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28 17:05:2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教育质量监测的意义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 现行教学评价的不公平性
高职医学院校课程有基础课、公共课和专业课之分,且所起作用各不相同,教学质量评价上却仍然采用统一标准,评价结果必然存在一定的偏颇。消除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不公平性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实行课程分类排序法:在评价分数统计后,将可比的同类课程进行排序,并按一定比例确定这些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优、良、合格名单。因为通过同类比较,更能说明评价结果的好与差。此方法特别适用于对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教学评价[1]。
2 课堂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一刀切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相应的教学质量监控必须根据高职课堂教学的特点,制定适合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课堂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有意识地引导教师更加注重讲练结合。质量标准应具有多元、柔性、个性的特点,多元要求为教师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教学模式,避免单一性。柔性要求避免一刀切,标准应具有一定的弹性。个性要求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允许教师个性化教学,鼓励改革和创新。
3 监控评价结果运用过于功利性
课堂教学质量综合测评结果,做为教师晋职、评优的重要依据。对于学年度内课堂教学质量综合评定成绩为不合格的教师,不得评为优秀教师,不得晋升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不发或少发教师奖励津贴。连续两年评定为不合格者,调离教学工作岗位,具有很强的功利性。
目前,高职院校评价结果反馈滞后,需要到下一学期才能知道自己的评价结果,而且还只是一个笼统的分数,无法得知在哪些具体方面存在不足。这样一来,不仅没有增强教师对评价的参与意识,反而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使被评者远离了评估,甚至激化了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是一个与多种因素相关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充分发挥其效能,必须建立全面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
4 学生评教能力低
目前,高职学生的评教能力较低,需要培养和引导。要将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和评价的意义对学生详加讲解,使学生能够通过教学评价帮助他们更好地监督和管理好自己的学习,并把自己的学习情况以匿名的形式反馈给教师,为教师提供关注学生学习的依据。其次,学生评价应在教学过程的中后期进行。因为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学生对课堂教学可以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学期的中后期可以避免期末成绩判定等因素的影响,心态比较平稳,有利于客观地进行评价。每学期评价的时间应略有差异,不固定于每学期的第几周,以免教师和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学生评教应集中安排,便于学生对被评教师进行横向比较,形成差异;对于经常无故缺席、学习态度极其不认真的学生,任课教师有权上报教学主管部门,在学生评教时,取消这部分学生对教师评议的资格。
5 专业课实践课堂监控过于薄弱
高职教育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在课堂讲授中更加重视学生的参与。通过积极参与,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其次是坚持以实践为本。要根据专业实际,在课堂讲授中合理确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时间比例,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三是在课堂讲授中要把学业与就业、创业紧密结合,更加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努力使学生通过实训教学获得就业的技能和创业的本领。
6 信息搜集不全面,造成监控评价中的工作偏差
鉴于学生座谈会的举行时间与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时间不一致,有的系部安排在教学初期几周内,学生对教师授课特点及风格还不了解,这时得到的信息可能因存在个人喜好而片面化。对于教师而言,是不公正的。因此,教学评价组织部门在每学期教师教学评价中后期,从学生和教师那里收集反馈信息,以分析教学评价过程中的得失,其中包括学生与教师心理偏差造成的不良效应。这种后效追踪,有利于纠正教学评价工作中的偏差,优化评价主体和教师的心理,改善教学评价工作,真正达到通过课堂教学评价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因此,课堂教学监控与评价的内容既要有反映现代高职教育教学思想的高水准要求,也要有过去教学经验的精炼和概括;既要有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又应站在较高的层次上指导教师及时调整和矫正教学活动的方向和状态,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教师要能通过评价指标和评价结果,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采取相应措施,不断改进教学工作。
一、中学教育质量内部控制问题现状
中学教育质量的主要主体是中学教育质量的相关负责人,包括直接参与者和监测人员。监测机制的组成、性质和地位直接影响到监测工作。但是,中学教育质量其中一个问题表现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对监控主体的不明确,学校管理者对普通教师的地位不认可。要形成一个系统的监测小组,不明确主体地位,上层管理层和普通教师缺乏有效沟通,系统会影响民主化与科学化的监督工作。监控实施过程是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的主要部分。但大部分教师甚至管理者对管理的具体应用的监控手段和注意事项,这一问题是不是很理解,导致监测手段没有实际意义。
二、中学教育质量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对教育质量进行监控。很多老师听了教育质量监测的第一反应是安装了监控摄像头,即监控和控制教师的执行情况,比如老师认为监控是不是在每一个班上安装监控视频,我觉得这是必要的,因为家长看到老师的日常工作,看不到体罚。这个想法可能导致一些老师对教育质量监测的负面印象,是一个硬性的、缺乏人性的措施,将难以实施。特别是对资金和学生都有公办中学的保护,在民办中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存不突出,外部检查和监督更容易成为教育质量的一种形式,难以进一步提高。在没有具体的规范和要求的情况下,很难准确地掌握实施过程中的监控和控制,比如对各种类型的监控工具的实施,监测标准的依据是什么,监测周期应该是多长时间,如何评估效果如何。对此,希望中学有专业人员提供了更多的理论和操作指导,探索式的中学教育,但似乎缺乏有形的东西。
三、中学教育内部质量监控的路径策略
(一)强化科学的教育质量监测意识
中学教育质量监测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问题是提高中学教育质量的问题。首先,要明确教育质量监测的意义。中学管理者和教师应该从宏观的角度理解和监控质量及对儿童和教师的潜能影响。其次,要充分认识和理解教育的质量监控,即对整个过程的监控和监测监控及影响因素,以保证有效的教育质量监控。
(二)加强外部监察对内部监察的推动力量
中学教育质量需要与中学社会共享。只有形成了外部监测系统,内部监测和外部监测集合起来能够实现监测结果的优化。中学教育质量监督部门需要负责国家和地方中学教育质量标准宣传,推进和落实工作,而且需与专业和学术机构开展更加深入的合作,提高二级教育机构的考核评价标准,保证质量标准可以实实在在地融入教育实践。相关政府部门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监测系统和工作计划,除了例行检查和日常检查鉴定,而且还需要进一步落实中学,切实了解不同园区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和操作性改进建议,并确保科学和顺利实施有关的资金,政策和技术指导监督。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化媒体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动员整个社会的力量,让更多的人关注中学教育的质量,能够为中学的内部控制提供更多的推动力量,使内部和外部形成合力。
