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27 16:02:3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旅游专题研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旅游管理;主要问题;校企合作
一、贵港旅游业发展的背景
近几年来,贵港市旅游工作紧紧围绕广西旅游业的发展的总体规划关于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把广西建设成为全国性的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战略目标,旅游产业获得较快发展。2008年我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50.1万人次,同比增长12.5%;实现旅游总收入16.82亿元,同比增长30%。旅游业已成为贵港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扩大社会就业和促进全市经济健康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我院旅游管理专业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院的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人才的培养与行业的要求仍有一段较大的差距,专业建设仍面临许多突出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目前,本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仍没有突破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程设置主体结构,多门课程有机结构改革较少,课程重级优化少,用行业的话来说,就是课程“多、全、散”没有形成和突现专业职业教育特色。
(二)实践教学的缺陷:关键是实践教学设施不完善
现没有建立好专业课程的实训室,只有一个模拟教学教室,空间小、设施大大的不齐全、功能不健全,不能满足实训的需要,也达不到实训的效果。作为专业的教师,建议建立的实训室和教室连为一体,教室既像客房和餐厅,客房和餐厅也像教室。教师既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实践操作的指导者,学生在这里将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融为一体,“教、学、做”在这里得到高度的统一,这样才能全面提高教与学的真正结合。
三、推进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思路和对策
(一)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指导思想
依托贵港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源远流长的宗教文化,突出贵港旅游文化特色,服务于地方经济。首先加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积极探索适合现代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教学条件和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宗旨。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注重学生诚信品质、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责任意识等5种职业素质以及人际沟通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等5种职业能力的培养。
2.以生产性实训为载体,探索和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进一步完善我院对本专业新设置的“1.5+1+0.5”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专业特色。第一个“1.5”是指学生第一、二、三学期在学校用1年半的时间学习课本的基本专业理论知识;第二个“1”是学生第四、五学期安排到企业用1年时间进行基础及岗位技能训练;第三个“0.5”是学生第六学期和企业之间有一个双向选择的权利,愿意留在企业的,可以签订企业的正式合同;也可以选择自由自主的选择服务其他企业。如此的专业设置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主线,充分开展授课、实训、顶岗实习的实地演练,实现教学过程的开放性,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毕业与上岗的零过渡”。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1.教学方法的改革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打破传统的课堂上说教模式,强化实践教学。其一,在进行酒店方面学习时将学生带入酒店工作岗位现场参观、讲授;导游知识方面的学习时,带领学生进入到景点景区,进行实地的讲解,从方法到技巧的运用进行实地的演练,从使学生获得一定感性认识;其二,聘请行业专业人士来院讲课,以弥补专业教师实际经验不足的缺陷,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的改革
关键词:职业教育;旅游管理;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师徒学习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新型育人模式[1],对于学校而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指在校企双方合作基础上,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推进的新型育人模式,其教育对象既可以是在校学生,也可以是企业员工。通过现代学徒制模式的培养,使受教育者将理论知识与企业岗位技能紧密结合,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工作的衔接,培养出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目前,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高素质的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基础。对于学校而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质量决定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社会影响力,也是影响专业发展的关键。因此,探索现代学徒制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如何应用,解决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避免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成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推进现代学徒制的意义及现状
(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推进现代学徒制的意义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求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从而适应现代旅游行业、企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2]。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正符合新形势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模式是现代学徒制的突出特点,当前,这种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已经广泛应用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中,如《导游业务》和《餐饮服务与管理》两门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导游带团服务技能和餐厅服务技能大多可以通过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进行指导。现代学徒制培养,不仅使学生以学徒工的身份获得相应生活补助,真实地体验企业的日常管理和工作流程,而且还利用企业的资源进一步完成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工作。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整合了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水平,也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进行结合,并在操作中解决实际问题,对培育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具有积极推进作用。(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推进现代学徒制的现状在西方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尝试现代学徒制的培养工作,并在上世纪90年代纷纷推行。其中比较典型的国家有英国、德国、瑞士等国家[2]。我国自1991年和2005年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提出了尝试推行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意见,到2014年9月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标志着我国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进入了实质性推进阶段。但针对现代学徒制如何开展、采取什么样的模式开展、如何实施等问题没有细化,政府部门尚未与旅游企业制定统一的学徒制教学标准,对学徒制的培训目标没有统一的要求,试点教学过程中缺乏监管机制。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试点工作缺乏政策和法律依据,导致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成效不显著。
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推进现代
