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28 17:05:2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第1篇

【关键词】医学生 影像诊断学 理论学习 读片能力 探究

1 医学生影像诊断学理论学习和读片能力现状

1.1医学生影像诊断学理论学习现状

科技的进步使影像设备的发展得到了质的飞越。但是,光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对于疾病的诊断是远远不够的,经验丰富、基本知识扎实的影像医生才是诊治疾病的关键。对于病人的负责和生命的尊重,要求我们对疾病的诊断不能有丝毫的差错。理论知识是将来诊断疾病的基础。因此,我们对医学生影像诊断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习方式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仅约6.9%的学生对影像诊断学知识掌握在80%以上,而有约57.1%的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在50%以下。同样,大约37.5%的学生上课时仅仅是简单的画书,约9%的学生上课时随便听听,而仅有53.5%的学生上课时认真听讲,同时注重理解和记忆。约17.5%的学生课后花1~3小时的时间学习影像诊断学,而约79.9 %的学生课后学习时间少于1小时或者根本不学习。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发现医学生影像诊断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情况是不容乐观的。理论学习是基础,是将来诊断疾病的关键。a

1.2医学生影像诊断学读片能力现状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一个影像科医生或者影像专业的学生其能力的最终评判标准都是以临床读片能力为基础。理论知识的积累是为将来走上临床、诊断疾病做准备。而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仅约有13.2%的学生读片能力是能够详细地描述影像图片,大约49.7%的学生只能简单地描述,而约有37.1%的学生根本不知道该如何描述。当前,医学生影像诊断的实际读片能力还是十分欠缺的。影像诊断是临床诊治疾病最初步的,同时也是最直接的依据,及时的诊断对于早期发现和治愈疾病发展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 医学生影像诊断理论学习和读片能力现状分析

2.1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态度决定高度。作为医学生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态度,要知道学医是为了解除病人的痛苦,是为了救死扶伤。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约6.4 %的人根本不喜欢医学。很多人学医可能是由于父母所迫,也有人可能是为了谋求一份体面的工作,但是没有学习的兴趣,也就缺乏了该有的专注。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兴趣,是学习影像诊断学以及任何一门医学课程所必需的。正确的态度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以及将来的临床工作中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2缺乏自我思考的能力

不断的思考是取得进步的关键。当前,影像诊断课程学习主要以老师讲授和PPT展示的方式进行。在授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就是一味地接受,没有反思,更没有对老师所讲内容的质疑。这样一种被动的,不交流的学习方式很大程度使得我们的学习变得低效。通过思考,我们才会知道某种疾病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征象,才能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味的被动接受,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去应付考试,则让我们的思维变得僵化、刻板,缺乏创新。

2.3缺乏足够的读片练习

医学是一门综合了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的科学,但其终究还是要应用于临床,为临床服务。临床读片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大量的读片练习。但是,我们在学习影像诊断学过程中缺乏读片的练习。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通过课堂上老师讲解的数量有限的影像图片根本无法满足学生掌握这门课程的需要。同样,在影像诊断课程中也鲜有临床见习的机会,这在无形中进一步束缚了学生的学习和探究。与此同时,学校也缺乏相应的适合学生使用的影像读片库。课堂时间有限,而课后练习不足,使得我们的读片能力无法得到实质的提高。临床读片能力的培养没有捷径可走,需要的是不断的重复和不断的练习。

2.4课本典型表现与临床无法衔接

当前在我们的课堂上或书本中所讲授的影像图片都是关于某些疾病最基本的、最典型的影像表现。然而,在临床工作中,我们面对的是不同的病人,每种疾病的影像表现未必都像书本上描述的那样典型和直观。面对这些不典型的影像图片时,很多人往往表现得无所适从。典型的表现是为了更直接地去了解这种疾病,是初学者入门的桥梁和导师。说到底,非典型的影像特征也是从典型发展而来的。这就要求我们抓住根本特征和主要矛盾,顺藤摸瓜,从而正确地诊断疾病。

3 提高医学生影像诊断学理论学习和读片能力的策略

3.1扎实基本知识 建立学科联系

影像诊断是通过影像图片对患者所患疾病进行初步诊断的重要手段。通过一张张影像图片就要对部分疾病进行诊断是一件极其困度的事情,因此要求我们首先要具备扎实的解剖学基础知识。比如,当你拿到一张影像片,你首先要知道这是人体的哪个部位,是头部,胸部还是四肢。其次,要对临床常见疾病,常见的征相高度熟悉。每一个疾病的发展都有其特征性的变化。熟悉疾病的常见表现可以让我们在诊断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概念和印象。再者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都有一定的病理过程,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时间所获得的影像图片,其所表现出的特征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各学科间的学习和联系。解剖、病理、内科和外科,这些都是和影像诊断学密切相关的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表现?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接下来会出现怎样的变化?疾病最终的转归是怎样的?通过一连串的问题,不断的思考,进而提高自己的影像诊断学理论水平。

3.2画图和观察病理标本

人体的每一个组织结构都有其特征,每一种疾病在影像图片上都有其特殊的表现。面对错综复杂的影像表现,我们的认知能力和记忆力是有限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尤其是基础解剖学,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画图,将人体各个局部的影像特点了然于心。画图是一种手脑并用的形式。通过我们的绘画,包括肢体的协动,使得我们对疾病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加强了我们的记忆,同时也便于理解。而病理标本可以让我们从组织层面,观察病变器官的形态,对于其最终影像表现的形成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知。通过这些感性的方法,进而提高我们的影像诊断能力。

3.3建立适合学生的影像图片库

影像读片能力的提高归根到底需要我们不断的练习。当前,全国各大医学院校很少有适合学生使用、对学生开放的影像图片库。影像图片库可以让学生更加自由、不受约束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疾病,很大程度上激发学习的热情,对于提高其读片能力大有裨益。当前,建立影像图片库,加强读片练习可以说是提高医学生读片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3.4建立合理的考核方式

