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27 16:02:2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

第1篇

1.1 技术联合同集群并进 面对金融危机的挑战,湖北省民营关联企业“抱团取暖”,各经济板块内集群化密度加强,集群内强强联合,形成规模化程度更高,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强的技术经济群体。技术性集群发展是湖北省内各地市民营经济发展的普遍特点。大多数地市都建成了具有自身优势的产业集群,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板块效应和日渐鲜明的空间特色,带动了各地工业园区的发展。如武汉的蔡甸区电子产业集群、东西湖区食品加工产业集群、黄陂区服装产业集群,荆门的东宝磷化工产业集群、京山轻工机械产业集群、钟祥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随州的汽车及零部件、三里岗香菇、广水风机三大重点产业集群,黄冈的窑炉、船舶、医化、药材、汽配、钢构、茧丝七大特色产业等已被湖北省政府确定为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湖北省民营经济产业呈现出集中集聚、特色发展、多点支撑的区域发展格局。在产业不断走向集群的同时,一大批中小企业通过与国有企业或科研院所协作、联盟、参股或兼并走强强联合之路。通过强强联合劲牌酒业、九州通药业、卓尔、凯迪投资、智能电梯、大枫纸业、江通动漫等企业率先崛起,还有健丰牧业、芳通药业、富川油脂、南极雪、华安公司、均瑶、汇源、稻花香集团、枝江酒业、采花茶叶、萧氏茶叶等一大批优强民营龙头企业脱颖而出。百步亭、三峡全通、金马凯旋、华丽环保、合众人寿、湖北金澳科技等一批新型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1.2 技术创新环境改善 近年来,湖北省级财政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不断增加,包括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小企业技术改造贴息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以奖代补资金等。此外,省级财政科技三项费用、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也向民营中小企业重点倾斜,并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对民营中小企业的支持。

为进一步促进湖北省中小企业的成长,2010年湖北省政府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重点支持中小企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专业化发展、技术创新与推广及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湖北省经信委联合中国移动湖北公司在全省开展“四万中小企业信息化体验计划”(简称“四万计划”)专项活动。同时,大力推动湖北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目前,湖北省中小企业科技服务机构达到38家,已经初步形成了省、市、县3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全覆盖的服务网络架构,其中,武汉中小企业服务超市属全国首创,作为典型模式推广,影响很大。各地市县相继成立了担保公司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447家,全省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的担保贷款额已达1000亿元以上。每年全省召开银企对接会,大力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推动乡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近年来,湖北省注重提高公众创业意识,新增创业基地面积、新入孵科技企业、新组建科技企业孵化器、新组建科技创业社区同比增速明显,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大支撑,激发大量有志之士回乡创业。

1.3 科技产业规模凸显 2012年,我省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已经达到28家,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6家,比上年增长17%。全省民营科技企业达到10.92万户,比上年增长9.8%。全年开发生产科技产品1831项,居于国际领先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的分别达到21项和179项,合计占比为11%。据统计,全省65%以上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5%以上的新产品开发由中小企业完成。2012年,全省民营高新技术企业3200多家,比上年增长11.5%。全省高新技术中小企业主要分布在生物工程制药、电子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其中,荆州市中小企业中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9家,黄石市产值过亿元的高新企业达到25家。仙桃市中小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24家,高新技术总产值4.2亿元,增加值1.4亿元。武汉市6355家民营科技企业中,一半以上分布在生物工程制药、电子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并具有相当雄厚的实力和规模。湖北省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增长和规模扩大,尤其在光产业、物联网产业、IT产业、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战略产业方面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

2 湖北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贡献不足及原因分析

2.1 科技中小企业总体数量少、规模偏小 湖北省中小企业对GDP的贡献不足50%,其中科技中小企业更是数量少、规模偏小。根本原因是:①科技创业意识不强,思想解放不够。在东南沿海省份,创业是一个家庭和大学毕业生的首选。在湖北,考公务员、进事业单位或者做外企管理人员是大多数家庭和毕业生的梦想,就业思想和职业规划求稳保守,缺少强烈的创业意识和原动力。②原有的重工业型经济模式,导致生产轻工民生产品的中小企业难以借力发展且易被忽视,也导致湖北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大多由国企改制而来,这大大局限了湖北中小科技企业的生成路径。③承接外来加工产业条件不足。沿海省份具备承接“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模式而兴办中小企业,湖南、安徽、江西能够迅速便捷地承接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湖北省不具备这样的优势条件。

2.2 技术创新融资难、民资少 调查发现,63%的中小科技企业将资金困难列为企业发展的主要困难,在贷款企业中,融资期限偏短,融资规模偏小。融资难依然是困扰湖北省中小科技企业发展的“瓶颈”,主要原因如下:一是融资渠道窄,成本高。湖北近半数中小企业负债资金来源于工农中建四大商业银行,只有两成的中小企业负债资金来源于农村信用社和其他商业银行或者民间借款、赊购及内部集资。目前,中小企业办理一笔贷款要抵押、担保、公证,还有房产过户等各种费用加起来,实际费用率一般超过15%,而湖北省民间借贷渠道狭窄。中小企业融资遭受高成本窄渠道的双重压挤。二是民间资本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小额贷款(担保)公司发展滞后。目前湖北省的担保机构大多是带有公益性质的非盈利性企业,现已有30多家小额贷款公司获批成立,但是担保基金来源大多依赖财政划拨和上级主管。民间资本由于担心投资缺少市场化运作,导致参与热情缺乏。此外,缺乏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征信系统,不能提供企业及法人代表的详细信用信息,也导致了湖北中小科技企业融资难。

