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校战略管理

高校战略管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27 16:02:2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校战略管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校战略管理

第1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对高校会计管理的要求也不断上升。如何注重学校的长远发展,对广大高校来说就显得日益重要,而战略管理会计则能有效的帮助高校实现其发展前景。因此,“十二五”期间,将会是战略管理倍受重视的期间,对于广大高校来说,如何应用战略管理会计,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 战略管理会计内涵

战略管理会计是指以协助高层领导制定竞争战略、实施战略规划,从而促使财务良性循环并不断发展为目的,能够从战略的高度进行分析和思考,既提供竞争对手具有战略相关性的外向型信息,也提供本单位与战略相关的内部信息,服务于本单位战略管理的一个会计分支。由于战略管理会计拓宽了传统管理会计的研究范围,因此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更为广泛。一方面战略管理会计不仅要提供与预测、决策、规划、评价等相关的内部会计信息,而且还提供与其相关的外部会计信息及竞争对手的信息;另一方面虽然传统管理会计可以提供一些非货币的会计信息,但是从理论和实践的应用来看,人们对于非货币的会计信息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而战略管理会计更加重视非货币的会计信息,如未来的竞争份额、潜在的影响、消极的作用、激励程度等,因此分析中更加强调定性及定量的分析及非财务信息的分析。

二、 战略管理会计在高校的主要应用

结合目前高校管理的常规内容,笔者认为,战略管理会计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可大有作为。

(一)预算管理

预算是高校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领域。预算实质上是事先对高校现存和未来可获得资源的合理配置。当高校间的竞争已上升到高层次的全球性战略竞争时,争夺优质生源、抢占就业市场份额、扩大高校生存空间、追求长远的利益目标已成为高校最为关注的问题。我国传统的预算编制模式,习惯上将以往的历史数据作为编制预算的关键依据,关注的仅是下一个年度的可分配资源,预算结果与高校战略似乎没有明显的联系。战略管理会计适应形势的要求,超越了单一会计期间的界限,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用一种更长远的眼光来看问题,把战略管理融合在高校的日常预算管理中。它将改进传统的记录、计划和报告模式,如依据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编制中长期预算,在报告中增本文由收集整理加关键竞争对手等项目,分析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预测竞争对手的行为,确定何种战略战术更有利于建立竞争优势等等,从而对高校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质资源进行协调配置,增强预见性和前瞻性。用全局观和长期观重构预算管理,有利于高校提高资源使用绩效,提高办学效益,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长远发展能力。

(二)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仍是我国大多数高校目前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成本管理应从过去单纯专注于降低项目费用的观念转变为从战略的高度来探求影响项目成本的作业,从而分别控制各作业,最终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保证高校获得“成本领先”的竞争优势。我国高校应对成本实施战略性管理,从战略高度来探求影响成本的各个环节,既要重视资金的筹集,也要重视资金的运用,还应了解竞争对手的成本情况,把成本管理看作是一个对投资立项、研究开发等环节实行全方位监控的过程。作业成本管理和价值链分析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

(三)投资管理

站在战略的高度,高校投资应倾向于以智力投资为主,在人力资源、科技开发等方面多投入资金,以求保持高校长久的竞争力。战略管理会计注重高校长远发展,重视社会效益。对高校长期投资方案的评价,战略管理会计不应仅局限于财务效益指标,还必须考虑非财务效益方面的指标,如引进人才、引进高新技术的未来效益等。投资决策不仅要采用定量分析法,还要辅之以定性分析法。对高校的发展决策分析,要放弃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分类传统,把所有成本都看成是变动的,都是某一时段管理决策的结果,即可控的,如设备采购成本。要从高校办学规模、收入和学生总数等要素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出发,研究教育成本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并对高校外部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宏观及微观政策因素、产权制度及劳动者和经营者积极性等非传统意义的经营决策因素予以特别的重视。

(四)风险管理

我国传统管理会计主要分析短期的战术风险问题,注重现有资源的效益最大化,侧重防范当前风险。而战略管理会计因为主要研究长期的战略性问题,将时时刻刻考虑风险问题,讲求尽可能地把握各种潜在的机会,回避现在和未来的风险,以便从战略的角度最大限度地增加学校的价值创造力。高校的战略管理会计既重视教学科研,也重视学校的其他辅助活动;既重视现有实际的资源,也重视各种未来可能获取的资源;主张现实资源效益最大化,但也会阻止为获取眼前效益而损害学校无形声誉、损伤发展动力等急功近利行为。

(五)绩效评价

绩效评价是现代高校管理中的一个主要内容。高校与企业不同,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还需要追求社会效益,财务指标暂时可以以教学水平评估和其他一些量化指标为主,而非财务指标应侧重于学校核心竞争力等评价标杆,合理的业绩评价指标对学校的发展起到一个导向的作用。我国传统管理会计重结果不重过程,因而难以提高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战略管理会计可以将绩效评价指标与高校实施的战略有机地结合,以构建责任会计体系为实际目标,划分各类较高级别的责任中心,全方位计量责权利,全过程落实到人,充分提高绩效评价的效果。

第2篇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高校;战略管理;战略实施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7-0168-02

始于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造成全球经济的恶化。我国以制造业为代表的部分实体经济陷入困境,特别是在以出口为导向的中国制造业核心板块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长期以来凭借高度专业化和价格竞争为利器的制造业集群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经济已实现企稳回升,且在2009年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GDP)335 3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7%。但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还比较脆弱,国内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正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高校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再加上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对高校的影响,给高校战略管理的实施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而且挑战大于机遇,。如何在金融危机和国家经济企稳回升背景下,更好地实施战略管理,促进高校更好更快的发展,是摆在每一所高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高校的影响

尽管我国实体经济已经基本复苏,但这场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力仍在不断释放,除了对实体经济的复苏仍有影响之外,危机给各国大学校园也投下长长的阴影,一些名校也不例外。这种影响相当于影响了一代人的高等教育。在战略管理已经基本上进入精细化的我国高校而言,只有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才能更好地制定规划,详细地组织实施,才能度过严冬,共克时艰。金融危机对我国高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费紧缺是高校面临的第一大难题

我国的高校基本上分为公立院校和私立院校,公立院校的经费主要靠学费、政府拨款和其他经费,而私立院校的经费主要靠学费以及个人或组织的资金维持。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不管是公立还是私立院校,学生的学费是一样的没有发生变化的。而政府的拨款变化也不大。公立院校的其他方面如科研成果的转化、实体企业等都会受到影响。私立院校更是遇到了百年不遇的经费来源的紧缺,也即经费的来源减少了,但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办学成本却在不断上升,也即支出增加了。实体经济复苏仍然乏力,各高校的经费紧缺将还会加剧。往年学校还可寻求社会捐助,而如今各行各业都受经济危机的困扰,向教育机构捐资的热度大不如前,只能在降低成本上做文章,不少大学为了减少预算压力,甚至不惜砍掉某些学科的课程。结果是学校削减经费开支、削减人员,这样,学校的硬软件设施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影响,而且人心惶惶,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少,对人才的质量要求却越来越高

正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部分企业进入了调整期。一方面,从组织结构方面进行改革,实现组织结构扁平化,尽可能实现“零管理层”,因此,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少;另一方面,企业需要提高效益,进行技术革新,需要能够给企业创造更大效益的人才,因此,对人才的需要基本上朝着高质量的方面发展。这一变化,对高校来讲,对人才的培养需要重新审视,不但需要确立与用人单位需求相一致的人才培养计划,还需要从素质教育、实践动手等方面来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三)高校之间的竞争加剧,生源成为高校争夺的对象