合理的考核方式对于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式和端正学习态度具有重要作用。当前绝大多数高校的考核方式都是通过试卷的形式对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检查。然而,这样的考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试卷的形式、基本理论知识,无疑让很多的学生觉得只要通过考前突击就可以通过考试。同样,理论知识并不能代表一个学生最真实的读片能力。我认为,当前我们的考核应以读片能力为重点。通过提供影像图片、病史,以及其他相关的检查报告,给学生自我诊断的机会。影像图片和病史报告是反映疾病状况最重要的依据。这样的模式可以激发热情,同时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挑战。通过这样一种合理有效的考核方式,可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同时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读片能力。

4 提高医学生影像诊断学理论学习和读片能力总结

医学生影像诊断学理论学习和读片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扎实的理论知识是基础,大量的读片练习是关键,但最根本的是树立正确的态度和观念。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以及如何提高效率,提升能力仍需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

[1]邵成伟,田建明,左长京,萧毅,王敏杰,任丽. 影像医学科实习医生读片能力的培养[J].实用医技杂志, 2006(6).

第2篇

[关键词]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PBL教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R4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9(b)-0170-04

[Abstract]Laboratory diagnosis medicine lessons for eight-year-porgram medicine majors should be different from five-year-program medicine majors because of the solid basement,active thinking,a series of teaching reforms should be carried out.Teaching reform has been conducted with organ-system based mode,cases centered on teaching method,PBL and bilingual teaching,assisting of clinical visiting,network course,subject web and lectures.After the teaching reform,the students can autonomously learn correlated knowledge with higher performance records,the abilities of clinical thinking as well as aggregate analysis and prognosis for disease have been promoted.Significant results have been gained after teaching reformation for eight-year-program medicine majors,providing practice experience for next reformation of laboratory diagnosis medicine.

[Key words]Laboratory diagnosis;Teaching reform;PBL teaching;Teaching practice

实验诊断学是从实验室检查的角度对疾病做出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的一门学科,是诊断和解释疾病规律最基本的理论和方法,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也是医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课程之一。随着检验医学的飞速发展,实验诊断学教学也将赋予新的内容,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也将随之改变,尤其是当前临床医学教学改革向以器官系统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发展。目前的实验诊断学教学仍以临床检验内容为模块,教学内容以三大常规为基础,介绍临床生物化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诊断学等检测内容,授课内容相对滞后,教学与临床脱节,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也亟需进行改革。医学八年制学生因基础好、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传统的以检验项目介绍为主的授课内容和方法已不适宜该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需要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该层次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诊断学这门课程,提高学生通过实验结果来分析和判断疾病的实际应用能力。笔者针对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八年制医学生,进行了实验诊断学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实践的改革,其关键是教学模式改革,实现理论授课、实验技能、双语教学、网络教学、网站交流等的有机结合,达到使学生能够多途径、多方式自主地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学习,以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1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实验诊断学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实践

实验诊断学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随着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先进技术在临床检验中的广泛应用,临床对实验室检测结果的依赖性也逐渐增强,实验诊断学在临床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实验诊断学教学目标是使医学生掌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原则,以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和应用为教学重点,使医学生能对基础医学各学科的知识点加以综合利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医学问题的能力。实验诊断学以往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即以临床检验为主线,包括血液学检验、体液检验、肝功能检查、肾功能检查、临床免疫检验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内容。教学以临床检验科分组为模块,逐一介绍临床检验内容,这种教学模式易造成教学内容单一重复,与临床学科之间缺乏联系[1];课程授课以灌输为主,学生死记硬背,不易理解接受;这种教学模式易造成学生对课程学习不感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结果。目前临床医学教学逐步实现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2-3],强调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教学。实验诊断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也需要逐步适应临床医学教学思路,逐步转化为器官系统疾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从而改变目前的实验诊断学教学内容滞后,教学与临床相脱节等现状[4]。笔者将实验诊断学教学内容分别纳入血液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心脏疾病、内分泌疾病、感染性疾病、风湿与免疫性疾病、肿瘤和遗传性疾病等部分。将原有的检验分组介绍的教学内容改为以器官疾病为主线的内容介绍,如将《白细胞检测》《骨髓细胞学检测》《贫血检测》等章节归入《血液系统疾病实验室检查》,将《肾功能和排泄物检测》归入《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实验室检查》和《消化系统疾病实验室检查》。《免疫学检测》内容分别归入《风湿病与免疫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查》和《肿瘤疾病的实验室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测》归入《遗传性疾病和移植的实验室检查》。通过教学内容的改变,使学生思维从抽象独立的检验模块转变到以器官系统和疾病的临床教学思维上,便于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实验室检查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八年制学生基础扎实,基础课阶段学习成绩突出,学生领悟能力强,具有较好的临床思维基础。在临床课教学采用器官系统为主线的教学改革形势下,笔者在八年制教学内容上实现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生通过临床参观和自主预习,了解了基本检验内容,再结合临床疾病去学习实验室诊断方法,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有学习主动性,既培养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通过临床医学八年制和口腔医学八年制教学内容的改革,学生考核成绩较改革前有明显提高,平均分>85分。

2实验诊断学实验课教学改革和实践

传统实验教学通过白细胞手工分类计数、血红蛋白定量、转氨酶测定等方法,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了解临床检查手段和方法。但这些方法均为20世纪90年代应用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只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易引起学生对检验医学现状认识的误导,因此迫切需要进行改革[5]。进行的实验课教学改革,不是完全摒弃过去所有的实验方法,保留了部分内容(如白细胞计数在无仪器情况下仍十分有效),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对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同时,增加自动化仪器操作内容。一方面,通过教学录像,演示临床仪器操作和检测过程;另一方面,加大实验教学投入,增加自动化仪器(如三分类血细胞分析仪、血凝仪、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等),教员的演示和学生的操作使学生对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检验的实际操作相联系,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组织学生到临床检验科各个组室参观,介绍相关检测方法和检测项目,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增加感性认识。另外,利用网络教学,介绍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多方式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过去实验课成绩仅为考察内容,不计入总成绩,学生不易重视,而在改革实践中,将实验操作成绩计入总成绩的20%,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技能操作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教学的改革,学生普遍反映对实验诊断学内容印象深刻,并且掌握较好。