第2篇

关键词:安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5-0032-02

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知识创新尤为重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突破技术垄断和技术壁垒的关键,也是经济战略和科技战略的核心。中小企业在成为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重要力量的同时,也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来源和技术转化的重要载体。面对当前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竞争,走技术创新之路是安徽中小企业的现实选择。推进安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需要完善从激励引导到服务保障,从管理到监督的有效机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在企业内部提高创新产出和创新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分析

自创新理论大师Schumpeter1912年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创新”理论以来,学者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从未间断。鉴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伴随着对国家创新系统研究的升温,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关注也日益增多。

中小企业涉及领域广泛,高度关联着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等方面。第一,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在地方财政收入及出口贸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第二,中小企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稳定和推进力量,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问题,是市场结构的重要影响因素;第三,中小企业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由包括资金支持、技术条件、人才资源、信息化程度、政策影响、相关企业、中介和金融机构等多种条件推动,在当今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下,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着转型,原有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推动的经济发展模式正被以知识和技术的快速发展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所取代。

二、安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安徽省围绕合芜蚌试验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等战略平台建设,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扶持、引导科技创新,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然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仍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融资难、创新人才匮乏等,加上技术创新的风险性,极大地束缚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一)技术创新投入不足,缺乏多渠道的融资体系

安徽中小企业大多建立的时间不长,体系尚未成熟,没有形成较宽的人际关系网络。自有资本积累难以满足银行贷款及其他质押贷款方式要求的条件,技术创新经费主要靠企业自筹。有些企业运营机制不规范,研发管理不协调,经费支出结构不合理。技术创新的风险性导致了其收益的不确定性,技术、生产、市场等多重风险使中小企业陷入融资难的困境。融资渠道少、融资环境差,技术创新投入不足,技术创新活动中很多关键技术难以突破,直接制约了安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速度和进程。

(二)技术创新人才匮乏,缺乏健全的创新激励机制

人才匮乏是安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又一瓶颈,导致企业无法掌握核心技术去培育核心竞争力。知识推动技术创新,缺乏自己的研发团队致使企业技术积累差、技术创新能力弱、创新效率低。企业家作为决策者和管理者,引导和推动着企业的创新活动。安徽中小企业很多经营者经营理念落后、创新意识淡薄,对技术创新和创新所需要的人才重视不够,企业缺乏健全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加上技术创新管理水平不高,很难吸引和留住人才,造成了安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匮乏的困境。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不健全,很难拥有高水平、高绩效的科技创新团队。

(三)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

安徽中小企业大多数都未发展到成熟阶段,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薄弱的创新基础无法培育支撑开发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同时,技术创新存在技术、生产、市场等多重风险,中小企业资本的社会化程度低且总量小,无法有效地化解和规避技术创新风险。经营环境及自身能力的制约,常常使中小企业陷入需要创新以推进企业发展却又难以承担创新风险与投入的两难困境。安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主要通过模仿创新思路和行为,引进并破译领先技术,加以消化、吸收和改进,这种模仿创新模式可以节省研发及市场培育所需的大量资金投入,降低产品投入市场的风险性,同时回避了市场成长初期的不稳定性。但新技术、核心技术并不是能轻易被模仿的,模仿创新难免会使企业在技术上受制于人。随着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断完善,模仿创新显然只能是一个过渡阶段的选择,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才是企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战略目标。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加上资金限制,研发投入不足,使得安徽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处于被动局面,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受限,难以提高创新产出和绩效。

(四)扶持力度不够,缺乏切实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

2003年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标志着中国中小企业发展进入了法制化轨道。近年来,安徽省围绕合芜蚌试验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等战略平台建设,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坚持“创新推动”战略,紧抓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和合肥市自主创新城市建设的历史机遇,扶持、引导科技创新,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方面的政策导向和制度建设仍需进一步完善,财政、金融、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体系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对与大中型企业相比仍处于劣势的中小企业的财税扶持力度不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制度环境和政策支持体系仍不完善。

第3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法律保障体系

一、中小企业及其技术创新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其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上缴税收接近国家税收总额的50%,解决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对我国调整经济结构、推动对外合作、开拓市场、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企业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朝着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方向发展将成必然趋势,知识、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主导作用会愈来愈明显,当今的时代是创新的时代。但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低下的现状令人担忧。其中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科学合理、体系完整、高效运行、能激励、促进、保护、支撑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保障体系。