学徒制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绵阳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情况,并对成都希尔顿酒店、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天源豪生度假酒店、绵阳绵州国际旅行社、建川博物馆等周边地区的星级酒店、旅行社、旅游景点以及相关专业兄弟院校等进行了广泛调研和分析。根据调研结果来看,由于学校与企业是单纯的合作主体,缺乏相互制约和监督机制,在实施现代学徒制过程中,虽然众多试点学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非常显著,具体问题如下。(一)现代学徒制推进机制不够完善现代学徒制是在我国现行职业教育体制下推行的,其实施过程必然要受到教育环境的影响。目前来看,我国职业教育体制中还存在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如职业教育中的人才培养还是单纯以学校为主,政府参与度低,企业的积极性不高;政府部门对企业接受学生实习或联合培养学生没有要求,对企业的持证上岗、员工培训等监督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现代学徒制如何实施、企业对学徒的责任和义务的界定、政府对参与现代学徒制培养企业的补助等政策不明确。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推进现代学徒制培养试点工作缺乏政策和法律依据,导致学徒制试点工作成效不显著。(二)现代学徒制推进缺乏政策保障在开展校企合作过程中,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机制缺乏政策保障。企业因接受实习生所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缺乏一定的政策补助或优惠,虽然部分地方政府部门出台了一些具有指导性意见的文件,但纵观全国范围来看,各地政策不统一,具有可行性的政策还没有推广。因此,企业在接收实习学生时缺乏热情,更期望学生从事长期工作,给公司创造劳动价值,忽略了对学生的长期培养。(三)学校实施过程缺乏力度学校基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在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过程中热情较高,期望通过与旅游企业的全面合作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但从旅游专业课程体系来看,教材与行业、企业的发展不能匹配,无法适应现代教学过程,且多数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大多数师资缺乏从事旅游业的经历或经验,在授课过程中针对性不强[4]。由于学校的激励机制和待遇不完善,不能吸引企业能工巧匠来校长期参与专业教学,因此导致学徒制工作效果不明显。再者,学校作为单纯的教育机构,无政府的行政能力,缺乏对企业的约束,从而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显现出学校热情高涨,但企业相对冷淡的教育现象。(四)企业主动参与度不高企业的首要任务是要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在与学校的合作过程中,企业更期望招收毕业生或社会上现有人才,而不是需要较长培养周期的在校生或顶岗实习的学生。另外,学生在旅游企业实习过程中,企业需要支付一定的劳动报酬,如果再安排企业能工巧匠去实施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和学徒制内容,不仅增大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还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效率,比较而言,以利润需求为主的企业显然不会将工作重心放在与学校的深入合作上。再者,由于政府部门未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或税收减免政策,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工作热情不高也在情理之中。(五)学生缺乏合理的职业规划不少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学徒制试点企业工作过程中热情不高,他们更看重企业的福利待遇,缺乏长期的职业规划。而旅游企业很多将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而忽略长期的培养,或处于企业方考虑,不愿意充当家长或教师角色去约束学生。再者,很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角色转换较慢,面对工作不熟练、加班时间过长、同事关系不融洽等问题,极易出现消极懈怠的情绪,有的甚至产生要求申请更换企业或逃避实习的想法,导致校外实习质量不高。
三、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推进现代学徒制的对策
(一)政府参与,完善各项保障机制现代学徒制工作需要政府主导,建议将学徒制试点工作纳入政府相关部门的年终考核范围;制定人社、财政、税务、教育、经信委等部门共同推进,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由劳动纠察大队、财政、税务部门等定期对试点企业进行督察;税务部门牵头,对企业因接受实习生所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按现行税收法律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对从事学徒制试点效果显著的企业减免一定比例的税收,用于对实习的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生活补贴。再者,可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组建包括各职业院校师资、企业能工巧匠、行业负责人等的技术人才智库,围绕企业发展、学校专业建设、技术革新、人才需求、学徒制试点成效分析等问题开展讨论,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为政府部门的政策制定、项目实施等建言献策。(二)选择实力雄厚企业,明确校企双方责任学校根据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要求和企业用人特点,选择合适的旅游企业作为校企合作单位,通过专业负责人、企业负责人等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开展联席会议和研讨会,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双方责任,安排专人负责学生培养和考核,从而顺利开展学徒制培养工作。完善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招生、人才培养和就业方案,并与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落实实习人才输送与企业用工的衔接。在招生方面,邀请企业参与并按照企业标准对学生进行面试选拔,并根据学生成绩择优录取,被录取的学生同时身兼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在培养方面,不断完善学校内部实习环境,定期赴企业进行交互式学习,了解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在就业方面,企业参与面试和选拔优秀毕业生,并与其签订劳动就业合同,享受企业正式员工待遇。此外,还可以与实力雄厚的企业建立奖学金机制,从而加大学生的培养力度。(三)构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根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可以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从事核心课程的授课,并选拔年轻教师与外聘教师结对帮扶,根据“前期手把手教、后期指导”的原则,对在职年轻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养,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从而解决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鼓励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赴企业锻炼实习,深入一线开展符合专业教学的实践活动,加强与企业员工的交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内容,使教学过程动态更新。在培养师资过程中,制定明确的考核奖励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重点向职称竞聘方向倾斜,鼓励教师重视业务发展。(四)帮助学生树立职业规划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学校要把培养重点放在学生基础、学生素养上,为学生就业打好基础,为下一步适应岗位提供保障。辅导员或班主任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优势,帮助学生重新对自己的发展目标进行定位,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科学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从而使学生不断增强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五)建立企业年终考评机制促进相关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培训人才,不断提升企业的内涵和社会贡献价值。政府部门在相关企业年终考评中,可将参与职业教育力度、参与学徒制培养试点工作、学徒制培养人数及达标人数等数据,作为考核相关企业对地方职业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指标;对积极开展学徒制试点工作的企业进行“学徒制试点”挂牌,优先享受国家各项补助政策;政府部门主导、学校牵头定期邀请各种媒体对企业进行宣传,这样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社会声誉,也对学校各项工作起到了推进作用。(六)鼓励学校开办非营利性企业鼓励学校根据自身条件,合理规划专业建设,本着以服务学生实习实训为主要目的,开设各种集产学教研一体的校办企业或工厂,鼓励学生在校内从事生产性实习。校办企业的开设,不仅锻炼了教师队伍,解决了学生实习问题,更缩短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差距。此外,还可以鼓励相关专业教师作为创业导师,结合国家政策,带领学生开展相应的创业活动,或开办与之相关的企业,学校可以提供条件或启动资金。对于校内有条件开办企业的学校,可以商定盈利划分比例,以提高教师参与的热情。
四、结论与反思
通过构建一体化教学模式,完善工学融合的课程体系,确定现代化的人才培养目标等方式,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深入合作,全面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为促进技术技能型人才就业奠定基础。伴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结合学校办学的实际情况和专业发展要求,适时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路径,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提供了参考,对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校企合作等内容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冉昕.国外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J].辽宁经济,2012(12):82-83.
[2]吴静,杜侦.英国职业教育学徒制变迁及其启示[J].职教论坛,2014(6):92-96.
[3]杨黎明.关于现代学徒制(一):什么是现代学徒制[J].职教论坛,2013(6):1.
