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水资源生态效益

水资源生态效益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27 16:02:2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水资源生态效益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水资源生态效益

第1篇

本文作者:彭行恩工作单位:安徽广德县桃州镇水利站

探索水利建设如何同时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问题,对指导经济建设和协调经济与生态的关系有重要意义。所谓在水利建设中同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就是在付出一定量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来从事一个流域的水利建设过程中,能同时获得以下几方面的较大的收益:(1)能使水利工程所灌溉的土地较多,对提高全流域的农作物产量起重大作用;(2)能通过水利建设,促进全流域的林业和渔业的发展,而不是相反;(3)在能发电、航运的水电工程中,能多发电,并促进航运事业发展;(4)使全流域上中下游都能得利益,而不是只顾一头。不管其余,为中下游带来新灾害;(5)减少流域的水土流失,而不是增加流失量;(6)增强沼区的土壤肥力,而不是导致土壤肥力严重下降和大量土地被淹没。只要在付出这一定量劳动中能同时获得这几方面的收益,就是同时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要在水利建设中同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必须严格地按照以下几方面的原则来合理地分配和投入劳动。(一)必须按照上中下游统筹兼顾的原则合理制定全流域水利建设规划,并按这个统一规划合理计划和投入劳动进行水利建设;使上游的建设兼顾中下游的利益,特别是不要强夺中下游的水源、为中下游带来水灾和严重损坏中下游过去天然遗留下来的大型水面。上面谈到,在水利建设的过程中必然会改变一个流域的动态和静态的淡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这种淡水资源时空分布的变化会对不同地区的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特别是在水资源比较紧张的区域,这个问题会显得更为突出。所以,只有按照生态经济规律合理制定一个兼顾上中下游经济和生态环境方面的利益的总体规划,并按这个总体规划来合理分配劳动进行水利建设,才能取得全流域水利建设中最好的经济效益和最佳的生态效益

在运用水利工程扩大灌溉面积的过程中,要千方百计地使灌水和排水、渠灌和井灌相结合,使灌区工程配套,以保证灌区土壤肥力的不断提高和农业的不断发展。这是同步提高水利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重要一环。因为在农田生态环境的诸因素中,水分不仅在满足作物生长方面有重要意义,而且由于它参与生物地球化学大循环,因此时时刻刻都参与地质、气候、生物等各方面的活动,影响到土壤中的气、肥、热、微生物以及田间小气候状况。因此,实行科学灌溉,使农田生态环境中的水分得到合理的调节,这既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的关键,也对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有重要作用。而在灌溉时要使农田中的水分得到合理的调节,最重要的是要使灌既渠系配套成龙,特别是将灌水渠和排水渠配套成龙,将渠灌设施和井灌设施的配套成龙。只有做到了这两点,才能控制地下水的深度,防止由于灌水使地下盐分随水上升于地表,导致大面积土壤次生盐碱化。

把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坚持对各种水利建设设施实行综合利用。这除了要多发电和促进航运事业发展以外,在农业利用方面也要坚持对水库等水利设施实行农林枚渔综合经营的原则。这不仅能大大提高水利设施利用的经济效益,而且也能同时提高其生态效益。这是因为,从生态学现点看,地面上新修的水库等水利设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和山、河流、灌区等密切相联系的。实际上,以水库形式新出现的湖泊生态系统和山区的森林生态系统、草原草山生态系统、湖面渔业生态系统及农田生态系统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过去我国不少地区孤立地看待水库等水利建设工程.不注意将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不注意实行农林牧渔电水综合利用,忽视水库上游的山区造林植草,结果使水库淤积严重;在水利建设中不注意保护原有渔业资源和对水库水面的渔业利用,结果造成了生态与经济方面的损失,如此等等。总之,只有充分认识水库等水利设施和森林生态系统、草原草山生态系统、鱼类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修建水利设施和使用这些设施时注意农林牧渔综合利用,才能同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第2篇

关键词:生态林业;杉树;生态效益

虽然杉树的生态价值非常大,但是近几年由于人们的过度砍伐,破坏了我国森林的生态环境,影响了杉树的生长,目前杉树的生存环境岌岌可危,已经到了濒临灭绝的地步。对于林业来说最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在经济条件下构建生态型杉树林。

1杉树简介

杉树是松科乔木,主要的特点是硬度适中,散发出的香味能够起到防虫的效果,不仅如此还能充分净化空气。目前市场应用最多的建筑材料也是杉树。

2生态效益和生态林

2.1生态效益。杉树林在我国有非常大的作用,不仅能够提高森林的覆盖率,还能为扩大国家的绿地面积带来一定的帮助。杉树生态林建立之后能产生全方位的生态效应。在杉树林的帮助下,增加了我国其他物种的多样性,另外,杉树林在防控灾害上能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人们要获得杉树生态效益就必须要提高自身对杉树的重视程度。2.2生态林。建设生态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生态林主要分为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两种。现在我国各地为了更好的发展开始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营造生态林。在营造生态林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按照标准来种植,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生态林的作用。同时需要注意在营造生态林的时候需要通过地力的作用来提高生态效益,这样就可以减少复垦的情况发生,把保护生态效益的工作落到实处。