3以病例为中心的PBL教学方法的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实践

传统教学模式为“理论+实验”,老师为讲授主体,学生在学习中缺乏主动性。PBL教学模式由美国Barrows教授于1969年首次提出与推行[6-7]。与传统的教学方法(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相比,PBL教学模式有很大不同。它摒弃了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侧重于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对问题去主动探索,在探索过程中自主地互动交流,教师只起到设计、诱导、启发、指导作用。其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8-10]。PBL教学更适宜于小班课教学,八年制医学生每届仅有10~30人,有利于PBL教学的开展。笔者在教学前进行临床各组室参观和学科网站介绍,使学生对临床检验医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进入理论课后,将学生分为几个组,每组5~6名同学。采用以病例为中心的教学,突出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11]。教师在备课时选择实验诊断学与医学基础知识串联点,在授课中采用问题引导式学习并结合师生互动式教学[12],使学生可掌握隐含在问题背后的专业知识和内在联系,提高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两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八年制医学生对不同病例的分析和诊断能力有明显提高,理论考核中病例分析题正确率率达100%。

4八年制医学生实验诊断学双语教学改革和实践

双语教学是指用英语等外语讲授非语言类课程的教学活动,一般是指在用母语进行部分学科教学的同时,用非母语(一般为英语)进行部分或全部教学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具有同时运用两种语言的思维能力。双语教学是当今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13-14]。笔者在八年制医学生中已开展双语教学,但考虑到学生的接收能力和授课效果,多采用英文幻灯、部分英文讲授(定义、概念和关键词等)来授课。对于八年制医学生其英语水平较好,除专业术语外,较易接受英文授课。安排有国外留学经历的教员,采用英文幻灯、英文讲授,结合PBL教学,提出问题和选择病例,组织同学进行分组讨论,鼓励学生踊跃发言。这种用英语讲述病例和进行小组讨论的方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对专业知识和专业英文的学习兴趣。达到了较满意的教学效果。课后问卷调查分析,学生学习的满意率>98.3%。

5八年制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

本教研室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将教学和临床相结合。在八年制临床医学和口腔学生中实施以器官系统和疾病为中心的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教材选用方面,采用王建中主编的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实验诊断学》和王鸿利主编的八年制及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用《实验诊断学》教材。在教学开始前2~3个月,教员应根据授课内容,精心准备教学幻灯和教案,并进行集体备课。教学改革步骤及实施:①开课前,利用师生见面会、临床检验科参观活动和师生座谈会等形式,使学生对临床检验、检验科室分组及检验项目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给学生以感性认识;②理论授课前,结合检验医学的现状及新进展,通过课外专题讲座和网络课程等手段[15],拓展教材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③理论课授课阶段,采用以器官系统中心的新的CAI课件(声音、动画、视频等相结合),增加PBL教学内容,采用双语教学,引入病例分析和报告单分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分析能力;④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增加自动化仪器,通过教员演示和学生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并介绍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提倡学生学习兴趣;⑤贯穿于整个课程之中,通过网络课程、布置课外作业、增加病例讨论和报告单分析等内容,巩固理论课学习知识;⑥课程结束后,进行理论和实验操作考核。对感兴趣的学生,采用课外课题的方式,指定专门的指导老师对其进行本科生课题选择和实施,鼓励学生发表相关论文,使学生初步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

6八年制医学生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经验及建议

八年制医学生在实验诊断学教学方面,应以临床应用为目的,以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为核心,使学生通过对实验结果的综合分析来诊断疾病、评估疗效及预后,重在提高实际应用能力[16]。我们以八年制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生为对象,进行一系列的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通过教学改革与实践,无论是学习成绩分析还是学生满意度调查结果,均取得了理想的结果。学生不仅熟悉和掌握了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也了解了实验诊断学的发展现状,并能够应用该学科知识,结合其他辅助手段,对疾病进行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评估。几点建议:①教材使用方面,不应以《诊断学》教材为主要教材,局限于临床检验模块的介绍,使学生对医学检验的发展缺乏全面了解。应选用适合于八年制学生的《实验诊断学》统编教材;②课堂授课,应不拘泥于传统的大班授课方式,尤其是以病例讨论为主题的PBL教学,应分组进行;③实验诊断学理论授课也应根据学科特点,不一定完全按照临床病例分析为主的授课方式,应将传统授课和PBL教学相结合;④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青年医师的培养,尤其是要有经过规范化医师培训和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李红玉,关永琛.中美医学课程模式的比较及其对我院构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模式的启示[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0,21(3):21-23.

[2]李敏才,甘亚平,余同辉,等.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病理学使用教学改革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10):944-946.

[3]苏静,李扬,康劲松,等.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2(1):30-32.

[4]宋浩明,周琳,刘琦,等.在“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中实施“诊断技能课程群”的临床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4(16):130-132.

[5]祝成亮,吴鹏,邬开朗.实验诊断实验课教学改革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1):136-138.

[6]Mcparland LM,Livingston G.The effectivenes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teaching in undergraduate psychiatry[J].Med Educ,2004,38(8):859-867.

[7]Jones RW.Problem-based learning:description,advantages,disadvantages,scenarios and facilitation[J].Anaesth Intens Care,2006,34(4):485-488.

[8]刘超,栾治东,王顺,等.PBL教学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5,5(2):6-9.

[9]白雪.PBL教学法中教室角色构建在高校教师职前教育中的应用[J].继续教育,2016,(2):48-50

[10]贾军,黄海霞,王雯,等.PBL教学中对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J].继续医学教育,2016,30(2):45-46.

[11]王京,尹金淑.在实验诊断教学中使用病例导入式教学法的应用研究[J].北京医学,2016,38(1):88-89.

[12]张斌,张建坤,张迎春.双向互动模式在实验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30):4617-4618.

[13]李劭昱,宫海燕,黄艳春.PBL教学在微生物学检验实习教学中应用的体会[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6,37(4):569-570.

[14]王会.让双语教学稳步起航[J].中国校外教育,2012,(12):65.