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是人们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对学生家长或学生自己而言,在择校和择专业方面对成本与效益、教育投入与回报、就业前景等现实问题的考虑是,尽可能使自己所获得的效用最大。而生源是确定的,只会越来越少。这样,高校之间对生源的争夺会更加激烈,就可能导致有些高校面临招不到学生的情况,面临“关闭”的威胁。

二、高校战略管理实施的对策

然而,危机也是一种机会,在金融危机给高校带来威胁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的机遇。各高校必须要抓住这一机会,通过SWOT、情景分析等方法,分析高校各自的内外部环境状况,制定适合自身的发展规划,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措施,来保证战略管理的实施。为此,建议各高校根据自身的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扩大高校战略规划的范围

由于高校的经费较为紧缺,在满足基本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同时,最大限度开源节流,引入零基准预算法、动态预算等管理方法。不仅从学校的宏观方面,如基础设施建设、教学经费、科研经费的投入等方面进行规划,还要将微观方面,如学生的入学、师资的供给和需求、课程设置等也纳入学校的规划中来。而且结合高校的职责,将学校的学术资源和校园规划等方面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规划,将组织的当前绩效与未来目标相联系,更加详细、深入地制定战略规划。并成立战略管理的机构,负责组织战略规划的制定、战略管理的实施和监督,确保战略规划贯彻落实。

(二)进行组织结构的调整,提高学术水平和社会服务水平

高校与企业等相比,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机构较多但相对独立,而且事情相对单一。因此,不论是金融危机时期还是后金融危机时期,组织结构的调整都是至关重要的。要做好权利责任的下移,加强教学院系的权利和责任,并制定一系列严格的考核监督措施。还可以引入企业管理中的“极限管理”、“成本否决制”和“双重成本否决制”等办法,减少或合并相关组织机构并相应减少行政人员、增加教学科研人员,争取对每个人做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让其发挥最大的效用,提高其办事效率。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不断提高学校乃至每个人的科研学术水平,进而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打造学校对外的良好声誉,为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一定的保障。

(三)实行完全的学分制或调整学制和相应的课程设置

在我国,本科的学制大部分为四年,高校的管理为学年制和学分制相结合。这样,不仅学校的办学成本高,而且学生的上学成本也高,不仅多花费学费,而且也少了工作挣钱的机会。因此,各高校可以创造条件,争取实行完全的学分制及减少学制,将学制调整为3年,如英国的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的常见本科学制就是3年制。或者根据专业的特点,减少或合并有些课程,或采取压缩课时、削减学时和增设暑期课程等措施,也可以引入现代化的教学媒介,如视频教学、网络教学等用于内容变动不大或几年基本不变的一些基础课教学中,这样,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大大减少了办学的成本。

目前的金融危机和经费紧缺正提供了高校创新和变革的最佳时机。但既要保证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又要减少办学成本,这一方案实施起来并非易事,需要严格筹划、充分论证、严密组织。高校不能因为改革而降低质量,也不能把本科教育办成职业教育,仍然要在提高办学质量的同时,突出自己的特色,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辜胜阻曾经指出:“美国金融界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是导致金融危机的一个深层次原因,金融机构的管理层索取高额的薪酬奖金而过度发展和推出复杂衍生品加剧了金融危机。”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唯有肩负责任,方能不辱使命。所以,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要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要做到这一点,教育首先必须对人负责,对受教育者负责,才能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使其心灵的和谐达到完善的境地。真正的教育,应当是爱的濡染,是美的熏陶,是善的弘扬,是真的追求。陶行知先生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不仅指明了育人的方向,更阐释了教育的责任所在。所以,成功的教育,首先体现在走出校门的教育对象,应当是对社会、对民族、对集体、对家庭,有积极性而无消极性、有建设性而无破坏性、有促进性而无倒逆性的人,真正体现教育的本质所在。

(四)引入先进的实施工具、方法和战略管理的评价机制

目前,在战略管理的实施和评价过程中,平衡计分卡和六西格玛是比较常用而且也是在实践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的根据和方法,在高校战略管理过程中也需要引入,以使得高校管理朝着精细化的方向发展。这对高校实现社会公共利益,实践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五)进行全方位的资源整合和制度创新

在学校的发展中,往往出现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制度落后,相互之间没有协调一致等情况,在战略管理的实施过程中,要整合各种可利用的资源,优化制度设计,渡过难关,提高学校的软实力。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由于高校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学校的管理者要有战略眼光,应用战略管理,确立明确的办学理念,明确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紧紧抓住发展的机遇,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校的科研学术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学校的师生员工还需要共同努力,战胜危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陶静,等.美国高校战略管理的实施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民族论坛,2008,(6).

[2] 刘向兵,等.高等学校实施战略管理的理论探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5).

第3篇

关键词:战略管理会计;战略管理;高校财务管理;高校竞争力

自从1980年代“战略管理会计(Strategic Management Accounting)”概念提出以来,顺应全球范围内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环境的不断变化,战略管理会计的相关理论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开始日臻完善,不过,战略管理会计尽管代表了未来管理会计发展的方向,但这一理论的应用还主要限于企业界,在社会的其他领域的实际反响尚小。在笔者看来,高校财务状况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巨大影响,而其财务管理水平又将成为制约高校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校必须强化战略管理会计的理念,运用战略管理会计理论服务于高校财务运行和事业发展,对此,高校财务部门必须相应地承担起新的职业责任。

一、战略管理理念与高校财务活动服务于战略管理的必要性

20世纪70年代后,企业经营环境的动荡对企业的影响使人们意识到,对外部环境的完全准确的预测几乎不可能,企业的计划必须以外部环境的变化为基础,必须更加留心市场变化的动态,更加密切关注竞争对手。由此,以买方市场为战略研究前提、以环境呈现复杂多样性变化为时代背景、将市场竞争作为战略研究的主要内容、以谋求建立和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作为战略目标的战略管理的理念开始逐步渗透到管理的各个环节。

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高等教育体制、科技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和办学形势日益复杂。新形势要求高校必须逐步确立战略管理的新理念,并要求各具体工作部门和院系既为研究、确立新战略做出智力贡献,也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校的新的发展战略。

从高校外部看,高校将面临日益复杂的竞争形势。战略管理要求高校不仅要在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出优势—劣势分析,而且需要对与本校发展相关的领域的未来发展进行有效预测。进入21世纪后,高等教育大众化既为各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使得高校面临遇到了更加易于变化和难以预测的发展环境,高校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甚至开始带有侵略性,竞争对手之间的战略互动也明显加剧,高校自主招生中出现的“华约”、“北约”两个阵营的生源竞争即是典型的实例。经济战略发展的相关理论揭示出,竞争战略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时间领先,更主要的是及时地建立新的竞争优势。为此,高校必须从人、财、物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这些都与高校的财力和资源配置有关,都需要高校财务部门对学校的战略管理给予有效的信息支持。