3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性

在自然资源中最重要的就是森林资源,森林资源的利用价值非常大,在很多行业中都会应用到森林木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森林木材的需求越来越多,存在过度利用森林资源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开始重视新林业的发展,通过建立各种生态林业的方式来提高森林资源系统的稳定,最终帮助森林资源朝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4杉树生态林生态效益分析

4.1杉树具有良好适应力。杉树最大的特点就是适应能力强,种植完成之后能够很快适应周围环境。杉树自身还具有一定的抗病性。培养杉树时,充足的光照、肥沃的土地会加快杉树林生长的速度,也能更好体现出光合作用的效果。杉树另一特点是耐旱,不会因水分蒸发影响杉树自身的生长,在干旱的地方,也能根据环境的变化闭合自身特有的气孔,减少体内水分流失。杉树还适合生长在一些山区环境中,不仅能够固沙防风,还能帮助其他植被恢复健康。4.2杉树生态林的景观价值。除了生态效益外,杉树特有的景观效应也提高了杉树自身的价值。杉树是一种高大且雄伟的树木,能够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现在很多城市公园中都会种植一些杉树,杉树提高了整体树木的观赏性。杉树和其他树种不同,在种植的时候可以成群栽种,通过成群栽种的种植方法来减少维护杉树的成本,方便工作人员进行管理。

5杉树生态林

人们在建造杉树生态林的时候要先充分认识杉树造林,在造林的过程中不能只看到经济利益,需以生态利益为主,不然就很难保障杉树的栽培效果,同时对发挥生态价值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在建造杉树生态林的时候相关部门也需要给予一定的帮助,这样才能全方位的构建出一个完善的生态经营体系。5.1沿海杉树防护林带。在我国的一些沿海地区,在建造杉树林的时候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和内陆相比,沿海地区经常会受到台风和风暴的袭击,土壤与其他地区相比也比较贫瘠,含盐较高,沿海地区还容易受到风沙的威胁,所以建造杉树林是非常有必要的。5.2杉树水源涵养林。杉树水源涵养林主要建立在高寒贫瘠的地带,高寒贫瘠的地带和其他地区相比水资源较丰富,在建造涵养林的时候可以直接利用当地的水资源,建造完成之后还能对水资源的净化起到一定的作用,不仅如此还能最大化的减少山洪出现的几率。有些人在经营杉树林的时候认为杉树林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会引起水位下降的情况发生,但是杉树在实际生长的时候自身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少对水源的依赖,在保障人们使用的水资源的基础上优化地区生态环境。

6目前杉树生态林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现在很多地区为了快速完成生态林业工作,形成了一种局部响应,工作态度相对来说比较怠慢,工作人员工作态度不积极,最终使全局工作出现恶性循环。在建造生态林业的时候受到一些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投入的资金少之又少,严重影响整个林业的建设。在建造的时候未遵守“因地制宜”的原则,没有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建造,不仅没有给生态林业建造提供帮助,还影响了生态林业工程的整体格局。(2)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越来越严重,一些地区为了扩大城市,开始占用生态林用地,最终使生态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情况越来越严重。

7推进杉树生态林业建设进程的方法

7.1加大资金投入。通过加大资金投入的方法来推动杉树生态林业建设的进程。影响生态林业工程建设进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少资金,为了加大资金的投入,可增加国家财政比例,还可以动援社会力量,在管理资金的时候需要建立一个资金管控体系,减少资金滥用的情况发生。7.2加强宣传力度。通过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宣传力度的方法来推动杉树生态林建设的进程。生态林业工程关系着每个人的生活,林业部门在工作的时候需要以此为突破口,通过宣传让人们意识到建设生态林业工程的重要性,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来提高宣传力度,增强人们用心护林、科学造林的意识,了解生态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减少土地滥用情况发生,平衡城市发展用地和生态用地之间的关系。

8未来生态林业的发展趋势

8.1生态林业发展的可持续化。随着我国对生态林业的关注,不仅是林业自身需要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其他领域也需要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工作的开展。现在我国的生态林业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细节上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进行解决。8.2生态林业发展的多样化。在建设生态林业的时候,林业部门也需要尽可能的保障利益最大化,在对生态林业发展多样化进行准备工作的时候需要探索出一条新的生态环境道路。

9结语

总而言之,要想快速提高我国生态质量就必须要提高林场的建设和对林场的保护。林场的出现不仅能够美化城市环境,还能减少空气污染的出现,但林业的发展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人们坚持不断投入,在坚持的过程中还需要科学、合理地部署工作,争取使林场营林引入市场机制,这样就可以以服务社会为主要力量,全力打造一个经济生态型的林业环境。

参考文献:

[1]周凯旋,罗建辉.国有林场改革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林业产业,2017(3):252.

[2]周国强,陈彩虹,楚春晖,等.大围山杉木人工林不同海拔直径分布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7(1):86-91.

[3]李显玉,于海蛟,刘忠友,等.浅谈林业生态建设中的树种选择[J].内蒙古林业,2014(2):20-21.

[4]李巍.做好林业技术推广生态林业建设[J].吉林农业,2015(5):112.

[5]刘志杰.林业技术推广在生态林业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科技与企业,2015(15):235.

