一、巩义市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巩义市旅游业发展情况,经过我院师生长达一年的的调研活动,发现巩义市旅游业发展目前存在大量的问题,经过对问卷的整理,具体归纳如下。
(一)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尽管巩义市政府已经意识到巩义市发展旅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目前全市的主导产业仍然是工业,政府对于旅游业的支持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支持力度不足,仍需加大支持力度。
(二)旅游知名度不高
根据前边对巩义市旅游认知度的距离递减规律及其形成原因的阐述,巩义市整体旅游知名度不高,不能有力的吸引外地游客把巩义市作为其旅游目的地。
(三)旅游资源整合程度不完善
巩义市旅游资源种类繁多,文化旅游资源方面有明清豫商文化、杜甫文化、北宋文化、佛教文化、戏曲文化等等,而自然旅游资源方面也是有溶洞景观、红叶景观等等,但是这么多的旅游资源,到底哪些是真正具有特色的,哪些是真正能够代表巩义市旅游资源的独特性的,哪些是有望能够打造成为未来巩义市级别相对较高的知名景点的,目前还没有一个具体方向。
(四)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急需完善
根据我们从三月份到九月份对巩义市各大景区以及酒店进行的长达七个月的问卷调查发现,巩义市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尤其是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旅游几大要素方面存在乐匚侍猓亟待完善。
二、巩义市旅游业发展对策
(一)政府摆正位置,在旅游业发展中发挥正确的作用
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政府应该做出导向性,给这个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做出规划。巩义市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就是进行大方向的把控,进行引导,而真正的管理权应该交给旅游企业,由企业来做出自由选择,有助于实现旅游业规模化、规范化的迅速成长,真正实现巩义旅游业的“BTB”模式。
(二)进行区域协作,联合开发,发挥“竞合”效应
巩义市向东与郑州市、开封市相连,向西与洛阳市相接;往北与焦作市温县相连接;而南面则是登封市。巩义市夹在这几大知名旅游城市之间,其竞争力不容乐观,既没有洛阳、开封、郑州悠久的历史积淀,也没有温县的太极文化,更没有可以与登封的少林寺相媲美的景区。基于这样的市场现状,再结合游客的旅游心理特征,巩义市作为后起的城市,应该通过梳理自身的旅游资源,挖掘独特性,避免拿自己的弱势去PK竞争对手的优势,挖掘别人没有的资源,努力在夹缝中寻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合作。巩义市可以大力推进嵩阴峰景区的滑雪旅游和竹林长寿山的温泉旅游,和周边各市形成资源互补,夹缝中求生存,从而实现“竞合”效应。
(三)加大营销力度,转变营销模式
“酒香也怕巷子深”。巩义市应向其他城市学习,创新营销模式,采用多种营销方式多管齐下的方式,加大旅游宣传力度,使我们的优势资源能够通过各种途径让外地人了解、接受,从而形成认可。巩义市应该把旅游宣传促销作为旅游业发展和创优的龙头来抓,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将分散的景区景点集中整合,统一打造巩义旅游品牌,集中力量向省内外宣传推介,大力开拓旅游市场。
首先,巩义市要树立“旅游自信”。在营销过程中要坚信我们的资源是独一无二的,具有较高的游览价值,值得广大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其次,做好营销受众群体的细分。针对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巩义市旅游局应分类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每一种旅游产品,根据其特征和顾客群体的不同,所选取的宣传地域和宣传形式也都应有所不同。
最后,进行营销方式的转变。巩义市财政可以每年设专项经费用于全市旅游业的宣传促销,为旅游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证。
(四)旅游企业做好产业支撑,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旅行社业、旅游交通业、住宿业并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三驾马车”,三大类旅游企业做好带头作用,是巩义市旅游业能够顺利起飞的先决条件。
1.交通先行。巩义市要朝着中原地区重要的旅游集散中心和全国一流的旅游目的地这一方向迈进,就必须解决交通问题,做好交通规划。
2.住宿跟上。巩义市目前需要增加的并不单纯是星级乃至高星级酒店的数量,因为星级酒店的入住率已经呈现出了严重的淡季剩余现状,一味的增加数量只会加剧这种情况。要解决这个问题,不妨增加特色住宿的供给。挖掘巩义的住宿特征发现,在周边几个城市中,巩义的窑洞资源是独一无二的,那么巩义市在开发乡村旅游过程时不妨鼓励当地农户对自家的窑洞进行改造,旺季接待游客,增加住宿供给,淡季自己居住,减少剩余。