而在高校内部,由于在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利益相关者的复杂化,学校也需要实施更为复杂的管理行为。仅就经济方面来说,在高校的资金来源上,习惯于在对拨款的“等、靠、要”之外单一地通过借贷方式,未能有效地通过学校与社会的合作去开拓、利用社会、企业资源;在人才引进与本单位人才培养方面,习惯于采取高薪延引校外人才的方式,一方面忽视对校内教师的在职培养、培训,另一方面,又由于校内既有人才与引进人才在待遇上的失衡而导致人才的外流,从而加剧了人才的使用成本,同时,这也意味着资源的浪费。对于学校当前拥有的资源,也往并未真正加以充分、合理的利用。除了人才资源的浪费之外,在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甚至校舍等方面,校内各部门、单位大多习惯于追求“我有”而不是“我用”,存在严重的条块分割和重复建设、重复购置问题,还有资源对学生、教师的开放率极低。另外,随着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校已不可能再将规模扩张作为发展的重要指标,当内涵发展提上日程时,规模是否需要压缩、在哪些方面压缩,以及在哪些方面重点投入,不仅需要由教学、学生管理、后勤保障等具体部门提供的信息来决定,更需要进行必要的财务状况与取向的评估,尤其是如何应对风险测度及管理的新方式以及如何应对资金链、供应链问题。因此,高校部门这方面,更需要由财务部门提供信息以实现其战略决策支持功能。

二、战略管理会计:高校财务部门的责任转向

1989年和1994年,Bromwich和Bhimani合作发表《管理会计:发展还是变革》和《管理会计:发展的道路》,将“战略管理会计”定义为:“战略管理会计是这样一种管理会计:它收集并分析企业产品在市场和竞争对手方面的成本以及成本结构的信息,并在一定时期内监察企业和竞争对手的战略。”[1]由此可见,战略管理会计作为管理会计的新发展,是一种以外部性和长期性为核心特征的管理会计形式,是在组织的生存环境日益不确定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在具体方法上,战略管理会计与一般的管理会计并无显著差异,会计实务中以差异分析为主要内容的标准成本计算制度和预算控制以及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等方法仍然作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方法,它的特征主要包括全局观念、关注外部环境、长期持续性、多元化信息等等,因此,它与一般会计活动的主要差异在于目标和责任的转变。

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目标在于,长期持续提高组织的整体经济效益,寻求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的相互协调,通过确立组织的战略竞争力,为组织获取竞争优势,实现组织的价值最大化。现代高校应该是一个财经资本与知识资本、人力资本、组织资本、社会资本有机结合形成的多元结构的资本体系。高校财务部门则是综合掌握这一资本体系的信息及运作的枢纽。因此,高校财务部门必须适时实现自身的责任转变:由内向型服务性管理转向外向型决策性管理,也即,由以内部管理为重点转向以决策支持为重点;由关注高校内部的经费运转,转向内外部资源的协调和发展趋势分析;由关注高校的当前运作,转向关注高校的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

具体地说,高等学校负有教育教学、科技研究、社会服务等多重社会责任,学校战 略管理会计则是保障其多重社会价值实现均衡和最大化的关键环节。战略管理会计从竞争优势和未来战略角色定位的分析入手,强调多种直接或间接生产单位相关者对高校发展战略和高校的社会价值最大化的影响,着重思考学校的资源能力和战略绩效。在一定意义上,它更接近于“软财务”形态。[2]与此相适应,高校财务部门的责任应当落实在以下方面:

(1)关注并服务于高校的长远利益和全局需求,特别关注高校的内、外部环境对高校的利益和发展的影响;通过对教育与科技形势、政策以及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作为竞争对手的其他高校等方面的信息进行筛选、评价,发现战略联盟的可能性,提议组建并努力发挥战略联盟的作用,重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2)积极参与科学规划高校事业发展,实现高校的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提高有限教育投入在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产出,达到资金利用效益的最佳状态;必须根据外部形势和趋势决定财务管理的理念与思路、方法,决定高校经费的投向、效益和财务稳定性。

(3)对高校做出财务全面、准确的深度分析,尤其是优势分析。在高校日益呈现竞争态势的今天,经费下拨、学费收取等方面已经存在竞争性,而不是原有的按学校规模、层级、类型、人员等因素,纵向、横向科研项目和社会办学、社会服务项目的获得,以及学生入学率、退学率等的变动,银行利率的变化对贷款利息总量的影响等等,都会成为影响学校财务状况的重要因素。高校财务部门必须对此做出全面、准确的深度分析,并以此对学校的战略决策提供支持。

三、战略管理会计视角下高校财务部门新责任的实现路径

一般地说,在优化高校教育资源配置方面,高校财务管理的主要作用在于,“科学制定学校发展规划,保证重点建设项目资金”;“改革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控制人员经费过快增长”;“发挥财务管理的杠杆作用,防范财务”;“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3]对高校财务绩效的考核主要是财务综合实力、资金使用效益、业绩成果、发展潜力和制度建设五个方面。高校财务部门在履行其战略管理会计责任时,也主要从这五个方面入手,尤其需要着力做好如下工作:

(一)财务综合实力评价、核心能力选择与资源规划。高校财务部门要一方面对总体的财务综合实力进行准确的评价,另一方面,要为学校在选择重点发展方向时提供资金使用效益、财务上的可能收益或风险等方面的信息。从目前情况看,“平衡”作为高校资金配置的特殊理念,固然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可以防止在倾斜性资源分配所带来的部分部门、单位的积极性受挫现象,但不仅绝对的平衡实际上不可能达到,而且也难以保证将资金投入到最需要或最易发挥效用的领域或项目之中。而在进行倾斜性资源时,确立怎样的倾斜原则,则会成为问题的焦点。在学校进行资源规划和具体配置时,战略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二)战略成本动因分析。所谓成本动因,是指引起成本发生的原因,战略成本动因则是指规模、技术多样性以及质量管理等方面。“战略成本动因分析是现代战略成本控制的基础和出发点。这其中,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解决配置的优化问题是基础,而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解决绩效的提高问题是其持续。”[4]战略成本动因往往更难量化,但对组织的影响却往往更大、更持久。比如,在高校办学规模扩大的问题上,高校在决策时更多考虑眼前能够拥有多少生源,既不考虑未来招生规模是否可能减小,不考虑规模扩大时的投入会有多大收益、投入与收益的可持续性如何,也未考虑以怎样的方式扩大规模,我国高校的新校区建设热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债台高筑现象就是缺乏战略成本分析的一个典型表现。从价值链角度看,每一个创造价值的活动都有一组独特的成本动因,高校也是如此。只有找出成本的驱动因素,即成本动因,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高校的投资效益,降低高校的财务风险。以高校发展规模的战略成本动因问题为例。在这方面,高校在培养范围上的纵向整合(如由原先的培养本科生到涉足幼儿、青少年和成人各阶段的教育)和横向扩张(超出原来的专业领域,或者越出人才培养领域,在既定的科研或社会服务之外新增业务范围),一般地说,前者在成本分摊上可能具有良好的效应,后者则需要通过设备、设施的增加和人员的再学习及专业拓展来实现,尤其需要对新投入及增加的成本可获收益进行对比考量。

(三)财务风险识别与预测。由于目前高校的财务风险(尤其是资金风险)是学校工作中最具挑战性的一方面。事实上,识别及降低风险是非常复杂的事情,而且这常常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因此,有风险意识的高校需要通过财务部门不断努力改进风险的识别标准和度量技术更好地、更有效地制定风险识别和应对之策。

(四)高校人力资源会计。作为“对组织的人力资源成本与价值进行计量和报告的一种会计程序和方法”[5],人力资源会计通过历史成本、重置成本、机会成本和标准成本计量,充分认识教职工在人力资源意义上的价值,从而正确地规划、引导和控制学校的人力投资行为,使得高校在教职工的选聘、引进、培养、任用或调出上更具经济理性,更符合综合效益原则,并为高校的人才发展战略提供重要依据。

如果说战略管理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发展与完善的过程,那么,战略管理会计对于高校来说更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在高校的应用和发展需要学校领导在财务管理理念上的根本转变,需要相应的政策、人员、环境等多方面提供充分的支持,只有这样,高校财务部门才能提供更有力的财务信息支持,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战略发展。

注 释:

[1] 转引自赵贺春,刘靳堃. 战略管理会计及其应用初探[J]. 中国证券期货,2009(7):30—32.