关键词:旅游专业;形体训练;重要性;问题;解决途径
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对从业人员的要求
作为一个拥有庞大旅游资源的国家,我国每年接待境内外游客数量达到千万人次以上,旅游业的蓬勃兴起催生了旅行社的发展和导游队伍的壮大。导游人员作为我国旅游业的形象大使,形象、素质的高低好坏关系到境内外游客对旅游行业的整体印象,也代表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与质量。作为专门培养旅游从业人员的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任课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根据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通过形体训练教学加强对未来旅游从业人员的形体素质教育。
二.旅游专业形体训练的重要性
形体训练是近年来高校旅游专业针对学生体形塑造专门开设的一门课程,它通过形体训练、礼仪训练塑造学生的优美体形,提升从业者的礼仪服务质量。形体训练除了锻炼学生身体素质之外,更重要的是,在现代职业礼仪教育中,从业人员的形体美以及服务姿态美对于未来从事旅游业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虽然人的身体形态受遗传因素影响很大,但是通过形体训练来扬长避短、改善体形,对形成健美、充满活力的气质与体形有着良好的助益作用。旅游专业的形体训练课程以人体科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锻炼学生形体,为他们塑造良好体形提供帮助,从而达到提高形体外在表现力的目的。从业人员的形体美与服务姿态美对他们快速适应职业需求、提升服务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旅游从业者的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与人交际。积极主动、善解人意是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与素质,如果不善言谈,内向羞涩,就无法与游客进行良好的沟通,就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自然也就不能称之为高水平的旅游从业者。形体训练课程能培养学生的力度感、美感与艺术感,愉悦他们的精神,增强其与人沟通的意识和欲望,从而实现开阔学生心胸,树立其自信心,熏陶其气质的目的。形体训练同时兼有提升学生审美观及艺术修养的作用,学生在美的情操的陶冶下,实现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总之,旅游业竞争的实质就是服务质量的竞争,服务质量的核心要素就是从业者素质,而形体训练正是提升从业者素质的重要手段。
三.旅游专业形体训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很多学校开设了形体训练课程,但是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纵观其因,我认为教学中普遍存在两大问题。
(一)师资与教学无法与时俱进
旅游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但是高职院校中从业人员的形体训练却显得止步不前。学校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希望提升学生的形体素质和礼仪水平,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学校并未重视。师资安排上并没有专业性强的形体教师,只是随便选个教师,保证课堂有人上课就行。在教学方式上也只是简单停留在刻板传授、教学方式单一、内容有限且无法紧跟旅游业发展实际,做不到与时俱进,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学生对形体课认识有限,热情不高
很多学生对形体课程的认识简单停留在“课外活动”上,没有足够的重视,同时在课堂上注意力分散、热情不高、态度消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积极课堂氛围的营造,也导致了学生在课上无法学到对以后就业有助益的内容,浪费了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旅游专业学生男女、胖瘦皆有,很多人碍于面子不好意思在同学面前练习,羞于遭到同学的嘲笑,对形体训练课程有一种抗拒心理,这样一来,不仅学习效果不好,还影响了他们的自信心,于是便更不愿参加形体练习,如此恶性循环,形体课程教学效果自然差强人意。
四.提升形体教学效果的途径
(一)改善师资力量与教学条件
高职院校必须重视旅游专业的形体训练课程,提升师资力量与教学设备水平。如果无法聘请专业的形体训练教师,至少要加强对现有形体课程教师的培训工作,提升他们在这方面的教学素质与能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良好的教学设施也是提升形体训练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旅游专业形体训练教学需要使用到很多器材,比如用来锻炼手腕力量的哑铃,用来锻炼腰腹力量与曲线的仰卧凳,用来锻炼腰、腿肩部柔韧性的把杆等等,学校均应配套到位,以辅助教师教学,方便学生锻炼。
(二)提升学生对形体训练的认识,培养他们的兴趣
形体教师在提升自身教学能力与素质的前提下,还要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形体训练课程的认识,让他们充分了解形体训练的重要性,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形体训练不单单是为了塑造体形美,更重要的是为未来就业提供竞争实力。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形体训练课程对于教师来说有着很大的发挥空间,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中多种手段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让他们对形体训练不再那么抗拒。对于不同性别、不同体型的学生,教师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注意多样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在训练课上做到尊重学生,照顾学生心理,弱化他们的抵触心理,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提升他们对形体训练课程的兴趣。
(三)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形体训练
形体训练课程主要以传授学生技能为主,训练的动作要求精、细、多。对于礼仪来说,细节决定成败,礼仪训练作为形体训练课程中的一个很重要内容,教师可以将有关“服务姿态标准化”的内容细致地教授给学生,详细讲述礼仪细节要求,让学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能够切实有效的化为己用,提升服务质量与水平。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自身的示范,引导学生跟随模拟训练,教师正确且优美的形体示范能够感染学生,刺激他们将形体训练做好的欲望,也便于学生观察教师动作,抓住动作特点。小组训练比赛的方法可以让学生互相纠正、监督,营造良性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逐渐提升教学效果。在课外,教师也可以组织一些小型的表演比赛,引导学生课下加强对形体的训练。另外,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时时与学生沟通,从教学反馈、学生建议到学生心理、生理烦恼的解决,都是融洽师生关系,进而提升教学效果的良好手段。
(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如今的教学提供了许多便利,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影像资料并加以现场示范、讲解,便于学生更加直观、立体的观察了解动作,改善原本教学中因教学条件限制及学生位置限制而不便观察的状况,让学生对细节一目了然,加深对教师所教授动作的了解。同时,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的发达为形体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元素,教师可以结合当前旅游业实际,用现实中实际案例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学,让他们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能够学以致用,增强学习的实用性,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五)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增强创新能力
教师引导得法的话,学生很容易对形体训练课程产生兴趣,进而逐步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开掘学生的潜力。形体训练作为一项富有高度想象力的运动,无形中还会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各种优美旋律的带动下,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开发,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们根据日常形体课堂训练的内容,自主选择音乐编练训练内容,一来给予学生更大的空间发挥能动性,提升他们的兴趣,二来也可以为教师提供参考与灵感,编排出更适合学生心理与生理特点的训练内容。
五. 结语
高职院校形体训练教学对于旅游专业学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塑造美好健康的体形体态,还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升他们的审美观与艺术修养。因此,在形体训练教学中,学生要积极配合教师,提升自身的职业礼仪修养,为以后就业打下良好的形体基础与礼仪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春琴,朱琦环。旅游专业学生的形体素质教育探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0).
[2]罗建红.职业体育教学中论青少年形体教育的重要性[J].株洲技术学院学报,2005,(3).
[3]王耀欢.高职院校学生对体育课逆反心理筒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1,(1).
[4]曲宗湖.青步年学生形体教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5]常薏,谭华.形体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
[6]曹清.旅游学校形体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7,(17).
[7]陈春琴,朱琦环.旅游专业学生的形体素质教育探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0).
