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血糖的预防措施

高血糖的预防措施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27 16:02:3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血糖的预防措施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血糖的预防措施

第1篇

[关键词] 老年脑卒中; 复发因素; 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 R255.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1-138-01

老年脑卒中在临床有较高复发率,加重了已有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对复发因素进行研究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1]。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脑卒中复发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收治的未复发的脑卒中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就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复发因素并为临床预防提供参考依据,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共70例,均为经MRI或CT确诊为缺血性或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其中首次病发中风后,3年内复发多次或再复发的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男30例,女10例,年龄为60-76岁,平均65.7岁。缺血性脑卒中28例,出血性脑卒中12例。并与同期收治的未复发的3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男23例,女7例,年龄60-75岁,平均64.6岁。缺血性脑卒中19例,出血性脑卒中11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复发因素进行分析,包括自身合并疾病、社会参与及个人生活方式等因素。因脑卒中为出血性和缺血性,常规服用阿司匹林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中为一级推荐用于对复发进行预防的措施,故不选择单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作用研究内容,而将两类卒中的用药依从性和规律用药作为变量分析。其他复发因素包括高血糖、心脏病、高血压、高血脂等。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行X2检验,P

2 结果 脑卒中复发因素比较,观察组40例中,高血压占70%,高血糖占25%,高血脂占30%,心脏病占22.5%。对照组30例中,高血压占40%,高血糖占16.7%,高血脂占13.3%,心脏病占10%。危险因素对照组低于观察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老年脑卒中是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和增加死亡率的常见疾病之一,据相关统计显示,约有15%的患者在病发脑卒中1年内,会再次卒中或发生死亡,第3年可达到40%-50%,预后较差[2]。组患者及家属均造成严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脑卒中不断向后推迟了高发年龄,复发比例也不断增高[3-4]。男性复发比例高于女性,同侧复发较为多见,脑梗塞为主要复发类型,其病理机制为病侧脑血管在首次卒中后发生变异,血流缓慢,与健康比较血液供应较差,新的脑梗塞灶易形成。高血脂、高血压为使脑卒中复发增加的危险因素,患者长期患高血脂、高血压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有动脉瘤和多怪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在有诱因的情况下形成脑出血或脑梗塞。若未能对危险因素在卒中首次发生后进行控制,则继续加重血管病变,新的出血或梗塞易形成,造成卒中复发[5]。

脑卒中复发预后效果明显低于首发患者,脑卒中复发有较高致残和致死率,明显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6]。其原因为脑卒中首次病发后脑细胞部分发生死亡,因不存在再生功能,故需其他脑细胞进行功能方面的代偿,脑卒中再次复发生代偿功能明显下降,死亡脑细胞却不断增加,有较差的预防。同时老年患者全脑功能下降,也对治疗造成严重影响。同时老年脑卒中患者因长期卧床,易合并严重感染等并发症,同时情绪和社会心理负担过重也会对复发造成向。故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复发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预防措施,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使脑卒中复发的情况降至最低,明显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岩.350例脑卒中病人相关危险因素的调查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1):71-73.

[2] Collins R,Peto R,MacMahon S,et al.Blood Pressure,stroke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part2:short term reductions in blood pressure:overview of randomized drug trials in their epidemiological context[J].Lancet,1990,335(8693):827-838.

[3] Zhang SP,Liu YH,He R,et al.Factors in association with recurrence of cerebral infarction[J].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on,2004,8(16):3160-3161.

[4] Moderago PJ.西班牙Banjo Aragon地区患者首次中风后复发率及生存率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J].世界核心医学杂志文摘:神经病学,2005,1(2):1.

第2篇

【关键词】 中年知识分子;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脂肪肝

中年知识分子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近年来关于中年知识分子英年早逝的报道屡见不鲜。调查分析这一群体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脂肪肝的发病情况,对提高中年知识分子身体素质,预防治疗心脑血管及代谢疾病有重要的意义。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中年人的年龄界定,选取我校体检人群中年龄在45~59岁具有中高级职称教师609例进行研究。其中男335例,女274例,平均年龄52岁。

1.2 检查项目和诊断标准 血压、血糖、血脂、脂肪肝各项检查均按常规操作。高血压诊断标准:按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实用本)》[1]。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高血脂判定参照中华心血管杂志1997年刊载的我国“血脂异常防治建议”中所公布的标准[2]:即TC≥5.72mmol/L,TG≥1.7mmol/L。其中任何一项增高者为高血脂;按照美国糖尿病学会标准[3]将空腹血糖≥6.1mmol/L定义为高血糖。