[2] 茅宁. 软财务理论初探[J]. 会计之友,2007(2下):4-7.

[3] 唐万宏. 论财务管理在高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作用[J]. 会计之友,2007(2上):62-63.

第4篇

关键词: 高校 专利战略 模式

高校科技人才济济,科技实力雄厚,具有良好的实验设施和科技环境,是国家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在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高校专利战略处于整个专利战略层次的基础位置。高校每年承担着大量的来自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科技项目,每年产出数以万件的科技成果,但是每年平均专利授权约2000件,其科技投入与专利申请呈现严重不对称性。专利申请是专利战略的基础。专利战略可以划分为国家、地方、行业、企事业单位四个层次。专利战略模式包括三个层次,首先是制定战略目标和整体战略计划;其次是运用专利制度确定专利申请的类型;最后是营销专利技术,实现专利的产业化、规模化和效益化。高校专利战略目标对专利申请战略和实施战略具有指导性,而专利申请战略和实施战略对专利战略目标具有支撑性和反馈性,专利申请战略与实施战略之间具有关联性和交互性。

一、专利战略目标与专利战略设计

高校专利战略目标是高校专利保护的宏观战略意图。专利战略目标应当以学校科技发展战略目标为指导,结合学校优势学科、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方向,根据外部环境(宏观环境、竞争环境、区域环境)、内部资源状况(实物资源、人力资源、组织资本)、科技实力等因素,构建出适合高校科技发展方向,反映科技特色、科技优势,提高科技竞争力的总体专利战略目标。

专利战略设计包括专利政策的制定设计、专利申请战略设计和专利实施战略设计等部分。专利政策主要是指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及科技政策,建立学校“一奖两酬”奖励办法,专利权的入股、利润分配制度、专利申请基金等政策层面上的激励机制。

二、专利申请战略

专利申请战略是整个专利战略的基础,是基础层面的一个战略决策问题,申请战略更多涉及院系与课题组如何运用专利战略,确定专利申请的类型。专利申请战略主要有:基本专利战略、专利战略、防卫专利战略和防御专利战略等。

1.基本专利战略

基本专利,也称核心专利,是指开拓了一个新的技术领域或在某个研究方向上取得了新突破的专利,具有奠基性、原创性。取得了基本技术专利权就形成了对该技术领域基本技术的控制,占领了技术制高点。高校应当特别注重对以下三类项目的基本专利申请战略管理:第一,重大高新技术攻关项目的专利战略,如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等国家级的具有综合性、前瞻性和基础性的重大项目的专利申请开展战略研究分析,在项目的申请、立项、执行、验收的全过程管理中,始终保护专利申请与研发同步进行,通过查阅专利文献,跟踪高新技术国际前沿的发展动态,确定专利申请的方案和保护战略;第二,省部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的专利战略,项目研发过程中,产生的具有专利“三性”的重大科技成果,注意用发明专利方式保护;第三,与企业联盟合作研发项目的专利战略,与企业合作的研发项目,一般都是企业急需解决的生产实际问题,共同开发的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对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占领市场是至关重要的。当有原创性技术出现时,必须考虑应用基本专利战略。

2.专利战略

专利是指围绕基本专利技术所作出的发明创造,围绕基本专利构建的专利群,形成以基本专利为中心的专利保护网络。由于专利申请日迟于基本专利申请日,当基本专利期限届满终止时,大量的专利仍然处在有效期内,使核心专利技术仍然继续得到有效保护。在项目研发过程中,对他人在先申请的基本专利,采用该模式在他人基本专利周围构建自己的专利网,削弱竞争对手的核心技术竞争优势。

3.专利公开战略

防卫性专利战略,是指对不需要取得专利独占权的技术,又恐他人抢先申请会引发专利纠纷或妨碍本单位的实施时,可将发明内容在专利文献上公开,以阻止他人获得专利权的战略。公开方式主要有申请发明专利公开后不提实审等。美国专利与商标局公报中有一栏名为《防卫性公告》,专门刊登此类信息。

4.防御专利战略

防御性专利战略,是指目前技术发明的应用前景不甚明朗,但有可能成为未来市场的热门技术,或明星产品,可先申请发明专利,运用“早期申请,延期审查”的专利审查制度,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再决定是否启动实审程序的专利申请战略。

三、专利实施战略

专利实施是指把已经申请专利或获得专利权的发明创新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多年来,高校专利技术实施率一直偏低,加强专利战略研究,提高专利技术营销管理水平,有利于促进专利技术的实施。

1.自行实施战略

高校将专利评估技术作价入股,创办或者与企业或个人合办科技型公司,是专利实施的有效模式。科技型公司的成功运用,不仅能培养科技人员的科技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大学科技经费的不足,而且能彰显学校的知名度,为国家科技发展作出贡献。如北大方正、清华紫光、东大阿胶、交大昂立一号等公司都是自行实施专利战略的范例。

2.专利权转让战略

专利权转让是专利实施的重要方式之一,包括专利申请权转让战略和专利权转让战略。由于高校受环境、资源等多种因素所限,有许多专利技术都无法自行实施,必须依赖于与企业的合作。长期以来,高校在专利实施中,重视专利实施许可,轻视专利权转让,造成一部分专利因与企业达不成转让协议而无法实施。在实践中,许多企业都希望通过专利权转让合同获得专利权,主要有以下原因:其一,获得专利权就等于获取市场垄断权,排除专利权人再将专利技术许可他人实施,降低新产品开发的风险;其二,专利权可质押贷款,解决企业资金短缺问题;其三,企业受让专利权后,有利于专利技术二次开发,有利于申请国家及各级政府的科技计划项目,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高校应当重视专利权转让战略,大力推进专利技术的实施。

3.专利许可战略

专利实施许可是专利实施最常见的方式。在专利权人无法自行实施或无条件实施的情况下,可重点采纳的战略。专利实施许可也称专利许可证贸易,是指专利权人作为许可方,以订立专利实施许可合同的方式许可被许可方在一定范围内使用其专利,并支付使用费的一种许可贸易。根据许可种类不同,专利实施许可又可划分为独占实施许可战略、排他实施许可战略、普通实施许可战略、分实施许可战略和交叉许可战略等。

4.专利合作实施战略

第5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品牌专业;战略管理;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3-0008-04

根据2014年《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江苏省将按照“突出优势、强化特色、创新机制、打造品牌”的工作要求,在5年左右的时间内,通过加大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等措施,形成200个左右在全国同层次同类型专业中具有领先优势,在世界同领域内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本专科品牌专业。目前全省已有258个本专科专业被列入工程建设项目,2015年6月,省政府组织召开了专题推进会,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就如何做好“项目任务书”的制订工作印发相关文件,省教育厅分别与有关项目责任的高校、项目负责人签订了“项目任务书”。综合考虑这一项目本身的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作为入围项目的高职院校必须珍惜发展机遇,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切实加强项目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有效实施。