二、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法律保障体系的建议

(1)建立完善宪法权利救济机制保障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通过确立企业和公民一系列权利自由,为它们享受权利自由提供了依据,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根本的动力源泉,也为国家机关加强制度建设提供了最高规范依据。因此,现行宪法对私有财产权的保护以及“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提法等将会极大地提升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完善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制,特别是违宪审查制度,尽可能实现宪法可诉性。(2)制定完善专门立法保障中小企业技术创新。2003年颁布实施的《中小企业促进法》中有3条专门设计鼓励技术创新的条款,但文本太原则、太抽象的问题依然存在,缺乏可实际操作的量化规定,在实际生活中很难依法实施。尤其是文本中忽略了对技术创新主体的鼓励措施做出明确规定,显得十分不恰当。法律对于技术创新应当有比较准确的界定,否则就有可能误把对技术创新的追求理解为单纯是对高新技术的追求,而脱离现实情况和市场需求,使鼓励技术创新失去现实的基础。因此,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尽快制定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发展规律的专门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法》,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经费投入、风险保障、战略计划、成果转让和使用、国家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各种支持以及相关的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就成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现实之必需。(3)完善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第一,为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科技部和财政部于1995年出台了《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暂行规定》,但因位阶过低,且为暂行的政策性规定,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因此虽然目前中央及省、市、县各级政府都投入了名目各异数量不等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大都建立有融资担保机构。但是存在不成体系、资金不足、担保不力、银行惜贷、企业融资成本较高、融资效率低下等问题,限制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发展的积极性。为此应抓紧制定《风险投资法》从法律上保障风险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为中小企业设计出一种新型的独特的风险融资模式,也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一个风险分担和风险控制机制,从而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奠定物质基础。第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一种激励发明创造和技术创新的最有效制度,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可以刺激技术创新的多产和技术扩散。而我国的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意识一直比较薄弱,产品从仿制、改制到自主开发都没有将知识产权摆在重要位置,有些企业甚至认为不搞专利也能生存。但加入WTO后,随着国际贸易规则的普遍运用和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知识产权自然而然成了敏感而迫切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某种意义上讲,现在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资源、成本、人才等优势是无法替代知识产权的,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也难以在市场竞争中立足。因此,未来中小企业的发展必须强化知识产权工作。对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需求,目前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首先,高昂的专利费用使得许多中小企业不愿申请专利。其次,中小企业申请专利就会公开自己的创新成果,但现行专利法对侵权行为制裁不力,专利侵权成本相对较低而企业维权比较困难。因此,在未来的知识产权制度完善中,有必要一方面切实简化中小企业专利申请程序和缩短确权周期,减少中小企业专利申请费用;另一方面,可以由政府出资,建立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例如法律服务所、信息网站等,免费或廉价地向中小企业提供法律服务,减少中小企业的维权成本同时加大侵权成本,严厉制裁侵权行为。(4)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法律制度。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需要在一定的经济技术环境和社会秩序下进行,涉及许多复杂的技术和法律问题。为培育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必须完善技术创新服务法律制度。首先,要制定完善《律师法》和《注册会计师法》等有关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的法律规范,并由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加快制定有关科技服务、培训服务、财务服务、企业诊断和经营指导服务等方面的专业化规章,引导中介服务机构帮助中小企业解决信息缺乏问题,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申报等专业服务。其次,立法保障科研机构、高校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并逐步建立中小企业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长效创新机制。再次,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的作用,用立法形式确立创新人才的责权利,调动创新人才的创造激情,保障其合法的权益和收益。形成科学的创新组织服务和管理体系,帮助中小企业建立创新机构和创新人才库,鼓励并规范高校、科研机构、大型企业的科技人员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为中小企业创新活动提供指导和服务。最后,立法扶持地区或者行业维权组织,整合集中中小企业的力量进行集体维权,尤其是应加大法律扶持力度,由政府主导、中介服务机构参与帮助中小企业应付国外货款拖欠的有关诉讼。(5)加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法律的执行与监督落实。法律法规,只有严格地执行,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法律保障体系要充分的发挥作用,也必须在完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严格执法,加强监督落实,从而切实维护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合法权益。法律法规制定出来以后,关键是要落到实处,现代政府需要用服务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而不是用财政砸钱的方式。所以,政府首先应努力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执法人员自身也应经常加强科技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培训学习。其次,在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目标要求下,工商、税务、城管等职能部门应改进执法方式,尤其应转变执法理念,以实际服务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相关执法部门特别应在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能力上下足功夫。再次,执法资源配置要合理,各部门权责要明确,积极做好分工与配合,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各环节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同时,要加强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法律执行情况的监督落实,建立包括专门监督与公众监督等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形式并逐步建立完善的监督制度与体系,从而保障和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法律的合法执行并落实到位。比如可从建立对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落实情况的报告与审计制度,建立完善的责任追究制度等做起。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如何促进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成为我国能否顺利建设为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环节,也是关系21世纪能否真正成为中国人的世纪的重要因素。通过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法律保障体系并严格监督落实,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也希望中小企业在未来能够真正挑起创新强国的重任。

参 考 文 献

[1]唐芳.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宪法保障[J].经营与管理.2008(3)

第4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对策

一、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相对于与发达国家,我国的高科技企业整体起步较晚、发展水平还不高,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需要探讨。

1.从企业规模来看

由于国家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办没有什么特殊的门槛要求,目前国内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数量较多,但这些企业中大多数的技术力量和资金实力都相对较弱,研发资金的筹集相对困难,资金筹集渠道比较单一。

2.从信息获取来看

科技型中小企业对市场的信息获取的渠道相对较少,市场的覆盖区域相对狭小,信息资源相对匮乏。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小型化和个体化,缺乏规模经济和集群效应,在信息的搜集和获取方面缺乏合作和企业间的共享,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信息获取方面始终扮演着单兵作战的角色,信息的获取无论是从广度还是深度上来说,都比较的狭窄和单薄。

3.从组织管理来看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管理人员多数是科技人员出身,他们大多没有受过正规的管理培训与学习,管理的思想和意识相对薄弱,特别不善于战略管理。企业内部管理水平较低,组织上呈现非规范性和集中性,十分不利于对创新活动进行科学组织管理。企业管理人员市场意识比较差,不善于运用市场之力为企业运营服务。同时,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资源管理方面还有待于加强,在知识管理和时间管理等方面仍然处于摸索阶段。

4.从创新效果来看

科技型中小企业对技术的偏爱和追求完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正是在这种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创业者忽视了技术产品的其他诸多工作,把本应在产业化过程中众多更为重要的企业元素、市场元素有意无意地放到了次要位置,没有围绕市场这个指挥棒。企业的创新没有针对性,缺乏连贯性和执行力,科技成果在产业化和商品化中步履维艰,处境尴尬,延误了一次又一次市场机遇。

二、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困境的对策

1、资本市场将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投资的主要渠道

资金筹集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科技型中小企业也不例外。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同样也有很多中,可以自筹,可以向银行贷款,可以申请国家创新基金项目,当然也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等等。由于企业发展所需资金非常庞大,完全通过自筹解决是不切实际的;银行贷款又往往过于考虑资金使用的安全性,主要面向还贷能力比较强的大企业,追求短期利润;由于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非常多,依靠申请国家创新基金项目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投资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的特点,能满足这种要求的只能是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将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投资的主要渠道。