2 结果

2.1 检出率 四项均在正常范围者247例,有一项及一项以上不正常者362例,检出率为59.4%。男性检出率为55.0%,女性检出率为45.0%。

2.2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脂肪肝检出率 见表1。高血脂检出率为39.4%,脂肪肝检出率为23.6%,高血压检出率为22.4%,高血糖检出率为9.2%,高血脂检出率排序第一。表1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脂肪肝患病情况

2.3 不同性别各检出率比较 见表2。从表2中可见,四种疾病检出率均是男性高于女性。其中脂肪肝、高血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高血脂则无统计学意义。 表2 不同性别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脂肪肝 检出率比较

3 讨论

本年龄组调查结果显示,我校中年教师的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四项指标异常的总检出率为55.4%,其中高血脂检出率与张韶文等[4]的调查结果相似,而高血压和高血糖检出率明显高于张韶文等的调查结果,高血糖可能与判定标准不一样有关。脂肪肝与查涛等[5]报道的基本一致。男性四项指标的异常率均高于女性,脂肪肝、高血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提示男女性在生活方式上有较大的差别,比如男性应酬多,吸烟,饮酒等。本年龄段男女性血脂检测指标差异不大,与受检女性基本处于绝经期,雌激素水平降低所致血脂代谢异常有关。本次调查的中年教师大部分是学校的业务骨干,承担着负荷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由于这一代人的特殊经历,他们工作上格外努力,生活上过于随意。平时长期伏案工作,体育锻炼少,饮食结构不合理,为了熬夜工作,男性吸烟的较多。这些都是导致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脂肪肝的重要因素。而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脂肪肝与许多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本年龄段正处于事业的高峰期,也是各种疾病高发期,本次调查也证实如此。所以,提高中年知识分子的身体素质,减少各种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刻不容缓。为此, (1)应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吸烟,不酗酒,合理的膳食结构(低盐、低脂、高蛋白、丰富的维生素和纤维素)。(2)多参加体育锻炼,适量的体育锻炼可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葡萄糖耐量,对降低血压、血脂和血糖有显著效果,是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一级预防的重要措施。(3)合理用药,一旦非药物干预不能奏效就要及时进行药物治疗。医生应对患者在药物的选择、药物的剂量以及服法、服药时间等方面给予合理的指导。(4)定期健康体检,加强对心脑血管疾病及易患因素的早期防治。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压病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2004年中国高血压病防治指南.高血压杂志,2004,12(60):483-486.

2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血脂异常防治对策专题组.血脂异常防治建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7,25:169-175.

3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The second report on the expertpanel on detection,evaluation,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cholesterol in adults (adult treatmentpae10).Circulation.1994,89(3):1333-1445.

第3篇

关键词血液透析脑梗死防治

在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脑梗死是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均高。如不及时处理,会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2009~2012年收治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脑梗死患者21例,对资料并进行统计,研究分析对其防治的医疗措施,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2012年收治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78例,并发脑出血有21例,发生率11.7%;男18例,女3例;年龄59~81岁,平均55±13岁。慢性肾炎11例,糖尿病肾病2例,多囊肾3例,梗阻性肾病8例。所有患者均每周透析3次,每次4小时;透析时间36~134个月,平均58±14个月。

预防措施:1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在为患者透析过程中必须严密观察患者生命指征(呼吸、血压、脉搏、瞳孔、脉氧),注意神志改变,肢体、语言功能的缺失,有无头晕、呕吐症状。若患者头痛加重,临床上要排除脑出血。透析过程中密切观察静脉压力,若静脉压力升高,静脉滤网有纤维素析出或颜色变深,考虑静脉系统或透析器有凝血,此时须加快冲洗液量或速度。2每次透析前、透析中每小时、透析后分别测量血压,对于有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患者均给予长期的药物治疗,并及时调整药物剂量。积极控制、治疗原发病。3透析过程中应定时用生理盐水200ml快速冲洗1次,每隔15~30分钟用生理盐水100~200ml冲洗透析器1次,并随着冲洗生理盐水的增加,调整脱水量,以维持血容量平衡。4设定合适的干体重,严格控制饮水量。根据患者的干体重设定超滤量。禁止大剂量超滤脱水(指每次血液透析脱水量>5%干体重)。对于不能严格控制饮水量应增加血液透析频率或改腹膜透析。5饮食指导:对于高血糖、高血脂症患者应与饮食指导,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配合相应的药物治疗。降低血糖血脂。⑥加强健康教育,戒烟禁酒。⑦保证血液透析质量,提高尿毒性物质的清除率。选择生物相容性好的透析膜。透析液现用现配防治污染,严格无菌操作,防治医源性污染,积极抗炎治疗,从而保护内皮细胞功能,改善患者微炎症状态。