SWOT 分析是对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的一种工具。本文通过分析东阳市发展旅游业的内部比较优势和外部机会等因素, 挖掘东阳市旅游业发展的潜力,旨在为促进东阳市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1.东阳市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东阳素有“歌山画水”之称,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目前境内有市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6个,其中市级113个,省级11个,国家级2个;市级文物保护点152 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 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 个,国家4A 级旅游景区5家,国家5A 级旅游景区1 家。1996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1998年被国家文化部称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2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2011年11 月,东阳市通过“浙江省旅游经济强市”复核,并被评为优秀。据统计,2012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82.92亿元,同比增长30.27%。2013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356.1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0%。2013年3月,东阳市荣获浙江省旅游发展十佳市的称号。
2.东阳旅游业发展的SWOT 分析
2.1优势
第一,资源优势。东阳市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都比较丰富,两者相得益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自然资源主要以风景区为主,社姆山风景区、落鹤山风景区、东白山风景区等自然景区风光独特,景色优美。
文化资源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影视旅游资源。东阳市横店镇是全国知名的影视旅游镇,素有“东方好莱坞”之称。秦王宫景区,明清宫苑景区,江南水乡景区,大智禅寺景区,广州街香港街,屏岩洞府景区,清明上河图景区是横店影视城著名的七大景区。第二,民间艺术旅游资源。东阳素有“建筑之乡”和“木雕之乡”之称,东阳木雕和卢宅、李宅等古建筑群是东阳艺术辉煌的沉淀,具有民俗特色风情。第三,生态农村旅游资源。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东阳积极整合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形成了泰山乐园、中华百村图、村官林、农业观光园、56个民族风情文化园、佛教文化园等国家4A级休闲度假旅游花园村。另外,胡公庙会、巍山大龙身、郭宅大蜡烛、横店大纸马、婺剧等多种多样的民俗风情也给东阳的民俗旅游增添了独具一格的风味。
第二,区位交通优势。东阳市位于浙江中部,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展快速,可作为交通中转站。东阳客运班次多、交通四通八达,金甬高速、东永线、东嵊线等高级公路贯穿全线,与周边市级城市如义乌、永康、嵊州等地形成了半小时经济圈,到达杭州仅需2小时的车程,与宁波也有密切的交通往来。东阳依托强大的交通网络,辐射长三角周边地区,具有强大的游客承载能力。
第三,文化环境优势。东阳市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文化氛围浓厚,素有“教育之乡”的美称,人才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一定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2.2劣势
第一,缺乏整体开发的经营理念, 景点分散、规模小。虽然东阳市非常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 但由于旅游市场发展缺乏顶层设计,导致旅游项目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如在特色旅游线路的设计上, 以行政管辖区域为界限分段管理旅游产品线路, 旅游资源难以共享。东阳旅游度假区景点分散、规模小, 难以形成集群效应, 而且景点缺乏个性化旅游内涵, 游客停留时间短、回头率低, 旅游景区欠缺核心竞争力。
第二,旅游产品缺乏知名度。东阳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是宣传力度不够,如东白山风景区、社姆山风景区、黄藤岩风景区等在省内外知名度不高,加之景点开发层次较低,旅游形象相比较于其他城市不够鲜明,缺乏吸引力和影响力。
第三,东阳居民对旅游业缺乏了解。相当一部分东阳居民不了解旅游业的作用,对旅游者存在排斥心理。随着城市旅游发展速度的加快,游客和居民之间的矛盾时有发生,长期来看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东阳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第四,旅游环境保护缺乏力度。目前,东阳旅游业管理粗放,旅游业法律法规不健全,尤其是与旅游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尚属空白,导致旅游项目开发与环境保护两者之间难以和谐统一。