一、研究背景
旅游管理是一个实践性强与产业结合较高的应用型专业,并在与产业结合的实践过程中发展新的旅游理论,提升研究力度,以理论引导企业快速发展的学科。旅游管理专业高等教育是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培养旅游科学研究人才和旅游管理高级人才的必要环节。但是传统旅游管理教学模式不重视实践和研究教学体系化的建设,没有把产学研教学加以强化和研究,仅将重点落到对旅游管理理论知识的教学上,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进行了不断改革,伴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步伐加快,产学研立体化教学模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旅游管理专业高等教育领域也逐步展开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既适合培养学术型人才,又适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模式。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学应以旅游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改革教学模式与旅游业发展紧密结合,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形成产学研立体化教学模式,才能达到注重教学和育人的无缝结合。本文对目前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在进行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从而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二、相关概念解析
产学研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的相互协作,形成集研究、开发、生产于一体的强大系统。系统各组成部分各取所长,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凸显先进系统的综合优势。产学研合作就是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之间形成的合作,具体来讲就是,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与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为技术供给方之间的合作。
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综合性社会适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立体化教育是一种培养适应社会和个人发展需要,提高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教育模式。产学研立体化教育的核心在于利用或整合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通过多化样的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和竞争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应用产学研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许多旅游院校都认识到旅游管理专业的特殊性,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积极实施产学研立体化教学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纵观全国旅游院校产学研立体化教育模式应用成果,高校产学研合作水平较低,没有建立起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要求的深层次、全方位产学研结合模式,还存在许多根本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产学”结合不够紧密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相对国外的培养模式来说,存在着教学与产业行业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的问题,即“产学”结合不够紧密。康奈尔大学酒店学院的产学研培养模式是美国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CBE(Competeney-Based Education)的成功范例,这种培养模式将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根据实践中职业岗位的需求来确定人才能力培养的目标,课程设置以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和语言课为主线。而反观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是由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组成。通过比较国内外的相关课程的课程比例可以发现,康奈尔大学酒店学院的专业课的课时占总课时的一半,而国内旅游管理专业课只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体系发展较为完善,但是在实践和应用型方面却不足。
(二)“产研”脱节严重
在我国旅游管理研究领域中,相关科研机构与行业企业之间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即“产研”脱节严重。在国外,许多大学与企业联合创办研究中心,这也是美国产学研教育的一大特色。康奈尔大学酒店学院成立了酒店业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Hospitality Research,CHR)。作为产研合作的重要平台,CHR为酒店研究学术领域与行业企业之间建立了沟通桥梁。CHR会定期召集学校的教师与行业领军者对酒店行业的管理等方面提供新的智力支持,将研究成果向学术领域和行业领域的相关人士免费开放,并通过网络向全世界传播。
而我国高校管理人员对产学研结合认识不够,对项目研究时,仅关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前沿领域,却忽视了研究项目的市场前景、企业需求等,缺乏市场意识,高校成立旅游研究咨询公司的寥寥无几。目前大多数旅游科研成果处于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阶段,距离旅游企业的需求较远,甚至落后于企业的实际发展,理论不能够真正地指导企业的发展,与旅游企业期盼的科研成果能够快速进入市场、产生经济效益不匹配,在高校与企业之间进行合作时,因为种种原因及利益因素很难达成一致,特别是合作的利益分配等合作机制与模式构建方面,如创办新公司、成立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规划设计院、科技入股、多种研究成果转移形式及研究人员参与企业开发形式等。所以,产学研合作机制与模式构建是产学研合作的瓶颈。
(三)“研学”结合缺失
“研学”结合指的是科研与教学方面的结合。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 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模式等世界著名的校企教育模式都是在行业的主导下,学校和企业密切合作,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企业之中,共同培养人才。教师们在课堂上把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同时,对学生的实习实践过程非常重视。学校拥有自己的实习基地,对学生的实习时间有着严格的规定,学生实习的时间占全部课时的一半,有着严格的实习教学和管理制度体系。而在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实习时间仅占总学时的小部分,而且有些学校的实习只是一种形式,对于学生的实习没有进行严格要求,所以学生的实习时间不能得到保证。由此看出: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研学结合缺失严重影响了学生高层次的就业选择,导致高等院校旅游管理毕业的学生在本领域就业的比例偏低。
四、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产学研培养模式应用相关对策
由于当前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定位与旅游企业的需要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的内容、方法、环节、时间安排与旅游企业需求不一致的现象比较突出,旅游管理师资队伍的培养、配置亟待与市场需求相吻合。因此,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在专业设置、培养方式、师资队伍等方面应进一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从而为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培养旅游紧缺人才提供强力支持。具体建议如下:
(一)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在旅游院校的教育中,要形成“理论+实践”双线贯通培养的教学理念,依托高校建立校内实践基地或者依托企业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对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行情境教学、定单式教学、全程交叉式教学等教学模式,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通过抓专业定位、抓课程建设、抓师资培养、抓实践教学管理等方法来保证学生对于专业实践核心技能的掌握,拓宽产学结合的方式和途径。
(二)引进行业资源,共建仿真实训基地。聘请旅行社行业、酒店行业的领军人物或者行业知名专家等作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校外教学顾问或者客座教授。这样利用行业领军人物和知名专家的行业前沿信息和专家的智力支持,促进旅游管理高等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校外教学顾问或者客座教授,可以为实践训练基地的建立争取一定的设施设备,有利于院校的旅游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同时,也可以与这些行业领军人物和知名专家争取校企合作共建仿真实训基地(中心),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进一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合作,采取培训生管理计划等,实施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人才的优势,借助高校的培养优势,实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行业紧缺型人才进行针对性地培养和培训,即按照企业的“订单”进行针对性地“制造”。学校应与企业共同切磋、研究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实现教学模式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理论与实践互动,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就业环节的良好衔接。