第3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森林生态效益;对策

1 引言

森林资源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其产生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是巨大的,对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新农村的建设,人们对于森林的认知意识也在不断的提升,对于森林的生态效益建设也在不断的扩展。积极的发展森林的生态效益不仅能够帮助农民实现经济效益,同时还能实现整个社会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也逐渐的加快,农民作为我国的主要群体,对促进整个社会现代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缩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在进行森林生态效益的建设发展过程中不仅要从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为基点,更要从生态效益的全局出发,保持森林的自然性。让更多的人能够吸收到新鲜的空气,也让更多的人投身到保护森林的生态效益的行动中去。

2 森林资源的特点

2.1 森林资源的多样性

森林所带给整个世界的功能和作用是多种多样的,虽然很多时候它所呈现给人们的并不是直接的经济利益,但是它所产生的整体效益是无穷的。例如森林中所含有的大量的稀有植物,无论是在经济利益还是观赏利益上都是无与伦比的,或者是简单的木材都是人们日常所需的重要建筑物品。而在森林中所生长的大量的富含营养的各种菌类、野菜和动物,也都是帮助农民产生经济效益的重要来源。更不用说森林对于空气质量的净化以及水分的涵养作用,森林中大量的树木能够释放人们所需要的氧气,而吸引人们释放的二氧化碳,从而实现空气的净化作用。或者是森林的滞尘作用、杀菌作用等等。还有,森林随着地形、海拔、纬度的改变而变化,从低纬度至高纬度,从低海拔到高海拔,森林从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到高山灌丛等等,这些都充分的体现出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和多样性。

2.2 森林资源的有限再生性

森林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资源的再生性也就是在人类利用之后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资源属性,但是随后又会恢复属性的能力。森林资源的再生性是自然的,但是这种再生性是相当的脆弱的,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例如我们看到在香格里拉的原始森林中当人们采集松茸的时候会掩埋菌坑,不伤害那里的生长环境,实现菌子的再生。正是由于森林资源的有限再生性才要求人们拥有森林生态效益的保护意识,从而不断的加强森林的生态效益。

3 新农村发展森林生态效益的必要性

3.1 有利于提升农村生态环境

由于很多农村地区缺乏对于森林生态效益的认识,造成了农村森林资源逐渐的缺乏以及整体的生态功能和社会需求不相符合的情况的出现。一些地区农民在经营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管理,使得人畜共同居住,甚至是一些工业园区的进入,使得农村的水资源和空气质量迅速的下降,从而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通过大力的发展森林不仅能够调整和缓解空气和水资源的污染,还能调节极端天气对当地居民的影响。森林树木还能吸附空气中所含有的粉尘和尘埃,净化工业所产生的空气污染。森林在不同区域能够帮助调节和缓解物质之间的交流,促进整个地区的生态平衡,从而不断的优化整个生态环境。

3.2 有利于加强农村现代化

森林中蕴含了大量的自然资源,这些资源能够帮助更多的农民进行致富,积极的引进外资,带动整个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现代化的森林发展和人应该是一种和谐而统一的关系,在保证森林生态效益的前提下不断的挖掘其经济效益。首先森林本身作为一种资源,其中产生的丰富的树木资源能够形成现代化的木业加工,由传统的粗加工逐步的引进现代化的技术,逐步的实现木材的深加工。并且还可以大力发展农村森林旅游行业,将自然景观和农村产业发展相结合,营造出别样的旅游特色,吸引人们的驻足。

4 促进森林生态效益发展的对策

在新农村建设的新背景之下,对农民的技能和认知要求都有所提升,针对农村现有的发展水平,制定相应的措施,从而不断的加强新农村的建设以及森林生态效益的发展。

4.1 宣扬生态价值优先理念

对于森林生态效益的保护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我们生活在这样一片土地上都必须懂得如何去爱护它,懂得它的价值和意义。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积极的向人们宣扬森林生态价值的理念,从而取代人们心中的利益中心思想,将保护森林的生态价值上升到一个道德和法律的双重高度。承担起作为森林主人的义务,和森林之间能够和谐共处,将森林当做自然母亲一样尊重和爱护。诚然保护森林的生态效益需要用法律的手段去限制,无论是那些残害野生动物的事件还是毁坏森林树木的行为都是错的,但是更加重要的是利用道德的绳索去约束人们的行为,影响人们发自内心的去爱护森林。

4.2 建立森林生态补偿制度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通过森林保护的生态补偿制度也更加的务实,无论是为了爱护森林还是为了获得利益,其结果都是森林能够得到保护。实施完善的生态补偿制度能够弥补国家在财政拨款上出现的不足等问题,从而从经济的角度保证森林生态效益的推行和实施。同时政府还可以全面的推行和建立生态补偿的保证金制度,对森林资源的受益人,例如那些砍伐森林树木进行加工的企业,在他们进行利用树木资源以后要求他们进行森林恢复,从而保证森林的生态环境和资源量。此外还可以推行森林资源生态效益的评估制度,制定出各种详细的评估标准和价值标准,从而为有效的补偿制度提供依据,从而更好的确定对于森林保护者的补偿或者是向森林资源的受益者收取相关的森林补偿费,从而建立起完备的森林补偿机制,也带动更多的农民投入到森林保护的行动中来。