一、实施品牌专业建设战略管理的必要性

未来5年是“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重要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应打造一批全国领先、具有国际影响的品牌专业,培养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产出一系列优秀教学成果和优质教学资源。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的一期项目将有计划、有重点、分阶段地组织实施,省政府已为此专门成立了工程管理协调小组,并将尽快建立起与目标任务相适应的考核指标体系,实现与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管理、评价要求有效衔接,与国际通行的建设管理规则和专业评价标准有效衔接,与江苏省相关的教育、科技、文化、人才等重要工程项目有效衔接。所以,这项创新工程不仅是一个省级政府的行政管理行为,更是一个必须持续推进的战略管理行为。

美国学者弗雷德・戴维教授在《战略管理》一书中指出,战略管理是根据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要求,对企业战略进行制定、选择、控制、实施和评价,直至达到企业战略总目标的全过程[1]。战略管理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全局性。以某一具体项目的全局作为管理对象,其主体是高层管理人员,管理的是总体活动,追求的是总体效果。二是系统性。主要包括战略设计、战略实施、战略评估三个主要内容,设计是实施的基础,实施又是评估的依据,三者首尾呼应,相辅相成,融会贯通,融为一体。三是相对稳定性。因为项目管理机构通过战略决策投入了相当多的建设资金和人力物力,所以战略管理需要有一个不能朝令夕改的稳定性,否则项目的日常管理就会发生混乱,进而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对品牌专业建设进行战略管理,是由战略管理的基本属性所决定的。业界一般认为,打造品牌专业一般要在准确的专业定位、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良好的师资队伍、有序的课题体系、优良的实习实训保障以及科学的质量评估等方面做好工作,并且品牌专业建设的各要素之间有序协同、互为补充、不可替代。品牌专业具有目标的人本性、指向的发展性和绩效的多元性,也具有受限性和跨界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品牌专业在建设过程中,会受到经济环境、教育规范、行业需求、岗位要求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同时在培养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方面对环境产生作用与影响。所以,高等职业院校在品牌专业建设的规划和实施过程中,要积极参与到国家、省、市层面的宏观战略管理,又要相应地设立品牌专业项目推进实施领导小组,在学校层面有效开展微观战略管理。此外,还要加强品牌专业内部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研究,及时把握品牌专业外部环境及其动态变化的态势[2]。

二、品牌专业建设战略管理的实施框架体系

(一)战略分析

对品牌专业建设首先要进行战略分析,目的是明确尚处于品牌培育初期的现有专业的实际状况,评价将影响品牌专业建设的关键因素并确定在随后的战略选择中的具体影响因素。

以无锡科技职业学院进入工程一期项目的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建设为例,学校在该专业获得省级A类品牌专业建设项目之后,随即开展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申报书的基础之上,通过持续反复的研究讨论,科学确定该项目的总体目标、具体目标和使命,明晰了该项目进行战略制定和战略评估的基本依据;二是继续深化项目实施的外部环境分析,通过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和社会中介,充分了解该专业所对应的产业及相应的社会环境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改变,并就这些改变对该品牌专业建设带来的机会与挑战,进行初步的分析与研判;三是对项目实施的内部条件采用SWOT分析模型进行分析,客观比较国内外学校,重新分析该专业在全省乃至全国所处的位置,明确该品牌专业建设过程中所具有的核心竞争能力和可用资源。同时,深入调研与该品牌专业建设相关者的利益诉求,调研他们在战略制定、战略评价及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反应,分析这些反应对该品牌专业的建设将产生的实际影响。

(二)战略选择

在充分进行战略分析的基础上,要尽快制定战略选择方案、评估战略备选方案,并最终确认准备实施的战略方案。学校采用上下结合的方法对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制定了可供评估选择的战略方案:学校党政领导通过集体的智慧,进一步明确了该品牌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路径,积极争取相关行业、地方、企业事业单位的共同建设方案。二级学院(物联网与软件应用技术学院)通过民主的程序,完善了该品牌专业建设的战略实施方案,然后学校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邀请地方与相关行业企业的代表、学校利益相关部门的代表分期分批组织召开了专题研讨会,对提供的战略备选方案进行了认真的评估和审慎的决择,统筹确定了准备实施的战略方案。在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如何制定“项目任务书”的文件下发后,学校根据文件的最新精神修改完善了“项目任务书”和具体的项目实施方案并正式上报。经过几轮讨论,最终确定了以“互联网+学堂”人才培养模式为战略主导思想。

“互联网+学堂”主要是根据新科技、新产业、新专业的特点,依托先进的基于云计算的仿真实训平台,利用移动互联专业资源库和学校专业对接产业园区的校企合作模式,对传统的学校教室、实训室,企业的车间、培训室进行信息化改革,借助实训平台实时采集学生学习过程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为学校教师、课程和资源开发、企业提供各类决策数据,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反馈机制,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同时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在学堂中学习的各种现场信息数据进行采集,再通过建模、分析、评价,得出每个学生课程学习的实际情况。此外,教师或学校管理机构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情分析结果,针对性地调整、设计、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学进度、教学方案以及教学计划、教学改革方案和学生培养计划,使得每个学生的课堂学习都得到改善和调整,并促使学生学习生涯与兴趣爱好、能力特点高度融合,同时给出每个学生的最优化学习路径和客观评价。

(三)战略实施与评估

战略实施就是将战略方案转化为日常工作,就是要将品牌专业建设的项目任务书和项目实施方案的具体内容逐一“落地”,就是要将通过规划产生的计划进一步细化并全面组织实施,具体来说就是要实施项目的目标管理。为此,学校制订了以“莲花模型”为主要措施的实施方案,实现以下预期目标,具体见图1。

一是创新体制机制,建一流实训平台。在建设期内,发挥学校的区位优势,创新校企合作新机制,与北京祥升、南京55所、无锡感知集团、无锡美新半导体等企业合作共建移动互联企业大学。依托合作企业国际领先的技术、人才、设备和技术标准领域的优势,通过共建智能穿戴、移动支付、移动软件开发等实训室,建成“教学做研培鉴”六位一体、国内领先的移动互联实训基地。

二是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打造一流服务平台。在建设期内,依托校企共建的移动互联企业大学,发挥身处国家物联网创新区的优势,引进企业的先进设备、技术和人才,建设移动互联协同创新中心,为教师、学生和园区企业提供优良的实验设备和协同创新的环境,为技术创新和创业提供一定的孵化基金支持,服务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专业建设,服务园区企业技术创新。

三是校企混编团队,打造一流团队。依托校企共建的移动互联企业大学,校企共推互聘,学校聘请多名产业教授,组织青年教师参加科研助理团队,在产业教授的指导下参与企业项目的研发,提升团队的工程实践能力;依托校企共建的移动互联企业大学,从合作企业聘请著名专家担任企业大学技术总监,指导专业设计,从合作企业聘请一批产业教授和企业兼职教师,指导骨干教师开展项目研发和课程资源开发。从学校骨干教师中选拔一批工程实践能力强的教师进入实训基地,从企业中选拔一批技术骨干进入实训基地,打造一支一流的“校企混编”教学团队,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人才支撑。