(四)在院校进行培养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教学各环节之间的相互辅助和协作,进而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在从事旅游行业中所需的各种能力和职业素养。在教学模式上,要实行“理论+实践”双线贯通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讲,就是在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添加理论应用的实践环节,形成循环互动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实习结束后,集实习回来的学生分享实习过程中的学习心得,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五)积极引进优秀人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做到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梯队层次清晰,理论教学与操作技能并重,专职与兼职并存的基本要求,塑造一支思想素质好,学术能力强,教学水平较高,专业技能精湛的专兼职师资队伍。通过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向优秀教师提供出国参观、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及方法等;对参加或者通过旅游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教师提供一定的奖励支持,提高师资质量;聘请旅游行业专家和知名的旅游学者作为兼职教授,举办相关讲座,提升教师科研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关键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 U695.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如何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这是所有高校应当考虑的问题。旅游管理专业是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实践教学在日常教学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许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存在着各种问题,无法真正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这是教学一线人员及教学管理人员应当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从业人员的需求迅速扩大,日前据国家旅游研究院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旅游从业人员达7600万人,其中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1100万。这对于我国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以及旅游院校来说是个很好的发展机会,但同时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要求也在提高。高校如何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旅游从业人员呢?实践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的途径。
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设旅游相关院(系)或旅游相关专业的院校)共计2208所,其中高等院校1115所,中等职业学校1093所。旅游专业涉及到研究生、本科、专科(含高职)和中等职业教育四个层次,在教学过程中大都设置了实践教学内容,但因为实践教学的设置、实施和考核等方面存在着各种问题,硬件和软件设施不足,导致实践教学无法达到理想效果。
二、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
旅游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一般由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技能课四部分构成,比例结构大致为公共课占20%左右, 基础课为20%, 专业课约为40%, 实践技能占20%左右。实践课程的设置往往是参差在专业课程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另外加上毕业实习和集中实训共同构成,没有专门的独立的教学计划安排,缺乏系统性。且没有专门的实践教学教材,很多学校都是由任课老师自行设计具体的实践内容和步骤方法,没有很好的反映学科的前沿。
(二)实践方式单一化,缺乏层次性和综合性
许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在设计时实践方式存在单一化问题,很多高校都只是通过校内实验室实训的方式或毕业实习的方式来完成实践教学。比如,校内建一些酒店前台、客房、餐厅实训室、模拟导游实训室,也有一些学校有校外实训基地,但大多以实习基地模式或就业实习模式或单纯的实习合作模式来进行校外实训,缺乏全方位的合作模式(也就是让企业参与到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习安排和毕业招聘等,并为学校提供实践教学条件;学校给予企业智力支持),这种模式很少有高校采用。
同时,旅游专业实践在方式上还缺乏整体的考虑,没有系统化设计,缺乏层次性和综合性,缺乏各种方式同时进行的多样性,没有形成一个多层次立体的综合性实践方式。
(三)缺乏双师型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
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存在着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力量薄弱的问题,缺乏双师型的实践教学老师。对于双师型教师,还没有一个权威性的界定,一般认为拥有教师系列的职称外还同时拥有其它职业资格证书即为双师型教师,也有认为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老师即为双师型教师,要求在企业呆过。
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很多都是直接从学校毕业的研究生,没有在旅行社或酒店等相关企业呆过,虽然理论水平比较高,但是真正的实践性的能力是欠缺的。同时,很多高校也没能提供很好的在职进修、外出培训考查和让教师到旅行社或酒店等企业中顶岗实践学习,在进入高校以后,这些教师没有在实践能力上得到很好的提升,而往往实践教学又是由这些老师完成,大多数高校都没有专门的实践教学老师,这直接影响到旅游专业实践效果。
(四)实践教学过程制度管理不完善
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在进行时,往往没有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比如,在校内实训过程中,对于学生的管理以及实践教学老师的管理,缺乏相应的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而这些与实践教学配套的规章制度得不到完善,整个实践活动就无法有序进行。虽然有相应的实践教学大纲和一些基本要求,但这是远远不够的。
(五)实践考核评估方式缺乏科学性标准性
目前,实践考核的形式多为实训报告、实习报告,或者个别类型的现场操作(如:餐厅服务中的摆台、客房服务中的铺床等)。实际上,旅游实践教学类型是多样化的,但是考核评估方式却没有多样化,没有根据不同类型的实践内容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同时这种考核方式也没有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只注重最后交上来的各种报告这样文字性的材料,没有很好的关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践效果。
在实践考核中,往往注重的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忽略了学生这个实践主体的对实践教学的感受,以及实践教学中涉及到的相关人员和单位的考评。
三、 高效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
旅游实践教学要有明确的目标,这取决于旅游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当关注行业的特点和需求。旅游企业需要的从业人员既要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同时更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经验。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等实践教学目标。特别是能力目标要对具体的服务能力、操作能力、管理能力。
(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包括实践课程设置、实践方式等方面。实践课程的设置主要是在做教学计划时就要统筹安排好,要有专门的实践教学计划,包括实践教学的时间和学时,根据实践教学方式和内容来安排具体的实践教学分别放在哪些时间段。同时,实践教学的内容也要不断的根据企业的需要行业的特点变化来更新,实践教学的学时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至少占30%以上,达到50%左右。实践教学方式则要全方位综合性多层次,包括校内模拟实训(有些是安排在某些课程理论教学过程中,有些则是通过集中实训来完成。有校园导游模拟、多媒体景区实景导游模拟、餐厅模拟、客房模拟等)、假期短期校外实训(在寒暑假和节假日在校外实践基地完成)、校外毕业实习(这项实习所占时间至少要半年左右)。
(三)实践教学的条件体系
旅游实践教学要按照实践教学计划完成,取得理想效果,这必须要有相应的实践教学条件,包括实践教学队伍建设、校内实践教学设施的完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多元化以及建立长效机制的全方位校企合作。
[论文摘要]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出资有严格限制,法律对此问题的规定有不足之处。股东违反法定程序进行股权转让,其效力应为可撤销。公司可以对股东股权转让进行限制,但不得侵犯股东的法定权利。在遵守合法性前提下,可以利用公司章程更好地规范股权转让行为。
公司因股东责任有限性成为最受欢迎的企业形式,而有限公司与股份公司相比,由于其具有设立门槛低、组织机构简便灵活、经营具有封闭性等优势而更受青睐。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有限公司股东转让股权的情形多有发生,其中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问题相对复杂,要求比较严格,相关纠纷亦常有发生。2006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公司法》对该问题有明确规定,但并不全面,个别条款甚至有失偏颇。本文将就《公司法》相关不足之处及实践中经常出现的现象进行论述和分析。当然,重点讨论的是有限公司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之情形。
一、我国现行公司法对有限公司股权转让之规定及其不足
股份有限公司是最典型的资合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兼具人合性和资合性。与股份公司相比,有限公司具有较强的人合性。这就决定了有限公司股东之间相互转让股权相对自由,而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则比较严格。