治疗措施:1患者一旦发生脑梗死,马上停普通透析,改用血液滤过透析或腹膜透析。减少超滤量。以达到补充体内必要的物质、清除毒素,超滤体内过多的水分,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的目的。必须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给予静滴血管活性药物,有颅内高压,用20%甘露醇或速尿。2保持呼吸道通畅,中流量吸氧。3常规抗感染治疗。4肝素用量个体化。

结果

并发脑梗死患者21例,死亡5例,死亡率23.8%,偏瘫11例,失语5例,致残率76.1%。

讨论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慢性进行性的肾实质损害,致使肾脏不能维持其基本功能,诸如排泄代谢废物、调节水盐和酸碱平衡、分泌和调节各种激素代谢等,从而呈现氮质血症、代谢紊乱和各系统受累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综合征。由于慢性肾功能衰竭一般呈不可逆性缓慢进展,所以不少尿毒症患者通过透析来延续自己的生命。由于老年患者血管硬化,脆性增加,基础疾病严重,加上每次透析需时大量脱水,使血液黏稠,极易发生脑梗死。尿毒症患者一旦发生脑梗死,死亡率及致残率是非常高,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由于尿毒症本身就是一种比较难治的疾病,而脑梗死的出现无疑进一步加大了治疗难度。本组患者21例,其脑梗死一经确诊,除了迅速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时,全部采取血液滤过透析替换原来的透析方法,其中有16例患者抢救成功。但存在不同程度的伤残。笔者认为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治疗时,特别是存在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的患者,如:高血脂、高血糖、吸烟、饮酒,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钙磷代谢紊乱、高龄、男性等。针对以上危险因素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应加强宣传教育并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透析中一定要严密观察病情,当并发脑梗死后,改用血液滤过透析或腹膜透析。减少超滤量。以达到补充体内必要的物质、清除毒素,超滤体内过多的水分。配合神经内科积极治疗,可预防或减轻血液透析患者脑梗死。

第4篇

【关键词】 糖尿病; 健康教育; 饮食控制; 三级预防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7-0049-03

目前在临床上糖尿病为比较常见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近几年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使得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并逐渐年轻化,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均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对其展开早期诊断与有效治疗对于改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1]。本次研究旨在对糖尿病临床诊断以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展开分组治疗,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98例糖尿病患患者,按照入院时间顺序进行编号,将单号患者划分在对照组,将双号患者划分在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男28例,女21例,年龄38~82岁,平均(52.7±13.2)岁,病程2个月~14年,平均(5.8±1.2)年。观察组男29例,女20例,年龄39~81岁,平均(53.4±14.3)岁,病程3个月~15年,平均(5.7±1.3)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本组患者糖尿病诊断均采用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即以血糖检测结果为标准,具体为:若伴有糖尿病症状(高血糖所导致的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皮肤瘙痒、视力模糊等急性代谢紊乱表现)加随机血糖≥11.1 mmol/L,或空腹血糖检测结果≥7.0 mmol/L,或葡萄糖负荷后2 h血糖≥11.1 mmol/L,符合以上3条任何一条即可诊断为糖尿病;如无糖尿病症状者,需改日重复检查若再次出现血糖异常者即可确诊为糖尿病。

1.3 方法

(1)对照组:常规治疗,给予患者合理的药物治疗和胰岛素治疗,口服抗糖尿病药物包括:磺脲类、格列奈类、双胍类、α-葡糖苷酶抑制剂等。(2)观察组:常规治疗与对照组相同,除以上治疗措施外对患者展开以下措施:①健康宣传教育,将糖尿病的相关知识以及自身防御措施向患者进行指导,以增强患者的自我防范意识与知晓率;②饮食控制,以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对标准体重进行计算,而后对患者展开体重控制,保证食物中糖、蛋白质以及脂肪的分配比例符合标准,针对孕妇、乳母以及营养不良等特殊人群可对比例进行适当的调整。针对肥胖患者应加强饮食控制,食用粗纤维饮食,以减少血糖、血脂的发生;③三级预防,一级预防为避免糖尿病的发病,二级预防为预防以及早期检出糖尿病,并展开积极有效治疗,三级预防为对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进行有效延缓和防治[2]。