战略评估是战略管理中的最后一个阶段,通过与时俱进地评估战略规划或计划,可以及时地对所选择的战略方案进行战略调整,以保持战略实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项目实施的外部和内部环境因素是随时改变的,所以必须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不断修改变化着的目标。

三、品牌专业建设战略管理的实施关键

(一)全面创新

要将构建该品牌专业建设的自我更新、自我变革的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与创新动力贯穿培育建设全过程。在项目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之后,要探索采用混合所有制形式培育建设品牌专业并积极构建持续创新的运行机制;要借品牌专业培育建设的良好契机,集聚一批能力较强、水平较高的创新型人才,真正营造一种与区域相融合的校园文化,以人事制度改革等为抓手夯实工作动力。高职院校在培育建设品牌专业的过程中,要以课程建设和改革为突破口,把课程建设标准与职业岗位标准结合起来,形成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和素质水平等基本结构。同时,课程的建设和改革,需要做到在理论观念、价值取向、课程导向上,向学生学程、岗位能力、学生需求方面转变。并且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应做到与就业市场相接轨,与社会经济发展相接轨,与国际教育相接轨[3]。此外,课程传授中的知识讲解要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课程内容要与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内容相结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应做到课程设置与岗位群的职业标准相结合。

(二)全面开放

要将加快推进品牌专业的国际化进程贯穿培育建设的全过程。专业建设的国际化,是培育建设品牌专业的内在要求,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升级和转型。要实现与国际教育在真正意义上的接轨、同步,培养具有全球就业能力的学生,必须充分整合全球的优质教育资源,提升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国际化水平,把国际上通行的职业资格技术证书及时引入国内的教学过程之中。因此,必须始终具有专业建设的国际化视野,要广泛吸收专业建设的不同观点,深度提炼专业建设的经验,全面总结专业建设的成果,才能真正建设起具有国际影响的品牌专业。此外,专业建设从本土化走向国际化还要学会融合。教育国际化交流学习的核心载体是学术,交流的方式方法多是研究与探讨,尽快实现专业建设的全球化、国际化,在观念层面、价值层面、措施层面的碰撞与交流难以避免,必须要虚心学习、取长补短。

第6篇

[关键词]图书馆 发展 理念 战略

[中图分类号]G2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8-0119-02

一、高校图书馆馆员的理念服务方式

(一)学生服务知识理念化

学生与教师间的服务是高校图书馆服务的首要任务和重要任务,运用其资源的储备满足学生、教师对信息资源需求的行为及过程,合理安排知识分配和及时增加新知识,如文献的外借、书籍的阅览、文献宣传、阅读辅导、参考咨询、文献检索、网络信息导航、科技查新、定题信息服务、新增书籍的告知及预告等。

要实现学生服务的知识化。首先,高校图书馆馆员要深入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信息需求、行为方式和心理倾向等制定个性化的战略。高校图书馆馆员可以从学生办证数据库、流通和馆际互借记录、经常咨询的问题、电话和电子邮件服务、电子资源利用等多方面收集大量的学生、教师信息和数据,并加以汇总。分析之后运用于改进学生的服务工作,同时,也可以通过定期的学生调查来收集满意程度和个性化要求。其次,依靠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提供各种“特制”的服务来满足读者的需求,如高校图书馆的新书刊自动通知、续借和预约、报刊热点追踪、好书推荐、定题信息推送等,体现出更多的知识性特征。最后,改善和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

(二)全新战略性知识型信息服务

此项是基于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服务,而不是大众服务;是基于分布式、多样化、动态资源或系统服务,而不是基于固有资源或系统服务;是基于集成的服务,而不是依靠大而全的系统或服务。可见,该服务是当今高校图书馆发展的一个必要趋势和所需条件。

二、高校图书馆馆员服务理念与战略特点

(一)以学生、教师为中心,满足学生、教师为目标

高校图书馆向学生和教师提供的服务以信息知识的搜索、组织、分析和重组为基础,一切服务以学生及教师为中心,把满足要求作为基本的出发点,根据其需要实际搜索选择各种信息,经过馆员提炼、加工和重组的新的知识产品。同时,了解学生及教师的动态需求是以学生、教师为中心,满足学生、教师为目标的基础所在。

上述做法基于满足学生与教师对于知识运用的所需,更源于馆员求发展、可上进的先进理念与战略的体现。

(二)以学生、教师为驱动的互动理念

知识服务关心并致力于帮助学生、教师找到或形成解决方案,而解决方案的形成又是一个对信息和知识不断查询、分析、组合的过程。因此,知识服务将围绕解决方案的形成和完善贯穿学生、教师信息活动的始终。其信息的需求产生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且随着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变化以及学生、教师解决问题的不断深入,其信息需求或行为也会发生变化。所以,馆员的理念应着眼于了解、分析、研究其学生、教师问题开始,有针对性地搜集相关信息,将互动理念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中。

(三)面向知识学科内容、落实知识价值服务战略

要真真切切地把知识学科内容与服务战略提供符合学生、教师要求检索的信息,还要确保所提供的信息能解决实际问题,只有被更多的学生、教师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知识才能充分实现其价值。知识服务正式通过馆员的知识和专业能力,现今理念与战略为原有的知识增添新的价值,通过提高用户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效率来实现知识和服务的价值,并在其中认真贯彻和履行先进的理念与战略。

(四)面向创新的知识化服务战略

知识服务关注和强调利用馆员的知识、理念及战略,根据学生与教师的所需,帮助其检索所需信息,并对大量信息进行分析、过滤、加工、重建,直至获得能解决其实际问题的知识,形成能解决学生和教师的新的具有独到理念的知识产品,这个过程就是新知识被现今的理念与战略共同孕育的过程。在知识经济时代,只有不断创造或融入新的知识,才能满足学生与教师不断变化的知识需求。

(五)注重文献深层次的开发及服务内容的个性化、专业化服务的理念

知识服务就是馆员站在学生和教师的角度,为其量身打造的满足需求的知识信息,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不同的学生和教师的所需都不相同,同类问题的出现也会有不同的起因和结果,因为每一个知识的重组都是应该具有很大扩展空间的,这点就要求馆员的理念更加的人性化、个性化和专业化。

(六)服务手段多元化、自动化、网络化的综合集成服务

知识服务是要将各种资源有机地整合起来,发挥服务机构在人力和智力、信息与技术等资源方面的整体优势。它通过开放式服务模式、系统集成、服务集成、团队工作等多种方式联合、协调,利用多种知识资源来提供知识服务。

三、高校图书馆馆员服务技术理念与战略

(一)数据库技术理念与战略运用

馆员是连接了学生、教师和高校图书馆三者之间互动的纽带。在馆员的脑袋里、行动中,把数据仓库主要面向的主题的、集成的、具有优越稳定性的、不同时间的数据集合和最终的使用索引方法介绍给广大学生及教师。同时,馆员不仅是介绍其使用和索引方法,还要向其熟练地介绍数据挖掘的种种体系和功能。无论是数据仓库还是数据挖掘,都是馆员日常知识服务过程中进行知识组织的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

(二)超链接技术理念与战略施展

在此快捷的操作下,馆员也并不是一个局外人,仍是连接和沟通学生、教师和高校图书馆之间的纽带,是介绍和解决问题的第一责任承担人,馆员必须了解大致内容、学科的连接地址,也正因为超链接是实现网络信息快速传递、方便操作和获取信息的技术手段,这样一来对馆员的知识素养要求也无形的增大了,只能做好了解任何一个学科或者门类后才能熟练帮助学生、教师解决问题。