4.3 森林生态效益发展要统筹规划

在新农村的建设发展中森林的生态效益发展占到了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在快速的发展农村现代化的背景下保持森林的生态效益是建设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从而促使二者都能够得到发展和利用。所以进行科学的统筹和规划是很有必要的,针对当地农村和森林的发展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策略的制定。积极的实现新农村建设结构的多样化发展,在保护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基础上不断挖掘森林的可用资源,帮助农民实现经济效益。同时注重环境治理和文化建设二者的有机结合,大力推行农村的精神文化风俗建设,吸引外资的投入和建设。例如云南的香格里拉,就是将农村文明建设和森林原始资源进行有机结合,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5 总结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不断的加快,农村的面貌以及农民的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森林对于新农村建设一直是一个重点的发展领域,其生态效益不仅是当地人们需要重视的,甚至对整个国家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发展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规划好对于森林的生态效益的发展和重视,积极的带动起农村的和谐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金晖,王冬梅,赵亮.等.植物叶片滞尘规律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北京林业大学报,2009(02).

[2]任寒英.浅谈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分析[J].财经界,2009(10).

[3]刘欣.关于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的思考[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论文集,2004(19).

第4篇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的再生资源,对于优化生态环境,促进国家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注重加强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当下,注重科学的衡量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森林利用率是非常有意义的。对此,就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森林;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中图分类号:

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1005902

0引言

森林是自然界功能最完整的资源库、基因库、能源库,其可以维护生态环境,同时森林也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对于促进经济持续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所以,在我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宏伟目标而努力的当下,分析和研究森林的生态效应和社会效益,从而有效的运用森林,这必然会优化生态环境,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1森林资源概述

目前对森林的概述,分为狭义和广义两方面来说明。其中狭义的森林资源是指树木资源,尤其是乔木资源。而广义的森林资源则指林木、林地以及其所在空间范围内的一切森林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这些生

命体赖以生存并对其有重要影响的自然环境条件的总称。森林资源的有效应用,可以为全人类造福,为了确保森林资源可以有效应用,联合国提出了《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和声明》对森林资源及森林土地应用方式提出了管理办法,以保证森林持续、有效的应用,促进当代经济发展的同时,造福子孙后代。可以说,森利资源作为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环境系统,其具有结构复杂、功能齐全的特点,这使得森林资源具有良好的作用。

森利资源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维护自然环境平衡及人类生存生活空间。森林种类较多、层次结构较多、生产能力较强,可以为自然界提供能源、水资源、生物等,促使自然环境中生物体、水资源、大气等保持平衡状态。而人们生存生活所需的氧气、水都可以通过森林来供应,促使人们的生存生活空间良好。

其二,优化林内环境条件。森林中的生物生理代谢、生化反应、物理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改善林内的空气、土壤等环境条件,促使林木良好的生长。

其三,促进经济增长。森林可以作为人们生产木质产品、开发林副产品、创建旅游文化等方面的基本资源,促使产品有效生产,为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创造条件。

2森林的生态效益分析

综合以上对森利资源的分析,可以确定森林资源具有多种作用,其可以创造较多的经济效益。那么,森林的生态效益如何呢?相关专业人士对森林的生态效益进行分析,确定了森林生态效益的价值评估手段,即评估森林能为社会提供的巨大有效效益的程度。但因为森林生态效益所体现的社会意义远超于其所体现的经济价值。笔者在此从森林生态效益所能体现的社会意义角度出发,来对森林生态效益的价值评估进行分析。

2.1涵养水源效能评估

综合相关文献,目前国内外涵养水源效能评估方法主要方法分为两大类,其一是通过河川调节径流、降低洪枯比等对灌溉发电等部门增加的效益,即为涵养水源效能评估值。利用此种手段所评估的涵养水源效能可以相对准确的、合理的、有效的得到涵养水源效能。其二,是探究相对有效的措施来实现与森林同等涵养水源作用效果效能,计算效能所消耗的成本,这也可以相对准确的评估出涵养水源效能的效益。通常可以利用水库等来替代涵养水源,对其效能进行评估。

2.2固土保肥效能评估

固土保费效能评估主要是对森林防护土壤所产生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估。因为森林可以对土壤进行防护,避免土壤流失。为了可以相对准确的评估森林防护土壤所产生的生态效益,科学、合理、规范的进行固土保肥效能评估是非常必要的,其可以对森林所防护的土壤的肥料、效能进行评估,从而相对准确的、有效的评估出土壤养分,再根据当前土壤种植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作为衡量标准,可以相对准确的计算出森林防护土壤所产生的生态效益。

2.3固碳制氧效益评估

因为森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护自然环境和人们生存生活空间。为了可以相对准确的评估出森林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因此采用固碳制氧效益评估法来计算。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固碳制氧效益评估所应用的计算方法有三种,在具体进行固碳制氧计算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计算方法来进行科学的计算。固碳制氧计算的三种方法为:

其一,根据逃命作用和呼吸作用方程式来计算固定二氧化碳的量,在此基础上,可以相对准确的评估出固碳制氧的效益值。

其二,利用实验来测定森林每年吸收二氧化碳的量。在以此为依据,可以直接计算出森林的制氧的生态效益。

其三,对森林吸收氧气、释放氧气的特点,利用适合的数学模型,进而对森林每年吸收二氧化碳的量进行估算,相应的森林制氧的生态效益就可以计算出来。

2.4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估

所谓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是指生物多样性所包括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所提供的具有经济意义的价值。正来说,对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评估是从量化的角度出发,科学、合理的量化生物多样性,进而确定生物多样性价值,这可以准确的、有效的评估出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但由于目前对生物多样性量化还处在研究阶段,诸多实际困难的存在,促使生物多样性量化难度大,并且量化结果不够准确。所以,目前对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估主要是采用探索性的价值核算方法,常用的有直接市场价值法、防护费用法、支付意愿法等。