1.4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血糖变化以及并发症(糖尿病足、肾损害、低血糖)发生情况。

1.5 疗效评价标准

有效:患者临床表现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血糖测量结果较治疗前发生显著降低,并达到正常水平。无效: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和血糖测定结果无明显改善,甚至是恶化。

1.6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3 讨论

目前在临床上糖尿病为对人类生存质量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一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临床诊断主要依据患者典型的临床表现即“三多一少”,以及血糖检测。在糖尿病发病后,患者体内胰岛素水平会发生显著降低,且会表现出作用缺陷,从而大幅度的增加了血糖水平,因此早期展开血糖监测对于早期确诊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3]。近年来的诸多研究结果显示,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会出现严重的性激素失调、脂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等症状,进而引起患者机体环境的改变[4]。因此对上述临床表现予以重视对于早期发现糖尿病的存在意义重大。

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主要目的为对代谢紊乱进行纠正,消除患者的临床症状,保证患者的正常生长发育,使患者能够维持正常的学习与工作能力,对各种急性或者是慢性并发症进行预防,延长患者的寿命,减少致残率与死亡率。临床上糖尿病的治疗原则主要为:持之以恒、综合管理。糖尿病高血糖的治疗包括有合理运用糖尿病教育、运动疗法、饮食治疗、药物治疗、自我监测等手段,尽最大可能对糖代谢进行控制,使其接近或达到正常正常值[5]。对于糖尿病的治疗除常规的药物治疗、胰岛素治疗外,诸如健康教育、饮食体重控制以及三级预防等综合干预措施的实施也可以有效改善临床疗效。曾有调查结果显示[6],饮食干预治疗的临床疗效甚至会优于药物治疗。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采取了上述综合性干预治疗,经对比分析发现,该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发生明显升高,而并发症发生率则低于对照组,且治疗后血糖控制效果优于对照组,这一结果与文献[7]报道结果一致。由此可知,合理的综合干预治疗在糖尿病治疗中疗效显著,可以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血糖控制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加强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对于降低糖尿病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并发症复杂多样,其中酮症酸中毒、非酮症性高渗综合征、乳酸性酸中毒等均为临床常见糖尿病并发症类型[8]。

糖尿病的预防工作对于降低糖尿病发病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临床与社区卫生机构应注意做到以下预防措施:(1)对糖尿病防控知识进行宣传教育。因多数糖尿病患者早期无症状或者是症状表现轻微,因此经常不能及时得到确诊与防治,因此合理的健康宣传对于督促高危患者加强糖尿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2)饮食干预。研究证实适当的节制饮食可使β细胞的负担得以减轻,进而达到预防糖尿病的效果[9-10]。

综上所述,糖尿病的治疗原则为持之以恒,综合管理,针对糖尿病患者应对其展开早期诊断和早期综合治疗,从而达到改善临床疗效的目的,减少患者的痛苦,改善其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联耀,李江.初诊糖尿病与糖尿病前期诊断的探讨[J].西部医学,2012,10(11):231-232.

[2]赖世兴.Ⅱ型糖尿病饮食锻炼疗法[J].当代医学,2010,21(20):456-457.

[3]陈德明.Ⅱ型糖尿病(NIDDM)运动疗法的训练学原则[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9,1(5):451-452.

[4]赵宝生.中医食疗法应用于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2(29):91-93.

[5]彭剑,刘真.浅谈老年糖尿病的门诊治疗[J].内蒙古中医药,2010,14(4):445-446.

[6]尚强.43例妊娠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治疗与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0,12(19):121-124.

[7]史振军,何兵.前列地尔联合替米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0,14(5):103-104.

[8]苏猛,张桂红,朱海燕.老年糖尿病患者血清糖化血红蛋白、血糖及血脂水平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1(12):332-334.

[9]闫巍,王全录,郑峥.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中国全科医学,2011,15(3):298-299.