(三)信息推进技术理念与战略实施

信息推送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技术标准或协议,通过固定的频道向学生、教师发送有关知识和信息的新型传播系统。推送技术是多点播送和多址发送内容传递的结合,是基于网上主动信息服务系统的主动信息服务技术。馆员必须要经过加工整理、有目的性、有可循性、高速灵动、可以控制的知识,能够保证主动寻找适合的知识,帮助提高知识的有效利用率和传递率,是一名现今高校图书馆馆员所必备的能力及理念。

(四)智能技术理念与战略普及

高校图书馆运用智能技术不仅增强网上服务能力,而且大大改善馆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简单看似是智能技术把馆员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还不如是智能技术更好协助馆员推行先进理念与战略的一种快捷的手段。

(五)并行网络搜索引擎技术理念与战略推展

一般来说,搜索引擎主要采用两种方式实现检索,一是采用分类主题目录形式,将网站进行树状的分类,但是这种方式却要求馆员具有一定能力和体力。二是使用关键词匹配方式,其处理对象主要是文本。

(六)网格技术理念与战略的实现

网格为专业教师和普通学生提供更多资源、功能和交换性。网格由六个部分组成,即是网格节点、数据库、贵重仪器和设备、可视化设备、宽带网和网格软件。与此同时,网格节点根据其功能又分计算节点和信息处理节点。这些一般分类都是现今高校图书馆馆员所应掌握和熟练运用的。

四、结语

现代高校图书馆馆员不但要熟练掌握其部门的人员、信息资源、建筑、设备、经费、技术方法等要素以外,更要根据高校图书馆以既定目标为圆心点,合理地组织、合情地分配,最大限度地提高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职能,把对于发展思维与战略更好、更真实地投入到日常工作需要当中。

【参考文献】

[1]保罗·S迈耶斯(著),特惠共等(译).知识管理与组织设计[M].珠海出版社,1998.

[2]陈柏村.知识管理:正确概念与企业实务(第2版) [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陈伶.论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4]初景利.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研究[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5]龚蛟腾.国外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综述[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

[6]龚永年.21世纪图书馆的发展与变革[M].海峡文艺出版社,2008.

第7篇

一、战略管理会计与传统管理会计之间的差异分析

战略管理会计是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灵活运用多种技术和方法,搜集、加工、整理与企业战略相关的各种信息,协助企业管理当局制定战略目标,进行战略规划,评价战略业绩的一种新型的管理会计系统。战略管理会计是对传统管理会计的发展,它与传统管理会计有明显差异。

(一)研究对象不同

从管理会计研究对象的范围上看,传统管理会计是内向型的财务信息系统,服务于企业的内部管理,致力于企业内部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各种指标的纵向比较。它所提供的只是单个企业自身的绝对数据,而不是企业在市场中的相对优势。而战略管理会计是外向型的综合信息系统。它围绕本企业、顾客和竞争对手形成的“战略三角”,向管理者提供关于本企业与对手间竞争实力的信息,以保持和加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相对竞争优势。

(二)主体及目标不同

传统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只对促进企业进行近期经营决策、改善经营管理起到作用,注重的是单个企业价值最大和短期利益最优。

战略管理会计着眼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和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以最终利益目标作为企业战略成败的标准,而不在于某一个期间的利润达到最大,将传统管理会计带入了一个新境界。

(三)信息范围不同

传统管理会计研究的是财务信息,很少涉足其他种类的信息,因而它是不够完整、不够充分的。

战略管理会计将信息的范围扩展到各种与企业战略决策相关的信息,其中包括货币性质的、非货币性质的;数量的、质量的;物质层面的、非物质层面的,以至有关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的信息。信息来源除了企业内部的财务部门以外,还包括市场、技术、人事等部门,以及企业外部的政府机关、金融机构、中介顾问、大众媒体等。

(四)应用的方法不同

传统管理会计的方法是非常有限的,仅限于对财务指标的计算,如预测分析、决策分析、预算编制、控制、业绩评价及考核方法等。而战略管理会计则是在此基础上从多方位、多角度来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其应用方法是多元化的。从而可以综合研究、全面分析,做出正确的战略性决策。

正如管理会计是对成本会计的重大突破一样,战略管理会计不是管理会计的一个分支,而是对传统管理会计的一次重大变革。传统管理会计将管理会计方法引向工业界、商业界和学术界,而战略管理会计则是将工业界、商业界和学术界带入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时代。

二、企业实行战略管理会计的必然性分析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实施是市场竞争的结果

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不成熟,目前正处于产业重组、调整的关键时期。在这种形势下,如何顺应历史的潮流、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制定适当的经营战略,成为企业管理上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而传统的管理方法在这方面往往是无能为力的。在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企业要想能够生存和发展,就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进行科学管理,制定适当的经营战略,取得卓越的竞争优势。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实行提供了可能性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企业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主决定其投资、生产、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问题,这就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实行提供了可能。也就是说,企业有权适时地制定自己的经营战略,并贯彻执行。这是战略管理会计实行的必要前提。

三、企业应用战略管理会计的可行性分析

(一)信息网络技术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使得信息的收集、整理、传递成本大大降低,从而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企业可以轻松自如地搜集和交流经济信息,准确及时地掌握外部市场情况。目前,我国有少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已实现了网络化管理,强大的信息网络技术不仅使得以往令人望而却步的许多管理会计模型和方法运用成为轻而易举之事,而且也使许多财务信息、管理会计信息和其他非会计信息构成了一个资源共享、多元实时的信息系统。

(二)具备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的人文和管理条件

管理会计在我国虽未得到广泛应用,但经过20多年的研究、宣传、教育和零星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创造了条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大中专院校就将管理会计课程纳入到教学计划之中,数以百万计的既懂财务会计又懂管理会计的专业人才正活跃在会计岗位上,是战略管理会计推广应用的中坚力量。企业多年来面对国内外市场公平竞争,形成了丰富的市场参与经验,造就了较深厚的竞争性企业文化。如邯钢、金陵石化、杭州制氧机集团等大公司专门设置了管理会计机构。在这样的人文和管理基础上推行战略管理会计不会遇到太大的阻力,容易得到员工的理解和支持。

(三)部分国有企业已开始战略管理会计实践且效果明显

实际上,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部分企业已开始应用。杭州百大集团根据自身情况,在实施责任会计制度时采用了财务和非财务相结合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将总经营利润分解为销售收入、毛利率、费用率、经营利润、利润率、定员、百元利润工资提成率、差错率、经营品种等13个指标,下达到各利润责任单位,分别与企业各项总指标相衔接。二级责任单位对三级责任单位下达销售收入、毛利率、资金周转、差错率、经营品种、人员等6个指标。有效地调动了职工完成责任指标的积极性,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近年来,我国管理会计应用还呈现出一种新的趋势,即管理会计由企业管理层主导。河南油田采油八队的成本降低计划是由采油队队长主导提出的,这样做比会计人员视野更加开阔、考虑更全面、贯彻更有力;在业绩考评中,他们把岗位责任制按劳计酬等传统做法与战略业绩评价的平衡计分卡等新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控制了生产成本。

四、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有效实施的制约因素

目前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对企业的作用也不甚明显,这使战略管理会计成为一种迫切需要。然而,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仍然处于一种漂浮状态,总体应用水平较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战略管理会计理论本身还不太完善