(三)提高教育质量内部控制的专业水平
(一)深化教育内涵发展的客观要求。试行《评价指标》有利于发挥科学教育评价的正确导向作用,引导区、校、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丰富教育质量评价的内涵,引导区、校开展科学质量观指导下的教学与评价活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提升教育管理、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试行《评价指标》有利于推动我市中小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市、区两级政府全面把握教育质量的真实状况,完善教育教学决策,提升教育管理科学化水平,引领基础教育创新发展。
(三)建立良好教育生态的有效保障。试行《评价指标》有利于构建教育内部“标准——教学——评价”的良性循环系统,指导学校建立以校为本、基于过程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促进教育质量持续提高。
二、评价机制
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形成市、区、校三级评价运行机制,全面开展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验。各区、校按《评价指标》的实施意见积极开展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实验并反馈评价结果。学校积极开展改进学生课业发展的测量与评价,基于过程记录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各区、校及时总结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经验,分享交流。各区、校要将评价所需经费纳入到教育经费预算,保障评价工具开发、专业培训、专门测试和调查、评价日常工作等必要的经费。
三、主要内容
综合评价指标内容:包括学生品德发展、学生学业发展、学生身心发展、学生兴趣特长、教学方式、课程领导力共七个方面。这些指标将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四、测试对象
1.学科测试:以普测或抽样方式确定参测学生。
2.问卷或量表:以普测或抽样方式确定参测学生、家长、教师、校长。
五、测评手段
学科测试、问卷或量表(学生、教师、校长、家长)、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等。
六、测评时间
每学年开展一次,具体测试和调查的时间另行通知。
七、结果呈现
学科测试和问卷调查结果将以市中小学教育质量分析报告和各区、校(市级到区层面、区级到校层面)教育质量分析报告形式呈现,教育质量监测报告以公告的方式面向社会。
八、工作要求
(一)周密组织。为保证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实验的效果,相关部门要严格按照“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项目组”的工作要求,确保测试和调查工作正常有序进行,确保样本的准确度和参与率,确保测试和调查的客观性和有效性。一旦发现有关部门在操作中出现违规现象,将予以通报并严肃处理。各相关部门要及时反映在组织相关测试和调查中的问题、困难和建议,以便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
(二)分工合作。试行《评价指标》工作由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项目组牵头,普教科、教研所联络协调。市教研所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负责日常联系,参与学科测试工具开发、教育质量数据分析、教育质量分析反馈报告撰写、学科测试评分标准制定、人员培训组织等工作,完成测试结果反馈。市普教科、教研所和市、区两级考试机构共同做好教育质量测试考务组织工作,区教育局提供相关支持。区教研室参与本区学生教育质量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等工作。各区、校做好学生体质健康数据收集工作。各部门在承担相应职责的同时,加强信息沟通,增强工作合力。
为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新型教学质量评价与指导体系,根据我厅《关于做好我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与监测工作的通知》(苏教基[**]31号)精神,经研究,我省将在**年第一次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质量测试的基础上,于今年*月中旬开展第二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质量测试。现将有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测试工作的安排
1、测试的范围、对象、人数。今年的测试仍在全省所有县(市、区)的义务教育阶段4年级和*年级进行(实际测试内容为3、8年级),按照农村、县镇、城市三类学校分层抽样。抽样方法是先确定学校,然后以县(市、区)为单位统一上报样本学校相关年级学生的基本信息,并由项目组在这些学生中随机抽取若干名参加测试。每个县(市、区)小学、初中的抽样总人数平均约为*00名。
2、测试的时间、科目和方式。今年的测试定在*月*日上午进行,时间半天。小学生测试语文和数学2个学科,每科测试时间60分钟,测试后再填写一张问卷。初中生测试语文、数学、英语和科学(包括物理、生物、地理)等4个科目,每人根据抽样组合只要测试2门学科,每科测试时间为*0分钟,测试后再填写一张问卷。另外,被抽测学校的校长和相关年级的相关学科教师在学生测试结束后,也要填写一张问卷。问卷时间均为30分钟。
3、主要工作步骤。*月*日前,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与国家项目组审核确定测试工具,完成抽样工作。*月*日前由省考试院组织,完成试卷印制、考场安排、考务培训等各项工作。*月*日上午完成测试与问卷调查。*月底前项目组完成省、市、县(市、区)三级分析报告。20*年*月底前完成省、市层面的分析反馈,3月底前完成县(市、区)层面的分析反馈。
二、开展质量监测工作的几项要求
1、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中小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与监测工作。开展中小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与监测,是教育部根据《批转的教育部<*03—*07年教育振兴计划>》提出的“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国家和省两级新课程的跟踪、监测、评估、反馈机制,加强对基础教育质量的监测”要求,建立全国义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我省提高中小学教学评价与指导科学化水平、改变以选拔性考试成绩为唯一依据评价教学质量的倾向的必然要求,是各级教育部门转变行政管理职能、提高教育决策水平的迫切需要,对我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教育强省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厅于今年暑期对这项工作也作了专门部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切实把这次测试作为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重点工作和关键措施,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认真抓好质量测试各个环节的工作。
今年的测试工作时间紧迫、任务繁重、保密性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项目组和省的规定要求,周密组织,精心安排,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要严格管理,规范操作,保证测试质量,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各个环节的每一项工作。各市、县(市、区)招生考试机构,要按照省里编制的《江苏省中小学学习质量测试考务管理工作手册》,对相关人员认真组织培训,明确要求,保证测试任务顺利完成。
【关键词】高中教育;学校评价;教育质量;学校效能;自主变革
1.问题的提出