2.5净化环境功能价值评估

森林具有净化环境的功能,此项功能所产生生态效益较高。目前对森林净化环境的生态效益的评估主要是采用净化环境功能价值评估法。具体的做法是对森林吸收有毒气体、降低噪音、消灭细菌等方面进行评估计算,以此来作为森林净化环境的生态效益。

3森林的社会效益分析

森林的社会效益的评估,主要利用两种方法来评估即消耗评价法和效果评价法。所谓消耗评价法是森林的社会效能发挥作用过程中需要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对其进行评估,可以确定森林社会效益的大小。利用此种方法来评估森林的社会效益,可以相对准确的说明森林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对于推动社会良好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效果评价法则是对森林社会效能所节约的劳动量和产生本地级差异收入进行分析,进而科学、合理的评估森林社会效益。总之,两者有效应用可以对森林社会效益进行有效的评估。

4结束语

在我国积极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当下,注重科学、合理的利用森林资源是非常必要的,这可以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推动社会良好发展。为此,明确森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至关重要,这可以为有效利用森林资源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施莹,刘生冬,王鸿钧.森林资源及其生态与社会效益研究进展[J].吉林林业科技,2008,(01).

[2]张三焕,朱哲,李京花.长白山森林生态效益资产评估研究―以汪清林区为例[J].资源科学,2002,(06).

[3]张颖.大兴安岭基于森林的绿色GDP核算及政策应用分析[C].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2005.

[4]程平.浅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C].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2004.

第5篇

在农业水资源利用的过程中,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环境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协同发展为原则,做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从过去单纯的施工管理、单纯的考虑工程效益转变为施工、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的全面管理,寻求工程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最优组合。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将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使得生态系统能够继续维持协调运作。在实施农业种植时应建立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关系,从而能够做到实现合作共存、互利互惠,相得益彰。

2.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要完善用水户参与管理

为了充分利用农业水资源,对生态实施保护,积极促进用水户参与管理这一模式的只用,必须要不断进行实践,并且不断对问题进行总结,首先要明确参与式管理所具有的意义,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灌区的管理单位必须要对用水户参与式管理具体的意义以及内容,进而采取一个积极地措施来促进开展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工作。积极支持以及培育我国农民用水户协会的建立,这样能够划清责权利界定,使运行效率更高。

其次,要完善灌区产权的界定,水资源量缺乏性使得用水户和灌区之间、用水户之间竞争程度不断增强,十分容易产生利益的冲突,所以,必须要完善灌区的产权界定工作。

最后,要实施全方位宣传,将群众充分发动起来,大力推进用水户参与管理,这已经密切关系到了农民自身的利益,每一个级别的水利部门都必须要加加强其宣传的力度,充分利用广播形式、电视形式以及报纸形式来实施深入的宣传,进而形成一个关注农村用水户协会发展以及全社会共同努力的氛围,要重点加强对于广大农民用水户宣传工作,使他们能够充分明白改革的意义、好处以及目的,对当地农民用水户自身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以便能够吸收更多的用水户来参与到改革之中来。

3.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要加强水资源管理

加强是资源管理工作必须要形成一种城乡水资源统筹管理这样的制度,水资源管理已经成为了涉及到生产生活关系、产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政府市场关系等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系统性工程,必须要充分运用系统的方法以及思维来实施管理,进而从本质上加强流域水资源实施统一调度、统一配置以及统一规划,加强黑龙江省城乡水务一体化的进程,必须要将城乡分而治之的局面彻底改变,努力从本质上实现从农村供水管理转向为需水管理,从无序开发、过度开发转向有序开发以及合理开发,加强实施水资源的管理,将市场机制积极引入,因此,必须要积极探索我国水权流转,不断建立和健全我国水资源管理的制度,充分运用价格的杠杆,将水资源价格机制进行完善。

第6篇

【关键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一、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的必要性

(一)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是生产实践的迫切需求。森林的生态效益是森林的外部经济效益,不能通过市场交换使其经济主体受益,现代经济学将之称为公共商品,对这种公共商品应有特殊的价值计量方法和补偿措施。森林生态补偿就是对森林生态效益的一种价值回报,也是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建立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是我国林业发展战略的首要奋斗目标。而生态环境恶化和林业资金匮乏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因此,建立森林生态补偿机制是我国林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是弥补生态公益林资金严重不足的重要渠道。从我国生态公益林建设的实践来看,生态公益林建设资金严重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设初期的造林费用不足;二是森林管护费用,包括人工管护费、护林防火费、病虫害防治费等不足,导致森林资源管护不力,毁林现象严重;三是对经营生态公益林的集体和个人投入的补偿,由于没有资金渠道,一直没有实现,严重影响了生态公益林经营者的积极性。当前,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国家财政对林业的投入是相当有限的,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通过“谁受益,谁补偿”,“专款专用”等政策弥补资金不足,实现森林资源的有效配置。