众所周知,我国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才开始系统地学习、引进西方的管理会计,至今已有20多年。通过这一阶段对理论知识的引进、介绍、普及,大部分会计人员已掌握一定的管理会计知识。因此,在企业中传统的管理会计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但战略管理会计是伴随战略管理的出现而产生的。尽管英国管理学家西蒙斯(simmonds)于1981年就发表了题为《战略管理会计》的论文,但战略管理会计还处于摸索阶段,对其内涵的理解也还有分歧。我国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是从1997年才开始陆续在专业期刊上介绍引进的,距现在不过10年左右,所以一直处于理论研究和探索之中,至今仍未形成统一、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未得到有效的普及。

(二)内部管理模式对战略管理会计的需求不大

企业环境影响着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状况、方法体系、运行机制、工作内容及范围等有关方面。在企业所有权形式基础上建立的企业生产经营机制是决定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状况的根本因素。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正全面走向市场。但目前企业内部的管理模式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尤其是在国有企业和国家控股的股份制企业,由于所有者虚位,不能形成足够的产权归属明晰条件下的委托――监督――激励的机制。在这种情况下的委托关系实质上是一种行政利益关系。一方面有可能产生对所有者利益的侵蚀――委托人和人共谋的败德行为,委托人有意降低考核标准,或者当企业经营效率不理想时,想尽办法为人开脱责任;人则出于“报恩”的心态,利用控制资源的权利,最大限度地为双方谋取非金钱利益,其结果降低了资源的利用效率,损害了企业的利益。很显然,这种所有者虚位的关系造成的后果是,委托人和经营者根本不具备足够的动力来采用战略管理会计的方法,规划企业的经济资源,使有限的资源产生最大的使用效率。我国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在行政利益驱使下的非理性投资就源于此。另一方面又有可能造成委托方对人监督的弱化。委托方在不拥有实际的产权时,剩余收益和企业经营风险都与它的关联不大,因此,缺乏足够的动力去履行监督责任,造成经营者责任感的下降,使经营者宜懒则懒,战略管理会计有用,但是费劲。这些状况降低了我国企业对战略管理会计的需求。

(三)部分经营管理者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

战略管理会计作为一种新兴的方法、观念,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能否起作用,能起什么样的作用,归根结底取决于使用这种方法或手段的人,即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这不仅取决于管理者的学识、才干,更大程度上还取决于管理者在决策时的价值取向。纵观我国部分企业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投资或经营决策失误,究其原因,除了决策者管理知识低下和违反科学的决策程序外,最大的原因恐怕还在于决策者的价值取向与企业或社会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不相一致。某些经营管理者比较注重短期利益,不注重长期利益。而战略管理会计遵循长期性的原则,立足长远,从长远利益来分析、评价企业的各种管理策略,注重长久、持续的竞争优势。于是,一些经营管理者明知战略管理会计能帮助企业建立长期的竞争优势,但为了短期利益,却根本不重视。

(四)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会计师

第8篇

一、广元学校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广元学校教育管理体制不断进行变革,由最初的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逐渐实现权限下放、二级管理,并力图通过实行校长负责制、推行教师聘任制度、实施机构改革和干部竞聘等方式来促进学校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但是境况还远不能如意,在改革和实施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管理人员的“官本位”的倾向。

管理人员对工作的责任感不强,工作等、靠、拖的现象比较普遍,工作中不积极、不主动,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滋生了、形式主义的观念,工作中讲条件,没有实惠、利益不靠前,不钻研业务,工作流于形式。这种“官本位”思想不但严重影响工作效率,而且还对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产生很大的消极作用,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导致因循守旧,视野狭窄,缺少创新精神。

(二)管理人员选择和使用不够谨慎。在2004年、2008年学校进行机构改革的同时,也都进行了新一轮的干部竞聘,但这些行政管理人员因为专业背景的不同、学历资历不同,导致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专业水平较低。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学校管理的工作量也逐年增加,而学校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的缺失既跟不上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跟不上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导致了学校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根本谈不上管理的效率和效能。

(三)学校管理人员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学校管理人员常用的考评方法是每年年终自己填写一份年度考评表,将自己一年中的工作写成述职报告,然后领导评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级。一般的情况是,优秀轮流坐庄,其余人均称职。由于没有科学、客观、全面的考核激励机制,考评往往只是上级对下级的考评,使考评结果带有个人感彩,把平时的好恶,关系的亲疏,都渗透到考评结果中,这种情况使被考评者在平时的工作中带有抵抗、敷衍的情绪,工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求效率,不讲效能,从而严重影响了工作中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

(四)学校管理中沟通的畅通性不高。由于学校管理部门每天为师生群体、教学科研一线服务,工作量较大,内容复杂,在各部门或上下级及乃至于外部的信息沟通中,容易出现沟通信息的不确定性,经常是今天这样定了,明天又有调整了,没能抓住和处理好工作中的重点问题,使学校管理的工作陷于繁杂的事务之中,顾此失彼。

二、完善学校管理的对策研究

规范而有效的管理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管理者和服务对象的积极性、创造性,能用较小的投入(包括人力资源投入、经费投入等),创造出最佳的办学质量。因此,在当前学校组织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教育资源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大家都已经意识到应该向管理要效益,所以,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纠正解决学校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势必有碍于学校可持续发展。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服务观念。当今时代的教育价值观正经历着由工具价值观向主体价值观的更新和变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人本管理是一种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以促进人自身完善与发展为根本目的,强调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辨证统一原则的管理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就是高度重视人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也就是说,学校的管理重心应当进一步下降,从传统的“以学校科室为重心”转变为“以教学部为重心”,从传统的“以领导为主体”转变为“以教师学生为主体”,从传统的“以行政为主导”转变为“以教学学术为主导”,学校的各种活动从传统的围绕学校科室而展开转变为围绕教师学生(或者说围绕教学科研)而展开。被管理者的主要职责已经从以前的指哪打哪的被动地位,转变成为主动获取资源、信息,并谋求在在不断的知识积累和工作的创新中完成工作任务和实现自身价值。

(二)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管理队伍。努力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管理干部队伍,是提高学校管理质量,办好学校的根本。要建立这样一支队伍,一方面,学校应该拓宽学校管理人员的选择面,改变过去由有学术背景或教学威望的人来兼职负责行政管理的办法,把选拔管理人员的目光放到社会,到社会上通过竞争竞聘选拔优秀的管理人才。当然,任何人、任何学校都不能保证上岗者都是最优秀者,所以,另一方面,聘后的人才培训及考核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学校要克服过去那种“重聘用、轻管理,重聘用、轻培养,重聘用、轻考核”的方法,要聘用、管理、培养、考核并重,要重视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要改善学校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只有这样,学校才能有效建立起一支专业化的管理队伍。

(三)引入激励机制。学校管理队伍作为一支管理团队,是整个学校高效运转的中枢,是学校各项工作得以正常进行的保证。要保证学校管理工作的适应性,就必须有效地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这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强化激励机制。当然,这种激励机制的引入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将有一个适应、磨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要要做到统一,即不同部门同一工作性质的岗位待遇必须要统一。另一方面要以物质激励为主,精神激励相补充,也就是以建立与广元市经济、教师岗位向适应的津贴制度为主,同时,也可以给被激励者以晋升的空间或提供业务培训,通过职务晋升或业务水平提高等途径实现自我价值的更高的体现。当然,精神激励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组织文化激励、情感激励、事业心与成就感的激励、参与激励等,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爱岗敬业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