因角度不同、立场不同,每一个人看待教育质量的标准和要求都不同,其结果随之也就存在差异。就同一所高中,不同的人对其教育质量的评价甚至可能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如果站在教育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角度,“教育质量”可以说是一个“定义最差”的概念。另一方面,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国家教育质量标准,人们对教育质量的评价没有统一标准可依。虽然“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国家教育质量标准”,但是国家已经认识到了“只重视数量忽视质量的价值理念与行为实践导致了各类问题,使人们对我国的学校教育办学质量提出质疑。教育质量问题开始进入社会各界的关注视点,并成为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建立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各地教育部门要把检查评估学校教育质量作为一项经常性的任务”。 2007年11月国家正式成立了“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在成立大会上,周济部长指出:“要通过监测,全面准确把握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状况,科学诊断我国基础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基础教育发展的规律、人才成长的规律和教育管理的规律,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通过若干年的努力,逐步建立起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
对高中教育质量的评价,逻辑上讲,评价主体可分为教育行政部门、主要由家长构成的社会、学术团体(或中介机构)、学生(作为受益者)以及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性评价,强调教育要为国家未来发展服务,强调学校对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执行以及学校是否能培养合格的国家需要的人才,注重整体的、长远的利益,是一种较为宏观的评价;学术团体的评价,注重理论及其体系,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常带有一种理想主义的色彩,是一种说服力较弱的评价;学生理应是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主体,是最有发言权的,是一种最为真实的评价,但往往比较肤浅也比较片面;学校的自我评价,对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对学校的发展方向有着不容忽视的导向作用。在我国目前学校教育质量评价的现实中,缺乏学术团体或中介机构的评价,学生也很少成为评价的主体,行政性评价表面上处于主导地位,实际上是社会性评价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社会性评价与行政性评价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冲突,这种冲突已经导致学校处于两难境地,结果出现了“学校究竟听谁的”的僵局。因此,学校作为自身变革和发展的主体,要在整合行政性评价与社会性评价之间平衡的基础上,确立一种自己的教育质量观和教育价值观。
2.树立“整体动态”的全面教育质量观
2.1学生素质及其发展潜能和程度;就学生素质的内涵,国家提出了具体的高中培养目标,这是国家的基本要求,也是学校教育质量评价的基准。学生的考试成绩只代表着学生素质的一个方面,绝不是全部,比如考试考不出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也考不出学生的情感和心理特征。所以我们这里更加强调的是学生素质的全面性、基础性、和谐性和潜在性。身体不健康、心理不正常、道德低下、自私自利、高分低能等这样的学生都不符合国家的基本要求。另外,教育质量的高低,一定还要看学生的进步程度和未来的发展潜能。毕业时学生水平相差无几的两所学校,由于入学时水平相差很多,这两所学校的教育质量是不同的,尤其要看这两所学校学生的理想追求、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创造精神等相关的发展潜能。
2.2课程教学及其发展程度;课程及其结构是决定学生素质的重要因素,是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学校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学校课程体系的标准不外乎就是合目的性、针对性、均衡性、弹性、实效性、发展性等。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学校课程必须体现国家意志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确保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规格;另一点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为学生的充分发展提供足够的资源,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设足够的空间。课程能否对学生产生影响、怎样产生影响、产生多大的影响又取决于教学。对教学的要求,应该包括目标的明确性、内容的丰富性、方法的适切性、形式的多样性、师生的交互性、过程的生成性、课堂的生态性以及生命性。
2.3教师专业化及其发展潜能和程度;教师专业水平是决定教学成效和影响学生成长的主要因素,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管理的重要部分。一所学校的教师专业水平低下,肯定不可以说这所学校有很高的教育质量,教师专业水平和素质必将成为教育质量的重要部分。教师专业一般要包括职业道德、专业理念、专业精神、学科知识和文化知识以及教育教学能力等诸多方面,而且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得益彰。比如一个教学能力比较强的教师,如果他的师德很差,或者缺乏专业精神,他都不会受学生欢迎,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显然,在不同的学校里,教师接受不同的培训和教育,自身发展的程度也不同。教师专业化应着眼于教师自我更新、自主建构、自觉反思的意识和能力的发展。
论文摘要:为进一步加快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建设,推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的有效实施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许多省市开始推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能否实现预期目的?作者总结一些地市会考监考中的经验教训,认为只有像高考一样严格监考,才能促使中学积极实施国家的课程方案,重视薄弱学科、重视绝大多数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为进一步加快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建设,推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的有效实施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陕西省教育厅决定从2007年秋季入学的普通高中学生开始,实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在此之前,已经有几个省市公布学业考试实施方案。
实行全省统一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非常必要,它是考核普通高中学生相关科目学习是否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主要手段,也是检查普通高中学分认定公平、公正程度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保证普通高中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组织教育教学,有利于监测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不断提高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水平。它对于推进新课程的实施,对于新课程背景下考试评价制度的重建,鉴定评价高中学生学习质量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考试结果将是高等学校招生选拔的主要参考依据。
但是,实施高中水平考试要实现预期的目的,从会考的经验和教训看,关键是要严格考试纪律。