2.3机遇
一是政府重视和支持旅游业的发展。东阳市目前不仅进行“旧城改造”,而且积极开发江北郊区,利用江北环境优势,吸引大批人群,打造新型城市,为提升城市旅游形象、扩大接待能力奠定基础。另外,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为影视旅游发展创造了优良的条件。同时,花园村的生态建设发展也得到了政府的资金、技术和政策支持。
二是长三角地区客源市场的需求潜力巨大。高速发展的长三角地区旅游业为东阳旅游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长三角地区已从国内旅游目的地发展为国际旅游目的地, 已成长为中国最大的旅游市场。随着长三角地区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以及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逐步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旅游成为一种时尚,东阳旅游市场还将持续升温。
2.4挑战
第一,面临周边地区同质化旅游产品的竞争压力。近年来,很多东阳邻近的地区看到了影视旅游的发展商机,纷纷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发展影视旅游,如宁波象山影视城。这给东阳横店影视城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第二,文物保护与开发之间存在矛盾。卢宅、李宅等具有东阳特色的古建筑群近年来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但是,这些建筑群难以仿造,随着旅游开发进程的加快, 大量游客的进入, 尤其是旅客流量超过环境容量时, 必然会对古建筑群造成严重破坏, 从而弱化原有的功能,失去其核心价值。
3.促进东阳市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制定相关对策,切实落实好旅游发展策略
首先,政府应结合东阳旅游资源和实际发展情况,遵循合理开发、利用、保护资源的原则,充分考虑旅游景区、古建筑、生态农村等多种旅游因素,系统地制定旅游发展规划。
其次,政府应制定专门的市场准入机制和扶持帮扶政策,通过税收支持、专项补贴等形式,加大对旅游项目推进和资金投入,促进东阳旅游业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最后,政府应利用官网平台,通过媒体、网络强化对旅游景区的宣传力度,提高东阳旅游城市的知名度。
3.2重视旅游环境保护,有效发挥经济手段的调节作用
政府应高度重视旅游环境保护,严格审核各种类型旅游开发项目的环境评估报告,充分重视旅游环境保护参与各方的市场定位关系,明确参与各方的责权利;同时,制定以市场调节为核心的经济激励措施,使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切实触动各方利益,从而调动参与各方推进旅游环境保护工作的积极性。
3.3走联合发展之路,提升东阳旅游业的竞争力
东阳旅游企业要树立大市场、大旅游的理念, 打破条块分割的同业竞争局面,走集群化发展、规模经营道路。以游客为中心,将现有的无吸引力和无明显特色的旅游景点进行整顿甚至关闭,对有较高竞争力的特色旅游景点合理利用;将分散的旅游景点在概念上连接起来,有效避免各自为政,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空间布局。
3.4强化旅游目的地意识
对东阳当地居民而言,要充分认识到旅游业的巨大潜力,友好对待外来游客,为其提供舒适的旅游环境,建造友好的旅游氛围。
3.5开发民间艺术旅游,创造新生价值
要使传统木雕产品具有可利用价值和更高层次的审美价值、享受价值,必须深度挖掘传统木雕手工技艺以适应现代游客的需求;而对于静止不动的古建筑旅游项目开发,既要注意与游客进行文化的交流与共享,增加对古建筑的了解,还要注意设施的维护和文化的宣传与利用,更要从民间故事着手,推动新型艺术与传统艺术的结合,把古建筑群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化。
3.6进行科学的定位,细分模块市场
东阳市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市场选择和分析定位,抓住游客的心理特征,立足于游客的需求,进一步丰富东阳旅游内涵,利用自然风景区的优势,开发探险游、骑行游、自助游等多种旅游特色产品,让游客乐在其中。另外,瞄准高端旅游市场,为特种旅游需求者量身打造产品, 以强化东阳旅游的个性特色和品牌效应, 打响“旅游名城“牌,吸引更多的省内外游客。
3.7加强旅游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旅游信息化可以充分降低旅游企业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增加旅游业经济效益。东阳市应积极建设公用旅游信息平台,利用信息技术和通讯网络促进东阳旅游信息技术发展,利用数据库技术、电子数据交换、快速反应及有效的游客反馈、资源管理系统等信息技术,建立一个开放的城市旅游有机整体,实现各旅游企业、游客和有关管理机构的信息互联互通,并积极介入“长三角国际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