(三)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是实施生态公益林体系建设的重要保证。生态公益林是以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满足人类社会多种生态需求为主体功能的森林。生态公益林服务于社会,受益于全民,是一项公益事业。是以空气净化、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农田牧场保护、护岸固堤、护路、护渠、美化环境,以及以国防、科研服务为主要目的。其本身的价值很难直接用经济效益指标来衡量。生态公益林的生态效益是以活立木群落为载体的形式发挥作用的。一旦将其林木采伐,其生态效益也就不复存在。所以,生态公益林是严禁商业性采伐的,其经营者不可能按商品经营方式通过市场交换取得其劳动和投入的经济回报。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森林生态效益长期无偿享用,森林的经营者只有投入而无回报的这种不合理的状况,也可以弥补国家财政拨款的不足,保证公益林建设的可持续性。

二、目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存在的问题

(1)基础研究薄弱生态价值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难以用货币来进行衡量,而且补偿对象有时很难准确界定。(2)补偿方式比较单一,没有建立良性投融资机制资金渠道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为主,补偿的重点为西部地区,而且以重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及其配套措施为主要形式;投入主要以国家为主,地方投入较少;有限的资金主要以毛毛雨的形式,分散用于各个地区,造成资金的低效使用和浪费。(3)现行的财税政策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4)全国还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管理体系缺乏有效的监督,资金的收取和利用都存在很大的漏洞。

三、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建议

(1)建立健全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生态效益地区转移支付力度,改进转移支付办法,突出对生态地区的转移支付;设立对重点生态区的专项资金支持模式,将中央因改革所得税收入分享办法增加的收入,全部用于对地方,主要是中西部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2)强化生态补偿的税收调节机制。调整和完善现行资源税,增收水资源税,以解决我国日益突出的缺水问题;开征森林资源税和草场资源税,以避免和防止生态破坏行为;对非再生性、稀缺性资源的开发要逐步提高税率。(3)拓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资金筹措渠道。今后可以继续利用国债这一有利的筹资手段,解决资金缺口问题。提高金融开放度、资信度和透明度及加强投资制度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创造良好的条件以引进海外资金,积极吸引国外资金直接投资于生态项目的建设。(4)加强生态补偿机制的基础研究工作开展生态保护立法研究,为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提供法律依据。根据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实际情况,科学确定不同地区的补偿标准、补偿方式和补偿对象;在财政支付能力有限、政府控制力不足的条件下,加强产权改革制度的研究,调动民间参与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将政府主导型生态治理模式逐步转变为民间主导型治理模式。(5)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的收费制度逐步扩大排污收费的范围,提高排污收费标准,加大收缴力度,加强对有关部门行政不作为的监督。积极探索生态补偿收费的实践,制定严格的征收标准,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征收的生态补偿费应该专款专用,用于生态恢复和补偿。

四、结语

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是一个新的课题,是我国改善生态环境建设、解决生态建设资金的根本途径,虽然国家已经开始试点,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如生态效益价值评估,同时借鉴林业发展国家的做法和经验,努力促进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建立。而我国财力有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本文中提出的对策建议,在不同地区具有相应的选择性,有必要引起地区政府重视,林业部门要主动介入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 徐信俭等.关于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思考[J].林业经济,2000(4).

[2] 吴水荣,马天乐,赵伟,等.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进展与经济分析[J].林业经济,2001(4).

[3] 陈钦等.建立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条件分析[J].林业财务与会计,2001(7).

第7篇

关键词:园林景观工程;排水设施;市政;设计

近些年以来,园林景观设计特别注重绿色生态效益的高度实现。由于自然生态环境为国内各个行业的经济增长做出了长足贡献,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却是付出了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增长的严重代价,自此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才能靠国民产业经济的拉动与之提升。不过,在当前强调发展绿色经济的大趋势下,园林景观设计师们已经越发重视景观工程的绿色生态效益能否高度实现这一问题,所以园林景观工程施工建设寻求可持续化发展的绿色施工途径则显得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主要提出了现代园林工程施工通过景观与排水设施的结合方法,目的是为了通过园林工程的改造实现绿色施工,达到美化、绿色、节约、生态的目的。

一、园林工程排水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一)地形排水技术

园林工程系统复杂,需要结合不同的地貌形态予以设计出不同排水区域的排水设计方案,比如作业场地的地貌形态有沟、涧、坡道、及小道等。如果不改变原有的地貌形态,就要确保排水施工设计合理。一般而言,如果坡度处于5%最小值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迳流方式排水。但是径流设计需要考虑流迳速度,目的是为了控制地表冲刷;如果处于沟坡会水线之上,对于景观设计应采取跌度式,以有效控制水流迳流速度;如果是园路或是沟边这种纵坡较高地段,也可以设置消力槛模具,通常护坡消力槛由一些砖石铺砌浇筑形成的;在设置时应安置在路测两端。

(二)明沟排水技术

明沟排水主要针对具体地段情况采用砖石或是砼料来设计出明沟。对于土明沟而言,其边坡的坡度要考虑土质情况进行断面设计,通常所采用的是梯形断面。如果运用的是三角形断面,它主要适用于一些苗圃、花丛、临时性明沟等,不过对于其边坡交角要控制在交角90°。此外,对于水沟下游纵坡而言,其应要比上游纵坡大于2%为宜。