[15]姚洁,韩品,张蕴秀,等.网络互动教学在《实验诊断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5,14(11):1098-1101.

第3篇

临床诊断学是临床各学科的基础,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作为从理论知识步入临床实践的第一步,直接关系到医学生今后的临床综合思维能力和诊断水平[1]。外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见习阶段是医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步,是医学生获得临床感性认识、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其独立思考、综合分析等实际工作能力的一种重要教学形式。近年来,我科将诊断学教学与外科理论课、临床见习带教相结合,进行了一些改革,取得了较大成效,现以腹部检查为例,总结如下。

1 腹部诊断学课程设置

物理诊断的体格检查部分是医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内容,为了提高学生体格检查操作水平,采用大小班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大班课以讲解理论为主,课堂上老师适当地做示范,并结合临床疾病,举例讲解相关的阳性病史、体征及相应的临床意义,同时播放相应的教学录象,以明确正确的操作手法。在一次理论课完成后紧跟一次小班教学,小班课以手法训练为主,带教老师先示教,然后学生分组练习。在学生互练过程中,带教老师要及时纠正发现的问题,同时针对学生的提问进行讲解,既巩固了大班课的理论知识,又强化了手法训练,为临床见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

2 大班课教学

课堂教学是大学教育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学方式,关键在于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上课时先复习一些相关的基础知识,如解剖、病理生理学等,采用承上启下的方式,引出新课。在讲解具体疾病的临床表现时可结合诊断学所学内容,同时密切联系临床典型病例,抓住要点、讲清难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把诊断学和临床课所学知识有机结合。

3 见习课教学

3.1 教员备课

临床见习是一种交互式的教学方式,与上大班课有很大程度的不同,其备课也有自身特点。备课应重点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病情展开,侧重于诊断、治疗、预后等问题。注意和诊断学相联系,针对患者的症状、体征在鉴别诊断上多下工夫。另外,备课时应多准备患者相关疾病的实验室检查、X 片、CT片等,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3.2 准备病员

由于外科疾病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可将病员依病情分为三类:①术前平诊病人,此类病员有明确的病史及相应的阳性体征;②术前急诊病人,只要是不危及生命的疾病,学生可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对病员进行简要的病史询问及查体;③术后病人,此类病员处于术后恢复期,往往需要休息,不利于见习带教,但此类病员诊断清楚,术前各类检查完备,适于进行病例讨论。

3.3 开展互动式教学

为了提高临床见习效果,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带教老师通过启发、设疑等方法引导学生,培养独立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让学生将诊断学所学的询问病史及查体的方法正确应用于临床病员,尽量让其自己发现阳性体征,并主动思考、总结、解释症状体征发生的机理及其临床意义。

3.4 开展临床病例讨论

在见习中进行临床病例讨论,可教会学生分析病情、归纳病例特点、总结诊断依据、辩析鉴别诊断及制定诊疗计划等,使其掌握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训练其临床思维能力。

以往的诊断学及临床课教学模式是先讲诊断学,再进行临床课教学,同学们在临床见习、实习中因为时间间隔太久往往出现问诊、体格检查不熟练,甚至手法错误等情况,影响临床见习、实习效果。而在诊断学教学与外科理论课、临床见习带教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可集中、系统地掌握某一部位(如腹部)的问诊、体格检查方法,相关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3]。这种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生们的广泛欢迎和肯定,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参考文献

[1] 周汉建,田 虹,汤美安,等.典型体征病例档案建立及其检体诊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3):82-84.

第4篇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2006)

实训教学是面对非真实患者的情况下,在中医诊断实训室里通过各种手段,模拟望、闻、问、切等诊查手段及中医诊断的辨证思维,最后形成诊断的模拟训练。包括从中医“诊”到“断”的整个完整过程。

1 实训教学模式的内容设计

1.1 实训教学模式的目的

实训教学模式能使学生感受临床氛围,掌握四诊方法的运用,掌握中医的辨证思维。其目的具有双面性,一是针对枯燥的教学方式,达到非教学目的,二是利用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达到或超过预期的教学目的。非教学目的指的是老师或学生分别扮演“医生”和“患者”角色,并实际进行交流。教学目的是通过运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获知患者病情,通过分析,最后得出诊断结果。

1.2 实训教学模式的步骤

实训教学操作有系统的运行过程及步骤。教师要事先布置内容,介绍任务的要求和实施任务的步骤,并全程进行参与。学生要在明确的教学任务指引下,主动探究摸索,寻求问题,发现问题,完成任务。教师及时总结分析,指出不足之处,逐步加以改进。如在问诊方面,首先要求学生背诵张景岳“十问歌”,熟记问诊内容和问诊顺序,按主诉、现病史、过去史、个人史、家族史的顺序询问,使学生问诊时内容不至于遗漏。其次,要求学生问诊时突出中医的辨证观,边问边辨,边辨边问,充分运用和发挥中医辨证思维方法。

1.3 实训教学模式的角色分配

在实训课上,通常由教师事先选出典型病例,并扮演患者角色,同时教师也是实训教学监控者和指导者。学生则担任医生。过程要分组进行,可以根据学生的人数,每10人一组,每组又分两个小组,分别扮演病人、医生。扮演病人的5人中,选出1人做为就诊者,其他4人为陪诊者共同做出就诊内容的设计;扮演医生的5人中选出1人做为出诊的主治医生,而其他人参与其诊断的全过程。病人就诊后,给医生20 min时间询问病情、讨论并写好病历内容。最后双方将各自内容做一比较、讨论,老师给予适当点评。在模拟情景过程中要接近于临床真实,比如,扮演患者时,在回答学生的问诊尽量使用真实患者的语言,并尽量展现临床上可能见到的不同类型的患者。

转贴于

2 实训教学模式的启示

2.1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传统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厌烦情绪,只是对概念进行死记硬背,缺乏深刻的理解,更谈不上整个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实践的运用了。中医诊断学实训教学模式具有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相结合的特点:学生在复杂的临床实训环境中,不仅能够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强化记忆,还可以对各部分所学内容重新加以整合、具体应用。此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协作、讨论也更有利于学生对原有的知识结构加以修改或重建。