资本市场的融资如何进行,换句话说就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决策如何制定是企业必须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例如: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就曾成功引进日本大冢制药公司投资微创,使上海微创取得了更高的发展平台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重要的是为将来在资本市场和产品市场上有可能进行的更大规模的国际化运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公司副总裁张捷对资本市场的融资有他独特的见解:选择战略投资者是不仅可以解决“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战略投资者还能为企业带来其他资源,比如行业背景、市场影响力、营销支撑等。

2、合作研发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捷径

企业的技术创新可以通过自主研发,也可以通过合作研发开展。但是由于大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人才、资金、信息、技术等各方面比较缺乏,难以筹集研发所需要的所有资源。因此必须加强与外界的合作,走合作研发道路,通过合作研究开发达到技术创新的目的。

规模较大、资金较雄厚、技术力量较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一般采用引进模仿技术创新,引进现今的生产线,能够对引进的技术和产品进行消化吸收,掌握现有的先进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度创新,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同时注意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这样不仅大大节约技术创新时间和经费,还能够保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

缺乏技术创新人员、研发能力不足的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一般采用委托创新模式,委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承担研发任务,企业通过购买获得技术成果。通过产学研联合,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使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稳定的技术供给,增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速度。

另外,产品及规模均较为接近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共同出资组建研究开发中心,共同承担风险,获得收益。合作型技术创新模式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创新有效性和效率的重要手段。

3、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持续创新模式

技术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力和灵魂,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持续创新模式。所谓持续技术创新,即企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问内,持续不断地推出新的技术创新项目,并不断实现创新经济效益的过程。科技型中小企业持续创新模式主要由产品家族创新和战略技术创新两种方式组成。产品家族创新模式是指一系列技术相关的产品创新活动;战略技术创新模式是指从一个产品家族创新向另外一个产品家族创新过渡的技术创新模式。这两种技术创新模式交替进行,就形成了持续技术创新模式。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当中,必须注意技术相关的系列产品的技术创新活动,注意相同的技术在不同的产品上的应用创新,也就是说,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进行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创新活动过程中要考虑技术的使用范围。同时,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进行技术研发是要注意技术的升级换代,及时应用已有的高新技术,积极开展全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第5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 问题 对策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三十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从产业组织结构看,推动这一经济增长的主角是占我国注册企业总数99%以上的中小企业。由于体制、资金等方面的因素,我国中小企业在创新技术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1、观念问题

中小企业的经常缺乏对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规划,满足于企业现状,目光短浅,没有创新意识或不注重技术创新投入。另外技术创新面临巨大的风险,一旦创新失败不仅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创新动力不足。而我国支持创新的相关政策与制度仍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不佳,与自主创新相比,模仿反而成本低、效益好。

2、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

缺乏研发资金投入制约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发挥。资金是企业持续从事经营活动的基本条件,资金不足是目前企业技术创新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中小企业来说尤甚。一方面,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融资的途径不多,主要是靠银行贷款,而银行贷款需要有房地产或有价证券等作为抵押,很多中小企业不具有这些条件,影响了创新投入。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在经营工作中为拉动销售业绩普遍遇到拖欠货款的问题,这更加剧了中小企业的资金困难。

3、中小企业创新性人才匮乏及激励不足问题

人才结构矛盾突出,中小企业产品的生产是劳动密集型工作,大多数企业职工整体素质较低,文化水平、专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又留不住人才,科技人才流失严重,高层次管理人才(将成果转化为产品的人才)非常短缺,造成中小企业的内部技术创新能力弱化。而企业缺乏有效激励技术创新的机制,导致创新信心和动力不足。

4、项目缺乏问题

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获取信息的渠道窄,技术研究开发机构的缺失和缺乏科研人才,科技开发实力弱,因而获得有国家资金支持的项目少,导致越弱越得不到政策支持,越得不到政策支持越弱的恶性循环。

5、引进和再消化能力问题

中小企业在引进与消化问题上脱节现象严重。一是缺乏引进单项专业技术的能力,引进的未必是真正的核心技术。二是在引进技术后消化和再开发投入少,难以实现在较高的起点上进行技术创新。

6、对市场反应迟钝问题

很多中小企业不能及时掌握市场情况,难以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或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竞争力不强。

二、解决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问题的对策

1、转变观念

转变旧的、不符合发展需要的技术创新观念,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力度,同时优化技术创新投入结构。切实发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投入主体地位的作用。

2、科学选择自主创新的模式

大多数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应量力而行,科学选择企业自主创新模式。中小企业应重视通过购买与合作,从企业外部引入技术。要提高引进消化再创新的力度,保持引进技术资金投入和消化吸收资金投入的合理比例,是引进吸收后再创新这一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

3、合作创新

即企业间或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联合开展技术创新合作。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条件和企业的技术能力也比较差,完全依赖企业自身技术能力的积累来开展创新活动短期内很难提高技术档次和效率。合作创新可以克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劣势,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金和技术力量,通过集中各种创新资源进行创新活动,可以降低创新成本,缩短创新周期,提高创新档次,促进企业发展。

4、拓宽融资渠道

目前中小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手段是向银行贷款,当企业在银行融资出现困难时,可以选择向内部职工或社会筹资,以原始股形式进入技术创新成果的分红。

5、重视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

首先,企业要做好现有人才的开发和利用,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扩充科技人员的研究领域,改善其知识结构,使之成为既有技术专长,又有市场眼光的创新型人才。其次,加大急需人才的引进力度。尤其要针对关键技术人才、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和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引进。而要壮大企业的人才队伍,进而最大限度发挥其智力潜能,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

中小企业必须切实重视和推动技术创新,不断解决在技术创新中遇到的新问题。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郭炳南、舒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现状、发展障碍与推进路径[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第6篇