(三)管道排水技术

首先要将管道在深埋地下指定位置处,并要具有一定坡度,设置必要排水沟。其次,园林景观工程多集中在公园等公众场所,所以管道结构主要应用明沟与树枝式抑或鱼骨式的管道组合形态予以综合布置;再者,如果排水要求确实很高,应能多设置一些支渠。

(四)园林植物配置优化

景观设计中强调排水设施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节约水资源。所以,在植被设置时一般会选用一些乔灌木为主,并且要结合复层植物群落进行设计,从而才能使其景观工程运营时具有高效生态效益。而至于为何要采用乔灌木植被,主要是其对水分吸收的需求性要比一些绿化草坪小得多,同时又比绿化草坪具有更多的生态效益,通常来说,50 平米生长良好的草坪产生的生态效益仅相当于10 平米左右的树木。而对于园林绿化的植被选种而言,应能结合所处区域的气候温度予以选用合适的植被,并要注重生态效益平衡,所以选用的树木植被多以乔、灌、草的综合应用复层结构方式。同时,为了节约水量,在具体规划阶段中,应能注重本土植物的应用,因为外来物种不仅要考虑成本问题,同时其对土质的适应性也有待考察。而对于本土植物而言,它在抵抗虫害、施肥、环保等方面的实践经验要更为成熟,所以更具优势。

二、排水与景观设计的有机结合

依据生态景观工程设计要求,强调生态效益,应能一边要考虑居住区的绿地功能需求,一边还要注重景观美化效果,即兼顾美化与实用性的双重需求。如此一来,排水技术与景观设计相结合,也必然要归为生态园林景观工程行列中,所以对于园林景观工程而言,能够兼顾设计出来的艺术效果与生态效益下的美化、功能需求等是最佳的景观园林作品。

(一)营造意境

对于景观园林意境营造必然要借助一些景观设计要素,比如对山水、植被、山石、道路等要素的综合设计等。为此,园林植物应能具有高度观赏价值,同时植被应能易于打理,具有旺盛生命力。而除了考虑植被具有观赏价值与旺盛生命力之外,还应能考虑植被的色彩搭配,进而才能体现出美化效果,使其跃然于人们视野前才具生机之美。比如,白花象征着温婉、柔和、宁静之意,搭配黄色的植被却又带有质朴之感;搭配红色又具有浓烈、欢快之意。而如果特意营造某种意境,则可以选出一些典型的花圃植被,比如兰花具有幽香的感觉,可以搭配白颜色的花朵,象征深谷幽兰,含笑具有着浓厚的香气,可以点缀搭配一些红色植被,给人以富有生机之感。但不论怎样搭配,都应能一方面要满足美化环境要求,一方面要兼顾绿色生态效益实现;同时对于空间布置而言,应能考虑植被之间的合理组合,采用行列式布局方式,以打破布局僵化的局面。

(二)植被结构搭配

一般而言,适用于上层栽植的植被乔木有:白蜡、元宝枫、杜仲、栗树等;如果考虑常绿植被设置在上层予以栽植,可以考虑华山松、雪松、白皮松、洒金柏、侧柏等松柏类常绿乔木。适用于中层栽植的植被则有连翘、红瑞木、麻叶锈线菊、天目琼花、金银木等;如果考虑的是全光照植被,可以考虑珍珠梅、太平花、铺地柏等;如果是置于空地栽植,可以考虑紫叶李、榆叶梅、牡丹花、紫薇、黄护等。至于下层栽植的植被,可以考虑金银花、铺地柏、常春藤、扶芳藤等。

(三)线行变化

由于景观工程多以公园、居住绿地区域等为主,所以绿地内表现出的直线条形态较多,比如一些道路形态、围墙及居民建筑等。因此,对于易于变动设计的植被设置也可以考虑曲折形态变化,可以应用植被空间划分所用的林缘线,或者是林冠线起伏变化等设计手法。比如,在灌木边缘栽植时,可以应用一些灌木较矮且枝叶茂盛的植被,比如通过金钟花、迎春、木瓜海棠、火棘等植被予以密栽,进而使其设计出一种曲折变化曲线形态。再如,如果考虑的是孤植球类栽植,可以在绿地边缘选出一些孤植球,用以突出绿地边缘曲折变化形态。当然设计时,可以应用林冠线起伏设计手法,采用一些铅笔柏、水杉、松柏等尖塔式植被。一方面,这种设计手法可以给人以强烈的节奏感;另一方面还可以善于应用地形变化来突出绿地边缘曲折变化,通过高矮差异不大的植被与林冠线起伏手法予以配合,突出视觉效果。

结 语:

城市园林景观工程设计时,为了兼顾绿色生态效益下的美化、水能源节约等效果,应能一方面考虑植被的生态特性与地形植被栽植的设置,另一方面也要考虑排水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才能在保证了能源节约的情况下,一能满足人们视野效果,二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绿色环境的精神需求,三能透过园林景观工程实现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化发展。

结 语:

参考文献:

[1]梅艳.浅析园林工程中排水设施与景观结合[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35).

[2]王定岛.旅游景区园林绿化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2).

[3]刘建盆.园林工程中植物造景分析[J].现代园艺,2011(11).