第5篇

【关键词】 2型糖尿病;肺部感染;临床分析

糖尿病并发肺部感染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肺部感染就较为严重, 且不易控制, 预后较差。肺部感染可使糖尿病患者继发代谢紊乱, 病情加重。现将河南省长葛市中医院收治的84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整合,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整合分析。本组患者共84例, 其中男患者51例, 女患者33例, 年龄段为41~86岁, 平均年龄(61.4±6.7)岁, 病程为3个月~25年, 平均病程(8.7±3.5)年。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1. 2 方法

1. 2. 1 检查方法 网织红细胞10×109/L, 61例;所有患者均行X线检查, 其中16例合并胸腔积液, 21例合并支气管炎, 8例合并支气管扩张, 2例合并肺结核, 其它无合并疾病;84例患者中行痰培养检查患者例52例, 分别为4例白色念珠菌, 9例大肠埃希杆菌, 18例肺炎链球菌, 4例结核杆菌和8例克雷伯杆菌, 其余患者痰培养均为阴性, 痰培养阳性率为82.69%。详见表1。

1. 2. 2 治疗方法 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 一经发现确诊为合并肺部感染, 立即给予抗生素和胰岛素等对症治疗, 进行饮食控制。所有患者均进行血糖监测, 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根据临床动态血糖数值调整胰岛素使用的剂量。同时, 积极关注患者原发病灶的治疗,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根据患者细菌药敏培养结果选择适合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同时给予吸氧、吸痰及止咳等对症治疗。

2 结果

84例2型糖尿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中, 79例患者的感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临床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X线检查结果显示, 患者炎症消失, 痰培养结果为阴性, 空腹血糖控制10 mmol/L以内, 2例患者因继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3例患者放弃治疗。

3 结论

糖尿病患者易并发肺部感染, 随着患者病程的延长, 如血糖控制不稳定就更易并发肺部感染。肺部感染是糖尿病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2型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没有严格控制的情况下容易发生血糖增高, 高血糖会起机体代谢的改变, 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高血糖的状态下有利于细菌的滋生, 降低免疫细胞的吞噬功能, 促进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增加了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易感性。糖尿病患者预防肺部感染主要措施是控制血糖, 因为高血糖是引发肺部感染的主要原因, 严格控制血糖可以有效减少糖尿病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糖尿病患者出现糖化血红蛋白增高可诱发肺部感染。高血糖使血浆中的渗透压增高, 抑制了淋巴细胞的分裂, 使细胞免疫移动性、趋化性及杀菌能力下降。机体免疫力下降, 清除肺部病原微生物的能力亦会降低, 且糖尿病患者高糖的情况下有利于细菌的滋生。糖尿病的病程较长, 且并发多种基础疾病, 糖尿病患者机体代谢紊乱、白蛋白结合能力下降、营养不良, 这些原因都容易使糖尿病患者发生其他并发症。

及时有效的控制血糖是预防和控制感染发生的关键[2]。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应控制在10 mmol/L以内, 当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肺部感染[3]时, 应对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进行血糖的控制。抗生素的选择是治疗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的主要措施, 在没有确定致病菌前, 医师可根据临床经验选用适合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在确认致病菌后根据检查结果选用适合的抗生素进行全程足量的治疗。糖尿病患者应主张积极治疗原发病, 合理的饮食, 适当的锻炼提高患者自身的抵抗力, 对血糖进行动态的检测, 严格控制血糖。对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严格控制高血糖可以有效的减少2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根据2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的致病菌多以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为主的临床特点, 在致病菌未确定之前早期应用广谱抗生素进行治疗, 可以有效的抑制革兰阴性杆菌。2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的治疗多以联合治疗为主,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医生应注意全程和足量使用抗生素, 在使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也应该对患者的肝肾功能进行监测。2型糖尿病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蛋白质、脂肪、糖的代谢紊乱。随着糖尿病发病率增加, 2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也随之增多, 临床医师在治疗糖尿病的同时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发生的可能性, 尤其是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 因为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病程较长, 其合并肺部感染多病情较重且预后差。2型糖尿病患者应加强锻炼, 提高自身免疫力, 做好发生肺部感染的预防措施, 严密监测血糖变化, 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 必要时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对于已经发生的肺部感染临床主张早期、联合、全程、足量使用抗生素药物治疗。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应定期检查血糖, 对血糖进行系统的管理。糖尿病患者应严格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 对于反复发生感染的患者应警惕是否是合并其它疾病, 监测血糖是否增高, 临床应进行动态血糖监测, 胸部X线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 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参考文献

[1] 冯秋花. 2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45例临床分析.临床医学, 2010,30(2):98-99.