2.2 变理论传授为临床实践

中医诊断学实训教学进一步提高了学生掌握理论、锻炼思维、提高技能,解决具体临床问题的能力,较之于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更贴近临床。并且这种教学模式也突破了临床见习中一味的让学生看。如在脉诊模拟训练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脉诊方面的知识,还要求学生综合运用问诊、全身望诊等所学知识对脉象可能反映的问题进行逐一地确认和排除,进而确立诊断意向。因此,中医诊断学实训教学能够弥补单纯理论教学和见习的不足,更适应现代中医教育的要求。

2.3 规范学生技能操作

能够避免部分临床医师在中医带教方面的不规范。通过教师的规范教学和不断的实训强化,保证学生正确掌握中医临床技能与操作,为将来从事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整合医学;呼吸系统;疾病;诊断学;教学

2020年初,病毒肺炎(简称肺炎)疫情爆发,全国各级各类高校倡导高校教师采取信息化手段整合相关教育资源进行线上教学。疫情期间初露端倪的新趋势预示了建立教学新常态的曙光,在后疫情时期合理构建更符合学情的新教学模式可谓正逢其时。笔者阐述整合医学理念在呼吸系统疾病诊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探讨在后疫情时期,将整合医学融入呼吸系统疾病教学的关键意义。

一、整合医学的概念

整体整合医学(holisticintegrativemedicine,HIM)简称整合医学,是指从人的整体出发,将医学各领域最先进的知识理论和临床各专科最有效的实践经验分别加以整合,并根据社会、环境、心理的现实进行修正、调整,使之成为更加适合人体健康和疾病治疗的新的医学知识体系[1]。整合医学的核心是遏制当前医学分科过细带来的诸多问题,建立医生诊疗过程的“整体观”,由以往仅关注病人的生理、病理过程,转变为具有社会、心理、生理需要的整体。我国整合医学的倡导者樊代明院士强调,医学的发展最终要回归人文本质[2]。目前整合医学在全球医药卫生领域被广泛认可,诸多改革遵循这个主旨,正如美国政府曾提出的“全民整体健康计划”,也是整合医学理论的践行[3]。在整合医学理念下,我国现代医学将西医临床、传统中医药学以及基础、预防、康复、心理等诸多学科交叉融合,践行患者诊治的“整体观”。

二、呼吸系统疾病诊治的“整合”意义

呼吸系统疾病成为全球卫生事业极为瞩目的热点问题[4]。目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是我国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之一,该类疾病病程长,早期无症状或者极轻,治疗效果好,但医患没有诊治的积极性,而到中晚期症状严重时,医患诊治的积极性极高,但疗效及预后差[5]。因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要早防早诊早治,要从过去以治病救命为基本医疗需求,转变至要覆盖防病、治病、康复、保健等各个方面[6]。慢性病患者往往心理起伏大,因此慢性疾病的控制需要从生物医学的单纯医学模式,转变为具有社会、心理、生理学的“整体”模式。在此次肺炎疫情中,重症患者更易出现悲观消极情绪[7],对其进行心理干预治疗尤其重要[8]。在本次肺炎治疗中倡导实施的“一人一策”治疗方案,患者接受来自临床诊疗、营养补充、精神抚慰、心理疏导等综合医疗服务,是整合医学的最好体现[9]。

三、整合医学融入呼吸系统疾病诊断学教学 

1.教学内容的“整合”:以呼吸系统疾病诊断学的基础理论和知识为核心,融合既往所学的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还需要结合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测、影像学及气管镜等辅助检查结果综合判断与分析。对于初步接触诊断学的医学生而言,无法将抽象的基础学科理论与临床症状学、实验室检查结果相联系,无法领会并消化课堂内容,从而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诊断学教学中需注重形态与功能相结合、正常与疾病相鉴别、查体与实验室检测相补充,加强临床实践技能培养,为临床见习提供基础。近年来传染性疾病的频发对医学教育提出新的挑战,传统医学教学往往更注重精细化、专业化,而预防医学领域,尤其是传染病防治方面较薄弱。将预防医学知识内化到临床医学教学中,将三级预防贯穿于教学的全程,实现预防、治疗和康复的整体统一[10]。将人文素养、职业素质和思政教育融入实践教学全过程,培养有德行、有责任、有担当的全能型医学生,为我国卫生保健事业提供人才基础。

2.教学模式的“整合”: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学为中心”,教学者主导整个教学过程,制定并设计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过程。后疫情时期让教学者深刻思考课堂教学模式,力求让学习成为课堂的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建立“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运用案例教学法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等,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既往所学的生理、病理生理等相关基础知识,并引导学生将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与基础知识有机联系,逐步培养“整体观”,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与教学质量[11-12]。此外,还应“整合”教学评价体系,在传统关注“教”质量评价体系中,加入“学”得多少知识、掌握的知识量等作为评价教学的关键指标。

第6篇

关键词:诊断学;期末考试成绩;学风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020-02

本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显示:2011年级临床医学专业专科学生的诊断学期末考试成绩较差,而且显著地差于往届。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学风问题。在此就以诊断学期末考试成绩为切入点谈谈学风建设问题。

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专科学生共有114名,分为两个行政班。本期末两个班的诊断学考试成绩为:1班参加考试人数为55名,优秀(90~100分)2人,所占比例3.64%;良好(80~89分)10人,所占比例18.18%;中等(70~79分)19人,所占比例34.55%;及格(70~79分)19人,所占比例34.55%;不及格(59分以下)5人,所占比例9.09%。第1行政班总平均分数为69.64。2班参加考试人数为59名,优秀(90~100分)0人,所占比例0%;良好(80~89分)6人,所占比例10.17%;中等(70~79分)14人,所占比例23.73%;及格(70~79分)24人,所占比例40.68%;不及格(59分以下)15人,所占比例25.42%。第2行政班总平均分数为61.37。两个班的考试成绩均较差,2班尤其差。本届学生所用教材与以往一样,本学期试卷亦是按照教学大纲命题,试题的量及难易程度均适宜,并且与往届是相一致的。然而本届学生的诊断学期末考试成绩却是历届本专业学生诊断学考试成绩最差的一届。针对考试结果,我们“诊断学教学组”进行了认真地讨论和分析,探讨与成绩差有关的可能因素,以便找出对策。