长期以来,许多省市实行高中会考。国家教委明确指出:“实行普通高中毕业会考是为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加强教育管理,推动教学改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给中学以正确的导向。”实施会考的初衷是为了使学校由过去只重视高考升学率转向重视合格率;教育教学从面向少数学生转向面向全体学生,保证大多数学生达到高中毕业的实际文化水平;促进学校按教学计划开设各门必修课程,加强教学中的薄弱学科、薄弱环节,克服偏科现象;同时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以现代教育测量和评价理论为指导,科学评价学生个人和群体学习质量和学校教学水平。
实施会考十几年来,众所周知,绝大多数学校还是只重视高考升学率,不重视会考,许多学校只开设高考课程,不开设高考不考的课程;教学仍然主要面向升学有望的学生,背离了“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宗旨;会考成绩的公信度与权威性丧失,谁也不会用会考成绩来评价学生个人学习质量和学校的教学水平。高中会考制度各项功能正在逐步弱化。
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应试教育的顽疾作祟,直接原因是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领导与教师都不重视会考,以至于许多地方会考的监考形同虚设,姑息学生考试作弊。
某地的几个学校在最近几年,高二理科学生没有上过一节思想政治课,学校甚至没有给理科学生购买高二思想政治课教材。同样,高二文科学生也没有上过一节物理、化学、生物课。但是,这些学校的学生近几年的政治课会考成绩不是“很好”,而是“相当的好”。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学校文科学生的物理、化学、生物会考成绩也是相当的不错。学生们毫不掩饰——如此大面积的“好成绩”都是集体作弊的结果。
来自各个学校的监考教师都知道学生根本没有学过一些课程,如果严格监考,许多学生会考成绩会不及格,将无法取得毕业证,无法参加高考,可这并非是学生的错,故而监考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严格监考,有些教师由于无法面对两难的处境,只好拒绝监考。学生当然明白,如果考不及格,后果很严重,但是又没有学过相关课程,在监考不严的情况下,只好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对会考也不十分重视,大家都清楚当地中学为了集中精力抓高考,没有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课程,如果严格监考会导致当地学生大面积不及格,这会影响到自己的政绩,所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于会考监考基本上是例行公事式的走过场,口头上讲得非常严格,实际上采取放任的态度。因此,尽管省关于会考监考有一系列的文件规定,有各种各样的违纪处罚办法,但那只是为考前培训做样子而已的。
于是,本应非常严肃的省级考试,其考场纪律远远不如学校的平时考试;本该具有十分权威性的省级水平测试的成绩却完全不能够代表中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这样的考试已经丧失了当时的功能,除了增加学生负担、扰乱正常的教学计划之外没有多少积极意义。
会考监考不严,还造成严重的负面作用。除了直接影响学风,还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消极影响。学生参加会考后,普遍感慨:做人不能做老实人,做老实人太吃亏了。那些平时在各个方面都能够严格要求自己的学生,在会考面临道德和利益的冲突时,也大都选择了作弊。这种会考实际上给学生上了一堂消极的政治课,它完全背离了会考推行素质教育的初衷。
课改以来,许多学校认为高考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国家要求的课程,只要不高考的就不开设,包括一些必修课;或者不按规定课时开课。什么研究性学习、什么通用技术、什么校本选修课,统统不管。反正学生学分由学校给予,学校还能让学生不毕业?学分认定时坚持宽松原则,甚至没有开的课程如通用技术等,学生的学分都一个不会少。
现在要实行学生学业考试了。这是一个正确的导向,有利于学校推进新课程的实施。但是,这次学业水平考试如果依然采取以往会考监考的那种形式,则不仅不能达到目的,还会事与愿违,造成更恶劣的社会影响。
所以,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关键在于严格考试纪律。省市教育行政部门一定要像重视高考那样重视学业考试,要求监考像高考监考一样严格,督查要像对待高考一样认真负责,还要启动高考的现代化监视技术、电子屏蔽技术,考生和监考考试违纪也要与高考违纪同样处罚,并且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只有这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才会重视学业考试,学校才会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开课,才会关注每一个学生,才能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印发《陕西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陕教基[2008]18号.
宽基教育就是在这样视角下产生的。亦即直面学生宽厚根基的教育,它是以夯实基础为准则,以创造生成为手段,以发展个性为灵魂,以铸造人格为归宿的教育。
一、宽基教育的实施路径
立足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既内敛又发散,从实施路径来看,可概括为“42117”,即四全、两多、一实、一宽、七观点。
1.四全:全纳性、全体性、全面性、全程性
所谓全纳性,不仅仅是接纳所有不同的学生,而是一种视野的包容与行为的涵盖,让每一个学生、每一位教师得到充分的关注,让他们在学校里能够感觉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另一个层次则是指将所有与学生相关的课程纳入到学校教育中来,实现整体育人的课程目标。
所谓全体性,是指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强调的是全体参与,无论体育、艺术、科技社团,还是各种兴趣小组,每一个学生都是主人,每一个学生都有选择权和参与权。
所谓全面性,是脱胎于素质教育理想的实践目标,在这里,全面不是让学生的每一方面都得到发展,而是让学生得到他最需要、最适合的发展,给予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和权力,这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保障。
所谓全程性,是指教育过程做到无缝隙、无盲点,从管理到课程,从软件到硬件,从宏观到微观,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做到对每一个生命的健康成长负责。
2.两多:多元性、多样性
多元性体现在: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学业评价;“宽基教育”的实践体系;宽基教育下课程创生的三个基本维度:生存(行为)基础课程、学习基础课程、德育(体验)基础课程;宽基教育课程的特色:学会为基本,会学为核心,应用为宗旨;宽基教育下的教师发展:课程与教学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推进,课程与评价研究对教师梯队建设的推动;宽基教育的实践成果: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教师的内涵发展与风格创生,学校的文化特征与发展走向。
多样性体现在:
(1)构建了“三维立体”的宽基教育坐标体系。横向坐标是世界眼光,代表宽度;纵向坐标是适性标准,代表长度;两者结合。拓展提升的部分是专业化的能力,代表的是实现目标的高度,也可以说是能力和目标的契合度。简单说,就是“有多大本事,做多大事”。
(2)构建了“三个温馨”为主体的校园文化。让教师“温馨着”;让学生“幸福着”;让校园“美丽着”。
(3)建了“三重境界”的教师宽基发展体系。第一重境界:“青年致远会”———追求宁静致远的发展之境;第二重境界:“班主任艺术研究会”———追求着眼长远的职业之境;第三重境界:“名师研究会”———追求志存高远的事业之境。
(4)构建了“三级研究”的宽基课程体系。学校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研究”,促宽基课堂的发展。
3.一实:目标实
给学科、学段培养目标梳理定位,夯实学生发展根基。如语文:喜欢读书、能说会写,一手好字。数学:概念清楚、善于思考、解题灵活。英语:听说先行、读写跟上、勤于应用。体育:不怕吃苦,健康第一,动有所长。
(1)做实学段
以语文学科为例,低、中、高三个学段,分别以“词句”“句段”“篇章”教学为中心,不同学段各有侧重,各有核心,又相互关联。同时,进一步细化学科在不同年级的具体要求。如,语文学科,在倾听、口语、阅读、习作、写字等方面都有具体的学习标准,让教师教有所依、学生学有所获。
(2)做实课堂
宽基课堂要求做到:
目标:轻负、高效、灵动、和谐。
基本理念:扎实高效个性发展自主创生。