第6篇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所致的一组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慢性的高血糖伴有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的紊乱,可发生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昏迷而危及生命,慢性高血糖可导致各种组织器官尤其是眼、肾、神经以及血管损害,引起功能不全或衰竭。随着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已成为全球性疾病。目前仅次于心脑血管、癌症,列为第三位大病。临床分型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异性糖尿病、妊娠型糖尿病。临床表现:早期往往无任何明显症状,也可有明显症状:如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及疲乏无力,即“三多一少”症状。可有皮肤瘙痒、反复感染及眼、肾、神经、血管病变。

对30例出院后糖尿病人进行生活护理指导、健康宣教,经院后随访、调查,发现已取得较好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我院出院后的糖尿病病人30例,对其进行生活护理指导及健康指导,并定期随访。选取的30例患者为2型糖尿病病人,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为45-70岁,病程5-14年不等。

2 方法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不可治愈的慢性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体重超重及肥胖,缺乏体育锻炼,可导致疾病加重。病人都渴望能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所以,通过对患者进行疾病知识教育、生活护理及健康指导,能够使病人了解糖尿病的基础知识、自我监测、饮食活动、运动方法,能正确合理地控制饮食,稳定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危害。建立个人档案,定期监测血、尿糖,病人全程参与合作,才能坚持并达到预期效果。

2.1 饮食治疗:饮食治疗是各型糖尿病人最基本的治疗措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过度饮酒、吸烟成为释放生活压力的主要方式。糖尿病人发病率逐年上升。糖尿病人必须坚持规律的生活来控制饮食。不良的饮食习惯,会影响血糖的波动,因此,饮食治疗是治疗各型糖尿病最基本的治疗措施。合理地控制饮食,可以减轻B细胞的负荷,有利于血糖水平的控制,通过饮食治疗,控制血糖,尽可能接近正常范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还能维持适当的体重。病人每日所食蔬菜必须依照“糖尿病饮食治疗规则”上指定的品种任选几种,所食品种和副食要多样化,不可单调,每日烹调油(植物油)不超过10g,食盐不超6g,清淡为宜。主食做到大米、白面混合食用,做到控制总热量,建立合理饮食结构,均衡营养,合理控制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比例,戒烟、戒酒。水对于糖尿病人极为重要,因高血糖的利用,使体内水分大量丢失,易出现缺水,对体重超标的糖尿病病人,首先减体重,晚餐可不吃,适量的饮水。

2.2 运动疗法:运动可增加肌肉细胞胰岛素受体的数量,提高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运动的过程是机体消耗能量的过程,使肌肉等组织消耗的葡萄糖数量增加,因而可以降低血糖。运动还能促进血液在血管中的运动,降低血脂和血液粘稠度,有利于控制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没有适当的运动治疗,其他治疗就很难取得满意效果。 糖尿病病人要根据自己的心肺功能状态进行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是指在运动后脏跳动不过快,呼吸平稳,运动时吸入的氧气能满足人体氧化代谢之需,一般是指中小强度、节奏慢反复多次的运动。如打太极拳、散步、平地慢跑、做家务等。呼吸频率虽然加快,但应自觉呼吸流畅,微微汗出,面色红润,运动时间应适中,每次连续运动的时间不应少于20分钟,但不宜超过1小时。运动前应监测血糖,过高不宜运动,过低运动前应加餐、多饮水,并携带易于吸收的碳水化合物。一天之中较适宜运动的时间一般在早晨或下班后,不能在饱食后即刻运动,也不可在饥饿中进行运动,应该在饭后1-2小时进行,因此时血糖水平较高,运动中不易发生低血糖,并有助于餐后血糖的控制。运动时衣着鞋袜舒适,长期坚持,循序渐进。

3 心理护理

随着病程的迁延,经济支出的增加,血糖的波动,以及逐步出现的各种并发症,病人宜产生焦虑、恐惧心理。挫伤病人对疾病治疗的信心和勇气,通过了解病人的基本情况,如:经济、性格、病情变化及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除普及一般知识外,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健康教育,随时对其帮助及鼓励,使患者心情舒畅,健康向上,有利于疾病的治疗。

4 低血糖的预防和处理

让病人充分了解运动后热量消耗增加,血糖水平会下降,可能出现低血糖,因而,要采取低血糖的预防措施:不要再空腹进行运动,应餐后半小时后开始,必须携带饼干、糖果,在运动中一旦出现明显饥饿感、心慌、冷汗、头晕、手颤等情况,提示可能是低血糖反应,应立即停止运动,及时补充携带食物。条件允许的病人在运动前、后应检测一次血糖水平,以了解所行运动对血糖的影响。