一是教师方面。负责2011年级临床医学专业专科诊断学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的“诊断学教学组”的4名成员中,有2名正教授,1名副教授,1名讲师。3位高级职称的教师从事临床实践和诊断学教学均有数十年的历史,有很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教学经验,而其中1位讲师为硕士研究生毕业,有丰富的诊断学理论知识和一定的诊断学实践教学经验。这样的诊断学教学队伍可谓之精兵强将。从师德方面看,4位教师均有很高的师德修养,热爱教育事业,爱学生。为了让学生听懂、学会、获得更多的三基知识,在正规课时之外还花费时间给学生认真、耐心地答疑、辅导,学生是有口皆碑的。二是教学的环境和条件方面。学校的医学院有一栋理论课教学大楼和一栋实验大楼,能分别承担数千名学生的教学活动,楼内有多媒体、电教室,计算机房,各种标本室,音像实验室,电子模拟人实验室等,一般高等院校所具有的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教学工具这里也应有尽有,给学生提供了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三是学生方面。(1)专科学生的基础较差,入学录取时分数较低,这无疑会影响入学后的学习成绩。这也可能是两个行政班成绩有差别的原因(1班学生入学时的分数高于2班),但这只是一个方面。从实际调查显示:一班学生学习习惯好、到课率高、勤奋学习者多,而二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差多了,这可能是两个班成绩差别的关键因素。原有的基础差是会影响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但是,学习医学知识勤奋更重要。(2)学风问题。相当数量的专科生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不能认真地对待每一个学习环节,到课率低,认真听课率低,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率低,实验课上不能认真操练。期末考试时突击复习,临阵抱佛脚,不求获得知识,只求考试过关。对于本课程的三基知识未学懂、未掌握,焉能考出好成绩来。当然,也有部分学生学习努力,考试成绩较好。“诊断学教学组”的老师们一致认为,学风问题才是影响成绩的核心问题、关键问题,是导致成绩差的根本原因。

学风指学习风气,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行为的综合反映。从广义上讲是学校全体人员(师生员工)在治学理念、态度和方法等方面的综合体现[1]。好的学风可以成为学校的一种优良传统和风格,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从学校来讲,学风问题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水平,并对学校的发展和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学生本身来讲,学风会影响其学习成绩,甚至一生的成长和前途[1]。目前,全国高校中,在学风方面普遍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已经波及到我校来,尤其是民办高校,更容易受到这不良风气的冲击。特别是临床医学专业专科的大部分学生认为,本专业专科的就业前景不好,学习成绩好也并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认为除了少数人能够专升本继续学习、少数人凭关系能找到较好的工作外,绝大部分人是找不到较满意的工作的,学习成绩的优与劣结果都一样。因此,学习的动力不足,不主动、不刻苦,甚至不愿意学习,很散漫、到课率低等。这样必然导致学习成绩差,补考率上升,还有少数者中途退学[2]。

上述的学风状况,必需极力扭转或纠正。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改变当前不良学风的局面呢?首先,必须认识到学风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高等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要把学风建设提高到党和国家接班人的培养问题、关系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等层面来认识。其次,要认识到学风建设与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等诸因素均有密切的关系。就高校来讲,学风建设需要教、学、管三方面齐抓共管,并且要花大气力、长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方能奏效[2]。

学校对于学风建设不但要制定总的方略还要有详细的规章制度,并且要着重于实施。学风是学校办学宗旨、培养目标、方方面面作风的集中体现。所以,学校办学宗旨和理念应该在学生中生根,指导着学生的学习方向;教师不仅传授知识、答疑解惑,并且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榜样和示范作用。教师要想办法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上去,并应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严格的治学要求去教育和影响学生,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教学管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因为规范的管理是良好学风和教学质量的保障。首先必须要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制定严格的管理措施。工作一定要落到实处,并且要十分严谨和深入,管理队伍本身的素质也要提高。同时要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建立适宜而明确的奖惩机制;在学生学的方面,目前问题较多,如前述的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没有压力和紧迫感等。从实质上讲,这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需要认真地进行教育。我们需要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的接班人。我们不但要让学生学到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技术本领,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精神成人”,培养他们成为有道德、有才能、身心健康的人[3]。

学风建设应该是学校多方面的、全方位的体现。优良学风一旦形成,就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使学生们在学习上奋发向上、你追我赶,自然会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1]。

参考文献

[1]李超峰.关于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南论坛,2008,(4):10-12.

[2]王亚利,温晶晶.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德育]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2,(21):50-51.

第7篇

1病证结合是中医诊断学的精髓

中医对疾病本质的认识最早即是确定病种,并赋予病名。《黄帝内经》所记述的病名逾200种,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无论是《伤寒论》论外感病,还是《金匮要略》论内伤杂病,都是以病为纲,病脉证治并重。此后历代医著如《诸病源候论》、《景岳全书》、《医宗金鉴》、《证治准绳》等,以及近代临床各科的中医教材,基本上都是以病(症)为纲,进行辨证论治。因此,继承中医学的病名及诊断十分必要。

病证结合是中医认识疾病本质的基本方法,诊断疾病可以有效地把握疾病全过程的根本矛盾,而辨析证候又能准确地把握疾病某一阶段的病位与病性等主要矛盾。对病和证的分层认识,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二者的关系犹如经纬纵横交错,使中医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在病位的表里上下与脏腑经络,病性的阴阳寒热虚实,以及病势的进退深浅3方面达到3维统一。中医病名融于中医理论体系,能正确引导临床辨证与施治。与证名诊断一样,病名诊断是中医临床诊疗不可或缺的内容,取消中医病名不仅仅是病名被取消了,中医认识疾病本质的病证结合诊断特色也没有了,更谈不上中医的优势、生命力和发展。