关键词:兴趣对话倾听体验选择生成有效共赢。
(3)落实主体
密切关注学生的意志力、人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创设情境,搭建平台,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发展提供强大的内驱力,实现由“知识论”到“主体论”转换,从培养“知识记忆型”学生转变为培育“生动活泼、自主自信”的学习者。
4.一宽:视野宽
(1)“宽”在“多元创生的品质”。即良好思维品质、综合运用的能力、健全的人格、世界的眼光。
以学科各学段落实“宽”的总体要求定位为例。
语文学科
低年级段定位于:宽在教学方法,宽在激励方式,宽在学习形式,宽在学情把握。
中年级段定位于:宽在资源合理利用,宽在评价多元增值,宽在过程有效生成。
高年级段定位于:宽在学习资源巧用,宽在学习方式多样,宽在生活感悟丰富。
数学学科
低年级段定位于:宽在兴趣盎然,宽在思维碰撞,宽在动态生成。
中年级段定位于:宽在生活运用,宽在方法多样,宽在生成有效。
高年级段定位于:宽在自主探究,宽在思维求异,宽在总结规律。
(2)“宽”在多元化校本课程新体系。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不能满足学生和教师个性化发展需求,于是开发了具有校本特色的学生发展课程、教师发展课程和家长发展课程。在学生发展课程中,设置了必修类课程、选修类课程、社团活动三个大项,让学生既需达到相应年龄段必须实现的高度,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内容。在必修类课程中,主要有“生活德育”“一日课程”以及八证书课程等系列德育体验课程。在选修类课程中,目前已开发成型的主要有学生发展、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健康教育类、学会生活、国际教育、民族文化等课程。
(3)“宽”在夯实人生根基。
我们以播种“中国心”为德育之基,以“养成好习惯”为德育重点,策划并组织实施了“生活德育十大活动”:养成教育、学校文化、诚信教育、真情互动“手拉手”、心理健康教育、榜样示范、绿色网络、校园安全、学校家庭社区德育一体化、民族精神教育等活动。十大活动丰富了生活德育的内容,丰厚了宽基教育的内涵,有效引导和规范了学生的行为,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夯实了学生的人生根基。
5.七观点:管理观,教师观,课程观,课堂观,文化观,学生观,质量
(1)宽基管理观:唤醒、民主、发现、成就。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受思想支配的,唤醒就是思想引导。校长要想让教职工教育行为更接近真理,更接近规律,更能自主自由地发挥作用,更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就必须深入到大家的心里唤醒他们的智慧,就必须孜孜不倦地去引导大家向正确的思想王国迈进。为此,学校强化领导干部的“两个意识”,即“放大镜”意识,让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最大化;“望远镜”意识,着眼于人才的长远规划。练就“两只眼”———问题眼和千里眼。即善于在管理中发现问题,善于从现象中找到本质;工作中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善于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四个”给教师:给问候,让教师为情感动;给健康,让教师永葆活力;给机会,让教师体验成功;给奖励,让教师动力十足。
民主,就是每个人做自己的“主”,这个“主”是权力与责任的统一。真正的民主,是提供平台让每个人尽情地施展才华,自己决定自己的行为,为自己决策,为自己的行为与决策负责。民主不是一种方法,也不只是一种意识,而是“自律”的要求和规范,是一种人生观和价值观。
发现———用审美的眼光看待教师,发现个性特点,放大亮点,突出优点。
成就———让每一位教师成就职业理想。
宽基教育管理观即抑制人的弱点,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优点,既是一种束缚,也是一种解放,束缚人性中鄙陋的东西,解放人性最光辉的一面。
(2)宽基教师观: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在面对教师的德与才的博弈上,我们坚持: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使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有才有德,搭台重用。更重要的是给予教师信任、欣赏,期待以善致善。
策略:①教师第一,适性发展。通过“四读”(读名篇、读名师、读自己、读学生),落实教师第一,适性发展。践行“三做”:做人、做事、做学问。②爱、责任、智慧。宽基教师要克服三化,三化即把教育功利化,把学生机器化,把自己权威化;宽基教师没有爱是不行的,但仅有爱也不够,必须要有智慧,是爱与智慧的化身,是培育爱与智慧的导师。
(3)宽基课程观:给学生机会。
一是确立课程文化的价值取向,即以人为本。具体表现在:要为师生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服务;要适应学生而非学生适应课程;要尊重师生个性差异。
二是打造优质高效课堂品牌。围绕“三维目标”的落实,积极落实3+2备课模式,构建自主与合作学习为核心的多课型教学模式,打造特色鲜明的课堂文化———以“学会为基本,追求规范简约;会学为核心,追求灵动扎实;应用为宗旨,追求会用快乐”为特质。
三是建立多元立体的校本课程体系。
宽基教育下课程创生的三个基本维度:生存(行为)基础课程;学习基础课程;德育(体验)基础课程。
宽基教育课程的三级研究重点:国家课程———宽基课堂建设研究;地方课程———宽基资源整合研究;校本课程———宽基活动创设研究。
多元评价体系:“无分数评价”“八证书评价”“胜利娃成长记录册”、多元评价、课外阅读评价、学业水平评价、校本课程评价、“四声”联等。评价中坚持“学业水平评价”是基础,“胜利娃成长记录册”评价是过程,“八证书评价”“多元评价”是思路引领。
宽基教育课程的特色:学会为基本;会学为核心;应用为宗旨。
学生就像一颗幼苗,他们应该长在肥沃的土壤里,沐浴充足的阳光,吸取充足的水分,利用丰富的课程,健康的成长。
(4)宽基课堂观:三追求,三不讲,二开放。
三追求:学会为根本———力求规范简约;会学为核心———力求法多扎实;应用为宗旨———力求会用快乐。
三不讲:自己能学会的不讲;学生能教会的不讲;小组合作能解决的不讲。
二开放:形式的开放和内容的开放。形式上突破常规课堂的限制,根据需要把课堂开设到大自然、开设到社会生活中去,一切能收到比学校更好教学效果的场所都可以当作课堂。内容上,以教材为依托,引领学生走向更广阔的知识海洋。
(5)宽基文化观:流动的文化,成长的文化,传承的文化。
流动的文化:彰显在每个师生脸上的精气神,真善美,不随地吐痰,乐于助人,遵守交通,不高声喧哗,面带微笑;成长的文化:善于学习,敢于创新,勤于实践,精于完善,知识要内化到人的修养中;传承的文化:生态、雅致、温馨、童趣,是指生态优美的环境文化。
(6)宽基学生观:乐学、会学、自律、自主,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生成。教师要牢固树立了“育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自觉超越文本和课堂,所关注的是学习与行为并重、过程与方法共生、情感与态度齐进。
(7)宽基质量观:宽基教育下的办学视野不仅局限于应试层面上,其基本理念是“育人为本”,它的质量目标定位于培养健全人格、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面,不仅关注知识,更要关注知识的运用和知识的创生。
在宽基质量观的指导下,我们创立了体验式教育质量监测,这种监测有两个维度:一是指向学生。对每一个监测样本和监测个体进行相对全面的综合判断,不只语文、数学、英语等常规科目,还有音体美及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考查学生的书本知识,还测试学生的艺体技能、实验操作、信息技术和学习素养,监测结果直接指向学生;二是指向学科。学科评价、学科推荐、学科汇总、学科展示。
体检式教育质量监测对于全面落实课程方案、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模式,形成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长效机制发挥了推动作用。它以基础性监测、过程性监测、结果性监测为基本内容,采用多元化方式,按学科、抽样本进行,实现了教育质量监测的诊断功能,保证了培养对象全面、健康和个性化发展。
宽基教育关注的是学生的素质、个性、能力与智慧的自我生成、自我发展、自我创新和自我完善,“极物之真,能守其本”“而神未尝困也”。宽基教育就是要立足根本,回归教育的原真:为了生命更好成长———教育就是如此简单。
二、取得的成效
1.这里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快乐,他们成长
2646个胜利孩子选择这样的成长:我要勤奋学习、乐于思考、善于提问、勇于创造;模范遵守学校纪律、讲文明、懂礼貌、尊敬师长、关心同学;努力做个“品行优良、基础扎实、身体强健、性格开朗”的好学生。