5 休息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适度的运动与适度的休息,对于糖尿病病人是不可缺少的,病人合理安排休息时间。糖尿病病人应该多休息,不该使自己过度疲劳,每天应该有9小时的随眠时间或更多,时时进行短暂的休息和松弛,对于糖尿病患者是有益的。

6 结果

通过两年来对30例2型糖尿病人的生活护理及健康指导,25例病人采纳了正确的健康的生活方式,血糖维持正常值,高血压症状减轻,精神状态良好,能参加正常工作及业余活动,无新并发症发生。

第7篇

【关键词】 2型糖尿病;脑梗死;诊治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危险性是非糖尿病者的2~4倍,病死率高[1]。现将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0月收治42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现将其临床诊治临床资料作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2例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46~83岁,平均63岁。糖尿病病程1~30年,其中合并高血压29例、冠心病19例、高脂血症23例、合并糖尿病性肾病10例、并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例,既往有脑梗死病史者5例。发病前已确诊为2型糖尿病者30例,发病后确诊为12例,入院时空腹血糖2.6~30.5 mmol/L。根据WHO1997年制定的标准,全部病例确诊为2型糖尿病;并经头颅CT或核磁共振确诊为脑梗死。

1.2 临床表现 无明显症状者19例、偏瘫19例、肢体单侧瘫3例、言语含糊8例,意识障碍2例。住院时瘫痪病例程度肌力2~4级。

1.3 头颅CT检查 基底节区梗死3例、脑叶梗死2例、脑干梗死1例、左侧或右侧腔隙性脑梗死8例、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28例。

1.4 治疗及转归 根据患者血糖及并发症情况给予胰岛素或口服药物降糖,注意葡萄糖液体少用或配合胰岛素使用,同时予扩血管、抗血小板凝集、降低血黏度、控制血压、调脂、纠正水电解质及代谢紊乱以及对症支持治疗。有脑水肿表现者给予脱水剂。本组42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均得到积极诊治,经治疗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为延误病情,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

2 讨论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临床表现特点是:梗死以中小梗死多见,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在本组病例中占66.67%。本组无症状者19例,这与糖尿病患者微小动脉病变较为严重有关,而较大面积梗死多与继发性粥样硬化有关,因为这些患者多数同时患有冠心病和/或高血压病。本组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病理较多。高血压作为脑梗死独立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已被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所证实。糖尿病患者易患高血压,而高血压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两者合并存在更易导致和促进动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使脑梗死的危险性增加[2]。此外,长期高血压可以导致动脉中层平滑肌细胞增殖和纤维化,有利于脂质在动脉内膜的沉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从而易导致脑血管病的发生[3]高血糖是脑血管并发症及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4],由于高血糖的存在,使血液黏稠度增加,此外,高血糖可引起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在受损内皮细胞上黏附聚集,血液流经已经狭窄的脑动脉时更加缓慢,更易导致血栓的形成,引起缺血性脑卒中[5]。

2型糖尿病是一种多代谢综合征,而胰岛素抵抗是该综合征基本病理生理现象。胰岛素抵抗是一种内源性“高胰岛素血症”,已经证实胰岛素抵抗是引起血脂紊乱、高血糖及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潜在因素。2型糖尿病患者均不同程度存在胰岛素抵抗,且合并脑梗死的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更明显[6]。机制可能是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B细胞代偿性分泌过多胰岛素,造成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高胰岛素可刺激脂肪合成。其典型表现为血清甘油三脂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能增高,亦可正常,但小而密的低密度脂蛋白增多,脂质在动脉损伤的内皮下沉积,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降低,将减慢把外周组织内过量的脂质送往肝脏代谢排除的过程。以上因素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从而易形成血栓。高血糖是糖尿病脑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欧洲糖尿病诊断标准协作组”指出餐后血糖与大血管并发症关系密切,且发现糖尿病患者在糖耐量降低阶段其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高血糖是糖尿病脑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欧洲糖尿病诊断标准协作组”指出餐后血糖与大血管并发症关系密切,且发现糖尿病患者在糖耐量降低阶段其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明显增加。糖尿病性急性脑梗死致残率和病死率均高,愈来愈受到重视,其预后差。总之,由于糖尿病脑梗死的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对其治疗应采取综合措施。

参 考 文 献

[1] 孟晓梅.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临床分析.实用糖尿病杂志,2006,2(3):25.