2中医临床必须使用中医病名

就临床诊疗的目标来说,中医与西医所针对的都是疾病,在这一点上中医病名与西医病名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但由于认识论和方法学的不同,所导出的病名体系必然不同。中、西医的病名,一般都是由病因、病性(病理)、病位和病状相互组合而构成。在病因病性方面,中、西医的概念基本不同,中医的风寒湿热、痰饮瘀血、阴阳虚实、劳瘅痹厥、胀脱痿痛、癌瘤瘕、痈疽翳障等,西医称之为细菌、炎症、变态反应、免疫紊乱、功能亢进、减退、衰竭等等,而气、血、水、脓、毒、火(炎)等概念,中、西医则都将其视作基本的病理改变。在病位方面,虽然中、西医的解剖名称基本相同,但中医学的认识相对笼统而西医学的概念以精细为特征,由于中、西医对各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及相互关系的认识上有所不同,因而对疾病的命名诊断,西医有病因诊断、病理解剖诊断、病理生理诊断、功能诊断、临床综合征诊断等不同形式,并注意几个方面的结合而作出完整诊断,因而其病名限定清楚,但较冗长而复杂。与之不同,中医学病名极为精当简炼,每个病名实际用词一般只有2~4个字,不一定将每个病的病因、病性、病位等本质属性概括无遗,而可通过辨证诊断使之得到补充。正是由于病名诊断与辨证诊断之间的这种互补性,使中医学的病证诊断完整地融入中医学理论体系并具有中医之特色。可见中医病名与西医病名既有关联而又不等同,中、西医病名的对应关系是模糊的,即“是也不是,不是也是”。

中医临床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使用准确而规范的中医病名。中、西医病名只能并存和相互对照,而不能并用,更不能以西医病名取代中医病名。某些中医病名目前尚不为广大群众所熟悉,主要是由于受西医病名的冲击,加之近代中医一味地强调辨证而不重视病名诊断所致,而不是中医病名脱离了实际,导致广大群众不能接受。只有规范中医病名,坚持并强化中医病名诊断,方可使中医病名逐渐为人们所熟悉和接受,才有益于中医学的发展,也有利于发挥中医学的优势。

3中医病名诊断的必要性

中医的许多病名,如破伤风、托盘疔、胬肉攀睛、鹅口疮、舌菌、痄腮、阴吹等,精炼简捷,见名知义,易于掌握。中医有不少好的病名,如历节风、破伤风、感冒、红丝疔、缠腰火丹、蛇头疔、乳岩、天行赤眼、蟹睛、骨槽风、鼻渊等,其命名科学确切,名实相符,正如宋·张杲《医说·疾症》所谓“古之论疾,多取象比类,使人易晓”。因此,这些中医病名一直沿用至今,为人共晓,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有些病名如痢疾、霍乱、伤寒、破伤风、风湿热、感冒、麻疹、癫痫、子痫、白喉、痔、痈、痛风、风疹、云翳、脚气病、牛皮癣、梅毒等,在西医传入中国时,便为西医所引用。

中医强调辨证,并多以症为病。但辨证毕竟只是反映疾病某一阶段的情况,症则只是疾病本质的外在表现,而通过诊断所确定的病名,代表着对疾病最本质的认识。病名诊断在中医医疗实践中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把握疾病的全局和全过程的一般规律,有利于临床施治,这是中医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指出:“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一病必有主方,一病必有主药。”说明不同疾病可以有自己的专方、专药、专法治疗,如肺痨若不治痨杀虫,则辨证治疗效果欠佳。虽然异病同证时应当同治,但治疗也应根据病而有所区别,如胃疡、久泄均可见脾虚证候,在补脾益气同时,胃疡者常结合理气止痛,久泄者则常兼利湿止泻。同时病名诊断亦可指导辨证,因为每个病演变过程的一般规律往往可体现为不同的“证”,各证出现的频度也不一致,如风眩最常见的证型为肝阳上亢,而阴阳两虚则较少见,有时病人可能仅有血压增高,而其他症状不明显,以致无症而出现无证可辨,此时则可根据风眩而首先考虑为肝阳上亢,采用平肝潜阳的治法。

4取消中医病名必将导致中医学的灭亡

有学者提出,中医病名改革应大部分采用西医病名,或中、西医病名并用,这样方有利于中医现代化,并能成为中医走向世界的桥梁[2]。也有人认为“取消中医病名中医灭亡不了”。这些观点显然都是不对的。中医临床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中医学需要与国际接轨,但绝不能用西医病名取代中医病名。因为中、西医学是不同的理论体系,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等基本概念不同于西医学的解剖、生理、病理等理论,把西医的病名搬过来,套在中医学的头上,则名实不相符,无异于穿西装戴瓜皮礼帽,这无疑会给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带来思维方面的负面效应。

中、西医这两种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认识疾病的角度不同,那种“西病中证”式的诊断无异于“人头马、美人鱼”之类,似是优势互补、强强相合,但实际上只会使中医学走向灭亡。因为用西医学理论来衡量中医学,不仅只是病名不科学,中医学的阴阳五行、风、寒、暑、湿、燥、火、喜、怒、忧、思之类病因,肝之开窍于目,脾主运化与统血,经络的解剖结构,以及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中药理论等等,统统都无科学可言,都应在废弃之列。坚持中医病名是保持和发扬中医学体系的要害所在,是中医学生死攸关的大事。设若中医学取消了病名,则说明中医学对“病”没有认识,中医只知辨证施治,不会诊病治病,那么中医学还有何“术”可言呢?取消病名,就会使中医学术一溃百溃,一发不可收拾。

中医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优秀的部分,由于西学东渐,中国人已逐渐远离自己的民族文化主体,出现了文化自卑,不少人对中医的知识财富不相信,甚至抵触,这并不足为奇。癀瘕、卑傈、旭痹、瘅等字都不认识,这是由于近现代文化举措对中医学带来的负面影响。落叶知秋,病名的取消就是中医学术消亡的前兆,面对日渐远离传统文化的中医,如何恢复昔日中医与传统文化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如何使中医能够按照其自身发展规律良性发展,这或许是今天有志于振兴中医药事业的人们所应当迫切思考和解决的问题”[3,4]。