新《公司法》第72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股东应就其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同意,其他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三十日未答复的,视为同意转让。其他股东半数以上不同意转让的,不同意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股权;不购买的,视为同意转让。经股东同意转让的股权,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两个以上股东主张行使优先购买权的,协商确定各自的购买比例;协商不成的,按照转让时各自的出资比例行使优先购买权。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简单说,此规定明确了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满足两个基本条件:1 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2 其他股东放弃优先购买权。与之前的老《公司法》相比,该规定优点在于排除了拟转让股权股东的表决权,而且征求其他股东意见时只需采取书面通知形式,无需召开股东会进行决议。
但该规定亦有严重不足:“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此处的“过半数”是指股东人数的过半数(不包括半数),而非持股数额的过半数,也就是以股东人数计算表决票数,而不是以股份数额计算表决票数。如前所述,有限公司与股份公司相比有较强的人合性,但单就有限公司而言,其人合性不及资合性,亦即有限公司更强调资合性,其次才是人合性。体现在股东表决权方面,应该是按照出资比例而不是人数行使表决权。《公司法》多处条款印证本观点,如第43条规定:股东会会议由股东按照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第44条规定:股东会会议作出修改公司章程、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的决议,以及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者变更公司形式的决议,必须经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第183条规定: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的,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百分之十以上的股东,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
由此可见,《公司法》第72条“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之规定,表面上是对有限责任公司人合性的尊重,实质上忽略了其资合性,与《公司法》的一贯原则与理念相冲突。故建议将其修改或明确为“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表决权过半数同意。”
二、股东违反法定程序转让股权的效力认定
对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出资,《公司法》规定了“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这两个基本条件。如果股东未按照此规定进行转让,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应如何认定,法律并没有明确。目前有四种观点:有效说、无效说、效力待定说、可撤销说。有效说认为公司法的规定对股东内部有约束力,对股权转让合同没有影响;无效说认为,该行为违背了公司法的强制性规定,应属无效合同;效力待定说认为该合同经其他股东追认后才能有效;可撤销说认为转让合同有效,但其他股东可要求撤销。
笔者主张该类合同为可撤销合同,因为若一味认定无效,其他股东甚至转让双方均可以请求确认合同无效,不利于交易稳定,甚至出现恶意损害善意第三人利益的情形。股东向第三人转让股权,其他股东未必都会反对或主张优先购买权,此时认定合同无效不符合其他股东本意,也不利于股权流通和交易效率。效力待定说可能会使得该类转让处于长期不确定状态,应予摒弃。将该类合同界定为可撤销合同既能保护其他股东的同意权和优先购买权,又可以维护交易效率,建议公司法司法解释予以明确。可以参照《合同法》第55条,规定其他股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销权消灭:(一)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二)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放弃撤销权。
三、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限制性约定的效力分析
与之前的《公司法》相比,2006年新《公司法》更加强调公司自治。而公司自治方式往往是通过公司章程,如对于公司组织机构职权,新法加入“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公司法定代表人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董事长、执行董事或者经理担任”等等。实务中公司章程对于股东转让股权进行限制的现象多有发生,相关纠纷层出不穷。但由于法律对此没有明确规定,解决方式比较混乱。笔者认为,在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前提下,公司章程可以对包括股东转让股权在内的内部事务进行约定,一般情况下应认可该约定的效力。新《公司法》第72条规定“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实践中经常发生争议的有两种情况:
(一)“人走股退”。有些公司尤其是集体企业改制而来的公司以及股东人数较少的公司经常在公司章程中有“股东因离职等原因离开本公司时,应当将其所持股份转让”这样的条款。现实中又有两种情况:一是只要求离职股东转让其股权,但没有对受让人范围进行限制;二是不仅要求离职股东转让其股权,而且要求只能向其他股东转让。第一种情况只是要求转让人不再担任股东,并没有侵犯到其他权利,该约定效力应予认可。第二种情况相对复杂,实际上剥夺了离职股东向他人转让股权的权利。但鉴于有限公司具有一定的人合性,而且该股东之前也同意公司章程这种约定,故该约定效力也应予认可。
此时如果转让人、受让人对转让价格达不成一致,可以通过专业机构评估。若其他股东均不愿受让该股权,则视为对公司章程原有约定的变更,该股东可以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其股权,不算是违反约定。
(二)“原价转让”。有些公司在公司章程中规定:“股东离职时必须依原价转让股权”。此处的“原价”是指股东认缴出资时该股份的价格,而且现实中往往要求该股东只能向其他股东转让该股权。笔者认为,虽然转让股东也签署了公司章程,但此种约定明显剥夺了该股东就其股权进行定价的机会,侵犯到其合法的财产权益,不符合民法的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也无视了股份财产性及其价格波动的客观事实,故该约定应认定无效,转让股东可以与受让人协商确定转让价格。
四、实践中几种特殊的股权转让分析
(一)一股多卖
因股价具有变动性,有些股东可能将其同一股权转让给两个以上的受让人,此情况如何处理,法无明文规定。从合同法基本原理分析,只要是符合合同有效的基本要件,合同即为有效。因此,股东虽将同一股权转让给多人,但各转让合同均为有效,只是谁能取得股权尚不确定,也就是说应该区别股权转让合同和股权变动的效力,进行工商变更登记不是股权转让合同生效的必要条件。笔者认为,出资证明书是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的最原始、最直接证明。因此,只要持有出资证明书就应认定其股东资格,除非有证据证明签发错误。但若没有进行工商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对于通过受让股权成为股东的人,其股东资格也自其取得出资证明书之日取得。转让人多次转让其股权的,若工商登记的受让人与出资证明书持有人不一致,则应认定工商变更登记的受让人取得股东资格;均未登记的,出资证明书持有人取得股东资格;公司就同一股权转让给多个受让人签发出资证明书的,最先取得出资证明书的受让人取得股东资格。其他不能取得股东资格的善意受让人可以追究转让人的违约责任或缔约过失责任。
(二)部分购买
如前所述,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转让股权时,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若此时其他股东只愿意购买部分股权该如何处理?此时应该兼顾其他股东优先购买权和股东股份自由转让权。若将股权拆分后,其他股东仅购买一部分,股东以外的受让人愿意继续购买剩余部分,则转让股东不得拒绝其他股东的部分购买要求。反之,若因其他股东购买一部分股权导致股东以外的受让人不愿继续受让剩余股权,此时,应将欲行使部分优先购买权股东的态度视为放弃优先购买权,亦即同意转让人向第三人的转让行为。
(三)股权转让导致股东人数实质性变化
新《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人数为五十人以下,其中一人公司要求比普通的有限责任公司要求更加严格。股东转让股权导致公司股东人数实质性变化主要有两种情况:
1 股东只有一人。这种情况发生于其他股东均将其持有的全部股权转让给同一受让人,从而导致该公司由普通的有限公司转变成一人公司。因为一人公司在设立条件等方面比一般有限公司要求要高,此时应该具体分析:若股权转让后该公司符合一人公司的设立条件,则该公司继续存立,但需要变更工商登记,尤其要在营业执照中予以明示是自然人独资还是法人独资,对善意相对人尽到足够的提醒义务;若股权转让后公司只有一个股东而该公司不具备一人公司的基本条件,则给予一定的期限(如30日)要求其满足相关条件,期限届满后仍不符合相关要求的,则应将该公司予以解散。
2 股东人数超过五十人。此种情形发生于某个或多个股东向股东以外的多人转让股权。因《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设立条件中股东人数上限为五十人,这种股权转让导致该公司不符合有限公司的基本条件。有学者认为,公司法对于股东人数上限五十人的规定是在“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和组织机构”一章中,规范的是“设立”而不是“转让”,因此股权转让后导致股东人数超过五十人并不违背公司法的强制规定,应认可股权转让的效力。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公司法之所以对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人数上限作出规定是对其人合性的高度尊重,而人合性也是有限公司的特点甚至是优点之一,股东人数过多必然会冲击甚至泯灭这种人合性。而且,对于股东人数的规定不仅应在设立时满足,在运行过程中也应同样满足,否则必然导致公司运营的不规范,增加股东会决策的难度,甚至导致有人利用公司来规避责任与风险,不利于债权人利益保护。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由股东对股权再次进行部分转让或采取信托方式,以达到法律对股东人数的要求,否则公司将予以解散。
(四)继承
从广义讲,被继承人的股权由继承人继承也属于股权转让的范畴。新《公司法》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转让第76条规定:自然人股东死亡后,其合法继承人可以继承股东资格;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实践中因继承导致的股东纠纷多有发生,学界对相关法律规定的理解也有分歧。有观点认为,自然人股东死亡后,其合法继承人要取得股东资格,仍应按照公司法关于“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的规定执行。这种观点值得探讨。笔者认为,只要是公司章程没有禁止性规定或附加条件,且继承人符合法律关于股东资格的一般规定,在被继承人死亡时其便可以当然取得股东资格。当然依公司自治原则,公司章程可以约定一些必要的程序和条件,但这些条件不应被视为当然剥夺继承人的股东资格。为稳妥起见,建议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在公司章程中进行这样的约定:“自然人股东死亡后,其合法继承人继承其股东资格需由其死亡时其他股东表决权过半数同意”,这样既可以避免继承人直接继承股东资格破坏有限公司的人合性,又可以防止因绝对的禁止继承而错失良好的合作伙伴。
参考文献:
[1]赵旭东,公司法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35