[2] 欧美荣.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49例临床分析.淮海医药,2009,27(1):49.

[3] 孙岩,于晓华.2型糖尿病急性脑梗塞70例临床分析.实用糖尿病杂志,2007,3(2):64.

[4] 彭绩.糖尿病高危人群风险因素对照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6):506.

第8篇

【关键词】糖尿病;2型;冠心病;危险因素;病例对照

糖尿病作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日益受到重视,二者之间互相影响,关系密切。有文献报道,糖尿病患者70%―80%死于心血管系统并发症或伴随症[1]。一般认为,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为了探讨CHD的发病危险因素和寻求干预或预防措施,我们从临床上连续收集一组合并和不合并冠心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对CHD的易患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先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

自2012年1月一2013年1月,连续收集按WHO标准确诊的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100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49例;年龄41-80岁,平均60.5岁。

1.1.2 未合并冠心病的2型糖尿病组(NCHD组):

同期收集未合并冠心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男60例,女40例,年龄46―77岁,平均61.5岁。

1.2观察方法:

了解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目前治疗方案,并测定血压、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血清C肽、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血尿酸和尿白蛋白。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资料输入计算机后,用SPSS 11.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方差齐者用t检验,方差不齐者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平均空腹血糖及平均糖化血红蛋白统计学上也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CHD患者组的平均病程为9.6年,明显长于NCHD患者组(5.2年)。CHD患者组合并高血压病者43例(40.2%),明显多于NDR患者组(25.5%)。DR患者组的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为60.34mg/L,明显高于NCHD患者组(36.12 mg/L)。两组患者的平均胆固醇、甘油三酯、血尿酸水平比较,统计学上有明显差异(P

3讨论

目前,高血糖与糖尿病患者冠心病发生的关系尚未明确。有文献报道糖尿病的糖化代谢产物增多,使得动脉管壁发生变化[2],促使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并易呈弥漫性改变。在糖尿病前期,高血糖与冠心病的发生有关联已经证实,但对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水平及持续时间与冠心病发生是否有关尚有争议。Haffner等[3]认为高血糖可能是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一种弱危险因子;但Meigs等[4]的研究表明,血糖控制(糖化血红蛋白和随机血糖)与冠心病发生无关。本组研究结果亦提示,FBG、BG2h、HbAlc可能不是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糖尿病的异常代谢状态引致动脉功能不全,有关的异常包括慢性高血糖、胰岛素抵抗(ISR)和血脂代谢紊乱。这些因素改变了多种类型的细胞功能,包括内皮细胞功能不全、平滑肌细胞功能不全、血小板功能受损和糖尿病凝血功能异常,这种广泛的紊乱最终导致了动脉的损伤,使之易患动脉硬化和冠心病。

间隙或持久的高血脂、血红蛋白糖基化(HbAIC)增多,影响带氧功能。同时HbAIC沉积于心肌及心肌组织蛋白的糖基化可使心肌收缩功能和顺应性减低。

高脂血症及胰岛素分泌异常、糖尿病患者胰岛索缺乏可引起血浆乳糜微粒(CM)及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浓度增高,HDL尤其是HDL2明显减低[5]。但血浆胰岛素过低又可使肝合成TG增多,这些TG可以VLDL的形式运输到循环中,因其血浆VLDL浓度增高,过多的血脂(CM除外)可穿过内皮细胞在血管壁的沉积,引起动脉硬化,且高胰岛素血症还能刺激动脉内膜平滑肌使其增殖。

糖尿病高UA血症与冠心病发生有关,而且不依赖于血压和肾病。其机制:2型糖尿病多并发高胰岛素血症,高胰岛素血症可促进近曲小管的钠氢交换,伴随钠氢交换的增加,阴离子(包括UA)重吸收增加,致血UA水平升高。高UA血症可致动脉内膜损伤,诱发动脉粥样硬化。本组观察到血UA水平明显增高可能是合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冠心病与发病年龄及舒张压成负相关,提示年龄和血压仍是糖尿病患者冠心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子,而且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本文结果还显示,心功能不全是影响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因此,适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及时诊断和治疗心功能不全,对于改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钟学礼,临床糖尿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1995,222-223.

[2] 刘文娴,张金荣,吕树铮,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冠脉造影分析[J].中国糖尿病杂志,1997,7(1);22-24.

[3] Hafner SM,MiettinenH.lnsulin resistance implications for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J]. Am J Med, 1997, 103 (2):152-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