我们看到的是孩子们的收获:“八证书”等级考核(会写一手好字、会说日常英语、会读说写算、会制作科技作品、会计算机操作、会一项美术技能、会一项音乐技能、会一项健身技能等八项中自主选择达标项目和目标)让每个孩子在不同的舞台发挥展现自己才能与智慧,获得创生的幸福体验。以播种“中国心”为德育之基的“生活德育十大活动”让诚信、真情、尊重、自立、坚强、宽容成为孩子们自我修养的不竭源泉。“胜利少年文学社”“胜利明天少儿艺术团”“胜利小义工”……这一股股“为有源头的活水”在孩子们纯净的心灵里欢快地流淌。这就是宽基之花的生命温度。
2.这里有这样一群教师:个性独立,责任担当
131位胜利教师坚守着这样的教育誓词:我是胜利大街小学教师,我立志坚守“创生”之理念,坚守“精诚共进”之价值观,遵循“自新、常新、全新”之校训,在“自信自豪、协力协进、唯实唯新”的“胜利精神”激励下,以培养优品、厚基、健体、乐性的自主发展型学生为己任,努力做到正心尽职、求是严谨、博取精修、乐育善教,让自己在工作岗位上不断释放创新精神,获得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的永恒提升。
我们眼前会浮现他们的身影:这是一群有强烈的教育使命感的教育者;这是一群有较高专业发展前瞻素质的学习者;这是一群有高尚的师德的心灵缔造者;这是一群有扎实的专业技术基础和能力结构的操作者;这是一群有引领团队发展的智慧的实践者。就是这样的一群智慧型教师,他们要通过自己富有创造性的教育实践,独当一面,为学校的文化增添底蕴,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源泉。
3.这里铸就这样的学校:传承价值,创生未来
这是一所诞生在济南战役胜利欢呼声中的学校,她伴随着泉城的新生经历了70年代教育的“解放和复苏”,80年代教育的“深化和探索”,90年代教育的“成熟和发展”,在素质教育成果展示中成绩斐然,更在新课改的洗礼中鼎立潮头。
这是一所有着优良传统的学校,他们以“自信、协力、唯新”的胜利精神和乐育善教的高尚师德,形成了内敛含蓄的气质。
这是一所具有探索改革精神和前瞻性领导艺术的学校。2005年,经过全面梳理学校的历史文化与办学愿景,胜利人基于先进的办学理念孕育优秀的学校文化,以“立足宽实基础,面向多元发展”为基本思想,提出了“宽基教育”的探索性研究策略。
(一)突出“融入”和“全过程”,着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中小学德育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不断创新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内容与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要按照中央颁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施纲要》的总体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精心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指导纲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班主任工作、学校管理等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当前,要着重在改革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法两方面下工夫,遵循青少年的成长和认知规律,确定不同年龄段学生德育的内容,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探索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有效育人途径,真正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二是加强专题研究和队伍建设。要组织精干力量,围绕如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校园文化的环境育人功能、社会实践的道德体验作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干预作用、班主任的人生导师作用以及优化全社会的德育工作环境等方面,开展专题研究,力争推出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抓紧研究制订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相关文件。要切实加强德育队伍建设,重视加强全体教师德育工作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提升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等德育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充分发挥校外辅导员及“五老”和身边道德楷模等的独特作用。三是切实加强对学生发展的科学指导。对学生发展进行科学指导,是中小学的基本职能,也是现代学校必须为学生提供的一项基本服务,更是新形势下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各中小学校要在现有心理咨询室的基础上建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围绕提高心理素养、增进学习能力、加强自我认知、了解周围环境、开展生涯规划等进行科学指导,增强学生自主选择、服务社会的意识,指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适应社会需求、科学规划生涯。四是加强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要适应新的形势,抓紧研究制订《江苏省校外教育工作规程》,进一步规范校外教育工作,切实增强校外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会同相关部门,扎实推进各类社会实践基地创建工作,精心实施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项目,有效推进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基地等在引导学生增强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突出“普惠”和“普及”,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学前教育仍是我省教育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苏北地区、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必须加快实施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着力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一是全力推进行动计划的实施。行动计划已由省政府上报国务院,国家将围绕推动计划落实组织开展专项督导评估。省里也将加强对行动计划实施情况的检查考核,对按序时进度扎实推进的地区将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进展缓慢、力度不够、政策措施不到位的县(市、区),将给予扣减专项资金、通报批评等处理,同时还要提请上级党委政府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各地务必按照行动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特别是农村学前教育改革发展任务,逐条逐项研究工作措施、细化配套政策、落实任务分工,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机制,确保按时序进度稳步推进行动计划落实到位。二是加强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按照省政府去年批准印发的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主要指标和与各市政府签订的创建目标责任书,全省各县(市、区)到2015年都必须达成示范区建设目标。各地要对照示范区建设各项指标,按照创建目标责任书的约定,深入查找薄弱环节,全面统筹推进,狠抓工作落实,确保示范区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省教育厅将根据省政府印发的示范区建设主要指标,精心组织首批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申报评审工作,同时抓紧研究制订评估办法,全力推进示范区创建,加快提升学前教育水平。三是着力健全经费和质量保障机制。要围绕强化经费保障,着力完善公办幼儿园经费保障机制、民办幼儿园经费扶持机制、学前教育成本合理分担机制,确保支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有条件的地区,要勇于探索,先行一步,积极实施免费一年学前教育。要围绕提高质量,着力健全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幼儿园教师编制和职称管理制度、学前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落实幼儿园准入和年检制度,推动各类幼儿园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四是切实避免“小学化”倾向和园际差距扩大。