一、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现状

1、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低。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大都是耗能高、浪费大的企业。其设备大部分很陈旧,全国中小企业1/4以上的设备超过了折旧期。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的生产技术比国际水平落后5-10年,单位产品能耗普遍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以上,资源利用率低20%,成本高30%,产品可靠性和寿命低20%。

2、技术开发与吸收能力不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处在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从技术创新的技术源来看,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企业技术创新方法主要来源于外部(约占70%),而不是内部(约占30%)的研究与开发,表明我国企业自主技术发展能力较弱,对外部技术依赖性强,这就使得企业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技术和技术储备,在市场竞争中难形成技术优势和技术特色。多数行业的关键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国外,在引进的过程中,将主要资金用于生产设备的进口而忽视技术专利、专有技术的引进,缺乏对引进技术的集成、创新。

3、我国科技竞争力下降。自1979年起,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每年都要一份全球竞争力报告。其中能够表明一个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是技术指数。

已公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20__-20__》中,中国技术指数在参评的75个国家和地区排名第53位;《全球竞争力报告20__-20__》中,中国技术指数在参评的80个国家和地区排名第63位;《全球竞争力报告20__-20__》中,中国技术指数在参评的102个国家和地区排名第65位。以上是近三年的数据表明,我国的科技竞争力还比较弱,并且落后于同为发展中大国的巴西和印度。

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分析

1、企业制度落后,现代企业制度尚未真正建立起来。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公司治理结构,由于真正意义上的公司治理结构还没有建立或运作的不规范,致使企业仍然是产权不清,企业缺乏一套相对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其后果是使企业难以成为自主型的市场主体,也就难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2、不健全的融资制度使技术创新资金不足。20__年由中国企业家系统进行的中国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对企业创新的调查显示技术创新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自有资金的投入和银行贷款,其次是政府专项资金的投入,同时针对妨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42.5%的经营者认为“创新资金引进渠道不畅”是妨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比较关键因素,该因素排在第二位。可见我国的融资制度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国有商业银行存在某种程度上的“贷款歧视”,如对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的投资偏好较弱,程序繁琐的审批制度也不利于推进创新;资本市场发育滞后,限制了创新资金来源;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建立健全制约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诸因素共同作用使创新资金源渠道单一,很多中小企业难以从资本市场或金融机构获得技术创新所需要的资金,无法很快进入技术创新领域。

3、技术创新市场信息匾乏。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投资大、周期长,具有很大的风险。而企业作为向社会提品的部门,其生产活动必然要受到市场等外部环境的制约,要化解技术和产品蕴含着的风险因素,增加成功的百分比,就必须灵敏、准确地分析和预见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动态。但是我国企业在技术信息、市场信息、政策信息、制度信息等方面反应缓慢,缺乏足够的信息支持。据调查,缺乏信息或技术和市场信息不足是阻碍我国技术创新的三个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这造成企业在信息调查、收集、处理、预测、决策、反馈等方面的滞后。企业得不到相应的信息服务,而陷入“被动创新”,即“不创新死,创新找死”。究其原因在于企业既不知创新进展,也不知竞争对手的创新谋略,而处于盲目创新状态。

4、技术创新市场中介组织不完善。技术创新过程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活动,创新资源、创新行为主体协同关系形成之前,相互之间有一个搜寻、选择与被选择的过程。许多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某一环节或某些方面力不从心,或某类资源缺乏。这些均需要发挥中介机构综合、互动和集成的优势。

我国中介机构数量少、中介组织运作不规范、人员素质低、机构设置不合理、技术设备落后等使市场中介组织不能充分发挥在技术创新供给和需求方面的“桥梁”、“助手”作用。此外,中小企业之间协作联系薄弱,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应有的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交流,没有建立起相应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技术与营销网络,中小企业间的交易费用高,增加了技术创新的成本。

三、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一)创造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

1、建立促进技术创新的良好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科技开发贷款政策、技术开发经费成本化政策、科技人员奖励政策、减免税政策、产业政策以及融资等政策。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信贷的支持作用,积极探索多种行之有效的途径,改进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品种,拓展担保方式,扩大科技信贷投入。解决企业技术创新的后顾之忧。

2、建立和完善技术市场、中介服务体系。国家应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市场的培育、建设和规范,形成全国统一的科技市场,实现科技创新资源、成果的全国共享与转化,用现代科技手段促进技术创新成果的快速转化。同时,我国的中小企业中介服务机构也有待完善。在美国,政府就建立了小企业管理署专门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一系列全方位、优质的服务。我们应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条件。

3、运用政府采购等政策行为,形成政府或国家层面的技术创新需求,或者运用“购买行为”来影响技术创新。根据国际经验,政府采购和出口是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强大动力。政府部门的需求构成了一个大市场,通过政府购买自然有利于中小企业创新成果的问世。美国硅谷的许多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成长壮大,都依赖于政府采购合同的支持。

(二)建立健全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和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能开发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体

1、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公司治理结构,构建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使企业成为自主型的市场主体,增强创新的动力和压力。

2、加强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建立起科学的人才创新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创造性。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企业家是技术创新机会的发现者和技术创新的发动者。实践表明,高速成长的企业无不是在创新型企业家的推动下发展的。

3、完善企业的管理基础工作,从创新观念、创新组织、创新规划和创新决策上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微观环境。

(三)要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

积极推进企业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各有所长,不可替代。科研机构与高校偏重于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的研究,在涉及技术原理方面的创新具有明显优势,拥有更多科技发展动态信息,高校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企业擅长工程制造、工艺、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它们之间的优势互补有助于加速技术创新,提高技术创新水平。

(四)加强技术创新市场信息的建设

市场信息不足是阻碍我国技术创新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增强技术创新市场信息使得企业知道进行哪方面的技术创新,以及竞争对手的创新策略,不至于处于盲目的创新状态。中小企业要面向市场,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信息系统。