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否认中医理论体系,妄以西医病名取代中医病名必然失败。1933年下发的《中央国医馆学术整理委员会统一病名建议书》、《中央国医馆审定病名凡例》及《中央国医馆审定病名录》,之所以遭到反对而没有实施,其主要原因就是武断的认为中医病名不科学,要统一则必以西医病名为标准,这是其夭折的致命之处。现在虽然时过境迁,中医界的认识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可以断言,取消中医病名只会是重蹈复辄的命运。恽铁憔在《论医集·对于统一病名建议之商榷》说:“今若以西名为主名,不废中医学说,则名实不相符。若废中医学说,则中医即破产,不为此,则为彼,更无回旋余地。例如《伤寒》一书,包括支气管炎、肋膜炎、胸水乃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日射病、虎列拉等等,假如使用此诸名色,初步,《伤寒论》本文,将渐次无人研读;进一步,必《伤寒》方无人能用;及后一步,必讲究注射灭菌。如此,则中医消灭、中药消灭。是故用中医病名为统一病名,在此必争,是非得已,不止名从主人而已。”先贤之见在当代中医界已被印证,这不正是废弃中医病名之恶果吗?

我们应从病证结合的角度,站在发展中医理论与保持中医特色的高度,坚持中医病名诊断,并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摒弃“重证轻病”、“西病中证”等错误观点,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深入开展对“病”的研究,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5规范中医病名体系

任何学科都是在继承前人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医病名学术也不例外。中医病名规范化的研究,首要而根本的原则,必然也只能是继承性原则,要从蕴藏前人丰富经验和理论的历代医籍中整理、挖掘中医病名,切合临床实际者用之,不符合临床实际者改造之。在此基础上本着特色性、实用性、创新性、准确性等原则,全面系统地开展病名体系研究,形成完整而规范的中医病名学术体系。近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5]疾病部分即是本着继承和发展中医学理论的宗旨,采用继承、挖掘、引申、创新、引进等方法对病名进行分化定义,从而使中医病名学术在相对完整的意义上形成体系。

现代医学制定有国际疾病分类(1CD)等国际标准和国内的《疾病分类与代码》。但中医学是具有独特理论和丰富经验的传统医学,中医学是我国的宝贵文化遗产,它与西医学有很大的不同,因而不可能用ICD等外来名词规范中医疾病名称。现在临床上中医的病名被弃用,没有中医的病名体系,这将使中医学术处于灭亡的境地,因而必须加紧中医病名的标准化、规范化研究,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应组织中医学者开展中医标准病名的研究,建立中医标准病名体系,一方面充分吸取、反映以往研究的合理内容,另一方面弥补前段标准化研究的不足。中医标准病名研究应按照中医理论体系,严格区分病、证、症概念,在继承原有病名的基础上,参考西医病名,按中医学的理论创新、分化、扩展中医的病名。该研究可为中医学术提供全面标准的“原件”,不断完善中医疾病体系,并能对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起到指导作用,也有利于保护中医学的知识产权。

第8篇

目前的教学中均以检验项目的参考值、结果分析及临床意义为重点,但许多疾病的某一检测项目会有相同或相似的变化,而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某一检测项目也可能呈现不同的变化。所以,应加强检验项目与疾病关系的综合分析。比如肝功能检测一章,课本上往往对肝功能检测3大方面(蛋白质功能检测、胆红素代谢功能检测、血清酶类检测)进行重点讲解。在蛋白质功能检测一节,又分为白蛋白及总蛋白水平升高和降低以及球蛋白和总蛋白水平升高和降低等。那么,是否可以尝试一种新的方法,按照内科学中肝脏常见疾病依次讲解,如急性重症肝炎、慢性重症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疾病过程中,应选择哪些监测指标;在肝性昏迷的患者中需要监测哪些指标。根据疾病的需要详细地进行讲解,使临床医学生更能明白针对这些患者应该开什么样的化验单,如何使用这些检测项目排除某些疾病等,从而加强临床医学生疾病综合分析的能力。

2教学内容脱离临床

在临床医学生实验诊断学教学中应以“临床应用为导向,兼顾检验医学”。

2.1应向学生介绍实验方法学,了解每种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根据不同需要合理选择检测方法。比如梅毒的血清学检测,在临床应用中主要有3种方法: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检测、非特异性快速梅毒过筛实验、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那么,哪种试验适合作为初筛,哪种试验适合作为确诊,哪种试验适合判断疗程等,应结合实际病例进行讲解。目前临床实验室已采用化学发光法进行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以前的检测方法高,且方便快捷,可更好地服务临床,尤其是急诊患者,但临床医生对此还不太了解。另外,梗阻性黄疸时,理论上尿胆红素检测为强阳性,尿胆原检测为阴性。但因为尿胆原检测过程中,当尿胆红素水平较高时,会干扰尿胆原的检测,所以会导致梗阻性黄疸患者尿胆原假性轻度增高的现象。

2.2应重视新技术、新项目的介绍。实验诊断学教学严重滞后于检验医学的发展。虽然新版教材已更新了教学内容,涵盖了许多临床的新技术和新项目,但是目前实践性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仍偏重“四大常规”和血液骨髓学检验等手工操作项目,远不能概括如流式细胞技术、基因芯片、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实验诊断、药物浓度监测等许多已在临床应用的新技术和新项目。教学中甚至还包括已经淘汰的检测项目,如出血时间的测定、血块收缩试验、毛细血管脆性试验等;而一些临床上常用的新检测方法却未提及。另外,实验诊断学的设施还停留在手工操作的水平,而临床上检验项目基本上由自动化的仪器完成,两者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所以,应加强新项目、新技术的介绍,这不仅为新项目的开展和普及打好思想基础,也有助于临床医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培养创新的意识和动力。比如卵巢癌诊断过程中新的检测项目人附睾蛋白4检测,是最新发现的卵巢癌诊断标志物,特异性和灵敏度均高,与现有肿瘤标记物糖类抗原125结合更具有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