要切实避免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坚决贯彻落实《江苏省学前教育条例》、深入学习领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行业标准,贯彻“保教并重、游戏为主”的原则,把规范一日活动作为幼儿园管理的关键环节,把遵循教育规律促进幼儿个性发展作为保育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严格禁止以集中授课方式实施汉语拼音以及汉字读写训练、数字书写运算训练、外语认读拼写训练等违背幼儿成长规律的教育行为,严禁一切形式的小学入学考试,严禁招收不足入学年龄的幼儿接受义务教育。各级教育部门要组织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检查,对于存在“小学化”现象的幼儿园、举办招生选拔考试的小学要限期整改。要着力缩小园际差距,这是我省实施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的重点。各地要将学前教育纳入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根据人口规模和城乡差异合理规划幼儿园布局,着力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每个乡镇至少要建成1所不低于省优质园标准的公办幼儿园,切实办好不低于省合格园标准的村幼儿园。同时,切实落实农村幼儿园运转经费、师资配备及待遇等方面措施,建立农村学前教育长效发展机制,不断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着力缩小城乡和园际学前教育差距。
(三)突出“优质”和“均衡”,推进义务教育改革发展。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十二五”期间优先发展教育的重点任务之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进一步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上来,采取多种措施,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一是建立义务教育质量标准。缩小校际差距,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关键是要确定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标准,明确今后发展方向。各地要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衡量质量的根本标准,加强义务教育学生学业质量监测,努力解决教育质量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二是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难点在农村,重点在提升农村薄弱学校教育质量。根据近年来全省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学业质量监测结果,省教育厅决定启动实施薄弱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今年首先从最薄弱的乡镇初中入手,以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办学标准为引领,推动改善办学条件;以贯彻实施国家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2011版)为契机,着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以农村初中学科课程建设为抓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缩小义务教育校际和城乡差距,提高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整体水平。三是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去年,省政府与教育部签署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备忘录,印发了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规划,近期还将印发全省县(市、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价主要指标和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办学标准,省教育厅也正在研制具体的评估办法,并在今年对首批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的县(区)组织评估。各地要按照省里的统一部署和要求,采取扎实有效措施,全力推进示范区建设,确保示范区在推进校长、骨干教师合理流动,教师师德建设、业务水平提高,“填低谷”、“筑高原”、“造高峰”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四是落实弱势群体帮扶措施。要按照“纳入规划、政府主导、多种模式、明确分工、发挥优势、齐抓共管”的思路,围绕“让每一名留守儿童都能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自我保护、学会交往”的目标,健全留守儿童普查登记和结对帮扶制度,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及家长、学校、社会联络机制,切实加强留守儿童教育、关爱和管理。实施民办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支持、规范民办随迁子女学校发展,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制订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启动特殊教育发展工程,扩大高殊教育招生规模,推动特教学校举办学前教育。
(四)突出“多样”和“特色”,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发展。总体而言,全省普通高中教育办学规模进入稳定期,教育模式进入转型期,管理水平进入提升期,但也存在办学目标和发展模式单一,学校面貌高度趋同、同质化、单一化等突出问题,必须以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着力推动普通高中多样优质特色发展。一是继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要深入总结课程改革的成绩与经验,找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完善课程体系,提升课程实施水平,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着力推进教学组织形式创新,倡导小班化和分层教学,坚决消除超班额现象。进一步加强课程基地建设。课程基地建设是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教学改革、提升高中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抓手,今年省里将在建好已有38个普通高中课程基地的基础上,新建50个左右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同时加强课程基地建设的培训研讨、指导督查。各地各校要进一步加大建设和改革力度,确保基地建设质量和水平,确保取得预期成效。二是扎实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普通高中教育是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关键阶段,各地要高度重视,切实抓好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工作。目前,全省共有18所普通高中参与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省教育厅将继续大力支持这些学校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密切合作,共同实施面向部分高中学生的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使一批素质全面、基础扎实、学有余力、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高中学生得到更合适的教育和培养。省里将研究制订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工作意见,各地也要指导学校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试点办法,确保试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三是开展好高中多样化发展试点工作。高中多样化发展试点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有关地区和学校要在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上着力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探索尝试多样化、特色化办学途径,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努力提升学生创业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成人成才。要大力支持学校彰显办学特色、发挥传统优势,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发特色课程,创设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形成一大批文化内涵丰富、教育方式独特、学科优势明显、活动富有创意的特色高中。