(五)大力培养技术创新人员

我国从事r&&d的人员的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要低许多,而且我国科技人才流失、人才断层、科学家健康状况不佳等使得企业技术创新缺乏相应的人力资源供给。因此要加快培养我国的技术创新人才。

(六)要增加技术创新的投入

第7篇

一、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及面临的困难

1、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统计表明,技术创新对中国中小企业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研究所2005年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一项调查分析显示,在所调查的1051家企业中(其中大企业229个,中小企业797个),通过技术创新,有93.2%的企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增加了产品品种,有96.7%的企业提高了经济效益,96%的企业扩大了市场,91.5%的企业提高了产品的质量,88%的企业提高了产量,77%的企业降低了材料消耗,69.4%的企业降低了能耗。由农业部、国家科委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于2005年共同进行的乡镇企业技术创新调研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4530家企业中,70.7%的企业有技术创新活动,34.4%的企业从事了研究与开发活动,22%的企业有研究活动与开发机构。

2、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困难

(1)条块分割、机构庞杂、产学研脱节。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科技人员70%集中在高校与科研院所,中小企业的技术人员所占比重很小,在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方面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过多的科研机构游离于企业之外,不利于产学研的结合。科研经费、科研力量不能集中使用,造成了科技投入的普遍浪费,致使很多基础性、关键性和普遍性的生产技术问题不能解决,直接制约了技术创新的速度和进程。以部门和行业为核心的隶属关系的羁绊,给科技系统结构上的优化组合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设置了层层障碍,使科研单位与企业的一体化遇到了无法克服的体制困难。

(2)企业素质和企业经济实力影响技术创新。中小企业在工程技术人员数量、素质、层次上与大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些技术人员常常忙于日常技术性工作,很难独立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同时由于经济实力影响,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用于技术创新的费用还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占销售收入1.5%的水平,从而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据对河南省南阳市的调查,该市乡镇企业中专学历的技术人员和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职工人数的比例只有1.42%和9.75%,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职工却高达69%,技术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也只有1%左右,不利于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

(3)政府政策、市场环境等因素也制约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对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不够重视。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资金投入不足;二是扶持企业技术开发与创新的政策力度不够。1993年财税体制改革,取消了新产品减免税政策,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企业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加上对中小企业而言,新产品开发风险很大,缺乏资金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受到极大影响。

二、以市场为导向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之一,在技术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不仅在数量上占有相当的份额,而且其创新的水平和影响也并不亚于大企业,中小企业创造了许多被认为是当代最重要的工业创新成果。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大企业既有相似之处,也有独特之处。

1、中小企业应着重于工艺创新和服务创新

工艺创新是指研究和采用新的或有重大改进的生产方法,从而改进现有产品的生产或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由于工艺创新对开发新产品、改进原有产品以及提高原有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其重要性并不亚于产品创新,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工艺创新是渐进的,投入大小和难度都比较适合中小企业的特点,因而也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服务创新是近些年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兴起的结果。它既包括新构思、新设想转变成新的服务或者改进原有的服务,又包括改变现有的组织机构推出新的服务,目前兴起的网络服务是服务创新的成功例证。由于服务创新投入较小,而且市场需求变化快,因而是最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技术创新类型之一。

2、中小企业应以模仿为主进行技术创新

针对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力量薄弱,实验和设备手段相对落后的实际,为推动技术创新,可以采取模仿创新。模仿创新是具有模仿创新能力的企业的战略选择。模仿创新并不完全照搬照抄袭别人的技术,它同样要投入一定的研究开发力量,以对领先者的技术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因而模仿创新并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一种渐进性的创新行为。由于模仿创新不仅可以使吸收开发的针对性大大增强,这就回避了研究开发竞争所带来的风险,从这个意义上与自主创新战略上相比,模仿创新是一种风险较低的战略。采用模仿创新的中小企业一般具有较少的创新资源可供利用,市场风险,资本风险,技术风险的承受能力较弱,企业自身的技术积累不足,不足以达到可以采用自主创新的程度,但是由于模仿创新通常也要以一定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作为支撑,所以其技术水平也较高。

3、中小企业应实行合作创新

合作创新是指以企业为主体,企业与企业之间,或企业与高校或研究机构合作,共同推进技术创新的组织模式。对于许多缺乏信息、技术、人才等的中小企业来说,合作创新以其固有的优势成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式。合作创新的主要优势在于,通过合作创新,可以整合相关技术优势,实现与合作主体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有效解决中小企业技术、人才、信息等不足的问题,从而缩短创新周期,降低创新成本和风险,提高创新成功的可能性。

合作创新可使中小企业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结成较为紧密的联系,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开发市场,从而有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采用合作创新的中小企业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弱弱联合,优势互补,克服单个企业无法克服的困难和危机,取得规模经济效益。我国中小企业可采取以行业为依托的联合模式和区域联合创新模式等形式。

一是以行业为依托的联合创新是利用本行业的资料、人才、技术等优势,组成技术开发小组,以合同形式明确规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项目开发。这种模式一般适于开发产品(或项目)使用范围行业性强或某方面的技术人才集中在某一部门。如煤炭行业、化工行业、医药行业等。在有关行业产品技术开发上,与本行业相关的高等院校、研究所等联合开发可以取长补短,降低创新风险。二是区域合作创新。它是指由地方科委、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自愿参加。地方科委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经济政策,协调企业、科研院所、金融部门为某一项目成立专门的技术开发小组,以合同形式明确规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要实现的目标。这种技术创新模式往往以推动区域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为目标。