[2]邹海林,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出资行为辨析[N],人民法院报,2003—06—20
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不断国际化,行业对旅游管理人才的外语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应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双语教学等方面入手,积极采取措施进一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
旅游管理专业;外语应用能力;外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4-0153-02
旅游业,是世界经济中发展最快、创汇最多、开放度最高的永远的“朝阳”产业。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境外游客逐年增加。世界旅游组织预测,我国到2020年将成为世界上第四大旅游目的地国家。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具有国际视野的旅游管理人才和一线的外语导游等旅游服务人才,由此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旅游业大发展的前提下,应认真研究,积极采取措施,进一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外语应用能力,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求。
1 制约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外语应用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
1.1 课程体系重理论、轻实践,未能学以致用
旅游教育是基础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统一,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外语教学应重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将语言的实际运用贯串其中,建立课堂教学、模拟教学和实习之间相互衔接补充的多层次、多元化的教学体系,增加更多的语言实践环境和机会,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的外语应用能力。
然而,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教学安排上,过于强调学生语言的规范性,提高学生外语语言能力方面占据了大部分时间,缺乏足够的外语语言实践过程。尽管课程体系中也安排了一些实训课,但多流于形式。即便开展了外语实践活动,也很少围绕旅游业务话题而展开,这样就很难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学到适应涉外旅游岗位需要的技能。
1.2 教学方式和手段单一化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外语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旅游管理专业的外语教学方式和手段较单一,重讲授、轻实践,重语法、轻口语。目前,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外语教学中普遍采用阅读和翻译相结合的方法,外语语法和词汇讲解成为教学重点,学生课程锻炼机会较少,过于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并且,课堂组织方式以老师为中心远远多于以学生为中心,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多学生修完课程后学到的是“聋子、哑巴”专业外语,很难胜任需要用外语进行口头交流的工作。
1.3 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双语教学开展乏力
双语教学是语言教学与专业教学的融合,以学科为依托,为学生营造学外语、用外语的良好氛围,不仅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还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双语教学要求教师本身就是个双语人才,应具备用双语进行学科教学的能力。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这样的教师严重缺乏。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中,绝太多就外语方面都属哑巴外语,而外语专业的教师普遍缺乏专业基础,外籍教师多又不懂汉语。因此,这种师资状态,成为开展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主要瓶颈之一。这一问题是否得到有效解决,直接影响到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效果和推广,成为制约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外语应用能力提高的因素之一。
2 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具体对策
2.1 合理设置课程,突出外向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课程设置安排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质量。
在旅游行业,外语能力是学生未来发展和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特别是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旅游企业考核员工提职的一项重要标准即是外语能力。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外向型人才,是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旅游管理专业应围绕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深化课程改革,设置着重培养学生外语听说读写能力的课程体系。
为此,首先应在核心课程中加大旅游外语口语和导游外语等外语课程的比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其中,口语课要贯穿于每学期的教学中,口语课教师应聘请外教担任,使学生接受到纯正的外语口语训练。其次,要加大实训课程的比重,增加用外语模拟导游、模拟旅游服务的情景训练。再次,还应重点选择若干门课程,如《饭店管理》、《导游实务》、《旅行社经营管理》等开展双语教学。最后,还应开设关于跨文化沟通技巧、本国社会文化、客源国及目的地国社会文化的相关课程,要强调如何通过外语了解外国的社会文化,如何以外语向入境游客解说中国社会文化。通过以上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不仅熟练掌握外语技巧,而且具备中外历史、地理、文化、艺术、风土人情及国际关系等多方面的知识。
2.2 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应从旅游应用外语和旅游管理外语两个方面考虑,强化实践。旅游应用外语强调的是交际类实用功能,旅游管理外语强调的是阅读与翻译功能。强化实践的方式可分为校外实践教学和校内实践教学两种。
校外实践教学,就是和涉外旅游企业合作,安排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分期分批到旅游景区、旅游酒店、旅行社、出入境口岸等单位实习。通过学生与外国客人进行面对面地沟通,让学生在真实的外语环境检验和提高自身的外语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实际工作技能,加强对旅游企业的感性认识,培养良好的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校内实践教学,就是通过在校内组织开展外语角、外语沙龙、外语演讲比赛、外语辩论赛、校园模拟外语导游等第二课堂活动,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提供掌握外语、运用外语的有利环境,充分发挥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巩固课堂知识、扩大知识面提供保证。
2.3 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优化教学过程
既掌握精通的专业知识,又有熟练外语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外语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会语法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养成足够的语言交际能力。任何一种教学法都有其内在的局限性,以传统的语法翻译法为例,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知识的摄入。如单一使用该方法,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忽略训练学生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从而制约了学生外语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综合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中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教与学的互动性,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提高学生的外语理解与表达能力。
(1)广泛采用积极的教学方法。
旅游业是实践性较强的行业之一,以听、说、读、写、译为训练目标的旅游管理专业外语教学,本质上就是实践课。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外语教学应强调师生深度互动,以学生为中心,作为学生帮助者的老师主要起方法指导的作用。采取精讲多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要特别注重语言的使用与交际活动,真正实行“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外语教学格局,以实现提高学生外语理解与表达能力的目的。
面对旅游教学改革新形势,旅游管理专业应在听说法、翻译法、小组合作法等传统外语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积极引入情景教学等先进的外语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方法就是通过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环境与现实环境高度相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习得语言知识、培养语言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外语教学中,充分运用情景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围绕真实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从而有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更新教学手段,进行立体教学。