(五)突出“内涵”和“质量”,全面提高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一是深入学习贯彻新课程标准。教育部前不久颁布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高中阶段的课程标准正在修订之中,不久也将颁布。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教育评估和考试命题的根本依据,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各地各校务必认真学习贯彻。要精心组织开展课程标准的学习培训,省级层面着力组织好以教研员和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培训者培训”,各地主要抓好校本培训和个体研修,确保新课程标准顺利实施。二是健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进行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工程。监测工作要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按照基础教育质量标准进行,监测的范围要覆盖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特别要重视监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心理健康水平。要继续组织好教育部义务教育学生学业质量测试、分析与反馈、指导工作,抓紧建立我省学前教育质量监测点。三是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依靠。要继续开展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去年举办的首届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为广大青年教师搭建了学习借鉴的平台、实践锤炼的平台、研讨交流的平台、展示成就的平台,深受广大青年教师的欢迎和好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机构和学校要进一步高度重视大赛组织工作,要通过比赛,在全省基础教育学校营造刻苦钻研业务、苦练教学基本功的浓厚氛围,激发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精益求精的精神风貌,促进基础教育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要结合我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实际,抓紧研究制定江苏省基础教育青年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和名师工作室建设标准,推动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四是建立科学的考试评价制度。进一步深化中考制度改革。要在严格执行“五严”规定的同时,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关于中考改革的基本原则,结合实际,全面推进学业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中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逐步推行统一考试录取与多样化选拔相结合的招生方式。要严格中考改革方案审批制度,今年起,各市中考方案未经省教育厅批准不得组织实施。五是高度重视教育科研。要坚持科研兴教,围绕提高教育质量,建立健全教育科研长效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参与教育科研的主动性,积极开展重大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及时把科研成果运用到教育教学之中,答疑解惑、出谋划策、破解难题,为推动教育科学决策、提高教育质量作出积极贡献。
二、加大依法治教力度,不断提高规范办学水平
自2009年以来,我省坚持以“五严”为突破口,认真落实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集中开展了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各地各校要从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高度,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不断加大依法治教力度,着力构建规范办学行为的长效机制,扎实推进全省基础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加强依法治教的重大意义。加强依法治教、规范办学行为,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基础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着力解决基础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维护教育正常秩序的迫切需要和必然举措。加强依法治教、规范办学行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健康成长。当前,由于受狭隘的教育价值观、片面的质量观和陈旧的人才观影响,少数地区和个别学校未能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教育教学难以适应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违背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迫切要求我们不断完善素质教育的体制机制,遵循教育规律,严格依法依规,切实规范办办学行为,着力引导中小学校认真贯彻部署要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加强依法治教、规范办学行为是解决好当前教育热点问题的现实需要。2009年以来,全省规范办学行为持续深入推进,节假日集中补课、下达升学指标等群众普遍关注、社会反响强烈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但与此同时,义务教育择校、分重点班等顽疾尚未根治,校外补课、有偿家教等问题越发突出,不规范办学行为甚至违法违纪事件时有发生,引起了人民群众的不满,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各地各校必须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管理、综合施措,切实加强依法治教、不断规范办学行为,努力为基础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加强依法治教、规范办学行为是构建长效机制的必然要求。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学校中存在的种种不规范办学行为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成为教育系统内外的共同愿望。近年来,我省就规范办学行为集中力量解决了一些突出问题,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与党和政府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教育系统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采取措施,不断巩固“五严”成果,既要坚持省级统筹、政府推动,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又要注重强化督查、严肃问责,更要坚持依法治教,标本兼治,切实将规范办学行为纳入法制化轨道,努力构建起引导和促进规范办学的长效机制。