技术创新离不开研究与开发,中小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可以分为自身的研究开发和合作研究开发两种类型。其中自身的研究开发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对企业的要求比较高,只局限于一些基础(包括人力资源和资金支持等)较好的企业,但提高自身的研究与开发能力应该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努力方向;合作研究开发包括中小企业与大学、研究开发机构以及大企业等的合作,对于缺乏信息、人才、技术等的中小企业来说,合作研究开发活动更加合适和普遍。统计资料显示,在依靠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帮忙,以及利用各种公共资源方面,中小企业表现出更大的效率和热情。另外,积极参与政府的研究与开发活动也是一种越来越普遍的形式。比如近些年欧盟中小企业政策的核心就是引导更多的中小企业参与到欧盟的研究与开发计划的框架之中。今后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中小企业将越来越多地参与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活动。

三、政府应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必要的支持

1、健全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和政策体系

包括与创新直接相关的技术标准、风险管理制度、知识产权制度、奖励制度、评价体系、科技咨询和服务体系、税收制度,以及不直接相关的金融制度、政府补贴体系、分配制度、税收制度,以及不直接相关的金融制度、政府补贴体系、分配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等。制度还包括与市场机制的健全相当有关的合同、认识、雇佣等制度。此外,创新的制度还包括与市场机制的健全相关的合同、人事、雇佣等制度。创新的制度还包括有关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创新的社会文化基础在于人们普遍具有甘冒风险的意愿、把握机遇的积极态度和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心态。政策包括国家制定的直接促进创新的政策,以及教育政策、收人分配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就业政策、交通和通讯等产业政策等,这些政策并非直接以促进创新活动为目标,但是对创新活动有很大的影响。政府应该根据国家创新系统的思路,健全制度框架,防止制度缺口导致的系统失灵,并通过制度的建立,促进市场的发育;使各种相关的政策互相协调,为创新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发展专业化的创新服务机构,理顺金融系统与创新组织之间的联系

大力开展市场信息服务、技术与管理咨询、技术和产权评估、技术经纪、风险担保等服务。要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撑服务体系的建设,设立信息咨询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减少投资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经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可享受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建立现代适应市场经经济的金融体制,使金融机构真正关注企业的效益,政府要制定法规和政策,支持和促进风险投资的发展,为创新和创业的启动、发育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创新是动态发展的,科技进步加速经济发展,导致人们不断深化对创新体系的认识,创新体系本身也是在不断发展完善之中,从而必将对中小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的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8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 标准化 标准化战略

近年来发达国家在国际标准领域展开角逐,因为他们逐渐意识到,一项标准一旦为国际采纳,往往决定一个行业的盛衰以及国家整体经济状况,这种影响在广度和深度上是单纯的知识产权无法比拟的。目前,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呈现结合的趋势,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争相走上“技术专利化一专利标准化一标准国际化”道路。而中国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标准化现状不容乐观。“十五”初期。科技部就已经把技术标准化作为国家战略来推动。如今标准化时代下,面对发达国家凭借标准搭起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我国中小企业、政府及社会中介机构三方主体应当达成一个共识,即中小企业标准化战略对于构建创新型国家意义重大。而改善我国中小企业目前的标准化现状,探索建立有利于可持续技术创新的内部与外部机制是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1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需要标准化战略

中小企业是构建创新型国家最重要的主体。据相关统计,截至2005年底,我国经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6%。同时,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数量较多、激情较高、周期较短、成果转化率较高、成本较低。中小企业作为我国民营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其技术创新的能力和实效决定我国核心竞争力的塑造。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需要推进标准化战略实施。企业的成功建立在消费者信赖的基础之上,中小企业成功的关键首先是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这种高质量体现在质量、可靠性和安全性三者之上。因此,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无疑首先要保障这三性,而标准化正是中小企业实现高质量的重要途径。因为标准化可以通过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与小企业分享知识,从而促进竞争;通过提高技术互用性和兼容性消除风险,提升产品安全性,从而使消费者信心指数得以上升。实际上,技术创新与标准化是一组表面上矛盾,实质上统一的概念,两者具有同一性。一方面,标准化是技术创新不断演进的平台;另一方面,持续的技术创新是标准化的源泉。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需要推进标准化战略实施。

2 我国中小企业标准化存在若干问题

2.1 中小企业标准化的内部机制不完善,导致无力发挥标准化的主体作用

2.1.1 标准化意识薄弱

很多中小企业员工并不了解《标准化法》等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这是标准化的长期性和小企业短期行为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由于看不到标准化的效益,标准化意识在这些企业较为薄弱。

2.1.2 标准化基础薄弱

中小企业虽然已经成为我国技术创新的主体,但是其掌握重要的核心技术的数量并不多,许多主导产业核心技术依赖引进,企业技术开发投入严重不足。而标准化往往是核心技术的积累,核心技术的匮乏阻碍我国中小企业技术标准能力的提高。

2.1.3 标准化组织机构和人才队伍缺失

由于标准化成绩往往体现在生产、营销这些环节,标准化组织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往往得不到领导重视,标准化工作、经费及人员待遇都得不到保证。现有标准化人才队伍不论在数量上抑或知识结构上都很难满足中小企业日渐增长的技术创新需要。

2.1.4 标准化制度落后以及执行不利

一些中小企业存在缺乏标准文本、相关标准不齐全、检验方法标准不全、检验无记录、产品出厂未按标准检验等问题。在标准采纳的过程中对于国际标准不够重视,有些中小企业甚至错误地认为企业标准的要求不如国家标准高,不愿执行国家标准。

2.1.5 较少参与标准化制定过程

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是被动地执行标准,较少参与企业标准以及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制定过程。这就导致产生的标准不一定适合中国整体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标准的实用性,导致被一些中小企业所搁置。