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也要注意教学手段的更新,语言教学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电教手段。在实际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手段因其呈现的信息量大,表现力丰富,能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气氛。可实现师生双向的实时交流、教学互动,更好地评估教学情况,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景点讲解能力。因此,教师在外语教学中,要尽可能制作教学课件,将文字、图形、图像、视频、动画、录像、声音、音乐等表现媒体充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以创设出较为真实而又形象生动的语言环境,从而进一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外语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4 加强双语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双语教学
师资是教学的关键和保障,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受到教师水平高低的制约。只有培养一批既掌握所授课程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有较深厚的外语应用能力基本功的教师队伍,通过开展双语教学,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才能培养出一批综合素质高,熟悉业务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针对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人才缺乏、不足的现象,除加强与境外学校合作外,还应采取多种措施选拔、培养优秀的教师从事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努力打造一支会外语、精专业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
(1)充分发掘、利用现有师资,鼓励专业教师外语化、外语教师专业化。
双语教学与常规教学相比,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花费更多的时间。为了提高教师开展双语教学的积极性,学校一方面应在政策、资金上有所倾斜,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例如,对双语教师进行资格认证,评优评先并适当地给予经济补助或提高其酬金;制定相应的双语教学标准和评价体系,对双语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定。
另一方面,学校还应积极创造条件,为专业教师和外语教师提供各种进修和培训的机会。通过采取国内外进修、对专业教师进行外语培训、对外语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企业挂职锻炼、专家讲座、观摩示范等形式,提高现有教师的外语能力,加深其对国外旅游业状况以及文化方面的了解。
(2)加强人才引进,聘请外籍教师或归国留学人员承担双语教学任务。
近年来,不仅许多外籍专家和教师被蓬勃兴起的具有无限发展空间的中国旅游业所吸引,并且留学回国就业的人员也逐年增多。由于接受或见习过国外高等教育,他们不仅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与时俱进的国际理念,又有相对良好的外语基础。因此,应着力吸引这类外语水平高且专业技术过硬,具有海外学习经历或教学经验的优秀人才来校承担双语教学任务,不能专职任教的可以聘请为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证
一、问题的提出
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是坚持“学科本色”,还是强调“职业特色”?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莫衷一是。何谓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高职与大众高等教育背景下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有无本质区别?当前我国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质量保证体系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有效建构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质量保证体系?作为旅游业人力资源的直接输出者,高职旅游教育的发展落后于旅游业的发展,在竞争的焦点由资源竞争转化为人才竞争的今天,将会成为我国旅游业持续发展的直接制约。因此,研究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有着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和理论研究价值。
二、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高职院校师资队伍跨专业多,“双师型”教师质量不高
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教师队伍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建立一支专业配套,结构合理,数量相当,既能讲授专业知识,又能指导实践教学的专兼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目前,我国的高职师资队伍水平较低。从学历水平上看,本科及硕士教师居多,博士很少;从职称构成上看,助教、讲师多,教授少。从教师的专业资质上看,旅游高职院校教师来源大体分为四类:外语教师、历史地理教师、经济管理教师、旅游专业教师,总体上以前三类为主。尽管这几年,很多学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了大批的双师型教师,但是双师型教师质量不高,真正拥有行业地位的老师不多。总之,目前的高职旅游专业师资无论是在业务结构方面还是在业务水平方面都有较大的欠缺,特别是实践经验较为缺乏。
2.高职旅游实训实践与专业实习的关键点把握不够准确
目前高职旅游专业的院校都在大力推荐实训实验室的建设,如导游模拟实训室、客房、餐厅、酒吧、前厅等。目前对实验室建设该怎么建,采用何种软件系统,如何运营或使用,如何维护,已经有了很好的经验,但是对如何提高实训室的利用率,还处于探索阶段。很多学校的旅游专业学生反应,实训室不是对外开发的,往往想用的时候,实训室的大门是关着的,非常不方便。在实习安排上,有的采用2+1模式,有的采用1.5+0.5+0.5十0.5,都旨在给予学生有一个充裕的实践、实习机会。个人认为模式不在关键,不管哪个形式,都需要老师要管理学生。对于目前部分老师认为2+1模式就是放羊式,本人并不认同。本人认为模式不是关键,关键是学生是否可以学到东西。如果学生可以学到东西,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哪怕是放羊式,也比圈养式来的好。
3.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行业流失率大
旅游行业的人才缺口很大,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所数量每年都在增加,但是依然满足不了人才市场的需求,其中有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毕业生的行业流失率很大。据近几年本校的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约有不到1/3的毕业生从事旅游行业,而两年之后,约只有不到1/5的人。
4.高职院校旅游专业课程设置欠完善
部分高职院校,设立旅游专业源于跟风,对于培养何种类型的人才没有明确的目标,由于定位不清,导致课程中基础性、理论性课程比例太大,课时太多,核心能力课程的课时安排不够,导致实训与实习的时间较少,这与高职学生能力培养目标相背离。
三、构建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
(一)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提高旅游人才质量的首位要素。正确构建旅游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则要把握好总体目标、层次目标、学习主体目标、培养单位目标、教育部门培养目标、产业目标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高职旅游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适应重庆及其它地区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人文素养,掌握较强的专业技能,在旅游企业如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等一线岗位从事接待、服务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教学方案优化体系
在明确了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之后,就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方案进行优化处理,树立教学方案的优化体系。它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体系,也是对既定目标的进一步落实。
教学方案的优化体系应该包含以下要素:一是教学理念更新,采用滚动式的动态培养模式,在教学方案中体现理论与实践的适度结合。二是培养内容优化,随着客人服务需求的变化,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课程的设置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前沿性,一方面使得基础知识的传授全面扎实;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的就业面较为宽广,市场适应能力较强。三是教学手段的创新,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要特别注意课堂气氛的优化,同时更新教学设备,活化教学手段。
(三)师资队伍建设体系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学的基本前提师资队伍建设体系无疑是人才培养质量保证的基础,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旅游人才质量提高的有力而直接的保障。师资队伍的建设体系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机制的灵活性,二是配置的合理性。师资的合理配置也是教师队伍有效充分发挥提高人才质量的关键。在配置师资时,既要考虑动态的流动性,又要保证相对的稳定状态;既要加强或持续现有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又要注意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既要选拔教师中的骨干精英,又要兼顾群体素质的共同提高;既要注意本校师资的配置,又要和外校甚至是其他区域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
(四)专业考核评估体系
高职旅游专业的考核评估体系要做到持续性、权威性、指导性。首先,教育部和旅游局对高职旅游专业目录进行动态的资料整理,在掌握完备资料的基础上对现有旅游专业的布局、设置进行调整设计,促进旅游业的规范化发展。其次,引进国际先进的质量标准或是质量保证模式,作为衡量专业发展水平的依据,综合运用关、停、并、转的手段切实实现我国高职旅游教育由外延式的数量型增长到内涵式的质量提高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朱泓.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保证模式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