第8篇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设计;遵循;理论;技术路线

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可以加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将水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以往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存在很大的弊端,更多地注重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能够获得的经济效益,忽略了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能够获得的生态效益。现代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中需要融入生态学理论,从而满足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生态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是未来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主流方向,在创造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可以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对周围生态环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中需要中从技术和理论两方面出发,从而保证水利工程项目设计可以呈现出良好的生态特性,使得工程项目建设可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应遵循的理论与技术路线进行分析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一、生态水利工程的特点

生态水利工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生态水利工程项目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系统性,生态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可以与流域内的单个水利工程项目紧密联系起来,相互影响、制约。需要特别注重的是生态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与其他利于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工程项目有着很大关联。生态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之间联系紧密。生态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不仅对社会经济建设发展有着较深程度的影响,同时对工程项目建设流域生态环境、气候环境发展也有着较深影响,影响不仅表现在积极层面,同时也会表现在消极层面。在生态水利工程项目设计筹划阶段,设计人员需要尽可能地消除生态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将工程项目建设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生态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施工难度性较高,工程项目建设资金投入量较大。生态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能够获得的效益是无法确定的。

二、生态水利工程的功能分析

生态水利工程的功能可以概括性的分为以下3个方面:第一方面,生态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可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水利工程项目可以在汛期预防洪水灾害的影响,为社会经济建设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提供所需求的电力能源,促进养殖产业发展等,所以工程项目建设可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第二方面,生态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可以有效提河道的蓄水能力,为附近居民提供所需求的水资源,满足区域农业灌溉用水需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对水资源的需求程度也会不断提升,通过生态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可以更为良好地满足这些需求,为社会经济建设发展塑造优质的用水环境,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第三方面,生态水利工程项目具备防洪排涝功效。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毕竟是有限的,生态水利工程在汛期可以储存水资源,在干旱季节释放储存的水资源,避免区域经济发展因水资源短缺受到影响。从生态层面进行分析,通过对水量进行调节,合理调配水资源,从而使得河流可以长期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不仅可以避免在干旱季节出现断流情况,同时也可以避免在汛期出现洪水灾害,通过水量的合理调配满足人们生活、生产用水需求,使得工程项目建设更为良好的为经济建设发展而服务。

三、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理论路线

想要将生态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就必须要明确生态水利工程项目设计的内涵。生态水利工程项目设计就是保证水利工程项目具备原有功能的基础上,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不会对周围环境发展造成任何的负面影响,充分尊重了环境的整体性,生态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完成后会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对设计人员综合素质有着较高要求。生态水利工程项目设计前期,设计人员需要深入到工程项目建设施工现场进行调研工作开展,对收集和整理的地质水文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加强自身对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的了解。根据收集和整理的信息资源,以生态学和水利工程学为基础,对生态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进行系统性的筹划,最终创造一套完整性的生态水利工程项目设计方案,保证区域生态系统可以和谐发展。生态水利工程项目设计中要坚固全局和局部,对宏观、微观等内容进行科学统筹。从宏观层面进行分析,要保证资源的优化配置,生态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要符合区域经济建设发展要求,在保障水资源充分利用的基础上,将生态水利工程项目整体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要结合生态学理论知识,对主体空间进行合理布置,密切关注工程项目建设周围环境变化。生态环境中种群配置要从垂直和水平两方面进行组合配置,强化生态环境的整体循环效果。四、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技术路线

(一)生态水利的构建思路

可持续发展理念是生态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中必须要严格遵守的内容,设计人员需要对生态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区域环境的承载能力进行分析。水源本身只有具备良好的环境承载能力,这样才能满足区域经济效益获取需求,水源环境承载力也是评定区域环境污染承受能力的重要指标。在生态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中要避免过度的应用水源环境承载能力,从而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损伤。要对安全体系进行综合评估。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中,安全体系构建是其中非常关键内容,安全体系建设程度需要满足整体区域对众多不良灾害的防护需求。

(二)生态水利的相关技术标准

以往水利工程项目设计中,设计人员更多考虑的是工程项目建设能够获得的经济效益,对工程项目建设的生态效益采取了忽略态度,没有将生态学理念和技术与水利工程项目设计进行融合,从而导致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针对这一问题,要将生态学理论和技术与水利工程项目设计高度融合,结合我国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特点,对生态水利工程项目设计指标进行完善,对工程项目设计进行约束和指标,从而满足生态水利发展的多元化需求。

(三)施工建设控制

施工建设是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中技术线路的重要控制环节,因为如果生态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施工控制不当,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施工区域生态环境会造成严重污染,所以重视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技术控制。在生态设计阶段,要根据生态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区域环境特点,制定出合理的生态控制规划方案,避免施工工作开展对施工区域生态环境造成损害。为了保证工程项目建设施工呈现出生态化的特性,需要应用生态设计指标指导工程项目建设施工。在施工阶段需要对粉尘、灰尘扩散进行控制,可以在工程项目建设施工区域进行防护设施建设。做好工程项目建设施工材料的准备工作,定期地对工程项目建设施工现场进行清理。大型工程施工机械设备应用中会发出较大的噪声,所以需要对机械设备运行时间进行控制,特别是在夜晚施工时需要加强设备运行控制,避免较大噪声的出现对周围居民生活造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