2.2 中小企业标准化的外部机制不健全。影响其发挥标准化的主体作用

2.2.1 标准化基础薄弱

其一,国内多层次资本市场不发达,良性的融资环境缺失,导致中小企业技术研发、创造标准及实施标准的能力受到限制。其二,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标准化推进的立法以及公共政策环境没有形成。我国没有《中小企业基本法》,而《中小企业促进法》不具备可操作性。国家没有出台标准化战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强调技术标准是技术创新的努力方向,但是未对中小企业做出特殊规定。其三,社会服务中介体系不健全,为中小企业提供创新支撑的公共信息平台以及诚信体系没有建立。中介体系不健全成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短板。这些制约了中小企业关键性核心技术的研发。而核心技术研发的滞后又阻碍了知识产权战略和标准化战略的实施。

2.2.2 标准化体系不完善

“我国原有的标准体系存在标准不协调、体系不合理、时效性差等问题,不同的政府主管部门都各自的标准,造成标准交叉、矛盾,使企业无所适从,各部门间生产、检测标准不统一,检验方法不同、含量限度不同,使得某些标准难以执行”。落后的技术标准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由于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不彻底性,大多数行业协会并没有真正发挥中介服务作用,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行业协会没有“行业标准”制定权,这就导致中小企业可以享受的标准化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无形之中被削弱了。这些成为中小企业推进标准化进程的软肋。

3 国家应当大力推进中小企业标准化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面对发达国家凭借核心技术优势形成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现状和趋势,我国政府、社会中介机构、企业三方应当达成一个共识,即中小企业标准化战略对于构建创新型国家意义重大。

3.1 中小企业可持续创新必须加快标准化战略制定和运用

3.1.1 培养标准化意识和独特的企业文化

中国入世后,企业在享受贸易自由化同时深刻感受到技术性壁垒的压力,对中小企业出口造成致命影响。“标准之战”下中小企业必须转变计划思维,培养标准化意识,认真宣贯《标准化法》及其实施条例。2003年国家颁发了《企业标准体系要求》、《企业标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企业标准体系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体系》和《企业标准体系评价和改进》,这四项标准构成完整的企业标准体系。中小企业可借助《实施指南》研究并运用上述规定。

3.1.2 制定标准化战略

简单地说,企业标准化战略是企业为获取与保持市场竞争优势,通过标准化途径占领市场优势地位进而谋取最佳经济利益的策略和手段,它直接由技术战略决定。标准化战略应与知识产权战略相衔接,比如尽量在标准中使用自主开发

的知识产权,否则会频频碰壁。例如。2004年信息产业部对我国EVD标准进行了公示,但EVD实施显然无法绕过美国公司On2 Technologies的视频压缩技术。

3.1.3 建立标准化管理机构,充实人员配备

中小企业应建立标准化管理机构以实现标准化信息搜集、管理和监督工作。由于各项资源相对欠缺,中小企业应特别重视人力资本积聚,实施“人才第一”战略,这种人才包括科研人员、标准化管理人员等。但是人才在中小企业面临的风险很大,如何建立激励机制以实现人才引进和减少过度的人员流动性是中小企业的工作重点。

3.1.4 积极参与标准制定和执行

中小企业一方面应积极参与企业标准的制定。制定过程中吸引更多的企业加盟,结成产业标准联盟,实现产业链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定,争取在其中融入自身利益诉求。在采纳和执行标准的过程中要化被动为主动,主动采取国际国内先进标准,才能变技术劣势为优势。

3.1.5 熟练运用国际标准化法

WTO规则以《技术性性贸易壁垒协议》(TBT)和《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SPS)对中小企业进出口影响最大,中小企业应掌握并熟练运用这些规则,在争端中捍卫自身权益,适时参与规则制定。同时,应重视与标准相关的知识产权国际条约,尤其是保护水准较高的TRIPS协议。

3.2 政府应支持中小企业标准化战略实施

3.2.1 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制定标准化战略,这种战略应包含对中小企业的特殊规定

目前我国没有国家标准化战略,借鉴美日等国的国际经验,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已经颁布、不少省市颁布推进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意见的背景之下,国家标准化战略制定正是时机。

3.2.2 创造良好的法律及公共政策环境

国家应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标准制定与产业化体制。《标准化法》在改革初期背景下产生,一些规定不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应改变过时的标准政策,抛弃“采标”和“参标”等不利于发挥中小企业标准化主体作用的思路,在鼓励接受国际标准的同时提倡自主知识产权标准的制定,协调产业研发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和标准化战略。同时,在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制定中,促进政府部门协调一致,降低冲突。尽快出台反垄断法实施细则,对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滥用做出具体规制。

3.2.3 制定适合国情的国内标准,争取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

制定国内标准应在深入理解WTO规则的基础上进行,对涉及国家安全,防止欺诈行为,保护人类健康与安全,保护动、植物生命及健康,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技术法规与标准适当做出本土安排。积极争取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虽不应过于强调“中国标准”,但可适时联合伙伴,建立开放的国际合作关系。同时应保持标准制定、实施和市场化不同阶段利益的充分协调。

3.2.4 建立标准化战略实施协作机制

标准化战略是一个宏观概念,不是某部门的发展战略,需要科技部、国家标准委、国家质检总局、商务部、卫生部、发改委、海关总署等部门的通力合作。“以中药行业为例,国家统计局负责中药综合信息、发改委负责生产信息、海关总署负责进出口信息、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药品注册信息。由于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政策的不配套影响了中药企业引进和开发新技术的积极性,不利于中药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因此,可以首先在珠三角或者长三角进行试点,建立不同部门及不同地区相同部门间的横向协作机制。

3.2.5 推动建立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可以依托现有的标准化研究院,加大投资力度,建设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实体。这就需要加大标准资源采购、更新和电子化力度,完善服务场地和设施,建立集标准采集、加工、研究、服务及国际交流于一体的国内一流的标准信息平台和网络服务平台,并在各区域建立电子阅览中心。同时配套国外技术政策、技术标准、技术法规、合格评定为主要内容的产品市场准入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快捷有效的标准技术支撑。

3.3 完善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尤其是发展行业协会来满足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标准化战略的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